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2-03 00:00:00 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也为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1、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四、教学准备:

  天*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不*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新知学*。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

  【图片1】如何鉴别两个貌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物质呢?是银制品还是不锈钢?

  【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

  【故事1】20xx年,家住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的骗子骗走20xx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xx元钱。临走时,两人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

  【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被骗呢?单靠测物体的质量能不能将其辨别出来?如何揭穿这些骗人的把戏?

  (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

  【图片3】同体积的圆柱体,质量不同。

  【图片4】比较相同体积物体的质量。

  【问题提出】

  1、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2、对于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播放视频】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实验】:

  1、出示天*、砝码三套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请学生利用天*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并请学生测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1、巩固天*的使用方法;2、知道这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再出示体积为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成两半,体积分成两半,物质的量也分成两半;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把科学探究的学*和科学内容的学*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2、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三名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其余同学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教师加以指导。同时请其余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知道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时正比例函数图像即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

  4、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是中考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时多加强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新知学*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在两次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由教师讲解引出。(板书课题——物质的密度)

  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教师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ρ=m/v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ρv和v=m/ρ

  4、引导学生学*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1×103Kg/m

  5、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的意义是:1m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6、【一些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

  7、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课本例题,然后呼应前面的引题。

  (3)、视频播放:不同密度物质的应用。

  8、【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稳定和完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总结: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回顾总结)

  自我评价: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引导他们学*新知,尽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发现,亲身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由抽象到生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充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物理的乐趣。

  板书设计:

  密度

  1、密度定义:

  2、密度的公式:

  单位:

  换算关系:

  3、密度的物理意义:

  4、密度的应用: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4、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 学生的学*兴趣

  初二学生的学*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学中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1、 新课引入

  创设学*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或把铁块和铝块用纸包住。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2、新课教学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kg/m3和g/cm3,由水的密度进行单位换算。接着解释水的密度含义: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 巩固练*:练*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4. 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写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密度ρ=m/V。

  水的密度是1×103 kg/m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三物理复*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这节内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讲述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三物理复*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专题复*课,是对天*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或者结合其他物理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应用密度公式来解决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简要评价此实验步骤。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密度的知识是在初二上册学*的,时隔一年,有所遗忘是难免的,作为复*专题,密度概念的再回顾必要的,然后才能从常规到特殊方法的测量逐步过渡,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学生刚发的20xx年中考说明中的一道密度测量的预测题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规法测量物体密度的问题。

  2、进行新课

  常规法测物体密度

  即先用天*测出物体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物体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的密度。

  对于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其余小组讨论该实验步骤的优缺性,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z制成饱和溶液后放入物体,或者用粉末法进行测量)。20xx年中考真题讲解,引出吸水性物质密度测量的方法。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优化指导相关*题讲解,引出对于这种物质的两种测量方法——针压法和助沉法。

  3、每一种物质测量方法的讲解后都有对应得*题练*巩固。

  4、课堂小结:常规法和对于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的学生反映应该不错,因这是一堂复*课,即便是对学过知识有所遗忘,但是基础在,稍加提醒应该就会唤醒,可是第一道题学生困难的反应,就在开始埋下了选题较难的印象,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但是因为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密度测量方法之多,导致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反应也差强人意。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的铁盒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我设计。只有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板书设计

  1、常规法侧物体密度

  2、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

  3、物体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结合浮力、压强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测量)

  六、布置作业

  优化指导上目睹测量的相关*题。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菁华3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

  (一)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测量物质的密度。学*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A、50mL,5mLB、100mL,2mLC、250mL,5mLD、400mL,10mL

  6、使用托盘天*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能力提高

  10、在调节托盘天*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横梁*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一个量筒。

  操作过程:(1)在冬天时将塑料袋装满雪,记下雪的类型(例如,湿雪、干雪、干粉状雪等)及室外空气的温度;

  (2)返*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1)将一个圆筒称重(m1),仔细地装满雪,不要使筒内留下空隙,再一次将圆筒称重(m2),m2—m1即测得的雪的质量;

  (2)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3)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4)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

  水的体积V/mL

  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

  60.0

  90.0

  (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2)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2

  (一)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测量物质的密度。学*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A、50mL,5mLB、100mL,2mLC、250mL,5mLD、400mL,10mL

  6、使用托盘天*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能力提高

  10、在调节托盘天*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横梁*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一个量筒。

  操作过程:(1)在冬天时将塑料袋装满雪,记下雪的类型(例如,湿雪、干雪、干粉状雪等)及室外空气的温度;

  (2)返*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1)将一个圆筒称重(m1),仔细地装满雪,不要使筒内留下空隙,再一次将圆筒称重(m2),m2—m1即测得的雪的质量;

  (2)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3)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4)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

  水的体积V/mL

  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

  60.0

  90.0

  (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2)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3

  1教学目标

  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

  一、自主学*。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完成下面的问题:

  (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

  1mL= 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

  (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

  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

  ⑵ 方法:①用天*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④计算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m= ___________

  ⑤求出液体的密度ρ=_____________。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固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石块的质量m(g)

  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探究二:液体密度的测量

  进行测量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中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 (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量筒中盐水质量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盐水的密度

  活动3【讲授】拓展延伸

  怎样测量塑料泡沫的密度

  活动4【测试】堂清反馈

  四、堂清反馈

  1. 在用天*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

  A.用天*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人烧杯中,用天*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人量筒中,测出倒人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2. 在测量铁块的密度时,用了下面几个步骤,则测量步骤合理顺序是( )

  ①计算铁块的体积。②记录铁块放入量筒后水面上升到的刻度。③观察量筒中水的体积。④用天*测出铁块的质量。⑤调节好天*。⑥计算铁块的密度。

  A.⑤④②③①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③②①⑤④⑥ D⑤④③②①⑥

  3. 在“用天*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为测定物体的质量,调节天*横梁*衡时,发现天*的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则应将横梁上的*衡螺母向__________ 调节,将一矿石标本放在已调好的天*左盘内,当天*重新*衡时右盘内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8甲所示,则矿石

  的质量为__________克,将矿石标本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量筒中水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8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___厘米3.这种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__千克/米3

  课后反思: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

  一、自主学*。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完成下面的问题:

  (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

  1mL= 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

  (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

  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

  ⑵ 方法:①用天*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④计算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m= ___________

  ⑤求出液体的密度ρ=_____________。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固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石块的质量

  m(g)

  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探究二:液体密度的测量

  进行测量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中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 (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量筒中盐水质量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盐水的密度

  活动3【讲授】拓展延伸

  怎样测量塑料泡沫的密度

  活动4【测试】堂清反馈

  四、堂清反馈

  1. 在用天*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

  A.用天*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人烧杯中,用天*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人量筒中,测出倒人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2. 在测量铁块的密度时,用了下面几个步骤,则测量步骤合理顺序是( )

  ①计算铁块的体积。②记录铁块放入量筒后水面上升到的刻度。③观察量筒中水的体积。④用天*测出铁块的质量。⑤调节好天*。⑥计算铁块的密度。

  A.⑤④②③①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③②①⑤④⑥ D⑤④③②①⑥

  3. 在“用天*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为测定物体的质量,调节天*横梁*衡时,发现天*的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则应将横梁上的*衡螺母向__________ 调节,将一矿石标本放在已调好的天*左盘内,当天*重新*衡时右盘内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8甲所示,则矿石

  的质量为__________克,将矿石标本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量筒中水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8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___厘米3.这种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__千克/米3

  课后反思:

  李建伟 评论

  优点:

  训练量较大,重难点突出,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缺点:

  加强学法指导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1

  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的积极性。

  反思五: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

  3.读数时。液面靠*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淡,没有激情,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进行实验后更能理解。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2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在视线和凹面相*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3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

  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我讲了二种情况,在我要上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张艺宝起来问我,如果物体溶于水怎么办,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这是我打算让他们回去自己回家做的一个实验,我让学生思考怎么求,他们超出了我的认知,有人答出来可以用埋砂法,也可以用排水法,但是为什么说可以排水法求糖的密度呢?出乎意料地是学生通过思考找出一些正确答案来。徐志远说我们在用排水法测量糖的体积时,因为用的时间很短,这段时间糖块溶解的很少可以忽略,所以可以。他答得非常标准,这也是实验允许的范围。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

  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景

  1、复*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 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教学环节三、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三物理复*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这节内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讲述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三物理复*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专题复*课,是对天*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或者结合其他物理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应用密度公式来解决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简要评价此实验步骤。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密度的知识是在初二上册学*的,时隔一年,有所遗忘是难免的,作为复*专题,密度概念的再回顾必要的,然后才能从常规到特殊方法的测量逐步过渡,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学生刚发的20xx年中考说明中的一道密度测量的预测题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规法测量物体密度的问题。

  2、进行新课

  常规法测物体密度

  即先用天*测出物体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物体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的密度。

  对于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其余小组讨论该实验步骤的优缺性,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z制成饱和溶液后放入物体,或者用粉末法进行测量)。20xx年中考真题讲解,引出吸水性物质密度测量的方法。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优化指导相关*题讲解,引出对于这种物质的两种测量方法——针压法和助沉法。

  3、每一种物质测量方法的讲解后都有对应得*题练*巩固。

  4、课堂小结:常规法和对于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的学生反映应该不错,因这是一堂复*课,即便是对学过知识有所遗忘,但是基础在,稍加提醒应该就会唤醒,可是第一道题学生困难的反应,就在开始埋下了选题较难的印象,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但是因为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密度测量方法之多,导致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反应也差强人意。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的铁盒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我设计。只有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板书设计

  1、常规法侧物体密度

  2、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

  3、物体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结合浮力、压强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测量)

  六、布置作业

  优化指导上目睹测量的相关*题。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塑料块)的体积,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质量和体积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重点难点

  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

  (一)量筒的使用

  1、学生观察量筒并结合教材思考想想做做的问题:

  ⑴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

  ⑵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⑶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⑷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观察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练*使用量筒测量一下烧杯里水的体积。

  2、如何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呢?

  教师启发学生

  ⑴把不溶于水的,并能够沉入水底的物体(密度大于水),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即利用量筒中前后两次液体的体积差测出物体体积。

  ⑵对于不沉入水底的物体,可以用“针压法”测量其体积,即用针把物体压到水中,求出两次液体的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

  ⑶不沉入水底的物体也可用“悬垂法”(或叫坠物法):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细线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拴好(石块在下,物体在上),先将石块浸没量筒水中,读出体积V1,再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浸没,读出体积V2,则物体体积V= V2-V1

  ⑷当物体体积较大量筒装不下又是不规则物体时,用“溢杯法”:用细线拴住物体,将物体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量筒接住溢出的水,则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⑸溶于水或吸水的物体用“埋沙法”,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细纱,摇匀摇*,读出细纱体积V1,将物体放入量筒细纱中浸没,再次摇匀摇*,读出体积V2,则物体体积V= V2-V1

  (二)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事先配制好一些盐水,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步骤:

  1、用天*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g)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2(g)倒出盐水的质量m(g)倒出盐水的体积V(cm3)倒出盐水的密度ρ(g/cm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算出盐水密度。最后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从测盐水密度得到启发,学生设计此实验。

  步骤:

  1、用天*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ρ= m/ V2-V1

  记录数据的表格石块质量m(g)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放入石块后量筒中水体积V2(cm3)石块体积V(cm3)石块密度ρ(g/cm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算出石块密度。最后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ρ铝:2.7×103kg/m3ρ铜:8.9×103kg/m3

  ρ花岗岩:2.6~2.8×103kg/m3ρ水:1.0×103kg/m3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密度》说课稿 (菁华5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定义建构的过程。

  2、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地位:密度这一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它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它既是后面学*和理解比热容、电阻等物质的属性的基础,又为今后学*压强、功率等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密度概念建构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法:

  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练*法等。

  学法: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等。

  五、教学准备:

  土豆块、木块大约各5套,圆柱体组大约10套。

  六、教学流程

  1、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用天*测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铜块的质量。然后指两名学生代表说出结果。此时教师总结说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再引导学生观察有这个情景你还能想到那些问题?指多名学生说出。此处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节课探究的问题: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怎样?指学生说出。接着教师引导: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是什么关系呢?从而确定这节课探究的课题。这样引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这节课顺利的探究问题打下了基础。

  2、新授

  有了确定出的课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一般思维程序,这个一般思维程序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能掌握了,故此处学生就能很容易的说出下一步是什么了?

  猜想:这里有学生说出猜想的内容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设计实验:这一步时有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前后位成为一个小组展开合作交流,讨论出实验中运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及实验的步骤、设计的表格。随后指两名学生代表说出他们的实验步骤及设计的表格。有不当的地方,可以让其他的小组帮助解决。也可以由教师适当的进行补充。这样做不但可以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使小组中学*比较差的同学在学*比较好的同学的带动下,来弥补差生的不足,使差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其次还提高了学生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发展。

  实验验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有五个小组探究土豆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另五个小组探究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探究时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归纳分析: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实验数据展开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然后再找两名学生代表说出他们得出的结论: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不对的、不全的地方,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补充。最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补充。此处的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并加以应用,这是中考中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故在这一步骤上要*时加强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分别对这两大组土豆块和小木块进行比较,仔细观察土豆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及小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再说出结论:体积相同的这两种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若学生交流不出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中的哪次和哪次试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得出结论。在让学生进行数据比较的时候,对一部分中等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因为通过数据比较进行归纳分析,学生在初二的时候并没有形成能力。此时再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果再换用其他别的物质也会发现:体积相同但是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

  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有教师讲解引出。引出密度这个词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点出密度就是每一种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密度这个概念很抽象,是一个难点,只有教师讲解才能引导学生得出。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巩固练*:目标反馈练*一中的选择题1、2小题。有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密度的定义推导出密度的公式,这是利用了等价信息交换处理法。接着有教师讲解密度公式的内涵。此处学生对内涵的理解首次接触这种模式,还需要在以后的练*中加强练*,这为以后学*其他的公式做准备。内涵的运用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经常做为考点。接着有教师引导出密度的单位,先从国际单位,再从生活中的单位,最后引导出生活中的单位和国际单位的换算关系,教师演示推导过程。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巩固公式、单位。

  5、让学生观察小资料,你能发现那些信息?让学生说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学生找出水的密度,并要求掌握住。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水的物理意义。

  6、巩固练*:见目标中的达标练*1、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课堂小结:可以有学生交流得出,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8、布置作业。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不*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⑹评估:“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三物理复*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这节内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讲述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三物理复*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专题复*课,是对天*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或者结合其他物理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应用密度公式来解决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简要评价此实验步骤。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密度的知识是在初二上册学*的,时隔一年,有所遗忘是难免的,作为复*专题,密度概念的再回顾必要的,然后才能从常规到特殊方法的测量逐步过渡,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学生刚发的2018年中考说明中的一道密度测量的预测题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规法测量物体密度的问题。

  2、进行新课

  常规法测物体密度

  即先用天*测出物体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物体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的密度。

  对于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其余小组讨论该实验步骤的优缺性,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制成饱和溶液后放入物体,或者用粉末法进行测量)。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优化指导相关*题讲解,引出对于这种物质的两种测量方法——针压法和助沉法。

  3、每一种物质测量方法的讲解后都有对应得*题练*巩固。

  4、课堂小结:常规法和对于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的学生反映应该不错,因这是一堂复*课,即便是对学过知识有所遗忘,但是基础在,稍加提醒应该就会唤醒,可是第一道题学生困难的反应,就在开始埋下了选题较难的印象,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但是因为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密度测量方法之多,导致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反应也差强人意。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的铁盒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我设计。只有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板书设计

  1、常规法侧物体密度

  2、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

  3、物体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结合浮力、压强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测量)

  六、布置作业

  优化指导上目睹测量的相关*题。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整个科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

  ①、密度是学生学*科学过程中遇到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

  ②、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的“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学*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和探究是建立许多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

  ③、从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单位,及其读法和意义。总而言之,密度是科学的教与学的又一个的新开,为今后的学*方法、知识迁移设下重要的伏笔。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学会用天*、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为:水的密度概念

  4、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兴趣

  初一学生的学*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兴趣,提高试验能力。

  3、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的思维认识过程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密度的教学内容恰好是学生的认知的转折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展开教学内容,又要不失时机,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的训练。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为前提,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识规律,遵循教材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确定本节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实验研究发现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学中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法研究,更要重视学法指导。

  1、以启发设疑培养学生学*兴趣,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进而自主学*。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产生疑问,激发学*兴趣。首先提问水和酒精如何区别?(指出判断是利用它们的性质)接着又问水有哪些性质?最后点明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水的又个重要特性“密度”。

  2、新课教学

  (1)指导水的密度探究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测的物理量,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多次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2)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本节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要特别突出密度概念建立过程。在分析表格中实验数据时,不要直接计算出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通过质量与体积数据比较,水的质量随着体积增大而增大,发现水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比值是一定说明它与体积、质量无关,从而让学生建立密度是水的一种特性概念。在建立概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了解意义。在学生对密度定义明确、密度概念有所了解后,从实验数据中讨论,如果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是多少?这样从密度定义得到了密度单位、读法和意义,使学生易理解接受。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密度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通过学生课堂练*来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4、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又是课堂练*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也为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1、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四、教学准备:

  天*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不*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新知学*。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

  图片1如何鉴别两个貌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物质呢?是银制品还是不锈钢?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物质演讲稿 (菁华3篇)

  皮鞋为什么会越擦越亮呢?这个问题已经困惑了我很久。直到今天,我终于解开了这个谜。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逛街,路过饭店旁边,我看见一位擦皮鞋的叔叔正在为一位先生卖力的擦着那沾满灰尘的皮鞋,我感到很好奇,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站在旁边看,只见那位叔叔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皮鞋就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我越来越奇怪?

  回到家,我找来爸爸穿过的旧皮鞋和一双爸爸新买来的新皮鞋进行对比,我先用双手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后来,我把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用刷子擦过后,发现比原来亮了多,但还是无法跟新皮鞋比,皮鞋的亮度是不是和皮鞋的鞋面有关呢?我又陷进了困惑中。

  我又拿来一双旧皮鞋用手摸鞋面,感到鞋面凹凸不*,然后,我又用手摸皮鞋有两块很粗糙的表面,我再用鞋油涂在一块粗糙的表面上,那块粗糙的表面马上变的很光泽。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区别呢?我决定上网去查查资料。

  原来这是鞋油的光反射及批挡综合作用的结果。皮鞋之所会越擦越亮,就是因为鞋油填补鞋面的孔隙,擦去高起的粒面,使鞋面成为一个趋向于*整的镜面,再加上油的光反射,因而就会越擦越亮。可这种行为使鞋光亮的同时,却封闭真皮的毛孔,等于是有钱人作茧自缚,实际上是不利于人的健康的,这是人类的悲哀。

  哦,原来是这样呀,我终于知道啦、皮鞋越擦越亮的道理同时也要提醒大家,不要为了自己的鞋子变亮而害了自己的健康。我真要感谢家里的百事通——电脑,是它让我懂得了这么多学问和知识!

  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到处可以见到。人们的吃、穿、住、行样样的离不开水。可是水能发光吗?今天爸爸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回答。爸爸说:“我们今天就来做个试验看看水会不会发光?”

  爸爸给了我两种水,一种是蒸馏水,一种是自来水。我们分别把两种水放在烧杯中,按照图上的装好。

  当我接上电源的一瞬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插在自来水的二极管亮了,插在蒸馏水中的'二机管还是那样,没有什么现象。我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把电源接上又断开,断开有接上。我开始怀疑是不是二极管有什么问题,我有换了一个新的,结果还是和上面的现象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脑海好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好。我想:“是不是线接错了?”我仔细检查了一变,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究竟是那里有问题呢?我突然想:“是不是水有什么问题?”这句提醒了我,“对对就是水,一个是蒸馏水,一个是自来水”我迎合到。此时爸爸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说:“对,你说的很对,就是水的问题”。我在问你一句:“为什么水不一样现象就不一样呢?”我开始冥思苦想。“蒸馏水很干净,没有什么脏东西,自来水不干净,有很多脏东西。”爸爸点点头说:“基本上是说出来了,但是不够准确.大家都知道蒸馏水很干净,我们把它叫做纯净物,就是它只含有水分子,不含有其它物质,也就不含有导电的物质(离子),所以二极管就不发光。”还没有等爸爸说完,我就插到:“自来水不干净,它里面含有带电的物质(离子),就可以导电,二极管就发光了。”

  通过这次试验使我明白了,水本身不会发光的,而是有的水可以导电,能使二极管发光的。而且不是所有的水都会导电,能使二极管发光的。自来水可以导电,能使二极管发光,是因为自来水里面有可以导电的离子物质。蒸馏水不能导电,能使二极管发光是因为里面没有导电的离子物质。我知道了为什么电源,电线着火的时候不能用自来水去灭火,要不就会把电传到手上,就会触电。

  一年冬天的早晨,我起床来到卫生间,顺手拉下毛巾,一摸。咦!怎么回事,毛巾怎么变硬了,我疑惑不解,自言自语的说:“这昨天还是湿的,今天怎么这么快就变硬了,我的脑里不由的多出了一个问号。”

  到了中午,我放学回家了,看见妈妈正在晒毛巾。我这才想起毛巾变硬的事。忙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一到冬天毛巾就会变硬,还很粗糙。”妈妈说:“天气太冷了,毛巾久而久之的也就变硬了。”听了妈妈的话,我将信将疑,还有点怀疑刚才妈妈说的话是否真的。

  为了解开这个谜,我亲自出马,打开了电脑查了查。原来,毛巾变硬是因为毛巾上有肥皂里的物质“脂肪酸”因为天气比较冷毛巾比较粗糙,所以很容易沾在毛巾上。而水中的钙和镁这几种物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冷水难以化解的物质,喔,原来是这样呀,我恍然大悟。可是要怎样才能使毛巾不会变硬呢?对了,我可以做实验来验证。

  我拿来两块新毛巾,一块用肥皂来洗,然后另一块用热水来清洗。

  过了一天后,我破不及待的来到浴室。这时,我发现用肥皂水洗过的毛巾现在已经变得硬梆梆的了,而那块毛巾却仍然是老样子。

  通过了这次实验,原来,科学是靠实践活动来证明,并不是有名无实的。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密度》说课稿范本10份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不*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4、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 学生的学*兴趣

  初二学生的学*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学中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1、 新课引入

  创设学*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或把铁块和铝块用纸包住。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2、新课教学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kg/m3和g/cm3,由水的密度进行单位换算。接着解释水的密度含义: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 巩固练*:练*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4. 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写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密度ρ=m/V。

  水的密度是1×103 kg/m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也为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1、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四、教学准备:

  天*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不*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新知学*。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

  【图片1】如何鉴别两个貌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物质呢?是银制品还是不锈钢?

  【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

  【故事1】20xx年,家住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的骗子骗走20xx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xx元钱。临走时,两人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

  【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被骗呢?单靠测物体的质量能不能将其辨别出来?如何揭穿这些骗人的把戏?

  (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

  【图片3】同体积的圆柱体,质量不同。

  【图片4】比较相同体积物体的质量。

  【问题提出】

  1、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2、对于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播放视频】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实验】:

  1、出示天*、砝码三套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请学生利用天*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并请学生测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1、巩固天*的使用方法;2、知道这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再出示体积为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成两半,体积分成两半,物质的量也分成两半;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把科学探究的学*和科学内容的学*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2、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三名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其余同学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教师加以指导。同时请其余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知道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时正比例函数图像即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

  4、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是中考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时多加强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新知学*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在两次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由教师讲解引出。(板书课题——物质的密度)

  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教师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ρ=m/v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ρv和v=m/ρ

  4、引导学生学*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1×103Kg/m

  5、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的意义是:1m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6、【一些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

  7、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课本例题,然后呼应前面的引题。

  (3)、视频播放:不同密度物质的应用。

  8、【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稳定和完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总结: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回顾总结)

  自我评价: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引导他们学*新知,尽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发现,亲身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由抽象到生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充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物理的乐趣。

  板书设计:

  密度

  1、密度定义:

  2、密度的公式:

  单位:

  换算关系:

  3、密度的物理意义:

  4、密度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上来看,虽然学*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 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 m 和V 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 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 V水 = V铅球 = 0.38L

  学生甲:根据 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 m=60.5g 。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水 ,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 = 20cm3 V =60cm3V砖 = V -V水 = 60cm3- 20cm3= 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 V糖水=20ml 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 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 V1= 40cm3 V2= 80cm3

  V样本= V2- V1= 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

  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

  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示数V2。

  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

  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大家好!

  我是来自莘县古云镇初级中学的张士占,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物理新教材第六章第二节。本次说课我将分为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压强、浮力的学*奠定基础。教材三个内容,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密度公式的计算和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也具备了一定实验、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根据这些具体情况,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密度的概念。

  知道密度的公式单位,会查密度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领会比值定义这一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密度的公式单位和密度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理解密度的概念;

  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法,问题发现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1、情境导入(2分钟)

  可以从一些影片的情境中,比如《唐山大地震》,提问“房屋倒塌,演员受伤了吗?”“如果你是导演,该如何设计墙砖?”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2、互动交流 实验探究 形成概念(15分钟)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师把本节课的学*目标,及今天所要掌握的内容,做出具体的安排。

  根据学生的学*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比较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先了解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更深入的探究这一问题做好铺垫。让问题简单化。

  设计实验:选择研究对象时,我准备了铝、铁、铜三种物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质,可依据教

  材进行实验,难度小。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动手,老师巡视引导,提示:不要随意篡改数据,应该尊重实验数据,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

  分析与论证: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我要求将数据图像化,以此培养学生用图像表达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经过自主分析数据,组内讨论,得出的初步结论还不完善,或还存在感想、疑问,急需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丰富实验素材。

  评估与交流,组织学生开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自己的学*成果和心得。通过开放式的交流讨论,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比值不同,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密度的概念。

  在以上合作探究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密度的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全方位得到提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持久兴趣。

  3、精讲点拨(10分钟)

  重点讲述密度大概念、公式、单位及密度的应用;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主要是对以上问题知识的解疑,让学生对概念得以巩固。

  4、拓展应用(5分钟)

  为使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密度的概念及这一物质的特性,安排稍微有点深度的题目,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5、全员达标测试(8分钟)

  根据学生的学*特点及学*程度,安排了简单的测试,尽可能的使所有学生能够达标,所以测试内容比较简单,为下一课时的计算训练打下基础。

  四、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密度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力求简单明了。

  第二节、密度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m/v

  单位:kg/m3 g/cm3 1g/cm3 = 1×103kg/m3

  密度表:

  五、教学创新:

  1、本节课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我采用实验自主探究和自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建立概念,自主了解密度的公式、单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和能力。

  3、我除了让学生探究固体的特性,还探究液体的,甚至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各种资源探究气体的,力求探究结论的科学性。

  以上是我对“密度”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有限,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主,实验课是不是就是任课老师的事,实验教师摆好器材,就没什么事了吗?我觉得的实验课实验老师必须跟班上课,辅助任课老师完成任务。

  现在的学生知识基础差,有部分学生学*起来确实困难,所以教学必须放低难度,放慢进度。但考试时还是有些简答分析题,就连老师简述出来就比较困难,正式考试少考这类的题,考一些自然现象、科技知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整个科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①、密度是学生学*科学过程中遇到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②、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的“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学*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和探究是建立许多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③、从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单位,及其读法和意义。总而言之,密度是科学的教与学的又一个的新开篇,为今后的学*方法、知识迁移设下重要的伏笔。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学会用天*、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为:水的密度概念

  4、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兴趣

  初一学生的学*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兴趣,提高试验能力。

  3、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的思维认识过程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密度的教学内容恰好是学生的认知的转折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展开教学内容,又要不失时机,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的训练。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为前提,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识规律,遵循教材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确定本节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实验研究发现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学中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法研究,更要重视学法指导。1、以启发设疑培养学生学*兴趣,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进而自主学*。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产生疑问,激发学*兴趣。首先提问水和酒精如何区别?(指出判断是利用它们的性质)接着又问水有哪些性质?最后点明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水的又个重要特性“密度”。

  2、新课教学

  (1)指导水的密度探究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测的物理量,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多次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2)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本节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要特别突出密度概念建立过程。在分析表格中实验数据时,不要直接计算出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通过质量与体积数据比较,水的质量随着体积增大而增大,发现水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比值是一定说明它与体积、质量无关,从而让学生建立密度是水的一种特性概念。在建立概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了解意义。在学生对密度定义明确、密度概念有所了解后,从实验数据中讨论,如果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是多少?这样从密度定义得到了密度单位、读法和意义,使学生易理解接受。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密度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通过学生课堂练*来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4、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又是课堂练*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每两人一天*,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

  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

  ③一木块,体积为 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

  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

  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六、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练*

  ①向自行车轮胎内打气,轮胎内空气的密度如何改变?

  ②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和V的关系如图所示,谁的密度大?

  板书设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