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范本五份

首页 / 知识 / |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整数部分是0)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整数部分不是0)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见2.5找4或0.4,见1.25找8或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c+b×c=(a+b)×c(b=1时,省略b)

  变式:(a-b)×c=a×c-b×c或a×c-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位置】

  8、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到数对(先列:即竖,后行即横排)。用数对要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给出一对数对,要能在坐标途中标出物体所在位置的点。二是给出坐标中的一个点,要能用数对表示。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9、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一个因数是0.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0、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2、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似数。

  13、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商随着扩大(缩小)。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14、(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简写作6.32。

  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2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整理,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整理1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5、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6、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7、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整理2

  1、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3、十进制计数法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万以上数的写法:

  (1)一个数含有万级和亿级,应从位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写数时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上写几,遇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8、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就小;

  (2)如果位数相同,就从位开始比较,位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相同就看下一位,以此类推。

  9、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1)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把万位后面的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即可。

  (2)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把亿位后面的8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即可。

  10、*似数与准确数:

  有些数的前面有"约"字,都不是准确数,像这样的数我们称做为"*似数"。

  "四舍五入法":在取*似数的时候,按要求保留到哪一位,这一位后面的数称为"尾数"。如果尾数的位数字小于5,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位数字大于或等于5,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精确(保留)到万位或亿位,求它的*似数。

  (1)用"万"作单位的*似数,应看千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2)用"亿"作单位的*似数,就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3)不管是用"万"还是用"亿"作单位,写*似数时都要用约等号(≈)连接,末尾还要写上"万"字或"亿"字。

  11、求*似数和数的改写的相同点:求*似数和数的改写都是把一个较大的数表示成整"万"或整"亿"的数,后面都要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不同点:求*似数是把一个数变成一个*似数,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而数的改写只是把一个大数写成了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12、数字编码。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编码中的数字代表着一定的意义。编码具有有序性。

  小学数学知识点汇总整理3

  1、线

  ⑴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⑵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⑶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都是直的,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⑷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行和相交两种。

  ⑸*行线

  【定义】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直线a*行于b,直线b也*行于a。

  【性质】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行。

  两条*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行线间垂直线段处处相等。

  【画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

  ⑹垂线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性质】

  过一点(直线上或直线外)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画法】一合,二过,三画,四标。

  2、角

  (1)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角的度量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3)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的大小,**得越大,角越大。

  (4)角的画法一画线,二量角,三连线,四标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的角的度数是15的倍数。

  小学数学备考知识点总结

  一、圆的特征

  1、圆是*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面图形。

  2、圆的特征:外形美观,易滚动。

  3、圆心O:圆中心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多次对折之后,折痕的相交于圆的中心即圆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直径d: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或r=d÷2

  4、等圆:半径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等圆通过*移可以完全重合。同心圆:圆心重合、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5、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半圆、扇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角。

  有二条对称轴的图形:长方形

  有三条对称轴的图形:等边三角形

  有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正方形

  有无条对称轴的图形:圆,圆环

  6、画圆

  (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2)画圆步骤: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二、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周长用字母C表示。

  1、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2、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即:圆周率π=周长÷直径≈3.14

  所以,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周长公式:c=πd,c=2πr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是*似值。

  3、周长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也扩大多少倍,周长扩大的倍数与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相同。

  4、半圆周长=圆周长一半+直径=πr+d

  三、圆的面积s

  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如图把一个圆沿直径等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长方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长方形。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圆的半径(r)

  S圆=πr×r=πr2

  2、几种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则,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

  周长相同时,圆面积,利用这一特点,篮子、盘子做成圆形。

  3、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方倍。

  4、环形面积=大圆–小圆=πR2-πr2

  扇形面积=πr2×n÷360(n表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5、跑道:每条跑道的周长等于两半圆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跑道的和。因为两条直跑道长度相等,所以,起跑线不同,相邻两条跑道起跑线也不同,间隔的距离是:2×π×跑道宽度。

  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

  一个圆的直径增加b厘米,周长就增加πb厘米。

  6、任意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即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它们的面积比是4∶π。

  7、常用数据

  π=3.14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3

  一、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点 [会按要求画线段和角。]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练*:

  1、1米21厘米=( )厘米 53厘米-18厘米=( )厘米;一棵大树高10()。

  2、我的身高是( )米( )厘米。

  3、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一本书宽15()。

  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个直角。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

  三、表内乘法知识点[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 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 乘加:5×4+3=23 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练*:

  1、5个6相加写作乘法算式是()或( )。

  2、先看图,再填空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 ;

  (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 ;

  (3)第二行画是4个3:

  第一行:第二行:

  (5)在8×6=48中,8和6都叫做( ),48叫做( )。

  (6)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

  (1)( )八二十四 (乘法口诀要大写)

  (2)七( )六十三 (乘法算式要小写)

  3、根据算式写出乘法口诀。8×7() 6×9( )

  4、5+5+5+4=( )或( ) 8+8+8+8-7=( )或( )

  四、观察物体知识点[从正面、侧面、上面看。]

  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

  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

  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

  6、练*

  (1)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球)

  (2)在同一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3)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看到一个长方形。(×)

  (4)小明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正方形。(×)

  (5)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面观察,都不可能看到正方形。(×)

  (6)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7)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8)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9)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

  五、认识时间知识点

  1、1时=(60)分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6、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画分针:教材P101第3题,P105第12题。

  六、数学广角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排列与顺序有关,如数字的组成,衣裤、早餐搭配,排队等;组合与顺序无关,如给数字求和,握手,调果汁等。

  2、3个人中,每两个人进行一次比赛或握手、照相等,共要进行3次。

  3、用3个不是0的数,能组成6个十位与个位不相同的两位数,如4、5、7能组成45、47、54、57、74、75;如果有一个是0,能组成4个两位数。如:0、4、7能组成40、47、70、74。

  七、解决问题:

  1、海洋馆里有13条黄金神仙鱼,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透红小丑鱼比黄金神仙鱼少8条。

  (1)花面神仙鱼有多少条?两种神仙鱼共有多少条?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故事书每本4元,连环画每本7元,科学世界每本8元。

  (1)买6本故事书和1本科技书一共要多少钱?

  (2)买5本连环画和1本科技书,50元钱够吗?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3、一辆公交车上原来62人,到站后下了25人,上了19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4

  一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圆)

  旋转:在*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旋转的性质: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知识点连接:*移、轴对称、旋转的区别联系

  二 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找因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因数与倍数是相对存在,不能脱离开来:2是4的因数,4是2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指的通常是整数,不能针对小数。2.4×5=12,所以5是12的因数(×)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 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0、1、2、3、4

  6、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 跑圈问题

  2. 公交问题

  3.最大公因数

  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每条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 -高 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 -高 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 -宽 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6、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

  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体积÷宽÷高 a=V÷b÷h

  宽=体积÷长÷高 b=V÷a÷h

  高=体积÷长÷宽 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7、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8、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5

  一、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二、置换问题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00-1880)÷(20-10) =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三、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当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时: 每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有余数时: 总份数=(较大余数-较小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不足时: 总份数=(较大不足数-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例1、***某部的一个班,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如果每人栽5棵树苗,还剩下14棵树苗;如果每人栽7棵,就差4棵树苗。求这个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分析:由条件可知,这道题属第一种情况。 列式:(14+4)÷(7-5) =18÷2 = 9(人)

  5×9+14 =45+14 =59(棵) 或:7×9-4 =63-4 =59(棵)

  答:这个班有9人,一共有树苗59棵。

  例2、学校把一些彩色铅笔分给美术组的同学,如果每人分给五枝,则剩下45枝,如果每人分给7枝,则剩下3枝。求美术组有多少同学?彩色铅笔共有几枝?

  (45—3)÷(7-5)=21(人) 21×5+45=150(枝)答:略。

  四、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而倍数差却发生变化。

  常用的计算公式是:

  成倍时小的年龄=大小年龄之差÷(倍数-1)

  几年前的年龄=小的现年-成倍数时小的年龄

  几年后的年龄=成倍时小的年龄-小的现在年龄

  例父亲今年54岁,儿子今年12岁。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

  (54-12)÷(4-1) =42÷3 =14(岁)→儿子几年后的年龄

  14-12=2(年)→2年后

  答:2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例2、父亲今年的年龄是54岁,儿子今年有12岁。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7倍?

  (54-12)÷(7-1) =42÷6=7(岁)→儿子几年前的年龄

  12-7=5(年)→5年前

  答: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7倍。

  例3、王刚父母今年的年龄和是148岁,父亲年龄的3倍与母亲年龄的差比年龄和多4岁。王刚父母亲今年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148×2+4)÷(3+1) =300÷4 =75(岁)→父亲的年龄

  148-75=73(岁)→母亲的年龄

  答:王刚的父亲今年75岁,母亲今年73岁。

  或:(148+2)÷2 =150÷2 =75(岁) 75-2=73(岁)

  五、鸡兔同笼问题:

  已知鸡兔的总只数和总足数,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叫做鸡兔问题,也叫“龟鹤问题”、“置换问题”。

  一般先假设都是鸡(或兔),然后以兔(或鸡)置换鸡(或兔)。常用的基本公式有:

  (总足数-鸡足数×总只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兔数

  (兔足数×总只数-总足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鸡数

  例:鸡兔同笼共有24只。有64条腿。求笼中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64-2×24)÷(4-2) =(64-48)÷(4-2)=16 ÷2 =8(只)→兔的只数

  24-8=16(只)→鸡的只数

  答:笼中的兔有8只,鸡有16只。

  六、牛吃草问题(船漏水问题):

  若干头牛在一片有限范围内的草地上吃草。牛一边吃草,草地上一边长草。当增加(或减少)牛的数量时,这片草地上的草经过多少时间就刚好吃完呢?

  例1、一片草地,可供15头牛吃10天,而供25头牛吃,可吃5天。如果青草每天生长速度一样,那么这片草地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几天?

  分析:一般把1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看作每份数,那么15头牛吃10天,其中就有草地上原有的草,加上这片草地10天长出草,以下类推……其中可以发现25头牛5天的吃草量比15头牛10天的吃草量要少。原因是因为其一,用的时间少;其二,对应的长出来的草也少。这个差就是这片草地5天长出来的草。每天长出来的草可供5头牛吃一天。如此当供10牛吃时,拿出5头牛专门吃每天长出来的草,余下的牛吃草地上原有的草。

  (15×10-25×5)÷(10-5)=(150-125)÷(10-5) =25÷5 =5(头)→可供5头牛吃一天。

  150-10×5 =150-50 =100(头)→草地上原有的草可供100头牛吃一天

  100÷(10-5) =100÷5 =20(天)

  答: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20天。

  例2、一口井匀速往上涌水,用4部抽水机100分钟可以抽干;若用6部同样的抽水机则50分钟可以抽干。现在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多少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100×4-50×6)÷(100-50)=(400-300)÷(100-50)=100÷50 =2

  400-100×2 =400-200=200

  200÷(7-2)=200÷5 =40(分)

  答: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40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七、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范本五份(扩展1)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3篇)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整数部分是0)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整数部分不是0)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见2.5找4或0.4,见1.25找8或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c+b×c=(a+b)×c(b=1时,省略b)

  变式:(a-b)×c=a×c-b×c或a×c-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位置】

  8、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到数对(先列:即竖,后行即横排)。用数对要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给出一对数对,要能在坐标途中标出物体所在位置的点。二是给出坐标中的一个点,要能用数对表示。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9、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一个因数是0.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0、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2、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似数。

  13、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商随着扩大(缩小)。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14、(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简写作6.32。

  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2

  一、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二、置换问题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xx(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xx-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 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xx-1880)÷(20-10)=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三、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往往设其中一个为x,分别在两种方案中用x来表示另一个量,然后以另一个量为相等关系列方程。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3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整数部分是0)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整数部分不是0)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见2.5找4或0.4,见1.25找8或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c+b×c=(a+b)×c(b=1时,省略b)

  变式:(a-b)×c=a×c-b×c或a×c-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位置】

  8、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到数对(先列:即竖,后行即横排)。用数对要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给出一对数对,要能在坐标途中标出物体所在位置的点。二是给出坐标中的一个点,要能用数对表示。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9、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一个因数是0.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0、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2、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似数。

  13、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商随着扩大(缩小)。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14、(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简写作6.32。

  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范本五份(扩展2)

——高考数学知识点整理实用五篇

  高考数学知识点整理 1

  一、直线方程.

  1. 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其中直线与轴*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为0,故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

  注:①当或时,直线垂直于轴,它的斜率不存在.

  ②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惟一的倾斜角,除与轴垂直的直线不存在斜率外,其余每一条直线都有惟一的斜率,并且当直线的斜率一定时,其倾斜角也对应确定.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斜切式.

  特别地,当直线经过两点,即直线在轴,轴上的截距分别为时,直线方程是:.

  注:若是一直线的方程,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但若则不是这条线.

  附:直线系:对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当均为确定的数值时,它表示一条确定的直线,如果变化时,对应的直线也会变化.①当为定植,变化时,它们表示过定点(0,)的直线束.②当为定值,变化时,它们表示一组*行直线.

  3. ⑴两条直线*行:

  ∥两条直线*行的条件是:①和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②在和的斜率都存在的前提下得到的. 因此,应特别注意,抽掉或忽视其中任一个“前提”都会导致结论的错误.

  (一般的结论是:对于两条直线,它们在轴上的纵截距是,则∥,且或的斜率均不存在,即是*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为则∥.

  ⑵两条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①设两条直线和的斜率分别为和,则有这里的前提是的斜率都存在. ②,且的斜率不存在或,且的斜率不存在. (即是垂直的充要条件)

  4. 直线的交角:

  ⑴直线到的角(方向角);直线到的角,是指直线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动的角,它的范围是,当时.

  ⑵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是指由与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最小的正角,又称为和所成的角,它的取值范围是,当,则有.

  5. 过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参数,不包括在内)

  6. 点到直线的距离:

  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直线到的距离为,则有.

  注:

  1. 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

  特例:点P(x,y)到原点O的距离:

  2. 定比分点坐标分式。若点P(x,y)分有向线段,其中P1(x1,y1),P2(x2,y2).则

  特例,中点坐标公式;重要结论,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

  3. 直线的倾斜角(0°≤<180°)、斜率:

  4. 过两点.

  当(即直线和x轴垂直)时,直线的倾斜角=,没有斜率

  ⑵两条*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行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则有.

  注;直线系方程

  1. 与直线:Ax+By+C= 0*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By+m=0.( m?R, C≠m).

  2. 与直线:Ax+By+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Ay+m=0.( m?R)

  3. 过定点(x1,y1)的直线系方程是: A(x-x1)+B(y-y1)=0 (A,B不全为0)

  4. 过直线l1、l2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1x+B1y+C1)+λ( A2x+B2y+C2)=0 (λ?R) 注:该直线系不含l2.

  7.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

  ⑴关于点对称的两条直线一定是*行直线,且这个点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

  ⑵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条直线性质:若两条直线*行,则对称直线也*行,且两直线到对称直线距离相等.

  若两条直线不*行,则对称直线必过两条直线的交点,且对称直线为两直线夹角的角*分线.

  ⑶点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用中点表示两对称点,则中点在对称直线上(方程①),过两对称点的直线方程与对称直线方程垂直(方程②)①②可解得所求对称点.

  注:①曲线、直线关于一直线()对称的解法:y换x,x换y. 例:曲线f(x ,y)=0关于直线y=x�C2对称曲线方程是f(y+2 ,x �C2)=0.

  ②曲线C: f(x ,y)=0关于点(a ,b)的对称曲线方程是f(a �C x, 2b �C y)=0.

  高考数学知识点整理 2

  高考数学复*主干知识点汇总:

  因为基础知识融汇于主干内容之中,主干内容又是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理所当然是高考的重之中重。主干内容包括:函数、不等式、三角、数列、解析几何、向量等内容。现分块阐述如下:

  1.函数

  函数是贯穿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几年对函数的考察既全面又深入,保持了较高的内容比例,并达到了一定深度。题型分布总体趋势是四道小题一道大题,题量稳中有变,但分值基本在35分左右。选填题覆盖了函数的大部分内容,如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四性(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与函数图像、常见的初等函数,反函数等。小题突出考察基础知识,大题注重考察函数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应用。

  2.三角函数

  三角部分是高中数学的传统内容,它是中学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因而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同时它也是解决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工具性。高考大部分以中低档题的形式出现,至少考一大一小两题,分值16分左右,其中三角恒等变形、求值、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三角形是支撑三角函数的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这无疑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3.立体几何

  承载着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运算能力考察的立体几何试题,在历年的高考中被定义于中低档题,多是一道解答题,一道选填题;解答一般与棱柱,棱锥有关,主要考察线线与线面关系,其解法一般有两种以上,并且一般都能用空间向量方法来求解。

  4.数列与极限

  数列与极限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进一步学*高中数学的基础,每年高考占15%。高考以一大一小两题形式出现,小题主要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题一般为中等以上难度的压轴题。由于这部分知识处于交汇点的地位,比如函数、不等式,向量、解几等都与它们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大题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5.解析几何

  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是支撑解析几何的基础,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以下三个小题一道大题的形式出现约占30分。客观题主要考察直线方程,斜率、两直线位置关系,夹角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解答题为难度较大的综合压轴题。解析几何融合了代数,三角几何等知识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绝好素材。

  高考数学知识点整理 3

  人教版高考数学复*知识点

  1、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2、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3、怎样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4、对线性规划问题:作出可行域,作出以目标函数为截距的直线,在可行域内*移直线,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不看后悔!清华名师揭秘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

  培养兴趣是关键。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自然有动力去钻研。如何培养兴趣呢?

  (1)欣赏数学的美感

  比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变换前后的不变量、概念的严谨、逻辑的严密……

  通过对旋转变换及其不变量的讨论,我们可以证明反比例函数、“对勾函数”的图象都是双曲线——*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小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集合。

  (2)注意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用数列的知识就可以理解.

  学好数学,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啊.

  (3)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声、光、电多管齐下,老师可以借此把一些知识讲得更具体形象,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理解更深。

  (4)适当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和文章。

  比如:学圆锥曲线的时候,可以看看一些建筑物的外形,它们被*面所截出的曲线往往就是各种圆锥曲线,很多文章对此都有介绍;还有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的应用,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

  人教版高三年级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

  (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点斜式:

  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高考高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数列的定义、分类与通项公式

  (1)数列的定义:

  ①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②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2)数列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型满足条件

  项数有穷数列项数有限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

  项与项间的大小关系递增数列an+1>an其中n∈N.

  递减数列an+1 < p="">

  常数列an+1=an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n}的首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它的前一项an-1(n≥2)(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数列的递推公式.

  3.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1)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一个数列不仅与构成它的“数”有关,而且还与这些“数”的排列顺序有关,这有别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因此,若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两个数列.

  (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而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这也是数列与数集的区别.

  高考数学知识点整理 4

  人教版高考数学复*知识点

  1、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2、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3、怎样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4、对线性规划问题:作出可行域,作出以目标函数为截距的直线,在可行域内*移直线,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不看后悔!清华名师揭秘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

  培养兴趣是关键。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自然有动力去钻研。如何培养兴趣呢?

  (1)欣赏数学的美感

  比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变换前后的不变量、概念的严谨、逻辑的严密……

  通过对旋转变换及其不变量的讨论,我们可以证明反比例函数、“对勾函数”的图象都是双曲线――*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小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集合。

  (2)注意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用数列的知识就可以理解.

  学好数学,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啊.

  (3)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声、光、电多管齐下,老师可以借此把一些知识讲得更具体形象,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理解更深。

  (4)适当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和文章。

  比如:学圆锥曲线的时候,可以看看一些建筑物的外形,它们被*面所截出的曲线往往就是各种圆锥曲线,很多文章对此都有介绍;还有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的应用,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

  人教版高三年级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

  (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点斜式:

  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高考高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数列的定义、分类与通项公式

  (1)数列的定义:

  ①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②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2)数列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型满足条件

  项数有穷数列项数有限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

  项与项间的大小关系递增数列an+1>an其中n∈N.

  递减数列an+1 < p="">

  常数列an+1=an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n}的首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它的前一项an-1(n≥2)(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数列的递推公式.

  3.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1)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一个数列不仅与构成它的“数”有关,而且还与这些“数”的排列顺序有关,这有别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因此,若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两个数列.

  (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而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这也是数列与数集的区别.

  高考数学知识点整理 5

  高三高考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1.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y),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解,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每一个解(x,y)作为点的坐标对应*面上的一个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对应*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半*面(*面区域)。

  3.直线l:Ax+By+C=0(A、B不全为零)把坐标*面划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半个*面)对应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另一部分对应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

  4.已知*面区域,用不等式(组)表示它,其方法是:在所有直线外任取一点(如本题的原点(0,0)),将其坐标代入Ax+By+C,判断正负就可以确定相应不等式。

  5.一个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面区域是相应直线划分开的半个*面,一般用特殊点代入二元一次不等式检验就可以判定,当直线不过原点时常选原点检验,当直线过原点时,常选(1,0)或(0,1)代入检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面区域是它的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面区域的公共部分,注意边界是实线还是虚线的含义。“线定界,点定域”。

  6.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x和y的取值构成的有序数对(x,y),称为这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解。所有整数解对应的点称为整点(也叫格点),它们都在这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面区域内。

  7.画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面区域时,应把边界画成实线,画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面区域时,应把边界画成虚线。

  8.若点P(x0,y0)与点P1(x1,y1)在直线l:Ax+By+C=0的同侧,则Ax0+By0+C与Ax1+Byl+C符号相同;若点P(x0,y0)与点P1(x1,y1)在直线l:Ax+By+C=0的两侧,则Ax0+By0+C与Ax1+Byl+C符号相反。

  9.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是:

  (1)根据题意,设出变量;

  (2)分析问题中的变量,并根据各个不等关系列出常量与变量x,y之间的不等式;

  (3)把各个不等式连同变量x,y有意义的实际范围合在一起,组成不等式组。

  高三高考必修五数学知识点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3.等差中项

  如果A=(a+b)/2,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n-m)d(n,m∈N.)。

  (2)若{an}为等差数列,且m+n=p+q,

  则am+an=ap+aq(m,n,p,q∈N.)。

  (3)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

  (4)数列Sm,S2m-Sm,S3m-S2m,…也是等差数列。

  (5)S2n-1=(2n-1)an。

  (6)若n为偶数,则S偶-S奇=nd/2;

  若n为奇数,则S奇-S偶=a中(中间项)。

  注意:

  一个推导

  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①

  Sn=an+an-1+…+a1,②

  ①+②得:Sn=n(a1+an)/2

  两个技巧

  已知三个或四个数组成等差数列的一类问题,要善于设元。

  (1)若奇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2d,a-d,a,a+d,a+2d,….

  (2)若偶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3d,a-d,a+d,a+3d,…,其余各项再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

  四种方法

  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an-1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2an-1=an+an-2(n≥3,n∈N.)都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an=pn+q;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Sn=An2+Bn.

  注: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等差数列。

  高考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当x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值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范本五份(扩展3)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优选【五】份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1

  1.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重点知识:

  初中数学第一课,认识正数与负数!新初一的来~

  2.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3.绝对值

  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

  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2.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数a 绝对值要由字母a本身的取值来确定:

  ①当a是正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

  ②当a是负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

  ③当a是零时,a的绝对值是零.

  即|a|={a(a>0)0(a=0)﹣a(a<0)

  中考数学知识点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行四边形PDEA面积=

  二次函数中考数学知识点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当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有实根和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函数可转化为两根式。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注意:抛物线位置由决定.

  (1)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①开口向上.

  ②开口向下.

  (2)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①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②图象过原点.

  ③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对称轴:)

  ①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

  ②对称轴是y轴.

  ③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4)顶点坐标.

  (5)决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①△>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②△=0抛物线与x轴有的公共点(相切).

  ③△<0抛物线与x轴无公共点.

  (6)二次函数是否具有、最小值由a判断.

  ①当a>0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函数有最小值.

  ②当a<0时,抛物线有点,函数有值.

  (7)的符号的判定:

  表达式,请代值,对应y值定正负;

  对称轴,用处多,三种式子相约;

  轴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的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两侧判,左异右同中为0.

  (8)函数图象的*移:左右*移变x,左+右-;上下*移变常数项,上+下-;*移结果先知道,反向*移是诀窍;*移方式不知道,通过顶点来寻找。

  (9)对称:关于x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y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原点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在顶点处翻折后的解析式为(a相反,定点坐标不变)。

  (10)结论:①二次函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Δ=0;

  ②二次函数(的顶点在y轴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③二次函数(经过原点,则。

  (1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用于已知三点。

  ②顶点式:,用于已知顶点坐标或最值或对称轴。

  (3)交点式:,其中、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若已知对称轴和在x轴上的截距,也可用此式。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2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法

  由一个二次方程和一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通常用代入法来解,这是基本的消元降次方法。

  (2)因式分解法

  在二元二次方程组中,至少有一个方程可以分解时,可采用因式分解法通过消元降次来解。

  (3)配方法

  将一个式子,或一个式子的某一部分通过恒等变形化为完全*方式或几个完全*方式的和。

  (4)韦达定理法

  通过韦达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利用两数的和积关系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5)消常数项法

  当方程组的两个方程都缺一次项时,可用消去常数项的方法解。

  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1、直接开*方法:

  用直接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其解为x=±m。

  直接开*方法就是*方的逆运算。通常用根号表示其运算结果。

  2、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配方的依据是完全*方公式。

  (1)转化: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系数化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3)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侧

  (4)配方: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

  (5)变形:将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写成完全*方形式

  (6)开方:左右同时开*方

  (7)求解:整理即可得到原方程的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代数式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

  4、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3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法

  由一个二次方程和一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通常用代入法来解,这是基本的消元降次方法。

  (2)因式分解法

  在二元二次方程组中,至少有一个方程可以分解时,可采用因式分解法通过消元降次来解。

  (3)配方法

  将一个式子,或一个式子的某一部分通过恒等变形化为完全*方式或几个完全*方式的和。

  (4)韦达定理法

  通过韦达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利用两数的和积关系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5)消常数项法

  当方程组的两个方程都缺一次项时,可用消去常数项的方法解。

  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1、直接开*方法:

  用直接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其解为x=±m。

  直接开*方法就是*方的逆运算。通常用根号表示其运算结果。

  2、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配方的依据是完全*方公式。

  (1)转化: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系数化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3)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侧

  (4)配方: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

  (5)变形:将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写成完全*方形式

  (6)开方:左右同时开*方

  (7)求解:整理即可得到原方程的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代数式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

  4、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4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法

  由一个二次方程和一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通常用代入法来解,这是基本的消元降次方法。

  (2)因式分解法

  在二元二次方程组中,至少有一个方程可以分解时,可采用因式分解法通过消元降次来解。

  (3)配方法

  将一个式子,或一个式子的某一部分通过恒等变形化为完全*方式或几个完全*方式的和。

  (4)韦达定理法

  通过韦达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利用两数的和积关系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5)消常数项法

  当方程组的两个方程都缺一次项时,可用消去常数项的方法解。

  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1、直接开*方法:

  用直接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其解为x=±m。

  直接开*方法就是*方的逆运算。通常用根号表示其运算结果。

  2、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配方的依据是完全*方公式。

  (1)转化: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系数化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3)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侧

  (4)配方: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

  (5)变形:将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写成完全*方形式

  (6)开方:左右同时开*方

  (7)求解:整理即可得到原方程的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代数式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

  4、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5

  知识点1。概念

  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图形)

  解读:(1)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做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

  (2)全等形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即不仅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

  (3)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就是看这两个图形是不是形状相同,与其他因素无关。

  知识点2。比例线段

  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或a:b=c:d)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知识点3。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解读:(1)正确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明确“对应”关系。

  (2)明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来自于书写,且要明确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知识点4。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之比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解读:(1)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中的一种;

  (2)应结合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来理解相似三角形;

  (3)相似三角形应满足形状一样,但大小可以不同;

  (4)相似用“∽”表示,读作“相似于”;

  (5)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之比叫做相似比。

  知识点5。相似三角的判定方法

  (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其他两边的延长线)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一个三角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6)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都相似。

  知识点6。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2)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4)射影定理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范本五份(扩展4)

——产业转移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3篇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

  ①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

  ①发展*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

  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污染转移和扩散,发展*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如日本;

  ②发展*家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

  ①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范本五份(扩展5)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3篇

  “和同为一家”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唐朝在今天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他们成为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4、回纥是*尔族的祖先。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5、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1、商朝人刻写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

  2、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3、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离骚》。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4、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5、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7、战国时期:

  (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2)孟子:儒家。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3)道家: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是世界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4、科举制的创立p17(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5、(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P4

  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

  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大运河的诗作: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

  《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

  6、隋唐对外友好往来:P30

  唐朝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典籍。

  7、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P33

  8、宋朝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P56

  农业:唐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水稻居粮食生产首位。

  手工业: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著名瓷都。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商业:宋朝大都市开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利于商业发展。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P59纸币图识记,北宋称为交子,南宋称为会子)

  9、宋朝社会风俗(P61——P64)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陋*逐渐传开。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多。

  宋朝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里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范本五份(扩展6)

——小学数学知识点9篇

  一、试题整体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年级本册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整个试卷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第二册期末考试题分析:本次试卷共有十二大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学*技能,还对数学思想进行了渗透。

  二、学生答题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我班参加考试人数:49人。*均成绩37.6分左右,及格率14%,优秀率:10.64%。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功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第一大题,我会填。其中包括了3个小题,考查了数的认识、数的组成和20以内的数,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较牢,故答题情况很好,正确率几乎是100%。

  第三大题,在○里填上、或=。涉及的是算式与数字之间大小的比较,在*时的教学中,学生们都会先算出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数与数之间大小的比较,这样就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少个别学生出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练*。

  第四大题,△和○个数的多少的比较,这要求学生一一对应进行比较,答题情况也比较好。

  第五大题,我会算。多数学生计算能力较强,能熟练掌握计算技巧,因此正确率较高。

  第六大题,认识时间。考查的是学生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得很好,所以错误的学生也比较少。

  第七大题,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大部分学生能看懂图意,会写出四道算式。

  第八大题,从大到小排列数字。在*时的教学中,对按算式的得数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列训练很好,因此本题相比而言比较简单。

  第九、十这两个大题,考查的学生对*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还考查了学生的统计能力,这两个题出错的学生极多,也是此次考试中失分原因。究其原因是在*时的教学中训练不够,反映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今后的教学中需重点注意。

  第十一大题,把同类的圈起来。这与生活中联系比较紧,学生的认知也比较清晰,正确率较高。

  第十二大题,用数学。包含2个小题,分别是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的,对于训练较多的学生不存在难度,因此本题出错的较少。

  纵观整个做题情况,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对于存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与*时训练少有一定的关系。

  三、今后教学措施:

  结合学生的考试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1、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好教材中知识与课改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课下积极做好培优转差工作。

  2、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找到学*数学的乐趣和自信心。

  3、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方法。

  4、要把训练学生的独立审题能力作为重点。

  5、要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检查*惯。

  从前,山东省有个大军阀,在一次会议开始时想点点名,了解一下那些人来,那些人没来。可是,到会的人数比较多,点名很费事,于是这个不学无术的军阀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大声地叫道:

  没有来的人举手!

  他认为没有来的人总是少数,只要知道哪些人没来,来的人无需一一点名就明白了。到会的人面面相觑,都感到莫明其妙。

  在数学中,集合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今天会议应到的人就构成一个集合。其中实到的人是应到的人的一部分。我们就把应到的人叫做全集,实到的人叫做它的子集。未到的人也是应到的人的一部分,所以它也是一个子集。实到的人这个子集与未到的人这个子集正好是应到的人这个全集,我们把这两个子集叫做互补的集合。这个军阀为了了解实到的人这个子集,转而去了解这个子集的补集未到的人的集合。这个方法是不错的。不过由于他脱离了实际,结果闹了个大笑话。

  补集的思想在我们生活中是常用的。现在是什么时间了?3点差2分。这里不说2点58分,因为3点差2分比较简单明了。我们在电视和小说中也常看到,*人员侦破案子时,总是逐一地把确证为不可能做案的嫌疑者排除掉,从而缩小嫌疑对象的范围,这里也用到补集的思想。

  在小学,学*心算和速算时,补数的用途很多。进位的加法的口诀是进一减补,退位减法的口诀是退一加补。乘法速算用到补数的地方也不少。9加1得10,9和1可以看成是互补的。仿此,97和3,999和1也是互补的。倒数关系以及初中学的相反数关系,也都可以理解为一种互补的关系。下面举几个例子:

  例1457-98=457-100+2=357+2=359。

  这里,98与2是互补的数,减去98,转化为加它的互补数2来做。

  例2150025=1500(1004)

  =15001004

  =154

  =60。

  这里,25与4是互补的关系。除以25,转化为乘以25的互补数4。

  例34.881.25=(4.888)(1.258)

  =0.6110

  =6.1

  这里,1.25与8是互补数。乘以1.25,转化为除以它的互补数8。

  一、*均分

  1、*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2、*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

  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把数看做它的*似数再计算。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一、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二、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三、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

  1斤=500克1斤=10两1两=50克

  四、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推理时,先根据条件确定必然情况,再用排除法确定其他情况。

  数学的学*方法

  1、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建立良好的学*数学*惯,会使自己学*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2、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好高中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3、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4、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多做题并不等于搞题海战术。做的题目要有代表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碰到哪道题就做哪道题。有些题适合我们做,而有些题却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做这些题目只能是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不会达到任何效果。做的题要难易适中,通过做些有代表的题目,要力争能举一反三。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缜密的思维,解题要有条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会熟练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掌握一些基本题型的解题规律。只有*时大量的训练,见多了、做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考试的时候就会应付自如,不至于乱了阵脚。

  1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 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3 约分和通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是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表示具体数时可以带单位。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的分子不能是小数,只能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

  3、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4、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5、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整100、整1000……的分数),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6、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①合格率=合格产品数÷总数×100%②发芽率=发芽数÷总数×100%

  ③出勤率=出勤人数÷总数×100%④达标率=达标人数÷总数×100%

  ⑤成活率=成活数÷总数×100%⑥出粉率=出粉总量÷总总量×100%

  7、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达不到100%,完成率、增长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

  8、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已知数×几%。

  9、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已知数×(1+几%);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已知数×(1-几%);

  10、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

  1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大数-小数)÷小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大数-小数)÷大数。

  12、已知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数÷(1+几%);已知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数÷(1-几%)

  13、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

  因数和倍数

  1、a×b=c(a、b、c是不为0的整数),c是a和b的倍数,a和b是c的因数。

  找因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2、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

  偶数:是2的倍数(0也是偶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是2、3、5的倍数的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公因数、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6、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综合法

  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2)分析法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5、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6、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7、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或大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的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读数和写数: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都只读一个0。

  2、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3、求一个数的*似数:看数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就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4、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2+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7、关于“大约”的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似数,用估算。

  8、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9、加法的验算方法: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小学数学学*方法

  掌握数学学*实践阶段:在高中数学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学*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学*规则。先生著名的日本教育在米山国藏在他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曾经说过,尤其是高阶段的数学学*数学,必须遵循“分层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教学内容的第一周甚至是从基础开始,一周后的头几天,在教学难以提升。以及提升的困难进步一步一步,最好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困难”除了(感兴趣),不利于解决问题方法掌握连续性。同时,根据时间和课程安排的长度适当的审查,只有这样才能记住和使用在长期学*数学知识,不要忘记前面的学*。

  小学数学学*技巧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高中数学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技巧。也许这个方法对别人来说不是很熟悉,你知道。那么你需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你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果一个班是满的。是老师在说话,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学*效率也很低。

  (一)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二)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三)混合运算计算法则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四位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

  2、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3、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五)四位数的写法

  1、从高位起,按照顺序写;

  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依次类推,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六)四位数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哪一位数不够减,从前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七)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法则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八)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九)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范本五份(扩展7)

——中考必考物理知识点整理 30句菁华

1、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物理原理】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2、小称砣压千斤【物理原理】根据杠杆*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有可能的。

3、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物理原理】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那么压强就大。

4、大船漏水——有进无出【物理原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6、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7、二力*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8、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9、判断是否做功的两个条件:

10、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11、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

12、利用天*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13、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4、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15、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6、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7、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20、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21、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22、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23、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24、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5、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6、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27、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8、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9、物体匀速水*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30、导线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水、某些固体,甚至真空中都能传播。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范本五份(扩展8)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整理 (菁华5篇)

  1、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 》中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描写春天的诗:诗名是(《春日》)、(《春晓》),诗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描写夏天的诗:诗名是(《小池》)、(《所见》),诗句是: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描写秋天的诗:诗名是(《山行》)、(《山居秋暝》)诗句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描写冬天的诗:诗名是(《江雪》)、(《咏梅》)诗句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6、赞美黄河雄伟气势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赞美庐山瀑布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赞美柳树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赞美小草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赞美春雨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7、借物以赞美人的一种精神的诗句: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具有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特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具有坚韧不拔的特点。)

  借物喻人的诗还有:(《画菊》)诗句是:(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8、《夏日绝句》,诗句是:(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9、《游子吟》,诗句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1、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在《七步诗》写道:(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13、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诗句是:(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诗句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诗(《过零丁洋》),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文坛合称为(大李杜)。其中,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生*第一快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作者爱国之情)。我们还学过杜甫写景的诗(《绝句》)和(《望岳》)。

  15、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著名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赠汪伦》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6、我们还学过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

  17、“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长歌行》)其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向上)。

  18、我们曾学过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描绘了一幅?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图画。

  19、“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词牌名),你知道的词牌名有(《浪淘沙》、《忆江南》、《浣溪沙》、《蝶恋花》)? 。请默写*的一首词:词名《卜算子 咏梅》,词中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0、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这个问题? 。

  21、回忆《泊船瓜洲》,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哪个字最精彩?请说明理由。

  (“绿”字写活了初春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色。“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吹绿的意思,用得绝妙。春风所到之处无不染绿,这就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拟人化了,正是“绿”的妙处。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2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意思。

  自度其足 (读作duó测量的意思)? 忘持其度 (读作dù量好的尺寸)

  1.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

  2.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3.乐府双璧:《木兰诗》《 孔雀东南飞》

  4.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5.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

  6.巴金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7.岁寒三友:松、竹、 梅

  8.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