《面积》教案范本5份

首页 / 教案 / |

  《面积》教案 1

  教学内容:课本例3,第115页练*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

  点:圆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学具:圆的面积演示教具及*行四边形拼割教具;厚纸做的圆及剪刀与胶布。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2.已知圆的半径是2.5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2米,宽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4.说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我们已经学会的圆周长的有关计算,这节课我们要学*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新授。

  1.圆的面积的含义。

  问:面积所指的是什么?(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以前学过长方形面积的含义是指长方形所围成*面的大小。那么,圆的面积的是指什么?(圆所围成*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怎样求圆的面积呢?如果用面积单位直接去度量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我们可以仿照求*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也就是割补法,把圆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怎样分割呢?教师拿出圆的.面积教具进行演示:

  先把一个圆*均分成二份,再把每一个等份分成八等份,一共16份,每份是一个*似等腰三角形,并写上号数,然后把这16份拼成一个*似的*行四边形。(学生试操作,把学具圆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再把第1份*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即原来的半份)移到*行四边形的右边,这样就拼成一个*似长方形。

  向学生说明:如果分的等份越多所拼的图形就越接*长方形。

  教师边提问边完成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拼成的图形*似于什么图形?

  原来圆的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的长?

  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哪部分?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 = ×

  = ×

  = ×

  =

  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可以写成:

  3.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出示例1: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学生读题,问:要求圆的面积的条件是否具备?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14×

  =3.14×16

  =50.24(*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50.24*方厘米。

  三、巩固练*。

  1.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半径2分米。

  直径10厘米。(先提问:题目只告诉圆的直径,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样算?)

  2.练*二十七的第1~4题。

  强调书写格式,运算顺序与单位名称。

  总结:通过这节课学*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并知道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如果题目只告诉直径也就先求出半径再按公式 计算。

  四、作业。

  练*二十七第5、6题。

  《面积》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出示饭店招牌的*面图【图片招牌】.教师说明:小明家的饭店要开张了,需要制作一个招牌.招牌的底色要漆成白色,四周还要装饰一圈彩灯.要完成这些任务,小明要告诉工人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周长?

  3.面积和周长是两个有着根本区别的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容易混淆,为了使大家正确区分、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我们今天就来对面积和周长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它的.周长和面积,并用手摸一摸.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周长和面积.

  2.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自己的方法.

  (1)用线测量出周长,用面积单位测量出面积.

  (2)用尺子测量出长和宽,再计算周长和面积.

  3.例1 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教师:现在已经知道了长和宽的数据,请完成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4.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周长和面积又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

  提纲: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5.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下表.

  长方形

  正方形

  意 义

  计算方法

  计量单位

  相同点

  三、巩固练*.

  1.分别指出手帕、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2.计算饭店招牌的面积和周长.(单位:米)

  3.填表.

  图 形

  边 长

  周 长

  面 积

  长方形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方形

  长7米,宽4米

  正方形

  12 分米

  4.一块正方形地,边长是12米,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块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了什么新的收获?周长和面积有哪些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学校操场的长是110米,宽是90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2.要给一个长方形的房间铺地板革,要买多少地板革才能铺满地面?需要哪些条件?

  《面积》教案 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3—12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师准备卷尺,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2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下它的面积。生摆完后问:一共摆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沿长边摆几个正方形?沿短边摆几个正方形?

  根据生的回答,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画长方形时用1分米表示1厘米):

  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沿长边一排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是几*方厘米?每排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几厘米?沿宽边摆里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排数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一共摆了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师小结并板书:5times;3=15

  长times;宽=面积

  2、练*。“做一做”的题目,让生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

  二、课堂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再计算。

  2、做练*二十八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二十八的第3题。

  先让一生与老师共同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再让生计算。

  三、作业

  练*二十八的第4、5题。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124页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做一做”中题目,练*二十八的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立即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而且,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和正方形手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计算。出示:4分米

  3分米

  二、新授。

  1、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将复*2中图形改为:3分米

  3分米

  问:当长和宽都是3分米时,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又应该怎样计算?

  生答,师板书:3times;3=9(*方分米)

  边长times;边长=面积

  2、“做一做”的题目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和手帕,量一量它们的边长,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二、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6、7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二十八的第8题

  让生读题,问“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说明什么?再让生计算。

  3、练*二十八的第9题

  先让生动手操作,再让生计算。

  4、练*二十八的第10、11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面积》教案 4

  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方式。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学*内容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中理解*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了解*行四边形与其他几种图形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学*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数学的兴趣。

  2、教材分析: 《*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能为学生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同时也为进一步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做了准备。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当学生掌握了割补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之后,*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创新的能力,是学*多边形面积计算,掌握转化思想的起始内容。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有了一定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理解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和描述推导的过程还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介让学生去参与、去操作、去实践,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掌握规律,形成技能。这节课中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将这些抽象的事物转化为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事物,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间的联系,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感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旧知铺垫

  (1)、说出*面图形名称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2)、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强调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能够降低门槛顺理成章的引入新知识。

  2、 导入新课

  3、 探究*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1)、在方子格中数出长方形的面积。

  (2)、在方子格中数出*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要求学生说出*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

  (3)、通过观察表格,试着猜测*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4)、共同探讨如何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①出示*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明确其底和高。

  ②学生在学具上标明其底并画出对应的高。

  ③讨论:能否把*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面图形再计算(保证面积不会发生变化)

  ④小组交流如何操作的。(割补法)

  ⑤学生代表汇报各组的操作方法以及得到的结论。

  ⑥幻灯片演示割补的过程。

  ⑦引导学生归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明确算*行四边形面积的必须条件)

  4、 课堂小练笔。

  设计目的:达到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实践中掌握知识,并能够从实践中总结知识。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三、课堂练*

  四、小结本课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行四边形 面积 = 底 × 高

  长方形 面积 = 长 × 宽

  S表示*行四边形的面积 a表示底 h表示高

  S=a×h s=a.h S=ah

  《面积》教案 5

  一、单元主题:面积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重点难点

  1、教学中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2、教学中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3、教学中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五、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为有意义的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凶手: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划分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方千米2课时

  整理和复*1课时


《面积》教案范本5份扩展阅读


《面积》教案范本5份(扩展1)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范本5份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1

  一、成功之处

  1、钻研文本,精心准备。

  在上课之前,我先研究了数学书上的教学内容和参考书上的分析,我觉得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学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但学生对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基于以上考虑我多次设计教学过程,多次与同事商讨之后多次修改。并且根据教学过程自己制作了课件,还利用大量的时间自作教具和学具。

  2、悬念开头,思想教育。

  我始终坚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之伊始,我创设了:这一天,巴依老爷想用极低的价格买阿凡提的院子,阿凡提为了惩治贪财的'巴依老爷就和巴依老爷签了这样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个铜币卖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当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个铜币,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明白上了当。同学们,你们知道巴依老爷上了什么当吗?让学生讨论,对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也是用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学*兴趣,从而调动学*动机。最后在课堂结尾再出示这个契约,问: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根据这节课的学*学生一定会回答上,给他们成功的喜悦,另外他们也会感到学*数学真有用,为以后的学*打好思想基础。

  3、学生探究,获得成功在认识面单位之前,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比较了4组图形,从观察法到重叠法到割补法,直到最后的摆图片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多种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同时,让学生逐渐的感受到比较面积大小时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4、制造矛盾,引导探究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如:先在小方格同样大的情况下比较图形的大小,得到方格多的面积就大,然后又出现小方格大小不一样的,这时出现了前后矛盾,学生再次出现冲突,从而很自然地感悟出用摆图形的方法比较面积时小方格同样大的必要性,这样引出面积单位就显得顺理成章,通过不断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理解面积单位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不足之处

  1、课堂上我觉得聆听不够。在课堂上一个孩子在演示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说对了,而我没有听清又让这个孩子按我的思路又说了一遍。这一瑕疵给本节课留下了遗憾。

  2、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时方法过于单一。如果这里不仅仅让他们找找周围物体表面上找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还让他们比划比划或者拿笔画一画。方法多了学生学起知识更容易更有兴趣,而且会加深理解有利于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2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

  学*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3

  上周在学校开展的数学组青年教师教研课中,我执教了三年级的《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因为从教过三年级的数学,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准备起来不是那么的不知所措。“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中学生获得了知识,而我丰富了人生的历练。并且其中夹杂着一点点的感受,在感受中我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三年级在小学属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上获得成功的体验。这节课上下来,我相信有一些是比较成功的地方,比如孩子们活跃积极,整个课堂有序而活泼。但我要反思的更多的是这节课上不成功的环节。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学*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知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前面的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后面教学面积单位认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单薄,只是浮云略水一般过了。并且因为前面环节的拖沓,使得周长和面积的精彩比较以及面积单位的应用与拓展没能通过练*体现出来,所以导致教学还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自己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4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5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在4月27日上午我们在红华中心学校听了吴燕游老师一节公开课,她上课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借助多种媒体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听了吴燕游老师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使我收获不少教学知识。

  1、吴老师通过让学生与学生比一比手掌来引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摸身边物体学的一些面,感受到面的存在,通过摸与看,懂得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并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然后,通过2组*面封闭和1组不封闭图形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充分感知和理解面积并且有大,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的生成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3、吴老师这节课突出重点,培养学的迁移推理能力。通过*方厘米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方厘米的名称中创造出*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理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能力。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注重学*过程的探索,很好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较符新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


《面积》教案范本5份(扩展2)

——小学数学面积单位教案(5)份

  小学数学面积单位教案 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面积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扎实地掌握面积单位,本节课在设计上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新知的积极性。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新课伊始设计了阿凡提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较*面图形的大小,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每解决一个矛盾,就向目标迈进一步,最后想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就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而且对后面讲的人们规定的`常用面积单位也就容易理解了。这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究之中,体现了学*的主动性。

  2.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时,让学生明白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在比较两个曲边图形以及摸橘子的表面时,明确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的概念。动手摸面和体会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的长度进行区分、比较。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感受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

  通过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图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过程,从而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进而学*面积单位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不同单位的大小,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米尺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学生准备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让我们听一听阿凡提的故事吧!

  课件播放:……巴依老爷想无偿占有阿凡提的院子,可阿凡提不同意。因此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份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生1: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表示长度。

  生2: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能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巧妙引入,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状态。

  ⊙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很喜欢玩拍手游戏吧!今天,谁来和老师拍手?在拍手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请大家比一比,是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和手掌面一样,也有各自的大小。

  1.感知面积的意义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1)观察教室前面的黑板面和**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表面的大小就是**表面的面积。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的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的封面)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桌面的大小就是什么?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说课桌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并用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这里有四个图形,有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你发现了吗?(课件出示三个封闭图形,一个不封闭图形)

  说明:不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不确定的,要研究图形的大小,这个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师:大家能看出另外三个封闭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

  小结:看来不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面积也是有大小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发表意见后,师出示课件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为学生提供一个橘子,请学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说说什么是橘子表面的面积。

  (4)将数学书按不同方式摆放,说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小学数学面积单位教案 2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用*方厘米做单位是100*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方米=100*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方米=100*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方分米)

  (板书) 1*方米=100*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方米和*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方米=10000*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方分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方分米=100*方厘米,2*方分米就是2个100*方厘米,也就是200*方厘米)

  15*方分米=( )*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方厘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方分米=( )*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方米=100*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合500*方分米( )

  1*方米=1000*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方分米=( )*方厘米

  13*方米=( )*方分米

  1000*方分米=( )*方厘米

  3600*方厘米=( )*方分米

  8*方米=( )*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合多少*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方米?

  小学数学面积单位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方千米,知道*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板演:一块长方形稻田,长200米,宽150米,合多少公顷?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卡片口算.

  1公顷=( )*方米 4公顷=( )*方米

  20000*方米=( )公顷 70000*方米=( )公顷

  二、学*新课.

  1.引入.

  教师提问:(1)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3)1公顷等于多少*方米?

  教师叙述: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方米、公顷,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方千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学*土地面积单位―――*方千米.(教师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方千米)

  2.教学*方千米.

  教师叙述:上节课我们学*了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它的面积是100100=10000(*方米),也就是1公顷.(板书:1公顷=10000*方米)

  边长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方米),也就是1*方千米.1*方千米也叫1*方公里,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方千米,也可以说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方公里.

  同学们想一想:1*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呢?

  (100000010000=100,被除数和除数各划去4个零.)

  1*方千米=1000000*方米=100公顷

  从上面可以看出,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前面我们学过*方米与公顷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0.我们把这些土地面积单位按从大到小排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1*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方米

  1*方千米=1000000*方米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

  2*方千米=( )公顷 8*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方千米 30000公顷=( )*方千米

  2.综合练*.

  (1)8公顷=( )*方米 4*方千米=( )公顷

  30000*方米=( )公顷 9000000*方米=( )*方千米

  3400公顷=( )*方千米

  (2)在下面○里填上>、<或=.

  3公顷○2900*方米 200公顷○2*方千米

  4*方千米○404公顷 8000*方米○8公顷

  3.思考性练*.

  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边长各加长100米.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先让学生画出这道题的示意图.如下图:

  组织学生讨论:

  (1)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原来的边长各是多少?

  (2)边长各增加100米后,边长是多少?

  计算出增加后苗圃的面积,即(100+100)(100+100)=40000(*方米)

  换算成公顷:40000*方米=4公顷

  苗圃面积增加了4-1=3(公顷).

  如果有的同学从图中直观地看出增加了3公顷,也是可以的.

  4.课后练*.

  (1)了解本区或本乡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千米.

  (2)5*方千米=()公顷 300公顷=()*方千米

  4*方千米=()公顷=()*方米

  12000000*方米=()公顷=()*方千米

  (3)3公顷○2900*方米 200公顷○2*方千米

  4*方千米○404公顷 8000*方米○8公顷

  小学数学面积单位教案 4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和*方千米,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为有意义的学*。

  机械的学*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面积单位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能利用面积单位的换算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两个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探索过程,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的换算。

  【难点】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导入: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可得:*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引导学生回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提问学生: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二)讲解新知

  教师展示1*方分米的大正方形与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顺势提问:需要多少张小正方形可以铺满大正方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得:每一行都有10个小正方形,一共有10行,即可算出一共有100小正方形。

  引导学生说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

  教师明确1*方分米=100*方厘米,即*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教师提问:那么1*方米等于多少1*方分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组织活动点明三种思路:

  (1)类比仿照,借助上图把1*方分米想成1*方米,1*方厘米想成1*方分米,即1*方米=100*方分米。

  (2)推理猜测,1分米=10厘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1米=10分米,通过推算1*方米=100*方分米。

  (3)面积单位的转化,通过上一个探究过程中,有10与10相乘,回想到之前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公式。正方形的面积1*方米,边长为10分米,所以为10×10=100(*方分米),利用转化思想即1*方米=100*方分米。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总结: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课堂练*

  (1)3*方米=_______*方分米

  (2)500*方厘米=_________*方分米

  (四)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与父母分享今天所学的内容。


《面积》教案范本5份(扩展3)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范本五份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 1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 2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物体的课件)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回顾旧知:图中的物体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你能估一下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2、2、估一估:你们都有哪些办法能够估计出它们的面积?

  3、引入新课:你能从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发现面积计算的方法吗?我们今天来研究一下。(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一)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2、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图形,合作探究出图形的面积。

  3、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交流方法

  4、总结提炼方法:

  5、做一做:

  先估计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多少,再计算封面的面积。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并能过小组交流总结出方法,再进行实际的操作。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旧知、估一估、摆一摆等环节,发展学生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让不同个性、不同学*能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并比较一下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交流总结: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

  3、师: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4、生汇报:因为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 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充分应用课本主题图,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如计算黑板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实践应用:

  出示课本70页主题图:

  1、黑板的长是4米,宽是1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教室前面的墙壁,长是6米,宽是3米,面积是多少?

  3、你还能在图中找出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请你估计一下它们的面积,再计算一下。

  (学生通过长方形与正方形公式进行计算物体与图形的面积。)

  四、课后拓展:

  老师想在办公桌上放一块与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办公桌的长是80分米,宽是30分米,你们帮老师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 3

  设计说明

  1.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通过播放课件“龟兔刷墙”而引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演变到正方形,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知识。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注重学*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本设计引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表格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了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先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新课之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龟兔刷墙”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中的问题(1)。

  师: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你想到了什么办法?拿出学具来试一试吧。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1)学生用正方形(面积单位)铺满整个长方形。

  (2)学生可能只在长边和宽边上摆出面积单位。

  (3)学生直接说出用5×3=15,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时也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明自己这样计算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长方形中摆面积单位,突出面积计算的本质是对面积的度量。让学生想象将长方形全部铺满,体现出必须用面积单位密铺所测图形,这时通过所铺面积单位的个数就可以求出图形的面积。

  3.通过追问,突出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将长方形全部铺满?预设中的第二种情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尽管只铺了一部分,通过想象,也可以数出铺满后所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2)你是怎样数出全部面积单位的个数的?请结合下图一起数一数。

  学生汇报:

  一种情况:一个一个的数,大家一起再数一数。

  另一种情况:用5×3=15(个),说一说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5表示每行摆5个,3表示有这样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个面积单位,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3)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数出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明确每行个数与行数以及面积单位总个数之间的关系,为最后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作准备。

  ⊙自主探究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想不想验证一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教师让学生任取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至少摆3个)。一个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出示课件)

  2.选3名同学到黑板上摆,再汇报摆的长方形用了( )个面积为1*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方厘米,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因为( ),所以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

  3.(1)若有学生摆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 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3―12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师准备卷尺,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2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下它的面积。生摆完后问:一共摆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沿长边摆几个正方形?沿短边摆几个正方形?

  根据生的回答,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画长方形时用1分米表示1厘米):

  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沿长边一排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是几*方厘米?每排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几厘米?沿宽边摆里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排数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一共摆了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师小结并板书:5times;3=15

  长times;宽=面积

  2、练*。“做一做”的题目,让生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

  二、课堂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再计算。

  2、做练*二十八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二十八的第3题。

  先让一生与老师共同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再让生计算。

  三、作业

  练*二十八的第4、5题。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124页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做一做”中题目,练*二十八的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立即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而且,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和正方形手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计算。出示:4分米

  3分米

  二、新授。

  1、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将复*2中图形改为:3分米

  3分米

  问:当长和宽都是3分米时,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又应该怎样计算?

  生答,师板书:3times;3=9(*方分米)

  边长times;边长=面积

  2、“做一做”的题目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和手帕,量一量它们的边长,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二、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6、7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二十八的第8题

  让生读题,问“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说明什么?再让生计算。

  3、练*二十八的第9题

  先让生动手操作,再让生计算。

  4、练*二十八的第10、11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1*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1*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自制1号2号长方形学*卡片、报纸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复*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有多大?

  (3)说一说黑板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书本封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明确不同的面积单位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二、情境导入

  1、为学生提供一张报纸,想办法测量这张报纸的面积。

  师:这是一张报纸,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你知道这张报纸的面积吗?估一估

  生1:大约有1000*方厘米。

  生2:大约是几十*方分米。

  生3:大约是1*方米。

  师:究竟面积有多大?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的办法量出来。在量的时候应选择什么样的面积单位最合适?为什么?(*方分米)

  生交流选择*方分米的原因。

  师:小组合作,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测量出他的面积。

  学生小组研究测量的方法并动手摆一摆。

  汇报展示各组的测量情况。

  小组1:

  小组2:

  师: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用5乘4?

  生:因为一行能摆5个,可以摆4行。横着数这一行刚好5个,竖着数这一列刚好4个。这就表示有4个5.

  师:同意吗?(学生赞同)鼓励采用这种方法。看来,不用全摆满,只摆1行1列也能知道报纸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白只需要摆一行,摆一列,然后用行数和列数相乘即可以得出所需的正方形的个数,从而得出测量的物体表面的面积。

  2、即时练*: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下课桌的面积。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拿出1号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应该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不用尺子你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吗?

  学生开始自主探究。

  交流汇报:

  生1:每行摆5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1行。每列摆3个1厘米的正方形,摆1列。就是说:有3个5,用乘法:3乘5,得15*方厘米。

  生2: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因为横着摆了5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

  生3: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

  生4:我明白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用长和宽相乘就行了。

  生5:原来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它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之间的关系。

  (2)拿出2号长方形(长7厘米,宽4厘米)。

  师:用刚才大家想出的办法,算出2号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注意单位。

  (3)交流总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适机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探索正方形的面积

  出示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

  生:6×5=30(*方分米)

  电脑演示将上面的长方形的长变为5厘米,此时的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5×5=25(*方分米)

  师: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注意观察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会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长方形的长变化后(长和宽相等)的面积,从而让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长和宽就成了正方形的边长,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

  1、课本66页第(3)题。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出示:学校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篮球场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设计意图】用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测本节课新授知识的学*效果。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面积》教案范本5份(扩展4)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菁华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知道“*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实际大小,掌握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

  1、谈话导入

  2、认识表面有大小

  请同学们摸一摸书本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面大?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3、认识*面图形有大小。

  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围成的*面图形也有大小。

  4、认识面积

  将上述两方面结合:物体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有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书)

  5、区别面积与周长

  同学们擦窗子,擦的部分的大小是窗子的什么?同学们早锻炼在操场上跑步,跑一圈有长度又是指操场的什么?

  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面积,那么怎么样比较他们的的大小呢?

  1、重叠比较

  请一学生演示用重叠法比较学具

  2、利用小方块比较

  重叠难以比较可以利用小方块比较(电脑演示)

  变换投影(方格大小不一样)

  指出:他们的比较标准不一样,要统一标准,这就是面积单位(板书)

  三、认识面积单位

  1、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同学们在说家的面积时也经用到了“*方”,就是面积单位*方米的简称。(板书)

  猜一猜还有哪些面积单位?(同桌互相说说)

  2、具体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方厘米

  让学生量边长,并举例

  用1*方厘米小正方形实际测量指定图形大小。

  (2)认识1*方分米

  用1 *方厘米的小方块去量课桌面积,大家觉得怎样?

  学生量1*方分米的边长,并举例

  用1*方分米实际测量物体大小

  (3)认识1*方米

  猜一猜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如果测量教室面积,三种面积单位你选取哪一种?为什么?

  举出生活中1*方米大小的物体

  3、强化表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有多少,并用手比划一下大小。

  四、巩固练*

  1、填空

  2、看图说面积

  3、动手操作

  拼一个面积8*方厘米的图形

  五、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 游戏新课,感知面积

  1、黑板出示:面积 关于面积你知道了些什么?

  游戏1:手心的面向上,手背的面向上,手心、手背、手背、手心、手背……

  游戏2:好,接下来,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闭紧眼睛,伸出你的手,找找老师的手是哪个面,对了,你是看到还是摸到的?

  (二)创设情境,理解面积的意义

  出示:现在,请大家看这个盒子,有面吗?

  师:是看到还是摸到的

  生:看到的

  师:再请你闭上眼睛,摸盒子的2个面,(指定)你有什么发现?还有想说的吗?

  生:面是光滑的

  生:我摸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

  生:上面大,右面小

  师:那就是说,物体的面有大有小(生说)(板书;面 大小)面的大小就是面积(板书:面积)

  师;好,大家一起拿出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引导: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面的大小就是**的面积 师,这些物体的面可以是看到的,也可以是摸到的 在数学里,有没有什么面只能看到,不能摸到呢?

  生;2个说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张纸有4个格子,另一张纸有8个格子,你认为可能一样大吗?理由。有没有可能8个格的纸面积大呢?理由

  师:如果一个格子是一个面积单位,那么这张纸有几个。 在数学上,有专用的面积单位 1*方分米

  师:有了面积单位,就可以量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请大家量一量书面的面积 师:生汇报,你量了…、、

  思考,现在就用它6个小正方形去量黑板,好吗?不够,(生指)全班都接给你,你还想摆吗?太麻烦了,那怎么办呢?

  验证: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怎么办?引导,用大的面积 出示:*方米

  师:更大的面积单位是*方米。

  师:请大家想像以下一*方米多大?请你用手比划比划 师:到底怎样的正方形呢? 生:边长是1米

  师:他讲得对吗?谁会说出到底多大的图形?

  师:那我们一起来量一量。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估一估,这么大的面积单位里面可以站多少人?请学生上台站一站

  师:出示小卡片,这张卡片,用面积单位来量这个卡片面积多大呢?

  思考:量这张小卡片,能用刚才的面积单位吗? 生:不能,理由

  放手问:从中你想到什么?还有更小的面积单位?

  引导生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是1*方厘米(反复说) 猜猜1*方厘米多大呢?(很小)屏幕出示(缩放)

  师:找找生活中的面积单位。 哪些物品是1*方厘米,哪些是1*方分米,哪些是1*方米。 ……、、

  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 的 大小 是 面积

  边长1米的正方形1*方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方里米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面积

  课时

  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1)


《面积》教案范本5份(扩展5)

——面积的教案

面积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面积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说明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新课伊始,设计了“抢答比赛”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学*中来。

  2.引导自主探究新知,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设计首先引导学生猜想、讨论“1*方分米与1*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明确1*方米=100*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学生准备 直尺 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方厘米?什么是1*方分米?什么是1*方米?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学*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70页例6。(课件出示)

  (1)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把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个正方形学具贴在黑板上)用直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

  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方厘米。

  (2)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3)猜想、讨论:*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①1*方分米=100*方厘米。因为1*方分米和100*方厘米都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②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方厘米),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4)小结: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师: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订正时,老师板书)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投影出示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

  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

  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

  (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

  A.20×20=400(米)B. 20×4=80(米)

  C.20×20=400(*方米)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面积相同,周长不同)

  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面积》教案范本5份(扩展6)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精选二十篇)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20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第一组: 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方厘米的教学

  (1*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方分米、1*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1*方米呢?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方米,想象一下,1*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 12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3

  师:今天我们学*的*方米、*方分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说一说1*方分米与1分米在什么地方?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那么,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米,一*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和*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

  师:小明家要买新房了,大家看,他们一家笑得多开心呀!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

  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3、师:厨房和餐厅和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你能说说客厅、卧室的面积是指什么吗?

  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活动二:

  1、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晚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摆。

  2、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3、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活动三:

  1、认识*方厘米。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方厘米。

  2、学生操作、感受。

  (1)画出1*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1*方厘米。(3)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

  3、认识*方分米

  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介绍面积单位1*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4、认识*方米。

  (1)介绍1*方米有多大。(2)画出1*方米的大小。(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

  课堂: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内容)

  课堂练*设计:

  第二课时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感受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能运用所学熟练地解决问题。

  新授过程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面积的意义及面积单位。

  2、设计练*题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1)、估一估,选用合适的单位填空。这种题练*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题目中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同时,题目中要混有长度单位,要提醒同学们审题

  (2)、动手操作的题目:

  拼图游戏:用12个面积是一*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

  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像,这种题目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面积的理解。

  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身边物体的面积。如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这种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设计题。如请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6*方厘米的漂亮花坛。(一小格代表1*方厘米)

  3、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示。

  三、巩固练*。

  现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轴对称图形了,下面检验一下哪组制作的最棒?

  自主练*1.拿出课前剪好的图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自主练*2.老师先剪一个,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再做后面几个。集体订正四、课堂: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面积的单位有什么?

  (2)学会面积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具: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一个小正方形纸片(1×1)、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一张正方形纸(100×100)、小正方形纸片(4×4)、小长方形纸片(4×3)若干

  学具:每组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小正方形纸片(4×4)10个、小长方形纸片(4×3)10个。小正方形纸片(1×1)若干、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的手掌面大?

  谁想跟老师的手掌面比一比?

  像这样用你们的小手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再和你们的手掌面比一比,谁大谁小?

  再摸摸桌面,比你们的手掌面怎样?(大得多)

  像手掌面、数学书的表面、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它们的大小分别叫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提问:书面、桌面、黑板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黑板面的面积最大。)

  2、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四个图形,有一个和其他三个不同,你能找出来吗?(角)

  说得好,你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封闭图形,他们有大有小吗?谁最大?谁最小?

  看来,不仅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生齐读)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比较一下。

  重叠法比较蓝色纸和黄色纸,蓝色纸和红色纸的大小。

  黄色和红色纸,能一眼看出谁的面积大吗?我们把这两张纸重叠,能很快看出谁的面积大吗?

  也不能,那怎么办呢?能不能用别的办法试一试?为了方便大家探究,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屏幕。(电脑演示素材:地板砖、手帕、豆腐),想到办法了吗?

  真不错,老师给了小小的提示你就能想出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纸片,想不想动手来摆一摆?有的同学手已经很痒痒了,好,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小组合作摆一摆黄色纸有几个小正方形纸片大。

  板书:黄色=8个小正方形

  同学们摆得真快,下面请大家自己从学具袋中拿出小长方形纸片作标准来摆一摆红色纸,看看红色纸上能摆多少个小长方形纸片。

  板书:红色=9个小长方形

  我知道了!是红色纸的面积大!因为红色纸有9个小长方形,黄色纸只有8个小正方形,9比8大,所以红色纸大。有同学不同意,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不一样大,所以没法比较。)

  你的'意思是说要用同一种小纸片作标准对吗?好,那咱们就用小正方形做标准吧,试试也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红色纸。

  板书:红色纸=8个小正方形

  现在能比较了吗?红色纸和黄色纸的面积一样大!

  这也告诉我们,在比较和测量面积时标准要怎样呢?(统一)

  是的,就像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时就要用统一的什么单位?(面积单位,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收好学具)

  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创造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你们想不想知道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有多大?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方厘米,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有多长?(贴在黑板上)

  也就是说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谁愿意再说一说?(指两名同学说,全班说)

  板书: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现在请你用1*方厘米量一量,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1*方厘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纽扣、开关按纽、电脑键盘上的一个键、电话上的按键)

  我们的周围和生活中有这么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方厘米有多大。睁开眼睛,你记住1*方厘米这个朋友了吗?有了1*方厘米这个朋友的帮助,我们就可以测量一些物体的面积了,请同学们拿出小长方形纸片,用1*方厘米摆一摆,看看它的面积是多少?(12*方厘米)

  你不但很快测出了这张纸的面积大小,而且还用了巧妙的方法,真是了不起啊!

  1*方厘米已经跟大家成好朋友了,下面我们来跟1*方分米交朋友。请大家试着从学具袋里找到1*方分米,举起来,仔细看看,再量一量它的边长。是1分米吗?也就是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记住1*方分米这个朋友了吗?让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生活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吗?(数学书的一半,开关盖)

  1*方厘米,1*方分米都和大家见面了,现在咱们再来认识1*方米这个朋友,大家可不要被它吓到哦。感觉怎样?你猜猜它的边长是多少?你能像这样说说1*方米有多大吗?

  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估计一下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多少*方米。

  三、小结,揭示课题

  刚才,通过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下面就让我们利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

  1、物体()的大小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测量或计算面积时,要用()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块地砖,正好放9个,这块地砖的面积是()。

  2、我能行,请你试着填一填。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有4()

  3、请你当回小法官。(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小明身高140*方厘米。()

  教室的门高2*方米()

  课桌大约长6*方分米()

  4、光明小学三(2)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校颁发了一张奖状给三(2)班,同学们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量了量这张奖状,发现它横着能摆5个正方形,竖着能摆4个正方形。

  你能帮三(2)班的同学们算一算,做镜框的铝条大约要多长?做镜面的玻璃大约要多大吗?(拓展练*)

  五、总结全课

  1、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还知道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想知道什么?

  除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还有没有其他的面积单位?

  还有*方公里,我们中国的国土面积就大约是960万*方公里。

  2、评价。

  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3、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调查你家的居住面积、小区的面积、或是你喜欢的风景区的面积。

  教学后记:

  一、创设生活情景,积极为学生搭建学*的*台。

  二、让学生自己来“做数学”

  三、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

  四、渗透人文关怀,营造宽松、*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教具。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修订本)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 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惯。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米桌布一块,米尺,镜框,长方形纸若干张。

  学具: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评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面图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提问;在屏幕上呈现的6个图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积?

  出示下面3个图形:

  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积的含义”,按照这一要求,这里不再概括面积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具体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比较充分。]

  2.教学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老师手中的纸比较面积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让同桌之间比较纸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一眼不能看出来,可能想到用重叠法或量长和宽的办法比较。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15个单位)和正方形(16个单位),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图(1)、图(2)的方格。

  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多媒体出示图(3)。

  提问:图(3)也画成16个格子,和图(2)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讲述: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评析: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积单位,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有积极的学*体验。]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 认识1*方厘米。

  学生观察1*方厘米纸片的形状、大小,量边长。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板书:*方厘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知道“*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实际大小,掌握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

  1、谈话导入

  2、认识表面有大小

  请同学们摸一摸书本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面大?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3、认识*面图形有大小。

  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围成的*面图形也有大小。

  4、认识面积

  将上述两方面结合:物体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有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书)

  5、区别面积与周长

  同学们擦窗子,擦的部分的大小是窗子的什么?同学们早锻炼在操场上跑步,跑一圈有长度又是指操场的什么?

  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面积,那么怎么样比较他们的的大小呢?

  1、重叠比较

  请一学生演示用重叠法比较学具

  2、利用小方块比较

  重叠难以比较可以利用小方块比较(电脑演示)

  变换投影(方格大小不一样)

  指出:他们的比较标准不一样,要统一标准,这就是面积单位(板书)

  三、认识面积单位

  1、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同学们在说家的面积时也经用到了“*方”,就是面积单位*方米的简称。(板书)

  猜一猜还有哪些面积单位?(同桌互相说说)

  2、具体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方厘米

  让学生量边长,并举例

  用1*方厘米小正方形实际测量指定图形大小。

  (2)认识1*方分米

  用1 *方厘米的小方块去量课桌面积,大家觉得怎样?

  学生量1*方分米的边长,并举例

  用1*方分米实际测量物体大小

  (3)认识1*方米

  猜一猜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如果测量教室面积,三种面积单位你选取哪一种?为什么?

  举出生活中1*方米大小的物体

  3、强化表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有多少,并用手比划一下大小。

  四、巩固练*

  1、填空

  2、看图说面积

  3、动手操作

  拼一个面积8*方厘米的图形

  五、课堂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20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第一组: 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方厘米的.教学

  (1*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方分米、1*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1*方米呢?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方米,想象一下,1*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 12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3

  师:今天我们学*的*方米、*方分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说一说1*方分米与1分米在什么地方?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那么,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具准备: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建立面积概念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

  (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

  (板书 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

  (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

  (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

  2 、*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

  (指名学生摸)

  (2)*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 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 (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

  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 (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

  (板书 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

  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1*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十八第1、2题

  3、设计比赛(回家完成)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方厘米。

  (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3、学*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第2课时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复*

  (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有多大?

  二、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方米有什么区别?

  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

  (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和*方千米,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为有意义的学*。

  机械的学*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蹦芙岷鲜滴锘蚱矫嫱夹危理解面积的含义。

  2蹦苡枚嘀址椒ū冉厦婊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蓖ü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样?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把它放在镜框里。

  学生2:把它塑封。

  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什么?(周长)

  如果我要想给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又是求的什么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1比鲜段锾宓拿婊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再出示大小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教师出示文具盒,让学生观察: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文具盒的表面。

  教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体的面?

  学生:我看到了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学生1:我摸到桌子的表面光光的、**的。

  学生2:我摸到数学书的面很小,很容易摸到边沿;而桌子不容易摸到边沿,面要大得多。

  教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比较小。

  教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

  2比鲜镀矫嫱夹蔚拿婊

  教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面图形也有大小吗?电脑显示4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三角形比圆形大。

  教师:对,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出三角形比圆大。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面图形的大小。

  教师:这些*面图形的大小是*面图形的什么呢?

  教师:*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面图形的面积。

  3惫槟擅婊的意义

  让学生把这两方面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学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币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教师: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面图形也

  有大小,怎样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比较大?

  学生1:课桌面比文具盒面大。

  学生2:黑板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庇檬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面积大小相差无几,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

  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学生:由于每块瓷砖的大小是相等的,我数一数哪面墙上的瓷砖块数多,哪一面墙的面积就最大。

  教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还是小。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比较桌上两片树叶的大小,再抽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要比较两个*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

  3薄巴骋槐曜肌钡闹匾性

  出示例3(没有分成方格的)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先猜一猜,图A与图B哪个面积大?

  显示图A有6个方格,图B有24个方格,让学生比较,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1:图B面积大,因为图B有24格,而图A只有6格。

  学生2:我不同意,两个图中格子的大小不一样,我们单数格子的多少还不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新|课|标|第|一|

  通过把两个图切割后重合,使学生感受到图A和图B面积一样大。

  :从这次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较出结果。

  四、课堂活动

  (1)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数出你围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

  (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

  五、反思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现在你知道给相框装上多大的玻璃是求什么吗?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比鲜睹婊单位cm2,dm2,m2。

  2毖嵊妹婊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蹦芰榛钛∮貌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动物王国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个不停,原来它们在争论谁的家大)动态显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小熊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地砖的块数多一些。

  学生2:小白兔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的砖要大一些。

  学生3:一样大。

  教师:现在有3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裁判”说得对呢?虽然小熊家的`地面铺的砖的块数多,但它家的砖比小白兔家的砖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并不能以砖的块数的多少来比较谁的家大,那怎么办呢?

  学生:如果砖一样大,我们就能根据砖的多少比较出结果。

  教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1比鲜1

  看:演示由4条1cm的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即1cm2,使学生初步认识1cm与1cm2的区别。

  量: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教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1cm2的正方形,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cm2有多大?

  找: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cm2。(大拇指的指甲盖、写字本上的田字格)

  摆:教师指出,量较小的面积常用cm2作单位,让同桌合作用6个1cm2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cm2的正方形量一量。

  引:如果我们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

  2比鲜1dm2

  学生动手操作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到:c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起来不方便,如果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教师:有没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学生:(略)

  教师:确实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你们先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方分米。

  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学生:因为我想到长度单位里比厘米大一点的是分米,我想面积单位里比*方厘米大一点的可能应该是*方分米。

  教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新知识时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真会学*,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方分米。

  找: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1dm2的正方形,想一想,为什么选个正方形?抽学生汇报,边长是1d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dm2。

  比:用手比划一下,1dm2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dm2?

  摆:同桌合作用1d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1dm2?

  引:如果让你用1dm2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地面,你认为怎样?

  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d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量就好了。

  学生可能会想到m或m2。

  教师:为什么是*方米?

  教师:大家学得真好,又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1*方米,那么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那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看:出示边长是1m的正方形,学生量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m2究竟有多大?

  比:你能比出1m2有多大吗?想一想身边什么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m2?

  做:4人一组用手围1m2。

  估:估计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

  三、课堂活动

  1币橐灰椋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

  2钡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动手操作。

  四、课堂

  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巩固练*。

  第38页,练*六第1~4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两张纸(一大一小),让同学们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把纸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张纸?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4)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

  识自觉地迁移到*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导”在疑惑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改说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悟规范的数学语言,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一) 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粉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长18厘米,宽6厘米;(2)号长方形:长12厘米,宽9厘米

  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重叠比较呢?(教具演示)

  师:用观察和重叠、割补的方法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不好!

  2、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两个长方形:一号长方形和二号长方形,另外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些圆片、正方形片、长方形片。现在同学们要借助这些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看谁的办法最好。现在就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怎样利用学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片)比较出两个大小比较接*的长方形谁大谁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安排小组合作学*,不仅意味着安排几个学生一起完成某个任务,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惯,同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3、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够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4、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

  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1、1*方厘米。

  ①1*方厘米有多大?

  ②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厘米。(师贴1*方厘米。)

  ③量一量它的边长。

  ④想象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

  ⑤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自己左手的5个指甲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

  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1个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准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2、1*方分米。

  ①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1*方厘米)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

  ②猜一猜比1*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从学具里拿出1*方分米。思考:1*方分米的含义是什么? ④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⑤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呢?

  ⑥想一想,用1*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呢?

  3、1*方米。

  ①谁愿意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教室地面的面积?为什么都不愿意去?(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不容易测出教室地面的面积,因为1*方分米比地面的面积小得多。激起学生探索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

  ②你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创造”一个比*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③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④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⑥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方米?

  ⑦估计一下,1*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方厘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方厘米。在认识1*方分米和1*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四、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分米是什么单位?1分米有多长?*方分米是什么单位,1*方分米有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76页的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有意设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环节,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这些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面积的单位有什么?

  (2)学会面积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具: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一个小正方形纸片(1×1)、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一张正方形纸(100×100)、小正方形纸片(4×4)、小长方形纸片(4×3)若干

  学具:每组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小正方形纸片(4×4)10个、小长方形纸片(4×3)10个。小正方形纸片(1×1)若干、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的手掌面大?

  谁想跟老师的手掌面比一比?

  像这样用你们的小手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再和你们的手掌面比一比,谁大谁小?

  再摸摸桌面,比你们的手掌面怎样?(大得多)

  像手掌面、数学书的表面、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它们的大小分别叫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提问:书面、桌面、黑板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黑板面的面积最大。)

  2、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四个图形,有一个和其他三个不同,你能找出来吗?(角)

  说得好,你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封闭图形,他们有大有小吗?谁最大?谁最小?

  看来,不仅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生齐读)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比较一下。

  重叠法比较蓝色纸和黄色纸,蓝色纸和红色纸的大小。

  黄色和红色纸,能一眼看出谁的面积大吗?我们把这两张纸重叠,能很快看出谁的面积大吗?

  也不能,那怎么办呢?能不能用别的办法试一试?为了方便大家探究,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屏幕。(电脑演示素材:地板砖、手帕、豆腐),想到办法了吗?

  真不错,老师给了小小的提示你就能想出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纸片,想不想动手来摆一摆?有的同学手已经很痒痒了,好,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小组合作摆一摆黄色纸有几个小正方形纸片大。

  板书:黄色=8个小正方形

  同学们摆得真快,下面请大家自己从学具袋中拿出小长方形纸片作标准来摆一摆红色纸,看看红色纸上能摆多少个小长方形纸片。

  板书:红色=9个小长方形

  我知道了!是红色纸的面积大!因为红色纸有9个小长方形,黄色纸只有8个小正方形,9比8大,所以红色纸大。有同学不同意,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不一样大,所以没法比较。)

  你的意思是说要用同一种小纸片作标准对吗?好,那咱们就用小正方形做标准吧,试试也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红色纸。

  板书:红色纸=8个小正方形

  现在能比较了吗?红色纸和黄色纸的面积一样大!

  这也告诉我们,在比较和测量面积时标准要怎样呢?(统一)

  是的,就像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时就要用统一的什么单位?(面积单位,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收好学具)

  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创造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你们想不想知道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有多大?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方厘米,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有多长?(贴在黑板上)

  也就是说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谁愿意再说一说?(指两名同学说,全班说)

  板书: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现在请你用1*方厘米量一量,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1*方厘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纽扣、开关按纽、电脑键盘上的一个键、电话上的按键)

  我们的周围和生活中有这么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方厘米有多大。睁开眼睛,你记住1*方厘米这个朋友了吗?有了1*方厘米这个朋友的帮助,我们就可以测量一些物体的面积了,请同学们拿出小长方形纸片,用1*方厘米摆一摆,看看它的面积是多少?(12*方厘米)

  你不但很快测出了这张纸的面积大小,而且还用了巧妙的方法,真是了不起啊!

  1*方厘米已经跟大家成好朋友了,下面我们来跟1*方分米交朋友。请大家试着从学具袋里找到1*方分米,举起来,仔细看看,再量一量它的边长。是1分米吗?也就是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记住1*方分米这个朋友了吗?让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生活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吗?(数学书的一半,开关盖)

  1*方厘米,1*方分米都和大家见面了,现在咱们再来认识1*方米这个朋友,大家可不要被它吓到哦。感觉怎样?你猜猜它的边长是多少?你能像这样说说1*方米有多大吗?

  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估计一下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多少*方米。

  三、小结,揭示课题

  刚才,通过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下面就让我们利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

  1、物体()的大小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测量或计算面积时,要用()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块地砖,正好放9个,这块地砖的面积是()。

  2、我能行,请你试着填一填。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有4()

  3、请你当回小法官。(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小明身高140*方厘米。()

  教室的门高2*方米()

  课桌大约长6*方分米()

  4、光明小学三(2)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校颁发了一张奖状给三(2)班,同学们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量了量这张奖状,发现它横着能摆5个正方形,竖着能摆4个正方形。

  你能帮三(2)班的同学们算一算,做镜框的铝条大约要多长?做镜面的玻璃大约要多大吗?(拓展练*)

  五、总结全课

  1、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还知道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想知道什么?

  除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还有没有其他的面积单位?

  还有*方公里,我们中国的国土面积就大约是960万*方公里。

  2、评价。

  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3、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调查你家的居住面积、小区的面积、或是你喜欢的风景区的面积。

  教学后记:

  一、创设生活情景,积极为学生搭建学*的*台。

  二、让学生自己来“做数学”

  三、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

  四、渗透人文关怀,营造宽松、*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课标分析: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感受*移、旋转、对称现象,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就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直接经验。 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九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了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于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面积与面积单位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实践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学*的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概念。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1*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1*方分米的正方形2个。 课件:“面积和面积单位”课件一套。 教法选择:

  《新课标》指出:“数学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

  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式,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的。因此,本课我在学生学法指导上的创新是: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比一比、数一数、想一想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自主探究学*。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小动物郊游图)小朋友,你们看,今天天气很好,小动物们都出来郊游了。小兔子还带着画板呢!瞧瞧它画的多漂亮啊!

  师:看到这幅画,老师有两个问题要问大家,如果小兔子要给云朵的外边框涂成红色,红色边框的总长是指什么呢?(教师将云朵外边框涂成红色,有意识的用鼠标在云朵外边框围一圈)

  生:周长。

  师:对,如果小兔子想给云朵边框内涂成白色,哪么白色的面应该有多大呢?(教师将云朵涂成白色)今天我们就来学*跟面有关的知识,那就是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想知道什么是面积? 生2:想知道面积怎样算? 生3:想知道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4:想知道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很有价值,那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面积?


《面积》教案范本5份(扩展7)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案范文5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极限思想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书、计算器、16等份教具、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大家看,一匹马被拴在木桩上,它吃草的时候绷紧绳子绕了一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复*圆的相关特征)

  师:那马最多能吃多大面积的草呢?

  师:圆所围成的*面的大小就叫做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圆的面积。(揭示课题)

  2、师:你想研究它的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就用这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的学*,既可以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猜想验证、初步感知

  1、实验验证

  (1)师:猜一猜,圆的面积可能会和它的什么有关系?

  师:你觉得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

  (2)师:对我们的估计需要进行?

  生:验证。

  师: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师:下面请大家先数数圆的面积是多少。

  师:数起来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更简洁一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先数出 个圆的方格数,再乘4就是圆的面积)

  (让学生在图1中数一数,用计算器算一算,填写表格里的第1行。)

  圆的半径

  (cm)

  圆的面积

  (cm)圆的面积

  (cm)正方形的面积

  (cm)

  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精确到十分位)

  (3)师:只用一个圆,还不足以验证猜想,作业纸上老师还准备了两个圆,同桌合作,分别用同样的方法把研究成果填写在表格中。(课件出示图2和图3)

  (学生完成后交流汇报。)

  师: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圆的半径虽然不同,但是圆的面积都是它对应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

  3、师:正方形面积可以用r表示,那圆的面积和它半径*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圆的面积是它半径*方的3倍多一些。

  小结:我们经过猜测——数方格——验证,最终发现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也就是它半径*方的3倍多一些。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数方格开始学*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三、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1、感受转化,渗透方法

  (课件再次出示马吃草图)

  师:知道了3倍多一些,就能准确算出这匹马最多可以吃多大面积的草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3倍多一些到底多多少还不清楚,需要继续研究能准确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2、师:大家还记得*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吗?

  (学生回忆后汇报,教师演示,激活转化思路)

  3、第一轮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

  师:想想看,圆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是否可以化曲为直呢?

  生:剪圆。

  师:怎么剪呢?沿着什么剪?

  生:沿着直径或半径剪开。

  (分别演示2等份、4等份、8等份,引导学生发现边越来越直,剪拼的图形越来越接**行四边形)

  4、第二轮探究——明确方法,体验极限

  师:刚才我们将圆分别剪成4等份、8等份再拼成新的图形是想干什么呀?

  生:想把圆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师:那还能更像吗?

  生:可以将圆片*均分成16份。

  (引导学生把16、32等份的圆拼成*似的长方形,上台展示)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两幅图更接**行四边形了?

  生:边更直了。

  师:是什么方法使得边越来越直了?

  生:*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

  (引导学生体验把圆*均分成64份、128份……剪拼后的图形越来越接*长方形)

  师:如果我们*均分的份数足够多,就化曲为直,最后拼成的图形——就成长方形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极限思想。

  (2)师:我们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面积大小没有变。

  师:这样就把圆的面积转化成了?

  生:长方形的面积。

  师:要求圆的面积,只要求出?

  生:长方形的面积。

  5、第3轮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师:仔细观察剪拼成的长方形,看看它与原来的圆之间有什么联系?将发现填写在作业纸第2题中,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发现: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师: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相等,这里的宽也可以用r表示。那么,长方形的长又可以怎么表示呢?(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长:C÷2=2πr÷2=πr)

  (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引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圆的面积是它半径*方的3倍多一些,准确地说是它半径*方的多少倍?

  生:π倍。

  师:有了这样的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生:半径。

  5、做“练一练”

  完成作业纸第3题,交流反馈。

  6、(课件再次出示牛吃草图)

  师:这匹马最多能吃多大面积的草,现在会求了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圆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例9)

  分析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书本第105页例9。

  (组织交流,评价反馈)

  2、完成作业纸第4题

  师:接着看,默读题目,完成作业纸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五、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师:你们对于圆面积的疑问现在解开了吗?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师:同学们,猜想验证、操作发现是我们在数学学*中探索未知领域时经常要用到的方法,用好它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以数学思想为引领,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生对于把圆的面积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并不陌生,通过以前相关知识的学*,学生很自然想到利用转化思想把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计算圆的面积。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出示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让学生回顾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从而为教学圆的面积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不仅知道圆的面积推导过程,还在学*中再一次温*转化思想,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清楚的发现圆的面积与*似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由此推导出圆的面积是:S=∏ 。

  不足之处:

  学生由于事先在课前已把课本中的附页圆等分剪下来,对于把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行四边形有了一定的思维限制,学生是不是只是单纯的操作,而忽略了思维的进一步深入,还有待研究。

  再教设计:

  尽量放手给予学生最大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索、质疑中不断建构知识的来龙去脉,*题要精选,注意变化的形式。

  教学目标

  1、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3、在探究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感受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学具准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聊一聊《曹冲称象》的故事。

  (设计意图:放松学生的紧张心情,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心理准备;另一方面,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怎么不直接称大象的重量?”这一关键问题,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用石头代替大象”“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等要点,把学生经验中的“转化”思想激活,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出示一个圆)大家看,这是什么图形?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学*了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题图:采用开门见山的的引入方式,这样设计简洁明快,结构紧凑,能保证把过程性目标落实到位。)

  二、第一次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请你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呢?

  圆所占*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那怎么求圆的面积呢?

  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我们可以试一试。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圆纸片和准备的工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在学生迷茫时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又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迁移。)

  怎样让扇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接*一些?

  现在,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圆折一折想转化成三角形,还有一种是想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行四边形,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

  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求出面积。

  (设计意图:“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三、第二次探究,明确方法,体验“极限思想”

  我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折成的三角形,还是剪拼成的*行四边形都不是很像,怎么才能更像呢,这就是下面要研究的问题。请每个小组在两种思路中选择一种继续研究。

  为什么要折这么多份?

  把圆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底可以看成这段弧,三角形的高可以看成是圆的半径。你们会求三角形的面积吗?三角形的面积会求了,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把圆剪成更多份,能让拼成的图形更接**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地看到“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极限思想”。)

  四、第三次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刚才同学们借助学具通过动手操作,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一种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一种是把圆转化成三角形,得到圆的面积。可是数学学*不仅需要动手操作,更需要借助数字、字母和符号等进行动脑思考和推理。现在,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的要求:每个小组能不能还利用刚才选择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设计意图:在第二次探究中,学生主要是借助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明晰求圆的面积的方法。操作对于小学生学*数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但数学思维的特点是要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

  第三次探究结果的交流,教师有意识地先让学生交流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方法。)

  五、解决问题

  1、现在你能求出黑板上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了吧?需要什么条件?这个圆的半径是10厘米,面积是多少呢?请大家做在练*本上。(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教师组织交流。)

  2、知道圆的半径可以求出圆的面积,那么,知道直径和周长能不能求出圆的面积呢?教师出示直径为6分米的圆和周长为12.56厘米的圆,学生思考后说出求面积的方法,即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根据直径或周长求出圆的半径。

  (设计意图: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去经历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充分体验“转化”和“极限思想”,而有关求圆的面积的变式练*,以及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练*都安排在下一节课中。因此,这节课只设计了几个基本练*,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圆的面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小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启发思维,开阔思路;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我们已经学*了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谁能说说圆周长、直径和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已知半径,圆周长的一半怎么求?

  (出示一个整圆)哪部分是圆的面积?(指名用手指一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圆的面积怎么计算。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学*新课

  1.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都是转化成已知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的,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我们也要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决定圆的大小的是什么?(半径)所以,分割圆时要保留这个数据,沿半径把圆分成若干等份。


《面积》教案范本5份(扩展8)

——五年级《梯形的面积》教案优选【5】份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学的过程

  一、第2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3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二、第3题

  右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三、第5题

  要注意两个问题:1、统一面积单位;2、讲清楚数量关系。

  四、第6题

  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五、针对学生在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进行补充和强化。

  通过今天的练*我们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计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来源。

  教具准备:

  三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复*:

  1.*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08-109页。

  2.梯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1、梯形的周长公式:上底+下底+腰+腰,用字母表示:

  2、面积公式

  ①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x高÷2, 用字母表示:

  ②梯形的面积公式: 中位线x高,用字母表示:L·h。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面积为:对角线x对角线÷2。

  梯形*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边,较长的一条底边叫下底,较短的一条底边叫上底。另外两边叫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一种特殊的梯形,其判定方法与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类似。

  教学目标:

  1、通过混合练*,理清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熟练地运用公式求面积和解答有关的应用问题。

  2、在复*与梳理中学会联系,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梳理

  1、公式的复*

  我们已经学过各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这些公式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师生共同进行:边回顾、边画图、边讨论;

  2、教师指出: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互相联系,彼此相关的,我们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以*行四边形的面积为重点,清楚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同在联系和区别。

  二、练*巩固

  1、独立完成练*十九的第12题--看谁正确率最高!

  要求:开列已知条件;写出相应的面积公式;列式解答。

  2、完成第14题

  先议:

  ⑴左图是什么图形?求面积需要哪些条件?怎么取得?

  ⑵右图是什么图形?为什么?求它的面积需要量几个量?把它们分别量出来。

  ⒊完成第13和15题

  在求得面积之后,怎样选择算法求解。

  三、综合提高:

  讨论:

  ⑴*行四边形的底扩大3倍,高不变,面积怎样变化?如果高也扩大2倍呢?

  ⑵三角形的底不变,高缩小2倍,面积怎样变化?如果高缩小2倍,底扩大2倍,情况又怎样呢?

  ⑶一个三角形与一个*行四边形等底等面积,那么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一定是这个*行四边形高的2倍,为什么?

  四、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关键是公式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在选用公式时,尤其注意哪些图形求面积时要÷2。

  教材分析


《面积》教案范本5份(扩展9)

——课文《梯形面积》说课稿范本5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新授课《梯形的面积》。它属于“空间与图形”学*领域的一节课,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基础上通过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并且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但这节课比前两节课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推导,但又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行四边形进行推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联系前面两节的教学内容,不难看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关系最密切,且两者的教学思路也相似,同时梯形面积的教学与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其公式的基本推导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样,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并为今后学*圆面积、立体图形表面积及解答求积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学情来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的面积,具有了一定探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但对转化这种数学学*的方法和思想并不熟悉。所以开课时利用课件对*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得推导过称的回顾再次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加深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这一新的学*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运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可以互相转化的。

  4、通过合作学*,培养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用到的学具有:自制的两个梯形图片、剪刀、直尺、教科书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图片、剪刀、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等。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次我将教学流程预设为四个环节:

  一、以回顾旧知为导入,明确新知任务及探究方法。

  我引导学生回顾*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明白在解决新问题时学会用转化的方法,从而打开学生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思路,为学生在后边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借助不同的旧知解决新问题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想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学具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转化成果。并进行全班展示。并让学生观察找出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梯形之间的联系,然后再选取其中的一到三种进行推导验证,使学生明白不论用哪一种转化后的图形进行推导最终都会归结为一种,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通过两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推导验证,完善建构。

  巩固练*。加深记忆。

  总结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旧知链接:

  1、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与它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二、课堂导入:

  三、学*目标:

  1、经历梯形面积的探究活动,体验割补法在探究中的应用。

  2、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

  3、能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新知一:自研课本第59页内容

  问题1: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方法一:拼摆法。拼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一个正着放,另一个倒过来放,拼成了一个()形。(按步骤画出图形,标明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我发现: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个梯形的面积。

  方法二:割补法。沿着梯形两腰的中点剪开,把梯形分成两个小梯形,再把两个小梯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先按步骤画出图形,再标明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我发现: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原梯形的面积。

  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字母式:

  问题2:图中梯形的面积是多少?(注意:列综合算式)

  学*新知二:求梯形的高。

  问题1: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已知梯形的上、下底及面积,

  梯形的高=

  问题2:一个梯形的上底是2cm,下底是10cm,面积是21c㎡。它的高是多少cm?

  能力提升:1、已知梯形的下底、高及面积,你能推导出梯形的上底公式吗?

  梯形的上底=

  2、已知梯形的上底、高及面积,你能推导出梯形的下底公式吗?

  梯形的下底=

  五、实战演练,我最棒!(完成课本第60页的“练一练”第3题做书上,其余题做导学案上)

  六、课堂总结,整理学案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了*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独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把学*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

  1、小组合作学*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是学*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拓展延伸练*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

  1、自命题练*: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一、说教材

  1、教学地位分析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在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孩子已经熟练地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知道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将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一个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进行计算。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转化的策略,将梯形转化为一个*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的它的面积。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策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空间能力。为学生将要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奠定基础。

  2、教材思路分析

  按照复*引新,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巩固与应用,建立知识联系顺序组织内容的;例题的讲解突出通过孩子动手操作、讨论,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练*安排了5个层次。

  3、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对苏教版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孩子能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孩子能够熟练地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能力培养方面:在公式的推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合作交往意识;感受数学在自己身边,激发学*兴趣;发展数学素养。

  4、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在计算梯形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应用演绎推理。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直观演示法:让孩子在教具中直观地表示出拼成的*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

  小组合作、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同样的梯形去拼*行四边形,合作交流,相互启发

  运用演绎推理:探讨出拼成的*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后,运用演绎推理,实行归纳概括……获得结论。

  组织变式,有层次练*,增加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一组高相等、上底与下底和相等的梯形面积,通过演绎推理可以把三角形看成上底为“0”的梯形,*行四边形可以看成上底上底、下底相等的梯形。

  三、说学法

  教学时,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其内在的学*需要和学*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采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方法各抒己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与难点,体现新课标倡导自主学*方式,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环节:复*,导入新课

  从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会计算它的面积吗?入手,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复*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推导方法,为下面的新课教学做好准备,这是本节课新知的最*发展区。同时出示梯形,计算它的面积,很多孩子不会计算,产生学*新知的需要。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首先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的活动。

  为贯彻“学*是学*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的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的实现成为可能。自主探究公式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第二步(结合课件4以及教具梯形,在梯形上画一画,课件出示,数形结合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适时板书)观察表格,你能发现梯形和拼成的*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吗?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的同时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课件,和教师准备的模具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转化,数形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这时就要我们教师点拨。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结合板书与*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应用演绎推理?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孩子理解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让他说一说,既是巩固新知,又在帮助孩子深化理解

  第三个环节:运用知识,深化认识。

  练*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

  巩固练*:


《面积》教案范本5份(扩展10)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教案(5)份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答。

  4 5 8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C=d c=2r

  3.142 23.144

  =6.28(厘米) =83.14

  =25.12(厘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d C=2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练*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解:设直径是x米。

  3.773.14 3.14x=3.77

  1.2(米) x=3.773.14

  x1.2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 R=c(2) 求:r=?

  解:设半径为x米。

  3.142x=1.2 1.223.14

  6.28x=1.2 = 0.191

  x=0.191 0.19(米)

  x0.19

  三、巩固练*。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1)3.148

  (2)3.1482

  (3) 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 =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 作业。

  P65-66 第3、6、7、9题

  教学追记: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次,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因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课中介绍了一些相关资料及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学生对 的含义就理解得特别透彻,也学得有兴趣。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