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鹊桥仙》赏析(精选5篇)

首页 / 赏析 / |

  陆游《鹊桥仙》赏析 1

  鹊桥仙·华灯纵博

  作者: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译文

  当年在华丽的灯光下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骋,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那些无聊酒徒有许多如今都封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隐居江边做渔翁。

  江边有八尺轻舟。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享受长满蘋草的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注释

  1、华灯:装饰华丽的灯台。

  2、纵博:纵情赌博。此处视为豪爽任侠的一种行为表现。《剑南诗稿》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

  3、酒徒:犹言市井*民,普通人。《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4、渔父:渔翁,打鱼的老人。

  5、占断:完全占有。

  6、蘋洲:丛生苹草的小河。

  7、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周遭三百余里,以水*如镜而出名。

  8、闲人:作者自称,乃愤激之辞。

  9、官家赐与: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官家,指皇帝,此处明指唐玄宗,实指当时的'南宋皇帝。

  陆游鹊桥仙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萧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陆游《鹊桥仙》赏析 2

  鹊桥仙 【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简析】

  梦中还是从戎南郑的边城角声,醒来却是闻羁旅成都的杜鹃啼鸣。“千里曜戈甲”的壮景,由此破碎为茅檐孤灯的暗夜;那“气吞残虏”的雄怀,又何堪临对这春晚的“连江风雨”?杜鹃是蜀中望帝的化身,它的啼鸣,似乎总在提醒羁人“归去”.但放翁的志向,本就在“欲倾天上银河水,净洗关中胡虏尘”,他也曾在诗中再三申诉:“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那么,这“故山”就不应只指故乡山阴,当还包含了半壁液沦落的故国河山。而半世飘然的“羁旅”,更还伴和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无限悲慨了。

  陆游《鹊桥仙》赏析 3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陆游词作鉴赏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此时此境呢!“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

  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进究些。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陆游《鹊桥仙》赏析 4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陆游词作鉴赏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此时此境呢!“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

  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进究些。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陆游《鹊桥仙》赏析 5

  鹊桥仙·华灯纵博

  作者: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译文

  当年在华丽的灯光下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骋,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那些无聊酒徒有许多如今都封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隐居江边做渔翁。

  江边有八尺轻舟。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享受长满蘋草的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注释

  1、华灯:装饰华丽的灯台。

  2、纵博:纵情赌博。此处视为豪爽任侠的一种行为表现。《剑南诗稿》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

  3、酒徒:犹言市井*民,普通人。《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4、渔父:渔翁,打鱼的老人。

  5、占断:完全占有。

  6、蘋洲:丛生苹草的小河。

  7、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周遭三百余里,以水*如镜而出名。

  8、闲人:作者自称,乃愤激之辞。

  9、官家赐与: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官家,指皇帝,此处明指唐玄宗,实指当时的南宋皇帝。

  陆游鹊桥仙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萧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陆游《鹊桥仙》赏析(精选5篇)扩展阅读


陆游《鹊桥仙》赏析(精选5篇)(扩展1)

——《示儿》陆游赏析3篇

《示儿》陆游赏析1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参考注释:

  ①元:同“原”。

  ②但:只。

  ③悲:悲伤

  ④九州: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⑤同:统一

  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⑦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⑧北定:收复。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陆游赏析2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陆游赏析3

  作品原文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品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作品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作品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后世影响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其他评述陆诗,特别提到《示儿》诗,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具有宗泽“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此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写:“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历代爱国诗中,朱自清先生特别推崇《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鹊桥仙》赏析(精选5篇)(扩展2)

——陆游《诉衷情》赏析汇总5篇

  陆游《诉衷情》赏析 1

  这是柳永在“奉旨填词”,漫游江南时所作的一首思念故人的中调词。作为中调这首词在写景与抒情时,既不大肆铺叙,也不特别凝炼,词旨点到为止,结构完整。

  词的上阕描写秋景,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远开阔、疏淡优美的。“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写的是:雨晴之后,溽暑已消,天高气爽,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这时登江楼远望,很有诗情画意。“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是写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江水是“澄明”的,表现了秋水的特点,“生光”是波浪在落照中鳞鳞闪映所致;更远处是层层苍翠的远山:这都是从高处远眺所见的景象,并通过“暮山”暗示了具体的时间。“遥认断桥幽径”一句,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遥认”两字用得相当确切,很适合具体的环境,因为久久地“伫立江楼”,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较远的景物形象。

  断桥、幽径、渔村、孤烟,它们在临*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远的画面。这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的感受。

  词的上阕描叙秋景,已为下阕悲秋伤别作了铺垫。

  过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至此,作者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景响。“脉脉朱阑静倚”,是含情静倚楼阑,转入思索动了“黯然情绪”,“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无际的离愁已使人如未饮先醉了。“如醉”表现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愁无际”。

  这黯然情绪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引起的。这是在现实中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的伤别意绪的混合。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尽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一些,而是含糊其词。联系柳永其他的羁旅行役之词来看,这“故人”概指他在京都相识的青年歌妓。

  这首词虽非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结构工巧。上阙写秋景,凄美动人;下阙思旧情,哀婉感人。意群之间互相照应和映衬,如“伫立”对“静倚”,“暮山”对“暮云”等,词意发展脉络清晰,是一首结构谨严的好词。

  陆游《诉衷情》赏析 2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

  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陆游《诉衷情》赏析 3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是情人怨恋相思之词。此词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情态与景物,表现并反衬出她在漫漫长夜中的孤寂与怨恨,既有文人词的细腻华美,又带有民歌风味,是写闺情的别开生面之作。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永夜”,即漫漫长夜;一个“抛”字暗示出女子对自己命运的担心。起句劈面一问,不仅揭示了女子愁怨的根由,还写出了她因久盼不归而产生的焦灼、苦闷、不安和疑虑。下接“绝来音”,表明所爱深夜不归,并不是不得已的行为,而是故意给她的冷遇,一则写夜阑人静、悄无声息,烘托出女子的孤寂无伴;同时透露出在漫漫长夜、寂寂空闺中她一直在侧耳凝神聆听户外声息的不安心情,门外的每一点哪怕是极轻微的声音都会唤起她的希望,使她激动和喜悦。

  “香阁掩,眉敛,月将沉。”当希望之火一次次在心头燃起旋又熄灭以后,她终于明白今宵是无望的了,“香阁掩”三字表明了她内心的绝望。一个“掩”字,显示了她的情感所系,她并不想把那个无情的人拒于门外,依然为他留着门,闷坐空闺,独对孤灯,痴痴等待着他。“眉敛”,正是她内心深处压抑不住的怨情的不自禁的流露。然而直到月将西沉时分,他也没有给她消息,或者回来陪伴她。“月将沉”一句不仅点明天将破晓,它既暗示了清幽的月光没有给人以任何安慰,徒然增加了女子的愁思,也透露出女子为怨思所苦而一夜无眠,在辗转反侧之际,往日恩爱厮守、形影相随的情景尽在眼前,在独卧孤寝的凄清中更添加了几分寂寞和冷清。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她的语气里有埋怨,有委屈,“争忍”二字反问,表明她怨中有爱,情丝难解,既有不忍苛贵之意,也有不免怨怪之情,仔细体味,竟似有要对方发慈悲的意思。忍或不忍,不是因为情感的自然生发,不是因为情不自禁,而是来自慈悲的意念。然而稍加推究,闺门紧闭,室内一目了然,并无可寻。“寻”这一动作,正好显示她已陷于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等到她头脑稍为清醒,又得面对令人心碎的现实——孤衾独处。“怨孤衾”一句,短而有力,长夜难眠的孤独,自身情感依依而不获对应的痛苦,终于直接以一个“怨”字透出。“怨”,是因爱所生的恨,是不敢决裂而去的恨。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情之所钟,忽发痴语,这是女子发自内心深处的表白和对负心人的恳切呼唤。换心者,移心之谓也,主人公希望把自己的一颗心移置在对方的心腔里,以取得对方对自己思念之深的理解。如果对方已经彻底绝情,任是怎样他也不会回心转意了。虽是如此,但词这样写,却愈见感情激愤而又无可奈何,沉哀深痛,入木三分。这里既有对男子的嗔怨,更透出女子的一片深情,令人低徊不尽。

  词写痴情女子对负心情郎的期待、爱恋与幽怨。心不可换,情痴故欲换之,换之而不可得,益增其怨忧。写闺怨情至于此,形象鲜明生动,无以复加。

  陆游《诉衷情》赏析 4

  词的上片描写秋景,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远开阔、疏淡优美的。词开篇“雨晴气爽”两句总写登楼远眺。先以“雨晴气爽”烘托环境气氛,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同时暗指时值秋季;再以“江楼”点出登临地点,“伫立”而“望”则使一个在江楼上长久的孤独默立、凝望远方的词人形象兀现在读者眼前,这也直接引出了下文的景色描写。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是写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脚下,远去的江水清澈明净,波光闪动;隔江而望,暮色中重峦叠嶂,苍苍莽莽。这里从大处落笔,一句写江,一句写山。写江水突出了秋水清澈,澄静如练的特点;写“暮山”则突出了层峦叠翠、高耸入云的特点。这两句对仗工整,字句的锤炼也颇见功力:“远”字把江水逶迤远去的景象点染了出来,使画面一下就开阔起来;“暮”字为景物涂上了苍茫的背景,使整幅画面意境全出。

  接下来,词人的视线落在了水际山峦之中。“遥认断桥幽径”三句,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远远地辨认出断桥、幽僻的小路,还隐隐约约地辨认出有个小渔村,在这黄昏时分,一缕炊烟正在村里袅袅升起。“遥认”两字用得相当确切,拉开了人与景的距离。景物显得远而小,有些模糊,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断桥”、“幽径”、“渔村”、“孤烟”,这些衰残的意象,渲染出荒凉寂寥、凄清冷落的气氛,它们在临*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远的画面。

  整个上片如一幅境界寥廓的江村晚景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深秋雨后的江楼,无语东流的江水,层峦叠翠的远山,还有暮色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景色是凄清沉寂的,心情亦当如此,由此下片转为抒情。

  过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残阳里”紧承“向晚孤烟起”,点出了时间的流逝,也给全词蒙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至此,词人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数词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了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景响。“脉脉朱阑静倚”一句呼应上片的“伫立江楼”,暗示了词人一直在江楼上默然凝伫。“脉脉”二字突出了“静倚”“朱阑”、凝望沉思时的如痴如醉,难以解脱。词中虽为言明词人何以长久地独倚“江楼”,但那种浓重的伤感之情已然深深感染了读者。于是词作水到渠成般过渡到下面一句:“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心情抑郁,竟至没有喝酒却已进入醺醺而醉的状态,足见愁情的深沉、浓烈。这其中,已暗暗透出了“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的浓重的伤别情绪,只是引而未发罢了。随着这种低沉感伤情绪的继续加重,词人满腹的愁思也汹涌如潮起来,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这几句点出了悲秋怀人的主旨。词人置身深秋景色中,远山苍茫的迷蒙,断桥孤烟的冷落,暮云将尽的惨淡,秋光渐老的哀伤,使词人联想到了羁旅生涯的苦涩艰难,前程的渺茫无望。这份生命的悲哀需要有人与他共同承担,而“故人”却远隔千里。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竟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竟日空凝睇”一句中“竟日”与前文的“暮山”、“向晚”、“残阳”、“暮云”相呼应,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词人陷入深深的愁怨难以自拔;“凝睇”又与开头的“江楼”伫望,换头处的“朱阑静倚”以及全篇的景物描写紧密相扣,使全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着一“空”字,表现了词人明知无望,却仍然对“故人”一片痴情,颇能动人心魄。

  这首词虽非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结构工巧。上片写秋景,凄美动人;下片思旧情,哀婉感人。这首《诉衷情*》在词体中属于中调,柳永在创作时依据体制的特点,在写景与抒情时,既未大肆铺叙,也不特别凝炼,词旨点到即止。全词结构完整,处处映衬照应,语言雅而不俗,笔调挥洒自如。

  陆游《诉衷情》赏析 5

  这首词标题为“春游”,上片写一位女子在春天的出游,下片则写了所见所感的春天的风物。

  “小桃枝下试罗裳”,是说出游前的准备。天气渐暖,要换上春天的罗裳,不是一换就得,所以要试,试衣于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农家的女孩子。站在小桃枝下。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当然是一种很美的映衬。不仅如此,鲜艳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泽又引来了翩翩的蝴蝶。不说蝴蝶环绕飞舞,却说“蝶粉斗遗香”,蝶翅上扑落的粉末和女子遗落的香泽比赛,哪一种更香,这就婉转曲折深有意趣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本来也是美的化身,所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中,才有化蝶之说。

  游春的人自然很多,有乘宝马香车的,“玉轮碾*芳草”,从芳草地上忽忽驶过,车中的贵妇娇娃,也只在车窗中露出了半面。但“半面恼红妆”,这半面娇容却引起这位游春少女的不快。可能是因为她们乘坐的香车对于芳草的摧残,也可能因为她们不暇他顾的高傲姿态。古代“半面”一词有曾见过面的意思。《后汉书·应奉传》载应奉曾见一车匠于门中露半面,后数十年遇之于途中。仍能认出他来。故有“半面之旧”的说法。也有就指半边脸面,如汤显祖《牡丹亭》:“没揣菱花偷人半面。”或者又指古代遮面之具。还有一个“半面妆”的著名典故,《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李商隐《南朝》诗云:“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讽刺南朝苟安于半壁江山,犹如徐妃之半面妆,如取用李商隐诗意,则“半面恼红妆”当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只图苟安一时,如同南朝梁、陈末年故事。这种时事使人烦恼,故云:“半面恼红妆。”准此,前面的“玉轮碾*芳草”也可解释为暗指南明弘光朝排斥忠良压制贤才、这样来解释这两句词,可能显得牵强一些,但是,“半面恼红妆”又似乎不是一般语言,很值得探究。

  下片“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三句,写的是初春景象。风才开始变暖,白天才开始变长,垂挂的柳枝才缀上新绿而随风飘荡。三句非常紧凑。从几种事物中观察,感受表现了初春的特点。而以下的三句“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却大有春事已过的景象。关于燕子,在子龙词中多次提及,如《山花子·春恨》“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眼儿媚》“只愁又见,柳绵乱落,燕语星星”、《蝶恋花·春日》“燕子乍来春渐老,乱红相对愁眉扫”、《江城子·病起春尽》“凭燕子,骂东风”。几乎都是与暮春春尽联系着。此处“一双舞燕”恐怕也不是早春景象,“万点飞花”更是暮春特有之景,“满地斜阳”也*添了一份凄清。这后面的三个四字句,与前面的三个三字句,意思上有承接,时间上有发展,似是感叹着“九十韶光如梦短”(《渔家傲》),由初春写到春夫,时间上的跨度是为了表现情感上的跨度。王士禛评此词“情景相生”(《陈忠裕全集》引)。处处是景语,也处处是情语,客观景物无不打上感情的烙印,故能深切感人。


陆游《鹊桥仙》赏析(精选5篇)(扩展3)

——陆游的诗句 (菁华6篇)

  1、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谢池春》

  2、*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4、归计未成留亦好,愁肠不用遶吴门。——《出县》

  5、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晓叹》

  6、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7、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

  8、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

  9、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川。——《汉宫春》

  10、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老马行》

  1、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春游》

  4、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剑门道中遇微雨》

  5、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钗头凤》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泪痕红浥鲛绡透。——《钗头凤·红酥手》

  8、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临江仙·离果州作》

  9、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卜算子·咏梅》

  10、*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好事*·湓口放船归》

  11、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

  12、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

  13、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观村童戏溪上》

  1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16、幽姿不入少年场。——《朝中措·梅》

  17、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五首·其二》

  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19、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2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五首·其一》

  22、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鹊桥仙·一竿风月》

  23、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秋波媚》

  24、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25、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秋思》

  26、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卜算子·咏梅》

  27、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关山月》

  28、*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29、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30、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临江仙·离果州作》

  31、水流云散各西东。——《临江仙·离果州作》

  3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33、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

  34、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35、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作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2、《示儿》

  作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书愤五首·其一》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关山月》

  作者: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7、《金错刀行》

  作者: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空无人!

  8、《水调歌头·多景楼》

  作者: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占徐州。

  连山如画,佳处缥渺着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9、《夜泊水村》

  作者: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10、《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作者:陆游

  中原草草失承*,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诗用来鼓舞民族的斗志。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

  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 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庚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


陆游《鹊桥仙》赏析(精选5篇)(扩展4)

——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 40句菁华

1、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陆游《赠猫》

2、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陆游《秋思》

3、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陆游《关山月》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5、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陆游《自咏示客》

6、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陆游《沈园二首》

7、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陆游《夜泊水村》

8、一饱正自艰,五穷故相逐。——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9、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0、泪痕红浥鲛绡透。——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11、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3、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4、辛勤蓺宿麦,所望明年熟。——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5、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8、莫忧持橐晚,姑记乞身归。——陆游《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

19、叹流年、又成虚度。——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20、漫悲歌、伤怀吊古。——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21、铁骑无声望似水。——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22、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陆游《朝中措·梅》

23、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陆游《朝中措·梅》

24、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陆游《清商怨·葭萌驿作》

25、胡未灭,鬓先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7、行人别有凄凉意。——陆游《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28、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29、吊兴亡、遣恨泪痕里。——陆游《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30、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31、凝愁处,似忆宣华旧事。——陆游《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32、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33、关心*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34、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35、漫向寒炉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36、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陆游《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

37、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38、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

39、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40、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斜阳废苑朱门闭。——陆游《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陆游《鹊桥仙》赏析(精选5篇)(扩展5)

——陆游的作文700字合集5篇

  陆游,这位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然而,在与唐琬的爱情中受到的感情伤痛却终其一生。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有情人被强行拆散的悲惨的爱情命运,黑暗的社会世道,使陆游与唐琬这对恩爱夫妻不能常相厮守而遗恨终生。当初的妻子,现在已变成了“宫墙柳”,可望而不可即。

  “错,错,错,”正是陆游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一错,只在与唐琬相识又相知,结下了生命之中的不了缘;二错,与唐琬相亲相爱结为夫妻,比翼双飞夫唱妇随;三错,母命难违含泪忍恨痛写休书。终落得恩爱夫妻各分散,只得忍看“春如旧,人空瘦”,终日“泪痕红浥鲛绡透”,留下伤情累累,任心泪漫流。

  桃花已落,池台亭阁依旧,却没有了往日的相聚与欢歌。回忆往昔的海誓山盟,幸福甜蜜的美好时光,都已随花落水流去,独留陆游伫立在沈园中的苍凉背影。“人成各,今非昨”,欲借信笺诉衷情,却也情路难通锦书难托,只得忍痛作罢。

  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给陆游的人生罩上了一层涂抹不去的爱恨情愫。他无法违背顽固母亲的意愿,面对不得已嫁做他人妇的唐琬,几十年的相思牵挂与凄怆酸楚,全部迸发于悔恨交加之中,令人深感旧礼教的无情和可憎,为抱恨终身的陆游而难过。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爱情凄苦,但意志从不消沉,他的诗词慷慨雄浑,荡漾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的激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堪称伟大,不辱伟大!

  记得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而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也应验了这句话。

  陆游,你的一生都是悲剧,不论爱情还是理想。

  侧耳,听秋风凄凉哭泣。深夜,院内静悄悄的,柔和的月光把这个世界灌上了铅色,透过窗前照射到你满是狼藉的脸上。是的,你在哭泣,追忆当年与唐琬的两小无猜。可是,那段美好的时光就像秋日里的春光越走越快,直至消亡,你的执着终抵不过母亲的家令和尘世的孝道。终于到了尽头,你们的爱情在今夜画上句号。记得吗?沈园中的分花拂柳、红酥手、黄藤酒好比水中泡影,若隐若现却是那般清晰可念。“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我敬佩你的爱情。

  凝神,听塞外金戈战马。“扫胡尘靖国艰”你从小受父亲的熏陶,所以你特别注重学*兵书。二十岁时,你写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名句。你寒窗苦读,终于冒着细雨蒙蒙,踏上了绍兴的青石板路。你义无反顾地想报效祖国,怎奈时遇不济。你的文章中有你的满腔热血,震惊四座,被署名第一,却被秦桧把你的状元之名公然勾去。

  聆听,听历史歌声未央。你返回故里,继续勤奋读书,终于如愿进入仕途,怎奈官场黑暗,忠心爱国的你被连连贬官,空有爱国情怀,只得个“关河梦断泪空流,此生老沧州”。临终之前,你念念不忘收复故土,由此吟出千古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敬佩你的爱国精神。

  一个爱国爱民的人,终会被他的人民和国家记住。你对爱情的执着,对国家的一腔热血,让我对你的敬佩油然而生,现代社会,太缺少你这种人了!

  一曲笙歌,道尽了你的一生:悲剧,悲壮,崇高。如果让人生再来一次,你还会当那个陆游吗?

  “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在政治上主张要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收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随着一段“爱国诗人‘陆游’”的资料介绍,周二由裴老师上的一节公开国学课,“走进‘陆游’”,正式拉开了序幕。

  一上课,裴老师就出了不少陆游的名诗名篇,和大家玩起了“填诗句”的活动。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活跃了,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交头接耳、冥思苦想。其中的诗句有的简单易懂,有的寓意深刻,有的令全班同学对答如流,有的让博学的老师绞尽脑汁……游戏结束了,不仅每位同学都能印象深刻的记住这些诗句,而且更让大家多方面的了解了陆游和他的诗。时而抒发郁愤之情,时而怀念奋勇杀敌……陆游是一位爱国的诗人!

  接着,裴老师开始带我们一会儿欣赏陆游笔下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梅花;一会儿随陆游追怀往事、感慨世事多艰;一会儿和陆游一同梦见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一会儿又同陆游一起至死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家都深深沉浸在陆游那深挚强烈的爱国情怀中,深深的体会着他的那满腔热血,也深深的感受着她那对金兵的痛恨。陆游是一位真正爱国的诗人!

  最后,我们在裴老师的带领下朗诵着这位诗人的爱国情怀,时而高昂,时而低荡,时而强烈,时而收敛,时高时低,时长时短。我们高颂着这位伟大的诗人,高颂着这位爱国的诗人。陆游是一位真真正正爱国的诗人!

  这节“走进‘陆游’”的国学课让我了解到陆游的爱国情怀,它令我记忆犹新!

  公元1210年的冬天,天空阴阴的,下着鹅毛大雪,太阳已经好多天没露脸了。山上一棵树也看不见了,全被雪埋住了;山脚下的树林也变得光秃秃的了,僵硬的树枝被北风吹得互相拍打,发出“啪、啪”的声音。往日森林里的动物们也都不见了。林子旁边的小溪也冻上了,以前河里嬉戏的鱼虾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四周一个人也没,寂静得可怕,只有风在吹着,雪在下着,偶尔,还会有一两声犬吠。

  在汴京城外40里的地方,有一间破茅屋,它顶上的草都快被吹光了,屋子像是快被吹歪了。一点点光透过有破洞的窗户射了出来。这间屋子里放了一些上了年代的家具,一张满是灰尘的桌子上放着一盏油灯,旁边是一张“叽叽”作响的床,上面躺的是宋代大诗人陆游,此时的他已经老态龙钟。他身上盖着一条棉絮都出来的被子。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有一对深陷的眼睛。突然,他奋力睁开布满血丝的双眼,咳嗽了几声,用沙哑的声音对大儿子说:“孩儿啊!今天可能就是为父驾鹤西去的日子,你知道为父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吗?”“我知道,您是因为不能看见收复失地、洗血国耻、一统祖国而悲伤。”陆游吃力地举起手,叹了口气说:“是啊,当年我就是用这只手拿着戈,穿着铁甲,上阵去抗击金兵,可现在呢,虽然我想为国出力,但是也不行了。”说到这儿,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二儿子马上跑过来,扶住陆游。陆游又说:“宋军肯定会在哪一天收复失地的,我非常相信,到时候,别忘了在祭祀时告诉我啊!”两个儿子异口同声:“知道了,父亲,我们一定会的!”

  陆游又闭上了眼,突然,他双目一瞪,手舞足蹈起来,并且大叫:“冲啊,杀敌啊,冲啊!”一下把灯扑来了。当大儿子重新点燃油灯时,发现陆游已经死了。

  屋外,风吹得更猛了,雪下得更大了,屋内的灯光更暗了……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题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其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较远。

  陆游十二岁即能诗文,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其作品内容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乾道七年,应四川宜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为怀念当年,陆游老时写下一诗。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晚年,追忆军旅而壮志未酬,感慨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谁料抗敌在天山,老死于沧州!

  宋光宗即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宋宁宗招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与世长辞,留下绝笔《示儿》。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陆游,一个人,一支笔,留下了千古绝唱;陆游,一个人,一份心,留下了赤胆忠心;陆游,一个人,一双手,留下了绝世诗篇……

  南宋,有放翁一人,足矣!南宋,有务观之心,足矣!南宋,有陆游之诗,足矣!

  陆游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些传唱的诗,还有他那一颗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忠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