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读后感,写作

《写作课》读后感1

  按照《白鲸》的写法,我要在开头说明,这本书是我这两年读到的书里最喜欢的一本(当然我的阅读十分匮乏)。读这本书花了我13天零6小时,前13页用了13天,后面200多页用了6个小时。在读引言部分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艰深的介绍写作技巧尤其是写小说技巧的书,可能是通俗版的《文学概论》,所以看完引言就再没有理会。过了13天,到了不得不看正文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用大量丰富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剖析写作中的一些技巧,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写作的刻板印象,甚至让我想起了很多久远的事情,所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作者对小说的深入解读,对创作案例的分析已经十分到位,我不想梳理作者的观点,想谈一谈那些触动我的地方。

  作者说“有很多不是作家的人坚持认为,作家是稀有高贵的物种”,我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在《写作课》的第一部分,谈及遣词造句的重要性,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让我想起了那些自己写作的艰难时刻。我曾经是一名有小小文学梦的少年,因为小时候写作文屡屡被表扬,就以为自己还不错。我创作的小火苗从13岁燃烧到17岁,在高二的一次语文课上彻底熄灭。那时我们学*现代诗歌的选修教材,老师布置周末写一首现代诗。那个周末,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如学诗的香菱。而现在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写了什么,只记得老师表扬了我同桌的作品。而那一首小诗给我的震撼,让我过了11年依然记得那个让人昏昏欲睡的下午,老师读的那首诗的结尾“小虫儿你不要叫,难道你也有自己的情歌?”在那个瞬间,我明白了,上天真的给了一些人名叫“天赋”的东西,而我不是其中之一。我很喜欢读我同桌的练笔的小文章,她情感细腻,同样的词句在她的排列下就那么动人。像她一样出色的人都未必能成为作家,更遑论我这等凡夫。通过不断的学*,不停地练*,或许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但是写出那种非凡的,深深地打动心灵的句子,是要有天赋的。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要自信,但作者也承认自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读了这本书我依然认为成为作家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才华横溢,他们都是天选之人。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刻板印象。

  我曾经以为从事文学创作(不算粗制滥造的网文)是很神秘的事情。我以为作家的工作与任何工作都不同,他们不必按部就班、事先安排,他们的创作如滔滔江水、气势磅礴,写作往往一气呵成。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作家写作小说也一样要排兵布阵,甚至伟大的作家也有灵感枯竭、绞尽脑汁的时候,和我等上班族也有相似之处。作者写艾略特的采石场,艾略特的采石场里有地图、人物关系图、事件年表、分章概述等等,像一个取之不竭的宝藏。艾略特不停的从“采石场”采“石头”丰富自己的小说,顺利完成了《米德尔马契》。这让我认识到原来写作并不神秘,作家是如此创作作品的,作家们的创作方式如此有趣。在加上作者对小说写作方式,如叙述视角、叙事顺序等的解读,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神秘感,拉*了创作与普通人的距离。甚至让我也产生了转瞬即逝的创作冲动。

  除此之外,作者在想象力的部分讲到真实和虚构也触动了我。作者常常为自己的学生不能发挥想象力,而是仅以自己的真实生活创作而遗憾。写作需要想象力,作者也写到怎样获取灵感,可以取材与身边的人事物,但不要囿于现实,要展开想象。真希望那些将作家的作品和作家真实生活一一对照,挖空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作品蛛丝马迹的人们(如红学的索隐派)好好理解一下这个部分。记得在《围城》的最后,杨绛谈及钱钟书《围城》的创作,提到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比如小说中的赵辛楣原型是邻居家的五岁小男孩。而有的人却认定杨绛不是钱钟书的唯一挚爱,在钱老的生活里一定出现过一个“唐晓芙”,真是无稽之谈。这些人就是混淆了虚构与真实,或者说他们忘记了“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技法”。

  我想这本书一开始的目标读者是兼职从事文学创作的业余作家。即使作者在书里反复鼓励人们大胆的写作,我也知道这里不包括我这种凡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每本书里汲取营养。作者对写作方法的解读,对一些写作误区的剖析,可以从反方面帮助我们理解经典作品。比如讲到情节中的铺垫和伏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偷听等的设置就是铺垫与伏笔的教科书。我们读过的很多经典作品的创作思路,使用的技法在这本书中都能够得到印证。这本书让我们可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对我们的写作和阅读教学都有所助益。

《写作课》读后感2

  这本书让我非常畅快,还因为里面有许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读到这样的地方,我就忍不住在心里大呼,“原来我不是一个人!”顿时有种找到同类的欣喜,好像潜藏的心事被人说破,两个人有了共同的秘密,和作者都亲*不少。

  譬如,我个人认为,很多翻译过来的书很难读,有些畅销书或者比较经典的书目,一大段读完经常不知所云,有些用词让人莫名其妙,生硬的翻译冗长累赘,我经常会去猜测原文是怎样的?所以,有些翻译过来的书我根本读不下去。一度以为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毕竟有些是经典,有些是畅销书,是获得大部分人认同的。

  原来明月小姐也有这样的困惑,认为翻译作品缺乏好文笔带来的阅读快感,同时还分析了原因:

  1、一流译者群比一流作者群才华恣意,这里的才华指的是创造力,文字的驾驭力。

  2、即便译者拥有非凡的文字驾驭力,但是会将才华运用在与作者的对话中,而忽略与读者的对话。

  3、语言之间本就有难以沟通处,纵然是天才也无法弥接。

  4、翻译姿态的问题,我们对于翻译对象,践行的是“信达雅”原则,处于仰视的姿态。

  嘿嘿,感觉为自己找到读不下去翻译作品的原因了。

  除认为翻译作品难读外,还有如下几个观点,舒姐姐和我不谋而合。

  外文中也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打通语言间的界限,可以充实自己的语言库,丰富文字表达。中学时候读钱钟书的《围城》,就发现里面有很多有意趣的英文表达。事实上,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巧妙借鉴,能够让文字增色不少。

  舒明月也认为,学*外文是提升文笔很好的方法。“很多作家从事翻译,出发点就是吸纳外国语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写作。”书里面讲到汉语和英语的跨界以及互相借鉴,其中关于中文风的咒骂语让我非常impressive。

  哈金在《等待》中,套用英文表达son of a bitch的结构,衍生出来的中文风表达son of a tortoise/turtle/rabbit(王八蛋/龟儿子/兔崽子)。是不是非常生动,让人忍俊不禁?

  英文中有很多单词和表达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舒明月举出的例子是impress,认为这么利落的中性动词,中文中没有能够与之匹配的。

  读到这里,我赞同到要拍大腿了。艾玛,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面了。中文翻译成“给……留下深刻印象”,简直太啰嗦了。这个词我经常在草稿纸上用到。另外,类似的词还有involve,这个词言简义丰,对应的中文释义太多,还是用英文来得便捷。

  除此外,类似bedtime story,desert-island reading之类的表达,直接包含场景,中文翻译成睡前故事、荒岛读物,但我还是更喜欢英文的表达。

  我个人爱好古典文学,认为古典文学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多诵读记忆对自己大有裨益。在写作中融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语言,不仅古典优美,意蕴悠长,还可形成自己的特色。

  舒小姐在【传承】的章节专门讲了读古代文学的必要性,认为作家应该怀有存续古典的责任感,“不断回溯古典,从中发掘更丰富的词汇、语法、句式、文体,以便以最精准、最具美感的方式描绘生活万状,拓展文学的可能性。”

  我在写作的时候,会尽量用短句子,将长短句结合(骈散结合),增强文字的美感和节奏感。

  舒小姐在谈到古代文学的时候,认为古代文学非常凝练,书里面是这么论述的,凝练不是简短,而是简短且意蕴丰富,本身就包含足够的张力;而且,要是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文学涵养,写作时就可以在凝练的古语与洋洋洒洒的今文之间做灵活的切换,从而自由调节句子长短,掌控节奏。

《写作课》读后感3

  从天津*年中考可知,作文比重40%,课外现代文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考核也占相当大比例。再看*年来的作文问题多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发现,梦想的追求,成长中的启迪有关。然而,写作教学在我国却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软肋。课程专家王荣生先生曾痛批“纵观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几乎不存在写作教学”。真实状况如何呢?

  笔者在中学一线教书五余年,在我视野所及范围以内,发现我周围的语文教师并没有轻视写作(毕竟写作占比分值很大)。然而,教师们教学行为却惊人地一致。最常见的作法是“布置作业”和“批改作文”。王教授所说的“几乎不存在写作教学”,一语中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们“缺教”是事实。

  初中写作教学面临乏术之困,由来已久。在现实教学环境中,即使是面对一堂具体的写作课,语文教师中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不清楚“怎么教”,不明白自己教得“怎么样”的人不在少数。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大致表现如下:

  1.写作前,对学生三令五申“开篇点题”“结尾点题”“细节描写”“结构分层”等等,如果学生追问一句:“老师,怎么才能让让文章层次分明,应该加入什么细节描写?”或许一些教师一时间很难给出明确方法。

  2.*时基本没有写作课,但考前会给学生推荐范文背诵或者要求学生购买中考《满分作文》之类。这种做法,最要不得!这不鼓励学生抄袭吗?长久以往,将给学生造成思维固化不思进取的恶*。*时偶有写作“指导”,一般仅限于布置题目,有时进行审题指导;会评价作文,但仅限于知道形式并不能落地“治病”;

  3.会有*作讲评,但仅限于朗读学生中的优秀作品;有时开批判大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信心丧失。

  4.一些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些应试写作“套路”,比如要求学生开头写出一串串莫名其妙的排比句名曰“增气势”,给文章分出过渡段和层层以小标题命名的小段落以示作品脉络清晰;议论文必须写成总分总,所用实例一定要联系以往历史人物的大事长篇大论一翻,用三个实例如此等等,这还都是教师们关起门来的“秘诀”或“私房话”。

  5.为对付考试,教师们归纳提炼几种考场作文的框架模式,让自己的学生按照固定的几个模式去套写,文无定法,设计固定写作模式,也许会让学生在短期时间内不至于“脚踩西瓜皮”,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做法其实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考场“新八股”应运而生。

  语文教师在教学上的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也许不止这些,而上述种种行为却普遍存在。我们强调在课堂有效的教学时间里培养学生写作的关键能力。但是,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不仅教学无序,还教学无方,常常一叶障目,因小失大,与提升现代语文核心素养目标背道而驰。

《写作课》读后感4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写作要求中,保留了“注重写作过程”这一关键性概念。这必定为进一步研制科学合理的写作课程,制定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案,开发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的《七十二堂作文课》中很好的重视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将作文作为一种科学的、专业的知识体系来讲授

  我们知道,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往往会开设“写作学”课程,而中学语文教学则很少另辟课时来系统地讲授作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板块,本是极好的作文教学内容,可惜向来利用率极低。本书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及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因此,作者在撰述过程中时刻关注三点,一是文章形式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全面,“预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二是知识点的讲解是否能为读者所喜爱,于是例句搜集过程中,“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材”;三是重视学*文章写作的未来效应,作者认为,“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及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或许是不利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建构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作文知识体系,从外在形式入手,每周一课,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突破一个能力目标,三年下来刚好能初步形成完整的读写能力。学生作文水*的上限或许与个人天赋有关,但要想合乎规范,写得有模有样,则离不开老师悉心的形式讲授。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取。作文课绝不能只围着中考,只为应试强说愁,还要顾及“他们的将来”。

  (二)提倡“下水作文”

  *年来,“下水作文”的概*年来,“下水作文”的概念愈发引起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追源溯流,“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法可谓源远流长,然较早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叶圣陶先生。他曾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导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此番言论即便时隔几十年,也仍然给人以启发鼓舞。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真实的写作体验,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效果往往会有天壤之别。只会纸上谈兵的老师,哪怕是把某个作文题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会一筹莫展。当前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懒于动笔,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教师示范性作文的潜在教学效果。倘若就此而论,则《七十二堂写作课》的作者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如上文所言,二位先生皆文学大师,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因此对材料选取极为丰赡,对例句的文本解读亦深得文心,对抽象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不仅让读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第十讲“记叙和叙述”,作者声称,“记叙文是静止的照片,叙述文是活动的电影。静止照片所表示的是事物一时的光景,电影所表示的是事物在许多时候中的经过情形”,接着又通过“写一个人”“写一处地方”两个具体案例来予以阐释。所下结论简单明了,容易被读者接受,其效果绝非照本宣科者所能比拟。语文教师积极地参与写作体验,与学生同题作文,为学生作文提供某种示范意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调动其作文积极性,也有利于其自身知识储备的完善与职业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者,语文教师通过“下水作文”的方式,对调整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诉求、缩短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上的客观隔阂等,皆有积极的意义。

《写作课》读后感5

  作为一名教育服务机构的课程运营,日常接触最多的工作就是写各种策划方案、课程售卖文案、工作总结汇报,总是幻想策划一次通过,课程火热大卖,总结信手拈来,但是现实确实每次打开空白文档就开始各种纠结抓狂,完全不知道怎么写。作为一名教育服务机构的课程运营,日常接触最多的工作就是写各种策划方案、课程售卖文案、工作总结汇报,总是幻想策划一次通过,课程火热大卖,总结信手拈来,但是现实确实每次打开空白文档就开始各种纠结抓狂,完全不知道怎么写。

  不会看书,不会积累素材,不会写金句,我就是不会写作,这就是在我接触到《写作7堂课》之前对自己的定义。《写作7堂课》让我重新定义了写作,也重新定义了我自己,写作可以没有天赋,确不能没有方法。

  1、写不出文章,是你没有框架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写作主要靠灵感,那没有灵感怎么办呢?我想你肯定在苦苦的等着灵感带进脑子里,最后开始神游发呆。

  秋叶大叔告诉你,你缺的不是灵感,缺的是框架。

  “什么是框架写作”?就是针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列出所有可以讨论的话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建立话题库,相当于对一个领域建立上帝视角。

  以课程文案为例,我需要先画出这样一个框架树。

  当然,才开始的框架肯定是非常粗糙的,后续可以逐渐优化,最重要的是强行给自己的脑中植入这个框架,让它把我们日常所思所感连接起来,我们才会发现日常重有很多想法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2、为“复利”,疯狂打call

  所谓复利写作,就是让一次写作,带来多元化的回报,让它成为你的优质资产。

  稍微做过功课的小伙伴都知道,我们的文章是可以多*台投放的,头条、简述、百家、微博都是变现的渠道,但是优质的写作内容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时间、空间以及人脉上的复利

  所以,复利写作应该算是从思维上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全局观,我们在内容输出时多方位考虑不同的写作目的,努力达到“一鸭三吃”。

  3、一万小时定律+翻盘写作=好文

  “一万小时定律”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但是在写作中如果持续一万小时输出质量不高的内容,对于提高写作技能可能只有微乎其微的作用。写作是需要我们练*、练*、练*,但是对于每次输出我们需要及时或者是阶段性的复盘,才能在好的基础上持续优化,直到形成输出“好文”的*惯。

  当然,还有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和清单式写作等方法,7个步骤形成一个写作的闭环思维,努力掌握这些方法,加以练*,你也可以写出优质的内容。


《写作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写作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读后感写作优选【5】篇

  读后感写作 1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四、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五、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六、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七、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读后感”的写作要领很多,但如下三个环节尤为重要。

  一、概括醒目,耐人寻味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组成部分。标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好坏。读后感更不例外。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主副之分。副标题*实客观,固定性强,当不论。主标题就不可小视了。

  读后感的主标题应扣紧感想的中心,突出感想的话题,同时讲究语言的高度概括。这样,会使读者触题心惊,引人入胜,想探究竟。我曾经具体指导过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要求学生提炼标题,力求题中见物,涉题有话。如许文凤同学的《爱,人类不可缺少的太阳——读〈守财奴〉有感》(此文发表于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圃新秀》一书),杨红同学的《假如张海迪没有病残——读〈生命的.支柱〉断想》(此文发表于《中学生写作报》),这两篇读后感,就体现了上述两种标题特点。前篇主标题用语概括凝练,运用比喻,明确了中心,能引人深思;后篇主标题提出论题,出人意料,耐人寻味。这个“眼睛”给文章打开了一个豁亮的窗口,为写作指明了方向,铺*了道路。

  二、新颖独特,具体鲜明的角度

  一篇好文章读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个人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写作时,选好角度,特别重要。角度是发感的起点,是选材用据的规矩。确定角度的原则当是:不可过大,新颖独特,具体鲜明。切忌面面俱到,含糊不清。应针对性强,启发性强。最好是舍面选点,舍大求小,可正可反。如报刊上时常出现的“反弹琵琶”,构思就很新颖,角度就很特别。角度好,会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使读者看后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三、有理有据,切中要害的发感

  读后感是“读”与“感”的有机结合,“感”因“读”而发,“读”为“感”起点。总体来说,应轻“读”重“感”。读后感不同于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不离文学作品本身,而读后感一旦角度确定,重在发感,原作品只是话题的依托。发感应从已确定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自身实践和现实生活,利用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强的证据,抒发感受,评证观点。同时,发感应扣紧主题,切中要害,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正反结合,力求深入浅出,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可旁敲侧击,节外生枝,泛泛而论。选据以自身实践为重,以事实为重。标题和角度在发感时应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发感,给人以明晰的感受和有力的启发,引起读者共鸣。

  另外,发感不必过多地涉及原文。切记原文只是发感的起点和比较物,而不是发感的对象,否则,会拖泥带水,效果不佳。

  读后感写作 2

  一、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积极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联系生活、运用生动的语言、运用实物演示、借助图画、播放音乐、角色表演,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各种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民主和谐的良好情境氛围。拉*学生*作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引发表达的兴趣。如教学观察作文“不倒翁”。师:(微笑地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从老师脸上发现了什么?生:老师脸上挂着微笑。师:美吗?生:很美。师:谢谢大家。师:就要过新年了,我给你们带来了新年礼物,猜猜看是什么样的礼物。生:是书本、布娃娃、文具……。师:(出示一个笑**的不倒翁)孩子们,你们喜欢吗?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音乐响起,不倒翁在孩子们的手里传递)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交流时,孩子个个跃跃欲试,绘声绘色地描绘心爱的不倒翁,有的孩子还发现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观察、探究、交流的兴趣。孩子不仅感受到微笑的不倒翁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觉,还有了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

  二、自由命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实突破传统的旧的命题方式。**孩子的心灵和大脑,释放孩子的嘴,开拓视野,把命题的自**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独特的生活经历选取话题,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现话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梦”要求组词或补充成一道题材不同的选题。题目给学生留有许多的空间,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美梦”、“恶梦”、“梦乡”“梦的解析”“梦的启示”等命题。孩子对做梦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做梦呢?对自己做了什么样的.梦都愿意和同伴分享。在交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班里笑声不断。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乐意写。我们老师经常会这样说: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会怎么写。这并不是自由作文,反而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激活思维,激发欲望,表达生成,自由写作。如孩子都爱看动画片,我就选用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配音,让学听音乐、编写一集新版《猫和老鼠》。孩子听一段,编一段,鼓励新颖、创造。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为源头活水来。”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创造不同的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受生活,从不同角度抒写自己的感受,选择不同的命题、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获取素材

  游戏活动就是学生模拟社会实践。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绚烂的部分,从学生的游戏生活入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石头、剪子、布游戏大赛”。我选择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石头、剪子、布”作为教材,设计了游戏闯关活动:A“小试牛刀”,B“高手过招”C“巅峰对决”。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引导孩子学*认识生活,体验游戏生活。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时品味游戏,感受游戏。这样以“玩”“乐”为载体,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既训练作文能力又培养人。

  四、启发想象

  课标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儿童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的。在孩子的心中,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都是可以和自己对话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想象仿佛就是真实的,美好的幻想是可以变成现实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突出想象,注重想象。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追溯过去,展望未来,重新组合相关信息,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新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创设相应的情境,形成适合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的通道,使其思绪如飞、文思如泉,使他们能愉快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注重发展个性,展现学生作文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如一次想象作文教学。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我画的是什么呀!生:两个圆圈、两枚鸡蛋、两个球、两块石头……。师:你们说的都对,就根据你们所说再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生:啊(ǎ)?师:别急,老师的画还没画完呢,根据你们剧情的需要画完这幅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还可以画成连环画的形式。我放了首轻柔的钢琴曲,孩子一边想,一边画,最后出示孩子的作品,请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他们想象的故事。想象最忌让学生凭空瞎想象,那就是妄想了,教师一定适时启发、点拨、引导,给学生想象需要的推动力,减轻学生在作文上的压力。

  总之,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时代性,更要考虑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孓然于胸,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不断有灵感产生,将生活中的情境“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地巧创佳境。

  读后感写作 3

  一、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

  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读后感写作 4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不由得喜欢上了。“我是一支……铅笔”,多么有趣的比喻。“写作”,是老师和学生都头疼的问题呀!从题目就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丰富而有趣。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在前勒口处我看到了关于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从中我了解到斯沃普老师是一名专门教孩子们写作的老师,针对班级里不同的孩子,他精心设计了各种教学计划。而在斯沃普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手中的铅笔成为了开启写作魔法的钥匙。

  什么方法如此神奇?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向后翻页。“序”记录了第一节写作课的一个片段,虽然简短,但是很有趣。面对孩子们畏惧写作的心理,斯沃普老师以聊天的方式与孩子们谈论,又以游戏的方式神秘地介绍写作的秘密,最后假扮自己是一名不会写作的学生运用写作的秘密进行写作。其中,面对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猜测,他不仅有肯定,也有否决。整个过程好像是做游戏一样好玩。斯沃普老师深谙孩子们的心理,他懂得如何帮助孩子消灭对于写作的畏惧感,如何激发和调动孩子们对于写作的兴趣。他就像是一位神奇而充满智慧的长者,面对茫然无措的孩子们,他不慌不忙地循循善诱。

  由斯沃普老师的教学,不由想到的课堂,需要学*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

  1课堂要有趣味

  我们的班级是大班额,教室内有86名学生,所以课堂纪律是老师上课反复强调的,但即使这样,教室内依然是说小话、搞小动作的现象层出不断。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地讲课,绝对不能给学生以任何可乘之机。过去我认为这才是一节课纪律良好的保障,但是,每节课依旧会有情况不断出现。在斯沃普老师的课堂上,不是老师板着面孔,郑重严肃地向学生讲述怎样学*写作,他采用幽默的语言,聊天的方式,就像做游戏一样地轻松,向学生讲述写作的秘诀。就在这不知不觉之间,孩子们对于写作的畏惧感消失了,都拿起笔开始自己的创作。

  2方法巧,鼓励多

  写作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如何啃下这块骨头?斯沃普老师借用多种方法。在《序幕.黑鸟在飞》部分,斯沃普老师运用史蒂文斯的一首诗《观鸟十三式》来训练学生从新奇的角度来研究他们以“树”为主题的课题。《观鸟十三式》是一篇非常抽象的一首诗,即使作为**的我也模模糊糊不甚明了,更何况五年级的孩子又怎么可能读得懂呢?斯沃普老师采用了诗人肯尼斯.柯克的建议:用**诗启发孩子创作诗歌。面对孩子们茫然的目光他没有放弃,虽然很难。他选择诗歌中较易读的部分一条一条地与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学*作家观察思考鸟的方法来观察思考树,并用诗歌的语言表述出来。

  对于学生难以言说的清楚的感觉,他也表示理解。对于学生的一点点感受,他马上给予鼓励。在这样一小步一小步的引领下,经过两个星期的切磋磨合,学生不仅仅写下了自己的诗歌,而且对于斯蒂文斯的这首深奥难解的诗也产生了兴趣。所以,有的时候,只要我们找对方法,不急不躁,循序渐行,学生就会有巨大的进步。

  继续阅读《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这本书,不仅学*到指导学生*作的的方法,而且斯沃普老师管理班级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学*。就拿召开家长会这项班级活动来说吧,斯沃普老师一些做法值得反思与借鉴。

  1.家长会后与家长个别交谈,一对一交流孩子的情况。

  家长会后,斯沃普老师与每位家长进行十分钟的交谈,这样一对一地交流,不仅能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一些做法,而且还可以保护孩子的隐私。一对一的交流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家长的尊重。

  2.发现孩子的.优点,不告状。

  曾几何时,家长会被冠以“告状会”的美称,就是因为很多老师在家长会上针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大批特批。虽然老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不容置疑,但是这种以告状为手段、以揭发来激励的教育方式是否就是最好的做法呢?答案是否定的。斯沃普老师的班级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不够优秀的学生,但当面对家长时,斯沃普老师不做揭短、告状老师,他真诚地向家长表扬孩子的优点,当无意之中透露出了孩子的不足之处家长要跟孩子谈话时,斯沃普老师的心中充满愧疚。文中这样写道:“我真想踢自己。为什么我要说那样的话?那样一点好作用也不会有,反而会有害,让法蒂玛认为我在告她的状。”这就是斯沃普老师,一个作家老师,在他的眼里、心中,虽然他的学生没有那么完美,但是他并不把他们当做差生,更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位学生的幼小心灵,避免使他们受到伤害。

  3.建议亲子阅读。

  斯沃普老师所面对的二十多名学生来自二十一个不同的国家,孩子们的母语不同,但在与家长的谈话之中,他不断地向家长建议:

  “父亲讲故事的声音会是永久的记忆,用你的母语读。”

  “母亲读故事的记忆对于孩子非常重要。”

  “父亲读故事的声音对她来说会是很重要的记忆。”

  “你会给她念书吗?你在家说什么语?”

  “你用西班牙语给他念书吗?”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家长进行亲子阅读,大力提倡,不断地宣传。那么,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家庭营建了阅读的氛围,孩子的写作水*肯定会有一定的提高。

  4.家访跟进

  家长会结束了,似乎这一工作也就画上了句号,但对于斯沃普老师来说,却并不是这样的。在家长会结束后,他又继续来到米格尔家进行家访,与家长进行更深入的交谈。

  一个小小的家长会,斯沃普老师的工作是如此的精细,对于教育学生必定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读后感写作 5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 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

  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写作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写作课》读后感优选【五】篇

  《写作课》读后感 1

  作为一名教育服务机构的课程运营,日常接触最多的工作就是写各种策划方案、课程售卖文案、工作总结汇报,总是幻想策划一次通过,课程火热大卖,总结信手拈来,但是现实确实每次打开空白文档就开始各种纠结抓狂,完全不知道怎么写。作为一名教育服务机构的课程运营,日常接触最多的工作就是写各种策划方案、课程售卖文案、工作总结汇报,总是幻想策划一次通过,课程火热大卖,总结信手拈来,但是现实确实每次打开空白文档就开始各种纠结抓狂,完全不知道怎么写。

  不会看书,不会积累素材,不会写金句,我就是不会写作,这就是在我接触到《写作7堂课》之前对自己的定义。《写作7堂课》让我重新定义了写作,也重新定义了我自己,写作可以没有天赋,确不能没有方法。

  1、写不出文章,是你没有框架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写作主要靠灵感,那没有灵感怎么办呢?我想你肯定在苦苦的等着灵感带进脑子里,最后开始神游发呆。

  秋叶大叔告诉你,你缺的不是灵感,缺的是框架。

  “什么是框架写作”?就是针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列出所有可以讨论的话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建立话题库,相当于对一个领域建立上帝视角。

  以课程文案为例,我需要先画出这样一个框架树。

  当然,才开始的框架肯定是非常粗糙的,后续可以逐渐优化,最重要的是强行给自己的脑中植入这个框架,让它把我们日常所思所感连接起来,我们才会发现日常重有很多想法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2、为“复利”,疯狂打call

  所谓复利写作,就是让一次写作,带来多元化的回报,让它成为你的优质资产。

  稍微做过功课的小伙伴都知道,我们的文章是可以多*台投放的,头条、简述、百家、微博都是变现的渠道,但是优质的写作内容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时间、空间以及人脉上的复利

  所以,复利写作应该算是从思维上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全局观,我们在内容输出时多方位考虑不同的写作目的,努力达到“一鸭三吃”。

  3、一万小时定律+翻盘写作=好文

  “一万小时定律”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但是在写作中如果持续一万小时输出质量不高的内容,对于提高写作技能可能只有微乎其微的作用。写作是需要我们练*、练*、练*,但是对于每次输出我们需要及时或者是阶段性的复盘,才能在好的基础上持续优化,直到形成输出“好文”的*惯。

  当然,还有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和清单式写作等方法,7个步骤形成一个写作的闭环思维,努力掌握这些方法,加以练*,你也可以写出优质的内容。

  《写作课》读后感 2

  按照《白鲸》的写法,我要在开头说明,这本书是我这两年读到的书里最喜欢的一本(当然我的阅读十分匮乏)。读这本书花了我13天零6小时,前13页用了13天,后面200多页用了6个小时。在读引言部分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艰深的介绍写作技巧尤其是写小说技巧的书,可能是通俗版的《文学概论》,所以看完引言就再没有理会。过了13天,到了不得不看正文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用大量丰富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剖析写作中的一些技巧,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写作的刻板印象,甚至让我想起了很多久远的事情,所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作者对小说的深入解读,对创作案例的分析已经十分到位,我不想梳理作者的观点,想谈一谈那些触动我的地方。

  作者说“有很多不是作家的人坚持认为,作家是稀有高贵的物种”,我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在《写作课》的第一部分,谈及遣词造句的重要性,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让我想起了那些自己写作的艰难时刻。我曾经是一名有小小文学梦的少年,因为小时候写作文屡屡被表扬,就以为自己还不错。我创作的小火苗从13岁燃烧到17岁,在高二的一次语文课上彻底熄灭。那时我们学*现代诗歌的选修教材,老师布置周末写一首现代诗。那个周末,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如学诗的香菱。而现在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写了什么,只记得老师表扬了我同桌的作品。而那一首小诗给我的震撼,让我过了11年依然记得那个让人昏昏欲睡的下午,老师读的那首诗的结尾“小虫儿你不要叫,难道你也有自己的情歌?”在那个瞬间,我明白了,上天真的给了一些人名叫“天赋”的东西,而我不是其中之一。我很喜欢读我同桌的练笔的小文章,她情感细腻,同样的词句在她的排列下就那么动人。像她一样出色的人都未必能成为作家,更遑论我这等凡夫。通过不断的学*,不停地练*,或许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但是写出那种非凡的,深深地打动心灵的句子,是要有天赋的。

  虽然作者反复强调要自信,但作者也承认自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读了这本书我依然认为成为作家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才华横溢,他们都是天选之人。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刻板印象。

  我曾经以为从事文学创作(不算粗制滥造的网文)是很神秘的事情。我以为作家的工作与任何工作都不同,他们不必按部就班、事先安排,他们的创作如滔滔江水、气势磅礴,写作往往一气呵成。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作家写作小说也一样要排兵布阵,甚至伟大的作家也有灵感枯竭、绞尽脑汁的时候,和我等上班族也有相似之处。作者写艾略特的采石场,艾略特的采石场里有地图、人物关系图、事件年表、分章概述等等,像一个取之不竭的宝藏。艾略特不停的从“采石场”采“石头”丰富自己的小说,顺利完成了《米德尔马契》。这让我认识到原来写作并不神秘,作家是如此创作作品的,作家们的创作方式如此有趣。在加上作者对小说写作方式,如叙述视角、叙事顺序等的解读,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神秘感,拉*了创作与普通人的距离。甚至让我也产生了转瞬即逝的创作冲动。

  除此之外,作者在想象力的部分讲到真实和虚构也触动了我。作者常常为自己的学生不能发挥想象力,而是仅以自己的真实生活创作而遗憾。写作需要想象力,作者也写到怎样获取灵感,可以取材与身边的人事物,但不要囿于现实,要展开想象。真希望那些将作家的作品和作家真实生活一一对照,挖空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作品蛛丝马迹的人们(如红学的索隐派)好好理解一下这个部分。记得在《围城》的最后,杨绛谈及钱钟书《围城》的创作,提到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比如小说中的赵辛楣原型是邻居家的五岁小男孩。而有的人却认定杨绛不是钱钟书的唯一挚爱,在钱老的生活里一定出现过一个“唐晓芙”,真是无稽之谈。这些人就是混淆了虚构与真实,或者说他们忘记了“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技法”。

  我想这本书一开始的目标读者是兼职从事文学创作的业余作家。即使作者在书里反复鼓励人们大胆的写作,我也知道这里不包括我这种凡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每本书里汲取营养。作者对写作方法的解读,对一些写作误区的剖析,可以从反方面帮助我们理解经典作品。比如讲到情节中的铺垫和伏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偷听等的设置就是铺垫与伏笔的教科书。我们读过的很多经典作品的创作思路,使用的技法在这本书中都能够得到印证。这本书让我们可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对我们的写作和阅读教学都有所助益。

  《写作课》读后感 3

  研究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夏丏尊、叶圣陶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作为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二位先生终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二位先生都曾在小学、中学、大学做过教学与管理工作,将其从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经验融入文章学论著的撰写,可谓得心应手。在1935年至1937年间,两位老先生本着以学生和学科为本的理念,以科学精神来定位和改革语文学科的旧的教育方法,精心编制了一部极具创意色彩的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

  这本书侧重于文章形式,按照原定计划,《国文百八课》分六册,每册十八课,合计一百零八课。每个知识点设计一课,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此书只出版了四册,共七十二课。因此,所谓《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国文百八课》的别称。2017年,开明出版社将此七十二文话抽出来,整理汇编,名为《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简称《七十二堂写作课》),直指文心,生动形象教授文章的写作知识点,极具规范写作指导意义。《七十二堂写作课》从“文章面面观”谈起,使读者清晰地从整体明白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因此,第一讲“文章面面观”可视为全书导论,其余七十一讲皆由此生发,紧紧围绕“内容的获取”“形式的训练”“方法的养成”三个方面展开,体现出夏、叶二位先生关于作文的整体观念。就内容而言,涉及“记叙的题材”“材料的判别和取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小说的真实性”“诗的本质”“话义的诠释”等方面。与此相比,二位先生对“形式”的讲授则更为全面细致,充分显示出指导普通学生作文与作家文学创作的差异性。对“形式”的重视,“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知识”,如“文章的体制”“语汇的收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此书以“记”“叙”“论”“说”为四维,重点分析了记叙文、叙说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常识,在此基础上涵盖现代文学批评范畴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学样式的写作,间涉学术文、仪式文等应用文章样式,可谓纲目分明,包罗万象。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始终串联着“写作方法”的指导,它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统筹兼备的有效途径,真正为学生搭建了生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

  二位先生本身皆为文章写作高手,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对“场面的描写”“情感的流露”“抒情的方式”“说明的方法”“议论文的变装”“推理的方式”等常见写作方法可谓信手拈来,绝不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书中的写作方法大多是二位先生的经验之谈,不是冷漠教条的理论宣讲,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先生的每一篇讲义都围绕一个如何作文的话题来说,有话则多,无话则少,简洁明了,不拖赘。对于做文章的理论说理透彻不深奥,语言朴实不浮夸,给出的方法实用不客套,篇篇读来,课课听去,润物细无声,就像一位长者坐在对面,把自己的所学所得娓娓道来,敦敦教诲,让人感受到亲切自然,受益匪浅。

  《写作课》读后感 4

  “假大空”的文风盛行一时,蔓延至小学,三年级才刚开始学*写作,“空心”的文字就开始冒头,在缓慢但踏实的进步和速成的炫目之间,我遇到了第一个写作教学的困境。反复读薛瑞萍的《写作课》,读完似有所悟,但仍旧不知何如而行。直到我开始动笔整理读书笔记,才恍然,在看云这里,写作课何曾独自而来,它一直是随着语文课堂,师生共读,甚至是师生日常相伴,一起而来的一个朋友。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此文所说写作能力,并非应考作文的能力,虽然二者有交集,但绝非同一事物。且作者已经认定,要想凭真才实学提高作文分数几乎不可能,因为只要书写工整、篇幅适宜、叙述清楚且不走题,作文分数一般差不多,拉开成绩的主要是基础分。

  那么提高真实的写作能力,意义何在?

  “通过务实、负责的作文教学帮助学生获得他们切实需要的思维、表达、内省的能力,达到他们理应达到的身、心、灵的真实成长。”

  此意义之一,意义之二在于:“果如此,他们既不会在分数上吃亏,又在分数之外,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能力与品行的基础。”

  书中辑录了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三个阶段,看云在写作上所做的努力和她的思考,这个年龄的孩子写作该写什么,如何写,写作此书时的看云赞同斯坦纳的观念:

  “介于十岁和十二岁之间的孩子应着重练*写作记叙文,把所见所闻及实际经历的事情写出来,要鼓励他们详细记述已经发生的事件,并做正确的陈述。”看云由此反思,一年级时,鼓励孩子们写日记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这一点,每一个带一年级的老师,如果足够敏锐,懂得体谅童心,迟早都会凭借直觉发觉。

  写什么比怎么写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许更重要,看云一再念叨:写真、写实、写小。这几乎成了云门弟子的写作箴言,只要动笔,就要默念于心。真、实、小,就是认真看、认真听、认真做,然后让老师也看到、听到、触到。盯住一朵花、一株草,实实在在地写。

  与这样的写作追求最契合的,自然是记叙文。没错,看云又一次引用了斯坦纳的观点:

  “记叙文要一直写到六年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指导重点。’紧贴生活发现美’是一以贯之的原则。三年级更需要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大约四年级的学生才有’闲心’欣赏生动优美的文句,五六年级才可以进行选材和结构方面的讨论。”这样看来,我的学生是否过早迈进了文字的成熟区,每次批作文,看到过分雕琢文句的作文,我的心里就隐隐担忧。

  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就是怎么写了。看云认为在孩子的写作之初,必须有贴*生活、贴*童心的范本,此其一。必须有**携带了同情和挚爱的手把手的指导,此其二。

  贴*生活、贴*童心的范本从何而来?何谓“携带了同情和挚爱的手把手的指导”?这一点,由有教育修养的父母在家做不是更合适吗,那老师可以做什么?

  循此二道,且让我梳理一下看云是怎样做的。

  除却常见的“写前指导”,看云做得更多的是这些事:为孩子写作提供亲切的环境、丰富的营养、模仿的范本。为此她努力实现《日有所诵》《全阅读》《我爱吟诵》的课程化,建立班级公用图书角,倡导亲子共读。看云认为,宽泛地说,这些都是*作指导。

  看云也做写作之前的指导,让孩子们写《xxx的自述》,看云以班级常用的小黑板为例,写了一篇饱含真情的下水作文,让写作方法裹挟着真挚情感和真实的生活进入课堂,这个方法确实好,与每一个孩子息息相关的体验,加上优秀的示范,足够保证学生的兴趣,引起极为出色的仿写。

  看云认为有关写作方法的说明几乎完全无用!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的,是能够启发他们的具体鲜活的例子。诚然如此,每一次作文课,如果我讲的方法没有鲜活的例子做支撑,孩子几乎难以真正吸收,就算吸收了,也会以一种违和的文字面貌出现在作文中,给批阅作文的老师一个可笑又可悲的讽刺。

  这些都是写前的功夫,写作之后的评改看云是如何做的呢?她并无专题论述,零星散见在全书各处,其中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

  “对于那些写得特别新颖、特别好的,老师一定要用课堂朗读的方式隆重表扬。”这在我们一般老师来说,也是常用的办法,但看云引起我深思的是,她在“每周一信”上推介的“日记佳作欣赏”有意选择中等略上的,为的是不想在孩子和家长之间引起攀比、焦虑。看云认为:比日记水*更宝贵的,是孩子生活的*静与安全,集体生活的融洽与和谐。

  何等“师者仁心”,让人感动。

  看云哪里是在教作文,分明是一个农夫在细细培育她那一地的作物,作文只是这作物的花和果。看云只在根部用力,努力回到最朴素的种植方式,只问耕耘,不去问,花,何时灿烂枝头,果,何时沉沉欲坠。

  《写作课》读后感 5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写作要求中,保留了“注重写作过程”这一关键性概念。这必定为进一步研制科学合理的写作课程,制定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案,开发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的《七十二堂作文课》中很好的重视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将作文作为一种科学的、专业的知识体系来讲授

  我们知道,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往往会开设“写作学”课程,而中学语文教学则很少另辟课时来系统地讲授作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板块,本是极好的作文教学内容,可惜向来利用率极低。本书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及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因此,作者在撰述过程中时刻关注三点,一是文章形式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全面,“预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二是知识点的讲解是否能为读者所喜爱,于是例句搜集过程中,“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材”;三是重视学*文章写作的未来效应,作者认为,“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及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或许是不利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建构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作文知识体系,从外在形式入手,每周一课,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突破一个能力目标,三年下来刚好能初步形成完整的读写能力。学生作文水*的上限或许与个人天赋有关,但要想合乎规范,写得有模有样,则离不开老师悉心的形式讲授。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取。作文课绝不能只围着中考,只为应试强说愁,还要顾及“他们的将来”。

  (二)提倡“下水作文”

  *年来,“下水作文”的概*年来,“下水作文”的概念愈发引起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追源溯流,“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法可谓源远流长,然较早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叶圣陶先生。他曾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导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此番言论即便时隔几十年,也仍然给人以启发鼓舞。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真实的写作体验,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效果往往会有天壤之别。只会纸上谈兵的老师,哪怕是把某个作文题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会一筹莫展。当前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懒于动笔,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教师示范性作文的潜在教学效果。倘若就此而论,则《七十二堂写作课》的作者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如上文所言,二位先生皆文学大师,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因此对材料选取极为丰赡,对例句的文本解读亦深得文心,对抽象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不仅让读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第十讲“记叙和叙述”,作者声称,“记叙文是静止的照片,叙述文是活动的电影。静止照片所表示的是事物一时的光景,电影所表示的是事物在许多时候中的经过情形”,接着又通过“写一个人”“写一处地方”两个具体案例来予以阐释。所下结论简单明了,容易被读者接受,其效果绝非照本宣科者所能比拟。语文教师积极地参与写作体验,与学生同题作文,为学生作文提供某种示范意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调动其作文积极性,也有利于其自身知识储备的完善与职业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者,语文教师通过“下水作文”的方式,对调整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诉求、缩短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上的客观隔阂等,皆有积极的意义。


《写作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写作业不用妈妈帮》读后感 (菁华5篇)

  我看了《写作业不用妈妈帮》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一定要学会独立,写作业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实在不会写的话,也要自己先思考,如果还是不会做,就可以问家长,问完家长也是要自己思考一下的,要明白怎么样算出来或解题出来才行,不能问完家长不考虑就写答案。

  这一本书里就有一个主人公叫胡小闹,他的作业他们班别人的一样都是零失误也就是没有一点错误,不过这都是妈妈们的功劳。后来妈妈帮QQ群里来啊一位神秘专家,胡小闹和其他同学开始了一段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的实验,胡小闹和其他同学从一开始的“惨不忍睹”升到了“优秀范文”。

  所以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认真才能完成得好的。

  我看了《写作业不用妈妈帮》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一定要学会独立,写作业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实在不会写的话,也要自己先思考,如果还是不会做,就可以问家长,问完家长也是要自己思考一下的,要明白怎么样算出来或解题出来才行,不能问完家长不考虑就写答案。

  这一本书里就有一个主人公叫胡小闹,他每天不喜欢写作业,还一定要妈妈帮才行,而且,一放学,他就回家玩电脑,就在这个时候,他在网上认识了一位“高人”他其实是一位教育专家,他大概知道了胡小闹的情况,他决定帮胡小闹爱上写作业,而且不用妈妈帮忙,于是,他在网上写了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想打动胡小闹,没想到胡小闹真的被感动了,还把胡小闹的毛病都改正过来了。因为胡小闹写作业认真,这个学期,胡小闹的成绩进步了许多。

  所以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认真才能完成得好的。

  这些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写作业不用妈妈帮》这本书,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写作业到底需要不需要妈妈帮呢?

  故事主要讲了乐多多小学五(三)班长安、胡小闹轰轰烈烈号召同学们反抗“妈妈帮”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比如放学了,五(三)班全体同学不回家,*“妈妈帮”的行为,他们希望在写作业上得到自由,但是得到了自由后作业计划需要自己定,写完作业后自己检查,不会的作业到班上抄同学们的,结果引发了很多的烦恼......

  通过和妈妈一起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写作业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先思考,解决不了时再向其他人请教,并且上课还要认真听讲。同时妈妈也受到了启发,比如要学会放手,不要担心孩子犯错,培养孩子的主动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多鼓励,少批评。

  在以后的学*中,我也要像他们学*,养成良好的学**惯,享受学*的快乐,做学*的主人。

  乐多多小学五年级三班的家长,每天都要看着自己的孩子写作业,就连尖子生小樱桃也是这样。五三班的.同学们很苦恼,主人公胡小闹带领同学们反对强大的“妈妈帮”。

  同学们和“妈妈帮”的较量中,一位神秘达人出现了,她告诉妈妈们:写作业不用妈妈帮,还和妈妈们谈了很多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个人就是五三班的班主任-----吴英杰老师。

  《弟子规》讲: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就是说:不看电视,主动做功课,不用人催。

  从上小学开始妈妈就让我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只是在最开始的时间一直给我强调要认真,细心,坐姿端正,字体工整。到现在我就已经养成了*惯,我觉得自己写作业很好,我也赞成乐多多五三班的同学们。

  我看了《写作业不用妈妈帮》这本书,我知道了自己一定要学会独立,写作业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实在不会写的话,也要自己先思考,如果还是不会做,就可以问家长,问完家长也是要自己思考一下的,要明白怎么样算出来或解题出来才行,不能问完家长不考虑就写答案。

  这一本书里就有一个主人公叫胡小闹,他的作业他们班别人的一样都是零失误也就是没有一点错误,不过这都是妈妈们的功劳。后来妈妈帮QQ群里来啊一位神秘专家,胡小闹和其他同学开始了一段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的实验,胡小闹和其他同学从一开始的“惨不忍睹”升到了“优秀范文”

  所以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认真才能完成得好的。


《写作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开学第一课写读后感 (菁华5篇)

  开学了,又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学*当中,让你获得更多的知识。《开学第一课》这是每年一次的大型公益节目,它会让我们明白许多的道理,知道如何“孝”,“爱”,“强”等多个不同的方面,感受不同的韵味。

  第一课是“孝”如何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是第一位讲师,他用自己的笔墨会写出一个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它不仅仅是一味的神奇,还会在其中懂得一些道理。他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自己的儿子如何懂得“孝”,儿子也会照着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爸爸妈妈。“孝”不是靠口头上说,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感化身边的每一个。

  第二课是“礼”要学会礼节是每个人应有的,学会如何懂礼貌,如何尊敬别人,互相给予一些关爱。一点一滴的家风,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的。学会“礼”互助互爱,礼仪之邦。第三课是“爱”用自己的一生去关爱自己的孩子,爱可以是无私的,也可以是奉献的。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帅气的摇滚歌手:秦勇,他是一位曾经在歌坛上有一定地位的歌手,可是谁会想他,他为了自己的儿子——大珍珠,放弃了自己的职位,离开歌坛,做上了一个普普通通老爸,他用自己的时间,用自己的精力,让儿子学会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他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儿子学会与人交流……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与时间来感化儿子。第四课是“强”少年强,则国强,生活在*的孩子们,用武术震撼了我们,让我们感慨万分。

  每一次的观看都让我眼前一亮,让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每一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让我们在晚上6。30看CCTV2中的《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是在雄伟壮观的长城下开讲,它以“爱,让*更美丽”为口号,融入演讲与互动,把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变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晚会分为四个篇章“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爱是荣誉”其实爱国要从和身边的小事做起:爱同学、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只有付出、传递小爱,才能汇聚成荣耀祖国的大爱。*是一个大家庭,全国人民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有我们团结互助、和谐友爱,我们这个大家庭才会和睦相处。在重重灾难面前,爱是度过难关强大的武器,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爱的源头,只有付出爱、传递爱,小爱就会变成大爱。家是最小国,过时千万家。爱是承担不仅意味着承担身边的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更意味着尽职尽守,全心全意履行社会责任,爱国,就要做一个自尊、自强、自信、的*人,用爱荣耀*。只要我们人人付出一点点爱,齐心协力,什么困难,我们都可以战胜!每个人都献出一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越来越强大。正如于丹老师所说的:爱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在5.12大地震中,我们学会了分享痛苦,有了爱,我们就有了力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努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大有不同,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会给我们留下不同却又深刻的印象。今天是9月1日,晚上8点,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准时地坐在了电视机前,观看一年一度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

  今年的主题为“*,我为你自豪”,节目组请来了爬上珠穆朗玛峰的夏伯渝老爷爷、“中华神盾”护航海军爸爸严冬叔叔,给我们制造了“嫦娥四号”的科学家等等,他们给我们讲述了飘扬在*之中的爱国人物和故事。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嫦娥人”进行了上百次的试验,终于让*在月球上闪耀。让我自豪的是,这也是迄今唯一在月球背面闪耀的**。最后,总设计师孙泽州伯伯对我们说:“我相信,未来我们*的航天员,也会登陆月球、登陆火星,我也希望登陆火星的第一个宇航员,出现在在座的各位之中,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同学们,加油!”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让我获益良多,作为当代的小学生,生活在和*年代,我一定要好好学*,刻苦钻研,长大后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让*飘的更高更远。

  “美,就在你身边。”还记得这句话吗?这是《开学第一课》主题内容。“美”,并不是指外貌,而是指内在的美、心灵的美。“美”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

  最“美”的教师——邓丽。她,虽出生在大城市,但她有一份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偏僻的山区,为那些没有老师的学生上课她,不仅是他们学*上的老师,还是他们生活上的导师,甚至当上了那些无家可归的学生的“妈妈”,她还很年轻,有很多出去实践的机会,而她却待在这偏僻的山区里,为那些孩子上课。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她的学生也上了电视,说着说着,那两位孩子就哭了,他们担心邓老师会离开,而这时邓老师便说:“孩子们,别哭了,我不会离开你们的,我没有离开的打算”。这时,在场的两位运动员也被感动了,留下了眼泪。在场的观众也用掌声向这位老师致敬。

  最“美”丽的奥运冠军——焦刘洋等。我们为他们骄傲,他们在奥运场上驰骋,他们就是奥运冠军,在节目上有请了焦刘洋为代表,介绍他们光荣事迹的背后。他们给我们创造了“美”,她作为代表,在“讲台”上说道:"我作为一个游泳冠军,其实小时候他非常害怕水,因为那个水很深,当你遇到困难时,需要学会坚持,我在北京奥运会上,与梦想擦肩而过,但我没有放弃,直到伦敦奥运会上,我拿到了金牌,我的梦想实现了……”这就是奥运冠军,他们为了为国争光,一次有一次进步,实现了梦想,他们就是这样了不起。

  最“美”丽的司机——吴斌,今年48岁,他只是一名大巴司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的死却让全城为之轰动。2012年5月29日,12点39分24秒,一块重达七斤的刹车残片像炮弹一样穿过吴斌驾驶的大客车前挡风玻璃,重重地砸在了吴斌的腹部,而之后不到一分钟内发生的一切让所有人为之动容,他第一时间控制了方向,他被砸之后,第一反应则是握住方向盘,在25秒内,刹车减速并停稳。他,开车9年,没有任何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他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到你转身擦肩而过就消失在人海里的人,他虽是一个普通人,但做出的事则不普通,连交警都说不可能,这是一个奇迹,连交警都为之震撼。他令我们敬佩,是我们心目中的*民英雄。

  这世界,正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在你的身边,快去挖掘它吧,快去发现它吧,从现在开始,努力起来,是自己成为一个最“美”的人。

  看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祖国从建国之初到至今的71年里的成长。回想起71年前,当时的*内忧外患,贫困落后。直至1949年我们新*的成立,才标志着*从此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的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当时的*百废俱兴,它就像是一个步履蹒跚的稚儿,急需党带领着它成长。那时候只剩一腔孤勇的*,只能选择往前拼搏、一往无前。那时候的我们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颗想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决心,一颗想把祖国建设起来的真挚的心而已。

  事实证明,我们的党真的做到了,它真的带领着*人民走上了小康幸福之路,真的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他们让世界看到了*,也让*看到了世界。

  他们让*这头睡狮觉醒了,现在的我们已经跻身强国之林,*高铁、*桥、*网等都已经成为了我们祖国的新名牌,对比71年前那个贫困落后的国家,我们新*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尤其是*几年我们*的发展更加迅猛,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我们*高铁了,目前我国的高铁运营总里程高达3万多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在这71年的试卷中,上面写满了这71年以来我们国人的汗水和拼搏,写满了为我们祖国的建设发展而努力辛勤工作的背影,写满了一颗颗真挚想为国家做贡献的真心。这样的变化成长是党和国人共同努力带来的,我们当代年青人都应感恩这一切,忠于党国。


《写作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最后一课优秀读后感(精选5篇)

  《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罢了,第一印象便是一篇高大上的课文,因为它告诉我们要热爱母语热爱祖国。可细细读来,它又何尝不是在告诫我们要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呢?

  小弗朗士的厌学以及贪玩,若说我从没有过是绝不可能的。从前的我厌恶学*,稍遇些挫折便想着逃避,想着放弃。5岁练*游泳,呛了一口水就称病一周,用赶不上课程的拙劣借口逃避游泳。下半年去学键盘音乐,认真练*时,偶尔听到有一个练钢琴的小伙伴说键盘声音不好听,从此我开始哭闹着不学钢琴,键盘乐器就此荒废。类似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许多,若真一一列举出来怕是没数千字说不完。

  错过了太多的我还不自知,总想着我还年轻,未来的时间很多。我们可以放纵享乐,课堂上的心不在焉似乎已成家常便饭;心中常常埋怨着父母不*人情,一味地花钱迫使我们学这学那。读完文章,细细回想,才发现我已错过了太多太多。我开始害怕失去,畏惧时光不再。

  曾经,我并没有去珍惜过去的岁月,当时的我总想着快些长大。以为长大了就不会被父母唠叨,长大了就可以去做一些*时一直向往的事,长大了就不用面对那些黑乎乎的文字,也不用面对那些凶神恶煞的老师。时光听从了我的意愿,她转瞬即逝,在我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离我而去。成长途中的我随着知识面逐渐增大,明白了从前我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如今在成长的路上,值得我为之奋斗拼搏的青春还未曾远去,后悔还来得及。不是吗?我现在拥有健康的家人,良好的教育,安宁的时代。我无法想象有一天失去了这些的我会变得什么样子;无法想象当我碌碌无为的步入成年壮年,再回首现在,是否又会悔不当初?

  小弗朗士在最后的一天明白了从前的所作所为多么可笑。可后悔却来不及了,大家都在忏悔着曾经荒唐的行为。

  很庆幸,这篇文章被排在了课本中。让我在年少的时候,在迷惘的时候,在让时光白白流逝的时候,读到了它,读懂了它。

  少年朋友们,珍惜眼前吧。未来给予你的谁也料不到,虚构于脑海中的美好的未来,现在不去为之奋斗又如何实现?珍惜年少青春吧!不要等人散了,灯灭了,花谢了,蓦然回首,只余下空枝在寒风中轻轻颤动。是的,那棵花树不正是在遗憾着自己开花时的随意?懊恼着自己没有留住当时的风华吗?

  于是,想起了一句话:回到那一刹那,岁月无声也让人害怕;枯藤长出枝桠,原来时光已翩然轻插……

  于是,永远记住了一首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军队,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大?为什么你们不会安分地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呢?为什么你们要这么残忍的对待别人?为什么?

  你们可否为法国人民想过?国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领会令法国人生不如死!可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能死,他们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们死了,法国将不复存在!

  家长、老师、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你们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尽管国家被占领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法国!

  可是回头想一想,我还真是没有资格说这些话,我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贪玩得很啊!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一点后悔,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最后一课》里,讲的是一个普法战争暴发后。一个沦陷的地方。是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母语法语,去学德语,本文讲的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主人公是一名叫小弗朗士的三年级小学生。

  一开始小弗朗士不喜欢上法语课,这一天,到了教室自己迟到了却没有被骂。觉得十分异常,原来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大家的神情都十分严肃与不舍。教室后排坐满了镇上的人,大家的目光中都带有不舍。课上要背书,自己却背不出来十分愧疚。最后下课了,老师不舍得靠在墙上对我们说:“下课了,你们走吧。”

  镇上的人都来学堂,体现出不管老小的热爱国语,热爱母语的精神,对母语深深的不舍之情。这是值得人敬佩的。这种爱国精神也使我想起了中国抗日时期的劳苦人民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我们的心情和期望都是一样的。日本也曾让我们改过教育方式,去学*日语,接受奴化教育。

  我认为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学*才刚刚起步。警钟长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理:要想有和谐宁静的学*环境,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从小学知识,学本领,以至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看了《最后一课》这部电影,他讲了:

  一位叫谭千秋的老师正在给一群高中的学生上课。突然,地震来临了。谭老师在疏散班里的学生后,发现还有四名学生被困在教室时,他马上冲进去让学生们躲在桌子下面,自己却趴在桌子上,用身体挡住落下来的砖块。砖块把他们埋了起来,他们怎么叫救命外面的人都听不到。这时,余震来了。它把谭老师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割断了,可他也毫不在乎,却急急忙忙地问躲在桌子下面的学生有没有事。不知过了几天,在一个下午,救护人员终于在一个废墟里找到了谭老师和阿四名同学。当时,四名同学正在昏迷之中,情况紧急。而谭老师,因为失血过多,已经归天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所有看电影的人都哭着走出电影院。我一边走一边想:“老师真的太伟大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不要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出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小弗郎士懊悔地说。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说。

  是啊,掌握了自己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丑恶的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说到这儿,使我便想到了我们民族的语言——汉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尤其是我们的汉语,属于独特的词根语——汉藏语系,而我们的汉字,集表意,表行,表音于一体,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更是我们的瑰宝,是我们的独特文化传统的根基,它的构词与句法、语法与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关系极大。汉字更是我们伟大古国凝聚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正大张旗鼓地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然而,语言文字的一些状况却令人担忧,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例如电视屏幕上常常出现的错别字,包括面向境外播出的节目。

  例如,获得大奖的作品中出现“你家父”这样的句子,他不知道尊称别人的父亲是“令尊”,谦称自家的老爷子才是“家父”。

  各种对联包括刊载在媒体上的与贴在门上的,很多是对对联的嘲笑,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话,不讲*仄,不分虚字实字,不讲比较衬托,硬写在那里了,实在是对中文的不尊重。看这样的对联,有时真与吃一个苍蝇一样恶心。古代甚至曾经以“对对子”取士。如今成了这样,令人能不痛心?

  把小品演出中为了搞笑而错误百出的词句当成了范例,例如认为“相当”是最高级的副词,认为“相当好”的程度高于“很好”。这足以令语文工作者叹息!

  媒体的一点玩笑,往往误人子弟多多!当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有的孩子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脚气药”,只因脚气药广告中用了此句。再如“刻不容缓”某些地方,竟然不如“咳不容缓”那样被青少年熟知。

  当然不是故意,名为调侃,实则糟蹋。

  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呼吁“请爱护我们的语言文字。”不要让我们的语文使用进入无序的状态,成为影响一代国人的文化大事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