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稿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1-21 04:12:11 说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在*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3、4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极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着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兴可乐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点: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

  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

  而为“痛”?

  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兴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四)分析体会语言特点

  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体会工整、华丽的对偶

  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

  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品味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

  第三段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为流逝

  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五)总结全文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六)收集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然后谈谈自己生死的感触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住的重要话题

兰亭集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在*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3、4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极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着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兴可乐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点: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

  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

  而为“痛”?

  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兴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四)分析体会语言特点

  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体会工整、华丽的对偶

  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

  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品味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

  第三段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为流逝

  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五)总结全文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六)收集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然后谈谈自己生死的感触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住的重要话题

兰亭集序说课稿3

  1、教材简析

  《兰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序文,也是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誉*书法史的名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要求,应学会运用工具书读浅易文言文。根据这些理念,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分析作者状物抒情的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4、重难点

  本文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的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因此我是这样确定的重难点的: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

  依据:

  ①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②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通过鉴赏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难点:如何正确看待作者的生死观?

  依据:是写美景的,作者为何产生人生易逝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特点?我们该有怎样的生命价值观?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深入思考、讨论,并结合社会实际和作者生*来理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本文是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佳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引导探究、拓展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本文格调清奇,行文流畅,琅琅上口,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客观上创造了良好的学*条件。但由于高一学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作者生死观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但同时要注意,《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语文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课堂上应努力通过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获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兰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获得语感,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这篇言简而意深,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兰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那些参与聚会的文人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有利于激**感。

  3、探究法与讨论法结合:以学生自我实现、学生间自我讨论为主要形式,深入探究,特别是在对作者生死观的分析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互相补充观点,不断深入挖掘主题。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学会学*”,讨论探究后所获得的知识要比被动接受的老师灌输的知识记忆深刻得多。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

  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具体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介绍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无疑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在教学之前,我从课本插图开始,从王羲之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导入课文。

  2、指导朗读。

  ①播放课文磁带录音(再出示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②正音,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节奏、重音。

  提示:第一段语调舒缓,体现作者的欢快的感情;二三段缓慢低沉,读出“痛”、“悲”。

  ③自由读。

  本文骈散结合,行文流畅,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生字词比较多,而且感情起伏较大,因此朗读指导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①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②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及变化?

  由乐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言悲。引导学生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走*兰亭,走进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③分小组讨论,概括段落要点。

  叙宴集盛况 发人生感慨 明作序要旨

  4、赏析第一、二段,体会作者之乐。

  ①找出这两段中心句——“信可乐也”。

  ②分析乐从何来。

  联系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四美。

  5、布置作业。

  ①结合课后*题一背诵课文(指导背诵方法) ②深入分析课文

  六、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这堂课的板书如下: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乐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各位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二十分钟的陪伴!

兰亭集序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因为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兰亭集序》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在思想上、语言上也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这部作品在*文学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学情

  当我们对教材和课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下基本把握。此年龄这是高一年龄段,经过一个学期的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学生的文言学*基础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不仅如此,学生若能根据学*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三、说教学目标

  在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依托于这两个情况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设计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做到能够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

  而教学重难点是依托于教学目标而来,所以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也是整个说课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

  2.对文中的序文特点做出相应的普及和补充,扩充知识。

  3.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三)深入研读

  1.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盛,盛大。

  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的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

  2.接下去我会提出一个问题,用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情感线索。“全文四段可分为几个部分,试着从每一个部分里面找出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眼。”然后明确“乐——痛——悲”的情感线索。这个问题从整体上树立了文章的基本脉络。

  3.然后抛出下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乐,为什么痛,为什么悲”,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试着概括。然后明确,快乐因为游玩,痛因为时间短暂,悲因为时代问题。然后着重探讨痛和悲的原因,同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帮助认识其中的积极情感内涵。

  4.然后赏析这句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作者批判了当时人们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同视之。升华作者的情感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命观。这个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了作者的情感。

  5.带着情感在次品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然后进行汇总知识。作者从兰亭盛会写起,情感历经变化,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不愧为千古名篇。因此,通过本文的学*,大家能够树立积极地人生观。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很好的串联起全文,结构完整,由浅入深,在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学*,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一起感受了王羲之对生命的感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是他的作品现在依然散发着光辉,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一文,那今天的我们又能为后人留下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巩固拓展,唤起同学们好好把握生命,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五)小结作业

  小结:在朗读声中结束课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文章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的人生感悟的,写一篇读后感。能够诵读全文。这样的作业不仅符合新课标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地人生价值观。

  七、板书设计

  下面是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根据文章结构构架起的板书,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更加清晰的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能够让同学们一目了然。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乐(游玩盛会)

  痛(生命短暂)积极的人生态度

  悲(时代虚妄)

兰亭集序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思考人生的意义。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上、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学*中有点障碍。学生如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点拨,就能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虚词的意义用法,了解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体会文章语言精美;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获得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并理解全文。

  难点: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在充分预*的基础上,用两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一)激趣导入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两千多年前,史学家司马迁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对人生进行过探索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兰亭集序》,去感悟他的思想。(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读课下注释)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课前预读。

  2、堂上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难点做好圈注。

  (四)合作探究

  1、全文共四段可分为几部分,试从每部分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通过文章结构的梳理,引出乐、痛、悲的情感变化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从而引发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

  乐——(1、2)*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五)拓展延伸:说说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点拨]

  东晋时因为政治原因,人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由此可知,观点是积极的。

  (六)堂上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写一篇小文章 字数不限。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兰亭集序(王羲之)

  乐——(1、2)*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兰亭集序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在立意上不同凡响。

  二、说教学目标

  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语言简洁而潇洒。《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掌握文言句式,熟练而准确地翻译句子,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据此我将该课的知识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讨论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提出难句质疑;

  3、归纳法,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共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四步学*法贯穿其中

  1、导入

  由王羲之的书法导入或由王羲之的逸闻趣事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的特点。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学*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可能读百遍,这篇文章我采用四步诵读的方法,力求每一步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皆有收获。一读,读准字音。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

  3、再读文本,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再读文本,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交流梳理积累的文言词语及句式,教师巡视点拨重点语句。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4、三读文本,读出情感,提出“我的发现”

  反复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会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我的问题”,如(1)文中写景最美的地方(2)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3)我的疑问是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旧模式。

  5、展示讨论成果

  (1)赏析清新优美的写景句,体会语言特点

  (2)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讨论作者欢乐与痛苦的原因。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潜能,各抒己见,概括出作者由“乐”到“痛”再到“悲”的情感变化,体会“死生亦大”的沉痛感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点拨,补充提升学生的展示成果。

  6、四读文本,探究、发现

  文本中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是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理解作者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

  7、拓展、延伸

  出示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和苏轼《念奴娇》中的名句,他们虽然有“对酒当歌”“人生如梦”的悲叹,但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烈,对生命有限性的感受都很深刻而又凝重,他们用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幻和时间的奔流,在给定的生命限度内进行最大可能的价值创造。所以历史上许多悲叹人生有限世事虚无的人往往富有进取心,并为世界创造了不朽的价值,而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艺术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小结:王羲之虽然已经远去,但是他的书法他的兰亭却永远散发着魅力,我们又该留下怎样的脚印呢?

  8、布置作业

  搜集王羲之的有关资料及书法作品,背诵全文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以讲解为主,淡化了诵读,学生在教师精心讲析之后,也能获得许多知识,只是我觉得这种获得有些被动,这种方式存在一点舍本逐末的尴尬。所以这节课我改变了一般的文言文学*思路,由老师讲变成学生读,按文言文“四步学*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让学生讨论交流,读的过程有收获,交流之后能提高。缺憾:因时间关系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背诵完成的不好。

  附板书设计

  结构线索情感线索记会乐

  感叹痛

  明意悲

  玛丽

兰亭集序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因为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这是一篇精讲课文,需要重点学*并掌握。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二、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上: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文言知识,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尚浅。

  情感层面上:由于生活经历较少、阅历较浅,对文中表达的哲理和情感难以准确把握。

  经过高一第一学期的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依然存有畏难情绪,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继续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不仅如此,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三、教学目标

  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难点: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由于学生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六、说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也是整个说课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故事、图片导入

  在*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25分钟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选择重点知识进行简单疏导讲解。

  1、重要的文言实词:会、修、至、少、集、引、列、坐、次、无、盛、足、叙、幽、是、和、游、极、信、可、悟、寄、托、趣、殊、遇、暂、得、将、及、迁、系、向、兴、短、期、尽、由、合、临、悼、喻、固、一、齐、作、视、悲、痛、录、述、致、斯等。

  2、重要的文言虚词:之、于、也、以为、其、虽、所以、诸、夫、或、因、所、曾、既、已、犹、况、岂、哉、每、若、未尝、故、者等。

  3、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4、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

  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

  5、古今异义

  6、特殊句式A、判断句B、倒装句C、省略句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3分钟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清思路,点同学回答,然后进行补充5分钟

  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3、4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极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著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点: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答案做参考,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兴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四)分析体会语言特点

  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体会工整、华丽的对偶

  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品味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

  第三段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为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课后作业:

  1、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住的重要话题。收集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然后谈谈自己生死的感触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2、根据自己的兴趣查找资料了解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风尚和文化环境。

  七、课堂总结

  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人生的一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的,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光照千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千年,但他的《兰亭集序》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呢?这是同学们读《兰亭集序》应该留下的永远的思考。最后,让我们再随着音乐诵读一遍全文,体味王羲之这一声深深的悲叹…

兰亭集序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

  1、诵读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具准备

  课件:王羲之生*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 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

  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

兰亭集序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__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兰亭集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思考人生的意义。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上、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学*中有点障碍。学生如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点拨,就能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虚词的意义用法,了解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体会文章语言精美;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获得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并理解全文。

  难点: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在充分预*的基础上,用两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一)激趣导入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两千多年前,史学家司马迁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对人生进行过探索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兰亭集序》,去感悟他的思想。(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读课下注释)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课前预读。

  2、堂上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难点做好圈注。

  (四)合作探究

  1、全文共四段可分为几部分,试从每部分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通过文章结构的梳理,引出乐、痛、悲的情感变化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从而引发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

  乐——(1、2)*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五)拓展延伸:说说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点拨]

  东晋时因为政治原因,人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由此可知,观点是积极的。

  (六)堂上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写一篇小文章 字数不限。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兰亭集序(王羲之)

  乐——(1、2)*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兰亭集序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在*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3、4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极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着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兴可乐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点: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

  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

  而为“痛”?

  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兴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四)分析体会语言特点

  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体会工整、华丽的对偶

  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

  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品味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

  第三段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为流逝

  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五)总结全文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六)收集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然后谈谈自己生死的感触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住的重要话题


兰亭集序说课稿10篇扩展阅读


兰亭集序说课稿10篇(扩展1)

——兰亭集序说课稿9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材: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本单元学*的是古代记叙性散文。单元提示强调:“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有一种简洁的美,学*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提要钩弦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段表述与《普通高中课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八、九两条的精神完全一致。

  同时,本篇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它在整个高中学*过程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生:秋林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不好,学**惯和学*方法不好,学*过程比较被动,欠缺自主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作一些必要的知识积累,巩固提高基础;其次,在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作一点准备。

  说目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三个层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三个层面的目标分别设置为——知识目标: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能力目标: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德育目标:学*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重难点:根据目标设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设置为: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设置为: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说教法:高中新课改要求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文言文教学尤其重视对传统方法的继承,重视积累、感悟。鉴如此,确定如下教法:①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揣摩和体会人特的心态;②问答法,在积累疏通文句的过程中,学生不懂的地方,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老师当众作答;③故事导入法,在讲解文章思想内容之前用答记者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④探究拓展法,文本特点及叙事特色、写作技巧,由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说学法: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生应该有相应该的学法。①诵读法,摩仿老师的阅读有感情的多次诵读;②勾画法,在读的过程中疏通文句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作好标记;③提问法,向老师提问,不会疏通的地方;④探究拓展法,师生共同探究文章的文本特点、叙事特色、写作技巧。

  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设置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听教师范读后自由诵读,勾画出不懂的字句,(大约要20分钟)教师答疑,课堂上回答学生不懂的文句,落实“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约25分钟);第二课时,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师生共同探究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约30分钟)归纳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落实德育目标。(13分钟)最后二分钟老师作结,布置作业。

兰亭集序说课稿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 "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 "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兰亭集序说课稿3

  一、 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反复阅(诵)读体味法。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三、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教学设想

  《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这是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内涵的做为这届可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第六步“深深‘悲’叹为哪桩”环节)。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兰亭集序》。

  (二)、自读质疑。

  提示学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反复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意,读出感情,并争取读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在课前预*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三)总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乐因何而生?痛由何而来?悲缘何而发?

  (四)、赏析暮春宴游“乐”。

  人们都说《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赏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作者因何而乐?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五)、乐极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时,常常会心情陡转直下,产生“痛(忧)从衷来”的感觉。作者在快乐的宴集上,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的? 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读第二小节,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

  (六)、深深“悲”叹为哪桩?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研究,合作探究。以下是我预设的几个问题,可以适时的来点拨学生。

  1、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吗? 不,是前有古人。

  2、从第几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3、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

  4、作者“深深悲叹为哪桩”?!

  明确:人生代代无穷已,“嗟悼”年年只相似!我们可以这样说,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类在认识生死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几乎永远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却又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遗憾。而作者的伟大、高妙之处,或者说《兰亭集序》的动人心弦之处也就在于它揭示了这个局限性!

  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夫” 。(请注意:跳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5、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和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普遍认识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如果有,从那一句话可以看出?

  6、作者为什么会在文章中间深沉地呼喊出这样一句呢?

  政治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们要么谈玄说道,“悟言一室之内”,要么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文学创作也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7、有人读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说,作者对生死的慨叹也是悲观消极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确: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悲观,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声“悲夫”,恰恰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眷恋,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齐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夫”。

  诵读简析“故列叙时人……有感于斯文”,明确写作目的。

  六、思考拓展。

  提问:1、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王羲之的文章,应该算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请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2、多媒体展示: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然后谈谈自己对生死的感触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xxx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住的重要话题。

  明确:人生短暂,我们要做些积极的事情。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七、课堂总结

  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人生的一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的,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光照千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千年,但他的《兰亭集序》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呢?这是同学们读《兰亭集序》应该留下的永远的思考。最后,让我们再随着音乐诵读一遍全文,体味王羲之这一声深深的悲叹……

兰亭集序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因为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兰亭集序》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在思想上、语言上也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这部作品在*文学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学情

  当我们对教材和课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下基本把握。此年龄这是高一年龄段,经过一个学期的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学生的文言学*基础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不仅如此,学生若能根据学*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三、说教学目标

  在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依托于这两个情况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设计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做到能够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

  而教学重难点是依托于教学目标而来,所以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也是整个说课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

  2.对文中的序文特点做出相应的普及和补充,扩充知识。

  3.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三)深入研读

  1.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盛,盛大。

  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的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

  2.接下去我会提出一个问题,用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情感线索。“全文四段可分为几个部分,试着从每一个部分里面找出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眼。”然后明确“乐——痛——悲”的情感线索。这个问题从整体上树立了文章的基本脉络。

  3.然后抛出下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乐,为什么痛,为什么悲”,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试着概括。然后明确,快乐因为游玩,痛因为时间短暂,悲因为时代问题。然后着重探讨痛和悲的原因,同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帮助认识其中的积极情感内涵。

  4.然后赏析这句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作者批判了当时人们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同视之。升华作者的情感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命观。这个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了作者的情感。

  5.带着情感在次品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然后进行汇总知识。作者从兰亭盛会写起,情感历经变化,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不愧为千古名篇。因此,通过本文的学*,大家能够树立积极地人生观。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很好的串联起全文,结构完整,由浅入深,在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学*,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一起感受了王羲之对生命的感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是他的作品现在依然散发着光辉,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一文,那今天的我们又能为后人留下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巩固拓展,唤起同学们好好把握生命,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五)小结作业

  小结:在朗读声中结束课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文章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的人生感悟的,写一篇读后感。能够诵读全文。这样的作业不仅符合新课标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地人生价值观。

  七、板书设计

  下面是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根据文章结构构架起的板书,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更加清晰的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能够让同学们一目了然。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乐(游玩盛会)

  痛(生命短暂)积极的人生态度

  悲(时代虚妄)

兰亭集序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因为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兰亭集序》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在思想上、语言上也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这部作品在*文学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学情

  当我们对教材和课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下基本把握。此年龄这是高一年龄段,经过一个学期的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学生的文言学*基础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不仅如此,学生若能根据学*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三、说教学目标

  在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依托于这两个情况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设计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做到能够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

  而教学重难点是依托于教学目标而来,所以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也是整个说课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

  2.对文中的序文特点做出相应的普及和补充,扩充知识。

  3.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三)深入研读

  1.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盛,盛大。

  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的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

  2.接下去我会提出一个问题,用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情感线索。“全文四段可分为几个部分,试着从每一个部分里面找出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眼。”然后明确“乐——痛——悲”的情感线索。这个问题从整体上树立了文章的基本脉络。

  3.然后抛出下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乐,为什么痛,为什么悲”,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试着概括。然后明确,快乐因为游玩,痛因为时间短暂,悲因为时代问题。然后着重探讨痛和悲的原因,同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帮助认识其中的积极情感内涵。

  4.然后赏析这句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作者批判了当时人们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同视之。升华作者的情感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命观。这个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了作者的情感。

  5.带着情感在次品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然后进行汇总知识。作者从兰亭盛会写起,情感历经变化,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不愧为千古名篇。因此,通过本文的学*,大家能够树立积极地人生观。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很好的串联起全文,结构完整,由浅入深,在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学*,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一起感受了王羲之对生命的感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是他的作品现在依然散发着光辉,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一文,那今天的我们又能为后人留下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巩固拓展,唤起同学们好好把握生命,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五)小结作业

  小结:在朗读声中结束课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文章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的人生感悟的,写一篇读后感。能够诵读全文。这样的作业不仅符合新课标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地人生价值观。

  七、板书设计

  下面是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根据文章结构构架起的板书,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更加清晰的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能够让同学们一目了然。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乐(游玩盛会)

  痛(生命短暂)积极的人生态度

  悲(时代虚妄)

兰亭集序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兰亭集序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兰亭集序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在*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3、4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极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着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兴可乐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点: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

  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

  而为“痛”?

  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兴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四)分析体会语言特点

  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体会工整、华丽的对偶

  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

  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品味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

  第三段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为流逝

  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五)总结全文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六)收集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然后谈谈自己生死的感触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住的重要话题

兰亭集序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兰亭集序说课稿10篇(扩展2)

——兰亭集序说课稿6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

  1、诵读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具准备

  课件:王羲之生*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 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

  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

兰亭集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思考人生的意义。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上、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学*中有点障碍。学生如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点拨,就能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虚词的意义用法,了解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体会文章语言精美;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获得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并理解全文。

  难点: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在充分预*的基础上,用两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一)激趣导入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两千多年前,史学家司马迁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对人生进行过探索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兰亭集序》,去感悟他的思想。(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读课下注释)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课前预读。

  2、堂上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难点做好圈注。

  (四)合作探究

  1、全文共四段可分为几部分,试从每部分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通过文章结构的梳理,引出乐、痛、悲的情感变化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从而引发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

  乐——(1、2)*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五)拓展延伸:说说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点拨]

  东晋时因为政治原因,人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由此可知,观点是积极的。

  (六)堂上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写一篇小文章 字数不限。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兰亭集序(王羲之)

  乐——(1、2)*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兰亭集序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兰亭集序说课稿4

  1、教材简析

  《兰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序文,也是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誉*书法史的名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要求,应学会运用工具书读浅易文言文。根据这些理念,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分析作者状物抒情的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4、重难点

  本文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的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因此我是这样确定的重难点的: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

  依据:

  ①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②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通过鉴赏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难点:如何正确看待作者的生死观?

  依据:是写美景的,作者为何产生人生易逝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特点?我们该有怎样的生命价值观?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深入思考、讨论,并结合社会实际和作者生*来理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本文是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佳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引导探究、拓展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本文格调清奇,行文流畅,琅琅上口,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客观上创造了良好的学*条件。但由于高一学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作者生死观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但同时要注意,《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语文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课堂上应努力通过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获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兰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获得语感,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这篇言简而意深,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兰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那些参与聚会的文人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有利于激**感。

  3、探究法与讨论法结合:以学生自我实现、学生间自我讨论为主要形式,深入探究,特别是在对作者生死观的分析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互相补充观点,不断深入挖掘主题。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学会学*”,讨论探究后所获得的知识要比被动接受的老师灌输的知识记忆深刻得多。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

  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具体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介绍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无疑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在教学之前,我从课本插图开始,从王羲之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导入课文。

  2、指导朗读。

  ①播放课文磁带录音(再出示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②正音,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节奏、重音。

  提示:第一段语调舒缓,体现作者的欢快的感情;二三段缓慢低沉,读出“痛”、“悲”。

  ③自由读。

  本文骈散结合,行文流畅,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生字词比较多,而且感情起伏较大,因此朗读指导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①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②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及变化?

  由乐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言悲。引导学生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走*兰亭,走进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③分小组讨论,概括段落要点。

  叙宴集盛况 发人生感慨 明作序要旨

  4、赏析第一、二段,体会作者之乐。

  ①找出这两段中心句——“信可乐也”。

  ②分析乐从何来。

  联系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四美。

  5、布置作业。

  ①结合课后*题一背诵课文(指导背诵方法) ②深入分析课文

  六、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这堂课的板书如下: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乐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各位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二十分钟的陪伴!

兰亭集序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因为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兰亭集序》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在思想上、语言上也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这部作品在*文学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学情

  当我们对教材和课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下基本把握。此年龄这是高一年龄段,经过一个学期的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学生的文言学*基础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不仅如此,学生若能根据学*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三、说教学目标

  在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依托于这两个情况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设计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做到能够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

  而教学重难点是依托于教学目标而来,所以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也是整个说课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

  2.对文中的序文特点做出相应的普及和补充,扩充知识。

  3.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三)深入研读

  1.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盛,盛大。

  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的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

  2.接下去我会提出一个问题,用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情感线索。“全文四段可分为几个部分,试着从每一个部分里面找出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眼。”然后明确“乐——痛——悲”的情感线索。这个问题从整体上树立了文章的基本脉络。

  3.然后抛出下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乐,为什么痛,为什么悲”,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试着概括。然后明确,快乐因为游玩,痛因为时间短暂,悲因为时代问题。然后着重探讨痛和悲的原因,同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帮助认识其中的积极情感内涵。

  4.然后赏析这句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作者批判了当时人们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同视之。升华作者的情感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命观。这个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了作者的情感。

  5.带着情感在次品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然后进行汇总知识。作者从兰亭盛会写起,情感历经变化,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不愧为千古名篇。因此,通过本文的学*,大家能够树立积极地人生观。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很好的串联起全文,结构完整,由浅入深,在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学*,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一起感受了王羲之对生命的感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是他的作品现在依然散发着光辉,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一文,那今天的我们又能为后人留下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巩固拓展,唤起同学们好好把握生命,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五)小结作业

  小结:在朗读声中结束课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文章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的人生感悟的,写一篇读后感。能够诵读全文。这样的作业不仅符合新课标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地人生价值观。

  七、板书设计

  下面是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根据文章结构构架起的板书,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更加清晰的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能够让同学们一目了然。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乐(游玩盛会)

  痛(生命短暂)积极的人生态度

  悲(时代虚妄)

兰亭集序说课稿6

  1、教材简析

  《兰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序文,也是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誉*书法史的名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要求,应学会运用工具书读浅易文言文。根据这些理念,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分析作者状物抒情的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4、重难点

  本文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的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因此我是这样确定的重难点的: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

  依据:

  ①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②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通过鉴赏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难点:如何正确看待作者的生死观?

  依据:是写美景的,作者为何产生人生易逝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特点?我们该有怎样的生命价值观?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深入思考、讨论,并结合社会实际和作者生*来理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本文是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佳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引导探究、拓展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本文格调清奇,行文流畅,琅琅上口,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客观上创造了良好的学*条件。但由于高一学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作者生死观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但同时要注意,《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语文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课堂上应努力通过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获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兰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获得语感,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这篇言简而意深,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兰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那些参与聚会的文人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有利于激**感。

  3、探究法与讨论法结合:以学生自我实现、学生间自我讨论为主要形式,深入探究,特别是在对作者生死观的分析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互相补充观点,不断深入挖掘主题。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学会学*”,讨论探究后所获得的知识要比被动接受的老师灌输的知识记忆深刻得多。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

  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具体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介绍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无疑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在教学之前,我从课本插图开始,从王羲之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导入课文。

  2、指导朗读。

  ①播放课文磁带录音(再出示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②正音,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节奏、重音。

  提示:第一段语调舒缓,体现作者的欢快的感情;二三段缓慢低沉,读出“痛”、“悲”。

  ③自由读。

  本文骈散结合,行文流畅,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生字词比较多,而且感情起伏较大,因此朗读指导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①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②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及变化?

  由乐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言悲。引导学生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走*兰亭,走进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③分小组讨论,概括段落要点。

  叙宴集盛况 发人生感慨 明作序要旨

  4、赏析第一、二段,体会作者之乐。

  ①找出这两段中心句——“信可乐也”。

  ②分析乐从何来。

  联系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四美。

  5、布置作业。

  ①结合课后*题一背诵课文(指导背诵方法) ②深入分析课文

  六、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这堂课的板书如下: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乐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各位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二十分钟的陪伴!


兰亭集序说课稿10篇(扩展3)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结合课后练*(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1、2,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利用预*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5、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①。

  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齐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ū)流觞(shāng)癸(guǐ)丑游目骋怀(chěng)修禊(xì)

  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学生发言。

  明确本文层次。

  板书:

  1、记叙兰亭盛况

  2、抒发人生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一)中的⑴,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1、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板书明确:

  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2、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

  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学生发言。)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一)中的⑵,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悟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发言)

  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设计:

  ppt

  学*过程:

  一、自主学*

  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

  2、作者: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的风流自赏。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魏晋时代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二、课前检查与验收

  1、文学常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如《送东阳马生序》。

  2、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形作名,贤人。

  死生亦大矣:形作名,大事。

  一觞一咏:觞,名词活用动词喝酒。

  极视听之娱:动词活用为名词,视觉听觉。

  齐彭殇为妄作:意动,把……等同。

  一死生为虚诞:意动,把……看作一体。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动。

  游目骋怀:使…奔驰(使动用法)。

  三、初读文本


兰亭集序说课稿10篇(扩展4)

——兰亭集序赏析6篇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见后)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之后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述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转而由*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一样,性情各异。刚刚对自我所向往且最终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梦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一样。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一样。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终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一样,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东晋的名土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齐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能够“除凶祥,去宿垢”《晋书·礼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提到《兰亭集序》,人们首先想到书法,这篇被后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书法艺术杰作,也堪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作者在宴酣之余,笔走灵蛇,兔起鹘落,一挥而就,篇中十七年“之”字,极尽变化之能事,洋洋洒洒,无一雷同。据云,他自此以后创作的作品再难其右,能够说,《兰亭集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嵆康,无论就个人,还是*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艺术素养厚积薄发和实践创作天才灵感碰撞、交汇、融合的产物。令人遗憾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经过数百年的辗转,最终落入了唐太宗手中,这位嗜字如命的贞观天子,百年之后把它作为至爱带入地下,此刻何处,已遥不可考了。

  幸好,我们还有《兰亭集序》文章可读,这篇金石之文在文学上的价值堪与书法比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后世之人得以诵吟之,呤叹之,怀想之,神往之……

  《兰亭集序》可是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它的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除了文学,我更欣赏文中所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但,这一切并不是文章的主旨。

  《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我对生命本体的思考,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如电如雾,似幻似真,不可预知,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圣人贤者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答案,唯一的相同,那就是:人生永远应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问题,也是答案,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也许,思考的本身就是意义的全部,且让我们细细的赏玩: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锲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好一处风景!由远及*,由静而动,突出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为下文感慨伏笔。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弯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酒,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烟火之气,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难再,为下文感慨再伏笔。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可乐”三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达至高潮,正所谓“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下段笔锋陡转,直抒胸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廖瘳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他说:人这一辈子啊,真是短暂,有的人相见言欢,在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有的人寄情山水,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可是,当他们沉醉其中的时候,真的不明白自我正一天天老去啊,等到有一天,突然对热爱的东西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不免会发生感慨,不知自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人生短暂,一下子就到了尽头,一切都归于空无,想到那里,真是让人伤感啊!

  这段话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不是吗?人生真的是一个无法预知,无法停留,无法回头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欢得失如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所有的人都无法跳出这个轮回,所以,他之后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应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除了感慨人生的无常之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想起这些,真让人悲痛啊!也许,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忘怀得失。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呜呼,“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美景和那些宴游的人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篇序言,仍带给后人长久的思索。

  我最终发现,羲之先生一天也没离开我们啊!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系之矣系:附着,随着B.虽趣舍万殊趣:同“取”

  C.终期于尽期:注定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盛大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分)

  参考答案

  14.D盛:热闹

  15.C

  16.(1)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2分,“极”和“信”各1分)

  (2)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2分,“一”和“齐”各1分)

  二:

  1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感慨系之矣系:附着B.虽趣舍万殊趣:兴趣,趣味

  C.终期于尽期:至,及D.未尝不临文嗟悼临:面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1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3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不能喻之于怀D.当其欣于所遇

  16.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两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B.文章第三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

  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C.文章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

  D.作者的感情由“乐”转为“痛”,由“痛”而转为“悲”,感情的变化由*静而激荡,

  以至于最后难能自持。

  17.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分)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分)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分)

  参考答案

  13. B和C(趣:趋向,取向。)

  14. C(①和②中的“以”分别是“介词,因”和“介词,用来”,③和④中“之”分别是“动词,往,到达”和“助词,的”,所以都不相同。)

  15. B(定语后置。其它三项都为状语后置。)

  16. D(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静,而非难以自持。)

  17.(1)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少的年老的都聚集在一起。(3分,“少长”和“咸”各1分,句意1分)

  (2)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完全可以穷尽视听的欢乐,实在是快乐啊。(3分,“极”和“信”各1分,句意1分)


兰亭集序说课稿10篇(扩展5)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目标:

  1、回顾并归纳“信”“与”等词的意义及定语后置等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步骤一、导入王羲之素有“书圣”的美誉,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更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看大屏幕,出示临摹图,欣赏王羲之的书法),遒劲有力,入木三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但同时《兰亭集序》又被称为“书中上品”,虽跨越千年却依然动人,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篇优美的文章。

  二、课堂检测:重点字词句(纸片爬黑板形式)

  1、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回顾复*以前学过的句子)信与

  2、定语后置:梳理整合学过的定语后置局过渡:文言基础知识课下要做好落实,积累与整合。前面我们学*了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陈情表》的至孝亲情,感人肺腑,《项脊轩志》的故园旧情,悲喜交加,那么,《兰亭集序》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明确:乐——痛——悲(板书)【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四、分析讨论、鉴赏探究文本:

  (一)研*第一、二段:1、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自由讨论两分钟,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课件展示补充: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翻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2、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明确:《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兰亭集序》:映入眼帘的只有山、水、竹、天、风而已,可以说,真是洗尽铅华。写竹,只言其“修”而舎其翠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波,尽显春色之素淡、雅致、清幽,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足以让人心境澄明,心旷神怡,物我同化。(文如其人,补充引用《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赏心

  【小结】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写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在这里,四种美好的景物都具备了,作者怎能不乐?下面齐读第一段,让我们在一起合作者分享快乐的心境吧!朗读指导:明确:舒缓—稍快—舒展曼婉,语调要清新。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兰亭盛盛会的情景虽历历在目,但毕竟已化为了过眼云烟,胜景不常,盛筵难再,王羲之的心情一下子由乐转入到痛中来。

  (二)研*第三段思考: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找原句,并加以分析概括,最后分条回答,老师做好点拨)

  【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

  欣之所遇,老之将至————时光易逝生命短暂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世事变化之快欢乐有尽往事不再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终归于毁灭生死无常

  补充拓展:

  (1)回顾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貌美之时和年老色衰之时的不同境遇(学生回顾背诵“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来进一步感受世事无常的感慨。

  (2)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板书: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小结】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实在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其实很多文人在其文学作品中都流露出了这种感慨,请同学们回顾以前都学过哪些诗句?

  (生尝试回顾并作答————课件展示补充内容————生齐读并进一步感受)明确:已学过的诗句: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拓展补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采桑子.重阳》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过渡】:由此可见,“人生苦短”已成为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其实这种心结不仅古人有,今人乃至后人也都有,可谓是古今同慨,千古同悲,研*第四段: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达千古同悲的句子:

  (1)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2)虽事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思考:痛和悲的区别:痛:一己之痛;悲:人类之大悲学生齐读三、四段,再次体会作者的痛惜和悲叹之情

  3、思考:面对生和死,最后作者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理解“一死生,齐彭殇”介绍背景: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2)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提倡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或者是怎样的一种人生观)?

  学生思考并积极交流讨论:生答————师展示课件,帮助理解:生齐读并体会。明确: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判: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生死有别,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后一切皆无。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含蓄的表达了对生的眷恋和热爱,暗含了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莫空谈玄理。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4、学*了王羲之的人生观,面对短暂的人生,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呢?(学生写,然后展示)。

  5、补充拓展: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面对生与死都发出了对生命价值的叩问与思考,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同学们能不能想起这样的语句?课件补充展示,生齐读再次感受:明确:

  (1)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孟子选择了舍生取义。 )

  (2)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

  (3)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忍辱而生,著成《史记》,光耀千秋)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4)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五、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六、当堂检测: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 。”

  (2)《兰亭集序》的作者用了四句话来表现兰亭环境的优美:“ , ,。”

  (3)在《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 。”是写气候宜人之乐(良辰)。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

  七、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全文2.完成学案“巩固练*”部分

  【板书设计】

  乐**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 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一、课文悟读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两点:

  1.作者以简洁、素雅的笔调,娓娓动人的语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会。请想一想吧: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在那祟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一伙亲朋密友携手并肩而来,*地促膝侃侃而谈,林外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真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啊!不仅如此,作者所叙写的是一次规格很高的聚会:从人员上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从宴会的氛围来看,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没有觥筹交错,猜拳行令的喧哗,没有丝竹管弦的热闹;有的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乐境,也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

  2.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无常”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观情绪,这是作品的消极因素。但我认为不可用“悲观”“消极”简单概括,应进一步具体分析。“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更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就是一代伟人***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诚如《古文观止》所云:“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似乎正是这种“虽苍凉”的对人之生死的感叹,触发了后世众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让人“苍凉”的经历,演绎出新的对人之生死的苍凉的感叹。

  二、亮点探究

  1.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探究学*: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2.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学*: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3.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探究学*:“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4.为什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探究学*:“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3段郑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为议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子的“一死生’一‘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

  三、选题设计

  “书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作出摘录。了解王羲之研*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帖》《姨母帖》及《乐毅论》《黄庭经》等。

  (3)查阅有关书法理论的论著。

  (4)同学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换赏析体会。

  (5)写出赏析论文。

  参读书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世界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书法》杂志。

  (3)《启功丛稿》,中华书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能借助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并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能就本课的文言知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

  能就本课提出问题并在积极参与讨论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能体会作者“积极追求,有所作为”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

  质疑解疑讨论过程。

  【教学难点】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学设想】

  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网资源加大教学容量一课时完成。

  2、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王羲之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

  3、本文在字面上虽然难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发的人生感慨较虚,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故课堂上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必要时老师讲解。

  4、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

  电教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与王羲之有关的信息。)

  二、朗读

  1、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

  2、配乐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

  3、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三、学生质疑

  (可能比较“散”)

  学生质疑。

  学生解疑,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老师引导解决。

  四、老师质疑

  (起“聚”的作用)

  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概括)

  明确:第一段:记叙兰亭盛会。

  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


兰亭集序说课稿10篇(扩展6)

——高一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五篇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设计:

  ppt

  学*过程:

  一、自主学*

  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

  2、作者: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的风流自赏。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魏晋时代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二、课前检查与验收

  1、文学常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如《送东阳马生序》。

  2、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形作名,贤人。

  死生亦大矣:形作名,大事。

  一觞一咏:觞,名词活用动词喝酒。

  极视听之娱:动词活用为名词,视觉听觉。

  齐彭殇为妄作:意动,把……等同。

  一死生为虚诞:意动,把……看作一体。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动。

  游目骋怀:使…奔驰(使动用法)。

  三、初读文本

  任务:课文一二段以及第三、四段中最能直接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字眼分别是什么?

  朗读指导:誦兰亭之音

  第一二自然段:“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要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第三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哉”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明确:“乐”、”痛”、“悲”。

  四、品读课文

  1、品读课文第一二段

  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贤主、嘉宾)。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而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请同学们想想此次兰亭**四者并具了吗?如果四者并具,那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1、品读课文第三段

  本段作者饱蘸浓墨、蕴含深情的是哪一个字?请同学们思考作者“痛”之由有哪些?然后小组交流。

  背景补充:当时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有人“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有人“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虽“静躁不同”,但“终期于尽”。

  3、品读课文第四段

  作者的情感由“痛”转“悲”,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何而“悲”呢?

  (组内探究提示:由三类人的情况来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五、探读课文

  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和依赖自身而伟大,他既不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苏联〕别林斯基

  1、王羲之的“痛悲”仅仅是因为个人死生吗?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2)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结论: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世俗社会的否定。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由个人死生之痛悲转而关注身边社会的情怀。)

  如果我把全文情感概括为由乐到痛到悲,大家有异议吗?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汉武帝《秋风辞》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虽然从“乐”到“悲”跨度比较大,但我都是用“兴尽悲来”“乐极生悲”来宽慰自己的。但最*,我再读文本,发现王羲之的“乐”是不是“乐极”需要考虑。郭沫若认为文章前面写极乐,接下来突然转到痛悲,“悲得太没有道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1)探语气

  “悲夫”原稿,据考证,原本是“良可悲也”,涂改为“悲夫”。

  可见语气那一句*缓?

  (2)探**目的

  请大家仔细研读第一段,思考兰亭**的目的具体是什么?

  资料一:(永和)六年……夏五月,大水。是岁,大疫。

  资料二:(永和)七年春正月丁酉,日有蚀之。秋七月……甲辰,涛水入石头,溺死者数百人……十二月辛未,征西大将军桓温帅众北伐,次于武昌而止。

  资料三:(永和)八年春正月辛卯,日有蚀之。

  资料四:永和六年,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在任时,对百姓充满仁爱。时东土饥荒,王羲之辄开仓赈贷”。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那么,我们再来想想,王羲之在兰亭**上是否“乐极”了呢?如果不是,应该还有什么感觉呢?

  (结论: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其“乐中隐忧”不正是王羲之“魏晋风度”的内外再现吗?不正是一位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深情吗?“乐”是应景,“忧”是内核。)

  3、如何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1)“一死生,齐彭殇”是谁的观点?

  (2)“固知”是何意?

  (3)王羲之赞同这样的观点吗?

  背景补充:背景: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课堂小结:

  王羲之在玄谈盛行的东晋,高呼“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表现出对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关注,提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中心思想,在其“放浪形骸”的外表下,注重个性与精神的自由,珍视人格与生命的完美。正因如此,写下此序的目的正是使。千古同心,千古同慨,当我们感悟到人生悲剧的终极处境时,更因用行动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活出生命的价值!

  六、当堂检测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为后之览者,你有什么感想?

  以“羲之,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表达你的感悟。

  例如:羲之,我想对你说:“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对生命对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七、作业:

  1、请将你课堂上写的一段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800字左右的随笔。

  2、阅读:鲁迅《永远的王羲之》.

  板书设计:

  1、赏山水——乐。

  2、晓生死——痛千古同心。

  3、探永恒——悲。

  教学反思:

  1、避免文言文教学中“重文轻言”或“重言轻文”的现象,做到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品悟中,合作、探究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通过课前检查与验收,了解学生的课前学*情况,通过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情,遵循课堂“三讲(重点、难点、易混易错易漏点)”和“三不讲(学生已会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原则,力争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说教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在立意上不同凡响。

  二、说教学目标

  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语言简洁而潇洒。《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掌握文言句式,熟练而准确地翻译句子,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据此我将该课的知识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讨论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提出难句质疑;

  3、归纳法,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共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四步学*法贯穿其中

  1、导入

  由王羲之的书法导入或由王羲之的逸闻趣事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的特点。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学*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可能读百遍,这篇文章我采用四步诵读的方法,力求每一步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皆有收获。一读,读准字音。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

  3、再读文本,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再读文本,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交流梳理积累的文言词语及句式,教师巡视点拨重点语句。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4、三读文本,读出情感,提出“我的发现”

  反复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会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我的问题”,如

  (1)文中写景最美的地方

  (2)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