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复*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1

  复*课不同于新授课,就知识而言,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如何使已学过的知识仍然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既让学生有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又不是对已有知识进行简单重复的活动。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通过对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整理,掌握整理的方法,发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间的规律。

  (2)通过整理活动,培养学生回顾知识的意识和初步的总结归纳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

  (3)通过整理活动,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学生学*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的本质就是学生的再创造。这节课从一开始探索整理方法时,就为学生打开了创造的大门,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表内乘法整理的经验,探讨整理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整理的时候,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同时,借助发现规律让学生相互交流。

  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从“数学问题”到“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在实践中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是人教实验版第十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探究*面图形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是由*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立体图形是学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想象。前面两个单元都没有整理复*专项内容。本单元特意安排一个整理和复*板块,这足以说明整理本单元内容是非常必要。着眼复*课和练*课不同,复*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课的作用,避免将复*课上成练*课,复*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本节课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经历了“自学—巩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四阶段。

  一、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内容,引出课题。再直截了当地出示学*目标、自学指导,让生明确今天学*本节课的目的,并有方向可循。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巧妙的帮助学生从概念,公式,单位,进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识点。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但在引导全班交流时,发现学生对排水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再现“难点”,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分组、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有待培养与发展。我从以下3个问题入手,发展空间观念,知识巩固。

  (1)长方体6个面中,只能有2个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只能相对,不能相邻。

  (2)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能独立完成问题(2)和问题(3),但语言组织不够严谨,问题(1)的解决比较困难,从中反应出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此环节我借助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较直观地再现并解决了这些“难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直观基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强化基础训练,促进知识再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复*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后,直接出示如下解决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生做了一个长方体灯箱,长0.6米,宽0.5米,高1米。

  1、焊这灯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钢管?

  2、灯箱上贴着一圈商标纸(底面不贴),这商标纸至少多少*方米?

  3、这灯箱占空间有多大?

  接着抽3个出错的学生板书,学生自己相互订正。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四、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找不变量、割拼、排水法、铺瓷砖”四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至两题进行挑战与突破,最后教师借助课件引导理解问题的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本节课重点解决了“排水法”,问题:一个从里面量长是80厘米,宽是5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中,装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块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这时水深50.5厘米,这个珊瑚石体积是多少?学生一开始不能快速提炼200L水是“水体积”这一知识,我借助课件引导理解,在动画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学生也学到了我预期想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在练*题的表现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现的,显得有些单一,如果有实物图就更好了。其次是,一节课复*完后,应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3

  一、教学流程及期望

  学生课前独立整理长正方体所学知识,课前反馈后学生整体回顾所学的知识,并有条理的复述,教师将学生复述内容整理在板书上。这个过程中学生再次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全面梳理知识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练*,题型包括将求棱长总和、表面积、底面积、体积的题目进行对比;公式变形;等积变形;排水法;切一刀多2个面,拼一次少2个面;高增加或减少后增加或减少的表面积是侧面积;h=V÷(S甲S乙);向不同方向推倒装有一定高度水的容器求水面高度等几种。学生完成相应题目后能对比说出同一种类型题的解题思路,将题型归类,对比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练*效果较好。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长正方体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点梳理之后利用题目进行巩固练*,并通过题目间的对比将题型归类。本节课知识梳理的过程自然流畅,学生能够有条理的将已学的知识点串起来并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练*过程中学生能将思路完整而清晰的表达出来,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练*效果较好。由于时间关系,练*题没有全部做完,留作课后作业。因此在设计题目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上课时间在题量上做些调整。

  三、教师评析

  1.知识点全面、系统,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板书一目了然

  3.复*时重对比,求同存异

  4.练*题有针对性、层次性

  5.重、难点突出

  四、教师建议

  1.练*与总结板书相结合,有讲有练,体现师生互动

  2.实物感知1dm3=1L

  1cm

  3=1mL

  3.容积单位的运用

  4.注意避免科学性错误:“三个(完全形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4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共包括了五个定律和两个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

  连减法的性质:a-b-c=a-(b+c) 连除法的性质:a÷b÷c=a÷(b×c)

  大多数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练*:

  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

  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 添项法)

  2. 在教学中,我多次次听到学生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 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二、设计对比练*,促进有效教学

  4. 学*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

  5.针对逆向运用,有以下规律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5

  一、学生体会成功

  为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前学生设计了一张复*题,这张题卡既起到了了解学生学*水*又达到了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的目的。这里教师是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把学生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待。这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把学生真正作为学*的主体来对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这是一节复*课。顾老师根据知识的重点,学*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理、弄清它的来胧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让学生去自我构建知识的网络图。先由学生自己对该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课堂上展示后再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修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完善认知机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比只由教师讲解学得主动、理解深刻。

  三、温故而知新

  复*课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顾老师注重了知识间的联系。把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安排到一起复*,有助于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节课在数量关系的认识上正是想突破这点。在小学阶段计数量关系往往只注重了数量关系间的相等关系,其实数量关系间的不等与相等是两种亲系。

  这节课使我感受很深。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在明确复*课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贯穿于课的始终,并将评价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调动起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理想的复*效果。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6

  这节整理复*课我将两个单元的内容合二为一,对乘法知识进行一次梳理,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乘法知识体系,巩固对乘法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

  1、讲练结合,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复*练*课,内容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想、自做、自讲、自论。如红花有8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6倍。黄花有多少朵?先是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完成,然后上台解答,自己讲解方法,如有疑问可以自由进行交流,最后集体订正。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讲解,每个学生都是那么的认真、积极,似乎比老师问、讲兴趣更高。在没有太大难度的练*题中,一直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学的主动、积极。就连学困生也很主动地进行参与。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九九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进行解决简单问题的练*。在练*中,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既可以及时的纠正一些口诀不对的学生,还可以帮助学困生讲解题意,这样使学困生得到帮助,也使优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在小组合作中,我还重点培养优生的讲题能力,引导优生如何利用实践操作帮助学困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决关于倍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课堂节约了时间,使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困生。

  由于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一次整理复*,所以设计上并没有出现太大难度的题型,使得优生有点浪费时间。在以后练*课中,不仅要考虑到学困生的能力,还要考虑到优生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有大的收获。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7

  简便计算相对于普通的四则混合运算来说既又它讨人喜欢的地方又有让人头痛的方面。简便计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运用了运算定律后,计算变得很简单。但是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来说是非常复杂,难理解的。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总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这堂课上得扎实有效,本课设计了两个环节:

  (1)复*运算定律;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复*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运算定律,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分类比较,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改变以往的做法,出示学生课前测试中简便运算出错的题目以及一题多解的典型题目。接着又出示学生课前自己搜集的错题让学生分析错误,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在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

  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学生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也好。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8

  《式与方程整理复*》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数、方程及列方程解决问题三个层次,本节课只对前两部分进行了整理复*。由于用字母表示数、方程这部分知识比较琐碎,内容不算难。例如: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计算公式、运算律这些孩子们都已知道,方程的一些知识也不是特别难,关键是教会学生梳理的方法:如表格法、列举法等,让学生逐渐的学会自主复*知识的能力与*惯。针对以上知识的分析与思考,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系统的整理,帮助学生形成式与方程的认识结构,提高学生对式与方程知识的掌握水*;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与方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数量,会解答简易方程,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3.通过自主复*,培养学生整理复*的方法策略,提升学*能力。

  在教学中,以回忆为主线,将原本分散在各册教材中知识点串接起来,让学生在回忆、再认、疏通、整理中构建知识网络图。因此,本堂课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

  下面重点说说本堂课的练*设计:

  1.第一个环节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了连一连这一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区分a2与2a、a3与3a间意义的不同,这是学生易混易错的地方,教师再加以强调,同时也注意数字字母、字母字母相乘时所要注意的乘号省略不写的问题。

  填一填,主要练*用字母表示数,它属于代数思维,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学生易错的地方,所以这里再梳理出用含有字母的式表示数应如何思考:要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再表示,从而体现用字母表示的简洁性。

  2.第二环节复*方程选一选,主要弄懂议程与等式的关系的巩固训练,又通过解方程梳理方程解答的步骤?:看、想、算、验。

  3.最后两题是综合提升题。先让学生对一些规律进行思考、探索,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探索出的规律,从而体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概括性。第二题,通过圈出的四个数的和,分别求出这四个数,从而使学生体会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同时为复*列方程解决问题做好铺垫。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代数思维与学*兴趣,也是对代数知识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9

  数学知识的复*整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主要是所要整理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编码,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回顾整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几点:

  1.注重孩子们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台。

  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对本单元内容精心整理,使学生们在回忆、归纳、整理中重建知识结构,即复*了知识内容,又教给学生复*的方法。

  2.创设一定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数学的润滑剂,同时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调动一切非智力的因素,特别是复*课,学生面对的是已经的知识,容易失去兴趣,觉得枯燥。在这节课中,我以“小试牛刀——“大显身手——能力冲浪“为主线,采用“抢答、估算找错、填空、解决问题、能力冲浪”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照顾到了不同的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整理提升的目的。

  3.注重对孩子进行适时的鼓励.

  在整节课中,面对不同孩子的表现,对孩子们进行及时的鼓励。“别紧张,你能说好的”;“今天为了让大家看清楚,你把字放大了,希望你作业本上的字也放大一些,哪就更好了”;“这么细小的问题你都注意到了,我相信在计算中你一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鼓励,孩子们的信心在增加,学*的积极性更高。

  但是,在教学中叶存在着不足:第一由于时间的关系,某些题只能点到为止,如果能深入进去,学生的思维更开拓。二是仍有部分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有困难的学生表现不够。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10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整理与复*》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个知识点的回顾与整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以及初步接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此基础上,我教授这节课,我将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法进行回顾以及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整理和发现规律,在这节课中,我有以下反思:

  1,利用绘本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引导孩子大胆回答问题!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破十法,想加算减法,连减法,数一数等方法,只要学生能说出来一种就可以了!但是要让学生准备地说出来并不容易,所以我引入了绘本《小猪唏哩呼噜》作为情境,用小猪因为贪睡上学迟到,大狼老师不让其走进教室,让学生来帮助小猪唏哩呼噜,不仅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可以教导孩子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在此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状态比较轻松,也就可以说出来他的想法了!

  2,增加知识的难度,教师用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在这个环节,我拔高了难度,学生不仅要知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的算式如何排列,还要知道算式的差的规律,难点就是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教授竖着看的时候,我用激励的语言耐心地给学生引导,让孩子们慢慢来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当快接*正确答案时,要进行奖励!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很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师的语言能力的相互配合,所以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的.引导!

  3,组织活动,挑战老师!

  在复*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其实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要又快又对,那我设置了挑战老师的环节,学生出一个算式,我来回答得数,我出一个算式,学生来回答得数。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挑战老师,他们都有一种想赢的心态,所以此环节学生会特别喜欢!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一些不足:

  1,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改进,应简练且适合一年级的学生的发展规律。

  2,教师在教室里定不到一个地方,应注意。

  针对这些不足,我以后在教学中会更加注意,并且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愿意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1)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宫:北师大版3年级下册第5单元“分数的整理与复*”。

  教材简析:“分数的整理与复*”选自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二)”。这部分教材是整理复*“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的内容,教材建议两课时完成。我们从关注学生系统知识的构建、便于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取舍,本节课只进行分数的整理和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数的内容被安排在一、二两个学段中进行学*,这节课是第一学段学*有关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整理和复*。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到五年级时系统认识分数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知识,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经过新课的学*,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所学知识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需要通过对知识的回顾、梳理、归类,从横向的沟通去形成知识的结构网,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从分散走向集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复*,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的意义、大小比较及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注重观察、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注重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情感目标: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分数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的计算法则,灵活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改变了以往“重复*轻整理”的做法,将整理与复*并重,先整理后复*。在资源重组的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为生活服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朋友。

  [生倾听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

  师:今天老师要邀请大家再次走进分数的王国,让我们在整理中把知识分类,在复*中把知识蓄存!

  [教师让学生认识并了解伟人的思考角度,不但拉*了学生与伟人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复*的能动性。]

  二、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制作收获卡的任务,你们完成了吗?让我们带上收获卡去探望一下“分数”这个老朋友吧!

  生:浏览学过的分数知识。

  师:看望了老朋友,谁能把自己的收获卡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展示收获卡。]

  师:老师感受到同学们年纪虽小,但整理能力确很强,所以老师希望大家养成制作收获卡的好*惯:在同学们的感染下,我也想制作一张收获卡,你们能帮助我吗?

  [教师启发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懂得整理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掌握整理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复*拓展

  (1)基础与数学

  师:说到分数的意义,有一个词大家千万不能忘记,因为没有它就不能产生分数,这个词是……

  生:*均分。

  师:因为*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基础,所以让我们走进基础与数学再次感受*均分的形成过程。

  师:把一个苹果分成两半,老师用了两种分法,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点?

  生:一种是*均分。一种是不*均分。

  师:谁来回顾什么叫*均分7

  生: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若于份的方法叫做*均分。

  师:在*均分的基础上产生了什么?

  生:分数。

  师:分数就隐藏在我们身边,你们能找到它吗?

  生:一块蛋糕*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我们班级一共有40人,我占1/40。

  师:分数的产生不仅丰富了数这个大家族,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走人生活与数学,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好吗?

  [以四让四给为着手点,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分数的意义,巩固分数的认读,体会了思考的快乐。]

  (2)生活与数学

  师:因为水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所以东东家有个好*惯,就是每天晚上都要吃些水果,让我们一起看看东东是怎样做的。

  师:东东分瓜,4/7给妈妈,1/7给自己。

  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几个数学问题,并找同学解答吗?

  问 题

  列 式

  妈妈和东东共吃了瓜的八分之几?

  4/7+1/7=5/7

  妈妈比东东多吃了瓜的几分之几?

  4/7-1/7=3/7

  妈妈吃完后余下瓜的几分之几?

  1-4/7=3/7

  东东吃完后余下瓜的几分之几?

  1-1、7+6、7

  一共余下瓜的几分之几没人吃呢?

  1-4/7=1/7=2/7

  师:了解了东东家情况的同时,我们复*了哪部分知识?

  生:分数的计算。

  师:谁来回顾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保持不变。

  师:通过计算我们了解到瓜的2/7被留下了,你猜猜东东留下瓜的2/7是想做什么呢?

  生:剩下的瓜分给爸爸、奶奶、妹妹……

  师:你认为东东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东东是个孝敬老人、关心别人的孩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7>2/7>1/7这说明他把多的瓜分给妈妈、爸爸,少的留给自己。

  师:3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

  生:分母相同。

  师: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生: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师:东东留给自己瓜的1/7是最小的一块,但是在分数的大家族中,1/7是不是最小的呢?你能举出分子是1的比1/7还小的分数例子吗?

  生:1/8、1/10、1/20……

  师:大家举例的窍门是什么?

  生:分子是1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大的反而小。

  师:你能运用复*的知识,完成一张练*卡吗?

  要求,在60秒内完成,并根据自己所用的时间填写完成右上方的填空。

  做对题数占总题数的( )

  所用时间占总时间的( )

  1/7+2/4=

  4/7+1/7=

  5/8-2/8=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2

  《圆的整理与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整理和复*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圆这一章节所有的知识,包括圆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求法,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以及环形的求法,这一节课就是要对以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整堂课一下来,给我自己总体感觉是比较顺,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参与学*的热情是高的。主要概括如下:

  一、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体现复*课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把对知识梳理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进行再现,然后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给学生相互学*提供一个机会,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

  特别是圆周长的一半转化成*行四边形的底,半径就是*行四边形的高这一教学环节,恰当的运用课件演示弥补了语言描述的不足,而且学生通过观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老师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同时还对数学问题进行创新,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环节,面对圆形花坛,怎样求环形面积问题,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问题生动活泼而丰富,解题能力自然也得到提高。

  四、错题分析,探讨解题的策略。

  “数学错题分析及解决对策”这是提高学困生学*数学的能力,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对圆的知识掌握的不太理想,特别是学困生出错的情况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计算出错,也有对圆周长与面积概念模糊,公式乱用。

  错例:钟表厂要制作150个直径是20厘米的圆形挂钟,如果给每个钟面镶上玻璃,共需镶多少*方米的玻璃?

  学生找错误原因:

  (1)圆面积计算错例1:计算出错。

  (2)圆面积计算错例2:错在圆面积求成圆周长。

  (3)圆面积计算错例3:错在圆面积是直径的*方。

  又如:如绕圆形花坛周围铺小路练*题,学生在算大圆半径时很容易出错,因此我让学生先画图,知道环宽是1米,通过画图学生解题算直径就不会只加一边的小路宽,大大降低错误率。使学生意识到画图对自己解题的帮助和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画图,长期坚持下来,就可以逐步形成*惯。

  最后,注重复*方法的引导,是我今后在数学课堂中应努力的方向。但还有问题需要思考:

  (1)复*课要设计怎样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呢?在这节课中是否尝试着在梳理阶段时就进行理练结合的复*方式?这样的课堂是否更大气些呢?

  (2)好象在教学内容上缺失了画圆这个可操作性的环节,放在哪里比较好呢?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3

  本单元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最后一小节的“整理与复*”帮助学生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这一节内容在全单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整理大量算式并从中找到规律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系统呈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第二,引导学生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横看、竖看算式排列是有规律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等。第三,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地应用。

  第一部分:复*导入,揭示课题,口算复*20以内退位减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开小火车,每人一道,直接说得数,因班级里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水*有差异,个别学生因紧张所以学过的“破十法”“想加算减法”都运用的不好,口算速度特别慢,另一方面教师的水*有限,没有激发起学生口算的积极性,练*的效果和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以后教学设计有待改进。

  第二部分:我重点放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探究上面,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我动了一番脑筋,20以内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分析、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对20以内退位减法能从整体把握,探寻规律,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为以后学*做好准备。教材上的退位减法表是一个静态的整理结果。所以在出现减法表时,我改变了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如何将静态变为动态要一个创新突破的过程。设计时,我没有将退位减法表填完整,而是让学生去补充,然后是在一起来观察这个表,再来巩固这个表的排列规律。他们其实已经发现了规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进行了一遍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不仅巩固了算法,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多考虑到学生集体的参与性,尽量避免一对一的形式,创设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特别是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同学,更应该有耐心,细致的讲解,今后有待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第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水*、社会经验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在设计练*时,从练*内容的选取到练*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的空间。通过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有收获。

  整理和复*是我们*常教学中老师经常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因而今天的`教学中我也是比较保守的完成教学,我觉得根据学生的表现,在根据规律来补充表格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开放?如果充分引导学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规律以后,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规律去有创造性地排列出一个表格呢?总之,本课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在表格中找到规律便于计算速度。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4

  学情分析:本单元涉及三角形的特性、分类、内角和、三边关系等知识。对于基本知识学生掌握的还行,缺乏的是:1.梳理知识的方法与*惯;2.综合运用多个知识去解决问题;3.画出指定边上的高。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下复*目标。

  复*目标:

  1.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梳理能力,让学生养成梳理知识的*惯。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的技能。

  复*重点:明晰各类三角形的特征并会求出特殊三角形的某个角。

  复*难点:画出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

  本节课课前我先让学生个人整理本单元知识,通过学生的整理情况我发现,除了几个学生能从大到小、从概括到具体来整理外,很多学生的整理欠缺条理性,呈现为羽毛状、碎片式的,这跟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感性大于理性。

  针对此状,课堂上我从聊天开始:“在不同地点向别人介绍自己怎么说?如在北京、在小区内”学生轻松说出:在北京就说:“我是河南省洛阳的某某某”,“在小区内就说:“我是诸葛社区的某某某。”

  让学生感知到在大范围要从较大的地点介绍起,在较小的范围就从较小的地点介绍起。由此引出梳理本章知识的方法,从大板块有几个开始。学生自然而然的说出,特性、分类、三边关系、内角和四大板块。

  知识的梳理很重要,让学生真正对知识理解了更重要。所以准备用几组图串起所有的知识点。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向别人介绍来回顾“三角形的定义、组成、表示法、高”等知识;接着出示一组有编号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让学生先分类,再介绍特殊的三角形,借此来回顾“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同时也巩固了给三角形分类时,标准一定要明确。”让学生在活动中复*已学知识,他们兴趣很高。在练*环节我采用让学生闯关得星的方式,学生练起来格外认真。

  不足之处:在画三角形给定边上的高时,没有很好的利用课件去演示,给后进的学生以示范,今后还需要再投入点时间去关注他们;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多边形的内角和本节课没有复*到。今后备课还需要再严谨一些,考虑的再周全一些。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5

  一、学生体会成功

  为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前学生设计了一张复*题,这张题卡既起到了了解学生学*水*又达到了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的目的。这里教师是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把学生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待。这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把学生真正作为学*的主体来对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这是一节复*课。顾老师根据知识的重点,学*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理、弄清它的来胧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让学生去自我构建知识的网络图。先由学生自己对该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课堂上展示后再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修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完善认知机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比只由教师讲解学得主动、理解深刻。

  三、温故而知新

  复*课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顾老师注重了知识间的联系。把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安排到一起复*,有助于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节课在数量关系的认识上正是想突破这点。在小学阶段计数量关系往往只注重了数量关系间的相等关系,其实数量关系间的不等与相等是两种亲系。

  这节课使我感受很深。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在明确复*课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贯穿于课的始终,并将评价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调动起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理想的复*效果。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2)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菁选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1

  数学知识的复*整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主要是所要整理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编码,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回顾整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几点:

  1.注重孩子们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台。

  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对本单元内容精心整理,使学生们在回忆、归纳、整理中重建知识结构,即复*了知识内容,又教给学生复*的方法。

  2.创设一定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数学的润滑剂,同时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调动一切非智力的因素,特别是复*课,学生面对的是已经的知识,容易失去兴趣,觉得枯燥。在这节课中,我以“小试牛刀——“大显身手——能力冲浪“为主线,采用“抢答、估算找错、填空、解决问题、能力冲浪”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照顾到了不同的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整理提升的目的。

  3.注重对孩子进行适时的鼓励.

  在整节课中,面对不同孩子的表现,对孩子们进行及时的鼓励。“别紧张,你能说好的”;“今天为了让大家看清楚,你把字放大了,希望你作业本上的字也放大一些,哪就更好了”;“这么细小的问题你都注意到了,我相信在计算中你一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鼓励,孩子们的信心在增加,学*的积极性更高。

  但是,在教学中叶存在着不足:第一由于时间的关系,某些题只能点到为止,如果能深入进去,学生的思维更开拓。二是仍有部分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有困难的学生表现不够。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2

  乘法口诀的整理和复*课比新授课教师难以把握,如何把枯燥无味的计算课,上得让学生有激情有兴趣,避免单纯的说算理、说口诀呢?本节课我力求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一、用激励的语言,激活情绪

  人的情绪总是会发生变化的。作为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情绪更容易出现波动,原来学*兴趣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枯燥的练*会使情绪逐渐下降。这时教师抓住儿童的天性好胜心强的特点。将竞争意识引进课堂。如进行口算比赛,列式比赛,谁分析的最好,谁的课堂小结最好,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擂台”赛,有一个学生当“擂主”,其他学生根据当堂学*内容向“擂主”频频质疑,如“擂主”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回答或回答错误则有提问学生自述答案。然后走上讲台成为新的“擂主”。这样好胜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觉地、灵活地运用新旧知识主动地去学*。

  二、设计趣味性练*激励情绪

  好奇心强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注意时间短,如果在教学中设计趣味性练*,就能起到调剂作用,产生一种愉快的学*气氛。如我在教学的练*阶段,设计了这样的趣味性练*:

  ①赛跑:同桌一人转一人说得数,在规定时间内,算得快得冠军。

  ②走迷宫:2×3-4()×5()让学生直接说得数,对的走出迷宫,错的迷路了,学生怕自己迷路了算得很认真。

  ③过桥()×7()+10 +168+6()×8()()×2

  计算对的过桥,同学们给以掌声,老师给以大拇指。她感到很自豪;错的掉进河里,大家乐于去救;这样的练*学生的情绪很高。

  ④当好小交警(把各种运算符号填在括号里)让他们指挥这些运算符号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好奇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使学*成为一种享受,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教育效果。课下学生定会积极主动地去练*,这样把他们学*数学的情绪调试到了最佳状态,提升到了较高水*,同时也促使了智力的发展,发挥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3

  本课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同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行解答三个具体问题,然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在解答以上问题的过程中,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计算?2、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25÷5的.计算过程。

  在练*中,第一题让学生判断商的位数、估算*似值、笔算准确值等练*,进一步掌握除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特点。通过刚才的教学,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好,初步完成我的预定目标。第二题是估算练*,四、五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既巩固笔算除法又为四年级具体学*四则混合运算起铺垫作用。第三、六题是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其中还有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4

  通过对第四单元的整理和复*,发现学生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一:解方程

  通过对6道解方程的练*,发现解方程的正确率不高。原因在于没有学的一些方程就适当地进行一下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这段教学只注重了应用题如何列方程,而忽视了正确解方程。

  问题二: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以前都是用的算术法,现在要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思维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很喜欢用算术法,当然解决问题应该是灵活运用方法,但是学生还是应该掌握用方程去解决问题的技能。应用题是数学中思维含量最高的.一块,对学生来说也是最难的一块。

  问题三: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式

  部分学生在字母式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可见对字母式的不适应,以及应用题分析能力的薄弱。让学生*惯用字母来列式,正是为列方程做好准备。

  改进:

  1.在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经常练*,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易混的计算加以对比、考核。

  2.把应用题的类型划分清楚,抓住特征,搞清数量关系,对于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一定要熟悉。

  3.字母式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字母式后,要能说出表示的意思。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5

  两位数的乘法学*已经告一段落,根据进度今天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了。课上,我引导同学们分别回顾了口算、估算、笔算的计算方法,并即时进行了练*,以及解决问题中计算的运用。通过复*,大部分同学已经对本单元的知识网络结构有所了解,对乘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得也不错。

  衡量片刻,我认为明天的课不能跨单元,因为两个班中都有少数的学困生掌握还不够牢固,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整体上,孩子们的计算准确度在提高,但还不算理想,尚需快节奏的计算巩固,督促他们在计算中进一步熟知算理与计算过程,同时找到自己错误所在,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同时让那些学*困难的同学能上一个台阶,缩小他们的差异。

  周末作业中,孩子们一些易错题也存在一些质疑,部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待培养,所以,放慢脚步等待孩子是我现在必须要做的。针对上周与本节课的复*,制定以下实施计划:

  1、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对口算、估算、笔算进行基础练*,同时找出孩子们的易错点进行专项讲解引导;

  2、下节课对本单元作业中出现错误频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讲解,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同时让更多的孩子能理解题意;

  3、将解决问题的运用始终贯穿于计算的教学之中,不让计算孤立导致学生感到枯燥。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6

  之所以选择《圆的复*》,其一是因为进度上的协同,其二是想探讨一下复*课的上法。都说数学里面最不好处理的就是复*课,那是因为复*课的知识点多,想面面俱到又挖掘不深;想提升训练又担心后进同学基础不扎实。特别是圆这一单元,涉及半径、直径、圆周率、周长、面积、环形、组合图形、解决问题等等,因此我在处理这节课时,就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抓知识点的联系和易错题。

  本节课我从测量一个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入手,因为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调动起有关圆的认识的所有知识点。学生需要知道圆的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圆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直径、同一圆内,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等等知识,综合使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学生自己谈谈对于π的理解,集思广益,这里需要知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知道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一半取值为3.14,利用圆周率可以求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知道周长可以求出圆的半径和直径,圆周率最早在《周髀算经》里就有提及,祖冲之最早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六位到第七位之间等等。在复*周长时特意强调了半圆的周长,使学生在计算时不忘记加上直径,查漏补缺。在复*圆的面积时,注重引导学生复*圆的面积的产生过程,不单单是知识的结论。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在掌握了圆的面积的基础上,复*环形面积的'计算,接着进行相关方面的练*。

  对于这节复*课,我觉得可以调整以下几个思路:

  1、把复*的重点放在梳理知识和查漏补缺上。梳理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复*的意识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而查漏补缺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易错题,应该特别强调哪些地方容易错误及避免的方法。

  2、对于两头的学生都应该有所顾及。在一些题目的练*上,可以出现AB题,让学生自主选择。

  3、复*课后的练*应该针对性再强一些。比如常见的或者是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不能单单是应试,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应该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7

  甘老师上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第二课时,在开头老师联系上一节课内容谈话:同学们,刚才老师已经和大家一起整理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内容。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好,结构性很强,调理清晰。你们,在学*的过程中,腻觉得那些内容比较难掌握,或者学起来比较麻烦的?充分重视学生已有学*经验的作用,实现有效的.迁移,重视学生学*方式的指导,通过数学学*方法的掌握来奠定数学思想。老师很懂得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学生根据前几个年级的学*,已经积累一定的关于数学复*的经验,要利用这些经验让学生自主复*。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新《课标》把学*方式作为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复*与整理的方法。整理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合理、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借此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在相互评价整理情况时,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出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的方法,学生在后面的学*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学*。

  这样从整理和复*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甘老师的这节课环节非常的清晰,学生复*效果非常好。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8

  通过最*一段时间的复*,发现学生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跟学生们一起对这部分知识重新进行了梳理。

  1、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然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势呈现这部分知识。这样做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关于知识点的沟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在复*课中,练*设计要根据*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有代表性的练*,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巩固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系统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应用为主线,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现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反思总结概括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一下三大活动中。

  1、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问题引入,让学生自由说说经过本单元的学*,自己都学到了什么。再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就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接着让学生把一些综合算式进行分类、对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再现和梳理。

  2、自主探究,合作学*

  创设学*情境,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或与同学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能力提升,延伸兴趣

  通过看图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时,要能正确运用小括号。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10

  1、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对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复*和应用,围绕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梳理和复*,并结合知识点设计了判断、选择、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等练*题,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整理复*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知识整理的方法。并能运用圆柱圆锥相关公式解决和圆柱圆锥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生分析

  作为六年级学生,孩子独立整理某一单元的知识,有一部分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但小组里面,有大多数学生这种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我们把单元知识的整理放在小组里面,放到课前,给学生提供了几种模式:列表法,大括号法,知识树等,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集思广益,大家的智慧累加到一起,就是这节课的知识脉络。课上只是展示交流的过程,在提升的过程中,激起学生新的思维火花,生成新的资源,共同处理课上新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2、教学反思:

  从课堂实践来看,知识点与相关练*融合在一起,比与知识点完全割裂,边复*边练*,学以致用,学生的脚步更稳健,知识掌握更扎实。这节课上,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思考、交流、展示;我们的评价及时、客观,对学生有激励性;教学内容设计有层次性,重难点突出;课堂上学生活动量大。不足之处:因为复*课我们缺乏学法的指导,所以这节课上,孩子们没能把知识点紧密联系,没能找到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因此,以后的复*课,需要我们给孩子们更多的指导,让孩子们掌握一种知识梳理的方法。另外,课前预设,备学生这块,预设不够细致,判断题②圆柱的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当学生意见没能达到统一时,不同意见方的辩论组织不够有效,觉得苍白的语言让学生游离于正确与错误之间,不可置否。试想,如果我们课前准备实物演示,直观的演示会代替万语千言。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11

  今天和我们六年组的成员一起送教到攀丹小学,自己担任其中的一节课,授课的课题是《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在送教后发现在复*课做的还不足,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以下的思考:

  《比和比例复*》属于概念课,但是比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一册,比例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二册,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我决定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

  复*课不能等同于练*课。不能只通过题海战术来枯燥、机械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从而对复*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

  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感觉我本节课的不足就是:强调的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领悟。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12

  整理复*的过程,就是学生梳理相关知识、形成自己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整理和复*的过程中。

  1、创设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贴*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以积极、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活动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全面激活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为后面整理知识、建构网络做好了铺垫。

  2、回顾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和学*方式对已激活的知识进行重组,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了数学学*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综合练*,灵活应用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将知识广泛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基础练*、辨析练*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13

  1、关于知识点的勾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3、在复*课中,练*设计要根据*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总的来看,我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设计上有些地方还不够完美,如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可安排在下节复*课中,这样教学效果就好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着力改进。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教学中,第一部分是对表格的整理。我先让学生随意报一道十几减几的`算式,回顾计算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方法。接着利用十几减9和11减几,引导学生静静观察表格中算式的规律,动手完成表格中空白的部分。让学生上台介绍他们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再让学生观察表格,找到横着、竖着、斜着的规律,特别让学生理解差不变,找到得数是6的算式有哪些,最后是快速报出答案,比口算。第二部分则是解决问题。一表多用,既解决了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还复*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理解“同样多”的含义。通过巩固练*,加深学生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1.表格不够直观形象。学生在找规律中容易对“差”的规律找错,对于规律还不能够完整的表达出来。应该突出所要讲的橫、竖、斜行,并且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找规律;2.练*题设计不够有趣。一年级的孩子的课堂应该是轻松、活泼而有趣的,这和老师的*题设计有关。本节课只用了一个表格,比较单调,而且在数的时候,应该设问:你是怎么数的?这样学生可以比较灵活运用知识。

整理与复*的教学反思15

  在上这节复*课时,我专门翻开了“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网上也查阅了四种课型的特点。就复*课和练*课而言:两者不同,复*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课的作用,避免将复*课上成重复课,复*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能通过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连成线,铺成面。而练*课则是上几节新学课后需要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课型。它是新学课的拓展延伸,是新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拔高和提炼,要上出高效的练*课,教师课前得精选*题,备课是关键。

  复*的重要目的在于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1、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前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在课前的十分钟时间里,采用小组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梳理的知识进行补充及系统化。反馈:每小组里1号或2号学生能用大括号、知识(框架)表格、知识树等形式去归纳,但学生归纳的系统性、条理性欠缺。然后学生又给这棵“树”添加了“绿叶”。如:复*长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计算它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在计算的同时说说计算的依据。这是通过计算,复*长正方体的求积方法,说依据,反过来帮助学生认清了长正方体的特征就是计算方法的根本。根据长正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为的是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间的关系。

  2、要让学生质疑困难

  在课前做一些调查,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点还存在哪些疑问,教师再把这些疑问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归纳分类。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疑问摆出来,分小组,让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将学生们的闪光的东西总结出来,通过实践活动,把问题一一解决。

  3、总结归纳,揭示规律

  复*课不能仅仅停留于巩固和梳理,更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条件,搭设一个思维深化的*台,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遇到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求体积时,我们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进行求解。

  4、分层练*,选综合性强的题,适当提高

  基本练*采取选择、连线等方式把体积与容积、表面积的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柔和在一起,同时渗透表面积的判断方法。学生脑中先呈现出一幅图,这幅图就是学生脑中的“形”;然后连线,就是将脑中的“形”抽象成了数的运算,最后请学生讲算理,就是将“数”又还原成学生脑中的“形”,这时学生脑中的“形”就更为丰满。几何知识的教学是“形”与“数”最好的结合点。创设好的情景,架构起学生“形”与“数”之间的桥梁。

  本节课我觉得设计最好的一道题是最后那道鱼缸的题,这道题几乎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在选择此题的时候就是看中了它的综合性,在分析时让学生清晰地明确每个问题所求的是什么。比如:求长方体鱼缸一周用了多少米铝合金条?这个时候听到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这是求棱长总和的……本课最遗憾的是学生参与不积极,每次发言总是那几个。结合班情,剖析班状:学生太懒,学**惯差,缺乏自主学*的能力。今后努力方向,继续抓学**惯。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3)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教学反思汇总5篇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1

  《简易方程》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接触代数知识。这一单元学生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初中代数知识的学*。因此,我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易方程》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知识,也是这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很多时候,遇到稍复杂的题,列算式解决时,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很难理解,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相等关系来解题。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块,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学生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所以,在这里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体会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符号来代替数字了。

  第二块,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要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普通方程学生解起来问题不大,比多比少的方程,学生错误率还是满多的,我要求学生圈出多、少关键字,谁和谁比划出来,写上谁大谁小。“稍复杂方程”把“写关系式”作为教学的重点,耐心地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根据题意写关系式,但好几个同学接受起来仍有困难,就算写出了关系式,仍不会列方程,或是写的关系式与列的方程根本是两码事。如何用稍复杂的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仍是本单元教学的薄弱点。

  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解方程,所以教学要慢慢来,不用急,有些孩子慢慢来就会了。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2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 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3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的*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中,我以天*的*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仍*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作为一个等式(当天**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告诉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熟练以后特别快。同时强调书写格式。通过教学,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能解决简单的方程,但我认为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内容虽少问题很多。其表现在: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66—2方程=30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方程在后面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方程在后面的方程吗?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方程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方程,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方程在后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方程在后面这样方程的出现等等。因此,**脆就又把原来的老方法交给同学们,以便备用或请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

  3、我个人认为:现行教材的某些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4

  本节课例题的教学注意利用三个等量关系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让学生自主讨论、列出,并利用学过的解方程知识尝试解方程。注意让学生比较选择,让学生明了顺着题意列方程更简洁。注意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分析条件、问题,让学生首先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找出等量关系,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需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办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意总结回顾方法,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小组合作方面,本节课主要在分析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两个环节给孩子们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时间。纵观本节课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我们学校本学期开展的是基于导学案学*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导学案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不做、做的很少、干脆不做。导学案的学*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能加快上课的节奏,加大练*量,但对于不预*、不做导学案的学生上课效果大打折扣。基于导学案学*出现的现象是“优者更优”,“弱者被动挨打”“积弱者更弱”。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怎样让家长配合老师,让学生做好提前预*,让学生提前预*好导学案。这样才能目的效果兼收。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教学反思 5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知道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区分。并能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是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正确解方程。教学难点是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练*,对简易方程的有关概念进行梳理,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应用,达到复*课的教学要求。在练*时,我以“闯关”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新颖,倍受学生喜欢。

  结束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兴趣也很高。但如果这节课能设计一些更有坡度的练*,这样就能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在课堂上“纠错”。那么这节课会更丰满,学生学*到的知识会更全面,效果就更好了。要达得这一程度,我还要继续加强自身学*,多钻研多思考,使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吸引学生的“游乐场”。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4)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6篇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分类与整理”,在单元的开始呈现了一些小朋友拿着各式各样的气球的情境。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气球来教学按单一标准分类的知识,通过分组做游戏的活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知识。此外,本单元还渗透了统计的思想。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要他们一下子按物体的用途、性质分类较难,他们容易接受的是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这些明显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在教学中,我在选择学具是注意了这一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给教学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很多标准。学生选择的标准一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食物之间的不同,否则每一个食物好像都是不同的,这样就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惯。

  过程与方法:

  1、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与整理的目的和作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教学的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观看超市画面,引导学生说出:商场中会把同样的物品放在一起。

  2、猜测:售货员会把饮料放在哪层货架上?

  揭示: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分类)

  3、课件出示小鹿小熊文具店:你喜欢哪一个文具店?为什么?板书:整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录像,汇报对分类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经历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汇报的过程。最后学生自由表述,认识整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二、引导探究,探究分类

  1、出示学具图,各种学具杂乱的摆放,你能帮老师整理整理吗?

  学生自由汇报。小棒放一起,圆片放一起,三角形放一起等等。

  2、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小朋友们到游乐园玩,手里拿着好多漂亮的气球,他们可高兴了。但小明却遇到了难题,你们能猜猜小明的难题是什么吗?(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请小朋友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里讨论讨论。看哪一组能帮小明分好类。

  学生思考,汇报交流分类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讨论,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的意识。讨论前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和能力。

  学生展示交流。

  生1:心形的放一起,三角形的放一起,长的放一起,圆形的放一起。

  生2:黄色的放一起,红色的放一起,绿色的放一起。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①按形状分

  ②按颜色分

  小结:你们说的都很对。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我们只要统一标准就可以给物体分好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思考,进一步理解并学会分类,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3、学*记录分类结果

  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⑵小组展示分类的结果

  按形状分

  ①用摆一摆的方式摆出用“图”表示的结果。

  A集合型:学生展示

  你是怎么分的?你能数出它们都有几个?课件演示。

  B、统计图,展示横着摆和竖着摆两种结果。强调“一一对应”,说明:不管是横着摆还是竖着摆,只要一一对应了就能很快地看出谁多谁少。课件演示。

  ②用写一写的方式记录下用“数”表示的结果。

  刚才我们都是用图摆出来的,他们都是用什么来记录结果的?从他们的记录你能知道圆形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按颜色分

  ①“写一写”的方式(观察:不同的结果引出按颜色分并强调: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所得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②“摆一摆”的方式(小组上前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合作、展示、汇报。

  三、动手操作,巩固分类

  同学们真的是太棒了,不仅仅把这些卡片按形状和颜色进行了分类,还将它们整理成图或者数据的形式,并发现了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也会不一样。

  1、出示水果卡片图。

  你能帮我分一分吗?并说出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生1:按形状分:三角形4个,圆形7个,正方形5个。

  生2:按水果种类分:桃子6个,梨子5个,苹果4个。

  2、整理小组所获星星。

  3、分一分自己的学具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通过分一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四、总结课堂,走进生活

  说一说:你准备对身边的哪些东西进行分类与整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学*数学的快乐,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课的一开始,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逛超市来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与重要性,进而引出课题:《分类与整理》。然后以到游乐园参观,导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你能帮小明出出主意吗?”激了学生的学*欲望,设问:“想不想亲自动手分一分?”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学生分完后,马上对所记录的结果进行反馈,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并将他们所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每种都有多少个?谁最多,谁最少?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结构到有结构,学生们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整理小组所获星星和整理身边的物品两个环节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一、在整个活动中,动静结合不够。整个课堂以静为主,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给学生创造的表现机会还不够。

  二、应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全靠教师*时的强调,因此,规范学生的语言就尤为重要。要求学生表达要清晰,语言要具体,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学生探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数学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过多的设计了学生去主动探究,学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最后的拓展练*时由于时间不够,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还应设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四、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善于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一个教师智慧的体现。在本节课中,在学生提不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是,我没有及时追问学生的想法,这不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也错失了学生开动思维,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让课堂失去了色彩。

  总之,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舞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形成独特的风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分类与整理”,在单元的开始呈现了一些小朋友拿着各式各样的气球的情境。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气球来教学按单一标准分类的知识,通过分组做游戏的活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知识。此外,本单元还渗透了统计的思想。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要他们一下子按物体的用途、性质分类较难,他们容易接受的是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这些明显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在教学中,我在选择学具是注意了这一问题,这样就避免了给教学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很多标准。学生选择的标准一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食物之间的不同,否则每一个食物好像都是不同的,这样就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惯。

  过程与方法:

  1、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5)

——中考语文复*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进入九年级下学期,离中考也只有三个月,各科都进入了复*阶段,时间短暂,如何利用好着短短的时间,复*好整个初中内容,迎接中考?

  尽管所有老师都紧张的备课,积极的辅导,为了提高成绩,老师们在夜以继日的付出。而大部分学生却无动于衷,学*不进状态,时间抓不紧,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还没有进入毕业班学生的状态。为此,我们该如何去做好考前的复*?

  语文刚刚上完新课,从本周开始进入复*。第一轮的复*,需要紧扣课本,结合同步学*与探究,在复*的过程中,梳理知识点,大约用一个月的时间,复*扎实课本内容。4月底到5月底进入第二轮复*,在第二轮复*中,重点是通过专题训练,让学生把一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连点成线,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中考前的'十多天,要让学生自由复*,然后通过几套模拟题进行训练。

  当然,复*的思路理清了,并不是就能复*好,还需要在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否则,学生学*应付,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好的成绩。

  本周共听了三节课,都是九年级的复*课。听了这这四节课,我获益匪浅。

  将*两年不教九年级了,真的对九年级的复*课很陌生了。讲课老师对这四节课的内容确实总结得很到位。

  第一节是左世娟讲的说明文阅读。首先梳理考点,接着明确目标,再就是针对考点进行练*。在联系的过程中,由一般的他们到中考题,由易到难,不仅展示答案,还总结做题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确了中考的得分点。

  第二节课是郭妮娜的作文课。首先让学生了解五类卷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分组批阅学生*作。再就是结合中考满分作文。进行阅读。最后进行考场作文辅导。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考场作文的`注意事项,又让学生明确了如何在考试中得到高分。

  第三节是徐丽讲的赏析文章的语言。学案的设计非常全面、系统。从学案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联系巩固,还有做题的总结。我认为老师讲的有点多。应该再多一点放给学生。

  我认为,九年级的复*课应该再实一些,毕竟时间太少了,每一节课都很重要,老师必须充分的备课,达到课堂的高效。

  说明文阅读是三大文体阅读中考点也不少,难度最浅的现代文阅读。但总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授课时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开始技能训练。在讲评中修正学生的答题思路。在材料选择上,都是典型的说明文,文后考点都是相同的两个考点,一是概括说明内容,二是指出某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教学设计及训练程序,看似不存在什么问题,可学生难以领会,原因在哪呢?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教师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特别是涉及到答案的细节积累。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另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名词术语理解不透,胡乱写答案。如问说明方法的,学生就不去辨别,不从说明方法的定义上去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无底。

  还有是说明文的练*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一节课只讲一个考点,强化学生对该考点的训练。

  (三)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四)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五)进行阶段专题测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语文中考复*《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

  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我在九年级一班上复*的七年级上册,课堂上,我提问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提问了古诗词背诵,结果让我很是吃惊,有些学生竟然没有写对几个字词,甚至很简单的诗词也也没有背过。对此,我进行了深深地思考,学生已经复*过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没有认真复*。因为,只要态度认真,那些最基本的知识是都会学好的。

  如何让学生认真起来呢?首先要严格要求;再就是及时检查;还要加上对检查的结果采取措施。否则,时间长了,学生就不在乎了。

  今天,在课堂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学生确实是在搞形式,组长也没有起到组织作用,结果也没有讨论出来什么问题。对此,也是由于在*时老师的要求不够,同时也没有训练好。所以,要想搞好小组合作学*,让小组合作学*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就必须在*时认真对待,让小组合作学*落到实处。否则,还不如不用。

  学生是很脆弱的,作为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必须讲究方法。切勿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进入九年级下学期,离中考也只有三个月,各科都进入了复*阶段,时间短暂,如何利用好着短短的时间,复*好整个初中内容,迎接中考?

  尽管所有老师都紧张的备课,积极的辅导,为了提高成绩,老师们在夜以继日的付出。而大部分学生却无动于衷,学*不进状态,时间抓不紧,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还没有进入毕业班学生的状态。为此,我们该如何去做好考前的'复*?

  语文刚刚上完新课,从本周开始进入复*。第一轮的复*,需要紧扣课本,结合同步学*与探究,在复*的过程中,梳理知识点,大约用一个月的时间,复*扎实课本内容。4月底到5月底进入第二轮复*,在第二轮复*中,重点是通过专题训练,让学生把一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连点成线,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中考前的十多天,要让学生自由复*,然后通过几套模拟题进行训练。

  当然,复*的思路理清了,并不是就能复*好,还需要在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否则,学生学*应付,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好的成绩。

  进入九年级下学期,离中考也只有三个月,各科都进入了复*阶段,时间短暂,如何利用好着短短的时间,复*好整个初中内容,迎接中考?

  尽管所有老师都紧张的备课,积极的辅导,为了提高成绩,老师们在夜以继日的付出。而大部分学生却无动于衷,学*不进状态,时间抓不紧,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还没有进入毕业班学生的状态。为此,我们该如何去做好考前的.复*?

  语文刚刚上完新课,从本周开始进入复*。第一轮的复*,需要紧扣课本,结合同步学*与探究,在复*的过程中,梳理知识点,大约用一个月的时间,复*扎实课本内容。4月底到5月底进入第二轮复*,在第二轮复*中,重点是通过专题训练,让学生把一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连点成线,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中考前的十多天,要让学生自由复*,然后通过几套模拟题进行训练。

  当然,复*的思路理清了,并不是就能复*好,还需要在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否则,学生学*应付,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好的成绩。

  进入九年级下学期,离中考也只有三个月,各科都进入了复*阶段,时间短暂,如何利用好着短短的时间,复*好整个初中内容,迎接中考?

  尽管所有老师都紧张的备课,积极的辅导,为了提高成绩,老师们在夜以继日的付出。而大部分学生却无动于衷,学*不进状态,时间抓不紧,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还没有进入毕业班学生的状态。为此,我们该如何去做好考前的复*?

  语文刚刚上完新课,从本周开始进入复*。第一轮的复*,需要紧扣课本,结合同步学*与探究,在复*的过程中,梳理知识点,大约用一个月的.时间,复*扎实课本内容。4月底到5月底进入第二轮复*,在第二轮复*中,重点是通过专题训练,让学生把一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连点成线,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中考前的十多天,要让学生自由复*,然后通过几套模拟题进行训练。

  当然,复*的思路理清了,并不是就能复*好,还需要在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否则,学生学*应付,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好的成绩。

  本周共听了三节课,都是九年级的复*课。听了这这四节课,我获益匪浅。

  将*两年不教九年级了,真的对九年级的复*课很陌生了。讲课老师对这四节课的内容确实总结得很到位。

  第一节是左世娟讲的`说明文阅读。首先梳理考点,接着明确目标,再就是针对考点进行练*。在联系的过程中,由一般的他们到中考题,由易到难,不仅展示答案,还总结做题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确了中考的得分点。

  第二节课是郭妮娜的作文课。首先让学生了解五类卷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分组批阅学生*作。再就是结合中考满分作文。进行阅读。最后进行考场作文辅导。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考场作文的注意事项,又让学生明确了如何在考试中得到高分。

  第三节是徐丽讲的赏析文章的语言。学案的设计非常全面、系统。从学案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联系巩固,还有做题的总结。我认为老师讲的有点多。应该再多一点放给学生。

  我认为,九年级的复*课应该再实一些,毕竟时间太少了,每一节课都很重要,老师必须充分的备课,达到课堂的高效。

  20xx年中考模拟考试已经结束,考试结果虽然还不错。作为任课老师,我有必要对自己*段时间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我认为初三语文复*具有知识点多,时间紧迫,收效不明显等特点。下面是我针对自己的中考复*及备考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希望能对下一届的初三任课教师有一定的帮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好中考前的复*备考:

  一、明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语文复*计划

  在总复*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初中毕业生的考试范围、学生情况仔细研究,心中有数,使复*能抓住重点。由于初三语文复*时间紧迫,复*知识点多,只有制定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复*计划,循序渐进的复*,才能做到忙而不乱。

  二、讲究复*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进入复*阶段, 就一定要讲究复*的技巧。为了提高学生复*的效率和兴趣,可以进行“知识竞赛”之类的语文活动,通过竞赛等形式,变出花样,以提高学生的确学*兴趣。内容围绕语文基础知识运用、古诗文默写等,题目尽量出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着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复*当中,应当注意答题的技巧,如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渲染、烘托作用,议论表达方式的作用;议论文寻找论点的突破口要先找准论题,再追踪对此论题所持的见解、主张的文字信息;还有,在对比中加以领会的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科学,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含蓄,议论文语言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

  三、突出主体、优化对学生各知识点的复*

  语文复*中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语文知识系统庞杂,应注意加以梳理,进行分门别类,理出头绪,形成系统。所以复*中必须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整理归类,找出规律。如可针对中考题型特点,进行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开展专题复*。

  四、重视教法,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总复*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复*时间短,内容多,为了达到最佳的复*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复*课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理出知识系统,找出内在规律、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在重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训练上,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浅出,成效突出。

  五、全面分析,切实做好对各类信息的筛选工作

  中考复*时对各类信息做好全面的分析筛选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对命题、对资料的分析工作。

  分析学生学*状况。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初三语文复*要认真研究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况。复*过程中学生的练*题、作业、试卷增多了,我们应该尽量多地对其进行批改,从中获取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查缺补漏,对症下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分析研究中考命题依据,掌握中考语文复*的纲要。这样,复*就能明确目标,抓住关键,提高效益。只有了解了考什么,如何考,才能把握复*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复*;面对复*资料众多、繁杂的情况,精选分析复*资料。精选几套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似实战的强化训练,注意发现问题(包括审题、做题规范、应试心理等方面),及时的指导。在讲评练*时,教师不要只对练*答案,要认真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授之以渔”,最后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如何搞好初三语文复*,是一项 教学 技术,也是一门 教学 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研究和探索。只要我们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搞好语文复*,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在升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很重,连同古诗词背诵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共占了28分,我想这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更像是一场死伤惨重的战役。如何带领这42名弱兵克敌制胜,将伤忙情况减至最低,是我本学期教学计划的重头戏。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文言文教学亦然。针对班级中后进生较多文言文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常常分析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找出规律加以分析,强加练*巩固成效。就以我今学期上的公开课——《文言文词汇复*》为例,总结一下我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上的几点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有文言文的常识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阅读追求。所以我并没有急着为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文言文复*方案。先从简单的词汇现象,再到特殊的几种句式,最后到必考课文的过关等等,像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惊险探险,让学生全程体验的是成功掌握文言文的乐趣而不是以往雾里看花的枯燥乏味。

  在文言文词汇复*上,我针对新课改后淡化语法、句法的特点,绕开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烦琐的句子成分,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节文言文词汇复*课,旨在解决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因为这些知识点,由于淡化语法后,学生在初中阶段只作了解认识,很多时候在考试中出现某个学生遗忘的词汇时,学生不能从记忆库中搜索信息去答题而又掌握不到方法去解决,所以我分门别类地为学生讲解每种现象的由来、意义,再利用文言文课文中的典型例子作详细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理,找到规律,举一反三。通过该节课,我感觉到学生热情澎湃的参与和他们通过归纳规律所得到的恍然大悟的喜悦,同时他们的收获也在告诉我教学中化繁为简的重要性。

  课上首先投影升中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对文言文考点有个明确的认识,对考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可以为文言文复*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为每一种词汇现象作归类,让学生对先前混淆的文言文知识有一个归纳梳理的思路。再次,在文言文复*尽可能多地通过形象典型的例子去分析词汇现象及总结分析方法。整节课难点在于词类活用现象分析,因为学生对语法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只懂得几种简单的词性如名词、形容词、动词,但却不懂得什么是状语、什么是介词、什么是宾语,甚至连什么是主语都摇头叹息。

  针对他们语法知识薄弱的情况,在课上我没有立刻对各种语法成分进行分析,而是抽取本节课所用的状语成分来稍加分析,在分析什么是状语的时候,我只轻轻地带过概念,为免造成同学们对另一个概念的模糊,在投影概念的时候,我故意把“状语是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成分”中的“的成分”删去,只投影“状语: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由于同学们对形容词和动词比较认识,于是我直接用实例来对该概念进行形象分析,我举了《陈涉世家》中的“狐鸣呼曰”来分析,让同学们在该句中找出什么是动词,虽是普通班的学生,但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动词是“鸣”,解作“叫喊”,学生的这一回答让我十分满意,然后我就顺藤摸瓜,问学生那么在这句中哪个词语修饰动词“鸣”,他们中思维比较灵活的马上答到是“狐”,于是其他反应稍慢的同学看着状语的投影概念,也像如梦初醒一般,在脑里回旋着“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结果同学们都明白了在这句中“狐”为什么解作“装狐狸”,原来是由名词活用成状语了。清晰概念,找到规律以后,我就投影了更多的典型句子如“将军身被坚执锐”、“神弗福也”、“劳其筋骨”等,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分析,把属于词类活用的找出来,经过一轮的思考,同学都能找到答案。在课堂结束之前,我对如何分析词汇活用的方法加以分析,让学生们掌握一种分析思维,以防中考中出现词类活用解释而学生记不牢的问题。最后,为了巩固效果,我以初二文言文课文《小石潭记》倒数二、三段等比较多词类活用的现象逐一找出,结果同学们都能用所学的方法逐一找出。

  总之,该课给我的收获是:

  1、文言文复*必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2、文言文复*课程设置最好能化繁而简,迎合学生接受能力;

  3、尽可能多地运用形象例子作方法讲解,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想在文言文复*中要是能做到以上几点,文言文复*教学就事半功倍。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6)

——期末复*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期末考试前的复*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系统的掌握和巩固;也决定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经验的老师对期末考试前的复*都很重视。下面为对期末考试前的复*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突出双基“求木之长着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长必浚其泉源”。“双基”就是根本,就是源泉。所以应突出双基。

  二、注重过程在复*或做试题训练中,要求学生更多地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通过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过程”和“能力”紧密联系,交给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很重要。这是培养学生学*能力所必须的。

  三、总结规律教材中一些有共性的“规律”需要学生去发现、去总结,教师可以适当点拨,逐步引导,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学会方法。

  四、重视训练“只教不练”和“只学不做”都是徒劳的,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不断地训练,及时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反馈很有必要,学*就是在不断“接受教训,总结经验”中逐渐提高。

  五、重视批改只练不改,有些老师只让学生训练而不批改,只是在课堂上讲解,我认为这种方法不是太有效,因为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只是盲目地讲解。有些题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了,老师还大讲特讲会有好的效果吗?我认为要想克服这个缺点,老师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就能掌握学生的做题情况,哪些题该重点讲,哪些该略讲,甚至不讲。这样老师就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不会盲目地讲解,这样可以省下很多时间让学生去复*。

  期末复*是老师带着学生将半年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消化、灵活运用的目的,决定着一学期的学*任务满载而归还是颗粒无收。老师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应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其中,缺一不可。教师要领导有方,把握全局,周密计划,精心设计,确实发挥引路人的作用。

  一是要周密计划,超前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复*前,教师首先就应该对复*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归纳,形成知识网,对于其中部分跨单元、跨章节的知识,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心中有谱。其次要根据复*的内容多少以及所需的课时制定一个复*计划,以便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地推进整个复*的进度,确保复*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要认真备课,专心施教。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还不能够掌握自己复*的方法,因此期末复*绝大部分都是由老师主导。然而在复*阶段不少教师总认为写教案是多余的,没有认识到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仍然是课堂教学,因此精心设计课程,认真进行备课也是必要的。这时的教案不但要写,而且要下大功夫写。好的一堂复*课能够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从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是要精心选题,反复巩固。做题必须精选*题,否则学生会越做越糊涂,越做越累,反而不利于更好的掌握知识。有的老师一个单元一节课一套题,采取走马观花,水过地湿地复*方法,靠多做题来压题、猜题,效率较低,效果也差。我认为应该围绕*时单元测试中,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单独摘抄出来,供学生反复训练。自己编写或者从题库中找出综合性强、知识点多的典型题目进行强化巩固。诚然复*要精讲多练,但是反复练,练反复是一个反复巩固提高的过程,不能只复*了而没有提高。

  四是要因人施教,提高效率。除了复*的内容之外,人的因素也决定着期末考试的好坏。复*时要有张有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快乐成长。特别是让他们复*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热爱学*的好*惯;同时要设计一些看似简单却需细心才能做对的题,注重培养学生静心细心、仔细审题、认真做题、耐心检查的好*惯。最后,考场发挥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要多给学生鼓劲,帮助他们提高信心;要营造紧张活泼的环境,不能给予过多的压力。

  作为教师,我自身在复*阶段更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耐心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正面地进行指导。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在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为一学期的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期末考试前的复*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系统的掌握和巩固;也决定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经验的老师对期末考试前的复*都很重视。下面为对期末考试前的复*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突出双基“求木之长着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长必浚其泉源”。“双基”就是根本,就是源泉。所以应突出双基。

  二、注重过程在复*或做试题训练中,要求学生更多地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通过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过程”和“能力”紧密联系,交给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很重要。这是培养学生学*能力所必须的。

  三、总结规律教材中一些有共性的“规律”需要学生去发现、去总结,教师可以适当点拨,逐步引导,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学会方法。

  四、重视训练“只教不练”和“只学不做”都是徒劳的,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不断地训练,及时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反馈很有必要,学*就是在不断“接受教训,总结经验”中逐渐提高。

  五、重视批改只练不改,有些老师只让学生训练而不批改,只是在课堂上讲解,我认为这种方法不是太有效,因为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只是盲目地讲解。有些题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了,老师还大讲特讲会有好的效果吗?我认为要想克服这个缺点,老师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就能掌握学生的做题情况,哪些题该重点讲,哪些该略讲,甚至不讲。这样老师就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不会盲目地讲解,这样可以省下很多时间让学生去复*。

  复*课的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成绩的高低。在复*中,带着学生一起看书,一课一课的,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复*,一张试卷接着一张试卷的做,可到头来发现学生掌握不住的还是照样掌握不住,自觉性不高者还是大有人在。

  自己静下心来反思,发现了不少问题:

  老师问题:

  一、是在复*时老师没有向学生说清复*的内容和要求。

  二、是没有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和知识的联系。

  三、是对学生的复*情况尤其是个别差生的掌握情况了解得不够到位。

  四、教师的复*计划缺乏条理性。

  学生问题:

  1、学生不愿做重复的题目。

  2、做错题时不能及时改正。

  3、有的学生做题时过分依赖老师。

  4、学生的上进心不足。

  5、个别后进生缺乏自信。

  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做法是:每复*一单元时确定复*的重点

  和难点,自己认为很难掌握的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出卷。老师归类分块地出些试卷,不断地订正,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要按时完成,而且每节课都有新的内容出现。对这一单元的掌握情况老师要心里有底,以便最后综合的时候有所侧重。对个别差生的辅导要及时,当天的内容当天消化。

  今后的教学策略:

  一、在复*课中,老师要多设计些新颖的练*形式,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二、在课堂复*中,教师要注重趣味性,要善于运用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三、让学生对复*结果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复*。

  四、教师每复*一阶段都要进行反思。

  上周我上了一节复*指导课,这节课的目的和重点是帮助学生归纳、疏理、总结零散知识点。

  学生往往对测验卷或试卷上出现的题目只知其存在而不知其出处,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只是零散的而没有构架起来。通过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知识点的提炼,使学生知道原来试卷中的考查点不是老师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课文中都出现过的,是我们天天在读课文时见过面的。学生再读书时就不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

  期末复*的时间短,内容多。怎样有针对性,有实效地科学得进行复*呢?我运用了语文精细测评表对每一单元测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使我自己和学生对目前的学*状况有较清晰的认识。其实老师们常对学生的确实状况较模糊,我自己在教学中也存在盲目性,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我一向认为学生的词没有字掌握的好。但是通过测评表的分析,我发现原来学生的词无论是填充还是理解都掌握得不错,反而生字的失分率很高。这说明了在*时的教学中,我对识记生字的重视不够,因此在总复*时就要对这一方面进行加强。当然这只是“面”的分析,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我通过指导学生看测评表,使他们了解自己字词句段篇哪方面较弱,并制作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语文复*计划,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复*,效率才能提高。

  通过这一节复*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的行为*惯还欠规范,我的言语行为也就影响了学生的行为*惯,今后我和学生还要在这一方面改进。

  长时间以来,我对英语复*课的处理过程都是从单词到短语再到句型,把每个单元的单词全部过关,再渗透到短语,句子。这样一个过程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我却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点,那就是重难点在哪里,教学目标明确了吗?复*课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查漏补缺,把学生在新授课时还未明白接受的知识重新梳理,找出学生掌握得不够好的地方,并进行强化训练。可在我复*Module 1和Module 2的内容时,却把复*课当成了新授课来上,手段和过程无太大差别,只是在花的时间的多少和操练的程度上相应地减少了。这样一来,学生在新授课时知识比较薄弱的部分还是会薄弱,没有得到充分的点拨和练*,自然做题时仍旧会出错。

  另外,我认为我在关注学生个体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方面还做的不够。很多时候我对中下生不够重视,一堂复*课,甚至是其他的课型,如果没有照顾到中下生这个层面,那么这堂课的意义又何在呢?而生生之间的交流也处理得不够,教师带着学生学的时间居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不够,学生不能成为学*的主体,整个课堂就不能被激活,学生也不能真正享受到学*英语的乐趣。

  接下来,我的英语课复*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明确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查漏补缺。

  2、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3、关注中下生的学*。

  4、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之所以把"写"这个能力训练单独列出来,是因为之前我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写的空间和时间不够,导致学生会说会读,但是不会写的局面,因为,这方面我也要多进行训练。

  认真反思下来,我的复*课确实需要改善,我很感谢给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的领导和老师们。也希望更多的同行们和前辈们给我提更多更好的建议,相信有你们的帮助,我会进步的更快。

  本学期复*对于学生我从以下三方面作要求:

  1、帮助每个学生达到基本要求,为进一步学*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2、结合每一知识板块(领域)的具体目标,引发学生进行知识回顾,总结与反思,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3、复*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自己的要求:

  1、引导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再现,针对存在问题查漏补缺,以达到理解与运用的提升和知识技能的巩固。

  2、引导学生整理(概括、归纳、找内在联系)以完成学生的认知构建。

  3、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关注后进生的进步,让他们渐渐感觉到数学是很容易学好的。

  具体措施:

  1、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系统化与合理化,为进入综合应用知识的复*打基础,这是复*阶段的第一项任务。

  2、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突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分领域进行知识与方法的梳理,如: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加减是以十分数为基础的。紧密结合分数的认识加强算理的理解。

  3、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融汇贯通,如: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结合周长的计算编制一些解决问题的综合题;复*面积单位时,进行进率的归纳与整理,与长度单位进行比较加强复*效果。

  4、复*练*题注重“先做后说”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惯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复*的争对性,提高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反思性学*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的错误自己来纠正。

  5、总复*教学过程继续关注和促进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6、有效地做好后进生辅导工作的安排。

  在复*教学中,注重整体的同时关注个体发生的变化,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后进生的复*辅导,对后进生应按知识板块的学*情况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辅导的效率,要激励后进生的学*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复*教学中都能有所进步。

  但是总的来讲,回顾复*的效果。感觉我们只有培养好了学生良好的复**惯,才能在复*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学生有了良好的复**惯在复*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

  (1)体现目标性

  复*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复*计划、复*过程的设计和复*质量的好坏。目标明确,能增强复*的针对性;反之,则导致复*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学生无所适从,容易挫伤学生的复*积极性。我们应做到:

  ①明确新课标阐明的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具体目标参照课标中的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教学要求;

  ②清楚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

  ③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特别是单元训练重点;

  ④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尤其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差异,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和发展。前两点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教改的方向,后两点则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有了方向,又能从实际出发,做到了有的放矢,这是抓好复*工作的关键一步。

  (2)注重系统性

  教师要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理清知识线索,建立知识系统,组建能够涵盖教材知识能力结构的'网络。以点连线,以线结网,使语文复*形成系统化、网络化。从宏观上,对拼音、字、词、句、阅读、*作、口语交际与实践活动等方面梳理出各自的知识要点、能力要求与题目呈现形式。从微观上,对每一知识点和能力点还需进一步细化、归类。

  (3)讲求序列性

  复*不是简单地重复旧知识,而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重新组合,因而必须循序渐进,做到有序地进行精讲精炼,使复*指导具有一定的步骤、过程,从而达到复*的深度。

  一般情况下,复*课可以按照“讲、练、评、测”四步设计复*程序。

  期末考试快到了,每学期的这个时候,总是最紧张的时候,也是学生最浮躁的时候。所有的功课都结束了,课本学完了,作业也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时间都要“老调重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既不能让学生感到枯燥,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浮躁。这是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我认为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学生是学*的主体,如果连他们也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那老师再努力讲解也无济于事。那要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呢?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改进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2)教师应注意上课时的音量。

  (3)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

  每一节复*课都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使学生每次复*都有所得,每节课都有新收获。学生在*时测试中出错的地方就是他们不明白的地方,也是老师要重点辅导的地方。因此,在复*时我将学生课后问题、作业本及检测题中有代表性的错误找出来,分析出错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防止期末出现类似错误。使每个学生在容易出错的地方引起重视。

  总之,复*是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的过程,对于学期末的总复*,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复*把以前学过内容的漏洞和缺欠补上,使知识更加完整;通过复*使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使知识系统化,对问题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光阴荏苒,一个充满挑战的学期结束了,我的内心里五味杂陈,感觉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反思。这次期末考试也反映出了我在教学方面很多的问题依然存在着。

  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时上课我总是在讲台上和学生交流,提问题时听到一部分学生和我互动,我就当成所有学生都会了,但是通过这次期末考试我看到了这种交流方式的严重后果:*时我认为学的不错的同学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课堂上,我感觉还是自己讲的太多,没有创造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说,所以以后上课我必须灵活些,得经常到讲台下转转,不能总是讲,这样既能避免单调、避免说教,还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自己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方便以后和学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7)

——拼音复*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在最*举行的新老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执教了《汉语拼音复*二》。在认真地观摩其他同事的课堂教学、听取评委的意见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一、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环节不够紧凑,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由于教学环节不紧凑,在教学内容衔接上过度不够自然。因此课堂上出现“空挡”,造成时间浪费,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单调而保守,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一是教师没有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缺乏生动形象的影像,不能强有力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睛,因此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不能及时把握、利用,只是一味地按自己预设的去进行教学,最后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

  3、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本课是复*课,复*课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在复*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它的特点就是多练。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训练却不够,以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一是训练面不够广,没有照顾到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二是训练方法单调,除了指名读、全班读、男女生比赛读,连开火车读都没有。这样的练*怎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呢?

  4、对课堂的调控不及时、不到位。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溜号时,我没有及时地进行教育、引导,没有及时控制,结果造成“闹堂”的局面。

  5、教学语言单调乏味,缺乏感召力、亲和力。

  二、这堂课的失败主要在于

  1、我对学情关注不够,在备课时,对学情的分析不够周全。

  2、自身基本功差。

  3、*常对学生的常规教育还不够。

  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课,为了对得起这些孩子,为了让自己不落后于其他同事、不落后于这个时代,我得学*、学*、再学*。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的,尤其是拼音的教学,因为拼音教学从来都是重点,也是难点。综观本堂课,感悟有三:

  第一,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过程即是以自身整体素质和能力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完全真实的,教学的进程必须以此为基准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而不是单凭自己主观想象或猜测,脱离学生实际的学*、接受能力将教学过程过度理想化,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备课中,我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学*动机等等。为此,本节拼音复*课,我运用故事与游戏相结合的情境,复*巩固声母、韵母、音节,激发学生学*拼音的兴趣,构建师生愉悦的拼音复*课堂。

  第二,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得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只有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才能吸引低年段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学*的兴趣。其中教学语言也是知识呈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生的学*、接受能力还有限,抽象深奥的概念还不会,对形象化的语言反应就比较积极灵敏。为了不让拼音复*课那么枯燥无味,我把故事与游戏融入其中,使得课堂充满了乐趣。从导入到复*,每一个环节我都精心设计游戏,如:采蘑菇、闯关、摘苹果、放焰火、坐拼音小火车、帮五色花治病、送美羊羊回家等,孩子们的学*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人人参与,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孩子们学得认真,学得愉快,整节复*很有成效。

  第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自行发现知识点、解决问题比单纯的口耳相传更重要,也更有趣,更有挑战性。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身的积极性,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中去。因此,我在设计“放焰火”、“帮五色花治病” 、“坐拼音小火车”等游戏中让学生区分出音节中的韵母,掌握声母与ü相拼规则和音节的标调方法,会词语分类。这样,学生就不是单纯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者。我们也将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拼音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我们来创造,只要我们善于把字符变活,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在拼音王国里尽情驰骋并乐此不疲!

  开学已经有两周了,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觉得我得跟孩子一起成长,每天收获一点点,每天努力着进步一点点,多向同事和有经验的前辈学*,向他们看齐。但是,我也认识到自己在汉语拼音教学上还有很多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对拼音教学的要领尚未体系化。在我上复*课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听课领导和指导老师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比如在声母教学环节,在引导孩子发音过程可能只是一味地很心急想让学生读会,却忽视了声母发音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

  二是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准。由于对课文的认识不足,在实际上课环节很难对拼音知识驾熟就轻,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重点和难点,这是很致命的错误。

  三是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无所适从。总是一味迎合,很少发现孩子提问背后的知识漏洞,也很少有课堂应急智慧。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中,老师本应该做好明确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在知识的殿堂里尽情遨游,而我在这方面是远远不足的。

  四是课堂纪律没有控制好。对于刚刚处于幼小衔接的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往往还没有做好适应小学生活的充分准备。但是,在这个过程,我也并没有充分发挥一个班主任老师应有的威严和领头羊的职责,这是我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大大提升的空间。

  五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景性不够强。在学生为本的课堂里,老师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能带领孩子进入游戏空间、故事情景的大孩子,我个人觉得自己缺乏用儿童的语言来传述我的课堂指令。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强,很多孩子会因为课堂没有吸引力而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另外,在多媒体制作上面,由于个人水*有限,制作的课件也就显得有些生硬,没能真正实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宗旨。

  针对以上的五大问题,我将采取多举措,多学*,争取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些许的提升,非常感谢领导、指导老师和各位同事的`帮忙和热心指导。

  首先,在以后的汉语拼音复*课环节,应该做到有详有略,整个课堂掌握有张有弛。课前做下上课准备儿歌,让孩子做好进入上课环节的准备,课间可以插入适应本节课的儿歌操,既缓解孩子的疲劳,又能使孩子们重新以旺盛的状态投入课程的学*当中。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应安排大量时间让孩子去吸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掌握知识点。对于课文中的难点更应该多琢磨,以有趣生动的课堂情境导入,让孩子在游戏中接收信息,收获知识。

  其次,对汉语拼音自己要多下功夫,多钻研,多虚心请教。向骨干教师学*汉语拼音这一块的独特的教学模式,慢慢摸索适合学生学情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学*模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学*汉语拼音教学中常用的寓教于乐的各种课堂小游戏,利用各种课堂小儿歌提升孩子的学*兴趣,慢慢培养一年级小学生应该有的良好的课堂学**惯.

  最后,要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他们丰富的课堂管理制度。一个班级是极为需要良好的制度机器做保障。我既要积极学*,踏实认真地做好记录,又要结合我们班的学生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课堂制度,使学生能够用制度监督好自己、管理好自己,让每个孩子在这个班集体中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从而向课堂去要纪律,保障课堂学*有序进行。

  教学汉语拼音《复*三》,刚开始,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通过这么一个小故事,学生心情极其兴奋,一个个学*积极性都比较高,就连*时课堂动作比较多的几个孩子也比以前专心多了,可想而知,学生的这几个复韵母都掌握得不错(我通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了一下)。

  讲述第二个问题时,我用了这样的衔接语:有小朋友的耐心教导,悟空终于取下了戴了好长时间的紧箍咒,他可开心了,他为了感谢你们,决定带你们去花果山痛痛快快的玩一玩呢。瞧!花果山上热情的动物们正在欢迎我们呢!赶快来猜一猜是什么动物?这时候,学生更激动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琢磨着到底会是什么动物,于是我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地状态下,出示了动物的音节,很快就完成了这个教学任务。

  当然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不足之一:学*复韵母的环节比较混乱。本环节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利用9个桃子采用了活动教学方式。由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并没有采用过,加上多媒体教室的讲台空间比较的狭窄,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混乱。

  不足之二:写字教学。设计了一张作业纸,让学生正确书写9个复韵母的顺序。*惯上高年段的我上课语速总是偏快一些,很多学生还没有听清楚,我就让他们书写了,结果很多的孩子写了6个单韵母。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奥妙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课堂上,同学有了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励”。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他人赏识的愿望,对一年级的小同学来讲,更是如此。如何利用好方法“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将是我接下来努力追求的目标。

  七、八岁的孩子一上一年级,就学*抽象的汉语拼音,是很枯燥乏味的。而语文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尤其是复*课,更要避免机械重复的操作,因此,我根据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发达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游拼音王国中的'魔术馆、快乐园、拼拼屋,通过游戏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我以“情趣性、游戏性”为特点,设计了三个环节:魔术变变变、快乐连连连、动手拼拼拼。让学生在玩中,在游戏中,快乐地学*,达到“学与玩的结合”。

  但在实践中却有许多失误。比如读读拼拼时,指导学生读的层次不够清楚,不够扎实。而拼一拼时,时间比较仓促,有的学生不知该怎么拼,没有很好地指导。当时,如果让一个学生上台拼一拼,展示学*过程,凸现问题,及时解决,或许效果会好一些。

  还有一点困惑:在“我会连”的环节,课外拓展进行说话练*,该怎么和读拼音、学拼音紧密结合起来,既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又复*巩固拼音。

  七、八岁的孩子一上一年级,就学*抽象的汉语拼音,是很枯燥乏味的。而语文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尤其是复*课,更要避免机械重复的操作,因此,我根据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发达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游拼音王国中的魔术馆、快乐园、拼拼屋,通过游戏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我以“情趣性、游戏性”为特点,设计了三个环节:魔术变变变、快乐连连连、动手拼拼拼。让学生在玩中,在游戏中,快乐地学*,达到“学与玩的结合”。

  但在实践中却有许多失误。比如读读拼拼时,指导学生读的层次不够清楚,不够扎实。而拼一拼时,时间比较仓促,有的学生不知该怎么拼,没有很好地指导。当时,如果让一个学生上台拼一拼,展示学*过程,凸现问题,及时解决,或许效果会好一些。

  还有一点困惑:在“我会连”的环节,课外拓展进行说话练*,该怎么和读拼音、学拼音紧密结合起来,既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又复*巩固拼音。

  今天上了一节新课是复*二中的三个练*:读读连连、我会认和我会读。这节课的目标是复*第二单元的音节和生字。

  首先,在我会读环节中我先出示声母中的几对“双胞胎”:z zh c ch s sh n l p q b d,让学生对比读,接着再出示音节的对比,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的读掌握这几个音节。因为是课前的几分钟学生注意力还比较集中。在读读连连这个环节中,我用“猜谜语”的形式激趣:小朋友们,每个圈里都是一个谜语,把里面的拼音连起来读读,就知道谜底了。看看哪个小朋友是“谜语大王”。于是一双双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没用多少时间所有的音节就通过小老师带读,齐读等方式拼完了。而以前拼数量多点的音节时学生大多没有这么大的兴趣,要花较多时间组织。不过,接下来的连线是这节课失败的地方。我先让学生观察书上连起来的两组音节:qìchē、huǒ chē,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们都是车所以把它们连在一起。却忽略了它们的颜色也是一样的这个有利条件。

  因为一年级学生注意是形象思维,所以他们对颜色比较敏感,而光光让他们把同一类的事物连起来,在这么多的音节中有一定难度。结果这道题花了很长的时间。“我会认”这个环节只有5分钟的时间,我先出示课件:一颗种满水果的大果树,点击水果后面有生字。我先请学生个别说说他们想吃什么水果,然后点击相应的水果,引导学生读出生字:要把生字读对了,你才能成功摘下水果。学生读正确了,再请他带着全班读。由于果树这个事物非常形象而且颜色丰富,学生有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本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猜每个生字在哪个水果后面,让学生在游戏中反复牢记生字。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最大不同,就是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定为语文学科的目标,具有实践性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培养能力、引导创新、促进发展等一系列综合性特点。比如,拼音部分就很注重综合性,它给了教师拓展教学的空间,也给了学生创造学*的空间。本文就拼音部分综合性特点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知识上的综合,更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汉语拼音第2课的编排,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做了较大变动,显然是编者有目的的把知识进行了综合,打破了以往先学声、韵母,再学整体认读音节的常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改动我认为是成功的。原教材是把小i、小u和大y、大w及整体认读音节yi、wu、yu分开学,学到后面的新知识,总要不断提及旧知识,很是繁琐。而实验教材则系统地把它们进行了综合,使教学能一气呵成。

  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么做的:在学完小i,学大y和整体认读音节yi时,我告诉学生“小i的妈妈是大y,大y、小i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整体认读音节yi yi yi。”这样一串下来,学生三个知识点都掌握了。当学到小u、大w和整体认读音节wu时,学生在我的启发下说出“小u的爸爸是大w,大w、小u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整体认读音节wu wu wu。”真是一举两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自主学*。之后在学*小ü和整体认读音节yu时,在我的帮助下,学生说出“小ü没有爸爸和妈妈,去掉两点和大y生活在一起,整体认读音节yu yu yu。”事实证明,这样的艺术综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欢快的氛围中牢固掌握知识,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后面的拼音学*中,很少有不该出现的错误出现。

  二、内容上的综合,更有利培养学生能力

  本册实验教材在学*内容的安排、学*能力的培养上,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学*汉语拼音的阶段,适当出现了词语、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我认为这是实验教材拼音部分编写的第二个成功点。

  如,从汉语拼音第3课开始,就出现了汉字,且配有一副温馨的画面。在指导学生观察完画面后,我让他们自己去拼读音节、认识汉字。学生十分认真地拼出音节读出汉字后,他们那高兴的神情、得意的语言,把自己认识汉字后的成就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我让学生看着画面说一到两句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一名学生说道“爸爸身上挂着照相机,他们要把这美丽的>景色拍下来,留做纪念。”说得多好!又如,汉语拼音第9课出现了句子,学生第一次读出句子别提有多开心!在接下来的看图说话中,有名学生说“这三个小朋友植树多高兴呀!我们也要种好多好多的树,绿化我们的校园,绿化我们的武汉!”像这样把拼音、汉字、词语、句子加以整合学*,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获得功感,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形式上的综合,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验教材的拼音部分充分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让儿童在喜闻乐见的情景中学*拼音;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复*中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连”、“我会画”等形式,激发

  学生的兴趣,培植学生的自信,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如,在《复*三》“我会连”一题中,当学生连完后,会高兴地说“原来这是一只海豚呀!”然后反复地按连的顺序读声母;同样在“我会摆”一题中,学生对这种动手操作的题目特别感兴趣,我让他们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互相摆一摆,结果学生用各种方法形象地摆出了很多字母。像这样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是原教材所不具有的特点。

  在实验教材的拼音部分,还有许多独具匠心的编排,如:趣味性强,插图精美,贴*儿童生活实际,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也正是这样才使得本实验教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吸引着无数的教师和学生。

  【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分形*韵母。

  2、拼读音节,并恰当的和图 连接起来。

  3、正确认读词语。

  4、读儿歌并拼一拼。

  【教学重点】

  区分形*韵母。

  【教学难点】

  拼读音节并和图连接起来。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词语卡片、三个硬纸片做的圆片和三条直 线、幻灯机。

  【教学设想】

  区分形*韵母时,可出示9个复韵母,让学生通过找双胞胎的方式找出三组相*韵母,通过发音进行区分。认读词语一题,教师可以提示两点:一是想想哪些字要读轻声,可在下面画横线,给自己提个醒;二是先竖着读,再横着读,想想每一横排的词语有什么相同点。拼图时可用幻灯机演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导入

  认读所学9个复韵母 ai ei ui ao ou iu ie ue er。

  二、综合训练

  1、我会读:出示卡片 ie-ei iu-ui ei-er。

  同位互读。指名读。比较形状与发音。

  2、我会连:投影出示

  看每幅图上画了什么?(乌龟、袋鼠、鸵鸟、梅花、柳树、小桥)

  谁能用拼音拼出这些事物的名字?(同位讨论)


整理与复*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8)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5)份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整理气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我对教材稍微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时,突然出现一个心形和和一个五角星,让学生帮他们添加到统计表和统计图中。

  练*时,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出现部分学生对象形统计图没有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涂色或把全部图形都涂上颜色,这是我授课中疏忽的知识点,发现后我先引导学生看例子,发现学生还有涂错的,我又把错误的`作业展示出来,时间关系导致这个练*题没有处理完整。课下我就在反思,从摆统计图到涂统计图中间没有过度好,应该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是怎样涂梨的?学生弄清题意再做。

  最后我让学生把教室的学生分类,有说按胖瘦分,有说按高低分,后来有一个学生说按高低排座位,我应加一问量校服时按什么分比较合适?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下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分类给予提升,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会分。教学时我没抓住这个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在本节课教学中有以下优点与不足。

  1、优点:课前温馨提示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并按照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课状态。梳理总结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及时复*的良好学**惯,做到温故而知新。

  2、不足:

  ①课堂上还是要多关注后进生,鼓励孩子多进行积极连麦,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得地方,才可以达到课堂互动的真实效果。

  ②拍照确实可以很有效地进行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统计成果。

  在绘制统计表格练*时学生在使用统计表分类整理时,很多学生并不能明白用表格的形式如何正确呈现,或者即使使用了表格在表头处依然有很多学生把表格的总人数写在应该空起来的位置。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整理气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教材在此课中第一次渗透统计知识,呈现了一个象形统计图和一个不完整的表。整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感受、体会分类与整理的过程,渗透分类、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达,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惯与能力。上完课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反思:

  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出现部分学生对象形统计图没有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涂色或把没有把图形颜色涂满的现象。出现这样现象,有我的疏忽。学生通过网课的形式学*知识,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额时间去思考、尝试,也没有教师手把手的演示,所以孩子在写作业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细节错误。另外也有一部分孩子由于父母上班,只能自己在家学*,自觉性和监督力度都不高,就造成了个别学生的偷懒现象,不看视频直接写作业。

  学生在学*新知识前就是一张白纸,第一次接触新知十分重要,如果第一次接受知识有偏差,以后再去纠正就十分费劲了。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主学*的能力比较低,结合这些因素,在今后的网课学*中,我们将更加严格的筛选学*视频,遇到需要教师示范做题步骤或格式时,录制手把手练*的小视频及时分享在班级群中,方便学生参考和家长辅导。同时还要督促家长,即使工作忙碌,对孩子学*的管理却不能松懈。

  我将从目标达成的情况和预设与生成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针对目标一: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活动,能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首先我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虽然让学生说和读要求,但是由于我出示的活动要求太过繁琐,不够精炼,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仍然不能理解要求。

  另外,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说一说时,有的学生不能参与进来,他不知道怎样参与、怎样交流,所以,今后要加强小组的建设,分好工,尤其是小组长要培训和引导,让他明白自己的职责,从而带动组员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还有,在小组上台展示时,我没有做到充分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在学生摆的不够理想时,我有些着急了,干脆自己动手了,此刻,我没有及时做到很好的引导,今后,应该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合适正确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针对目标二:通过师生互动和练*反馈,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在两个小组展示完毕时,我对两种摆法的总结不够深入,没有及时总结出来,所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我只是引导着学生说说谁多谁少,并没有让他们说出为什么,怎样看出来,谁比谁多几个等等。 预设与生成方面:小组展示环节超出我所预设的时间,所以我只好临时做出调整,以至于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分类与整理时间不够充足,课件中的垃圾桶、超市、书店、书架等图片来不及展示出来,只是领着学生浅层次地说了哪些地方出现了分类与整理,而没有深入到都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与整理的。

  一、优点:

  课前温馨提示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并按照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课状态。梳理总结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及时复*的良好学**惯,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缺点:

  1.学生在使用统计表分类整理时,很多学生并不能明白用表格的形式如何正确呈现,或者即使使用了表格在表头处依然有很多学生把表格的总人数写在应该空起来的位置。本节课堂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跟学生多次强调了,希望学生能改正过来

  三、改进措施:

  课堂上还是要多关注后进生,鼓励孩子多进行积极连麦,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得地方,才可以达到课堂互动的真实效果。拍照确实可以很有效地进行沟通,通过拍照放学学生对使用统计表进行统计还存在较大问题,需要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统计表进行整理,并进行一定的绘制统计表格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