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实用五份

首页 / 语文 / |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 1

  听了石老师上的《如梦令》后,我觉得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吃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一堂课下来已经把应该掌握的东西牢牢地把握住了。如:一开始石老师就以旧带新,让学生通过诗与词的对比,一下子就把词的特点抓住了。(词有词牌名、句子有长有短等)。

  古诗词语言精炼,富有极强的表现力。诗人往往在寥寥几笔中容纳了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还不是很强,再加上一些字词在古今意义上的不同,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通过绚丽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或优美、慷慨激昂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古诗中的思想感情。

  石老师的这堂课处处在为学生创设“词境”,中间有语言、图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先用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同时她还利用文本多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出示“溪亭日暮”美景图后,石老师描述:“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水、亭子,树林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那样的时候,那样的地方,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学生说到饮酒、作诗、下棋等等,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学*兴趣。

  想象,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素养一个重要途径。石老师通过想象三个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最后又把整体作为一幅流动的画,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石老师重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语言的训练,为学生的语言文字打下根基。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这首词语言精炼优雅,石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词眼”——“醉”,品味语言,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丽的风景中,更醉在幸福的生活中,把握住了词人的情感脉搏。

  李清照的作品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后期作品多写凄凉愁苦,而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反映了她无忧无虑的闺中生活和豪爽开朗的性格。石老师将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声声慢》与这首词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李清照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由读词到读作者,又由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回归到本首词。通过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到年轻的李清照的生活、心境和年老时截然不同,读出了“醉”的两种情感,《声声慢》中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而《如梦令》则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从而产生比较强的情感冲击。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 2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如梦令》后,我觉得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练,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分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一开始李老师就以旧带新,让学生通过介绍李清照的资料,然后通过诗与词的对比,一下子就把词的特点抓住了,词有词牌名、句子有长有短等,教学中渗透词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来了诗与词的知识。

  李老师的这堂课中我认为最大的优点是处处在为学生创设“情境”,中间有语言、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先用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同时她还利用文本多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出示“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惊飞鸥鹭”这些词语后,让学生读后想象,并用笔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之后教师通过播放乐曲吟唱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更是提高语文素养一个重要途径。

  听了李老师的课后,还有最大的一个感触是品读《如梦令》后,拓展阅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夏日绝句》《怨王孙》《一剪梅》《永遇乐》等宋词,通过创设情境读,师生共同读,学生齐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读感受李清照高兴时和忧愁时的心情,感受词的字少内涵丰富,这是我今后的课堂中应该学*的。

  总而言之,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我受益匪浅。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 3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诗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让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古诗词,以及词牌名;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了学*《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带着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词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之后,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三幅画所展示的意境之中,感受美景、美酒之后美好的心情。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再巧妙地把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引导学生把这三幅画联系在一起,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在这样的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对三幅画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教学完这首词后,我又让学生们学*了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比较这两首词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词人在少年时期写作时的快乐喜悦心情,一喜一悲,充分表现了词人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最后,我还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词的理解,改写词成记叙文,学生因为在学*时对词的理解比较到位,因此在完成这一作业时都很轻松,这样,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无论是字义、词义,还是句子的理解,学生都能够自己读懂,说到。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 4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有这样的论述:“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生初学宋词,首先是有趣易懂。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生活,学生易于理解;词的画面丰富多彩,有静有动,学生易于想象;词的语言精炼优雅,学生易于鉴赏。因此,读通、读懂、读美就成为我整堂课的教学主线。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静心品读,推敲语言,想象画面,力求使文字鲜活起来,画面丰富起来,力求使学生的情感与词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彼此沟通、融合,最终达到美的熏陶和修养的提升。

  古人有“一首诗词一幅画”的说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赏析经典诗词的诀窍,也是教学经典诗词的妙法。学*整首词时,我将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画面,并运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述画面,体会感悟意境作为学*的重点。学生或联系生活运用语言描述“溪亭日暮”之美景,或联系以往的古诗词积累想像描述“藕花深处”的画面,或通过想象“争渡争渡”,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深深感受到这首词所表达的那种如诗如画的美——美景,美酒,美丽的意外,美丽的生活。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将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在这样的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得到了提高。

  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有的是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经过细致考虑,我选择同一词人(李清照)、同一词牌(如梦令)的组合,通过运用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对词人、词牌加深了解。而对于两次“醉”所包含的情感体会,则让学生更深的走*李清照,了解她的词风。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 5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宋朝著名婉约女词人李清照的佳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外游的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荷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是一首词,学生对此缺少相关的学*经验,那怎样借助学生以往的基础恰到好处地教学这词呢?经过反复的琢磨,精心地备课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去攻破:

  一、朗读全词,读出韵味。

  古诗词具有一定的音律美,只要恰如其分地把词的节奏,读来将会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根据以往读诗的经验,对于七言诗学生会读成二二三的节奏,他们都能读得游刃有余。可是学生对古词的朗读欠缺经验,不知该如何把握词的节奏、韵律。那么,通过老师的娓娓范读就成了学生读词的入门了。领读、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

  二、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三、展开想象体悟意境

  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四、课外延伸感情升华

  在课的后部分,品读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体会李清照晚年流亡到南方,再加上自己深爱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孤苦伶仃凄惨的经历。深深感受到每一首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寄托着作者的不一样的情感,领略中华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认为,本古诗词教学的难度一点儿不比作文教学的逊色。所以一直都不敢尝试在公开课上展示古诗词的教学。但,此次的收获,让我敢于挑战那些所谓难上的课例。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实用五份(扩展1)

——六年级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藕”,多音字“兴”。品读词句,体会词人用词的精妙。

  2、以“醉”入手,想象画面,体悟词境,感受词人的愉悦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1、“醉”读词文,想象画面,体悟词境。

  2、补充资料,了解词人,懂得“词为心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李清照的生*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在中华数千年词苑中,曾涌现众多名家,其中有一位以其清新明丽、委婉柔美的风格独树一帜,为后人所称颂。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用这样一副对联赞道: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2、我们今天学**清照早期的一首词《如梦令》。

  二、初读全词,读准读通

  1、出示全词,提出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读通。

  2、相机正音 生 字:藕

  多音字:兴

  3、划分节奏。指名读,齐读。

  三、自读自悟,读懂词意

  1、在注释的帮助下,理解词的大概意思。(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师相机评价补充。(重点点拨“常记”“沉醉”“兴尽”“误入”“争渡”等)

  四、精读全词,提炼词眼

  1、我们要把词读精,读成一个字。看看它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自读思考)

  2、交流。(学生讲理由,体会用词之精妙)

  3、今天我们以“醉”字来品一品这首词。(板书:醉)

  4、作者到底被什么沉醉了?(相机板书)

  A、美酒。 B、浓情。 C、美景。

  五、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你从词中读出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品读想象)

  2、交流:

  “溪亭日暮”“沉醉”“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3、指导朗读。

  4、从词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快乐、活泼、无忧无虑……)

  5、早期的李清照为什么这么快乐,无忧无虑?

  (资料补充。早期李清照的幸福生活)

  五、对照比读,拓展延伸

  1、此时,李清照喝的是什么酒?(甜酒,美酒,乐酒,香酒……)李清照的诗词流传下来的有40多首,有26首写到酒。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她晚年写的《声声慢》。

  2、此时此刻她喝的是什么酒?(闷酒,苦酒,愁酒……)

  3、同样的人,同样喝酒,为什么它的味道就变了呢?(资料补充:亲人去世,孤独,国破家亡。)

  4、你又读到了怎样的李清照?(孤独、寂寞、凄苦……)

  5、忆读《如梦令》

  6、总结。

  7、布置作业: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一品词的味道,感受我们中华诗文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六年级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2、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实用五份(扩展2)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精选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 1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 2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学*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3、预期效果

  那么理解词意、感悟意境对于大家来说就不成问题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任务呈现

  (师先配乐朗诵)师:这首词听起来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且试着读懂它。同桌可以互帮共享。

  自主学*

  1、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2、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指名读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全班齐读。

  2、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任务二: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任务呈现: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学*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美了、读活了、读出味道来。怎么读就有味道了?细细地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静静地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自主学*

  细细地读,静静地想

  展示交流:

  板书三个画面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

  任务三、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任务呈现:

  同学们真不简单,把三十三个字读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读成了一幅流动的画,此外,还学会了文包诗的一种写法。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自主学*: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展示交流

  1、生读词,思考。读后交流,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2、再读这首词。词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她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 3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现在先练*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自由发言,略。)

  讲: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师再次领读。

  三、总结。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西江月

  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争斗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提高诗词欣赏能力。

  3、感悟词人早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

  1、教学难点:目标

  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因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写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表明女主人公明知故问,表现了女主人公活泼的性格;一个“却”字,写出了侍女的回答很不经意。一问一答,形式新颖别致,语言浅*自然,充满情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用叠句形式把女主人公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采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叶子更绿,花儿凋零。造语新奇,奇巧无比,实为千古绝唱。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两个人的不同心情?

  明确:这首小令虽然只是寥寥三十三字,却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人物的不同的心情。词人妙用对话,顿使闺中情趣盎然:女主人公设问,恳切认真;待女回答,淡漠无情;女主人公再驳,凄婉痴绝。

  五、教师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地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此看出,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如梦令》: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昨夜风起雨不急(风急)——无忧;饮酒过量晨醉意(酒醉)——无虑;关注海棠花儿落(问花)——情趣;绿肥红瘦仆未知(肥瘦)——急切。

  ————积极向上、热爱生活。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体验到这首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对诗词的理解。

  2、把握诗词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激情谈话:我们有幸,出生在这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有福,沐浴在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老祖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民族荣光。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养育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一首李清照的词,是哪一首呢?学生齐说:《如梦令》。出示词文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齐读,师生诵读。

  师问: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伟大女词人李清照,对于她,大家还了解些什么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举手回答一下。

  (二)介绍李清照生*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老师:其实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一首只是其中之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学*《如梦令》其二。)

  (三)词作初印象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出示这首词,让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词。再请二位学生诵读,教师指导。

  2、强调并出示诵读词的节奏: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理解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卷帘人: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及大意

  师:写《如梦令》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词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昨夜下了一场雨,便问卷帘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样了。丫鬟答曰:“海棠依旧”。词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叹道:“应是绿肥红瘦。”意即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5、多种形式的诵读练*。

  同时播放轻音乐。

  (四)词赏析

  1、(师:大家熟读了这首词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词的经典之处。)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2、抒情方式:以景衬情。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3、(师:大家既然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那就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视频。)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跟着读几遍。

  4、(师:同学们今天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五)、延伸词

  如梦令

  宋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六)、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懂得诗词的表达情感。

  (七)、板书设计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伤春惜春,青春易逝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实用五份(扩展3)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优选【5】份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1

  物换星移,迎来了本学期的教学研讨课。刚好讲到第三单元,觉得《轮椅上的霍金》不错,思想性强,内容也精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奥妙无穷的宇宙和神秘莫测的黑洞。

  决定了课题,还没开始着手收集资料,一个早读却改变了我的初衷。那天早读,孩子们一直读到了第14课《安塞腰鼓》,没有谁的指导,可他们却读得有模有样,虽然说不上气势磅礴,却让我眼前一亮。

  我有点动摇了,便在班级内公开征求意见,孩子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选《安塞腰鼓》吧。”

  那么就选这篇吧,作为老师,应该培养他们的这份自主与自信。

  《安塞腰鼓》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抒情散文名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思想内涵丰厚。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她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放、热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文章既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观看相关的视频、图片,每一次阅读相关的资料,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这些人们的生存状态打动了我。我想,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能够给予足够的朗读指导及感情渲染上的铺垫,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课堂上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目标,即:

  1、了解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环境及背景,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通过朗读,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掌握散文阅读赏析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2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活动,学生的学*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

  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3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对照生态课堂的要求,本课中教学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有差别,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生间互评,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4

  我很喜欢《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作者刘成章简直把安塞腰鼓写活了,写神了。可是,当这样的一篇文章编入了教材,成为文本摆在我面前时,我胆怯了。因为安塞腰鼓离我们的生活是那么遥远,远得从来不曾看过,从来不曾听过。

  就这样,我带着满心的期盼,些许的担忧,走进了赵老师的课堂,和学生们一起聆听那黄土高原上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所捶打敲击的安塞腰鼓。整堂课,酣畅淋漓,气势如虹,举手投足间豪放、洒脱、大气,完全不似女教师般小家碧玉。

  在如此强烈的课堂气场上,赵老师也在充分地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张田若先生的那句话:“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让学生频繁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让学生频繁朗读后而不心生厌烦,那也不是很容易的。在这一点上,赵老师的教学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初读课文,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照着课文的顺序读下去。赵老师在解读课文后很巧妙地将课文重新建构,并创造性地分成两大板块指导学生朗读:1、声音震耳欲聋;2、动作强健奔放。在这两大板块中,适时地、多次地穿插安塞腰鼓的鼓声、视频。虽然在朗读的细节上稍显粗糙,但能够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将文本语言融入自身的血液,化为生命语言。在读好这两部分的基础上,赵老师顺势引导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最后,我想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在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去体悟黄土高原上那奔放而热烈、磅礴而淋漓的生命力,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样的课堂有了理性的思考,更有了生命的厚度。要是课堂上学生再活跃一些会更好。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评课稿 5

  教研工作的便利,使得教研员对新课程标准学得早,学得多,宣讲得也多。而市局组织的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将新课标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的机会,我更将这节课视为检验自己对新课标语文教育理念的理解感悟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的实践标尺。

  《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三读之后的一写(广告创意),既体现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的教学原则,又由于创设了贴*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情境,给了学生驰骋想像力的较大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不少学生作品宣传意象准确,语言简洁明快,构思富有创意,使本节课由于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而显得较为丰实。

  当然,由于我*时较少与学生相处,相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状况等的了解不够细致,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在学生作品评点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创意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

  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实用五份(扩展4)

——《如梦令》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通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重点)

  3、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正确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通过“联想、配乐朗读”等教学策略反复咀嚼、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一生,感悟词人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从而感悟立体的李清照。(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当时的背景资料及李清照的《声声慢》。

  2、曲子《渔舟唱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曲古典乐曲《渔舟唱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

  师:看你们的神态就知道它太好听了。知道吗?古典乐曲是我们中华所独有的,它堪称国粹。当然,堪称国粹的还有很多例如戏曲、中医药、古典文学等。在文学宝库中有两颗最璀璨的明珠是唐诗和宋词。唐诗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早就接触过,那么宋词你们知道多少呢?你们学过哪些词?(指名背)

  1、谁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有的分上下阕。: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2、《清*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如梦令忆江南)

  师:古时候的词都是配着乐曲演唱的,所以词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多读还能体会出词的韵味,所以在读词时要有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师配乐范读

  2、生自由读,要求轻声朗读课文,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全班交流。

  (1)指名读课文,正音:兴(x ìng)、藕;齐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4、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首词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全班交流。

  预设

  溪亭日暮

  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

  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

  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①理解了词的意思后,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朗读这首词,(指导学生读出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②尝试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声声慢〉,感受晚年的李清照的词的意境。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边读边交流交流资料。

  预设:⑴、生交流背景资料: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路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⑵、刚才我们学的《如梦令》和这首《声声慢》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读的时候语气比较欢快,而《声声慢》的语气则比较低沉)

  ⑶自读自悟

  生自由读对比两首词的不同。(相机指导朗读)

  六、作业

  李清照是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我相信经过今天的学*,李清照的泪水和欢笑和她一生的经历会深深地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你一定能成为她跨越时空的好朋友,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后还可以继续搜集有李清照的词及相关资料,可以制一期手抄报,来缅怀我们这位女中文豪。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3、通过《如梦令》的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具准备

  李清照的图片及人物介绍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1、同学们,谁能说说这节课要学的“词”的是什么?

  2、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内容。

  关于词的知识,我们来看一下资料。请同学们迅速地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是怎样分类的?

  三、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1、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词——《如梦令》。

  2、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3、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的比赛,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的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抢答。

  题目:

  ①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②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⑤她是一个人去的吗?

  ⑥为什么要“争渡”?

  ⑦为什么会“误入”?

  ⑧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⑨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队,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何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里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争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晰,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它们鸣叫着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花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

  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看到。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补这个遗憾呢?(愿意!)

  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配乐范读)

  请第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老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完画面的美感,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节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老师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队,并为访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要求: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中一面旗,答错扣一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的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由本文内容延伸到词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比赛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这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九课《词两首》其中一首。《如梦令》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淡,大意是讲述作者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处理】:引导学生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品读、感悟词中所描述的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了解词的学*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融情于景,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策略】:

  (一)、说教法: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想象中品读。

  2、情境创设:置身诗境,以景入情。

  (二)、说学法:

  1、读中感悟: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2、合作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情分析】: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实用五份(扩展5)

——改写李清照如梦令作文实用10篇

  午日小憩睡醒,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与众姐妹在溪边亭子游玩的场景。

  那日阳光正好,微风轻拂过窗外的杨柳,与阳光一起伸进屋子里来,照在我床边的月季上,不禁让我想去溪亭游赏一番,方才不负这初夏的好风光。

  行酒令,赏夏花,日暮也来临了。我又笑呵呵地给自己满上了一杯酒,双颊也变得绯红了起来,如是日暮一般醉醺醺的涨溢着红晕,连自己喝醉了没有都不得知晓了。我独自乘了一扁舟,俯身下来用手不停的在水中拨弄着。水面泛起阵阵涟漪,闪着点点银光,我也随之轻笑一声,今日倒是真尽兴。笑着笑着,我微眯着的眼睛缓缓睁了开来,船已不知不觉踏入了湖中央,绕着圈儿,打着转儿。夕阳的余晖洒向湖心,洒在我的裙摆上。抬望眼,这荷塘煞是好看,散发出缕缕芳香,这粉嫩待放的荷花,也所谓“濯淤泥而不妖”哩,花茎摇曳,让我满沾水气荷香,“快滑呀,快滑呀!”耳边正是其他姐妹们的嬉笑声,桨儿争着划,船儿争着渡。耳边传来了拍翅的声音,晕红的天空上赫然出现了一排纯白的鹭鸶,满滩的鹭鸶飞过池水,掠过荷塘,待看不见他们的时候,耳边也就只剩下鹭鸶拍翅的声音在天空回荡着了。

  如梦的年华啊,现在重又记起,又不禁会心一笑。

  又是一个晚霞满天的日子,又是那个落满金辉的溪亭,又是那片荷花满塘的小溪,李清照倚着亭台,深情地望着西面那一轮沉沉落下的夕阳,她感触颇深,似乎又回到了那天。

  七彩的晚霞装点着天空,似乎为天际镀上了一层亮闪闪的金边,一种挥之不去的神秘感油然而生。落日的余晖里,一泓小溪潺潺流动。不知是历史的洗涤,还是花草的过滤,它清得似宝石,澈得如碧玉,绝无一星半点的瑕疵,带着火红的夕阳淙淙地流向远方。

  岸边,映着余晖的溪边亭台,傲立在溪流的一角,隐隐约约地映着纯净的溪水,染得小溪五彩缤纷,多姿多彩。一股美酒的香醇氤氲在清新的空气中,淡淡的,却又是那样诱人,想小品一口这酒的香浓甘甜。循香望去,李清照正和几位好友聚在溪边小亭畅快淋漓地饮酒作诗呢。李清照欣赏着眼前这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身心愉悦,几丝细发在风中轻盈地舞动。她兴致大发,取来酒杯,斟满美酒,一饮而尽,还真有些女将风范:“这美景,真像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真是大自然最巧妙的工艺品啊!来!让我们赏景、品酒,一醉方休!”“是啊,是啊,真美呀……”说着,大家纷纷举起酒杯,痛快地畅饮美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当最后一缕洒在亭台上的七彩霞光渐渐消失在天际,紫红色的云彩覆满着整片天空,夜幕降临了。大家玩的尽兴了,才发现此时已是皓月当空,繁星满天,相互告别,踏上了归路。李清照摇着撸,划着船,泛舟河上打算回家,却不知怎么的,是醉了,还是被美景所迷,误入了一片藕花丛中。遥望荷花群,一团团,一簇簇,绿叶青翠欲滴,绿油油的,虽是深夜,却也是引人注目。朵朵荷花粉嫩粉嫩的,亭亭玉立,宛如一位位高雅俊俏的大家闺秀,有的只绽开了几片花瓣娇羞欲语,含苞待放,在微风中尽情地展现着自己那纤细的腰肢。怎么办,怎么办,我的家在哪儿呢?尽管清新芬芳的香味沁人心脾,但李清照却无心欣赏,急忙夺路而归,惊动了一群群正在荷花丛中栖息的白鹭,它们仰天长鸣着,舒张开洁白的双翅,扑棱棱地飞向了天际,融入了那片浓浓的夜幕中。

  李清照依然静静地倚着亭台,望着远方飞翔的白鹭,闻着溪里阵阵芬芳的花香,她醉了,醉了。

  渐渐地,渐渐地,已是日暮时分,李清照和一群朋友坐在溪边的小亭里,饮酒作对,载歌载舞。

  落日的余晖洒在清澈的小溪里,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原本湛蓝的小溪,顿时变成了害羞的女子。朵朵荷花,粉嫩粉嫩。一朵,两朵,三朵……朵朵荷花镶嵌在一起,在夏日的风中整齐地摇曳,花瓣粉里透白,百里透黄,黄里透绿。

  不知不觉中,月儿已上了中天。池塘里蛙声一片,凉风**,再也没有白天的闷热。听!小亭里笑声不断,李清照与朋友举杯相碰,玩得不亦乐乎。直到酩酊大醉,兴致尽了,准备回家。在小溪边左看看,又瞧瞧,发现了一个小木舟,便快步向前,慢悠悠地上了小舟,那通红的脸上夹杂着憔悴和快乐。

  划着划着,视线便模糊起来,划呀划,却不知船头早偏了方向,李清照此时已十分困倦。

  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丛藕花,船直冲而去,但她丝毫没有觉察到。小木舟冲进了藕花,这时李清照恍然大悟,着急地划动着小桨,但在这漆黑一片,鸦雀无声的深夜里,只能借助皎洁的月光寻找方向。

  “扑”的一声,在沙滩上栖息的鸥鹭被惊醒了,腾空而起,李清照的目光被死死地吸引住了,只见那鸥鹭的影子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天际……

  多年后,李清照想起那一幕,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作: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夕阳冉冉,晚霞渺渺,溪水潺潺,荷叶青青,莲花步步。我倚着亭台,一眼瞅见了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

  傍晚,天空被晚霞笼罩,紫红一片,如少女蒙起了紫红的面纱,显得如此可爱。斜阳抖落下赤朱丹彤,为溪流镀上了一层金边,仿佛慈祥的老人,显得那么和谐。溪水打闹着,嬉戏着,尽情享受着夕阳的余晖,就像阳光开朗的孩童,显得格外活泼。荷花绽开粉红的花瓣,随风舞起,宛如婀娜多姿的舞女,显得这么娇嫩。荷叶青翠欲滴,抱住露珠,如同风度翩翩的青年,显得异常纯洁。

  晚霞像一条五彩缤纷的绸带,在夕阳的沐浴下飞舞,将半片天遮没;几只大雁掠过,在空中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夕阳向大地喷吐金辉,溪水披上了蝉翼般的轻纱,一道金光沐浴着大地。霞光下,一条琥珀般的小溪奔下远方。微风轻抚,一道道波纹泛着红光,波光粼粼,流水声不绝于耳。莲花在夕阳的映照下,更加委婉动人。我来到小溪边的木亭前。阳光洒在木亭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万分闪亮。走进木亭,朋友们已经久等了,我轻轻坐下,取出酒来;“久等了,我们先干一杯!”我立刻捧起酒杯,一饮而尽,酒香在我的口中弥漫,令我心旷神怡。我看着溪边的美景,饮着美酒,与朋友对着对子,真是舒服,满是惬意。

  夕阳渐渐收敛了光芒,晚霞慢慢暗淡,天色已晚。我们尽了兴致,也该回去了。来到溪边,刚踏入小船,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只能划起双桨,不知不觉竟划进了荷花池深处,我看着周围,再一次醉了,停下了回家的路……

  一朵朵荷花争先斗艳,芬吐芳香。看,那一朵开得正艳,粉红的花瓣围着翠绿的莲蓬,鹅黄色的花蕊紧紧簇拥着,好似一户和睦相亲的人家。看久了,感觉这不是荷花,而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瞧,这朵只露出了一半“脸庞”,并没有完全盛开,像害羞的小姑娘那样,不愿让别人看见她的“庐山真面目”。看,这儿的一朵含苞待放,还是一个花骨朵儿,饱胀地似乎要破裂似地。一只红蜻蜓轻轻掠过水面,水面立刻荡起了一圈圈涟漪。接着,又落在了荷叶上。那荷叶青翠欲滴,如碧玉打造成的大圆盘,盛满晶莹的露珠。一条鱼儿在碧清的溪水中闲游,不时探出头来,打量着我。啊,这景色真是令人如痴如醉呀!我掬起水来往脸上抹,清凉极了。

  回过神来,突然发现自己正迷路,一下子慌了,酒也醒了半分。我拼命摇着双桨,“哗”眼前“扑棱棱”地飞起一群水鸟,它们直上天空,在夕阳的映照下,羽翼变成了金黄色。大概是我摇浆的声音,霞飞了这滩鸥鹭。

  微风依然吹抚着我,鸟鸣依然回荡在我的耳边,花香依然环绕着我,我也依旧依着亭台,情不自禁地抿了口酒,醉了,醉了……

  记得就在不久前,李清照和她的伙伴们在小河的中间一座小亭子里饮酒赏花。她们又聊又说,可高兴了!不一会儿,天黑了。于是李清照就急切地催促伙伴们,伙伴们在李清照的催促下,终于划起了小舟,但是她们迷路了,因为天黑再加上她们有些醉,便迷迷糊糊地把小舟差点弄翻了。这下非但找不到家,连亭子也不见了。

  所以她们只能向着太阳的方向划去。但是不到一会儿工夫,她们又陷入了荷花丛的深处,突然,河面出现了一个大漩涡,正拍打着荷花,把船吸了过去。

  于是李清照她们就拼命地把船划呀划,一不小心,她们惊动了河边的小鸟,水鸟把水溅了她们一身。仿佛在说:“嗯,你们太过分了。竟然打乱了我们的美梦。我和你们势不两立。”说完,就急匆匆地飞走了。

  每每出去散步,望见美丽的湖,我总会想起那个夏天。

  那天,阳光灿烂,几声鸟鸣使我忍不住出去散步。走了许久,我累了,刚巧见到一座小亭子,便走进歇息。我坐在亭中放眼远眺,一片湖映入了我的眼帘。湖水十分清澈,碧绿碧绿的,阵阵微风吹来,湖面上泛起阵阵波纹。金灿灿的阳光轻轻覆在了湖面上,宛若仙子撒下的点点碎金,又似千万条银鱼在跳跃,好一派壮观的景象。我轻轻闭上眼睛,耳闻风声,轻轻嗅着湖水的气息——淡淡的,很清新,没有一点杂质。

  此时,受到自然的感染,我立刻想去湖中泛舟。于是,我快速租了一条船,又带上一壶小酒,在湖中划船。

  风儿轻轻吹着我的发丝、脸颊、衣袖,一点儿也没感到热意。

  我缓缓摇着船桨,隐约之中看见远处有点点粉红,那是什么呢?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快速来到那个地方。竟是荷花!

  荷花丛中翡翠般的荷叶,像一个大圆盘似的,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荷叶出水很高,形似亭亭少女美丽的舞裙:高贵不失典雅。荷叶上一颗颗露水像水晶一般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璀璨的光芒,每一颗都像百里挑一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一滴露水沿着荷叶的脉络缓缓向下滚动,“叮咚”一声落入湖中。在荷叶下乘凉的小鱼儿被吓得游向四处,向四处望望,见没动静,又缓缓游到荷叶下呢喃细语。

  “绿叶丛中一点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纯洁、清香,天然独秀,亭亭玉立。有的还是一个花骨朵,好像轻轻一碰就会顿时绽放似的.;有的只绽开了几片花瓣,像一个害羞的少女用手遮着脸蛋儿,不敢见人;有的完全绽放了,像刚出浴的美人儿……

  夜幕渐渐降临,夕阳将最后一丝余光撒向万物,轻轻柔柔洒在湖面上。我喝了几盅小酒,脸上泛起了红晕,我昏昏沉沉,竟然找不到归路了,我心里顿时急了,心想:天晚了,回家的路在哪儿呢?我快速划动小舟,却怎么也找不到正确的归路,无意之中却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它们扑棱棱飞起……

  回忆往事,我灵感顿时涌现,写下了《如梦令》这首词。

  窗外,晚霞片片,溪水潺潺,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多么相似的画面啊!一样的五颜六色,一样的清澈见底,也是一样的悦耳动听……李清照倚靠在窗边,嘬一口美酒,望着红日徐徐落下,又是一番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色。这景色又勾起了李清照的美好回忆……

  黄昏时分,偏西的太阳倾吐着火红的余辉,一抹抹晚霞似朵朵鲜花,点缀着这无边的幕布,它们红得似火,白得如雪,黄得赛金,使洁白的云朵镀上了一层金边。整片天空就像是仙女织成的七彩锦缎,绚丽夺目;又如同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油画,清新脱俗。小溪仿佛也被落日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风儿拂过,层层波纹,圈圈涟漪,荡漾起阵阵红晕,犹如一条在风中飘荡的丝绸,上面绣着朵朵红莲。波光粼粼的溪水衬着五彩缤纷的天空,溅起的水花吻着晚霞的倩影,好一派优美的景色!

  一座精致的亭台依水相伴,傲立在溪岸,弯弯的梁角上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时不时落下,又多了几分俏皮的色彩。亭内传来一阵欢声笑语,飘来一股醇厚的酒香,原来是李清照在与友人们开怀畅饮,聊得好不愉悦!李清照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荷花片片,涓涓溪流,多美的景色啊!我们岂能辜负?来,就让我们一醉方休!”话音刚落,她如女中豪杰般,又爽快地斟起一杯酒。微风吹拂,李清照头上那朴素简单的簪子也轻轻摇晃,干净整洁的衣衫也随风飘荡。友人们纷纷举起酒杯,齐声附和:“好!酒逢知己千杯少!不醉不归!”说着,李清照与友人们一边赏美景,一边品美酒,好不自在!

  晚霞渐渐消失了。李清照望了望天空,夜幕沉沉,她这才想起该回家了。她行色匆匆地坐上小舟,急急忙忙地摇着双桨,惊慌恐惧的神色溢于言表。眼瞧着天色越来越晚,李清照划得更快了,不知不觉中,竟闯入了荷花深处。此时,眼前的美景使李清照再次醉了。一条条鱼儿跃出水面,仿佛也被美景所吸引,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李清照暂时忘记了时间,弯下身子拘起一捧水,任凭溪水从自己的指尖溜走,鱼儿们吓得赶忙钻入了水中,水面上,一朵纤尘不染的白莲亭亭玉立,宛如一个白衣仙子,舞动着洁白的衣裳,羞涩地卧在碧翠枝叶与波光水影之间。荷花千姿百态,有的已经完全绽放,似一位端庄得体的大家闺秀,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一个未出阁的姑娘,不让人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一片片荷叶簇拥在一起,挨挨挤挤,仿佛是撑起了一把把绿伞。李清照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凑*荷花嗅嗅,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氤氲开来。皓月当空,李清照猛然间想起还在家中等待自己的爹娘,又摇起了小舟。这时,一只只水鸟被惊醒了,舒展着双翅,抖动着羽毛,齐飞向天,如同是一条毫无瑕疵的白绫,划过天际。这一幕动态之美,再次碰撞了李清照的内心,她久久不愿离去……

  李清照再次嘬一口美酒,微微闭上了双眼,任凭清风吹拂,任凭酒香散发,任凭鸟儿鸣叫,是的,她醉了,醉了……

  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下午,我约朋友到溪亭游玩,我们一直玩到太阳下山。这时,天空全被夕阳染成玫瑰色了,偶尔有一丝紫色的云霞挂在天边,真是美不胜收!

  我们仰望着夕阳,这才缓过神来,天色已晚了,该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地跟朋友告别,独自划舟前进。谁知划进了一片荷塘。环顾四周,啊,荷花这儿一朵,那儿一簇。有的含羞待放,犹如沉睡的婴儿;有的半开半合,犹如害羞的姑娘;有的完全绽开了,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这个时候该吟诵句诗句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阵凉风吹过,带走了一丝热意,我不禁深吸了一口气。小船儿快快划呀!我着急地想要回家。在藕花丛中驶过,小船儿闯开一条道来。船桨划动着,使*静的湖面泛起小波浪,溅出无数水花,似一朵朵绽开的牡丹。我加快速度划着小船,隐隐约约看见几条惊恐的鱼儿。小船的摇动使船上的酒杯晃来晃去,船桨的声音也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它们齐刷刷地拍动翅膀,“扑棱棱”地飞向天空,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十六岁的李清照是什么样的?

  是天真的,是淘气的,是无忧无虑的。

  那天,李清照,约了三五个知己好友到亭中喝酒,她们一边喝着杯中的美酒佳酿,一边聊着天,还可以欣赏着溪边藕花池中的美景。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一转眼,又到了离去的时候。李清照摸了摸脸,慢慢悠悠地站了起来。只见她面颊酡红,那日的桃花酿实在是醇美,原来是她贪杯,喝酒喝多了呀。当时天已经暗了,月亮也快要上来了,她们只好划船回去。李清照和她的好友一个一个地上了船。

  她们划着划着,不知怎么了,李清照划着划着就进入到了藕花池的深处。当时正是盛夏,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时节,朦胧的月色之下,李清照哪里找得到回家的路呢?沐浴在月光里的荷花再美,她也无心欣赏了。因为李清照,她要回家啊!

  “怎么划?怎么划?”李清照对着她的好友喊,可回头一看,她们已经走远了。呼叫声、木浆拍水声音混在一起,在寂静的夜晚格外响亮,惊醒了栖息的鸥鹭,它们吓得扑打着翅膀飞走了,换一个地方栖息。

  每当李清照回忆起这件事,嘴角都会微微上扬。因为这是她心底最珍贵的回忆。

  温软的暮色在清透的水中旋舞,何其清亮,何其潇洒。绵柔的酒香掠过诗情,缭过画意,朦胧中氤氲着一颗疲惫的心,一个寂寞的我。轻啄一口佳酿,寸握一壶月光,细听时光的清幽。执笔,将斑驳的光阴还少,将红尘的烟雨画薄。犹记那一年,夏风微醺,溪亭乱花间,一人情迷。

  红日西垂,暮色渐浓,天地间巨大的空旷转瞬淹没为瑰丽的暗紫光晕。墨一般的浓云自天边滚滚而来,随着被暮色笼罩而沉沦的清透湖水,一寸寸染进色彩弥深的雾霭。霞光肆意弥漫,架一叶扁舟,执清酒一壶,温软的夏风浸润在温润的暮色里,一人,持酒微醺,双颊泛红,流连忘返,不知归途。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实用五份(扩展6)

——如梦令汇总十篇

  李清照倚在窗前,听着蝉鸣鸟语,夏日的闷热被黄昏吹散。现在的她,已垂垂老矣,只有往日的那些回忆,能为她的后半生,添上久违的笑容。那天,也是这样的黄昏……

  已是年轻时的事了。因为心情甚好,李清照和友人把酒言欢,喝得大醉,恍惚间,居然连回家的路都记不得了。一直到黄昏,她们游兴才总算满足,这时天边,只剩下即将落下的晚霞和大片火烧云。不知是醉酒的缘故还是那晚霞太过艳丽,众人的脸庞,都染上了酡红。大家坐在行舟上,一面唱着歌谣,一面划着行舟,直至已划进荷花塘的深处,才发觉行错了路。此时正值盛夏,亭亭玉立的荷花合上了花瓣,荷叶上淌落船橹溅起的水珠,水草间阵阵蛙鸣配上清凉的晚风,时不时鱼儿浮上水面,一甩尾巴便又隐了踪迹,夏日的黄昏,带着一份喧哗藏在寂静中。李清照和友人不禁被这景色吸引住了,由着船在水中摇荡,涟漪阵阵,摇晃了荷花的腰肢。直至天色渐黑,清醒了大半的李清照才想起归家。大家争着划舟,船摇摇晃晃,打翻了银杯琼浆,惊飞了在河滩上栖息的水鸟。水鸟拍打双翅,空中飘落下一根羽毛,落在李清照的掌心……

  如今,时局动荡,家破人亡,忆当时欢笑,李清照心头一暖,思绪万千,提起毛笔,穿越思绪将游兴时的一切跃然纸上: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晚风随着荷花清香,拂动她鬓角已白的发丝。

如梦令

自此天涯相陌路

望彼此珍重

莫含泪挂念

有梦回时

再把前缘续

情殇各自独舔舐

原来日擦肩

未忘记旧颜

月满西楼

犹寂寞惆怅

如梦令

大明湖畔的溪亭,洒下了多少眷恋;日暮里的笑颜,沉醉了多少清欢;粼粼的波光,遍布了多少悦动。眉宇之间涤荡着沉沦的幽晦,回旋的波纹照亮了多美的面庞。

荷花上的水珠灿烂地升华,接天的荷花便就点满了不计其数的思绪。怡然的日月星辰,悄然地飞奔流逝。激起的层层浪花尖儿腾着欢乐的水花,岸边的翠柳飘拂出嫩叶纤枝。嬉笑而划追,浸湿的锦绮绣紧裹住了玉体胴身,优柔的'曲折舞动在这天地的舞台。

酒兴正高,便就饮尽而醉。朦胧的昏黑使得其仿佛瞧见了氤氲的烟炊,绕身而上,轻抚住了纤腰。托其身,似扯其人,醉生梦死,独上天之宫阙,独唱婵娟之寒。

江山如此多娇,却尽为她折了腰。

又在亭中,只身抚琴,弄指引弦,拔弹唱打,锁目紧眸,抿唇止齿,独善其身,自享其悠。轻步,轻步,莫等不闻其路。

又在藕花深处,一人慌忙寻路。水花阵阵洒过,错将鸥鹭怔住。满天鸟鸣,遮云蔽日,怎得可曰?只怕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拙字洒一路,勿见其怪而愠恕。只是呼吁人们:卸下包袱,感受美好,沉浸在那大自然的飘渺中去,得到紧张中的那一份闲适。

方可足,方可足,如梦令下大明湖。

  一壶醇香的美酒,精致的青花瓷杯……我独自一人品着这老窖女儿红,东篱赏菊,西厢画画,倒也悠闲自在。这时,远处传来一群少女的嬉笑声,我好似想起了什么,便伏在窗台,微笑着回忆起年轻时那一次尽兴的郊游来……

  我倚在这溪亭的台柱旁,带着微醺的眼神,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日落黄昏,橙色被肆意泼洒在天际,凌乱而不失章法。一行白鹭划过天际,只寥寥数声啼鸣,便从我的视野中离去了。一道清澈的溪流环绕在亭边,有一股纯洁优雅之美。望着眼前这良辰美景,不经意拂袖间竟打翻了一杯酒,小溪随即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亭子做工考究,雕梁画栋,四面景物则尽收眼底,再来上小壶美酒,则别有一番闲情逸致。

  太阳即将落山,我这高昂的兴致也尽了。或许是刚刚的景色太让我沉醉了,以至于忍不住多喝了些美酒,忘掉了回家的路。我有些着急,微微泛红的脸上多了一丝焦虑的神色。于是我便坐在小船上仰首探看,四处寻找正确的出路。恍惚中我驾着小船,不知怎的,竟闯入了一个广阔的'荷花塘内。此时正值夏季,荷花正盛,朵朵娇艳欲滴,清香醉人,宛如一个个清新脱俗的少女。那硕大无朋的荷叶与晶莹的露水更衬出荷花的美丽。

  该怎么渡?我手握船桨使劲划水,本想突破这重重阻碍,没料惊动了栖息在荷塘的水鸥与白鹭。它们一阵扑腾,张开翅膀在蓝天上翱翔。在晚霞的辉映下,它们显得格外动人,格外脱俗。我索性放下船桨,一边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边观赏起这另一幅令人如痴如醉的美景来……

  那是一个神清气爽的黄昏,夕阳西下,我在西亭游览观光,周围的小池里到处是荷花,我看看这朵,又看看那朵,迷人而又醉人,数不胜数的荷花都各有特色,就是碧绿色的荷叶,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也十分的引人注目,置身于西亭的小池,我仿佛置身于荷花海,我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正在微风中与周围其他的荷花荷叶一起翩翩起舞呢!

  我观赏着荷花,畅游着西亭,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夕阳的光辉撒到池面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也准备划船回家了,于是,我往东边看看,又往西边看看,可是夜色茫茫,而且我对这里又极不熟悉,所以甚至都有些不知所措了,朦胧的月色笼罩着湖面,夜色也渐渐浓了起来,我划着船四处游晃着,这是怎么回事?

  我调转了方向,用力地向前划着,可是,还是又绕了一个大圈子,没办法,我又改变了方向,但这一次,我却划入了藕花的深处。这下,我可着急起来,不分青红皂白地朝前方划起桨来。就在我慌乱紧张的时候,突然,眼前黑乎乎的一片,原来是沙洲中的一些鸥鹭,它们虽然早已栖息,但是听到我们发出的巨大声音,这一群鸥鹭都受了惊吓似的,扑腾腾地飞了起来。

  在茫茫的夜色里,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它们翱翔盘旋,有的还不停地鸣叫着,好像在询问我们的去处,又好像在猜测我们的目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题记

  暮色降临,晚霞染红了天空,使得它像一块彩锦,姹紫嫣红,美不可言……

  应是常常想起的一次郊游,日暮时分,黄昏悄悄来临,夜幕尾随着它的脚步,却又不忍降临。可能,是在等我回家吧。

  乘着小舟,饮几盏小酒。沉醉在这美景之中——湖中央,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荷叶挨挨挤挤的,犹如一把大圆伞撑开在水面上,一朵朵淡雅的荷花从荷叶中间冒出来,千姿百态,不染于淤泥间,也没有过多的妖媚之姿,相伴于水中涟漪荡漾,好似那无暇美玉。

  荷叶丛中的荷花,有的只是花苞罢了,有的却早已绽放开来。瞧那含苞待放,娇羞欲语的姿态,叫人好生怜爱。如蝉翼般,薄而轻透的花瓣儿相比于另一些簇拥在花苞旁的美人,如同穿着白衣的姑娘翩翩起舞。而那些花瓣凋落的地方,露出小巧玲的莲蓬,上面仿佛长了一只只小嘴巴,在轻吟低唱。

  不知不觉,我已经喝完了一坛酒了,我便划着小舟向归家的方向驶去。却发现早已经迷失在了此处。继续划,却已划到荷花丛的深处,正觉有趣,我伸手摘了一个莲蓬,剥去外皮,吃着莲子,内心已经尽了兴,罢了,回家。

  于是我使劲地划着小舟,寻觅着归去的方向,划啊划啊,身边停息在石头上的鸥鹭扑弄着翅膀,向天空飞去,边飞边叫,像是责怪我打扰了它们的美梦。作呼朋引伴之势,朝着下个地点飞去。

  夜色渐暗,看到这儿,我诗兴大发,不禁吟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电脑前,坐着一长发及腰的女郎,此人是谁?原来是大词人——李清照是也。此时,她正整理着她先前写下的词。忽然,一首《如梦令》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少女时代游溪赏花的画面又浮现在李清照的脑海里,李清照决定重返故迹去看看。

次日,阳光明媚,李清照出门重温她少女时代的梦。一路走来,李清照惊诧无人来此“仙境”时,一股恶心的气味飘来,李清照虽厌恶这气味,但游溪兴志未减,李清照越走*小溪,那股恶心的气味就越强烈。但为了重温少女时代的梦,她还是勉强走来了。可是,昔日溪旁的亭子,已成了垃圾堆;塑料袋、易拉罐、食品包装袋……飘浮在水面上,“黑”荷叶成了小溪的.一大“亮点”,恶心的气味不时从“黑”荷叶里散发出来。李清照无法把眼前的景象与昔日少女时代美丽的小溪风光联系起来,她惊呆了。等她回过神来,愤然写下了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今日重返旧路。

垃圾成堆,

臭源荷叶深处。

呕吐,呕吐,

不见昔时景物。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何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纡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伴,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自幼天资聪颖,长而博通经史,尤好填词,并以词人名世。“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寄寓了容若的人生感慨。纳兰性德多情而不滥情,伤情而不绝情,爱情因而成为他诗词创作的一大源泉。

曾看到一段容若的逸事:

容若有一表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惜其尘缘尚浅。“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转瞬之间,“佳人难再得”。仁孝皇后逝世时,后宫妃嫔也要出*宫中吊唁道场。纳兰想尽办法乔装成一个进宫诵经的**,为的只是能够看到表妹一眼。然而,他虽然在人群中看到了心心念念的`表妹,却不能与她相认相见,不能倾诉离情。甚至,她并不知道他曾经来过。

咫尺之距,天涯之隔。心事凄迷,恨意难说。今读其词,词意相仿,内容相关,或作于同时,思及此事,遂做此文。

清晨,雨珠儿滴溚,井口上雾气朦胧,落红掉尽,冷意难消。静静地走在路上,无处话感伤。蓦地,你来了,倩影悠悠,缓缓走*我,我的眼眸中出现了你的模样,忧伤如你,可惜眼神我不能看懂!

我们之间还有缘再见吗?谁知道,也许天也不知,谁明白,也许天也不解,只怕我们会难以相见,只能在竹*上,灯影下静静地回忆如梦如幻的你了!真怕失去你,可是我不得不就此放手,原谅我。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恍然,竟几年过去了。来到那次最后相见的地方,梧桐树下,好像仍有你的气息,非雾非烟,影凄迷,望中疑,不知是你来了吗?真怪我,怪我没用,我负了你,可……唉,风萧萧,雨萧萧,人亦萧萧,不知要走到哪,去寻觅你的衣香屧粉,你的玉影冰骨?何处有你,你在何处,几年都没有音讯。丝雨,秋雨,无边地下,带走了我的愁绪,另一半思绪也随风飞去。

柳眉月下,静谧的庭院映照着斜阳。独坐独倚,独唱独酬,独自醉倒之后,我又将你记起。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甜言蜜语的热度还未消散,只是不知为何心已凉,情何在?你还好吗,你的心里该会有我吧,只是对于旧爱你是恨是爱,是思是忆,是怒是愤,我不得而知。爱转移心亦变,爱如石心亦死,你还能看见我吗?珊珊枕上千行泪,不知是相思还是悔恨,恨自己竟会放弃你,却难将你忘记,或许,分离后,你会伤心,也许放弃这份爱,你才会把我记起,永远记着,直至海枯石烂,江水为竭,夏雨雪,我也会想起你,随风共湮灭!

  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天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李清照和她的几个好姐妹来到了溪边欣赏美景,只见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处的溪水波光粼,岸边那一丛丛、一簇簇的鲜花绿草,更是为这个美丽的夏季添上了一丝生机。

  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儿,太阳就落在半山腰上了,姐妹们纷纷回了家,可是李清照却不愿意离开这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她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座亭子前,坐在上面,一边欣赏这天上人间才有的美景,一边品尝着千年陈酿。

  天色渐暗,李清照这才想起自己该回家了。她摇摇摆摆地走上了小舟,早就把回家的路线忘的一干二净,只好凭着朦胧的记忆前进,一不小心,就把船划进了荷花丛中。放眼望去,碧绿的荷叶与粉红的荷花交织在了一起。看,这朵荷花害羞的捂着脸;瞧,那朵荷花早已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碧绿的荷叶更加衬托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看着诗情画意的景象,李清照的深深陶醉在其中,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株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

  夜幕悄悄降临,她不禁着急了起来,用力地划着小船,急切的想找到回家的路,却无意中溅起了许多浪花,它们“扑棱,扑棱”地展开翅膀,朝天空飞去。水面泛起了圈圈涟漪,小鱼也偷偷的探出了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她。这时的李清照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也顾不上观赏这梦幻般的美景,倚靠在船头,睡着了。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实用五份(扩展7)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读后感实用5份

  春节宅在家里闲来读诗词,倏地对李清照其人倍感兴致,也许因为同时是女人,才产生了对这位八百年前的北宋女文豪的特别仰慕;也许经过反复体会,纯粹被她的词的意境所吸引。高中时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当时并无特别感觉,如今细细品来却有着对这首词的独特体会。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想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应该是待字闺中亦或是已为人妇时百无聊赖中对自己少年时的美好回忆写照。在宋朝时的封建社会,对于待字闺中等待出嫁的女子,亦或是已嫁他人的妇人,应该不会有如此放纵自由的郊游玩耍,所以才会成为李清照后来的美好回忆,即词中开篇“尝记”一词的体现,因此作者当年游玩的时间背景应该是十一、二岁前后的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少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外出活动自由的,但也有一定的封建礼教的约束,所以才会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少年时期这次尽兴的游玩,伴随着内心的放松、兴奋、紧张与惊吓,给予了词人难以忘却的美好回忆,这首词短短数语,描绘出少年时代的一段生动画面,亦使千百年后的我读到这首词时,似乎与作者感受到了同样的经历,这就是伟大女词人的作品魅力之所在吧。

  一直以来就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尤其对宋词更是偏爱。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名句,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描写的细腻柔美很有意境,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

  宋代词人中,我尤其喜欢李清照,究其原因我想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我非常的喜欢,再者她和赵明诚的千古恋情也是我对其人和作品喜欢的重要原因。记得从初中时候起,语文课本里就开始有李清照的作品,一直到高中结束,李清照的词学了大概有十几首。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词句现在想起依然能脱口而出,,这都是中学时代太喜欢死记硬背的功劳,其实对于这些精华的词句有好多地方当时的我都不太理解。随着文化知识的积淀,人生阅历的丰富,逐渐的对于李清照的词我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更喜欢她的词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李清照十六岁时所作的《如梦令》。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也许是良好的家境让她年少时可以饱读诗书,有了后来的“千古第一词女”。十八岁前的李清照有着对未来良人的向往,从她前期的诗中可以看出她的少女情怀。她是个不受世俗约束的自由自在的少女,哪怕是后来的与张汝舟离婚,也有着不属于当时女子的霸气。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18岁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纪,对于李清照来说也不例外,因为她遇见了二十一岁的赵明城。对于李清照来说赵明诚是个很好的良人,婚后与赵明诚在青州居住10余年,生活美满、琴瑟和鸣。真想让时间停留在此刻,可是该来的还是要来,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病死南京。

  49岁时李清照辗转多地,留在临安(今杭州),那一年国破家亡。乱世之中她遇见了张汝舟,可婚后发现那张汝舟竟是无赖,对李清照拳脚相向,于是她不顾当时的礼法跟张汝舟离了婚。之后李清照便一直居住在临安,一住就是二十年。

  后半生的她如浮萍,写的词里大多都是离愁,没有了年少时的情怀,只是在这乱世中安定。后半生的她大多数的时间在关心国事,直至去世前,她都没有再嫁,也无子嗣。

  这就是李清照,有着女子的贤淑,却也巾帼不让须眉!

  夏天,暑气逼人,太阳像火炉像一样炙烤着大地。路边的花草也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李清照划着小船来到小河中。她边畅饮着美酒边欣赏着美丽的落日景象。她望着五彩缤纷的彩霞,想到了时光的无情,不时地发出叹息声。李清照不停的喝着小酒,脸上开始泛起红晕,视线也渐渐的模糊了。过了一会儿,酒饮光了,却忘记了回家的路。她坐在一边栖息。天色已晚,李清照还不想回家。因为她已沉醉,所以错误的闯入了藕花深处。她望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很想摘一朵,但由于她已糊不清,难辨东南西北。她又想躺在小船里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和雪白的欧,清澈的河水,自由自在的小鱼儿。可她又不得不回家。她迷迷糊糊的划着小船,她划起来轻如鸿毛,不管怎么划,就是不会离开荷花丛中。她就使出浑身解数,吃力地划了起来,刚一开始池中的荷花只是随风摇曳,就在荷花的中央,小船停住了。李清照不甘心,于是就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划着小船。就在这时,一只只欧鹭全部腾空而起,在空中翱翔。

  因此,李清照经常想起这件往事,就创造了《如梦令》这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白浅*,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实用五份(扩展8)

——七年级英语的评课稿优选【5】份

  这是一堂形式新颖,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整堂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全课以任务型教学方式展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从课堂预设到动态形成,一环扣一环,学生活动高潮迭起,教师引导巧而得法,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对这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新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运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接*学生生活,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中实施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起了深刻的变化,真正成了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例如,在展示环节,我先与一名学生表演,我是买家,学生是衣服店老板,两人开展简单的购物对话。在后面的小组展示中,学生不仅可以与教师互动,而且各组之间的互动也很流畅。

  二、 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1. 是教书本,而是以书本教,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导入,学生兴趣浓,由学*课本的语言知识输入到延伸过程中的语言知识输出,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学会交际,学会购物。例:what can I do for you?/ I’d like to buy…/ that’s too much/ there is a sale on today等……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学会购物,这就是能力。

  2. 从Warming-up→Pre-task→while task →post task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方法的培养,学*策略的渗透,情感的培养,真正朝着"学生发展"方向努力。

  3.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学*,自主学*,积极评价,激发持续的学*热情,不断使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也注意了个性的培养。运用所学内容表达能力的相关句子,创设了一个促销,并且卖自己小组店铺所拥有的东西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 教学内容处理手法新

  以教材为基本,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有些环节中,学生猜图片、互卖各组产品的游戏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四、 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

  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了主体,在任务型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高,情绪饱满,探究欲望强烈。把自主探究与合作学*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学生都很愿意展示自我。

  五、 一点思考

  ①在整个听力活动任务中,学生能理解文章对话内容,并且能回答出相应问题,例如“how much is the T-shirt? And “what size does Lingling’s mother take?”并且学生在展示卖商品的过程中兴趣极高,课堂气氛活跃。

  ②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在活动过程中,耗用时间较多,课程有一点练*没来得及处理。

  今天我们听了韩老师的一节教学课,给我组老师的总体印象是:

  1.韩老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美观。由Free talk: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on Wednesday morning?这些学生熟知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英语学*的氛围中。

  2.韩老师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游戏,由复*数字导入的时间的教学,学生很感兴趣,掌握也较快。但是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单词five中v的发音不到位,很多学生v的发音漏了。在完成了say the time 这一环节时,韩老师又让孩子们看黑板上的时间,让他们用英语来回答,我们觉得似乎有些重复。

  3.韩老师在课题的导入,花了很多心思,由自己的一些个人情况融入到句型中来引出课题。接着介绍了自己的一天。然后用句型When do you get up /go to school…? 让学生来回答I get up/go to school.... 让我们觉得学生似乎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接着让孩子们进行Work in pairs, 他们就无从下手,老师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同时给学生一些提示。然后,韩老师既为了调节气氛,又想导入新课,她让孩子们听了一首歌曲。由Peter’s day,引入主人公Mike’s day. 让孩子们看动画,让他们了解Mike’s day并进行了评价。由问题What does Mike do?引出一些主要的动词短语进行教授。其中watch TV, do my homework, play football重点进行教授和跟读。在PPT出示play football这个词组时,有点混乱。接着由学生感兴趣的连连看游戏环节,对时间和动词图片进行复*,课堂气氛活跃。在Let’s read 这一环节中,韩老师让孩子们跟着某一位同学朗读,但韩老师又自己领读了,前面几个短语有动作,但后面又没有了。

  整节课听下来,给我们的感觉是:注重单词和短语的`教学,而轻句段的训练。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适当放手让孩子们来成为课堂的主角。注重个人语言的输出,缺少团队的合作。

  李老师的这堂课,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何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根据学生的基础,去挖掘他们原有的知识资源,能够使学生在认知领域中掌握英语;在情感领域中激励情意;在智育领域中发展智力,这是一堂成功精彩的英语课。

  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效果显著。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何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过程中,学*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学*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唯一感觉不够的在每个活动的开始学生的兴趣总是呈慢慢下降的趋势,这也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

  李老师的这一堂课,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的学*规律,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使课堂避免了枯燥乏味,大胆实践,把重点放在单词的运用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以教材为基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

  用一首lazy mary的儿歌引出单词,教师不是单一的教单词。而是词中有句,句中有词。李老师在引入本堂课的重点句型时,利用自己的全家福,使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2、分组合作,反复操练,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李老师在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门扮演各种角色来反复操练When does he usually go to school?这个句型。根据课本内容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学会运用。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3、注重评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李老师的多维评价方式,达到激励学生爱学、善学的目的,从表扬用语上:good, very good, clever, super,excellent, cool….再有设置了很多奖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建议: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可在“写”这个环节中加强一下练*。

  在听与做的活动任务中,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看看是否给学生听几遍,才能照顾好全体同学,以培养学生专心听的良好*惯。

  蒋老师一直给人以青春甜美.大方利落的印象,在文海之星这一全校性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下,我们有幸欣赏到蒋老师带来的一节清新活泼,匠心独运的一节课。蒋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 you like bananas?的第一课时,本单元主要是围绕食物的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喜好。本课时的目标语言句型在第五单元已经学过,因此学生对于句型没有陌生感,也非常容易把握。因此,本课时重点在于目标词汇中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区分与正确运用,以及让学生能自如地表达自己喜欢的食物和不喜欢的食物。

  在本节课中,蒋老师以班级学生的生日为主线,引出本单元的话题,以及本课时的重点词汇,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辨认,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目标语言的操练,最后以让学生探讨中西方庆祝生日的不同收尾,设计匠心独运,也体现了外语学*中文化的渗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并行。

  一.老师的教

  1.引

  蒋老师以一首欢快的英语歌作为引子,学生听完后,蒋老师问道:“Do you like the song?”,学生愉悦地响应“Yes,I do .”巧妙地在第五单元重点句型“Do you have a..?”的基础上引入本单元的重点句型“Do you like...?”.接着老师又问:“What can you hear?”学生接着说出刚刚从歌曲里听到的cake等单词,接着蒋老师告诉大家,班里的一名学生的生日快到了,让大家猜猜是谁的生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蒋老师又问:“What can you do for John’s birthday?”引发学生头脑风暴,自然地引出了食物这一话题,流畅自然。

  2.助

  在教学过程中,蒋老师也特别注意在每个教学细节对学生语言的产出障碍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比如,在让学生猜测老师的冰箱里的食物时,蒋老师给出了学生以前接触过但不太会运用的句型:“Is there a/an...in the fridge?Are there any..in the fridge?”帮助学生完成交际。虽然学生对这个句型的运用效果没达到熟练的程度,但却是一个给学生提供支架,辅助学生完成猜测,拓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很好的尝试。

  3.评

  在课堂教学中,蒋老师注意对班级学生学*兴致的掌控,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的正面评价也很及时,在整节课中,学生兴致很高,氛围很活跃,尤其是蒋老师对于其中两个同学的精彩发言给予的两个印章的奖励更是刺激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此时无声胜有声。

  4.促

  本节课的`主题是谈论对事物的喜好,话题接*生活,在蒋老师巧妙的课堂设计思路下,学生学*情绪很高,蒋老师设计的各个语言操练活动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在句子表达的基础上,蒋老师最后设计了一个个人秀活动,以语篇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交流体验后输出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层次的提高是很好的促进与提拔。在本节课的尾声,蒋老师布置了一个让学生对比中国与西方庆祝生日在方式,食物和参与人员方面的不同,是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渗透的培养。

  二.学生的学

  1.自学

  本单元的部分单词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不认识的单词课前学生也做了预*工作,句型在第五单元基础上加以强化,因此整节课学生能够在蒋老师的铺垫下,独立完成听力练*和对话实践。

  2.组学

  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能够积极响应并参与到小组对话学*中,并能有效地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也得益于蒋老师*时的个人教学艺术与人格魅力,培养出学生良好的组学*惯。

  3.展学

  在本节课中,对于目标语言的展示,蒋老师设计了多样的形式,有个人的回答展示,也有两个人的小组对话,还有小组讨论的中西方生日*俗对比,但因为前面的任务占用时间有点多,所以最后的小组展示没能看到。在学生的对话展示中,值得探讨的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目标语言后,可否撤掉ppt中的提示语言,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4.固学

  巩固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通过巩固性操练,让学生当堂巩固新授知识。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蒋老师在学生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来巩固强化本课时的目标语言。但稍有欠妥的是,本课时的不可数名词作为重点.难点之一只是在词汇部分加以强调,在句子的操练中似乎还少了点强化。

  总之,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一节构思新颖,充满人文性的一节英语课堂,学生的活泼与精彩表现使得整节课闪耀着星星光芒。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再突出学生的自学,比如,让学生自己去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进行分类;在教学中,能够在扶着学生走了一段路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维发挥,是不是能让我们看到意外的惊喜?是不是也能领略到学生更多的“花言巧语”?


七年级语文《如梦令》评课稿实用五份(扩展9)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垂直的生计》评课稿(五)份

  人教版四上《垂直与*行》这一节课,是一堂图形与空间领域的概念课。沈老师紧紧抓住概念教学的特点,对此部分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作了科学、恰当的处理;适当补充了方格图、白纸、象棋图、课件等教学资源以支持学生对“在同一*面内”“相交”“互相*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正确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了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这类现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课堂扎实灵活有效。

  本课值得我学*的地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能够以目标为出发点,在准确把握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实际学*需要,利于学生的探究和主动建构。沈老师能有效利用生活中、教材中的一些教学资源,将“相交”“互相*行”“互相垂直”“在同一*面内”等知识有机地蕴含在这些素材中,看似简单,却颇具匠心。所组织的素材能既很好地分散了难点又展示了数学的本质;使学*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了充分保障,体现了教学素材的高效性。为学生扎实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任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情境创设合理,环节安排科学。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3、安排了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学生学*热情高,能够积极参与学*;预设到位,交流充分,反馈及时,调控有效。

  4、教学手段恰当,适时运用了课件来辅助教学;演示及时、准确。

  5、教学语言准确简练,评价合理、恰当。

  6、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通过形象直观的欧拉圈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完整的集合型板书,对学生渗透了集合的思想。

  沈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很多,主要有:

  1、沈老师以摸摸桌面、课本面为切入点,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出无限大的*面,又让学生想象出在无限大的*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最后让学生把他所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然后再进行梳理和分类,这样的设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对直线的特点作了回顾性的复*;让学生对“*面”理解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面理解“在同一*面内”“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这类现象打下了基础。

  2、通过两次分类活动,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了对*行与垂直概念的构建和理解。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沈老师能将“*行、垂直”的概念由远及*,层层推进,逐步帮助学生完善对于“*行、垂直”的理解,并通过想象来建立表象,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在学生基本建立概念后,老师又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知识,根据自己地理解来表示出*行和垂直;教学始终有“扶”、有“放”,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沈老师把学生引领入了一个观察、操作、探究的学*领域,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获得的概念也比较清晰、深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空间观念得到了培养。尤其是“让学生想象屏幕无限大与直线无限延长。”“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而实际却相交的情况让学生根据直线的特点展开想象。”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通过“动手验证”这一操作,来培养学生养成用工具验证结论的*惯,给学生渗透了:数学结论要用科学的验证方法去验证的意识。

  4、本课数学味很浓。学生在本课的学*中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学*技能得到了提升,获得了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还从探索中收获到了成功,体验了学*的乐趣。

  沈老师以分类为主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主动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完成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提升很明显,是一节扎实、灵活、有效的好课。

  一、情境的.导入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所以老师要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罗老师的《*行与垂直》一课中,从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做起,道出关系不能单一的存在,提示学生数学中也有类似的关系,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罗老师这节课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先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室里找*面,再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找出两条直线画在事先给他们准备好的白纸上。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一些关于本课的结论,再有老师引导,得出概念。非常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这点很是让我受益匪浅。非常值得我去学*。

  三、设计非常好

  本课的设计的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很清晰明了的表达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后面练*设计也是紧扣本课主题。另外我感觉最主要的就是重点的概念都用了不同颜色的字,这样可以使学生看的更醒目,记得更牢固。

  经过对罗老师这节课的仔细分析,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也很大,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加强学*,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争取进步。

  *行与垂直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然生活中有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中存在着垂直与*行,但是学生在学*中是比较难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化、抽象化,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设计课堂。

  林老师从散两根小棒,并让学生记录所散小棒的位置关系,但是教师并没有利用学生的作品抽象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而是自己制作了一些两条直线的关系,问学生:你们摆的是不是和老师的差不多。有学生就说不一样不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师给的并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既然让学生动手画了。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作品,在座屏中找出相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去丰富自己的课堂,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题是垂直与*行,但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不是*行就是相交,垂直只是相交情况中的一种特殊的情况。林老师在展现相交与垂直时时通过一条直线不转另一条直线转动,引出四个角都是直角时,叫做垂直。但是后面的练*中只让学生判断垂直与*行,似乎忽略了相交。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认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行、相交、垂直。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在区别概念,强化垂直是相交的一种情况时,可以通过对比,在对比中找对相交与垂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强化相交与垂直的关系。

  设计一堂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如何设计好一堂好课,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把握知识点,掌握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多巩固,通过多种方式多强化。

  看了杜老师上的《垂直与*行》的视频,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这是一堂图形与空间领域的概念课。杜老师充分认识到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了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杜老师对此部分教材进行认真地研读,参透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所以才造就了如此*实、朴实、扎实、高效的课堂。下面我就择其课堂的几点简单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态度中。整节课,始终以学生的亲手作品为学*素材,使孩子们在学*中增加了亲切感,提高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学生的作品,学生自己来探究、分类、解决,挖掘隐藏着的新知识。我想,在关注知识目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有了积极的态度,学*才能有激情,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断地被绽放。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个*面内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从研究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是一种由“面”到“点”的研究,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

  3.教师素质。杜老师教态自然,营造了民主,*等和谐的氛围,在教学评价时,注意面向全体,且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调控。在提问时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提问面较广,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4、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无限大*面的想象以及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

  ②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而实际却相交的情况的想象;

  ③对*行线永不相交的想象。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想象,感知并感受无限大的*面。为下一步进行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的想象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台。

  还有就是提一点建议:是否能把“重合”这种情况在课上提一下,不要求掌握,但应该拓展一下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一下。这样就把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阐述的更完整更严谨了。

  以上只是我对这堂课的看法,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许老师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下面,就以下几点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从整体着眼,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复*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再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两条直线(一张纸上只画一种情况,目的是提高学生分类时的可操作性。)并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的活动。通过活动学生逐步认识到: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

  二、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各种状况教师都做了准备充分。

  许老师充分估计到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会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直或*行。于是在课前谈话中,许老师便让学生说说“某某同学是同桌”“某某同学互相帮助”这些话有什么问题。在“*行”的概念的出后让学生用“直线a是直线b的*行线”等三种不同的话来描述这两条*行线的位置关系。在学完“垂直”的概念后也做了相同的处理。再如,有的学生会认为只有水*线和铅垂线的关系才叫垂直。于是,许老师在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时,对于不是这种情况的垂直的两条直线用尺子的直角进行验证,只要是重合的就行。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行时,也有类似的准备:利用课件将一组*行线进行转动,出现各种方向的*行线,加深学生对“*行”的理解。

  三、注重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在复*环节,让学生想象屏幕无限大与直线无限延长。在分类环节,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而实际却相交的情况让学生根据直线的特点展开想象。

  总之,这堂课许老师准备的很充分,上的也很精彩。我也学到了很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