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1-04 00:00:00 教学设计,初二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尽管是初一年级的阅读课文,却是初三年级的中考默写篇目,也是鉴赏篇目。也就是说从应试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本单元刚刚学*过白居易的《诗二首》,和下一单元即将学*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再结合刘禹锡、白居易以及柳宗元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有才华,为民*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本首诗歌的教学,既要符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读背背,赏析诗歌的意思,还想通过介绍刘禹锡个人的际遇、与两位好友的关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来引发学生思考,并感受像刘禹锡这类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目的: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人的别号:

  李白: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诗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诗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写诗刻苦成魔一般,当时的人们称他“诗魔”。诗人间也有互送别称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诗豪”的别称。)

  提问:诗豪是谁呢?(刘禹锡)

  2、刘禹锡的简介:(先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情况)

  陋室主人刘禹锡:

  中唐诗人,洛阳人,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于诗与白居易合称为“刘白”,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于文与柳宗元合称为“刘柳”。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二、释题。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朝为官,相互认识么?关系如何?(学生根据诗歌题目回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板书):

  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乐天:白居易的字。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如:见谅,见教。见赠:白居易赠送给刘禹锡的诗作。即: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时的*上赠送给我的诗作。

  (PPT出示白居易的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四句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见了从苏州刺史任上回洛阳的白居易。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初次相逢,白居易在筵*上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因此白居易称刘为“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也写下了一首诗作为酬答。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回赠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三、指导朗读诗歌。

  1.学生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初步了解诗人的经历。

  四、指导理解赏析。

  首联,第一、二句:“巴山楚水”:泛指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诗人的贬居之地。弃置身:弃置,抛弃,这里指被贬官离京。弃置身,被抛弃的人。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不满。诗一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板书: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永贞元年(805),王叔*新失败被杀,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古代属楚国,多水)司马。815年曾被招回长安,因游玄都观看桃花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讥刺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在今广东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转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古代属巴国,多山)、和州刺史。二十三年:作者从805年被朝廷贬职,到827年重新回京任职,其间共二十三年。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

  在遭贬谪的日子里,诗人的心态如何,生活状态怎样?

  (PPT出示)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颔联:第三、四句: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诗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板书:颔联运用典故,世事变迁)

  了解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三人的经历:

  白居易:(772~846),800年29岁时与元稹同中进士,815年被贬谪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太子太傅。

  刘禹锡:(772-842),与柳宗元同年中进士,805被贬朗州司马,晚年(827)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柳宗元:(773—819),793年20岁中进士,805年贬邵州刺史,又出为柳州刺史。

  颈联:第五、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

  人教版:“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板书:颈联千古名句,表达胸襟)

  (PPT出示)

  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柳宗元:“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尾联:第七、八句: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板书:尾联点睛之笔,表达意志)

  四、为民*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有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背诵出来,当堂默写。

  六、小结。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作业。

  (1)抄写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校编配套练*。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人。

  3、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认识诗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体验。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诗人以诗传情,以诗言志,今天我们来学*刘禹锡的作品。

  二、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作品集为《刘宾客集》

  三、复*诗歌鉴赏方法

  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写作手法。)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写作背景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五、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六、学*诗歌。

  (1)注释。

  (2)译文

  61548;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

  6154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译:

  6154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译:

  61548;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3)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4)思想内容

  诗人被贬回来后心情惆怅,但并没有沉沦,他襟怀豁达,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练*册。

  2、背诵默写全文。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课的学*。)

  二、诗歌背景介绍。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板书)诗中也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五、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互相学*,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 “弃置身” 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 “烂柯人” 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 “长” 坚忍之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六、学*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3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学*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尽管是初一年级的阅读课文,却是初三年级的中考默写篇目,也是鉴赏篇目。也就是说从应试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本单元刚刚学*过白居易的《诗二首》,和下一单元即将学*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再结合刘禹锡、白居易以及柳宗元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有才华,为民*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本首诗歌的教学,既要符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读背背,赏析诗歌的意思,还想通过介绍刘禹锡个人的际遇、与两位好友的关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来引发学生思考,并感受像刘禹锡这类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目的: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人的别号:

  李白: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诗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诗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写诗刻苦成魔一般,当时的人们称他“诗魔”。诗人间也有互送别称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诗豪”的别称。)

  提问:诗豪是谁呢?(刘禹锡)

  2、刘禹锡的简介:(先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情况)

  陋室主人刘禹锡:

  中唐诗人,洛阳人,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于诗与白居易合称为“刘白”,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于文与柳宗元合称为“刘柳”。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二、释题。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朝为官,相互认识么?关系如何?(学生根据诗歌题目回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板书):

  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乐天:白居易的字。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如:见谅,见教。见赠:白居易赠送给刘禹锡的诗作。即: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时的*上赠送给我的诗作。

  (PPT出示白居易的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四句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见了从苏州刺史任上回洛阳的白居易。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初次相逢,白居易在筵*上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因此白居易称刘为“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也写下了一首诗作为酬答。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回赠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三、指导朗读诗歌。

  1.学生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初步了解诗人的经历。

  四、指导理解赏析。

  首联,第一、二句:“巴山楚水”:泛指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诗人的贬居之地。弃置身:弃置,抛弃,这里指被贬官离京。弃置身,被抛弃的人。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不满。诗一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板书: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永贞元年(805),王叔*新失败被杀,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古代属楚国,多水)司马。815年曾被招回长安,因游玄都观看桃花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讥刺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在今广东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转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古代属巴国,多山)、和州刺史。二十三年:作者从805年被朝廷贬职,到827年重新回京任职,其间共二十三年。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

  在遭贬谪的日子里,诗人的心态如何,生活状态怎样?

  (PPT出示)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颔联:第三、四句: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诗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板书:颔联运用典故,世事变迁)

  了解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三人的经历:

  白居易:(772~846),800年29岁时与元稹同中进士,815年被贬谪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太子太傅。

  刘禹锡:(772-842),与柳宗元同年中进士,805被贬朗州司马,晚年(827)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柳宗元:(773—819),793年20岁中进士,805年贬邵州刺史,又出为柳州刺史。

  颈联:第五、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

  人教版:“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板书:颈联千古名句,表达胸襟)

  (PPT出示)

  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柳宗元:“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尾联:第七、八句: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板书:尾联点睛之笔,表达意志)

  四、为民*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有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背诵出来,当堂默写。

  六、小结。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作业。

  (1)抄写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校编配套练*。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尽管是初一年级的阅读课文,却是初三年级的中考默写篇目,也是鉴赏篇目。也就是说从应试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本单元刚刚学*过白居易的《诗二首》,和下一单元即将学*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再结合刘禹锡、白居易以及柳宗元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有才华,为民*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本首诗歌的教学,既要符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读背背,赏析诗歌的意思,还想通过介绍刘禹锡个人的际遇、与两位好友的关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来引发学生思考,并感受像刘禹锡这类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目的: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人的别号:

  李白: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诗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诗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写诗刻苦成魔一般,当时的人们称他“诗魔”。诗人间也有互送别称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诗豪”的别称。)

  提问:诗豪是谁呢?(刘禹锡)

  2、刘禹锡的简介:(先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情况)

  陋室主人刘禹锡:

  中唐诗人,洛阳人,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于诗与白居易合称为“刘白”,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于文与柳宗元合称为“刘柳”。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二、释题。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朝为官,相互认识么?关系如何?(学生根据诗歌题目回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板书):

  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乐天:白居易的字。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如:见谅,见教。见赠:白居易赠送给刘禹锡的诗作。即: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时的*上赠送给我的诗作。

  (PPT出示白居易的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四句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见了从苏州刺史任上回洛阳的白居易。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初次相逢,白居易在筵*上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因此白居易称刘为“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也写下了一首诗作为酬答。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回赠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三、指导朗读诗歌。

  1.学生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初步了解诗人的经历。

  四、指导理解赏析。

  首联,第一、二句:“巴山楚水”:泛指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诗人的贬居之地。弃置身:弃置,抛弃,这里指被贬官离京。弃置身,被抛弃的人。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不满。诗一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板书: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永贞元年(805),王叔*新失败被杀,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古代属楚国,多水)司马。815年曾被招回长安,因游玄都观看桃花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讥刺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在今广东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转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古代属巴国,多山)、和州刺史。二十三年:作者从805年被朝廷贬职,到827年重新回京任职,其间共二十三年。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

  在遭贬谪的日子里,诗人的心态如何,生活状态怎样?

  (PPT出示)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颔联:第三、四句: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诗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板书:颔联运用典故,世事变迁)

  了解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三人的经历:

  白居易:(772~846),800年29岁时与元稹同中进士,815年被贬谪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太子太傅。

  刘禹锡:(772-842),与柳宗元同年中进士,805被贬朗州司马,晚年(827)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柳宗元:(773—819),793年20岁中进士,805年贬邵州刺史,又出为柳州刺史。

  颈联:第五、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

  人教版:“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板书:颈联千古名句,表达胸襟)

  (PPT出示)

  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柳宗元:“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尾联:第七、八句: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板书:尾联点睛之笔,表达意志)

  四、为民*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有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背诵出来,当堂默写。

  六、小结。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作业。

  (1)抄写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校编配套练*。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优选【五】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1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诗意: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出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2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该项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C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3、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A )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4、诗歌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的心情。

  5、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3

  教学目的: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课的学*。)

  二、诗歌背景介绍。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板书)诗中也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五、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互相学*,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 “弃置身” 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 “烂柯人” 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 “长” 坚忍之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六、学*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4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低。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7)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8)到:到达

  (9)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至今被人引用。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5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作者:[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使君:称刺史。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长(zhǎng):增长,振作。

  <韵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评析>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常识>

  体裁:诗

  类别:七言律句

  年代:中唐

  作者:刘禹锡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抔,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3篇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

  (四)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1、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①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②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③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2)初读课文,学*字词

  ①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②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③分节读课文。

  A、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B、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④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⑤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2、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①出示句子:果然,( )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 )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②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③小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引板:预告天气

  ④第二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呀,草原上的人们只要一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就会说:(齐读)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学*第三段:

  (1)你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呢?

  (2)指名说,并随机板书:指明方向

  (3)这段话写得很美,老师读着读着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

  蓝色的天边

  闪动着的一些

  黑点

  就是鹰

  朝着鹰飞的方向走

  你也许能

  发现( )

  碰到( )

  也许能

  找到( )

  ①老师把最美的部分留给你们补充!学生填空。

  ②读读这首诗的第二节,你体会到了什么?(试图引导体会找到方向时越来越欣喜的感觉。)

  师生对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③齐读诗,并给诗加题目。

  ④第三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大草原迷路的我们终于找到了村庄,此时此刻,我们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感激地对鹰说——学生齐读重点句: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3、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总结,第四次激情引读重点句,达到: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预告天气,为迷路的人指路,其实还能为人们做许许多多的事,难怪人们对鹰充满了感情,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对着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高呼吧!—学生呼: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把“。”改成“!”,再来一次。

  (3)在句子前面加上“啊”,该怎么读?学生酝酿后齐呼。

  (六)板书:

  预告天气

  草原上的鹰

  指明方向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上初二作文3篇

  啊!时间过的是真快啊!一转眼初一的我已经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了。

  初二多了一科物理,但我感觉负担没那么重,但现在觉得时间过得好慢。以前一个星期过的非常快,大概作业的任务学校的事情太多了。

  我们的班主任唐老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准备一个小本儿,把每天的计划都写上做完一件事儿,画一个勾我认为那对我很有用,让我逐渐的学会利用时间了。这样下去我一定会变好的。

  这个学期我也有改变,不向上个学期和我那三个“好伙伴”一起出去溜达了,我也帮助他们学*。尤其是王志远同学,每天中午我们抓紧时间吃饭,吃完饭就去找老师问不会的知识。我们也互相学*各自身上的有点,渐渐的把那些坏毛病改掉!

  上个学期的我各项都不好,总是因为上课被批评而且都会被老师叫去办公室和我说说怎么改掉坏毛病,说的我都答应了可就是做不到。但是经过这个假期不知道怎么有了大大的'改变。就说上课我不怎么接老师话茬了,也没有那么多小动作了,也减少了交头接耳,更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笑的控制不住自己了。

  我是有些懒所以老师让我多动脑,少出声这样才回去集中精力办事,我犯过很多错误老师批评我,我知道是对我好,他希望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虽然我不是最好的,但我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我会向着我的目标前进!加油!

  初中生活过去了三分之一,原本有些悠闲的日子也到头了,到了该忙碌学*的时候了。

  初一一年,我都不会安排时间,而且很贪玩儿。经常一边玩一边写作业,所以作业总是写到很晚。第二天上学上课便会犯困,有时一些知识点都错过了,下课了又不问同学和老师,所以就这么落下了。作息时间也是规律的晚睡早起,就这样恶性循环。

  初二了,我又升了一级,任务也加重了一级,我应该学会安排时间,并且不能像初一那样贪玩儿了。原来上课听讲并不认真、爱走神的*惯也该改掉了。我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不能再像初一一样不务正业了。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为了迎接明年六月份的wat考试做准备。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任务,明确自己即将面对的挑战前要先充分了解它。二,要积极认真完成每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碰到不懂、不会、不明白的地方就要问。三,积极完成老师下达的任务。上面是我在初一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经验。下面是我这个学期的计划。首先,我要在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这可以充实我的课外生活。其次,要广交朋友,取长补短。第三,努力学*,争取在wat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第四,要多参加学校里举行的活动。第五,生活中要认真抓住每一次机会,让自己的能力尽力发挥。第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要认真对待,细节决定成败。第七,努力完成每项任务。第八,学会安排时间与制定计划,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总是有的。有了目标才会有努力的方向,才会有奋斗的激情。

  初一已经过去,迎来的是崭新的初二,我会用最饱满的热情来面对新的学*生活!

  春节年年有,它承载的却是不同人,不同时代的*凡的世界。

  ——题记

  讲到年味,在我看来年味是舌尖上的,而我们是在年味上长大的。对于我们小孩而言,过年就是,快快乐乐吃大餐,大大方方收红包,随随便便放鞭炮。

  在吃年夜饭的几天,大人们都在厨房里准备年夜饭,厨房像施了魔法的天地,冰在冰箱里的鱼肉、羊肉、海参……都变成了美味佳肴。

  在我们绥宁,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鸡!鸡必须捉又肥又嫩的鸡,鸡要炖十几分钟的样子,然后再在上面洒一些油,这样才能露出那晶莹剔透的鸡皮。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餐桌上有鸡汤、羊肉火锅、扣肉、白菜、蛋卷……扣肉是最传统的`菜品啦。肉皮红亮红亮的,厚厚的肥脂晶莹剔透。皮最好吃了,劲道弹牙之外,又有肥脂的细腻口感。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便是要用一丝小火慢慢炖,一定要用新鲜的羊肉最好是羊肉连皮带骨,在炖的时候要在里面放八角、料酒、葱姜……炖就要炖得酥烂,而这时整个屋子里都被浓浓的香味所覆盖着。

  而吃年夜饭之前,便总会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红色的身躯在那一瞬间被炸开,随之一股白色的硝烟从中飘荡……随后,我们便可以享受人间的美味,这时我们小孩便跟着大人们一样推杯换盏。就在将要吃完之时,便是我们小孩拿起我们手中的“酒杯”向我们的长辈进行来年的祝福,祝福过后,长辈便会拿来期盼已久的红包。

  年味是绽放在舌尖上的,它连同记忆永留心间。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初二上语文作文 (菁华3篇)

  哈勃特曾言:“对于所有盲行的船,所有的风都是逆风。”诚如斯言,帆与风的妥协,方能抵达希望的彼岸。适宜的妥协不是懦弱避让,而是在短暂的屈从中蓄力待发。

  水流弯弯,是与大地的妥协,但这并不影响它奔流到海的步伐,妥协并非是无原则的退让屈服,而是为了心中的桃花源选择的退一步进两步的方式。倘若人人不屈服于现状,以反抗一切证明自己的不驯与特立独行,等待我们的将是充满戾气、理性荒芜的社会。厦门市高一上语文作文。

  因此,心怀梦想,适度地妥协于不如意的现状,在妥协中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增加生命的温度,方能更好地抵达人生臻美之境,抵达灵魂的高地。

  适时的妥协,让我们放下匆忙的步伐,体验生而为人的悲壮与美丽。倘若生命仅是在一味的横冲直撞中消磨殆尽,其本质也是无益无成的。西西弗斯妥协于搬运巨石的枯燥重复劳作,但这并非徒劳。于妥协之中,他窥见了自己灵魂的纯粹,将单调的痛苦升华为生命的快乐,将枯燥的劳作化为幸福的踏板。适度的妥协让人心静致远,在妥协中积蓄着前行的勇气

  和力量。妥协于现状,重整灵魂,才能到达更遥远的未来。真正的智者总能在合适的地方妥协,既是对自己的精神保护,亦是以此证明自己的重剑无锋。

  学会适时的妥协,需要有洞察世相的锐利双眼,亦需拥有屈服的勇气。林徽因围困李庄时选择提瓶上街买醋,待时局运转又书写着*建筑史上的.传奇。与之相反,川端康成缺乏屈服于悲壮现实的勇气,选择含煤气自杀,让无数人扼腕叹息。学会妥协,是向完美理性追求的要义和必需。妥协并不意味着对理想的背离,也许它往往会成为人生之路上迈向成功的垫脚石和助推器。适时的妥协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收敛,是大智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标榜着“叛逆”,不屈服现实而是热衷于另辟门道,由此滋生了许多恶果。生如逆旅,要想一苇杭之,就当学会在狂风面前低头,如此方能劈波斩浪抵达生之彼岸。而如果一味搏斗,力量的悬殊仅会让我们遍体鳞伤,隐匿于历史中。因此,我们面对困境,应当适度妥协,多一些蓄力,少一些鲁莽,如此方能更好地历尽人生中无知的风雨。

  妥协不是懦弱,蛮干直冲则是一种悲哀。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学会适度妥协,丰满沧海之一粟的生命!

  水在外力作用下蜿蜒曲折,是因其要跟大地妥协。但是其仍能不改东流的本质,并最终汇入沧海。人生也是如此。既要有对外在的妥协,也要有对自我本身的坚守,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圆融自在的境界。

  妥协是否是必要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如同水对自然规律的妥协。人对社会的公共规则也要有所妥协。这种妥协并非是一种屈从和无原则的附和,而是人们对公共价值的一种敬畏。缺少了这种敬畏,相当于任凭人们胡作非为,因而模糊了道德底线。

  然而,若是这种妥协转变为心性上的屈从和让步,会带来什么呢?想必是个人血性和锐气的丧失。史怀泽将之称为成年人的“贫乏、屈从和迟钝”。人们受制于外在的力量,渐渐“顺从命运的理性化”,任凭各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残酷的生存竞争打磨了原有的锐气。但是为何人们在外部现实面前丧失了对个人的坚守呢?史怀泽再次给出了答案:“因为理想永在心中不够纯粹,不够坚定。”如此看来,水能够超越羁绊朝最终的目的流去,这是可敬的。因而我们说,人生既要有对外在的妥协,更需一种内部力量对外部形成的反抗。这种反抗如果足够坚定,便是挡不住的。当然,我们所说的反抗,并非形式上的叛逆,如今天许多为了博取眼球而走极端的“另类”。缺乏灵魂的反抗只能体现内在的无能为之和心智的不成熟。我们所需的是如水般精神的反抗。

  但当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生的妥协与反抗,都是有一定时期的。水在最初的阶段不得不与大地妥协。同样,人在少年阶段也必须对外在约束有一定的顺从。用弗洛伊德的话说:“人的良心及对错观在这一阶段逐渐明晰。”但在成长阶段中,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明确的目标,不再吸遂外物,对外界多了一份反抗,对自我多了一份坚守。

  而人生的终极目标何在?应是一种顺应天性的圆融自在。如水一般,顺应了外部的形式,但灵魂上对自我保有坚守。江入沧海。人生也应有这样一份圆融之美,在对外物的适应中永葆本真的天性。

  尼采曾将人生分为三个时期:个体隐没于环境的“合群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沙漠时期”和自我与外物融为一体的“创造时期”。无独有偶,古人从“落叶满空山,何时寻芳迹”到“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无一不展示了一种从妥协到反抗,再到天人合一的圆融的人生之美。

  或许,你还在为字词出错而懊悔?或许,你还在为阅读题不会而烦恼?或许,你还在为写作文而抓耳挠腮?那就请丢掉所有烦恼,跟我来一起听听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哈哈哈哈”这是在上课?没错!我们的课堂,欢乐而有趣。不时地开个小玩笑,活跃课堂气氛,逗得我们捧腹大笑。“你欠不欠咳嗽?欠?欠就对了!”这是让我们记住“嗽”的写法;“敢不敢打武松?小心揍扁你咧!”这是让我们避免在写“武”时多写一撇而导致出错。在快乐的气氛中学*,还牢牢地记住了词语的写法,这第一难题,可算是解决了啊!

  这第二关,曾经可也是让我焦头烂额的拦路虎。不过,因为优秀的语文白老师,因为这妙趣横生的语文课,一切,都是soeasy!做阅读理解时,讲到哪种题型,就教给我们方法,不说不知道,这一说,感觉好像全都有方法和禁忌呢!上次数了数,总结了有一二十条呢!讲过之后,再做到同样类型的题,再复*方法和禁忌,讲、练多了,这方法和禁忌,也就牢牢刻在脑子里了。等到考试,选择与题对应的方法,见招拆招,做阅读题,那还不是信手拈来的事儿!

  而第三大关,嘿嘿,不瞒您说,咱这一学期的语文课中,总会有几节*作指导和范文赏析课。我可是最喜欢指导课了。老师教会了我们许多写作文的技巧,例如:在学《穷人》时白老师就教给我们:写穷不说穷,写热不说热。学《穷人》时,还让我们在课堂上造热的句子,于是,大家跃跃欲试,思想格外活跃,句子可谓真是百花齐放,说什么的都有。而在学《荷塘旧事》中“我”溺水被救那一段时,可就更详细了!老师告诉我们,在写难过,写快乐的感受时,要写全面,把从头到脚的感受全部写出来,这样,文章就生动多了!末了,还让我们周末回家连续跳500下,体验后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于是,便有许多佳作诞生诸如此类,多得数不胜数。

  这便是我最喜欢上的语文课。我爱这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气氛活跃,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学到了知识,也掌握了方法和技巧。喜欢,不是空口无凭,那就让我把对语文的喜欢,转化为在语文学*道路上渐行渐远的动力吧!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初二《蝉》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蝉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一、导入

  诵读唐代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问:这首诗写了蝉的什么内容?想通过蝉表达什么情感?明确:借蝉来表达了自己虽身居高位但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我们称之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来学*香港作家小思所写的散文《蝉》,看看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不管你活几天,都要好好的活着!2、一个动物都知道要好好的活着,那我们人类更应该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加的……精彩!

  部编语文《蝉》优秀教学设计,不用老师管纪律,学生听课超认真

  三、品味精彩语句,体味虚词作用。

  这篇文章除了它的思想价值需要我们去学*品味外,还有一些含义隽永的句话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

  1、比如文章的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聒聒!”你能看出作者对蝉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烦蝉】

  2、(幻灯片出示:“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从这个句子中你能觉察作者对蝉的情感吗?在这里,作者的情感趋向不很明朗。加上一句话,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吗?(幻灯片出示:使事忙的人听了烦。)作者明确的表达了他讨厌的程度了吗?(幻灯片出示:“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烦。”)有什么区别?(多了“还、就、更”三个字,把烦的情感具体化了,情感更加突出了。)这三个字,如果我们将它单独拿出来,一点意义也没有。但是,当我们把它放进一句话一篇文章里的时候,他们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文章的情感就出来了。如果要在“使事忙的人听了烦”中间加几个字,你们会加什么字?从“还”、“就”或“更”字流露出来的是作者“烦”的心情,你能将作者的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情感传达一下呢?我们刚才所关注的“还、就、更”等词,它的名字叫虚词。今天,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探索这种虚词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刚刚我们品味了几个虚词,感悟到了“一烦”,我们再来看几个虚词,看看作者是不是还有“二烦”?

  3、(幻灯片出示去掉虚词的文字:“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为什么聒聒?那是一个夏天”)读了这段文字之后有什么感受?作者可能在想:这么小的东西,为什么能响彻一个夏天呢?真是不可思议!(幻灯片出示: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其中“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用红色显示。)与刚才的文段相比,多了……“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探讨这些一个个看似毫无意义的词语,探讨它们在这个语段中所蕴藏的深意,思考:作者借助这一个个虚词,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愫呢?对于人类而言,夏天确实是一个很*凡的季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过一年,都有一个夏天在等待着你,我们能度几个春秋,我们就拥有多少炎夏!所以,作者认为夏天很*常,所以,作者对蝉有着反感的心态!至此,作者对蝉的厌恶之情已达到极点,峰回路转,接下来,作者对蝉的态度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4、(幻灯片出示):友人说:“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这段文字中,友人对蝉的情感是?你能在“等到一个夏天”和“它的'生命完结了”之中各加一个字,让他变得情感浓烈吗?如果此时此刻让你对蝉倾吐心声,你会说什么呢?集体朗诵面对着蝉抒发我们的情感吧!蝉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是残酷的,但是蝉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

  5、(幻灯片出示:“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蝉为何“必须好好的活着”?因为它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种族的繁衍!师:生命的延续可以让别的蝉来承担啊凭啥让我来承受这样重大的磨难呢?从“必须”一词我们读出了蝉的?坚定、坚强!一种“责任”!再来理解“都不过”,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理解?

  6、面对着友人之言,作者对蝉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肃然起敬(齐读“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此时此刻,作者没有理由不宽恕蝉,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敬佩的宽恕!因为作者懂得了(幻灯片出示: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请注意连续的感叹号,有情感朗读)

  7、文章说:“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秋风何来颜色呢?那“秋风的颜色”和“宽恕蝉”又有何联系呢?

  部编语文《蝉》优秀教学设计,不用老师管纪律,学生听课超认真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从蝉身上获得了生命的感悟,我们更懂得了在语文中,有一个词,他的名字叫虚词,在传递情感中,虚词的作用是无限的。下面,让我们在冰心的《生命》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旅程吧!(幻灯片出示)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请孩子记住: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生命因充实丰富多姿而精彩!

  一、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性文章。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首先作者写蝉的“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厌烦的情绪。后来当朋友告诉他蝉的生活历程如此特殊、生命如此短暂时,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生物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细微观察*惯。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2、 教学难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检查预*情况

  (1) 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收敛:

  宽恕:

  零落:

  断续:

  (2) 检查布置的收集有关蝉的生长过程的图片与资料,并让两位同学将自己的资料向大家展示。

  2、 导入

  (1) 提问式:同学们!刚才两位同学把蝉的生长过程简要的口述后,你对蝉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发思考:它的生活历程如此艰辛,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相比之下,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3、 进入正课

  (1)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学生之间讨论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做出解

  答,并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对它的理解是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好好地活。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3)探究质疑:这是作者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但作者以往对蝉的认识却是那么浅薄,以往作者眼中的蝉是什么样子的?

  讨论并归纳:文中第1、2自然段,写出蝉的烦人、聒噪,病蝉的微弱、细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作者:[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使君:称刺史。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长(zhǎng):增长,振作。

  <韵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评析>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常识>

  体裁:诗

  类别:七言律句

  年代:中唐

  作者:刘禹锡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抔,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作者:[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使君:称刺史。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长(zhǎng):增长,振作。

  <韵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评析>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常识>

  体裁:诗

  类别:七言律句

  年代:中唐

  作者:刘禹锡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抔,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⑵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低。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⑸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⑹侧畔:旁边。(7)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8)到:到达(9)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来酬答他。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作者:[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使君:称刺史。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长(zhǎng):增长,振作。

  <韵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初二上语文教学总结范本5份

  一学期转眼就结束了,作为一年级语文教师,我觉得很忙碌,很辛苦,但也很快乐。

  一年级新课程的内容多、知识面广,但又是打基础和培养良好*惯的关键时候,而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大量枯燥的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与年级组里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我采用了歌声中学发音,儿歌中记字母的形,故事中掌握拼读规则等方法教学生学*汉语拼音.同时,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儿歌、“摘苹果”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达到快乐学拼音的目的。

  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学生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也可以体现其文化素养。所以,在*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写字教程,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临写.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惯方面要求学生。特别是*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惯。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半的语文学*,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定量的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培养了一些基本的学**惯。但学生的学*自觉性较差,语文素养不高,读书、写字等*惯的养成有待于加强和培养,学*兴趣有待于引导、激发。

  二、教材分析

  新版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仍然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安排八个单元,大体围绕“春光”“爱心”“传统文化”“童话“哲理”“科技”“故事”“历史”等主题编排,共25篇课文,4篇识字,八个语文园地。本册教材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汉字450个,会写250个。

  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

  4、培养正确、良好的写字*惯。

  5、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7、诵读浅显的儿歌、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9、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惯。

  10、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内容,与别人交流大方自然,有礼貌。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常用汉字450个,会写250个培养正确、良好的写字*惯。

  2、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五、工作措施

  1、 详细了解学生学*情况,努力做到教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认真学*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阶段教学目标,新版教材特点和编排内容。

  3、认真备课,设计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各种学**惯和学*方法。

  4、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本学期我担任新初一13和14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各位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各位师生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圆满结束。现将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实工作,勤奋学*。

  好*惯成就感未来。扎扎实实工作,本来就是我一向秉承的好*惯。作为一个新初一的老师,让孩子养成好*惯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老师没有好*惯就很难服众,很难让学生养成好*惯。所以,一个学期以来,我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秩序。刻苦读书学*,认真备课、写文章,积极参加教研,用心听课评课。

  二、培养*惯,抓实基础。

  学生刚到初中,学**惯和学*方法都还停留在小学。加上又是普通班,比较懒散,所以一切都必须擦掉重新开始。

  这个学期我主要抓学生的*惯,比如上课纪律,完成作业的质量,做题速度,听课方法,书写水*。

  上课一本为本,课本上每一个生僻字,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讲过。书写必须工整,书写不仅在考试中很重要,而且它将为你的美好人生奠基。一旦学生打好了基础,养成了好喜惯接下来的学*就水到渠成了!

  三、重视阅读,不断积累。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对于新初一同学来说读书就更加重要,他是对个人素质的一种提高,也是积累素材的必要手段,所以,这个学期我们把阅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读了《西游记》《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等十几本书,通过读书,同学们体会到不同的人生感悟,并且积累了不同的素材,为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四、写作日更,逐步提高。

  为了让学生不惧怕写作,甚至爱上写作,我这个学期一开始就制定计划,每天写作,原创日更。不一定写生活,还练*写读后感,改编小故事,一个主题的文章如果没有写好,可能会连着几天写一样的文章,直到文章水*大幅度提高,师生都满意。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都没有出现像以前的普通班同学一样的毛病,他们写字工整了,读书多了,*惯养成了,写作有水*了,每次考试看到作文也不再害怕了。

  每到学期接*尾声,盘点语文教学工作得失的时候,都会觉得时间飞逝,时光毫不留情地越出手指的缝隙。作为新教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师,我觉得很忙碌,很辛苦,但也很欢乐。在教学中,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我的教学水*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

  一、进取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本学期,每听一节课,我都会认真地做好记录并进取地思考,在别人的课堂中汲取到了精华,从而弥补自我教学工作中的缺失,同时在思考中也让自我的教学观点得以更高的提升。

  关于认真备课,本册书中的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是精心地分析、准备,从而再到课堂上给学生来讲授,在我的意识里,我觉得只要是自我能努力去做好的,就必须要竭尽全力地做,能够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欢乐与成就。二年级仍然还是重点,每节课我都严格要求孩子们做好生词卡片,并在家里做好充分预*,在课堂上检查每个学生都必须要过关,同时在指导认读的过程中,我也会花很多的时间在课堂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让孩子们牢记每一个生字。在写字教学中,我更是严格要求自我、要求学生,经过我的细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在一天天地提高,很多孩子的铅笔字写得是工整清晰。上好一节课,最重要的还要及时地进行反思,在课后的反思中找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发现自我讲课的不足,从而冥思该如何去改善。在本册书中,我在每一课教学后,都会认真地反思自我的课堂教学,同时,每个单元后的综合学*,我也会紧紧抓住其中一两个教学环节认真做好反思。

  二、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进取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才能拥有学*的动力和进取性。为了让孩子们更喜欢语文,除了让孩子喜欢我这个语文教师外,更多的是我要想办法如何丰富语文课,丰富语文课堂的学*。另外,我还将语文课堂融进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每当学到了适合主角表演的课文,我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进取性来进行表演,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做了很多精美的头饰,孩子们喜欢表演,乐于表演,而孩子们的表现也相当出色,真正地投入到了课文的主角中。

  三、注重*时的积累

  本学期我继续让孩子们坚持“每日一积累”主要还是做到形式多样的积累,这学期孩子们在积累资料上,兴趣上较上学期均有了明显的提升,好词好句、名人名言等,资料多样,在积累的同时,孩子们还能将意思说出来,在课前我让孩子进了“课前积累”,孩子的多样积累资料及出色表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将这项课外积累坚持下去。此刻我班孩子之所以在写作及回答问题时表达本事有必须的基础,这也与*时的积累有着紧密的关系。

  四、耐心辅导,用心测评

  对于学困生,我是给爱心,讲方法。使他们不断提高。我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鼓励他们,常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只是点滴提高,我都给予一个“优”加以赞许,让他们找会自信,找到学*的乐趣。除此,我还采取家访和电话联系,经过家庭和学校共同辅导,使这些学生有较大的提高。

  用心测评。每学完一组课文,我都指导学生认真复*,巩固所学的知识,然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景进行检测,最终讲评,对知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五、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学生发展不*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2、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3、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进取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继续加强业务学*,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我,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我,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我的力量。

  一个星期之后就要考试了,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也是总结整个学期五年级组教学工作情况。

  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我无比欣慰,但还存在这问题,今后还需努力解决,现对自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本届学生基础较差,为了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莫过于方法的学*。提高了学*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成绩是有很大好处的。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要着重知道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9)

——初二《蝉》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教学总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 确描摹“识、本、领”3个字。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4.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技术与学*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拼音引入,揭示课题

  1.板书音节:chán,指名拼读。

  2.板书:蝉,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

  师:蝉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个虫字旁(板书:虫)。右边是个“单” (板书),合起来就是蝉。这是一个形声字,虫字旁表义,单表音。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

  结合揭示课题,复*拼音,读准翘舌音。通过板书,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这种昆虫,同时滚动复* ,加深对“形声字”的认识。

  二、巩固分节,初读课文

  1. 巩固标小节号。

  (回忆方法——自己标小节号——集体核对)

  2. 自读课文,要求:字字过目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节。

  【说明】

  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标小节号是初读课文的常规步骤。对于标小节号这种新技能的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学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标小节号的方法及注意点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逐步使学生对这项技能日趋熟练。另外,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读课文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正音的意识,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自主阅读的最基本的步骤。

  三、小组学*,读课文划词语

  1.小组内分节朗读课文。

  出示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字字过目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游戏巩固,核对词语。

  (1) 游戏:拼音节,请词语。

  (媒体出示课文内容:词语都用拼音代替,读对后出示词语)

  重点关注:

  很 (前鼻音, “很”就是“非常”的意思。)

  本领 (分清前后鼻音。)

  知识 (整体认读音节)

  (2)媒体示范、全班比对检查。

  3.指导读好词语“不以为然、一摇头、不耐烦”

  【说明】

  把课文读正确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文,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尽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对于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逐步养成不急不躁的读文好*惯。

  “圈生字、划词语”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渐渐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游戏的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的同时,各有侧重地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一次集中的正音。

  四、指导读句,扫除朗读障碍

  1.出示句子,同桌练读。

  媒体出示:

  (1)蝉一天到晚趴在树枝上叫,它的叫声很不好听。

  (2)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3)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2.指名交流读句,随机理解“一天到晚”。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将句子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读懂文章打基础。

  五、读课文,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巩固读书*惯。

  2.齐读课文。

  3.根据提示说清故事大概内容。

  (1) 师带读提示。

  出示:因为蝉的叫声___________,所以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__________。 (怎么样) (干什么) 可是,蝉不愿意学。结果,它___________。

  (怎么样)

  (2)同桌交流。

  (3)逐句交流,随机学*生字“名、本、领”。

  第一句:

  师:谁来交流第一句?

  师:可不是一般的歌唱家,而是____,有名就是名气很响的意思。谁能读好这个词?(有名) 你有好办法记住“名”吗? 指名说 (关注规范表达)

  师:那有名的歌唱家想干什么呢?(出示:本领)

  师:你怎么记住“本”这个字?(指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领”这个字怎么记呢?(关注规范表达) 边说边在桌上写一写。

  师:再来读好这个词语。

  第二句:

  师:可是蝉不愿意学,那结果怎样呢?

  (4)齐读。

  【说明】

  分节读课文是对学生先前预*课文时标小节、读准字音的再一次反馈。同时借助填空整体进入,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继续加强生字的识记,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六、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小结。

  2.指导写字,练*书写“本、领”。

  【说明】

  通过老师示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好*惯。将字形结构、关键笔画作为切入点,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写好字的信心,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加以实践。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

  2.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生字;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描摹“识”。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 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技术与学*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引读填空,回顾故事内容。

  2.导入新课。

  二、重点学*第二节,读通句子,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

  (一)分清句子,读通句子。

  1.指导数句。

  2.自读课文,分清句子,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3.分句开火车交流,正音。

  4.齐读第2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6句话。边读边记,有哪几位歌唱家(板书:歌唱家)想教(板书:想教)蝉学本领(板书:本领)?

  (二)读第二小节,了解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

  1.思考: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

  2.交流并板书:黄莺、画眉、云雀

  3.听鸟叫声,加深了解。

  (三) 朗读描写三位“歌唱家”的句子,了解它们想教蝉学*的本领。

  1.指名3人交流句子。(生交流一句,媒体出示一句)

  2.师生配合读句,随机指导识记、书写“识”。

  A.发音

  B.识谱(出示词卡)

  引导发现2个字的共同处(都是左右结构,都是言字旁)。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提问法、引导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