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谜语

《谜语》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则谜语组成,谜底分别是人的两种器官:眼睛和耳朵。本课要求学会8个生字,1个偏旁。字词可以让学生在猜谜中掌握。两则谜语结构类似,第二则谜语可侧重自学。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各种猜谜的方法。难点是分清“猜、请”和“棵、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的眼睛、耳朵的一些特点,知道这两则谜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掌握猜谜的方法。

  2、学会:“语、间、颗、黑、猜、瞧”等8个生字和页字旁、反犬旁两个偏旁,分清“猜、请”和“棵、颗”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课激趣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谜语》这篇课文,一起读课题。

  2、学*“语”字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语”字?(语文书上、课程表上、作业本上、磁带上等)

  用手在课桌上写写这个字。

  二、初读谜语、学*生字

  1、读读谜语

  过了这么久,这个谜语着急了,它想和小朋友见见面,我们一起见见它吧!喜欢这个谜语吗?赶紧读一读吧。自读谜语。指名读谜语,读后纠正字音。

  2、学*生字

  ⑴、谜语会读了,躲在谜语里的生字词你认识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生字词(中间猜不着请你瞧一瞧一片一颗黑葡萄)请小老师领读,齐读,开小火车读。

  ⑵、分清颗和棵(出示棵——颗)

  谜语里的“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棵树的“棵”,有什么不同?(偏旁不同)教学“页”字旁。

  口头填空:一颗()一棵()

  三、再读谜语、试猜谜语

  ⑴、认识了躲在谜语里的生字词,相信小朋友能把谜语读得更好了。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谜语。

  ⑵、交流猜谜的方法

  你知道谜底了吗?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来学*生字“语”引导学生把生活和课堂结合起来,体现了大语文观。

  课文插图知道谜底,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眼睛想到的,读懂谜语的每一句话才猜出来的,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请你对我瞧一瞧”受到启发)

  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有那么多猜谜的方法。老师也有一种猜谜的方法,那就是画一画。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每个小朋友拿出白纸,按照谜语所说的画一画。画后讲评(通过交流讲评,让学生理解中间、黑葡萄、上边毛、下边毛所包含的意思)

  ⑶、理解最后一句话

  其实这则谜语中的一句话,已经告诉我们谜底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一起读读这句话。

  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表演瞧一瞧的动作,从中明白瞧用的是眼睛。

  比较猜和请字形的不同,教学反犬旁。

  比较句子:猜不着,你就对我瞧一瞧。

  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

  哪句比较好,为什么?(第二句用了请字显得很有礼貌)读出有礼貌的语气。

  四、朗读谜语,背诵谜语

  ⑴、学了谜语后你可以给别人去猜,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别人喜欢你的谜语?(为了使别人喜欢你的谜语,在猜谜语时,可以加上表情,加上动作。)自己准备一下,争取把谜语说得好一些。

  ⑵、创设语境,练*交际口语

  假如,你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你的阿姨,你能给她猜猜我们今天学得谜语吗?(提醒小朋友碰到阿姨应主动打招呼;跟阿姨说话时,要有礼貌;跟阿姨分别时,要说再见)

  老师演阿姨,小朋友给阿姨猜谜语。

  小朋友之间互猜谜语。

  五、拓展阅读、编编谜语

  ⑴、老师找了几个有趣的谜语,你们想不想见见他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几个谜语。(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猜不着,你在听我说一遍。等几个谜底是人的器官的谜语)

  ⑵、今天,我们学的谜语,谜底都是人的器官。你能照着这几个谜语,编一个谜底是鼻子的谜语吗?(左边一个洞,右边一个洞,是香还是臭,问它它都懂。)

  ⑶、今天这节课,我们掌握了许多猜谜的方法,小朋友的脑子里一定也有许多谜语,你能给大家猜猜你的谜语吗?游戏猜谜语。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猜出谜底,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通过动手画一画,让学生理解谜语中的词语含义。体现教学的整合性。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朗读,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举两得。

  让学生学了谜语后编编谜语,培养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谜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深邃、神秘”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父亲教“我”猜谜时的语气;理解“父亲的眼睛多神秘呀!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的含义

  3.按照提示,学*“先概括段落大意,再把段落大意连起来”的方法,把父亲教“我”猜谜语的故事进行简要复述。

  4.通过课文阅读,从父亲的谜语中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欣赏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

  (1)板书:21、父亲的谜语

  (2)齐读课题

  3.整体感知:说说通过预*,你觉得父亲的谜语怎么样?

  4.理清脉络:

  出示:请你根据提示,找到相应的小节,用“‖”给课文分成三段。

  (1)夏日的晚上,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

  (2)有一条谜语,“我”苦思冥想猜不出,父亲给了我巧妙的提示。

  (3)每当“我”有烦恼的时候,父亲总会念起谜语,这些谜语给“我”无限的快乐和光明。

  (生交流:(1)1-2小节(2)3-10小节(3)11-12小节)

  二、研读课文,赏析语段,体会父爱。

  1.出示课中小练*,默读思考,完成练*。

  2.交流,品读,感悟父爱。

  片断练*一:

  (1)自读第1、2节,填空:

  填空:夏日的晚上,我觉得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因为我喜欢看父亲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欢听父亲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谜的过程也是我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抓住猜父亲的谜语之“有趣”,重点品析“眯”“深邃”,通过朗读,感受父亲的爱)

  片断练*二:

  默读第六节,填空并思考:

  描写父亲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父亲的巧妙之处吗?

  (抓住父亲的神态和动作,感受父亲提示的“巧妙”。)

  片断练*二:

  (3)读下面的句子,请尝试提出问题。

  啊,父亲的眼睛多神秘啊!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神秘”、“许许多多”、“快乐”和“光明”的含义,感受父亲的谜语是爱的谜语。)

  三、按照提示,组织语言,简要复述。

  1.出示要求:简要复述

  2.讲解简要复述方法之一——段意归并法。

  3.出示段落大意,把段落大意连起来,进行简要复述。

  (1)夏日的晚上,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

  (2)有一条谜语,“我”苦思冥想猜不出,父亲给了我巧妙的提示。

  (3)每当“我”有烦恼的时候,父亲总会念起谜语,这些谜语给“我”无限的快乐和光明。

  4.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5.总结全文。

  父亲的谜语课文原文

  小时候,父亲最爱教我猜谜语。

  父亲有很多谜语。夏日的晚上,坐在星光笼罩着的院子里,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父亲眯起眼睛看着我,悠悠地念着他的谜语。我眨巴着眼睛,仰头对着那满天的星斗苦苦地寻找,谜底藏在哪里呢?再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他那双笑眯眯的小眼睛也和夜空一样深邃、神秘。当我苦思冥想,觉得小脑瓜发胀的时候,父亲便会给我巧妙的提示,直到我得意地叫起来,他也“嘿嘿”地笑了。

  渐渐的,父亲的谜语很少能够难倒我了。只有一条谜语我猜不出。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我想了半天想不出,问父亲:“怎么镜子里有个细妹子呢?”

  父亲笑着说:“你再听呀——”他把眼睛闭上,“晚上关箱子。”又把眼睛睁开,“早上开箱子。”父亲把眼睛凑*我,“箱子里有面小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

  我叫起来:“是眼睛,是眼睛。”

  父亲说:“对。这是爸爸的眼睛。”

  我问:“那我的眼睛又该怎么说呢?”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父亲摸摸饱经忧患而早白了的头发,说:“有个老头子。”

  每当我噘起了嘴,皱着眉头,一副烦恼忧愁的样子时,父亲便念起“关箱子、开箱子”,笑眯眯的眼睛一张一合,然后问我:“镜子里面有个什么呢?”我不作声,他便猜,“巧克力?大苹果?洋娃娃?蝴蝶结?花裙子?有小鹿的卷笔刀?……”我小小的心总会被其中某样东西引得高兴起来。父亲将它们“变”出来时,我总是搞不明白,父亲怎么就猜得出我镜子里面是什么呢?

  啊,父亲的眼睛多神秘呀!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注:⒈班里学生家里没有特殊情况。

《谜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父亲教我猜谜时的语气、语调。

  3.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4.能仿照课文,学*为自己感受兴趣的事物编谜语。

  5.读懂课文主要写了父亲教我猜谜语、编谜语的故事,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

  通过这则描写眼睛的谜语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通过父亲和我猜谜语的情景感悟深沉的父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悟

  1.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是否留意过父亲的眼睛呢?它曾带给你一些什么感受?

  2.那么,课文中父亲的眼睛又使女儿感受到什么?请读句子:

  啊,父亲的眼睛是多么神秘啊!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1)自由读。

  (2)交流女儿的感受。

  3.是啊,父亲的眼睛简直就是女儿快乐的源泉。真是这样吗?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吧!

  (1)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②思考:文中父亲的眼睛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用浪线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板书:夏日的晚上

  猜谜语的时候

  我烦恼忧伤时

  二、重点研读体验感悟

  1.感知第1、2节

  (1)指名读1、2节,边听边感受当时的气氛。

  (2)说说还有哪些词也能表示难倒?(头昏脑胀、苦思冥想、苦苦寻找)

  (3)此时,父亲是怎样让我快乐的?

  快速默读,交流板书:巧妙的提示

  2.师引读3一10节,边读边体会父亲提示的巧妙。

  分组再次朗读这几节,思考:从中你感受到父亲的什么?

  3.是啊,父亲是如此爱我,当我为猜出谜底而兴奋地叫起来时,他会在一旁为我高兴;而当我忧愁烦恼时,他就会想方设法给我变出快乐。

  (1)男女分角色朗读11、12节。

  (2)说说从父亲的谜语里你感受到什么?

  4.父亲,一个多么响亮而有力的名字!他给我们的爱虽然不像母爱那样伟大、亲切,但却多了一分含蓄、深沉,让我们带着真诚和爱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受一下父亲那份深深的爱o

  三、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补充阅读〈父亲的手〉

  每次感觉父亲的手都不一样

  第一次是在孩提时逃学的路上,在日向在小脸蛋上的脆声中,那时候父亲的手,写在心灵的只有痛。

  第二次是在上街的时候,把兴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那是记忆中最清晰的一次,手心与手心的交流,父亲的手好大好温暖。

  最*一次是在离家远行的时候,父亲摸了摸我的头,然后是我的脸,当粗糙刺痛我细腻的皮肉时,印在心底的却是全部的父爱。

  3.完成说写双通道,自编谜语。

《谜语》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 喜欢参与猜谜活动,并愿意与教师对答.

  2. 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水果卡片、水果实物、摸袋、隐藏好的卡片每人一个,音乐,展示板,水果贴画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

  1、音乐游戏:采果子

  幼儿听音乐玩开汽车的游戏,寻找水果卡片。

  2. 请幼儿说一说找到了什么水果卡片,分类摆放.

  ﹙二﹚猜谜游戏

  1. 教师: 咱们玩一个猜谜游戏,请小朋友猜猜我说的是哪个水果?

  1) “什么弯弯像小船?”

  2) “什么个大圆又圆?”

  3) “什么脸庞红彤彤?”

  4) “什么粒粒酸又甜?”

  引导幼儿分别在卡片中找到答案.

  2. 完整的对答说儿歌

  (1) 教师说,幼儿答;

  (2) 幼儿问,教师答;

  (3) 幼儿间相互问答.

  ﹙三﹚尝试创编猜谜儿歌

  1. 分别出示杨桃实物,柿子实物,引导幼儿说出其特点,教师帮助整理语句。

  2. 出示摸袋,引导个别幼儿摸水果,创编儿歌。

  ﹙四﹚将儿歌整理并完整朗诵

《谜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父亲教“我”猜谜时的语气、语调。

  3.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能仿照课文,学*为自己感受兴趣的事物编谜语.

  4.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通过父亲和我猜谜语的情景,感悟深沉的父爱。

  教学难点:通过这则描写眼睛的谜语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联系你*时生活,爸爸常常和你做的事情有哪些?

  2、*时我们接触到写母亲的作品比较多,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父亲的课文,

  二、学*课文

  (一)整体梳理

  1、轻声读课文

  2、思考:父亲的谜语是以什么为谜底的?

  3、父亲的眼睛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夏日的晚上猜谜语时烦恼忧愁时

  (二)分小节学*

  1、师生配合读1、2小节,找出这两小节中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用曲线划下来。

  1)出示句子,谁来读读看?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板书:眯、笑眯眯深邃

  3)理解深邃的意思

  4)集体读这两句话。

  2、那么,爸爸深邃的眼睛里究竟藏着什么呢?我们带着问题自己来学*课文。

  小组学*,出示菜单:

  (1)用喜欢的形式读一读3-10小节;

  (2)按照下列词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苦思冥想:

  巧妙提示

  (3)读了课文后,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儿?怎样的父亲?

  交流,指导朗读,并在语言环境中学*理解苦思冥想、巧妙提示的具体意思。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父亲的谜语很少能够难倒我了吗?

  对啊,有趣的谜语,巧妙地提时无处不在的父爱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快乐。

  课文中出现了两条谜面,老师读谜底,你们读谜面:

  引读:爸爸的眼睛--

  我的眼睛--

  那你们能不能仿照它的样子也来编个谜面说说老师的眼睛?

  3、我们通过朗读课文,找出写爸爸眼睛的句子的方法学*了课文1-10小节。自由读11小节,也用这个方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笑眯眯一张一合

  你能回答作者的问题吗?(爸爸怎么能猜出我镜子里是什么呢?)

  出示最后一节,对啊!父亲的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永远给孩子光明和快乐!

  指导朗读,现在你知道,爸爸深邃的眼睛里究竟藏着什么了吗?

  板书:父爱

  三、总结拓展

  1、齐读课文,从夏日晚上到猜一个有趣的谜语,再到我烦恼时为我解忧,你觉得父爱像什么?

  2、大家说得很好,出示苏童的话读一读:

  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有聪明人说,父爱如山。

  板书:如山

  3、你也一定能感受到*时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父爱,用“当我……爸爸的手……”说一句话。

  附板书:

  夏日的晚上 眯起 笑眯眯

  21 父亲的谜语 猜谜语时 闭上 睁开 凑*

  深邃

  父爱如山 烦恼忧愁时 笑眯眯 一张一合


《谜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谜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谜语》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谜语》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则谜语组成,谜底分别是人的两种器官:眼睛和耳朵。本课要求学会8个生字,1个偏旁。字词可以让学生在猜谜中掌握。两则谜语结构类似,第二则谜语可侧重自学。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各种猜谜的方法。难点是分清“猜、请”和“棵、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的眼睛、耳朵的一些特点,知道这两则谜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掌握猜谜的方法。

  2、学会:“语、间、颗、黑、猜、瞧”等8个生字和页字旁、反犬旁两个偏旁,分清“猜、请”和“棵、颗”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课激趣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谜语》这篇课文,一起读课题。

  2、学*“语”字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语”字?(语文书上、课程表上、作业本上、磁带上等)

  用手在课桌上写写这个字。

  二、初读谜语、学*生字

  1、读读谜语

  过了这么久,这个谜语着急了,它想和小朋友见见面,我们一起见见它吧!喜欢这个谜语吗?赶紧读一读吧。自读谜语。指名读谜语,读后纠正字音。

  2、学*生字

  ⑴、谜语会读了,躲在谜语里的生字词你认识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生字词(中间猜不着请你瞧一瞧一片一颗黑葡萄)请小老师领读,齐读,开小火车读。

  ⑵、分清颗和棵(出示棵——颗)

  谜语里的“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棵树的“棵”,有什么不同?(偏旁不同)教学“页”字旁。

  口头填空:一颗()一棵()

  三、再读谜语、试猜谜语

  ⑴、认识了躲在谜语里的生字词,相信小朋友能把谜语读得更好了。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谜语。

  ⑵、交流猜谜的方法

  你知道谜底了吗?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来学*生字“语”引导学生把生活和课堂结合起来,体现了大语文观。

  课文插图知道谜底,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眼睛想到的,读懂谜语的每一句话才猜出来的,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请你对我瞧一瞧”受到启发)

  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有那么多猜谜的方法。老师也有一种猜谜的方法,那就是画一画。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每个小朋友拿出白纸,按照谜语所说的画一画。画后讲评(通过交流讲评,让学生理解中间、黑葡萄、上边毛、下边毛所包含的意思)

  ⑶、理解最后一句话

  其实这则谜语中的一句话,已经告诉我们谜底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一起读读这句话。

  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表演瞧一瞧的动作,从中明白瞧用的是眼睛。

  比较猜和请字形的不同,教学反犬旁。

  比较句子:猜不着,你就对我瞧一瞧。

  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

  哪句比较好,为什么?(第二句用了请字显得很有礼貌)读出有礼貌的语气。

  四、朗读谜语,背诵谜语

  ⑴、学了谜语后你可以给别人去猜,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别人喜欢你的谜语?(为了使别人喜欢你的谜语,在猜谜语时,可以加上表情,加上动作。)自己准备一下,争取把谜语说得好一些。

  ⑵、创设语境,练*交际口语

  假如,你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你的阿姨,你能给她猜猜我们今天学得谜语吗?(提醒小朋友碰到阿姨应主动打招呼;跟阿姨说话时,要有礼貌;跟阿姨分别时,要说再见)

  老师演阿姨,小朋友给阿姨猜谜语。

  小朋友之间互猜谜语。

  五、拓展阅读、编编谜语

  ⑴、老师找了几个有趣的谜语,你们想不想见见他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几个谜语。(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猜不着,你在听我说一遍。等几个谜底是人的器官的谜语)

  ⑵、今天,我们学的谜语,谜底都是人的器官。你能照着这几个谜语,编一个谜底是鼻子的谜语吗?(左边一个洞,右边一个洞,是香还是臭,问它它都懂。)

  ⑶、今天这节课,我们掌握了许多猜谜的方法,小朋友的脑子里一定也有许多谜语,你能给大家猜猜你的谜语吗?游戏猜谜语。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猜出谜底,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通过动手画一画,让学生理解谜语中的词语含义。体现教学的整合性。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朗读,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举两得。

  让学生学了谜语后编编谜语,培养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谜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深邃、神秘”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父亲教“我”猜谜时的语气;理解“父亲的眼睛多神秘呀!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的含义

  3.按照提示,学*“先概括段落大意,再把段落大意连起来”的方法,把父亲教“我”猜谜语的故事进行简要复述。

  4.通过课文阅读,从父亲的谜语中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欣赏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

  (1)板书:21、父亲的谜语

  (2)齐读课题

  3.整体感知:说说通过预*,你觉得父亲的谜语怎么样?

  4.理清脉络:

  出示:请你根据提示,找到相应的小节,用“‖”给课文分成三段。

  (1)夏日的晚上,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

  (2)有一条谜语,“我”苦思冥想猜不出,父亲给了我巧妙的提示。

  (3)每当“我”有烦恼的时候,父亲总会念起谜语,这些谜语给“我”无限的快乐和光明。

  (生交流:(1)1-2小节(2)3-10小节(3)11-12小节)

  二、研读课文,赏析语段,体会父爱。

  1.出示课中小练*,默读思考,完成练*。

  2.交流,品读,感悟父爱。

  片断练*一:

  (1)自读第1、2节,填空:

  填空:夏日的晚上,我觉得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因为我喜欢看父亲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欢听父亲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谜的过程也是我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抓住猜父亲的谜语之“有趣”,重点品析“眯”“深邃”,通过朗读,感受父亲的爱)

  片断练*二:

  默读第六节,填空并思考:

  描写父亲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父亲的巧妙之处吗?

  (抓住父亲的神态和动作,感受父亲提示的“巧妙”。)

  片断练*二:

  (3)读下面的句子,请尝试提出问题。

  啊,父亲的眼睛多神秘啊!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神秘”、“许许多多”、“快乐”和“光明”的含义,感受父亲的谜语是爱的谜语。)

  三、按照提示,组织语言,简要复述。

  1.出示要求:简要复述

  2.讲解简要复述方法之一——段意归并法。

  3.出示段落大意,把段落大意连起来,进行简要复述。

  (1)夏日的晚上,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

  (2)有一条谜语,“我”苦思冥想猜不出,父亲给了我巧妙的提示。

  (3)每当“我”有烦恼的时候,父亲总会念起谜语,这些谜语给“我”无限的快乐和光明。

  4.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5.总结全文。

  父亲的谜语课文原文

  小时候,父亲最爱教我猜谜语。

  父亲有很多谜语。夏日的晚上,坐在星光笼罩着的院子里,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父亲眯起眼睛看着我,悠悠地念着他的谜语。我眨巴着眼睛,仰头对着那满天的星斗苦苦地寻找,谜底藏在哪里呢?再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他那双笑眯眯的小眼睛也和夜空一样深邃、神秘。当我苦思冥想,觉得小脑瓜发胀的时候,父亲便会给我巧妙的提示,直到我得意地叫起来,他也“嘿嘿”地笑了。

  渐渐的,父亲的谜语很少能够难倒我了。只有一条谜语我猜不出。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我想了半天想不出,问父亲:“怎么镜子里有个细妹子呢?”

  父亲笑着说:“你再听呀——”他把眼睛闭上,“晚上关箱子。”又把眼睛睁开,“早上开箱子。”父亲把眼睛凑*我,“箱子里有面小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

  我叫起来:“是眼睛,是眼睛。”

  父亲说:“对。这是爸爸的眼睛。”

  我问:“那我的眼睛又该怎么说呢?”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父亲摸摸饱经忧患而早白了的头发,说:“有个老头子。”

  每当我噘起了嘴,皱着眉头,一副烦恼忧愁的样子时,父亲便念起“关箱子、开箱子”,笑眯眯的眼睛一张一合,然后问我:“镜子里面有个什么呢?”我不作声,他便猜,“巧克力?大苹果?洋娃娃?蝴蝶结?花裙子?有小鹿的卷笔刀?……”我小小的心总会被其中某样东西引得高兴起来。父亲将它们“变”出来时,我总是搞不明白,父亲怎么就猜得出我镜子里面是什么呢?

  啊,父亲的眼睛多神秘呀!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注:⒈班里学生家里没有特殊情况。

《谜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父亲教我猜谜时的语气、语调。

  3.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4.能仿照课文,学*为自己感受兴趣的事物编谜语。

  5.读懂课文主要写了父亲教我猜谜语、编谜语的故事,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

  通过这则描写眼睛的谜语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通过父亲和我猜谜语的情景感悟深沉的父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悟

  1.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是否留意过父亲的眼睛呢?它曾带给你一些什么感受?

  2.那么,课文中父亲的眼睛又使女儿感受到什么?请读句子:

  啊,父亲的眼睛是多么神秘啊!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1)自由读。

  (2)交流女儿的感受。

  3.是啊,父亲的眼睛简直就是女儿快乐的源泉。真是这样吗?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吧!

  (1)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②思考:文中父亲的眼睛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用浪线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板书:夏日的晚上

  猜谜语的时候

  我烦恼忧伤时

  二、重点研读体验感悟

  1.感知第1、2节

  (1)指名读1、2节,边听边感受当时的气氛。

  (2)说说还有哪些词也能表示难倒?(头昏脑胀、苦思冥想、苦苦寻找)

  (3)此时,父亲是怎样让我快乐的?

  快速默读,交流板书:巧妙的提示

  2.师引读3一10节,边读边体会父亲提示的巧妙。

  分组再次朗读这几节,思考:从中你感受到父亲的什么?

  3.是啊,父亲是如此爱我,当我为猜出谜底而兴奋地叫起来时,他会在一旁为我高兴;而当我忧愁烦恼时,他就会想方设法给我变出快乐。

  (1)男女分角色朗读11、12节。

  (2)说说从父亲的谜语里你感受到什么?

  4.父亲,一个多么响亮而有力的名字!他给我们的爱虽然不像母爱那样伟大、亲切,但却多了一分含蓄、深沉,让我们带着真诚和爱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受一下父亲那份深深的爱o

  三、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补充阅读〈父亲的手〉

  每次感觉父亲的手都不一样

  第一次是在孩提时逃学的路上,在日向在小脸蛋上的脆声中,那时候父亲的手,写在心灵的只有痛。

  第二次是在上街的时候,把兴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那是记忆中最清晰的一次,手心与手心的交流,父亲的手好大好温暖。

  最*一次是在离家远行的时候,父亲摸了摸我的头,然后是我的脸,当粗糙刺痛我细腻的皮肉时,印在心底的却是全部的父爱。

  3.完成说写双通道,自编谜语。

《谜语》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 喜欢参与猜谜活动,并愿意与教师对答.

  2. 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水果卡片、水果实物、摸袋、隐藏好的卡片每人一个,音乐,展示板,水果贴画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

  1、音乐游戏:采果子

  幼儿听音乐玩开汽车的游戏,寻找水果卡片。

  2. 请幼儿说一说找到了什么水果卡片,分类摆放.

  ﹙二﹚猜谜游戏

  1. 教师: 咱们玩一个猜谜游戏,请小朋友猜猜我说的是哪个水果?

  1) “什么弯弯像小船?”

  2) “什么个大圆又圆?”

  3) “什么脸庞红彤彤?”

  4) “什么粒粒酸又甜?”

  引导幼儿分别在卡片中找到答案.

  2. 完整的对答说儿歌

  (1) 教师说,幼儿答;

  (2) 幼儿问,教师答;

  (3) 幼儿间相互问答.

  ﹙三﹚尝试创编猜谜儿歌

  1. 分别出示杨桃实物,柿子实物,引导幼儿说出其特点,教师帮助整理语句。

  2. 出示摸袋,引导个别幼儿摸水果,创编儿歌。

  ﹙四﹚将儿歌整理并完整朗诵

《谜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父亲教“我”猜谜时的语气、语调。

  3.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能仿照课文,学*为自己感受兴趣的事物编谜语.

  4.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通过父亲和我猜谜语的情景,感悟深沉的父爱。

  教学难点:通过这则描写眼睛的谜语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联系你*时生活,爸爸常常和你做的事情有哪些?

  2、*时我们接触到写母亲的作品比较多,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父亲的课文,

  二、学*课文

  (一)整体梳理

  1、轻声读课文

  2、思考:父亲的谜语是以什么为谜底的?

  3、父亲的眼睛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夏日的晚上猜谜语时烦恼忧愁时

  (二)分小节学*

  1、师生配合读1、2小节,找出这两小节中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用曲线划下来。

  1)出示句子,谁来读读看?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板书:眯、笑眯眯深邃

  3)理解深邃的意思

  4)集体读这两句话。

  2、那么,爸爸深邃的眼睛里究竟藏着什么呢?我们带着问题自己来学*课文。

  小组学*,出示菜单:

  (1)用喜欢的形式读一读3-10小节;

  (2)按照下列词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苦思冥想:

  巧妙提示

  (3)读了课文后,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儿?怎样的父亲?

  交流,指导朗读,并在语言环境中学*理解苦思冥想、巧妙提示的具体意思。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父亲的谜语很少能够难倒我了吗?

  对啊,有趣的谜语,巧妙地提时无处不在的父爱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快乐。

  课文中出现了两条谜面,老师读谜底,你们读谜面:

  引读:爸爸的眼睛--

  我的眼睛--

  那你们能不能仿照它的样子也来编个谜面说说老师的眼睛?

  3、我们通过朗读课文,找出写爸爸眼睛的句子的方法学*了课文1-10小节。自由读11小节,也用这个方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笑眯眯一张一合

  你能回答作者的问题吗?(爸爸怎么能猜出我镜子里是什么呢?)

  出示最后一节,对啊!父亲的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永远给孩子光明和快乐!

  指导朗读,现在你知道,爸爸深邃的眼睛里究竟藏着什么了吗?

  板书:父爱

  三、总结拓展

  1、齐读课文,从夏日晚上到猜一个有趣的谜语,再到我烦恼时为我解忧,你觉得父爱像什么?

  2、大家说得很好,出示苏童的话读一读:

  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有聪明人说,父爱如山。

  板书:如山

  3、你也一定能感受到*时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父爱,用“当我……爸爸的手……”说一句话。

  附板书:

  夏日的晚上 眯起 笑眯眯

  21 父亲的谜语 猜谜语时 闭上 睁开 凑*

  深邃

  父爱如山 烦恼忧愁时 笑眯眯 一张一合


《谜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口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训练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5)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1)学*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导学过程;

  1、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诵《口技》,正字音。

  (2)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3)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2)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3)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4)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1)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2)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3)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4)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梦中惊醒远*、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少多、简杂

  (5)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课堂总结:

  1、内容:

  2、方法:

  (四)课下作业布置

  (1)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你还知道哪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五)课堂检测:(练*题—略)

  (六)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具:生字词卡片、小黑板、问题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闻”。

  三、揭示目标:(出示小黑板)

  四、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林嗣环sì呓语yì狺狺yín叱chì伸颈jǐng

  嘿叹mò齁hōu中间jiàn意少舒shū

  曳屋许许声yèhǔhǔ几欲先走jī

  ①教师领读

  ②学生齐读

  ③学生领读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五、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串讲课文:(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

  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3)指名翻译。

  (4)教师点拔:

  ①善:善于。

  ②会:适逢,正赶上。

  ③于厅事:在客厅。

  ④施:设置。

  ⑤闻:听见。

  ⑥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总结:介绍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场合、设施、道具、以及开演之时的气氛。

  (5)指导背诵

  第二段:

  (1)学生齐读。

  (2)教师点拔:

  ①惊觉:被惊醒。

  ②呓语:说梦话。

  ③既而:不久。

  ④抚儿乳:乳,喂奶。

  ⑤儿含乳啼:乳,**。

  ⑥是时:这时候。

  ⑦凑:会合,聚集。

  ⑧妙:妙处。

  ⑨毕:全。

  ⑩嘿叹:“嘿”同“默”,默默赞叹。⑾绝:到了极点。

  (3)学生串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4)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和听众的反应。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具:生字词卡片、小黑板、问题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闻”。

  三、揭示目标:(出示小黑板)

  四、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林嗣环sì呓语yì狺狺yín叱chì伸颈jǐng

  嘿叹mò齁hōu中间jiàn意少舒shū

  曳屋许许声yèhǔhǔ几欲先走jī

  ①教师领读②学生齐读③学生领读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五、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串讲课文:(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

  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3)指名翻译。

  (4)教师点拔:

  ①善:善于。②会:适逢,正赶上。③于厅事:在客厅。④施:设置。⑤闻:听见。⑥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总结:介绍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场合、设施、道具、以及开演之时的气氛。

  (5)指导背诵

  第二段:

  (1)学生齐读。

  (2)教师点拔:

  ①惊觉:被惊醒。②呓语:说梦话。③既而:不久。

  ④抚儿乳:乳,喂奶。⑤儿含乳啼:乳,**。

  ⑥是时:这时候。⑦凑:会合,聚集。⑧妙:妙处。

  ⑨毕:全。⑩嘿叹:“嘿”同“默”,默默赞叹。⑾绝:到了极点。

  (3)学生串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4)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和听众的反应。

  (5)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河大版《口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②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③京中有善口技者()妇手拍儿声()

  遥闻深巷犬吠声()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

  ②表示同时发生

  ③表示相继发生

  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八、板书设计

  口技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林嗣环清代

  一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

  会宾客大宴:场合。

  施八尺屏障:设施。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

  满堂寂然,无敢哗者:开演时的气氛。

  二段:遥闻深巷犬吠声……众妙毕备: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也:写听众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训练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 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5) 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 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

  (3) 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

  (1) 学*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 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2、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情景导入: 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导学过程;

  1、 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诵《口技》,正字音。

  (2)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3)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1) 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2) 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3) 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4) 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1) 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2) 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3) 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4)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议论 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 远*、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 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 少多、简杂

  (5) 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 课堂总结:

  1、内容:

  2、方法:

  (四) 课下作业布置

  (1) 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 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 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 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 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 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 合作探究

  (1) 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2) 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 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 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 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 你还知道哪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 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五)课堂检测:(练*题—略)

  (六) 课堂总结:

  1、内容:

  2、方法:

  (七)作业:p159页思考与练*:二、三

  【教材简析】

  小说通过记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小说首尾呼应,叙述口技表演者的开始到终了的情态和所用的道具,主体部分则是铺叙的具体口技表演的情景──一个四口之家晚上睡觉时突遇大火的几个生活场景,叙述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惟妙惟肖。作者在表现时注重对表演者口技表演的正面描写和听众听时反应的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渲染了表演者技艺的精湛绝伦。另外,语言虽极简练但又极为形象,很具表现力。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页下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并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能找出文中正面与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能分析其结合起来写的作用。

  3、能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练、形象的语言。

  4、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实词、虚词,正、侧面结合描写的作用,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读懂课文;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准、读懂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现在中央电视台有个曲苑杂谈的栏目,里面就经常有人模拟各种各样的声音。(如有条件,可播放洛桑学艺VCD片段,学生兴趣更浓。)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早在几百年前为我们表演的口技。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时代背景。

  明确: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善写诗文。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等。《口技》原为他的《秋声诗》的序言。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先请学生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并且补充。)

  2、读准下列字音:

  吠(fèi) 叱(chì) 倾(qīng) 少顷(shǎo qǐng) 惊觉(jiào)

  三、整体感知

  1、导入语:通过检测预*,可以感知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如有朗读磁带等音像资料更好)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请同桌注意字音、节奏,相互纠正。

  学生齐读课文。

  四、译读课文

  1、导入语: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它,更要读懂它,下面请同学参照页下注释和板书提示,有些可作些笔记记在书上,作些积累,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翻译一遍,如有不懂之处,可以随时与同学交流意见,也可直接问老师:

  ⑴ 学生自己参照页下注翻译课文,有疑问处作好记号。

  ⑵ 小组交流疑问之处。

  ⑶ 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全班同学或者老师帮助解决。


《谜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太阳》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等词语。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初步学*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1、当你们面对太阳,你们想知道它的什么?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温度及现象均会提出有关问题。)

  2、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概括。

  教师鼓励: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有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二、自学课文,寻找答案。

  1、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阅读。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2、学生自学。

  师指导: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每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要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也可以用笔在文章中圈点一下关键字词。

  要求学生读后把每个自然段概括的内容写在旁边也可以在文章中圈点出来

  板书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自学情况交流学生想说哪一自然段的意思就可以说哪一自然段的意思。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板书

  太阳远 太阳大 太阳热

  太阳与雨雪

  太阳与人的关系 太阳与风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太阳与杀菌

  三、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报告答案

  学*课文第一部分知识:太阳的知识

  1、太阳离我们有多远你知道吗?谁能来说说?(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第2和第3句通过数字可以看出)

  数字最有说服力,通过这 3个数字你能感受到什么?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体会太阳离我们的遥远呢?指名朗读。

  2、那么太阳有多大呢,课文第几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大小了呢?谁来读一下。指名读。

  课文中用哪个数字告诉了我们太阳的大小的呢?你来想象一下,130万个地球那该多大呀。

  师小结:在这里作者为了让我们可以想象到太阳的大小,用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比较,也就是说拿太阳的大小和地球的大小比较,这样我们就可以比照着地球的大小想象出太阳的大小。

  3、太阳有多热呢,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字呢?想象一下,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那有多热呀,那如果是一桶汽油的话,你来想象一下。

  四、引导学生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上思考问题。

  太阳的“大”、“热”、离我们“远”这三大特点,与我们的地球是相互联系的,你们要做科学家,阅读资料时,就得认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问题。

  先想一下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不大,不热,感觉也不远。

  实际上太阳大,太阳热,太阳远。

  真是太奇怪了,你能来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吗?请用上虽然……因为……所以……

  例句: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很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太阳都照得到。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找们感到温暖。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谁能向大家来介绍一下太阳呢?指名说一说太阳的相关知识,参照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课文

  咱们整天都要和太阳见面,那么太阳对于我们来说重要不重要呢,它与我们人的关系怎样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研究。现在接着来认识太阳。

  1、你们自己读课文的第4到8自然段,根据你*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阅读的完后请试着用上下面的词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a.有了太阳……

  b.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2、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指点:第四自然段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说明了关系的密切。用“看起来……其实……”从现象说到实质。

  提问: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书上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的话,它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然段的内容。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

  3、朗读第四自然段。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

  4、那么太阳与自然关系怎样呢?你能边读书边通过画箭头的方式来试着表示一下关系吗?

  分别出示两组卡片。

  (1)太阳 水 雨 雪 水蒸汽 小水滴 云

  (2)太阳 热量多 热量少 热 冷 风

  5、太阳光有什么作用呢?这下你明白了衣服为什么要在太阳下晒的原因了吧,那是为了杀菌!

  6、总的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请齐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三、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有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人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2、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3、指名扮演讲解员。

  4、动画表演

  四、总结

  这一课的学*,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雨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板书设计

  17 太阳

  远 大 热

  太阳与地球万物

  太阳与雨雪

  太阳与人的关系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太阳与风

  太阳与杀菌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造句。

  3.知道课文运用数据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生字新词,学*提示,给课文分段,细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同学们,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天天都能见到太阳,可是关于太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篇介绍太阳知识的课文。(板书课题)

  根据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作板书,)

  接下去我们来看看课文,是不是写这些东西。

  二、自由朗读课文,自学:

  (1)一边读,一边对照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的哪部分,想-想每段写什么。

  (2)自学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识记字形。

  三、证实审题推测。理出课文思路。

  根据审题时学生推测的内容,逐一与课文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板书:

  关系天气变化(5-6)

  四、学*提示,对照以上板书,明确阅读训练重点,给课文分段。

  1.看板书,说说课文安排哪几方面的内容,课文可以分几段。

  2.齐读提示,对照刚才的归纳,看看是否归纳正确,强调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了解课文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五、检查字词学*情况(词浯表中11个词语),重点教学繁殖、水蒸气两个词。

  六、细读第一段。

  1.默读第-段,边读边填写表格。(表格见《教参》65页)

  2.讨论填表的情况,然后齐读表格的内容。

  3.读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词语换个意思相*的词语,

  A.其实(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B.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 )它却大得很。

  C.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 )要走3500年。

  D.中心温度估计( )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七、作业

  1.抄写课后*题4中的词语,含生字的词多写两次。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细读课文第二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课内容。

  太阳有哪三个特点?用数据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细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划出总起句和总结句。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边讨沦边板书:

  (1)动植物人的吃穿用靠太阳

  关系(2)云雨雪是太阳带来的,

  密切(3)热冷风是太阳带来的

  (4)太阳光可用来防冶疾病

  3.齐读最后-个自然段。讨论:

  (1)这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总结,强调)

  (2)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正面叙述和反面叙述配合),哪-段也是这样说明的;

  (3)在段中分别找出光明和温暖的反义词:

  4.朗读第4和第8自然段。

  师导读: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关系密切。作者从正面叙述--

  生接读:有了太阳……

  师导渎:从反面叙述--

  生读:如果没有太阳……

  三、作业,

  (1)作业本第1题。

  (2)背诵第8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明确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

  -、默读课文,填写课后*题2的表格。

  二、讨沦检查填表情况。

  三、看表格完整地回答:课文作者按太阳的哪几个方面写的?每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四、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类文章一般有什么特点呢?(可从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及语言方面来认识,详细见《教参》)

  五、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直接写太阳离我们很远的句子是哪几句?可不可以单列为一段?与原文相比,哪种开头好?为什么?(进一步理解传说)

  六、作业;

  (1)听写词语。

  (2)作业本第3、4、5题。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从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适合背诵。

  【教学理念】

  1、这课的设计力求贴*学生的生活、贴*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收,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2、采用多种手段感受阅读的兴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读书,能主动地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团”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什么心愿。

  【课前准备】

  四季的图片头饰音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师:(戴太阳公公的头饰):我是太阳公公,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都高高地挂在天上,给大家带来光明和温暖。

  师:你们知道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吗?(生答)

  师:有一个小朋友,他画了绿绿的太阳、红红的太阳、金黄色的太阳,还有一个彩色的太阳。(边说边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示意)他想把这四个太阳分别送给春、夏、秋、冬。(板书课题:四个太阳,并读题)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认真读了课文,就会明白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用形象的太阳公公出场,亲切又简单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形象性,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为学*下**铺垫。

  二、尝试学*,整体感知

  1、师(出示四季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每个季节的主要特点以用及小朋友们的感觉和需要。

  (如:夏天特别炎热,小朋友穿得特别少,还想吃冰淇淋和西瓜。)

  2、学生分小组尝试学*:学生边讨论以上问题,找一找书中的四季图,然后想一想:假如让你为四季画太阳,你会为春、夏、秋、冬各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呢。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为四季画太阳,不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用语言来描述。)

  3、小组交流,师评议。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尝试学*,让学生感受太阳的颜色,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并通过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倾听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学*课文,朗读感悟

  1、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分别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

  2、自由读课文,请小朋友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间,读通句子。

  3、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生字,同桌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4、检查初读效果,生字是否读得正确。

  5、指导学生体会朗读要领。

  ⑴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⑵ 感悟句子意境:

  绿色的太阳,挂在天空,高山、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生感受回答:夏天天气特别热,绿色的太阳,挂在天空,太阳光不那么强烈,而且绿色让人想到绿色的树阴,我们感到特别舒服)

  ⑶ 指导读: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

  ⑷ 学生自由练读,小组评议。

  6、你读明白了哪一段,最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让学生感悟作者画不同颜色的太阳想表达什么心愿:

  ⑴ 读第二自然段:

  ① 理解“金黄色的落叶”与“邀请”:

  师:老师想邀请小朋友一起来唱歌。(师生共同唱歌来理解“邀请”的意思。)

  ② “金黄色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让学生即兴表演。扮演“落叶”的同学,去寻找小伙伴。他找到“蚂蚁”、“小鱼”、“小白兔”、“小朋友”……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体会秋天的乐趣。(如:“小鱼、小鱼,你好啊!我可以当你的小雨伞,你们快来吧!”“真好,真好,这顶小伞真漂亮,以后下雨我再也不愁了。”……)

  ③ 指导读:能把你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⑵ 朗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练*用“因为……所以……”说话。

  7、齐读课文。

  8、合作交流,把你最喜欢的词句画出来,读一读,记一记。

  9、用引导背诵法背诵课文:(边背诵课文边出示四季的图片,可自由背,也可以配乐集体背。)

  师:我画了个什么颜色的太阳?挂在哪里?

  生:(背)“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

  师:都有哪些地方?怎么样?

  生:……

  师:我画了个怎样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怎么样?金黄色的落叶在忙什么?

  师:我画了个什么颜色的太阳照亮哪个季节?阳光温暖着谁?

  生:……

  师: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

  生:……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等形式,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了语文的实践能力。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借助表演、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四个美丽的太阳吗?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吧!

  (让学生听音乐、看图画、做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写训练

  写字指导:(略)

  六、扩展思维,培养创新

  1、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太阳,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季节。

  2、小组合作,选一个最喜欢的季节画下来。

  3、展示小组作品,师生评议。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动脑思考,思维得到发展,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体现了语文探究的学*方式。

  七、作业设计

  想象画:太阳与未来世界。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画一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增强了趣味性,鼓励学生拓展思路,使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板书设计:

  18 四个太阳

  绿色的太阳 夏天(图) 清凉

  金黄的太阳 秋天(图) 邀请尝尝

  红红的太阳 冬天(图) 温暖

  彩色的太阳 春天(图) 多彩的季节

  板书设计的目的: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来设计板书,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性较强,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明白。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太阳》,学生跟唱。

  2、刚和小朋友们唱得真好听,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吧。(学生说出歌名)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诗歌,诗歌的名字也叫《太阳》,你们想不想学?(引出课题、板出课题)

  3、谁来拼一拼,读一读太阳?(指名读、齐读)

  4、谁来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并进行扩词)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贴出课文的插图)小朋友们仔细看图,从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话

  我们一起来看看,一轮红通能的(太阳)正从(大海)上升起来。阳光下,一片碧绿的(草地),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树),一座座漂亮的(房子),还有一只(大公鸡)正迎着太阳喔喔地唱歌呢。

  3、你们说这幅图怎么样?(美丽)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是怎么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三、学*生字新词

  1、请小朋友们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小结)

  3、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学*刚才圈出来的字。

  4、听录音机范读,请小朋友们特别注意刚才你不会读的字。

  5、学生自己读课文一遍。

  6、老师要看看你们是不是与词宝宝交上朋友了?(检查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

  a、指名拼读生字词

  b、全班拼读生字词

  c、指名直接读生字词

  d、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名话

  7、调皮的字娃娃从词宝宝时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娃娃的卡片,小组合作学*,争取认识每个字娃娃,与他们交上朋友。

  8、我们来看看你与哪些生字娃娃交上朋友了(检查生字)

  a、指名拼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b、全班齐读(指导个别字,如:森是由三个木组成;从是由两个人组成;跳让学生表演一下;美经常是与丽在一起;世经常是与界在一起。)

  c、开火车读

  9、刚才字娃娃从家是跑出来玩,可现在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能帮它们回家吗?(游戏送字娃娃回家)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看到小朋友们读得那么开心,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老师范读)

  2、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3、那你也像老师这样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让大家听听,好吗?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把这首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谜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组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的

  1、学*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丧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课文

  (一)学*《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把握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悟蕴含其中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诗歌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借助想象,理解形象,思考人生。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浪之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

  纪伯伦。

  二、作者

  有没有同学知道纪伯伦的情况?

  (学生介绍纪伯伦)

  (不知道也没有关系)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纪伯伦吧!

  荧屏出示纪伯伦的照片及有关资料,学生齐读:

  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哲理散文家、小说家、神秘主义诗人、画家。***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侨民文学”)的中坚和代表。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曾留学法国,后长期侨居美国,创作多歌颂自然景色和爱情,流露感伤情绪,诗集有《泪与笑》、《疯人》、《先知》等,长篇小说《新的翅膀》反映东方妇女的生活和社会地位,除文学创作外,他也擅长绘画。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爱”和“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他的作品多以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那么纪伯伦的这不可多得的礼物你想一睹为快吗?其实现在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份,请打开课本50页,一起来欣赏这份特别的礼物。

  板书课题:组歌 浪之歌 雨之歌(荧屏出示浪和雨的图片)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1、字词学*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炽热(chì) 祷词(dǎo) 礁石(jiāo) 馈赠(kuì) 夜阑人静(lán)

  彻夜不寐(mèi) 憔悴(qiáo cuì) 天穹(qióng) 千山万壑(hè)

  璀璨(càn) 镶嵌(qiàn) 翱翔(áo) 酷肖(xiào)

  (2)掌握下列的多音多义字

  (4)词语积累

  生生不息:不断地成长、繁殖。

  津液:中医对体内一切液体的总称,包括血液、唾液、泪液、汗液等。

  冷却:物体的温度降低或使物体的温度降低。 俊俏:(相貌)好看。

  衷情:内心的情感。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夜阑人静:夜深人静的时候。阑:将*。 馈赠:赠送(礼品)。

  彻夜不寐:整夜不睡觉。彻:通,透。寐:睡。 天穹:天空。

  璀璨:形容光彩夺目。 纤细:非常细。

  何其:多么(多带有不以为然的口气)。 启迪:开导;启发。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心扉:指人的内心。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清润:清亮湿润。 炽热:极热。

  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坚忍:(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倾诉:完全说出(心里的话)。

  长吁短叹: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吁,叹息。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酷肖:酷似。 千山万壑:形容重山叠岭。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

  不动声色:指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然跟*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动,变动,变化。声色,说话的声音和脸色。

  鸣锣开道:封建社会官吏出门时,车马前面有人敲锣要别人让路。现常用来指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开辟道路。

  盛气凌人:以骄傲的气势压人。形容骄傲自大,气势逼人。盛气,态度傲慢。凌,欺压。

  2、听读把握形象,体会情感

  播放浪和雨的FLASH动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同时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浪和雨的形象?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并找出文中有关语段。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预期交流成果:

  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三、感知课文的内涵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四、学*《浪之歌》。

  1.再读课文

  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学生讨论、交流。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第一部分(1~4),描写海浪与海岸的恋情。

  作者在开头就用拟人手法把海浪与海岸比作一对情人,为人们描绘出一位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变化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热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

  第二部分(5~7),描写海浪作为守护者守护着人间世界。这部分比上一部分的女性化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透过浪花、海岸这些形象,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想起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熟悉诗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而在本文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但是当“山崖”对海浪的态度是装聋作哑,置之不理,山崖的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怀抱中沉沉酣睡,惟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情厚爱的反映。

  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2、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3、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4、与海岸连在一起的山崖是如何对待海浪的呢?海浪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是怎样表现的呢

  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山崖对海浪的态度是:不同情、不理解,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都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5、 “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1),“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2、师:有人说,《浪之歌》是一首情诗。那么它是不是一首单纯的情诗呢?饮水思源,读文寻根,要对这个问题寻根究底,现在让我们一起走*纪伯伦,去了解一下他的内心世界吧!

  教师荧屏出示资料,指一生读: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中——是我悸动的心脏。”

  *现在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明确: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倾诉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海岸其实喻指祖国,浪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海岸对爱情的这种执着,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折射。)

  *你觉得那些段落最能表达这种感情呢?你能传达出这种感情吗?请你带着这种新的感受,这种对祖国的深爱,再来为大家读一读。 指生朗读。

  3、有的人认为这首诗不仅仅表达了爱国之情。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浪对美人鱼、对有情人、对礁石、对落难的人、对美女丽人也有着同样的爱,尽管礁石对它的态度是冷漠无情的。可见,浪还是一个博爱者。纪伯伦曾在他的诗中写到“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我爱故乡,爱祖国,更爱整个大地”。而这种博爱思想很好地体现在这首诗的'第五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体会作者的这份深情。

  学生齐读第五段。

  4、诗植根于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可感的想象来传情达意。这在文学手法上叫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借物抒怀(托物抒情)。《浪之歌》借海岸与海浪这对热恋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炽热的爱,而《雨之歌》借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无私奉献的情怀。

  五、小结

  这是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一颗善感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去感悟人生的无数哲理吧

  六、作业

  以读处理第一题,完成第二题。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文、法文和绘画。学*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读者所了解。

  二、朗读感知

  朗读全文,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集体朗读和自由朗读相结合。

  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第一节:人、*(邻韵)、分;

  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

  第四节:他、下。

  三、感知课文的内涵

  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

  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四、问题探究

  “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结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符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联系在一起,凸现出诗人一种类似我们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第二课时(雨之歌)

  一、反复朗读感悟

  二、感悟文本

  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关意象——

  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

  三、问题探究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3、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开放题,自由理解)

  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5、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雨水滋润了大地。

  6、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7、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四、再读课文,讲解作业

  教学目标

  1、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把握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悟蕴含其中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诗歌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借助想象,理解形象,思考人生。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浪之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

  纪伯伦。

  二、作者

  有没有同学知道纪伯伦的情况?

  (学生介绍纪伯伦)

  (不知道也没有关系)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纪伯伦吧!

  荧屏出示纪伯伦的照片及有关资料,学生齐读:

  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哲理散文家、小说家、神秘主义诗人、画家。*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侨民文学”)的中坚和代表。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曾留学法国,后长期侨居美国,创作多歌颂自然景色和爱情,流露感伤情绪,诗集有《泪与笑》、《疯人》、《先知》等,长篇小说《新的翅膀》反映东方妇女的生活和社会地位,除文学创作外,他也擅长绘画。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爱”和“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他的作品多以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那么纪伯伦的这不可多得的礼物你想一睹为快吗?其实现在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份,请打开课本50页,一起来欣赏这份特别的礼物。

  板书课题:组歌 浪之歌 雨之歌(荧屏出示浪和雨的图片)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1、字词学*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炽热(chì) 祷词(dǎo) 礁石(jiāo) 馈赠(kuì) 夜阑人静(lán)

  彻夜不寐(mèi) 憔悴(qiáo cuì) 天穹(qióng) 千山万壑(hè)

  璀璨(càn) 镶嵌(qiàn) 翱翔(áo) 酷肖(xiào)

  (2)掌握下列的多音多义字

  (4)词语积累

  生生不息:不断地成长、繁殖。

  津液:中医对体内一切液体的总称,包括血液、唾液、泪液、汗液等。

  冷却:物体的温度降低或使物体的温度降低。 俊俏:(相貌)好看。

  衷情:内心的情感。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夜阑人静:夜深人静的时候。阑:将*。 馈赠:赠送(礼品)。

  彻夜不寐:整夜不睡觉。彻:通,透。寐:睡。 天穹:天空。

  璀璨:形容光彩夺目。 纤细:非常细。

  何其:多么(多带有不以为然的口气)。 启迪:开导;启发。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心扉:指人的内心。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清润:清亮湿润。 炽热:极热。

  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坚忍:(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倾诉:完全说出(心里的话)。

  长吁短叹: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吁,叹息。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酷肖:酷似。 千山万壑:形容重山叠岭。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

  不动声色:指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然跟*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动,变动,变化。声色,说话的声音和脸色。

  鸣锣开道:封建社会官吏出门时,车马前面有人敲锣要别人让路。现常用来指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开辟道路。

  盛气凌人:以骄傲的气势压人。形容骄傲自大,气势逼人。盛气,态度傲慢。凌,欺压。

  2、听读把握形象,体会情感

  播放浪和雨的FLASH动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同时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浪和雨的形象?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并找出文中有关语段。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预期交流成果:

  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三、感知课文的内涵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中海浪的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环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静的心胸,晨昏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

  四、学*《浪之歌》。

  1.再读课文

  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学生讨论、交流。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第一部分(1~4),描写海浪与海岸的恋情。

  作者在开头就用拟人手法把海浪与海岸比作一对情人,为人们描绘出一位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变化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热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

  第二部分(5~7),描写海浪作为守护者守护着人间世界。这部分比上一部分的女性化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透过浪花、海岸这些形象,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想起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熟悉诗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而在本文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但是当“山崖”对海浪的态度是装聋作哑,置之不理,山崖的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怀抱中沉沉酣睡,惟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情厚爱的反映。

  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2、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3、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4、与海岸连在一起的山崖是如何对待海浪的呢?海浪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是怎样表现的呢

  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山崖对海浪的态度是:不同情、不理解,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都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5、 “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1),“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2、师:有人说,《浪之歌》是一首情诗。那么它是不是一首单纯的情诗呢?饮水思源,读文寻根,要对这个问题寻根究底,现在让我们一起走*纪伯伦,去了解一下他的内心世界吧!

  教师荧屏出示资料,指一生读: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中——是我悸动的心脏。”

  *现在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明确: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倾诉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海岸其实喻指祖国,浪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海岸对爱情的这种执着,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折射。)

  *你觉得那些段落最能表达这种感情呢?你能传达出这种感情吗?请你带着这种新的感受,这种对祖国的深爱,再来为大家读一读。 指生朗读。

  3、有的人认为这首诗不仅仅表达了爱国之情。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浪对美人鱼、对有情人、对礁石、对落难的人、对美女丽人也有着同样的爱,尽管礁石对它的态度是冷漠无情的。可见,浪还是一个博爱者。纪伯伦曾在他的诗中写到“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我爱故乡,爱祖国,更爱整个大地”。而这种博爱思想很好地体现在这首诗的第五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体会作者的这份深情。

  学生齐读第五段。

  4、诗植根于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可感的想象来传情达意。这在文学手法上叫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借物抒怀(托物抒情)。《浪之歌》借海岸与海浪这对热恋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炽热的爱,而《雨之歌》借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无私奉献的情怀。

  五、小结

  这是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一颗善感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去感悟人生的无数哲理吧

  六、作业

  以读处理第一题,完成第二题。

  一、设情境 激兴趣 导入新课

  1、设情境

  教师朗读〈花之歌〉(节选)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2、激兴趣

  老师读得好不好?想不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好?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组歌》,学*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听读 入诗境 绘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播放〈浪之歌〉的配乐朗诵,学生凝神细听听。

  2、 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对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

  你在听读中感受的“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不作评点。

  3、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浪”的形象的理解,口说无凭,课本为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浪之歌”,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诗句,并把它读出来吧!

  4、点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谜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教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本次课是一堂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游戏教学的研究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新课程目标,学生身心发展水*而进行构思和设计,模拟地震发生时情景,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和学生自编自创游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锻炼的成功感和愉悦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激发*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次课的特点是以游戏贯穿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采用音乐作背景进行渲染和烘托,本课是对高中体育健康教育专题知识结合室外游戏教学的一种创新和探究,旨在为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素材。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次课练*,了解地震知识,学会自救与救护技能;发展学

  生奔跑能力和灵敏素质。

  2、 让学生体验 “自救与救护”等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和创编多种自救和抢险的方法;体验遇险、逃险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心理承受力。

  3、树立团队合作和安全意识,养成互相关爱的优良品质,获得体育锻炼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二、教学重点

  自救与救护的技能掌握;

  三、教学难点

  学生自编自创救护方法与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引导与讨论探究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讲解与示范和小群体教学法相结合,指导学生实践;

  五、教学流程

  本课教材选择的是根据新课改以来,新课程理念结合健康教育专题及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而设计的一堂研究课。

  (1)开始部分我安排了一些原地队列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和严谨的学风。

  (2)准备部分我安排了“摸四位“和“击掌不报数”两个小游戏,主要让学生学会快速反应技巧,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3)基本部分的教学过程我注重师生*等互动,也注重师生和生生评价。模拟地震发生时“自救与救护”游戏,主要发展学生力量、速度及灵敏等身体素质,设立了救护“组织奖”“创意奖”和“抗震救灾勇士”称号,主要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的重点体现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相关互动游戏后,以及教师的暗示和启迪,各组自编自创探究合作,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游戏创编能力。通过设立竞赛奖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 结束部分采用配乐舞蹈放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身体放松的同时愉悦身心。

  六、学情分析

  1.高中一年级是学生的个性、价值观、*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体能,技能和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教学时,注重学

  生*惯的养成教育和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

  2.高中学生因身体条件、运到技能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我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身体素质练*和基本运动技能的提高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整合在一堂体育游戏课中,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3.高中一年级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实践并小结,教师进行及时点评和激励。

  七、教学效果预计

  通过教学95%以上同学掌握地震相关的基本常识及地震发生时的救护技巧,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练*,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等融洽,基本达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古筝历史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古筝

  2、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体验部分流派乐曲的音乐内容及音乐情绪,能够分析出流派形成的原因

  3、通过具体曲目片段的欣赏,让学生体会古筝与音乐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古筝历史

  2、欣赏古筝主要流派的代表曲目,感受其风格特点

  3、具体曲目片段的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资源

  ㈠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知识面比较广、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是对于*传统音乐了解得较少。也正是基于此,通过这节课的学*,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艺术的独特魅力有所了解。希望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同时,更能从中体验到*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㈡教材分析

  1、古筝的流派

  古筝是一件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善于表达深沉广博音乐感情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古筝的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

  2、古筝主要流派的风格特征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个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编高,七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一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一级音的;其次,在旋律进行上,一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第三,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第四,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

  浙江古筝又称武林筝,起自浙江杭州,盛于上海,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古筝流派。风格特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充分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和丰满的感情。

  3、影响古筝流派形成的因素

  首先,古筝的流派形成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古筝流派的形成是受地域文化、审美*惯的影响。

  再次,古筝流派的形成受到艺术家审美个性的影响。

  从南、北两大派别来看,南派筝一般比较幽雅、柔美、稳重、含蓄抒情,注重内在感情的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少; 左手按揉弦变化较多,比较细腻、圆润、柔慢、重韵味。弹奏起来曲调温文尔雅,细腻动人,深具柔和的南国风情。北派筝一般较泼辣、粗犷、重形象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多; 乐曲起伏较大,有跳动感; 弹接力度也较大,气氛比较强烈; 右手技巧较南派多,也较南派难,但左手的揉按细腻变化少些,揉按一般较急较深,效果则尖硬些。其出音高亢嘹亮,苍劲有力,豪爽奔放,刚中有柔,庄重古朴,深具中原韵味。

  4、古筝流派的传承与创新

  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和创新。古筝流派在历代不同演奏家的改革创新中得到流传和发展。古筝艺术同样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个筝派如果仅仅停留在传承的基础上,没有创新,就会慢慢迷失发展的方向。只有技法创新,创作的创新,演奏风格手法的多重创新,才能使流派不断向前发展。传承与交流时创新的基础,前者是内部吸收,后者是外部借鉴,两者缺一不可。传承与创新是流派发展古筝艺术的原动力。创新离开了传统的继承,古筝的独特艺术个性和艺术风貌就难以延续和传承下来,古筝艺术的创新也将失去意义。继承传统是为了创新,创新也离不开传统“法度”,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既能使优秀的古筝传统得到继承,又要勇于创新。

  四、教具、教学手段

  课件、古筝

  教师讲解,学生参与

  五、教学过程

  ㈠导课

  1、课前播放筝曲《高山流水》片段,营造课堂气氛,导入新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