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机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2-03 00:00:00 教学反思

热机教学反思1

  导入:不要小看本节的小实验,人们通过认识这类现象引发大的发明。带着这样的好奇学生观察本节课的演示(课本图15.4-1所示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它所包含的物理知识:酒精燃烧放出热量(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通过热传递将一部分内能转移给水,水的内能增加使其温度逐渐升高直至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汽,水蒸气越来越多,对软木塞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水蒸气将软木塞顶出试管口,这就是水蒸气膨胀对软木塞做功。这个实验揭示: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热机就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出示预*提纲:明确通过自学找到热机的种类,分析内燃机的含义,工作原理。

  在一班我先让学生结合预*提纲自己分析四个冲程,没有交代各个部件,在后续的教学发现学生有些糊涂,给教学人为的带来了障碍,在其他班的教学中我调整了一下顺序,先让学生认识各个部件,明确气缸,再让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分析四个冲程工作的特点,结合flash动画让学生对一个工作循环有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点拨提升:吸气冲程为什么会吸入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压缩和做功冲程都是进气门和排气门关闭,它们有什么区别?排气冲程为什么能排出废气?学生能很好的回答出做功冲程会有火花,活塞运动的方向不同,能的转化不同三个方面加以区分。第二部分燃料的热值,通过阅读指导,认识热值的意义,热机的效率,分析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

  本节课备课中不足的是:没有弄清书上图中气门下方的弹簧下的的很小的一个位置是什么,回来问爱人才知道那个叫凸轮轴,其设计的目的在于保证汽缸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气门的开、闭动作。感叹学生好问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本节课中学生对曲轴的活动认识的不好,在最后一个班中发现用手做道具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说老师再给我们说说曲轴的工作吧,把书放到学生桌上比划讲解起来,我把左手掌举起来,这是曲轴在吸气冲程的位置,活塞向下运动,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到最下端时,曲轴运动到这个位置,我把右手掌举起,可以看出曲轴转了180度,既半周,这样一亮相,学生很好的认识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了2周,。

  在课后一个很爱思考问题的学生问我:老师不对呀,怎么了,燃气在内部燃烧应该爆炸呀?我说事实上它没爆,而且还很好。这为什么?它的气缸耐压能力强。学生似懂非懂,后来我说我们俩回家都上网查查它的耐压能力是多大?又一次成长的机会。

热机教学反思2

  这节课由于物理组的重视,课前集体备课,本人积极参与,认真准备,钻研教材,熟悉多媒体的各种使用方法,本节课获得优秀评价。但通过本节课上后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还不能把传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发挥其最佳效果,对学生能力培养还不够,通过这次督导充分显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这次检查为动力不断学*,转变课堂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和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要积极地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在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探究。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潜能,提高学*能力。热传递教学反思给冷水加热教学反思

热机教学反思3

  1.从本课教学目标出发,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用酒精灯给密闭在试管中的水加热”,问学生会看到什么现象,分析活塞飞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内能转化成机械能;再问学生“水的内能从哪获得?”,酒精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给水。通过对这个实验的分析,向学生介绍了利用内能的两种方法。

  2.从能量的转化角度引入新的知识,热机,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用热机获得动力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轮船、*、摩托车……使学生明白热机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他们的求知情趣。

  3.先介绍了汽油机的结构,通过flash的动态演示了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清晰、明了。详细分析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每个冲程都由学生自己找出工作特点,有利于学生进行图的识别。指出汽油机实际工作时,是靠外力使曲轴和飞轮先转动起来,带动活塞运动后汽油机才自己工作。


热机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热机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咕咚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咕咚教学反思1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第一课时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第二课时我采用直接导入。

  字词教学:对于字词教学,我让学生们用这些字词放在句子中进行练*,进而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由于第二课时,学生注重的是解意。

  1、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狮子等怎样做?怎么说的?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角色演评,课后题目要求表演这篇童话,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为什么逃跑?咕咚是什么?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可笑。

  练*说话、升华内容环节:

  本文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但是他所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在学生笑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事情。通过说来训练语言的水*同时挖掘课文的深层道理。

  本课的不足:

  1、把读课文没有把握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读课文的能力。

  2、需要加强孩子对课文道理的把握,课堂中这一点做的不够好。

  3、孩子齐读朗读能力亟待培养。

  4、对于课文的把握需要进一步体味,对于一些小动作,可以采取让学生学*,

  总之,对于文中的深层含义:“遇事学会动脑不要盲目跟从”这一道理没有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中学生不知所云。可能与自己的引导和预设有所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用心。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2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扔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教学反思3

  最*家长开放日上了一节《咕咚》,总算完完整整的上下来了,自我感觉还可以,但听了师傅的指导发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从头开始,第一个问题是给“咚”注音时“d“没写好,写成了英语里的”d“,这个是我*常没注意到的,但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这个是我的疏忽,老师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要给学生做师范,拼音是低段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在*常的写时都要认真、规范。

  然后是文本读得还不够,让学生找出不同小动物的反应,教案上是写先读每一段再找答案,但在实际教学中高估了学生,以为学生能找出答案,但从学生的举手发言情况看,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大部分学生文本读得还不够,所以答案不能很快的找出,以后在教学中,还要再注重对文本的读,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再来分析文本,这样会更有效。


热机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地理教学教学反思1

  本学年本人任教高二(7)和(8)两个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从高一的地理成绩来看,落后生较多,所以本人在高二的地理教学上还是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然后选择一些典型的练*题来加以巩固。

  经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有些同学的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还是有落后生的存在。通过*时的训练和几次考试来看,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该记忆的知识懒得记;

  第二,学生读不懂地理信息图,对区域地理不熟知;

  第三,学生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能力较差,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较差以及答题时运用的规范语言不准确;

  最后,有些学生上课不够认真听讲,而且课后练*不能按时完成。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本人也实施了一些办法,比如上课经常的提问来缓解他们的困意;用东北的方言讲一些小笑话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加强学生如何识图、审题、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学*地理思维和学*兴趣。

地理教学教学反思2

  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具体思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是向着素质教育为主转变,但由于高考的制度变化不大,导致现在“分”还是学生的**没有突出素质教育的优势。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的要求,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半个学期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半个学期的教学,我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学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行的高一地理课标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例如作为走在高中新课改革最前沿的广东省,为了对付20xx年的第一次高考,地理教师不得不把以往最早的16开的旧地理课本搬到了课堂,因为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这四套教材配套还是个迷,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对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有许多的困惑。另外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中出现,如新教材中的地转偏向力的内容已作了删除,但在教辅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单元大气的运动”中又出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

  学校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工作上与现行的高一地理新课程的要求明显置后。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动手、动脑、动眼观察等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但学校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师手中没有挂图,上课只好用手画图,这一方面影响课堂效果,同时也浪费时间,影响老师教学进度。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软件相对缺乏,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以此产生的时差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难以理解,这些也都对新课改教学带来困惑。

地理教学教学反思3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然而新课程的教学仍在继续。回想从开学至今,对新课改有所接触,也有许多的体会。现将优点和不足总结如下,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经验。

  一、重视基础知识这次期中考试。

  我参与教学的四个班级当中,及格人数较多,其中6班及格率位居年段第一。这与*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分不开的。从开学初,我就经常布置一些基础知识的考察作业,并认真批改,做到全批。尽管工作量加大了,但是从开始就帮助学生培养认真做作业的*惯,对后来的教学来说其实是事半功倍了。针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我还组织了一次小测,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对该知识点能够牢固地掌握。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惯良好的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我在*时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惯,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

  三、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为此,我在上每节课前都认真准备,在新课导入时,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开始就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工程中,尽量结合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列举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对难点加以突破。当然,第一次接触新课程难免有些不足:首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不足。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跨度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对接受高中课程明显不够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旧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的学*。其次,由于担心课程进度,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程度还不够。最后,在这次考试中发现,分数悬殊很大,最高的有94分,最低的只有24分,相差70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班级后进生,争取在班级*均分上也取得较好的成绩。


热机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初中物理热机教学反思优选【5】篇

  初中物理热机教学反思 1

  热机是“热与能”的最后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属于应用性的知识,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热机本质上是将化学能转换为内能,再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能量转化器。就其相关知识的外延而言,热机的教学可以和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相联系,可拓展的范围相当广泛。

  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对于“发动机”的.概念并不陌生,但对于“热机”及其工作原理的了解却基本上都是空白。本节内容的学*要以机械能、内能、能量的转换等知识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引入,帮助学生复*了过去的知识的同时,引出了新的一课:热机,逻辑清晰严密。再通过热机历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感受物理学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作用及艰辛的演变道路,帮助学会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凡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通过热机工作原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热机,由于本节内容热机属于知识性内容,不易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固我结合了flash,ppt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突破了难点,抓住了重点,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本节内容教学的不直观,不容易理解的困难。配合一定数量的练*,帮助学生在课堂之中就把所学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时间分配合理,下课正好打铃,课上时间充分利用,效率较高。板书设计以树状结构进行展开,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状结构,吸收消化知识。这些就是本堂课的优点。用一个词语概括本堂课,那就是:顺利。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一些不足的,第一:flash不是原创作品,都是借鉴了他人的成果,如果能自己制作flash就更加好了。第二:本堂课实验不多,不能体现物理课作为一门实验性课程的课程特色。

  我希望能有更多老师对我的这堂课进行点评,帮助我找出我课中的一些问题,促进我的提高,本次汇报课同前几次汇报课一样,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水*,提高了我作为一名老师的综合能力。

  初中物理热机教学反思 2

  导入:不要小看本节的小实验,人们通过认识这类现象引发大的发明。带着这样的好奇学生观察本节课的演示(课本图15.4-1所示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它所包含的物理知识:酒精燃烧放出热量(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通过热传递将一部分内能转移给水,水的内能增加使其温度逐渐升高直至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汽,水蒸气越来越多,对软木塞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水蒸气将软木塞顶出试管口,这就是水蒸气膨胀对软木塞做功。这个实验揭示: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热机就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出示预*提纲:明确通过自学找到热机的种类,分析内燃机的含义,工作原理。

  在一班我先让学生结合预*提纲自己分析四个冲程,没有交代各个部件,在后续的教学发现学生有些糊涂,给教学人为的带来了障碍,在其他班的教学中我调整了一下顺序,先让学生认识各个部件,明确气缸,再让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分析四个冲程工作的特点,结合FLASH动画让学生对一个工作循环有个感性的认识。

  教师点拨提升:吸气冲程为什么会吸入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压缩和做功冲程都是进气门和排气门关闭,它们有什么区别?排气冲程为什么能排出废气?学生能很好的回答出做功冲程会有火花,活塞运动的方向不同,能的转化不同三个方面加以区分。第二部分燃料的热值,通过阅读指导,认识热值的意义,热机的效率,分析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

  本节课备课中不足的是:没有弄清书上图中气门下方的弹簧下的的很小的一个位置是什么,回来问爱人才知道那个叫凸轮轴,其设计的目的在于保证汽缸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气门的开、闭动作。感叹学生好问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本节课中学生对曲轴的活动认识的不好,在最后一个班中发现用手做道具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说老师再给我们说说曲轴的工作吧,把书放到学生桌上比划讲解起来,我把左手掌举起来,这是曲轴在吸气冲程的位置,活塞向下运动,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到最下端时,曲轴运动到这个位置,我把右手掌举起,可以看出曲轴转了180度,既半周,这样一亮相,学生很好的认识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了2周,。

  在课后一个很爱思考问题的学生问我:老师不对呀,怎么了,燃气在内部燃烧应该爆炸呀?我说事实上它没爆,而且还很好。这为什么?它的气缸耐压能力强。学生似懂非懂,后来我说我们俩回家都上网查查它的耐压能力是多大?又一次成长的机会。

  其实本节课在中考中出题的机会很少,我们通过本节的教学希望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物理热机教学反思 3

  为响应和贯彻上级的“课内比教学”工作的号召,我校初三年级从上星期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比武。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按计划讲了一节比武课――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总体上来说,讲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评课时周校长所说,这节课不好的根源是我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欠缺。虽然课讲得不好,但下课后,学生都说这节课讲得好,确实听懂了。看来,比武课应不同于优质课、示范课,只要是学生欢迎的课就是好课,这又让我高兴了起来――老师也需要鼓励和赏识。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优劣思考,说的不对的,希望行家里手多多指正。

  (一)优点

  1、导入设计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感觉不同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2、教学设计有创新。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不仅学生信服,而且博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同。

  3、学生情感激励效果好。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缺点

  1、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引入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5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没有把教材吃透,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如我提的“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感受?”就不明,应改为“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不同感觉? ”,这样学生易于回答。

  总之,这一节教学比武课让我收获颇多。过去的教研活动,以专家开讲座、名师听课、评课居多,采用了各种高难度的信息技术,虽然效果较好,但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真正参与,问题很难暴露出来。讲者总是想方设法“给观众讲点什么”,“让观众学会点什么”,教师们“听得感动,想想激动、回去想动动不了”,教学实践依然故我。而本次“课内比教学”工作以“裸课”为主,从最初的组内集体研讨――组内说课――执教比武课――打分评课――提出建议、谈谈听课感想与收获――选拔参加校级说课比赛――集体评议打分,这一个完整的系列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到实际效果都与以往的教研活动大为不同,在暴露了教学中各种问题的同时,也使我们的业务水*在短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快速的提升。

  初中物理热机教学反思 4

  为响应和贯彻上级的“课内比教学”工作的号召,我校初三年级从上星期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比武。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按计划讲了一节比武课――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总体上来说,讲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评课时周校长所说,这节课不好的根源是我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欠缺。虽然课讲得不好,但下课后,学生都说这节课讲得好,确实听懂了。看来,比武课应不同于优质课、示范课,只要是学生欢迎的课就是好课,这又让我高兴了起来――老师也需要鼓励和赏识。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优劣思考,说的不对的,希望行家里手多多指正。

  (一)优点

  1、导入设计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感觉不同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2、教学设计有创新。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不仅学生信服,而且博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同。

  3、学生情感激励效果好。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缺点

  1、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引入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5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没有把教材吃透,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如我提的“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感受?”就不明,应改为“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不同感觉? ”,这样学生易于回答。

  总之,这一节教学比武课让我收获颇多。过去的教研活动,以专家开讲座、名师听课、评课居多,采用了各种高难度的信息技术,虽然效果较好,但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真正参与,问题很难暴露出来。讲者总是想方设法“给观众讲点什么”,“让观众学会点什么”,教师们“听得感动,想想激动、回去想动动不了”,教学实践依然故我。而本次“课内比教学”工作以“裸课”为主,从最初的组内集体研讨――组内说课――执教比武课――打分评课――提出建议、谈谈听课感想与收获――选拔参加校级说课比赛――集体评议打分,这一个完整的系列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到实际效果都与以往的教研活动大为不同,在暴露了教学中各种问题的同时,也使我们的业务水*在短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快速的提升。

  初中物理热机教学反思 5

  摩擦力是物理力学中的一个较难的知识部分。摩擦力是指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由于发生了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因为摩擦力是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它只是对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物体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是一回事,所以从物体表面上是往往直接看不出是否有摩擦力存在的。

  通过对摩擦力一节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几点反思:

  1、静摩擦是教材上没有的,但需要对学生进行补充。因为静摩擦发生在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实际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所以物体间表现为相对静止。静止是一种典型的*衡状态,静摩擦力的学*一是对二力*衡可作一个巩固,二是对于学生在物理学中的受力分析起很大提高。

  2、因为有静摩擦力的补充学*,所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张,可建议将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静摩擦力和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基础上补充适当练*并学*摩擦力的分类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3、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根据课本的要求是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运动,通过测力计拉力的示数间接地反映出摩擦力的大小,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有些资料就提到为了避免因不匀速对实验的影响,将用测力计拉木块改为拉木板,这样使测力计产生示数的力就是因为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从而使木块对测力计产生的拉力,所以测力计上显示出来的示数就是真正等于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改进后实验不受拉力是否匀速的影响。这样改进后确实对实验现象有更直观的表现,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深,或者说初次接触很难理解,同时不利于二力*衡的巩固。所以建议还是采用教材所给方法。

  4、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应多设计几个探究因素,比如接触面积、是否匀速等等。这对学生理解 摩擦力大小是有好处的。

  5、在学完摩擦力后,可将力、弹力 弹簧测力计、重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衡、摩擦力作一次联合测试,以便综合了解学生对于力学基础知识的学*程度。


热机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塞下曲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今天我教学了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塞下曲》。该古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赞美唐朝戍边名将的勇武。古诗的教学我还在不断的尝试阶段中。初读古诗的时候,我觉得这首五言诗很好理解,学生只要理解了重点字词,诗的含义就明白了。但是,细细想来只做到这些还不够,还得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中,体会这首古诗真正所要表达的内涵,感受古诗的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教学过程里,我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即“飞将军”名字的由来。学生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很自然的就导入到古诗《塞下曲》的教学中。

  学*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古诗,这是学*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课堂上学生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向同学们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虽然有时仅仅是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但我觉得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这时,作为教师,既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考。同时,在学古诗中加上古筝配乐,让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去理解古诗,品读古诗,欣赏古诗。

  从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孩子们自己个性的理解和朗读,感受到了孩子们在诵读的基础上用心地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感受到了孩子们在学*古诗中一点一滴的进步,使本节课古诗的教学最终达到高潮。

  这节课我们学*了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塞下曲》。初读教参的时候,我觉得五言诗很好理解,把重点的关键的字词解释给学生,这首诗的含义就明白了。但是,回想起课标里提起的“多让学生反复读,用心去感受,其含义自然就会跃入纸上”,还是服从课标的指示,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让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很自然的就导入到古诗《塞下曲》的教学中。学*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古诗,这是学*的最高境界。在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读懂了什么,汇报自己的理解,虽然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我觉得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思考的结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把学生浅显的理解囫囵吞枣的以点头的形式蒙混过关,而是把自己的表扬毫不吝啬的给与学生,这样既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考。从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学生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古诗的理解就变得轻松自然。学生有了自己个性的理解,在读的方面也就表现的不一样。最后,在诵读的基础上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说结合,来感悟李广将军的高大形象,使古诗教学达到**。拓展训练,把孩子们的兴趣引申到课外,始终保持学生的乐学状态。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充分想的时候时间过于短,展开的古诗画面不是很形象,学生没有完全置身于当时的故事情节当中,这是很失败的地方,导致最后的读不是很到位,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不是很深。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避免今天所犯的错误,真正使学生融入到古诗中,来继承我们古人留下来的古典精髓!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所作。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本诗情景交融,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该古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赞美唐朝戍边名将的勇武。古诗的教学我还在不断的尝试阶段中。初读古诗的时候,我觉得这首五言诗很好理解,学生只要理解了重点字词,诗的含义就明白了。但是,细细想来只做到这些还不够,还得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中,体会这首古诗真正所要表达的内涵,感受古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教学过程里,我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即飞将军名字的由来。学生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很自然的就导入到古诗《塞下曲》的教学中。

  学*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古诗,这是学*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课堂上学生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向同学们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虽然有时仅仅是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但我觉得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这时,作为教师,既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考。同时,在学古诗中加上古筝配乐,让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去理解古诗,品读古诗,欣赏古诗。

  从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孩子们自己个性的理解和朗读,感受到了孩子们在诵读的基础上用心地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感受到了孩子们在学*古诗中一点一滴的进步,使本节课古诗的教学最终达到高潮。

  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古诗内容较好理解,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内容,感受李广将军形象的高大。如果对古诗的拓展再深入些,内容再丰富些,相信学生们一定会在饶有兴趣的学*古诗中感悟其魅力,真正使学生融入到博大精深的古诗的海洋中,继承我们古人留下来的古典精髓!


热机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排球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这节课我将课的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了解排球正面垫球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

  2.让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排球正面垫球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动作协调性和身体素质。

  3.学生在练*中能乐于接受老师指导,练*积极认真, 培养学生自觉纪律性。将教学重点设为两臂夹紧,形成垫球*面,直臂上抬不屈肘,教学难点设为上下肢协调用力,动作自然。

  根据学*的目标,针对学*的重难点我设计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徒手练*、一人持球,一人自抛自垫球练*、抛垫练*、自垫练*结合对垫练*。这样的练*内容由易到难,依次增加练*的难度:由徒手模仿到有球练*;由一人到多人,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更有利于同学们掌握技术动作,从最初的只掌握最基本的技术动作,到最后能够协调用力、很自然的完成技术动作。体育课上的技术动作往往都是相对复杂的,它需要手脚配合,全身协调。学生们在学*的时候很难一下子掌握所有的技术动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需要掌握的内容拆分开来,依次增加难度,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诱导,启发,激励练*,交流合作,创新等,同时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其主动,积极的发展,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而评价方式主要采用学生采用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评,肯定学生的自我评价,并运用评价来调节课堂的.气氛和渲染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并积极投入练*过程中。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90%左右的学生都能初步学会排球正面垫球的正确动作。

  在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一、 细节的处理

  1. 慢跑时的队形显得拥挤,可能为考虑到左右前后的间距。

  2. 讲解时语速可以放慢些,一步一步讲解仔细,并让学生多做徒手练*。

  3. 针对重难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适当的加些小游戏来活跃气氛。

  4. 自己示范或让学生示范或是表演时采用多方位的,便于学生看清楚,注重学生评价的同时应将动作的重难点突出讲解。

  5. 运用教学教法和学法上还存在不够灵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亮点的展现:

  每节课需要有自己课的特色,或者说一两个与他人不同的亮点来吸引学生甚至是评委老师的目光,促使学生有兴趣积极投入到课中来。

  通过这次评优课的活动让我感受到,作为体育老师要想上好每堂课,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要研读教材,充分把握重难点,同时考虑的到学生的具体认知与运动现状,以学生为本,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学*,学*新的教学理念,学*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手段与方法,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且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排球教学第一堂课,我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室进行了一次理论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发展等状况和简单的比赛规则,让学生形成对垫球技术的基本印象。通过一节课的幻灯演示和老师的示范讲解,同学们都能认真观看,积极思考。同学们告诉我通过这一节课的学*让他们了解到了排球的好多知识,倒如排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排球场地是什么样子,排球垫球的手型是什么样子等等。在同行的评课中他们说这节课讲解形象生动,幻灯放映清晰明确,内容充实,有针对性,目的性强,学生容易接受,特别是在对垫球手型的了解,如何去练*垫球提供了一些方法,图文并茂,让学生在室内就对垫球的技术和练*的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建立了良好的技术概念,为下一堂课的练*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美中不足的地方学生反应内容还是比较多,对排球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了解。这与我校学生对排球知识的了解不够多,对排球接触也不够多,所以难以一下全部掌握。但如果对排球了解比较多的同学来说,这些内容的安排也不算多,应该可以接受。

  在排球垫球的第二堂课教学,我安排了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和脚步的移动练*。这堂课是学生初步掌握正面双手垫球的第一堂实践课,好多同学也是第一次摸排球,对排球还比较生疏,所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在做准备活动时接触排球,熟悉球性,然后来一个传球的小游戏,调动他们练*的积极性,在同学们兴趣高的时候引进垫球技术的学*,这样学生这时大脑活跃,学*积极性高,这样也就容易掌握垫球的手型,垫球的身体姿势,然后逐步过渡到垫球的学*,由简到难,最后为了满足那些掌握比较好的同学的求知欲,引入了一个比较难的技术要求,垫球入筐,让学生勇于向高难度动作挑战,效果比较好。在本堂课教学中学生练*比较积极,掌握较好的同学还自当师傅,帮教那些*时接触排球较少的同学,也让他们有一个表现的*台。因为引入了竞赛机制,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享受排球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发现小小的排球不太好控制:一不小心球就垫飞了,球怎么老往天上打,一直进不了筐……带着这些问题再回到垫球技术的学*中,学生学*的目的性明确学起来更认真了。对比赛,学生们意犹未尽,纷纷感叹:排球也挺有意思!我告诉他们等多学了几种技术比赛将会更精彩。

  在同行的评课中也受到了同行的好评,说本节课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工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以游戏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有表现的*台,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效果不错。不足的地方就是少数学生对垫球*时接触太少,一下接受掌握不了,还得多一点时间练*才行。如果是在重点中学或者在排球队训练,我想效果会更好些。

  排球第三场课我改变了上节课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面双手垫球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分层,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基本知道其动作要领及练*方法,进一步了解正面双手垫球的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骨干的带头作用,利用学生的整体智慧,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帮助下,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因为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思维不够活跃,这种模式的改变刚开始学生有点不太适应,有些学生的思维一下没有改变过来,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刚开始学生有点沉闷,后来在骨干的带领下,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课堂逐步活跃起来,

  把自主创造性练*引入技术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兴趣。这堂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如果学生一直养成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效果会更好。如果在重点中学来采用我想效果还会更好。课后在学生的反应中都说这堂课有创造性,能够让他们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玩”中学会了垫球,在“玩”中知道怎么去学,在“玩”中找到了排球的乐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想到当前很流行的一句话:现在教师的角色是*等中的首*,教师由传道授业者转向学生学*发展的促进者。的确,学生不可能对我们所教的所有教学内容兴趣,一味的说教或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思想,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的积极性,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堂课是巩固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复*课,这堂课先是让学生熟悉球性,创造性地自己编创球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能达到提高球性的作用。整节课对垫球的复*是从简到难,从单个到双人然后到多人练*,从原地固定练*到移动中垫球练*,纠正了一些错误动作,并学*了下手发球技术,这样逐步让学生全面掌握排球的技术,让学生学*排球技术不感到枯燥无味,让学生感觉到排球的魅力无穷。排球垫球技术虽然简单,但要教好却不是一件易事。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组织,并要求学生认真练*固然重要,可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错误,将严重影响排球教学的顺利进行。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学垫球时常见错误作如下探讨。

  错误1、屈臂

  屈臂是指在击球的瞬间,利用屈肘关节,抬前臂的力量来击球。初学者多数同学易犯此错误。屈臂击球使球改变方向,造成传球失败。

  纠正方法:(1)强调屈臂击球的危害性。练*时加以提醒,严格要求;(2)徒手练*。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屈腿做双手击球练*,要求两臂夹紧伸直,挺腕。

  错误2、抱手跑

  抱手跑指在移动过程中两手抱在一起。初学垫球半数以上的.同学易犯此错误。抱手跑造成身体在移动过程中不协调,并影响移动速度与制动时身体的稳定性。

  纠正方法:(1)着重强调抱手跑的危害。练*时加以提醒,严格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够及时纠正。(2)对于个别易犯同学,我采用:先两手触地后接两步移动,再接两手触地,后做垫球动作,这样经过反复练*,很快克服了抱手移动的错误动作;或一人一球,自己抛球,两手先摸地一次,然后做垫球动作,效果也很好。

  错误3、击球部位不准确

  此误主要表现有用手垫球或单臂垫球。

  纠正方法:(1)两人一组,一人持球于腰间,另一人做垫球技术练*,主要用腕上10cm处击球,10次交换,同时提出两臂靠紧、挺直等要求。(2)两人一组,*距离(3-5m),一人抛,一人垫,反复练*。

  错误4、击球过早或过晚

  此误主要是对球的落点判断不准确造成的,特别是接很高的球,优为明显。

  纠正方法:加强对球落点的判断练*,多采用两人一组,一抛一垫,球的落点要求在垫球者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同时高弧度与低弧度相互交替进行。开始时抛球者可提示抛球位置。对于处理很高抛球,要求学生要有耐心判断落点后在下面等球,不要急于找球。两人交替练*20次为一组。

  错误5、挥臂发力

  挥臂发力指接球时,以肩关节为轴,由下向上挥动双臂击球造成。挥臂击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领会垫球时蹬腿、提肩、夹臂、压腕的正确发力顺序,以及准确判断来球速度与明确出手后球需要达到的远度、高度。

  纠正方法:(1)加强徒手的蹬腿、提肩、夹臂、压腕练*。要求:上体随腿的蹬伸而上升,肩关节固定牢固。(2)两人一组,一抛一垫20次交换位置,要求抛球者发出信号提示。如:蹬腿等。(3)两人一组做中远距离(6-8米)对垫。要求20次为一组,最多可踩线2次,超过2次重新开始记数。

  经过四堂课的学*,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的技术动作,并培养了学生对排球的兴趣,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的排球基础好点,那么会更容易掌握一些,在重点中学如果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而且还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目的和要求。

  在这次学校举办的大课间活动中。我选用了排球双手过头传接球作为我们二年级班的内容。在这堂课的整体设计中,我认为始终围绕主题,遵循以身体练*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学原则。在教学结构上,设计了以双手过头传接球为主线,以双人夹球游戏为副线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练情趣。

  在这堂课的上课过程中我一开始安排了一个游戏,安排这个游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整堂课的教学展开方式都是有两人到两人以上的练*组成,安排这个游戏对于下面工作的开展相当有帮助。接下来我又安排了排球的一个球性练*,自拍自接排球,之后是上课的基本部分:排球双手过头传接球。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先安排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再过渡到四人一组进行练*,最后采用了小组间的练*来完成。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采用了不同的练*方法,从而能够更加巩固学生的动作技能。

  在上课过程中,我觉得有些方面还需要改进:比如在两人一组练*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进行比较,看一下我们班的同学通过游戏的配合和这次的练*,谁的动作技能掌握得最好啊、谁的传接球的次数最多啊等等!在接下来的四人一组的练*过程中,教师可选折比较优秀的学生出来示范,让其他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再叫一个学生都会犯的一些典型性错误进行示范,让学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许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热机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溶液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初中化学”酸与碱的性质”一章教学的难点,因为二者之间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在引入对比实验后,本节课的教学变得简单多了。教学过程如下:

  收集两试管二氧化碳气体,一个倒扣在盛水烧杯中,一个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实验一,试管中液面上升,能否说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试管中液面上升,只能说明管内气压降低了,但到底是溶解了还是反应了事说不清的。但如果预先在水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那么二氧化碳与水能反应的问题就会水到渠成。同理,第二支试管内的现象只有和第一支作比较,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从中不难体会对比实验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对比,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强化对了学生知识点的理解;

  三、为学生深层次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提供了有力的直观依据;

  四、充分发挥了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后续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3课时,当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对于这堂课是只完成铝与碱溶液反应的内容,还是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内容也一起完成,我犹豫了好久,如果只完成铝与碱溶液反应这部分内容,就略显内容少了,如果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内容加进来,又不能突出重点,有点顾此失彼。最后和科组的同事研究决定集中力量把铝与碱溶液反应作为教学重点,采用探究式教学,力争通过有关实验及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

  在进行这堂课最初的教学设计时,为了突破铝的两性的教学重点,设计了铝分别和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实验中,如何能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主动得出产生氢气的实验结论呢?收集了一些资料,决定引导学生在上一课时中对铁与水蒸气反应产生氢气的基础,改进氢气的验证方法。学生课堂上展开了讨论,也跃跃欲试,体会了实验改进带来的思维方法与快乐。

  通过这节探究式教学,使我体会到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因而在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它备受推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获得化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质。实验探究也很自然地成为化学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最重要手段。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好的有效教学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讲授”。如果“讲授”能唤起学生“主动学*”的热情、能够引人入胜并激励学生在“接受”了教师的“讲授”之后愿意主动探究,那么,“讲授”也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方式。回到化学实验教学中来说,探究式实验教学其实不仅仅是探究式分组实验教学,还包括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等。例如,《铝的化学性质》这一堂课中所涉及到的铝和盐酸、铝和浓NaOH溶液的实验因为反应激烈而且要引燃所产生的气体(以便学生能主动得出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不宜作为学生探究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教师演示的方式,在实验之前让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浓厚兴趣,巧妙地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析、讨论主动地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并不是排斥随堂分组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而是认为不应该为了探究而一味地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通过修改本节课教学设计,我简化了实验方案,因此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更明确、清晰。选取情境材料时,更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匹配。对海水晒盐资料的处理上,我对使用书上所呈现的信息有了不同的认识,充分开展学生活动,更能深化理解概念。我体会到探究式教学符合当前形势下专心倾听,有效表达的总体要求,也符合我校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