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观后感 / | 2022-12-05 00:00:00 观后感,电影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1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姊妹篇。《西南*》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后投笔从戎,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2

  《九零后》是一部由徐蓓执导,杨振宁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它讲述了西南*的学生,在抗日战争与新*的过程中的成长,努力。对于西南*西方媒体曾如此评论:世界上有三个教育中心-美国,英国,*昆明。因为*昆明,曾有一座西南*。西南*,*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与传奇。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师生南迁昆明,合而为一,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纪录电影《九零后》,让纸上的故事变活了,从时间和人物上,展现西南*这四个字背后灿烂的本貌,这所“*最传奇大学”最鲜活、原本的校园生活。

  我记得日军轰炸昆明时,一个学生回忆,在一个堡垒的后面全是尸骨,分离的肢体。杨振宁先生一开始就提到的查良铮,也就是笔名为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缅甸的丛林中消失了五个多月。在满是蚊虫的丛林,我无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度过野兽的嘶吼,毒虫的侵蚀。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在和*年代,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罢了。5月19日,《九零后》在清华大学举办特别放映,清华大礼堂的*位几*满座,全校的师生、家长带领的小朋友们、已退休的教授、90多岁的*亲属等齐聚现场。一位*后人在观影后百感交集,“听了这些曾经同是西南*毕业、与父亲同龄的前辈们讲述的往事,让我顿时想起父亲曾经对母校的热爱及多次深情回忆。”

  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先生,一位正在中央大学就读的学生,领命前往西南*潜伏。改名后的他,谈到考西南*,直接“凡尔赛”地说到:“西南*,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我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0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3

  为庆祝**成立百年华诞,回顾**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他们横跨半个*,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现代*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而如今处于和*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1

  初接触这个名称时,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现在初成年的“90后”们,在看清一个个在*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师们:98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

  就顿感,“九零后”这个片名,有点取巧。取巧之外,也恰当。

  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基本上都过了90岁,他们是妥妥的“九零后”。

  其二,影片主要讲述他们在“*曾经最好的大学”西南*求学的故事,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一如当下的“九零后”。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等等。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的邓稼先等等。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笔影像。

  一所在战火中临时“联合”的大学;一所以简陋的砖瓦房为教室、以茅草房为宿舍的大学;一所师生时刻准备着“跑警报”的大学;一所仅仅维系了九年的大学;却大师云集,更培养了史上最强的一届“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两位大师回答,也是可爱到我们这些年轻一辈了。原来,西南*的“文学课”,采取的教学法很特别,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师每位讲两周,完全抛弃了常见的系统性的教学法。理科生杨振宁坦言:“这样完全没有系统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许渊冲却激动地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学课。”

  西南*对一年级新生实行“通识教育”,学子们齐聚一堂,不分科。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2

  最*一段时间“躺*”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3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姊妹篇。《西南*》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后投笔从戎,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菁华3篇)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1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姊妹篇。《西南*》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后投笔从戎,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

  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2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姊妹篇。《西南*》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后投笔从戎,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3

  《九零后》是一部由徐蓓执导,杨振宁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它讲述了西南*的学生,在抗日战争与新*的过程中的成长,努力。对于西南*西方媒体曾如此评论:世界上有三个教育中心-美国,英国,*昆明。因为*昆明,曾有一座西南*。西南*,*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与传奇。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师生南迁昆明,合而为一,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纪录电影《九零后》,让纸上的故事变活了,从时间和人物上,展现西南*这四个字背后灿烂的本貌,这所“*最传奇大学”最鲜活、原本的校园生活。

  我记得日军轰炸昆明时,一个学生回忆,在一个堡垒的后面全是尸骨,分离的肢体。杨振宁先生一开始就提到的查良铮,也就是笔名为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缅甸的丛林中消失了五个多月。在满是蚊虫的丛林,我无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度过野兽的嘶吼,毒虫的侵蚀。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在和*年代,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罢了。5月19日,《九零后》在清华大学举办特别放映,清华大礼堂的*位几*满座,全校的师生、家长带领的小朋友们、已退休的教授、90多岁的*亲属等齐聚现场。一位*后人在观影后百感交集,“听了这些曾经同是西南*毕业、与父亲同龄的前辈们讲述的往事,让我顿时想起父亲曾经对母校的热爱及多次深情回忆。”

  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先生,一位正在中央大学就读的学生,领命前往西南*潜伏。改名后的他,谈到考西南*,直接“凡尔赛”地说到:“西南*,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我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0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优选【十】篇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1

  电影《告白》的内容的精彩首先应该归功于原著小说,《告白》观后感。侦探类型的小说多数带有强烈的悬念和严密精巧的逻辑。把这两个小说吸引人的特点搬到银幕上来,自然而然的就成为电影吸引人的特点。当然,电影用镜头语言表达制造和解释悬念。影片的开头,女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学生们吵吵闹闹,女老师毫不理会,自顾自地叙述着自己想说的话——一个奇怪的开场。可是,随着女老师讲话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聚集起来(电影观众也是)。因为,女老师提到了自己女儿被人谋杀。接着,电影使用一连串的蒙太奇推进剧情,镜头在教室和回忆间切换,还原了谋杀案发生的过程,揭露出谋杀案的凶手。

  在电影的开头便揭露出谋杀案的凶手,这是与许多侦探类电影不同地方。也就从这里开始,《告白》迈进对现代学生境况的探讨。这也是符合观众的心理的,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两个中学生会制造谋杀案。答案是一个学生被不健全家庭扭曲了心灵,另一个则是被不健全的教育制度扭曲了心灵,观后感《《告白》观后感》。电影在此无声地揭示了当代日本社会的问题。它在提醒观众,**动机的产生有着浓厚的社会根源。

  电影是以女教师的成功报复收场的。她成功地在精神上击垮了青年**犯。这个情节显然跳脱了"恶人最终悔改的"大团圆俗套,流露出浓厚的"以牙还牙"的哲学。给观众一种淋漓尽致的感觉。不过,这个情节也可以说是极其悲观的,因为它暗示着,对付社会环境培养的悲剧人物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报复。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2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此后,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虽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恢复经济的紧急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反复权衡,在10月上旬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到1951年6月,历时7个多月,先后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五次大的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地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许许多多的英雄,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同时,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全国各阶层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捐献飞机大炮,慰问志愿军,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战。1951年7月,朝鲜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经过两年的相持,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是保卫和**抗侵略的正义之举。这场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极大提高了***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环境。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3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师生到电影院看电影《网》。我们是坐汽车到电影院的,由于对《网》的名字充满了好奇,一路上我们“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在猜测着这部影片的内容。谜底很快就得到揭晓,两个小时的电影很快就结束了,坐在返校的汽车上,我脑海里反复浮现着刚才电影中的细节和精彩片断。

  电影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叫萧兵的中学生,他迷上了游戏,之后,为了给游戏升级,他费尽心思。起初,他的父母很反对他玩游戏,生怕他上瘾。可是他却屡教不改,到后来他的父母就只好听天由命,任他去了,后来她的妈妈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巨大的悲痛使得他终于觉醒,因此删除了所有的游戏,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是不久他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中——网吧的老板为了赚钱,竟串通萧兵的女友骗他再次到网吧玩游戏。可是,纸团毕竟是包不住火的,在一次休息时,萧兵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和指导下,他终于彻底改掉了这个坏*惯,走出困境,走向了光明。

  观看后,我大有启发:“电脑网络是万能的,人们通过它可以搜索资料、看电影、了解天下大事……但所有高科技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好好利用它,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一面。例如有一些人不利用网络来获取知识,用来学*,反而在网络上乱玩,不但对学*没有帮助,反而影响了学*,使学*变得越来越差。我的一位大哥哥就是在网络上玩游戏上瘾,从原来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慢慢变成了一个后进生。网络给他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悲伤。

  回到家,我立即把电脑上的游戏删掉了,我立志一定好好学*,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4

  在以前我看过一部电影名叫《墨攻》,这是我*期看的电影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部,尤其是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叫做革离的墨者,为了梁城的黎明百姓用出了浑身解数与强大的敌人作斗争,到了后来赶走了敌人但自己却差点被梁王所杀,不久敌人重新杀了个回马枪,梁王大败变为俘虏,后幸得墨者革离舍命相救再次大破敌人的军队,而敌人的将军却死于火中的故事。整个电影充满戏剧性,让人过目难忘。

  在这篇电影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墨者那“兼爱天下”的道理。这个道理并不是在古时才形得通,即使到了高科技发达的今天这句话也还是相当的有道理,今日虽说没有了当年那凶猛的战事,可恐怖分的骚扰还在继续进行着!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饱受着战争的摧残在死亡的阴影下生活着,在这些人的身边有多少亲朋好友在他们的身边倒下!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要钩心斗角,大家和*的生活在一起不好吗?难道非要打打杀杀才行吗?不!不是的,世界上还是有许多的人为了地球妈妈,为了自己的信念与那些自以为是的坏人进行着殊死的搏斗!这些人是值得我们学*的对象,是啊战争是残酷的,这个世界要是少点战事该多好啊!我不明白为什么恐怖分要杀害自己的同胞,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同是人类。大家和和气气的在一起不好吗?

  一部电影,一次震撼,它可以让人终生受益,也许是一件小事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但它带来的影响却远远不只这些!我衷心的希望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记住这一句话:兼爱天下!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5

  今天妈妈答应好晚上带我们去看一部新出的电影,名叫《我的姐姐》,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就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兴趣,很期待它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电影呢?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叫安然的姐姐,她的爸爸妈妈因为一次车祸去世,可他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弟弟,他的舅舅、姑妈还有亲人都要求她抚养弟弟,可是姐姐并不乐意,因为她要考研去北京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她一点都不想带那个弟弟,她为弟弟找了一个新的家庭准备去北京,但最后姐姐还是留下把弟弟接回了家。

  看这部电影,我想起了我和贝贝,我想起了那个星期四下午体育课测400米的场景,到贝贝那组的时候,只有她一个女生,我们班上的所有男生,都给贝贝他们那组的男生加油,尽管我们这边女生如何大喊可怎么都压不住男生的声音!我走出人群,跟着贝贝跑,用吃奶的劲喊“贝贝加油!”万万没有想到我一个小身板,把全班男生的声音都狠狠的压了下去!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所有的体育测试跑步,没有哪一次我没有给贝贝喊加油,没有哪一次我没有跟她一起跑,没有哪一次我没有为她挺身而出,把所有男生的声音狠狠的压住……难怪我们班上的很多人都说,我和贝贝真是姐妹情深!虽然那一次喊得太大声了,好几天嗓子都一直是哑着的,但是我很高兴,也觉得很值得,因为她跑了一个很好的成绩!

  我也深刻的记得,有一次我跟贝贝吵架,我说我再也不想理她,再也跟她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了,结果第2天她给我撒个娇,我就原谅她了!姐妹情深,不管发生什么我跟她的感情永远不会分离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6

  最*一段时间“躺*”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7

  为庆祝***成立百年华诞,回顾***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而如今处于和*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8

  电影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是喜剧,有的是悲剧,有的可以教育人的,有的甚至能误导人。昨天,我看了一部名叫《海洋》的科普电影。让我感触很深,心中对海洋生物有了深深的歉意,因为我们人类污染了水资源,使它们没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破坏了它们原本幸福的家园。

  进入影片就像进入了真正的海洋,看到了色彩斑斓的鱼,长形奇特的大鱼,正在嬉戏;海龟妈妈带着她的宝宝在寻食;一些大鱼带着小鱼在海洋中悠闲地散步,不过也有一些小鱼被其他大的生物吃掉,总体上大大小小的海洋生物都能和睦相处,过着幸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自从被人类很多工业污染的水,透过河流流入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大海中还漂浮着塑料瓶、泡沫塑料、婴儿车等各式各样的人类生活垃圾,海水不再清澈,它变浊了,变脏了……海水冲上沙滩,留下的不再是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又一堆的垃圾,还夹杂着不少惨死的小鱼小虾。散发着阵阵恶臭。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人类,有人在海边欣赏美景时,顺手把恶臭的垃圾扔进海里。也有在海边居住的人把厕所的排泄管直通到海底。更可恶的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把海水染成了一种奇异的颜色,再也不是蔚蓝的大海了。

  海洋生物纷纷躲进家里。海狮、海豹逃到了北极,在北极几乎要绝望的海狮、海豹得知冬天过后,商船和破冰船要来捕捉它们到水族馆供人观赏。现在所有的海洋生物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呼吸了混浊的空气,所以全部濒临死亡。

  为了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看到美丽迷人的蓝色海洋。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吧!保持生态*衡,像热爱生命那样热爱海洋,热爱这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9

  上次教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暖春”,他给我们的感想都很深,让我们知道,人生本来就是坎坷,要我们勇敢,坚持,要勇敢的面对人生,面对挑战,只有在挑战中,在困难中,我们才懂得怎么成长,才能体会真正的生活,也许只有这样的人生,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才知道,我们的人生,我们自己主宰。不管在难,在苦,我们只要想到“暖春”中的小花,我们就有坚持的目标,动力,所以,我们的人生,要过的精彩,要过的充实。

  接下来就介绍内容了,小花,一个孤儿,却那么懂事!我的童年哪有像小花那样在家还要一直帮着掰苞米,干农活。不是吃了饭就和院里的小朋友去玩。那么小的小姑娘,才7岁,她的婶娘要把她送走,面对后面追的小花头也不回,

  小花上来搀扶一把把她推倒,献血在小手上汩汩流着,却还是给婶娘送来草药,每天放学去上山捉蚂蚱只是为了治婶娘的病,我越发觉得那么的不真实!这样的没得居然还发生在一个7岁的孤苦的孩子身上,贫苦没有压榨得了孩子,反而人性的无邪,纯真在这一刻显露无疑。

  一个老人,中年在玉米地里捡了一个孤儿,晚年又捡来了小花,他的一生就这样无私的奉献在了两代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身上!在那一刻这个一个大字不识的老人却将人字写得那么凝重!

  不过在最后,结局还是圆满的,就这么一个7岁的小姑娘,感动了所有人,小花最后考生了大学,全家欢喜,她也成了一名“教师”。

  亲情,最宝贵的情感,在我还可以有机会尽孝的时候我要努力……

  希望大家也去看看这部电影,真的很感人——相信你能学到很多。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10

  《九零后》是一部由徐蓓执导,杨振宁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它讲述了西南**的学生,在抗日战争与新中国的过程中的成长,努力。对于西南**西方媒体曾如此评论:世界上有三个教育中心-美国,英国,中国昆明。因为中国昆明,曾有一座西南**。西南**,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与传奇。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师生南迁昆明,合而为一,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纪录电影《九零后》,让纸上的故事变活了,从时间和人物上,展现西南**这四个字背后灿烂的本貌,这所“中国最传奇大学”最鲜活、原本的校园生活。

  我记得日军轰炸昆明时,一个学生回忆,在一个堡垒的后面全是尸骨,分离的肢体。杨振宁先生一开始就提到的查良铮,也就是笔名为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缅甸的丛林中消失了五个多月。在满是蚊虫的丛林,我无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度过野兽的嘶吼,毒虫的侵蚀。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在和*年代,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罢了。5月19日,《九零后》在清华大学举办特别放映,清华大礼堂的*位几*满座,全校的师生、家长带领的小朋友们、已退休的教授、90多岁的**亲属等齐聚现场。一位**后人在观影后百感交集,“听了这些曾经同是西南**毕业、与父亲同龄的前辈们讲述的往事,让我顿时想起父亲曾经对母校的热爱及多次深情回忆。”

  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先生,一位正在中央大学就读的学生,领命前往西南**潜伏。改名后的他,谈到考西南**,直接“凡尔赛”地说到:“西南**,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我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0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九零后的观后感3篇

  不同于《西南*》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纪录电影《九零后》选择将西南*这个宏大的历史编织成为更加生动、丰富的个体生命。它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16位90岁以上的“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这所传奇大学的本貌。他们通过电影屏幕与当今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隔空“对话”,把西南*“刚毅坚卓”的砺炼,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年轻人,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时光流逝,精神永存!

  《九零后》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也来到现场,为观众还原了电影幕后创作故事和西南*九零后学子们的初心、使命与担当,以及影片最想传达给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西南*精神是什么。

  *年来,云南省挖掘和发扬云南光荣革命传统的宝贵精神财富,聚焦重大时间节点和先进典型人物,创作出了《杨善洲》《高德荣》《为国而歌》《一点就到家》《落地生根》《九零后》等一批体现*精神、富有云南特点的电影;《新·五朵金花》《农民院士》《张桂梅》《最后的演讲》《绝地重生》等一大批主旋律影片也在创作拍摄中。

  除了与西南*“同宗同源”的三校,《九零后》还陆续走进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与正青春的大学学子通过这部关于“*最传奇大学”的纪录电影,探讨“何为大学精神”。在浙江工业大学这所工科学校,同学们在映后就“当代年轻人究竟为什么而读书”展开激烈交锋;复旦大学的一位同学则在观影后默默写下:“愿摒杂念,胸有天下,潜心向学。”

  深圳中学站是《九零后》唯一一场面向中学生群体的特别放映。这一次,银幕上璀璨的“九零后”撞见了正青葱的“00后”。*200名初高中生和家长观影,走出教室的“小课堂”,体验一堂“电影人生课”。

  有几场路演在文化气息浓郁的上海图书馆和方所书店举行,收获了一批情怀满满的观众:“做纪录片导演是需要情怀的,我们也想成为有情怀的观众。”在影迷路演场,令人感动的故事不断出现。在被称为广州“纪录片之家”的豆园,几位中学生观影全程坐得笔直,边听导演映后发言边做笔记;一位武汉的观众路演当天生日,他“推掉了所有的饭局,特意来看这部电影。”

  一位发起人在5月4日百城首映礼首日就组织了一场点映,听说有路演后再次前来观影,“这部电影越看越有味道”。路演过程中,已经出现多位在影片全国公映前就达成“二刷”成就的观众,影片丰富的细节和隽永的`影像魅力,激起观众反复品味的兴趣。

  16位*学子非凡魅力折服观众年轻观众称“影片成为我人生的动力”。2020年1月20日,**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在了解西南*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光荣历史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在*精神的感召下,各地高校校友会、*后代纷纷组织《九零后》观影,在电影中重温弦歌不辍的*历史,影片中的*学子之一、103岁的吴大昌先生更是惊喜“空降”北京路演场,令全场观众为之沸腾。

  而济南、无锡等多地的首映礼,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校友会因《九零后》难得“再聚首”,影片无意间促成了这三所大学当地校友的首次“历史性”团体交流活动。而影片中关于教育、大学和读书的思考,更是带动了许多中学、大学教师、家长及各地书店、读书会的点映发起人。百城首映礼及路演开启半个月以来,目前已举办了100余场,超过8000名观众走进影院,提前观看了这部珍贵的人文纪录电影。

  《九零后》迎来的第一波观众口碑堪称“万花筒”,大家不仅纷纷为影片中16位“眼中有火,心中有梦”的“九零后”折服,还从不同视角给出了相当丰富、多元的观感。有家国情怀,“百废待兴的年代的知识分子总是有一种危机感和使命感。”有青春感叹,“这是一群眼中有光、心中有信念的‘年轻人’。”“九十岁,仍然年轻,永远年轻。”

  “可爱”成为观众提及片中人物时,出现频率极高的描述,“虽然是群像,但看得到每个采访对象的个性,因为他们真诚、可爱、说真话。”邓稼先先生的口头禅“pure”深入人心,甚至因电影心生“惭愧”,却也从中获取力量,“虽然身处时代不同,但是感受却是可以相通的,看着纪录片中这些‘九零后’依旧保持着青年般的热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努力下去呢?”

  如同一位年轻观众观影后激动而真诚的心声:“我觉得人生早点看这部纪录片,应该会更坚定找好自己的方向,然后一如既往。这部纪录片好像可以成为我人生的动力,或许有一天迷茫之际,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九零后,他们对待人生的那份坦然豁达、怡然自得,会减少一些负面情绪。”相信《九零后》这部刻录西南*历史记忆,同时解读青春这个永恒话题的纪录电影,将给无数观众带来激励与鼓舞。

  1937年,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长达80余年。西南*8000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2018年,系列纪录片《西南*》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而在今年,《西南*》电影版《九零后》将于5月2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导演徐蓓亮相广州方所书店,就“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与观众展开交流。

  16位校友口述历史,展现“西南*”学生的风骨和担当。徐蓓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纪录片导演。2018年她完成了纪录片《西南*》,一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八音合奏,终和且*”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网络评分高达9.4。

  拍完《西南*》,徐蓓与团队都觉得这段历史值得以大银幕的形式再次呈现。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点不在于学校,而是通过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现“西南*人”的风骨、担当、学识和人品。

  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最好的角度是人。”徐蓓说。

  除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影片在摄影、插画、音乐上也尽量实现电影化。同时还保留了纪录片《西南*》里广受观众欢迎的元素。例如,在电视纪录片里的插画创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续。不同的是,这次的插画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气息。音乐方面,西南*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将在片中出现,音乐总监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

  “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激情、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电影《芬芳》观后感 (菁华3篇)

  蓦然地,从电影《芬芳》中抽出身来,带出一串婆娑的泪珠,泪珠纷纷如雨。

  序幕拉开,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悄无声息地降临到“藏乡江南”——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顷刻,数万人受灾,上千人遇难。然而大灾无情,大爱无疆,老师既是师者亦是父母,一个个饱受摧残的孩子走进高中,走进他们新的家园。他们曾经绝望,曾站在黑暗的渊底呐喊,曾在雨夜中瑟瑟发抖,但在彩虹下,他们却重新心结憧憬,向朝阳绽出青春的花朵——“赈灾救人、育人救心”,这不正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要所在吗?

  老师,是我们心灵上的白衣天使,又像一株熏衣草,用自己的全部来丰盈我们的生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师是远远超出“春蚕”与“蜡烛”的;老师是基础,并非升华;老师是固元,并非是补品。

  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说民国时期有一个叫徐特立的老师,他热爱工作,关心学生,每顿却只吃学生们吃剩的残羹剩饭。这是因为他无法糊口吗?不是这样的。他每月有很高的工资,可大多都用来资助学生,又因为他生性节俭,才经常这样做。*曾称赞徐特立道“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可见老师真得是至关重要——大爱无疆,老师却已三分有二,这大概就是高尚师德的体现吧!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是啊,一腔热血尽洒在我们身上,您不悔耶?满头银丝终为我们操劳,您不怨耶?您任劳任怨,献身于育人生涯,匠心诲人,夫复何求哉!

  《芬芳》,现在我终于解读你的意思了!芬芳芬芳,不仅是人性的芬芳,更是师德的至上芬芳。然而这芬芳却不是凭空而现的,就像史铁生所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那样——是大环境与喷薄的鲜花教化了这芬芳,使它像“落红”那样,以另一种形式——化作“点点春泥”守护着人类的希望。

  感恩老师——即使我们做不到“张良拾履”或“秦皇拜荆”,但对老师最基本的尊重与关切还是要有的;要有“程门立雪”的敬意,以仁爱之意回报老师的一片仁爱之心!

  理解并尊敬我们的老师吧!他们带着一颗赤诚的心,用高尚的师德与空灵的芬芳浇铸着一个又一个纯真的灵魂——可以说,成功者之所以能够飞向太阳,是因为他们是伏在老师的背上——这是难得的好影片《芬芳》给观众的启示!感谢《芬芳》出品人给我们烹调的这一不可多得的、滋养灵魂的精神“大餐”!

  走出电影《芬芳》故事情节和艺术氛围,我已经泪眼迷离。

  久违了的电影院,如此亲切,让人情感暴发的同时,百感交集!观众们纷纷离去,我仍沉浸在这感人的艺术作品中,冶情、冶志,领悟教子的真谛,回忆影片中四个过目难忘的故事和学高德馨的老师们高妙的育人“奇招”。

  序幕拉开,往事不堪回首。一场惊心动魄的人与人、人与灾难、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决战打响……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有的是矛盾冲突中的太多无奈引发的人间真情!痛失亲人、家园和学校而哀伤绝望的孩子们,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无神的目光,不知停留何处……

  故事发展,扣系心弦。*关怀,人间大爱浸润,异地重建的博飞中学,成了缺父少母的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新港湾”。以爱育爱的老师们,成了他们终生难忘的亲人。在这个群体中,凝聚着各界关爱的优质教育,润物无声。这些重生的孩子们,“破茧化蝶”,顺利读完高中。大学毕业后,他们知恩图报,服务社会。文县泥石流发生后,他们冲锋陷阵……

  编导匠心独运,取材颇具慧眼。聚焦苦难,让人唏嘘叹惋,但不只赚观众的眼泪,而是痛定思痛,把重头戏放在“赈灾救人,教育救心”的深远主题上,让集聚着大爱和智慧的教育,结出希望之果,使芬芳永续!而教育的突破口,则为爱润智化和超前而绝妙的心理疏导。影片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兼融蒙太奇手段,巧妙地讲述了手执金钥匙的老师,如何打开四个孩子沉重的心灵枷锁的故事。

  人世间曲折坎坷的不是故事,而是精神。心理上一次次与痛苦碰撞后的阵痛,黑夜中寻找光明的迷惘和执著,都被“精神不死”引向重生。这四个故事就是例证。然而,作品呈现故事,没有*铺直叙,而是在矛盾冲突中,情节交织,跌宕起伏,紧紧扣系着观众的心弦,颇具艺术感染力。老师们“出乎所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教育方法,无不令人拍案叫绝。师德、师魂、师能、师表,跃然银屏,不能不折服观众。

  结尾处的天问,既是女主角对遇难同胞在天之灵的告示;又是对难舍难分的`同事周瑞情切切、意绵绵地寻找;更是坚守初心、为理想而战的宣告,剧终而意无穷。

  影片启迪每一个教子无方的家长学会爱与沟通;启迪被心理疾病和痛苦折磨得无法自拔的青少年懂得珍惜生命;启迪经历自然灾害仍心有余悸的父老乡亲看到阳光与美好;启迪青年们不负韶华和时代,用理想和智慧再谱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文学艺术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愿《芬芳》给甘肃救心育人的教育锦上添花!愿教育给无常的人生培育满园芬芳!愿所有孩子在良师益友的教诲中,不惧挫折,直面人生,活出精彩!

  蓦然地,从电影《芬芳》中抽出身来,带出一串婆娑的泪珠,泪珠纷纷如雨。

  序幕拉开,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悄无声息地降临到藏乡江南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顷刻,数万人受灾,上千人遇难。然而大灾无情,大爱无疆,老师既是师者亦是父母,一个个饱受摧残的孩子走进高中,走进他们新的家园。他们曾经绝望,曾站在黑暗的渊底呐喊,曾在雨夜中瑟瑟发抖,但在彩虹下,他们却重新心结憧憬,向朝阳绽出青春的花朵赈灾救人、育人救心,这不正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要所在吗?

  老师,是我们心灵上的白衣天使,又像一株熏衣草,用自己的全部来丰盈我们的生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师是远远超出春蚕与蜡烛的;老师是基础,并非升华;老师是固元,并非是补品。

  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说民国时期有一个叫徐特立的老师,他热爱工作,关心学生,每顿却只吃学生们吃剩的残羹剩饭。这是因为他无法糊口吗?不是这样的。他每月有很高的工资,可大多都用来资助学生,又因为他生性节俭,才经常这样做。*曾称赞徐特立道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可见老师真得是至关重要大爱无疆,老师却已三分有二,这大概就是高尚师德的体现吧!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是啊,一腔热血尽洒在我们身上,您不悔耶?满头银丝终为我们操劳,您不怨耶?您任劳任怨,献身于育人生涯,匠心诲人,夫复何求哉!

  《芬芳》,现在我终于解读你的意思了!芬芳芬芳,不仅是人性的芬芳,更是师德的至上芬芳。然而这芬芳却不是凭空而现的,就像史铁生所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那样是大环境与喷薄的鲜花教化了这芬芳,使它像落红那样,以另一种形式化作点点春泥守护着人类的希望。

  感恩老师即使我们做不到张良拾履或秦皇拜荆,但对老师最基本的尊重与关切还是要有的;要有程门立雪的敬意,以仁爱之意回报老师的一片仁爱之心!

  理解并尊敬我们的老师吧!他们带着一颗赤诚的心,用高尚的师德与空灵的芬芳浇铸着一个又一个纯真的灵魂可以说,成功者之所以能够飞向太阳,是因为他们是伏在老师的背上这是难得的好影片《芬芳》给观众的启示!感谢《芬芳》出品人给我们烹调的这一不可多得的、滋养灵魂的精神大餐!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电影英文观后感 (菁华3篇)

  What would it feel if I can wake up everyday forgetting what happened for the last whole year?

  Lucy in the movie “50 First Dates” told me this feeling. Every morning when she woke up, she only rememberred the Sunday of last year which was her father’s birthday, also the date she had the car accident which made her only keep memory before Sunday, so she always felt happy living the same habit as what she did on Sunday a year ago with the kind set-up by her father and brother. After meeting Henry, she could only remember who he was on the same day. But after one night, he became a stranger to her. She couldn’t even recognize he was the one she used to date and love everyday. Henry tried his best to give her a new different meeting every day so as to win her smile and regain their “First Date”.Henry made her tapes every morning to help her remember what happened the day before and the last whole year. Lucy thus felt grateful with all she had when she woke up everyday. On the same day, she always had the same deep gratitude to face Henry with her sweet smile.

  What a beautiful feeling it is to always feel thanksgiving and to always appreciate each other’s effort. A touching story between a memory lost woman and a devoted man taught all of us, normal people, the essence of love. When two people can thank each other for their devotion everyday like what they did for each other on first date, love can forever be refreshed and energetic. On Lucy’s side, people with memory will ask for more than yesterday and become critical of their partners day by day, while people without memory will feel grateful for their life and the people around them everyday.

  In the movie, when one day Lucy decided to break up with Henry to let him rebuild his life by burning all their diaries and tapes, I cried for Henry’s broken heart. For her, it was just one day feeling. For him, it was long-term affection and connection. It was easier for her than him to give up their love. On Henry’s side, people with memory will always remember the past happiness and treasure it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fe, while people without memory will easily give up at the end of the same day.

  What a ruthless feeling it is to end a relationship just after one minute thought. People with fragile mind would easily ruin a long-term relationship no matter what reason they have. The torture between Lucy and Henry tells us the fatal factor to do harm to intimacy between a couple is their fragile mind of balancing emotion and reason. Thus most of couple lose their trust for each other after experiencing this weakly testing broke-up.

  When I first saw this film’s name ,I considered it as a movie that told us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therapy treatment. However , after the movie , I realized guasha was just a symbol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 and there were many aspects we should have a deep consideration .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 Xu Datong slaps his son Denis on his face before the crowd , because Denis hit the son of Xu’s son and Xu just want to show the respect to his boss Quinlan , that time Quinlan feels puzzled and says“what a Chinese logic”. Of course , an American can never know a Chinese logic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hich has been prolonged more than 2000 years . Chinese can wronged their children in order to maintain friendships and leader-member relation ,while American think everyone is equal and free .

  In addition , they can also never understand Chinese hit their children because of loving them . In America ,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ight of children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law-beating children or leave them alone is illegal , but a Chinese old proverb says “ Spare the rod , spoil the child” .

  Another scene which makes me deliberate is that the lawyer vilifies Sun Wukong in A Journey to the West as a symbol of

  barbarism and violence in the court ,then Datong is eaged and then rushes to fight the lawyer . We all can know the reason ,because Sun Wukong is a hero on behalf of justice , represen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virtues .

  Guasha Treatment tells us that the key to avoid the conflict of different cultures is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9月28号,终于等来了盼望已久的这个学期的第一次电影课了。听说要看《驯龙高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更兴奋了,嗯,至少是部动画片。

  当电影一开始,它一说到“维京人”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耳熟。原来,“维京人”就是北欧海盗,敢大胆地抢劫当时海上第一大国西班牙的商船。看完这个电影,更觉得他们大胆了,他们居然敢跟龙接触。这个电影讲的就是海盗首领的儿子小嗝嗝和一条号称龙里面最凶猛的夜煞接触,然后一起找到龙总是抢劫的原因,最后和海盗、一些龙一起打败不给它食物就要吃龙的巨龙。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亮点有两处。一是各式各样的龙,二是主人公和夜煞合作击败巨龙那一段。我一直都挺喜欢龙的,觉得它们挺好玩儿的,看这个电影刚好满足了我的愿望。这里面的龙不是那种普通的全都长成一个样子的,有两个脑袋的.、超级无敌大脑袋的、能自己着火、没有肉、全身都是骨头、尾巴上带着锤子的……

  这部电影就是借龙来说明,当你看到一个有丑恶一面的可怕的东西时,要想到这并不一定是它的本性,你要找到它变得凶猛的原因,你也许就会发现它纯真、善良的本性。好多电影都是想说明这样的道理,你不要轻易地给某种事物定性,而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