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1

  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十位先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个位10个1。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各位数上的变化情况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0”。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不借住情境,让学生直接做纯计算的复*题,然后由复*题517-348,被减数从517到507,学生对这个变化并没有在实质上进行关注,但却引起了学生计算上新的飞跃。教师抓住从1到0,引导学生思考1和0到底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1是有,0是没有,从有到无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从1到0带了了计算上的新问题。但这里教师的问题是:“0特别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是否指向性不够明确?

  2、抓住关键问题。

  很多老师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一遍遍地反复说算哩,说计算过程是肯定的,关键是怎么说?教师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有效的课堂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

  3、500-348

  引导学生发现:减数与差末尾凑10,中间凑9。学生发现规律是否就是真正理解,学生可能会不知其所以然。问题: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为什么要末尾凑10,中间凑9呢?不断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两个“0”是不同的,中间的“0”尽力了“借”与“被借”两个过程,而末尾的“0”只有借的过程,明确算理。

  4、怎样的板书书写形式更能让学生理解

  一般是在竖式上写出借与被借的关系。

  她的课的板书是个位:17-8=9

  十位:9-4=5修正后:10-1-4

  百位:4-3=1

  强调十位上的0为什么会变成9。

  5、有比较性又可以增进理解的题目出现在练*中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练*当中穿插可以进行比较与辨析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中间有0之后出现一组练*,前面三道是个位不够减需要连续退位的,而最后一道题目是705-245,让学生发现不同,进行区别辨析,明确中间有0变成9是个位不够减的连续退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

  上计算课,对于枯燥的算式学生提不起兴致,导致不管老师或是学生在讲计算过程的时候,其他学生听的效率很低。但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考虑的。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3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三年级上册学生学*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连续退位减的方法,但是对于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确实很难理解,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再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给个位10个1。

  在这个过程中,各位数上的变化情况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教学上,学生理解了算理,计算方法就自然掌握了。现在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为了学生能轻松学会本节课,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计算练*,口算10道题,每节课进行口算练*,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笔算学生已经掌握的退位减法,说一说应注意是什么,复*回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研究学*作准备。

  二、注重计算过程中算理的理解,抓住关键问题提问。多让学生讲讲计算的过程,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三、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十位的计算方法却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次说出十位的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点上退位点的数要很快反应是多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0上有点看作9,其他数上有点看少1”这一规律,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四、直观图示的有效使用,具体形象,很好的辅助教学。计算教学枯燥无味,特别是对算理的讲解上,老师反复强调,学生却很难理解。这节课我利用计数器的直观图示,很好的帮助了我,对计算过程的每一步详细生动,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

  1、画计数器使算理的呈现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计算507―348,出示计数器507,个位减去8不够减,向十位借一,而十位上是零,没有珠子,只能再向百位借一,返回到十位上是10个10,再借给个位一个10,那么个位是17―8,十位上本来借来10个10,可是借给了个位1个10,还剩9个10。随着珠子的移动变化,学生很好的.理解了算理。并根据直观演示,编了计算口诀: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借到后,往后走,0上有点看作9。学生非常感兴趣,开心的读了一遍,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马上就记住了。

  2、减数末尾有零的减法迎刃而解被减数中间有零的减法学生理解掌握后,末尾有零的减法就很容易了,学生自己计算,竖式的呈现课件以动画的形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一,十位上“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xxx”,从百位借一,“借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做9”在孩子们开心的朗朗歌诀中、欢快的笑声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

  一节本来非常难以理解掌握的计算课,我这样设计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得扎实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自如,这不仅是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与引导,有效直观图示的使用对教学的帮助更是功不可没。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4

  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我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的,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大屏幕展示的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算一算,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得出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减法,不仅揭示了课题,而且复*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知道了退位减法的难点,为什么不容易算,因为个位不够减。

  在说36-8=28计算过程中学生有下面几种算法:36-6-2=28,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还有把36分成10和26,先算10-8=2,再算26+2=28等,算法较多,但表达不是很清楚,且中下生不太理解。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小棒再写出算式的方法教学,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中下生不知如何处理6减8不够,需像十位借的问题。通过一次次语言巩固,让孩子深化理解计算过程及算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明白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为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把算理说明白,思维才能清晰。也要注重后进生的学*掌握情况,由于少数孩子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掌握不扎实,做次类型题时仍不熟练,速度较慢且易发生错误。作为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慢慢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5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四点:

  1、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先复*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因为它是学*10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以开火车的形式把全班同学都检查了一遍,发现孩子掌握得还不错,都能很快说出得数。那么本节课的.关键就是理解算理了。

  2、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3、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我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算法一:从10根小棒中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14根合起来是16根,即10-8=2,14+2=16

  算法二:把24根分成10根和14根,即14-8=6,10+6=16。

  算法三:从24根先拿出4根,是20根,再拿出4根还剩16根。

  算法四:从24减10等于14,14再加2等于16。

  4、是优化练*。

  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注重了练*设计中的生活性、层次性、多样性等。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阅读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1)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1

  今天课堂上学*的内容是40页书上的绿点一、二,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经验,所以本节课我打算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来自主探究。本想这节课会按照我设计的思路上完,没想到学生的一句意料之外的结论让这节课上得格外精彩。自认为对这一突发事件处理得比较巧妙,既尊重了学生的看法,又引导着学生自主发现错误,及时澄清了孩子思维的误区,凸现了重难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片段如下:

  当学生根据信息窗列出420÷3这个算式时,

  师:比较一下,这个算式与我们上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被除数的末尾有0。

  师:你能算出420÷3的结果吗?试试看。

  学生板演了如下两种竖式:

  140140

  334203420

  33

  1212

  1212

  00

  又练*了类似的'几道题之后。

  生:老师,我发现被除数的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窍门。

  师:说说看。

  同学们也都瞪大了眼睛。

  生:我发现被除数末尾的0可以不用管,只用42÷3,商的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

  生说完很有成就感的等待着我们的表扬。大多数孩子也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感觉很兴奋。看来学生很满意这个孩子的结论。显然学生这个结论是片面的,怎么办?是立刻纠正?还是让学生自我否定?稍一迟疑,我打定了主意。

  师:你们能善于总结计算窍门,这一点非常好。大家的发现是否准确呢?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好不好?

  生很有信心地说没问题。

  我有意识地出了这样一道题:860÷6,结果大多数孩子列出了如下竖式:

  140

  6860

  6

  26

  24

  2

  师:做完之后别忘记验算。

  一验算,一个个的小脸上挂满了不解,怎么验算不上去呀?

  师: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1:2在十位上,和个位的0合起来是20,20除以6商3余2,不能商0。

  生2:我们前面练*的题十位数除完之后是0,所以不用除也知道商是0。

  生.3:看来我们总结的窍门有漏洞。

  师:那怎样补充一下就好了呢?

  生:当前两位能正好除完的时候可以。像刚才这道题前两位除完还有余数的时候要继续除下去。

  师:大家能敢于否定自己,老师特别佩服你们。尤其是大家的积极探究的学*热情更令我高兴。相信通过这一组对比练*,你们已经从算理上掌握了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

  后记:上完这节课,我陷入了深思。学生真的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及丰富的创造力,使得他们在课堂中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活力。而正是这种生机活力,使得进行中的课堂连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会越来越透彻,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涨。所以做为一名和新课改一同成长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为学生自由创造搭建宽松的*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第二课时,但知识点与前面一节课的直接联系不大,反而是与前面所学的“首位不够除”相关、相通的较多。可节课虽然归在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中,但我认为从知识层面来讲更属于“不够除商0”。

  教学例10时,可以先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再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在探索432÷4的计算方法时,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学生可能估计商的位数,也可能通过四百多除以4估得商商是一百多。不管是哪种方式的估算结果,都能为后面探索笔算方法探索提供支持。第二个层次,探索用竖式计算432÷4的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设疑:十位上3够除以4吗?怎么办?”有学生想到商0,这时,我就提醒他们现在像首位不够除那样处理。

  这节课较难的是361÷3这种末尾有0,又有余数的题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计算再追问“1÷3不够怎么办”进而明确哪一位上“够商1,就商0”。随后的“试一试”要让学生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用竖式进行计算。组织交流时,要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着重体会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不够商1,要商0.同时还应该提醒学生规范简写竖式。

  最后我认为还需要讲本节课和上节课商0的情况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商0。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3

  (一)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水*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他们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规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解得不够深入。

  (二)教材分析: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教材先通过创设“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为素材教学例5,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接着运用此规律教学例6,也就是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我通过阅读教材、教参和新课标,认为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去教学这一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会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至于“商中间为什么要写0”这一点学生根本不知道,只是盲目地按照老师所讲述的分东西的例子模仿着进行计算,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数学的活动中了。所以,在教学时我准备采取以下策略:

  1、创设现实情境,重视有意义的计算

  [片段1]

  师:我们学校快开运动会了,为了选拔出参加跳绳比赛的人员,我昨天测试了几个学生跳绳的情况(出示:两个学生跳绳的情境):蔡芳3分钟跳绳309下,屈代乔4分钟跳了520下。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选参加跳绳的人员,你会选谁?为什么?

  思考片刻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能有的说选蔡芳,有的说选屈代乔,并且各有各的理由。此时,我装做一种很无助的样子说:“到底选谁比较合适呢?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1:我可以根据他们跳绳的总个数来看。

  生2:不行,因为他们用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可以算出屈代乔3分钟跳了多少,然后再比较。

  生3:你的方法太麻烦了。我认为可以算出谁1分钟跳的多,我们就可以选谁,这样比较公*。

  师: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下面请你们自己列式计算。

  [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的是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把计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应用意识。

  2、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知道不学不行

  [片段1]

  在学生试算的过程中,当算到十位上的0除以3时,很多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问学生:“0除以3究竟等于多少呢为什么?”

  生1:0除以3等于0,因为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算除法想乘法,只有0乘3等于0,所以0除以3。

  生2:等于0,因为把0个东西*均分给3个人,什么都分不到。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说到这儿,老师想到了一个故事(师边出示,边讲述课本28页“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现在你能算出0除以4、0除以9、0除以376分别等于多少?为什么?从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任何数除0都得0。

  生2:不对,应该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为什么呢?

  生1:我昨天在书上看到的。

  师:不错,你已经养成了预*的*惯。不过,书上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教师出示两个问题:2除以0等于多少?0除以0得多少?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教师引导学生弄清楚此规律)

  师:知道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后,现在你能解决刚才的问题了吗?请你们再次带着这个规律计算。

  算完后,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一遍,用笔算的方法或用估算的方法都可以。

  [反思]

  为了使学生体会出学以致用的观点,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不学不行,不学我就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时,我重组教学内容,将有关0的除法安排到学生需要的地方。学生有了上述心理,自然也能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过程中来了。此外,在教学中,我适时渗透验算方法,使学生自觉养成做后检查的好*惯。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朴实无华、扎实高效。所有知识都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亲身体验出来的,在这里教师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可使学生更有效。因为,学*内容贴*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活化的理念。例如,在新课开始时,我创设了帮老师选参加跳绳人员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类事感兴趣,符合儿童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动机,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时,教师能够不拘泥于教材,敢于跳出教材,辨证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该着力的地方花时间、下功夫。一是能改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将例题中的两题同时出现,便于学生比较;二是将探究有关0的除法的规律放到例题中进行,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创造条件地展现学生的聪明才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3、学*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是知情合一的学*,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掌握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4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掌握算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法,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2、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3= 0÷3=

  6÷3得几? 0÷3呢?你是怎么想的?(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均每只猴采桃的个数是0,所以0÷3=0)

  3、计算 0÷2 0÷4 0÷7 0÷5 0÷34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4、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通过除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0做除数是没有意义的。

  二、教学例2 (商中间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出示例2,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

  2、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条件?要求问题怎么列式?

  板书 210÷7

  商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出30的。谁会列?

  3 0

  7 2 1 0

  2 1

  ————

  讲解竖式的一般写法,强调末尾的0只要对齐数位直接写上去,这样简便。

  三、商中间有0的除法

  1、书 “试一试”先估计商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再计算。

  306÷3

  (1)估计完后,先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竖式的写法,一人板演。

  (2)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另一题 312÷3 一人板演

  四、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2题,完成在书上。

  2、想想做做第3题,先找出错在那里,再改正。

  3、想想做做第4题。

  4、想想做做第5题。(从8时到12时经过4小时)

  第6题,(余下的布不足3米,就不够再做一套校 服,所以求最多能做多少套校服,要用去尾法求*似值。)

  五、回家作业

  1、练*与测试P7

  2、数学日记。

  教学后记:在计算时,有些同学十位上有余数,个位上的零也不落下来,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估算的意识要强调。

  学生讨论后自己小结,练*后自己学*讲评,培养学生的独立学*的能力。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5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掌握算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法,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2、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3= 0÷3=

  6÷3得几? 0÷3呢?你是怎么想的?(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均每只猴采桃的个数是0,所以0÷3=0)

  3、计算 0÷2 0÷4 0÷7 0÷5 0÷34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4、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通过除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0做除数是没有意义的。

  二、教学例2 (商中间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出示例2,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

  2、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条件?要求问题怎么列式?

  板书 210÷7

  商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出30的。谁会列?

  3 0

  7 2 1 0

  2 1

  ————

  讲解竖式的一般写法,强调末尾的0只要对齐数位直接写上去,这样简便。

  三、商中间有0的除法

  1、书 “试一试”先估计商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再计算。

  306÷3

  (1)估计完后,先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竖式的写法,一人板演。

  (2)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另一题 312÷3 一人板演

  四、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2题,完成在书上。

  2、想想做做第3题,先找出错在那里,再改正。

  3、想想做做第4题。

  4、想想做做第5题。(从8时到12时经过4小时)

  第6题,(余下的布不足3米,就不够再做一套校 服,所以求最多能做多少套校服,要用去尾法求*似值。)

  五、回家作业

  1、练*与测试P7

  2、数学日记。

  教学后记:在计算时,有些同学十位上有余数,个位上的零也不落下来,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估算的意识要强调。

  学生讨论后自己小结,练*后自己学*讲评,培养学生的独立学*的能力。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2)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 1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是学生学*减法计算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了几道以前学过的一般连续退位减法,利用猫头鹰捉老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条件,提出思考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如果0上面有退位点怎么办?”引出课题《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我采取小组讨论、尝试计算的学*形式展开教学。小组讨论:中间有0的退位减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0?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借不了就直接向百位借1;也有人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没有,十位就向百位借,百位借得100十位再借10给个位,十位借得一百来后又借十给个位,这时十位还剩90,;我赞成第二种说法,对于第一种说法,我提出计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只会说不要忘记减退位1,没有说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而不能隔位借1。

  这一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过程,理解0被借1后的变化原因,特别训练差生叙述计算过程。这节课教学很缓慢,可效果却好。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退位的原理,所以在这堂课里让学生自主解决万以内退位减法最难的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掌握连续退位的方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效果更好。由于幽默的语言,使枯燥的连续退位减法变成了有趣的游戏,以“穷光蛋”喻0,以“慷慨”喻连续由前一位退位且本位上留9,形象地说明了“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原理,学生在生动的比喻中牢牢记住了“带退位点的0”要看成9再计算,从而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虽然是讲解清楚明了,但也还有个别学生在计算过程出现失误,这就需要加强计算练*,每天课前五道竖式计算题,边说计算过程边计算,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水*。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 2

  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笔算教学中的难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万以内一次退位减法,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减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为后面还有两个例题进行讲解。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课一开始,我就安排了二个练*导入新课。第一个练*是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第二个练*是一次退位、连续进位笔算加减法,并让学生说一说算理,通过这些练*,既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了铺垫,又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2、注重算理的讲解。

  学生尝试计算完后,将学生的各种算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板演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当学生说到自己错误的计算过程时,让其余学生帮他一起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大家都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于正确的算理,则让学生多说说,特别要关注差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升华并板书出“十位”的思考过程。因为,一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两次连续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

  3、注重估算。

  在笔算517-348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结果出现了520-350=170、510-350=160、500-350=150三种估算方法,在笔算完后,让学生把笔算结果和自己的估算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最佳估算方法。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 3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是学生学*减法计算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了几道以前学过的一般连续退位减法,利用猫头鹰捉老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条件,提出思考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 “如果0上面有退位点怎么办?”引出课题《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我采取小组讨论、尝试计算的学*形式展开教学。小组讨论:中间有0的退位减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0?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借不了就直接向百位借1;也有人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没有,十位就向百位借,百位借得100十位再借10给个位,十位借得一百来后又借十给个位,这时十位还剩90,;我赞成第二种说法,对于第一种说法,我提出计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只会说不要忘记减退位1,没有说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而不能隔位借1。

  这一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过程,理解0被借1后的变化原因,特别训练差生叙述计算过程。这节课教学很缓慢,可效果却好。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退位的原理,所以在这堂课里让学生自主解决万以内退位减法最难的难点:被减数中间有 0 的连续退位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掌握连续退位的方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效果更好。由于幽默的语言,使枯燥的连续退位减法变成了有趣的游戏,以“穷光蛋”喻 0 ,以“慷慨”喻连续由前一位退位且本位上留 9 ,形象地说明了“被减数中间有 0 ”的连续退位减原理,学生在生动的比喻中牢牢记住了“带退位点的 0 ”要看成 9 再计算,从而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虽然是讲解清楚明了,但也还有个别学生在计算过程出现失误,这就需要加强计算练*,每天课前五道竖式计算题,边说计算过程边计算,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水*。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 4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尝试练*用竖式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去碰触“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的难点引发思考,通过教具操作与演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坚式过程。在合作交流过程汇报方法中,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思路,说出各自的好方法。

  在课堂上。我采用孩子们喜欢的美羊羊图片激励他们,制作新颖的课件吸引他们。这样的方式很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师的提问,只要孩子敢于回答问题哪怕算理正确得数错误,我就会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更加自信。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学*与掌握。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与赞赏,就会激起他们的学*兴趣。

  当然,在欣慰自己本堂课的亮点之时也留下了不少遗憾。

  其一、本节课我为了拓展学生思维,寻求更多的计算方法,漫无边际的进行拓展演示,浪费了课堂时间,导致板书设计出乎我的课堂预设之内。

  其二、在讲解难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时,让学生边看屏幕演示边进行摆小棒操作时照顾个体不够。对部分学困生没有进行个别的指导,没有板书重点的竖式计算,板书没有突破难点的内容。

  其三、讲解中对其各环节的内容讲解时间上把握不够准确,导致上课出现拖堂现象。

  针对以上出现的失误之处我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严谨自己的教学方式,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严格把握自己的课堂时间。在追求完美的课堂中努力改进。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还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法和见解,才能总结出更好的计算方法。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才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 5

  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十位先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个位10个1。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各位数上的变化情况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0”。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不借住情境,让学生直接做纯计算的复*题,然后由复*题517-348,被减数从517到507,学生对这个变化并没有在实质上进行关注,但却引起了学生计算上新的飞跃。教师抓住从1到0,引导学生思考1和0到底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1是有,0是没有,从有到无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从1到0带了了计算上的新问题。但这里教师的问题是:“0特别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是否指向性不够明确?

  2、抓住关键问题。

  很多老师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一遍遍地反复说算哩,说计算过程是肯定的,关键是怎么说?教师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有效的课堂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

  3、500-348

  引导学生发现:减数与差末尾凑10,中间凑9。学生发现规律是否就是真正理解,学生可能会不知其所以然。问题: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为什么要末尾凑10,中间凑9呢?不断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两个“0”是不同的,中间的“0”尽力了“借”与“被借”两个过程,而末尾的“0”只有借的过程,明确算理。

  4、怎样的板书书写形式更能让学生理解

  一般是在竖式上写出借与被借的关系。

  她的课的`板书是个位:17-8=9

  十位:9-4=5修正后:10-1-4

  百位:4-3=1

  强调十位上的0为什么会变成9。

  5、有比较性又可以增进理解的题目出现在练*中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练*当中穿插可以进行比较与辨析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中间有0之后出现一组练*,前面三道是个位不够减需要连续退位的,而最后一道题目是705-245,让学生发现不同,进行区别辨析,明确中间有0变成9是个位不够减的连续退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 6

  今天进行了不退位减法教学,自己也是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但是,看了同组周老师的教学反思,深受促动,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模式课上真的是意识不强,需要加油学*了。

  我今天的备课最大的不足还是体现在没有有系统的安排让学生自主学*,一直是牵引着学生学。

  开课我也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但是,学生的.问题都是东一个西一个,不能把全部问题说出,而且我发现学生的学*主动性并不高,懒得提问题。我也是脑海中想到该是给学生讲一下有序思维提问题,又觉得孩子们年龄小,不需要,否则给孩子们加重负担。反思到自己挖掘教材还是不够深入。

  与周老师不同的是,学生提问题后出的算式,我没有挑出不退位减法让学生学*,而是让学生把算式分类,让学生观察“个位够不够减”进行分类,学生果然能很好地分类。我意图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一开始就对100以内减法有个清楚系统的认识。

  接下来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主要就是学*“个位够减的减法,叫不退位减法。”但是,我的方法不如周老师的好,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题。我还是带着学生说了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然后才让学生练*巩固。就这样下课时间就到了,我也没有进行更好地不同类型练*。

  上完课后,我也总感觉我这节课学生的学*积极性不够高,但是我却糊涂地认为是星期一学生刚休息的过。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没有给学生设计主动学*的*台。今后的教学,一定要以导学模式为基点尝试教学,给学生自主学*的*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 7

  今天进行了不退位减法教学,自己也是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但是,看了同组周老师的教学反思,深受促动,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模式课上真的是意识不强,需要加油学*了。

  我今天的备课最大的不足还是体现在没有有系统的安排让学生自主学*,一直是牵引着学生学。

  开课我也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但是,学生的问题都是东一个西一个,不能把全部问题说出,而且我发现学生的学*主动性并不高,懒得提问题。我也是脑海中想到该是给学生讲一下有序思维提问题,又觉得孩子们年龄小,不需要,否则给孩子们加重负担。反思到自己挖掘教材还是不够深入。

  与周老师不同的是,学生提问题后出的算式,我没有挑出不退位减法让学生学*,而是让学生把算式分类,让学生观察“个位够不够减”进行分类,学生果然能很好地分类。我意图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一开始就对100以内减法有个清楚系统的认识。

  接下来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主要就是学*“个位够减的减法,叫不退位减法。”但是,我的方法不如周老师的好,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题。我还是带着学生说了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然后才让学生练*巩固。就这样下课时间就到了,我也没有进行更好地不同类型练*。

  上完课后,我也总感觉我这节课学生的学*积极性不够高,但是我却糊涂地认为是星期一学生刚休息的过。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没有给学生设计主动学*的*台。今后的教学,一定要以导学模式为基点尝试教学,给学生自主学*的*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 8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的36-4、45-5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6-4、45-5等算式计算时都能直接在个位上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2、师:个位6不够减8怎样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方法。(从学生的疑问中反映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和关键,同时也表达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我及时启发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法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学生上台展示并说算理

  生1、算法一:从10根小棒时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全起来是28根,即10-8=2,26+2=28(当我想问你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不同的算理接着回答。)

  生2、算法二:把36根分成20根和16根,即16——8=8,20+8=28。

  生3、算法三:从30根拿出8根剩下22根,即22+6=28元。

  本节课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探究36-8退位减法之前,先出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与36-8等算式比较,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

  2、体现了算法多样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说,但不限制学生的说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究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数学一题算法多样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 9

  本周一年级的孩子结束了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学*,其实在上这一单元之前,孩子们基本上已经在*时的生活中或者原来的学前教育中接触到了这些内容,但是我们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重点在于“比较熟练”。孩子们虽然都会计算,但是部分学生是掰着手指计算的,有的学生则是很艰难的想了半天才给出答案,所以我们教的不是计算的正确结果,而是既准确又快速的计算方法。

  我觉得本单元的计算方法比较好用的、学生掌握比较好的就是“算减想加”,部分接受能力好一点的对“破十法”很青睐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反思我记得刚教“破十法“的时候,班上一个*时计算不太灵光的孩子很快的接受了这一算法,在课上的练*中,这个孩子不停的在说个不停,我凑*一听就听见她在说着:”13—9,我把13先看做10,10—9等于1,1再加上3等于4,所以13—9等于4.“接着就在书上写上了自己的答案,抬起头看见我在看她的时候,她很开心的'告诉我:”汪老师,我用这个方法算算的很快哦,而且我保证是正确的。“说完就低下头继续计算了,嘴里也继续说着自己的”宝贝“算法,然后写的题又快又正确,真的很棒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反思不过在解决问题方面,部分孩子孩子有些迷糊,总是想用加法去摆算式,以后这点还要加以引导。

  真的希望七班的孩子可以越来越好,开开心心的学*数学!

  连续退位中间有0的减法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是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字母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一些计算公式,这些都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学*过程。这对于以后学*方程等知识做铺垫。应该说,本节课的内容看似浅显,实际上却不易。

  在课前,我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了能让学生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便于学生有效学*。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这是一节计算课。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在教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在乘的过程中处理0的具体方法,并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

  首先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情景创设际问题入手:让帮忙解决小猴子吃桃子的问题引出例4,问学生:现在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呢?你会列算式吗?学生一下就看出来了,现在一个桃子也没有,没有就用0来表示,也就是0×7=0或7×0=0。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轻松地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

  在学生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后,接着进行练*让学生计算0×3=和9×0=的得数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从而再次巩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接着再出示:0×0=?,让学生思考:得数是多少?为什么?紧接着小组讨论:0和一个数相加与0和一个数相乘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最后练*环节,我设置了游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厌烦。于是在练*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直接写得数、学生板演和自编自算相结合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计算是否认真细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真计算*惯。

  反思这节课,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自我感觉非常成功。但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对学生的评价有些单一,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另外我还思考一点,就是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意外生成的东西?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中,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时,再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更何况我是一个新老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才变得绚丽多彩。当课堂教学不再按照教学预设展开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动态的数学课堂,使每一个意外都转化为课堂上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只有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才能灵活驾驭数学课堂。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3)

——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6篇

  商中间有0的除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进行的,因为商中间有0的除法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的基础上,再来学*,比较容易理解。

  我在教学第一个红点时,先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428÷4,计算结果有17(也有把1商在百位,7商在个位上,没法读数的)、170、107,我指着黑板上的竖式问学生:“针对这几种算法,,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争相发表各自的想法,有的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估算,确定商是三位数,比100大一些。学生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并且进一步体验了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所以马上确定商是17的算法是错误的。

  有的.学生利用商乘除数得被除数来验算,确定商是170的算法也不对。这时有的学生问:“把1商在百位,7商在个位上,没法读数怎么办啊?”学生遇到了困惑,都皱起眉头。这时老师没有马上帮助学生解难,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同学小组讨论、交流,抓住主要矛盾,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读出数啊,7到底商在哪一位上?”。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交流,一组学生认为十位上商0,7写在个位上。可是有的学生不明白,问为什么十位上商0呀?这时有的小组的代表拿出小棒,针对十位上的2÷4为什么商0演示起来。2个十*均分成4份,每份得不到一个十,十位上不能商1,就要商0。

  小棒演示直观明了,已有部分学生明白了十位上一个十也没有,所以要商0。可是从同学的眼神中能看出仍有部分同学不太明白,这时,老师让明白的同学起来再演示一遍,经过学生自己反复演示讲解,多数学生明白十位上的2除以4,商不够1个十,用0占位的道理。在列竖式时,通过比较两种书写形式,让学生学会选择简便写法。学生在写竖式时,好多采用原有写法,但也有用简便写法。要鼓励学生用简便写法,并逐步掌握这种写法。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掌握算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法,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2、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3= 0÷3=

  6÷3得几? 0÷3呢?你是怎么想的?(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均每只猴采桃的个数是0,所以0÷3=0)

  3、计算 0÷2 0÷4 0÷7 0÷5 0÷34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4、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通过除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0做除数是没有意义的。

  二、教学例2 (商中间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出示例2,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

  2、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条件?要求问题怎么列式?

  板书 210÷7

  商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出30的。谁会列?

  3 0

  7 2 1 0

  2 1

  ————

  讲解竖式的一般写法,强调末尾的0只要对齐数位直接写上去,这样简便。

  三、商中间有0的除法

  1、书 “试一试”先估计商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再计算。

  306÷3

  (1)估计完后,先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竖式的写法,一人板演。

  (2)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另一题 312÷3 一人板演

  四、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2题,完成在书上。

  2、想想做做第3题,先找出错在那里,再改正。

  3、想想做做第4题。

  4、想想做做第5题。(从8时到12时经过4小时)

  第6题,(余下的布不足3米,就不够再做一套校 服,所以求最多能做多少套校服,要用去尾法求*似值。)

  五、回家作业

  1、练*与测试P7

  2、数学日记。

  教学后记:在计算时,有些同学十位上有余数,个位上的零也不落下来,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估算的意识要强调。

  学生讨论后自己小结,练*后自己学*讲评,培养学生的独立学*的能力。

  这节课是这个单元的难点之一,学*计算,是一个枯燥过程,已经学会的孩子一通百通,觉得老师反复的讲解很乏味;计算有困难的孩子,似懂非懂,跟着大伙一起做会做,单独完成,总是差那么一点。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提起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措施:

  1.课的开始,我就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猪八戒分西瓜》引入,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充分理解了0除以3为什么得0.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被除数为0的除法题,观察得出,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为后面的学*打下基础。

  2.在此前的笔算学*中孩子对笔算除法的格式、方法都很熟悉,所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自己学*计算方法。在全班汇报中,明确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

  但是,这节课依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缺少对比练*,如:800÷7和707÷7对比起来练*。让孩子明白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可能有0,也可能没有0.这取决于百位有没有除完。

  2.缺少变式练*,如从1、2、3、4、5、6中选填四个数,使得( )( )÷( )的商中间有0。这是一个考验学生运用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有帮助。

  商中间有0的除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进行的,因为商中间有0的除法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的基础上,再来学*,比较容易理解。

  我在教学第一个红点时,先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428÷4,计算结果有17(也有把1商在百位,7商在个位上,没法读数的)、170、107,我指着黑板上的竖式问学生:“针对这几种算法,,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争相发表各自的'想法,有的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估算,确定商是三位数,比100大一些。学生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并且进一步体验了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所以马上确定商是17的算法是错误的。有的学生利用商乘除数得被除数来验算,确定商是170的算法也不对。这时有的学生问:“把1商在百位,7商在个位上,没法读数怎么办啊?”学生遇到了困惑,都皱起眉头。这时老师没有马上帮助学生解难,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同学小组讨论、交流,抓住主要矛盾,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读出数啊,7到底商在哪一位上?”。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交流,一组学生认为十位上商0,7写在个位上。可是有的学生不明白,问为什么十位上商0呀?这时有的小组的代表拿出小棒,针对十位上的2÷4为什么商0演示起来。2个十*均分成4份,每份得不到一个十,十位上不能商1,就要商0。小棒演示直观明了,已有部分学生明白了十位上一个十也没有,所以要商0。可是从同学的眼神中能看出仍有部分同学不太明白,这时,老师让明白的同学起来再演示一遍,经过学生自己反复演示讲解,多数学生明白十位上的2除以4,商不够1个十,用0占位的道理。在列竖式时,通过比较两种书写形式,让学生学会选择简便写法。学生在写竖式时,好多采用原有写法,但也有用简便写法。要鼓励学生用简便写法,并逐步掌握这种写法。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强调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着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机会,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算理。如:这节课中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而获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朴实无华、扎实高效。所有知识都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亲身体验出来的,在这里教师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组织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动机,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用0来占位。

  本节课我采用一个学生喜欢的故事“猪八戒分西瓜”来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时,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认识规律,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组织学生充分感知“不够商1如何商”的问题。学生在计算时极易出错,而且在一次次不断地纠正后他们还会出错。如:808除以4,当被除数百位上的8除以4,商2,十位上的0除以4,学生就忘了商0,个位上的8除以4,商2,于是商就变成了两位数。722除以4,当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学生也会忘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于商出现了漏写0的情况常常是浑然不知。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⒈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在用竖式笔算前,我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错误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在学*了432÷4=108后,比较432÷4404÷4这两道题的写法有何不同?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432÷4和404÷4这两道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4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4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学生通过观察并讨论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4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4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要真正掌握,还必须采取“多多练*”的方法,多让学生做针对性的*题。在练*中及时纠正错误,并通过看、说、估、做、改正等多种途径,使同样的知识点不断在学生的脑海里回旋撞击,从而达到真正的认知。

  (一)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水*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他们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规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解得不够深入。

  (二)教材分析: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教材先通过创设“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为素材教学例5,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接着运用此规律教学例6,也就是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我通过阅读教材、教参和新课标,认为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去教学这一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会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至于“商中间为什么要写0”这一点学生根本不知道,只是盲目地按照老师所讲述的分东西的例子模仿着进行计算,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数学的活动中了。所以,在教学时我准备采取以下策略:

  1、创设现实情境,重视有意义的计算

  [片断1]

  师:我们学校快开运动会了,为了选拔出参加跳绳比赛的人员,我昨天测试了几个学生跳绳的情况(出示:两个学生跳绳的情境):蔡芳3分钟跳绳309下,屈代乔4分钟跳了520下。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选参加跳绳的人员,你会选谁?为什么?

  思考片刻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能有的说选蔡芳,有的说选屈代乔,并且各有各的理由。此时,我装做一种很无助的样子说:“到底选谁比较合适呢?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1:我可以根据他们跳绳的总个数来看。

  生2:不行,因为他们用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可以算出屈代乔3分钟跳了多少,然后再比较。

  生3:你的方法太麻烦了。我认为可以算出谁1分钟跳的多,我们就可以选谁,这样比较公*。

  师: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下面请你们自己列式计算。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4)

——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下面请跟老师把课题齐读两遍。

  二.口述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1.知道0的含义;2.会正确读、写0;3.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同学们有信心学会新本领吗?(好)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新本领呢?请大家按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看书最认真。

  三.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把书翻到第29页。手指29页猴子图和直尺图,思考:

  1.仔细观察每个盘子里的桃子和盘子下面的数字,重点看最后一个盘子和下面的数字,为什么写0?

  2.手指直尺图,观察:尺子上有哪几个数字?0写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3.写0时注意什么?(把0描红在书上)

  手指小鸟和青蛙图,思考:

  (1)鸟窝里原来有几只小鸟?飞走几只?鸟窝里还剩几只?怎样列算式?手指书中的算式3-3=0,为什么这样列?

  (2)左边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几只青蛙?一共有几只青蛙?怎样列算式?手指书中的算式4+0=4.,为什么这样列?

  (3)下面我们来帮帮小女孩,想一想,5-0=(),你是怎样计算的?将答案写在书上。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

  2.同学们自学的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3.检测:(做一做)课本29页做一做30页1.2题(小黑板出示,2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评议

  1.学生更正。

  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提示:用红粉笔改,哪个地方错了先圈起来,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议一议)

  (1)30页1题:为什么最后一个鱼缸写0?

  教师小结: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2)2题:为什么0.1.2.3.4.5这样排列?能不能5.4.3.2.1.0这样排,为什么?

  (3)29页做一做:认为3-0得数对的请举手,你是怎样算的?依次问0+2、0+0。

  (4)1-1对吗?你还知道几减几等于0?

  小结:1.任何数与0相加、减都等于这个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减都等于0。

  3.评议板书与对错。

  4.同桌对改、统计全班正确率、有错误的更正。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的作业能得100分,谁的字体最端正。

  书上30页第3.4.5题 选做:31页第6.7.8题

  七.板书设计

  0的认识

  板书内容:在田字格里写0

  剖析: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0原本只是一个数学的符号,似乎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0”、“在直尺上找0”、“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让孩子们感觉0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0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0,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学生对0的计算也可以用生活中事例来解释真理。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做5以内的加减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种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重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生活。在教学中我以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活动。通过创设动态、有趣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在“0”的认识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0”的两种含义。我把重点放在“0”表示没有这一层含义上,用小免采蘑菇和小免拔萝卜的动画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第二层含义我利用尺子上的“0”让学生理解“0”表示起点。

  认识了0之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通过温度计上的“0”,让学生知道“0”可以表示温度,通过生活中的“0”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在加减法这个环节中,我先用课件出示动画或者图片,让学生根据动画或图片说出意思,在充分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再列出算式,并自

  己举出类似的算式。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充分经历数学学*过程,从而获得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迁移中轻松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识,在宽松的课堂中张扬着个性,发现着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探究着数学的奥秘,享受着数学的价值和学*的快乐。

  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经过自己的反思和许多老师的点评我认识到以下几方面需要改进:

  1、让学生说生活中在哪儿见到过0时,很多学生都说的是0的形状像什么,而且耽搁了很长时间,我应该先出示生活0的例子,再让学生举例。

  2、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每种类型的算式怎样计算,应让学生多观察、多交流,我再总结。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了动画或图片的意思后,应针对学生说话不严密的地方给予指正,让学生从小养成严密、准确地数学语言表达*惯。

  4、最后的练*环节,题量少。

  5、心理素质不够好,不够从容,如叫错学生名字等。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节0的加减法。与课前预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所问非所答。

  如在老师提出还剩几条鱼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列出了3+0=3、0+0=0这样的算式。从中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胡乱说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后,有学生说是“交叉的”有的学生说是“两边的是挨着的,中间的是挨着。”还有的说“上面的是加号,下面的是减号”……诸如此类,种.种所问非所答的现象,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话,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儿。但学生说了,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从而出现了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

  二、学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学中,有的学生口算出现错误,还有的学生不能迅速地说出口算结果。有的学生甚至还要借助手去算出得数。

  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上课有效时间短是一直以来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特点也有所考虑,所以教学时尽量把有效时间用于学*新知识。我注意到学生在看动画时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讨论0的加减规律时,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还有的`学生开始说话。

  四、对学生估计不足。

  主要体现在发现并总结一个数加上0或者减去0的计算规律以及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规律上。学生还不具有自己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所以很难总结出0的加减规律。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等。

  2、加强口算训练。采取形式多样的练*形式,多样的练*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学中一定要降低难度。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

  一、以故事为主线

  新课程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提倡"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计算教学本身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学得有趣显得尤为重要。有情景图入手,从而引出"3-3=0"、"5+0=5"。这样"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堂未免显些单调。

  二、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设计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圣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灵活处理教材。设计一按着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在练*第49页第4题时,让学生横着、竖着比较,发现0的加减法的规律。但这时到了后半节课,学生已经处于疲倦状态,效果可想而知。而设计二在新课部分让学生说出了很多算式(课前了解到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0的加减法"),如:0+3=34+0=40+1=13-3=04-0=41-1=0等,学生的思维处在兴奋时期,接着让他们比较、总结规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样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设计,不仅使新课部分充实、饱满,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了解学生,相信学生

  新课程指出:学生的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现在的孩子那么聪明,加之在幼儿园里的学*,他们

  对"0的加减法"知道多少呢?课前我进行了了解,结果大多数孩子已能够计算"0的加减法"。于是,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让学生在连续的故事中巩固了加减法的含义,并借助故事理解计算的结果。之后,便放手让学生想出说出很多的算式及算式结果,再概括总结"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充分展示了孩子的能力,使他们自主建构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设计一仅仅完成了两个例题的教学,即:3-3=05+0=5,使得新课部分显得过于单薄,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本节课我成功的创设了活动情景、生活情景、问题情景、游戏情景,激发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数学学*活动中,掌握了有关0的知识。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喜爱的、富有儿童情趣的小猴形象,借助“小猴吃桃”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原来有两个桃子,吃了两个,盘子里一个桃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

  1、通过老师奖励“大头贴”,手上“一个大头贴也没有”用0表示;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讲台上一个老师也没有”用0来表示;把0的认识推进了生活,再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用0来表示的事例,使学生进一步体验0的第一层含义:什么也没有。

  2、0的第二层含义:0表示起点。我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性,“用尺子测量铅笔”从而使学生体会到0还可以表示起点。

  3、写0:先是描述0的形状,以小猴写数字0来带动全班小朋友,让孩子说说“写0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写0,使学生逐步形成写0的技能。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2个问题情境,“鸟窝里有三只小鸟,飞走了三只还剩几只?”“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合起来有多少只青蛙?”让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摆出问题,列式计算。把探究0的加减法的算理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四)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快乐的学*数学。

  这节课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把学*的气氛推向高潮。

  在这节课当中我也有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不是那么恰当,比如:

  1、对于0的第二层含义:“0表示起点”突破得不是很好,仅仅是通过短短的几分钟的课件演示,用尺子量铅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感知,学生不是特别理解。应该让孩子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时候0可以表示起点,让学生加深印象。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5)

——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学生学*的积极性就越高,尤其是对一年级的孩子。因此我们教师就应当积极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 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课件: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对学生说:“小猴子的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又遵守纪律,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下点击一个盘子和两个大桃子。“小朋友看,小猴子多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你们 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拿走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那就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说出了“0”。这样学生学*的兴趣很高,同时就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0的认识及加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前面,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以及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做5以内的加减法。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安排为:认识0的两种含义,正确书写0,会做与0有关的加减法题。

  在教学安排上,我先复*旧知,口算5道加减法题,目的是提高学生5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接着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出示小兔拔萝卜的课件。

  一、揭示0的第一层含义:没有

  1、看一看、想一想

  师: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在干什么?

  生:小兔,拔萝卜。

  师:第一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一个,还剩3个

  ……

  (出示空地)师:第四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四个,一个也没有了。

  出示小猴吃桃的课件,第一张图片盘子里有2个桃子,用数字2表示;第二张图片盘子为空,一个桃子也没有,用数字0表示。

  2、听一听,猜一猜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里面放了两个硬币)的小茶叶桶,使劲摇,让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东西?

  生1:是硬币

  生2:是色子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众说纷纭,耳朵、眼睛全都集中到我手中的小茶叶桶上面来了,这时,我揭开谜底--硬币

  再让学生猜猜有几个硬币呀,学生有说1个的,有说2个的,还有说3个、4个的,当他们争论不休时,我打开桶盖将硬币倒在桌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2个。师:用数字几表示呀?生:用2表示。

  我转过背去,将硬币取出,再摇,没有任何声音。全班同学大声喊道:没有硬币了,0个。

  在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中,对0表示"没有"的含义已经都能接受了,这时板书课题:0的认识。

  3、说一说,做一做

  (1)出示教科书上第29页的小鸟图

  师: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鸟窝里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一只也没有了。

  师:谁会列式?

  生:3-3=0

  师:谁能说说这里的3、3、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1个3表示原来的3只小鸟,第2个3表示飞走了3只小鸟,0表示一只也没有。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与0有关的事件。

  生:妈妈给我买了3个苹果,我全吃光了,就是0个了。

  生:妈妈给我买了5块手表,都坏掉了,就是0块了。

  师:小朋友,他说的对不对呀?

  引起争论,同桌互相讨论,说对的占多数,这时,老师就要指正错误了,分析为什么不对。5块手表都坏了,但是手表还在那,只是不能用了,所以还是5,如果说手表都掉了,那就是0块了。

  针对这一问题我举例说:桌上有3只苍蝇,老师用拍子打死了3只,桌上有几只苍蝇?

  生1:0只

  生2:3只

  师:还是3只,

  苍蝇死在桌子上,并没有飞跑呀。

  二、学*和0有关的加减法

  1、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它自己;

  2、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它自己;

  3、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0

  三、揭示0的第二层含义:起点、开始

  本环节,学生在做为尺子标数字的题目时容易出错,第一个刻度容易写成"1",这是由于前面学*数数的时候,都是从1开始的,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固势。我出示课件--长尺子,告诉学生,第1个刻度数字是0而不是1;运动员跑步比赛的起跑线也是从"0"开始计算距离的。

  四、教学生正确书写"0"

  0不能写成字母"o",在这里我先教笔划顺序,一笔写成,从上到左,再从下往右,最后拐到上与起笔汇合,要圆滑,不能有棱角。为使学生形象记忆,可以教学生儿歌: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0原本只是一个数学的符号,似乎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0”、“在直尺上找0”、“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让孩子们感觉0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0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0,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

  数字0的认识一课安排在数字15的认识之后,我想学生既然有了前面的认数知识的基础,于是在教学0的认识之前,我先复*15的认识

  第一环节: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让学生明白0的初步意义就是没有的意思,证明学生对于0并不陌生。我是先在黑板上画了3个桃子,小猴吃掉1个,还有2个,又吃掉1个,还有1个,再吃掉1个,没有了,用0表示。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我发现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讲明白讲完整是很重要的。也要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听。这些课堂常规的建立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学会坐学会站这些也需要在课堂里慢慢的养成。接下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含义。在这个小环节里我发现虽然学生会举出很多的例子,但是貌似和我讲的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比如我举的是妈妈买来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叫了好多学生回答也是跟我类似的例子。很难发现跟我不一样的例子。

  第二环节: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找到0的位置,自己发现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这里还可以表示起点,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在这里是第一,(他们的意思也就是尺子一开始就是数字0,从0开始)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需要老师来引导,然后再让学生们指着尺子齐读05,再倒数从50。

  第三个环节:教学0的书写,这个环节注意先老师自己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写,要提醒孩子写字的姿势。现在的孩子写字姿势很不雅观,人坐不直,头趴很下。很容易造成*视。

  四,0的加减法运算;学生的普遍现象就是做做会做,让其看图说说,说清楚那三句话的就很少,需要慢慢的练*。算式中各个数字的意思最好也让学生说一说。要照顾到全班同学。

  最后就是通过练*来加深对这节课知识的回顾。在这节课我觉得学生对于说话方面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0的加减法》第一次将加法和减法放在同一课时。

  第一道例题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说清楚图意。然后引导学生一句减法含义列出算式。在提问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一共还剩几个学生?说明学生对一共和还剩的意思不理解。接着我向学生解释:一共就表示合起来的意思,是求总数的。还剩则表示一部分,剩余的意思。这里出现的问题,我发现在前面的教学中,打得不够扎实。我只注重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以为学生会提了就明白了。实际上我只关注了大部分的好孩子,忽视了还有部分孩子对一共得意思并不理解。这提醒我自己在教学中应当切实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关注细节教学。

  在教学例题中我增添了一些自己的设想,比如3-3=0。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这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3和3相同的,引导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再让学生自己照样子举例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找的规律举一反三。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应用问题的能力。接着试一试出现的算式我也让孩子照样子观察找规律。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实际上是为想想做做地5题铺垫。同时自然地引出的我预设增添的0+0=0,0-0=0两道算式。

  在想想做做地4题一组算式比较时,学生有了先前观察的比较的基础,能够较好的找出横排竖排的算式联系,进一步体会了0的特性和有关0的加、减法的规律。

  本节课学生利用例题里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并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0的含义,自己思考、推理,算出得数,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再进行0的书写教学。最后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0的书写时,先是描述0的形状,然后以儿歌的形式带动全班小朋友,让孩子说说“写0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写0,使学生逐步形成写0的技能。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主动获取知识。

  在以前学*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加减法都有涉及。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2个问题情境,“鸟窝里有三只小鸟,飞走了三只还剩几只?”“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合起来有多少只青蛙?”让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摆出问题,

  列式计算。把探究0的加减法的算理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3.在这节课当中我也有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不是那么恰当,比如:

  (1).对0的含义的拓展不够。这节课学生只了解到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却忽略了其他的含义。比如:0还可以起占位的作用、0在温度计上还表示分界线等等。可以让孩子再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上有0,说一说这些0表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深度的发展,对0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2).0的加减法计算,应注重让学生多说生活中的实例来体会同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加0或者减0都等于它自己。或者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用老师的教具小棒

  亲自演示这些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更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算理,主动获取学*的方法。

  (3).在教学一个数加零时和一个数减0时,可以同时出现,进行类比。计算出结果后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加0时和减0时得到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呢?”这样同时比较一方面能突出0表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也能使孩子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这个规律,从而不局限于只用0~5这些数字来列算式。还可以渗透到100、1000、或者用字母、用图形来表示这样的规律。既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把将来的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它无处不在,乐趣无穷。

  (4).自身的语言还有待加强,尽量简洁少说,感情要有起伏,语气要有轻重缓急,不能一直都在一个调上,这样让学生不能感受到这节课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哪些是重难点。组织教学应更有指向性,老师一个命令下达,全班的同学都要做好它,不能强调几次以后效果还不明显。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全面的关注学生,老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呈现出教学效果。

  数字0的认识一课安排在数字1—5的认识之后,我想学生既然有了前面的认数知识的基础,于是在教学0的认识之前,我先复*1—5的认识

  第一环节:

  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让学生明白“0”的初步意义就是“没有”的意思,事实证明学生对于0并不陌生。我是先在黑板上画了3个桃子,小猴吃掉1个,还有2个,又吃掉1个,还有1个,再吃掉1个,没有了,用0表示。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我发现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讲明白讲完整是很重要的。也要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听。这些课堂常规的建立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学会坐”“学会站”这些也需要在课堂里慢慢的养成。接下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含义。在这个小环节里我发现虽然学生会举出很多的例子,但是貌似和我讲的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比如我举的是“妈妈买来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叫了好多学生回答也是跟我类似的例子。很难发现跟我不一样的例子。

  第二环节:

  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找到0的位置,自己发现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这里还可以表示起点,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在这里是第一,(他们的意思也就是尺子一开始就是数字0,从0开始)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需要老师来引导,然后再让学生们指着尺子齐读0—5,再倒数从5—0。

  第三个环节:

  教学0的书写,这个环节注意先老师自己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写,要提醒孩子写字的姿势。现在的孩子写字姿势很不雅观,人坐不直,头趴很下。很容易造成*视。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6)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菁选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由于本单元内容是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一部分学生直接通过“想加算减”,就能比较顺利地学会20以内的减法,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加法不够熟练,在初学减法时会感觉无从下手。所以,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小棒,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

  例1教学十几减9,情境图引出的是13-9的计算,学生摆出13根小棒(左边10根,右边3根)后,要从中拿走9根,而不同的拿法,就体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意识是不明显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数出9根拿掉,(其中有从左边开始数的,也有从右边开始数的)然后数数还剩4根,知道了13-9=4。至于从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体现了怎样的计算方法?学生是不明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画小棒,再现了学生的拿法:(一)从左边起数出9根拿走,其实就是先从几里减去了9?剩下几根?右边本来有几根?一共剩下几根?边讲边板书:10-9=11+3=4。(二)从右边起数出9根拿走的,先引导学生看清楚,13可以分成10和3,说一说你是先拿走了几根?这时剩下几根?还要再拿走几根,为什么?最后剩下几根?板书:13-3=1010-6=4。

  我的意图是:学生有了这样的操作方法,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方法,使学生基于操作的感性认识抽象成数学思维,掌握口算方法后,就可以将方法迁移到不同的题目上去了。但是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抽象过程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第二种方法,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先要想13-3=10,由此我觉得,这个抽象的过程应逐步过渡,给学生一个认识上的坡度,使他们的思维水*自然而然逐步提高才合适。所以在教例1的时候,还是应该注重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围绕学生拿小棒的方法,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达到慢慢引导的目的。

  比如第一种拿法,引导学生说出:“从10根里拿掉了9根,还剩1根,加上右边的3根,等于4根”就可以了,第二种拿法则是:“先拿走右边的3根,再从10根里拿走6根,还剩4根”。对照自己摆的小棒,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口算方法的第一步。然后结合“想想做做”的练*,让学生看图说说思考过程,继续巩固思路,逐步认同一种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从而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

  有了“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里感性认识的积淀,在教学十几减8、7时,再引导学生从实物的操作,过渡到抽象的数的运算,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学生的理解上也不会产生障碍了。

  “万以内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会计算“百以内退位减法”和直接的“万以内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的。我认为按照常理来说,只要学会了百以内的退位减法,对于学生来说数位的多少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只要学会了简单的`退位减法,复杂的也是同样的计算过程,应该不会很难才是。

  问题一:

  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要让学生明确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当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当10,这时十位上是9,对于这一算理,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然后我也进行了强调,但在练*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学生说算法,忽略了学生对算理的叙述,结果学生在计算时要么忘记退位,要么不该退位的也退位。

  问题二:

  在学*加减法的验算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去写验算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方法,这种体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算法、算理。但在学*完加法的验算方法后学生提出了减法应该怎样验算呢?我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就顺势把减法的验算方法也讲了,结果就造成学生练*时间不够,对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掌握的不扎实,尤其有一部分学生总把验算后的得数写在算式得数位置上,这都是课前思考不足造成的。

  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教学之前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认真有效的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不能想当然用自己的主观认识来替代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的进行教学。总之,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教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前提。教师只有在教材与学生中寻找*衡,才能在课堂上演绎智慧与精彩,使课堂更有实效。

  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创设情境 , 不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呈现数学知识。呈现一些玩具 , 让孩子选择一种最喜欢的,给你 8 元钱,还剩多少钱 , 列出算式 ,. 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列出的算式才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 , 让学生说说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 , 算一算 , 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 , 得出个位不够减 , 是退位减法 , 不仅揭示了课题 , 而且复*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 , 知道了退位减法的难点,为什么不容易算 , 因为个位不够减 .

  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 24 -8 的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思考 24 -8 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居然有这么多方法: 生:先把 24 分成 10 和 14 ,用 1 4 -8= 6 ,再用 6 + 1 0= 16 。生:先把 24 分成 14 和 10 ,用 10-8=2 ,再用 14 +2= 16 。 生:我把 24 分成 2 0 和 4 ,用 20-8= 12 ,再用 12 + 4 = 16 。这几种方法在备课时都已考虑到,也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常规计算方法,但学生以下的汇报我真的没有想到。 生:我用 8 减 6 等于 2 , 30 减 2 等于 28 。 他们的想法理解起来并不难,计算也容易的多。以后真的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用多种方法计算,有时采用他们的思维模式来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但是方法多了会让一些还不能理解这些算法的孩子们晕了头,所以在这时,我对这些算法不只是单纯罗列,而是引导对比,让孩子理解并掌握算理。在对比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解释自己的算理,并突出地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 1 来减,十位本身要退 1 。在孩子们的解释后,班上的'孩子们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当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上借 1 来减。班上虽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但道理是相通的。这样做的同时可以使班上不同层的孩子都能兼顾到。 总之,在计算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算理,能表述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计算技能和速度。

  上完课的第一感受:学生的思维没打开,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死气沉沉,算理不够清楚,教学效果欠佳。

  经过各位领导以及同事推心置腹的评课,我豁然开朗。发现:1、学生不会观察信息

  2、学生识图时间短,思考时间也短

  3、对于减法、加法算理不清楚,有些断章取义,思考不灵活

  基于以上问题,我深刻反思,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数学教学水*处于幼儿园水*,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入,经验不足。

  以后该怎么做呢?

  1、应结合图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识图,读文字,只有理解了图才能提问题。【最好让学生点着读,养成良好的读书、搜集信息的好*惯】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通过直观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减法和加法。

  3、可以通过同桌互说,自己说,多种方式多说多练

  4、理解算理要让学生就题论题,(1)、不能抓字眼【如:看到剩就用减法,看到和、一共就用加法】。(2)、也不能死板的说: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用加法。

  最好,就题论题,比如:从总数里去掉黄花的数量就知道了红花的数量,用减法:黄花的数量和红花的数量合起来求总数,用加法。

  我想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彻底理解了,不管遇到什么题目也不怕了。

  4、“还剩多少人没来?”当学生回答之后,我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问法。“还可以怎么问?”学生可能回答:“还有几人没来?还差几人没来?“再让学生选取最合适的问法。“还有几人没来?”这样就避免了看到剩就用减法,断章取义的弊端。再通过直观的图画或实物,让学生知道求还剩多少?不一定都用减法,有时加法也可以解决问题。

  5、多听师傅的课,借助电脑多看教学视频,教材分析等,提高对教材的掌握能力。

  我教学水*尚不高,还需努力!

  本单元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最后一小节的“整理与复*”帮助学生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这一节内容在全单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整理大量算式并从中找到规律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系统呈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第二,引导学生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横看、竖看算式排列是有规律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等。第三,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地应用。

  第一部分:复*导入,揭示课题,口算复*20以内退位减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开小火车,每人一道,直接说得数,因班级里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水*有差异,个别学生因紧张所以学过的“破十法”“想加算减法”都运用的不好,口算速度特别慢,另一方面教师的水*有限,没有激发起学生口算的积极性,练*的效果和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以后教学设计有待改进。

  第二部分:我重点放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探究上面,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我动了一番脑筋,20以内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分析、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对20以内退位减法能从整体把握,探寻规律,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为以后学*做好准备。教材上的退位减法表是一个静态的整理结果。所以在出现减法表时,我改变了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如何将静态变为动态要一个创新突破的过程。设计时,我没有将退位减法表填完整,而是让学生去补充,然后是在一起来观察这个表,再来巩固这个表的排列规律。他们其实已经发现了规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进行了一遍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不仅巩固了算法,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多考虑到学生集体的参与性,尽量避免一对一的形式,创设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特别是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同学,更应该有耐心,细致的讲解,今后有待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第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水*、社会经验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在设计练*时,从练*内容的选取到练*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的空间。通过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有收获。

  整理和复*是我们*常教学中老师经常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因而今天的教学中我也是比较保守的完成教学,我觉得根据学生的表现,在根据规律来补充表格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开放?如果充分引导学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规律以后,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规律去有创造性地排列出一个表格呢?总之,本课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在表格中找到规律便于计算速度。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的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退位减: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当10与本位相加再减。4、千万不要忘了先点点,退1后再减。在笔算中,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两次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一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复杂,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做到以下几点:

  1、这节课我首先改变了原有的学*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化,变为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本节课的内容我认为学生根据已有的旧知,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可以尝试解决。因此,教学中我在这部分内容安排时给的时间较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结论。

  3、练*中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学生不仅对新课内容进行了巩固,也对以往的旧知识进行了复*,使所学知识具有连贯性。

  但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后面的练*时间过短,汇报的有些仓促。

  通过本课的教学深刻体会到,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转变,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常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在学*这课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为学*本课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内容时,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摆小棒的方式进行,在动手操作中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采用复*导入的方式,一方面为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为学生学*新的知识提高生长点。本课基本完成了的教学任务,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学生在操作完后,请同学上台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说边操作,而不是单纯地操作,老师在旁边讲解。

  2、在计算34—8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算法,一种是将34分成20和14,另外一种是将34分成24和10,我对提出的不同的方法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了,但是在学生提出这些算法后,没有及时的进行归纳和小结。有些小朋友因为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反而有些糊涂了,这在作业中有明显的体现,所以我在练*课中又进一步说明了这几种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3、练*题内容稍显单一,没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时间上也有限,练*的时间稍短,没有进行充分的练*。

  当然在其他细节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和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口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同学合作的态度,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和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提高学*的自信心,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小黑板)

  33—2=13—7=20+6=

  指名算,表扬并问为什么算得这样快?(得出不退位减的方法)

  二、新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介绍小亮的一家人,是听说一(三)班在上公开课,他们全家来到了教室,参加大家一起学*,出示挂图:

  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小亮家中哪个人,猜一猜他们的年龄各是多少?

  ②揭开年龄,问你们猜得对吗?(让学生知晓他们一家人的年龄,7岁、30岁、33岁)

  ③小朋友动动脑筋想想看,你能不能根据老师告诉你的三条信息提出一个用减法来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板书:33—30=33—7=30—7=

  2、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a、教学33—30:

  这个算式大家学过吗?谁来说一说等于多少?

  b、教学:33—7

  鼓励小朋友位很聪明,又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①观察33—7=这个算式,并且与33—2=进行比较,得出3—7不够减,板书课题。

  ②老师在前面摆好后,学生看并思考3减7不够减怎么办?(自已想,同伴交流方法)学生回答中,先抓住重点,

  ③让学生摆好小棒并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摆:左边摆3捆,右边摆3根。

  ④学生说老师摆,边摆边问边整理思维过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同位互摆,互说一遍。

  ⑤尝试练*:41—2=(引导做)36—8=(独立做)63—5=(升华做)

  ⑥还有没有其它的做法,并优化算法。

  预计:

  a、先拆开1捆10根,从10根中拿出7根,剩下3根和右边3根放在一起,合起来16根:

  b、先拆开一捆10根与右边的3根放在一起是13根,再从13根中拿出7根,剩下6根,最后6根与2捆合起来是26根:

  c、先拿3根,再拆开一捆是10根,从中拿去4根,剩6根,最后把6根与2捆合起来是26根:

  d、把两捆都打开与3根单根的放在一起是23根,从23根里拿掉7根还剩16根:

  33—7=26

  c、教学30—7

  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大家能不能自己解决。

  板书:

  三、巩固练*

  1、看米老鼠急得只跳,同学们快帮帮它。

  2、猜数字游戏

  3、判断1、73—9=742、68—5=573、85—7=78(提醒同学们计算时要认真不能和他一样马虎)。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帮助。

  五、拓展练*

  今天的学*中几位小朋友发现了退位减法中的秘密,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该怎样填呢?65—□=5□,把你的答案相互交流一下,看谁想得最全面。

  六、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我认为取等了以下的成功:

  一是努力的创设了一个同学们相对校为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积极性,为后面深入的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三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在教学中的想、说、摆的三大环节中同学们已经摆出多种方法,在这里我将他们的各种摆法的思维过程在黑板上全部板书出来,让大家选择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同学们发现书上的那种是利用了已经学过的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口算中相对简单一些。

  四是算法升华。就是离开借位点,直接进行计算。

  五是优化练*。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注重了练*设计中的生活性、典型性、层次性、多样性、人文性等。

  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在练*中反复过多,有过去的应试教育时代的影子。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倾听不够。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改正。

  本节课是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字母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一些计算公式,这些都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学*过程。这对于以后学*方程等知识做铺垫。应该说,本节课的内容看似浅显,实际上却不易。

  在课前,我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了能让学生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便于学生有效学*。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这是一节计算课。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在教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在乘的过程中处理0的具体方法,并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

  首先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情景创设际问题入手:让帮忙解决小猴子吃桃子的问题引出例4,问学生:现在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呢?你会列算式吗?学生一下就看出来了,现在一个桃子也没有,没有就用0来表示,也就是0×7=0或7×0=0。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轻松地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

  在学生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后,接着进行练*让学生计算0×3=和9×0=的得数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从而再次巩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接着再出示:0×0=?,让学生思考:得数是多少?为什么?紧接着小组讨论:0和一个数相加与0和一个数相乘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最后练*环节,我设置了游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厌烦。于是在练*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直接写得数、学生板演和自编自算相结合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计算是否认真细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真计算*惯。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7)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合集10篇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的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退位减: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当10与本位相加再减。4、千万不要忘了先点点,退1后再减。在笔算中,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两次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一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复杂,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做到以下几点:

  1、这节课我首先改变了原有的'学*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化,变为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本节课的内容我认为学生根据已有的旧知,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可以尝试解决。因此,教学中我在这部分内容安排时给的时间较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结论。

  3、练*中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学生不仅对新课内容进行了巩固,也对以往的旧知识进行了复*,使所学知识具有连贯性。

  但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后面的练*时间过短,汇报的有些仓促。

  通过本课的教学深刻体会到,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转变,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本单元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最后一小节的“整理与复*”帮助学生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这一节内容在全单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整理大量算式并从中找到规律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系统呈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第二,引导学生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横看、竖看算式排列是有规律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等。第三,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地应用。

  第一部分:复*导入,揭示课题,口算复*20以内退位减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开小火车,每人一道,直接说得数,因班级里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水*有差异,个别学生因紧张所以学过的“破十法”“想加算减法”都运用的不好,口算速度特别慢,另一方面教师的水*有限,没有激发起学生口算的积极性,练*的效果和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以后教学设计有待改进。

  第二部分:我重点放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探究上面,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我动了一番脑筋,20以内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分析、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对20以内退位减法能从整体把握,探寻规律,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为以后学*做好准备。教材上的退位减法表是一个静态的整理结果。所以在出现减法表时,我改变了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如何将静态变为动态要一个创新突破的过程。设计时,我没有将退位减法表填完整,而是让学生去补充,然后是在一起来观察这个表,再来巩固这个表的排列规律。他们其实已经发现了规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进行了一遍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不仅巩固了算法,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多考虑到学生集体的参与性,尽量避免一对一的形式,创设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特别是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同学,更应该有耐心,细致的讲解,今后有待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第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水*、社会经验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在设计练*时,从练*内容的选取到练*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的空间。通过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有收获。

  整理和复*是我们*常教学中老师经常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因而今天的教学中我也是比较保守的完成教学,我觉得根据学生的表现,在根据规律来补充表格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开放?如果充分引导学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规律以后,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规律去有创造性地排列出一个表格呢?总之,本课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在表格中找到规律便于计算速度。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是学生学*减法计算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了几道以前学过的一般连续退位减法,利用猫头鹰捉老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条件,提出思考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如果0上面有退位点怎么办?”引出课题《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我采取小组讨论、尝试计算的学*形式展开教学。小组讨论:中间有0的退位减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0?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借不了就直接向百位借1;也有人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没有,十位就向百位借,百位借得100十位再借10给个位,十位借得一百来后又借十给个位,这时十位还剩90,;我赞成第二种说法,对于第一种说法,我提出计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只会说不要忘记减退位1,没有说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而不能隔位借1。

  这一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过程,理解0被借1后的变化原因,特别训练差生叙述计算过程。这节课教学很缓慢,可效果却好。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退位的原理,所以在这堂课里让学生自主解决万以内退位减法最难的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掌握连续退位的方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效果更好。由于幽默的语言,使枯燥的连续退位减法变成了有趣的游戏,以“穷光蛋”喻0,以“慷慨”喻连续由前一位退位且本位上留9,形象地说明了“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原理,学生在生动的比喻中牢牢记住了“带退位点的0”要看成9再计算,从而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虽然是讲解清楚明了,但也还有个别学生在计算过程出现失误,这就需要加强计算练*,每天课前五道竖式计算题,边说计算过程边计算,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水*。

  今天进行了不退位减法教学,自己也是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但是,看了同组周老师的教学反思,深受促动,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模式课上真的是意识不强,需要加油学*了。

  我今天的备课最大的不足还是体现在没有有系统的安排让学生自主学*,一直是牵引着学生学。

  开课我也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但是,学生的问题都是东一个西一个,不能把全部问题说出,而且我发现学生的学*主动性并不高,懒得提问题。我也是脑海中想到该是给学生讲一下有序思维提问题,又觉得孩子们年龄小,不需要,否则给孩子们加重负担。反思到自己挖掘教材还是不够深入。

  与周老师不同的是,学生提问题后出的算式,我没有挑出不退位减法让学生学*,而是让学生把算式分类,让学生观察“个位够不够减”进行分类,学生果然能很好地分类。我意图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一开始就对100以内减法有个清楚系统的认识。

  接下来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主要就是学*“个位够减的减法,叫不退位减法。”但是,我的方法不如周老师的好,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题。我还是带着学生说了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然后才让学生练*巩固。就这样下课时间就到了,我也没有进行更好地不同类型练*。

  上完课后,我也总感觉我这节课学生的`学*积极性不够高,但是我却糊涂地认为是星期一学生刚休息的过。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没有给学生设计主动学*的*台。今后的教学,一定要以导学模式为基点尝试教学,给学生自主学*的*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已经学完,这节课是学生学*100以内减法的基础,直接影响了本学期后面的学校。在这单元的学*中,我感觉到不足的地方很多,希望能在往后的教学当中改正。

  一是自主探究中的要求不够明确。

  比如让学生在组内“开火车”将得数是5、6、7、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目的本是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检查对规律的掌握情况,但学生开始并不清楚怎么进行,造成每个小组里只有少数一两个学生在说,其他同学当“观众”,没有切实参与到接龙中去。应该先讲清说算式的方法,请一个小组示范,再全班活动。

  二是教学当中的时间分配不够恰当。

  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的时间或者自主活动的时间有时超出自己的预设。如让学生自创一个新的减法表所花的时间较多,而且多数小组都不能完成,没能给予学生多次尝试的机会,巩固练*时多数学生还“沉浸”在对新减法表的思考和摸索中,没有将注意力转移到口算练*上来,造成后面很多练*没能完成。

  三是学生的学**惯培养。

  从开学到现在的情况来看,学生出现了些许程度上面的退步,课堂常规也有些退步,对低年级儿童来说也属正常现象。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意识方面还是比较淡薄,“听”和“说”的能力还非常欠缺。有的学生整节课都在摆弄算式卡片,并且不愿意将自己拿到的卡片和伙伴放在一起进行整理;有的学生对优等生过分依赖,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充当“看客”的角色;有的学生则对新的座位形式产生很强的新奇感,兴奋过度不能*静,或将注意力放在与同伴做与本课内容无关的游戏上,等等。凡此种种,一方面与我*时教学中对这方面训练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尤其是这学期因为时间紧赶进度,课堂上不敢花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获得小组合作学*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学准备不充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需要不少教具和学具,若分组操作、交流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必要的“硬件”材料,因此,学生对新的学*方式依然不能“*惯成自然”,*时更多地还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而不是同伴之间的合作与探究。

  学*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有反思才有进步,有失败才能吸取教训,希望在往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吸取经验并应用于教学,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上计算课,对于枯燥的算式学生提不起兴致,导致不管老师或是学生在讲计算过程的时候,其他学生听的效率很低。但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考虑的。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同学交流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堂课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在新课开始,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及最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小组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中,加深10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理解,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意义,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充满了愉快的学*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数学的兴趣。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1、用故事导入新课激起学*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力的重要源泉。在故事的讲述中设置许多问题,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有趣的故事,结合课本内容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为主动获取。

  2、探究与合作相结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为了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材中,像32—19=?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用学具分别表示32和19,然后动手摆一摆。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动手操作学具和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对不同的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然后我简单的说了退位现象及退位点之后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先练*,试着自己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学生计算的劲头很高,问他们有问题吗?都一致摇头说没有。

  计算结果很快交上来了,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比较多。总结错误类型有:题目数字抄错导致计算错误;该退位的没有写退位符号。

  我想学生是会计算的,只是很容易出错误。我没有过多的批评,让孩子一一订正之后,总结了几种主要的错误情况,让他们分别对号入座,并且一起总结出了检查的三步骤。

  (1)读三遍题目,竖式一遍,以防抄错题;

  (2)检查竖式的得数有没有漏写;

  也许是刚刚经历了错误,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吧,练*时学生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了。

  3、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练*时,为了避免学生单调计算的枯燥性,我设计了“找朋友比赛性的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使*题形式新颖而又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巩固时我设计了买电饭锅,钓鱼等 活动,学生兴趣很浓。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今天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总体上来说难点和重点基本突破,但是我觉得学生却有很明显的被牵制学*的痕迹,在学生到前面演示的时候,班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认真去看,心思不在这上面,更不用提理解算理了,因此我把我的教具迅速展示到了黑板上,这个环节过于着急,在学生的角度上想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的脑海里没有一点思路,去讲解其实对他们来说就是在强制的灌输知识,因此立即反映出来了大部分孩子并不理解我的意思。学生的探究过程没有得到发挥,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知识学得太死了。

  如果再让我修改一次教学过程,即使时间再紧张我也会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体验,去摆、去说、去交流、去感受,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过程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都是一节课40分钟,后者是让学生自己去追求知识,以生为本,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会相差多少。虽然也是花费了40分钟,但是在我心中学生究竟会了多少?怎样会的?能记多久?这都是我头脑中的一个问号。


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8)

——《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5)份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0,学生发现生活中的0还可以表示别的意思,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最后进行0的书写教学。第二课时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有一个情境分别出现2片荷叶,一片荷叶上有4只青蛙,另外一片荷叶上没有青蛙。接着两片荷叶靠*,求一共有多少只青蛙。这个情境出现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并提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在这个情境的叙述中,(1)班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表达图意。

  求一共有多少?这样的看图叙述提数学问题在之前的加法学*中已经落实,并且在作业时也要求学生说。可是为什么在今天我的手势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学生还是那么顽固地去说减法的意思呢。

  从课上第一个学生回答来看,她的表述是“本来有……,后来……”紧接着就是“还剩下……”其实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前面一题中。在出现荷叶上青蛙图之前的一个情境是“原来有3只小鸟,后来3只都飞走了,还剩下几只小鸟?”在以前学*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些学生并不去仔细领会图意而是想当然的想成和前面一题的图意一样。还不适应加减混合放在一个课时。再说这个4只青蛙和0只青蛙相加的特殊性,更加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想当然以为是不可能的。一般的加法都是2个数字相加越加越大,而这个图意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多。

  因此在(2) 班上课的过程中,学*完几减几之后,我改变了教学的思路,把青蛙的情境图作为练*。而另外的先从老师左手有3根小棒,右手有1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引入,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是4根,1+3=4。接着我把右手的1根小棒放到左手,在问:这时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4根,也从中引出4+0=4。比之前直接给青蛙的情境图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本节内容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之后发现,学生对于几加零,几减0掌握的还是相对不好。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会算成几+0=0。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醒改正。

  上完这节课,我感想颇丰,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活动安排的反思,我反思最多的还是如何让“生活数学”走向数学课堂,避免问题流于形式。

  反思一:语言富有童趣

  “猜硬币”“帮助小动物找位置”这两个活动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情境,而且“猜”“找”让人感到了动的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因此,今后的教学我要注意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生动、富有情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反思二: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0 原本只是一个数学的符号,似乎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 0 ”、“在直尺上找 0 ” 、“在情景中体会 0 的计算”让孩子们感觉 0 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0 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 0 ,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学生对 0 的计算也可以用生活中事例来解释真理。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

  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上完这节课,我感想颇丰,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活动安排的反思,我反思最多的还是如何让“生活数学”走向数学课堂,避免问题流于形式。

  反思一:语言富有童趣“猜硬币”这个活动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情境,而且“猜”让人感到了动的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因此,今后的教学我要注意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生动、富有情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反思二: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0原本只是一个数学的符号,似乎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0 ”、“在直尺上找0 ” 、“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让孩子们感觉0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0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0,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

  反思三:时间把握不好课堂纪律乱在教学0的认识及0的写法时,课堂纪律比较乱,浪费的时间比较多,以致于后面的有关0的加减法没有讲到。自身的语言还有待加强,尽量简洁少说,感情要有起伏,语气要有轻重缓急,不能一直都在一个调上,这样让学生不能感受到这节课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哪些是重难点。组织教学应更有指向性,老师一个命令下达,全班的同学都要做好它,不能强调几次以后效果还不明显。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全面的关注学生,老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呈现出教学效果。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0,学生发现生活中的0还可以表示别的意思,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最后进行0的书写教学。第二课时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有一个情境分别出现2片荷叶,一片荷叶上有4只青蛙,另外一片荷叶上没有青蛙。接着两片荷叶靠*,求一共有多少只青蛙。这个情境出现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并提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在这个情境的叙述中,(1)班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表达图意。

  求一共有多少?这样的看图叙述提数学问题在之前的加法学*中已经落实,并且在作业时也要求学生说。可是为什么在今天我的手势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学生还是那么顽固地去说减法的意思呢。

  从课上第一个学生回答来看,她的表述是“本来有……,后来……”紧接着就是“还剩下……”其实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前面一题中。在出现荷叶上青蛙图之前的一个情境是“原来有3只小鸟,后来3只都飞走了,还剩下几只小鸟?”在以前学*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些学生并不去仔细领会图意而是想当然的想成和前面一题的图意一样。还不适应加减混合放在一个课时。再说这个4只青蛙和0只青蛙相加的特殊性,更加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想当然以为是不可能的。一般的加法都是2个数字相加越加越大,而这个图意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多。

  因此在(2) 班上课的过程中,学*完几减几之后,我改变了教学的'思路,把青蛙的情境图作为练*。而另外的先从老师左手有3根小棒,右手有1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引入,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是4根,1+3=4。接着我把右手的1根小棒放到左手,在问:这时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4根,也从中引出4+0=4。比之前直接给青蛙的情境图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本节内容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之后发现,学生对于几加零,几减0掌握的还是相对不好。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会算成几+0=0。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醒改正。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0,学生发现生活中的0还可以表示别的意思,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最后进行0的书写教学。第二课时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有一个情境分别出现2片荷叶,一片荷叶上有4只青蛙,另外一片荷叶上没有青蛙。接着两片荷叶靠*,求一共有多少只青蛙。这个情境出现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并提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在这个情境的叙述中,(1)班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表达图意。

  求一共有多少?这样的看图叙述提数学问题在之前的加法学*中已经落实,并且在作业时也要求学生说。可是为什么在今天我的手势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学生还是那么顽固地去说减法的意思呢。

  从课上第一个学生回答来看,她的表述是“本来有……,后来……”紧接着就是“还剩下……”其实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前面一题中。在出现荷叶上青蛙图之前的一个情境是“原来有3只小鸟,后来3只都飞走了,还剩下几只小鸟?”在以前学*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些学生并不去仔细领会图意而是想当然的想成和前面一题的图意一样。还不适应加减混合放在一个课时。再说这个4只青蛙和0只青蛙相加的特殊性,更加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想当然以为是不可能的。一般的加法都是2个数字相加越加越大,而这个图意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多。

  因此在(2) 班上课的过程中,学*完几减几之后,我改变了教学的思路,把青蛙的情境图作为练*。而另外的先从老师左手有3根小棒,右手有1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引入,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是4根,1+3=4。接着我把右手的1根小棒放到左手,在问:这时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4根,也从中引出4+0=4。比之前直接给青蛙的情境图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本节内容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之后发现,学生对于几加零,几减0掌握的还是相对不好。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会算成几+0=0。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醒改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