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3-19 08:40:58 教学反思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1

  学*了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通过练*,感觉孩子们掌握的并不理想。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去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这样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概念没有深入。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化简比有什么标准?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同学,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化简比的要求。

  在教学时,我把这个知识点明确出来,通过练*让学生归纳最简整数比的特征。另外在给出概念后,后面的例题中我继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对每个化简比的结果都请学生对比概念检查,这样学生的印象才深刻。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探索的核心问题。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2

  通过最*一段时间的复*,发现学生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跟学生们一起对这部分知识重新进行了梳理。

  1、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然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势呈现这部分知识。这样做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关于知识点的沟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在复*课中,练*设计要根据*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有代表性的练*,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3

  "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

  1、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现教学环节。

  我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部分幻灯片做成超链接,进入复*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内容,这样清晰地引领,使学生明确了复*方向,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2、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理清知识脉络。

  我让学生以回忆并填写相关表格的方式参与整理和复*,指导学生参与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再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比和比例在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和性质上不同,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方法与结果上的不同。

  3、注重了复*课与新授课的区别。

  复*课提问要注意广度而不能拘泥于一个方面。如:课前我让学生回忆交流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而不是只让学生回忆比的知识或者比例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

  4、把概念的整理和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概念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要求学生整理概念的同时,还同步练*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应用题目和学生*时作业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题目。比如在复*到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这部分知识时,首先针对学生结果容易混淆的情况我出示一个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提出问题“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练*,就解决了容易混淆的问题。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一条条知识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3篇(扩展1)

——《比例的整理和复*》的教学设计3篇

《比例的整理和复*》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第4~5题,练*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比例的方法正确解答有关应用题.

  2.沟通整数、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联系,会用不同知识,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解答有关应用题.

  3.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二、回忆

  用比例解应用题,具体步骤有哪些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最后教师总结如下:

  (1)判断.概括出题中两种有关联的量,找出题中隐蔽的定量,从而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列方程.如果成正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如果成反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

  (3)解方程.

  (4)验算.

  (5)答题.

  三、分层练*

  1.基本练*.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时间.

  ②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③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数量和总价.

  ④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魇奔洌?/P>

  (2)实际运用.

  ①晶晶借了一本112页的《安徒生童话》,她4天看了28页.以这样的速度,预计几天可以看完?

  学生独立练*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②用一批纸装订同样大小的练*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300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学生独立练*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③蚯蚓能消化许多垃圾,有人将7.5吨垃圾运到一个蚯蚓养殖厂,78天后,这些垃圾全部被消化了.这个养殖厂一年可以消化约多少吨垃圾呢?

  学生独立练*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此题有两种答案.

  2.综合练*.

  (1)一篇文章原稿每行30个字,共96行,如果改为每行32个字,一页纸35行的版式,那么这篇文章需打印多少行?共需几页纸?

  提醒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后再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解:设需打印x行.

  30×96=32x

  x=90

  90÷35=2(页)……20(行)

  答:这篇文章需打印90行,共需3页纸.

  (2)扬扬骑车从家经过游乐场到少年宫,全程需1.5小时,如果她以同一速度从家骑车直接到少年宫,可以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再在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解:设从家直接到少年宫,要x小时. (2)解:设可以省x小时.

  (11+7)∶1.5=15∶x (11+7)∶1.5=15∶(1.5-x)

  18x=1.5×15 或 (11+7)∶1.5=(11+7-15)∶x

  18x=22.5 解答过程略.

  x=1.25

  1.5-1.25=0.25(小时)

  答:可以省0.25小时.

  3.发展练*.

  六(2)中队少先队员订《少年科学》杂志,全中队共交了792元,各小队订阅情况如下表,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各小队应交的钱数.

  第一小队 10本 ( )元

  第二小队 12本 ( )元

  第三小队 11本 ( )元

  学生独立用各种方法算,算完后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及思路,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的方法有:

  方法一:792÷(10+12+11)=24(元) 方法二:792×10/33=240(元)

  24×10=240(元) 792×12/33=288(元)

  24×12=288(元) 792×11/33=264(元)

  24×11=264(元) 答(略).

  答(略).

  方法三:解:设第一小队应交x元.

  792∶(10+12+11)=x∶10

  x=240

  答(略).

《比例的整理和复*》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第1~3题,练*六第1~3题.

  教学目的

  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能较熟练地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使学生再一次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整理复*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

  1.说一说你在本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在小组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对本单元的知识作一回顾,教师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把学生的发言(即各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

  2.完成知识结构图.

  这些知识在我们的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你认为好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分小组讨论整理.

  3.用实物展示屏进行展示交流.

  4.揭示课题:这节课复*前两部分的知识.

  二、复*

  1.下面式子中,哪个是比?哪个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8 4∶9=12∶27 7∶32=35∶10 0.25∶0.8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叫解比例?解下面的比例.

  ∶=x∶20 =

  = 3.9∶4=2.6∶x

  学生在练*本上练*,指名板演.学生练*后讲评.

  3.什么叫比例尺?怎么求图上距离?怎么求实际距离?

  课件出示:在一幅比例尺是1∶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昌与北京的距离是20.5厘米,北京与南昌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4.小山看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下表是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每天看的页数 3 5 8 10

  所用的天数 40 24 15 12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课件出示:4个同学去买圆珠笔.下表是他们购买圆珠笔的枝数与总价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购买圆珠笔的枝数 2 3 5 8

  总价 0.50 0.75 1.25 2.00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6.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1)先找出三种量,其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2)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结论.

  三、分层练*,巩固提高

  1.填空.

  (1)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3千克鸡蛋,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

  (3)因为14∶21与0.8∶1.2的比值都等于( ),所以可以组成比例,( )∶( )=( )∶( ).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6∶2=0.9∶0.3写成乘法形式是( )×( )=( )×( )

  (5)一幅设计图上注明的比例尺是:

  在这幅图上量得长8厘米的线表示实际( )米;图上表示实际距离400米的线段长( )厘米.

  (6)观察表中总价与本数的关系,并填空.

  数量(本) 2 3 5 6 8 9 10

  总价(元) 0.9 1.35 2.35

  2.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1)时间一定,所行路程与速度( ).

  (2)正方体的体积和棱长( ).

  (3)全班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出勤人数( ).

  (4)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

  (5)一篇文章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不成比例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个变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xy=,x与y( )比例;x=,x与y( )比例.

  (2)3a=b,a与b( )比例;=,b与a( )比例.

  (3)x-y=18,x与y( )比例.

  4.独立练*.

  完成练*六第1~3题.

《比例的整理和复*》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解比例。

  2、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答,说出下列方程的解答过程:

  2X=8x91/2=1/5x1/4。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把下面比例改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3:8=15:40,9/1.6=4.5/0.8

  二、新课

  1、出示图片,介绍这是法国著名上午埃菲尔铁塔,塔高320米,在北京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塔的模型,高度32米,问模型与原来塔高度的比是多少?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2、出事例题,读题并观察,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讨论,研究解题办法

  4、汇报分析不同的解法(此时揭示课题并说明什么是解比例)

  5、注意强调列式是两个比前后的一致性

  6、出示例31.5/2.5=6/X比较与例2的不同,明确解题思路

  7、小结:说明解比例的方法,解比例也就是解方程

  三练*

  1、求X的值1/2X=1/4x1/57.8:X=8.2:10

  2、书上练*第8题

  3、团结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30000,它的图上距离是六厘米,它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4、小兰说她只用一把尺子,一根竹竿就能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你信吗?为什么?下课后尝试去测量。

  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怎样解比例?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实用5篇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 1

  "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

  1、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现教学环节。

  我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部分幻灯片做成超链接,进入复*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内容,这样清晰地引领,使学生明确了复*方向,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2、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理清知识脉络。

  我让学生以回忆并填写相关表格的方式参与整理和复*,指导学生参与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再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比和比例在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和性质上不同,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方法与结果上的不同。

  3、注重了复*课与新授课的区别。

  复*课提问要注意广度而不能拘泥于一个方面。如:课前我让学生回忆交流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而不是只让学生回忆比的知识或者比例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

  4、把概念的整理和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概念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要求学生整理概念的同时,还同步练*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应用题目和学生*时作业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题目。比如在复*到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这部分知识时,首先针对学生结果容易混淆的情况我出示一个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提出问题“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练*,就解决了容易混淆的问题。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一条条知识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4

  通过最*一段时间的复*,发现学生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跟学生们一起对这部分知识重新进行了梳理。

  1、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然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势呈现这部分知识。这样做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关于知识点的沟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在复*课中,练*设计要根据*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有代表性的练*,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5

  今天和我们六年组的成员一起送教到攀丹小学,自己担任其中的一节课,授课的课题是《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在送教后发现在复*课做的还不足,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以下的思考:

  《比和比例复*》属于概念课,但是比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一册,比例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二册,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我决定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

  复*课不能等同于练*课。不能只通过题海战术来枯燥、机械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从而对复*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

  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感觉我本节课的不足就是:强调的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领悟。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6

  学*了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通过练*,感觉孩子们掌握的并不理想。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去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这样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概念没有深入。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化简比有什么标准?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同学,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化简比的要求。

  在教学时,我把这个知识点明确出来,通过练*让学生归纳最简整数比的特征。另外在给出概念后,后面的例题中我继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对每个化简比的结果都请学生对比概念检查,这样学生的印象才深刻。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探索的核心问题。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 2

  "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

  1、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现教学环节。

  我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部分幻灯片做成超链接,进入复*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内容,这样清晰地引领,使学生明确了复*方向,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2、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理清知识脉络。

  我让学生以回忆并填写相关表格的方式参与整理和复*,指导学生参与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再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比和比例在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和性质上不同,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方法与结果上的不同。

  3、注重了复*课与新授课的区别。

  复*课提问要注意广度而不能拘泥于一个方面。如:课前我让学生回忆交流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而不是只让学生回忆比的知识或者比例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

  4、把概念的整理和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概念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要求学生整理概念的同时,还同步练*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应用题目和学生*时作业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题目。比如在复*到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这部分知识时,首先针对学生结果容易混淆的情况我出示一个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提出问题“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练*,就解决了容易混淆的问题。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一条条知识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 3

  今天和我们六年组的.成员一起送教到攀丹小学,自己担任其中的一节课,授课的课题是《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在送教后发现在复*课做的还不足,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以下的思考:

  《比和比例复*》属于概念课,但是比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一册,比例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二册,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我决定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

  复*课不能等同于练*课。不能只通过题海战术来枯燥、机械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从而对复*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

  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感觉我本节课的不足就是:强调的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领悟。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 4

  今天学*的内容是“比例的整理和复*”,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关于知识点的复*与巩固。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概念较多,知识点比较复杂,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因此,在一个课时之内完成所有的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本课属于复*环节的第一课时,即知识点的复*与再现。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比,来练*求比值的方法,再说出另外一个与它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尽可能做到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成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序地联想,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2、在学生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部分知识,再安排相应的练*,使知识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反比例的复*,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显著特征,帮助学生更好的比较判断正反比例。最后安排适当拓展,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正反比例的情况,使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知识,突破知识重难点,做到层层反馈。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举一反三。

  总体来看,我设计的本堂课比较扎实,关注了学生的学*效果和积极主动的情感。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方面不够精致和创新,练*的密度稍显不足,时间分配也不够合理。我会在今后的复*课教学中多学*、多用心,争取上好每一节复*课。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 5

  "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

  1、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现教学环节。

  我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部分幻灯片做成超链接,进入复*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内容,这样清晰地引领,使学生明确了复*方向,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2、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理清知识脉络。

  我让学生以回忆并填写相关表格的方式参与整理和复*,指导学生参与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再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比和比例在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和性质上不同,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方法与结果上的不同。

  3、注重了复*课与新授课的区别。

  复*课提问要注意广度而不能拘泥于一个方面。如:课前我让学生回忆交流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而不是只让学生回忆比的知识或者比例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

  4、把概念的整理和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概念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要求学生整理概念的同时,还同步练*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应用题目和学生*时作业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题目。比如在复*到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这部分知识时,首先针对学生结果容易混淆的情况我出示一个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提出问题“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练*,就解决了容易混淆的问题。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一条条知识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分数乘法整理复*》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一、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1)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3)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二、回顾学生所做作业,出现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脱式计算(自觉运用简便运算)的题,有许多学生盲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采取应对措施:注意让学生明白简算的目的,分数的简算,原则上与整数、小数简算相同,都是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改变运算顺序,尽可能减少计算的繁琐性。但方法却不同,整数和小数往往是凑整十、整百的数,而分数则是为了好约分。

  2、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单位“1”的理解、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略了单位化聚的计算方法的复*,以及两步计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重点评讲。

  三、采取应对措施:

  练*课中先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结合复*题让学生回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为学*相应的分数应用题打基础。

  复*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根据分数乘法的数学模型,说出问题也就是求什么,写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以及分率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可以引发思考,思考促进改变方法,得法扭转教学局面。说明教师教学不怕有问题,有了问题想办法解决就会使教学损失减少到最小。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前的准备细致周到,教学失误的可能性就会更小。

  本单元教学分数乘法,是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它能进一步促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为后面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分数乘整数,一个数乘分数、分数混合运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和求比一个数的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做到一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注重数形结合

  本单元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我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例3是李伯伯家有一块1/2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若只是空洞地讲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画了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公顷的地,先让学生找出1/2公顷有多大,用阴影部分表示,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再找出1/2公顷的1/5,就是把1/2公顷*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用反方向的阴影部分表示。再观察两个阴影重叠部分占了整个1公顷地几分之几,用虚线分好,这样占了1公顷地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公顷。结合图示法学生很自然地推导出了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注重解法多样化,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应该是开放的、发散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注重算法、解决多样化,让学生更爱动脑,数学水*提高一个层次。例如在教学例9这类求地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画出线段图,看图思考有哪些解法。有的学生想到了可以用单位“1”乘对应分率得到对应的具体的量,有的学生想到可以用单位“1”加上或减去多或少的部分得到对应的具体的量,也有的学生想到先求出1份是多少,再求出多份是多少的办法。这样集中各个学生的思维,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三种方法,解题时可选择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在这样的教学下,大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掌握的较好,只是每次解决问题我基本都让学生画出线段,借助线段图学生较为容易就能解决了,但有的学生比较懒不肯画线段图而往往出错,因为这样的线段图并没有在他脑海中形成,这是我教学中的困惑,我将继续研究。

  分数乘法一单元已经学完,我们往往感觉学生学的很好。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决问题,也能列出算式。其实不然,当我们学学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时,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事情不是这样的。学生不知道是列方程还是直接去乘分数。学生往往难于判断究竟把那个数量作为去乘还是去除以几分之几。于是乎,我们的教学就又陷入了瘫痪。富有经验的老师在多次尝试失败以后,在此处,都既无可奈何又顺理成章的选择了五步走的方法。即:一,判断单位一;二,画图;三,写出数量关系式;四,判断单位一已知还是未知;五,已知直接乘未知用方程。教参71页提出现在采用方程解,化难为易,思路比较统一。所以,五步强调方程先入为主。其实不然,学生由于目前接触到的都事用算术方法比较简单的,所以方程的优越性不是很明显,学生还是选择算数方法的比较多。我没有过多的统一。而是任其自由选择。

  我重点思考的在于新教材与老教材先比,本部分知识简化了那么多内容,为什么还是学起来很费劲呢?我想,我们的新课改目的是好的,素质教育是好的但是,我们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不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认为减少数学知识容量就是素质教育了。反而,正是因为减少了锻炼的机会和次数,我们学生的某些数学功能正在退化。我们都明白,只有加强锻炼,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强壮。数学能力也是如此。

  本周学*了分数乘法,从分数乘整数到分数乘分数,从意义到计算,相对于前一个单元的内容来讲,应该是比较好理解的,但从作业情况来看,在分数乘法的计算中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计算结果不能约分成最简分数。像9/15,16/24,3/72,35/56等这些比较常见的分数,部分学生竟然不知道该怎么约分,找不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另外一种情况是,在计算过程中,约分之后又与另一个分子或分母有公因数的,往往忘记约分或看不到约分。

  对策:熟记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去寻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例如35/56,就想5、7三十五,7、8五十六,这样就可以看出能用7去约分,可以提高做题的效率。

  2、计算过程中,让分子和分子进行约分的。

  例如:7×7/10=1/10,让7和7约分。

  对策:赋予算式一定的情境或故事,比如我在讲的过程中这样说:在计算中这个分数线相当于战场上的分界线,分子和分母分别是交战的双方,你想,打仗时只能去和对方的敌人对打,而不能***,打自己人。,也就是分子只能和分母约分,而不能和分子约分。这样一讲,很多学生听的饶有兴趣,而且浅显易懂,出现这种错误的几率大大降低了。

  3、计算中,约分后不与原来的分子、分母再相乘的。

  例如:

  对策:继续讲故事,你和战友一起出去打仗了,遇到了敌人,要派一人出战(约分),战斗完毕,每个人都要有团队意识,结伴而行,几个人出去的,还要几个人一起回来。即:分子和分母都还要由两个数相乘得到。

  4、其他由于不细心、书写不规范出错的。

  例如有些在约分中把约分的结果写在原数的旁边,然后计算的结果又与过程写得很挤,造成计算结果混淆,看不清楚而出错。这就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做题过程严格要求,规范书写,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好*惯。

  这节整理复*课我对分数乘法知识进行一次梳理,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分数乘法知识体系,巩固对乘法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

  一、以合作交流为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复*课,内容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想、自做、自讲、自论。先是让学生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课上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互相讨论交流,发现自己有遗漏的知识点,在小组内自行补充,完善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同学们表现的积极主动,找到了各种整理方法,使知识的学*不流于形式。

  二、课前布置同学们对易错题的整理,让孩子在课前寻找在本单元做错的题目,再找出共性的易错点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错误原因和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加深对错题的认识,避免下次犯类似的错误。在教学时由于时间有限,对于学生找的易错题没有完全交流到位,课前老师自己也应找一些典型的错题进行整理,这样能对学生整理不到位的地方进行一个补充。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通过最*一段时间的复*,发现学生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跟学生们一起对这部分知识重新进行了梳理。

  1、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然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势呈现这部分知识。这样做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关于知识点的沟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在复*课中,练*设计要根据*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有代表性的练*,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今天和我们六年组的成员一起送教到攀丹小学,自己担任其中的一节课,授课的课题是《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在送教后发现在复*课做的.还不足,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以下的思考:

  《比和比例复*》属于概念课,但是比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一册,比例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二册,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我决定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

  复*课不能等同于练*课。不能只通过题海战术来枯燥、机械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从而对复*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

  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感觉我本节课的不足就是:强调的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领悟。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学*了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通过练*,感觉孩子们掌握的并不理想。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去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这样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概念没有深入。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化简比有什么标准?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同学,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化简比的要求。

  在教学时,我把这个知识点明确出来,通过练*让学生归纳最简整数比的特征。另外在给出概念后,后面的例题中我继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对每个化简比的结果都请学生对比概念检查,这样学生的印象才深刻。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探索的核心问题。

  "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

  1、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现教学环节。

  我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部分幻灯片做成超链接,进入复*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内容,这样清晰地引领,使学生明确了复*方向,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2、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理清知识脉络。

  我让学生以回忆并填写相关表格的方式参与整理和复*,指导学生参与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再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比和比例在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和性质上不同,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方法与结果上的不同。

  3、注重了复*课与新授课的区别。

  复*课提问要注意广度而不能拘泥于一个方面。如:课前我让学生回忆交流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而不是只让学生回忆比的知识或者比例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

  4、把概念的整理和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概念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要求学生整理概念的同时,还同步练*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应用题目和学生*时作业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题目。比如在复*到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这部分知识时,首先针对学生结果容易混淆的情况我出示一个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提出问题“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练*,就解决了容易混淆的问题。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一条条知识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学*了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通过练*,感觉孩子们掌握的并不理想。我有以下两点反思:

  1、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去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这样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概念没有深入。

  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化简比有什么标准?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同学,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化简比的要求。在教学时,我把这个知识点明确出来,通过练*让学生归纳最简整数比的特征。另外在给出概念后,后面的例题中我继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对每个化简比的结果都请学生对比概念检查,这样学生的印象才深刻。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还是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探索的核心问题。


《比例的整理和复*》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整理和复*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反思优选【5】份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旧知识的复*,学*就能将新旧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更有效地激发了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勇于探究,及早进入最佳的学*状况,为学*新知识作良好的准备。

  2、依据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本节课注重了学生发展的数学学*应该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发展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学中,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学生首先用已掌握的方法找准单位“1”,再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最后明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分数应用题教学即将结束,我认为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如何实现“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同时培养他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 分数应用题是以分数的意义为基础,是分数乘、除法的应用。

  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是分析分数应用题的依据。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

  二 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分数应用题与整数中的倍数应用题本质上是相同的。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是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惯上把大于1的“倍数”说成“几倍”;而小于1的`“倍数”说成“几分之几“。所以,教学过程中以整数的倍数应用题为基础,将两类应用题统一起来,并且要求学生分清“几倍”和“几分之几“。

  这样,学生既复*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同样,“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与“已知一个数的倍是多少,求这个数”也是相同的。

  当然存在个别同学由于基础差,不能紧跟老师课堂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在班内个别辅导的方法,并且效果不错。

  (二)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分数应用题中都在单位“1”,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解题时应注意分析已知量和单位“1”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试,从而正确求解。

  (三)分数应用题与比的应用题也可以相互转换。

  分数应用题和比的应用题都可以转换为整数的分数应用题。例如:

  1. 一次考试,六年级有45人达到优秀,达到优秀的人数和未达到优秀的人数比是5:3。六年级共有多少人?

  2. 一次考试,六年级有45人达到优秀,达到优秀的人数和未达到优秀的人数比是5/3。六年级共有多少人?

  这两道题中的5:3和5/3都可以理解为“达到优秀的人数”是5份,“未达到优秀的人数”是3份。列式:45÷5×(5+3)=72(人).

  要求学生会将比例应用题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来正确求解。当然对于基础较差一些的同学,我只鼓励记住、弄懂一种解题方法。

  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沟通了前后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好分数应用题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很多老师都深感在此处和学生说不清,教学效果不佳。我个人通过在本段时间的教学和反思,自认为找到了一些基本的“小窍门”,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要想第三单元学生学的顺利,第二单元知识的学*一定要铺垫好。

  一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定要理解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二是,能快速地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判断出谁是单位“1”。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怎么确定的?这可以通过题意画图来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归纳出快速找单位“1”的方法:是“谁”几分之几,相当于“谁”的几分之几,比“谁”多(少)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最简单的方法是: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

  三是,学生要熟练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比如要先画单位“1”(因为单位“1”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要先画),再画比较量。如果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较的关系,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如果是“两个不同的量”相比较,就要用两条线段表示。

  四是,能根据线段图或关键句快速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其中根据应用题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比较快捷。

  例:“柳树是杨树的”等量关系式:杨树× =柳树

  “柳树比杨树多”等量关系式:杨树+杨树× =柳树或者杨树×(1+)=柳树这样学生在学*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找等量关系式”就轻松多了。

  二、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时候要复*到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比如教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的时候,就要复*一下学生学*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例1的知识,如从关键句中找单位“1”、说出等量关系式等。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2时,就要对应复*第二单元乘法解决问题例2和例3的知识。一节课只有事先的工作做得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读题、分析题的能力。

  刚开始学*的时候,老师常常都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线段图来找分数除法中的等量关系式,以达到“数形结合”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让学生每道题都画线段图也不现实,时间也不允许。所以,在学生掌握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后,我就让学生扔掉“线段图”这根拐棍,引导学生从关键句的字面上来分析、理解,从而发现找“等量关系式”的快捷方法。如:柳树比杨树多。引导学生分析:

  ①谁与谁相比较?(柳树与杨树相比较)

  ②谁是单位“1”?(杨树)

  ③多是多“谁”的?(多杨树的)

  ④到底多多少,具体的量怎么算?(杨树×)

  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柳树比杨树多了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杨树+杨树× =柳树)

  当然,还有一种等量关系式:杨树×(1+)=柳树可由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①柳树比杨树多,就是比单位“1”多,柳树应该是杨树的几分之几?(1+ =)

  ②即柳树的棵树=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

  ③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想想用算术方法应该怎么列式?为什么?柳树的棵树和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关系,从而导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学生等量关系式找到了,就能很容易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了。

  总之,我通过运用以上的教学方法,达到了非常好教学效果,班级成绩也在学年一路领先。

  [教学反思]:纵观本堂课,学生学*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 评,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还能享受到学*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 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一、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尽管书上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毕竟是 假设性、想象性的,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的学生自己身边 的素材。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数作为编题素材,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消除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便于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二、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本课的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 宽松、和谐、民主的学*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使学生学*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给每位学生创 设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效率。

  三、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中学生曾两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 高,解题方法的小结及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了分数乘除法运算后,紧跟着就是有关分数乘除法运算的具体运用问题。学生在仓促理解意义的基础上,现学现买,勉强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但是当两种运算交互在一起的时候,有的学生就犯难了。实际上,如果在学*的时候重点关注题目叙述中的关键句子,然后根据关键句子理出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就非常简单了。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实质上就是由几个相关联的句子组成的一段话,在这段话里有许多信息需要学生去处理,这时学生就要用到语文知识,把多余的话去掉,保留揭示数量关系的句子。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多读几遍题,认真读,仔细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关系只限于加减乘除,重点就是要确定相关联的量是加减,还是乘除。揭示数量关系的句子实际上就藏在条件或问题里, 读题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句子找出来,理顺关系。例如,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应用题里最常见的句子是:“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种句子本身就是一个数量关系 ( 谁÷谁=几分之几)。而诸如“谁比谁多几分之几”, “谁比谁少几分之几”,都可以转化成“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解答。

  例如:(1)学校有文艺书12000本,是科技书的 3/4,科技书有多少本?

  关键句:文艺书是科技书的3/4。

  关系:文艺书÷科技书 = 3/4 或:科技书的3/4 = 文艺书设:科技书有x本。

  列式:12000÷x = 3/4(2) 学校有足球48个,比篮球多 1/3,篮球有多少个?

  关键句:足球比篮球多1/3,可以理解成: 足球是篮球的4/3。

  关系:足球÷篮球 = 4/3设:篮球有x个。

  列式: 48÷x = 4/3由上两例可以看出,只要在阅读题目后,把题目中的关键句提炼出来,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充完整,然后根据关键句列出方程或算式解答是可行的,形成*惯以后,复杂应用题也可以比较容易解答出来。因为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核心,只有抓住数量关系,解决应用题才会有根有据,一点儿也不含糊。

  学生还可以数量关系为核心,找准关系,再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式,达到一题多解。这样避免了“一例一类”而形成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学生采用不同的解法(方程法、算术法),使算术和代数互相渗透,体现了教材的编排原则,强化了中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衔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原则。

  还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教师一味的从字面去分析题意,用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虽然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理解掌握,事倍功半。即使是学生理解了,也只是局限于会做某个题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复杂关系的应用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了思维的发展,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线段图是凝固的应用题,用线段图把一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表达清楚,既锻炼动手的能力,又锻炼分析思维能力,既便于理解应用题,更便于解决应用题。这方面数学老师都有不少的经验,我就不赘述了。

  总之,以数量关系为核心,加深对运算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理解,以此来提高理解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