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

  一、学练目标提示

  [情感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

  1、学*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

  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具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所以,对话不仅要表现出说话人自己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够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所以,较多地运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比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方法。

  (3)此文还是一篇精彩的辩论。辩论最讲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辩论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这当然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对待象齐宣王这样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方可以充耳而不作一闻。李斯的《谏逐客书》,好则好矣,可谓义正词严,然而,比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来,似乎少了几分机智,而比起《触龙说赵太后》来,似乎更少了许多迂回和曲折。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我们将会领略到其中的迂回曲折的论辩技巧的。

  2、文采欣赏法。

  学*文言文,当然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诵读法,但这篇课文即使照古法行之,也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许多精彩的语段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切勿走马观花,而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有的段落以生动的比喻论说难以讲清的道理,有的段落用气势磅礴的排比,雄辩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段落以深入浅出的类比分析醒人愚顽,有的段落则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展望未来。可以说奇思妙想在文章之中层出不穷,谈话者闪烁的智慧的光芒引人入胜。细细品味,一定会感受到课文的特有的文采。

  3、胜负预测法。

  预测式读书方法有多种,可以预测文章的内容,包括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人物的命运和归宿,物质的现在和将来;也可以预测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议论文,可以预测论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也可以预测论据的取舍和安排,还可以预测作者思路的曲折变化。预测法的第二步是对比原文,分析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或相*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同或错误的地方。第三步还可以闭上原文,重新回忆一遍,从而加深理解。

  课文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的主要目的是让梁齐宣王接收“保同而王”的王天下的思想,但是齐宣王却没有信心,谈话当然不会很顺利,那么孟子能不能取得成功呢?阅读时可以一步步作预测,看了孟子的话,预测齐宣王的反映,或者,看了齐宣王的话,预测孟子的反映。浙江电视台有一个很有收视率的文艺节目“人生AB剧”,采用观赏一节,讨论一节的方式进行,生动有趣,悬念丛生,每一个场上的和场外的观众都能投入到对剧本的分析和探讨之中去,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这篇课文很长,如果不读出一些趣味来,那真是一件受罪的事,而事实上,这篇课文却是很精彩的,难道不值得我们花点心血去研读吗?

  三、重点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和严密的理路

  化解: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发扬仁术,放弃霸道,阐述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首先必须弄清课文严密的理路。

  课文篇幅较长,表面上散漫无纪,实际上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

  2、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是理解文章的又一重点

  化解:要看清文章的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

  3、典范的语言,是学*上的一大重点,关键在于吸收。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

  授课内容:《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辅助用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授课内容

  二、教师提示

  论辩最讲究的就是技巧,而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三、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最终达成共识。

  【明确】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 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对话中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须揣摸对方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写作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

  三、主要教法:

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

实物投影。

  五、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

  (1)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2)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3)学生质疑;

  (4)教师点拨归纳:

  1、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

  (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重要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道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

  D.任重道远路、道路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记忆重要的词句。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4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

  (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三)学生质疑;

  (四)教师点拨归纳:

  1、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

  (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重要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道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

  D。任重道远路、道路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记忆重要的词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15——35节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3、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

  2、翻译重要的句子;

  3、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1、重点词语;

  2、重点句子(倒装句);

  3、句子翻译;

  二)、疏通15—35节大意;

  1、学生自行翻译;

  2、学生质疑;

  三)、问题讨论:

  1、教师提议并引领学生把齐宣王所有的问题都挑选出来,对其进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线索,反观孟子的理论论述过程。

  ——从齐宣王的问题变化可以看到他的关注点的变化,由此可见,孟子的诱导重点不断深化。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1)齐宣王问“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3)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板书: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迂回论战、弃异求同)

  3、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气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板书:

  第二部分:“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4、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1)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

  恩、制产还有什么效果。

  (2)于是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又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谕,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爱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了吗

  (3)“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书:

  第三部分:“保民而王”的行动——“推恩”(乘虚而入由*及远)

  5、“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宣王去“大欲”的?

  ——(1)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莅*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3)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板书:

  第四部分:只有实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明知故问步步紧逼)

  (4)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板书:

  第五部分:“保民而王”的措施——“制产”

  四)、课堂总结:

  全篇的主旨:说明

  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

  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恩于民;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5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文言文,有两个重点内容要掌握:一是重点的文言字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也是今天的作业(分类归纳)。一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具体到孟子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观点,他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孟子是怎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我们大家也很实用。

  二、串讲课文:(列出基本层次)

  三、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难齐宣王孟子解决

  1、畏

  难“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王道基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悦诚服

  2、信心不足

  信心不足:“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3、大欲

  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莅*,而抚四夷也。”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缘木求鱼的比喻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先破后立)

  四、语言特点:

  一篇好的文章,决不能只有思想,而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言的运用就特别强调修饰的功夫。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①“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③“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2、排比

  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彩裴然,行而远矣。

  ①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③“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3、适当的神态描写

  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五、作业:

  学生归纳文言知识。

  六、板书:

  提出并明确话题(王道-霸道)——————————实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不忍之心

  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齐宣王未能实行王道,不是不能,——————————推恩天下

  而是不为

  反面论述“霸道”危害,敦促——————————推行仁政

  齐宣王实行王道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6

  授课内容:《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辅助用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授课内容

  二、教师提示

  论辩最讲究的就是技巧,而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三、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最终达成共识。

  【明确】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 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对话中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须揣摸对方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写作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

  (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三)学生质疑;

  (四)教师点拨归纳:

  1、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

  (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重要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道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

  D。任重道远路、道路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记忆重要的词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15——35节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3、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

  2、翻译重要的句子;

  3、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1、重点词语;

  2、重点句子(倒装句);

  3、句子翻译;

  二)、疏通15—35节大意;

  1、学生自行翻译;

  2、学生质疑;

  三)、问题讨论:

  1、教师提议并引领学生把齐宣王所有的问题都挑选出来,对其进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线索,反观孟子的理论论述过程。

  ——从齐宣王的问题变化可以看到他的关注点的变化,由此可见,孟子的诱导重点不断深化。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1)齐宣王问“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3)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板书: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迂回论战、弃异求同)

  3、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气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板书:

  第二部分:“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4、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1)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

  恩、制产还有什么效果。

  (2)于是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又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谕,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爱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了吗

  (3)“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书:

  第三部分:“保民而王”的行动——“推恩”(乘虚而入由*及远)

  5、“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宣王去“大欲”的?

  ——(1)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莅*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3)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板书:

  第四部分:只有实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明知故问步步紧逼)

  (4)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板书:

  第五部分:“保民而王”的措施——“制产”

  四)、课堂总结:

  全篇的主旨:说明

  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

  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恩于民;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文言文,有两个重点内容要掌握:一是重点的文言字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也是今天的作业(分类归纳)。一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具体到孟子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观点,他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孟子是怎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我们大家也很实用。

  二、串讲课文:(列出基本层次)

  三、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难齐宣王孟子解决

  1、畏

  难“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王道基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悦诚服

  2、信心不足

  信心不足:“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3、大欲

  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莅*,而抚四夷也。”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缘木求鱼的比喻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先破后立)

  四、语言特点:

  一篇好的文章,决不能只有思想,而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言的运用就特别强调修饰的功夫。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①“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③“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2、排比

  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彩裴然,行而远矣。

  ①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③“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3、适当的神态描写

  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五、作业:

  学生归纳文言知识。

  六、板书:

  提出并明确话题(王道-霸道)——————————实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不忍之心

  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齐宣王未能实行王道,不是不能,——————————推恩天下

  而是不为

  反面论述“霸道”危害,敦促——————————推行仁政

  齐宣王实行王道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3篇

  学*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学*重点难点: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学*时数二课时

  学*过程:

  一、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3、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三、掌握下列字词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前一个是“称道、称赞”意,作谓语。后一个是“方法”意,作宾语。

  【王】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课文中其他的活用列举如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危士臣/朝秦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王语暴以好乐//今王鼓乐於此//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不嗜**者能一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活用情况分别如下:“老”、“幼”两词(第一个)和“远”字、“寒”字、“危”字都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刑”“树”“衣”“语”“鼓”“疾”“朝”字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中还有些使动用法;有时数如“一”字也可活用作动词。

  【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无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

  五个“若”字用法各不相同,分别相当于“像”、“好象”、“如果”、“你”、“比得上”等意思。

  【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是乃仁术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何快於是!/王岂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进於是矣/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其如是,孰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是”的用法其实就两种:一为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一为现代表示肯定和判断的“是”字,但在使用中,因为句中词的次序等原因,理解上可能一时不好接受,但只要按语法关系稍作分析,便容易搞懂。

  【然】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一羽之不举/物皆然,心为甚/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则苗浡然兴之矣/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七个句子中,独立的“然”字,一般用作谓语,其意思应该是“对”或者“这样”等意思;作形容词词尾的,其意定为“……的样子”;与其他虚词连用的,一般用作连词,其意为“那么”。

  通假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於王。/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盖亦反其本矣/刑於寡妻/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将以衅钟/无以,则王乎?/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

  (1)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2)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3)学生质疑;

  (4)教师点拨归纳:

  1、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

  (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重要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道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

  D.任重道远路、道路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记忆重要的词句。

  一、学练目标提示

  [情感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

  1、学*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

  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具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所以,对话不仅要表现出说话人自己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够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所以,较多地运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比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方法。

  (3)此文还是一篇精彩的辩论。辩论最讲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辩论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这当然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对待象齐宣王这样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方可以充耳而不作一闻。李斯的《谏逐客书》,好则好矣,可谓义正词严,然而,比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来,似乎少了几分机智,而比起《触龙说赵太后》来,似乎更少了许多迂回和曲折。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我们将会领略到其中的迂回曲折的论辩技巧的。

  2、文采欣赏法。

  学*文言文,当然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诵读法,但这篇课文即使照古法行之,也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许多精彩的语段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切勿走马观花,而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有的段落以生动的比喻论说难以讲清的道理,有的段落用气势磅礴的排比,雄辩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段落以深入浅出的类比分析醒人愚顽,有的段落则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展望未来。可以说奇思妙想在文章之中层出不穷,谈话者闪烁的智慧的光芒引人入胜。细细品味,一定会感受到课文的特有的文采。

  3、胜负预测法。

  预测式读书方法有多种,可以预测文章的内容,包括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人物的命运和归宿,物质的现在和将来;也可以预测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议论文,可以预测论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也可以预测论据的取舍和安排,还可以预测作者思路的曲折变化。预测法的第二步是对比原文,分析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或相*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同或错误的地方。第三步还可以闭上原文,重新回忆一遍,从而加深理解。

  课文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的主要目的是让梁齐宣王接收“保同而王”的.王天下的思想,但是齐宣王却没有信心,谈话当然不会很顺利,那么孟子能不能取得成功呢?阅读时可以一步步作预测,看了孟子的话,预测齐宣王的反映,或者,看了齐宣王的话,预测孟子的反映。浙江电视台有一个很有收视率的文艺节目“人生AB剧”,采用观赏一节,讨论一节的方式进行,生动有趣,悬念丛生,每一个场上的和场外的观众都能投入到对剧本的分析和探讨之中去,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这篇课文很长,如果不读出一些趣味来,那真是一件受罪的事,而事实上,这篇课文却是很精彩的,难道不值得我们花点心血去研读吗?

  三、重点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和严密的理路

  化解: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发扬仁术,放弃霸道,阐述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首先必须弄清课文严密的理路。

  课文篇幅较长,表面上散漫无纪,实际上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

  2、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是理解文章的又一重点

  化解:要看清文章的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做自己分内之事初三作文6篇

  我是一个爱画画的女孩。每当看到漫画书上那些作者的大作,我都爱不释手,捧起书,细细欣赏着每一位角色,常常入了迷。

  有一天,我满怀希望地跟妈妈提出想学漫画的这一想法时,妈妈摇摇头,坚决地说:不行!漫画有什么好学的?学了有什么用?还不如把时间花在看课外书上!”我失望极了,心想:就是不让我做喜欢的事!

  我偷偷向同学借了本漫画教程,开始秘密学画的过程。每当我做完作业时,便悄悄地从抽屉里拿出教程和速写本,边看边画起来。有时听见妈妈的脚步声,慌乱之下,我迅速地收起教程和速写本,嗖”地一下塞进抽屉,假装认真地看着课外书,一次又一次躲过妈妈的突然袭击。就这样,我和妈妈打起了长久的游击战”。

  可是,这个秘密还是被我的这张嘴给泄露了。那天晚饭后,我和妈妈在体育场散步,聊着聊着,我高兴地拉起妈妈的手,说起漫画的人设、分镜还有构图。妈妈听后,大吃一惊,不可思议地问:你这些都是哪学来的?”我低下头,只好如实招来。妈妈并没有批评我,摸摸我的头说:原来画漫画还有那么多技巧啊!”

  现在,我画漫画成了公开的事情。在看电视的时候,一些广告使我产生灵感,我立马掏出纸和笔,唰唰”地画起来。没过多久,草图就完成了。我将模糊的线条稍作修改,再给人物加上漂亮的服饰,一张漫画就完成了。当我把作品给同学们看时,他们都发出阵阵惊叹:哇!好漂亮的女孩!我好喜欢她的裙子啊!”

  一次,妈妈带我去做陶艺时,我在花瓶上雕刻了两个可爱的卡通人物,老板啧啧称赞道:很少人会刻上这么漂亮的图案。”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得意地说:这是她自学的。”

  如今,妈妈终于答应明年暑期给我报漫画班了,我总算打赢了这场持久战”。

  我常对自己说: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最大的乐趣,也许一开始别人并不支持你,但最终会被你的坚持所感动。”

  “太好了!太好了!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咦?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妈妈告诉我:“下周一上午9点,带我去杭州照相馆拍艺术照!”拍艺术照是我的一种期盼,听说,拍艺术照可以穿漂亮的衣服,我真希望下周一快快到来。

  漫长的两天终于过完了,在周日,妈妈对我说:“明天要早点起床,家里到照相馆要一小时,所以明天你要早点起床。”我使劲点点头。到了周一早上,我早早的起了床,穿好衣裳,刷好牙,洗完脸,吃完早饭后就开始催促妈妈。过了半个小时,妈妈就与我就一起出发了。

  一路上,太阳毒拉拉的,我热得要命,恨不得跳到冰箱里去。到了照相馆,我进了更衣室,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婚纱裙,就把所有的炎热都忘光了!一位阿姨为选了一件方格类的婚纱裙,我换上了衣服,阿姨还帮我重梳了头发,接着,摄像师就把我带到了拍摄房间。摄像师让我坐在一张椅子上,并把一只白色小熊放在我的头上。让我面带微笑,看他的手的位置。就这样,一张艺术照拍完了。然后,摄像师让我靠在椅子上,做一个把小熊递给别人的动作,脸看着摄像头,头向右歪一点。只见摄像师点点头,“卡擦”一声,又一张照片拍好了。后来,摄像师让我趴着、坐着、站着;靠在墙壁上、抱着小熊、向妈妈挥手……过了半小时,8张照片拍好了,摄像师对我们说:“好了,你们可以去换下一套衣服了!”我与妈妈来到更衣室,又选了一件衣服,是旗袍。穿上后,又来到拍摄房间,摄像师见了,说:“旗袍……应该拍的优雅一点。”说完,他就让我坐在一个古老的椅子上。摄像师对我说:“做一个女士二郎腿的姿势,微笑就可以。”我按照摄像师的要求去做。接着,他让我用最自然的动作做一个姿势,我做了一个十分严肃的动作。“卡擦”一声,有一张照相拍好了。

  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儿,照片全拍完了,我和妈妈都满意的笑了。我想:艺术照真是一个打造美丽女孩的一个方式,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去拍艺术照!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许多骄傲,自豪的事,值得为自己喝彩。

  第一节就是数学课,又要考试,我心里有着一百万个不愿意,那也没办法,老师话不能不听啊!考卷发了下来,刚开始还挺容易,一道接一道,动动手指,打打草稿,一下子就做到了反面。

  时间还早,我漫不经心地写着,看着大家那紧皱的眉头,他们才做到那儿就挺不住了,我心头已经百花怒放,我偷偷地伸了个懒腰,望着他们焦急的神情,我忍不住想哈哈大笑。

  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我只剩最后一道题了,心里十分得意。可我一看题就愣住了,这是什么乱七八糟啰里吧嗦的东西啊!我有点犯难,真希望可以抄到别人的答案,可他们用手把试卷挡得严严实实的,一个字也偷窥不到。我似乎很气馁,放弃了这一行动。

  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我看见别人已经做完在检查了,我着急地跺了跺脚,却又努力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慢慢思考。七分钟过去了,我抓耳挠腮始终做不出来。我咬了咬牙,握了握拳头,咽了咽口水,慢慢悠悠地写下了几个我不确定的数字。

  放下笔,我仰天长叹,再一次认真地在脑中寻找一个又一个公式。我感觉脑子快炸了,还是无能为力,八分钟过去了,这一题的分数就有七分,我仔细俺在脑海里过一遍老师讲的任何一个重点,一一排除,删去。九分钟过去了,只留下一分钟,我顿时有了灵感。

  我握住笔,压制了自己兴奋的心情,激动地颤抖着写下答案。铃声响了,我长长的舒了口气,大胆地伸了个懒腰,等待着下午。

  吃过中午饭,老师来发试卷了,我紧张地翻到最后一题,鲜红的勾号挂在眼前,我倾刻间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不要只注意整体的困难,要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一个理念。体会每一个要点带来的不容易,做好每一道题回头看,就好像对自己走过的一段人生长路感到惊讶与自豪,值得为自己喝彩。

  当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在美国访问时,遇到一位关心祖国,有利国利民心愿的华裔作家问他,“我能做些什么?”王蒙的回答是“做好自己的事。”

  做好自己的事,只单单一句话,便将一份爱国为国的心体现的淋漓尽致。

  自己的事,并不指私事,做好自己的事,也并不是让人变得更自私,只顾自己。这里的“事”是自己应做该做的事,是自身责任感,使命感的体现。面对祖国,做好自己的事,那是一种最朴素的爱国精神,一颗最单纯的爱国心。

  金晶,一个传递奥运圣火的残疾运动员,却与危急时刻用身体护住火炬。只简单的一个动作——双手合抱——她的一个下意识行为,却在世人面前展现了她的精神。于她而言,作为一个火炬手,扞卫火炬是自己的事,可事实上扞卫的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她做好了自己的事,竟令举国为之侧目。

  另一个人,克里姆林宫的老清洁工人,他曾说,我的工作和叶利钦的工作差不多,叶利钦是在收拾俄罗斯,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宫。听来十分可笑,可他却认为两份工作一样的重要。他说的是实情,他也并不狂妄,做好自己的事,本就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或许繁琐崇高如国家总统,亦或简单渺小似清洁工人,工作本无所谓贵贱,做好自己的事,行行皆出状元。

  或许金晶的故事太过耀眼,克林姆林宫又过于遥远,王蒙所述的“自己的事”似乎遥不可及,但其实,“自己的事”在每个人身边都存在着。

  你还记得清早,当路上的行人车辆还为数不多时,可看见路边一抹蓝色身影,那是清洁工人在清扫路面,他们在用自己的汗水做好自己的事,维持一方捷径;你还记得十字路口,烈日下寒风中的深色身影,那是交通警察在川流不息中挥汗如雨,做好自己的事,保证交通顺畅道路安全;你还记得三尺讲台上的口若悬河,那是辛勤的园丁在培育祖国明天的花朵,他们同样做好了自己的事。

  他们都是*凡的人,与*凡的生活做着自己的事,然而这些事看似*凡却也同样在为祖国做着贡献。他们努力工作,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爱国。

  做好自己的事,是爱国,亦是责任。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我们每个人谨记王蒙的话:做好自己的事。

  做好自己的事,干好本职工作,就是理性表达爱国热情的一种具体体现。作为一名学生,本职工作就是努力学*;作为一名工人,本职工作就是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作为一名农民,本职工作就是种好自己的庄稼;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本职工作就是在自己的领域贡献才智……

  正如歌德所言:“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采用同一种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的禀资,各尽所能。”

  做好自己的事,干好本职工作,是每个人对国家所履行的义务和责任。作为一名公民,作为民族的一个分子,每一个人的工作都与国家和民族进步紧密相连。为祖国出力,为灾区人民出力,不是凭借热情和口号就能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每一个细节来完成。

  作为一名学生,本职工作就是努力学*;作为一名工人,本职工作就是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作为一名农民,本职工作就是种好自己的庄稼;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本职工作就是在自己的领域贡献才智……这些属于个人的本职工作,是经济社会的有机组成,也是国家前进的力量所在。这是因为我们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祖国的强大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经济发展了,祖国才会变得更强大。要让祖国变得更强大,就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而做好本职工作,是所有努力的根本和开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遇到的大困难、大灾难,才能将伟大的航船驶入正确的航向,祖国才会更加富强,人民才会有更多幸福!

  面对四川灾民,我们动容,我们出再多的钱、出再大的力都不为过,但这毕竟有限。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干好本职工作,这就是当前最大的爱国,就是对灾区人民最好的奉献!

  看过一个国外的故事:有两个少年在厕所相遇,其中一个找另一个戴帽子的借了点儿手纸。等出了厕所借手纸的给戴帽子的上了根烟,以示感谢。于是俩人边走边聊。戴帽子的说:“最*家里逼着我学钢琴,可我怎么都弹不好,郁闷啊!”借手纸那位诧异地说:“钢琴有什么难学的?我从五岁开始弹,现在越弹越溜。倒是我们家里人老逼着我写诗,烦呐!”戴帽子的一听乐了,从背着的挎包里拿出一沓稿纸:“哥们儿就爱写诗,喏,这都是,不行你拿走回家交差去。”

  关键在结尾处,原来这个不爱学琴的就是大诗人歌德,不爱写诗的则是莫扎特。故事讲完了,可能多少会有些出入,但是不赖我,是翻译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翻译的水*总是有高有低。

  于是,道理就出来了:人,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话虽然如此,我也知道有时候做起来不像说着那么容易。但是起码应该去争取吧?人只活一辈子——我不相信还有什么来世——所以更值得去好好珍惜。而且,人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从中得到快乐——能快乐地活着恐怕是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

  就拿写作举个例子。略萨曾经说过:“我敢肯定的是,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过的最美好的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还真是这样,我之所以喜欢写作,主要的原因是它能给我带来乐趣,能让我沉醉其中并乐此不疲。金钱和名誉,只不过是一些可有可无的附加价值而已。

  说是这么说,但是我相信:如果你正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那么,请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天道酬勤,付出和回报基本上是成正比。只是有一点,你想做的这件事首先应该正确而且是适合自己的。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青春与梦想齐飞演讲稿 (菁华6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给青春插上翅膀,让它展翅去寻找梦想;让青春飞溅,让它飞翔。

  激情的点燃——舞动的青春当青春号慢慢向我驶来的时候,我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了。在青春号上驶向梦想的港湾。青春如火。又热又热闹。它需要燃烧,开辟自己的道路,让它的光和热发光。没人能灭掉。青春像一朵花。它美丽而优雅。它需要绽放,绽放,打开自己的世界,展现自己的芬芳与美丽。没有人能阻止你成长自己的特点,展示自己的清晰和笔直。青春如鹰,勇敢而坚毅。它需要翱翔,飞出自己的精彩份额,寻找自己的梦想和归宿,没有人能扼死。

  老人巴金曾说:“年轻人总有高飞的雄心。”放开梦想的翅膀,走出温暖的怀抱,走自己想走的路,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做新时代最前卫个性化的年轻人,做自己。点燃青春的火焰,用自己的热情舞动青春的美丽。

  提高自信心追逐梦想一位学者说:“红、橙、黄、绿、蓝、紫,哪种颜色最美?在画家眼里,都是一样的美,一样的重要,因为任何一幅美丽的画,永远也画不出一种颜色。”审问人生,何乐而不为?就像是在筛桶里吸吮花蜜,研究圣贤却没有各个层次。不能全面发展的人,会一直碌碌无为,扬起自信和毅力的风帆,放飞梦想,追逐梦想的彼岸。用五彩缤纷的色彩描绘你的青春,让你的生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做生活的统治者永远不会成为生活的囚犯。展示你自己——展示你的个性。什么是青春?青春是为了什么?青春没有青春的童心,没有中年的成熟,没有老年的踏实世故,青春却有梦想和追求。青春是人生中最多彩的季节,就像春天一样,人生最美好的就是这个。如果是青春,那一定是朝气蓬勃。如果是青春,就让它在最美最美的音符里丰富起来。毫不吝惜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用自己的个性武装全身,随时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度。也许你不能做到最好,但你真的可以做得更好。我相信明天,明天的世界将属于我。创造荣耀—播放男歌

  才华横溢,多令人羡慕。为此,多少人流了血和泪!男歌,多么令人钦佩。为此,多少人早起努力!

  成年人经常教导:“成功是通过他们务实的努力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想象可以取得什么成就。”我也想来。嗯,一切不符合现实的都见鬼去吧!

  铸造一座生活建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不仅需要独特的设计方案,还需要长时间堆积的砖块和坚固的水泥。演奏生命的英雄之歌,不仅需要铿锵的歌词,更需要节奏明快的旋律和响彻云霄的歌声。青春就应该这样,也只能这样。展现我的热情,献出我的激情,让岁月随着悠扬的青春节奏起舞。让生命随着飞扬的青春舞步歌唱!

  明天奔向属于我的世界!

亲爱的评委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晚上好!

  我是运输管理二班的李曼。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放飞青春梦想,永远让你的心中充满期待,永远让你的梦想与未来相连。我们的心是一首纯净浪漫的歌,是一条五彩缤纷的丝带,跳动着不知疲倦的音符,播种着充满期待的未来!带着一路的尘埃,带着对青春的憧憬,带着对多彩梦想的追求,我们终于走到了一起。为了迎接未来和自我的挑战,只有让梦想飞向那里,青春才能变得丰富多彩!青春如梦,岁月如歌,时光不逝。怎么才能拿回来?青春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插曲,注定“不*凡”。它需要我们用灵魂和智慧去解读它,它需要我们用勇气和信心去充实它。当我们收拾好行囊,来到象牙塔*顶山的时候,是我们展现青春,舔色的时候了!萨特说:“青春真美好。外面辐射红光,里面什么感觉都没有。”

  突然,有人叫你“老师小姐”,而不是“小姑娘,小屁孩”。父母开始用求教的眼光和你交流,有些人甚至喜欢用“青春”这个词来形容你。人们常说“青春如梦”。青春是短暂的梦。当你再次醒来时,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汗水、纯洁的友谊和炽热的梦想都留了下来。飞翔的青春有一颗飞翔的心。我们的梦可能是天真的,也可能是*凡的,但却是不加修饰的,无粉尘的,最美的。那些美好的'梦想不可能只是你幻想中的城堡,必须一砖一瓦的堆砌起来。梦想真的需要梦想和思考,但是不要忘记,我们是年轻人,精力充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我们有旺盛的精力和聪明的头脑。既然梦想可以实现,你愿意只是梦想和思考吗?你指望别人是快乐的守望者,你却一事无成吗?你指望别人的汗水能培养出金色的麦浪,可是你一伸手,就打碎了一面镜子,这是你的梦想吗?余洪敏老师说过,一个人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是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勇气,一个是行动。

  折叠的木头生在头发的末端;九层*台从基土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放下梦想,不要害怕艰难的道路;放下梦想,不要说山很远;放下梦想,让汗水画出人生的画卷;让梦想飞翔,让成功或失败谱写生命的诗篇!让梦想黯然痛苦;用期待冲淡失败和挫折。让微风吹走云彩;用悟来引导光的出现!放下梦想,扬起心中的启蒙,让心中的启蒙指引你走出黑暗,托起人生的太阳!

  今天,我想把汪国真的一首诗作为我演讲的结尾,送给在场的所有朋友。“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是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一只灰色的飞蛾扑火,甘愿做火焰的俘虏。摇摆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舞的是你美丽的流苏。谁能说出激情的一天里什么是甜,什么是苦?”。

  青春原本是美的,但是你长时间不打理它,再红艳的花也会变得苍白。

  喷泉看起来激情四射,其实是内在能量的源源不断、对最高理想的全力奔涌,你的激情稍有松懈、你的梦想稍有萎缩,青春的喷泉就不会足够豪迈,足够壮观——小溪也许是喷泉失去所有高度和激情的结果。

  不要说青春就是不落的太阳,就是风调雨顺好年景,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正因为青春的梦想最圆最大最饱满,它才需要更多正能量的支撑,激情对青春的消耗也最多,外在的风调雨顺远远不够,内心矿藏的取之不竭、保持源头活水的滔滔不绝才是正道,你得意,有比你更得意的,何况那些准备笑到最后的,正在默默地积蓄能量,通过对自己的把握,要把握整个春天,乾坤扭转时,你才知道得意仅仅是一种示人的表情,没有长眼睛的马蹄最容易被芳草鲜花绊倒。

  鲜花需要绚烂阳光的日日照耀,青春也需要正能量的不断补充。

  鲜花只需要不回避阳光就行了,而青春首先需要一双发现正能量的眼睛。

  这种发现应该先从自己开始,问一问自己的理想有多高远、激情有多强烈,自己仅仅是一个索取者,还是一个能创造的奉献者?一个对自己失明的人,怎会发现外界的七色斑斓、巅峰连绵?

  自卑和自大都是一种破坏力,但如果正确认识和对待,它们也会变成正能量,当你把自卑踩在脚下,它就会成为更高一层的台阶,当你从自大的哈哈镜里走出来,你会对真实和美好有更清醒、更深刻、更完整的领悟,你不再被分裂,你成长为一个谦卑而有力量的奋斗者和奉献者。

  有很多青春偶像都曾经怀疑过自己,如李宇春,在进入大学最初那段时间,由于天分不是班级里最高,专业课跟同学差距拉大,她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而且变得越来越消极,消极到沉迷网游。为找回自信和对自我的正确把握,她借力老师的帮助和关怀,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方才给自己的青春注入了最强劲、可持续的正能量。一个人在自我怀疑时正是学会思考的开始,只要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勇于在黑暗中发现那道认清自我的光芒,青春的正能量就会觉醒,就会爆发,就会带你进入正确的轨道,成为一颗独一无二的恒星。

  一个曾经自卑自弃的残疾青年,在成功之后回忆往事,这样感慨,“我能让自己仔细地看看这个世界,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他认为这就是他的正能量,而李宇春的正能量则是“音乐不是工作,那是我的信仰”。所以最好最难枯竭的正能量总是先从自身找起,也总是跟“这个世界”和“我的信仰”密切相关,一个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理想的人,他发现和接受的“正能量”需要怀疑,只有具备信仰理想的人才能够让最为浓厚的青春活力源源不断地聚集到自己人生的竞技场上,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带领更多人一起奔跑,真正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领导者。

  一位老师认为年轻人应当培养起八种素质,其中一种是“你应当培养起宽广的视野”。这种视野自然也跟认识自己有关,然后你才能够去见足够多的东西、足够好的东西,并且逐渐学会解读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见过了足够多的东西、足够好的东西,你就会明白不只是冠军和金牌才有正能量,正能量更多地体现在为信仰、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整个过程和满腔激情的付出,只要你怀着一颗从容优雅的心坚持上场、全力以赴,你就会继续走高,在属于自己的巅峰收尾,为自己的青春画上无怨无悔、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宇春在新歌里高唱:“赌这一把,不要害怕,别人的喧哗。再不疯狂青春就荒了,再不疯狂我们就忘了。荒了就像白活一场,忘了就像没有了过往……”“疯狂”的青春怎能没有正能量?让我们发现和接受正能量,使我们的青春“疯狂”到怒放,“疯狂”到燃烧,“疯狂”到成为一个不老的传奇。

亲爱的评委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晚上好!

  我是运输管理二班的李曼。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放飞青春梦想,永远让你的心中充满期待,永远让你的梦想与未来相连。我们的心是一首纯净浪漫的歌,是一条五彩缤纷的丝带,跳动着不知疲倦的音符,播种着充满期待的未来!带着一路的尘埃,带着对青春的憧憬,带着对多彩梦想的追求,我们终于走到了一起。为了迎接未来和自我的挑战,只有让梦想飞向那里,青春才能变得丰富多彩!青春如梦,岁月如歌,时光不逝。怎么才能拿回来?青春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插曲,注定“不*凡”。它需要我们用灵魂和智慧去解读它,它需要我们用勇气和信心去充实它。当我们收拾好行囊,来到象牙塔*顶山的时候,是我们展现青春,舔色的时候了!萨特说:“青春真美好。外面辐射红光,里面什么感觉都没有。”

  突然,有人叫你“老师小姐”,而不是“小姑娘,小屁孩”。父母开始用求教的眼光和你交流,有些人甚至喜欢用“青春”这个词来形容你。人们常说“青春如梦”。青春是短暂的梦。当你再次醒来时,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汗水、纯洁的友谊和炽热的梦想都留了下来。飞翔的青春有一颗飞翔的心。我们的梦可能是天真的,也可能是*凡的,但却是不加修饰的,无粉尘的,最美的。那些美好的梦想不可能只是你幻想中的城堡,必须一砖一瓦的堆砌起来。梦想真的需要梦想和思考,但是不要忘记,我们是年轻人,精力充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我们有旺盛的精力和聪明的头脑。既然梦想可以实现,你愿意只是梦想和思考吗?你指望别人是快乐的守望者,你却一事无成吗?你指望别人的汗水能培养出金色的麦浪,可是你一伸手,就打碎了一面镜子,这是你的梦想吗?余洪敏老师说过,一个人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是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勇气,一个是行动。

  折叠的木头生在头发的末端;九层*台从基土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放下梦想,不要害怕艰难的道路;放下梦想,不要说山很远;放下梦想,让汗水画出人生的画卷;让梦想飞翔,让成功或失败谱写生命的诗篇!让梦想黯然痛苦;用期待冲淡失败和挫折。让微风吹走云彩;用悟来引导光的出现!放下梦想,扬起心中的启蒙,让心中的启蒙指引你走出黑暗,托起人生的太阳!

  今天,我想把汪国真的一首诗作为我演讲的结尾,送给在场的所有朋友。“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是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一只灰色的飞蛾扑火,甘愿做火焰的俘虏。摇摆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舞的是你美丽的流苏。谁能说出激情的一天里什么是甜,什么是苦?”。

  给青春插上翅膀,让它展翅去寻找梦想;让青春飞溅,让它飞翔。

  激情的点燃——舞动的青春当青春号慢慢向我驶来的时候,我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了。在青春号上驶向梦想的港湾。青春如火。又热又热闹。它需要燃烧,开辟自己的道路,让它的光和热发光。没人能灭掉。青春像一朵花。它美丽而优雅。它需要绽放,绽放,打开自己的世界,展现自己的芬芳与美丽。没有人能阻止你成长自己的特点,展示自己的清晰和笔直。青春如鹰,勇敢而坚毅。它需要翱翔,飞出自己的精彩份额,寻找自己的梦想和归宿,没有人能扼死。

  老人巴金曾说:“年轻人总有高飞的雄心。”放开梦想的翅膀,走出温暖的怀抱,走自己想走的路,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做新时代最前卫个性化的年轻人,做自己。点燃青春的火焰,用自己的热情舞动青春的美丽。

  提高自信心追逐梦想一位学者说:“红、橙、黄、绿、蓝、紫,哪种颜色最美?在画家眼里,都是一样的美,一样的重要,因为任何一幅美丽的画,永远也画不出一种颜色。”审问人生,何乐而不为?就像是在筛桶里吸吮花蜜,研究圣贤却没有各个层次。不能全面发展的人,会一直碌碌无为,扬起自信和毅力的风帆,放飞梦想,追逐梦想的彼岸。用五彩缤纷的色彩描绘你的青春,让你的生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做生活的统治者永远不会成为生活的囚犯。展示你自己——展示你的个性。什么是青春?青春是为了什么?青春没有青春的童心,没有中年的成熟,没有老年的踏实世故,青春却有梦想和追求。青春是人生中最多彩的季节,就像春天一样,人生最美好的就是这个。如果是青春,那一定是朝气蓬勃。如果是青春,就让它在最美最美的音符里丰富起来。毫不吝惜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用自己的个性武装全身,随时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度。也许你不能做到最好,但你真的可以做得更好。我相信明天,明天的世界将属于我。创造荣耀—播放男歌才华横溢,多令人羡慕。为此,多少人流了血和泪!男歌,多么令人钦佩。为此,多少人早起努力!

  成年人经常教导:“成功是通过他们务实的努力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想象可以取得什么成就。”我也想来。嗯,一切不符合现实的都见鬼去吧!

  铸造一座生活建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不仅需要独特的设计方案,还需要长时间堆积的砖块和坚固的水泥。演奏生命的英雄之歌,不仅需要铿锵的歌词,更需要节奏明快的旋律和响彻云霄的歌声。青春就应该这样,也只能这样。展现我的热情,献出我的激情,让岁月随着悠扬的青春节奏起舞。让生命随着飞扬的青春舞步歌唱!

  明天奔向属于我的世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梦想 创造祖国的辉煌》!

  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我们会聚一堂,我们秉承文学的血脉,我们背负理想的行囊。我们追求美好的未来,我们憧憬智慧的殿堂,我们讴歌自由,我们抒发激情,我们以诗的语言挥洒我们奔涌的热血。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我们是时代的骄子,祖国的未来,我希望拿起手中的五彩笔,描绘美好的蓝图,从这里起飞,放飞我们的梦想,如夸父逐日般追求我们的梦想。不断进步,超越自我,胸怀天下。

  我希望我们都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精神的世界自由搏击。沐浴先哲前贤的光辉思想,聆听仁人大师的谆谆教诲。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未来的课堂是自由的精神家园,老师、学生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梦想将来不再以成绩决定一切,我们都能够快乐自由地学*;我梦想同学之间亲如手足,消除矛盾,充满博爱精神;我梦想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知识的殿堂,书的海洋,人才的摇篮;这就是我们的梦想。

  然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前赴后继地努力, 只要我们热爱读书,只要我们勤奋笔耕,只要我们不懈追求,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我设想我们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我们的追求便会有回报。

  东晋大诗人陶潜有诗曰:盛年不再来,及时当勉励。让我们一起来描绘灿烂的前程,来书写豪壮的.誓言,共同创造祖国的辉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9.8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板题)(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对话*台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个人创意增减: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宋代有位诗人偏爱秋天,曾有诗说??

  2、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学生如会背可跟背。

  3、今天,我们就一起认真学*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

  二、审题、简介诗人

  1、理解诗题。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人的相关资料。

  3、教师补充

  三、精读古诗,解决疑难

  四、释词连句,理解诗意

  1、学生试根据词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连起来试着整首诗的意思。

  五、探究古诗,想像感悟。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深秋时节?(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2、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感情?

  六、感情朗读,品味诗境。

  (1)讨论:朗读处理

  (2)练*朗读,熟读成诵。

  (3)学生质疑。

  七、师生归纳学生本课的学生方法。

  复*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活泼多样的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伙伴一起练读。(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背诵。

  4、背诵展示。(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

  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相关链接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描写秋景诗两首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书河上亭壁(寇凖)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个人创意增减:

  一、复*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回忆学*方法。

  二、学*《山行》

  1、审题,简介作者“山行”意即在山中行走。交流预*情况。教师补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着有诗文集《攀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在晚唐时期成就颇高,因此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初读读准音:“斜”、“霜”

  3、再读知大意

  4、精读明诗意。

  5、研读悟诗境

  6、品读表诗情讨论朗读处理师范读,生仿读指名读,互评互学边读边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7、学生质疑。

  三。我会背把今天学的两首诗背给家里人听,听他(她)评价评价。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古诗《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板书古诗题目)。齐读课题。

  二、学*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首:象形字。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本义是头。引申为首领。顺:首字笔画表示啥?

  眼目眉毛和头发;

  人的头部最首要,

  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从木,支声。本义指树木的枝条。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引申为不忘、思念。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顺:自己言论动笔写,这样才能记真切。

  刘:繁体为“劉”,形声字。从金,从刀。留省声。本义是杀,后用作姓。

  谜:论文能写文章,论武能挥大刀;

  此字莫要猜斌,猜姓准能猜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教学目标

  1.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 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应用文写作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1.弓l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应用文,以及应用文有什么特点。

  2.注意使用语言是为什么目的,适应什么对象,也就是使用语言要看清对象才能做到预先的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说明介绍的书目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应用文以及应用文和文艺文的区别,引出所介绍的书的主要特点。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先说什么是应用文,它与文艺文区别何在;再说写这两类文章谁难谁易,从中引出该书“还真管用”的特点,这后一层承担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前一层,主要从三个方面讲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之处。第一是写作目的,为什么写的问题;第二是读者,写了给谁看的问题;第三是内容和形式,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2.本文是怎样先放后收自然而巧妙的开合的?

  分析:

  本篇题为“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是专为评介一本书而写的,但大部分篇幅没有专讲这本书,而是放开笔谈论应用文与文艺文的区别。粗略一看,似乎前面“放”的部分有不切题之嫌。当初,《书林》杂志的编辑就产生了这样的误解,认为离题了,只选用了文章的后半篇。仔细品味一下,会觉出,先放后收,开而后合,这恰恰是本篇写法上的特色,称得上不拘一格,写法富于变化。前半篇的“放”“开”,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重要的蓄势的作用。即,通过比较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性质,推导出了第一个结论:“写文艺文有很大的自由,写应用文应受种种限制”,“写文艺文似易而实难,写应用文似难而实易”。这是在讲应用文写作方面,阐明了第二个结论:指导应用文写作的书“写好了还真管用”。这是这一类书所具有的特殊的功能。至此,水到渠成,点明《应用文写作》一书的基本特点是“管用”“实用性强”。那么前半篇看似离题,其实正作在本篇题旨的要害之处。前面“放”得合理,后面“收”得准确有力。整篇文章有“开”有“合”。“开”得自然,从所荐之书书名中取出“应用文”这个概念加以诠释分辨;“合”得巧妙,又回所荐之书上,而且径直托出该书的基本特点。

  3.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写法阐发事物的性质的?

  分析:作者先把“文”分成文艺作品和应用文两大类,确定拿来对比的双方的外延。对比,从三方面展开。“文艺文可写可不写”,应用文“让你写就得写”,这一比,比出了文艺文的随意性和应用文的指令性,即写应用文是由于工作实际的迫切需要。文艺文写出来“谁看,不知道”,应用文写出来“读者是谁,一清二楚”,这一比,比出了文艺文的读者难以预见而应用文的读者可以预见,即应用文写作有鲜明的针对性。就内容和形式而言,文艺文由作者自由选择,应用文则是规定好了的,这一比,比出了写文艺文自由程度高而选择性强,写应用文自由程度低而规定性强。通过比较,得出了指令性、针对性,规定性这三条性质,据此而导出了写应用文比较容易,有关的写作指导书易于“管用”等结论。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比较,使读者能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事物的性质。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导出后面的结论。

  4.本文是怎样言简意赅而又用语通俗,娓娓而谈的?

  分析:解释什么是应用文,只用一句话就分清了应用文与文艺作品的界限:“文艺作品以办的文字都是应用文。”概括力之强,令人赞叹。第6自然段的前三句话,概括力也非常强,而且句与句之间意思的关联非常紧密。头一句,承受上面的三个自然段作总结,指出写文艺文与写应用文的差别。第二句,由因及果,阐明因“差别”而形成的难易之别。第三句,又紧承前一句的难易问题,推导出指导应用文写作的书“写好了还真管用”的结论。意思上环环相套,要言不烦。用语通俗好懂,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青年读者”读了,会觉得很亲切,好像坐在作者身边听他说话一样。作者多用第二人称,是一个原因;采用口语化的说法(如“很不错”“也不知道是谁、谁、谁”)也是原因。说到底,能有这样好的效果,还是因为作者语言功力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心里装着读者,处处为读者考虑。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应用文。

  学生自查工具书,抄录有关材料,彼此介绍交流,初步认识到:应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广告、契据等。公文:机关相互往来联系公务的文件。书信:信。广告:通过报纸、广播、招贴等介绍商品或文娱体育节目等。契据:契约、合同、借据、收据等。

  (二)简介文艺文。

  文艺文是文学方面的文章和艺术方面的文章的合称,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文章,如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以及现在一些用文字写的相声、小品等。

  (三)学生就日常所见所学应用文和文艺作品举例,随便说说应用文跟文艺文有什么不同。比方说文艺文可以用比喻、排比、夸张等,应用文可就不能这样了。到底怎样理解应用文跟文艺文的不同,请读吕叔湘先生的文章。

  (四)课内预*。

  注意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条理清楚,借以了解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读过以后让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五)解释题目。

  这是一篇应用文的题目。应用文的题目一般不同于文艺作品的题目,它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介绍”是作者积极向读者推荐,表明所介绍的书是怎样的书,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点,值得推荐。

  (六)分析内容。(在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后进行)

  1.应用文跟文艺文有哪几点不同?请用你自己的话说。或者是摘录书上的要点。书上的要点是:①文艺文可写可不写,应用文要写的时候却是不能不写。②文艺文的读者谁看,不知道,应用文的读者一清二楚,③文艺文的形式和内容由作者自己决定,应用文的形式和内容由客观环境决定。

  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在书上做记号。

  2.作者这样比较,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作者的意思了,也可以做出初步的区别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能机械地这么看。例如班上要开一个迎春晚会,老师和同学要你写一个文艺节目凑凑热闹,这也可以算是学*任务,你能说“我可以写也可以不写”么?应用文,例如你给同学写信是非写不可,有时候是某种约会,某个问候,也可以是“可写可不写”的。文艺文的写作也常常有个方向问题,*同志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亦即大众化方向。应用文的读者对象通常是明确的,但在今天的商品社会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广告日益追求文艺化、全民化,追求最大的广告效益,读者(观众)对象趋向模糊。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通常由作者决定,这不用置疑。但是为什么现在的许多文艺晚会的节目,不是以快板为主,却以唱歌为主,或跳舞为主,或相声为主,或文艺小品为主或多种文艺形式杂而有之呢?这决定于观众的口胃。课文讲了文艺文跟应用文的三点不同,这大大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应用文,也附带有助于了解什么是文艺文。但我们在进一步领会应用文和文艺文时,又应当有辩证的观点,具体处理,灵活掌握。

  一、 概说

  所谓经济应用文,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应用文体,指经济领域的应用文。它的内容、使用等与其他应用文有较大的区别。 (一)清楚几个概念:

  1、公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公文包括应用文,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里规定的13个文种再加上机关常用应用文。狭义的则单指13个文种。本教材所取为狭义公文。

  2、应用文:一般指机关常用应用文,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论文、简报等等。 (二)应用文与公文的异同

  1、应用文比较注重内容和写法上的处理。如要求起句立意法,要求条理清晰;内容要求符合不同文体的需要等。

  2、公文更注重格式上的规范要求。因此对格式要求较严格。学*时应该特别注意格式上的要求,一定要规范处理。

  二、 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1、实用性:理论学*应该为实际运用服务。应该让学生明了学*方法上的学以致用。

  2、实效性:运用效果是最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在学*过程中,一定要安排相当的练*和作用,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实践。

  3、专业性: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使用内容和使用要求。如法律专业,可考虑加重司法文书、经济合同等内容的比重;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可考虑加大公文等内容的比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写作与学生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二节 学*应用文的意义与作用

  三、 学*的意义:

  1、 提高素质的需要

  写作能力已经成了素质的一个明显标志。同时也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大学生中大多写作能力欠缺:懂抄袭的多,懂加工的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偏离??有必要提高这方面的素质。

  2、 做好工作的需要

  越来越多单位、岗位要求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即使在学院里,担任干部,无论是班里的,还是系里,或是学院的,都要求有较高的写作水*。写作能力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 学*的作用:

  1、 利于理解并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

  在学*中,随着学*的深入,能了解到有关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中会有大量的例文,通过例文的学*和理解,能拓展认识,利于知识的积累。

  2、 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方便工作学*中,从教材和课堂上的例文,利于学生把所学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便于寻找突破口。

  五、学*应用文的途径与方法:

  1、 增强写作理论、政策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的修养 这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厚积薄发。

  2、 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业务的操作,应用文与现实、与业务操作等联系紧密。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乃至理解,学*上才能举一反三。

  3、 熟悉文体特点,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应用文内容比较固定,写法比较固定,因此,学*时若能理解文体特点,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将便于学*的深入。 有学生的总结提出其经验是“四到”,不妨参考一下: (一)心到:态度好 (二)脑到:多思考 (三)眼到:多借鉴 (四)手到:多动手。

  教学目的 :

  了解教师、教学内容、学*方法、学*目的

  教学重点:

  学*方法和目的

  教学设计 :

  讲授法。

  课时:1

  一、教师自我介绍

  姓名、系别、电话、Email

  二、课程内容

  我们以前虽然没有系统地学*如何写作应用文,但是我们却使用过它,比如大家有没有写过“请假条”?——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应用文。进入大学后,我们要处理的事情增多了,比如,你想进入学生会社团(党组织),要写申请书;加入社团后,社团里举行活动,要写策划书、张贴海报、发布消息;毕业时要写毕业论文,制作简历、求职信;你想创业,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新闻班的学生,你们还要学会写新闻稿。

  因此,我们这学期要学*的内容,都是围绕大家大学生涯中最迫切需要学*的一些应用文知识。请大家打开课本目录,总共包括五大模块,分别围绕学生活动、会议、毕业就业、创业四大项目展开;这里,针对我们新闻班的情况,我们可以弱化会议方面的写作,加强新闻稿的撰写方面。模块一部分不单独讲解,放在每个部分中穿插讲解。

  三、学*方法

  理论+实训。在学*每个模块时,教师首先会给大家讲解基本理论并作示范,然后会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以任务为导向,边学边做,以便大家在学*枯燥的理论时,能联系实际,学得更为扎实。

  四、课堂组织办法(分小组团体学*)

  1、选择一位课代表。

  2、55位同学,8人/组,共8*7,并把名单报给我。(姓名+学号)每个组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公司,请给自己的公司起一个响亮的、有喻义的名字。

  五、任务布置

  1、开展一次活动

  2、举办一次会议

  3、模拟求职应聘

  4、创业市场调查

  围绕这些真实的活动,练*写作文书。我们的上课时间9月17日-1月16日,共17周,上课时间16周,每4周1个项目。

  六、要求及考核办法

  1、所有公司的活动策划真实合理,并且必须能实现。(无论你是能在课堂上展示,还是在课下展示,都必须做。)

  2、公司的活动要提前一周策划、上报、审核、联络。(看大家的时间确定最后上报时间)

  3、由课代表建立一个班级博客,将每次活动的策划方案发布到博客上,我会留言审批。

  4、每个公司所进行的每一次活动,都撰写新闻稿、拍摄照片,也发布到博客上,在班内派代表作PPT总结发言。

  5、任何小组不得拖延。延迟一次,期末考评每个小组所有成员扣掉15分,拖延两次所有成员不及格。

  6、考核依据:每次活动25分/人,活动策划书中要写清每个人的分工情况。小组综合表现+个人表现,评档A级(25)、B级(20)、C级(15)、D级(10)、E级(5)。

  一、教学目标

  1.弓l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应用文,以及应用文有什么特点。

  2.注意使用语言是为什么目的,适应什么对象,也就是使用语言要看清对象才能做到预先的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说明介绍的书目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应用文以及应用文和文艺文的区别,引出所介绍的书的主要特点。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先说什么是应用文,它与文艺文区别何在;再说写这两类文章谁难谁易,从中引出该书“还真管用”的特点,这后一层承担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前一层,主要从三个方面讲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之处。第一是写作目的,为什么写的问题;第二是读者,写了给谁看的问题;第三是内容和形式,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2.本文是怎样先放后收自然而巧妙的开合的?

  分析:

  本篇题为“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是专为评介一本书而写的,但大部分篇幅没有专讲这本书,而是放开笔谈论应用文与文艺文的区别。粗略一看,似乎前面“放”的部分有不切题之嫌。当初,《书林》杂志的编辑就产生了这样的误解,认为离题了,只选用了文章的后半篇。仔细品味一下,会觉出,先放后收,开而后合,这恰恰是本篇写法上的特色,称得上不拘一格,写法富于变化。前半篇的“放”“开”,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重要的蓄势的作用。即,通过比较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性质,推导出了第一个结论:“写文艺文有很大的自由,写应用文应受种种限制”,“写文艺文似易而实难,写应用文似难而实易”。这是在讲应用文写作方面,阐明了第二个结论:指导应用文写作的书“写好了还真管用”。这是这一类书所具有的特殊的功能。至此,水到渠成,点明《应用文写作》一书的基本特点是“管用”“实用性强”。那么前半篇看似离题,其实正作在本篇题旨的要害之处。前面“放”得合理,后面“收”得准确有力。整篇文章有“开”有“合”。“开”得自然,从所荐之书书名中取出“应用文”这个概念加以诠释分辨;“合”得巧妙,又回所荐之书上,而且径直托出该书的基本特点。

  3.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写法阐发事物的性质的?

  分析:作者先把“文”分成文艺作品和应用文两大类,确定拿来对比的双方的外延。对比,从三方面展开。“文艺文可写可不写”,应用文“让你写就得写”,这一比,比出了文艺文的随意性和应用文的指令性,即写应用文是由于工作实际的迫切需要。文艺文写出来“谁看,不知道”,应用文写出来“读者是谁,一清二楚”,这一比,比出了文艺文的读者难以预见而应用文的读者可以预见,即应用文写作有鲜明的针对性。就内容和形式而言,文艺文由作者自由选择,应用文则是规定好了的,这一比,比出了写文艺文自由程度高而选择性强,写应用文自由程度低而规定性强。通过比较,得出了指令性、针对性,规定性这三条性质,据此而导出了写应用文比较容易,有关的写作指导书易于“管用”等结论。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比较,使读者能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事物的性质。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导出后面的结论。

  4.本文是怎样言简意赅而又用语通俗,娓娓而谈的?

  分析:解释什么是应用文,只用一句话就分清了应用文与文艺作品的界限:“文艺作品以办的文字都是应用文。”概括力之强,令人赞叹。第6自然段的前三句话,概括力也非常强,而且句与句之间意思的关联非常紧密。头一句,承受上面的三个自然段作总结,指出写文艺文与写应用文的差别。第二句,由因及果,阐明因“差别”而形成的难易之别。第三句,又紧承前一句的难易问题,推导出指导应用文写作的书“写好了还真管用”的结论。意思上环环相套,要言不烦。用语通俗好懂,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青年读者”读了,会觉得很亲切,好像坐在作者身边听他说话一样。作者多用第二人称,是一个原因;采用口语化的说法(如“很不错”“也不知道是谁、谁、谁”)也是原因。说到底,能有这样好的效果,还是因为作者语言功力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心里装着读者,处处为读者考虑。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应用文。

  学生自查工具书,抄录有关材料,彼此介绍交流,初步认识到:应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广告、契据等。公文:机关相互往来联系公务的文件。书信:信。广告:通过报纸、广播、招贴等介绍商品或文娱体育节目等。契据:契约、合同、借据、收据等。

  (二)简介文艺文。

  文艺文是文学方面的文章和艺术方面的文章的合称,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文章,如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以及现在一些用文字写的相声、小品等。

  (三)学生就日常所见所学应用文和文艺作品举例,随便说说应用文跟文艺文有什么不同。比方说文艺文可以用比喻、排比、夸张等,应用文可就不能这样了。到底怎样理解应用文跟文艺文的不同,请读吕叔湘先生的文章。

  (四)课内预*。

  注意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条理清楚,借以了解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读过以后让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五)解释题目。

  这是一篇应用文的题目。应用文的题目一般不同于文艺作品的题目,它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介绍”是作者积极向读者推荐,表明所介绍的书是怎样的书,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点,值得推荐。

  (六)分析内容。(在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后进行)

  1.应用文跟文艺文有哪几点不同?请用你自己的话说。或者是摘录书上的要点。书上的要点是:①文艺文可写可不写,应用文要写的时候却是不能不写。②文艺文的读者谁看,不知道,应用文的读者一清二楚,③文艺文的形式和内容由作者自己决定,应用文的形式和内容由客观环境决定。

  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在书上做记号。

  2.作者这样比较,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作者的意思了,也可以做出初步的区别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能机械地这么看。例如班上要开一个迎春晚会,老师和同学要你写一个文艺节目凑凑热闹,这也可以算是学*任务,你能说“我可以写也可以不写”么?应用文,例如你给同学写信是非写不可,有时候是某种约会,某个问候,也可以是“可写可不写”的。文艺文的写作也常常有个方向问题,*同志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亦即大众化方向。应用文的读者对象通常是明确的,但在今天的商品社会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广告日益追求文艺化、全民化,追求最大的广告效益,读者(观众)对象趋向模糊。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通常由作者决定,这不用置疑。但是为什么现在的许多文艺晚会的节目,不是以快板为主,却以唱歌为主,或跳舞为主,或相声为主,或文艺小品为主或多种文艺形式杂而有之呢?这决定于观众的口胃。课文讲了文艺文跟应用文的三点不同,这大大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应用文,也附带有助于了解什么是文艺文。但我们在进一步领会应用文和文艺文时,又应当有辩证的观点,具体处理,灵活掌握。

  导入语:“工作中、学*中、生活中经常需要写作,所以写作是非学不可的,而且是非学好不可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写应用文,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叶圣陶因而我们广大青年必须掌握一些应用文写作知识。

  一、教学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着重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能力,让学生明白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讲授与训练,学生能系统了解应用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较熟练地掌握专科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应用写作技能,能写出主旨明确、详略得当,结构合理、语言得体、格式规范的常用经济应用文。

  教学分目标(一)

  了解调查报告的定义、调查报告的特点和种类,熟悉调查报告的写作步骤,掌握问卷调查的结构、设计技巧,指导学生分析实地调查的数据,根据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写作调查报告。

  教学分目标(二)

  了解发言提纲的定义、特点,掌握发言提纲的写作要求。

  教学分目标(三)

  掌握申请书的格式和写作要求,了解通讯的定义、特点、种类及写法。

  二、实施过程。

  今天我们学*的内容有: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菁华6篇)(扩展7)

——太原晋祠公园导游词 (菁华3篇)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观、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周围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创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灵活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研究*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十分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珍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说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苍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洒脱,骨骼雄奇,遒劲挺拔,是*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被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自《山海经》、《水经注》以来,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北齐、隋、唐及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其中建筑占最重要地位,城堡、陵墓、祠宇宙、民居、石窟、寺观、古塔、园林、亭榭等相当集中。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祠内水母楼(晋源水神庙)筑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楼前罩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石塘之中,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嬴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凤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拱六铺作,单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出,舒展而豪放。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严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式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头,施十字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冀,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际物仅此一例,实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掾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梁,其上设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以这许多国宝建筑为中心,晋祠整个庙宇在总体布局上,表现了*传统的对称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变化的、自由的园林建筑民间思想。这就给晋祠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晋祠有着嵯峨般的山峰,碧玉似的泉水,参天的古木和盛开的百花。尤其是稻花溢香的季节,到处是一派江南景象。气候冬温夏凉,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其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悦目赏心。

  目前,晋祠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天龙山、龙山、太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

  圣母殿的背后是悬瓮山。据《方舆纪要》载:“悬瓮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晋水所出。”悬瓮山北有龙山、太山,南有庙望山、鸡笼山,西有天龙山。诸山一脉相承,松柏连天。山风响处,松涛澎湃。山中景致妙趣横生。“霜叶红于二月花”恰似“龙山红叶”的写照;天龙八景的望川亭有六块题字石,即欢喜岭、天目山、极乐峰、结绌山、望川遗址,山水大观,言简意赅,跃然石上。登临“望川晴晓”看日出,是晋祠极好景色。山上还有宋太宗赵光义攻打晋阳前的“试石剑”,悬瓮山南面不远的柳子沟有柳下跖插旗石。涌翠崖浓翠溶溶,举手可挹。鹿角峰麋鹿尚存,瓦岗寨、锁烟岭、大小神沟、柳子沟、明仙峪、马坊峪等无不各具特色。纵观悬瓮群山,悬崖绝壁,奇峰怪石,苍翠欲滴,四季常青,从春到秋,山花烂漫,飘飘然有凌云之溉。

  山有山之胜,水有水之奇。在晋祠风景区主要得益于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景之观,难老泉日注不穷。九龙湖、台驿泽、留山湖、智伯渠、池沼,都来自晋水,所以最引人入胜还属“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长生萍草,翠绿动人。每当冬日清晨,泉流之上雾气升腾,像白纱笼罩水面。晋祠的楼、台、亭、阁在烟雾缥缈之中忽隐忽现,身在其中,如入幻境,当夜深人静时,难老泉不舍昼夜,形成晋祠内八景之首。在晋祠群山之中,泉、溪、涧、潭随处可见。在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上,泉眼众多,登天龙山方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谛。山奇水奇,二者皆有,是晋祠胜境千古不朽的根本。

  晋祠园林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晋祠的植被品种多,年代远古,造型妙,布局美,巧夺天工。松柏杨柳、银杏、菩提、雪松等遮天蔽日,三暑炎夏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观、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周围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创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灵活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研究*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十分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珍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说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苍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洒脱,骨骼雄奇,遒劲挺拔,是*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被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自《山海经》、《水经注》以来,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北齐、隋、唐及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其中建筑占最重要地位,城堡、陵墓、祠宇宙、民居、石窟、寺观、古塔、园林、亭榭等相当集中。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祠内水母楼(晋源水神庙)筑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楼前罩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石塘之中,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嬴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凤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拱六铺作,单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出,舒展而豪放。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严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式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头,施十字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冀,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际物仅此一例,实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掾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梁,其上设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以这许多国宝建筑为中心,晋祠整个庙宇在总体布局上,表现了*传统的对称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变化的、自由的园林建筑民间思想。这就给晋祠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晋祠有着嵯峨般的山峰,碧玉似的泉水,参天的古木和盛开的百花。尤其是稻花溢香的季节,到处是一派江南景象。气候冬温夏凉,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其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悦目赏心。

  目前,晋祠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天龙山、龙山、太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

  圣母殿的背后是悬瓮山。据《方舆纪要》载:“悬瓮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晋水所出。”悬瓮山北有龙山、太山,南有庙望山、鸡笼山,西有天龙山。诸山一脉相承,松柏连天。山风响处,松涛澎湃。山中景致妙趣横生。“霜叶红于二月花”恰似“龙山红叶”的写照;天龙八景的望川亭有六块题字石,即欢喜岭、天目山、极乐峰、结绌山、望川遗址,山水大观,言简意赅,跃然石上。登临“望川晴晓”看日出,是晋祠极好景色。山上还有宋太宗赵光义攻打晋阳前的“试石剑”,悬瓮山南面不远的柳子沟有柳下跖插旗石。涌翠崖浓翠溶溶,举手可挹。鹿角峰麋鹿尚存,瓦岗寨、锁烟岭、大小神沟、柳子沟、明仙峪、马坊峪等无不各具特色。纵观悬瓮群山,悬崖绝壁,奇峰怪石,苍翠欲滴,四季常青,从春到秋,山花烂漫,飘飘然有凌云之溉。

  山有山之胜,水有水之奇。在晋祠风景区主要得益于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景之观,难老泉日注不穷。九龙湖、台驿泽、留山湖、智伯渠、池沼,都来自晋水,所以最引人入胜还属“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长生萍草,翠绿动人。每当冬日清晨,泉流之上雾气升腾,像白纱笼罩水面。晋祠的楼、台、亭、阁在烟雾缥缈之中忽隐忽现,身在其中,如入幻境,当夜深人静时,难老泉不舍昼夜,形成晋祠内八景之首。在晋祠群山之中,泉、溪、涧、潭随处可见。在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上,泉眼众多,登天龙山方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谛。山奇水奇,二者皆有,是晋祠胜境千古不朽的根本。

  晋祠园林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晋祠的植被品种多,年代远古,造型妙,布局美,巧夺天工。松柏杨柳、银杏、菩提、雪松等遮天蔽日,三暑炎夏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菁华6篇)(扩展8)

——春节之事优秀作文 (菁华3篇)

  时光匆匆流逝,忙碌一年,即将结束。浓浓的年味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预示着新年的到来。道路两旁挂着火红的灯笼,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对联,准备新衣为了在逛庙会那天表现出更新的气象。当然我家也不例外。

  在大年三十的那天,天空中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好像祝贺着新年的到来,我和母亲坐上长途汽车来到了姥爷家。刚一进村子,四处就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孩子们都玩呢不亦乐乎。一进家门,只见姥爷左手拿着一把菜刀,正在杀鸡鸡,吓得四处乱窜可怜的鸡最后还是被摆上了餐桌姥姥正在厨房里炸油果果做年夜饭,我和表妹一起贴春联,买爆竹,高兴极了晚上我们一起吃团圆饭,放爆竹,看春节晚会,眼看就要快12点了,这时钟声敲起,即将迎来新的一年,这时鞭炮声响起和表妹赶紧进屋,在床上观看外面的话,泡泽大人们坐在屋内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诉说着一年的趣事,家家都灯火通明这时月亮当空,月光朦胧,好像给整个村庄都披上了一层银纱,好似一副分解及其优美的画。

  这一年结束了,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一年。这次的春节意义非凡,每次过完一年,我就期盼新年的到来,一眨眼元宵节就过了,一切都回归正轨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纷纷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标进发,努力。

  亲爱的春节。展信快乐!春节是幸福美满的象征,是团团圆圆的象征。你为海外华侨搭一座桥,等待着他们的归来,你为在外地打拼的工人放了一扇门,等着他们缓缓打开。你亦是幸福安康的代表,也是阖家团圆的幸福!随着“噼噼啪啪”声响起,那么你就来了,春节就来了!

  随着春节的到来,我们一家人就忙的不亦乐乎,为啥?还不是有我们这些“大佛”在嘛。随着午餐时间到了,我们吃的满嘴流油,没有一个说没吃饱的。春节就像使了一个法术,他指使着大人给我用红纸包的钱给我,美其名曰:压岁钱。诶,还有这个爆竹啊,还真是有点来头。在古代,有一头凶猛的野兽,名曰:年。这个年啊,一到春节就闲不住,就是想搞事情,不搞点事情他就是肾痛啊。人们非常怕这个年啊,后来来了一名仙长,仙长说这个爱搞事情的年怕红色,还怕竹子烧爆的声音。话音刚落,仙长就消失不见了。人们面面相觑。

  终于春节又到了,那个爱搞事情的年又来了,年刚想大杀四方,人们就冲出来,一刹那,万巷通红,一刹那,爆竹的声音响彻云霄!年一看这架势,就虚了,他怎么会想到这些人居然知道他的弱点。年自知敌不寡众,就仓皇而逃,人们看见了,就高兴的欢呼起来。俗话说得好: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包饺子。春节一到,我家就开始走上包饺子的不归路。我看着妈妈流利的手法,几秒就包好一个馅料饱满,皮薄馅大的饺子,我也有模有样地做起来,我做的饺子,不是馅料太多撑破饺子皮,就是一会就散架。我妈看见了,就手把手教我,我真的是智商太高哇,三两下就学会了,虽然没有妈妈包的好,但是,也差不多,做个样子也不错嘛。人们说,要在饺子里包一个硬币,说吃到硬币的人今年会格外幸运。虽然我没有吃到带硬币的饺子,但是我的心暖暖的。我只想说:好吃不过饺子……

  在过年,最不能少的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就是大人给孩子的礼物,保佑孩子这一年**安安。早上一起床,就去七大姑八大姨的家里,什么好话都说尽了,足足有好几千,我高兴啊,长辈们的笑容也遮掩不住,大家乐呵呵,孩子也欢喜。过年时,兄弟姐妹们就像抢钱一般去拜年,得到压岁钱的时候,必须要向长辈说一套祝福词,还要跪拜,手掌必须和在一起。得到压岁钱,孩子们就去买烟花爆竹或者好吃的,听着耳边爆竹的声音,看见拜年的人们,不禁想说:年味浓浓的,人心暖暖的。

  这看似短暂的过年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在大家喜洋洋的祝福声中,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步就在这新的一年,开始了。

  过年,真好。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大街小巷传来了孩子们欢乐的歌声,我知道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

  春节也叫“过年”。相传,每到过年,一种叫“年”的怪兽便会“光顾”人间,人们都非常害怕它。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于是,每到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联,放鞭炮。从此,年兽就再也没有来人间捣乱。

  包饺子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我妈妈可是我们家的包饺子冠军,我也想当一回包饺子冠军。于是,我决定和妈妈“单挑”一场。

  馅和面团已经准备好了,只听爸爸一声令下,我和妈妈立马进入“战斗状态”。

  我先揪了一点面团,用手使劲按了一下,再用擀面杖把面团擀*。可是,擀着擀着,面团被我擀成了一个长长的“白舌头”。我望着这个奇形怪状的饺子皮哭笑不得,这还怎么包饺子呀!我只好卷土重来。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包好了一个饺子。可这时,妈妈已经包好了好多饺子,一个个饺子犹如一只只可爱的小绵羊,整整齐齐地排着队伍呢。最后,我还是认输了。

  比归比,吃归吃。饺子煮好了,看着这些香气扑鼻的“小白胖子”,我口水直流,忍不住夹了一个。这时,饺子好像在做“挣扎”,大喊:“救命啊,救命啊,谁来救救我这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啊!”尽管它这么叫,也逃不出我的“大木夹子”,可怜的饺子还是被我吃进了肚子里。

  包饺子,吃饺子,共同编织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