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精选5篇)

首页 / 课件 / |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 1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结合“洋思”教学模式,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掌握古为今用的学*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本文的写作背景及“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3、背诵并翻译课文;

  情感与态度:

  1、学*作者不慕虚荣、保持高尚道德情操的精神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培养纯洁品格,树立正确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2、背诵并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在朗读中欣赏、领悟;

  2、自主学*:展示交流预*成果;

  3、练*法: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师生互动,谈作者、写作背景;(设计思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与内心情感)

  二、 初读课文,掌握节奏;(掌握诵读技巧)

  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

  三、 诵读课文,学生互译;(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分组合作,组与组之间相互提问;

  四、 品读课文,理解内涵;(多角度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 陋室在作者眼中“陋”吗?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讨论明确: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陋室不陋?

  讨论明确:从三个方面(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明理由。

  五、拓展延伸:(提升品位)

  1、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有哪些高贵的品质?

  ( 如:不慕荣利 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 志趣高洁 清高孤傲------)

  六、学生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课后第二题、学*指导;

  八、当堂检测:(出示练*)

  (一)背诵全文;

  (二)温故知新;

  (三)巧填词义;

  九、巧搭“陋室”,巩固背诵;(出示图片:以诗句为积木,让学生在玩乐中完成背诵 ,加强记忆)

  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许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它会突如其来地给你悲伤,给你欢乐……在这些未知当中,我们体会着生活的真实。就像上这节公开课之前,我的心是惴惴不安的,虽然我准备得很充分,但我无法预料在进行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等待我的结果又会是什么。但是当上课的铃声响起,当我站在三尺讲台前,看到学生们期待的目光以及听课老师温暖的笑容时,我的整个身心情不自禁地投入进去……

  “用心才开心,开心才不累”,当一节课在欢声笑语中顺利结束时,当孩子们的脸上满溢着幸福与喜悦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与魅力!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我的境界,教学的过程是一种精神的徜徉与享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秉承一颗虔诚心、赤子心,孜孜不倦地追求这种境界,享受教学相长的快乐。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 2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2.学*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设想

  1.疏通文意与对内容、写作的分析结合进行。

  2.可由《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课上尽量多给学生朗读时间,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内容,点拨写法。

  2.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解题

  1.引入 提问:我们曾经读过莫泊桑写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的宿舍和刘禹锡的陋室,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 归纳:都很简陋:福楼拜的“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刘禹锡住的“斯是陋室”。他们都有很多高尚博学的.客人:那一篇写了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篇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者表达了相*的情趣,但写法不尽相同。前一篇描写细腻,是写人的散文,后一篇是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请找出本文的韵脚。 归纳: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二、分析课文。

  1.范读全文,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提问: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 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3.讨论、讲析。

  全文八十一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1)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指名背诵第一层。全体背诵第一层。

  (2)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指名背诵第二层。全体背诵第二层。

  (3)请学生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的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指名背诵全文,全体反复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

  2.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3、当堂背诵短文

  4、加强朗读指导,提高朗读能力

  能力目标:

  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通过讨论、资料助读,理解句子的内涵。

  3、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兴、类比自况、引用名言的作用。

  德育目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学*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志趣情怀,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能译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三、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兴、类比自况、引用名言的作用,体会文章精致的表达。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班的两幅立轴,康星同学的立轴书写的是“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张韵同学的立轴书写的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们认为哪副作品上的字更适合作为座右铭呢?为什么?

  <二>解题: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是歌功颂德的文字,一般都是用韵的,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朗读课下注解铭的定义,圈画词语:警戒自己、歌功颂德

  <三>作者简介:1,简单介绍生*(见投影)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20多年,《陋室铭》就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所写。

  2,联系作者的作品《酬乐天杨州初逢*上见赠》知晓刘禹锡的漫长的贬谪生涯、辛苦辗转,联系《秋词》让学生体会作者是一个心气极高、进退自如的诗豪。

  <四>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散读课文,注意投影上给定的字音,能流畅地朗读全文

  全班集体朗读

  2、读准节奏

  要求:教师作出示范,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能读出节奏

  学生个别示范读,其余学生、教师作点评。

  3、读准虚词“之”

  投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指导朗读:读准虚词,文言的味道就读出来了,前两个“之”,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后一个“之”,用在反问句中,语气强烈,要重读。

  学生练读

  <五>译读课文:读懂全文句意

  要求:译读课文,疏通文意是学*文言文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请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与老师补充的注解,大声译读全文。

  投影:在:在于。

  名:出名,有名。

  则:就是。

  灵:灵异,神奇。文中作动词,意思是成了灵异的水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注:文中把丝竹解释成:琴瑟、箫管等乐器,个人觉得概念有误,还是琴瑟、箫笛等乐器比较妥当。

  当堂检测:要求学生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品读课文:解读作者对陋室的多角度描绘,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找出文中作者描写陋室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2、品读“室中景”

  “上”“入”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请你由“上”“入”联想开去,结合原句,展开想象,描述陋室的环境。

  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这样的环境吗?

  板书:环境清幽

  指导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品读“室中人”

  古人云“欲知其人先观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与作者交往的都是文人、名士,可见作者是什么人?大家在一起谈论会什么?为什么而高兴呢?

  小结:作者是一个情趣高雅的人。

  板书:情趣高雅

  指导朗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品读“室中事”

  (1)品读实写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对今人弹琴做调查:班上会弹琴的请举手,知道弹琴能考级的请举手

  小结:今人弹琴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自己拥有一项技能,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盼望把琴声留给舞台,那古人呢?

  投影: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江上琴兴

  (唐)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思考:古人为何要在皎皎明月下、凄清的江风中独自抚琴?

  小结:作者也是如此,弹琴能让一颗被俗务缠绕的心完完全全地安静下来,彻彻底底地放空。

  思考:刘禹锡不信佛,为什么要阅读佛经?

  资料助读:

  投影: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

  (2)品读虚写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思考:丝竹出现在什么场合,代表着什么生活?案牍出现在哪儿,代表着什么生活?

  小结:作者只求内心的宁静与洁净,根本不把富贵与功名放在心上,一定是个心灵清雅的诗人。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 4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规范翻译。

  2、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3、学*类比、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托物言志、类比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的誓词:“学*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引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浪淘沙》等。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铭”的文体特点:

  铭,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是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铭文。语言的特色: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三、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学生自读后屏幕出示朗读节奏,齐读。

  四、课文字词:

  德馨( )苔痕( )鸿儒( )

  案牍( )西蜀(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翻译课文。

  六、质疑探究: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都有哪些特点?(分别用四字概括)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博学高雅

  日常生活:闲适恬静

  3、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七、写作手法: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2、《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什么样的情趣?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八、仿写:

  多媒体出示《交友铭》和《教室铭》

  学生仿写小组推举代表展示。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 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 的原因

  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精选5篇)扩展阅读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精选5篇)(扩展1)

——《陋室铭》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陋室铭》教学反思1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学*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语言特点,产生整体感知。2,学生再读,体会骈体文的句式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技巧。4,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读,加强朗读的节奏感的把握,并通过视频感受陋室的环境等,5,全班齐读,配合视频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让学生说座右铭的方式,既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同时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惯和能力。

  在介绍作者及其背景的环节中,让学生资料展示,到前面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书写关键词。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疑问整理到便利贴上,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五、课外延伸采用了小辩论的方式,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结合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提出疑问,“当今社会这种处世态度是否仍然可行?”

  学生辩论将课堂推向了高潮,但略微遗憾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在学生情感价值态度观产生偏颇时更好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真正的将教师教书的同时,更能要育人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遵循“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一如既往的延续了我常态课的教学思路,学生们适应,我也觉得顺手,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作秀或造假。学生们愉悦于作为课堂主人的成就感,我开心于作为教师的轻松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正是今后教学中应该反思与提高的地方。我会沿着“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改革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

《陋室铭》教学反思2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学*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语言特点,产生整体感知。2,学生再读,体会骈体文的句式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技巧。4,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读,加强朗读的节奏感的把握,并通过视频感受陋室的环境等,5,全班齐读,配合视频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让学生说座右铭的方式,既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同时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惯和能力。

  在介绍作者及其背景的环节中,让学生资料展示,到前面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书写关键词。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疑问整理到便利贴上,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五、课外延伸采用了小辩论的方式,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结合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提出疑问,“当今社会这种处世态度是否仍然可行?”

  学生辩论将课堂推向了高潮,但略微遗憾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在学生情感价值态度观产生偏颇时更好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真正的将教师教书的同时,更能要育人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遵循“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一如既往的延续了我常态课的教学思路,学生们适应,我也觉得顺手,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作秀或造假。学生们愉悦于作为课堂主人的成就感,我开心于作为教师的轻松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正是今后教学中应该反思与提高的地方。我会沿着“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改革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

《陋室铭》教学反思3

  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反思是思想者的灵魂,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既可以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修正“失误”,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轮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气氛枯燥,学生沉闷,而现在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是文言文,我总担心学生不理解,学不来,因此整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一堂课下来往往成效不大。课后我作了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包办太多,缺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养,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我还忽略了本课的一个重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文章中体会文章的意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针对这一节课存在的问题,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1、故事导入,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美文四读:

  一读:读顺课文。

  (1)先听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读一遍。

  (3)齐读。

  (4)学生读后,说一说,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读:读通。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后分小组,利用课文后的注释,工具书,讨论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

  (2)学生质疑,将在讨论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3)学生动手做一做,检查字词句的理解是否过关。

  三读:让学生女生读,男生读,个别读,读出文章中音韵和谐之美与整齐匀称之美。

  四读:读出文章的意境之美,体会文章的情感。让学生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相信能让学生逐步达成有感情地读,熟读读诵,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

  3、把仿写课文作为课外拓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进行创作。

  结果在第二个班上这课的时候,一改前一个班的沉闷,学生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效果明显比前一节课要好。

《陋室铭》教学反思4

  汤老师说:“很显然今天你的课是个新的模式。”

  不错,我确实一直在尝试新的模式。只是作公开课是第一次“特色突出”。

  学校这学期要求实行三段六环教学模式,最开始我是极其痛苦的。因为我已经“裸备”教案一年了。

  所谓“裸备”,就是先“裸看”课文几遍,一直看到有自己的上课思路,再着手备课。这中间不看教参和辅导资料。备完课再结合教参重新确定教学内容和流程。

  这样坚持的好处是:明明是老熟的文章,硬是能读出新意。如果必须说坏处,那就是我和学生碰撞出的答案不太“标准”。

  三段六环有模式,配合有教参和*题。对于新手来说,肯定是件好事。但我这学期实践的在“板块式教学中”用活动和训练推动学生学*,势必要受到“伤害”。

  反复思考中,我决定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自学”“讨论”“释疑”中,用活动来训练,从而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得到“语文读写”的训练。尤其是在所有学生都参入这一块,我极有耐心地“示范”,从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训练中有所提高。

  今天的公开课《陋室铭》,我就践行了这一理念。

  由于心有“预设”,有对“课本”的通透掌握,在学生的知识架构没有我预测那样水准时,我仍能不慌不忙领着他们完成教学活动。

  每节课的铃声响起,总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惬意。

  今天,除了这惬意,还有小试牛刀的幸福和“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陋室铭》教学反思5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学*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

  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

  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精选5篇)(扩展2)

——《陋室铭》教学实录 (菁华5篇)

《陋室铭》教学实录1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师:我们学*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达到两个目的,即教师板书的:读准音和通文意。文意的疏通主要通过学生的有疑发问和教师有意提问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学*能力的把握,适时介入提问。)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教师的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把潜藏在文本中的意义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来,从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种生活。)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教师的总结只是对学生上阶段理解的概括,是暂时的,对文本的理解随着下文分析将更加深入。但这里的总结,好像没有理会上面学生的回答:“自由的空间”,我觉得,对“自由的空间”可以进一步追问,结合下文,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

  (教师抓住了一个“素”字来引导学生理解“室中事”,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室中事”不仅仅是“调素琴”。应结合其他的事,对作者的行为和情趣追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在学生的概括都未“命中”的情况下,教师不容分说,不加解释,直接出示“雅”字,似觉不妥,教师的态度有点强硬。我觉得可以对学生回答的“好”或“馨”进行追问,可能是时间不允许吧。)

  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教师在这里通过对具体文句的分析,从室中事、室中人、室中景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通过上面的学*,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 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教师通过改写文本的方式让学生比较文本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于变化的音韵节奏,体会文本的形式美。文本改写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很好方法。)

  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评论是进行了,但更多的是教师在解答,学生的参与还是不够,同时可能是时间关系,没有达成“开口诵”的目标。我觉得这一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观课感受】

  一、用朗读法贯穿课堂。

  朗读是文言文学*的重要方法,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感,体味作者的情感都是很有效的。李老师在这堂课里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教师在每一次读时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

  二、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全面深度的把握,对教学资料的全面把握。备课备什么?面对比较开放的课堂,我觉得教师最需要准备的是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和尽可能多地占有有关的教学资源。本课中教师对于“白丁”的解释,对于“无弦琴”的介绍,以及在学生自由评说中“韵文的特点”和首句的作用等,都是信手拈来,而这种潇洒自如来自于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三、教师留给学生的空间还是不够。

  对于“自由空间”的不加理会,对于学生概括的不加追问,自己赶时间,牵着学生跑的痕迹还是很多。

  四、背诵也须教师的指导。

  “开口诵”目标之所以不能完成,区区81字,我感觉有点说不过去。反思后觉得,教师的指导的缺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把读和记结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

  五、“文”“言”须并重。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文”“言”的并重。《陋室铭》虽然文字不多,但很多文言字词还是需要了解的。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下面的朗读,效果可能会更好。其实,有些字词的意义理解之后,文章的主旨也自然会显山露水了。

  六、朗读必须得法。

  教师在安排朗读方式的时候,都是采用集体朗读,不仅显得有些枯燥单调,而且对朗读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其实,朗读更多的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气语调节奏中去了解他对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所以,对学生朗读的个别化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品格,让学生真正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主旨,读出蕴味,读而成诵。

《陋室铭》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教学过程:

  1.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2.师: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

  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3.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4.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

  6.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活?

  生:......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三.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

  德馨----

  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陋室铭》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情趣;

  3、 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陋室铭》

  一、 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学生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穷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学生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

  师: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

  生:(齐)《陋室铭》。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学生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这篇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示:课题、作者)

  二、 听读范文

  师:现在我们来听范读,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生:(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标记)

  师:好,我请同学们来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两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还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对,就是这两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来读,好吗?

  生:读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下面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

  三、 初读课文

  1、 关于文体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屏幕示:关于文体“铭”)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应该注意到,“铭”这种文体有一个特点是押韵,大家找一找文中押韵的字,以及押的是什么韵。(屏幕示:押韵的字及押的什么韵)

  生:(用笔在书上圈画出来)

  师:下面读押韵的字,体会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生:(齐读)

  2、 作家作品简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课题,现在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

  写作背景。

  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这篇铭文是他在和州刺使任上写的。

  生2:还有,“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使。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师:这两位同学介绍的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屏幕。(屏幕示:作家作品简介)

  生:(齐读)

  3、 字词名疏通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相互质疑)

  生1:“苔痕上阶绿”这句中“上”是什么意思?

  生2:这里“上”是动词,长到、蔓到的意思。

  生3:“无案牍之形”这句中的“劳”是什么意思?

  生4:这里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生5:“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是不是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生6:是的,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师:(质疑中适当引导)(屏幕示:生字注音,解释字词、宾语前置及词类活用)

  四、 研读课文

  师:提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屏幕显示)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的?

  (山、水)

  2、第一、二与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山——仙

  类比 水——龙

  陋室——德馨

  3、 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4、 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一般。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 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生1:诸葛是指诸葛亮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子云指杨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子云是他的字。

  生2:文中提到他们,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由于自己品德的高尚,受人尊敬。

  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看一下屏幕。

  屏幕展示: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这里也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6、 “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杨子云自比为君子,所以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引导归纳: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7、 这种借他物来表明思想的手法在前面第一单元一篇课文中已经学过,同学们是否记得?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白杨礼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屏幕展示:《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

  师:很好,我们为刚才所有回答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精彩的回答。

  生:(鼓掌)

  五、 小结课文

  师:我们小结刚才所有的问题,同学们一起来看屏幕。

  展示:

  六、 背诵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看屏幕展示的文字和画面)

  师:看屏幕读课文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读。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师: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试背诵

  生1:试背

  生2:试背

  生3:试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背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我很高兴。

  七、 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一下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呢?

  八、 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经典文言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不慕荣化、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和对比、引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同时养成自觉诵读的*惯,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丰富文言素养。

  教学思路不枝不蔓,脉络清晰。依托文本,深层解读作者情怀。超越文本,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着力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惯。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陋室不陋,探究陋室不陋,体味作者襟怀,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无论思维、情感还是心智,都得到了发展。

《陋室铭》教学实录4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很多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景色宜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会选择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不谋而合!刘禹锡不仅住在陋室里,还写了流传千古的《陋室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陋室铭》。

  二、作者简介

  说到刘禹锡,我们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谁能来给大家做个介绍呢?

  刘禹锡简介(出示幻灯片作者简介)

  这陋室铭可是大有来头。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规定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三、朗读并感知课文

  1、下面我们进入课文的学*。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可以唱的,读起来琅琅上口。学*古文绝对离不开朗读。但读之前大家先来看看这些字词,谁来给标上音,看看同学们预*的怎么样。

  德馨(xin)苔痕(tái)鸿儒(rú)调素琴(tiáo)案牍(dú)

  非常棒,清除了拦路虎,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看能不能读出本文的音乐之美。一会儿找个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

  2、找张沥方,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3、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

  4、全班齐读。

  (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起来极具音乐之美,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四、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同学们读的很不错,下面请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2、同学们翻译好了么,有什么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如果没有老师就要问一问大家了,请抬起头来,看看这些字词:(找同学回答)

  名;灵;斯;唯;馨;

  鸿儒;白丁;调;素琴;丝竹;案牍;劳形;

  3、重点语句

  4、全文翻译

  同学们都很聪明啊,这么快就弄清楚了文章大意,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一半了。但是,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写《陋室铭》为自己的一间陋室写文章到底是什么心情呢?

  1.大来看一下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2、作者看来,这陋室真的简陋吗?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的环境清幽、雅致。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俗话说,知其友者必知其人。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朋友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衬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这两句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注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前四句和陋室无关,似乎多余,你怎么看?

  不多余。

  为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先想一想“山”、“水”、“仙”、“龙”和“陋室”有什么共通之处?

  “仙”、“龙”对“山”、“水”来说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人”。确切的说是人的品德高尚。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五.作者主要在文中表达了什么?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总结全文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六、练*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教学实录5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分享了陋室铭的课堂教学实录给大家欣赏!

  师:(板书《陋室铭》)

  今天与大家一起学*陋室铭,除了阅读品析陋室铭外,还要积累四字短语。评析文章用语。怎么积累?批注有用的四字短语。下面,我们开始课文阅读。首先,大家一起来熟悉作者材料。(全班齐读有关作者的简介)

  师:一个被贬官,在那样一个生活和政治环境里面,却能写出了千古名著《陋室铭》,这依赖于他的精神世界。

  (PPT展示《酬乐天扬州处逢*上见赠》与《秋词》)

  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一个怎样乐观开朗的人啊!

  (全班齐读《陋室铭》)

  师:读的不错,建议大家读的有韵味一点。(老师示范朗读)与节奏相伴的是语速。读《陋室铭》不能读的太快,要读的有节奏(学生再次朗读)。

  师点评:这次朗读大有进步,读出了《陋室铭》的韵味。

  (PPT出示:细读)

  现在请每一位同学自读自讲。(老师巡视课堂)

  师:我观察同学每一位都在全身心的读书,现在我们解决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的问题

  (PPT展示:名:出名,动词

  灵:灵验,神奇

  丁:成年男子

  痕:滋生之迹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管的概念很大,笛和箫都属于管,所以不能并列)

  犊: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

  无丝竹之乱耳:之,舒缓语气,要读的很轻。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之,表示强调,因此要加强语气。)

  (强调书中对丝竹解释的不准确之处)

  师:我们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刚刚把节奏语气调整过来了。这次解决两个问题:句子的结构。最后一句要读出自期,期盼的情感。我们一起进行朗读。(朗读后老师进行点评)

  师: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难句,这几个句子该怎么理解呢?

  (PPT出示: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生:我住的房子很简陋……

  师:解释的很好,注意德馨两个字在全文中的关键作用。这句话的含义是: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陋室铭》的起笔很好,作者巧妙的变化了句式,强调了“吾”。室不在陋,有德则馨,以虚代实。

  (PPT出示: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1:南阳有诸葛庐,西蜀有子云亭,都很简陋。

  师:但这是表面的意思,谁来帮我解释?

  生2:因为作者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简陋了。

  师:这是第二层意思。

  生:凡事不能只看外表。

  师:还有没有揣摩出更深的意思?

  生3:为了体现出作者的节操

  生4:引出杨雄诸葛的节操,安贫乐道

  师:哪位同学根据前面同学的回答,为我们总结。

  生5:因为主人很有名,受到人们的敬仰。

  师:写人家,其实是写自己,把这句话理解了就知道为什么写自己了。我的那陋室啊,就像南阳的诸葛庐和西蜀的子云亭。其实《陋室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在写自己。

  师:请解释 孔子云:“何陋之有?”(PPT展示)

  生: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我认为这句话引用孔子的话,特别有说服力

  师:鸿儒两个字也是贯穿全文的。杨雄诸葛是暗线贯穿全文。

  (PPT展示)巧妙的省略两个字,读起来委婉。省略君子居之,有一种期盼之情,我就要成为像孔子那样的人,这有期盼,这就是表达艺术。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再次朗读《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陶醉。无丝竹之乱耳,很享受。试试,《陋室铭》,读。(学生齐读)

  师:这叫做以声传情,读书要传达出你的体会和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把文章的大意串一下。读这些翻译,远没有文章有味道(Ppt展示文章翻译,学生齐读。)

  师:好的,谢谢大家,下面开始我们的精读。大家看看课文方框中提示,两个短语:以物为喻,托物言志。欣赏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文章的构思,展开的层次,关键的语句以及你所认为的手法,力求每一位同学有一点收获。拿起笔,静思默想三分钟。(老师巡视课堂)

  (PPT出示 活动:欣赏《陋室铭》的表达之美。)

  师:我们尝试着来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首先是文中的第一句。这两句既是一个类比,后面寥寥数笔勾勒了作者的居住环境。

  师:我们关注同学说的第一句话:起笔高远,没有说小草不再高,低洼的水不再深。

  生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很关键,体现出作者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很高尚。

  师:有碧绿的小草。来往的大学问家,没有嘈杂的音乐。

  生3:我想说的还是这一句,作者明明贬官,但是还是很乐观,向上。斯是陋室,巧妙转折。

  师:德馨二字非常有气势。后面能否扣住德馨来展开。

  生4:苔痕上阶绿,表面写景,但是看出作者乐观向上。

  师:四字概括:心静之雅。看见小草,苔藓都很快乐,写景其实是写心啊。

  生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了作者的朋友没有粗鄙之人

  师:鸿儒也是在写自己

  生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很悠闲,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师:这是志趣之雅

  生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两句是对偶,说明作者的观察很细心。

  师:观察很细致。

  生8: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生活乐趣。

  师:情趣之雅,享受自己的生活。

  师总结:文章起笔崇高圣洁,可谓神来之笔。暗示了陋室的名与灵,以虚代实。“惟吾德馨”,概写一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连清”。写静为动,描述了优雅的自然环境。我们分析优美的诗文,可以从动静来观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交往人士的高雅,借客人衬托主人的不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写出了作者身居陋室的清雅情趣。以上细写几笔,极力渲染陋室的主人因德而馨。

  师:请同学们把概写一笔,细写几笔四字短语圈化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巧用典故,类比自己的德性高洁。巧用典故是读文言文的一个观察点。比如李白的《行路难》有大量的典故,用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典故委婉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直说。

  文章结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匠心独运的点睛之笔,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期的情怀,显得立意高远。全文骈散结合,韵律生动,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师:我们再次朗读《陋室铭》,这次朗读是最后一次训练。要读出层次。惟吾德馨要停顿一下。读到“无案牍之劳形”就是结句了。(学生再次朗读)

  师:最后要练同学们的抄写能力。

  PPT出示:《陋室铭》托物言志,手法生动;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志趣高雅,意味深长。写出了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性情和洁身自好、高洁傲岸的情操。可谓千古绝唱,深受后人推崇。(学生记笔记)

  师:数数这节课你积累的四字短语超过30个没有。在这节课上,我们进行了课文的语言学*,表达特点的欣赏,也学*了评价语言。你在这节课上有收获吗?(生点头,回应“有——”)

  师:下课。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精选5篇)(扩展3)

——《陋室铭》教学实录(精选五篇)

  《陋室铭》教学实录 1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教学过程:

  1.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2.师: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

  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3.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4.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

  6.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活?

  生:......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三.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

  德馨----

  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陋室铭》教学实录 2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教学过程:

  1.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2.师: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

  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3.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4.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

  6.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活?

  生:。。。。。。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三.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

  德馨----

  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陋室铭》教学实录 3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情趣;

  3、 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陋室铭》

  一、 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学生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穷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学生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

  师: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

  生:(齐)《陋室铭》。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学生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这篇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示:课题、作者)

  二、 听读范文

  师:现在我们来听范读,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生:(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标记)

  师:好,我请同学们来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两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还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对,就是这两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来读,好吗?

  生:读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下面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

  三、 初读课文

  1、 关于文体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屏幕示:关于文体“铭”)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应该注意到,“铭”这种文体有一个特点是押韵,大家找一找文中押韵的字,以及押的是什么韵。(屏幕示:押韵的字及押的什么韵)

  生:(用笔在书上圈画出来)

  师:下面读押韵的字,体会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生:(齐读)

  2、 作家作品简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课题,现在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

  写作背景。

  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这篇铭文是他在和州刺使任上写的。

  生2:还有,“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使。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师:这两位同学介绍的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屏幕。(屏幕示:作家作品简介)

  生:(齐读)

  3、 字词名疏通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相互质疑)

  生1:“苔痕上阶绿”这句中“上”是什么意思?

  生2:这里“上”是动词,长到、蔓到的意思。

  生3:“无案牍之形”这句中的“劳”是什么意思?

  生4:这里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生5:“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是不是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生6:是的,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师:(质疑中适当引导)(屏幕示:生字注音,解释字词、宾语前置及词类活用)

  四、 研读课文

  师:提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屏幕显示)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的?

  (山、水)

  2、第一、二与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山——仙

  类比 水——龙

  陋室——德馨

  3、 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4、 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一般。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 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生1:诸葛是指诸葛亮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子云指杨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子云是他的字。

  生2:文中提到他们,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由于自己品德的高尚,受人尊敬。

  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看一下屏幕。

  屏幕展示: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这里也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6、 “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杨子云自比为君子,所以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引导归纳: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7、 这种借他物来表明思想的手法在前面第一单元一篇课文中已经学过,同学们是否记得?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白杨礼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屏幕展示:《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

  师:很好,我们为刚才所有回答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精彩的回答。

  生:(鼓掌)

  五、 小结课文

  师:我们小结刚才所有的问题,同学们一起来看屏幕。

  展示:

  六、 背诵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看屏幕展示的文字和画面)

  师:看屏幕读课文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读。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师: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试背诵

  生1:试背

  生2:试背

  生3:试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背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我很高兴。

  七、 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一下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呢?

  八、 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经典文言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不慕荣化、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和对比、引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同时养成自觉诵读的*惯,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丰富文言素养。

  教学思路不枝不蔓,脉络清晰。依托文本,深层解读作者情怀。超越文本,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着力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惯。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陋室不陋,探究陋室不陋,体味作者襟怀,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无论思维、情感还是心智,都得到了发展。

  《陋室铭》教学实录 4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教学过程:

  1.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2.师: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

  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3.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4.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

  6.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活?

  生:......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三.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

  德馨----

  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陋室铭》教学实录 5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师:我们学*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达到两个目的,即教师板书的:读准音和通文意。文意的疏通主要通过学生的有疑发问和教师有意提问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学*能力的把握,适时介入提问。)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教师的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把潜藏在文本中的意义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来,从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种生活。)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教师的总结只是对学生上阶段理解的概括,是暂时的,对文本的理解随着下文分析将更加深入。但这里的总结,好像没有理会上面学生的回答:“自由的空间”,我觉得,对“自由的空间”可以进一步追问,结合下文,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

  (教师抓住了一个“素”字来引导学生理解“室中事”,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室中事”不仅仅是“调素琴”。应结合其他的事,对作者的行为和情趣追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在学生的概括都未“命中”的情况下,教师不容分说,不加解释,直接出示“雅”字,似觉不妥,教师的态度有点强硬。我觉得可以对学生回答的“好”或“馨”进行追问,可能是时间不允许吧。)

  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教师在这里通过对具体文句的分析,从室中事、室中人、室中景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通过上面的学*,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 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教师通过改写文本的方式让学生比较文本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于变化的音韵节奏,体会文本的形式美。文本改写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很好方法。)

  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评论是进行了,但更多的是教师在解答,学生的参与还是不够,同时可能是时间关系,没有达成“开口诵”的目标。我觉得这一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观课感受】

  一、用朗读法贯穿课堂。

  朗读是文言文学*的重要方法,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感,体味作者的情感都是很有效的。李老师在这堂课里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教师在每一次读时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

  二、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全面深度的把握,对教学资料的全面把握。备课备什么?面对比较开放的课堂,我觉得教师最需要准备的是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和尽可能多地占有有关的教学资源。本课中教师对于“白丁”的解释,对于“无弦琴”的介绍,以及在学生自由评说中“韵文的特点”和首句的作用等,都是信手拈来,而这种潇洒自如来自于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三、教师留给学生的空间还是不够。

  对于“自由空间”的不加理会,对于学生概括的不加追问,自己赶时间,牵着学生跑的痕迹还是很多。

  四、背诵也须教师的指导。

  “开口诵”目标之所以不能完成,区区81字,我感觉有点说不过去。反思后觉得,教师的指导的缺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把读和记结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

  五、“文”“言”须并重。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文”“言”的并重。《陋室铭》虽然文字不多,但很多文言字词还是需要了解的。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下面的朗读,效果可能会更好。其实,有些字词的意义理解之后,文章的主旨也自然会显山露水了。

  六、朗读必须得法。

  教师在安排朗读方式的时候,都是采用集体朗读,不仅显得有些枯燥单调,而且对朗读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其实,朗读更多的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气语调节奏中去了解他对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所以,对学生朗读的个别化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品格,让学生真正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主旨,读出蕴味,读而成诵。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精选5篇)(扩展4)

——陋室铭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在本节课中,学生学*的较为活泼主动,基本上完成了学*的预期目标,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韵脚和韵的学*,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点,在思想意识里面还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基础,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深入理解该知识点奠定基础。

  其次,学生在学*课文过程当中,感觉自己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太充分,使学生未能在朗读背诵中深入体会铭文的韵律和内容的把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会回归课堂,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语文的文质兼美,增强学生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第3,在学*本文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的时候,感觉有点匆忙,学生思考和咀嚼的时间较短,应该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最后,唯一感到较为欣慰的是学生在做后面的*题时,理解比较到位,今后会继续加强考点知识的学*。

  总之,本节课的'讲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一定角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课堂容量,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自己能进一步熟练多媒体,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精选5篇)(扩展5)

——《陋室铭》教学实录 (菁华5篇)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师:我们学*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达到两个目的,即教师板书的:读准音和通文意。文意的疏通主要通过学生的有疑发问和教师有意提问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学*能力的把握,适时介入提问。)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教师的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把潜藏在文本中的意义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来,从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种生活。)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教师的总结只是对学生上阶段理解的概括,是暂时的,对文本的理解随着下文分析将更加深入。但这里的总结,好像没有理会上面学生的回答:“自由的空间”,我觉得,对“自由的空间”可以进一步追问,结合下文,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

  (教师抓住了一个“素”字来引导学生理解“室中事”,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室中事”不仅仅是“调素琴”。应结合其他的事,对作者的行为和情趣追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在学生的概括都未“命中”的情况下,教师不容分说,不加解释,直接出示“雅”字,似觉不妥,教师的态度有点强硬。我觉得可以对学生回答的“好”或“馨”进行追问,可能是时间不允许吧。)

  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教师在这里通过对具体文句的分析,从室中事、室中人、室中景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通过上面的学*,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 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教师通过改写文本的方式让学生比较文本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于变化的音韵节奏,体会文本的形式美。文本改写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很好方法。)

  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评论是进行了,但更多的是教师在解答,学生的参与还是不够,同时可能是时间关系,没有达成“开口诵”的目标。我觉得这一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观课感受】

  一、用朗读法贯穿课堂。

  朗读是文言文学*的重要方法,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感,体味作者的情感都是很有效的。李老师在这堂课里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教师在每一次读时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

  二、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全面深度的把握,对教学资料的全面把握。备课备什么?面对比较开放的课堂,我觉得教师最需要准备的是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和尽可能多地占有有关的教学资源。本课中教师对于“白丁”的解释,对于“无弦琴”的介绍,以及在学生自由评说中“韵文的特点”和首句的作用等,都是信手拈来,而这种潇洒自如来自于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三、教师留给学生的空间还是不够。

  对于“自由空间”的不加理会,对于学生概括的不加追问,自己赶时间,牵着学生跑的痕迹还是很多。

  四、背诵也须教师的指导。

  “开口诵”目标之所以不能完成,区区81字,我感觉有点说不过去。反思后觉得,教师的指导的缺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把读和记结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

  五、“文”“言”须并重。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文”“言”的并重。《陋室铭》虽然文字不多,但很多文言字词还是需要了解的。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下面的朗读,效果可能会更好。其实,有些字词的意义理解之后,文章的主旨也自然会显山露水了。

  六、朗读必须得法。

  教师在安排朗读方式的时候,都是采用集体朗读,不仅显得有些枯燥单调,而且对朗读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其实,朗读更多的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气语调节奏中去了解他对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所以,对学生朗读的个别化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品格,让学生真正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主旨,读出蕴味,读而成诵。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教学过程:

  1.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2.师: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

  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3.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4.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

  6.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活?

  生:......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三.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

  德馨----

  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情趣;

  3、 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陋室铭》

  一、 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学生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穷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学生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

  师: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

  生:(齐)《陋室铭》。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学生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这篇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示:课题、作者)

  二、 听读范文

  师:现在我们来听范读,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生:(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标记)

  师:好,我请同学们来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两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还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对,就是这两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来读,好吗?

  生:读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下面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

  三、 初读课文

  1、 关于文体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屏幕示:关于文体“铭”)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应该注意到,“铭”这种文体有一个特点是押韵,大家找一找文中押韵的字,以及押的是什么韵。(屏幕示:押韵的字及押的什么韵)

  生:(用笔在书上圈画出来)

  师:下面读押韵的字,体会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生:(齐读)

  2、 作家作品简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课题,现在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

  写作背景。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精选5篇)(扩展6)

——《陋室铭》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

  ①自由练读课文两遍;

  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

  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架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运用辅导资料自己把握课文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以及背诵课文。

  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讲授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根据作者简介导入文章。

  2、新课讲授:

  诵读课文,分组对课文进行翻译,讲解课文。

  3、巩固练*:

  通过问题,巩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了解。

  4、小结作业: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告一段落。

  一、教学目标:

  1.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三、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板题并解题: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五)、掌握重点词语和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则:就 [名]:出名。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译: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词 [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分析: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分析: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分析: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身体。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分析: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分析: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小结: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对比阅读

  [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 (2)妻子不觌(妻子和儿女(子女) )2.翻译下面句子(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六、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学*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课文。

  ①看幻灯,掌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②了解作者及陋室的由来(学生读幻灯片)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精选5篇)(扩展7)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共4页,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 回答:往来。

  有相对 ? 回答:无。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9. 5、文化寻踪: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诗文明志的传统。

  (2)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绿色、亲*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之雅?

  环境:清幽

  来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闲

  (4)7、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

  以先贤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话来暗示是君子居之 。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贫乐道)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一、教学目标:

  1.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板题并解题: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五)、掌握重点词语和语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则:就[名]:出名。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译: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词[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分析: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分析: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分析: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身体。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分析: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分析: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小结: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对比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2分)(1)有仙则名(出名(著名))(2)妻子不觌(妻子和儿女(子女))2.翻译下面句子(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一、教学目标

  1.复*“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节操和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1、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4、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2、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3、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6、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这篇文章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谈到了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所以,学*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体会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潜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传统经验中有益的部分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惯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正确朗读。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已经并不陌生,也应该零零散散的会一些阅读的方法。然而系统的指导,特别是以文言文为例子的系统指导还不太有。正确的朗读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所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2、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我们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们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节操和志趣缺少领悟。通过学*本文,学生会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污浊世风中保持心灵的纯净。然而,学生所处的又是竞争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又需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的理解“安贫乐道”。

  三、学*目标:

  1、熟练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朗读水*。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人高尚的情操,领会“安贫乐道”的含义,并正确的看待“贫”、“富”和“道”的关系。

  四、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五、本节课人教八上想要实现以朗读的方式带动文言字词的理解、带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带动本文写作手法的了解。在朗读成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挖掘“安贫乐道”的深层含义,并古为今用的理解它。

  六、实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假设你的眼前有两座房子:一个是王公大厦,华丽无比,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床铺,有山珍海味,就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的。另一个是茅屋草房,绿草茵茵,不过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饭和布衣裳。你喜欢哪个?老师要听真心话啊。(找两名学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话即可)

  再追加一个条件:如果你选择第一个,你可能被迫要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还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个房子,则会有知音相伴,可以坚守真我,率性而为。那你又做何选择?(两生交流)

  那我们学*以下《陋室铭》,看看刘禹锡住的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他喜欢这间陋室。学完之后,你是否改变原先的选择?

  2、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铭”的文体和刘禹锡的简要资料。韵脚在朗读时注意清晰、响亮。

  由《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悲秋,他却喜秋,他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世人都喜欢住大房子,他却独爱陋室。还写了这篇《陋室铭》。

  (二)朗读

  1、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准备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准备做点评。

  3、学生在互评的基础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两个事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理解“乱、劳”的用法,知道“丝竹、案牍”的意思,体会“之”的用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通过反复试读,根据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感就可正确断句,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正确的读出其他句子的节奏。

  (3)要读出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4、分层朗读,试图读出语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试读。其他同学做点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

  引导学生找出三句该重读的句子,体会前两句的“铺陈”的作用。解决重点字词“名、灵、德馨”的意思,并注意这几个词语的重读。

  师范读,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读起来

  若干生再读,有进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一句,学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试着读出这种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这种环境中。

  第二句,学生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

  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基础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较。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

  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作者称他的居室为陋室,那么他认为这个房子“陋”还是“不陋”呢?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1)主人“德馨”(2)环境优美、交往之雅、生活有情趣(3)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并引用“何陋之有”。【板书】

  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篇“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选择支教的年轻人,例如徐本禹,还有守着清贫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贤得人

  问题:古人把安贫乐道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你怎样看待?在今天这个社会,“乐道”就要“安贫”吗?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附板书: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的兴趣。其次,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与学生的距离,在*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突破较自然。


初中《陋室铭》教学课件(精选5篇)(扩展8)

——《陋室铭》教学反思实用二十份

  一.朗读贯穿始终。

  这篇短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学*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已有了学*本文的兴趣,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代表朗读,学生边听边思,品味每一句话的意思,给文章划分层次,侧重整体把握。4、学生精心朗读,划出文中的有关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几轮朗读之后,学生理解比较到位,已能当堂背诵。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走*文本。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了解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兴趣。

  三.巧妙的提问,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体把握中,我让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合作探究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陋室不陋的语句,体验作者的情怀,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读品析中,我让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感受语言美。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学生主动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在*等对话中解决问题。

  但可惜的是由于课堂安排前面有点松,后面时间有点紧,未能将刘禹锡其它的诗文呈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刘禹锡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情怀,让学生懂得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而不止是按教师自己的计划演进。精心设计了评价性语言。尽量使用激励性语言,让评价性语言具有幽默感。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饿教学机智。从这点出发,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学资料,备对教材及教学的独特理解。所以,有的老师课后问我要教案,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我只有七、八页的资料和感悟性的东西;以朗读为主线。这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以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生活积淀,以丰富语感,提升修养;以运用为旨归。注重语言实践。通过评价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这堂课以朗读为主线,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力求准确生动。课堂上学生互助互动,像自助餐,老师也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紧扣标题,处处围绕“陋室“来引导,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和才华,煽动了学生的所有积累,如关于”苔痕上阶绿“一句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加以诠释。

  我的评价性语言还缺乏启发性与生动性。我本来想在第四个环节“放胆评,出口诵”中听到学生关于主题的局限性的发问,可惜没听到,后来时间紧了,便没有再做引发。刘禹锡的思想很矛盾,一方面,从“无案牍之劳形”中可以看出他不想混迹官场、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又 可看出他有大展宏图之志。那时他刚贬谪洛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刘禹锡此时的复杂心境便是儒家人格的生动体现。但因学生的提问没有涉及到,时间也比较紧,就没有深入进行。这真是应了一句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我想,《陋室铭》的解读时空是会伴随学生一生的。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学*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

  1,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语言特点,产生整体感知。

  2,学生再读,体会骈体文的句式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4,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读,加强朗读的节奏感的把握,并通过视频感受陋室的环境等,

  5,全班齐读,配合视频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浦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让学生说座右铭的方式,既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同时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惯和能力。

  在介绍作者及其背景的环节中,让学生资料展示,到前面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书写关键词。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疑问整理到便利贴上,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五、课外延伸采用了小辩论的方式,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结合刘禹锡的“安浦道”“高洁傲岸”,提出疑问,“当今社会这种处世态度是否仍然可行?”

  学生辩论将课堂推向了高潮,但略微遗憾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在学生情感价值态度观产生偏颇时更好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真正的将教师教书的同时,更能要育人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顺应教育体制的,遵循“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一如既往的延续了我常态课的教学思路,学生们适应,我也觉得顺手,没有因为诗开课而作秀或造假。学生们愉悦于作为课堂主人的成就感,我开心于作为教师的轻松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正是今后教学中应该反思与提高的地方。我会沿着“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学*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语言特点,产生整体感知。2,学生再读,体会骈体文的句式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技巧。4,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读,加强朗读的节奏感的把握,并通过视频感受陋室的环境等,5,全班齐读,配合视频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让学生说座右铭的方式,既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同时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惯和能力。

  在介绍作者及其背景的环节中,让学生资料展示,到前面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书写关键词。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疑问整理到便利贴上,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五、课外延伸采用了小辩论的方式,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结合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提出疑问,“当今社会这种处世态度是否仍然可行?”

  学生辩论将课堂推向了高潮,但略微遗憾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在学生情感价值态度观产生偏颇时更好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真正的将教师教书的同时,更能要育人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遵循“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一如既往的延续了我常态课的教学思路,学生们适应,我也觉得顺手,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作秀或造假。学生们愉悦于作为课堂主人的成就感,我开心于作为教师的轻松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正是今后教学中应该反思与提高的地方。我会沿着“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改革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课前演讲没把时间把握好,耽搁了一两分钟。用《古文观止》导入,本可新颖,可惜不知是听课的紧张气氛是影响了学生还是我,讲的不传神,学生听得很麻木。板书课题,让两个刘家女孩回答问题。刘艳上黑板写了刘禹锡,而刘紫楚回答其人其事,实在没想到她没多预*,有点答非所问,顿时打乱我的布局,差点没hld住。力挽狂澜之余竟忘记了有关“铭”的讲解。接下来课文的'多种朗读还算顺利。课文字词翻译讲解匆忙了一点,只对“上”“入”“劳”“白丁”“何陋之有”稍作分析,可惜遗忘了“之”字在倒装句中的重要,本可水到渠成的事情疏忽了,实在可惜。对课文讲解有点凌乱随意。以刘禹锡三搬住宅终住陋室的故事引入,以刘禹锡想对欺压他的上级说什么引出主旨句,围绕主旨句如何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山水的比兴;二。陋室景友生活;三。古人类比,成功反击欺压他的人。让对手无可奈何七窍生烟,让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刘禹锡你真是的人呀,由学生补充词语,概括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最后点到托物言志,这也是本课重点之一,小练笔以一位名人拿着某件能托物言志的事物来拜访刘禹锡为题,可惜难度偏大,不能覆盖全部。但刘艳,贺孝江,覃梅,谭小强,回答还是很好。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心理素质不行,不光我,还有学生。

  二。细节把握不到位,演讲耽搁教学时间等

  三。随意性太强,语言缺少严谨。有利有弊,以后需注意。

  四.学生积极,我代替太多,甚至提问题。

  五.没有照顾后排境况较差的学生。

  六,学生“出奇”,师生方能“制胜”。课堂的出彩常常在学生的奇思妙想。

  经过同事们热心地指导之后。我决定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口水话要少。虽然其他老师赞美之词较多,这既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鞭策。在进步的同时,一定要看到潜藏的危机。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朗读贯穿始终。

  这篇短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学*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

  1、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已有了学*本文的兴趣,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产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

  3 、代表朗读,学生边听边思,品味每一句话的意思,给文章划分层次,侧重整体把握。

  4、学生精心朗读,划出文中的有关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几轮朗读之后,学生理解比较到位,已能当堂背诵。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走*文本。

  《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了解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兴趣。

  三、巧妙的提问,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体把握中,我让学生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合作探究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陋室不陋的语句,体验作者的情怀,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读品析中,我让学生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感受语言美。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学生主动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在*等对话中解决问题。

  但可惜的是由于课堂安排前面有点松,后面时间有点紧,未能将刘禹锡其它的诗文呈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刘禹锡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情怀,让学生懂得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

  核心提示:《陋室铭》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而不止是按教师自己的计划演进。精心设计了评价性语言。尽量使用激励性语言,让评价性语言具有幽默感。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而不止是按教师自己的计划演进。精心设计了评价性语言。尽量使用激励性语言,让评价性语言具有幽默感。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饿教学机智。从这点出发,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学资料,备对教材及教学的独特理解。所以,有的老师课后问我要教案,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我只有七、八页的资料和感悟性的东西;以朗读为主线。这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以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生活积淀,以丰富语感,提升修养;以运用为旨归。注重语言实践。通过评价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这堂课以朗读为主线,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力求准确生动。课堂上学生互助互动,像自助餐,老师也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紧扣标题,处处围绕“陋室“来引导,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和才华,煽动了学生的所有积累,如关于”苔痕上阶绿“一句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加以诠释。

  我的评价性语言还缺乏启发性与生动性。我本来想在第四个环节“放胆评,出口诵”中听到学生关于主题的局限性的发问,可惜没听到,后来时间紧了,便没有再做引发。刘禹锡的思想很矛盾,一方面,从“无案牍之劳形”中可以看出他不想混迹官场、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又 可看出他有大展宏图之志。那时他刚贬谪洛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刘禹锡此时的复杂心境便是儒家人格的生动体现。但因学生的提问没有涉及到,时间也比较紧,就没有深入进行。这真是应了一句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我想,《陋室铭》的解读时空是会伴随学生一生的。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铭文艺术魅力的缩影,《陋室铭》的教学,应该承载起传承经典的责任。基于这种思考,我设计了“初识陋室”、“走进陋室”、“感受陋室”、“装扮陋室”这样四个课堂环节,言与文交融、读与悟结合,围绕文本,让孩子们读进去,字斟句酌,把古今言殊的障碍打通,引领学生体验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涵和经久不衰的文化精神,而感受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也正是这篇文章主要的教学价值所在。与此同时,我以“文”为载体,适时穿插讲解“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文言文诵读和翻译的方法、关注文言现象、注重读背积累”这五种学*文言文的方法,尽力避免刚才谈到的两种文言文教学的错误倾向,在完成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陋室铭》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同时,帮助学生熟知一些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永远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学*文言文是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任重而路远。回首来路,徜徉其间,需要自己学*、探索、完善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是,我所痴迷的语文、我所热爱的学生和课堂,都是那样生动地融入我的生命,与我一起行走在路上。

  是一堂文言文的教学。我用了一课时。课上完以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

  但是今天改完该课的基础训练册,发现学生的作业错误率很多,生字词全对的只有一个同学,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内容需要掌握的,也写错了。全对的寥寥无几。

  看来,这是一堂失败的课。

  失误在那里呢?

  1、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多。幻灯片一个一个,学生说放的太快了。像生字词学生没有背诵的少,图片也看不清。

  2、课文知识点如描写陋室生活情趣的句子,几乎全部学生答错了。这说明学生们也不能主动地思考。

  3、体现课文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品格的特点是什么?也有不少学生不会答,他们对于课文看来就不懂。学生没有探究,课堂只是让个别学生会了。

  所以:以后说设计问题要精,组织课堂的能力要加强。图片要清晰。我的声音也需要美化,语文教师尤其美丽的语言是一种享受。

  在本节课中,学生学*的较为活泼主动,基本上完成了学*的预期目标,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韵脚和韵的学*,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点,在思想意曙面还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诗歌知识基础,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深入理解该知识点奠定基础。

  其次,学生在学*课文过程当中,感觉自己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太充分,使学生未能在朗读背诵中深入体会铭文的韵律和内容的把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会回归课堂,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语文的文质兼美,增强学生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第3,在学*本文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的时候,感觉有点匆忙,学生思考和咀嚼的时间较短,应该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最后,唯一感到较为欣慰的`是学生在做后面的*题时,理解比较到位,今后会继续加强考点知识的学*。

  总之,本节课的讲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一定角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课堂容量,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自己能进一步熟练多媒体,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学*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