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菁华5篇)

首页 / 知识 / | 2022-11-01 00:00:00 数学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1

  一、图形的变换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

  (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二、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自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然

  数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三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关系:奇数×奇数=奇数质数×质数=合数

  6、、最小

  A的最小因数是:1; A的因数是:A; A的最小倍数是:A;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最小的自然数是:0;

  7、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多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比如:30分解质因数是:(30=2×3×5)

  8、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两个质数的互质数:5和7两个合数的互质数:8和9一质一合的互质数:7和8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9、公因数、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10、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1、求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

  用12和16来举例

  1、求法一:(列举求同法)

  公因数的求法:

  12的因数有:1、12、2、6、3、4

  16的因数有:1、16、2、8、4

  公因数是4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6的倍数有:16、32、48、…

  最小公倍数是48

  2、求法二:(分解质因数法)

  12=2×2×3

  16=2×2×2×2

  公因数是:2×2=4 (相同乘)

  最小公倍数是:2×2 × 3×2×2= 48 (相同乘×不同乘)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特点:

  (1)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2、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正方体特点:

  (1)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长方体

  都有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

  (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

  6个面都是正方形。

  12条棱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有关棱长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贴墙纸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用字母表示:S= 6a2

  生活实际:

  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注意1:用刀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表面积相应增加)

  注意2: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表面积会扩大倍数的*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

  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 h

  (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注意: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 L = 1 dm3 1 ml = 1 cm3)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对于同一个物体,体积大于容积。)

  注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体积就会扩大倍数的立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

  _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排水法求体积,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公式直接求体积。

  排水法的公式:V物体=V现在-V原来

  也可以V物体=S×(h现在- h原来)

  V物体=S×h升高

  8、【体积单位换算】

  率

  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相邻单位进率1000)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1*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方米

  注意: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

  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体积不变。

  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率

  【单位换算】

  大单位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大单位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相邻单位进率10)

  面积单位:1*方千米=100公顷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1公顷=10000*方米(*方相邻单位进率100)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人民币: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也就是把什么*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

  A÷B=(B≠0,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够为0)例如:4÷5=

  5、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1。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

  3、带分数: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带分数>1.

  4、真分数<1≤假分数真分数<1<带分数

  6、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1)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分母,商作为整数,余数作为分子,如:

  =10÷5=2 =21÷5=4

  (2)整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得分子如:

  2= 2×4=8 (8作分子)

  (3)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加分子,得数就是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如:

  5= 5×5+1=26

  (4)1等于任何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如:

  1=====…==…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简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0、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如:

  1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为分数:数小数位数。一位小数,分母是10;两位小数,分母是100……

  如:0.3= 0.03= 0.003=

  (2)分数化为小数:

  方法一:把分数化为分母是10、100、1000……

  如:=0.3 ==0.6 ==0.2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

  如:=3÷4=0.75

  (3)带分数化为小数:

  先把整数后的分数化为小数,再加上整数

  如:2=2+0.3=2.3

  12、比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

  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13、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4、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

  ① 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

  ② 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

  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

  ④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

  ⑤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15、求公因数的方法:

  ①倍数关系:公因数就是较小数。

  ②互质关系:公因数就是1

  ③一般关系:从大到小看较小数的因数是否是较大数的因数。

  16、分数知识图解: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分数与除法:分子(被除数),分母(除数),分数值(商)。

  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带分(整数部分和真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整数(分子除以分母,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分、通分子: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通分)

  公因数

  约分求公因数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真分数、最简假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分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通分、通分子、化成小数)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取*似值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

  (4)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2、带分数加减法: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附:具体解释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六统计与数学广角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统计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打电话的方案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中位数:(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均数就是中位数。

  3、*均数的求法:总数÷总份数=*均数

  4、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1)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偏大偏小的数,也没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用*均数表示一般水*。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时,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

  (3)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就用众数来表示一般水*。

  4、*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①*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均数。

  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均情况。

  ②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③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5、统计图: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优点:条形统计图能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优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注:①画图时注意:一“点”(描点)、二“连”(连线)三“标”(标数据)。

  ②要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两组数据中的数。

  6、打电话:规律——人人不闲着,每人都在传。(技巧:已知人数依次× 2)

  (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

  (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

  (3)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

  七数学广角

  用天*找次品规律:

  1、把所有物品尽可能*均地分成3份,(如余1则放入到最后一份中;如余2则分别放入到前两份中),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2、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

  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

  244~72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6次

  3、找次品规律

  1 2 3 4 5 …次数

  3 3×3 3×3×3 3×3×3×3 3×3×3×3×3 …

  3 9 27 81 243 …次品个数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技巧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课后的学*过程中不注重巩固,只是觉得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就足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知识丰富,不像初中数学那么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它不能进一步挖掘,那么它只是掌握这些知识的表面。因此,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也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时,我做我的练*。

  做练*是必要的,但有些学生只是做练*,而不是巩固这些知识,把知识扩展到做练*,经常是在练*完成后完成练*。这和中学问题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把在这个练*中使用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正在使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发现知识点是关键,也可以发现如何链接相关知识的难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2

  一、图形的变换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

  (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二、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自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然

  数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三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关系:奇数×奇数=奇数质数×质数=合数

  6、、最小

  A的最小因数是:1; A的因数是:A; A的最小倍数是:A;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最小的自然数是:0;

  7、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多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比如:30分解质因数是:(30=2×3×5)

  8、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两个质数的互质数:5和7两个合数的互质数:8和9一质一合的互质数:7和8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9、公因数、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10、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1、求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

  用12和16来举例

  1、求法一:(列举求同法)

  公因数的求法:

  12的因数有:1、12、2、6、3、4

  16的因数有:1、16、2、8、4

  公因数是4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6的倍数有:16、32、48、…

  最小公倍数是48

  2、求法二:(分解质因数法)

  12=2×2×3

  16=2×2×2×2

  公因数是:2×2=4 (相同乘)

  最小公倍数是:2×2 × 3×2×2= 48 (相同乘×不同乘)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特点:

  (1)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2、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正方体特点:

  (1)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长方体

  都有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

  (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

  6个面都是正方形。

  12条棱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有关棱长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贴墙纸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用字母表示:S= 6a2

  生活实际:

  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注意1:用刀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表面积相应增加)

  注意2: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表面积会扩大倍数的*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

  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 h

  (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注意: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 L = 1 dm3 1 ml = 1 cm3)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对于同一个物体,体积大于容积。)

  注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体积就会扩大倍数的立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

  _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排水法求体积,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公式直接求体积。

  排水法的公式:V物体=V现在-V原来

  也可以V物体=S×(h现在- h原来)

  V物体=S×h升高

  8、【体积单位换算】

  率

  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相邻单位进率1000)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1*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方米

  注意: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

  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体积不变。

  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率

  【单位换算】

  大单位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大单位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相邻单位进率10)

  面积单位:1*方千米=100公顷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1公顷=10000*方米(*方相邻单位进率100)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人民币: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也就是把什么*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

  A÷B=(B≠0,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够为0)例如:4÷5=

  5、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1。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

  3、带分数: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带分数>1.

  4、真分数<1≤假分数真分数<1<带分数

  6、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1)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分母,商作为整数,余数作为分子,如:

  =10÷5=2 =21÷5=4

  (2)整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得分子如:

  2= 2×4=8 (8作分子)

  (3)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加分子,得数就是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如:

  5= 5×5+1=26

  (4)1等于任何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如:

  1=====…==…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简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0、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如:

  1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为分数:数小数位数。一位小数,分母是10;两位小数,分母是100……

  如:0.3= 0.03= 0.003=

  (2)分数化为小数:

  方法一:把分数化为分母是10、100、1000……

  如:=0.3 ==0.6 ==0.2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

  如:=3÷4=0.75

  (3)带分数化为小数:

  先把整数后的分数化为小数,再加上整数

  如:2=2+0.3=2.3

  12、比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

  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13、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4、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

  ① 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

  ② 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

  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

  ④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

  ⑤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15、求公因数的方法:

  ①倍数关系:公因数就是较小数。

  ②互质关系:公因数就是1

  ③一般关系:从大到小看较小数的因数是否是较大数的因数。

  16、分数知识图解: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分数与除法:分子(被除数),分母(除数),分数值(商)。

  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带分(整数部分和真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整数(分子除以分母,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分、通分子: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通分)

  公因数

  约分求公因数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真分数、最简假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分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通分、通分子、化成小数)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取*似值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

  (4)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2、带分数加减法: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附:具体解释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六统计与数学广角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统计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打电话的方案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中位数:(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均数就是中位数。

  3、*均数的求法:总数÷总份数=*均数

  4、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1)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偏大偏小的数,也没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用*均数表示一般水*。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时,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

  (3)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就用众数来表示一般水*。

  4、*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①*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均数。

  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均情况。

  ②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③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5、统计图: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优点:条形统计图能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优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注:①画图时注意:一“点”(描点)、二“连”(连线)三“标”(标数据)。

  ②要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两组数据中的数。

  6、打电话:规律——人人不闲着,每人都在传。(技巧:已知人数依次× 2)

  (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

  (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

  (3)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

  七数学广角

  用天*找次品规律:

  1、把所有物品尽可能*均地分成3份,(如余1则放入到最后一份中;如余2则分别放入到前两份中),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2、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

  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

  244~72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6次

  3、找次品规律

  1 2 3 4 5 …次数

  3 3×3 3×3×3 3×3×3×3 3×3×3×3×3 …

  3 9 27 81 243 …次品个数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技巧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课后的学*过程中不注重巩固,只是觉得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就足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知识丰富,不像初中数学那么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它不能进一步挖掘,那么它只是掌握这些知识的表面。因此,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也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时,我做我的练*。

  做练*是必要的,但有些学生只是做练*,而不是巩固这些知识,把知识扩展到做练*,经常是在练*完成后完成练*。这和中学问题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把在这个练*中使用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正在使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发现知识点是关键,也可以发现如何链接相关知识的难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3

  一、图形的变换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

  (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二、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自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然

  数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三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关系:奇数×奇数=奇数质数×质数=合数

  6、、最小

  A的最小因数是:1; A的因数是:A; A的最小倍数是:A;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最小的自然数是:0;

  7、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多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比如:30分解质因数是:(30=2×3×5)

  8、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两个质数的互质数:5和7两个合数的互质数:8和9一质一合的互质数:7和8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9、公因数、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10、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1、求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

  用12和16来举例

  1、求法一:(列举求同法)

  公因数的求法:

  12的因数有:1、12、2、6、3、4

  16的因数有:1、16、2、8、4

  公因数是4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6的倍数有:16、32、48、…

  最小公倍数是48

  2、求法二:(分解质因数法)

  12=2×2×3

  16=2×2×2×2

  公因数是:2×2=4 (相同乘)

  最小公倍数是:2×2 × 3×2×2= 48 (相同乘×不同乘)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特点:

  (1)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2、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正方体特点:

  (1)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长方体

  都有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

  (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

  6个面都是正方形。

  12条棱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有关棱长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贴墙纸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用字母表示:S= 6a2

  生活实际:

  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注意1:用刀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表面积相应增加)

  注意2: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表面积会扩大倍数的*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

  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 h

  (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注意: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 L = 1 dm3 1 ml = 1 cm3)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对于同一个物体,体积大于容积。)

  注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体积就会扩大倍数的立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

  _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排水法求体积,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公式直接求体积。

  排水法的公式:V物体=V现在-V原来

  也可以V物体=S×(h现在- h原来)

  V物体=S×h升高

  8、【体积单位换算】

  率

  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相邻单位进率1000)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1*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方米

  注意: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

  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体积不变。

  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率

  【单位换算】

  大单位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大单位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相邻单位进率10)

  面积单位:1*方千米=100公顷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1公顷=10000*方米(*方相邻单位进率100)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人民币: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也就是把什么*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

  A÷B=(B≠0,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够为0)例如:4÷5=

  5、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1。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

  3、带分数: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带分数>1.

  4、真分数<1≤假分数真分数<1<带分数

  6、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1)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分母,商作为整数,余数作为分子,如:

  =10÷5=2 =21÷5=4

  (2)整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得分子如:

  2= 2×4=8 (8作分子)

  (3)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加分子,得数就是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如:

  5= 5×5+1=26

  (4)1等于任何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如:

  1=====…==…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简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0、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如:

  1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为分数:数小数位数。一位小数,分母是10;两位小数,分母是100……

  如:0.3= 0.03= 0.003=

  (2)分数化为小数:

  方法一:把分数化为分母是10、100、1000……

  如:=0.3 ==0.6 ==0.2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

  如:=3÷4=0.75

  (3)带分数化为小数:

  先把整数后的分数化为小数,再加上整数

  如:2=2+0.3=2.3

  12、比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

  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13、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4、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

  ① 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

  ② 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

  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

  ④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

  ⑤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15、求公因数的方法:

  ①倍数关系:公因数就是较小数。

  ②互质关系:公因数就是1

  ③一般关系:从大到小看较小数的因数是否是较大数的因数。

  16、分数知识图解: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分数与除法:分子(被除数),分母(除数),分数值(商)。

  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带分(整数部分和真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整数(分子除以分母,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分、通分子: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通分)

  公因数

  约分求公因数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真分数、最简假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分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通分、通分子、化成小数)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取*似值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

  (4)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2、带分数加减法: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附:具体解释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六统计与数学广角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统计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打电话的方案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中位数:(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均数就是中位数。

  3、*均数的求法:总数÷总份数=*均数

  4、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1)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偏大偏小的数,也没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用*均数表示一般水*。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时,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

  (3)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就用众数来表示一般水*。

  4、*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①*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均数。

  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均情况。

  ②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③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5、统计图: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优点:条形统计图能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优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注:①画图时注意:一“点”(描点)、二“连”(连线)三“标”(标数据)。

  ②要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两组数据中的数。

  6、打电话:规律——人人不闲着,每人都在传。(技巧:已知人数依次× 2)

  (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

  (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

  (3)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

  七数学广角

  用天*找次品规律:

  1、把所有物品尽可能*均地分成3份,(如余1则放入到最后一份中;如余2则分别放入到前两份中),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2、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

  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

  244~72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6次

  3、找次品规律

  1 2 3 4 5 …次数

  3 3×3 3×3×3 3×3×3×3 3×3×3×3×3 …

  3 9 27 81 243 …次品个数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技巧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课后的学*过程中不注重巩固,只是觉得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就足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知识丰富,不像初中数学那么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它不能进一步挖掘,那么它只是掌握这些知识的表面。因此,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也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时,我做我的练*。

  做练*是必要的,但有些学生只是做练*,而不是巩固这些知识,把知识扩展到做练*,经常是在练*完成后完成练*。这和中学问题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把在这个练*中使用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正在使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发现知识点是关键,也可以发现如何链接相关知识的难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4

  1、a×b=c(a、b、c是不为0的整数),c是a和b的倍数,a和b是c的因数。

  找因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2、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

  偶数:是2的倍数(0也是偶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是2、3、5的倍数的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公因数、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6、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图形与几何:空间与*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移、旋转、轴对称;

  统计与概率: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处理数据;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数学做计算题型时需要注意什么

  (1)认真读题,仔细审题;

  (2)在计算一般算式时,得数的末尾也应该写出单位名称,但不打括号。例:32千克×4=128千克;

  (3)应用题在算式中要在得数后加括号,填上单位名称。

  例:一筐苹果重5千克,8箱苹果重多少千克?5×8=40(千克)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5

  1、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 0 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 0 占位。

  2、计算中的发现:

  ①一个数(0 除外)乘小于 1 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如:3.70.2=0.74

  ②一个数(0 除外)乘大于 1 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如:3.72=7.4

  ③一个数(0除外)乘于1,积和原来的数相等。如:3.51=3.5

  3、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①把因数的位置交换,再乘一遍。(通用)

  ②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4、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加、减法是第一级,乘、除法是第二级)

  ①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即是先后+﹣)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积的*似值:

  先求出积,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6、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 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 abc=a(bc)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1)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1

  1.《四时田园杂兴(一)》: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释:白天锄草,夜里纺线,农村男女各干其事无闲暇。孩子们还不会种田织布,也靠在桑树下学*种瓜。

  中心:通过描写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2.《四时田园杂兴(二)》: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解释:夏天四五月的田野梅子金黄,杏子肥嫩,麦穗花儿雪白,菜花少了。白天时间长,庭院篱边行人稀少,满园是蜻蜓展翅、蝴蝶戏飞。

  中心:通过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3.《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解释:我失去了杨开慧,你失去了柳直荀,他们的英魂轻轻飘扬到九重霄。请问吴刚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吴刚捧出桂花酒来招待他们。寂寞的嫦娥也喜笑颜开,舒展开宽大的袖子,在万里长空中,为两位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忽然传来人间已经推翻**派统治的消息,他们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像天上降下的倾盆大雨。

  中心: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战友、亲人的深切悼念之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和不朽精神。

  4.《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释:清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轻扬的尘土,旅店外的杨柳显得更加青翠。奉劝您再喝尽这斟的满满一杯的美酒,要知道西行过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中心:本诗描写了送别时作者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表达了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5.《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解释:漫天黄云,太阳被笼罩的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不晓得您美妙的琴音。

  中心:本诗描写了送别诗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鼓励,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2

  1.生活的美妙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要使生活变得有趣,就要不断的充实它。——(苏联)高尔基

  解释:在生活里时常出现许多的乐趣,我们要发现这些乐趣,然后不断的创造乐趣,使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2.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幸福。——(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解释:我们做好事才会感到快乐,这是人生中最可靠、也是唯一的幸福。

  3.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法国)蒙田

  解释:我们对生活关心的多,付出的多,获得的快乐就多,反之,获得的乐趣就少。

  4.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姜女庙

  解释:这幅对联利用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描绘了海水涨落,浮云长消的景象,显示了自然界变幻多姿的景色。本句最普遍的读法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5.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

  解释:青山很幸运,因为他们可以埋葬忠烈之士,供人敬仰;白铁很无辜,因为他们被铸造成奸佞之人,被人唾骂。

  6.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云湿黄花。——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解释:七十二名烈士英勇奋战、为国献身;全国人民表达了对烈士的悼念之情。

  7.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秋瑾

  解释: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要努力挽救国,将不国的混乱局面扭转乾坤。

  8.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黄宗羲

  解释:作为大丈夫,是看事情的是非对错,不是看对个人的利害关系;看是否顺应时势,不管结果成败;做事不看眼前,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9.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捷克斯洛伐克)伏契克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解释: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既然他们不能同时获得,那我就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既然他们不能同时获得,那我就选择大义。

  11.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12.生命苦短,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英国)莎士比亚

  解释:生命即使很短,但是我们创下的功绩可以使我们流芳百世。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3

  1.《养花》: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的养花经历,切身体会到养花的乐趣,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山中杂记》:本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的生活情景,写出了他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长城赞》:本文通过描绘长城起伏奔腾、气势磅礴的雄姿,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4.《索桥的故事》:本文通过讲述都江堰上“安澜桥”的故事,抒发了对民间百姓善良、淳朴的爱心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造福百姓的人的敬意。

  5.《我站在铁索桥上》:本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从而激起我们热爱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6.《你,浪花的一滴水》:本文以歌颂雷锋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雷锋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7.《金色的鱼钩》:本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8.《白衣天使》:本文是一篇介绍南丁格尔的人物传记,通过讲述南丁格尔为护理学一生创下的伟大功绩,表达了作者对执着坚毅、无私无畏、用爱心和恒心为伤者带去福音的白衣天使的敬佩之情。

  9.《野草》:本文通过写植物种子神奇的力量,赞颂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比喻人们要有顽强的意志,鼓励人们克服阻力,奋发向上、勇于斗争。

  10. 《琥珀》: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也是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他在科学上的价值。

  11. 《矛与盾》: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12. 《鹬蚌相争》:本文讲述了鹬蚌互相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翁从中得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互相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13.《小抄写员》:本文通过记叙小学生叙利奥默默忍受父亲的误解责怪,偷偷帮父亲抄写签条挣钱养家的故事,赞扬了他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4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2、《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 “(意欲捕鸣蝉)”。我们还从诗中“"(捕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高鼎)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草长莺飞二月天, 篱落疏疏一径深,

  拂堤杨柳醉春烟。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散学归来早, 儿童急走追黄蝶 ,

  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诗意:

  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 振:震荡。 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樾:树阴。意欲:心想。

  练*一

  一、“诗中有画”的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九个“一”写出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二、带有“风”字的古诗。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赞美老师的名言: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根据提示写成语

  1、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

  2、形容人才学出众的成语: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3、八字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 杜甫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 刘向

  赏析小说的写作特色。

  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衬托。③对比。④象征。⑤设置悬念。

  ⑥铺垫。⑦照应等。

  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5

  一、辨一辨

  躁()挠()脾()惠()遣赠范魁刑泰摊嘱

  燥()饶()碑()慧()遗增犯魅刊奏滩瞩

  二、整一整

  1.有恒心有毅力的:滴水穿石、绳锯木断、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百折不挠、金石可镂

  2.形容声势浩大的:排山倒海、千军万马、势如破竹、气壮山河、浩浩荡荡、石破天惊、万马奔腾

  3.出自《史记》的成语:兔死狗烹、韦编三绝、后来居上、门可罗雀、约法三章、四面楚歌、指鹿为马

  4.表示“精读”的: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含英咀华、精推细敲、倒背如流、细嚼慢咽、字斟句酌

  5.表示“略读”的: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甚了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6.表示书读得多的: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见多识广、博古通今

  7.介绍郑和远航的:浩浩荡荡、惊涛骇浪、讲和通好、络绎于途、观风问俗、五洲四海、心悦诚服

  三、填一填

  1.本单元,我认识了身残志坚、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海伦凯勒,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百折不挠的阿炳,临危不乱、足智多谋、镇定自若、智勇双全的明朝航海家郑和,不屈不挠、忍辱负重、坚持不懈、发愤著书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2.《史记》中的故事名称有:纸上谈兵、完璧归赵、大禹治水、围魏救赵、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3.《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名称有:大禹治水、赵王勾践卧薪尝胆、李广射虎、刘备三顾茅庐、郑和七下西洋、林则徐虎门销烟等

  四、理一理

  1.关爱他人公益用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情系残疾兄弟姐妹,奉献一份诚挚爱心。

  2.海伦凯勒的名言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了影。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3.描写音乐的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

  4.关于克服困难名言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法)巴尔扎克

  不认识痛苦,就不是一条好汉。——(法)雨果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法)巴尔扎克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2)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 (菁华5篇)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1

  1、分数: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4、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5、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

  6、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7、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8、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用整数与分母的积做分子。

  9、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乘分母加分子做分子,分母不变。

  10、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11、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如12=2×2×3

  12、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13、互质: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互质的规律:(1)相邻的自然数互质;(2)相邻的奇数都是互质数;(3)1和任何数互质;(4)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5)2和任何奇数互质。质数与互质的区别:质数是就一个数而言,而互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之间的关系;这些数本身不一定是质数,但它们之间的公因数是1,如8和9。

  14、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5、求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关系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倍数关系

  16、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最简分数,或者说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的1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17、约分: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计算结果通常用最简分数表示。

  18、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通分。通常用最小公倍数做分数的分母较简便。

  19、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时,分母小的分数大;分子分母都不同时,通分再比。

  20、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21、分数的意义两种解释:①把单位“1”*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②把3*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数学整数加法知识点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数学世界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最大的数,从数学意义上讲是不存在的。但是有一个数,宇宙间任何一个量都未能超过它,这个数就是10的100次方,也叫“古戈尔”(gogul的.译音)。

  目前世界上每秒运算10亿(10的9次方)次的最快速的电子计算机,假定它从宇宙形成时(距今约200亿年)就开始运算,到今天,其运算总次数也不够10的100次方次。

  没有最小的数字,但有最小的自然数,就是“0”。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2

  一、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二、点小数点的方法: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乘得的积的小数点位数不够,就要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一个数(0除外)乘以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以小于1的数,数比原来的数小。

  三、积的*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四舍五入法: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由于小数的末尾去掉0和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取小数的`*似数时不用把数改写成0,直接去掉。

  2.205≈2 (保留整数)

  2.205≈2.2 (保留一位小数)

  2.205≈2.21 (保留两位小数)

  四、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1)从左往右算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

  4)不用算的先抄下来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a+b)×c=a×c+b×c

  扩展:

  (a+b+c)×d=a×d+b×d+c×d

  数学怎么比较分数大小?

  (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子比较大。

  (3)什么是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4)什么是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5)什么是带分数?

  由整分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带分数。

  (6)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7)什么是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数叫做约分。

  (8)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小学数学乘法法则

  1.一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一位数乘法一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乘法口诀是根据。

  2.两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两位数乘法两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两次乘积加一起。

  3.多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几位数乘法几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百位数乘得若干百,积的末位对百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几次乘积加一起。

  4.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法则

  因数末尾若有0,写在后面先不乘,

  乘完积补上0,有几个0写几个0。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3

  一、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二、点小数点的方法: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乘得的积的小数点位数不够,就要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一个数(0除外)乘以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以小于1的数,数比原来的数小。

  三、积的*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四舍五入法: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由于小数的末尾去掉0和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取小数的*似数时不用把数改写成0,直接去掉。

  2.205≈2 (保留整数)

  2.205≈2.2 (保留一位小数)

  2.205≈2.21 (保留两位小数)

  四、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1)从左往右算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

  4)不用算的先抄下来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a+b)×c=a×c+b×c

  扩展:

  (a+b+c)×d=a×d+b×d+c×d

  数学怎么比较分数大小?

  (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子比较大。

  (3)什么是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4)什么是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5)什么是带分数?

  由整分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带分数。

  (6)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7)什么是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数叫做约分。

  (8)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小学数学乘法法则

  1.一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一位数乘法一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乘法口诀是根据。

  2.两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两位数乘法两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两次乘积加一起。

  3.多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几位数乘法几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百位数乘得若干百,积的末位对百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几次乘积加一起。

  4.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法则

  因数末尾若有0,写在后面先不乘,

  乘完积补上0,有几个0写几个0。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4

  1、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字母公式:C=(a+b)×2

  面积=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字母公式: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

  剪拼、*移

  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旋转

  *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行四边形的底;

  *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行四边形的高;

  *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的面积,

  *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4、梯形面积公式推导:

  旋转

  5、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知道就行。

  *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7、长方形框架拉成*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8、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数学0是奇数还是偶数

  0是一个特殊的偶数(20xx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20xx年也规偶数定零为偶数)。它既是正偶数与负偶数的分界线,又是正奇数与负奇数的分水岭。

  小学规定0为最小的偶数,但是在初中学*了负数,出现了负偶数时,0就不是最小的偶数了。

  哥德巴赫猜想说明任何大于二的偶数都可以写为两个质数之和,但尚未有人能证明这个猜想。

  小学数学必背关系表达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5

  1、分数: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4、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5、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

  6、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7、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8、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用整数与分母的积做分子。

  9、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乘分母加分子做分子,分母不变。

  10、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11、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如12=2×2×3

  12、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13、互质: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互质的规律:(1)相邻的自然数互质;(2)相邻的奇数都是互质数;(3)1和任何数互质;(4)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5)2和任何奇数互质。质数与互质的区别:质数是就一个数而言,而互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之间的关系;这些数本身不一定是质数,但它们之间的公因数是1,如8和9。

  14、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5、求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关系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倍数关系

  16、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最简分数,或者说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的1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17、约分: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计算结果通常用最简分数表示。

  18、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通分。通常用最小公倍数做分数的分母较简便。

  19、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时,分母小的分数大;分子分母都不同时,通分再比。

  20、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21、分数的意义两种解释:①把单位“1”*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②把3*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数学整数加法知识点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数学世界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最大的数,从数学意义上讲是不存在的。但是有一个数,宇宙间任何一个量都未能超过它,这个数就是10的100次方,也叫“古戈尔”(gogul的译音)。

  目前世界上每秒运算10亿(10的9次方)次的最快速的电子计算机,假定它从宇宙形成时(距今约200亿年)就开始运算,到今天,其运算总次数也不够10的100次方次。

  没有最小的数字,但有最小的自然数,就是“0”。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3)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精选5篇)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1

  一、体积与容积概念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从外部测量)

  容积:容器所能容纳入体的体积叫做物体的容积。(从内部测量)

  注意:①同一个容器,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时,容积*等于体积。如果容器壁忽略不计时,容积等于体积。

  ②几个物体拼在一起时,它们的体积不发生改变(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二、体积单位

  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2、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①矿泉水瓶、墨水瓶可以用毫升作单位

  ②热水瓶等较大盛液体容器、冰箱可以用升作单位

  ③我们饮用的自来水用“立方米”作单位

  三、长方体的体积

  1、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①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体积用V表示,体积可表示为V=abh

  ②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棱长用a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补充知识点:长方体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

  2、能利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其他两个条件求出问题。

  如:长方体的高=体积÷长÷宽

  长=体积÷高÷宽宽=体积÷高÷长

  注意:计算体积时,单位一定要统一;

  表面积与体积表示的意义不一样,单位不同,无法比较大小。

  四、体积单位的换算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L)、毫升(mL)

  知识点:

  1、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相邻体积、容积单位间进为1000

  2、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由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由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五、有趣的测量

  1、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一般都是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通过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注意液面是“升高了”还是“升高到”)

  注意:在测量体积较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要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物体的体积,再算出一个物体的体积

  2、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现在液体体积减去原来液体体积

  数学小数的读法

  一种是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例如:0.38读作百分之三十八,14.56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另一种读法,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例如:0.45读作零点四五;56.032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0005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小学数学mm是什么单位

  1mm一般指长度单位

  mm指毫米,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千米、米、微米、纳米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mm也是降雨量单位。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单位用毫米表示。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例如: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暴雨降雨量为50至99.9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2长度单位简介及换算

  分米(dm)、厘米(cm)、纳米(nm)等,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分米dm,米m。毫米mm,厘米cm,用符号“m”表示。

  1里=150丈=500米。

  2里=1公里(1000米)。

  1丈=10尺。

  1丈=3.33米。

  1尺=3.33分米。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2

  1、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2、计算中的发现:①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如:3.7×0.2=0.74

  ②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如:3.7×2=7.4

  ③一个数(0除外)乘于1,积和原来的数相等。如:3.5×1=3.5

  3、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①把因数的位置交换,再乘一遍。(通用)②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4、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加、减法是第一级,乘、除法是第二级)

  ①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即是先×÷后+?)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积的*似值:先求出积,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6、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上文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3

  一、图形的变换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

  (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二、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自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然

  数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三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关系:奇数×奇数=奇数质数×质数=合数

  6、、最小

  A的最小因数是:1; A的因数是:A; A的最小倍数是:A;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最小的自然数是:0;

  7、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多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比如:30分解质因数是:(30=2×3×5)

  8、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两个质数的互质数:5和7两个合数的互质数:8和9一质一合的互质数:7和8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9、公因数、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10、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1、求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

  用12和16来举例

  1、求法一:(列举求同法)

  公因数的求法:

  12的因数有:1、12、2、6、3、4

  16的因数有:1、16、2、8、4

  公因数是4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6的倍数有:16、32、48、…

  最小公倍数是48

  2、求法二:(分解质因数法)

  12=2×2×3

  16=2×2×2×2

  公因数是:2×2=4 (相同乘)

  最小公倍数是:2×2 × 3×2×2= 48 (相同乘×不同乘)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特点:

  (1)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2、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正方体特点:

  (1)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长方体

  都有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

  (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

  6个面都是正方形。

  12条棱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有关棱长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贴墙纸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用字母表示:S= 6a2

  生活实际:

  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注意1:用刀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表面积相应增加)

  注意2: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表面积会扩大倍数的*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

  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 h

  (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注意: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 L = 1 dm3 1 ml = 1 cm3)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对于同一个物体,体积大于容积。)

  注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体积就会扩大倍数的立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

  _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排水法求体积,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公式直接求体积。

  排水法的公式:V物体=V现在-V原来

  也可以V物体=S×(h现在- h原来)

  V物体=S×h升高

  8、【体积单位换算】

  率

  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相邻单位进率1000)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1*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方米

  注意: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

  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体积不变。

  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率

  【单位换算】

  大单位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大单位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相邻单位进率10)

  面积单位:1*方千米=100公顷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1公顷=10000*方米(*方相邻单位进率100)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人民币: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也就是把什么*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

  A÷B=(B≠0,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够为0)例如:4÷5=

  5、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1。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

  3、带分数: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带分数>1.

  4、真分数<1≤假分数真分数<1<带分数

  6、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1)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分母,商作为整数,余数作为分子,如:

  =10÷5=2 =21÷5=4

  (2)整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得分子如:

  2= 2×4=8 (8作分子)

  (3)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加分子,得数就是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如:

  5= 5×5+1=26

  (4)1等于任何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如:

  1=====…==…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简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0、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如:

  1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为分数:数小数位数。一位小数,分母是10;两位小数,分母是100……

  如:0.3= 0.03= 0.003=

  (2)分数化为小数:

  方法一:把分数化为分母是10、100、1000……

  如:=0.3 ==0.6 ==0.2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

  如:=3÷4=0.75

  (3)带分数化为小数:

  先把整数后的分数化为小数,再加上整数

  如:2=2+0.3=2.3

  12、比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

  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13、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4、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

  ① 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

  ② 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

  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

  ④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

  ⑤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15、求公因数的方法:

  ①倍数关系:公因数就是较小数。

  ②互质关系:公因数就是1

  ③一般关系:从大到小看较小数的因数是否是较大数的因数。

  16、分数知识图解: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分数与除法:分子(被除数),分母(除数),分数值(商)。

  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带分(整数部分和真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整数(分子除以分母,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分、通分子: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通分)

  公因数

  约分求公因数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真分数、最简假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分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通分、通分子、化成小数)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取*似值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

  (4)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2、带分数加减法: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附:具体解释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六统计与数学广角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统计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打电话的方案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中位数:(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均数就是中位数。

  3、*均数的求法:总数÷总份数=*均数

  4、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1)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偏大偏小的数,也没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用*均数表示一般水*。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时,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

  (3)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就用众数来表示一般水*。

  4、*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①*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均数。

  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均情况。

  ②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③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5、统计图: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优点:条形统计图能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优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注:①画图时注意:一“点”(描点)、二“连”(连线)三“标”(标数据)。

  ②要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两组数据中的数。

  6、打电话:规律——人人不闲着,每人都在传。(技巧:已知人数依次× 2)

  (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

  (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

  (3)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

  七数学广角

  用天*找次品规律:

  1、把所有物品尽可能*均地分成3份,(如余1则放入到最后一份中;如余2则分别放入到前两份中),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2、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

  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

  244~72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6次

  3、找次品规律

  1 2 3 4 5 …次数

  3 3×3 3×3×3 3×3×3×3 3×3×3×3×3 …

  3 9 27 81 243 …次品个数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技巧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课后的学*过程中不注重巩固,只是觉得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就足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知识丰富,不像初中数学那么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它不能进一步挖掘,那么它只是掌握这些知识的表面。因此,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也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时,我做我的练*。

  做练*是必要的,但有些学生只是做练*,而不是巩固这些知识,把知识扩展到做练*,经常是在练*完成后完成练*。这和中学问题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把在这个练*中使用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正在使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发现知识点是关键,也可以发现如何链接相关知识的难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4

  1、(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a×a可以写作a・a或a,a读作a的*方。2a表示a+a

  3、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解方程原理:天**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5、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6、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7、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8、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针对练*

  1.判一判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一样的。()

  (4)10=4x-8不是方程。()

  (5)x=0是方程5x=5的解。()

  (6)9.3-1.3=10-2是等式。()

  2.解方程。

  x+53=102x-17=54

  x-0.9=1.2x+310=690

  8.5+x=10.2x-0.74=1.5

  数学中什么叫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或表达式)之间的关系。比如大小、倍数、互为相反数等。数量关系式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用式子表达。,比如说a是b的两倍,写成数量关系式是a=2b。

  中括号在数学中的含义

  在四则运算中,表示计算顺序,在小括号之后、大括号之前;表示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表示取未知数的整数部分;在函数中,表示函数的闭区间;在线性代数中,表示矩阵;正则表达式中表示字符集合。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5

  第一单元 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y)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第几行(y),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3、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4、将某个点向左右*移几格,只是列(x)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左减,向右加,行(y)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8,3),列6+2=8;将点(6,3)的位置向左*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4,3),列6-2=4。

  5、将某个点向上下*移几格,只是行(y)上的数字发生加减变化,向上减,向下加,列(x)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上*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5),行3+2=5;将点(6,3)的位置向下*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1),列3-2=1。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4、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5、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举例:[6,8]=24,(6,8)=2,24是2的倍数。

  6、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举例:15和5,[15,5]=15,(15,5)=5

  素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举例:[3,7]=21,(3,7)=1

  一个素数和一个合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5,8]=40,(5,8)=1

  相邻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9,8]=72,(9,8)=1

  特殊关系的数(两个都是合数,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但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公因数1),比如4和9、4和15、10和21,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用大数翻倍法或短除法。(详见课本31页内容)

  第四单元 认识分数

  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最大的分数单位是2(1)。

  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7(3)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7(3)吨表示把1吨*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5(1)和1米的5(4)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6、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3),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4)。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

  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

  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例如,3(4)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3(1)合成的数,写作

  1 3(1),读作一又三分之一。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

  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14、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把整数乘分母加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15、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用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子。

  16、大于7(3)而小于7(5)的分数有无数个;分数单位是7(1)只有7(4)一个。

  17、分数大小比较的应用题:工作效率大的快,工作时间小的快。

  18、一些特殊分数的值:

  2(1) = 0.5 4(1) = 0.25 4(3) =0.75 5(1) =0.2 5(2) =0.4 5(3) =0.6

  5(4) =0.8 8(1) =0.125 8(3) =0.375 8(5) =0.625 8(7) =0.875 10(1) =0.1 16(1) =0.0625

  16(3) =0.1875 16(5) =0.3125 20(1) =0.05 25(1) =0.04 50(1) =0.02 100(1) =0.01

  19、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列算式计算。

  第五单元 找规律

  1、单向*移求不同的和的个数规律:

  方格的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

  2、双向*移

  如果*移的方向既有横又有纵,我们只要分别探究出两个方向上各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和单向*移的规律一样),相乘的积是多少一共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

  3、中间的数框出的个数=框出的每个数的和

  框出的每个数的和框出的个数=中间的数

  (注意:有些数字的和是不能框出来的,(1)是框出的每个数的和框出的个数中间的数;(2)是虽然框出的每个数的和框出的个数=中间的数,但中间的数在边上;(3)出现有空白方格。)

  第六单元 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和整数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类似。

  2、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3、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方法: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

  4、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做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5、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1)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2)化成小数后再比较。(3)先通分转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4)十字相乘法。

  球的反弹实验

  球的反弹高度实验的结论:

  (1)用同一种球从不同高度下落,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不变,这说明同一种球的弹性是一样的。

  (2)用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

  第七单元 统计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八单元 分数加法和减法

  1、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为带分数;计算后要验算。

  2、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减,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差。

  3、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0;分子接*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2(1);分子分母越接*,分数就越接*1。

  4、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5、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可以在分数加、减法中运用,使计算简便。乘法分配律也适用分数的简便计算。

  6、裂项公式(用于特殊的简便计算)

  密铺

  1、由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四边形)能够密铺

  2、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不能够密铺。

  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策略

  1、倒推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在计算、图形转换、时间推算等许多实际问题中都有应用。倒推时还用到一些反义词呢

  2、要正确解决多次倒推的策略就是对题目先进行整理,通过整理过程来理清思路,再倒推回去或列方程解答。

  3、对于条件出现一半的复杂倒推题目,通常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分析列算式来解决。

  第十单元 圆

  1、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面图形。(以前所学的图形如长方形、梯形等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面图形)

  2、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用圆规画圆的过程:先两脚**,再固定针尖,最后旋转成圆。画圆时要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4、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 r=d2)

  5、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就是直径。

  6、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所以要比较两圆的大小,就是比较两个圆的直径或半径。

  7、正方形里最大的圆。两者联系:边长=直径

  画法:(1)画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2)以对角线交点为圆心,以边长为直径画圆。

  8、长方形里最大的圆。两者联系:宽=直径

  画法:(1)画出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2)以对角线交点为圆心,以边长为直径画圆。

  9、同一个圆内的所有线段中,圆的直径是最长的。

  10、车轮滚动一周前进的路程就是车轮的周长。

  每分前进米数(速度)=车轮的周长转数

  11、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读pi)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1592653

  我们在计算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似值3.14。3.14

  1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么C=d或C = 2r

  13、求圆的半径或直径的方法:d = C圆 r= C圆 2= C圆2

  14、半圆的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一条直径。 C半圆= r+2r C半圆= d2+d

  15、常用的3.14的倍数:

  3.142=6.28 3.143=9.42 3.144=12.56 3.145=15.7 3.146=18.84

  3.147=21.98 3.148=25.12 3.149=28.26 3.1412=37.68 3.1414=43.96

  3.1416=50.24 3.1418=56.52 3.1424=75.36 3.1425=78.5

  3.1436=113.04 3.1449=153.86 3.1464=200.96 3.1481=254.34

  16、圆的面积公式:S圆=r2。圆的面积是半径*方的倍。

  17、圆的面积推导:圆可以切拼成*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即S长方形=S圆);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即b=r);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a=2(C)=r)。即:S长方形= a b

  S圆 = r r

  = r2

  S圆 = r2

  注意:切拼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了两条半径。C长方形=2r+2r=C圆+d

  18、半圆的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S半圆=r22

  19、大小两个圆比较,半径的倍数=直径的倍数=周长的倍数,

  面积的倍数=半径的倍数2

  20、周长相等的*面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面积相等的*面图形中,圆的周长最短。

  21、求圆环的面积一般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还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S圆环=r2=(R2-r2)

  22、常用的*方数:112=121 122=144 132=169 142=196 152=225 162=256 172=289 182=324 192=361 202=400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4)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6篇

  1、(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a×a可以写作a·a或a,a读作a的*方。2a表示a+a

  3、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解方程原理:天**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5、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6、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7、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8、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针对练*

  1.判一判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一样的。()

  (4)10=4x-8不是方程。()

  (5)x=0是方程5x=5的解。()

  (6)9.3-1.3=10-2是等式。()

  2.解方程。

  x+53=102x-17=54

  x-0.9=1.2x+310=690

  8.5+x=10.2x-0.74=1.5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点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小学数学0的相关知识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0没有倒数,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0的*方根是0,0的立方根是0,0乘任何数都等于0,除0之外任何数的0次方等于1。0不能作为分母出现,0的所有倍数都是0。0不能作为除数。

  1、长方形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长方形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c=(a+b)×2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或者s=a×a

  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或者c= a×4

  3、*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4、三角形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6、计算圆木、钢管等的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7、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行四边形面积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怎么样才能打好小学数学基础

  第一,重视小学数学公式。有很多同学数学学不好就是因为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具体的表现为对小学数学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明,不去挖掘引申的含义,对数学概念的特殊情况不明白。还有对数学概念和公式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小学学生缺乏对概念的理解。

  还有一部分小学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其实记忆是理解的基础。我们设想如果你不能将数学公式烂熟于心,那么又怎么能够在数学题目中熟练的应用呢?

  第二,就是总结那些相似的数学题目。当我们养成了总结归纳的*惯,那么小学的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哪些是自己比较擅长的,哪些是自己还不足的。

  同时善于总结也会明白自己掌握哪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掌握了小学数学的解题技巧。其实,做到总结和归纳是学会数学的关键,如果小学学生不会做到这一点那么久而久之,不会的数学题目还是不会。

  小学分数数学知识点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1、 长方形周长=(长+宽)×2 C = 2 ( a + b )

  2、 长方形面积=长×宽 S = a b

  3、 正方形周长=边长×4 C = 4 a

  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 = a 2

  5、 *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 = a h

  6、 *行四边形底=面积÷高 a = S ÷ h

  7、 *行四边形高=面积÷底 h = S ÷ a

  8、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 = a h ÷ 2

  9、 三角形底=面积×2÷高 a = 2 S ÷ h

  10、三角形高=面积×2÷底 h = 2 S ÷ a

  11、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 ( a + b ) h ÷ 2

  12、梯形高=梯形面积×2÷(上底+下底) h = 2 S ÷( a + b )

  13、梯形上底=梯形面积×2÷高-下底 a = 2 S ÷ h - b

  14、梯形下底=梯形面积×2÷高-上底 b = 2 S ÷ h - a

  15、1*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方米

  16、1公顷=10000*方米

  17、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数的整除:

  1、能被15整除的数一定还能被( 1、3、5 )整除。[写出所有可能]

  2、从0、2、3、7、8中选出四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有因数2、3、5的四位数,其中最大的是( 8730 ),最小的是( 2370 )。 解:有0,3,7,8和0,2,3,7两种可能

  3、六个连续偶数的和是210,这六个偶数是( 30、32、34、36、38、40 )。

  4、在15、19、27、35、51、91这六个数中,与众不同的数是( 19 ),因为( 只有19是质数,其它都是合数 )。

  5、两个质数的积是46,这两个质数的和是( 25 )。

  解:因为46是偶数,因此它必是一个奇质数与一个偶质数的积,而偶质数只有2,另一个质数为46÷2=23,所以2与23的和是25。

  6、1992所有的质因数的和是( 88 )。

  解:1992=2 2 2 3 83,所以1992所有的质因数的和是2+2+2+3+83=92。

  7、有两个数都是合数,又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90,这两个数是( 9和10 )。

  8、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的( 因 )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最大公因数的( 倍 )数。

  9、几个数的( 最大公因 )数的所有( 因 )数,都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几个数的( 最小公倍 )数的所有( 倍 )数,都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10、A、B、C都是非零自然数,且A÷B=C,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A ),最大公因数是( B ),C是( A )的因数,A是B的(倍 )数。

  11、甲数=2×3×5×A,乙数=2×3×7×A。如果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30,A应该是( 5 );如果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630,A应该是( 3 )。

  12、自然数A=B-1,A、B都是非零自然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1 ),最小公倍数( AB )。

  13、长180厘米,宽45厘米,高18厘米的`木料,至少能锯成不余料的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多少块?

  解:180、45、18的最大公因数是9,当锯成的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9厘米时,锯出的正方体木块块数最少,是(180÷9)×(45÷9)×(18÷9)=20×5×2=200块。

  14、用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7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叠成一个正方体,至少需要这种长方体木块多少块?

  解:9、6、7的最小公倍数是126,即叠成的正方体棱长最小是126厘米,至少需要(126÷9)×(126÷6)×(126÷7)=14×21×18=5292块这样的长方体木块才能叠成一个正方体。

  15、同学们进行队列训练,如果每排8人,最后一排6人;如果每排10人,最后一排少4人。参加队列训练的学生最少有多少人?

  解:根据题意,学生人数除以8余6,除以10也余6,所以是8和10的最小公倍数40的倍数加6,学生最少是40+6=46人。

  16、小红、小兰、小刚和小华,他们的年龄恰好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他们的年龄相乘的积是5040。那么,小红、小兰、小刚和小华各是多少岁?

  解:5040=2×2×2×2×3×3×5×7=7×(2×2×2)×(3×3)×(2×5),分别是7、8、9、10岁。

  长方体和正方体:

  17、写出长方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侧面积=( )×( )。

  1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则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9 )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27 )倍。

  19、用若干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这样的小正方体( 8 )个,此时所拼成的较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每个小正方体表面积的( (2×2×6)÷(1×1×6)=4 )倍。

  20、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高2分米,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解:长和宽都是2÷4=0.5分米,体积0.5×0.5×2=0.5立方分米。

  21、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高4米,教室里有32个学生,*均每人占有多少空间?

  解:8×6×4=192立方米,192÷32=6立方米。

  22、一个无盖的木盒,从外面量长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木板厚1厘米。这个木盒的容积是多少?

  解:长10-1×2=8厘米,宽8-1×2=6厘米,高5-1=4厘米,容积8×6×4=192立方厘米。

  23、把一个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3分米、2分米的长方体截成两个小长方体,这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之和最大是( )*方分米。

  解: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5×3×2+5×2×2+3×2×2=62*方分米,截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5×3×2=30*方分米,这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之和最大是62+30=92*方分米。

  24、有一个长方体,如果把它的长减少2分米,那么它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会减少48*方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解:横截面是正方形,即宽与高相等。长方体的宽与高都是48÷4÷2=6分米,长是6+2=8分米,体积是8×6×6=288立方分米。

  25、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得到多少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方厘米?

  解:切成了(6÷2)×(6÷2)×(6÷2)=27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增加了6×6×4×3=432*方厘米。

  26、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0*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解:小正方体的一个面是40÷(5×2)=4*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4×6=24*方厘米。

  27、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容器内装有6升水,这时水面高度是15厘米。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容器内水面的高度是16.5厘米。请你求出这个苹果的体积。

  解:6升=6000毫升,底面积是6000÷15=400*方厘米,苹果的体积是400×(16.5-15)=600立方厘米。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8、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37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 23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最小的合数。

  29、有分母都是7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各一个,它们的大小只差一个分数单位。这三个分数分别是( , ,1 )。

  30、一个分数的分子缩小到原来的 ,分母缩小到原来的 ,分数的值就( 扩大到原来的3倍 )。

  31、一辆小汽车6分钟行驶9千米,行驶1千米要( )分,1分钟能行驶( 1.5 )千米。

  32、 <<1,□里可以填的自然数有( )。[写出所有可能]

  解: < < ,5□=50、55、60,□=10、11、12。

  33、某工厂有煤5吨,如果每天烧 吨,这些煤可烧( 5÷ =5÷0.2=25 )天;如果每天烧这些煤的 ,这些煤可烧( 5 )天。

  34、五(1)班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那么,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 )。

  35、某厂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的 ,女职工比男职工多30人,男职工有( )人。

  1、用字母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a+b)×2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4a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

  3、读作:x的*方,表示:两个x相乘。

  2x表示:两个x相加,或者是2乘x。

  4、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③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把下面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单产量=(总产量)÷(数量)

  数量=(总产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

  一倍量×倍数=几倍量几倍量÷倍数=一倍量

  几倍量÷一倍量=倍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小学数学四边形知识点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小学数学0的含义

  1、没有任何东西

  2、数轴的前点(原点)

  3、可以表示分界

  4、可以表示起点

  5、可以起到占位作用

  一、小数乘整数

  (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3.60 “0”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

  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2、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积的*似数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6.597保留两位为6.60

  四、连乘、乘加、乘减

  知识点一:

  小数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5)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6篇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综合法

  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2)分析法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1)一般应用题;

  (2)和倍、差倍问题;

  (3)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4)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5)比和比例应用题。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底×高(推导方法如图);如用“h”表示高,“a”表示底,“S”表示*行四边形面积,则S*行四边形=ah

  三角形面积公式:

  S△=1/2xah(a是三角形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

  梯形面积公式:

  (1)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a+b)×h÷2

  (2)另一计算公式:中位线×高

  用字母表示:l·h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对角线×对角线÷2.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小数乘整数

  1.意义:和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例如。2.3×7。表示求7个2.3的和是多少?

  2.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在积中点上小数点(原来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点几位小数)

  3.积中小数末尾的零可以去掉。

  二、小数乘小数

  1.意义:1.2×3.6表示1.2的3.6倍是多少?

  2.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积中所有因数小数位数相加后点上小数点。

  三、积的*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例如:0.26×0.38(保留一位小数)

  四、简便运算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这里同样适用。

  例如:12×0.7=0.7×12(乘法交换律)

  (1.7×0.8)×0.125=1.7×(0.8×0.125)(乘法结合律)

  (2.4+3.6)×5=2.4×5+3.6×5(乘法分配律)

  五、小数乘法的应用和整数应用题做法相同,只是题中把整数换作小数但做法不变。

  例如:一斤苹果3.8元。买0.8斤苹果,需多少元?

  3.8×0.8=3.04(元)

  第二单元:位置

  位置表示方法:数对竖为列横为行。先写列,再写行。两边括号来站岗,中间逗号不能忘。

  苹果(2,3)梨(4,4)西瓜(5,1)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一、小数除以整数1.意义:16.2÷5表示把6.2*均分成五份,每份是多少?

  2.计算方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例如

  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意义17.6÷0.85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17.6与其中一个因数是0.85,求另一个因数。三、计算方法先把除数扩大为整数再把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计算。

  例如

  三、商的*似数用四舍五入法。商保留几位小数,要除到后一位。例如商保留一位小数那么要出到小数点后两位

  四、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5.3333......。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5.3.....的循环节是3

  第四单元:可能性

  谁占的多,谁的可能性就大例如:有五张卡片分别有两张红色?一张黄色,一张蓝色,抽到红色的可能性最大。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例如小明有a元。小强是他钱数的2倍,小强就有2a元。

  二、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例如2x=6 、3+x=11

  注意:一定要含有未知数,且含有等号。

  三、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1.等号两边加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2等号两边同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例如

  例如。

  例如: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和是97,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

  分析:未知的量是这两个数,设较小的数为X另一个数就是X+1;等量关系是相加为97;列出方程x+x+1=97;最后解方程

  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

  组合图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植树问题

  两边都栽:树的棵数=间隔数+1

  两边都不栽:树的棵数=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树的棵数=间隔数

  例如。一条走廊长32米每隔4米摆放一捧绿植(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几盆绿植?

  32÷4-1=7(盆)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连除的算式可以写成被除数除以几个数的积,但除以几个数的积时,必须给这个相乘的式子加上小括号。

  4、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

  ①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3.5÷5=0.7

  ②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3.5÷0.5=7

  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如:3.5÷1=3.5

  5、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①商×除数=被除数(通用) ②被除数÷商=除数

  6、商的*似数: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再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似数。例如: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7、循环小数:

  A、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如,0.37、1.4135等。

  B、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如5.3… 7.145145…等。

  C、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5.3… 3.12323… 5.7171…)

  D、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字,叫做小数的循环节。(如5.333…的循环节是3,4.6767…的循环节是67,6.9258258…的循环节是258)

  E、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方法:

  ①只写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②例如:只有一个数字循环节的,就在这个数字上面记一个小圆点,5.333…写作5.3;有两位小数循环的,就在这两位数字上面,记上小圆点,7.4343…写作7.4 3;有三位或以上小数循环的,在首位和末位记上小数点,10.732732…写作10.732

  8、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9、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第二单元轴对称和*移

  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那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对称点。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

  4轴对称图形的法: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移:

  1.*移的定义: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移。

  2.*移的基本性质:

  (1)*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经过*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行且相等。

  3.*移图形的画法:

  (1)确定*移的方向与距离。

  (2)将关键点按所需方向*移所需距离。

  (3)按原来图形的连接方式依次连接各对应点。

  4、*移几格并不是指原图形和*移后的新图形之间的空格数,而是指原图形的关键点*移的格数。

  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移、对称

  1.运用*移设计图案的方法:

  (1)选好基本图案;(2)根据所选的基本图案确定*移的格数和方向;

  (3)*移,描出对应点;(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

  2.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

  (1)先选好基本图案;

  (2)依据基本图案的特点定好对称轴;

  (3)选好关键点,并描出关键点的对应点;

  (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2,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偶数和奇数的定义: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补充知识点: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都是整十数,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二)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同时是2和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最小的是6。)

  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同时是3和5的倍数,一定是15的倍数,最小的是15。)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同时是2,3和5的倍数,一定是30的倍数,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9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它也一定是3的倍数。

  ㈣找因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方法:1、运用乘法算式,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那么这两个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2、运用除法算式,思考这个数除以几能整除,那么除数和商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找一个数的因数,通常用列举的方法,可一对一对的写出来,也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

  ㈤找质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如果还无法判断,则可以用7,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1等。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㈥数的奇偶性

  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通过“列表”“画示意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

  第四单元多边形面积

  ㈠比较图形的面积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

  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的方法进行比较;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图形面积相同,其形状可以是不同的。

  补充知识点:

  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所占格子的多少来确定。

  ㈡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知识点:

  根据地毯上所给图案探求不规则图案面积的计算方法。

  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答案的面积。

  将图案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案的特点,将整体的图案分割为若干个相同面积的小图案,通过求小图案的面积,得出整个图案的面积。

  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的面积。

  补充知识点:

  在解决问题时,策略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㈢动手做

  认识*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从*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从梯形的两条*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高和底的关系是对应的。

  用三角板画出*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从这一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

  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形一条边上的高。

  用三角板画梯形的高的方法:

  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梯形两条*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一)*行四边形的面积

  *行四边形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长就是*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如果用S表示*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 h

  补充知识点:

  当*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同时,其面积也是相同的。

  (二)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两个相同三角形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底和高,也就是*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因此:三角形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高÷2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 h÷2

  补充知识点:

  决定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只要底和高相同,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三)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两个相同梯形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2

  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梯形面积=*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和b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 (a+b)h÷2

  补充知识点:

  决定梯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高的长度,只要上下底的和与高相同,不同形状的梯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

  ㈠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1”的含义: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整体“1”。

  分数的意义:把整体“1”*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几,整体就被分成了几份,分子是几,就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即分数具有相对性。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大,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大,对应的整体就大;表示的具体数量小,对应的整体就小。

  ㈡(真分数与假分数)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真分数特点:分子都比分母小;分数值小于1。

  假分数特点: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与分母相等;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特点:由整数和真分数两部分组成的.;分数值大于1。

  带分数的读法: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补充知识点: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㈢分数与除法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因为在除法中,0不能做除数,因此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数的值相当于商。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把所得的商写在带分数的整数位置上,余数写在分数部分的分子上,仍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将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㈣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因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也是不变的。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个数÷另一个数=,即比较量÷标准量=,得到的商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没有单位名称。

  ㈤找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列举法:运用找因数的方法先分别找到两个数各自的因数,再找出两个数的因数中相同的因数,这些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再看看公因数中最大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补充知识点:

  其他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小的数的因数,再看看这些因数中有哪些也是较大的数的因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找15和5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可以先找出15的因数:1,3,5,15。再判断4个数中,哪几个也是50的因数,只有1和5,1和5就是15和50的公因数。5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4、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除外),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5、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㈥约分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像这样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了,不能再约分了,这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分子与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两个不同质数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分子是“1”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

  掌握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数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补充知识点:

  比较分数大小时,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比较,有些时候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可以采用约分后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

  ㈦找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6)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

  1.表内除法的知识点:

  (1)理解*均分的`意义。会根据表内乘法,计算简单的除法。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2.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4.除法公式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商=除数

  (3)除数×商=被除数

  5.被除数

  除法运算中被另一个数所除的数,如24÷8=3,其中24是被除数

  6.除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

  例:8÷2=4则2为除数。8为被除数。除数不能为0,否则没有意义。

  7.商: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而推导得出: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8.完全商

  当数a除以数b(非0)能除得尽时,这时的商叫完全商。如:9÷3=3,3就是完全商。

  9.不完全商

  如果数a除以数b(非零)除不尽,得到的商就是不完全商。如:10÷3=3......1,这里的3就是不完全商。

  10.被除数和商的关系

  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11.2—6的乘法口诀

  2×2=4

  2×3=6 3×3=9

  2×4=8 3×4=12 4×4=16

  2×5=10 3×5=15 4×5=20 5×5=25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12.直角:几何原本中的定义:当一条直线和另一条横的直线交成的邻角彼此相等时,这些角的每一个被叫做直角,而且称这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一个直角等于90度,符号:Rt∠

  13.几何中的锐角:大于0°小于90°(直角)的角。

  两个锐角相加不一定大于直角,但一定小于*角。

  14.钝角:钝角大于直角(90°)小于*角(180°)的角叫做钝角。

  15.*移:*移是指在*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移运动,简称*移。*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移可以不是水*的。

  16.旋转:在*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点O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ˊ,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17.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相等。

  18.旋转的三要素

  (1)旋转中心;

  (2)旋转方向;

  (3)旋转角度。

  注意:三要素中只要任意改变一个,图形就会不一样。

  旋转变换是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过程中,原图上所有的点都绕一个固定的点换同一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

  19.表内除法的知识点:

  (1)理解*均分的意义。会根据表内乘法,计算简单的除法。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20.7、8、9的乘法口诀

  7×7=49

  7×8=56 8×8=64

  7×9=63 8×9=72 9×9=81

  21.万以内的数的认识

  100=10个10(10个10相加的结果等于100)

  1000=10个100(10个100相加的结果等于1000)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7)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三角形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5、综合计算法

6、梯形下底=梯形面积×2÷高-上底 b = 2 S ÷ h - a

7、1公顷=10000*方米

8、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9、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10、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1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12、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1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 = abh

14、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 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 0 再除。

15、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16、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17、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18、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19、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20、求一个数的*似数:

21、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用整数与分母的积做分子。

22、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关系 最大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 倍数关系

23、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来分:奇数偶数

24、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25、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6、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7、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28、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29、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30、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31、从0、2、3、7、8中选出四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有因数2、3、5的四位数,其中最大的是( 8730 ),最小的是( 2370 )。 解:有0,3,7,8和0,2,3,7两种可能

32、A、B、C都是非零自然数,且A÷B=C,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A ),最大公因数是( B ),C是( A )的因数,A是B的(倍 )数。

33、自然数A=B-1,A、B都是非零自然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1 ),最小公倍数( AB )。

34、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高2分米,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5、2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37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 23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最小的合数。

36、五(1)班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那么,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 )。

37、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38、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所以要比较两圆的大小,就是比较两个圆的直径或半径。

39、车轮滚动一周前进的路程就是车轮的周长。

40、大小两个圆比较,半径的倍数=直径的倍数=周长的倍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8)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精选5篇)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相对的方向: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实际方向: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3.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4.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5.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6.绘制简单示意图: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面图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描述是要注意是选取哪个物体作参照物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一样。)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第三单元《统计》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完成的统计图上一定要标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题)。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理解*均数的含义,给出一组数据会求它们的*均数。(若干数相加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叫算术*均数,简称*均数。求*均数分为两步,首先求出若干数的和,再用所求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如:3个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均身高。熟记*均数的格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 + + …… + )÷ 并脱式计算p42。会检查*均数的对错,*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5.会用*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6.给出*均数和几个数据,求另一个数据。如:小明三科成绩的*均分是85分,其中外语83分,数学80分,求语文多少分。

  第四单元《年月日》

  (一)年、月、日部分

  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为第1季度;4、5、6月为第2季度,;7、8、9月为第3季度;10、11、12月为第4季度)。

  2.记大小月的方法:1、3、5、7、8、10、腊,31天永不差;4、6、9、冬,30整,只有2月二八九。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年28天,闰年29天。

  3.*年全年有365天,*年2月是28天,*年的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4.闰年全年有366天,闰年2月是29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闰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6.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

  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7.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8.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原来的年份得的数就是周年。如:到2008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 )周年。用2008-1949=59周年

  (二)24时计时法部分

  1.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2.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 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