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教案

首页 / 教案 / | 2022-11-17 00:00:00 [db:标签-标题]

面积单位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面积单位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面积单位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第119页的“做一做”,练*二十七的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准备面积分别是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幻灯片。并准备幻灯机。

  教学过程:

  一、教学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

  师让学生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面、课桌的面,指一指黑板的面、门窗的面。

  师指出:像课本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和黑板、门窗面等,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2、认识*面。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指名摸一摸它们的表面,使学生感知它们都是*面图形。(板书:*面)

  3、认识围成的*面。

  师出示下面的图形:

  让学生指出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告诉学生:封闭的*面图形叫围成的*面。(在“*面”前面板书:围成的)

  4、认识表面和围成的*面的大小。

  (1)让学生说说摸过的物体的表面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师指出:物体的表面、围成的*面图形,它们都有大有小。

  5、师归纳面积含义。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

  1、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用幻灯出示两个宽相等而且长相差很少的长方形,让生用眼观察它们的大小,当生不能判断时,师通过操作让它们重叠起来,让生分辨大小。

  2、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用幻灯出示一个长9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让生判断它们面积的大小。然后师通过操作把图形分成同样大小的方格。让生通过数方格来比较大小。

  3、认识面积单位。

  师:在用数方格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分成的方格的大小要一样。我们经常使用的面积单位有三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1)认识*方厘米。让生拿出1*方厘米的图形,量一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厘米。并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接*1*方厘米。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物体的面积。让生测量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并让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认识*方分米。(方法同认识*方厘米)

  让生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的面积。

  (3)认识*方米。让生量一量黑板的边长,认识到一页黑板的面积正好就是1*方米。

  让生观察教室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米。并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地面面积。

  三、练*

  1、练*二十七的1、2题。

  2、练*二十七的3题。“做一做”的第3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面积单位,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认识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让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目的: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米尺、绳子和几个1*方厘米、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

  2、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二、新授

  1、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

  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问:这是什么单位?用它可以测量物体的什么?

  让学生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单位?用它可以度量物体的什么?

  并让生说一说1里面和1*方厘米有什么不同,师强调:1厘米是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方厘米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2、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

  让生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看看1分米有多长。再让生拿出1*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

  让生比较它们的不同。

  3、比较1米和1*方米。

  指名说一说1米和1*方米的不同。

  4、小结:

  师:从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三、练*

  1、做“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指一指课桌面的边长和面积。

  2、做“做一做”第2题,让生说出横线上应填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3、练*二十七的第4题,让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4、练*二十七的第5题,让生用4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书上的图形,在指一指它的周长和面积,并让生计量它们的周长和面积,问: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周长呢?

  5、练*二十七的第6题,让生自己在钉子板上围成,师生共同分析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从中归纳出:周长相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其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6、练*二十七的第7题,先让生观察,再集体分析。

面积单位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2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三十的第5 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说一说是如何推想的。

  5*方分米=( )*方厘米 13*方米=( )*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4,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长和宽,怎样求桌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120×55=6600(*方厘米)

  教师接着再问:我们算出桌面的面积是6600*方厘米,把它折合成*方分米,应该怎样推想?最后教师写答案。

  6600*方厘米=66*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本上,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三、练*

  1、做练*三十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三十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推想过程

  3、做练*三十的第7题。

  这道题有三问,前两问让学生自己做,做第三问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四、作业

  练*三十的第8 10题。

  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面积单位教案3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在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导入

  通过复*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

  1、P79练*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面积单位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1~5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方厘米、1*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计算课本的面积。

  师:刚才大家认为不公*,是因为面积的大小不一样。现在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课本,它们的大小应该一样吧?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面积单位教案5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测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

  (3)学生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物体面积的大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1厘米2、1分米2、1米2的实际大小,并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形

  成正确的表象。

  (2) 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 什么是面积?

  2、 学生回答。(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出示数学课本的表面、粉笔盒的表面及黑板的表面,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 学生回答。(黑板表面最大,粉笔盒表面最小。)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那大家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来表示数学书表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几个新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认识面积单位)

  (二)新课导入

  分成36个面积为4厘米2的小方格,长方形长24厘米,宽6厘米,分成16个面积为9厘米2的小方格。)

  2、 首先请三、四组同学闭上眼睛,一、二组同学观察正方形,数出有多少个小方格。(一、二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36个小方格)

  3、 再请一、二组同学闭上眼睛,三、四组同学观察长方形,也数出有多少个小方格。(三、四组同学观察后数出有16个小方格)

  4、 请学生根据观察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学生讨论) 5、 生1: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正方形的小方格多。生2:长方形的面积大,因为长方形的小方格大。生3:都不对,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没有办法比较,因为两个图形的小方格不一样大。

  6、 那为了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应该怎么办?(应该把两个图形的小方格变得一样大,再数方格比大小,也就是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比较)

  7、 我们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定义为1厘米2,读作1*方厘米,并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一起读两遍。

  8、 想一想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学生讨论)(指甲、橡皮、大头钉) 的面积。生:不行,1厘米2的正方形太小了,用1厘米2的正方形测量桌面用的太多了,要用大一点的。

  10、由学生的回答引入1分米2这个面积单位,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积是1分米2,并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一起读两遍。

  11、大家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分米2?(粉笔盒表面、电灯开关、磁带)

  12、我们用1分米2的正方形测量教室的面积,行吗?

  13、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不行。(1分米2这个单位测量教室面积太小了,要用一个更大的单位)

  14、再引入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1米2。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米2,在黑板板书。

  15、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米2?

  16、学生回答:桌面等。

  小结:刚才学了三个新的面积单位,分别是厘米2、分米2、米2,也知道厘米

  2﹤分米2﹤米2,现在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用适当的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或米2)填空。

  (1) 一张火车票的面积约24( )。

  学生结合实际经验,火车票很小,所以是24厘米2

  (2) 一张手帕的面积约4( )。

  手帕的面积比较小,可以用厘米或分米,这里的数字为4,所以用分米

  (3) 一块黑板的面积约3( )。

  黑板的面积比较大,要用最大的单位:米2

  (4) 校园占地面积约5000( )。

  校园的面积很大,要用三个单位里面最大的,所以是5000米2

  (5) 一个铅笔盒盖的面积约140( )。

  铅笔盒盖的面积约为1分米2,但这里的数字是140,所以只能用最小的单位,是140厘米2

  (三)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了三个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和米2,还学*了在不同的条件下三个单位的合理运用,知道怎样运用面积单位,同学们本节课学*得很好。 作业:练*册

  课堂设计说明

  认识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学*了什么是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三个面积单位,真切的了解1厘米2、1分米2和1米2具体是多大,形成具体的概念,能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的运用三个面积单位。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印象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单位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厘米2,读作1*方厘米。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分米2,读作1*方分米。

面积单位教案6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84~85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一连、练*十七(1~4)

  教材简析:教学面积时,教材从实际操作、观察引入,分摸摸、看看和涂涂几个层次进行。明确面积是四边所围成的全部,会观察和比较两个面的大小。教材很注重面积单位的引入:“把两个*面图形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比出它们的面积的大小”,自然突出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同时为学*间接测量面积的方法作了准备。教学重点:面积概念的建立。

  教学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面积和周长的不同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的表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镜框:长30厘米,宽20厘米。钉成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100厘米指的这个镜框的什么?什么周长?

  现在要给这个镜框配一块玻璃,怎样算这块玻璃的大小?今天我们要学*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

  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的面。

  师:像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铅笔盒盖的面、课桌的面等都是物体的表面。

  板:表面

  2、认识*面:

  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摸一摸它们的表面。

  师:它们都是*面图形。

  板:*面

  3、认识围成的*面:

  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

  师:封闭的*面图形叫做围成的*面。

  板:围成的*面

  4、认识表面和围成的*面大小:

  数学课本和铅笔盒盖的表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不封闭的三角形有大小吗?

  师:物体的表面、围成的*面,它们都有大小。

  5、归纳面积的含义。

  三、认识面积单位:

  1、用重叠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出示p88上的图。

  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怎么办?

  师画下来,剪下来。用重叠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能看出大小吗?

  黑板面和教室门面积的大小用这种方法比行吗?两片叶子呢?

  师:有时候,用重叠方法不能比较出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

  2、利用面积单位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把两个*面图形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a.认识*方厘米:出示1*方厘米。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比一比,1*方厘米的正方形同你的哪一个指甲的大小差不多?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拼一拼,用6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注意不同的拼法。

  数一数,p88(2)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摆一摆,,p88(3)中能摆几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方厘米?你能用这个方法比出p86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吗?

  b.认识*方分米:出示1*方分米。指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剪一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

  量一量,用一*方分米量一量课桌面大约有多少*方分米?

  c.认识*方米:用一*方分米量教室的大小行吗?我们来认识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

  1*方米有多大呢?指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估一估,黑板大约是多少*方米?

  四、全课:

  我们学*了几个面积单位?谁能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五、巩固练*:

  p90(1~4)

面积单位教案7

  教学目标

  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探索1*方分米与1*方厘米的换算关系。先让学生估计1*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方厘米,再通过直观操作或计算来检验,从而确认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换算关系。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方米=100*方分米、1*方米=10000*方厘米等结论。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公顷、*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2、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互相换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铺地面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厘米的方砖才能修好?

  我估计,1分米里有()厘米。

  一横行有10个1厘米,有()行。

  2、填一填

  1dm=()cm

  25dm=()cm

  3、想一想

  1米=()分米

  4、1公顷有多大?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米

  1千米有多大?

  1千米=100公顷

  三、练一练

  1、2米=()分米3分米=()厘米4*方米5*方分米=()*方分米

  500厘米=()分米400分米=()米3215*方厘米=()*方分米()*方厘米(

  2、妈妈买来一块花布,长3米,宽6分米,它的面积有多大?

  3、王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一张长是43厘米、宽是37厘米的长方形彩纸,最多可以剪成面积是8厘米的纸多少张?

  四、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在认识理解*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的基础上,认识了公顷、*方千米,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和换算。

面积单位教案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能用图示等方法解释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解决问题的情景,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操作、分析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1*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大约有多大?

  2、课件出示:明明家要装修厨房,厨房的长是30分米,宽是27分米,用面积是900*方厘米的地砖铺地,需要地砖多少块?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厨房地面的面积和地砖的面积单位不一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进行单位换算。可以先把“分米”换算成“厘米”为单位,再进行计算;也可以计算出厨房的面积,再换算。教师:面积单位*方分米和*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其它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怎样换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知识内容,在这里应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问题情境中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学*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2、摆一摆。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里摆一摆,看可以摆多少个?学生尝试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可能有学生会说自己的小正方形不够,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想法解决。)学生可能会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只摆两个边,再算一算有多少个的方法。说一说:这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3、比较概括。教师:我们知道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知道了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100*方厘米,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设计意图: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方分米和*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学*的好处,体会学*带来的乐趣,也为学生以后的学*打下方法上的基础。】

  4、想一想: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内说一说,汇报讨论的结果。(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也可以这样想: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用10乘10等于100*方分米,可知1*方米=100*方分米。)板书:1*方米=100*方分米看一看,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方米等于多少*方厘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明白了*方分米和*方厘米之间的关系,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让学生独立探究*方米和*方分米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5、填一填1*方分米=x*方厘米3*方米=x*方分米

  200*方厘米=x*方分米500*方分米=x*方米学生自己填一填,说说是怎么想的。

  总结换算方法: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确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再看是把较小的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还是较大的单位换算成较小的单位,从而确定是该添上几个0还是去掉几个0。

  6、再出示开始时的问题:明明家要装修厨房,厨房的长是30分米,宽是27分米,用面积是900*方厘米的地砖铺地,需要地砖多少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说说怎么解决。

  板书:900*方厘米=9*方分米30×27÷9=810÷9=90(块)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三、自主练*。

  1、自主练*第1题。学生自己填一填,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

  2、自主练*第2题。学生先认真读题,明白“占地面积”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

  3、自主练*第3题。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解决每一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怎么列式计算,然后独立解决。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你是怎么学*的?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收获的时候,不单单总结知识上的收获,还有学*方法、学*态度等各方面的收获,这样学生在总结的同时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课后反思:

面积单位教案9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和*方千米,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为有意义的学*。

  机械的学*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单位教案10

  设计说明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新课伊始,设计了“抢答比赛”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学*中来。

  2.引导自主探究新知,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设计首先引导学生猜想、讨论“1*方分米与1*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明确1*方米=100*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学生准备 直尺 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方厘米?什么是1*方分米?什么是1*方米?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学*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70页例6。(课件出示)

  (1)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把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个正方形学具贴在黑板上)用直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

  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方厘米。

  (2)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3)猜想、讨论:*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①1*方分米=100*方厘米。因为1*方分米和100*方厘米都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②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方厘米),所以1*方分米=100*方厘米。

  (4)小结: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面积单位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用*方厘米做单位是100*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方米=100*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方米=100*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方分米)

  (板书) 1*方米=100*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方米和*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方米=10000*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方分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方分米=100*方厘米,2*方分米就是2个100*方厘米,也就是200*方厘米)

  15*方分米=( )*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方厘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方分米=( )*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方米=100*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合500*方分米( )

  1*方米=1000*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方分米=( )*方厘米

  13*方米=( )*方分米

  1000*方分米=( )*方厘米

  3600*方厘米=( )*方分米

  8*方米=( )*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合多少*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方米?

面积单位教案12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正确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3)能选择恰当的面积单位,计量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

  1.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从实际生活中初步认识面积单位。

  1.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加强对抽象概念的把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单位,正确建立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面积单位概念,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工具

  计算机、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复*导入

  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长2厘米,宽1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1)×2=6(厘米)

  (二)引出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在这基础上学*新本领吧!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学*例1

  课件出题例1的插图。

  (一)认识表面

  教师: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请同学们说一说?(黑板、门窗、桌椅等)

  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黑板、电视机、红旗、门等物体的面,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面叫做物体的表面。

  教师:小朋友们,任何物体都有表面,观察一下教室里每一个物体,看看它们的表面都是怎样的,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

  (二)通过比较,了解面积的含义

  1.教师出示黑板图和红旗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那个表面大。

  学生会很容易判断它们的大小。(黑板表面大)

  2.教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表面,知道物体的表面大小在数学上叫什么吗?

  (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

  3.教师出示以前学过的几种*面图形

  问:老师展示的这些图形,大家都认识吗?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长方形、圆、*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

  教师:我们学过的这些*面图形,它们的大小,也是这些图形的面积。

  4.教师出示一些较特殊的图形

  问:观察这些*面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有面积吗?

  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试着回答:这些图形有的没有封闭,不是一个面,应该没有面积,下面几个虽然特殊,但都有表面,应该有面积。

  让学生指出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告诉学生:封闭的*面图形叫围成的*面。

  指出: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

  5.讨论总结面积的定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总结面积的定义吧,谁来说一说。

  生甲: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生乙:封闭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封闭图形又叫做围成的*面图形)

  教师总结: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学*例2

  问:我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给我们两个图形,我们会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有的图形一看就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指出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教师并用课件演示)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有的图形一下看不出来,可以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大小。(指出这种方法叫重叠法,教师用课件演示)

  问:还有什么方法吗?(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在格子图中比较图形的大小,这叫数方格法。)

  教师:有些图形用重叠法和观察法都解决不了,那该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为单位来测量一下呢?

  出示例2比较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问:那我们用什么图形来测量呢?

  学生提议用正三角,用圆形,用小正方形来测量。

  教师课件演示,并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所提议的方法能测量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比较一下哪个图形作单位测量的比较准确?

  小组讨论并回答:三角形和圆做单位测量时,都会留下剩余部分,小正方形测量没有剩余部分,小正方形测量最准确。

  问:小正方形做单位测量,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相同?(数方格法)

  四、学*例3

  教师:通过上面图形面积的比较,我们知道了必须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或图形的面积。下面我们来学*几种常用的面积单位吧!(*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1)认识*方厘米。

  教师:我们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让生拿出1*方厘米的图形,量一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厘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是cm2。

  问题: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并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接*1*方厘米。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物体的面积。让生测量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并让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认识*方分米。(方法同认识*方厘米)

  教师指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方分米字母表示为dm2..

  问:你能自己用手比画比画吗?看一看,再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

  让生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的面积。

  (3)认识*方米。

  教师指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方米用字母表示为m2

  让学生展开手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然后让四名学生合作,比划1*方米有多大。让生观察教室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米。并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地面面积。

  五、课堂练*

  1.下面图形中哪个面积大?

  答案:一样大。

  身高128( )地面的面积约50( )

  面积约2( )面积约6( )

  答案:厘米*方米*方米*方厘米

  六、拓展提升

  1.用四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它们的周长呢?

  答案:

  面积:4*方厘米面积:4*方厘米面积:4*方厘米

  周长:8厘米周长:8厘米周长:8厘米

  2.哪个图形面积大

  答案:左边图形面积大

  课后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收获的多吗?有什么收获和同学老师说说吧。

  师生总结:今天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还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方厘米——cm2

  *方分米——dm2

  *方米——m2

面积单位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刘燕最*特别高兴,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张漂亮的书桌,她可喜欢了.为了使书桌更整洁美观,刘燕想在书桌上铺一块桌布,那买桌布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了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教学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 1*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方分米.

  师:如果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方分米.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3)*方米.

  如果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方米.

  比划一下1*方米有多大.

  用1*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3)铅笔盒长19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5)课桌高70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厘米.

  3.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基础上教学的.在教案设计上考虑为学生参与学*过程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建构过程,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物体表面,观察*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用投影覆盖片,让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大小的*面图形,而方格的个数却不同,使学生认识到,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从而认识面积单位的作用.同时,在设计教案时,注意到在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过程中采用自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全过程,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巩固反馈的练*内容,可以达到巩固对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能力的目的,最后安排思考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探究活动

  量一量

  活动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各个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活动准备

  1.在操场上画若干个4*方米大小的正方形.

  2.准备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硬纸片若干张.

  3.准备若干份记录表(测量次数为纸片移动的次数).

  测量次数

  测得面积

  1*方厘米

  1*方分米

  1*方米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厘米的硬纸片和一份记录表.

  2.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3.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分米的硬纸片.

  4.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5.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方米的硬纸片.

  6.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7.全体学生讨论:用哪种纸片测量最方便?为什么?

面积单位教案1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面积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扎实地掌握面积单位,本节课在设计上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新知的积极性。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新课伊始设计了阿凡提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较*面图形的大小,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每解决一个矛盾,就向目标迈进一步,最后想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就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而且对后面讲的人们规定的常用面积单位也就容易理解了。这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究之中,体现了学*的主动性。

  2.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时,让学生明白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在比较两个曲边图形以及摸橘子的表面时,明确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的概念。动手摸面和体会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的长度进行区分、比较。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感受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

  通过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图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过程,从而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进而学*面积单位1*方厘米、1*方分米和1*方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不同单位的大小,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米尺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学生准备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让我们听一听阿凡提的故事吧!

  课件播放:……巴依老爷想无偿占有阿凡提的院子,可阿凡提不同意。因此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份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生1: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表示长度。

  生2: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能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巧妙引入,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状态。

  ⊙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很喜欢玩拍手游戏吧!今天,谁来和老师拍手?在拍手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请大家比一比,是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和手掌面一样,也有各自的大小。

  1.感知面积的意义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1)观察教室前面的黑板面和**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表面的大小就是**表面的面积。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的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的封面)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桌面的大小就是什么?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说课桌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并用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这里有四个图形,有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你发现了吗?(课件出示三个封闭图形,一个不封闭图形)

  说明:不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不确定的,要研究图形的大小,这个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师:大家能看出另外三个封闭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

  小结:看来不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面积也是有大小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发表意见后,师出示课件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为学生提供一个橘子,请学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说说什么是橘子表面的面积。

  (4)将数学书按不同方式摆放,说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面积单位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叠一叠等活动知道什么是*面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3、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比较,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4、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并会运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猜手掌面小活动

  老师带了一个盆来做个小游戏,需要请一名同学帮助,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师生两人分别把手浸没在盛水的脸盆里,在黑板上印上一个手掌印,标上序号,请同学回位,其他同学抬头睁开眼,猜猜几号是老师的手掌印,几号是学生的手掌印?

  生:……

  师:为什么?

  生:老师的手掌大,学生的手掌小。

  师:准确的说法是老师的手掌面大,学生的手掌面小

  展示手掌面板书:面

  请同学来验证下(师生手掌相合)

  2、引出物体表面

  师拿出数学课本:手有手掌面,且有大有小,教室里很多物体都有面(课件演示o黑板面,课桌面,电视面,学*园地面)。

  板书:物体表面

  教室里还有什么物体有表面?

  数学课本也有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我们称它课本面,拿出你的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手要贴着封面,按一定的顺序,慢慢的摸,摸课本封面的全部)

  比较一下:课本面和你自己的手掌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

  生:数学书封面大

  你会摸出课桌面么?课本面大还是课桌面大?

  黑板面大还是课桌面大?

  3、引出面积

  我们发现物体表面有的大,有的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停顿一会)——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

  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生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贴出标题:认识面积。

  二,认识面积

  (一)、物体表面的面积

  例如说:课本面的大小是课本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本句

  生齐读

  那手掌面的大小是……?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手掌面的面积?

  什么是练*本封面的面积?

  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同上)

  那你知道教室地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你还能自己举个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吗?(4-5名学生)

  大家说得真好。

  (二)、封闭图形的面积

  1、封闭图形

  师:课本面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把它画在黑板上。像长方形这样的*面图形也称为*面封闭图形,简称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我们原来学过的圆形、正方形也是封闭图形。

  板书:封闭图形

  这两个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封闭图形都有面,也就有大、有小。

  课件出示不封闭图形,问:这几个图形有没有面?

  生:没有面

  师:有没有大小?

  生:没有

  师:这几个图形是不封闭的图形,没有面,没有大小

  2、封闭图形的面积

  像长方形,圆形这样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停顿一下)面积。

  例如说:长方形的大小是长方形的面积。

  师:圆形的面积谁会说?

  圆形的大小是圆形的面积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又怎么说?(三角形、正方形)

  (三角形的大小是……)

  (正方形的面积是指……)

  3、用手摸面积,

  指名生摸出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封闭图形的面积看看摸对了么?

  4、区分周长与面积

  拿出学案,做题

  四边形的一周是它的周长么?

  四边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四边形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能分清周长和面积了么?

  谁能说说课本面的周长和面积,向你的同桌展示一下。

  三、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第一组:大小差异大的两个图形,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数学课本,练*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你是怎样发现的?(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得)

  确实是这样,用眼睛观察就能比较出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我们把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小结:两个图形大小差别很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图形的大小比较.

  2、第二组:7x6的长方形和6.5x6的长方形,一眼看不出大小的。

  对于这两个长方形,课件出示,一眼能看出哪个大同学的举手?

  生1:看不出来,

  生2:一样大

  生3:1号大

  生4:2号大

  师:看来仅凭观察来比较大小不大合适了,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比较一下么?

  生:把它们合起来比较一下。(重叠一下)

  师:这种合起来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叫做重叠法。板书:重叠法

  我们比较手掌面和课本面的时候用的什么方法?

  小结:当图形的大小比较接*时,仅凭观察已经难以比较他们大小,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

  3、第三组:比较2x7长方形纸片(3号)和3x5长方形纸片(4号)(一眼看不出且重叠也难以比较大小的图形)

  (1)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你能用观察法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么?

  生:不能

  师:那用重叠法试试

  生:也不能,蓝色长方形比粉色多一块,粉色的也比蓝色的多一块

  还能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

  生:先剪下再重叠

  师:不错,是个方法。现在老师不让你破坏长方形纸片,拿出面积测量器

  有什么特点?

  生:绿色,透明,有方格

  ,同桌合作操作比较上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比较出来的就坐好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你是怎样比较的?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投影展示)用塑料片去量长方形,粉色长方形号占14个格子,蓝色长方形占15个格子,所以蓝色长方形大

  师:像这位同学比较的方法叫做数格子法。板书:数格子

  课件展示数格子法

  (2)标准一致

  老师还有一些方法来比较面积大小,大家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测量比大小

  师:哪一种比较好?

  生:正方形

  师:所以以后我们用数方格的办法比较

  修改板书:数格子法---数方格法

  师展示两种大小不一的正方形比较:这种方法行么?

  生:不行,因为大小不一样,数量就不一样,比较大小得用相同的方格比较

  师:也就是说我们用数方格比较大小时要用统一的单位来比较。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探索用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在实际的运用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面积的大小比较。

  想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试一试吗!

  四、巩固练*

  1、瞧,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国土面积排世界第三,老师从这张地图上描下的四个省的地图轮廓,你能比较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并给它们按照最大吗?

  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2、老师这还有四个图形,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楚的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呢?

  3、这里有两个图形,老师画在了方格纸上。现在应该怎样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数一数,比一比,并写出方格的个数。数方格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吗?

  生1:先数整格子数,再数半个数,半格数除以2,最后加起来

  生2:先数整格子数,两个半格凑成一个整格,

  生3:把多余的拿下来补在缺口里,凑成一个长方形,再数

  (强调:把半格拼成整格,最终数整格的个数)

  同学们真厉害,想出来三种方法,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好么?

  同学们鼓掌的时候能感受到自己的手掌面大小么?

  五、总结

  今天的内容就学完了,

  今天你学的开心吗?那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了物体表面,认识了封闭图形,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知道可以用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还有用数方格比较时要用统一的标准

  学案上还有一个第四题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你能完成么?

  板书

  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

  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

  用统一标准比较


面积单位教案扩展阅读


面积单位教案(扩展1)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菁华6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知道“*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实际大小,掌握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

  1、谈话导入

  2、认识表面有大小

  请同学们摸一摸书本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面大?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3、认识*面图形有大小。

  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围成的*面图形也有大小。

  4、认识面积

  将上述两方面结合:物体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有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书)

  5、区别面积与周长

  同学们擦窗子,擦的部分的大小是窗子的什么?同学们早锻炼在操场上跑步,跑一圈有长度又是指操场的什么?

  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面积,那么怎么样比较他们的的大小呢?

  1、重叠比较

  请一学生演示用重叠法比较学具

  2、利用小方块比较

  重叠难以比较可以利用小方块比较(电脑演示)

  变换投影(方格大小不一样)

  指出:他们的比较标准不一样,要统一标准,这就是面积单位(板书)

  三、认识面积单位

  1、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同学们在说家的面积时也经用到了“*方”,就是面积单位*方米的简称。(板书)

  猜一猜还有哪些面积单位?(同桌互相说说)

  2、具体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方厘米

  让学生量边长,并举例

  用1*方厘米小正方形实际测量指定图形大小。

  (2)认识1*方分米

  用1 *方厘米的小方块去量课桌面积,大家觉得怎样?

  学生量1*方分米的边长,并举例

  用1*方分米实际测量物体大小

  (3)认识1*方米

  猜一猜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如果测量教室面积,三种面积单位你选取哪一种?为什么?

  举出生活中1*方米大小的物体

  3、强化表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有多少,并用手比划一下大小。

  四、巩固练*

  1、填空

  2、看图说面积

  3、动手操作

  拼一个面积8*方厘米的图形

  五、课堂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 游戏新课,感知面积

  1、黑板出示:面积 关于面积你知道了些什么?

  游戏1:手心的面向上,手背的面向上,手心、手背、手背、手心、手背……

  游戏2:好,接下来,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闭紧眼睛,伸出你的手,找找老师的手是哪个面,对了,你是看到还是摸到的?

  (二)创设情境,理解面积的意义

  出示:现在,请大家看这个盒子,有面吗?

  师:是看到还是摸到的

  生:看到的

  师:再请你闭上眼睛,摸盒子的2个面,(指定)你有什么发现?还有想说的吗?

  生:面是光滑的

  生:我摸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

  生:上面大,右面小

  师:那就是说,物体的面有大有小(生说)(板书;面 大小)面的大小就是面积(板书:面积)

  师;好,大家一起拿出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引导: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面的大小就是**的面积 师,这些物体的面可以是看到的,也可以是摸到的 在数学里,有没有什么面只能看到,不能摸到呢?

  生;2个说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张纸有4个格子,另一张纸有8个格子,你认为可能一样大吗?理由。有没有可能8个格的纸面积大呢?理由

  师:如果一个格子是一个面积单位,那么这张纸有几个。 在数学上,有专用的面积单位 1*方分米

  师:有了面积单位,就可以量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请大家量一量书面的面积 师:生汇报,你量了…、、

  思考,现在就用它6个小正方形去量黑板,好吗?不够,(生指)全班都接给你,你还想摆吗?太麻烦了,那怎么办呢?

  验证: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怎么办?引导,用大的面积 出示:*方米

  师:更大的面积单位是*方米。

  师:请大家想像以下一*方米多大?请你用手比划比划 师:到底怎样的正方形呢? 生:边长是1米

  师:他讲得对吗?谁会说出到底多大的图形?

  师:那我们一起来量一量。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估一估,这么大的面积单位里面可以站多少人?请学生上台站一站

  师:出示小卡片,这张卡片,用面积单位来量这个卡片面积多大呢?

  思考:量这张小卡片,能用刚才的面积单位吗? 生:不能,理由

  放手问:从中你想到什么?还有更小的面积单位?

  引导生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是1*方厘米(反复说) 猜猜1*方厘米多大呢?(很小)屏幕出示(缩放)

  师:找找生活中的面积单位。 哪些物品是1*方厘米,哪些是1*方分米,哪些是1*方米。 ……、、

  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 的 大小 是 面积

  边长1米的正方形1*方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方里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3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面积

  课时

  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能力目标

  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分。http://www.xkb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板书设计: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观察比较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常用的面积

  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主题图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0-P7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

  3、通过自主学*,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图形卡纸、用来拼摆的小圆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两张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白纸。

  一、创设情境,认识面积。

  1、师:假如老师今天要在班里举行一个涂色比赛,看谁能最快涂完一张纸?(出示:)你会选择哪一张纸来涂?为什么?

  (小的那张。因为它的面小,能很快涂完,容易赢。。。。。。)

  (1)、师:大家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这张纸的面小,要很快涂完,应该选择面小的这张纸,是吗?我们同学都很聪明。

  (2)、引入:这是这张纸的面,那其它物体的面又在哪里呢?如:数学书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子呢?你还能说说我们课室其它物体的面吗?并动手摸摸。(顺带复*周长)

  (3)、比较各物体的面的大小。

  师:那么,数学书的面和桌子的面比较,谁大谁小?数学书和黑板呢?

  2、引出课题:

  师:我们刚才比较这些物体的面谁大谁小,实际上是在比较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是来学*有关面积的知识)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纸条帖)

  二、学*面积的概念。

  师:那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71,读一读什么叫面积?用笔划下来。

  1、学生自学教科书P71“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积”了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

  你们都看懂了吗?有没有什么疑问?

  引出学*“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举例说明。

  (1)、“物体的表面”

  师: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课桌、窗子、书本。。。)

  问:那么,你们说,课桌的面积和书本的面积比较,谁大?谁小?

  课桌的面积和黑板的面积比较呢?

  (2)、封闭图形。

  师:那封闭图形又是什么呢?谁能举例说明你认识哪些封闭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3)、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观察法)

  师:这就是两个封闭图形,大小不同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大小我们可以叫它们的面积。谁来说说,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

  ,读概念。

  (4)、比较面积的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积?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现在大家桌面上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到底它们谁大谁小呢?请同学们小组内想办法比较一下。(小组活动)

  汇报。

  师问:你小组比较的是哪两个图形?怎样比较?

  :红色纸条和绿色纸条或绿色纸条和橙色纸条可以用重叠法比较。但红色纸条和橙色纸条用这种方法比较,得出的结果,大家的意见不一样。那么,到底谁的结果对呢?现在,请同学利用手上的学具用自己的方法摆一摆,验证一下。

  汇报。

  要点:为什么不用圆形?用正方形合适还是用长方形合适?为什么?

  :你们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用的学具大小要一样)

  引入: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的单位。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5)、学生自学教科书P73-P74的内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问:你学到了什么?

  汇报、交流。

  板书: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让学生边汇报,边从自己的学具中找出相应的学具展示说明或用手比划)

  (6)、举例说明。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或1*方分米?

  (计算机的键盘、手指的指甲、)

  (7)、感知1*方米的大小。

  师:那1*方米又是多大呢?(出示1*方米的正方形)

  这就是1*方米的面积,大家猜猜,这里面能站几个人?

  来,验证一下。(学生出来示范)

  三、巩固认知,应用新知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教室该用()作单位。橡皮该用()作单位。

  笔盒该用()作单位。黑板该用()作单位。

  2、完成P761

  3、估量一下课桌的面积。

  四、、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板书设计P: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

  面积单位1*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1*方分米、1分米

  1*方米1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和演示,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初步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

  2.握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等。

  3.发展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初步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面积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实物(课本、积木、墨水盒、水杯等)

  学生——四人一组,直尺,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一)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参观老师的新家,(出示新家*面设计图)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能看出,哪个房间最大,哪个房间最小吗?

  师:刚才你们说的客厅最大大,卫生间小,等等,其实是指房间地面的大小,如:客厅的大小就是这块蓝色地面的大小;厨房的大小就是这块黄色地面的大小,那卫生间的大小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与面有关的知识——面积。

  板书课题的一部分“面积”

  2、感受生活中的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拿出数学书,一起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带着学生一起活动)现在同学们所摸到的这一块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再摸摸学具盒的盖子的表面,这一块就是学具盒这个表面的大小;再摸摸课桌的桌面,这一块就是课桌桌面的大小。

  师:草稿本的封面的大小是指的那一块呢?(学生摸一摸)

  师:谁想来摸摸黑板的面?感觉怎样?是不是很大一块,这一大块就是黑板这个面的表面。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数学书表面和黑板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当两个物体的表面大小相差比较明显时,可以直接用观察得出结论。这种比较方法叫观察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你们手掌的表面,再跟同桌的同学比比看,谁的手掌大,谁的手掌小。(分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比较的结果?(请两组)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师:我看见,你们是把手重叠在一起比的。)

  师:其实,当两个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相差不明显时,可以用一种“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这就是“重叠法”。(请两个学生示范)

  师评价小结给出面积的一部分定义: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表面,有的物体表面……,有的物体表面……,还发现了比较它们表面大小的方法,真能干。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粉笔盒这个面的大小就是粉笔盒这个面的面积。你能像老师这样,指出并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吗?(请几名学生说)

  (二)感受*面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那像长方形这样的*面图形有大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一组*面图形:有封闭的和未封闭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哪些图形你能确定它的大小?

  (如果学生能及时分辨出来,就直接请同学回答;如果不能就分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师:为什么这些图形无法确定它们的大小呢?

  师:对,这些图形有缺口,四周没有围起来,所以无法确定它们的大小,只有像这样四周围起来的图形才有大小,这些图形叫做封闭图形。

  师:你能说出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是指的哪一块吗?(课件演示)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将面积的定义补充完整)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齐读面积的定义。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我们再看看老师的新家,你们能比较出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大小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呀?那我们来验证一下吧!老师已经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缩小成了两张彩纸的面积,咱们通过比较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就可以判断厨房和卫生间面积的大小了。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吗?(学生发表意见)

  师:其实,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活动要求:4个同学一组;选择合适的学具摆一摆,比较出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

  学生分组活动。(师巡视观察、指导)

  (在小黑板上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黄色(厨房)粉色(卫生间)

  正方形长方形方格纸圆

  师:为什么不用圆来摆呢?

  师:用什么图形测量最合适呢?为什么?(多请几名学生说)

  师:在测量图形面积时,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它摆起来没有缝隙,它四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面积也很好计算。

  (课件出示用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来摆得出的结论)

  师:他们比较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师:选择测量标准时,除了最好选用正方形以外,还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真不错,也就是说,在测量面积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揭示课题的第二部分“面积单位”。)

  师:刚才我们用的那样的一个正方形也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使用和研究的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呢?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书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并把它们勾画出来,小声地读一读。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6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方厘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方厘米、1*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⑤试一试:1*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面积单位教案(扩展2)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三篇

【热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刘燕最*特别高兴,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张漂亮的书桌,她可喜欢了.为了使书桌更整洁美观,刘燕想在书桌上铺一块桌布,那买桌布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学*新课.

  1.教学面积的意义.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面,请你们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摸一摸黑板的面.

  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引导学生比一比:黑板面与桌面,哪个大,哪个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铅笔盒盖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面图形.

  观察:图(1)与图(2)比较,图(3)与图(4)比较,图(5)与图(6)比较,哪个大?哪个小?

  可以比较明显看出图(1)>图(2),图(5)<图(6),图(3)与图(4),请同学把图(3)与图(4)重叠,可以看出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所以图(3)=图(4).

  说明:*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谁能归纳、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面积?

  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老师板书)

  2.教学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 1*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方分米.

  师:如果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方分米.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3)*方米.

  如果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方米.

  比划一下1*方米有多大.

  用1*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

  (3)铅笔盒长19( )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

  (5)课桌高70( )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厘米.

  3.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并能运用这些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获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3、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会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用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两张纸(一大一小),让同学们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把纸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张纸?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4)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化过程。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

  识自觉地迁移到*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二是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在问题处,“导”在疑惑处,“帮”在需要处。如对学生“摸面”方法的指导。把“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改说成“课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后,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感悟规范的数学语言,为下面的反馈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认识面积单位

  (一) 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粉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长18厘米,宽6厘米;(2)号长方形:长12厘米,宽9厘米

  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重叠比较呢?(教具演示)

  师:用观察和重叠、割补的方法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不好!

  2、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两个长方形:一号长方形和二号长方形,另外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些圆片、正方形片、长方形片。现在同学们要借助这些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看谁的办法最好。现在就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怎样利用学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片)比较出两个大小比较接*的长方形谁大谁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安排小组合作学*,不仅意味着安排几个学生一起完成某个任务,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惯,同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3、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够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4、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

  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1、1*方厘米。

  ①1*方厘米有多大?

  ②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厘米。(师贴1*方厘米。)

  ③量一量它的边长。

  ④想象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

  ⑤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与自己左手的5个指甲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

  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1个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准确?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2、1*方分米。

  ①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1*方厘米)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

  ②猜一猜比1*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从学具里拿出1*方分米。思考:1*方分米的含义是什么? ④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⑤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呢?

  ⑥想一想,用1*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呢?

  3、1*方米。

  ①谁愿意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教室地面的面积?为什么都不愿意去?(用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不容易测出教室地面的面积,因为1*方分米比地面的面积小得多。激起学生探索更大面积单位的欲望。)

  ②你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创造”一个比*方分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③说一说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④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米?

  ⑥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方米?

  ⑦估计一下,1*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方厘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方厘米。在认识1*方分米和1*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四、积极反馈,强化应用

  1、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分米是什么单位?1分米有多长?*方分米是什么单位,1*方分米有多大?

  (2)听教师口令,学生用手势比画相应的长度和面积。

  2、完成76页的第4题。

  3、区别周长和面积。

  ①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②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③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④为了使这块黑板更加美观和牢固,装修工人在它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边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⑤假如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字,下课后一个小朋友主动把黑板擦干净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有意设计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环节,并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小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这些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20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第一组: 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方厘米的教学

  (1*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方分米、1*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1*方米呢?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方米,想象一下,1*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 12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3

  师:今天我们学*的*方米、*方分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说一说1*方分米与1分米在什么地方?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那么,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面积单位教案(扩展3)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3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这节课内容是从线过渡到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来测量桌面的面积,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得到的,如:信封、书本、手帕、树叶等。因此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致非常高,反馈结果多种多样:10个信封的大小、8本书的大小、6块手帕的大小、24个格子等。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理解了面积单位的产生,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二、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的欲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桌面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那么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面来测量桌面。可是测量结果不统一,怎么办?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三、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用实物的面测量桌面,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桌面,做做、画画、找找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四、合作学*,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合作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和用*方分米来测量桌面,讨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到底有多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

  五、不足之处

  课中有个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1、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2、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3、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4、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数学也不例外。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地让孩子们开心地去感悟数学这份“宝贵的礼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关注学生学*的情感和体验;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下面以桐乡沈坤华老师于2003年12月12日在蟠溪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手背面,有没有大小?学生们开心而又惊奇地摸起了自己的'手心和手背。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手背大,更多的学生说一样大。教师没有偏袒,而是将两种观点都写在黑板上:手背手面没有大小;有大小。这时教师进一步问,同桌同学的手背和手面谁大谁小?学生们又开心将自己的手心和手背和同桌的进行比较,当然这次的结果就一致了,是有的人大,有的人小。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体的表面是不是有的一样大,有的不一样大呢?学生们发现了周围的物体不一样大的很多。

  (物体是不一样大小的,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看见,但是我们从来都是熟视无睹,然而这其中往往有许多数学知识,科学道理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悄无声息。那是因为我们缺少的正是牛顿的那种探求意识和探求精神,所以世界就少了许多发现。这种意识和精神需要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在学生心中的东西。)

  这时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已经迫在眉睫了。于是教师就让学生选择一样喜欢的东西,把它的面描下来,用阴影部分表示。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挑选着,很快又开始描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人高兴地举着自己的“杰作”向周围的同学展示着。在做了交流汇报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描下来的*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的大小。那么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是多少呢?

  (作为物体,在我们的眼中,有线条,有*面,有立体,但是它们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含义又是不同的。从幼儿园就开始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因此学生眼中的图形是有的,只不过是“线条型”的,至于中间的部分好象可有可无。这一描、一涂,学生心中的知识更完整了。知识积累中的误区也修复了,但是却没有丝毫的错误尴尬。倒是享受着“手形”“小刀形”“钢笔形”等等或可爱,或奇怪的图形。这些小时侯就玩过的玩意儿,今天重温,分外亲切有趣。哦!数学真奇妙!)

  计量必须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学生当然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所以教师又安排了合作交流,建立面积单位的观念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儿童券,用一个物体在儿童券上摆一摆,它有多大?如:小刀、橡皮……学生显然有些不知所措。看来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也不理解老师的用意了。(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已经懂得了如何揣摩老师的意思,学会了按老师的意思行事。)不过,这摆一摆到是蛮有趣的还是赶快动手吧,要不然等会儿就没时间了。三下五除二,很快学生就举手了:我是用橡皮测量的,摆了16个橡皮;我也是用橡皮的,摆了大约5块。这时教师奇怪了,怎么会是大约5块呢?学生边摆弄着边竭力想让老师明白自己的想法。原来是橡皮大,*上面一块块摆,4块多,而下面又有一窄条。也有学生骄傲地展示:我是用小刀的,我摆了9把小刀。

  这时教师紧追不舍:儿童券一样大吗?那为什么测量出来有大有小呢?学生有些不以为然,这样小儿科的问题都亏你在公开课上问的出来,当然是因为橡皮有大的,有小的;橡皮和小刀的大小也不一样的。教师提示着:这样测量物体的的面积方便吗?学生不高兴了,岂止不方便,简直是乱七八糟。(因为需要,才有探索的激情,然后才有新的发现或创造。这个道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是没有的。而这种思想却比学*任何知识更有用!因为这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根源!)教师点破:所以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一些单位。你们知道有什么?学生回答到:长度单位。教师又点:那么今天的面积能用吗?学生想一想后回答,不能用,那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刚才我们学*的是面积嘛!教师不紧不慢问:该用什么?学生随口回答是面积单位。教师一听乐了:你听到过的面积单位有什么?(好一个:“你知道……”“你听到过……”。尊重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点,人文精神强调每个人有责任也有权利充分实现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人受到了尊重,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尊严的权利,就会伴随着产生责任感,因而激发出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片刻沉默后,有几个学生举手:我家买房子时,我听说过*方米;我听说过*方公里;我也听说过*方米。教师引导学生:*方米有多大?学生们一片茫然。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拿出1*方米大小的正方形纸,向学生展示。学生看着看着就有人恍然点头了。模糊的体验有了,教师进一步追问:你估计它的边长大约是多少?这可难到了大家。于是教师让学生去拿教师准备好的1*方米卡纸,学生高兴地纷纷跑到教室外去拿,然后就四人一组,七手八脚地用尺测量起来。不久,大功告成。4条边都是1米。原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方米。精确的数字感受也有了,实际生活中的参照还是不可缺的,小孩子毕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又引:假如请几个学生上来站在这上面,能站多少人呢?学生兴奋地猜测着:5人;9人;16人。……教师趁热打铁:那么就请你们上来试一试。学生开始有些犹豫,后来一个又一个的往上站、甚至挤。最后一数发现是11人。实际经验有没有形成呢?教师考学生了:我们旁边的东西中,哪些面积估计是1*方米?学生东张西望,接着学生有踊跃起来:半个黑板;那扇窗,去掉上面部分的玻璃;4个桌子拼起来。

  教师又引导学生:要想知道准不准怎么办?学生一听,那还不简单,量!于是课堂中可就热闹了,学生们有四人组搬桌子量的,有爬到桌上量黑板、玻璃窗的。小面积能估了,那么较大的面积呢?教师又要求学生:估计我们的教室有多少*方米?学生思索片刻后犹豫着回答:60*方米;70*方米;80*方米。(“学数学”变成了“玩数学”。摸手心手背,描手描笔,挤到1*方米的纸上去,……真是有意思。这是多么真切、活生生的数学!学生的心一下便被紧紧地吸引了,心情自然也是愉快的。回答问题也不用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说大,说小都是对的,谁不想说呢?让老师欣赏,多好!在玩中不知不觉掌握了不少知识。)

  看来,学生们学得真不赖!应该是到了应用拓展的时候了。教师丝毫没有考学生的意味,竟然和学生们一起看起了几条有关面积的信息。当然大部分都是有关学校的一些面积数据。比如篮球场面积等。看着看着学生不由自主地读出了声音,脸上洋溢着快乐和骄傲。(我想,这时学生脑海中已经将数字和有关学校的物体合二为一了,学校也更清晰丰满了,更可爱亲切了。爱的教育不再是机械生硬的了,那是学生心中自发的,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强加的成分。知识的学*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记忆,而是生活,是能力。所以做不做*题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在阅读中,学生经历了,也感受了。“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长,情感的体验,成长的骄傲!”)

  今年教学评估复查,我承担了讲数学课的任务,我选择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的教学。面积单位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所以我把“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面积的必要性”做本节课的难点。

  1.激趣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涂色比赛,看哪个组涂得快。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为后面的学*做好了铺垫。

  2.注重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我合理利用小组合作,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新知,感受学*的快乐。在让学生探究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学会合作精神,探究的精神。

  3.但我觉得在处理难点和重点时,采用的方法和时间的处理上都不够合理,现将本节课的不足总结如下:

  学生初次接受面积这个概念,我以为要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面积和意义。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时,从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而且讲解得比较详细。其实对于面积这个概念,只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让他们进行比较面和大小时,都能比较出来,只是不知道这就是面积。所以在讲解概念时,通过实物让学生明白就可以了,不必要做那么详细的讲解而我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就花费了*20分钟的时间。

  在引导学生理解引进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我发给每组一些圆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让他们利用这些图片,探究出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面积时要统一单位。而学生们都采用的是用同一种单位比较大小,例如,选用圆的都用圆,选用正方形的都用正方形,所以他们没有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所以,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这一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课上我应该分发给学生们这些不同的图片,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图形比较大小,有的学生可能会比较不出来结果,这时,老师可以走到小组中,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看,老师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比较出大小来呢?”就是采用同样的单位进行比较。此时的学生,才会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才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所以课前一定要对课堂生成做一个预设,想出预设的办法。

  对于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一内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于在小组活动及认识面积概念这两上环节用时都比较多,当讲到面积单位时,时间不够用了,用时比较少。而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课上我忽略了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面积单位,忽略了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一立厘米有多大,要用不同的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停地出现,让他一闭上眼就知道一立方厘米有多大,两立方厘米有多大等,一立方厘米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以后,再让学生感受一立方分米的大小。继而再感受一立方米的大小。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以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不要急于求成。

  讲课已经结束了,崔老师给我的意见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学*理论知识,让自己的课堂真正实现高效。

  跟进设想:

  针对教研室给我提出的若干问题,我对我的教学做了这样的设想:

  1.本节课的导入确实让学生兴趣大增,但学生学*的积极性还是不够高,面对这一情况我想,我想在设计两个随意图形的时候,让它们的差距大一些,激起部分学生的不满,也就是认为这样的评比不公*,激起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让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我想这样设计: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两上不规则的图形,然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我们来个涂色比赛吧,从A组和B组中各选一个人,看哪个组先涂满这个图形为获胜者,获胜组将获得一面小旗。当有一组学生涂完以后,就让另一个学生停止,分出胜负,为获胜组画上一面小旗。预设:此时如果有学生提出比赛不公*,让他们说说理由。他们可能会说出一个面大,一个面小,当然不公*。此时再找几个同学也说一说,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若是没有学生提出比赛不公*,就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有的人涂得的快,有的人图涂得慢,从而说出图形大的涂得慢,图形小的涂得慢,再引出面积的概念。这样大约也就是要5分钟时间,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面积。然后再就教室的实物,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把面积的概念写在黑板上。大约再要3分钟时间。

  2.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用时要少一些,大约要10分钟时间。在分发学具时,把每个组的学具都放在一起,让组内的成员自己选择,通过拼组,让他们自己探究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到底哪一个长方形更大。最后总结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必需要用统一的单位才能比较出大小来,比较得才准确有。若是学生想不出办法了,都没有比较出结果来,教师要深入到一个小组,教他们怎么去做,然后在全班推广。

  3.对于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一内容,我课上我用时比较少。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再设计时我要用时大约20分钟的时间来突破这上难点和重点。这次不再采用让学生自学单位面积概念了,而是由老师出示实物,直接告诉同学们,这个就是一*方厘米,这个就是一*方分米,这个就是一*方米,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然后,分别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与这些面积单位差不多大的实物,真正让他们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不断地巩固,加深印象。


面积单位教案(扩展4)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

  学*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一、成功之处

  1、钻研文本,精心准备。

  在上课之前,我先研究了数学书上的教学内容和参考书上的分析,我觉得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学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但学生对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基于以上考虑我多次设计教学过程,多次与同事商讨之后多次修改。并且根据教学过程自己制作了课件,还利用大量的时间自作教具和学具。

  2、悬念开头,思想教育。

  我始终坚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之伊始,我创设了:这一天,巴依老爷想用极低的价格买阿凡提的院子,阿凡提为了惩治贪财的巴依老爷就和巴依老爷签了这样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个铜币卖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当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个铜币,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明白上了当。同学们,你们知道巴依老爷上了什么当吗?让学生讨论,对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也是用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学*兴趣,从而调动学*动机。最后在课堂结尾再出示这个契约,问: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根据这节课的学*学生一定会回答上,给他们成功的喜悦,另外他们也会感到学*数学真有用,为以后的学*打好思想基础。

  3、学生探究,获得成功在认识面单位之前,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比较了4组图形,从观察法到重叠法到割补法,直到最后的摆图片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多种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同时,让学生逐渐的感受到比较面积大小时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4、制造矛盾,引导探究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如:先在小方格同样大的情况下比较图形的大小,得到方格多的面积就大,然后又出现小方格大小不一样的,这时出现了前后矛盾,学生再次出现冲突,从而很自然地感悟出用摆图形的方法比较面积时小方格同样大的必要性,这样引出面积单位就显得顺理成章,通过不断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理解面积单位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不足之处

  1、课堂上我觉得聆听不够。在课堂上一个孩子在演示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说对了,而我没有听清又让这个孩子按我的思路又说了一遍。这一瑕疵给本节课留下了遗憾。

  2、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时方法过于单一。如果这里不仅仅让他们找找周围物体表面上找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还让他们比划比划或者拿笔画一画。方法多了学生学起知识更容易更有兴趣,而且会加深理解有利于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本课教学我觉得体现这样一些特点:

  1、重视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导入课题还是感知面积或者是体验面积单位都力求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结果学生测量出的结果有些不一样,我提问“怎么比较呢?问题出在哪儿?”学生稍作思考后,有的说硬币大小不一样,有的说画的格子不一样等等,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学生学*过程。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在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推、冥想、比较、测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获得了教学的最大效益。

  3、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面积概念,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学*的对象是儿童体验着或能够体验的。在学*之前,儿童已经体验了许多数学,因此最有效的教学是积极唤醒儿童的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学生很有兴趣,完成得也比较理想。只是他们在表述面积时,时常忘记用上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这节课是认识*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在学*这节课时,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充分体会,因此,在学*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在家里剪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可以用报纸拼接。)

  第二天学*这节课时,对于引入统一测量单位这个环节,我们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是认一认面积单位,让孩子们把自己剪的三个正方形拿出来,向他们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并讲解面积单位的字母表示,让孩子们从视觉上感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同时在这个环节我还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感知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第三个环节是做一做、说一说、找一找、这些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找一找自己的身边谁的面积大约是一*方厘米,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到如:大拇指甲盖,1分硬币,纽扣等;1*方分米如:手掌的大小,粉笔盒的面积;1*方米的大小:如:一块黑板的大小,把1*方米的正方形铺到地上,同学们站在上面,一共站了16名学生。

  感受完面积的'大小后,我们拿着这些小正方形来测量物体的面积,如:一块橡皮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我们的数学书可以摆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我们的黑板可以摆几个1*方米的正方形。

  这节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做一做、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启发学生找到更多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但是在这节课里,因为操作活动耽误了课堂时间,以至课后的练*题没有完成。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在4月27日上午我们在红华中心学校听了吴燕游老师一节公开课,她上课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借助多种媒体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听了吴燕游老师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使我收获不少教学知识。

  1、吴老师通过让学生与学生比一比手掌来引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摸身边物体学的一些面,感受到面的存在,通过摸与看,懂得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并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然后,通过2组*面封闭和1组不封闭图形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充分感知和理解面积并且有大,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的生成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3、吴老师这节课突出重点,培养学的迁移推理能力。通过*方厘米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方厘米的名称中创造出*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理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能力。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注重学*过程的探索,很好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较符新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

  1*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方厘米。

  通过*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方分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面积单位教案(扩展5)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数学学*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数学学*中,教师讲授、学生练*的单一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注重学*发展的数学学*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数学学*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思考、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在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学生的猜想?感知?体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在本节课的三个重要环节:理解面积的意义、比较面积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

  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方厘米的教学中,在学生猜想1*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快速地出示课件中“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接着马上就让学生想象用1*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学生是也可以马上想到1*方分米,但对于1*方分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1*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方分米,。这就是我在出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时,没有加以说明,没有让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使学生没有建立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回想试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由于对1*方厘米讲得比较清楚,学生就能很快得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在多次试教与正式上课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是“活”的。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也是学*和探索其他*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描画身边的橡皮、尺子、硬币等物品,再涂一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渗透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学生在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积极性很高。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 .强化数学的体验学*。

  学*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初步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通过摸书本、课桌封面,感受表面大小,从而引出面积及封闭图形的面积。学*了1*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方分米,学过了一*方分米并用1*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面积单位*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面积单位*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方厘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面积单位*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四、不足之处

  教案准备不足,在讲封闭图形的面积时,只是强调了一些常见封闭图形,没有举例哪些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学生未能很好对比理解。

  时间把握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前面时间相对要松些,后面时间比较紧,学生自主练*时间过短,未能很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以后对自己的教学要多反思总结,听取其他老师的小结评价,多向其他老师学*,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

  一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最后通过格式化的语言来说一说()的大小叫做()的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先是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尊重经验,引导方法,强化认识。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呢?我通过三组活动,由浅入深的引发了学生的对面积的更深入的思考。首先是出示了一组面积相差比较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很快就知道了答案。随后,我注意引导学生小结,让学生明确日常的生活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数学学*资源,并且给这一种比较的方法还取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观察法”,再一次自然的架构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随后,我出示了一组图形,面积差别不大,引导学生比较大小。观察法不容易得出结论,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将两个图形重叠,就能很快的比较出大小来。我再次引导学生将这一种比较的方法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学生说是“重叠法”。学生借助活动较好的完成了学*任务。初步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

  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矛盾不断运动的结果。利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的面积的大小是浅表性思维活动。怎样才能充分调动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呢,有挑战性任务驱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又出示了一组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前面的两种方法对于现在的比较来说都不是良策了,怎么办呢?在学生单独解决感觉困惑时,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比较的方法。随后,我让学生拿出学具,启发学生可以用学生来帮忙。出示了学具操作的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和班级的交流,得出可以用利用学具摆一摆来间接比较大小,利用的学生个数多,面积就大。学生还在操作中,直观的感知了利用正方形拼摆比较合适。在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初步的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也为下面的面积单位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的问题应出现在思维的转弯处。“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借助特定的学具。利用的学具个数多,面积就大”是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学*认识。我出示了一组遮挡住的图形,一个图形有6个小方格、一个图形有9个方格另一个图形有15个小方格。猜一猜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是最大的?学生大多是猜测是15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可是揭开遮挡物以后,发现恰恰是6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为什么呢?原来比较面积的大小,统一的面积单位是重要前提。

  三是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几何意识。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注意利用几何直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首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面积意义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进行感知;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借助学生进行摆一摆;在认识了面积单位时,我注意让学生用面积单位量一量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重视学生看一看和记一记,面积单位是具体,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几个,认识后,引导学生看一看每一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心里记下来,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一个单位等。

  四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在用面积单位测量时,走都注意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再和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强化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面积单位教案(扩展6)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数学学*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数学学*中,教师讲授、学生练*的单一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注重学*发展的数学学*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数学学*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思考、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在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学生的猜想?感知?体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在本节课的三个重要环节:理解面积的意义、比较面积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

  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方厘米的教学中,在学生猜想1*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快速地出示课件中“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接着马上就让学生想象用1*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学生是也可以马上想到1*方分米,但对于1*方分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1*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方分米,。这就是我在出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时,没有加以说明,没有让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使学生没有建立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回想试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由于对1*方厘米讲得比较清楚,学生就能很快得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在多次试教与正式上课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是“活”的。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也是学*和探索其他*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描画身边的橡皮、尺子、硬币等物品,再涂一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渗透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学生在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积极性很高。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 .强化数学的体验学*。

  学*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初步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通过摸书本、课桌封面,感受表面大小,从而引出面积及封闭图形的面积。学*了1*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方分米,学过了一*方分米并用1*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面积单位*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面积单位*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方厘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面积单位*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四、不足之处

  教案准备不足,在讲封闭图形的面积时,只是强调了一些常见封闭图形,没有举例哪些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学生未能很好对比理解。

  时间把握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前面时间相对要松些,后面时间比较紧,学生自主练*时间过短,未能很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以后对自己的教学要多反思总结,听取其他老师的小结评价,多向其他老师学*,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

  一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最后通过格式化的语言来说一说()的大小叫做()的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先是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尊重经验,引导方法,强化认识。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呢?我通过三组活动,由浅入深的引发了学生的对面积的更深入的思考。首先是出示了一组面积相差比较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很快就知道了答案。随后,我注意引导学生小结,让学生明确日常的生活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数学学*资源,并且给这一种比较的方法还取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观察法”,再一次自然的架构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随后,我出示了一组图形,面积差别不大,引导学生比较大小。观察法不容易得出结论,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将两个图形重叠,就能很快的比较出大小来。我再次引导学生将这一种比较的方法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学生说是“重叠法”。学生借助活动较好的完成了学*任务。初步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

  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矛盾不断运动的结果。利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的面积的大小是浅表性思维活动。怎样才能充分调动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呢,有挑战性任务驱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又出示了一组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前面的两种方法对于现在的比较来说都不是良策了,怎么办呢?在学生单独解决感觉困惑时,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比较的方法。随后,我让学生拿出学具,启发学生可以用学生来帮忙。出示了学具操作的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和班级的交流,得出可以用利用学具摆一摆来间接比较大小,利用的学生个数多,面积就大。学生还在操作中,直观的感知了利用正方形拼摆比较合适。在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初步的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也为下面的面积单位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的问题应出现在思维的转弯处。“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借助特定的学具。利用的学具个数多,面积就大”是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学*认识。我出示了一组遮挡住的图形,一个图形有6个小方格、一个图形有9个方格另一个图形有15个小方格。猜一猜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是最大的?学生大多是猜测是15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可是揭开遮挡物以后,发现恰恰是6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为什么呢?原来比较面积的大小,统一的面积单位是重要前提。

  三是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几何意识。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注意利用几何直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首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面积意义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进行感知;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借助学生进行摆一摆;在认识了面积单位时,我注意让学生用面积单位量一量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重视学生看一看和记一记,面积单位是具体,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几个,认识后,引导学生看一看每一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心里记下来,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一个单位等。

  四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在用面积单位测量时,走都注意引导学生先估一估,再和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强化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面积单位教案(扩展7)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最*我有幸在茅箭区实验学校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收获了不少。兴奋过后,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课中的成功与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方分米、1*方厘米,1*方米可以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从面积的概念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展开教学的。例如:比较不出来哪个的面积大时就要来测量,一步一步是引出来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随着学生的想法把新的内容加进去的,和学生的思维同步。

  3、“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方厘米,量一量图形面积,验证1*方米可以站几人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在处理上缺少分寸,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日里多积累。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好的方法要加以评价或介绍,对学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要有选择的按照顺序进行。

  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有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3月19日我参加了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活动,我讲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收获了很多。兴奋过后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方厘米、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刘教授和数学组各位老师的点评,综合自己的领悟,反思如下:

  一、导入过时,没有激发出矛盾,而且在课堂结束时没有作出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

  二、在讲述面积的定义时,讲解不够透彻,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下次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讲述物体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物体的表面,最后回归物体表面大小这个概念上,这样,很自然地引出面积的定义。

  三、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过渡有点快,而且我讲解的比较多,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时间少,以致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我想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中,我应该重点讲清“1*方厘米”,再放手让学生去推导,“1*方分米”、“1*方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在导出面积单位时候,应该选用一个格子数目多,面积小的图形来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六、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教学环节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过程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结合全组学员教师的评价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利用游戏本身的不公*,有意识地渗透面积是有大小之分的。如,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如果要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学生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己的理由时,很多学生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然后让他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面积也有大小之分。这样做到了联系生活学*数学知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突出重点,促进迁移。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记一记,找一找等活动去理解1*方厘米。在认识1*方分米和1*方米时,让学生通过迁移和推导来认识。

  3、合作学*,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面积”含义的理解和认识,都是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活动,交流活动中实现的。

  4、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兴趣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解决统一面积单位的问题,设计趣味练*等。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本结课是以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线的,怎样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待我去改进。在教学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时,我想这不是教学重点,也为了节省时间,事先为学生准备了方格纸,小方格纸片,让学生按照我的指引去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实践操作活动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这节课设计的数学学*活动,通过观察、猜想、估测、操作等活动,在多次的'比较中,使学生逐步清晰对面积的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感知并形成表象。动手操作也是发挥学生学*自主性的有力保证。这节课每个人都铺了树叶和硬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记忆非常久远。

  二、让学生在学*和探究的过程中有任务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只是用几个简单的故事,动画来吸引学生已经不奏效了,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一节课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经历直接看比大小,重叠后比大小,铺纸条比大小,铺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过程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在比较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时,给了学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最初学生想出很多办法但比较麻烦,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接下来他们就思考和实践更好的方法,这个过程正是他们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于每一次铺完都有新的发现他们探索的兴趣也就更高了。

  四、让学生感悟和体会由不严谨到严谨,由*似到精确的过程。

  在学生感知面积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始用不规则图形——树叶铺,到后来用规则图形——正方形来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由*似到准确的比出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也是一个由不严谨到严谨,由*似到精确的过程,由模糊到清楚的过程。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面积单位教案(扩展8)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范文5份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建立*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生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侯老师刚买了一套住房(出示课件),你们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回答。)

  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刚才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

  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

  红纸       绿纸

  正方形      12          12

  圆形        12          12

  长方形      18          18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较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那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合适了?

  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1*方厘米有多大吗?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厘米吗?(师贴1*方厘米)

  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知道1*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方厘米呢?

  生:5个。

  师:5个1*方厘米也就是几*方厘米(5*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5*方厘米,还有谁想说?

  是: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师:刚才,咱们用1*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

  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分米吗?(如果学生举起1*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

  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呢?(学生找。)

  师:想一下,用1*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

  师:如果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

  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较合适呢?

  生:*方米。

  师:你知道1*方米有多大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1*方米,看大不大。

  师给学生展示1*方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1*方米,好吗?(学生交流。)

  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方米?(师演示。)

  师:看一下,1*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米和*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

  师: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邮票和课桌面的面积。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的收获不小,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面积单位,并且也学会了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积,下节课,我们将学*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物体表面的面积,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学到更多的知识,好吗?

  五、评析

  《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和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动手摸面体会比较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的长度加以区分比较。

  在学*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要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的面积单位。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