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后感实用五份

首页 / 读后感 / |

  《一本书》读后感 1

  在放暑假的期间,我在家读了一本一生必读经典DD《天使在人间》,书里主要讲的不是真的'有一个天使在人间,而是讲有一些乐于助人称他们为“天使”。

  我最记得有一篇是令我最感动的那题目是《助人为快乐之本》,里面讲今天我帮助了一个很可怜的小朋友,他被一块香焦皮给摔倒了,但路过的人不但没有帮助他,而且还取笑他,使他哭的更加伤心。文章中的我看见了,马上走上去扶起他,并且劝他不要伤心了,我送你回家吧!

  其实在我们生活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我也亲身体验过,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孩子饿得没饭吃,而我又没有给他一些钱,又没有给他饭吃.

  又有一次我家门口来了一个乞讨的人,他说他很饿想讨点饭吃。但我不但不给他,而且“啪”的一声关了门,没有理睬他。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一本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一本书》读后感 2

  寒假里,我看了这本书,当合上这本书时,我却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就是《绿野仙踪》。

  这是一个怎样动人心魄的故事啊!故事中,小女孩多萝西和她的小狗托托被可怕的龙卷风带到了一个美丽又神秘的国家。在那里,他结识了想要得到智慧的稻草人、想要获得一颗心的铁皮人,以及想要变得大胆的狮子。他们为了各自的理想和愿望,结伴而行。这一路并不顺利,但艰难困苦并没有打垮他们……而是让他们团结起来,携手共渡难关。这一旅途中,让他们学会了爱,得到了智慧和勇气,最终实现了他们各自的愿望。

  看了这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我自己,自己是有很多愿望和理想,可是一遇到什么困难就先会想到退缩,不能勇往直前,一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就会先自己打垮自己……所以,今后我要向多萝西以及她的'伙伴们学*,遇到困难先想办法,而不是先退缩,遇到什么艰难困苦不要自己先打垮自己……

  《绿野仙踪》这本书被称为美国的《西游记》。该书的作者莱曼·佛兰克·鲍姆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绿野仙踪》就来自于他为儿子讲述的一个故事。

  这部童话的风格与格林、安徒生完全不同,是一部轻松而又开心的童话。而且它文笔流畅,描写的生动有趣,刻画的生动逼真。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了美国公认的最伟大的儿童文学家之一。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翻开这本书,跟多萝西一起去那个美丽的城市,经历一场奇异的冒险吧!

  《一本书》读后感 3

  这本书是从京东买的,当时买这本书的初衷是,要“强迫”自己读更多书,但是又担心自己为了任务而读书,匆忙扫一遍书,没有多大效果。希望能从这本书学到更多读书学*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去读书。

  读完之后发现,这确实是一本不错的工具书,值得学*和推荐一下。

  本书整体分享的是笔记读书法,这个笔记并不单指我们说的“读后感”,而是是一种完整的读书方法,。

  它通过一个纸质的笔记本来完成这个方法的实行,同时有五个要点需要注意:

  1、可以书写任何内容

  笔记本不只是写读书笔记或者阅读过程的,也可以穿插自己的心情,生活或工作的任何内容,比如看过的电影、看到的广告等等都可以写到笔记本里。

  2、按时间顺序记录

  不需要分区,也不需要强迫自己每天都要写,而是不想写的时候可以几天不写,可以想写的.时候写多少都可以,保持轻松心态。

  3、附上日期

  标注日期可以避免后期混乱,方便整理。

  根据自己书写*惯去写就可以,比如20xx/12/3或181203或18.12.3,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书写*惯去书写即可。

  4、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

  如空一行写一行,或将长句缩成自己能懂的词或短语。

  5、可以粘贴

  从其他地方获得的书评或看到的一些觉得有用的资料,不用手写,可以直接打印出来粘贴到笔记本上。

  《一本书》读后感 4

  在《中国教育报20xx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读书只是为消磨时间甚至是催眠,有人读书是为了个人学业,有的人读书时为提高自身,有的人读书就是纯粹的喜欢,阅读目的多种多样,个人认为,不管何种目的,何种方式,只要能拿起书籍,开始阅读,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兴趣,不要强行规定他们那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言传身教,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他们将会获益一生。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我们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久而久之,坚持下去,读书便会成为一种*惯、一门艺术!

  《一本书》读后感 5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聪明活泼、纯真善良,尽管她遭遇父母早亡的不幸,五岁时就被送到独居在山上的爷爷那里,但她却非常坚强,用自己的爱心影响着周围的人。这个*凡而又不*凡的女孩就是瑞士作家施比里的作品——《海蒂》中的小主人公。

  记不清这是我和妈妈一起阅读的第几本书了。当我们俩读完时都沉默了一会儿,我知道,妈妈和我一样也被感动了,被海蒂的善良感动了。她的爱,让小伙伴彼得的羊儿更加健壮;她的爱,让失去女儿的薛斯曼医生找回了快乐;她的爱,让失明的祖母重现微笑;她的爱,让残疾女孩克拉拉奇迹般的恢复了独立行走的能力。爱铺就了一条快乐的路,更创造了让人激动的无数奇迹。我多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也能像海蒂一样拥有善良、拥有爱,那世界就会多么和谐美好。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把阿尔姆山写得绚丽多彩,给人美的享受。我很羡慕海蒂能天天喝鲜羊奶,晚上能看着闪闪烁烁的星星进入甜美的梦乡。让我们都来记住美丽的阿尔姆山和善良的海蒂吧!

  一直以为,童书是儿童的专利,但当我和女儿一起看完这本《海蒂》时,我发现,原来一本好的童书也是能打动成年人的。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然而,就在那唯美的语言中,人性的美一点一点地渗入我们的心灵,直至让我们感动。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海蒂,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多么不幸的孩子,然而,她隐藏了自己的不幸,却把阳光般的爱洒向了身边所有的人,让他们因为爱所以爱,这就是爱的传递。我喜欢这样的童书,也喜欢自己的孩子看这样的书。接触这样的文字,会让我们孩子的心变得善良、变得柔软,会带着他们飞向明亮那方。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相信,当你看完这本书时,一定会像书中的海蒂一样,将爱进行到底。

  自从孩子上小学,我就给孩子买了许多儿童文学刊物。其中有朋友推荐的也有自己挑选的,可没想到在那么多的图书中孩子最爱看的就是《绿野仙踪》。起先是我和孩子一起读,后来是孩子自己读,而且是反复的读。在这反复的阅读中,孩子对书中的人物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多萝西是书中的主人公。 她是个聪明、勇敢而又善良的小姑娘。她自理能力很强,遇事不慌,做事执着。当然她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喜欢帮助别人。可以说 在现实生活中 几乎找不到像她这样完美的孩子。我想作者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孩子,那就为了给我们的'这些有着像铁皮人、稻草人、狮子一样具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孩子树立一个可以模仿和奋斗的榜样。

  文中的稻草人、铁皮人 和狮子都有着明显的优点却又太看重自身不足 。其实在这场冒险式的旅途中,他们都发挥出了自身的优势。文章的结尾处好像是奥兹帮他们实现了各自的愿望,其实是他们本身就具有这种潜能。只是他们没有发现而已,或者说是他们一直没有条件展示出来,直到多萝西的出现。在生活中,作为我们这些成年人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偏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具备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经常拿自己孩子的不足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较。我们应该向多萝西学*,要多鼓励,多帮助,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才能成为我们心中完美的孩子。

  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因为它不仅教会了孩子要团结友爱、勇敢善良,还告诉我们这些家长对孩子要学会鼓励和欣赏而不是苛责与批评;要创造机会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一本书》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一本书》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1)

——一本书读后感6篇

一本书读后感1

  “父亲是一本书,做子女的也许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读懂。”读完这篇文章,这句话让我感触十分深刻。

  由于父亲是地主,小时候最害怕被人叫“小地主”,“我”并不想天生高人一等。当“我”穿上新衣服去学校,被同学嫉妒,被同学吐口水,被骂“小地主”时,“我”十分难过,也开始恨父亲。父亲很严格,把“我”当大家闺秀培养,说、走、坐、吃的姿势都要按照他要求做,关“我”在家背古文,而哥哥却能自由地在外玩耍,“我”背不出就要被打,哥哥就在旁边偷笑。心里便多了一丝怨恨,“为何父亲如此偏向哥哥”。渐渐长大,一次父亲冒雨前行,天气寒冷,为“我”送来厚被褥,来到宿舍嘴都冻乌了,“我”却没有一丝问候的话语,长大了才发现父亲是多么疼爱“我”,“我”却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给予我的一切。在父亲活着的有生之年,“我”唯一送他的只有一双手套,父亲还不断地夸“我”,还到处向外人炫耀,——一双手套就能满足父亲,“我”认识得太晚了。参加工作后,父亲一直在山东会战,退休后他被留在山东上班,这期间,“我”结婚生子,每当逢年过节,父亲托人带给“我”礼物,“我”才会想起父亲。1997年,退休五年的父亲才回到湖北,他得了胃癌晚期,回来就再也没起来,在这时“我”才意识对父亲的关爱太少,而父亲却没有责怪“我”,这让“我”十分愧疚。父亲到了最后时刻还想着“我”叫哥哥多照顾“我”。这深沉的爱,“我”该如何报答?

  看完这篇文章,我已泪湿眼眶,谁又何尝不是呢?当代父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用严厉来教育子女,想着不严厉点我们就无法成就大事业,这使我们这些子女都不理解父亲,对于严厉的父亲会避而远之,而我们只把父亲对我们严格的一面深刻记着,却不记得父亲在我们背后对我们的关爱和帮助。好的被淡忘,坏的却常记。现在的年轻人又何尝不是呢?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给予就是理所当然,所以父母的爱就像*常事,久了就忘了。

  当然我们现在做的不是应该想念过去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事情,而是在当下好好用自己所能做的报答父母,在父母有生之年好好关心他们,而不是等到他们病重、逝去后,才慢慢觉悟,才后悔当初为何不珍惜。

  作者的遗憾是她只能用一生去读懂这本书。而我们应该尽早感悟这本书,给这本书最大的回馈。愿我们都可以不留遗憾!

一本书读后感2

  夕阳洒下一片余晖,光穿过透明的窗子,带着“丁达尔效应”钻进摊在桌面的书页上,照得一行字格外耀眼——“父亲是一本书,做子女的也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读懂。”这一句话轻轻地却又重重地触动了我的心弦,轻得像泛起圈圈水纹的鱼塘,重的像卷起波涛的大海。

  我觉得我的父亲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作得一首好“诗”的诗人。

  上个月母亲让我收拾屋子,我在父母房间的书桌上看到一本摊开的有些破旧的笔记本,表面是红褐色的,纸张有些黄旧,本页之间放着一只未盖帽的钢笔,是前年父亲生日我送他的生日礼物。我好奇地拿起本子,想看看父亲写的是什么。

  “日期:8月3日,工时:12,日结:200元”;“8月4日,12时,200元”……我一字一句地接着读下去,内容都是一连串的日期和数目,到了第二页则是各种支出账单,“8 月2 日煤气一罐100元,8月3日新空调1500元,8月12日……”我读完了一整页,有好几笔账单还没记录完,我顿了顿,心想:应该是父亲昨晚突然加班,匆匆离去而来不及补充吧。我坐在那本账本旁,打开台灯,橙黄色的灯光打照在哪原已发黄的书页上,将一个又一个数字烙印在我心底。此刻,窗外的夕阳已拉下帷幕,不见最后一丝余晖,万家灯火通明,我的父亲还未归家,他会在哪呢?他正在做什么呢?他今天顺意吗?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我不知道答案也无处寻找答案,转眼间只觉得那一串串生硬的数字就似一句句扣人心弦的委婉的“诗”,它在那里什么也没说,却又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一位真实的父亲,体现出父亲的尽责,体现了父亲深沉的爱,体现了父亲的伟大;一句句动人的“诗”,也替父亲手上的老茧说了话,替父亲肩上的担子称了重。

  秋风吹动父亲载在阳台上的勒杜鹃,带来丝丝凉意,窗外的万家灯火逐渐暗淡,车水马龙逐渐安静……

  父亲回家了,我看到门外的他坐在餐桌上静静地吃着饭,吃得很香,很满足。*日里少和父亲沟通的我,通过他用青春写下的一首首“散文诗”认识了他,原来不善于流露感情的他,会有这般细腻的心,他就像一本深奥的书,字里行间难易读懂,同时作为“诗人” 的他,字里行间让人动容、泪流。

  我爱这位“诗人”,也爱他“诗”中描绘的家人,爱他笔下真实的生活,爱他真实的样子……

一本书读后感3

  “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书中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工作了3年,细细想来,在记忆里确实捕捉不到什么让我印象很深的故事,但是没处理好的学生间的小事故倒是不少。看完庄老师写的这本书让我懂得原来一位有耐心、有爱心并持之以恒的老师,可以让学生身上的那些小事故,都会演变为一个个动人的好故事。

  书里的一些故事像时常装病的焕玲、做错事进行对质的小彭和浩浩,还有爱哭鬼佳轩…这一个个熟悉的例子也曾发生在我的班上,但是我的处理方法却不及庄老师睿智,所以在边读边学*的过程中我也记录了一些,并且及时反思,在今后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也要学会以心换心,以爱换爱。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抓住点滴,把握时机,融入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很喜欢书中的一些话:“时间就是一方最好的疗伤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的伤痕都能自然愈合,一切的道理,学生也能自己去懂得。”“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过分纠结于学生是否尊重自己,而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原谅他们可以原谅的问题,改变他们可以改变的一些偏差。这,才是解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问题的最好办法。庄老师的这些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始终牢记,善于发现故事,做一个有故事的好老师。

一本书读后感4

  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是《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本富有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手头正好有一本,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先睹为快。 在《伊索寓言》中,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来自于生活,大部分以动物为主人公,极少部分以神或人做主人公。各个故事都有它的意思。在许多寓言中,我最喜欢的寓言是《狮子和狐狸》。 这则寓言的内容是:狐狸讥笑母狮子每胎只生一子,母狮子回答说:“然而是狮子!”。这个故事虽然不长但它带给我的启示却不小。它让我懂得了,事物不在多,而在于精。也就是说,美好的事物在质而不在量。 现在,我明白了。就像那一则寓言里的狐狸与母狮子一样,就算狐狸一胎生五六个,可见着一头狮子,还不照样得都点头哈腰、毕恭毕敬的。学*也是一样,如果只是盲目地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心不在焉地学*,学那么多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 以后,无论学哪一门课程,我都要深入地去学,而不仅仅是学一些肤浅的东西。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课程的知识。当然,那本《伊索寓言》我一定会好好地珍藏,它将使我终生受益。

一本书读后感5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看书了,一直到现在,我看过了许多有趣的书,而我最喜欢的书还是《明朝那些事儿》了。

  当初我是看见新华书店在推荐这本书,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买了一本,谁知我刚刚看了一会儿,就被它迷住了,从早到晚只要有时间,我无时无刻的都在看这本书,就花了两个月就将它看完了。

  这本书使用写小说的手法叙述了从元末明初一直到明朝灭亡的过程,而在这七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本帝国飘摇了,它讲述了在严嵩倒台之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他们实干家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时也是阴谋家,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择手段,就这样在政治舞台上上演了你争我夺的好戏,还有一部分讲的是外站,也就是援朝战争。

  在这本书中,我最讨厌的角色还是严嵩了,虽然徐阶张居正等人和他一样不择手段,但是他们都是实干家,而他却是只收贿赂不做事,竟然还出现了买官的现象,不过恶人也算有了恶报,他后来终于被徐阶给弄下台了,而严嵩下台之后,他还是不死心,那些从他那里买官的人全都开始集体攻击徐阶,而后来又将蓝道行害死,又回到的了首辅的岗位上,可是严嵩的同党罗龙文却当起了强盗,发誓要取徐阶首级,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他成为了徐阶逼迫严嵩下台一把利器,徐阶又将所有的锦衣卫调集起来保护自己的家眷,把罗龙文的事情搞大,并且声称自己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这是,严嵩已经被逼到了死角,最终下了台。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人们不应该因为一些眼前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这样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诚信待人,别人才会诚信对待自己,这样最终才会有一个好的下场。

一本书读后感6

  人生的趣味,莫过于读书。每个人读书的背后都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牛汉也不例外,他的第一本书让他难忘终生。

  或许他的第一本书并不奇特,也无法令人惊奇,但是其中却包含了浓浓的父爱,人都说父爱如山,却未曾有人把母爱谱写的那样伟大,母爱如水一般淡,淡的足以让人忽略,甚至忘记。牛汉是有童年那美好记忆的,他或许是勤奋爱好书的,虽然对着书上的“小蚂蚁”不认识,却对那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的父亲对他的关心,也不外乎是学*,叫牛汉背书这件事以及挑夜灯补书就足以证明他对牛汉的关心,这种关心是藏而不露的,不仔细感受,是无法晓得的。

  仍记得我的第一本书是《狼王梦》,那本充满了血腥味儿的书,它是奇妙的琴曲,具有极大的魔力,深深吸引着我,小学的课本上早已介绍过它,它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创作出来最具代表性的一本书,小说情节曲折连绵,深深吸引着我。我便去求母亲,请她给我钱,让我买下《狼王梦》,母亲决绝的摇了摇头:“不行,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不准看闲书!”我很伤心,无论我怎样求,不管大哭、撒娇、胁迫,母亲就是不同意。我很愤怒,认为那不是闲书。但有一天,我的同学买了此书,我百般苦求,才终于求来。正当我看得入迷时,母亲进来,夺走这本书,看了一眼就撕烂了,这又加深了我们之间的隔阂。从此以后,我们一句话也不说,母亲买了一本新的,叫我赔给人家。或许是她不想在与我继续冷战,她终于妥协,又买了一本《狼王梦》,沉静的说:“孩子,妈妈不是不想给你买,只是怕影响你

  学*,你要理解妈妈。”说完,她落寞的走了,我深感愧疚。

  毕竟牛汉是懂事的,他从不惹父亲伤心,他也是善良的,把书送给了乔元贞一半,父亲也为了给他做课本,在夜晚的光下为牛汉做书,但他从不把自己的爱表现得过深,他叫牛汉把书从乔元贞那里要回来,却不说自己要干什么,这处细节描写得很好,虽简短却表达了父亲对作者深厚的关爱。

  牛汉的童年回忆是美好的,值得回味,而我的童年回忆,虽不美好,却也被我深深藏在心底。因为,那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母爱,如水,那般沉静无言。


《一本书》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2)

——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五)份

  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 1

  打开它,你就来到了多年之后,这里的一切都翻天覆地的变化的,黑压压的世界,污染极重的环境……种种的场景告诉你,未来也许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美好。

  “这本书不可能完成!”多少人在反驳着,耻笑着,但老人却从未放弃过。这本书的末尾,确实无从结尾。直到遇见了那个奋不顾身,哪怕赌上性命也要拯救妹妹的被人们称之为废物的男孩。

  他很卑微,明显不像是这么一本应当书该有的男主,可就是他,也只有他能够填补上老人书中的不足,也为此书添上了浓墨重彩。

  科技发展是好,这说明了人在进步,可是有时却因为科技的大爆炸,再次分类。一类住的地区美仑美奂,悠哉清闲,他们明事理,知人心;另一类,却要永远的在肮脏的关口生存的`“人类”,他们以生存为目的,为生存而生存,而那消遣,却也就是那腐蚀他们肉体乃至灵魂的大脑曲针。

  老人的生命最终还是消散了,但他的灵魂却寄藏在了这本书上,他是他人生的缩写,是他灵魂的写照,男孩最终带走了它,发誓要振作起来,不再懦弱了。

  但,真的吗?

  曾经的懦弱小子,会因为一次冒险彻底改变?不甚可能。而作者埋藏在文中的,又何尝不是深深的反讽啊!

  《宇宙中的最后一本书》,不仅是作者写的一本书,更是作者对社会的一种劝导。

  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 2

  暑假里,我读过了许多有意思的书,《宇宙的最后一本书》是其中的一本。故事讲的是世界被一场巨大的地震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忘记了从前,看不到了未来,所有书本也消失了,人们不会思考了。这时,男住为了救妹妹,和一位老人踏上了一次旅行,后来在那位老人的影响下,写出了宇宙的最后一本书。

  在许多年前的某一天,世界发生了一次破坏性的`巨大的地震,所有的大楼建筑都塌了,那些美丽的环境都被破坏了。为了让人们不再伤心,科学家们发明了一个叫“大脑探针”的物品。只要一想到某些事物,“大脑探针”就会帮忙找到,并植入人的大脑里,人们就可以看到了。渐渐的,人们开始没有思想了,男主也加入了一些帮派,在一次任务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老人。

  后来,男主听说他的妹妹生病了,于是为了营救妹妹,和那位老人开始了一场旅行。一路上他们经历很多困难,老人还让他看到了一些收藏的最后的图书,通过读书他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虽然最后救出了妹妹,他们被发现了,老人被杀了,珍藏的书籍也被烧毁了,在悲伤中,男主写下宇宙的最后一本书。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遇到困难,不要去空想,就算你的想象再牛,你不去做去行动,也没有改变;如果你勇敢去做,就算只有一点力量也可以再次重建你的家园。而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给我们勇气和力量。

  这样的书很有意思,我也学到了很多,希望可以多看书,多学知识。

  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 3

  打开它,你就来到了多年之后,这里的一切都翻天覆地的变化的,黑压压的世界,污染极重的环境……种种的场景告诉你,未来也许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美好。

  “这本书不可能完成!”多少人在反驳着,耻笑着,但老人却从未放弃过。这本书的末尾,确实无从结尾。直到遇见了那个奋不顾身,哪怕赌上性命也要拯救妹妹的被人们称之为废物的男孩。

  他很卑微,明显不像是这么一本应当书该有的男主,可就是他,也只有他能够填补上老人书中的不足,也为此书添上了浓墨重彩。

  科技发展是好,这说明了人在进步,可是有时却因为科技的大爆炸,再次分类。一类住的地区美仑美奂,悠哉清闲,他们明事理,知人心;另一类,却要永远的在肮脏的关口生存的“人类”,他们以生存为目的,为生存而生存,而那消遣,却也就是那腐蚀他们肉体乃至灵魂的大脑曲针。

  老人的生命最终还是消散了,但他的灵魂却寄藏在了这本书上,他是他人生的缩写,是他灵魂的'写照,男孩最终带走了它,发誓要振作起来,不再懦弱了。

  但,真的吗?

  曾经的懦弱小子,会因为一次冒险彻底改变?不甚可能。而作者埋藏在文中的,又何尝不是深深的反讽啊!

  《宇宙中的最后一本书》,不仅是作者写的一本书,更是作者对社会的一种劝导。

  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 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宇宙的最后一本书》

  这本书是由保罗·特普斯写的。可能大家对这个名字有些不熟悉,不过没有关系。听我介绍了这本书,大家可能就把这个名字烙在了脑海里。保罗·特普斯,一位擅长写科幻类小说的作家。可是这本书写了一本没有书的世界。人人颓废,像一具尸体一般,没有笑容,没有泪水,没有抱怨。更没有知识,这一切都是因为一场大地震和一场大火。所有的书毁于一旦,化为乌有。人人失去了所有,就这样,上帝还留给地球一个天使。一个来拯救地球和宇宙的.天使——一位充满善良,自信,阳光,感恩的小男孩儿。他夹带着宇宙中的最后一本书开始经历起了"九九八十一难"的拯救人类,拯救地球,拯救全宇宙的重要使命。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以前的那些日子,现在的日子。就在不久,我还抱怨妈妈又给我买了“小山”一样高的书,抱怨不想看书,还想让书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但读完这本书,一想到没有书的日子,我就后背一股冷风吹来——害怕。害怕我变成和书中一样的人类。就如行尸走肉一般,那样的生活是多么无聊、黑暗、害怕。一向不爱惜书的我竟把这本书小心翼翼地揽在怀里,可心里还是有种“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破”的感觉,似乎那就是宇宙的最后一本书。我还觉得在这个日新月异、充满竞争的社会上你不读书,又和书中的那些人有什么区别?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和社会共同发展,与时俱进。

  借书中的一句话作结吧:假如你不读书,明天就将会是一个没有书的时代!

  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 5

  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篇1

  暑假里,我读过了许多有意思的书,《宇宙的最后一本书》是其中的一本。故事讲的是世界被一场巨大的地震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忘记了从前,看不到了未来,所有书本也消失了,人们不会思考了。这时,男住为了救妹妹,和一位老人踏上了一次旅行,后来在那位老人的影响下,写出了宇宙的最后一本书。

  在许多年前的某一天,世界发生了一次破坏性的巨大的地震,所有的大楼建筑都塌了,那些美丽的环境都被破坏了。为了让人们不再伤心,科学家们发明了一个叫“大脑探针”的物品。只要一想到某些事物,“大脑探针”就会帮忙找到,并植入人的大脑里,人们就可以看到了。渐渐的,人们开始没有思想了,男主也加入了一些帮派,在一次任务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老人。

  后来,男主听说他的妹妹生病了,于是为了营救妹妹,和那位老人开始了一场旅行。一路上他们经历很多困难,老人还让他看到了一些收藏的最后的图书,通过读书他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虽然最后救出了妹妹,他们被发现了,老人被杀了,珍藏的书籍也被烧毁了,在悲伤中,男主写下宇宙的最后一本书。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遇到困难,不要去空想,就算你的想象再牛,你不去做去行动,也没有改变;如果你勇敢去做,就算只有一点力量也可以再次重建你的家园。而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给我们勇气和力量。

  这样的'书很有意思,我也学到了很多,希望可以多看书,多学知识。

  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篇2

  一个没有人书写也没有人阅读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当整个世界没有书籍,也没有人记得书是什么模样,人们又会怎样?

  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世界被一场巨大的地震毁灭,到处是一片片的废墟,人们忘记了从前,也看不到未来。书籍消失了,每个人依靠新奇的科技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为了拯救身患重病的妹妹,男孩憨头、老掉牙莱特、五岁孤儿小脸以及来自于伊甸的少女拉娜雅冲破重重险阻寻找最后一线生机……

  莱特,坚信书写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回忆,哪怕因此失去性命也无怨无悔,坦然面对。

  憨头,由于生活所迫,沦落为街头混混。但是,他心中的善良之灯从未熄灭,他的心中始终有爱。经过莱特的影响,他化身为画家,在荒芜的世界里用文字传递文明传递爱,用文字改变未来。

  拉娜雅,完美少女,身为普鲁人的准领袖,她走进了普通人的心灵世界,她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审视自己的子民。或许有一天,他会用爱来化解普鲁人和普通人之间的隔阂。

  这本书的人物饱满鲜活,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并且有着深刻的内涵,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在小说结尾拉娜雅对憨头说:“未来属于我们。”的确,未来属于我们,只要心中有爱。

  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篇3

  这就是暑假里,爸爸给我买来《宇宙最后一本书》我看到的第一句话。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口气就把书看完了。

  书的前言写道:世界被一场巨大的地震毁灭,到处是一片片的废墟,人们忘记了从前,也看不到未来。书籍消失了,每个人依靠新奇的科技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主人公憨头,是一个12岁男孩,患有癫痫病,自幼被父母遗弃,由于生活所迫,沦落为街头混混。但是,他心中的善良之灯从未熄灭,他的心中始终有爱。为了拯救身患重病的妹妹,十二岁的男孩憨头,决定赌上自己的性命,力闯重重危险的关卡,冲破重重险阻寻找最后一线生机。一个只会说“巧克力”的5岁男孩、一个完美的少女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也意外地加入拯救行动之中。憨头发现,这位老人有可能是废墟中唯一一个对书籍和书写还抱有兴趣的人,他将在老人的影响下写出宇宙最后一本书……

  看完这本书我很感动,憨头得勇敢和必胜的信心值得我们学*。告诉了我们今后的学*中、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我们不要退却,有一丝希望都不要放过。

  明白了人类需要通过书写和阅读来传递美好、传播爱,书写与阅读当永与人类同在。


《一本书》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3)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9篇

  以前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效果不怎么好,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读时给我震撼的好书在脑海中也所剩无几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所以我买了两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从新学*阅读。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书就是这本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版的书,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半个世纪了。乍一看像是本老学究写的`无聊的书,不过书中的论述确实有些繁琐,甚至让人有点读不下去,但是认真读完肯定有所收获,这也是作者的观点,去挑战一些难读的书,从而增进自己的理解力。

  书中第一章讲了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主动的阅读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书中的重点、脉络,还要总结、批判。并不是轻松的阅读,而且一般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成。但诚如作者所说,这样的阅读才能增进理解力,才能有所收获和长进。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紧接着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主要谈了分析阅读。当然,阅读的层次由低到高,在阅读中需要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在阅读中把作者写作的过程基本上给逆向还原啦。作者提到,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也是这篇文章标题的来源。自我要求越高,读书时的责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获到的也越多。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要求不高,是识字就可以进行的阅读。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也可以称为略读,大致像阅读理解中的速读,是快速得分项,需要技巧,书中也有所阐述。检视阅读可以用来检查一本书值不值得深读,或者用来快速获得讯息,以便向人吹牛。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就像阅读理解中的精读,需要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才能确定答案。这里不仅要得到清晰的大纲,理清作者的阐述,还要做出评判。也即作者讲的好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不足等。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就像写论文需要查阅文献一样。不仅包括了前三种层次的阅读,还必须要自己能思考,分析,因为这需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或者一堆书。主题阅读是为了解决特定的议题而通过读书帮助分析和判断的。当然作者也在书中就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解说。除此之外,作者还就分析阅读阐述了各类读物的具体应用,比如诗歌、小说、哲学和实用类等读物。

  整本书中最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对于读书生活的严肃认真态度。想到自己之前读的一些好书读完就扔,并没有认真汲取书中的营养,以至于白白浪费了那么些精神食粮,实在惭愧。其实不仅是读书,对于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严肃对待生活的人亦难领会生活的真谛。

  读书,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也是一件复杂的事,该如何读书,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找到了些许答案!

  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

  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只有更清楚的理解,才可以让自己获得“全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启发”,收获我们自己想要的。“阅读就是学*”,不但用来指导自己的学*,还要用来进行自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还要懂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阅读不是在听作者唱独角戏,我们更需要把它当作一种与作者的对话,通过对话,更多的挖掘作者的思路与思想,从而获取一种阅读之外的东西。

  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是依次渐进的,但又是建立在前一种层次的基础上的。通过基础阅读,获取一本书的内容;通过检视阅读,获取一本书的架构和主题;通过分析阅读,更深层次的咀嚼和消化一本书;通过主题阅读,对同一主题的数本书进行整体的分析与研究。

  检视阅读,是系统的进行略读,粗浅的明白书中所表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阅读的速度,不能一味求快,而应该依照读物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尽可能的避免在阅读中出现停留或倒退。通过检视阅读,我们需要从基本架构上读出作者的整体思路,但不要企图了解作者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句的深层次含义。“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在阅读的过程中,作为读者我们要学会向提问,在这本书的第五章中,作者列距了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无论我们读什么书,这几个问题都是有意义的。同样在这一部分,作者也给了我们教了几种阅读时做笔记的方法,以及三种做笔记的形式,这些都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的阅读中。

  分析阅读,是阅读的第三阶段,也是阅读单独一本书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阅读中,首先要对我们所阅读的书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分类。只有明白了这本书的分类,才可以帮助我们较好的完成下面的阅读。在这一阶段中,我们不仅要满足知道作者在讲什么,还要能够将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清楚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要能够对整本书进行拆解,拟出这本书的大纲,并能够用自己的内容对大纲进行适当的充实。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的条理。这个过程是艰难而复杂的,但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能够更好的更透彻的理解这本书。在这一部分,作者讲到了一本书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在成为一个“好读者”的同时,也为我们能够成为一名“好作者”打下一个基础。

  在分析阅读的讲解部分,作者总共列举了他对于分析阅读理解的十五条规则,这些规则在全书的第十一章有一个小的汇总,并对这十五条规则的联系进行了讲解。这十五条规则之间,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全书。但如何更好的把这十五条融入我们的常规阅读中,这还需要我们慢慢的在后续的阅读中去理解、去体会。

  在第十二章辅助阅读部分,作者总结了他对于几种外在辅助阅读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我们的阅读,应该尽可能的保证独立阅读,排除他人的评论对我们的理解造成影响。尽可能的少利用导读和摘要,或者在完成独立阅读之后再进行对辅助材料的阅读。

  第三篇中,作者列举了多种类型图书的阅读方法,包括对实用型图书、想象文学、故事戏剧与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的阅读方法的总结和概括。通过作者清晰的描述,我们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在他看来,我们需要不断的阅读,但不是任何书或文章都要读,我们要读那些能够提升我们阅读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通过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增进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自己。

  用书中的一段话作结:“一本好书能叫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前看过。当时没有做阅读笔记,都忘记差不多了。昨天翻出来重读一番。

  阅读的作用不外乎获取资讯、娱乐、理解与发展心智。

  读书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层次递进,互为基础。基础阅读,我觉得自己还行。基本保持一周1——3本书(视书的厚度而定)。宝爸也曾说过我速度蛮快。检视阅读阶段,我想挑选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看看书名、前沿、书序和目录,以此来推断是否值得花心思进一步阅读。我原先比较注重目录,不太爱看前沿和后续。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断的前提下,其实看看别人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到底说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帮助。分析阅读阶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许多书,却少有收获的原因吧。另外,我觉得分析阅读阶段的技巧和我的小学以及初中语文老师教的阅读技巧很相似。1、这本书谈的什么主题??是如何发展的?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关键主题?2、细部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3、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主题阅读阶段则和写论文很相似,首先根据主题搜索相关书单,挑选精读的书单,略读非主要书单,精读主要参考书。给书籍分类:理论还是实用。实用的书主要在于实践应用。把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选择好的,有益的书。不值得为烂书花时间。与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师益友学*,在交往中提升自己;远离坑碰拐骗与吃喝嫖赌也是需要注意滴。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

  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

  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

  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读后感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思考也是学*。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很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作者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问题,这个。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逻辑就很严密。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捂脸][捂脸] ?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愤怒了,毕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加入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但我还是加入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始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荐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始阅读。阅读过程有点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逻辑性强的书还是比较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打算再回去补一下笔记。推荐给更多的书友,如果有机会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较好操作。

  关于书,关于读者,书与读者的关系,书的分类,怎样认识、了解和评判一本书,各类书的阅读方法,最主要的是阅读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作者讲的非常详细,有分析、介绍和具体步骤,内容丰富。本书是关于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写的。娱乐消遣式阅读不在作者探讨范围。

  这本书有点阅读门槛,提到的各类书,如果有过接触更利于理解作者的相关介绍和阅读技法。而且本书涉猎的内容很难一朝一夕全部消化,更适合目前遇到哪方面问题就先在实践中具体试试看,一步步来。以不同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说到底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主动阅读,明确目标,提出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去回答问题,专心致志,边读边思考。这本书总体在谈些什么,想办法找出作者的想法和论点,做出自己的判断,他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你有怎样的关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对书籍内容探索更强,收获也更多。说到更加有效地理解掌握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现在越发觉得不做笔记就像没读过一样。做笔记除了帮助记忆、锻炼表达能力,还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促进主动阅读。有时读完一本书,我们觉得自己有被触动到,内心有所感悟有想法,但就是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其实这只能说明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阅读效率和理解程度&阅读速度两者有关,多数人是可以比目前速度再提高一些的。读不同书用不同速度,根据书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采取不同阅读速度。每一种书有适合的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会影响到效率。

  说了这么多,最后只想说一句: 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五星好评。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应有目的、多提问。虽说阅读本身不是目的,但阅读应有目的。不管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消遣娱乐打发时间,在阅读之前都应想好自己此番阅读的目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就像一次没有计划的旅行,旅行的意义在于旅行前的期待,旅行中期待的满足,和旅行后的回忆,阅读亦然。而提问,则激发了阅读中的求知欲,使文字与读者融为一体。

  目的是前提,提问是方法。当有了阅读目的,一切都应围绕它展开,我们可以通过检视阅读挑选出符合阅读目的的书籍。检视阅读即略读,通过检视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书的类型体裁和主要内容及各章节重点,这样不仅能知道这本书符不符合阅读目的,还能选出重点,以便在阅读时略读和精读的灵活运用。进行了检视阅读便可进入下一步——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也是正式阅读,通过分析阅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整本书。在分析阅读时,读者应提出读书四问”:

  第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第二,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

  第三,这本书有没有道理?

  第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联系?回答第一个问题,读者应明确本书类型,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列出文章大纲,并对每一大纲列举出新的纲要。回答第二个问题,读者不仅要明白作者的主旨,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主旨。第三个问题,这本书有没有道理,其实就是就对这本书的评论,应注意的是,赞同和批评都应有理有据。第四个问题在于书本与读者的联系,即读者要学以致用。此外,除了这四个必要问题,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时应时刻提问,主动发掘知识,达到创新。

  在阅读时,技巧也很重要。要集中注意力,懂得何时略读,何时精读,略读应怎么读,精读又应怎么读,如何做笔记,怎样画思维导图,主食、美食、果蔬、零食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图书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最后,阅读最重要的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学而创新。

  关于书,关于读者,书与读者的关系,书的分类,怎样认识、了解和评判一本书,各类书的阅读方法,最主要的是阅读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作者讲的非常详细,有分析、介绍和具体步骤,内容丰富。本书是关于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写的。娱乐消遣式阅读不在作者探讨范围。

  这本书有点阅读门槛,提到的各类书,如果有过接触更利于理解作者的相关介绍和阅读技法。而且本书涉猎的内容很难一朝一夕全部消化,更适合目前遇到哪方面问题就先在实践中具体试试看,一步步来。以不同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说到底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主动阅读,明确目标,提出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去回答问题,专心致志,边读边思考。这本书总体在谈些什么,想办法找出作者的想法和论点,做出自己的判断,他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你有怎样的关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对书籍内容探索更强,收获也更多。说到更加有效地理解掌握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现在越发觉得不做笔记就像没读过一样。做笔记除了帮助记忆、锻炼表达能力,还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促进主动阅读。有时读完一本书,我们觉得自己有被触动到,内心有所感悟有想法,但就是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其实这只能说明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阅读效率和理解程度&阅读速度两者有关,多数人是可以比目前速度再提高一些的。读不同书用不同速度,根据书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采取不同阅读速度。每一种书有适合的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会影响到效率。

  说了这么多,最后只想说一句: 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同样一本书,为什么别人读得津津有味,我却读成昏昏欲睡?

  今天读了莫提默—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他有这么一个解释,听上去还是蛮有道理的。他说之所以别人读得津津有味,你却读成昏昏欲睡,就是你们两个人在阅读时的主动程度不一样。?简单点说,别人是主动的想从作者那里获得东西,所以他得到的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这个结果会强化他寻找下一个目标的信心,从而更好的保持兴趣,集中注意力;而你只是被动的等待作者给你东西,所以你得到的就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你的注意力就会持续的下降,最后产生疲惫感。

  按照我的理解,“主动阅读”的核心应该有两点:

  阅读的时候要投入了足够的心智资源。

  阅读的时候要经常与作者的观点互动。


《一本书》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4)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9篇

  寒假很快结束了,信息综合组的读书会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要求进行阅读并在群里分享,本书很实用对阅读也很有参考价值,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书中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过大家的分享与精彩展现,大家肯定都熟练掌握了,在这里我想结合阅读本书,分享一点自己关于阅读的一点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认为,我们在确立阅读目标时,功利心不能太浓,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会出现一些功利性的思维与行为,这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将自己的阅读目标定位在获得利益或者想让阅读为自己或别人获利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把阅读的最根本的价值给丢弃了,因为不管是什么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种“即刻索取”的心态-----即我要通过阅读应该立刻获得什么或者取得什么,而这种“即刻索取”的心态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有些时候的阅读并不一定会立刻促进你取得什么,或者使你成长多少,而这种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态在没有获得满足时就会严重打击个人的阅读*惯,使一些人放弃阅读,甚至是厌恶阅读,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尽量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尽量让我们的阅读成为一种嗜好,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这就像有些人“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摘自网络),其实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一样,我们阅读的目的.也不应在于“功利”,而在于点亮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点亮自己的生活,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开卷有益”的*惯。二是要有选择优秀书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我们的阅读就不会是一种“逼迫”,更不会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兴趣盎然的行为,这样的阅读也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洒脱,更加自由,更加和谐,最终就会像苏轼那样将阅读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最后,祝愿阅读都能点亮我们的生活,点亮我们的人生,感谢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进步,事事更如意!

  退伍后我踏上了工作岗位,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什么都好像改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变。读书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家住远方的战友,虽然偶尔能想起但却又不常联系。从以前热闹喧哗到现在渐行渐远,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我们之间产生那么远沟壑?说实话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偶然之间碰到一位良师在给我上课的时候谈及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益处我才感觉到真的好像很久没有捧起一本书,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灵感更是无从谈起。

  良师在上课之中推荐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从头开始,从如何阅读开始。我这个人读书*惯和我打乒乓的*惯一样,快、急、躁。一本字典厚的《三国演义》我竟是能5天从桃园结义看到了三国归晋,里面的内容细节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但这次既然诚心诚意的`静下心要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也是颇费功夫,甚至带着一点仪式感的打开快递并叮嘱儿子一起看,并不准其将书带进厕所,一是怕捧书久坐对身体不好,但主要是嫌弃那污秽之气染坏了这书香之风。

  其实在提笔写读书感悟的时候这本书我还是没有全部看完,我也不准备为写感悟去加班加点、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为这于我的初衷不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小学、初中9年的学*生涯,应该把绝大多数的阅读本领学会了。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仅仅能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那就是基础阅读。作者认为,阅读可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而基础阅读又分四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准备阶段、会学*读一些简单读物阶段、快速建立字汇能力阶段、精练与增进前面技巧阶段。回想自己的阅读,似乎一直在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上徘徊,用作者的话来说,还没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所以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提高。我是这样的感觉,我想一定也会有很多的人与我有同感,看来阅读是无止境的,真的得好好修炼,才能进入阅读的更高层次,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进步。

  我是觉得当然世上很多书是不必也不配用这种方法去读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读的经典,若不如此这般,按作者的说法就属于暴殄天物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有了这点启示,我心中泛起一个念头“阅读!我王慧伟又回来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我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这本书写的其实挺深而全面的,讲述了阅读的目的,读书四问,阅读的层次,阅读方法,读与写。

  读书四问是我们读一本书时应该一直存在脑海中的指导思想,可以让读者带着这四问来读懂书中的内容。

  我觉得在四问中,为什么读这本书,这个问题是最核心的,然后才是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你有没有用。用最后的应用,通过想找到应用的方法反过来指挥自己选择书,解答为什么选择这本书,能让我们读起书来更有目的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比如说我,读起书来盲目的时候更多一些。只是单纯的想看看这本书讲了什么,至于对我有没有用,能为我带来什么这些事上,肯定会有,但我可能提前并不能想到,这种探索过程,也不失为读书的一种乐趣。至于读书方法,我觉得因人而异,可以去学*不同的学*方法,然后不断改善自己的读书方法就好了。书中所讲的阅读的层次和读与写部分,我觉得是属于一种阅读的进阶层次了,这需要是拥有了读书爱好的人,在读过了很多书后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实现的。我觉得我目前还达不到这种层次,读了一本书,摘抄几句,写几句感想,做个札记就是我当前的目标了。如果我能继续的热爱阅读下去,读到了下一个层次的时候,我会回来重新翻阅这本书,相信那时会有不同的感悟。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艾德勒.范多伦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

  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阅读意识,以至于几天不阅读,会有脑中空空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快乐的写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始于6岁,主要看小人书、童话故事书,到如今工作2 载,囫囵吞枣地看过不少的文学书、哲学书、历史书、科学书,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命题。自己惯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阅读,读《曹雪芹传》、《山楂树之恋》、《你往何处去》、《兄弟》、《思维的乐趣》、《古炉》、《人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对于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哲学书,就会拿根铅笔,描描画画,抄写几句自认为有感悟的话,甚至写几句偶感“想起了……”,有时还会画个笑脸或哭脸。如果要寻找持续的强烈的读书兴趣点,至少在 0年内,我最钟情的是儿童文学,尤其青睐童话和儿童小说,对这类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单全收,这应该影响我当前儿童观的最肥沃的土壤。

  2008年前后,我曾被自卑的情绪困扰,听身边的老师、同学谈到经典的教育或哲学书籍和作者,如数家珍啊,而我如坠雾里云中。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刘默耕、路培琦(后两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我哪里读过杜威、卢梭、洛克、杜鲁姆、范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买,多读,完全是恶补状态,那一段时期,浏览的书是前些年的N倍。

  当时也经常“潜入”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旁听京内外的校长论坛、研究生沙龙、教授授课,特别是听肖川、朱旭东等教授们点评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边听边记边思考。喜欢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和《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因为石中英先生的几年小学教师经历,他的书序中认为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我不正拥有这这份财富吗?把读书和现实适当的结合起来,我的自卑情绪开始缓解。不过,仍旧佩服那些接受过研究方法培训的学生们,他们的研究态度极其严谨,我也养成了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的*惯。

  对照这本畅销的阅读指南书,我最佩服两点。

  一个是作者提到的阅读层次。尤其是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阐释。曾经,我为了写论文的文献综述,大量阅读关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文章,后来缩小范围,针对角色认同的文章和书。其间,确立过读关于儿童观的书,树立了一个观点,“为人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后来,读管理类书籍,喜欢上了德鲁克的掺杂着部分教育理论思想的实用书。比方说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既要看理论性的,也要看实用性的,像班华、王晓春、李镇西、魏书生、郑立*等老师的书,两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型的班主任书籍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另一个是主动阅读的基础,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就整体来说,这本书谈些什么?”说的是什么样的主题,“细部上,这本书谈些什么,怎么说的?”意思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此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说的是你要主动评价书中观点,“此书和你的关系?”这就是让你尝试应用此书了,你会如何把书中观点和自己观点建立关联,你会如何试用书中的实用方法,你会如何把此书介绍给他人。

  这四个问题,也是新华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读书小组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相信没有吃不透的书。

  当然,也赞同书中一个观点,“有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便够了”,多选择经典去阅读,多读原著,而不是什么都照单全收,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一起阅读一本经典,主讲人会辛苦一些,也当之无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轮工作室的读书活动在崔*川以《跟孔子学做老师》交流中开启,8月8日晚上曹团团老师以个人独特的风格演绎着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来,郑伟、王晓璇...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会阻碍理解,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媒体的资讯犹如倾泻一般阻碍人们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阅读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阅读的艺术是指阅读遇到不理解的东西,不借助任何外物,仅仅依靠对字句的琢磨,将事物理解。阅读有三个目标,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什么状况下会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一开始理解程度不一样,读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围内。阅读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识字的阅读;检视阅读,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分析阅读:无限的时间内把书读到最好。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

  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

  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

  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读后感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思考也是学*。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200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初识此书,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我还在义城工作,是一位特别爱读书的老同事张荣全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我对此书嗤之以鼻,认为“认识汉字不就会读书了吗?还需要这么厚的一本书来概述和引导吗?”但是,当我真正捧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才知道,阅读,原来是这么深刻的一件事。

  由于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所以,专业性的语言和论述比较多,以至于对当时那个自以为会读书的我来说,是根本看不进去了,这才是一直搁浅了那么多年的真正原因。

  六年过去了,我也已经由当初那个“自以为是”者成长为“潜心读书者”。作为一个爱读书之人,这些年我也看了不少书,家里的书柜由1个变为3个,各种类型的书堆满了书柜。对于我特别喜欢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我都是认真地逐字阅读,并及时抄写读书笔记,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最初,我是抱着“陪孩子读书”和“完成每月的读书任务”的心态读这些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自己值得学*和探究的空间还很大。

  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值得一读,即使是哪些自己曾经因为枯燥无味的书,在第二遍读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它有趣的一面,真可谓收获不小呀。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刷新了我的阅读观。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最终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

  可以这么说,曾经,我的读书方式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并非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主动阅读,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一本新书,就像一个陌生的朋友,需要我们用热情、主动、接纳的情怀,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了解她,走进她,真正地和她融为一体。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读懂一本书最高的境界吧。

  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力的人而写。

  作者开篇指明读者对象。如果读书是为了消遣,那这本书不适合你;如果读书是为了资讯,那这本书也不适合你。如果想在读书之后,可以清楚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作者的写作架构是如何的?主张/主旨/诉求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出什么,应该怎么利用他们。

  这个时代,找到信息/资讯并不难,随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随着相关的搜索结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不需要做个“百科全书”,而是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解决问题。怎么准备?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断自我学*,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以及审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奴隶,不是自由的人。


《一本书》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5)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篇

  一直很喜欢“饱读诗书”“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这些词,就像蜜蜂一样“百花成蜜”,就是那种“富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多读书。

  家里虽然藏书不多,但是也有一定数量,可是忙于工作和生活,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却很少。有时候刚刚拿起一本书,也会被其他的事情耽搁,而中断了阅读。加上自己看书的速度比较慢,尽管教过学生默读、速读、浏览等,但是却落实不到自己身上。

  20xx年的寒假,我读书较多,终于读完原版《基督山伯爵》。一套四本,是我读得最快的书,同样带给我烦恼最多的书。精彩的对话、复杂的角色、戏剧的.情节……深深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因为没有借到第一本书,只能在手机上看电子版,后三本书看的是夜以继日,有时候做饭的间隙也会翻两页。连日的“追剧”终于让眼睛受不了,竟然有些痉挛地跳动。加上那个医生“骇人听闻”的诊断——眼肌痉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面瘫。这真让我心有余悸,对书籍也是爱恨交加。看着那些包装完好的书,在书架上寂寞地等待,我的心情也会和它们一样暗自落寞,埋怨自己辜负了作者,辜负了时光。

  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质量,收获阅读乐趣呢?我的棘手问题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让我针对某一种类型的书籍,有了很实用的阅读方法,特别是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就是我的真经。

  故事类的书籍,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虽然情节会有虚构,但是它总是在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中许多的需要。比如: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的爱比现实拥有的还要丰富,那些在面具下潜意识的可能有些虐待狂,或者我们总是怀疑生命的不公*等。

  对阅读故事建议,我记住了四个问题:第一,这整本书的内容是在谈些什么?第二,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第三,这本书说的是真实的吗?全部真实或部分真实?第四个问题,这本书与我何关?这几个问题就关于故事的情节,关键的事件、人物,以及对这本书的评价,和在读书过程中去感受与体验,就很好的解决了。

  在阅读故事书中,我记住了快读,并且是全心全意的读,让角色进入自己的心灵,相信其中发生的事件,就算有疑惑也不要怀疑。最好是让想象的作品发生在自己身上,和他一起感受,一起“活在”虚构的世界里,人书合一。读完一本小说之后才能谈,把这个故事读通了。无论如何我都应该知道,故事讲完了,但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走出书本,那些角色也没有了生命力,但是我们却有了不同的收获。

  爱默生说,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如何阅读一本书》给予我的阅读“宝典”,让我可以更好的在文学作品中去感受,去体验不一样的美。

  今天看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匪浅。以前不断读书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疑惑现在解决了,原来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个阶段:粗略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将书从头到尾看完,而书的主题、作者的中心思想、情节设计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阅读只能从书中吸收到极少的知识和信息。

  而分析阅读则是一句一句去分析书的情节、作者的意图、书的论述结构等,将书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而主题阅读则更进一步,抓住一个主题,对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并比较讨论。后面两个阶段很少人能够做到,而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让你觉得毫无所得。

  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般大费周章去做,我只是单指那些高价值的书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书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对书进行分类,判断书的价值。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书的数量浩如烟海,我们只需去认真阅读我们需要的书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书的.应用,有时灵活运用工具书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语境。

  最后要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书笔记,把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好再对书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求知路漫漫,愿始终如一。

  前天晚上,亚马逊向我推送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推送语写得颇为吸引人:日本畅销书作家独创的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彻底改变你的读书方式,让你的读书效率最大化!

  因为免费借阅这本书,出于好奇,我当即下载,并在昨天用吃饭、上厕所、午休等碎片时间翻完了这本书。大概是为了出版需要吧!这本书有251页,其中大多数是废话、套话。

  真正有价值的其实就书中的几张插图和几句话。我把它们摘录整理如下:

  核心方法:

  奥野宣之最核心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一个词:笔记。

  用随想笔记选书,用读书笔记阅读。

  他将读书的过程分为五部,并将他的笔记读书法和普通读书法进行了比较,具体见下图:

  选书:

  在选书阶段,奥野宣之的方法是做随想笔记。随时随地记录下想要阅读的内容。这一内容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突发奇想。读后感内容来源可以是广告、书籍、电视、他人推荐等。然后进行网络检索,找出相关书籍。由于相关书籍可能很多,所以还需要通过查看书评等方式进行筛选,找出真正有价值的目标*。

  最后将书名、作者、出版社写在购书清单上,就可以去书店购买了。

  标记:

  奥野宣之将读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通读、重读、标记。他不建议在通读阶段就用笔做标记,认为这样会造成紧张感,破坏阅读的快感与连续性。

  活用:

  在读完一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之后,奥野宣之建议做以下三件事:

  1、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别人的书评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新的观察角度。

  2、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主题,要选择三本书来读,整理归纳三本书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防止偏听偏信,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3、对笔记做好索引,方便日后查找翻阅。

  个人感受:

  奥野宣之的笔记读书法其实就是任务驱动法。即带着做好读书笔记的目的去读书,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筛选、归纳信息,最终将外部信息内化为腹中所学。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们今天继续第一篇的内容:了解书中每个部分的意义及它们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以及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整体主题之间的关联,下面请看第三篇、第四篇、附录(一、二)、索引的介绍:

  如何阅读一本目录层次的思维导图?

  一、第二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了分析阅读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程序目标、前期准备、运用方法、使用步骤、注意事项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承接第一篇总论对“分析阅读”进行了具体介绍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中最重要的一项方法论,也是本书作者着重笔墨向大家推荐的一种阅读方法

  二、第三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如何将分析阅读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即在各类书籍中的应用)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是第二篇内容“分析阅读”的如何进行使用的方法论和实践论,主要告诉我们如何在不同类型的书籍中运用“分析阅读”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对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中最有效的实践方法的介绍

  三、第四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了“主题阅读”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对之前三种阅读层次一种归纳总结,进而引申出一种难度最大但效果最好的阅读方式“主题阅读”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对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方法的普及与传授

  四、第附录、索引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提供了强化以上几种阅读层次的练*题(不含主题阅读),提供了作者认为是我们需要去阅读的“经典书单”,并做书中的内容进行了索引简介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对本书三种阅读层次的做了一次结合练*题的整体复盘(除主题阅读之外),并为我们指明了伟大作品---作者的书单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对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的的实践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深化,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将作者的理论变成指引我们行动的方法

  对于一本应用指导类书籍,本书的作者可谓是看门见山的点出了主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类阅读能力的思考和见解,并对此作了详尽而周密的阐述。这位饱读诗书的智者留下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字里行间洋溢的活力。我想这也是作者一开始对每一位读者所提出的要求: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

  对于生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面临信息“被接受”的悲惨局面,也许我们可以为我们的“不知不觉”寻找借口,因为信息科技的发展几乎和我们的成长同步,(几乎满足了我们成长过程中每个时期的信息需求,既不多,也不少)就拿电脑的普及程度来说吧,我记得以前小学里老师统计家里有电脑的人数时,举手的寥寥无几。但到了初中,电脑基本上已进入了家家户户。而现在,电脑几乎成为了必需品,家里,宿舍里,人手一台电脑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就对于生活在这样快节奏时空的我们,突然被一本书的作者一句话点醒,或是被他的一个问题点醒:“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的能增进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也许,就真如作者所说的:太多的咨询就如同太少的咨询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

  可以说*时我们所接受的信息大都经过华丽的包装,审慎的挑选,所以我们不需要努力面对困难,只要照单全收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找资料,得结论。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我们只需要将接受的知识“倒带”,就可以对答如流了。

  这应该称得上是一种退化了吧!在这个咨询横飞的的世界里,我们不停地被媒体洗脑,洗脑,一个看上去对全球资讯头头是道的人,也许只是一个媒体的小广播而已。当然这样的看法也过于偏激,过于片面,但也使人越发体会了作者所说的“主动的阅读”的重要性了。

  其实,《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告诉众读者:读书要主动。这种观点的提出打破了很多人认为阅读时被动的接受这种错误的观点。阅读时读者从对作者的不理解到理解的一个过程又可以说时一种提升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相当复杂,但毫无置疑的是,越是用心思、用技巧去阅读的人,收获越大。

  在本书中,作者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阅读,即简而言之为识字阅读,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状态,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主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也许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幼稚,但无论是多精通阅读技巧的学者也一直会碰上这个问题。譬如,我们打开一本非母语写的书,问题就这样发生了,我们必须从头开始,像小婴儿一样先弄明白每一个字的意思,在努力去了解这些字到底是说什么。当然,用一段话来说明基础阅读是有一点小题大做,不过请原谅笔者是一位学外国语为专业的学生,有有感而发,不说也罢了。

  第二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即在短时间内对书做一个剖析和概括,典型的问题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也就是作者花了大幅度笔墨写的阅读手法。在我看来分析阅读的关键在于透视一本书,要用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一本书并找出它封面下的骨架,而同时好书和坏书的区别在于其内容是否前后一贯,能不能吧不同的重点条理有序的排列出来,因此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在于用简短的句子概括整书,并找出各个部分的纲要,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抓出重要句子的主旨,明白作者的论述及其主张,从而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


《一本书》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6)

——学生读一本书读后感(精选5篇)

  暑假里,我读了《忠实的狗》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七百多年前,威尔士有一位王子,他有一条大狗,名叫吉尔特。这条狗很勇敢,经常跟王子去打猎。

  一天,王子让吉尔特照看儿子。王子回来时儿子不见了,家里乱极了。吉尔特下巴和头上有血迹,便认为是吉尔特杀了他的儿子,一剑刺中了它。突然王子听到了一阵哭声,走过去一看,儿子安然无恙的躺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只死狼,原来王子出去时,一只狼想叼走王子的儿子,结果被吉尔特给咬死了。王子立刻回到屋里,可是勇敢的吉尔特已经含冤而死,王子后悔莫及!后来,吉尔特被王子埋葬到了山顶上。

  读完以后,我想:我在生活中不就这样吗?一次,我的一支最喜爱的自动笔找不到了,我非说是奶奶扫地时扫走了。结果第二天,我玩的时候才发现是我把自动笔放到了文具盒里。想到昨天对奶奶发那么大的火,非常后悔。现在想想都后悔!

  我现在明白了凡事要三思而后行,无论对人对事,在没有查**相之前是不能下结论的,也无权下结论。只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摸清事实的来龙去脉,三思才能后行,因为我们都不想抱憾终生。

  今天,我读完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大家:

  汤姆是一名黑奴,他忠心耿耿,诚实能干,热心善良。他的房子紧挨着主人的房子。汤姆叔叔的主人是圣克莱尔,圣克莱尔有一个女儿叫伊万杰琳,他的妻子是玛丽,玛丽很自私,从不考虑他的感受。

  伊万杰琳很善良,也很同情别人。汤姆叔叔的口袋里经常装着奇奇怪怪的东西。不久,汤姆叔叔就和伊万杰琳交成了好朋友。渐渐的,汤姆叔叔和伊万杰琳的友谊越来越深。可是,伊万杰琳因得了感冒没有及时治疗而去世了。汤姆很伤心。接着,圣克莱尔也去世了。可怜的汤姆叔叔又被卖给了心狠手辣的新主人烈格雷。一开始,烈格雷分给汤姆叔叔的活他都干的很好,可是,烈格雷很讨厌他总是同情别人,他经常因一点小事就打汤姆叔叔一顿,终于有一次,可怜的汤姆叔叔被狠毒的烈格雷打死了。

  现在,汤姆叔叔的小屋被大家当成了一块纪念碑,纪念汤姆叔叔诚信、忠厚、笃信基督的精神!

  读完后,我觉得汤姆叔叔太了不起了。他同情别人,而且不管别人怎么说他,折磨他,他也没有抱怨。他很善良,都可以宽恕自己的敌人。以至于他死后,大家还很怀念他。

  在暑假里,我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感受很深,使我感受到了学会生存的真正含义。

  这本书主要讲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在岛上一无所有的他,却用自己的双手,把荒岛变成了塞上江南。他以丰富的生存经验,搭建草屋、种植蔬菜、圈养牛羊……这种生存的本领,使他活了下来。

  是什么使鲁滨逊如此的有毅力,学会随机应变,学会生存,而又如此坚持呢?这正是靠他那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他那不愿意放弃目标;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使他坚持了下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鲁滨逊在荒岛上种蔬菜,找水源,再把它储存起来。从而获得了许多食物,而不会因没有食物而饿死。他是这样,而我们呢?只知道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不知道这食物又是多么的宝贵。我们却辅张浪费,不吃完就倒掉,也不知有多少人还因饥饿而饿死:鲁滨逊在初次上岛时,他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放弃了生命,而是找到食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虽有几次失败了,但他依就不放弃,从而得到了成功。在生活中,我们总被一点儿困难吓倒了,只知道退缩,宁愿当一只缩头乌龟。也不愿意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在*时的生活中,我们就要做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的事情都是妈妈帮我打理的,帮我弄得很好,这也使我缺少了生存,不会独立自主。我要把这个毛病改过来,做一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人;更要学*鲁滨逊那种不被困难打倒的人,学会迎难而上。

  《鲁滨逊漂流记》使我感触很深,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而我也会成为一个像他那样的人,成为下一代国家的栋梁!

  在暑假里,我读了好几本书,下面是我很感兴趣的三本。

  《字宝宝乐园》,是我幼儿园大班的书,我又看了一遍。在以前的时候,它让我学了很多字。现在我看到它就高兴,因为我学会了整本书的字。

  《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是几米的绘本书,里面有几米每天想的事情。有古怪的事情,有搞笑的事情,有让人伤心的事情,还有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在比赛游进海里,鱼儿用尽全力拍击沙岸,弹弹跳跳地立刻回到大海;而我依旧呆蠢地困在岸边,不知如何是好。海浪渐渐远了,我才明白,鱼儿在求生,我在游戏。

  《无人岛探险记》,这里面有好多好多知识,当然也有好多笑话。开头讲的是:男主角列奥和他的爷爷,还有奶奶、妹妹等,一起准备去旅游,这次他们要乘船旅行,目的地是罗马岛。可是不久灾难就发生了,船开动了之后,船员发现有暗礁,马上要撞上了,船长想避开暗礁,可还是撞上了。广播播放了这件事情,于是大家立即跑去坐救生艇,他们来到了救生艇那儿。除了列奥他们,所有人都上了救生艇。在列奥的慌乱中,爷爷为了救列奥,直到没有救生艇了,爷爷才找到一块可坐的木板。爷爷救了列奥之后,把他大吵了一顿。列奥*时什么都不懂,这时他们在海里遇到了一个像潜水艇的东西,列奥赶紧游过去,“潜水艇”突然跳了起来,原来是一条锤头鲨!他们一行人都被冲到了岸上,大家马上发现,这里几乎是没有人来过的小岛。他们开始了无人岛的探险生活……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几本精彩的课外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叫《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本书里讲了一只猫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一只长着斑点的猫,它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这只猫跟了很多的主人,比如:国王、水手、魔术师、老奶奶、小偷、小女孩,它很讨厌自己的主人,不喜欢被别人使唤,每次死了之后又活了过来。最后,这只猫变成了一只野猫,在漫长的日子里,它遇见了一只白猫,它很喜欢这只白猫,之后它们两个幸福的在一起了,还养了很多小猫。有一天,白猫躺在这只长着斑点的猫身上,白猫死去了,这只死了一百万次的猫以前从没有哭过,最后这只猫哭了很长时间,白天哭完,晚上哭。最后它醒悟过来,心中没有了爱,活着就没什么意义了。

  同学们,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认真对待每一天,不要像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样,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到那时一切都来不及了,可千万不能像那句诗里写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所以,同学们,趁现在我们还小,快快行动起来,好好珍惜时光,努力学*,不断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本书》读后感实用五份(扩展7)

——一本书读后感作文汇总五篇

  自从孩子上小学,我就给孩子买了许多儿童文学刊物。其中有朋友推荐的也有自己挑选的,可没想到在那么多的图书中孩子最爱看的就是《绿野仙踪》。起先是我和孩子一起读,后来是孩子自己读,而且是反复的读。在这反复的阅读中,孩子对书中的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多萝西是书中的主人公。她是个聪明、勇敢而又善良的小姑娘。她自理能力很强,遇事不慌,做事执着。当然她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喜欢帮助别人。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找不到像她这样完美的孩子。我想作者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孩子,那就为了给我们的这些有着像铁皮人、稻草人、狮子一样具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孩子树立一个可以模仿和奋斗的榜样。

  文中的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都有着明显的优点却又太看重自身不足。其实在这场冒险式的旅途中,他们都发挥出了自身的优势。文章的结尾处好像是奥兹帮他们实现了各自的愿望,其实是他们本身就具有这种潜能。只是他们没有发现而已,或者说是他们一直没有条件展示出来,直到多萝西的出现。在生活中,作为我们这些成年人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偏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具备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经常拿自己孩子的不足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较。我们应该向多萝西学*,要多鼓励,多帮助,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才能成为我们心中完美的孩子。

  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因为它不仅教会了孩子要团结友爱、勇敢善良,还告诉我们这些家长对孩子要学会鼓励和欣赏而不是苛责与批评;要创造机会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个寒假,我与妈妈一起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

  《说唐全传》,全称《说唐演义全传》,是清代长篇小说。后与《说唐后传》合刻,改名《说唐前传》。着者不详。它大约完成于清雍正年间。全书六十八回,*人陈汝衡氏修订为六十六回,简称《说唐》。《说唐》也就成了《说唐前传》的专称。《说唐全传》实际上由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那就是《说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和《薛丁山征西》。四个部分中,无论就思想性还是艺术性而言,《说唐》最为出色。

  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说唐全传。我和妈妈看得津津有味,《说唐全传》的故事从靠山王杨林带兵伐陈讲起到秦彝托孤、隋文帝*陈、统一南北朝,以至秦王李世民削*群雄,登基做了皇帝。它以隋末乱世英雄的故事为中心,以相当篇幅揭露了隋炀帝荒淫无道、大兴徭役,宇文氏恃宠骄横、残暴凶狠,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文中又加了隋王朝的分崩离析之势,致使全国各地爆发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反隋起义。在说唐全传中,我佩服少保罗成,他又叫罗神枪,隋朝靖边候罗艺之子,生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面如傅粉,智勇双全七岁曾打猛虎十二岁破过番兵坐骑西方小白龙用一条滚云抢家传回马枪其为绝学瓦岗大将,洛阳王王世充封罗成一字并肩王,从没打过败仗,人称“常胜将军”,令我佩服不已。后被二王害死于淤泥河,只留下一把镰刀枪令人愤怒。罗成大破长蛇阵,比武场上独占鳌头,洛阳城日锁五龙。秦琼,又称小孟尝秦叔宝,十三太保。程咬金善良,是《说唐全传》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其绝技就是梦中学会的三板斧,外号“混世魔王”,人如其名,干的混事数不胜数,以贩卖私盐起家,和秦琼是姑表兄弟,曾为瓦岗寨大魔国国王,后投降李唐,凭小聪明和运气也立了不少大功。一生运气极好,活到一百多岁,历经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说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将。

  通过看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历史故事,我真正爱上读书了。

  《课外侦探组—藏在闹钟里的秘密》一书主要内容写的是苹果路小学的乔副校长失踪了,米多西、欧米棋和马威卡组成侦探小组根据乔副校长失踪前留下的线索最终查找到了他。当然他们会遇到各种麻烦和问题,比如:由另外三个同学组成的另一个侦探小组时常制造麻烦,还有来自老师、家长以及警察给他们带来的种种麻烦。他们团结一心,凭借着勇敢与智慧战胜重重阻挠,最终抓住了绑匪和间谍。

  我特别佩服书中的米多西,他通过与间谍的对话,在对方毫无察觉到的情况下,把间谍揪了出来。书中对他们的谈话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读这段话是我仿佛身临其境,眼前活生生的出现了米多西和间谍的形象。米多西就像一个经验老练的钓鱼高手,间谍就像一条狡猾的大鱼,但是鱼再狡猾最终还是败在了老练的钓鱼人手里。米多西的智慧和沉着令我无比钦佩!

  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一把筷子就很难被折断了。作者通过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的智慧和勇敢固然重要,但是团队的力量才更加强大,它是战胜困难的绝对力量。课外侦探组的三名成员在侦破案件的过正中从始至终都能团结一心,他们凭借着团队的力量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找到了失踪的乔副校长。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团队力量的强大。

  我在课外经常参加足球训练,在踢比赛中团队的合作与默契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前锋的脚法再好,跑得再快如果离开队友的支持都是无济于事的。我想生活中和学*上很多事情都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个人的勇气和智慧固然重要,但是团队的力量更加强大,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本书看懂孩子的世界》这本书是一位妈妈育儿经验的分享,书中写着:幸福是一种心态,快乐是一种意境,走*孩子更是一种最直接的亲子接触和交流,所以,我心里一直在说,并且一直在做‘宝贝,妈妈会用心陪着你,和你一起长大。’

  这本书分享宝宝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和爸爸妈妈应对的经验,第一章中“孩子的话”作者告诉我们,孩子的话我们要当真,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他们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每天发生了有趣或者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他们会不厌其烦地渴望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愿、情绪、感受以及需求,他们强烈地渴望着能将自己见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第一时间与爸爸妈妈分享。可是大人们有仔细观察过自己的孩子吗?孩子两岁半后就能通过简单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这个阶段,孩子的表达欲望很强,不管身边有没有人跟他抢话题,他都像充足了电的小马达一样有种争先恐后的精神。也许,有时可能在一瞬间,由于父母不经心的粗心,没有及时分享到孩子的经历,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不小心忽略了孩子惊喜的心情,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倾听孩子的心声,珍惜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并且我们要学会婴儿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当孩子每天在我们身边如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快乐的说话时,我们要学会感谢孩子善意的语言,孩子话更是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很多现象,更能照见父母的不足与缺点,所以*时我们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话!而且,沟通要无形地在每天的点点滴滴中完成。

  小孩子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在他们一两岁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大,有时他们会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第二章的“孩子的画”中作者就提到:‘即使在你眼里只是毫无意义的曲线和圆点,也有他自己的道理。’所以作为父母,不管在孩子的哪个阶段,都要学会保持一种温和的态度来观察他涂鸦的过程,用“童眼”去看他们的“童画”,用赞许与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画,与孩子一起学*一起去了解这个世界。当然,在与宝宝讨论如何画画时,是需要一点儿技巧的。如果你一味的问他:“你画的是什么?是猫吗,还是狗?怎么四不像?书上不是这样画的啊?”相信哪个宝宝都会不高兴的,自己最拿书的小画被最亲的人否定的一无是处,他能没有抵触情绪吗?又比如,你买回一些简笔画、卡通书堆在他面前说:“你看这只小狗多可爱,比着画哦!”然后在一边指手划脚的,干预他的“原创”思想深度打扰他愉快创造的积极性,你觉得他会高兴吗?所以,我们应该赶快脱离照搬照抄,放开孩子的手脚,带他走进生活当中去,他自然会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观察,创造出不一样的世界。

  在第三章“孩子的爱”中,作者举了她与孩子生活中的例子:“以前大晨给我夹菜,我会担心她把菜汤洒一桌而拒绝,但我现在学会欣然接受,不再在意大晨夹的菜有没有滴得哪里都是,并且张大嘴让大晨一口一口的喂,我想给他一个对妈妈表现爱的机会。”是的,当孩子在生活中对我们表现出关爱时,我们千万不能因为麻烦,而扼杀了孩子展现爱的天性,孩子还小,但他们会在父母的接受、需要、肯定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很在意被需要的感觉,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呢?

  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有孩子的“哭”、孩子的“乐”、孩子的“拽”、孩子的“智”等等,孩子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孩子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天真无邪与烂漫,我们应该要以正确的心态去了解他们,一个孩子要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相当重要的,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让孩子接受正确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责任!孩子还小,尚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父母家人的心思,因此很容易在细小的事情上养成撒谎的、逃避、自私的不良*惯。尽管一千个家庭会有一千种教育方法,但教育方法可以不同,教育观念必须要一致,所以让他们幸福快乐的成长,是作为父母,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所以要让孩子有个幸福完整并且快乐的童年,是需要我们细心的观察与教导,用心融入孩子的世界与他们共同成长。

  依依不舍合上《时文选粹》系列最后一本书,我感慨万分,因为这五本书让人实在太令人印象深刻、耐人寻味。

  在这些系列中我最喜欢《时文选粹》第一辑。在《时文选粹》第一辑中一共有八编,每一编都有着一个个都直击我们社会的问题,其中第六编的《无所事事是种病》这篇文章和第七编的《抬起头来,请让我‘刷’到你的脸》这两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在《无所事事是种病》文章中说一天作者在火车站看到一对外国老夫妻,他们落座后,互相地示意笑了笑,然后说了一句Goodluck,就分别拿出包包里的书。之后在火车进站之前,它俩都各顾各看书,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作者发现中国人就喜欢发呆,聊天,玩手机。国人对时间这个概念理解的很抽象,觉得它是游离身外的。很少见到国人是带书的,或者是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许多人,一路上就是吃完睡,睡完吃,偶尔看一看窗外的风景,然后又沉沉地睡去。我们应该向那对外国老夫妻学*,记住,自始至终,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在空闲的时间里做什么。

  在《抬起头来,请让我‘刷’到你的脸》中作者发现中国人经常忽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人们几乎从来都不跟好友、同学或亲人面对面交流,都是在手机上用微信或QQ来交谈。不仅如此,大部分人无论在地铁上、饭馆里、电梯里甚至马路上、睡觉前,似乎生活的每一个空间都被手机填满了。无论是朋友聚餐还是家人团聚,人们都埋首于手机,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却已经忘记了聚会的初衷。在美国2013年9月,大二学生Justin在美国旧金山的地铁上被射杀,监控录像显示,射杀Justin前,凶手数次掏出,甚至用它擦了擦鼻子。与此同时,*在咫尺的十几位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没人注意到凶手,这是多么令人心痛!作家警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多么先进的智能设备,都不可能取代食物真正的的美味和人与人交流的温暖。所以,当你忙着刷屏的时候。请别忘了抬起头,让我刷到你的脸,那里的表情,才是连通我们内心的按钮!”

  亲爱的人们啊!请把手机收起来吧!你们为什么不把那些空闲的时间留出来给家人呢?要知道你可以玩一辈子手机,但亲人只能陪有限的时间。所以,请放下手机,多陪陪你爱的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