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17 00:00:00 [db:标签-标题]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1

  一、教学设计思路

  《欢乐的泼水节》是山东美术出版社二年级艺术教程下册第六单元《五彩云南》中的第三个版块。它着重从民族特色出发,展开对傣族的民族风情等有关知识的介绍,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表现傣族人民生活的图片,了解“泼水节”以及傣族人民甚或的地域、风俗、和服饰等特点。

  从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出发,本课教学内容对于江汉*原地区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审美情趣也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借助一定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素材来让学生感知、熏陶、内化、领悟和迁移。进而让学生学唱儿童歌曲、学跳傣族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感受傣族人民在欢庆泼水节时的欢快和喜悦情绪。

  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欣赏教材主题图,了解傣族的民俗知识。

  2、学*歌曲《金孔雀》,感受歌曲欢乐的情节,并能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进行演唱。

  3、模仿孔雀舞的动作造型,在《金孔雀》的歌声中,创编舞蹈或即兴舞蹈。

  二、教学过程有效创新

  1、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新知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猜谜游戏引入,诱发学生学*兴趣。在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猜一猜”这一游戏:首先我提问:“在风景秀丽的云南,有一个美丽的民族,他们把一种鸟当作自己吉祥的象征,人们对这种鸟非常的崇敬,刘老师来模仿这只鸟,你们来猜猜是什么鸟?”这句话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我让学生根据音乐的特点、老师舞蹈的动作来猜,并说出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情绪高涨,在准确猜出后,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2、巧用电教媒体,连接多种艺术门类

  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的学*内容,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传授的逐渐递进,转向强调关注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以孔雀朋友(挂画)为契机,以孔雀羽毛为奖励,激发学生学*的欲望,贯穿教学始终。然后借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傣族风情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同时用《金孔雀》的歌曲旋律做背景,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掌握歌曲的旋律特点,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民俗特点。我运用电教媒体,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泼水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学*新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3、合理借助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艺术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当中,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故事情境,使孩子们对少数民族充满了幻想与向往。通过观看傣族舞的图片和教师的示范,让学生了解傣族舞的基本特征,为即兴创编舞蹈奠定基础。

  4、运用电教媒体,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将孔雀羽毛奖励给学生,然后:“请同学们将自己得到的羽毛给孔雀贴起来,看看,你们的小巧手能把孔雀装扮美丽吗?”在音乐《金孔雀》的旋律中,学生打扮孔雀。师:“瞧瞧你们打扮出来的孔雀多美呀,那咱们把今天学的《金孔雀》也送给它好吗?最后学生在载歌载舞的环境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三、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有机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很自然地、轻松地走进课堂去了解泼水节以及傣族人民的地域、风俗、和服饰。而且,教学中通过音乐与视频的有效介入,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画面,同时也感受了所学歌曲的节奏,透过画面感知了舞蹈动作的特点与要领,这样很好的让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观察中有效的实现了艺术知识与能力的构建,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因此整节课学生欢乐轻松地学唱儿童歌曲、学跳傣族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感受傣族人民在欢庆泼水节中欢快、喜悦的情绪。另外,教学中,反复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引导学生即兴创编舞蹈、表演舞蹈,有效的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喜爱与赞赏,同时潜移默化地爱到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感染熏陶。总之,整个多媒体的学*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愉快主动地学*,取得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的优势吸引着学生,特别在艺术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在展示艺术意境,表现艺术内涵等方面,具有形象、快捷、模拟逼真、超时空等的优点,它能引导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像的展示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中来,优化了艺术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艺术教师,我同时更希望: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整合发展能成为我们的教育浪潮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欢乐的泼水节》,它是本册教材中“爱国篇”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祖国的民族风情。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对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一、二两句写人们做的准备,三、四两句写泼水地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课文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因民族差异,它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泼水节了解

  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但这些孩子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我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走入情境,全面热情参与情感的体验,从而与傣族的泼水节来一次亲密接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主要是师生一起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共同领悟、感受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

  四、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感悟课文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这一课时的授课形式,我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激**感,引起需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所以一开始我就用带有浓厚傣族气息的葫芦丝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让学生在视、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第一小节,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情境当中,进而产生一种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的情感和需要。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该段第一层次1-2两句时,我紧紧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动一动,再读一读,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体验文本蕴涵的情感。

  第二个层次3-4两句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打算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读一读、评一评、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傣族人民泼水的热闹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从而实现小语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具体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A.播放欢快的象脚鼓点声,让学生 初步感受节日的“快乐、有趣”,来引发学生读书、探知的欲望。

  B.紧接着我再次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接着让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互相泼水,尽情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

  D.观看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实况录像,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E.最后,通过男、女生赛读来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情感体验。

  我国杨再隋教授说过:“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泼水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别人表达着美好的祝福。这一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第三个层次第5句时,我采用自然、贴切的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泼水开始时人们急切的等待、泼水时的热闹和欢乐之情,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让学生充分表达。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

  D.生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3.详略交替,以读代讲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二句,以声、像手段为烘托,让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文本中画面,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教师应以读为本,积极营造一种以书声琅琅为主的课堂气氛。总结时我打算用激励性的语言:“小朋友,你们愿意用朗读,带俞老师去西双版纳过个快乐的泼水节吗?”来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开放的课堂才能彰显出无限生机,把语文学*向课外拓展,向课后延伸,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学生蕴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和闪光。所以最后,根据课后练*4的要求,在学生交流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用图片的形式又适当补充了一些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查阅更多详细的资料。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同时也把探索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的心田。

  以上是我的全部教学设计,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五彩云南》设有“多彩的裙摆”,“风花雪月看白族”,“欢乐的泼水节”三个课题。运用丰富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开启一扇扇民族艺术之窗,让他们在这一片多彩的天地里去了解、发现各民族的特点,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的创造和表现。本节课为“欢乐的泼水节”的第二课时,着重从民族特色出发,展开对傣族的介绍。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重要的节日“泼水节”,学跳孔雀舞,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的快乐。

  (二)教学三维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课标指出的:“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附点节奏,能初步掌握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

  2、过程与方法:用体验、探究、想象、合作、视觉图象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各项学*活动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能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歌唱、舞蹈等学*活动中,感受音乐作品,并能初步感受傣族的人文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傣族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

  确立依据:课标中指出,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看孔雀的录像,学*孔雀的姿态,创编孔雀的动作。

  确立依据: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合作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相应的情境,使儿童在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运用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体验、发现、创设、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生活的美。

  具体的教法有:

  1、情境创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融洽的音乐情境。

  2、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和新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3、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图像结合的动态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当中来。

  具体的学法有:

  1、观察发现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

  2、表演体验法。让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表演,发挥个性。

  3、合作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创编舞蹈,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在课堂一开始,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律动进教室。这样,可以放松孩子的紧张心情,释放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待会的歌曲表现做铺垫。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傣族的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傣族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对傣族有初步的了解。

  3、乘坐“七彩云南”号节奏火车

  创设旅游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今天的艺术活动。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的游戏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用动物的叫声模仿节奏型,进一步巩固附点节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当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4、到达第一站——“云南印象”

  课件出示,通过优美的音乐及迷人的画面,老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云南风土人情,学生对傣族的人文风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5、到达第二站——“孔雀园”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复*歌曲后,通过观看孔雀录像,引导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鼓励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对表演得出色的同学给予评价。观看傣族孔雀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进一步激发学生舞动的欲望,通过学*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舞蹈,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6、到达第三站——“傣族乐器馆”(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中,通过介绍葫芦丝,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请学*葫芦丝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对象脚鼓的认识和欣赏象脚鼓舞蹈,了解象脚鼓的声音、演奏方式,感受象脚鼓舞蹈带来的欢乐情绪。

  7、课堂结束

  在轻快、活泼的《孔雀舞》歌曲中,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出教室,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音乐艺术学科的特点、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辅助设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孩子的学*兴趣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和享受。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4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lt;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gt;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5、生字教学

  学写“吉”、

  “祥”二字,引导学生观察、描红,提醒写好这两字要注意的地方。来指导学生写好两字。

  说效果:

  此课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我预设目标,师生都能融情于文。特别让我感动的是:

  1、请他们自读二自然段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有那么多读后的感受跟我说,比我预想的“泼水节很好玩”,“人们好高兴呀”这些话要丰富的多。他们有的说了心中的小问号,有的说了当时的情景,有的说了自己的感受,当时,学生的回答激励了我,我感觉他们真可爱,真会读书,更爱思考。

  2、学生是最真实的,比如弱处理的第三段,礼炮的轰鸣,五彩缤纷的火花,象脚鼓点声中赛龙舟的场面,给了学生巨大的震憾,让他们在课堂上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然而在唱起歌来,跳起舞来时,我放的是音乐课曾学的傣族舞蹈《金孔雀轻轻跳》我班学生都会跳,在元旦联欢会上还表演过,然而课堂上只听见唱,没有几个人跳,课后我也反思了一下,原因有二,一是我放的是伴奏带,由听到唱到跳,于学生着想,是必有一个熟悉过程,因此不能达到伴奏带一响,马上就能唱跳的效果,因为毕竟是二上学的一首歌,也许在这里我放有歌词的歌带,效果会好些。二,我要学会他们音乐课上那样跳就好了,能刺激他们的回忆。因此此处为学生着想不够。

  此外,我希望我评价学生的语言更精炼些,不要重复学生的答案。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5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格里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创设情境,学生全面热情参入,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其中1、2是重点,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我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教时:我将通过“揭题设疑,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一、揭题设疑,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多媒体显示泼水节的欢乐情景,让同学们说说所看到的情景,相机揭示课题,读准课题,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从而让学生带着“什么叫泼水节?人们互相泼水表示什么意思呢?等问题进入第二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按要求自渎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再指名请不同层次的同学分节读,读后互相正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结合朗读回答刚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书写

  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书写“泼、桶、祥、如、味”。这五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的特点。

  第三课时:

  我将通过“复*旧知,导入新课;整理思路,指导背诵;补充练*,拓展知识”这三个坏节深化文意,并且让学生巩固本课学到的基础知识。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交流上网查找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节日,让他们更多的了解民族风俗*惯。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主要有复*导入、精读感悟、设计作业,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

  一、复*导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生字和新词。

  二、精读感悟:

  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课文学完后,我将指导学生书写剩下的5个生字“互、吉、幸、肯、离”重点指导“幸、离”这两个易错字。

  三、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后,我将布置两项作业,1、试着背诵课文,看谁第一个背出来。2、查找少数民族的风俗节日。学生可以通过书籍、上网查资料,也可以问大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知识。

  板书设计:

  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以简洁的板书来涵盖全文内容,突出主题“欢乐”

  20欢乐的泼水节

  白天早早来到早已准备

  追逐灌泼(脸上笑开了花)

  深夜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扩展阅读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扩展1)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5篇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1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lt;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gt;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5、生字教学

  学写“吉”、

  “祥”二字,引导学生观察、描红,提醒写好这两字要注意的地方。来指导学生写好两字。

  说效果:

  此课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我预设目标,师生都能融情于文。特别让我感动的是:

  1、请他们自读二自然段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有那么多读后的感受跟我说,比我预想的“泼水节很好玩”,“人们好高兴呀”这些话要丰富的多。他们有的说了心中的小问号,有的说了当时的情景,有的说了自己的感受,当时,学生的回答激励了我,我感觉他们真可爱,真会读书,更爱思考。

  2、学生是最真实的,比如弱处理的第三段,礼炮的轰鸣,五彩缤纷的火花,象脚鼓点声中赛龙舟的场面,给了学生巨大的震憾,让他们在课堂上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然而在唱起歌来,跳起舞来时,我放的是音乐课曾学的傣族舞蹈《金孔雀轻轻跳》我班学生都会跳,在元旦联欢会上还表演过,然而课堂上只听见唱,没有几个人跳,课后我也反思了一下,原因有二,一是我放的是伴奏带,由听到唱到跳,于学生着想,是必有一个熟悉过程,因此不能达到伴奏带一响,马上就能唱跳的效果,因为毕竟是二上学的一首歌,也许在这里我放有歌词的歌带,效果会好些。二,我要学会他们音乐课上那样跳就好了,能刺激他们的回忆。因此此处为学生着想不够。

  此外,我希望我评价学生的语言更精炼些,不要重复学生的答案。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2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格里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创设情境,学生全面热情参入,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其中1、2是重点,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我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教时:我将通过“揭题设疑,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一、揭题设疑,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多媒体显示泼水节的欢乐情景,让同学们说说所看到的情景,相机揭示课题,读准课题,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从而让学生带着“什么叫泼水节?人们互相泼水表示什么意思呢?等问题进入第二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按要求自渎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再指名请不同层次的同学分节读,读后互相正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结合朗读回答刚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书写

  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书写“泼、桶、祥、如、味”。这五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的特点。

  第三课时:

  我将通过“复*旧知,导入新课;整理思路,指导背诵;补充练*,拓展知识”这三个坏节深化文意,并且让学生巩固本课学到的基础知识。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交流上网查找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节日,让他们更多的了解民族风俗*惯。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主要有复*导入、精读感悟、设计作业,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

  一、复*导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生字和新词。

  二、精读感悟:

  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课文学完后,我将指导学生书写剩下的5个生字“互、吉、幸、肯、离”重点指导“幸、离”这两个易错字。

  三、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后,我将布置两项作业,1、试着背诵课文,看谁第一个背出来。2、查找少数民族的风俗节日。学生可以通过书籍、上网查资料,也可以问大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知识。

  板书设计:

  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以简洁的板书来涵盖全文内容,突出主题“欢乐”

  20欢乐的泼水节

  白天早早来到早已准备

  追逐灌泼(脸上笑开了花)

  深夜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3

  一、教学设计思路

  《欢乐的泼水节》是山东美术出版社二年级艺术教程下册第六单元《五彩云南》中的第三个版块。它着重从民族特色出发,展开对傣族的民族风情等有关知识的介绍,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表现傣族人民生活的图片,了解“泼水节”以及傣族人民甚或的地域、风俗、和服饰等特点。

  从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出发,本课教学内容对于江汉*原地区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审美情趣也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借助一定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素材来让学生感知、熏陶、内化、领悟和迁移。进而让学生学唱儿童歌曲、学跳傣族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感受傣族人民在欢庆泼水节时的欢快和喜悦情绪。

  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欣赏教材主题图,了解傣族的民俗知识。

  2、学*歌曲《金孔雀》,感受歌曲欢乐的情节,并能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进行演唱。

  3、模仿孔雀舞的动作造型,在《金孔雀》的歌声中,创编舞蹈或即兴舞蹈。

  二、教学过程有效创新

  1、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新知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猜谜游戏引入,诱发学生学*兴趣。在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猜一猜”这一游戏:首先我提问:“在风景秀丽的云南,有一个美丽的民族,他们把一种鸟当作自己吉祥的象征,人们对这种鸟非常的崇敬,刘老师来模仿这只鸟,你们来猜猜是什么鸟?”这句话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我让学生根据音乐的特点、老师舞蹈的动作来猜,并说出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情绪高涨,在准确猜出后,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2、巧用电教媒体,连接多种艺术门类

  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的学*内容,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传授的逐渐递进,转向强调关注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以孔雀朋友(挂画)为契机,以孔雀羽毛为奖励,激发学生学*的`欲望,贯穿教学始终。然后借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傣族风情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同时用《金孔雀》的歌曲旋律做背景,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掌握歌曲的旋律特点,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民俗特点。我运用电教媒体,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泼水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学*新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3、合理借助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艺术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当中,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故事情境,使孩子们对少数民族充满了幻想与向往。通过观看傣族舞的图片和教师的示范,让学生了解傣族舞的基本特征,为即兴创编舞蹈奠定基础。

  4、运用电教媒体,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将孔雀羽毛奖励给学生,然后:“请同学们将自己得到的羽毛给孔雀贴起来,看看,你们的小巧手能把孔雀装扮美丽吗?”在音乐《金孔雀》的旋律中,学生打扮孔雀。师:“瞧瞧你们打扮出来的孔雀多美呀,那咱们把今天学的《金孔雀》也送给它好吗?最后学生在载歌载舞的环境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三、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有机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很自然地、轻松地走进课堂去了解泼水节以及傣族人民的地域、风俗、和服饰。而且,教学中通过音乐与视频的有效介入,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画面,同时也感受了所学歌曲的节奏,透过画面感知了舞蹈动作的特点与要领,这样很好的让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观察中有效的实现了艺术知识与能力的构建,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因此整节课学生欢乐轻松地学唱儿童歌曲、学跳傣族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感受傣族人民在欢庆泼水节中欢快、喜悦的情绪。另外,教学中,反复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引导学生即兴创编舞蹈、表演舞蹈,有效的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喜爱与赞赏,同时潜移默化地爱到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感染熏陶。总之,整个多媒体的学*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愉快主动地学*,取得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的优势吸引着学生,特别在艺术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在展示艺术意境,表现艺术内涵等方面,具有形象、快捷、模拟逼真、超时空等的优点,它能引导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像的展示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中来,优化了艺术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艺术教师,我同时更希望: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整合发展能成为我们的教育浪潮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欢乐的泼水节》,它是本册教材中“爱国篇”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祖国的民族风情。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对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一、二两句写人们做的准备,三、四两句写泼水地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课文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因民族差异,它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泼水节了解

  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但这些孩子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我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走入情境,全面热情参与情感的体验,从而与傣族的泼水节来一次亲密接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主要是师生一起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共同领悟、感受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

  四、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感悟课文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这一课时的授课形式,我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激**感,引起需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所以一开始我就用带有浓厚傣族气息的葫芦丝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让学生在视、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第一小节,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情境当中,进而产生一种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的情感和需要。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该段第一层次1-2两句时,我紧紧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动一动,再读一读,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体验文本蕴涵的情感。

  第二个层次3-4两句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打算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读一读、评一评、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傣族人民泼水的热闹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从而实现小语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具体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A.播放欢快的象脚鼓点声,让学生 初步感受节日的“快乐、有趣”,来引发学生读书、探知的欲望。

  B.紧接着我再次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接着让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互相泼水,尽情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

  D.观看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实况录像,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E.最后,通过男、女生赛读来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情感体验。

  我国杨再隋教授说过:“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泼水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别人表达着美好的祝福。这一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第三个层次第5句时,我采用自然、贴切的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泼水开始时人们急切的等待、泼水时的热闹和欢乐之情,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让学生充分表达。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

  D.生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3.详略交替,以读代讲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二句,以声、像手段为烘托,让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文本中画面,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教师应以读为本,积极营造一种以书声琅琅为主的课堂气氛。总结时我打算用激励性的语言:“小朋友,你们愿意用朗读,带俞老师去西双版纳过个快乐的泼水节吗?”来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开放的课堂才能彰显出无限生机,把语文学*向课外拓展,向课后延伸,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学生蕴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和闪光。所以最后,根据课后练*4的要求,在学生交流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用图片的形式又适当补充了一些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查阅更多详细的资料。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同时也把探索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的心田。

  以上是我的全部教学设计,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五彩云南》设有“多彩的裙摆”,“风花雪月看白族”,“欢乐的泼水节”三个课题。运用丰富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开启一扇扇民族艺术之窗,让他们在这一片多彩的天地里去了解、发现各民族的特点,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的创造和表现。本节课为“欢乐的泼水节”的第二课时,着重从民族特色出发,展开对傣族的介绍。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重要的节日“泼水节”,学跳孔雀舞,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的快乐。

  (二)教学三维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课标指出的:“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附点节奏,能初步掌握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

  2、过程与方法:用体验、探究、想象、合作、视觉图象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各项学*活动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能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歌唱、舞蹈等学*活动中,感受音乐作品,并能初步感受傣族的人文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傣族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

  确立依据:课标中指出,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看孔雀的录像,学*孔雀的姿态,创编孔雀的动作。

  确立依据: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合作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相应的情境,使儿童在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运用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体验、发现、创设、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生活的美。

  具体的教法有:

  1、情境创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融洽的音乐情境。

  2、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和新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3、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图像结合的动态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当中来。

  具体的学法有:

  1、观察发现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

  2、表演体验法。让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表演,发挥个性。

  3、合作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创编舞蹈,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在课堂一开始,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律动进教室。这样,可以放松孩子的紧张心情,释放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待会的歌曲表现做铺垫。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傣族的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傣族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对傣族有初步的了解。

  3、乘坐“七彩云南”号节奏火车

  创设旅游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今天的艺术活动。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的游戏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用动物的叫声模仿节奏型,进一步巩固附点节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当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4、到达第一站——“云南印象”

  课件出示,通过优美的音乐及迷人的画面,老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云南风土人情,学生对傣族的人文风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5、到达第二站——“孔雀园”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复*歌曲后,通过观看孔雀录像,引导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鼓励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对表演得出色的同学给予评价。观看傣族孔雀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进一步激发学生舞动的欲望,通过学*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舞蹈,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6、到达第三站——“傣族乐器馆”(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中,通过介绍葫芦丝,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请学*葫芦丝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对象脚鼓的认识和欣赏象脚鼓舞蹈,了解象脚鼓的声音、演奏方式,感受象脚鼓舞蹈带来的欢乐情绪。

  7、课堂结束

  在轻快、活泼的《孔雀舞》歌曲中,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出教室,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音乐艺术学科的特点、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辅助设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孩子的学*兴趣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和享受。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扩展2)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菁华3篇)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欢乐的泼水节》,它是本册教材中“爱国篇”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祖国的民族风情。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对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一、二两句写人们做的准备,三、四两句写泼水地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课文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因民族差异,它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泼水节了解

  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但这些孩子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我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走入情境,全面热情参与情感的体验,从而与傣族的泼水节来一次亲密接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主要是师生一起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共同领悟、感受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

  四、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感悟课文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这一课时的授课形式,我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激**感,引起需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所以一开始我就用带有浓厚傣族气息的葫芦丝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让学生在视、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第一小节,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情境当中,进而产生一种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的情感和需要。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该段第一层次1-2两句时,我紧紧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动一动,再读一读,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体验文本蕴涵的情感。

  第二个层次3-4两句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打算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读一读、评一评、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傣族人民泼水的热闹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从而实现小语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具体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A.播放欢快的象脚鼓点声,让学生 初步感受节日的“快乐、有趣”,来引发学生读书、探知的欲望。

  B.紧接着我再次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接着让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互相泼水,尽情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

  D.观看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实况录像,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E.最后,通过男、女生赛读来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情感体验。

  我国杨再隋教授说过:“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泼水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别人表达着美好的祝福。这一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第三个层次第5句时,我采用自然、贴切的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泼水开始时人们急切的等待、泼水时的热闹和欢乐之情,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让学生充分表达。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

  D.生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3.详略交替,以读代讲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二句,以声、像手段为烘托,让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文本中画面,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教师应以读为本,积极营造一种以书声琅琅为主的课堂气氛。总结时我打算用激励性的语言:“小朋友,你们愿意用朗读,带俞老师去西双版纳过个快乐的泼水节吗?”来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开放的课堂才能彰显出无限生机,把语文学*向课外拓展,向课后延伸,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学生蕴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和闪光。所以最后,根据课后练*4的要求,在学生交流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用图片的形式又适当补充了一些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查阅更多详细的资料。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同时也把探索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的心田。

  以上是我的全部教学设计,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五彩云南》设有“多彩的裙摆”,“风花雪月看白族”,“欢乐的泼水节”三个课题。运用丰富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开启一扇扇民族艺术之窗,让他们在这一片多彩的天地里去了解、发现各民族的特点,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的创造和表现。本节课为“欢乐的泼水节”的第二课时,着重从民族特色出发,展开对傣族的介绍。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重要的节日“泼水节”,学跳孔雀舞,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的快乐。

  (二)教学三维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课标指出的:“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附点节奏,能初步掌握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

  2、过程与方法:用体验、探究、想象、合作、视觉图象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各项学*活动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能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歌唱、舞蹈等学*活动中,感受音乐作品,并能初步感受傣族的人文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傣族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

  确立依据:课标中指出,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看孔雀的录像,学*孔雀的.姿态,创编孔雀的动作。

  确立依据: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合作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相应的情境,使儿童在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运用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体验、发现、创设、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生活的美。

  具体的教法有:

  1、情境创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融洽的音乐情境。

  2、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和新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3、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图像结合的动态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当中来。

  具体的学法有:

  1、观察发现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

  2、表演体验法。让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表演,发挥个性。

  3、合作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创编舞蹈,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在课堂一开始,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律动进教室。这样,可以放松孩子的紧张心情,释放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待会的歌曲表现做铺垫。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傣族的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傣族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对傣族有初步的了解。

  3、乘坐“七彩云南”号节奏火车

  创设旅游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今天的艺术活动。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的游戏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用动物的叫声模仿节奏型,进一步巩固附点节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当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4、到达第一站——“云南印象”

  课件出示,通过优美的音乐及迷人的画面,老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云南风土人情,学生对傣族的人文风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5、到达第二站——“孔雀园”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复*歌曲后,通过观看孔雀录像,引导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鼓励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对表演得出色的同学给予评价。观看傣族孔雀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进一步激发学生舞动的欲望,通过学*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舞蹈,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6、到达第三站——“傣族乐器馆”(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中,通过介绍葫芦丝,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请学*葫芦丝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对象脚鼓的认识和欣赏象脚鼓舞蹈,了解象脚鼓的声音、演奏方式,感受象脚鼓舞蹈带来的欢乐情绪。

  7、课堂结束

  在轻快、活泼的《孔雀舞》歌曲中,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出教室,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音乐艺术学科的特点、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辅助设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孩子的学*兴趣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和享受。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3

  说教材:《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扩展3)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5)份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1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格里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创设情境,学生全面热情参入,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其中1、2是重点,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我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教时:我将通过“揭题设疑 ,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一、揭题设疑 ,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多媒体显示泼水节的欢乐情景,让同学们说说所看到的情景,相机揭示课题,读准课题,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从而让学生带着“什么叫泼水节?人们互相泼水表示什么意思呢?等问题进入第二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按要求自渎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再指名请不同层次的同学分节读,读后互相正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结合朗读回答刚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书写

  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书写“泼、桶、祥、如、味”。这五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的特点。

  第三课时:

  我将通过“复*旧知,导入新课;整理思路,指导背诵;补充练*,拓展知识”这三个坏节深化文意,并且让学生巩固本课学到的基础知识。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交流上网查找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节日,让他们更多的了解民族风俗*惯。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主要有复*导入、精读感悟、设计作业,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

  一、复*导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生字和新词。

  二、精读感悟:

  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课文学完后,我将指导学生书写剩下的5个生字“互、吉、幸、肯、离”重点指导“幸、离”这两个易错字。

  三、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后,我将布置两项作业,1、试着背诵课文,看谁第一个背出来。2、查找少数民族的风俗节日。学生可以通过书籍、上网查资料,也可以问大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知识。

  板书设计:

  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以简洁的板书来涵盖全文内容,突出主题“欢乐”

  20 欢乐的泼水节

  白天 早早来到 早已准备

  追逐 灌 泼 (脸上笑开了花)

  深夜 唱 歌 跳舞 赛龙舟 放烟火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2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lt;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gt;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5、生字教学

  学写“吉”、

  “祥”二字,引导学生观察、描红,提醒写好这两字要注意的地方。来指导学生写好两字。

  说效果:

  此课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我预设目标,师生都能融情于文。特别让我感动的`是:

  1、请他们自读二自然段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有那么多读后的感受跟我说,比我预想的“泼水节很好玩”,“人们好高兴呀”这些话要丰富的多。他们有的说了心中的小问号,有的说了当时的情景,有的说了自己的感受,当时,学生的回答激励了我,我感觉他们真可爱,真会读书,更爱思考。

  2、学生是最真实的,比如弱处理的第三段,礼炮的轰鸣,五彩缤纷的火花,象脚鼓点声中赛龙舟的场面,给了学生巨大的震憾,让他们在课堂上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然而在唱起歌来,跳起舞来时,我放的是音乐课曾学的傣族舞蹈《金孔雀轻轻跳》我班学生都会跳,在元旦联欢会上还表演过,然而课堂上只听见唱,没有几个人跳,课后我也反思了一下,原因有二,一是我放的是伴奏带,由听到唱到跳,于学生着想,是必有一个熟悉过程,因此不能达到伴奏带一响,马上就能唱跳的效果,因为毕竟是二上学的一首歌,也许在这里我放有歌词的歌带,效果会好些。二,我要学会他们音乐课上那样跳就好了,能刺激他们的回忆。因此此处为学生着想不够。

  此外,我希望我评价学生的语言更精炼些,不要重复学生的答案。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3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lt;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gt;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学生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5、生字教学

  学写“吉”、“祥”二字,引导学生观察、描红,提醒写好这两字要注意的地方。来指导学生写好两字。

  说效果:

  此课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我预设目标,师生都能融情于文。特别让我感动的是:

  1、请他们自读二自然段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有那么多读后的感受跟我说,比我预想的“泼水节很好玩”,“人们好高兴呀”这些话要丰富的多。他们有的说了心中的小问号,有的说了当时的情景,有的说了自己的感受,当时,学生的回答激励了我,我感觉他们真可爱,真会读书,更爱思考。

  2、学生是最真实的,比如弱处理的第三段,礼炮的轰鸣,五彩缤纷的火花,象脚鼓点声中赛龙舟的场面,给了学生巨大的震憾,让他们在课堂上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然而在唱起歌来,跳起舞来时,我放的是音乐课曾学的傣族舞蹈《金孔雀轻轻跳》我班学生都会跳,在元旦联欢会上还表演过,然而课堂上只听见唱,没有几个人跳,课后我也反思了一下,原因有二,一是我放的是伴奏带,由听到唱到跳,于学生着想,是必有一个熟悉过程,因此不能达到伴奏带一响,马上就能唱跳的效果,因为毕竟是二上学的一首歌,也许在这里我放有歌词的歌带,效果会好些。二,我要学会他们音乐课上那样跳就好了,能刺激他们的回忆。因此此处为学生着想不够。

  此外,我希望我评价学生的语言更精炼些,不要重复学生的答案。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4

  一、教学设计思路

  《欢乐的泼水节》是山东美术出版社二年级艺术教程下册第六单元《五彩云南》中的第三个版块。它着重从民族特色出发,展开对傣族的民族风情等有关知识的介绍,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表现傣族人民生活的图片,了解“泼水节”以及傣族人民甚或的地域、风俗、和服饰等特点。

  从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出发,本课教学内容对于江汉*原地区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审美情趣也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借助一定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素材来让学生感知、熏陶、内化、领悟和迁移。进而让学生学唱儿童歌曲、学跳傣族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感受傣族人民在欢庆泼水节时的欢快和喜悦情绪。

  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欣赏教材主题图,了解傣族的民俗知识。

  2、学*歌曲《金孔雀》,感受歌曲欢乐的情节,并能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进行演唱。

  3、模仿孔雀舞的动作造型,在《金孔雀》的歌声中,创编舞蹈或即兴舞蹈。

  二、教学过程有效创新

  1、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新知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猜谜游戏引入,诱发学生学*兴趣。在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猜一猜”这一游戏:首先我提问:“在风景秀丽的云南,有一个美丽的民族,他们把一种鸟当作自己吉祥的象征,人们对这种鸟非常的崇敬,刘老师来模仿这只鸟,你们来猜猜是什么鸟?”这句话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我让学生根据音乐的特点、老师舞蹈的动作来猜,并说出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情绪高涨,在准确猜出后,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2、巧用电教媒体,连接多种艺术门类

  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的学*内容,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传授的逐渐递进,转向强调关注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以孔雀朋友(挂画)为契机,以孔雀羽毛为奖励,激发学生学*的欲望,贯穿教学始终。然后借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傣族风情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同时用《金孔雀》的歌曲旋律做背景,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掌握歌曲的旋律特点,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民俗特点。我运用电教媒体,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泼水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学*新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3、合理借助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艺术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当中,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故事情境,使孩子们对少数民族充满了幻想与向往。通过观看傣族舞的图片和教师的示范,让学生了解傣族舞的基本特征,为即兴创编舞蹈奠定基础。

  4、运用电教媒体,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将孔雀羽毛奖励给学生,然后:“请同学们将自己得到的羽毛给孔雀贴起来,看看,你们的小巧手能把孔雀装扮美丽吗?”在音乐《金孔雀》的旋律中,学生打扮孔雀。师:“瞧瞧你们打扮出来的孔雀多美呀,那咱们把今天学的《金孔雀》也送给它好吗?最后学生在载歌载舞的环境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三、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有机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很自然地、轻松地走进课堂去了解泼水节以及傣族人民的地域、风俗、和服饰。而且,教学中通过音乐与视频的有效介入,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画面,同时也感受了所学歌曲的节奏,透过画面感知了舞蹈动作的特点与要领,这样很好的让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观察中有效的实现了艺术知识与能力的构建,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因此整节课学生欢乐轻松地学唱儿童歌曲、学跳傣族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感受傣族人民在欢庆泼水节中欢快、喜悦的情绪。另外,教学中,反复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引导学生即兴创编舞蹈、表演舞蹈,有效的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喜爱与赞赏,同时潜移默化地爱到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感染熏陶。总之,整个多媒体的学*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愉快主动地学*,取得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的优势吸引着学生,特别在艺术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在展示艺术意境,表现艺术内涵等方面,具有形象、快捷、模拟逼真、超时空等的优点,它能引导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像的展示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中来,优化了艺术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艺术教师,我同时更希望: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整合发展能成为我们的教育浪潮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五彩云南》设有“多彩的裙摆”,“风花雪月看白族”,“欢乐的泼水节”三个课题。运用丰富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开启一扇扇民族艺术之窗,让他们在这一片多彩的天地里去了解、发现各民族的特点,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的创造和表现。本节课为“欢乐的泼水节”的第二课时,着重从民族特色出发,展开对傣族的介绍。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重要的节日“泼水节”,学跳孔雀舞,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的快乐。

  (二)教学三维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课标指出的:“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应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附点节奏,能初步掌握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

  2、过程与方法:用体验、探究、想象、合作、视觉图象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各项学*活动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能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能力,并从中感受到学*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歌唱、舞蹈等学*活动中,感受音乐作品,并能初步感受傣族的人文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结合学生的学情及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傣族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

  确立依据:课标中指出,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看孔雀的录像,学*孔雀的.姿态,创编孔雀的动作。

  确立依据: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合作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相应的情境,使儿童在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运用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体验、发现、创设、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生活的美。

  具体的教法有:

  1、情境创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融洽的音乐情境。

  2、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和新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3、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图像结合的动态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当中来。

  具体的学法有:

  1、观察发现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

  2、表演体验法。让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表演,发挥个性。

  3、合作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创编舞蹈,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在课堂一开始,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律动进教室。这样,可以放松孩子的紧张心情,释放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待会的歌曲表现做铺垫。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傣族的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傣族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对傣族有初步的了解。

  3、乘坐“七彩云南”号节奏火车

  创设旅游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今天的艺术活动。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的游戏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用动物的叫声模仿节奏型,进一步巩固附点节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当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4、到达第一站――“云南印象”

  课件出示,通过优美的音乐及迷人的画面,老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云南风土人情,学生对傣族的人文风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5、到达第二站――“孔雀园”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复*歌曲后,通过观看孔雀录像,引导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鼓励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对表演得出色的同学给予评价。观看傣族孔雀舞蹈,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进一步激发学生舞动的欲望,通过学*傣族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舞蹈,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6、到达第三站――“傣族乐器馆”(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中,通过介绍葫芦丝,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请学*葫芦丝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对象脚鼓的认识和欣赏象脚鼓舞蹈,了解象脚鼓的声音、演奏方式,感受象脚鼓舞蹈带来的欢乐情绪。

  7、课堂结束

  在轻快、活泼的《孔雀舞》歌曲中,学生模仿孔雀的姿态出教室,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音乐艺术学科的特点、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辅助设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孩子的学*兴趣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和享受。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扩展4)

——《欢乐的泼水节》教案3篇

  最*,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欢乐的泼水节》,以下是我依据上课的思路写的说课稿.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局部,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局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局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同学:

  因民族差别,同学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发生情感共鸣。同学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布置,再结合二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同学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同学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发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发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同学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同学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与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时地给同学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同学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同学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同学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同学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同学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 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同学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同学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置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同学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局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5、生字教学

  学写“吉”、“祥”二字,引导同学观察、描红,提醒写好这两字要注意的地方。来指导同学写好两字。

  说效果:

  此课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我预设目标,师生都能融情于文。特别让我感动的是:

  1、请他们自读二自然段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同学有那么多读后的感受跟我说,比我预想的“泼水节很好玩”,“人们好高兴呀”这些话要丰富的多。他们有的说了心中的小问号,有的说了当时的情景,有的说了自身的感受,当时,同学的回答激励了我,我感觉他们真可爱,真会读书,更爱考虑。

  2、同学是最真实的,比方弱处置的第三段,礼炮的轰鸣,五彩缤纷的火花,象脚鼓点声中赛龙舟的局面,给了同学巨大的震憾,让他们在课堂上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然而在唱起歌来,跳起舞来时,我放的是音乐课曾学的傣族舞蹈《金孔雀轻轻跳》我班同学都会跳,在元旦联欢会上还扮演过,然而课堂上只听见唱,没有几个人跳,课后我也反思了一下,原因有二,一是我放的是伴奏带,由听到唱到跳,于同学着想,是必有一个熟悉过程,因此不能达到伴奏带一响,马上就能唱跳的效果,因为终究是二上学的一首歌,也许在这里我放有歌词的歌带,效果会好些。二,我要学会他们音乐课上那样跳就好了,能刺激他们的回忆。因此此处为同学着想不够。

  此外,我希望我评价同学的语言更精炼些,不要重复同学的答案。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同学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

  同学情况:

  我们班的同学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对这方面的积累非常少,少数同学家里有条件,可找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能激起其他同学的学*兴趣。二年级的同学,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但不是很强,所以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课文。我们班的同学在识记生字上颇有一番见地,所以对识记生字这一重难点的突破,同学掌握的情况会较好。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六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惯。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惯。

  设计理念:

  以第一课时为例。在板书课题后,让同学就题目提出问题,接着有几个同学说说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让同学愿意去读课文。利用小组的能力合作总结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通读全文。记字这一环节,让同学用自身的智慧去识记生字,显出同学自身的见地。不是局限于我说出这个字的结构,他们就依照我的话去死记。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同学能想出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教“泼”,领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什么是泼水节?泼水节是怎么来的?

  (3)到了泼水节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

  (4)人民相互泼水代表什么?

  3、今天上课前,我们班有些同学说他们找到一些有关泼水节的资料,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请上这些同学上来讲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以和泼水节的由来。(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4、听完这几位同学的介绍后,大家你有什么感觉?(生答想更多地了解泼水节)好,那我们就一起认真地看课文,它会告诉我么有关泼水节的具体的事。

  二、初读感知

  1、标出自然段序号,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揭示生字词。

  Tǒng桶hù互相shī līn līn湿淋淋jí xiáng吉祥xìng fú幸福kěn lí不肯离去bǎn nà西双版纳fèng凤凰花sài竞赛

  (1)指名拼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适时纠正)

  (2)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们组理解了那些词语的意思。

  各小组讨论后汇报。(有的小组课前查过字典,有的同学是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来解释词语)

  (3)词语都理解了,真能干,我把拼音去掉,你们还会读吗?谁来挑战一下?(同学争相拼读,气氛活跃)

  3、我们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读)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一起纠正。

  5、分三大组朗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朗读课文,刚才提出的问题,你又解决了哪一个?从哪句话中理解的?

  2、组长带领组员概括段意,然后各组交流。

  3、齐读课文。

  四、教同学字

  1、出示生字,本课的生字你记住了哪些?是怎么记的?说给你们小组的成员听。

  2、汇报:(同学想出了很多方法,现把较特别的举例如下)

  泼:1)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个“发”字。

  2)水把头发弄湿了,就是“泼”。

  3)水淋头发就是“泼”。

  湿:1)雨过天晴,在太阳下写作业。

  2)遇水更明显,就是“湿”。

  淋:两根木头遇水,被“淋”湿了。

  肯:1)上止下月。(字谜)

  2)一天,嫦娥在月亮上拉板车,王母娘娘看到后,让嫦娥停下,告诉她:月亮上禁止拉板车。(小幽默)

  3)嫦娥在月亮上跳,被王母娘娘禁止,怕她把月亮跳踏。

  吉:士兵张大口。

  祥:人们把羊送给神仙,希望自身能吉祥如意。

  3、示范写生字,生书空。

  4、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5、同桌互助描红前五个字。

  教学后记:

  这堂课我自身感觉较好,运用了课改新理念,让同学发生学*的欲望,学会自主学*,我把课堂还给了同学,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和过渡的作用。先是课前收集资料,让同学得到了自主的一点点乐趣,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开课前同学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有意思,他们学会了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这是学好课文的前提,在小组成员的一起努力下,他们能概括出段落大意,理解词语意思。看来,小组合作能带给同学快乐的学*体验,让他们更有信心学好。在记忆生字的时候,小朋友们的表示让我自愧不如,活跃的思维,大胆的想象,他们用换部首、编口诀、编故事、小幽默、字谜等方式来记忆生字,因为是他们自身想的,而且很有趣,所以记忆也很深刻,这让我觉得同学做自身学*的主人是很好的,他们的能力会提高得比较快,思维也很开阔。这些都给我以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既然这样放手的效果好,那我以后就应该把主动权都还给他们,让他们做自身学*的主人。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俗*惯。

  教材说明

  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过少,所以在教学上重点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一分钟内自我检查订正,并跟同桌说说,你找到写错别字的原因。

  3.导入新课。

  二营造氛围,激**感

  1.屏幕呈现傣族人民泼水的欢乐场面。

  2.去了西双版纳你最想干什么?

  3.师生共演坐火车去西双版纳。

  三整体感知体验欢乐

  1.自由朗读课

  (提醒朗读时注意读书姿势、表情等)

  2.课件出示问题。

  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泼水的句子和欢乐的场面吗?试试看,相信你能找到的。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完整,并对回答好的同学,老师示范表演泼水的动作并送上祝福的话。)

  3.屏幕出示泼水场面。

  ①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画面。

  ②师生共演泼水的动作。

  (让学生知道应一边泼一边送上祝福的话。)

  ③指名表演。

  A 生评。

  B 询问有几种泼水动作。

  (老师举例点拔,让学生明白灌和泼的不同之处。)

  ④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内容:“开始泼水了,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小孩、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⑤指名读,师生共评。

  ⑥个人大挑战比赛读。

  4.傣族人民为什么要互相泼水呢?

  ①生生互说。

  ②生自由朗读。

  ③小组比赛读。

  5.如果你是傣族人民,泼水节这一天早上你会干什么?

  四巩固练*,推向高潮。

  (师带“记者证”)

  1.傣族人民你们好,我是灵宝电视台的记者,询问一下,老爷爷你为什么要在清水里滴香水,撒花瓣?

  2.小朋友,你的身上湿淋淋的,你高兴吗?

  3.老妈妈,天色已晚你怎么还不回家呢?还想参加什么节目?

  4.让我们看着这优美的环境,听着舒缓的音乐,跟随老妈妈一齐参加其他的节目好吗?(“老妈妈”领读第三自然段)

  五学会祝福,练*说话

  西双版纳这里的景色迷人,傣族人民热情,更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独特的风俗*惯,我真是不愿离去,在临走之时,把你们美好的祝福送给傣族人民好吗?

  六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表演坐火车回学校。

  2.屏幕出示:“吉”“祥”“淋”“湿”

  A 交朋友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扩展5)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这篇课文描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情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出浓浓的欢庆节日的热闹气氛。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节的急切,欢度节日的喜悦是本课的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读为主,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节日的欢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参与,如:说说你是怎么准备的,为什么活动还没开始你就早早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处理泼水的那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尽情地泼一泼,并设计了几个谈话环节,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语言。你想把水泼向谁,为他送上怎样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入情入境,让学生借助表演,借助谈话读好文字,读出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喜悦,感受人们的那份热情。但目的明确,实际效果总与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能不高兴呢!”我提醒学生这是一句感叹句,可学生始终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示范读后,还是没有到位。我想学生并没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样,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与我的情绪也有关系,我并没有热情饱涨地参与进去,言语还不够有煽动性。

  (二)在教学中我以视频出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泼水的热闹场面,同时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但这里指导不够细致。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段资料,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如:“大家互相追赶,你用水枪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头上浇……”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借助课文的表达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

  上完课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学想了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够细致,上得不够到位。

  (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参与,如:说说你是怎么准备的,为什么活动还没开始你就早早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处理泼水的那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尽情地泼一泼,并设计了几个谈话环节,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语言。你想把水泼向谁,为他送上怎样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入情入境,让学生借助表演,借助谈话读好文字,读出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喜悦,感受人们的那份热情。但目的明确,实际效果总与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能不高兴呢!”我提醒学生这是一句感叹句,可学生始终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示范读后,还是没有到位。我想学生并没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样,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与我的情绪也有关系,我并没有热情饱涨地参与进去,言语还不够有煽动性。

  (二)在教学中我以视频出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泼水的热闹场面,同时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但这里指导不够细致。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段资料,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如:“大家互相追赶,你用水枪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头上浇……”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借助课文的表达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

  上完课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学想了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够细致,上得不够到位。

  神话传说和视频欣赏帮助我引领学生走进并走*欢乐的泼水节

  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一项重大节日——泼水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从傣族人的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感受这是欢乐的泼水节。由于学生对泼水节不是很了解,在读完课题后,我就立即讲了一个关于泼水节来历的神话故事。所有学生,甚至是刚刚才做过小动作的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倾听着。当讲到大力士怎样把可恶的收税人打死,学生们特别是男生更来了劲。看到他们兴致勃勃的小脸蛋,我决定“放第二把火”,让他们观看泼水节时候的视频,这时学生们不仅对泼水节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泼水的场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画面扶持。我让学生们找哪些词语可看出这是一次“欢乐的泼水节”?学生们纷纷举手:迎来、早已……当说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时我灵机一动,随机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泼水节的现场,我们小朋友也在参加这次的泼水节,你会把水泼向谁?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范围还很小,说泼给班里的同学、老师、亲人,祝他们吉祥如意。后来范围越说越大,说泼给全校师生,我们祖国,还有说泼给全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世界上充满和*,让人类吉祥如意。是呀,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语言,却传递给我这样一种感动: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和*,他们是播撒爱的天使。这堂课在这样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带给我的是许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值得珍惜!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这一点是最遗憾的。

  3月24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你喜欢过节吗?”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通过学*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的能力与*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语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泼水节的影像资料,再请学生说说从中知道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影像资料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朗读。接着我又请学生在文中寻找重点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课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结束部分,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将这个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则为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节;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文章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扩展6)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精选十篇)

  说教材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的课文。本组课文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带领我们走进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车如水、人如潮的北京。而《难忘的泼水节》则把我们带入那美丽的西双版纳,去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那幸福,难忘的泼水节。课文中洋溢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与幸福。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人们的幸福与难忘。

  说教学目标

  由二年级教学的重点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认知目标为:认识本课12个生字。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是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由本文的内涵引出的情感目标是: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认识。重难点则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所洋溢的热情、幸福与快乐,对***和人民的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随教学过程阐述)

  要理解本文的内容并有所感悟,必须对泼水节的来历,***和人民的关系有所了解,因此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和***的资料,并在课前5分钟交流。

  一、激情导入

  我先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情景,再引入:这图景就是1961年的泼水节,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美丽的西双版纳,走进那个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

  字的奇妙。

  二、朗读感悟

  1、自读体会。自主读课文,想想这个泼水节为什么会如此难忘,找出描写人物表情、动作、心情的句子,去细细体会。

  2、小组合作读。在小组内读有关词句并交流体会。

  3、品读悟情。抓住重点词句:如人们欢迎***的场面,***的穿着,笑容满面的表情,***与傣族人民泼水的动作等,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的*易*人,人们的欢乐与幸福,从而感悟出***与人民的心连心。

  4、入情朗读。在朗读第三自然段时,我抓住最后一句人们的欢呼“***来了!”引导孩子们走进情境,想象***就在身边,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感受此时傣族人民的心情。或许孩子们体会到的是喜悦,是兴奋,是激动,是幸福。这时再让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而结尾的几个感叹句,我则利用范读加情感渲染导读:让我们再次细细品味这难忘的时刻,让我们沉浸在这浓浓的幸福之中吧!这样孩子们自然能放慢速度,读出陶醉的感觉。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傣族人民

  ↘↙

  心连心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这一单元的主题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年龄特征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3个维度出发,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会主动认12个生字,能认真、正确书写12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四面八方、难忘”等,感受词语背后的情感,并积累词语。

  2、学*通过对傣族人民欢迎***的场面和***泼水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

  3、通过对“欢呼、笑容满面”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人物心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4、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并能主动积累词语。其中,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怎么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2、以读为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自主探究: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从四面八方看到了傣族人民都赶来迎接***,从欢呼来体会兴奋。从第3自然段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感悟兴奋和欢悦的心情。从结尾的3个自然段4个感叹句,体会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这样抓住词语和重点句子,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体会和感悟,揣摩内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重新诠释泼水节的“难忘”。

  四、说教学过程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我的教学将以找写人物表情、动作和心情的`句子说说体会为突破口,让学生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一)课件激趣

  1.(课件出示傣族泼水节活动场面)师:谁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傣族泼水节的资料。

  师:你参加过泼水节吗?想亲身经历、感受泼水节吗?现在我们就跟着作者回到1961年,去参加一次“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通过多边互动,产生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有创新、有价值、有意义的效果,使教学沿着动态生成的最佳轨道运行。】

  二)检查预*情况(闯关游戏)

  1.我来说,你来找:“好、空、乐、盛……”

  2.开火车认新词:“凤凰***敲打对襟白褂四面八方……”

  3.(课件出示句子,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1)*****身穿对襟白褂,……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设计意图:【课堂资源无处不在,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关注文本,积累知识】

  三)学*课文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再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吧!

  1.(1)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那么难忘呢?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2.(生介绍)

  小结:***跟随***带领革命先烈**了全中国,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任**。而且,1961年,***已经60多岁了,他每天工作*20个小时,是那么繁忙,却仍然专程从北京不远万里来参加傣族人民的节日。

  师:傣族人民又是怎样欢迎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呢?自己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1)交流、感悟。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以现几个句中,哪个字或词给你印象深,从这些字词中,你体会或感悟到了什么?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③句子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④句子4:人们欢呼着:“***来了!”

  (3)指导朗读,赛读

  3.我们课本中还配了一幅描绘当时场面的彩图呢!请大家看图(出示看图要求)

  (1)你能从图中找到***吗?

  (2)你是怎么找到的?

  (3)理解“笑容满面”,并练*说话。

  4.学法指导:“先人物后背景”看图的一种方式

  设计意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教给学生过程与方法,使课堂处于热闹而又高效的状态】

  师:看完图后,你喜欢***吗?就将你对***的喜爱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吧!读第4自然段(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读齐读)

  1.***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1)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话。

  (2)猜猜***向大家祝福什么?情景表演

  2.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这真是个难忘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能和傣族人民一起参加泼水。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师范读第五自然段)你能开心地读一读吗?

  1.此时假如你是傣族人民中的一员,除了开心之外你还会感到怎么样?

  2.师读7、8、自然段,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吗?

  小结:***的到来时傣族人民感到了高兴幸福,难忘,同时傣族人民对***的热情欢迎,是这次泼水节更加难忘。此时让我们再读课题吧!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无疑,“读”是开启学生质朴心灵最好的钥匙。在“读”中,思维灵舞,思想涌动,心灵沟通。低年级中,“读”是学*、理解、讨论及交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

  四)总结全文。泼水节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

  五)拓展:多么难忘的泼水节啊,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你还知道哪些?

  课后:

  1、课文导入,由创设情景问题入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兴致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课件的直观性,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展示,调动了学生多种思维,轻松愉悦地进入课文意境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识记的过程中,利用闯关游戏,调动学生学*的热情,通过动作演示、语言叙述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最后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记生字,给学生学*的自由。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文学*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在读书时做记号,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来感受、体验文章蕴涵的感情,同时,这也是一种读书的能力和*惯。

  3、 “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在人们欢迎***的场面中,在***与傣族人民泼水的过程中,都抒发着兴奋与欢乐。因此,在课文的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感情,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齐读等,同时,我注意做好朗读前的感情渲染与铺垫,让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个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这一单元的主题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这都是学*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年龄特征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3个维度出发,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会主动认12个生字,能认真、正确书写12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四面八方、难忘”等,感受词语背后的情感,并积累词语。

  2、学*通过对傣族人民欢迎***的场面和***泼水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

  3、通过对“欢呼、笑容满面”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人物心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4、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并能主动积累词语。其中,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怎么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2、以读为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 自主探究: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从四面八方看到了傣族人民都赶来迎接***,从欢呼来体会兴奋。从第3自然段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感悟兴奋和欢悦的心情。从结尾的3个自然段4个感叹句,体会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这样抓住词语和重点句子,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体会和感悟,揣摩内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重新诠释泼水节的“难忘”。

  五、 说教学过程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我的教学将以找写人物表情、动作和心情的句子说说体会为突破口,让学生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插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二) 新课教学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

  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重点指导“凤凰”的书写

  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5、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6、并思考:1961年地泼水节是怎么过的?为什么这一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7、师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

  (1)插图中发现:***穿着什么?傣族人民穿着什么?他们表情怎样?

  在此教学阶段,理解“满面笑容”,并练*说一句话。

  (2)***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强调重点词:端、拿、蘸、泼洒、祝福、欢呼、泼水、祝福

  用“一边……一边……”练*说话。

  8、师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突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强调“特别”、“*****”和“一起”,第三自然段重点读好最后一句“***来了”。

  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比第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三)读中感悟

  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当学生有了心得后,再读相关的段落感情就充沛真挚了。

  (四)课堂小结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心连心,师板书)

  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节日,师板书。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心连心

  ***————————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一、教材分析

  1、《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的场面描写中,在***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泼、龙、恩、凤、凰5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多音字“盛”

  2、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

  4、初步体会傣族人民对***的敬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会写生字;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说设计意图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过程中,我随文识字了5个:襟、褂、凤凰、恩为主,词语教学时也分为2个层次,先是带有拼音的难读的字,重点指导*翘舌音和多音字盛。然后是课文中比较长的词语。本课时写了4个字、泼、凤凰、恩,都是随文指导,然后集中书写。我的设计意图是:字词句的教学其实是一条线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也让小朋友明白我今天识字重点要读好哪几个。

  二、句与段的教学

  今天学*的重点段落是第3小节,我以“人们是怎么欢迎***的”展开教学,由句子再细化为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累、再由句到段由局部到整体,层层引导学生明白人们赶来了,人们撒满花瓣,人们欢呼都表达子傣族人民对***的敬爱之情。

  句与段的学*离不开朗读的指导,朗读的指导还要有层次性。如精读第3小节时,我就采用了指名读、感悟地读、高兴的读、齐读、男女生分组读等形式。在指导读“***来了!”这句感叹句时,我又采用了提示读,“你欢呼着:他欢呼着,大家一起欢呼着”使小朋友身临其境。

  三、作业设计:

  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翻看了课后及作业本发现有这么几个类型:生字抄写、看拼音写词语、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我会填正克确的量词,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造句。因此本课时的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字词教学时穿插了多音字“盛”的教学,说话练*:用一组关联词:因为……所以……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好像”造句指导学生把比喻句说得更生动,

  量词的叠用:一条条、一串串要能理解叠用表示很多,并能正确运用从而能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

 四、课后发现的问题:

  1、“对襟白褂”这个词的教学除了读准字音,如果能以学生的衣服为实物教学明白对襟是怎么样的,医生穿的就是白褂,让生字的音、形、义在潜移默化中扎实的完成了教学。

  2、语言表达: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如果能让小朋友学*这种写法,学会迁移,比如说:迎春花开了,春天到了。再比如:太阳升起来了,小朋友们上学了等等,让小朋友学会运用。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难忘的泼水节》,我的说课内容分成六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难忘的泼水节》是新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学段的阅读课文教学是区别于其他学段的。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着眼点。

  2、教材编排特点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的场面描写中,在***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3、重、难点

  重点:了解***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和傣族人民地深厚感情。

  4、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阅读情趣。由此,我确立了“情感和态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三、学生情况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

  这都是学*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a)自主探究

  《文课程标准》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b)朗读感悟

  《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难忘的泼水节》这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1961年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和他们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因此,它是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要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要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从插图中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二)新课教学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

  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重点指导“凤凰”的书写

  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5、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6、并思考:1961年地泼水节是怎么过的?

  为什么这一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学会默读,现在就该在教师指导下学*默读思考了。)

  指名读一读有关段落

  7、师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如:

  (1)插图中发现:***穿着什么?傣族人民穿着什么?他们表情怎样?

  在此教学阶段,理解“满面笑容”,并练*说一句话。

  (2)***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强调重点词:端、拿、蘸、泼洒、祝福、欢呼、泼水、祝福

  用“一边……一边……”练*说话。

  8、师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突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强调“特别”、“*****”和“一起”,第三自然段重点读好最后一句“***来了”。

  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必第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三)读中感悟

  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当学生有了心得后,再读相关的段落感情就充沛真挚了。

  (四)课堂小结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感觉***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心连心,师板书)

  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节日,师板书。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心连心

  ***————————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了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的到来。***身着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了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起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了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基于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欢乐。

  3、体会***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方式很学*方法,基于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我把识字教学这个重点设计为自主探究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惯的方法认记汉字。对阅读教学的处理,大纲要求,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所以对教学目标中的两个难点的突破我是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读:如齐读、分组读、领读、对读、挑战读、表演读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因为学生对泼水节并不是很熟悉,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为了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泼水节的情趣和欢乐,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根据以上的教学思路,我把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首先播放一段泼水节的影片,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个什么节日吗?学生很自然地会说是泼水节。老师进一步引导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泼水节是难忘的呢?引出第二个环节

  (二)范读课文。(课件)师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接着说:如果自己读一遍课文你一定知道的会更多。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请教同学或老师。

  2、标记自然段。

  (四)认识生字:老师先过渡: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一群生字宝宝羡慕极了,急着要跟大家交朋友呢!(老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

  1、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自由读的方法。

  2、不会的提出来,同学帮他想办法记住。

  3、识字游戏:制作字卡,凤凰花的形状,认识了就奖励他。(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五)再读课文:

  过渡语:认识了生字宝宝,大家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了!(指名分段读,师生评价)

  四、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凤凰花”的图片,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两个词语。让学生知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2、播放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指导朗读感悟。

  五、指名读二、三自然段:

  提出问题:

  1、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的?自读第三段,划出相应的句子

  3、交流感悟:(学生先说哪句就先感悟哪句)

  句子一: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的心情。

  句子二: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象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国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了天空。

  抓住“鲜红的地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铺地毯,从而感悟傣族人民用撒花瓣这种独特的迎客方式及当时的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与喜庆。

  句子三:人们欢呼着:“***来了!”

  抓住欢呼一词,感悟人们见到***的激动心情。

  4、指导朗读:在这个环节中要边引导学生感悟边知道朗读,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的心情读出来。可以采用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等形式反复训练。

  六、小组合作学*第四、五自然段。

  1、提出合作学*的要求:

  (1)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4、5段。

  (2)思考:***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合作成果:学生先说哪句就先感悟哪句,边感悟边知道朗读。

  句子一:***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了人群中。

  (1)观察课文插图:***穿着什么样的傣族服装?通过着装感悟***的*易*人。

  (2)抓住笑容满面一词来感悟***的饿亲切、和蔼。

  (3)想象:这时***会对人们说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课文内容。

  句子二: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象脚鼓什么样?(上网查资料,提高学生学*兴趣)

  (2)通过***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感悟***同傣族人民心连心。

  句子三:***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感悟这句话:

  1、***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目的;引导感悟***热爱傣族人民。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祝福什么?目的:引导感悟傣族人民爱**。

  3、练*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话。

  语文学*的目的之一是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

  4、交际互动:师演**,生演傣族人民,互相祝福:再现情景,感悟***很傣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5、之后课件再次演示泼水的场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九)学*6、7、8段。

  过渡: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啊!(教师用夸张而富有感情的语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说,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继而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可以采用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1961年的泼水节的幸福、快乐和难忘之情。

  (十)小结升华:***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那么令人难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遍课文吧!

  (十一)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

  (十二)作业:课外搜集少数民族的节日和民间*俗并写下来。最后两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拓展课外知识容量,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说明;知道写12个字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本课需要2课时讲完,所以写字教学部分我会分别放在每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训练,12个字中最难写的是:恩、寿、凤、凰四个字,它们分别是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其中的重点比画是凤凰二字的部首,要作为重点来指导。

  一、教材分析

  课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1961年***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的满面笑容、傣族人民的兴奋与喜悦在作者饱满的激情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搜集、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三、教学重点:

  了解***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的相关资料。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惯。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6、7月份,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都穿盛装,端着清水,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庆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家的*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示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儿女来说,是永生难忘的节日。为什么是“难忘的”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2、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泼”右边是“发”不要和“波”相混。

  (二)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三)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 。翘舌音有“蘸、寿”,*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四)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3、指导读――练*读――齐读。

  (五)学*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六)口头练*

  1、填量词

  一()花炮一()龙船一()花瓣一()象脚鼓

  2、照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火红火红

  3.读一读,再口头填空。

  鲜红的地毯敬爱的**难忘的泼水节

  鲜红的()敬爱的()难忘的()

  (七)写字

  学*“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读思

  学*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交流

  a、***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惯。)

  2、想像***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祝福什么?

  3、练*说话:“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三)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四)实践

  1、.查找、搜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五)写字

  练*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资料袋

  1、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历史悠久,在*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的.活动。“傣”,意为热爱自由和*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建国前,傣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西双版纳为代表的领主经济保存比较完整;德宏、孟连、耿马是代表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景谷、新*、元江等内地的傣族地区地主经济已经确立。

  2、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

  3、漫话竹楼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 4 0 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阅读在线:绿色的竹楼

  西双版纳,一片翠绿。那儿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把竹楼架高,不但能防潮,还能在楼下养牛喂猪呢!据说,这种建房子的办法,还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族人的呢!

  进竹楼,先得把鞋脱下放在楼梯边,光着脚走在用竹子铺着的地板上,凉丝丝怪舒服的。人们盘腿坐在竹楼里火塘边的竹*上。老年人手拿一根二尺来长的大竹筒把一根小竹签在火塘里点燃,嘴斜着埋进竹筒里,呼噜噜地抽着。原来这是“水烟筒”。

  吃饭时,人们围坐在竹编的圆桌旁。摆在桌上的菜更新鲜。什么“蚂蚁蛋拌酸笋”啦,“油炸青苔”啦,而鸡肉是用香茅草裹着在火上烤熟的。

  走出竹楼,满眼是绿树、鲜花,连围寨子的墙,都是长得又高又绿的仙人掌。

  西双版纳真是绿色的土地。

  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心连心

  ***傣族人民

  爱戴

  幸福、令人难忘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返回

  中考高考名著

  说教材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的课文。本组课文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带领我们走进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车如水、人如潮的北京。而《难忘的泼水节》则把我们带入那美丽的西双版纳,去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那幸福,难忘的泼水节。课文中洋溢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与幸福。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人们的幸福与难忘。

  说教学目标

  由二年级教学的重点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认知目标为:认识本课12个生字。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是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由本文的内涵引出的情感目标是: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认识。重难点则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所洋溢的热情、幸福与快乐,对***和人民的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随教学过程阐述)

  要理解本文的内容并有所感悟,必须对泼水节的来历,***和人民的关系有所了解,因此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和***的资料,并在课前5分钟交流。

  一、激情导入

  我先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情景,再引入:这图景就是1961年的泼水节,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美丽的西双版纳,走进那个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

  字的奇妙。

  二、朗读感悟

  1、自读体会。自主读课文,想想这个泼水节为什么会如此难忘,找出描写人物表情、动作、心情的句子,去细细体会。

  2、小组合作读。在小组内读有关词句并交流体会。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扩展7)

——《欢乐的泼水节》优秀教案(五)份

  一、初读课文

  ⒈初读课文第一小节

  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旅游,那今天唐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看:这里有高大浓绿的椰树,有别具风情的村寨、竹楼,这就是迷人的西双版纳。

  (出示词语)谁来读读这个词语。看,还有更美的呢!(出示凤凰花图)这是西双版纳的凤凰花。

  (出示词语)这是怎样的花?(生说)请你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瞧,(出示课文中的图)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出示词语:傣族一年一度泼水节)谁会读这些词语。泼水节(板书):泼水节是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节日,在节日里,人们泼水互相祝福。

  (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这句话。

  ⒉初读课文第二小节

  看看图,说说人们此时的心情怎么样?(交流,注意提醒学生说话要说完整)

  那我们一起去参加泼水节吧!

  泼水前该做些什么呢?(出示第二自然段1、2句话)

  请大家读读这些句子,遇到生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划出词语)谁会读这些划出的词语?

  这些词语都会读了,那这些句子肯定也难不倒大家。谁来读给大家听。

  开始泼水了,看(出示录像)。

  他们是怎样泼水的?(交流)

  (交流后出示词语:互相追赶、瓢(你见过吗?出示瓢图)、灌、盆、泼、湿淋淋、笑开了花)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原来是这样泼水的,我们自己来读读这两句话。(自读)

  谁想读给大家听?

  身上湿淋淋的,却还这么高兴,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句子)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就一定会知道的。(自读)

  (指名读)(划出词语:吉祥如意幸福)

  怎么能不高兴呢?原来泼水是件快乐的事。让我们轻轻地打开书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⒊初读课文第三小节

  泼完水可不要急着回去,还有其他活动呢!

  请大家放声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喜欢地活动?(交流)

  难怪人们不肯离去。(划出:不肯离去)

  谁来读这个词语。

  师生接读:地上铺满了——(),空中回响着——( )。大家——( ),(),赛起了——(),放起了——(),直到深夜——()。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欢乐的节日。(出示图片)真是个怎样的泼水节?(板书:欢乐的)

  指导读题:谁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我们齐读课文,把欢乐带给大家。

  二、认读词语

  旅途真愉快,大家的收获如何呢?(出示词语)指名按顺序读,集体掉着读。

  三、生字教学

  词语会读了,我们来学写几个生字!唐老师听说我们二()班的小朋友字写的可棒呢!认真学啊,一会把你漂亮的字展示给老师看。(出示生字:泼桶湿淋祥)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记记这几个字。记住了,我们就要来写了。(切换到光盘)(看一个注意点,描一个。)记住要点了吗,描一个。再把这5个生字临写一个。(放音乐:凤尾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六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惯。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惯。

  设计理念:

  以第一课时为例。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就题目提出问题,接着有几个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读课文。利用小组的能力合作总结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通读全文。记字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识记生字,显出学生自己的见地。不是局限于我说出这个字的结构,他们就按照我的话去死记。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教泼,领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什么是泼水节?泼水节是怎么来的?

  (3)到了泼水节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

  (4)人民相互泼水代表什么?

  3、今天上课前,我们班有些同学说他们找到一些有关泼水节的资料,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请上这些同学上来讲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以及泼水节的由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4、听完这几位同学的介绍后,大家你有什么感觉?(生答想更多地了解泼水节)好,那我们就一起认真地看课文,它会告诉我么有关泼水节的具体的事。

  二、初读感知

  1、标出自然段序号,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揭示生字词。

  Tǒng桶h互相

  shīlīnlīn湿淋淋

  jxing吉祥

  xngf幸福

  kěnl不肯离去

  bǎnn西双版纳

  fng凤凰花

  si比赛

  (1)指名拼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适时纠正)

  (2)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们组理解了那些词语的意思。

  各小组讨论后汇报。(有的小组课前查过字典,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解释词语)

  (3)词语都理解了,真能干,我把拼音去掉,你们还会读吗?谁来挑战一下?(学生争相拼读,气氛活跃)

  3、我们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读)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5、分三大组朗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朗读课文,刚才提出的问题,你又解决了哪一个?从哪句话中理解的?

  2、组长带领组员概括段意,然后各组交流。

  3、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本课的生字你记住了哪些?是怎么记的?说给你们小组的成员听。

  2、汇报:(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现把较特别的举例如下)

  泼:1)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个发字。

  2)水把头发弄湿了,就是泼。

  3)水淋头发就是泼。

  湿:1)雨过天晴,在太阳下写作业。

  2)遇水更明显,就是湿。

  淋:两根木头遇水,被淋湿了。

  肯:1)上止下月。(字谜)

  2)一天,嫦娥在月亮上拉板车,王母娘娘看到后,让嫦娥停下,告诉她:月亮上禁止拉板车。(小幽默)

  3)嫦娥在月亮上跳,被王母娘娘禁止,怕她把月亮跳踏。

  吉:士兵张大口。

  祥:人们把羊送给神仙,希望自己能吉祥如意。

  3、示范写生字,生书空。

  4、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5、同桌互助描红前五个字。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局部,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局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局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同学:

  因民族差别,同学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发生情感共鸣。同学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布置,再结合二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同学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同学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发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发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同学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同学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与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时地给同学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同学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同学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同学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同学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同学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 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同学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同学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置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同学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局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5、生字教学

  学写“吉”、“祥”二字,引导同学观察、描红,提醒写好这两字要注意的地方。来指导同学写好两字。

  说效果:

  此课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我预设目标,师生都能融情于文。特别让我感动的是:

  1、请他们自读二自然段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同学有那么多读后的感受跟我说,比我预想的“泼水节很好玩”,“人们好高兴呀”这些话要丰富的多。他们有的说了心中的小问号,有的说了当时的情景,有的说了自身的感受,当时,同学的回答激励了我,我感觉他们真可爱,真会读书,更爱考虑。

  2、同学是最真实的,比方弱处置的第三段,礼炮的轰鸣,五彩缤纷的火花,象脚鼓点声中赛龙舟的局面,给了同学巨大的震憾,让他们在课堂上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然而在唱起歌来,跳起舞来时,我放的是音乐课曾学的傣族舞蹈《金孔雀轻轻跳》我班同学都会跳,在元旦联欢会上还扮演过,然而课堂上只听见唱,没有几个人跳,课后我也反思了一下,原因有二,一是我放的是伴奏带,由听到唱到跳,于同学着想,是必有一个熟悉过程,因此不能达到伴奏带一响,马上就能唱跳的效果,因为终究是二上学的一首歌,也许在这里我放有歌词的歌带,效果会好些。二,我要学会他们音乐课上那样跳就好了,能刺激他们的回忆。因此此处为同学着想不够。

  此外,我希望我评价同学的语言更精炼些,不要重复同学的答案。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

  学生情况:

  我们班的学生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对这方面的积累非常少,少数学生家里有条件,可找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能激起其他学生的学*兴趣。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但不是很强,所以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课文。我们班的学生在识记生字上颇有一番见地,所以对识记生字这一重难点的突破,学生掌握的情况会较好。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六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惯。

  教学重难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