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1

  新课标教材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给出了三、四种不同方法。有分别写出各自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先写出某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它们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利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部分学生在校外培训时学*的简单快捷的短除法。这么多的方法,作为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但哪种更优呢?我认为真正适合孩子们,最快捷又最容易理解的最小公倍数求法应该是:先依次写出较大数的倍数,然后从小到大判断它们是否是较小数的倍数。

  为什么这种方法最优?

  1、快捷。因为当最小公倍数较小(即在100以内)时,用这种方法可以仅仅通过口算就快速求出结果。

  2、易懂。用上述方法找最小公倍数,与概念一脉相承,比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更利于学生理解。

  什么促使我反思?

  以前教五年级的学生时,我发现学生普遍喜欢用分母的.乘积作为公分母。虽然,多次建议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会使计算数据相对较小,可仍旧无效。原因何在?与学生交流后才得知:无论是用第一种列举法找,还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都需要找草稿,太麻烦。如果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在通分中完全用不上绝对是教学的失败。失败在哪里,麻烦如何解决?经过反思,我发现原来方法并非最优。

  本次教学我并未教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当然也没有教短除法,推荐学生用先依次写出较大数的倍数,然后从小到大判断它们是否是较小数的倍数的方法,效果很好。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2

  今天教学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首先我复*:

  1、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其次,在引入的环节,我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和动画来展示:在美丽的洪泽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今年,他们从4月1日一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一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个月里,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学生积极性很高。

  学生对公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使用省略号方法学生没有掌握好。如: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用省略号,3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不用省略号。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3

  一、联系实际理解数学。

  教学前,我了解了学生在这节课前已有的知识背景,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汇报个性化的解题方法。在不断的交流汇报中,学生发现了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教师又让学生举实例进行验证。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是它们中的较大数。再应用这一发现进行试一试的练*。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比较、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在经历求的过程后,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把被动的认知改成了主动探究。在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时,教师出示了求3和4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尝试后,小组讨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学生发现了新知识的特点,又在不断的比较中,知道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就这样,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堂课中成为了学*的主人。

  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学过的一些方法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在学会了基本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找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练*了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每个小组的验证得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严谨的学*态度和初步的学*数学的方法,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四、存在不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过渡语的使用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对于课堂教学没多大的激励作用,应用朴实的语言。

  2、“说一说”的内容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应让学生充分说,展示灵活的思路。

  3、“议一议”的内容时间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地讨论。

  4、教师课堂应注意语言的精炼,如5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45,师问:为什么?这样问不合适。应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本节课的遗憾就是。没有预料到学生会对“剪成同样长短的跳绳,不能有剩余跳绳”这个句子理解出现偏差,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感受到了他们思维的碰撞,教学目标也因此而有效达成。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4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但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很丰富了,而且他们思维活跃,喜欢自我挑战。对于新知识总喜欢自己探索,并且喜欢寻找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我作一些适当的指导。这节课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有下列体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和不可预测性。只有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这节课,学生的新发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课堂再生资源,我充分利用了这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回想起在我*时的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机会,当时没有敏锐的捕捉并加以利用,是多么的可惜啊。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件事,善加捕捉与利用。因为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枝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珍惜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就能创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质量。

  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是因为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与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机会。能有勇气在师生共同交流时挑战权威,提出不同的看法的学生还是少数,但在小组里交流情况就完全不同,学生在这里更会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然就会有更多的思维火花。因此,在课堂上如何把小组合作用到实处,用到好处,也给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5

  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想象延伸——揭示概念——自主探索方法——巩固练*”这样的教学结构,来认识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找到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师细致分析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提问和课件,使数学活动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堂中教师语言精练、提问有效,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比较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进行了思维训练,如例1:学生动手操作、课件演示后,得出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的结果后,学生又围绕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长厘米的正方形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互相交流、积极发言。有的说: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有的说:直接找6的倍数就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好多数,12、24、36,有的同学及时补充18、30、42,还有48、54、60、66、72、84、96等,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数有无数个,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108可以吗?促使学生更深一步思考,学生马上想到说:个位是8、各个数位的和是9,可以,应用以前学的2的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思维逐步深入。在学生充分感知、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刚才说的一串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自己总结出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点明了课题。这一片段,既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转变了学生的学*方式。

  学生的学*方式不是单纯地模仿记忆,而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又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在层次清楚、形式多样的练*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能力。总之,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和数学学*是主动建构的理念。但还需在加强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注意更多关注后进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努力。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本篇教案面向大多数学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

  1、在难点突破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数学术语说的不够准确。

  希望听课的领导教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阅读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1)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想象延伸——揭示概念——自主探索方法——巩固练*”这样的教学结构,来认识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找到了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师细致分析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提问和课件,使数学活动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堂中教师语言精练、提问有效,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比较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进行了思维训练,如例1:学生动手操作、课件演示后,得出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的结果后,学生又围绕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长厘米的正方形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互相交流、积极发言。有的说: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有的说:直接找6的倍数就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好多数,12、24、36,有的同学及时补充18、30、42,还有48、54、60、66、72、84、96等,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数有无数个,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108可以吗?促使学生更深一步思考,学生马上想到说:个位是8、各个数位的和是9,可以,应用以前学的2的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思维逐步深入。在学生充分感知、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刚才说的一串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自己总结出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点明了课题。这一片段,既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转变了学生的学*方式。

  学生的学*方式不是单纯地模仿记忆,而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又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在层次清楚、形式多样的练*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能力。总之,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和数学学*是主动建构的理念。但还需在加强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注意更多关注后进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努力。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本篇教案面向大多数学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

  1、在难点突破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2、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数学术语说的不够准确。

  希望听课的领导教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2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大数是小数的倍数,一种是两个数是互质数,还有一种是既不是互质数也不是倍数关系。

  对于第三种情况,新课标的要求是用列举的方法一一列举出两个数所有的倍数,再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这样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好理解,但是,实际教学是有部分学生不好掌握,所以就补充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效果还是不错。在用短除法的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在前面有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也是用短除法来求的,短除法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除到末尾的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了,书本上说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我觉得这样的说明未必太简单了,怎么把这些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了呢?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所有的除数就是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所有的商就是不公有的因数,12=2×3×2 30=2×3×2×5 这两个数共有的因数是2、3不公有的因数是2、5,所以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理解的更加深透。另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互质的两个数判断不是很熟悉。对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没有灵活应用。

  通过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众怒难犯倍数。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首先我复*:

  1、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其次,在引入的环节,我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和动画来展示:在美丽的洪泽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今年,他们从4月1日一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一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个月里,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学生积极性很高。

  学生对公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使用省略号方法学生没有掌握好。如: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用省略号,3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不用省略号。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4

  本课内容是学生四年级学*的延续,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这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充分全面的准备。作为全新的课改内容,本课教材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改革的力度较大,体现了浓郁的课改气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润物细无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铺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能正好铺满?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操作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生成问题:怎样的正方形肯定能正好铺满?怎样的不行?像这样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还能找到吗?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在充分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既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这时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觉得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公倍数的概念也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鲜活概念。

  2、多样呈精彩: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放大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以小组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以评价促方法的对比,以评价促思维的深入,以评价促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自然自得其乐,收获多多。

  3、适度显睿智。在练*部分,教材能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适度体现的其一。其二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材抛弃了短除法的方法,而只要学生找10以内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降低了学*要求,更符合学生实际。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5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学生在月历上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探索后,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先让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接着是找生日,铺墙砖,让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感受到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4、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2)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合集5篇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1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大数是小数的倍数,一种是两个数是互质数,还有一种是既不是互质数也不是倍数关系。

  对于第三种情况,新课标的要求是用列举的方法一一列举出两个数所有的倍数,再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这样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好理解,但是,实际教学是有部分学生不好掌握,所以就补充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效果还是不错。在用短除法的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在前面有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也是用短除法来求的,短除法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除到末尾的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了,书本上说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我觉得这样的说明未必太简单了,怎么把这些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了呢?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所有的除数就是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所有的商就是不公有的因数,12=2×3×2 30=2×3×2×5 这两个数共有的因数是2、3不公有的因数是2、5,所以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理解的更加深透。另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互质的两个数判断不是很熟悉。对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没有灵活应用。

  通过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众怒难犯倍数。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2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大数是小数的倍数,一种是两个数是互质数,还有一种是既不是互质数也不是倍数关系。

  对于第三种情况,新课标的要求是用列举的方法一一列举出两个数所有的倍数,再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这样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好理解,但是,实际教学是有部分学生不好掌握,所以就补充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效果还是不错。在用短除法的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在前面有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也是用短除法来求的,短除法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除到末尾的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了,书本上说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我觉得这样的说明未必太简单了,怎么把这些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了呢?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所有的除数就是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所有的商就是不公有的因数,12=2×3×230=2×3×2×5这两个数共有的因数是2、3不公有的因数是2、5,所以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理解的更加深透。另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互质的两个数判断不是很熟悉。对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没有灵活应用。

  通过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众怒难犯倍数。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3

  一、精心研究,创新备课。

  1、说“公”。只要与“公”有关的词语都可以说。然后简要分析“公”字所代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前面是否学过与“公”字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借机引入本课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说说自己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3、创设情境,先让学生独立发现“春”字剪纸中的数学信息,再进一步思考如何把这种规格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并思考这些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4、铺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发放一套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代替“春”字剪纸进行探究。看能否在6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板上正好铺满。

  5、现场汇总各小组探究情况。能按照长方形长或宽正好排满的用“Y”表示,不能正好排满的用“N”表示。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找出为何有的额正好铺满,有的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6、认识公倍数。我们发现这样的小长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样的长方形来铺,还能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体会解决此类问题不必每次都摆卡片。

  7、用列举法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解决问题中渗透短除法。体会上述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短除法可以找出任意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9、让学生认识的找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可以根据最小公倍数推算出其他公倍数。

  10、课下整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区别与联系学*资料卡。在对比中清晰认知这两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方法。

  二、环环相扣,细腻授课。

  上课开始后,设计思路的前两步进展非常顺利。到了第三步时,学生开始出现困惑的表现,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学生真实状态。不然一开始就让学生感觉很简单,对他们思维深度的开发力度就不够。

  在接下来的学生动手操作中,进展很不顺利。由于发放给他们的卡片只能满足横铺和竖铺一侧的数量。无法实现真正的密铺。我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铺一侧而推理出能否正好铺满。结果对一些同学来说比较抽象。他们把手中的长方形卡片铺在一起,到是得到了正方形,但只是铺在正方形纸板的一个角上。无法确定是否可以正好密铺整个正方形纸板。

  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想不出其他办法,可以向老师申请备用卡片。结果没有一个小组申请。看来他们也是不想服输。然后我借机介绍了一个成功小组的做法,其他小组受到这一启发,可谓茅塞顿开。不一会就顺利完成了操作探究。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一开始操作不成功,再思考办法,然后根据受到的启发进行改正,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后面一小部分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的第5步—第7步进展非常顺利。毕竟同学们的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产生很多我们不可小觑的想法。而且精确而富有深度。

  三、课后反思,着眼未来。

  通过40分钟的上课过程,我为孩子们的成功探究感到开心,为他们充实的

  收获而喜悦,为没有完成所有的教学设计而遗憾。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外,还要考虑到他们在*时的学*中是否有动手探究的实践经验。然后将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争当一名研究型教师。不管成功与否,要敢于迈出打造创新、务实、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让自己和学生的思想永远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才是一个数学老师所应追求的……。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4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理解和掌握了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

  例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后,得出结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能正好铺满这个正方形。根据这一发现,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长方形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分析、比较后发现还能铺满边长是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还发现2和3的公倍数6、12、18、24等数还具有如下特征:(生1)都是双数,各个数位上的和又是3的倍数;(生2)6+6=12,12+6=18,18+6=24;(生3)2×6=12,3×6=18,4×6=24。根据以上规律,学生总结只要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能找到其它的公倍数。这一发现对于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有着重要价值。

  之后,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很多学生也是根据以上规律,先找到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最小公倍数去找这两个数其它的公倍数。但也有几个学生出现了如书上的第1种方法,先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倍数,然后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接着,我再向学生介绍了书上的第2种方法,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当我提问为什么先找出9的倍数时,学生回想以前在做一一列举时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先列举大的数的倍数可以少写一些倍数。等以后熟练后应用这种“大数扩大法”会很简捷,所以我也比较倾向于这种方法,学生先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固然简单,但数据一大就很难一眼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因此,我建议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最后,集合图的呈现,我改变了原来教学设计中的直接出示集合图的数据,而是在黑板上画出集合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特征,介绍集合图的填写方法,再让学生自己独立填写。这比直接出示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公倍数写在中间,两边写倍数时就不要重复写了;写倍数和公倍数时都要加省略号,这些都是学生在独立填写中发现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地方。

  因本课的学*内容较多,所以我放慢了速度,练*题都在下一节课完成,让学生先把以上的内容吸收消化了。下一节课中什么时候加省略号,什么时候不用加,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的书写格式,都是要加以强调的。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5

  本课内容是学生四年级学*的延续,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这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充分全面的准备。作为全新的课改内容,本课教材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改革的力度较大,体现了浓郁的课改气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润物细无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铺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能正好铺满?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操作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生成问题:怎样的正方形肯定能正好铺满?怎样的不行?像这样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还能找到吗?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在充分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既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这时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觉得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公倍数的概念也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鲜活概念。

  2、多样呈精彩: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放大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以小组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以评价促方法的对比,以评价促思维的深入,以评价促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自然自得其乐,收获多多。

  3、适度显睿智。在练*部分,教材能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适度体现的其一。其二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材抛弃了短除法的方法,而只要学生找10以内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降低了学*要求,更符合学生实际。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3)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优选【5】份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1

  教学实录:

  一.公倍数的意义

  师:出示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边长6的正方形面积是36*方厘米,长方形面积是6*方厘米,36÷6=6个,用6个正好铺满。

  师:那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

  学生沉默。

  师:我们接着他刚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积64*方厘米,64÷6=10……4,还多4*方厘米。

  师:好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沉默,教师引导。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这6个长方形怎么铺,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个,摆3排。

  生:6÷3=2个,6÷2=3个

  师:很好,长3宽2的长方形除了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揭题。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师: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二.找公倍数的方法

  师: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数,学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72……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个位上加2……

  师: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数来,可总觉得不太保险,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一样的。

  师生共同找,(略)

  师:这方法是保险了,但有点烦,有简单点的方法了吗?

  学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的倍数,因为先找6的倍数的话,比如第一个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数。

  师:大家觉得这方法怎样。老师觉得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比刚才的方法简单了,而且不会遗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范围里,9的倍数可定比6的倍数要…(少)这样,考虑的数也就……(少)

  师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数再找6的倍数。

  生:还有方法,先找9的倍数,第一个是9,第二个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以后的公倍数就只要依次加18.

  师:刚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懂吗?

  生:就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师:哦。那我们来一起试试看。

  三.教学韦恩图(略)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除了开始部分由于教学准备不足,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能铺满,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丰富学生对公倍数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的意义。能围绕着找公倍数的方法展开方法优劣的比较,让学生从中较为主动地自主学*有关公倍数的一系列知识点。本课上完后的体会是:一是教师的问题不宜过多,要有重点的设置几个即可,有益于学生在课堂学**思维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备课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细小的地方还应完善做得充分点。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2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理解和掌握了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

  例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后,得出结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能正好铺满这个正方形。根据这一发现,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长方形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分析、比较后发现还能铺满边长是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还发现2和3的公倍数6、12、18、24等数还具有如下特征:(生1)都是双数,各个数位上的和又是3的倍数;(生2)6+6=12,12+6=18,18+6=24;(生3)2×6=12,3×6=18,4×6=24。根据以上规律,学生总结只要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能找到其它的公倍数。这一发现对于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有着重要价值。

  之后,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很多学生也是根据以上规律,先找到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最小公倍数去找这两个数其它的公倍数。但也有几个学生出现了如书上的第1种方法,先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倍数,然后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接着,我再向学生介绍了书上的第2种方法,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当我提问为什么先找出9的倍数时,学生回想以前在做一一列举时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先列举大的数的倍数可以少写一些倍数。等以后熟练后应用这种“大数扩大法”会很简捷,所以我也比较倾向于这种方法,学生先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固然简单,但数据一大就很难一眼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因此,我建议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最后,集合图的呈现,我改变了原来教学设计中的直接出示集合图的数据,而是在黑板上画出集合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特征,介绍集合图的填写方法,再让学生自己独立填写。这比直接出示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公倍数写在中间,两边写倍数时就不要重复写了;写倍数和公倍数时都要加省略号,这些都是学生在独立填写中发现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地方。

  因本课的学*内容较多,所以我放慢了速度,练*题都在下一节课完成,让学生先把以上的内容吸收消化了。下一节课中什么时候加省略号,什么时候不用加,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的书写格式,都是要加以强调的。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3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22—24内容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独有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2、探索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用列举法找到1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获得成功体验,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呈现问题:

  (1)猜一猜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为6厘米和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

  学生说猜想结果和想法。

  (2)实践验证:

  请小组拿出小长方形和画有正方形的纸,动手铺一铺。

  (3)反馈交流:

  A肯定:哪个正方形正好铺满?B质疑:为什么边长12cm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而边长1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呢?C交流:结合学生思路板书有关算式D我们发现:6cm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能正好铺满,8cm虽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4)深入探索:

  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

  (5)反馈交流:

  A板书数据:6、12、18、24……

  B说理:为什么这些边长的正方形也都能正好铺满?你能举其中一个例子来说一说吗?其中最小的边长是6厘米,能找到比6厘米更小的边长吗?

  C小结:我们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2、揭示概念

  (1)揭示: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2)提问:A2和3的公倍数中的……表示什么意思呢?揭示: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B2和3的公倍数中,谁是最小的?有没有比6更小的了呢?揭示: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6。

  (3)辨析:16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

  二、探索方法,优化策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过要同学们自己来探索,自己来寻找方法,有信心吗?

  1、呈现例2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

  2、学生探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组想的方法多,想得方法好。

  3、反馈呈现多种方法

  方法一:列举法分别求6和9的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方法二: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方法三: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可能出现方法四:先找到最小公倍数,再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4、评价方法:

  方法一与方法二、方法三比,你有什么想法?方法二与方法三比,你有什么想法?方法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要找到最小公倍数,我们通常要用到前面几种方法来找最小公倍数。

  5、出示集合图。

  6、小结:通过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们找到了多种方法来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综合练*,拓展提升。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四1——4

  3、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8和25和73和910和45和109和104和81和54和54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五、解决实际问题(见小小设计师)

  药物研究所研究出一种新药,经临床试验成功后决定向市场推广,这种药**每天吃2次,每次2片,一天一共吃4片;儿童每天吃3次,每次1片,一天一共吃3片;如果你是药厂包装设计师,每一版药你认为设计多少颗比较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学生四年级学*的延续,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这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充分全面的准备。作为全新的课改内容,本课教材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改革的力度较大,体现了浓郁的课改气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润物细无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铺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能正好铺满?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操作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生成问题:怎样的正方形肯定能正好铺满?怎样的不行?像这样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还能找到吗?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在充分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既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这时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觉得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公倍数的概念也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鲜活概念。

  2、多样呈精彩: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放大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以小组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以评价促方法的对比,以评价促思维的深入,以评价促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自然自得其乐,收获多多。

  3、适度显睿智。在练*部分,教材能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适度体现的其一。其二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材抛弃了短除法的方法,而只要学生找10以内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降低了学*要求,更符合学生实际。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4

  今天教学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首先我复*:

  1、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其次,在引入的环节,我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和动画来展示:在美丽的洪泽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今年,他们从4月1日一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一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个月里,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学生积极性很高。

  学生对公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使用省略号方法学生没有掌握好。如: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用省略号,3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不用省略号。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5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大数是小数的倍数,一种是两个数是互质数,还有一种是既不是互质数也不是倍数关系。

  对于第三种情况,新课标的要求是用列举的方法一一列举出两个数所有的倍数,再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这样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好理解,但是,实际教学是有部分学生不好掌握,所以就补充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效果还是不错。在用短除法的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在前面有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也是用短除法来求的,短除法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除到末尾的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了,书本上说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我觉得这样的说明未必太简单了,怎么把这些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了呢?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所有的除数就是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所有的商就是不公有的因数,12=2×3×2 30=2×3×2×5 这两个数共有的因数是2、3不公有的因数是2、5,所以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理解的更加深透。另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互质的两个数判断不是很熟悉。对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没有灵活应用。

  通过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众怒难犯倍数。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4)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3篇

  《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已接*尾声,但练*反馈,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细细思量,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而且去问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烦”,“很烦”,“太麻烦了”。

  在了解了学生的感受以后,我又重新通过练*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①两个不同的素数;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③1和任何自然数。

  另外,我又结合教材后面的“你知道吗?”,指导了一下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完成练*时,让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

  想来想去,还是真得很怀念旧教材上的“短除法”。

  一、精心研究,创新备课。

  1、说“公”。只要与“公”有关的词语都可以说。然后简要分析“公”字所代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思考前面是否学过与“公”字有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借机引入本课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说说自己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3、创设情境,先让学生独立发现“春”字剪纸中的数学信息,再进一步思考如何把这种规格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并思考这些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

  4、铺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发放一套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代替“春”字剪纸进行探究。看能否在6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板上正好铺满。

  5、现场汇总各小组探究情况。能按照长方形长或宽正好排满的用“Y”表示,不能正好排满的用“N”表示。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找出为何有的额正好铺满,有的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6、认识公倍数。我们发现这样的小长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厘米、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样的长方形来铺,还能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体会解决此类问题不必每次都摆卡片。

  7、用列举法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解决问题中渗透短除法。体会上述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短除法可以找出任意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9、让学生认识的找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可以根据最小公倍数推算出其他公倍数。

  10、课下整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区别与联系学*资料卡。在对比中清晰认知这两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方法。

  二、环环相扣,细腻授课。

  上课开始后,设计思路的前两步进展非常顺利。到了第三步时,学生开始出现困惑的表现,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学生真实状态。不然一开始就让学生感觉很简单,对他们思维深度的开发力度就不够。

  在接下来的学生动手操作中,进展很不顺利。由于发放给他们的卡片只能满足横铺和竖铺一侧的数量。无法实现真正的密铺。我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铺一侧而推理出能否正好铺满。结果对一些同学来说比较抽象。他们把手中的长方形卡片铺在一起,到是得到了正方形,但只是铺在正方形纸板的一个角上。无法确定是否可以正好密铺整个正方形纸板。

  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想不出其他办法,可以向老师申请备用卡片。结果没有一个小组申请。看来他们也是不想服输。然后我借机介绍了一个成功小组的做法,其他小组受到这一启发,可谓茅塞顿开。不一会就顺利完成了操作探究。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一开始操作不成功,再思考办法,然后根据受到的启发进行改正,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后面一小部分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的第5步—第7步进展非常顺利。毕竟同学们的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产生很多我们不可小觑的想法。而且精确而富有深度。

  三、课后反思,着眼未来。

  通过40分钟的上课过程,我为孩子们的成功探究感到开心,为他们充实的收获而喜悦,为没有完成所有的教学设计而遗憾。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外,还要考虑到他们在*时的学*中是否有动手探究的实践经验。然后将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争当一名研究型教师。

  不管成功与否,要敢于迈出打造创新、务实、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让自己和学生的思想永远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才是一个数学老师所应追求的……。

  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学*是五下教材的两个重要概念,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作了化解难点,个别击破的办法,如何教学好这节内容,我在这次的新教材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1、有效建立概念之间的结构链,形成条理化。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倍数——公倍数——最大公倍数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与交流活动中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应特别注重概念间的系列反应,如倍数和因数是前面所学内容,新内容要在此基础上生根,必须复*旧知,联系生活,学*新知,围绕“公”,理解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概念,最小公倍数则通过实际生活中如第25页公交发车问题或参加游泳问题,来引发就是求最小公倍数来解决问题,最大公因数则通过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来分最大的小正方形得到,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对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从而形成条理化。

  2、有效设计复*引入的问题串,引发思维性。

  由6和8的因数有哪些?引起学生回忆怎么求一个数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想、由小到大地有序地想)然后发现它们有1和2是相同的,即为公因数,用集合图(韦恩图)可以形象地描画出来,那么公因数有什么作用呢?

  引出改编后的例3,要把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剪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有多少种剪法?最大的正方形是哪一种?

  学生探究后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反思:为什么?边长与12厘米和18厘米有什么关系?

  从而想到18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有哪些,18和12的公因数即为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而6则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最大的数,即为最大公因数,到这里实际解决了例4。

  再次提问:因数是怎么求的?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最大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回到教材,自学教材,思考问题。

  3、有效使用教材与教辅资料,提高达成性。

  什么时候阅读教材,例题等主体部分看不看?练*部分怎么用?都值得我们每节课去揣摩和研究。

  在公因数的教学中,我既不完全脱离教材,又适当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改变了教材在课堂上的展示方式,整合了两道例题与*题10的展示与使用,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既学*了例题,又学*了新知,还不完全相同。为不让学生陌生,共同探讨之后又让学生回到教材,仔细阅读教材,寻找教材重点、难点,作好标记,可以当堂又经过了初步的复*。

  书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五1—5题,由浅入深,重点训练学生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无需改编,原题照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练*,当堂巩固所学新知,结合练*适当进行拓宽与技能的强化,可以直接实现当堂清。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5)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3篇

  《找最小公倍数》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难点是理解最小公倍数及其应用。

  首先,在引入新课前,先对倍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复*,唤醒学生已有倍数知识。让学生说出50以内3的所有倍数,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等。

  其次,呈现课本中的表格,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4和6的倍数,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4和6的倍数,再反馈结果,给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的工作给予肯定,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满足,更用心去探索。最后让学生给同时被标上两个符号的数,取个好听的名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利用这些数的特点取名字,这样学生对于公倍数的理解可能更深刻,因为毕竟是通过自己思考取名的。在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又可以取什么名字呢?这时,学生很快能说出“最小公倍数”。

  在小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生说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特征,最后再交流总结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先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过程,最后再有自己的体会,总结出结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

  1、新教材中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求较以往是大大的降低了。这里只要求学生用列举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对一些特殊的数组能找到规律,寻求特殊的解法。

  2、注意新教材中的.数都很小,不复杂,要求找的最小公倍数不能超过100。

  3、关于短除,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介绍的,因为学生学*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如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将这部分知识简单交代一下,不然学生无法理解,特别是理解这样做的道理,如若不然,学*只能是流于形式。关于教与不教的话题,我认为还是要教一教,给孩子一个一般的方法介绍,对他们今后学*有益。

  4、我觉得因为数都比较小,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求法。如“大数翻翻法”就很好,其实求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用“小数缩倍法”,即将小数依次除以1、2、3、4等,看是不是大数的因数,如果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一、联系实际理解数学。

  教学前,我了解了学生在这节课前已有的知识背景,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汇报个性化的解题方法。在不断的交流汇报中,学生发现了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教师又让学生举实例进行验证。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是它们中的较大数。再应用这一发现进行试一试的练*。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比较、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在经历求的过程后,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把被动的认知改成了主动探究。在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时,教师出示了求3和4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尝试后,小组讨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学生发现了新知识的特点,又在不断的比较中,知道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就这样,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堂课中成为了学*的主人。

  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学过的一些方法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在学会了基本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找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练*了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每个小组的验证得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严谨的学*态度和初步的学*数学的方法,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四、存在不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过渡语的使用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对于课堂教学没多大的激励作用,应用朴实的语言。

  2、“说一说”的内容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应让学生充分说,展示灵活的思路。

  3、“议一议”的内容时间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地讨论。

  4、教师课堂应注意语言的精炼,如5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45,师问:为什么?这样问不合适。应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本节课的遗憾就是。没有预料到学生会对“剪成同样长短的跳绳,不能有剩余跳绳”这个句子理解出现偏差,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感受到了他们思维的碰撞,教学目标也因此而有效达成。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6)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新课标教材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给出了三、四种不同方法。有分别写出各自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先写出某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它们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利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部分学生在校外培训时学*的简单快捷的短除法。这么多的方法,作为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但哪种更优呢?我认为真正适合孩子们,最快捷又最容易理解的最小公倍数求法应该是:先依次写出较大数的倍数,然后从小到大判断它们是否是较小数的倍数。

  为什么这种方法最优?

  1、快捷。因为当最小公倍数较小(即在100以内)时,用这种方法可以仅仅通过口算就快速求出结果。

  2、易懂。用上述方法找最小公倍数,与概念一脉相承,比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更利于学生理解。

  什么促使我反思?

  以前教五年级的学生时,我发现学生普遍喜欢用分母的乘积作为公分母。虽然,多次建议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会使计算数据相对较小,可仍旧无效。原因何在?与学生交流后才得知:无论是用第一种列举法找,还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都需要找草稿,太麻烦。如果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在通分中完全用不上绝对是教学的失败。失败在哪里,麻烦如何解决?经过反思,我发现原来方法并非最优。

  本次教学我并未教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当然也没有教短除法,推荐学生用先依次写出较大数的倍数,然后从小到大判断它们是否是较小数的倍数的方法,效果很好。

  1、新教材中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求较以往是大大的降低了。这里只要求学生用列举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对一些特殊的数组能找到规律,寻求特殊的解法。

  2、注意新教材中的数都很小,不复杂,要求找的最小公倍数不能超过100。

  3、关于短除,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介绍的,因为学生学*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如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将这部分知识简单交代一下,不然学生无法理解,特别是理解这样做的道理,如若不然,学*只能是流于形式。关于教与不教的话题,我认为还是要教一教,给孩子一个一般的方法介绍,对他们今后学*有益。

  4、我觉得因为数都比较小,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求法。如“大数翻翻法”就很好,其实求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用“小数缩倍法”,即将小数依次除以1、2、3、4等,看是不是大数的因数,如果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整除部分的难点,它抽象不易理解,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联系较小。在以往几轮的教学中,为达到让学生明白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的目的,我尝试了几种不同的`教学思路,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于是今年我又进行了深入地探究,真的有所顿悟,一节课下来,从孩子们兴奋的表情中,我感到许久未曾有过的轻松,多年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课后,我把教学流程在脑子里又重新过了一遍,并与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解决问题的症结只有一点----让学生真正了解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这两个数质因数的关系。为此,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学生小组讨论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与18和30有什么关系,通过共同交流,发现绝大多数同学思维都停滞在最小公倍数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倍数的阶段上,于是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18=2×3×3,30=2×3×5,讨论交流要求的最小公倍数与18和30的质因数有没有关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因为学生已经知道最小公倍数是18的倍数,而18是2、3、3相乘得到的,所以有学生发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包含18的质因数2、3、3的乘积,同理也包含30的质因数2、3、5的乘积,接着提问:这6个质因数相乘后是最小公倍数吗?为什么?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公有质因数2、3重复乘了一次,这样得到的公倍数就不是最小的,要想最小,只须用2×3×3×2×3×5,即用公有质因数2、3乘各自独有质因数3、5就是最小公倍数。这样在老师的引导,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的专注探索中学生基本上理解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思维得到了发展,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为后续的实际计算做好了铺垫。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承认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并非否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自发的形成,特别是抽象性较强的内容。任何创造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学*作为必要的基础。作为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启发和促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了让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始,我把新知找4和6的公倍数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森林运动会”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知,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能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既解决了问题,又*得了新知。在教法上做到有“扶”有“放”、“收放”自如,真正体现了“双主体”的作用。

  二、有效开放,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看到这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看到这两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研究两数互质和成倍关系的最小公倍时设计你有什么发现?你会有怎样的猜想?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每个问题都为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大量的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自主地在小组内开展了探究性的合作活动,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开放地去探究,生成了各种方案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教学的精彩在于学生的发现。”

  三、互动生成,启发思考。

  学生在前面的森林运动会“做裁判”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我借机顺势推舟,请学生用列举法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了在形式上避免了雷同,我是通过让学生填表获得最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由于前面有了“做数学”方法的引领,学生在这里是能“胜任”的。这样就从概念的认识提高到了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研究“互质”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归纳”五个过程,感受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感悟“做数学”的基本方法,从中渗透数学思考和数学方法。两数“互质”、两数“成倍”的最小公倍数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最后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整理,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四、挖掘不足有待改进

  1、课初的情境创设不是很贴切。没有考虑到,比赛是有一定长度的,与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统一,因此在年级赛课中使用了摆方块的操作引入。

  2、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小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往往难度较大。我就出示投影片,利用练*启发学生:从刚才找4的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然后汇报。教师出示图表示,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让学生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时,主要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学会用一般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通过研究最小公倍数计算方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列举法探索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及时巩固练*,有层次,有趣味。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范文五份(扩展7)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实用10份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一课,下面开始上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找位置游戏,好不好?请听游戏规则:老师会请7位同学参与,每人发一个号码代表自己,然后听老师的口令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对位置的同学继续参与游戏,找错位置的同学则被淘汰,另换一名同学参加。听明白了吗?好,这个游戏考验大家的反应能力,谁愿意参加?我会把这7张卡片分给7位同学。

  现在开始游戏。其他学生来做裁判。第一次找位置,请奇数号码的同学站这边,偶数号码的同学站这边。站对了吗?请归位。第二次找位置开始,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这边,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这边。这时候号码是6的同学会站到一边或不知道往哪边站。我会问:他站的位置对吗?他应该往哪边站?其他同学会说:他即应该往左边站,也应该往右边站。为什么呀?因为 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也就是说6是3和2公有的倍数。那你还知道哪个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学生会答出12、18、24,还有吗?能数完吗?那后面用“…”号表示。这些数都是3和2公有的倍数,就叫做3和2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谁来说说:什么叫做3和2的公倍数?说的不错,还有谁?说的很完整,还有吗?同桌也互相说说。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倍数,它在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生活情境,课件显示。)张老师家正在装修新房,我想把电视后面的这块正方形墙壁铺上漂亮的墙砖。这块正方形墙壁的边长是12分米,我想整块整块的铺满,不能切割墙砖。到了商店,店家说:我们有两种墙砖,1号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2号墙砖长5分米、宽3分米。你选哪一种合适呢?

  同学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为了方便大家操作,请每个小组打开1号学具袋,里面有模拟的长方形墙砖和正方形墙壁*面图。大家可以拼一拼,摆一摆,看能得到什么结果?下面分小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

  谁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选择的是长几分米,宽几分米的墙砖,能正好铺满吗?

  1号小组:我们小组选择的是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整块整块的铺,正好能铺满。

  2号小组:我们小组选择的是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整块整块的铺,不能正好铺满。

  那选哪一种砖合适呢?为什么选1号砖?因为1号砖整块整块的铺,正好能铺满。为什么不选2号砖?因为2号砖整块整块的铺,不能正好铺满。

  1号砖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这位同学:因为墙的边长12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也就是3和2的公倍数,所以,能正好铺满。是这样吗?还有谁来说说?抽3至4人回答。

  为什么2号砖不能正好铺满?因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数。

  分析的很正确。我们一起看一下,1号砖铺上去,漂亮吗?(课件出示)

  课堂小结:“看来所铺正方形墙壁的边长必须是长方形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的公倍数。” 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老师解决了铺墙砖的问题,谢谢你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很有价值的发现。你们真了不起!(课件出示情境)如果用这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整块整块的铺,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大家先猜一猜?6分米、15分米、18分米…

  同学们,合理的猜想是成功的一半,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大家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表格,可以再次利用学具拼一拼、摆一摆,进行验证,把得到的结果填写到表格中。填写完毕后我会有代表性的展示表格。

  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铺长方形墙砖长和宽的公倍数。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公倍数知识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其他组的发现一样吗?谁再来说说?3和2的公倍数都是6的倍数(贴板书);3和2最小的公倍数是6(贴板书);3和2公倍数是有很多个…,大家真善于思考,把这些发现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刚才我们发现了6是3和2最小的公倍数,叫做3和2的最小公倍数(贴板书)。(板书:最小)

  谁来说说6是3和2的什么数?说的不错,还有谁?

  我们刚才找出了3和2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圈来表示。(课件出示两个空白的集合圈)。

  3的倍数有?2的倍数有?学生齐说,课件出示答案。3和2的公倍数有?

  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该怎样填呢?(课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各部分应该填什么?怎样填?

  谁来说说?这位同学:中间的部分填3和2的公倍数,左边的部分只是3的倍数,右边的部分只是2的倍数。

  明白了吗?大家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作业纸独立完成。

  完成后随着学生汇报出示答案。(课件出示答案)

  那给你两个数你会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吗?相信你一定行。(课件出示: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大家先想一想,然后拿出作业纸,把过程写出来。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方法,分别进行展示。这几种方法都求出了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4。谁用的是第一种方法?你们分别写出了6和8的倍数,然后圈出了6和8的公倍数,第一个公倍数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是把6和8的倍数都列了出来,就是列举法。

  谁用的是第二种?谁用的是第三种?那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两种方法都是先列出了其中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区别是第二种是列出了较小数的倍数,第三种是列出了较大数的倍数。那哪一种找的更快?谁用的是第四种?

  我们用这么多方法求出了6和8的最小公倍数,从中选出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说一说。

  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吗?好,我们试一试,看你能做对吗?(课件出示练*题前2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随着学生回答出示答案。大家完成的非常好,我们再来看几道。(接着出示后4题)随着学生回答出示答案。完毕后问:你发现了什么?

  这位同学: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当两个数成互质关系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俩的乘积。说的太好了!同桌互相说说。

  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掌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些内容在我们的数学书88—90页,请大家打开书,认真看一遍。

  还有问题吗?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进行下面的练*。相信你一定没有问题!

  课件出示练*题一,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第一道,你来说:错,比如说4和8,8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但并不比8大。同意吗?第二道,这位同学:我认为这道题是对的。同意吗?那这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不一定。

  课件出示练*题二,请大家认真读题,独立完成。都谁完成了?这位同学:几月几日再次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其实是求4和6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至少12天后再次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也就是4月12日。同意吗?

  大家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其实在天文学中也有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请看:

  朗诵:这颗美丽的慧星是著名的哈雷彗星,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短周期彗星,每隔75或76年才能从地球上看见一次,它上一次回归是在20xx年,而下一次回归将在20xx年。它回归的时间就和它的公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的最小公倍数有关。

  “奇妙吧!如果大家还想继续了解,回去可以上网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让我们带着收获,下课!”

  板书:

  最小公倍数

  6、12、18…是2和3公有的倍数,叫它们的公倍数。6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这节课是一节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 ;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在不同的学校、班级进行前测,直接让不同认知水*的学生,用模拟的小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在动手操作中,由于受密铺的影响,横拼竖摆,不但耗时过长,而且很难有效的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因此在设计操作环节时,我搭建 “脚手架”。通过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和构建公倍数体系两个环节进行有效教学。成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掌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游戏卡片一套,模拟墙壁的*面图、模拟长方形墙砖多套,作业纸多张和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法和学法:

  加点理念课堂上我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照下面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动手操作,建立概念;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实际应用,回归生活;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首先我从游戏中引入,我把枯燥的倍数复*设计成“抢倍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悟公倍数。(预设5-6分钟)

  具体操作:

  首先我手里拿着数字卡片,给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风靡我们全班的游戏—抢倍数游戏。面对全体同学讲一下规则:找两个同学上来,一个负责抢3的倍数,一个负责抢2的倍数。老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过了抢的时间老师会把卡片收起来。最后抢的多的同学获胜。

  然后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要求每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来。当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游戏,其他学生做裁判共同参与。

  接下来游戏,当第7张卡片出来的时候,两个同学会同时抢6这个数字。如果没有出现抢的局面。我会再出示12这个数字。学生很容易发现并说出:数字6是决定游戏胜负的关键,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紧跟着追问:“为什么都来抢6这张卡片”。先让这两个代表说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说。

  然后揭示出公倍数的概念。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6是3和2公有的倍数,我们把6叫做3和2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及概念。)

  引导学生想想:那你还知道哪个数是3和2的公倍数?

  学生答出12、18、24等数,并用这些数完整的表述出公倍数的概念。

  及时表扬说的对,说的完整的同学。多让几个同学说说,并让同桌说说,强化公倍数的概念。

  【设计理念: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他们连在一起,那是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学*一个概念,需要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所以复*倍数的知识是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的关键。为了创设学生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关注6是3和2的公倍数,建立公倍数的概念。体现了认知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这一大环节是深刻理解公倍数,建立最小公倍数的重点内容,为此我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 固定的正方形边长,选择长方形墙砖。(预设6-7分)

  首先在前面通过游戏感悟公倍数的基础上,过渡到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公倍数能在生活中帮我们做什么。

  (出示生活情境,课件显示。)

  当学生明白题意后,要求学生利用模拟的长方形墙砖和墙壁正方形*面图,

  分小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得到不同的方案。

  然后让学生汇报想法,谁来说说:你们小组选择的是长几分米,宽几分米的墙砖,怎样铺的?

  在汇报方案时,学生都会选择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适时进行追问:“正方形墙面墙壁的边长所用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自主发现:按照要求进行,所铺成的正方形边长必须是小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倍数这一结论。

  这个时候多让几个学生说说这一结论。

  其次我再追问:“大家为什么都不选择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

  学生很容易答出,因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数。

  最后我作课堂小结:“看来所铺正方形墙壁的边长必须是长方形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搭建的“脚手架”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公倍数的意义,这样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也有利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现实意义。】

  (2) 用固定的长方形墙砖,铺多个的正方形。(预设6-7分)

  从上个环节直接过渡到问题中。“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很有价值的发现。(课件出示情境)用这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整块整块的铺,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然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有的同学有想法后,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填写完整。

  让学生填出表格,空间想象能力好的学生能直接想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和3的公倍数,想象不出来的,允许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其次把两个同学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打出。让学生交流这样填的想法。

  学生有可能答出: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所铺长方形墙砖长和宽的公倍数。及时表扬:“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公倍数知识解决问题,这了不起”

  还可能发现:其他公倍数都是6的倍数;最小的公倍数;公倍数是有很多个…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来,及时追问:“察这些公倍数,最小的是几?”学生很容易

  说出6是公倍数中最小的。 揭示出: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3和2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

  及时强化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多个学生说说6是3和2的什么数?同桌也互相说说。

  再次追问:3和2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能写完吗?让学生说出公倍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3) 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预设4-5分)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3的倍数和2的倍数。并把3和2的公倍数画出来。(课件出示两个空白的集合圈)。学生写完后,汇报结果。同时课件显示出答案。

  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该怎样填呢?(课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

  让学生思考、交流。明白各部分填什么,怎样填。让学生在作业纸上

  完成后汇报结果。(课件出示答案)并让学生说说3和2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再次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预设7-8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直接出示问题:那给你两个数6和8,怎样求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这时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有了想法后,让学生拿出作业纸,把过程写出来。

  然后让学生小组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汇报。(找几个不同的方法,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

  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交流、争辩,在交流各种方法的同时,可能发现:两个数相乘方法和倍数关系时找最大数的局限性。认识到列举法的普遍性。

  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会说:老师非常欣赏大家的方法。我这也

  有个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有方向的直线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叠的线段是6和8的公倍数。

  (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理念:探究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实际应用,回归生活。(预设3-4分钟)

  做一个课堂小结,转到学生解决问题中。“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 。掌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相信大家一定有很深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进行下面的练*。相信你一定没有问题。”

  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2、学生交流汇报得出:全班可能有48人或24人,最少为24人。

  【教学理念: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五)、全课总结,延伸课外。(预设3分钟)

  告诉学生在天文学中也有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让学生边听边看屏幕:

  (随着音乐的响起,播放图片。)。

  我朗诵:中国人对日食现象的记载,已有将*四千年的历史。在汉代就发现日食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月球从月初到下一次月初是一个朔望月,*均约长30天。太阳从月球轨道的升交点再回到升交点是一交点年,*均约长347天。朔望月与交点年的最小公倍数就和日食的周期有关。

  课堂结语:“奇妙吧!如果大家还想继续了解,回去可以上网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让我们带着收获,下课!”

  【教学理念: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收集到的生活资料,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学生是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又将带着问号走出课堂?这样的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智慧的行囊,生命的启迪。】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通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用列举法和短除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