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3篇

首页 / 论文 / | 2022-05-31 11:45:36 论文,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1

  一、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大多数电力企业对于人事管理的观念相当滞后,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理念均不够到位。许多领导没有真正意识到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等同起来,把盈利作为首要的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考核体系不完善,在人才测评、人才管理制度、薪酬绩效等方面无法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许多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力不从心,在员工的聘用、考核、辞退、福利等方面无法发挥作用。企业管理层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对公司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当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来处理,规划中长期发展方向。这可以使企业形成自己的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2.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需要建立科学有效地管理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可以提高人员管理的效率,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效益。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中存在不合理的员工评价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等,使得员工无法调动积极性。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才能激发活力,提高生产率,使员工的心态积极向上,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电力企业在管理机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管理混乱、评价主观性的倾向浓厚、执行力度不严格和监督力度不力,电力企业的人事部门手工劳动普遍存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未真正深入开发、进行。

  3.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在电力企业内部管理者中缺少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许多企业的高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不足,管理员工效率低下,人力资源的优势无法发挥,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许多企业的管理内部沿用陈旧的人事制度,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要求。电力企业内部缺少相关的定期培训制度,严重影响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利于优秀人才的汇集。员工的知识能力与岗位的要求匹配度不服,部分员工工作经验欠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导致无法更好的胜任电力业务,应用现代的信息与管理等技术。在信息时代,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样需要提升,这些管理人员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培训与教育的不足。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电力企业在员工培训和教育方面存在欠缺,员工的刚强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方向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培训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培训的内容单一教条与实际脱节,针对性不强,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考虑不足,忽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导致电力企业的培训效率低下,无法培训出合适岗位的人才,直接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电力企业的高级管理层要改变陈旧的用人制度,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满足人才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确立“从管理人到服务人”的理念,保障员工的权益满足员工的发展,建立长效的奖励机制,服务人才,促进人才发展。管理人员要关注员工的心理成长,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则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层的共识。以人为本、人本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应该作为现代人力资源工作者的重要理念。

  2.建立与企业发展相企业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机制。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是电力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不断完善人才选拔管理聘用制度,人才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考核机制。改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的人为气息。加强人文关怀,使员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通过有效地激励机制使员工不断的提高工作的激情和忠诚度,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通过有效地沟通机制使得企业和员工相互融合,制定出科学的考核机制,公*公正对待每一名员工。

  3.严格执行岗培训制度,增强员工素质。电力企业的长足发展依靠员工专业素质的提高,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在岗培训制度,增强其管理与应变能力,通过发现、培养的模式来增强员工的职业素养,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通过在岗培训造就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是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完善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内部人力资源流动市场,进行跨岗位、跨部门、跨区域的人才调动,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企业的竞争也日益增大,面对新形势,电力企业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体制,尊重人才,引进人才,严格执行岗培训制度,增强员工素质,有效地开发、利用和挖掘员的各项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2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股耀眼的新势力,它不是改革开发前十年的国有企业,也不是改革开放后十年时的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而是*几年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第十六届全国*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今时代,企业的综合实力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竞争,它已经成为企业变革图强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虽然经受了市场竞争血与火的洗礼,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其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坦途。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在管理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竞争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是一种无形的国民经济资源。由于人力资源具有主观创造性,是一种能动的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戴尔·卡耐基说过“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是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这充分说明人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无法取代的。

  1.人力资源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冲破自身发展束缚的重要因素

  中小型民营企业中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例子,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通常在所属行业中已有一*之地,有些甚至占有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具备了大踏步前进的条件和能力。可此时他们所固有的许多问题往往会暴露出来,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演绎着中小型民营企业“创立、崛起、衰败”的三部曲。到*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怎么样突破这个瓶颈呢?在诸多的问题中,人是关键。解决好人力资源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 资本很重要,但运用资本的人更重要。

  2.人力资源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1世纪是人力资源导向时代,企业面对资源全球化的竞争,人力资源就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因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具有不可复制和模仿性。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是企业经济增长的三要素,而三者可以说都是人力资源不同侧面的表现。各个资源要素的协调发展是企业生存的条件,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形势下,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解决其他问题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有求贤若渴的意识,但宗族观念强烈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力资源供不应求,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匮乏,使得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为了改变面临的困境,企业急需从外部选聘人才。但因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的老板大都文化程度不高,且深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 宗族观念严重,招进的企业员工基本都是自家的亲戚,这些人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高超的技术,不但没有给企业带来活力,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

  2.有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缺乏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

  大多数民营企业为了发展招进了大批高学历、高技能,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 对人力资源缺乏完整科学的开发计划,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进行分析和说明,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晋升和辞退全凭企业主的经验和主观判断,随意性很大,造成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不合理,造成企业人力资源浪费。

  3.有挽留企业人才的要求,但漠视人力资本的投入

  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主存在功利主义,有开发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顾虑,对人才只用不养, 缺少必要的、必需的培训,不给人才提供学*、“充电”的机会,忽视人力资源的增值。即使有培训,培训方式也多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这种观念无疑将企业人才的能力局限在现有水*上,不能有效地挖掘员工潜能,。有的企业为了避免人才流失,通过扣押工资等方法来阻止人才流动,更是对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挫伤,也违背等价公*的原则,其后果是造**才流失,极大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4.有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愿望,但摆脱不了家族模式的管理方式

  每一个企业主都渴望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企业。在寻求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 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公司进行管理改造,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摆脱不了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担心从外部选聘的人才不能忠于自己,忠于企业。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导致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的核心部门都由本家族人士掌管,这种*亲繁殖的形式难以担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同时使得引进的外来人才得不到重用。

  5.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行动,但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

  第十六届全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民营企业也憋足劲要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但由于我国的人才市场发育较晚,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足以满足企业与人才双方的现实需要。另外,我国人才市场的立法不完善,缺乏符合人才市场自身特点的有力的监督手段,使人才市场的诚信度不高,以至于人才市场出现诸多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伪造文凭、价格欺诈等不规范行为。人才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招聘,影响其人力资源管理水*的提高。

  三、发展和完善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1.转变观念,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国家应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老板创造有关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的素质,培育他们

  全方位把握的思考方式,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人格,相信员工的智慧,在目前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激发出企业活力,从而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的加盟。另外企业老板要把企业培训当作一项投资而不是消费,加大企业资本投入,把企业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与计划配套,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领导业绩考核重要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普通员工要实行在岗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既使企业受益,也提高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完善公司制度,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中小型民营企业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与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必要时要摈弃传统的家族式观念,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制度的转变。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要建立起权责明晰、相互监督、彼此制约、有效沟通、高度协调的机制,把“一人制”的企业变换为合乎市场规范的企业;另一方面,应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部门各层管理人员的目标、权力与职责,促进各职能部门、各管理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正确地行使权力。

  3.塑造企业文化,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要对员工进行科学的招聘、选拔和任用。做到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增加企业成本。二是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建立客观的评估绩效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及奖惩制度。使每位员工明确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技术分工条理化、明确化,这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三是要营建企业文化。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企业价值观灌输到职工思想行动中,转化为员工价值观,形成企业群体精神,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无形力量。

  4.积极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培育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要合理制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结构布局和队伍建设措施,要抓好公共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如修建公共人才交流场所及人才信息发布中心、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组建信息发布设备、媒介物等, 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培育人才市场体系,监管人才市场的运行,调节人才的社会分配,保证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

  进入21世纪,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民营企业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尊重和满足员工个人发展和精神的基础上,达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总之,只有结合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实际,积极应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完善民营企业的人才管理,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规划结合起来,稳定员工队伍,留住人才,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力资源最佳配置,中小型民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3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市场化之路

  1.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主导作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在一定的自然地理范围内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规划的全过程现代区域人力资源研究更着重对其市场化和开放性的分析。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替代自然资源,缓解资源短缺,而且能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的不足另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利润增加是前者的5倍世界银行在1995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指出:东亚一些国家(包括*)在过去十几年中经济增长速度及经济结构转变速度居全球之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有这些东亚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是在开发整个人口的人力资本上”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被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历程所验证,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从资源结构上看,人力资源是区域在自然资源、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固定的前提下,经济实现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2.人力资源存量、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问题

  人力资源只有与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相互协调、相互结合,才能促使人力资源发挥其巨大效能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人力资源要素存量与区域各部门、各行业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双向对接的问题任何一个对接的中断或受阻,都要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市场的发展水*与程度。

  从总体而言,我国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要求据有关资料:在1982-1990年两次普查期间,15-59岁人口文盲率已由2&6(%降至15.77%,仍然偏高,其绝对量仍高达1亿多人;小学和初中程度的人口比重仍占多数,由1982年的59.21%升至69.9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在这个期间上升得也很快,由0.98%升至2.11%,但所占比重仍很小。从区域对比来看,各区域人力资源存量状况更是参差不齐根据1993年《*统计年鉴》的有关资料显示,东部科技人员人数占全国科技人员总人数的45.23%,中部为33.32%,西部为21.45%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东部地区以高待遇、高福利强烈地吸引中西部人才,人才东流现象愈演愈烈。人才外流使流出区域的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下降,形**力资源空洞,从而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要求。

  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结构性对接受阻,即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部门、行业结构结合失效在中央放权让利思想指导下,力图使地方*成为经济投资主体和经济收益主体地方经济权益的扩大,使地方*对区域内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并采取各种手段干预地区资源配置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果使各地区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不同步,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产生了结构性对接失效。

  人力资源存量、结构无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而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呼唤人力资源发挥其主导作甩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除一方面发挥教育挖掘“源头活水”的功能外,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人力资源要素在地区和部门间的转移式排列组合,即鼓励人力资源的再配置,“借他山之玉,攻己方之石”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3.区域经济发展中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市场化之路

  在非均衡增长条件下,一些主导产业或部门集中于某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增长极,并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另一种可能是:由于发展极和其他地区之间在投资收益上存在差异,导致高素质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由后进地区向先进地区流动,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后进地区越来越落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上的差距趋于扩大,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高级人才还是普通劳工,其共同点都是由后进地区承担人力资本的投资,而由发达地区获取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种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的错位,结果无疑会加剧发达地区和后进地区的发展差距,影响后进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如何使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公*、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推进器的作用呢?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市场化之路,即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条必由之路所谓人力资源市场制度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依据市场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运行规律,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以人力资本转化为商品的程度为基本依据,其社会效益的体现只能以经济利益的分配为前提,而不能本末倒置。其二是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核心是劳动力产权化、劳动行为的主体化这就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一致性的问题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以最大值的经济收益为标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论是国家、部门、企业或是个人)。

  其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使用制度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投入是与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价值继而与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必须要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看作组织的财富,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增加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种存在着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经济活动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艺术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评价的客观依据:指标体系的建立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与任务无外是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即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在此目标与任务的前提下,在中观经济范畴,即区域经济范围内,构建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

  在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地方*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规划和调控主体,而企业或具体工作部门成为运行和操作的主体。规划是人力资源获取过程中最初的正式投入*部门规划的工作是将常规规划、战略规划和市场的要求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企事业单位一定的需要;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提出具体的人力资源需求,其中一部分纳入当地*规划当中,另有相当部分,可采用相当灵活自主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方式。考虑到双方利益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侧重于评价人力资源的效率。这就涉及到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时间、数量度量以及效率和满意度度量等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度量

  (1)成本度量

  人力资源的获得不论是来自内部(通过教育系统培养人才),还是从外部引进(人力资源的再配置),都需要计算成本。它包括:教育投资、候选人员成本和招聘者费甩教育投资既包括*行为,又包括个人行为;候选人员成本包括用于吸引侯选人员的广告费和代理费,以及引荐人才的中介机构奖金;招聘者费用包括工作人员在招聘过程中花费的费甩对区域内部人才使用与区域外部人才引进两方面而言,都要比较准确地衡量人力资本成本,为评价人力资源使用效益提供有利证据。

  (2)时间度量

  人力资源从生成受吸引、作出反应,到填补空缺,最终产生价值,中间存在着时间段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分为生成时间、反应时间、定位时间和到岗(结合)时间当然对于外部引入的人力资源而言,生成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3)数量度量

  对地方*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双方面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从人力资源的需求方面考虑的。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将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显性化,并且结合有关产业生产季节性?周期性,从战略上把握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和调配工作。

  2.人才管理程度度量

  (1)效益度量

  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核心问题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经验水*、个人能力与其所在的职位是否相匹配,与职称是否相适应,与级别是否相一致,有无相应的薪资福利待遇,都体现了人力资源效率问题相应的指标有劳动生产率与人力资源成本的静态和动态比较;当地人力资源职位、职称?级别、薪资的变动分析。

  (2)满意度度量

  区域人力资源的状况与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人才对发展环境满意与否、发展机会的多少、当地*和企事业对人才的激励措施和重视程度如果人们充分意识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人们的满意程度就会提高,相应地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

  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状况可谓喜忧参半,也就是说,既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潜伏着局部不可持续性的危机第一,我们还没有一套十分成熟和完整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指标体系,特别是缺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际开发与应用的典型案例第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共识识我们现在正着手与县级*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我们期望有一套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相互关系的并且在区域间具有可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3篇扩展阅读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3篇(扩展1)

——旅*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菁华3篇)

旅*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

  摘 要:较全面的分析了我国旅行社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包括导游的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以及人力资源构成结构中存在的学历层次偏低、导游队伍等级结构严重不合理、外语类导游的语种结构不合理、导游人员流失严重、导游人员地区分布不*衡等制约旅游业发展。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旅行社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旅行社应该从寻求开发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入手,通过塑造企业文化,制定合理的绩效机制减少人才流失,构建学*型组织等方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此培育和提升我国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旅行社业;人力资源;问题;解决途径;探讨

  1.旅行社人力资源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1)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机构设置不完善。我国大部分的旅行社人力资源及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在多数旅行社中,一般都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人事事务仅由办公室代为处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员工招聘,简单培训和工资待遇及劳动合同等方面,很少涉及职业系统培训;有些旅行社口头上说尊重人才,实际上却更加相信经验,对知识和人才缺少强烈的需求,有些旅行社虽然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但很少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功夫,或只是把重点放在待遇的提高方面,不能把人才管理与旅行社的发展真正联系起来。

  (2)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简单化。旅行社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一人从事多项工作的现象大量存在;员工工作内容较灵活,绩效考核难度大。目前我国旅行社在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等方面的制度和管理手段相当落后,人力资源主管往往并不熟悉本企业的人才现状,更不明白本企业的人才需求,不能有效激发本企业的人才潜能,在使用人才时只凭感觉行事,甚至只是机械被动地例行日常事务,不对本企业的人才状况做研究、分析,缺乏对人才的长远规划。

  (3)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目前我国旅行社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旅行社职业经理人、旅行社营销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等是远远不能满足旅行社自身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年来,随着我国入境旅游业务的不断扩展和出境旅游业务的迅猛发展,通晓外语、能够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的经理人才,还有擅长同外国领事馆打交道,在异国有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高端旅游专才难觅是业内不争的事实。而在庞大的导游队伍中持资格证和初级证者占绝大多数,为96.3%;持中级、高级和特级证者所占比例极低,仅3.7%。

  (4)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他们从被动的服从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要求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这种个性化需求反应了现代旅游者对传统的模式化旅游方式的厌倦和反叛。旅行社行业内人员*均素质及学历偏低,已不能适应旅游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5)旅行社员工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旅行社企业间、行业间的人员流动现象突出。在其他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一般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根据2008年统计,全国共有70多万人通过了导游资格考试,有53万人拿到了导游证。不过,真正在旅行社的导游大约10万人,还剩下43万社会导游,他们大部分挂靠在导游公司(导服公司),处于无人管的地步。

  2.旅行社人员流失的原因

  导致旅行社人才流失的因素非常复杂,如待遇欠佳、缺乏交流沟通、人际关系紧张、不被重用、职业倦怠、与企业理念不合、个人发展受到阻碍等。其根源在于人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致。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包括跳槽)都是在需要引起的动机下发生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它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并且想方设法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寻找满足需要的途径,旅行社的员工也是如此,一旦时机成熟,有些人就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离职。可见人才流失,都与自身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关。

  (1)薪酬福利水*低,物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在人们多层次的需求中,生理需要始终是最重要的需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追求更高的个人收入水*和较高的待遇,提高生活的质量。满足高水*的物质需要是人们择业的最原始冲动。目前,很多中小旅行社薪酬福利较低,使得有能力的人才难以实现其较高收入和较高待遇的愿望,难以体现其价值。特别是有些旅行社未能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缺乏合理的薪酬结构,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水*,造成了薪酬内部、外部的不公*,挫伤了人才工作热情。当他们感到同样的付出将会在外单位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时,有能力、有魄力的人才就可能会为追求个人最大的经济利益而跳槽。“良禽择木而栖”。这是造**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2)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

  安全需要是人的第二层次需要,俗话说“安居乐业”,这种需要主要体现为人们需要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生病、养老有保证,目前我国中小规模的旅行社占大多数,其中不少旅行社没有给员工购买人身意外险和交纳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甚至连养老保险金等也未交纳,使得员工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而一些竞争实力较强、重视人才的旅行社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往往开出优厚的条件加以猎取,这也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3)社交、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

  社交、尊重需要是人的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的需要,它们是人的精神需要,也被称之为心理需要。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需要满足的。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把此种需要看得比薪金和待遇更重。有时人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即使是工作条件略艰苦些,待遇略低些,他也是非常愿意接受,并不轻易地放弃。*有句古语:“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能人异士可以为一知己做出最大的牺牲。说明人是需要理解、信任、重视、尊重的,需要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有的旅行社缺乏和谐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复杂;人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人情淡漠,甚至冷漠;个人见解得不到重视,个人工作业绩得不到认可等,因而产生了失落感。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失去了工作的乐趣,进而失去了对企业的信任和留恋。

  (4)自我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高层次人才共有的一种精神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工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能发挥其潜力,实现自我发展。而许多旅行社往往只关注员工给旅行社创造的利润,忽略了员工个人事业的发展,忽视了人才的这一需求,不能提供其施展才能的环境和空间,没有升迁机会,使他们感到在旅行社发展受到阻碍,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难以在此实现,因而跳槽谋求新的发展。

  3.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加强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

  (1)积极寻求、开发有价值的人力资源。

  旅行社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竞争。旅行社业的产品主要是无形的服务,只有有了一流的员工,才会有一流的服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旅行社实现个性化服务、树立品牌特色的重要保证。旅行社应该树立人才观念。一方面,对外,招聘、寻求、引进高级旅游专业管理人员,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另一方面,考核已有员工,评估其开发价值,对有价值的员工,进行开发、培训、提升,最大潜力的发挥其才能。

  但是,选拔人才的时候,要注意,既要高素质,又要与旅行社企业文化及价值观相一致。此外,由于竞争的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懂管理、擅经营、通外语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日益紧俏,旅行社应该加强这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2)塑造企业文化,强化“以顾客为中心”理念。

  旅游业是服务性的行业,旅行社产品也多是无形产品,即服务。“服务第一”、“服务至上”,“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亲人”等观念,实际上都可以算作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灵魂,是现代企业竞争取胜的立足点。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有导向功能,而且对形成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和目标起导向作用。

  对旅行社而言,应该塑造“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做到服务制胜。由于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和导向作用,如果员工将这种 “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实际服务中,就可能形成旅行社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而旅行社“文化品牌”的确立,也就意味着其竞争力的加强和生存空间的扩大。所以说,旅行社完全可以走文化品牌的道路,树立文化品牌特色,以此培育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吸引留住人才,减少员工流失。

  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旅行社业的流动率一直居高不下。离职原因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旅行社自身原因,包括薪酬福利水*太低、激励措施不健全、企业文化欠缺等等;而是员工自身原因,例如员工文化层次、价值观念、身体状况等等。

  对旅行社而言,要减少员工流失率,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良好的薪酬体系设计既能保证在同行业中的竞争性,又能保证内部的相对公*性,吸引外来人才,留住本社人才。其次,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设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再次,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留住优秀人才,为旅行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贮备人才力量。

  (4)构建学*型组织,激励员工自我创新。

  核心能力的动态发展性决定了旅行社必须不断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市场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旅行社不断的创新。而构建学*型组织,激励员工自我创新,则是旅行社创新的重要途径。

  旅游社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服务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其实质则是学*能力的竞争。学*型组织能够提供有效的学*机制,提高旅行社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增强竞争力。因此,我国旅行社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建立学*型组织,激励员工自我创新。

  旅行社员工的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知识创新要求员工不断学*新知识、新技术,服务创新则更多得体现在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因而,员工必须坚持 “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改进产品与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培养客户忠诚。通过构建学*型组织,为员工提供创新的*台,有利于员工的自我创新,从而提升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云昌编著:人力资源管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25.

  [2]李啸尘主编: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36.

  [3]马爱萍:旅行社经营管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148.

  [4]吴学安:靠人才竞争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N].*旅游报,20070130.

旅*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2

  *年来,会泽县委、县*始终将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目标,坚持常抓不懈,持续投融资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

  一、会泽旅*业现状

  2017年,会泽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6.61万人次,同比增46.0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77亿元,同比增61.35%。随着会泽旅游业的逐步升温,旅游服务行业也随之兴起,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会泽旅游服务行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发展,为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障,通过会泽旅游手册、会泽自驾游手册等资讯为游客提供便利。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景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需投入较大资金,特别是发展初期都要经历“高投入、低产出”的过程。*年来,通过积极争取,虽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但景区景点游客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项目较少,造成游客在会泽停留时间较短,带动消费不高。

  (二)旅游服务行业发展不均衡。会泽县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开发起步晚,市场开发层次低,点散面广,“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不均衡。一是景区交通通达条件不够。会泽县城至各主要景区景点公路等级较低,部分景区景点道路沿线存在砂石采挖点及其他影响旅游环境的现象,目前没有开发建设旅游专线。二是现有的旅游公共服务行业规划布局不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宾馆酒店参差不齐,星级酒店数量少,新建酒店的评星积极性不高,导致旅游接待档次上不去。三是缺少必备的旅游服务项目。会泽旅游现阶段主要以自驾车旅游为主。游客以散客为主,缺乏团队游的配套服务设施,导致团队游较少,对旅游业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泽县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服务行业开发和管理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行政系统,但各部门和各系统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存在差异,出现分头管理、各自为阵现象。一是旅游局缺乏必要组织实施和推进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没有旅游服务行业成立的审批许可权限,行业管理难。二是各相关部门从各自立场和角度出发,难以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高度的共识,导致公共服务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资源难以统筹整合。县*虽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但景点景区的产权有的属于*门(如江西会馆、唐继尧故居);有的属于粮食部门(如湖广会馆);有的乡镇旅游资源较好,但没有开发成规范景区,如娜姑镇白雾村、大桥念湖等。三是缺乏旅游服务行业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和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三、工作建议

  (一)合理规划布局旅游服务行业,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努力推进各部门规划和建设为旅游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合理规划布局旅游服务行业,重点解决旅游服务行业布局的“散、乱”形象,建设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古城区要充分展示会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引导开发特色客栈和特色名吃,挖掘一批特色文艺节目植入八大会馆,使当地名吃店和富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店相对集中,让会泽地方特色文化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各个环节,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壮大会泽旅行社的发展,拓展和提升地接接待能力,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

  (二)成立旅游服务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积极筹划动员成立了会泽旅游服务行业协会,在会泽县旅游协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动员发展会泽县旅游协会景区景点分会、餐饮分会、住宿分会、旅游商品分会等。通过成立旅游服务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好行业领头表率、桥梁纽带和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教育培训、交流提高和旅游诚信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旅游服务行业培训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积极邀请知名旅游专家和旅游院校教授到会泽授课,加强会泽旅游服务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进一步统一全县旅游服务行业发展旅游的思想,开阔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视野,提升管理水*、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四)进一步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和旅游市场监管工作。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狠抓安全生产预防和管理工作,有效杜绝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安全生产的具体任务和职能职责,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列为常态化工作。积极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旅游市场综合检查工作,加强对辖区内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规范和管理,切实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公*、公正的原则处理旅游投诉,确保所有投诉事项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同时积极做好游客*、咨询和*工作。

旅*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3

  摘要:*旅游业的日益壮大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冲击,*旅游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各类旅游院校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旅游职业教育也日益成为旅游业中经济建设,就业联系较为紧密的产业。

  关键词:旅游教育,旅*业,发展

  0 引言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突出对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知识、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旅游业输送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总体而言,旅游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相继培养了很多旅游方面的人才,为我国的旅游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 旅*业未来发展趋势

  总体发展趋势上,虽然*年来遭受到世界经济不振和国际恐怖事件等种种打击,但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基础依然坚实,总体发展速度仍高于全球经济总体增长速度。

  在从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中,全球国际旅游过夜人数创造了年均增长7.5%的高速度,同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则高达12.8%。这四十年的辉煌,造就出了旅游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进入90年代以后,先是海湾战争,然后是几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接着又是亚洲金融危机、“9?11”恐怖事件,这些,都使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着很大关联度的旅游业受到影响,导致这十二年中,全球国际旅游过夜人数的年均增长率(3.8%)比前40年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了3.7个百分点,同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4.9%)比前40年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了7.9个百分点。但尽管如此,这两个增长率仍高于同期全球经济的增长率。2002年是“911”事件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依然不振,人们原来普遍认为,世界旅游业将出现下滑。但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全球国际旅游过夜人数达7.15亿人次,仍比上年增长2000万人次,增长率达3.1%。由此可见,深深植根于各国人民心底的旅游需求,是不会被轻易撼动的,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基础是坚实的,总体发展前景永远是光明的。

  2 旅游业发展进入人力资源短缺时代

  旅游业迅猛发展的现实和更为强劲的增长潜力对人力资源提出了迫切要求。事实上,旅游业发展目前已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这一问题被社会舆论中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强音所掩盖,尚未引起*和社会相关各方的高度重视。旅游职业类院校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学生更紧俏了,有的学校毕业生供求比例超过1:10。旅游企业越来越难以招到足够的一线员工,现有员工业内跳槽或业外流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了。一批专门针对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也应运而生。不管相关方面是否意识到、是否有了相应准备,*旅游业已经进入人力资源短缺时代。

  3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遭遇发展瓶颈

  3.1政策瓶颈

  在实践中,全国和各地却存在政策措施的错位和不到位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经费政策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政策,包括学生资助政策、对职业学校的经费补贴政策、免费政策等,未惠及或未充分惠及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也未完全享受到国家鼓励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到了空里。

  3.2生源瓶颈

  从去年开始,与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旅游高职院校也开始出现生源危机,面临招不到较好生源和足够数量生源的困境。其主要原因,首先是*高考生源总体供不应求。*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人口出生率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的1050万人,之后开始全面下降,2011年降为933万人,3年降幅超过11%,这一趋势将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3.3行业瓶颈

  旅*业就业和发展吸引力的弱势问题,是制约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瓶颈。一是旅*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不高。旅*业为服务行业,工作时间长、工作辛苦、标准要求高。二是旅*业普遍薪酬较低,与最高工资行业的差距逐年拉大。三是人们对旅*业从业人员未来职业发展存有担忧,认为旅*业职务提升机会少、个人发展空间不大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考生就读旅游高职院校,影响学生到旅*业就业发展,从而制约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3.4自身瓶颈

  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基础薄弱,投入严重不足、政策支持不到位,加之社会偏见影响,旅游高职院校自身面临的问题突出,也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与旅游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旅游高职教育特色不鲜明;双师型师资,特别是有丰富行业经验、较高专业水*的专业师资数量不足,且对此类师资的吸引力差,进入渠道不畅;实训条件差距大,不能满足实训教学需要。

  4 大力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的旅游教育,经过*20年的努力,现已形成包括职业中学、中专及高等院校教育以及旅*业**教育在内的金字塔式的较为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旅游教育对在全民中推广和普及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旅游教育通过它自身的教学、科研、人才等的辐射、带动,通过宣传媒体向社会宣传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让整个社会(尤其在旅游景点景区的居民)都更加关心、重视和支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从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而言,当前发展旅游教育最要紧地是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确保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4.2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

  个转变的实质,是要把旅游教育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把专业思想教育、敬业爱业教育列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工作。

  4.3树立市场导向的办学理念

  就是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根据人才需求变化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层次上可分为本科、专科,招生对象可包括普通高中生和高职生,以满足不同人才市场的需求。

  4.4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

  课程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应超越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模式,不断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系。

  4.5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

  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及时了解旅*业的基本情况,分析旅游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确定旅游职业综合能力。旅游教育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目标,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

  4.6实行特色办学

  培养途径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是旅游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加强实训室和校内外实*基地建设,是旅游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

  4.7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师素质问题相当突出,许多教师是由地理、管理、经济、外语,甚至地质等专业改行而来,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无论从专业理论和知识上,还是对旅游的认识和实践上都存在相当的差距。教师素质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想培养出第一流的学生,就必须拥有第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想造就高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就必须造就高素质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思想,而且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要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学、研、企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企业化与院校式”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直通车”铺路架桥,密切院校与业界的联系,保证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悉的旅游人才的来源与出路通畅;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际、国内横向合作。

  参考文献

  [1] 刘锡荣,杜茂华. 地方高校构建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问题[J]. 才智. 2011(26) :77-78

  [2] 杨卫武. 论大旅游格局下的旅游高等教育[J]. 旅游科学. 2010(05) :51-52

  [3] 毛峰. 简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69-70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3篇(扩展2)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优选【五】份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

  *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建筑业有了更大发展空间,但是我国建筑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管理水*相对比较低下,严重的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发展,本文中我们就建筑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做一具体分析,并且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我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些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建筑业取得更为长远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管理水*仍相对比较落后,有很多弊端。首先是建筑企业经营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太过陈旧,传统人力资源的对人事管理的理念是把人才当做成本,而现在企业力资源的对人事管理的理念是把人才当做资源,但是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经营者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都缺乏了解,在管理上,没有把人力资源当做企业的核心资源来充分运用,从心理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重视,而错误的认为公司的发展靠的是资金和设备,忽略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在这种陈旧的管理理念下,企业的员工只是把自己当做被雇佣者,被动的去为企业工作,完全埋没了自己原有的才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当成是企业的行政后勤系统,地位低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企业文化的建设。目前很多企业忽视了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片面,企业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内容陈旧,范围太过狭窄,员工不够团结,团队凝聚力太弱,有的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仅仅是一种对外宣传的形式,既不能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归属感,也不能起到吸引优秀人才的作用。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落后: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与外国比较先进的著名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从事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而外国的许多著名企业则是将行政事务委托由专业化公司运作,我国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阶段,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比较落后,缺乏有效地竞争激励机制、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有效的培训完善制度,缺乏比较完善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广利方面的制度。

  二、对我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水*提高的对策

  1、培养人才,用事业的广阔前景来吸引、稳定人才,为人才营造用武之地。学有所用、业有所成,寻求展现自己才干的更大空间,制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加定期的培训,培训纳入企业发展目标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把人力资源视为最核心、最重要的资源,扎扎实实抓好每步计划的落实。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并将培训的有效性、人才培养的效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指标,将管理的重心放在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参谋和管理功能,使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发展的方向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用感情留人,培养企业良好新和的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沟通,使人心情舒畅;新和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凝聚人心,培养团队精神和力量,作为企业各级领导者,对人才都要关心、爱护与尊重。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要广纳群贤、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曾能有更好的发展。

  2、培训机制,创建“学*型企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对企业及员工自身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提高员工自身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具体分析,合理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企业首先要根据企业战略了解并确定每个员工自身原本所具备的技能,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不同方法适合于不同的技能培训。其次是加强员工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企业价值理念,并将此培训计划作为对优秀人才的一种奖励,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及文化认同感,鼓舞士气,通过企业提供的培训,帮助每个人力资源管理部的成员制定对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留住骨干员工及提高工作绩效起着很大的作用,使他们的职业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协调一致,融为一体。

  3、制定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考核制度,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及企业的经济实力分析,设计一套合理的企业薪资制度,对人才进行正确的考核和评价。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构成的复杂性,要求企业正确地考评人才,尊重人才自身的价值,认可每个人员的业绩和劳动成果。只有正确地考核与评价,提供合理的薪资报酬,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才能为相关人事的调整,晋升人才提供必要的依据,也才能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在薪资制度制定时,应该充分考虑层次性,薪资制度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弹性,因为一个企业的构成,一般由经营管理者、项目部门管理者、一线的生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服务人员及临时雇用人员构成,同时,由于企业项目管理的特点,薪资发放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工作绩效和对公司带来的利益联系起来,确定企业员工的薪资水*,薪资等级和薪资的变化情况,保证每个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公*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对建筑企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一)、坚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几个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力资源管理是围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培训和对公司发展的任命职责来开展,建筑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样性、多元化的,要以员工的心理需求为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理念,尊重员工,信任员工和理解员工,让员工有归属感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益。

  2、时效性原则: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管理需要遵循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创新原理,使创新成果有一定的实用性。同时建筑企业对管理制度的创新要注重与企业其它内部活动的相互配合,提高创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制度性原则: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要有有效的制度机制来支撑,要真正做到贯彻实施制度化、科学化。人力资源员管理部门在进行创新的同时,要注重与创新制度相关的理念的融合性,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创新活动有良好的企业氛围。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措施

  1、管理理念的创新:我国目前的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仍处在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上,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员工的需求比较多样化,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重要资源,同时人力资源的创新观念也是很重要的发展资源,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片面认知情况,“量才适用,惟才是举”。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础上,对企业人力资源队伍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实现从企业管理经营者、员工自身服务与人观念的转变,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员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推进员工自身能力和水*的提升,在实现员工自身发展的同时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从整体上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2、管理方式的创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有效性的保证就是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创新。首先,由于建筑企业经营生产业务具有不稳定性、管理环境过于复杂和基层普通员工流动性太强,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全面掌握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整体状况,更加重视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作用,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和分析给予的基础上,为建筑企业的长期稳定持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有针对的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后期发展情况和规划。

  其次,创新人力资源培养制度,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实现培训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形成建筑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员工对干企业满意度、归属感和忠诚度,还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源部门所有员工的整体素质,针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加强工人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使得每个员工都能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岗位合格书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使企业成为一个学*氛围浓重、不断追求进步、融洽和谐的群体。

  员工持证上岗,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实践操作质量和水*、保证技术的娴熟度和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同时对于一线员工需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强化培训和练兵活动。针对于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可通过各种灵活的培养方式,如在职教育、职业教育等进行能力培训和综合性知识的了解,重点提升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面的创新和培育,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管理机制的创新:对于当前建筑企业人才流失加剧的情况,在于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低下,还在于企业内部用人机制的创新。企业要想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创新与优化,才能做到真正提升和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强化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新型的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的时间太短,还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对象是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关注。建筑企业要不断地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提高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保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创新工作。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伙伴之一,为人力资源管理积极作用的发挥莫定基础。

  4、对于企业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在管理方式改变的同时,要注重通过交流与沟通,达到管理的目的。建立健全沟通交流机制的双向性和透明性,实现员工与上层管理者的友好沟通和*等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员工更全面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和有效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创新原则。

  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使得建筑企业的发展存在许多发展障碍,企业要想立足于竞争力大的建筑市场,就必须改变和创新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意创新,使建筑企业的发展有更大的提成空间。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2

  绿色是一个比较有生命力的颜色,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过分地强调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竞争关系,它更看重的是人的价值以及员工和企业、企业与社会的联系,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应该运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因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人”这一基本要素的人本管理,为企业创造绿色、低碳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外环境,从而推动企业管理走向“绿色”“和谐”,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一、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介绍

  绿色是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颜色,在企业当中加入绿色的元素也可以让企业焕然一新。在当今很多的企业都缺少这样的绿色,很多的员工甚至是领导都没有信誉,所以员工的工作也没有上进心,企业慢慢被拖垮等等问题都是存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就出现了,就是我们文章要说的绿色管理。绿色管理对于中国来说还处在最开始的阶段,还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绿色管理当中的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绿色人力资源可以帮助企业留住更多有用的人才,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帮助企业可持续成长。

  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人们现在都知道保护环境,注重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绿色人力资源就是帮助人和人之间促进交流,让企业和员工可以一起进步,一起发展。那么,作为新的人力资源方式自然是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的:

  1.企业要全面兼顾

  对于想要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企业要想长期的发展下去,和员工共同进,就需要企业拥有长远的眼光,对于企业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实施全面的监控,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问题。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不要吝啬,只有加大对员工的投入,让员工看到公司的诚意和发展前景,员工才会留下来,然后帮助公司一起成长。如果一个企业只知道剥削员工,那是没有员工愿意为企业做事的,一个企业如果留不下优秀的员工,是没办法生存下去的。

  2.企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保

  地球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但是现在一些企业的生产和加工严重的污染了环境,这些企业只看重自己的眼前利益,严重地损害了我们的自然环境,事实上,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的。在对于人员的使用上,其实和环境是一样的,是需要企业进行保护的,然后对于人员进行适当的使用,让员工创造出价值,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框架的构建策略

  1.企业外部环境的优先绿化

  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

  2.人力资源上的绿色管理

  是指企业“选育用留”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政策本身应该是“绿色”的。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上面:

  (1)人力资源规划:如致力于长远考虑的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人力资源结构合理;人岗动态契合;避免人员安排与调整中的歧视等。

  (2)人力资源招聘与甄选:如招聘信息的公开透明;招聘流程简约快捷富有人性化;招聘效率高、费用节省等。

  (3)人员培训:企业应该在员工进入职场之前就制定好培训的计划和方案,在帮助员工了解企业背景的时候还需要对员工的技能进行培训,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在员工上岗后将员工兴趣、需求与培训设计相结合;考虑员工职业生涯追求与发展阶段特点;多技能培养;顾及发展机会均等等。案例:在一家国有企业,在培训方面就是做的比较完善的,除了讲解公司的文化,还会让大家实际操作进行了解,并且对于员工的奖罚制度就是比较分明的,对于迟到早退的这些基本的制度是一定要严格地执行,对于表现好的和超额完成任务的员工要当众给予奖励,在增加员工自信心的同时,也要鼓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员工继续努力。只有这样下去,才能让员工更加努力地为公司创造价值。

  (4)员工绩效管理:如绩效考核表格的简明扼要;把精力放在工作完成与改进方面;减少指责和相互攻击;增加些许互动欢愉等。

  (5)员工薪酬管理:如薪酬政策设计适度简单明了;与绩效挂钩;去除那些复杂性的程序和说明;考虑需求的福利设计与自主选择;完善非经济性报酬等。

  (6)员工内部关系管理:如直接沟通;授权与参与管理;切实可行的员工援助计划;信息共享等。

  (7)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少工业事故和职业伤害的,少暴力事件的暴力冲突的,营造安全健康、无偏差的政策环境。

  四、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发达,企业内部的管理也需要改进。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并非是偶然,当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也不是全盘地否定了我们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只是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加上了新的元素和先进的管理方式。让员工可以在企业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化。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哪个企业可以留住优秀的人才,就可以拥有最大的竞争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所以,绿色资源对于一个想要快速发展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想要在当今社会立足,就必须要满足员工的需求并且注重社会效益,不要一味地只看重企业的利益。只有企业、个人和社会相互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3

  一、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员工素质较低,服务质量下降

  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酒店业从业人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1.2%,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0.34%;多数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员属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其中高中学历的约有71%。由此可知,从事酒店管理的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而员工的总体素质普遍偏低,一方面使得酒店的服务质量水*下降,这会使得顾客的满意度上升得非常缓慢,导致酒店发展缓慢,很难跻身优秀的酒店业中;另一方面,员工的总体自我醒悟意识不够高,这体现在员工不能对顾客的需求做进一步的评估,从而使公司错过了潜在的利润,另外,它还体现在员工不能根据酒店的实际情况对酒店的员工培训和规章制度提出宝贵的意见。因此,员工素质低会导致公司失去了很多潜在的顾客机会。

  2、从业人员频繁流动,人才流失惨重

  我们经常看到酒店门口长期挂着招聘新员工的招牌,这是因为从酒店的底层普通员工到中层管理都*惯于跳槽。员工之所以频繁跳槽,一方面是因为酒店的工薪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酒店的福利待遇不好。一旦酒店内的从业人员跳槽了,酒店肯定会流失一部分人才,而招聘了一些新的员工就意味着要进行新一轮的培训,这需要投入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因此这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浪费了企业成本资源。

  3、薪酬分配落差较大

  酒店行业的薪酬基本上与时间成正比,即员工为酒店服务的时间越长,得到晋升的可能性就越大,薪酬就会越高。这需要员工花费很大的时间成本与耐心才能晋升到自己想要的职位,才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工薪,这对很多新员工来说不公*。一般情况下,酒店业老总的薪酬是普通一线员工的几十倍,这样就会使一些员工心里产生不*衡感,导致他们工作不积极,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甚至还有可能影响酒店的整体形象。

  4、管理不够人性化,上下级缺乏沟通

  上级领导对下属漠不关心,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在上级与下级之间,他们只有在上班的时候进行沟通,而且都是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下级则只能执行命令,而在工作之外,上下级之间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沟通,上级既不关心下属的生活,也从来不向采纳任何意见;员工也不敢向上级搭讪,在非工作时间更不敢与上级攀谈,交流心得等等。在工作中,员工完全没有主人翁责任感,有些管理者甚至把老板安排给他们的工作看做是一种“恩赐”,因此他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往往感到非常自豪,并以“救世主”自居,这样就导致管理者缺乏战略目光,他们对酒店管理没有远见,缺乏主见,只是一味地执行上级安排的任务,从而导致了酒店内部实际出现了“家族管理”。因此,上下级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终会导致酒店管理固步自封,无法创新,难以取得进步。

  二、针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对策

  1、根据酒店需要招聘不同的员工

  不同的酒店对员工的要求不同,酒店要有选择地招聘员工。例如,企业是选择经验丰富的员工还是新员工进行培训,公司实际上需要怎样的员工。对于培训成本不算高的普通员工,很多都会选择招聘新员工,而对于中上层管理,企业则更希望员工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具有相应的学识,能为公司出谋划策,从而促进公司的发展。再者,企业的晋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招聘者的选择,例如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则不会选择在“家族管理”式的酒店,此时,公司就要制定相应的晋升制度来留住人才,以免由于聘用不当而造**才流失过快而影响公司的经营。

  2、完善公司聘用机制,减少人才流失

  一般情况下,人员流失率低的公司都拥有有效留住人才的战略。以负责任、积极向上、工作认真、拥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为模范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奖励是该战略的一个基本内容。要达到该战略,要求公司有一个有效的聘用机制。企业所制定的聘用机制可包含以下内容。首先,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和良好的福利待遇。例如,与同等级的酒店相比,企业可以考虑为员工提供更好的食宿环境,对表现出色的员工进行褒奖并给予相应的奖金,如“月评”。其次,在培训和发展中发现表现良好的员工时,应当给予他们晋升的机会。这不仅能提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而且还能吸引外来优秀员工,为企业招揽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接着,要制定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尤其是上下级之间一定要进行的沟通,上级要善于聆听下属的意见并采纳有效的建议;在生活上,上级也要关心下级的生活,对下级嘘寒问暖,这会使员工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领导对员工的关心会使员工更加努力为企业工作。最后,要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建立一个互助的工作环境,这样不仅能促进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这种融洽的气氛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战略,企业可以建立一个高效的聘用机制,这样就会使员工对自己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感到非常满意,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地为公司付出,所以他们就不会轻易离职,进而大大减少了人才流失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3、运用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创造公*的竞争环境

  要想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创造一个有力的员工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正确引导员工的工作动机,对员工的付出做出充分的肯定,它运用的优劣对酒店的命运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要把握好激励机制的原则才能更好为酒店服务。首先,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才能运用好激励机制。由于人类的需求是多变的,即使在同一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了解员工的普遍需求。例如,对于有些员工在进行任务前就出现了意志消沉的症状,应当提前激励;在完成任务之后表现得非常出色的,又该如何进行适当的奖励;当内部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遇到困难,并希望得到安慰的时候,应当关心问候员工,对其进行及时的鼓励。需要注意的是,激励的原则是一致的,但方法千差万别,常常因时、因人而异,因此,在实际操激励机制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这将会提高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减少离职率,有利于酒店的长期发展。其次,激励机制要公开透明,创造公*的竞争环境。要做到这点,就应当尽量合理地分配任务,使员工在获得薪酬方面的机会均等。员工应当在同一工作条件下通过同一考核标准来评价自己的业绩。另外,激励机制在实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公开透明,使奖励或者惩罚有所根据,这样才能说服人心,才能提升员工之间的竞争力。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企业能够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员工之间能够融洽相处,从而实现酒店与员工双赢。

  4、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养优秀的忠诚员工

  首先要使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可以增加员工对公司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技能,从而使顾客得到满意;顾客满意之后酒店的口碑好、知名度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使得酒店的利润增多;而酒店的利润增多之后,员工的福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公司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培训,以此类推。其次,酒店要从不同渠道和层次来丰富培训的内容。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员工进行情景案例分析培训;可以领导员工到野外参加一些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培训过程中避免小题大做,即有些错误只是属于个人所为,没必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在该问题上;培训也因人而异,应当分别对普通员工、底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培训不同的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酒店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发挥好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为企业带来好处。传统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缺点,我们要找出这些缺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实施,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才能减少员工的流失率,培养出忠诚的员工,提高酒店的知名度,为企业带来潜在的利润。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4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创新人力资源服务的理念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当今时代,企业想要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体系。现代管理企业大师彼得·德鲁克曾今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那便是人。”企业发展的命脉是人力资源。如何最大限度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容忽视和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激发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人才作为一种资源需要在科学的管理手段中进行开发和应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机遇也大大增加,同时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在各种不稳定因素和未知风险的影响下,企业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纵观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营销理念和战略,无不集中了各种人才的智慧 。人才的创新精神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的职业素养是保证企业不断提升实力的根本保障。总而言之,人的作用是企业的资源和财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当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企业管理者没有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思想仍然受传统人事管理的束缚,工作中,一味地重视制定条文,以政策条文代替人力资源管理,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因而把人员当作被动的“物”来管理,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能动的、具有开发潜质的管理资源,没有把它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配置、开发和利用。

  2. 用人机制不健全

  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了人才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管理体制不顺,二是用人观念落后。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工作上,而对于人才的开发与整合工作较少涉及,这直接导致了大量优秀人才长期被埋没。观念落后也是用人机制不健全的重要体现,人才工作是企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历来都十分重视人才的管理,但是。随着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不断的变化,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滞后。观念滞后导致行动乏力,当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开始争夺我国人才的时候,我国企业方才清醒的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意义和价值。

  3.人员结构不合理

  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素质比较低,尤其是对于工作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人员极度缺乏,普通员工过多。同时对于员工的分配不均匀,有些靠关系的即使没有能力也可以兼任一些高层,对于有才之士却不能得到施展,员工工作效率不高。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的过程。笔者认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改变旧的人才管理观念,摒除计划性的人才管理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企业领导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允许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企业的决策。将人力资源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次不仅能够给人力资源管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够让人力资源部门更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展开工作。根据企业的战略方向对人力资源进行一个长期的预测和规划,让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服务。

  2.强化企业的业绩管理

  对员工进行业绩管理,是对员工工作潜力的一种很好的激发形式。企业进行业绩管理的同时,也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让每个员工都参加到管理的过程中来,并且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在进行业绩管理的时候,其相关制度一定要完善,只有制订了完善的管理条例和考核制度,员工才能得到最科学化和最公*的评价,最后的管理结果也会使员工信服。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进的方法鼓励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企业管理的良性循环。

  3.优化人力资源的引进、培训和配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围绕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要用适岗、对口、发展的观点和能否取得好的效益来衡量。因此,我们本着“贴*需求,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分层实施”的指导思想,采取订单培养与内部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与普遍培训相结合,重点人员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从组织目标和员工需求两方面入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促进了职工综合素质与岗位胜任能力上台阶

  4.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完善企业激励机制

  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孔子有云,不患化而患不均,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才能更好的激发员工的潜能,恰如其分的反馈才能更好促进员工能力的提升,公*的评价也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和谐与团结,基于此,企业要优化管理就必须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系统。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就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全方位考评很重要。能力考评月贡献考评想结合,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想结婚,领导评价与员工自评与同事评估想结合,其目的就是要增加考评的客观性,减少主管影响,提高结果的科学性。如此,才能使评估的标准与内容得到统一;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切实提高各级企业领导对人员考评的重视程度。将考评结果与使用挂钩,对被考评人员实施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等。这样与被考评人员自身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广大企业人员重视考评并发挥考评应有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必须真正建立起企业人员考评的有效制约监督机制,制定《企业人员考核监督条例》及其他配套制度,对考核机构、考核人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根本上、制度上保障企业人员考评的客观性、科学性、可靠性。

  5.积极塑造优良的企业文化

  作为一个企业,想要成为优秀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经营业绩,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不单单指的是一种文化,它还代表了一个企业的信仰,可以有效地将企业全体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团结起来,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力量,让企业工作人员感受到企业带给他们的使命感和归属感,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为企业工作人员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作人员才能够对企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同时也会让员工深切地体会到工作上取得成就时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了解工作对人们意味的不仅仅是劳作,还是一种快乐。

  同时,通过努力得到企业的认可不但能够让员工在经济上得到满足,还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民主和尊重,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士气,有利于培养敬业奉献的员工。就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我国的企业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方面:企业要重点关注工作人员学*风气的培养,一个具备学*特点的企业是培养和构建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形象与信誉度才能够稳步上升,企业的精神层次才能达到一定高度,使之与经济相结合。通过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企业才能够从经济市场中脱颖而出,人才的地位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但是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资金投入等考虑其中,通过劳动福利保障来吸引人才,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开展。

  总之,当前企业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放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业更加具有开放性。企业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人才招聘、员工培训、激励制度、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让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5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变得愈加激烈,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成为目前企业关注的焦点。下面文章就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做出深入分析。

  1、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滞留在人事管理层面,日常的工作就是员工招聘、组织培训、日常绩效考核,和工资的增长审批发放等简单事宜,对员工采取的是命令式和制度化的管理,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的角度出发,只注重对员工的控制。目前的人资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用人机制死板,许多优秀人才没有得到发展的机会,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没有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缺乏系统的目标和制约制度,对于员工绩效,没有系统的考评制度,考评标准也是模糊不清,即使设定标准,在工作执行时也不能落实到位,制定的标准与相背离,导致可做操作性极差。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很多企业制定的奖励同惩罚机制不均衡,重惩罚轻奖励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非但没有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目前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还缺乏系统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激励方式。

  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领域

  2.1国际型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向也由国内转向国外,使人力资源同国际接轨,实现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共享。随着学者对国际人力资源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现,集中式管理和分散式管理,两种模式间产生分歧。赞成集中式管理的研究学者,力争把在美国成功开发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推广应用的全球范围。赞成分散式管理的研究学者则表示人力资源管理要针对地域文化的不同,进行不同管理方法的开发。国际研究人士指出,不同的国内环境要求不同的管理模式,国际同国内的管理模式总是存有差异,其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进行跨国管理时,雇佣外籍员工运作的复杂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是否适应。

  2.2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

  在上世纪末期,有很多学者站在企业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技术、资金成本这种可获得的资源,再不能以不可取代或模仿的方式,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因其不同的特征和微妙之处,使得无法模仿,因此,人力资源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这一研究促进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战略管理,整合和适应是它的特征。所谓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从战略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但不同文献对于战略有不同的观点。舒勒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强调的是不同的竞争战略要采取不同政策组合;伦格尼克霍尔则主要强调企业战略同管理间的作用依存关系;德利瑞则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部分内容具有战略性,内容分别是:正规的培训系统、利润共享、内部的职业机会、结果导向的评估、员工参与、雇佣保证及工作描述。不同的战略观念致使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观点,因此研究人员要更加关注对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探索。

  2.3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方法通常具有规范性,以统计分析和实际调查为依据,其理论包含着管理的实践、目标及结果。以中国研究学家林泽严和外国研究学家的阿瑟论证的管理模式为规范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典型范例。

  林泽严针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提出我国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管理模式:一种是家族企业以自我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团队式从人的角度出发的理性管理模式。第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集权式的控制,把员工当成公司附属品,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最终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混乱无章,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第二种管理模式主要体现的是民主化,把管理权授权于团队中受员工认可的人,主要强调的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良好的激励制度,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是企业能够长久生存并前景光明。

  阿瑟的控制和承诺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分权化制定决策、技术工作者的比率、公*程序、管理员及管理者的数目、工资、奖金、常规培训、赞助公益活动的数目为研究的变量,对美国的几十家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最终得到控制模式和承诺模式两种管理模式。他认为众多的管理模式里面,实践中只有控制模式和承诺模式两种管理模式,其中控制模式所强调的是降低直接劳动成本,迫使员工遵守既定的规章及流程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承诺模式主要强调企业同员工两者目标的相互联系,促使员工产生理想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3、人力资源管理三种管理理论同企业绩效的关系

  国际型、战略型、规范型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全部都提到企业的绩效问题,就企业的绩效问题和人资管理两者间的关系而言,国际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实践要根据企业的差异性区别对待;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强调要把企业的战略同人力资源管理的适配度作为条件;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的是特定的实践同管理政策的相互组合,企业的绩效受特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实践的相互配合的效应影响。全面的分析以上这些观点,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更适合企业的人力管理理论,正确的把握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间的相互关系。

  结束语:

  现代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已不是过去物质资源和资金实力的竞争,人才才是目前最为核心的竞争力,科学合理的把人力资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效益评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人力资源已是企业要想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稀缺资源,这种理论概念已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并且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倡导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态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显得意义非凡,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人力资管理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具有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将向着人性化、战略化的方向发展,使企业的管理更具弹性,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更具适应性,激励成分越来越多,限制成分越来越少,企业将集中力量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激励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使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提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3篇(扩展3)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答辩3篇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叫xxx,是xxxx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xxxx,论文是在xxx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其次,我想谈谈这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论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物料搬运系统的选题背景及其选题意义、物料搬运系统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确立了此次论文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是物料搬运系统理论基础部分,首先从概念出发,引申出物料搬运的方法及原则,进一步的阐述了论文即将用到的物料搬运系统设计的相关工具及步骤流程,为第三章做好理论准备。

  第三部分是物料搬运系统分析设计部分,此部分主要是以三力公司的实际调研情况,结合理论基础知识分析设计出最佳的物料搬运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到了工厂物流分析的技术工具,如:物流从-至表、F-D图,同时针对改善前的F-D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车间布局改善,接着对照改善后的布局图进行移动分析和物流分析,编制物料搬运一览表和搬运系统方案汇总表,并对提出的几种方案进行评价,得到最优物料搬运系统。

  第四部分是总结部分,对这学期做毕业论**一个总结,归纳出论文达到的预期目标,改善了工厂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此次做毕业设计让我们将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到实践中,做到了学以致用。

  然后再加上所用到的参考文献及致谢。

  现在我主要讲讲关于主体部分,也就是第三部分的物料搬运系统分析与设计。

  最后,我想谈谈这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和系统开发,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系统功能并不完备,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进修中学到更多。

  谢谢!

  尊敬的各位教授,早上好!

  我叫xxx,论文题目是《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问题研究》,今天很荣幸能向在座的各位教授进修,也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关注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课题。

  下面我将从选题、内容、观点、意义等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论文。

  第一点,我想先说说为什么要选这一课题。

  大家都知道,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热,二是新。热就是热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出现短短两年时间,就引起金融界、法律界、房地产界、政界、理论界等领域的极大关注,成为热点中的热点。新就是新颖,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两年来刚出现的新事物,老百姓对其了解不深,学者研究不多,操作者也在摸索中,*管理处于真空阶段,立法更是空白,所以对各行业、各领域来说个人集资合作建房都是全新的事物。这一个既热又新的课题引起我个人的好奇和兴趣,同时在沈教授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也大胆地决定以此为题,了解和研究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并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也希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二点,想说说论文的结构、主要观点和大概内容。

  为了把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这个题目研究清楚,我的论文采用了由浅入深、从面到点的结构方式。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对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产生原因及存在必要性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国际住宅合作社经验的分析与借鉴。第四部分是对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模式选择分析。

  第三点,想说说研究这一课题的价值意义。

  意义有两个,一是实践意义。自20XX年首次出现的时候,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就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认同,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许多人将之看作为现今房地产市场高房价的一种对抗,希望能藉此实现自己的购房梦想,而且非常期待能够住进自己建造、自己管理的理想家园。

  因此,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正常产物,研究该课题具有实践意义。二是理论意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既无成功先例,也无明确而完善的法律指引,因此无论对于*主管部门而言,还是对于合作建房者们来说,都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研究该课题还具有理论意义。

  最后一点,想说说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方面,由于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本身是新生事物,各界对其认识不深也不全面,人类认识事物都有一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到深的,这是人类的一条规律,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个新事物,同样要经历这一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本人时间、能力有限,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理解难免存在偏颇与不足。由于上面这两方面原因,论文可能存在研究不深,探讨不全面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与老师期望达到的水*仍有较大的差距,在论文打印方面也存在一些错别字。因此,恳请各位老师予以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会继续关注、进修、研究这一课题。

  谢谢大家!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3篇(扩展4)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3篇

  【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薪酬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个企业的薪酬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薪酬管理,进而对企业薪酬管理问题进行了探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薪酬管理;问题探析;对策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已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是创造企业价值最重要的驱动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薪酬管理是核心,是企业重塑自我、高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薪酬管理概述

  薪酬是指员工在从事劳动、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之后所获得的酬劳或回报。当今理论界研究和关注较多的是总体薪酬,总体薪酬不仅包括企业向员工提供的经济性报酬,还包括为员工创造的良好工作环境及工作本身的内在特征、组织特征等所带来的非经济心理效用。

  薪酬管理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对员工劳动的一种奖励,一种激励和一份回报。它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公*交易或交换关系,反映了想得到一些东西的成本。在这种交换关系中,员工为

  得到支付的报酬付出了他们的劳动投入,企业把薪酬作为员工按要求提供的知识和技能的酬劳。

  薪酬管理是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制定、实施薪酬制度的企业微观管理活动过程,包括对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薪酬总额的管理:薪酬总额的管理不仅包括薪酬总额的计划与控制,还包括薪酬总额调整的计划与控制。其次,薪酬水*的管理:薪酬水*的管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与市场*均水*相比企业整体薪酬水*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的薪酬水*管理。再次,薪酬制度的管理:包括薪酬结构管理和薪酬支付形式管理,前者是指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项目以及各薪酬项目所占的比例。后者是指确定薪酬计算的基础,是按照劳动时间还有按照生产额(量)、销售额(量)计算。最后,薪酬的日常管理:薪酬的日常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开展薪酬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制定薪酬计划,适时计算、统计员工的薪酬及薪酬调整等。

  二、企业薪酬管理问题探析

  薪酬的实质是一种交易或者说一种交换,反映了企业与员工的交易关系,是企业吸引、激励以及留住所需人才并获得成功的重要手段,薪酬管理的水*对于公司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前企业薪酬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薪酬结构不合理

  现有企业薪酬体系中一般分为固定工资和变动工资(补贴和奖金),普遍情况下在所有的岗位(高,中,低)中二者的比例几乎都维持着固定的关系。尤其是以生产工人为代表的低端岗位在吸引人才方面矛盾突出,很难找到合适的生产技术人员。在中高端的岗位,尤其是核心部门员工固定工资偏少,吸引力不高,且工资与个人业绩不挂钩,大多与企业效益挂钩;另一方面,固定工资包含太多的元素,这些元素按一定比例分配没有发挥相应的激励效果。由于薪酬制度不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公司就无法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更难以从根本上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2.岗位价值不能合理确定

  员工普遍反映薪酬难以体现自身价值,与绩效缺乏必然联系,虽然公司实行了绩效考核制度,为每个岗位编制了相应的考核指标,但是整个考核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人为因素太大,考核指标不合理,考核结果不反馈,所以整体实施效果不是很好,也难免出现“走过场”的现象。此外,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宣传,除了部门领导外,许多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指标并不清楚,造成岗位价值无法体现。进而由于考评制度的模糊性,员工只能被动地接受所获报酬。在考核过程中,没有与一线员工进行绩效反馈和沟通,这对于期望通过了解考核指标、改善自身业绩以获取更高报酬的员工是极为不利的。

  3.薪酬缺乏全面性

  薪酬具有全面性并非仅包含经济报酬,广义的薪酬还包括非经济报酬部分,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非经济报酬在调节员工积极性和企业发展中的有益作用。但日常实践中企业往往忽视非经济报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员工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公司在人力资本投入上较少,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员工的工作大都不具有挑战性,一般从事的都是较为机械的工作,对于知识型员工管理比较严格;员工发展的渠道不够畅通,对于员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知识型员工对于自身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方向,直接后果是员工对前途信心不足。

  三、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1.引入全面薪酬体系

  公司应将非经济报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在现代条件下,员工越来越讲求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公司应加强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并且相对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给员工搭建一个能拥有愉悦心情和能够尽量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员工在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同时,有一种在为社会做贡献的成就感和崇高感。具体操作主要包括:强化修炼,努力建构学*型组织,积极防止人力资本贬值;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更多的情感关注。

  2.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评价标准

  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体系能充分体现企业中每位员工自身的价值。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评价体系,首先要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注重对员工的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员工的物质鼓励的同时注重精神人文上的关怀,在日常工作管理中强调公*和民主,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企业的本身管理体系的创新。要健全岗位分析,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进行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公司应该通过观察法、工作日志法、关键事件法等方法科学编制出各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明确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并列出关键绩效指标,防止不公*现象的发生,从而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薪酬评价标准。

  3.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于绩效考核,关系到企业长远的发展及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只有对绩效考核进行量化才能体现工效挂钩的原则。此外,为了保证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考核成绩计算应该分部门成绩和个人成绩两步进行。公司每个员工的考核都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对公司员工的评定先要从其所在的部门开始,结合公司给予所在部门的考核成绩与员工个人的考核成绩就可以评定出综合的成绩,按照这个结果给员工发放奖励,对于员工来说很公*,员工对此不会有很多的看法。同时也可以让公司的团队中员工之间交流和配合更加的融洽。

  四、结束语

  通过对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探析和对策的探讨得出如下结论: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结构不合理、岗位价值不能合理确定等问题阻碍了员工积极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只有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有效发挥员工的潜力,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论文关键词:本文从一个民营企业的案例分析入手,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提出建议,认为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最直接、最有效激励员工的方式就是构建一个合理的薪酬机制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对策

  论文提要:

  本文从一个民营企业的案例分析入手,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提出建议,认为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最直接、最有效激励员工的方式就是构建一个合理的薪酬机制。

  一、引言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是民营企业吸引、激励、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薪酬与企业战略紧密相关,成为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强有力的工具。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薪酬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管理者所关注。

  正是基于此,笔者从调研的江苏省Y农药企业的薪酬管理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我国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就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生活水*依然是人们奋斗的主要目标的条件下,满足人们这一基本生理需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构建一个合理的薪酬机制。

  二、案例调研

  Y农药公司位于江苏省北部某市,是一个由原国有性质改制的民营中型企业,资产总额达2亿元,具备年产万吨农药、2万吨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以下是2008年10月对该公司薪酬的调查材料结果。

  1、薪酬总体水*调查。我们对Y农药公司管理层(岗位员工包括中高层领导共117人)的薪酬水*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如下比例关系,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6∶23∶49∶22.工资水*过低是大多数员工的一致看法(注:2007年上半年该市的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1,520元)。

  2、薪酬设计公*性调查。对于现行薪酬体制的公*性,调查结果显示,比较公*∶一般∶不公*∶很不公*=5∶36∶50∶9.这与实际调查的数据相吻合,一般员工每月800元左右的收入与高层领导十几万年薪差距正说明了这一问题,并且这一工资标准已经持续多年没有变动。

  3、福利制度调查。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Y公司的福利状况是:管理岗位职工,每月每人发1~2块香皂和每年的中秋、春节每人200元现金福利;工人岗位只是在管理岗位员工的基础上外加一年两套工作服,其他福利几乎为零。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3∶46∶25∶26.

  4、奖金分配制度调查。Y公司目前管理岗位员工奖金制度实行的是单一的“反向激励”,公司采取职工自评与领导他评的`方式,在满分为10分的条件下享受全额工资,否则,从工资中扣除相应的处罚金,也就是说,一般员工每月可以拿到工资收入全额就是最高的奖励。

  三、民营企业薪酬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1、领导者缺乏薪酬管理理念。

  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对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技术、方法的把握相对滞后,缺乏必要的薪酬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部分民营企业老板认为,“只要我给员工的工资不低于其他企业员工的工资,就可以招收到所要的职工”,这种在薪酬政策的确定上缺乏长期、战略性的规划,并且带有很大随意性的薪酬标准,显然有悖于薪酬决策的科学性,违反薪酬管理的公*原则。

  2、缺乏科学的薪资调整体系。

  与Y农药企业类似,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薪资调整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多数民营企业薪酬体系不能及时跟随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动态调整,致使薪酬体系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从而不能有效支撑企业战略;二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的不断提高,*年来物价大幅度上涨,很多民营企业连续几年都不对员工薪酬进行调整,或调整幅度很小,加薪的幅度很多时候每年仅仅维持在5%左右,甚至出现连续多年员工待遇保持原地踏步,致使员工特别是工资水*较低的一线员工的薪酬不能满足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从而导致员工消极怠工、离职等现象的发生,企业发展严重受阻。

  3、绩效薪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许多民营企业唯恐员工与老板争饭吃,根本就没有规范的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没有设置绩效工资,企业员工的薪酬收入与工作绩效没有挂钩。而一些建立绩效考核的民营企业,要么绩效考评结果不与工资、晋升、奖惩等挂钩,要么绩效考核系统不科学,强调管理忽视激励,重惩罚轻奖励,甚至没有奖励。正如Y企业,在为员工的待遇设置了固定的标准总额以后,别无其他绩效奖励制度,有的只是变相的扣除职工的辛苦钱,这种反向激励的作用只是激励其员工的惰性。

  4、对人力资本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

  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忽视一线员工。管理者往往认为在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里,只要出钱就能招到工人。所以不注重一线员工福利待遇改善,导致民营企业基础员工队伍不稳,一线员工频繁进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高薪酬一定可以留住核心人才。民营企业核心员工的离职率居高不下,如何吸引并留住企业核心员工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民营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只要为核心员工提供高薪水就能够留住人才,事实远非如此。

  5、不注重内在薪酬和福利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优秀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员工薪酬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民营企业管理者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外在薪酬,常常会忽略内在的薪酬和福利的作用。民营企业尤其是经营特殊行业的企业,比如Y农药公司,工人一直是处于毒性高、操作环境比较危险的场所工作,其薪酬和待遇要体现这方面的特殊,因此在内在薪酬和福利方面不仅有所体现而且要充分加强,以此来弥补员工因此造成的身体潜在伤害。单一的报酬形式是无法实现对员工的吸引和激励的。

  四、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对策

  1、领导者应高度重视企业薪酬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员工已成为民营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吸引和留住人才是民营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而薪酬管理是吸引和留住人才最有效、最直接的管理手段。薪酬管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吸引和激励人才,但终极目标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民营企业领导者必须学*掌握企业薪酬的有关知识,充分认识薪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树立现代薪酬管理理念。

  2、建立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的薪酬制度。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实行不同的薪酬策略。薪酬制度应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调整而变化,使薪酬的调整具备战略导向性。同时,企业薪酬的增长幅度直接关系到员工生活水*的高低。薪酬的增长幅度应超过物价上涨幅度,才能切实保证员工的实际生活水*不降低。民营企业应建立周期性薪资调整机制,使薪资增幅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保证员工生活水*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薪酬体系。

  约瑟夫.J.马尔托齐奥说:“根据员工的绩效来支付报酬是20世纪美国薪酬的一个里程碑。”只有当企业的薪酬与绩效挂钩时,薪酬的激励性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薪酬,有效的绩效薪酬体系的确立,一方面能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公*竞争的机制氛围,激励员工奋发图强;另一方面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不至于流出企业。

  4、重视核心员工薪酬设计。

  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对人的激励因素可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只能让人不产生不满意,而激励因素则能直接让人产生满意。高薪酬属于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单一的价值分配无法满足核心员工的需求,在货币性报酬满足的情况下,核心人才更需要好的工作环境、充分的信任、弹性工作时间等激励因素。民营企业应关注核心员工的长期激励,对其实施股票期权和长期利润分享等具有战略导向性的薪酬制度,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5、重视内在薪酬的作用。

  对大多数员工而言,货币的激励更现实、更普遍,激励效果更明显、更直接,但不能因此忽视内在薪酬的作用。员工在得到货币满足的同时更关注个人职业化生涯的规划,更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等等。民营企业应采用将货币性薪酬与非货币性薪酬相结合,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求来达到对其最大激励的目的。

  五、结语

  我国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不规范与不科学之处,已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薪酬管理是企业吸引和激励员工最有效、最直接的管理手段。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阶段的科学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实现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的目标,并最终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而服务。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3篇(扩展5)

——护理管理论文 (菁华3篇)

  质量管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护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质量”这条主线进行工作。护理工作服务最终体现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取决于较高的护理质量,较强的责任心。护理质量是在护理过程中形成的客观表现,直接反映了护理工作的职业特色和工作内涵。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素质和技术质量,更依赖于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科学有效严谨的管理体制层面,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思想是护理质量的关键。如何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便成为管理者必须探讨的课题。作为临床护士长如何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现将本人多年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与同仁共同探讨,进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护士服务理念,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

  衡量护理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满意度。我们始终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实行护理微笑服务,把我们的微笑带给患者。给予患者温暖与希望,并强化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把时间留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到床边与患者沟通,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塑造护士良好的形象,了解患者需求,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为患者服务。在工作中,如患者出现不满情绪时,不能与患者争论,及时报告护士长,护士长详细了解情况后,出面与患者沟通,有待于问题的解决,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有章可循,并与年终评选先进挂钩,极大的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同时也是我们价值的体现。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法律意识

  根据护理部的培训计划,制定本科室年度培训计划,并把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核心制度、药理知识等溶入其中,进行全方位的定期培训及考核。培训分护士、护师、主管护师三个级别,培训内容由易至难。培训老师由护师以上职称有资格的护士担当。法律法规培训由护士长亲自任教,结合临床医疗事故案例分析,向护士讲解,做到警钟长鸣。医疗事故的发生大多数由法制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引起。在工作中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从护,保护患者及护士的合法权利,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慎独精神,从而做好自我保护,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除了在工作中,同时鼓励护士在职学*,并提供一定的空间及时间,减轻护士的负担,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护士业务水*,培养主动学*意识,提升自身业务水*。

  规范护理质量控制方法,发挥质控小组督促检查作用

  根据护理部质量控制管理的要求,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制定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及评分标准,建立检查评价方法,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及奖惩办法。科室每月召开质量控制会议,进行质量工作总结和情况分析,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作用,具体方法措施如下;

  在科室成立8个质控小组,分别为护士素质小组,基础护理小组,病房管理小组,重患护理小组,技术操作小组,护理文件书写小组,消毒隔离小组,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由有资质的护士作为质控小组成员,使全员参与管理,充分有效发挥了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能,使护理质量管理从组织结构上得以保证。质控小组成员明确职责任务及要求,认真学*质控标准,认真履行职责。不定时随机进行检查,使护士处于随时被检状态,起到了自身约束作用。检查结果记录护理质量检查记录本上。科室每月召开质量控制会,由质控小组成员对该月检查的缺陷进行反馈,护士长对缺陷进行汇总,并由责任人对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及提出整改措施,及经验教训,起到警示他人的目的。质量控制小组成员针对本月检查结果制定出下月的检查体系,共同探讨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使我们的护理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真正起到了督促、监督作用,使我们的护理工作不断改进,择优去劣,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创造严宽结合的环境,建立和谐的团队

  在工作上必须严自当头、一丝不苟。以制度制约人,奖惩分明,提高护士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在生活中一定要关心爱护护士,为护士排扰解难,了解她们的处境,满足她们的需求,解决她们的实

  际困难,融洽同事间的关系,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增强集体荣誉感,发扬良好的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同心同德,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制定合理有效的人员调配方案

  科室建立急救梯队,分为二组,全员参加,要求24小时手机处于开机状态,随叫随到,当科室患者增多,人力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报告护士长,由护士长调遣急救梯队人员,有效的保证了护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减少了护理纠纷及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总结:

  ①通过建立质控小组,制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标准,认真有效的落实到实处,通过相互检查,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提高了护理操作水*,规范了护士行为,加强了护理人员责任心,由被动工作转为主动工作,能够认真履行职责,杜绝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②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业务素质。改变了新上岗护士业务水*低不能较好的对患难者进行宣教的状况。使护士能主动与患者交流,主动满足患者需求,主动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护患关系融洽,提升了患者满意度,护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③通过法律法规的学*,改变了护士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做到了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从护。

  ④严格的奖惩制度是较好的约束机制,使护士能够严于律己,更好更快的完成护理工作。⑤和谐团结的团队是保障护理质量的基础,做到以院为家,以科为家,紧密团结在护士长周围,人人参与管理,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使护理工作跨入一个新的台阶。

  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与护士长的素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护士长一定要增强质量意识,把质量作为第一目标,严于律己,一视同仁,把质量标准渗透并认真落实到工作中,进行监督检查,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护理质量管理系统连续性,真正把规范化的护理质量管理落到实处,从而达到管理能力的提高,整体素质的加强,护理质量水*不断提升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66例ICU患者参与该次探究,就诊时间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是两组,研究组33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3、10例,患者年龄在17~88岁不等,中位年龄为(66.32±3.25)岁,患有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术后心肺复苏治疗、其他疾病的患者例数分别是9、8、6、4、2、4例;参照组中患者例数是33例,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2、11例,患者年龄在18~87岁不等,中位年龄为(65.01±4.05)岁,该组患者中主要包括重症肺炎患者、呼吸衰竭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肺复苏术后并发症患者、其他疾病患者,分别是10、7、5、3、3、5例。该科室*计40张床位以及80名护士,男女比例是10:70,最大年龄是38岁,最小年龄是21岁,中位年龄是(26.54±3.21)岁,学历是在读研究生、本科、大专的护士分别是1、20、12名。利用统计学分析办法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参照组患者传统护理管理:进行床外分配时,告知每一名护士需要负责的工作是患者相邻床位的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在研究组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利用甲乙丙丁分级方式给予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分级,甲级:病危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床边专人护理;乙级:病重患者[1],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对症护理干预,1名护理人员最多可负责3~4例患者的护理工作;丙级:病情稳定患者,1名护理人员最多可负责5~6例患者的护理工作。②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实施各项风险评估并建立床头风险警示标识,分别以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文字给予跌倒标识、压疮标识、过敏标识、禁食禁饮标识以标注区分[2],详细告知患者标识重要性和必要性,各个标志需在风险解除或者患者出院后实施有效清除处理;对利用微量泵输入的药物使用情况设置标识,例如氯化钾以及镇静剂等,利用不同颜色标签给予不同药物加以区分并在注射器、导管末端等部位标好标记;设置耐药菌隔离标识的时机是在接到检验科多重耐药菌报告后,待患者阴转后或者出院后实施标识解除[3],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名护理人员不可同时护理感染患者和需进行保护隔离患者。③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分级情况实施全面有效评估并将护理人力分为:很忙、较忙、中,若同一名护理人员可对2例乙级患者实施护理可判定为很忙,若*均1名护理人员可对3例乙级患者加4例丙级患者实施护理则判定为较忙,若1名护理人员*均给予单纯给予4例乙级患者或者2.5例丙级患者护理,判定结果为中[4]。④对护理人力进行评估,给予各位护士患者床位合理分配时需要遵循轻重搭配原则,一般情况下,1名护理人员搭配3~4例患者,在其余岗位中,护理人员可以给予已经合理搭配的护理人员辅助。完成床位分配后,密切观察是否存在护理人员分配不均衡现象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调整[5]。

  1.3判定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时利用医院自拟的调查问卷并将统计结果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1.4统计方法对66例ICU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对比结果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更低,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②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明显更高,对比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给予ICU患者护理分级管理的临床优势很多,不仅仅包括可以促使患者得到整体性护理和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还包括可以促进护理排班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给予患者标识管理,对显著增强ICU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质量以及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病区管理质量均存在积极作用[6-7],可以促使护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并显著提升护理文书质量等,对显著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起到极大促进作用。护理分级可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准确且稳定的区分并可对ICU护理工作人员工作量进行有效均衡,需要注意的是,若ICU科患者出现特殊情况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方案的有效调整,例如转出患者、新收患者、患者病情恶化等,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方案有效调整对显著提高护理人员资源有效使用率存在积极促进提高作用,可有效预防护理人力不足情况,可促使护理工作顺利完成并显著提升患者护理质量。该次探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是12.12%,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分别是(98.10±1.54)分、(94.24±2.57)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

  综上所述,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促使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护理质量评分较高,值得在临床上作为有效护理管理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熊小玲,黄苑玲,何绍敏,等.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4(4):59-61.

  [2]杨中气.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2):162-163.

  [3]周丹.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9):285.

  [4]江晓君,莫清清.护理标识对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45):168.

  [5]刘爱婵.颜色标识化管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2):236-237.

  [6]邱孝兰.护理标识在ICU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19):4356-4358.

  [7]司琴.特殊标识在ICU血液传播疾病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6,23(11):24-2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234例,男120例,女114例;年龄18~68岁,*均(46.48±2.36)岁。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同意进行本次研究,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将23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护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护理人员的管理。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管理,重点讲解医院感染的多发因素、危害及控制要点,使医护人员能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从思想和行动上均充分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治工作。另外,还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和责任管理,以明确每位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2)医疗操作活动中的护理管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全体医护人员均应定期学*该措施,并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防止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护人员发生及交叉传染,另外具体科室的感染预防工作应进一步细化,尤其是重点科室,如婴儿室、产房、供应室及手术室等,以使操作规范实施更加顺利。

  (3)患者护理管理。针对不同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完成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的常发因素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嘱患者注意做好个人卫生清洁工作,如有亲属需要探访患者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且叮嘱患者尽量不要随便串病房,同时通过人性化的交流,使患者和家属能配合预防感染的措施的施行工作。

  (4)日常消毒管理。日常消毒管理工作在整个医院感染控制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应做好日常消毒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消毒供应室的操作规程,将不同科室、不同种类的器械进行科学分类,并严格控制污染的流动,将污染区的清洁区进行有效区分,定期对器械消毒情况进行抽查,确保从消毒供应室流出的每一件器械都符合清洁消毒标准。同时,严格执行日常消毒工作管理人员的安防防护工作,实施消毒工作时必须穿防护服,按照标准洗手法洗手。另外,院内的环境也应有专人进行定期消毒,保证空气流通,有效杀灭病菌。

  (5)规范监管制度。建立完善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监管制度,由专人对具体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定期检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如空气及地面的消毒情况、消毒液及消毒器械的细菌残留情况、医护人员洗手情况等,如有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每位医护人员都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及护理质量进行观察。护理质量通过患者填写护理质量评分表确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医院感染9例,发生率为7.69%(9/117);观察组医院感染2例,发生率为1.71%(2/117),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4,P<0.05)。对照组医疗纠纷8例,发生率为6.84%(8/117);观察组医疗纠纷1例,发生率为0.85%(1/117),两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0,P<0.05)。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7.23±3.05)分,观察组为(95.23±3.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03,P<0.05)。

  3.讨论

  医院感染比较常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医院感染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水*,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还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直接因素。因此,采取合理措施有效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护理工作在医院住院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如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不按操作规程进行,则会降低护理服务的质量,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可能,因此,加强住院患者的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十分必要。目前,临床中针对医院感染的护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松懈、不按操作规范操作的现象;各具体科室护理部不重视医院感染,仅仅按照常规护理进行工作;防控感染各环节运行不畅,存在诸多隐患。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管理,做好护理人员的管理、医疗操作活动的管理、患者的护理管理、日常消毒的管理及规范监管制度等工作,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较少,且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评分较高,均表明实施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上的重要作用,今后的实际临床工作中,还应加强住院患者的全方位护理管理,针对不同科室的患者指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为进一步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做出应有贡献。综上所述,加强患者的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3篇(扩展6)

——旅游管理论文实用5份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青年课题《旅游产品质量管理探析》的最终成果

  内容摘要: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本文通过对旅游产品本身及其质量管理特性的分析,以期对我国旅游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旅游产品特性质量管理

  一般来讲,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消费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旅游业由于涵盖范围较广,旅游产品体现为多种特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及特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并消费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所购回的除了少量有形物质产品之外,总体上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而不是一件实物;旅游企业要为游客提供包括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产品,旅行过程中的所有片断共同构成游客的旅游经历。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包含实现一次全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在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具有不同质性,旅游产品质量不单依靠产品本身,只有一部分可由供应者自主评定,其余部分必须由旅游者亲身实践并依据自身感受来评价其质量和价值,因此游客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异常重要,但是涉及主观心理因素,旅游者出游动机各不相同,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判,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外部检验标准对服务进行评价,一般由**或行业组织对该行业质量制定相应标准,使服务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优质服务的保证,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引入一套完整的适合本身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一系列自己选择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活动,目的是得到不同的精神收益。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旅游者更多地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由于旅游经历由多种复杂的行为构成,服务质量的评判只能建立在个人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游客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到服务生产系统,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存在同时性,使服务质量不可能预先“把关”,发生质量问题也难以“返修”,使顾客行为、顾客预期和感知、产品组合等变得较为重要。

  旅游产品质量特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衡量顾客满意度和确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面临的困难。通常地,理论界将服务质量分成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客观质量是对有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质量是指对无形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无形因素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技能及其服务态度等。

  作为旅游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差异,不仅与产品和服务本身有关,还与提**品,增进顾客经历有关,在竞争态势、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以及技术等要素挤压下,旅游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无形要素方面,例如品牌、企业管理模式、销售网络等。对旅游产品来说,企业不仅对服务质量中的硬性指标负责,还要对服务的消费感受负责,而且功能性质量远比技术质量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善产品质量,旅游企业应当有自己的服务评价体系,将其与可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在评价旅游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特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者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不断商品化,旅行社、航空铁路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旅游企业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旅游活动或设施,以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还应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柔性管理,承认顾客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旅游服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不仅如此,专业人员应当在特定旅游环境中给游客提供方便,并给予引导,旅游管理人员还应深入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服务管理的特点。

  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来讲,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当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顾客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达到消费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正面形象传播。

  顾客和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由于企业对顾客偏好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企业容易将少数顾客的要求或偏好看作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而出现判断错误,可能会使用不合适的设备,雇佣不合适的人员等,最终导致企业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期望。

  企业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顾客期望存在差距虽然企业准确理解了顾客需求,但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时,管理人员可能认为企业无法提供或不应当完全提供顾客所需服务;或者企业领导人会以其他方面为重点,去掉所谓多余的服务环节来提高服务效率等,导致企业未选择正确的服务设计和标准,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企业正确理解顾客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一线人员因工作乏味或缺乏良好的奖惩机制不愿完全按照服务标准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者因其能力所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不能确切地知道如何给顾客提供满意服务,出现“角色模糊”或者“角色不明确”。

  企业的对外宣传与提供的实际服务内容不符企业在进行促销过程中,经常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技巧,以期美化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有时是企业为开拓市场而做出的服务过度承诺,实际却无法做到,使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从而转向其它竞争企业。

  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特质

  对于旅游产品来讲,由于很多旅游产品供应商同时面向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具有多重运营目标,所以旅游产品比一般服务产品提供的内容宽泛,服务内容和范围也会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价格确定不同等级。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越来越熟悉,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预期相应提高,促使旅游企业一方面加速设施设备,一方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来自消费者协会组织和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旅游企业包括景点、住宿、交通等在内的服务质量监督,也相应提高对旅游业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因此,旅游产品供应商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推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品。

  旅游企业质量改进方案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达到相当水*,旅游产品供给基本满足游客需求,已走过了数量急速扩张阶段,逐渐步入提升质量的成熟阶段,因此注重旅游产品质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法规,敦促旅游企业注重产品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标准较难把握,服务质量波动较大,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管理水*不高,服务不到位等方面,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满足了顾客需求,但是在软环境方面却远远不够,例如酒店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马桶滴水等行为虽属小事,在日常管理中也常被忽略,大大影响了客人对酒店服务的整体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对整个旅游过程的评价。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顾客评价质量的软标准,并积极推进标准化运营体系。

  软标准建立在消费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依据顾客评价作为判断标准,通过顾客与员工或其它人进行专门交谈收集确切信息,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信息反馈。但在实践中,由于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将软标准硬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具体内容包括:能够在任何时间与顾客保持接触;能够对顾客的各种要求做出实时反应;具有弹性保障系统和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实时要求;创造和顾客的双边对话机制。

  目前,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根据这一管理体系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逐步改善旅游产品质量。例如,景点、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部门采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先进技术,不断改善客房预订系统和票务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广泛运用互联网搜取游客信息,从而改进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准,消费者对所接受的服务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并推行服务标准体系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服务标准化,是企业为使服务达到最佳效果而制定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规程和标准,从而使服务这一软指标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目前在旅游业中,一些国际大集团已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管理,通过特定名称、企业信誉保证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准,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国,如凯悦、希尔顿、莱麦丹等酒店集团。

  对于旅游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服务标准体系,应由三个子体系组成,即工作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旅游企业作为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行业,企业通过与游客在履行服务过程中的接触活动来展现质量,供应方以提供服务为主,服务工作即为其产品。因此,服务标准体系以服务工作标准为主体,涵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具体来讲,服务工作标准包含三个要素:服务标准,亦即服务所要达到的质量效果;服务工作规程,即为达到服务标准,在服务过程所应履行的操作程序;服务物质条件,即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物质标准。在服务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主要指提供服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等标准,管理标准则是为确保服务工作标准的全面实施所提供的一系列管理保障,包括履行管理(含监督与考核)必备的组织机构、人员、规划、信息资料、教育培训、后勤保障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在企业外部,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一般采取体系认证制度,主要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质量标准。这些不同性质的服务采取不同方式的体系认证,例如饭店星评、景区等级评定采取的评价方法是认证形式与IS09000族体系认证两种体系。此外,旅游业还应当吸取国外同行业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建立并发展自身的认证体系。

  实施标准化服务,建立外部认证体系,不仅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支出,还可以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同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可信赖度。对于实施服务标准化的企业而言,这些标准在单位内部具有强制性,而在外部必须依法接受当地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客观上降低了消费者评判服务质量的难度,减少了主观不确定性的干扰。

  实践表明,服务质量标准水*愈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愈强。因此,通过实现标准化体系,旅游产品质量将更加有章可循。

  来源:商业时代 2006年20期

  一、当前学生导游语言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1.当前我国很多的地方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定的时候,对于导游语言的教育要么没有涉及,要么仅在个别的篇章中概括一些,涉及的有关内容多数是从理论入手概述了导游语言的重要作用,针对导游语言的规范要求和导游语言的专业技巧这方面的内容比较空洞;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针对导游语言的教学里没有和导游管理相关的课程联系起来。对于导游语言有关的情景教学和旅游专业的课程内容没有确切的设置。由此出现了导游语言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明显孤立起来,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益。

  2.随着人民生活水*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旅游市场迎来了崭新的发展航向。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民族文化、语言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导游服务的语言形式和服务要求也存在差异。有些学校在导游语言教学的风格上遵循固定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把导游语言分为笼统的行业情景和场合情景,原封不动的把西方的课程设置照搬过来,没有遵循本国旅游业的行情和本土的区域特点、文化风貌,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相背离。

  3.很多学校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上,教学手段单一单板,运用板书式的教学模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没有针对旅游专业的特殊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身实践能力。原有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善于沟通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在以后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中,应加大对学生导游语言素养培养的重视度,必须改变现有的导游语言培养上的单一性,为以后学生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对学生导游语言的考核制度,让学生更加重视自身导游语言水*的学*。现在的学生导游语言考核机制存在缺漏,完全停留在固有的卷面理论考试上,针对性的测评也处于白纸化的阶段。这样的现状导致学生只注重理论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忽视了导游语言组织表达的灵活性。导游语言考试体制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导游语言能力的实践锻炼,致使学生的导游语言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二、加强学生导游语言素养的建议

  1.结合现今旅**业的导游人员需求的情况,以旅游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学生导游语言培养的课程和内容,在有关的旅游课程任务里加强学生的实践工作的能力。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展开探讨会,讨论学生导游语言素养的重要意义。让所有的教学人员针对导演语言的培养列出具体的任务,把任务进行细化,分为不同的层次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依据老师的要求达到应有的标准。整个教学任务的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素养,针对旅**业中不一样的岗位对导游语言的不同要求进行清晰地分化,运用规范的教学模式与行业情景互重的办法加大对学生导游语言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学培养达到实用的效果。

  2.在传统的旅游教学中,只注重一学科的课程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现今应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在旅游教学中利用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导游语言学*环境。比如:可以计划性的开展和旅游业相关的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聚集了各个方面的锻炼,这些活动的盛行,可以使学生改变从单纯的接受语言学*的模式转化为自主的进行语言学*。那些辩论赛、即兴表演可以强化学生的临场发挥性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这些活动的实行,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导游语言能力,也调动了学生自主学*研究旅游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导游语言更加优美、适用、规范。

  3.对于学生旅游课程的教育上,以规范的教学体系为基础,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口语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把情景模式教学模式加入较强的实践课的环节,让学生在特点不相同的旅**业模式中更加针对性的进行实践锻炼。运用情景模式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对学生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科学的让学生自己编排情景、充当角色,主动地思考客我关系的正确处理,让学生更好地规范导游语言的使用情况,强化学生的导游语感。

  4.固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体系中,把学生导游语言培养的部分仅放在个别的章节里,形式上大多是理论的教学,没有在教学体系里重视培养学生的导游语言能力。如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把导游课程变为支撑旅游学科的重点教学,把原本的章节教学改变学科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改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针对学生导游语言的培养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从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完善旅游教学的实用性,促进学生全面的进步。

  三、结语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的培养,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学生向旅**业“高效人际沟通”人才方面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适应了现今旅游服务行业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今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力和素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与创业教育现状

  随着中国旅**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政策和扶持方面的倾斜和导向作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还存在诸多不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与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教育专业面相对狭窄

  传统教育理念对我国高职教育影响很大,如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模式,僵化了教育形式,更加注重的是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不足。此外,旅游管理作为一种服务性工作,被误认为是低人一等的行业,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很难全心全意投入进去。旅游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但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专业面相对狭窄,系统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教学更多限制在酒店和旅行社两个部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管理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如市场营销、旅游规划、景区管理等。但是当前就业、创业教育对这方面的教育相对薄弱。

  2.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准备不足,缺乏创业观念的教育

  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就业,对创业兴趣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创业教育的缺乏,狭隘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简单地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并且将创业看作是很难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高职学校对创业观念的教育缺乏客观性,致使学生对创业认识不足,缺乏深刻理解和风险意识,没有理性的创业精神,创业观念只停留在理想认识,创业很难达到“踏实”阶段。还有的学生是因为“就业受阻”而不得不去创业。

  3.就业、创业教育的支持不足,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不突出

  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实验用具和教学设施的购买上,而对就业、创业教育的投入支持不足。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动机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教育过程,而是自我激励或社会刺激,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没有实质性内容,父母成了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持者,特别是创业的学生认为原始资本投入应依靠父母。这一切都是相关教育的误区,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创业的支持明显不足。当前高职旅游教学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

  4.教育环节存在漏洞,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上岗需要“双证”,不仅要有教师资格证,在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实际实践能力,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当前我国“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有的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但是却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属于“有证无业”,没有参加过旅游业实际生产、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双师型”老师数量不少,但是实际师资力量薄弱,质量不高。教育环节上很难做到连续有序,存在漏洞,实践教育环节不科学。

  三、开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几条措施

  1.高职教学应注重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职教学注重就业、创业意识培养应该贯彻始终,在学生入学第一天就开始注重相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比如开展就业、创业的校园活动,把教学课程融入实际生活中,渗透于班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同时,根据就业、创业课程目标开展各种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如开展就业创业方案大赛,参观中小型企业,专题访问,邀请优秀就业创业人进行专题讲座。树立学生自主就业、创业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个性心理品质。

  2.强化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丰富就业、创业知识

  强化文化建设,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宣传,积极调动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宣传,如宣传栏、校园刊物、报告会、行业专家专题讲座。组织就业、创业活动,推动学生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灵活运用各方面知识。就业、创业实践工作可以通过创业园区进行实际实践培训,学生可以提出申请项目,然后根据自己能力进行实际创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台,指导老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力度的帮助和扶持,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创业环境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相互协作。

  3.改革完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改革完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应构建具有就业、创业特色的课程结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如企业管理、产品开发、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方面的课程,把创业精神和课程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把创业常识、就业指导、创业心理技能、市场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对就业、创业的了解。

  4.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实战教育

  校企合作能够将教育拓宽到实际工作过程中,与社会取得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实际锻炼机会,共同创建实践基地,激励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多方面资源,加大实践资金投入,整合理论,增加实践课时。通过扩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还应该注重老师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而且要为学生解惑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坐火车去唐山旅游。

  经过很长时间,凌晨4:15到唐山,我见到了李阿姨和李儒海,还有杨叔叔和杨晨。

  第一天上午,去遵化看妈妈同学的妈妈,因为她生病住院了。

  我说我就不去了,我就和李儒海、杨晨在外面玩手机。

  中午我吃了海鲜,有蛏子和虾,很好吃,我最喜欢吃虾。

  下午,我们去杨晨家待了一下午,晚上吃的火锅。

  火锅店里还有电脑和免费冰激淋,我们吃饱了,就下楼一人玩一台电脑。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乐亭县参观***纪念馆,***是革命烈士。

  下午去海边玩,海浪大的时候,我们在沙滩上,把杨叔叔埋起来,像一座巨大的沙堡。

  晚上,我们在杨晨奶奶家吃的粘苞米,很甜。

  最后一天,我和妈妈坐了一天的长途汽车才到了峰峰。

  这一次的旅行,我很累,但玩得很开心。

  我认识了李儒海、杨晨,学*了***的革命精神,吃到了海鲜、粘苞米等。

  这是我常想起的一次旅游。

  【摘要】农民旅游是国内旅游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潜力非常巨大。目前,农民旅游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农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旅游研究的一大热点。文章独出心裁地从农民旅游动机的心理分析入手,研究农民旅游市场,探索发展农民旅游市场的策略。

  【关键词】农民旅游;动机;瓶颈;策略

  20x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全面增长。20xx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2.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其中城镇居民4.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1%,农村居民7.1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4%。全国国内旅游收入52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支出3656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支出为1630亿元。全国国内旅游人均出游花费436.1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出游花费737.12元,农村居民出游人均花费227.62元。可见国内旅游基本上只启动40%,还有60%的市场没有启动。专家魏小安指出农民旅游将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60%的旅游市场将有赖于农民旅游和农村旅游的真正启动。农民旅游是国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农民旅游市场,提高农民出游率、增强农民旅游消费、改变农民旅游消费结构,将给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旅游业的形象和地位。

  一、对农民旅游动机的研究

  (一)旅游动机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3篇(扩展7)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精选5篇)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期,计算机网络逐渐与各行业经营生产相融合,并对各行业管理模式和观念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更是影响极强。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主要涉及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重新构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通过组织、协调等功能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控制,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及其关系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普遍应用起来。信息技术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发布,其主要具有渗透性和颠覆性特点,并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和运用,当前人们日常生活、学*、工作等都与信息交流相关,信息技术已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与行业发展相结合,让企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采取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经营实力,实现自身经营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针对企业人事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主要是调节和合理化分配企业中的人员岗位工作,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优势为目的,让企业工作人员与企业经营需求彼此相协调,两者之间实现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其主要包括有员工招聘、培训、绩效管理与考核、员工关系管理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企业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已经很难达到要求,同时由于企业工作人员增多等客观原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能够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对企业工作人员资料信息方面进行全面统计、反馈和传达,其不但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还能够对人才资料更好地进行调整和管理,实现人才信息收集、加工与利用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

  2.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影响企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较多且繁杂,比如人员招聘、培训以及绩效考核等,由于当时信息技术较为落后且并未普及,因此,其工作量较大且工作时间较长,极易出现错误。而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诸多问题,信息技术不但能够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细节更加细化,同时还能够缩短工作时间,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压力。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与企业工作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求职者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和浏览企业主页上的相关招聘职位信息,向企业发送简历后,由HR审阅后便可前来面试。在工作人员培训方面,可以通过利用高科技技术幻灯片或投影仪等进行培训,让整个培训过程即形象又有趣,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2)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影响企业传统人力资源都是通过工作人员手动进行管理的,其工作过程枯燥、繁重,工作效率偏低。比如企业传统的工作人员工资薪酬管理,多以表格式人工填制为主,即费时又费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企业在工资发放方面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来实现,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还能有效保证工资金额的准确无误。同时,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网站,将企业福利项目内容等分享至企业内部网络上,通过网络在线让企业工作人员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和信息反馈,实现企业管理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企业工作人员出勤率考核方面也可以通过网上打卡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准确记录工作人员的休假、迟到以及早退情况。(3)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影响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不但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其成本影响也是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最根本影响。企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主要是对企业人才招聘、培训以及绩效考核等工作所需成本为主,而这些工作成本费用支出较多且复杂。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计算机系统为主,其招聘成本、绩效考核所需费用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以企业人才招聘为例,企业不再需要去各大高校或人才市场通过租用招聘*位来进行招聘,这样即节省了印制标准空白简历的费用,还节省了租用*位的费用。通过信息技术企业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岗位人才招聘,在指定的人才招聘网上输入企业简历模板,并对投递简历的人员进行筛选便可。网络人才招聘有效地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因此使得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下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也更为简单化。(4)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对企业人才的培训,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更好地改善了人才培训技术与方式,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极大的降低了企业资源以及人力方面消耗,传统的企业往往需要一个或多个导师针对培训人员的不同来开设很多场现场讲学,即浪费大量人力,还浪费大量时间精力。而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培训讲学,使得企业培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不但使得培训时间更加随意,同时也使得员工能够自主地、主动地去进行学*,更好的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深入了解企业、了解自身的岗位工作职责,增强企业凝聚力。

  3.信息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1)构建合理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是对企业人员信息进行全面掌控与管理,构建科学的、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应当明确企业经营目标和原则,即短期目标或长期目标等;其次应当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战略,即包括有: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及管理计划等;最后应当建立合理化人力资源操作体系,整个操作过程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核心,将企业经营目标为前提,使得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2)采取人力资源管理开放性模式信息是实现和确保国家经济和企业共同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信息开放性和及时性是整个信息时代的重要体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即复杂又繁琐的工作,传统人力资源人才选聘方式与信息时代网络化人才选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信息技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实现其开放性模式,首先,应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拓宽人才挖掘方式以及范围;其次,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对专业化高科技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开放性原则能够将企业人才招聘范围扩大,为确保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挖掘更多、更专业的综合型人才;最后,实现人力资源培训模式开放性,让工作人员参与入职技能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开放式培训模式下的内容更加新颖和实际。(3)打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执行主体与对象都是人,所以其工作主要由个人来完成。打造企业专业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加强企业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实力和经营能力,同时,企业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全面加强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与工作考核。(4)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交流评价*台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评价考核相结合,能够让工作人员通过*台展示出自身的各项工作业绩,有效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常开展。一方面,企业通过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交流*台,能够鼓励和正确引导企业员工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员工彼此之间学*和工作交流。另一方面,建立人力资源考核评价*台,制定多元化评价考核标准,进而优化企业人才资源培养战略。

  参考文献:

  [1]旗姹娜.基于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影响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xx(18):127.

  [2]郭霞.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者,20xx(3):206.

  [3]苏倍.浅析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J].经营管者,20xx(18):184.

  摘 要:人力资源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指标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的扩展,人力资源信息化已成为该领域一个重要话题,它对人力资源管理从职能导向到战略导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它的发展却参差不齐,那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处于什么状态?应该怎样发展呢

  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化论文

  人力资源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指标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的扩展,人力资源信息化已成为该领域一个重要话题,它对人力资源管理从职能导向到战略导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它的发展却参差不齐,那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处于什么状态?应该怎样发展呢?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设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开展,企业管理正逐渐走向信息的开展形式,这种形式同样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向软件化管理迈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对环境瞬息万变,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开展瓶颈,顺应企业战略转型,战略管理管理程度不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呈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制度不配套、人力资源专业才能短缺、中心人才队伍难以构成等问题。所以,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足开展,企业就必需适时的调整人力资源部门构造,需求从基本上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有效提升竞争力。应用学问、创新的才能和效率,改动传统观念,运用先进的科学学问重新定位人力资源部的角色和职能,成为企业开展的新动力。

  1、信息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机遇

  1.1进步人力资源管理程度,使企业走向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之下,各国纷繁找寻商业竞争力的出路,正如我国在面对新应战的机遇期,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通,科技和人才才是企业开展的中心所在。而关于国际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配置而言,具有全球化教育背景以及国际战略视野的人才,显然愈加得受欢送。要普遍把握国内人才和国外人才的流向,将引进与内部消化相分离,详细而言: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出更高请求的时分,主要偏重于要“慧眼识英雄”,以本身广博的包容度,去判别和培育国际化人才,在选贤的过程中,还要依据相关货币汇率的变化,以及不同国度**对税收征管的区别规则,来制定阶梯薪酬;同时面对公司内部的多国籍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导向,也要及时地做好各方谐和,在工作中锻炼其组织和协作才能,特别是对宗教文化,人文*气等背景学问的理解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举个例子:比方下岗这个在国内最常用、最好用的扭亏方法,在欧洲就会遇到强大的工会抵御、**限制和社会压力。

  显而易见,企业要走向世界,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水*上决议了它们能否能胜利。企业跨国并购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于“文化和人”方面,人的整合比技术的整合更难,对跨国运营的胜利与否愈加有着决议性的影响。往大的方面讲,在公司的内部经过人力资源管理构建起相应的企业文化,并在文化圈**享相关的学问与信息,就能最大水*的在企业内部构成强大的战役力;往小的细节讲,如何去把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出生于不同国度,在不同环境中生长起来员工汇集在一同,摒弃特性,发挥共性,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胜利要诀。唯有如此,才干在全球化市场中,玩转外国人本人都玩不转了的亏损企业,完成公司的全球化战略。

  1.2完**力资源多元化管理

  随着企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完成多元化管理。这就请求管理人员在施行本人职能的过程中,把本身融入到公司文化的大熔炉里,又不丧失自我的引领不同肤色的成员汇集在一同,面对不同的人群,采用因人而定的管理形式,唯有如此,才干让每一位员工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率领下,将本人的效率发挥到极致,原有僵化而单一的形式,应当被丢弃了。

  也请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到经过剖析过去的经历和将来的趋向,开发出共同的愿景和目的;妥善应用各年代、各层次、各类文化背景下员工的共同技艺和发明力;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职业开展培训,促使员工职业开展道路和企业开展“并轨”;让员工感到本人的奉献得到报答、本人关注的问题遭到注重。

  1.3完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主要还是在资源无法互通的根底上招致的,资源互通渠道的梗塞,招致各项工作无法有序展开,进而在人才引进和技艺开发模块,也就无法有卓有成效的规划。而面对人员特性量体裁衣,其中一个共同的中央就是对薪酬进步的等待。经过提供绩效工资体系,用以鼓励人才主干在发挥作用时的动力,构成向心力以减少人才流失的水*。做到这一点还有些缺乏,依然需求对岗位设置停止分配,将各方的人力亏损缺乏的状况构成报表数据,进而构成整个企业的人力活动方案,时辰将这样的方案反应给公司的决策层面,在一定水*上就能够计算出每一年度公司需求引进的人才的数量和总类,构成良性循环。

  (一)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论文

  一、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缺乏系统性。今天,我们把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自动处理的程序都理解为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专为企业设计的各种各样的包括人力资源系统在内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多,但企业在使用的过程中,却遇到不少的问题。如设计人力资源系统时,采用的信息标准不统一,出现了共享性差、可交换性差等情况。根据相关调查,大多数企业都已采用信息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可应用程度却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当部分的企业根本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人员。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流程都较为了解的专业人员,但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者的IT工作能力有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企业管理人员观念落后。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还处于创业发展期,资金实力不够,没有必要采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这些企业大多配备了计算机与办公软件,只是没有对信息资源进行规范的整理与完善,使得企业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企业管理者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需要企业管理者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管理观念,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优越性。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规划的高度,确立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作为企业的决策者,要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设计规划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有效进行。

  (2)提高人员素质,积极培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全新的信息处理系统都需要信息化处理能力,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是企业的竞争的主要手段,企业决策者本身具备或通过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开展针对性培训,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系统的培训,使每个工作人员通过听课、交流、考核等方式达到掌握系统应用的程度,掀起学*信息技术的热潮,从而提高全体人员素质。

  (3)进行差别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信息技术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掌握和运用更多的信息,让企业差别化、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可能。通过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者可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并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台与沟通渠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有亲和力的人文氛围。

  (4)坚持人才的长期规划与科学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人才资源的开发成功与否有直接关系。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指出:制定人才战略与规划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部分,正确分析现有人才基础,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制订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体步骤

  人资管理作为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要对人资管理的具体工作给重视起来,以便让人资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人资管理实施的具体步骤一定要有一个层次性:明确目标,指明方向,开拓进取,展望未来。一个健全的人资管理系统,能带动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使企业在一个有章可循的经营模式下顺利开展工作。针对企业人资管理工作的层次性,现做以下分析阐述:

  1.对于企业而言,如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激烈的商战中占有一*之地,必然要给企业制定出比较明确的目标,让人资管理工作者把公司的主导思想给传播到企业的各个角落,让每一名员工都按照企业的目标不断努力,共同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2.企业的目标确定之后,必然要有一套完善的人资管理系统来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做监督工作。作为一个企业,如果企业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那么企业的生产现场将是一片混乱,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阻滞性,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重视,把企业的规章制度给落实到企业的每个员工,让企业员工在一个有章可循的模式下为企业效力,最终达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3.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后期工作将是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计划、员工招聘、档案、合同、考勤、考核、培训、薪资、福利、离职等,这些工作都是人资管理例行性工作的表现,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没有创造性可言,但它又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

  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能够更好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做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我们将会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氛围两大类,即定性和定量。定性的工作都是一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需要通过人的主观思考以及分析判断才能完成,包括相关制度的制定工作、业务流程的规划、招聘面试、同员工间的交流等;定量的工作是指那些依据已有的制度或者是流程而进行的工作,比如工资的计算,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占据大量的时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1.信息技术用于对所有定量工作的处理。信息技术在处理定量工作时更具有优势,例如考勤、工资计算等,和人工管理相比,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大幅减少人员占用比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是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益才会被大量的应用的。

  2.网络技术可以提供给员工很多的自助服务。网络技术可以给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提供多元化的自助服务。例如公司的管理层可以通过网络来查看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一些特殊员工的情况、成本分析以及绩效等。中层领导可以通过网络来对自己的部门实现日常管理,如对员工的考核、审批休假申请等;企业员工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工资、福利、公司内部招聘信息、相关的职能培训等相关信息。

  3.内部局域网可以充当企业员工和公司对话的桥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局域网来了解企业基础的实际状况,包括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这样企业的管理才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而企业员工也可以通过局域网直接向公司咨询或汇报一些事物,保证了企业内部信息的通畅。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节省大量的人力,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流程进一步的优化,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和员工的服务质量,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让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更加全面,届时,会有一个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滞后性的发展原因是,企业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其管理意识仍处在传统的思想领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所以导致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逐渐面临着紧张的发展局面。虽然在一些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只是重视相关的经济利益现象,对于需要开发的经济利益认识片面。此外,一些企业的领导人没有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难以将资金投入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这种现象对企业中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应用

  1.激发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并不是为了通过网络化的管理实现制度的建立,而是通过信息化*台的建立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企业中的信息管理,制定出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的人员要具有主体意识,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充分的发挥主体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以便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有风险的防范意识,主要是指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及时地发现潜在的风险,优化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办法,实现信息化的企业运营模式。

  2.不断创新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在实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管理内容创新人员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员工的全面性发展。首先,应该对企业中的员工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化模式的建立,记录每个员工的详细信息,也可建立交流*台,从而可以及时反馈员工的工作信息以及思想的变化,以便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其次,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仓库数据的储存模式,记录员工的相关信息,包括员工的家庭信息、业务信息等基本内容,根据员工状况的综合性分析可以详细地了解其整个工作过程,以此制定优化的培训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

  3.提升员工的信息化技能

  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信息化管理模式,相关的管理人员也要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中信息化的技术形式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内容,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为数据化处理形式,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逐渐掌握信息的处理技巧、信息化的服务模式以及管理能力,从而使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的处理模式。综上所述,在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优化企业员工的信息管理,为企业中的人力管理提供充分的保证,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意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因此,通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立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 要]学校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孕育人才的最主要教育方式。对于学校而言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既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样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授者。在学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是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有效利用学校资源的必经之路。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已经逐渐在很多行业顺利推进,有效促进了各个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水*的提升,本文主要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展开研究。

  [关键词]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高速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已经开始了全面应用。人力资源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是推动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人力资源信息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

  1 学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内涵

  人力资源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它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将原先全部由人工完成的管理工作转变为由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化处理。另一方面则是指运用信息化思维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当下的大数据模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信息转化为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中选取最适合学校需要和适合学生需求的人才,使得每一个教师人才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们获得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学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建立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充分的信息数据基础上的,学校可以利用先进的硬件和软件对人力数据进行处理,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思维对处理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和利用。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坚持信息化原则、人尽其用原则和成本有效性原则,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同样也要避免由于人力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教学效率偏低和学校运行较差等问题。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从管理的理念转变开始,其次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最终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管理行为贯穿始终。

  2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般流程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展开,同时也要考虑现有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它的.一般流程如下:

  2.1 系统规划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规划是开展学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首要步骤,每一个学校所面对的学生有所不同,教学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学校的人力资源情况也有所不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本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制定相关管理规划和远景预期,明确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战略。

  2.2 明确需求

  学校管理者要明确本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不能为了追求潮流而开展信息化管理,而是要在认真思考本学校需求后在开展信息化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为这个管理目标而展开的,不能只从技术上实现了信息化,而为能够真从思想和需求上实现信息化。

  2.3 开展设计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化管理管理目标、管理需求和人才队伍实际情况基础上研发出的一种管理架构,其中既要包括人力资源数据库,同样要包括一套系统性管理方法,例如可以包括人才招录、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晋级评定等等内容,管理系统的有效应该有助于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2.4 应用改进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在设计完成后即可开始全面应用,管理者在应用初期要结合自身经验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对于系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进行及时修正,提出更多符合管理事情情况的改进意见,并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促进人力资源信息化水*的不断提升。

  3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观念落后,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涉及到人和部门较多,不但要对教师进行管理,同样也要对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进行管理,所有员工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本职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足够重视,将更多的关注度集中于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他们未能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对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也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信息管理意识缺乏也导致学校人力工作长期滞后,整体管理水*不高。

  3.2 资金投入不足,软硬件设施落后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既依赖于管理者管理意识的转变,同样也依赖于信息化设备的建设与投入,我们要建立起一套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这就需要学校投入较多资金建立信息化管理*台,加强软硬件建设,但是很多学校资金有限,没有能力投入更多资金进行软硬件设施建设,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设施建设不足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开展和推进进度缓慢。

  3.3 急于求成导致缺陷较多

  部分学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希望可以在一次投入和尝试后即能完**才队伍建设,却忽视了后期完善及改进的过程,这就导致这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诸多问题。既不能够有效完**才队伍管理,同样又很容易出现管理行为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不但未能有效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反而导致人力资源出现严重浪费,违背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初衷。

  4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4.1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人力资源信息化

  教育改革和学校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推进,学校管理者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观念,既坚持紧抓教育教学工作不动摇,同时也要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转变自身观念,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人力资源发展改革的重要性,对本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宗旨进行衡量,并根据这些内容开发出一套适合本学校需求的软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申请上级拨款的同时充分利用本校现有资金开展软硬件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力度。

  4.2 重视人才培养,有效引入复合型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多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既要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同样也需要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化管理*台建设完成后能够有效利用这个*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学校需要重视人才培养,有效调动本学校的人才,引入更多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对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二次培训,提高其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人才短缺问题。

  4.3 加强技术支持,完善信息化管理手段

  学校在人力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信息化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这就要求学校方面获取更多的技术支持,对整个管理*台进行有效维护,确保它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在信息化人才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随之把握人力资源变化情况,完善信息化管理手段,修正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确保信息化管理能够得到有效实现。

  总结

  在信息化时代,人才是含金量最高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渗透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而信息化高速发展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了很多变化,信息化不但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发生改变,同样可以利用信息化优势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管理流程更加科学化和有效化,学校作为以人力为基础培养人才的场所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冯万新.运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推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J].信息系统工程,20xx,09:112-113.

  [2] 任志花.人事档案管理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办公室业务,20xx,21:90.

  [3] 朱莎,张屹,杨浩,吴砥.中、美、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xx,02:34-45.

  [4] 王曉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xx,05:56-57+60.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3篇(扩展8)

——工程管理论文实用五篇

  【摘要】

  随着我国的改革发展,建筑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来势迅猛,如火如荼,遍及全国各个区域,但是随着而来的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首先探讨了工程管理的概念以及工程管理的特点,其次讨论工程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给予工程管理人士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工程管理;具体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加入到WMO组织,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国建筑行业也在全球建筑业的影响下日新月异的变化着,那么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出高质量、低成本的建筑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是各级工程造价部门、投资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建设工程造价,一般是指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即该建设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和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需要,合理确定和有效调控建设工程造价,已经是我们工程造价专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的课题。

  目前在对工程造价的理解大体上有两种:一是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费用的总和,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费以及其他的相关费用,这实质上是指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也就是对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二是指发包工程的承包价格。发包的内容有建筑、有安装,也有的是包括建筑安装在内的、范围更广的“交钥匙”工程,但主要是指施工的承包价格。第二种工程造价与建筑施工企业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重点就如何加强施工工程造价管理,即加强对发包工程承包价格的管理谈点认识和体会。

  1、工程管理的特点

  1.1 工程管理的系统性

  工程管理的系统性表现为工程管理就是一种实现特定目标的各种技术的有序集成, 工程管理就是工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整合、各个工程子系统相互协调, 以实现工程整体目标的过程。在现代的工程管理实践中, 系统理论和系统思想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 是工程管理思想的精髓所在。

  1.2 工程管理的综合性

  由于工程是技术的有机集成,工程常常与特定产品、特定企业相互联系, 所以任何形式的工程管理必然是一种考虑不同技术协调性和不同产业特性的综合性管理。此外, 工程管理的综合性也表现为工程目标实现所要求的多种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工程管理主体与工程管理环境的协调性上。

  1.3 工程管理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工程是由多个部分构成、多个组织参与的, 因此,工程管理工作极为复杂, 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问题。由于工程本身具有很多未知的因素,而每一个因素常常带有不确定性, 这就需要具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组织的人有机地结合在一个特定的组织内, 在多种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目标, 这就决定了工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的生产管理。

  2、工程管理问题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工程质量问题被报道而出,豆腐工程屡见不鲜。而将计算机运用到工程管理当中的更是少之甚少。有一部分经济承包人过度的关注于工程的成本控制上,反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问题;而有的则过度关注质量问题,大肆的资金乱用,使得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低下。在我国工程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起来的实例非常的少,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建立起健全的工程管理实践课程。同时我国的投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的弊端,使得很多的承包商钻空子,偷工减料等问题时常出现,使得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3、工程管理措施

  3.1 成本管理

  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设计施工组织。企业要从招标投标、签订合同开始抓起,依据工程的规模以及工艺特点,从企业自身的技术水*以及工艺装备等实际条件出发,做好施工设计工作,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尽可能地缩短工期,以节约成本;同时企业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成本;在工程施工前,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技术措施,做好周密的准备,在施工中尽可能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并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层层把关进行检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同时节约工程成本。

  3.2 质量管理

  从企业方面来讲,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重视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的作用,协调各级部门和单位建立从上到下的质量监管体系。从项目方面来讲,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联合项目的技术人员、施工现场的负责人等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控制网络,形成权责明确、分工清晰的执行机制。其次,要严格控制施工工序以及施工环境。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比如地质情况、水文气象等等。因此,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和现实条件,对可能影响到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控制。除此之外,施工工序也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必须强化对施工工序的控制,严格按照制定好的工序进行施工。最后,要注意检测工程项目所使用的原材料。建筑材料要做好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保证质量,避免将假冒伪劣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当中。

  3.3 安全管理

  **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安全的管理。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企业在经营中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需要**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筑企业也要加强自我安全管理,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筑企业要把安全管理的目标分解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并分配管理人员,建立固定的制度,,做到权责明确,构建一个系统严密的管理体系。设计单位要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工作。设计单位设计的工程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安全工作。因此,设计单位应当着重考虑工程的安全操作,在设计文件中注明与工程安全相关的重点环节,并且针对潜在的风险提出预防意见。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国的工程管理还是处于发展的阶段,要加强工程管理,严把施工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就应按照有相关的管理规定,合理确定工程造价;要签定公*合理的合同。虽然现在工程质量问题频繁发生,但是我们可以从我国的法制体系、投资管理体系以及市场经济体系方面对其解决并使其更加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做到从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上要求自己做的更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融入到工程管理项目当中去。

  摘要

  工程变更对建筑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在进行工程变更过程中,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就对工程变更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下文将主要对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工程变更管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变更管理;策略

  1工程变更管理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概述

  1.1工程变更管理含义

  工程变更指的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在计价方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允许的条件下,监理人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下达指令对已通过批准的施工方案或原招标文件中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工艺、尺寸、材料、功能、施工方法、工程数量等任一内容的改变。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建设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任何设计方案或工程合同都无法对未来出现的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工程变更在所难免,而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变更管理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导致工程发生变更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可将其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环境因素。由于天气条件、自然灾害以及工程环境变化而导致出现的变更;第二,设计因素。由于设计失误、遗漏或是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设计变更;第三,勘察因素。由于勘察工作不到位、勘察数据准确性不高而延误了工程进度,使得额外工作量增加而导致的工程变更;第四,施工因素。由于施工方法、技术、质量等因素而引起的工程变更;第五,合同因素。由于发生合同条款补充或修正而导致的变更;第六,业主因素。由于业主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或降低项目预算等原因而导致出现变更。

  2建筑工程管理中工程变更管理研究

  2.1明确工程变更实施程度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承包商、发包人、监理或是设计单位中任意一方提出工程变更,首先,应向监理申请工程变更,提交工程变更意向书,并出具相关证明以及变更后的施工方案。其次,监理受理变更申请后,先对工程变更的必要性进行审核,对工程费用、工程进度等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估算,并向发包人提供工程变更的实施意见。再次,经过发包人与监理共同商榷后,再决定是否实施工程变更。当工程确实有必要进行变更时,变更申请方需要提供具体的施工方案,并交由发包人进行审核,并对其变更方案进行适当的优化,并且承包商与发包人应对工程变更的计价方法与付款时间都能内容进行协商与约定。当工程变更协商一致后,承包商应按照要求切实完成工程变更任务,对工程完成量进行如实记录,由发包人对变更工程的完成质量进行验收,并依照约定支付工程款项。

  2.2加大变更评审力度

  加大工程变更评审力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工程工期与造价以及工程变更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在监理将变更意向向发包人汇报时就开始进行变更评审。当监理接收到工程变更意向时,就应当开展初步测算与核实工作,并将自己对于是否实施变更的意见上报于发包人,由发包人核实变更意向并计划评审深度。通常可以根据工程变更对项目的影响情况来分级别确定变更评审深度。如若工程变更导致施工内容或工作量大于合同范围,或是有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工程性质时则必须要提供两套以上的施工方案,并且经过监理、承包商、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发包人共同对变更的各项指标,如安全指标、技术指标、成本指标、工期指标以及功能治疗等内容进行评审后方能决定是否实行变更。而如若工程变更对合同性质以及工作量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可由监理初步估算工期、功能以及工程造价等内容后将自己的变更意见提交给发包人,并由发包人结合实际变更复杂程度来要求变更意向方体统具体的变更预算与方案,最后在对变更方案是否实施予以确定。

  2.3严格变更执行与记录

  由于在原设计中没有包含有工程变更的内容,所以,是没有办法通过竞标方式来对变更计价与工艺进行控制。所以,在进行工程变更时,应当始终围绕原合同主旨。简而言之就是所制定的变更计价以及方案应当参照原中标单位报价以及原施工方案来进行。如果变更超过原合同合理范围,需对其变更予以拒绝,或是申请重新进行招标。此外,在进行变更时,必须完整、及时的做好施工记录,对于重要的影像资料、相片以及文件做好相应留存工作。完成工程变更后,需第一时间联系发包人,并与其共同进行签证、验收,给工程结算做好铺垫。总的来说对变更资料进行完善,并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执行能够有利于承包商顺利获得合理报酬,并且还能有效降低承包商与发包人纠纷或矛盾的发生率,所以必须对工程变更的记录与执行予以充分重视。

  2.4实施变更控制绩效评价

  在进行实施项目过程中,特别是施工与设计同时进行的项目,发包人应当合理评价工程变更管理的效果,并酌情进行相应的奖罚。在工程竣工阶段,发包人应对总工程变更数量进行统计,并对各个工程变更的价值进行评价,结合工程变更实施效益以及被拒绝变更数所占的比例来对相关工作人员变更管理水*进行客观、合理评价,从而更好的调动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工程变更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5增强项目施工管理,掌握工程变更主动权

  项目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建设经过中时间跨度最长、改变最多的阶段,对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而言是最难、最繁杂的,也是建设投资集中与工程量发生变更最多的阶段,项目管理部门要把管理水*提高,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类施工方案实施技术上、经济上的比较分析,从中选出最可以科**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方案,从而使工程造价降低,并能主动提出有效的节省项目投资的变更。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建筑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导致工程变更的出现。因此在实际工作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到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措施来加强对工程变更的管控,以避免不必要的工程成本费用的支出。

  第1章绪论

  1.1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1.1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过程当中,作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搜集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作者在充分浏览了国内外关于挣值法的研究文献之后,发现了大部分研究都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对于挣值法在实践过程当中如何进行应用的研究却甚少,所笔者在文献搜集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调査研究的方式,获得了更多的数据和事实。

  2.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本文不仅重视对挣值法的理论研究,并且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个实际的案例进行挣值法的实际应用分析。本文首先大量分析了现有的文献,集中梳理了各个学派的观点,并且使用调查研充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于理论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模拟。通过具体的模拟得出了挣值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该如何按照我国现有的国情进行调整。

  1.2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通过对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梳理,分析了挣值法与传统项目管理方法的优劣。随后笔者详细分析了应用挣值法对于项目管理过程当中的必要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以X项目为例,应用挣值法对于该项目的实施进行具体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相关理论,主要为挣值法相关理论的梳理与总结,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对项目管理,项目的成本规划,项目的实施控制相关的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又详细地阐述了挣值法的原理及应用的基本流程。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X项目的相关背景和项目工程概况。

  第四章基于挣值法实施项目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包括进行X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工作责任分解、工作先后顺序关系的确定、编制项目进度计划、编制项目成本计划,确定挣值法中两个参数,BCWS(计划工作预算费用)和BCWP(已完成工作预算费用)。

  第五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将挣值法应用在X项目的成本进度管理当中,并对其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其原因。主要在项目施工中期检査和项目终期检査时应用挣值法,表明挣值法在X项目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第2章相关理论及概念综述

  2.1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

  2.1.1项目管理的定义

  中国步入21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各个行业百花齐放,斤业中的法律与行为规范也在不断发展完善。项目管理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只要是能被单独抽离出来独自完成的都可以立为一个项目。那么,为了工作能够有条不奈地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既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在具体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实施管理的一种行为和方式,也可理解成为一门理论学科,或者说一种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针对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行为进行具体研究。

  在学术界,项目管理的定义较为一致。其中,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对其定义为,。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利用有限的各项资源,以及通过对人力时间金钱的因素进行调控,达到使得各方面资源得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成功地按照预计的进度完成项目目标的目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项目管理科学开始分为两个主要分支的过程中,也是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体系完善的形成的过程。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所发布的研究中,他们认为项目管理主要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对于项目目标,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实施成本,项目实施质量保证,项目实施的人为资源管理化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协作。这六大子模块为美国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1937年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首次将成本这个概念引入大家的视线,随后的*八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人们对于成本的管理越发得心应手,成本理论的发展也愈加细分成熟。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成本管理必不可少。

  项目成本指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各项资源消耗的总和,项目成本在很多情况并不值得是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对于金钱的花费,而是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各项资源的消耗,包括人力资源和时间等等,甚至还包括了一些机会成本。

  2.2.1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

  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必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对于成本和资源的管理,让项目可以在消耗最小资源的情况下完成项目的目标。其中包括项目上的成本管理与管理运营中的成本管理。同时项目成本还强调所消耗的资源对于整个项目质量的影响,项目管理的哲学还强调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人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节省更多的成本,而是在项目成本消耗的过程中为项目总体带来更多的收益和效果。所以对于项目目前成本对应的外来收益和成果的预测和计划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还要像投资者一样采取收益分析,未来回报分析等内容。使得项目可以在有限的资源利用之上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目前来看,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科学主要包括了下面几个内容:

  1)对于项目资源的计划

  对于项目资源的计划主要包括了在项目筹划阶段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要消耗的资源进行预测,计算与规划,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的管理者在项目实施之前就需明确项目的实施需要的资源列表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源使用规划。

  2)项目成本规划

  成本是毎一个企业都会密切关注的指标。项目成本规划是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的各项成本来对于届时获取该资源所花费的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力资源,机械资源,管理费用的估计等等。

  第3章X项目的工程概况及技术安排...............18

  3.1X项目的工程概况................18

  3.1.1X项目标段概况................19

  3.1.2X项目的工程特点...............20

  第4章挣值法控制成本进度的总体规划.............28

  4.1X项目的WBS分解.............28

  4.2工作责任分配的确定............31

  第5章挣值法控制成本进度在X项目中的应用...............40

  5.1项目的中期检查一节点应用挣值法..............40

  5.1.1项目所处阶段&实施现状.............40

  第6章挣值法控制成本进度在X项目中的应用

  5.1项目的中期检查一节点应用挣值法

  第一步,按照第二章对于挣值法理论的介绍,项目部首先要对挣值法的三个值进行判断。分别是项目计划工作预算费用、挣值或完成工作的预算费用、实际完成工作的费用,以以此来对X项目的进度与成本进行分析。

  其中项目计划工作预算费用是固定不变,依据本项目的总体费用,估算出每一个的费用;挣值或完成工作的预算费用,按照工作的实际完成量,结合表4-2,计算出已完成项工作预算费用;实际完成工作的费用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姐成,项目工程经济部和财务室共同核算,对节点前的实际支出费用做汇总。据内部资料统计,4月11号前本项目的实际成本为;497***万元。本次节点X项目各个值的统计如下表5-1所示:

  结论

  本文以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X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项目成本进度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对项目的实际调研获取的数据,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将挣值法应用在X项目的进度和成本控制中。下是笔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获得的结论。

  (1)针对X项目子工程数目多的特点,对X项目进行详细的工作结构分解,并为能够清晰区别各层工作单元的关系,采用"父码+子码"的方法进行编码,为挣值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编制了X项目的进度汁划表。通过专家法和类比法,确定每一个工作单元的乐观完成时间、悲观完成时间W及正常完工时间,运用计划评审技术确定每个工作单元的持续时间,最后确定了各个工作单元之间的先后关系。

  (3)编制X项目成本计划。根据公司投标的各分项工程预算,结合工作结构分解,在项目部与工程技术部的共同努为下,制定出项目成本控制目标。

  (4)本文选取了“4月15日”、“6月15日”两个中期时间节点化及末期“8月11日”作为检查节点。用挣值法对成本、进度进行控制,测量项目实际成本和进度计划的匹配程度,分析各技术参数,找出成本与进度的偏差。如X项目在“6月15日”挣值分析,在项目施工阶段出现了项目工期耽误的现象。这个耽误主要是由于项目期初计划通过自建抢来满足施工需求,但未充分考虑项目施工现场在市内,不允许自建抢拌合站,因此,只能临时改用商抢。针对这种情况及时制定纠正措施,并付诸行动,在项目终期检査时,施工进度满足计划需求,实际成本还出现节约的现象。

  参考文献(略)

  1、工程管理的特点

  1.1工程管理的综合性

  工程是技术的有机集成,与特定的企业和产品相关联,所以无论什么形式的工程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技术之间的协调性,不同产业结构之间的特殊性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另外,工程管理的综合性同时也体现在,为实现工程目标,对工程所需各种原材料的有效利用性,以及工程管理主体与工程管理环境的协调性。

  1.2工程管理的复杂性

  一般来讲,工程是由多个部分组建构成,并有多个组织参与,所以工程管理工作复杂且繁琐,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结合来处理问题。工程本身存在较多潜在的未知因素,这些潜在未知因素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鉴于此,就需要一个相应专业性的特定组织,并由具备不同经验、来自不同组织的专业人员构建而成,在各种制约条件下完成工程特定目标。工程管理的复杂性,与一般的生产管理相比,工程管理要远远高出一般生产管理的复杂度。

  2、当前我国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问题屡遭曝光,工程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司空见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几乎没有将网络技术应用其中,对计算机的利用少之又少。大量的工程承包商过分的注重工程的成本控制,忽视工程质量;还有一部分工程承包商则过度关注工程质量,造成了资金的极度浪费,导致工程整体经济利益下降。

  我国工程管理现状,理论和实践相背离,工程管理者没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效的结合,为此,工程管理实践课程的建立势在必行。此外,我国没有完善的投资管理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存在较多的缺陷,造成工程承包商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等现象屡见不鲜,最终造成了工程质量的低下。

  3、工程管理措施及重要性

  3.1成本管理

  实际成本、计划成本、预算成本三种形式构成了成本的具体形式,成本考核、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计划、成本预测组成了成本管理。对于企业来讲,应从一开始的招投标、签合同为开端,根据工程具体规模和技术特点,以企业工艺装备和本身特性为出发点,制定施工计划,做好施工设计,加大施工现场管理力度,缩减工程施工时间,以此达到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从建筑公司方面来讲,建筑公司则需不断提升技术水*,并采用最新型的技术和工艺,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在工程施工之前,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策略,工程施工所采用的工程材料,首选应是最新的材料和工艺,并加大管理力度,以此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并节省工程成本。另外,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拟定成本管理策略,选用专业成本人员遵照本身业务范畴,环绕生产经营制定工程成本控制体系,实施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责任制,项目经理需对施工进度、施工成本、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标准等各个方面担当全面责任,施工成本控制应放在首位。以季、月、周为依据编制具体的用款计划,保证工程按时结算,严格核查施工各项费用,精打细算,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工程项目部与各个施工班组之间应签订施工合同,明确规范施工班组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3.2质量管理

  首先,以企业角度来讲,需不断提升工程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工程施工过程中,注重工程师和施工技术人员所发挥的作用,协调各级部门和单位,制定由上而下的质量监察体系。其次,以工程施工单位角度来讲,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以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现场负责人等为辅的全方面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一个权责明确、分工清晰的执行机制。

  另外,要特别重视施工工序和施工环境的控制,在很多的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对工程质量产生着较为严重的影响,譬如,水文气象、地质状况等等环境因素,为此,在工程施工之前,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对潜在的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还有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序,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需不断加强对施工工序的掌握和控制,必须严格遵循设计好的施工工序开展工作。最后,需加强对施工原材料的检测力度,建筑材料的检查验收必须遵循标准进行,使用标准合理的材料,杜绝假冒伪劣材料出现在建筑工程中。

  3.3安全管理

  企业虽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但是企业经营是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为此**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工程安全管理,严格对其实行监督和管理。其次,工程施工单位必须提高自身工程安全管理意识,制定实施有效的施工安全责任制。施工单位应将工程安全管理目标下发到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并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意在建立一个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此外,提高设计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到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中来,设计单位设计的工程施工方案,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工作。因此,设计单位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与工程安全相关的关键环节,在设计文件中做出标注,并为施工单位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是整体工程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为保证工程质量,坚持安全管理原则应做到,第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管理不是单纯的处理事故,重点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工程的不同特点,对施工过程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将潜在的工程事故扼杀掉。坚持“四全”动态管理,主要指坚持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管理原则。

  第二,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制定控制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安全管理措施,实行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责任制,成立安全生产机制,在各个施工区域配置专业的安全员,及时控制人和物的不安全元素,杜绝事故的发生,以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程安全,提升工程安全管理效率,使其上升到新的高度。工程质量的保障,需要加强工程全方位的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水*,高效应对各种环境的变化,全面系统地提升工程质量,具体落实到实处,建设优质工程。

  4、结束语

  总之,我国目前的工程管理仍处于发展初期,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为此,必须不断完善投资管理体制,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工程成本、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工作,促进我国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

  1 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规划

  乡镇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系统的规划,工程建设多数都是地方行为,有的是县级行为,有的是乡级行为,这就是导致资金、设计、规划、施工等方面的实力、水*都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通盘考虑,互相兼顾、工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都很大,很多工程建设尽管从调研、勘测、论证、初设、动工步骤进行,做到不浪费资金,不乱占资源,但由于多种原因,工程建设多年后仍然不能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工程规划缺乏协调性、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考虑水源的问题,多数都是依水而建,而水系分步往往要跨越不同的管辖区域,这就涉及各地区的整体协调及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不同管辖区域的经济实力及发展程度不同,对于工程建设的需求度也不一样,这就导致在工程规划建设中很难协调一致、一些地区依水而建设的工程本来可以解决整体的供水问题,但由于协调的困难,导致工程重复建设,有的资金供给不上,形成半拉子工程,产生大量的工程纠纷。而且多数这样的工程施工质量很差,技术含量低,有很多工程隐患。

  1.3 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

  当前的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于建设年代久远,限于当时的资金水*、设计能力及施工工艺,导致一些工程建设标准偏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水利工程已难以再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加上工程建设初期都是由**主导,组织当地群众共同修建的,工程建成后,交由工程所在的管理部门管理,归当地的村镇等共同使用及维护,这就造成管理权责不清,管理及维护处于一种粗放的状态,这就造成工程管理不到位损坏严重,很多失去原有的功能。

  1.4 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

  现在我镇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已运行多年,加上管理上的粗放,很多工程都存在年久失修、设备老化的问题。加上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后期维护保养跟不上,很多工程都不能正常运行,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的需水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地方资金的短缺,无力承担新工程的建设,虽然国家*些年在水利投资上加大了力度,但多数都投资给了大型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足,这也就直接导致新工程建设缓慢,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

  1.5 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效益衰减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乡镇、村集体统筹的功能逐步下降,大多数由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就流于形式,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即使部分有专人管理的工程,管理人员报酬低,维修养护经费基本无来源,加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较低,难以支撑工程的正常运转。*年来,虽然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兴建了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进行了已建成工程的产权改革,但仍未形成有效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有的公益性工程(如防洪、水保)不但没人管,而且被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之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和管理责任属于生产大队或生产小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后,农村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民分散经营,已建成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管护责任模糊,维修养护经费没着落,运行管理环节薄弱,加之各地长期存在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的意识,造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

  2 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建议

  解决当前小心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业抗灾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部门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及资金的投入,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制度,多方筹措社会资金,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全民动员共同建设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在良好的制度保证下,最大程度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环境较之以往也有很大的改观,农村经济正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建设也要与之相适应,水利的发展不仅仅是完成引水、输水、灌溉、饮用的基本功能,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向新型水利的目标发展,实现生态水利、环境水利全面进步,达到“人水和谐”的目标,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也为农村的面貌改观锦上添花。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2.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农田水利建设及管理,都离不开人的因素,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管理队伍是农田水利建设水*及管理质量的根本保障,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是通过内部培训,让内部水利人员提高思想觉悟,调动对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的学*的积极性,增强业务能力及专业水*,提高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外部引进,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一些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技术水*高的水利人才,充实到建设管理队伍中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及能力。

  3 大力推广农田水利新技术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以此来应对水资源不足的局面,以抗干旱、防洪涝。在新疆玛纳斯县六户地镇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如何利用有限的水源,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是水利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高效节水

  能够合理用水,保证灌区作物持续高产,是广泛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种经济体系。搞好渠道、河道的防渗,避免浪费,同时实施滴灌工程,积极发展大鹏滴灌,实现大棚

  3.2 保护地下水

  保护地下水就是保护环境,特别是能减轻由于灌区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农药失效的后果,能够全面地保持对农业水源的改善,保持地下水的动态*衡。

  3.3 改善水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