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植树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问题》教案2

  植树问题是在一定的线路上,根据总路程、间隔长和棵数进行植树的问题。下面给大家提高了植树问题例3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 下册P120的例3,P121的做一做,练*二十第4、6、7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在一个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一基本方法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体会从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推理方法,体验数学学*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具准备:正方形,围棋棋盘、棋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脑筋急转弯:把4棵树栽成4行,每行数数都有2棵?怎么栽?

  1、让学生独立思考,提示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思考。

  2、全班交流,找出方法,并在正方形上把它表达出来。

  3、观察这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与我们前面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

  4、在学生的思考中,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

  1、教学例3

  (1)出示围棋棋盘

  数一数

  围棋棋盘的最外边每边能放几个棋子?(19个)

  (2)算一算

  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学生先独立思考,寻找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学生叙述自己的算法和结果

  方法一:19×4=76(个)

  方法二: 19×4-4=72(个)

  方法三: 18×4=72(个)

  (3)议一议

  全班交流,指名叙述每种方法的理由。

  方法一忽略了角上算重的情况,多算了4个。

  方法二考虑了4个角上算重了,所以在总数中去掉了多算的4个。

  方法三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有18个,3边正好是6个。

  (4) 比一比

  你用了哪种思考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5) 想一想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知道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围棋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有多少个间隔?学生自主探究:数一数间隔数,指名回答,围棋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的间隔数。

  (6)类推

  钟面上有几个数?想一想:钟面上每两个数之间有几个间隔?一个五边形有几个顶点?如果在五边形的水池边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5盆花,最少需要多少盆花?

  (7)归纳规律

  与前面学*的内容比较及在练*中你发现了什么?即封闭的图形的“植树问题”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植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

  2、解决问题

  (1)补充*题:24名学生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角上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同学?

  (2)学生自主探究或和同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

  (3)集体交流,指名学生说出算理。

  (4)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启发学生以每边人数求总人数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例3后面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封闭图形内的“植树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五、作业布置:练*二十第4、6、7题。

  教学反思

  一、寻找例题间的联系

  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例3教学前,学生只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与以往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的,此时的学生很少把它看作植树问题,因此教学时我安排摆棋子一环节,主要用意在于:1、巩固练*围棋问题中的解决方法。2、通过这道题把它与植树问题进行沟通,使学生知道其实这些题也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来解决。3、虽然教参中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探索出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即间隔数等于棵数),但这个规律对学生后继的学*很重要,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更容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解决正多边形的植树问题时,特别是在解决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如绕一个圆形的溜冰场一周种树时)显得尤为方便。否则,学生很难想到用间隔数去解决问题,也和前面的例1、例2失去了联系。所以我要通过这道题来与植树问题进行沟通,初步感知规律,然后再回到例3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再次解决例3。并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都可以按照一端种一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即间隔数就等于棵数)来加以解决。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出示围棋图,先让学生数一数每边有多少棋子,学生数出每边都有19个棋子。然后,接着问学生那正方形的4条边也就是一周一共多少颗棋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很多学生开始都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四条边,就用19×4=76个,而有的通过数,发现实际只数出有72个棋子,那为什么是72个而不是76个呢,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发现“四个顶点上的不能重复算”,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列出算式:19×4-4=72个。最后,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19×2+17×2=72个,还有18×4=72,然后老师重点引导新思路为什么是18×4,让学生自己去争论,发现规律:封闭图形棵树等于间隔数。

  三、反思不足促进教学

  不足之处:

  1. 对于围棋中得植树问题,数量相对比较大,学生想象比较难,教学时引导不够,学生思考不到位。最好应该放慢教学速度,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这样感触更加深刻。

  2.部分学生区分不开:间隔数和间距的概念,应该结合生活中得实例来说明。

  3.在学*了三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之后,对于给出的一些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学生搞不懂是哪一种类型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的掌握,相对比较难,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发现的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安排一节练*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

《植树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植树问题》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纸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

  总长(米)

  20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2.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碑的大钟及题目。

  **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植树问题》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掌握已知间隔长度和全长,求间隔数的方法,以及已知间隔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 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新授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

  猜一猜,谁的思路对。

  (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

  (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因为植树总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

  (8)研究列式的方法。

  100÷5=20(段)

  20+1=21(棵)

  教师表扬能自己正确列式的学生,并请他们阐明思考过程。

  2、尝试。

  (1)出示例题:在一条18米长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多少盆花?

  (2)读题,理解题意。

  (3)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4)找寻数量间的关系。 同伴探究,并得出结论。

  (5)独立列出算式。

  (6)集体反馈。

  指名板书:18÷3=6(段)

  6+1=7(盆)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步的意思。

  3、巩固练*

  1)有一根绳子,每隔2米挂一盏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14盏灯笼。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学校领操台前从起点开始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3)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4)一个小学生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楼上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棵数和全长,求间隔长度的方法,以及已知棵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提问:已知全长和间隔长度,怎样求棵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那么已知间隔长度和棵数,怎样求全长呢? 答后板书: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二、新授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另一种植树问题。

  1)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

  (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教材图,帮助理解。

  (3)分组看图讨论。

  (4)尝试列式计算。

  (5)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60÷3=20(段) 20-1=19(棵) 19×2=38(棵)

  (6)质疑。

  为什么减1?(因为两端都不种树,所以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为什么要乘2?(因为是在两馆间的路两旁植树,所以要乘2) (7)比较与例1的不同。 先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例1是两端都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 例2是两端都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少1。 (8)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讲述: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60米里面有多少个3米,就是多少个间隔。我们知道大象馆和猩猩馆在路两端,也就是说两端不栽树,所以间隔数就比植树的棵数多1。

  2)小游戏。

  这里有一张彩纸条,老师想把它等分成2份,需要用剪刀剪几次?(一次) 请你们拿出彩纸条,分别把它们分成3段、4段、5段,看一看要剪几次。 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少1。

  3)巩固练*

  1、两根栏杆之间每隔3米放一个障碍物,一共放了8个。这两根栏杆相距多少米?

  2、两栋楼之间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 15棵。这两栋楼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地相距4千米,每隔800米设一个站牌(甲、乙两地各设一个)。甲、乙两地一共设有多少个站牌?

  4、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米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棵数=间隔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前两节课都学*了有关“植树问题”的哪些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忆内容,教师整理板书:

  (1)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多1。 全长、棵数、间隔长度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

  (2)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也就是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 (3)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少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

  2、设想。

  你还知道有关“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给同伴做一个介绍,说一说你是从哪知道或学到的。

  3、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第三种“植树问题”,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也很有意思,看谁最先发现规律。

  二、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从情境中知道张伯伯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每隔10m栽1棵树,问题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引导学生:把这类问题转化成在封闭的图形上植树的问题。

  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

  师:观察封闭图形上的棵数与间隔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棵数等于间隔数。 教师板书。

  师:本题该怎么解答呢?

  生:因为圆形池塘是封闭图形,根据“棵数等于间隔数”解答。120÷10=12(棵)

  师:如果把圆拉成直线,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下图:

  生:间隔数与棵数相同,也就是相当于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树的情况。

  2、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自主探究或同伴共同探究。

  (5)集体交流。

  (6)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7)套用关系式进行验证。 (8)解答。150÷15=10(盏)

  三、巩固练*

  1、一个圆形花坛,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共需树苗多少棵?

  2、社区有一块正方形活动区,每边都栽种19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多少棵?

  3、时钟6时敲6下,10秒敲完。那么12时敲几下,需要几秒?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条件,解决“植树问题”。

  2、熟练应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

  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难点:熟练运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这几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

  四(1)班同学办安全小报,全班48人每人展示一张。在每张作品的四个角都钉上图钉,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小组讨论,制订方案。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重点是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4)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

  ①共1行,每行48张。列式:(1+1)×(48+1)=98(个)

  ②共2行,每行24张。列式:(2+1)×(24+1)=75(个)

  ③共3行,每行16张。列式:(3+1)×(16+1)=68(个)

  ④共4行,每行12张。列式:(4+1)×(12+1)=65(个)

  ⑤共6行,每行8张。 列式:(6+1)×(8+1)=63(个) 还有其他方法吗?

  最简单的方法是48×4=192(个)。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图钉,生活中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法。

  (5)说一说,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布置展板。

  (6)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2、拓展。

  (1)板书练*。

  李明上楼,从第一层到第三层要走36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走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各层之间台阶数相同)

  (2)理解题意。

  (3)尝试解答。

  (4)交流反馈。

  (5)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讲述:我们把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看作1个间隔,第二层到第三层看作1个间隔,所以李明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共走了2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求出每相邻两层楼梯之间的台阶数为36÷(3-1)=18(级)。而从第一层到第六层共走了5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得,18×(6-1)=90(级)。 (6)归纳。

  这道题从表面看并不是“植树问题”,但是我们把层数看成棵数,可以抽象成为一条线段上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巩固练*

  (1)计划在一条长8064米的水渠的一条边上植树,包括两端在内,共植169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椭圆形的跑道周长是400米。每隔40米装一盏红灯,两盏红灯之间装2盏绿灯。一共装多少盏灯?

  (3)舞蹈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舞蹈队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4、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题目,并逐一校对。


《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

《植树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问题》教案2

  植树问题是在一定的线路上,根据总路程、间隔长和棵数进行植树的问题。下面给大家提高了植树问题例3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 下册P120的例3,P121的做一做,练*二十第4、6、7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在一个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一基本方法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体会从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推理方法,体验数学学*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具准备:正方形,围棋棋盘、棋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脑筋急转弯:把4棵树栽成4行,每行数数都有2棵?怎么栽?

  1、让学生独立思考,提示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思考。

  2、全班交流,找出方法,并在正方形上把它表达出来。

  3、观察这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与我们前面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

  4、在学生的思考中,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

  1、教学例3

  (1)出示围棋棋盘

  数一数

  围棋棋盘的最外边每边能放几个棋子?(19个)

  (2)算一算

  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学生先独立思考,寻找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学生叙述自己的算法和结果

  方法一:19×4=76(个)

  方法二: 19×4-4=72(个)

  方法三: 18×4=72(个)

  (3)议一议

  全班交流,指名叙述每种方法的理由。

  方法一忽略了角上算重的情况,多算了4个。

  方法二考虑了4个角上算重了,所以在总数中去掉了多算的4个。

  方法三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有18个,3边正好是6个。

  (4) 比一比

  你用了哪种思考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5) 想一想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知道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围棋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有多少个间隔?学生自主探究:数一数间隔数,指名回答,围棋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的间隔数。

  (6)类推

  钟面上有几个数?想一想:钟面上每两个数之间有几个间隔?一个五边形有几个顶点?如果在五边形的水池边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5盆花,最少需要多少盆花?

  (7)归纳规律

  与前面学*的内容比较及在练*中你发现了什么?即封闭的图形的“植树问题”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植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

  2、解决问题

  (1)补充*题:24名学生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角上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同学?

  (2)学生自主探究或和同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

  (3)集体交流,指名学生说出算理。

  (4)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启发学生以每边人数求总人数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例3后面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封闭图形内的“植树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五、作业布置:练*二十第4、6、7题。

  教学反思

  一、寻找例题间的联系

  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例3教学前,学生只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与以往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的,此时的学生很少把它看作植树问题,因此教学时我安排摆棋子一环节,主要用意在于:1、巩固练*围棋问题中的解决方法。2、通过这道题把它与植树问题进行沟通,使学生知道其实这些题也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来解决。3、虽然教参中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探索出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即间隔数等于棵数),但这个规律对学生后继的学*很重要,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更容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解决正多边形的植树问题时,特别是在解决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如绕一个圆形的溜冰场一周种树时)显得尤为方便。否则,学生很难想到用间隔数去解决问题,也和前面的例1、例2失去了联系。所以我要通过这道题来与植树问题进行沟通,初步感知规律,然后再回到例3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再次解决例3。并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都可以按照一端种一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即间隔数就等于棵数)来加以解决。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出示围棋图,先让学生数一数每边有多少棋子,学生数出每边都有19个棋子。然后,接着问学生那正方形的4条边也就是一周一共多少颗棋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很多学生开始都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四条边,就用19×4=76个,而有的通过数,发现实际只数出有72个棋子,那为什么是72个而不是76个呢,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发现“四个顶点上的不能重复算”,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列出算式:19×4-4=72个。最后,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19×2+17×2=72个,还有18×4=72,然后老师重点引导新思路为什么是18×4,让学生自己去争论,发现规律:封闭图形棵树等于间隔数。

  三、反思不足促进教学

  不足之处:

  1. 对于围棋中得植树问题,数量相对比较大,学生想象比较难,教学时引导不够,学生思考不到位。最好应该放慢教学速度,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这样感触更加深刻。

  2.部分学生区分不开:间隔数和间距的概念,应该结合生活中得实例来说明。

  3.在学*了三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之后,对于给出的一些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学生搞不懂是哪一种类型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的掌握,相对比较难,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发现的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安排一节练*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

《植树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植树问题》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纸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

  总长(米)

  20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2.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碑的大钟及题目。

  **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植树问题》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掌握已知间隔长度和全长,求间隔数的方法,以及已知间隔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 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新授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

  猜一猜,谁的思路对。

  (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

  (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因为植树总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

  (8)研究列式的方法。

  100÷5=20(段)

  20+1=21(棵)

  教师表扬能自己正确列式的学生,并请他们阐明思考过程。

  2、尝试。

  (1)出示例题:在一条18米长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多少盆花?

  (2)读题,理解题意。

  (3)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4)找寻数量间的关系。 同伴探究,并得出结论。

  (5)独立列出算式。

  (6)集体反馈。

  指名板书:18÷3=6(段)

  6+1=7(盆)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步的意思。

  3、巩固练*

  1)有一根绳子,每隔2米挂一盏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14盏灯笼。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学校领操台前从起点开始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3)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4)一个小学生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楼上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棵数和全长,求间隔长度的方法,以及已知棵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提问:已知全长和间隔长度,怎样求棵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那么已知间隔长度和棵数,怎样求全长呢? 答后板书: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二、新授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另一种植树问题。

  1)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

  (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教材图,帮助理解。

  (3)分组看图讨论。

  (4)尝试列式计算。

  (5)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60÷3=20(段) 20-1=19(棵) 19×2=38(棵)

  (6)质疑。

  为什么减1?(因为两端都不种树,所以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为什么要乘2?(因为是在两馆间的路两旁植树,所以要乘2) (7)比较与例1的不同。 先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例1是两端都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 例2是两端都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少1。 (8)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讲述: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60米里面有多少个3米,就是多少个间隔。我们知道大象馆和猩猩馆在路两端,也就是说两端不栽树,所以间隔数就比植树的棵数多1。

  2)小游戏。

  这里有一张彩纸条,老师想把它等分成2份,需要用剪刀剪几次?(一次) 请你们拿出彩纸条,分别把它们分成3段、4段、5段,看一看要剪几次。 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少1。

  3)巩固练*

  1、两根栏杆之间每隔3米放一个障碍物,一共放了8个。这两根栏杆相距多少米?

  2、两栋楼之间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 15棵。这两栋楼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地相距4千米,每隔800米设一个站牌(甲、乙两地各设一个)。甲、乙两地一共设有多少个站牌?

  4、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米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棵数=间隔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前两节课都学*了有关“植树问题”的哪些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忆内容,教师整理板书:

  (1)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多1。 全长、棵数、间隔长度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

  (2)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也就是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 (3)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少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

  2、设想。

  你还知道有关“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给同伴做一个介绍,说一说你是从哪知道或学到的。

  3、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第三种“植树问题”,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也很有意思,看谁最先发现规律。

  二、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从情境中知道张伯伯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每隔10m栽1棵树,问题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引导学生:把这类问题转化成在封闭的图形上植树的问题。

  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

  师:观察封闭图形上的棵数与间隔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棵数等于间隔数。 教师板书。

  师:本题该怎么解答呢?

  生:因为圆形池塘是封闭图形,根据“棵数等于间隔数”解答。120÷10=12(棵)

  师:如果把圆拉成直线,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下图:

  生:间隔数与棵数相同,也就是相当于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树的情况。

  2、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自主探究或同伴共同探究。

  (5)集体交流。

  (6)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7)套用关系式进行验证。 (8)解答。150÷15=10(盏)

  三、巩固练*

  1、一个圆形花坛,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共需树苗多少棵?

  2、社区有一块正方形活动区,每边都栽种19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多少棵?

  3、时钟6时敲6下,10秒敲完。那么12时敲几下,需要几秒?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条件,解决“植树问题”。

  2、熟练应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

  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难点:熟练运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这几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

  四(1)班同学办安全小报,全班48人每人展示一张。在每张作品的四个角都钉上图钉,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小组讨论,制订方案。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重点是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4)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

  ①共1行,每行48张。列式:(1+1)×(48+1)=98(个)

  ②共2行,每行24张。列式:(2+1)×(24+1)=75(个)

  ③共3行,每行16张。列式:(3+1)×(16+1)=68(个)

  ④共4行,每行12张。列式:(4+1)×(12+1)=65(个)

  ⑤共6行,每行8张。 列式:(6+1)×(8+1)=63(个) 还有其他方法吗?

  最简单的方法是48×4=192(个)。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图钉,生活中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法。

  (5)说一说,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布置展板。

  (6)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2、拓展。

  (1)板书练*。

  李明上楼,从第一层到第三层要走36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走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各层之间台阶数相同)

  (2)理解题意。

  (3)尝试解答。

  (4)交流反馈。

  (5)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讲述:我们把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看作1个间隔,第二层到第三层看作1个间隔,所以李明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共走了2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求出每相邻两层楼梯之间的台阶数为36÷(3-1)=18(级)。而从第一层到第六层共走了5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得,18×(6-1)=90(级)。 (6)归纳。

  这道题从表面看并不是“植树问题”,但是我们把层数看成棵数,可以抽象成为一条线段上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巩固练*

  (1)计划在一条长8064米的水渠的一条边上植树,包括两端在内,共植169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椭圆形的跑道周长是400米。每隔40米装一盏红灯,两盏红灯之间装2盏绿灯。一共装多少盏灯?

  (3)舞蹈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舞蹈队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4、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题目,并逐一校对。


《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植树问题”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2月2日我有幸观摩了胡圆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一课,本节课胡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经历重复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直观图和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了。下面结合这节课的一些细节,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开课伊始,教师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理发师理发的故事,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出同一个人扮演爸爸和儿子角色,为后面学*重复知识埋下伏笔。接着老师组织了抢椅子的游戏,又通过石头剪刀布活动选出参加抢椅子游戏的选手,此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参加活动的人一共多少人?请参加活动的人站起来!教室有6名学生站起来了,教师又提出了疑问:“不对呀,参加剪刀石头布的是4个人,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是3个人,4+3=7。应该是7个人啊!”事实和老师的推理发生了碰撞,学生陷入了思考,矛盾中急需老师的点拨。而老师并未马上揭晓原因,而是拿出了两个呼啦圈,让参加剪刀石头布的4名学生先钻入1号圈中,让参加抢椅子的3名同学再钻入2号圈中,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学生发现刘阳同学开始钻入1号圈又钻入2号圈,他既参加了剪刀石头布活动,又参加了抢椅子游戏。老师又提出问题:“那怎么样让刘阳既在1号圈又在2号圈?”学生提出将两个圈重合一部分,刘阳就站在重合的这部分,刘阳的身份是双重的,此时学生对于刚才遇到的矛盾冲突已经有了理性的解释。接着老师又将两个重合一部分的圈画到黑板上,形成了集合圈,并让6名参加游戏的学生上台在合适的位置贴上自己的名片。学生将刘阳的两张名片重合在一起贴在两个圈相交的部分。此时老师引入了重复现象,学生对重复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了。从呼啦圈过度到黑板上的集合圈,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正符合小学的思维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正是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建模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正是知识的直观依托。

  老师在引入概念后,马上在课件上出示了一些集合圈,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重复现象,哪些不是重复现象,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学生对重复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堂练*内容有利于学生利用重复现象和集合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

  本节课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地方,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大胆创新的教学理念,循循善诱的教师引导,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能够认真研读教材,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这样就把植树问题分成了三种情况,即:

  (1)两端都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植树的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和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还有不足的地方:

  其一,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很仓促。

  其二,条理不够清晰,简直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参与面不广,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多个方面的准备。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问题,而这个内容以前是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在植树问题中,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并且将这些知识能潜移默化的给大家以思考路线。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三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和环形(一端不栽)。教学过程中需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探究推理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同时使学生将这一数学问题拓展,感知到这是一种数学额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我这节课主要解决的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将问题探究推理的方式,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借助图形,利用一一对应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首先,设计层次分明。整节课设计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探索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人民大会堂前柱子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问题推理探究到新知识——植树问题。给与学生一个较大的数据,不能一眼就看出结果,但是能通过猜想假设,并运用一一对应的这种关系来得到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得到植数棵树比间隔数多一。可是在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于植树这一类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通过简化的线段图来简化思考过程,淡化图形意识。毕竟对于10多岁的小孩子,他们的潜意识还是以完整的图形思维为主,为了培养他们简化思考过程。其次,联系生活进行拓展思维。当学生体验到植树问题,但如何去将这种模型推广化就值得思考!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的水*。所以,这节课我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从植树、路队、楼房、锯木等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发学*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这节课虽然层次分明,联系实际,但问题仍然存在。一、学生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的逻辑理解性存在差异,无法将规律运用于求路长的问题。只有部分学生掌握,这恰恰说明学生能找规律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间隔长”知识的扩散。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主题的水*,可以利用实例来帮助学生学*。

  对于自身的学*还有待加强,对于知识的拓展,像“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植树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要试着走出去,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创新。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使学生明白:路长、间隔长度、间隔数、棵树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猜想种的棵树,通过画图验证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100这个数字在这道题中显得数字有些大,将长度改成20米、25米,再次进行画图验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间隔数+1=棵数。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有待改进:

  这节课的练*设计不够精,因为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所以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基础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对学生的评价语太单一,我觉得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应该让自己的评价与表情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透过引导学生用心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米,每隔5米,有()个间隔,种()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思考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就应是能够掌握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用心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必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思考到*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明白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带给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好处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状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透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简单。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透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透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用心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好处,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状况呢?透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就应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明白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个性的复*,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植树问题教学侧重点: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单元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通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渗透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

  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

  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这单元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本单元教学不足的是:

  一是没有举一反三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二是怎样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解题思路更清晰。功夫下的不深。

  今后教学改进措施:

  1、深钻教材,上课注重中差生,做到举一反三。

  2、寻求学生最能理解的教学方法去教学。

  3、课前一定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单元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在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植树问题分为三种类型: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我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情境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第一、预*安排得比较巧妙。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切入,理解什么叫间隔,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转化为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得出:棵树=间隔数+1。

  第二、教学环节设计由浅入深。在学*完例题后的检测中我先设计了一个和例题基本一样的题型(课本下面的做一做)让学生练*,这道题告诉我们的信息是“2的街道两旁路灯,每个50安一盏”问题是“一共安装多少盏”它一方面检测学生对刚学*的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检测学生是否认真审题。另外设计了一个求棵树的'变式练*,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又设计了一个求间隔数的练*题,整个环节给人一种稳步高升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想。

  再次,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本节课学生预*较充分,对新知有了一定的认识,学*起来相对容易些,比如再找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有了预*题的基础,再加上充分的预*,学生很快就得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快解决了检测的题,留下的遗憾就是学生审题不认真,只注意到了单位的不统一,没有注意“两旁”一次,方法对了,缺少了一半。后来的练*在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后,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要求上台展示。

  这节课虽不错,但问题也存在着问题:

  一、学生在展示时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在说思路时总说半截话,需要教师的提醒在说完整,导致说的解题思路不够清晰,因此在今后学生手思路时要求学生按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来说。

  二、在拓展训练中引导不到位。求路长,实际还是先求“间隔数”,没让学生弄明白。

  三、总结规律时本人在复述时叙述不完整,没有强调“两端都栽”这个前提条件。这也说明,本人在语言叙述中也存在问题,也折射出本人数学思维的不严密,也导致学生的课堂语言出现问题。这也是本人应该深思的,更应该改进的。

  一、遇到的问题:

  《植树问题》是三年级第一学期教材数学广场中的教学内容,也是二期课改中数学拓展性的知识。是曾经无数次被搬上?舞台?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 任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 。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但是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二、第一次试教分析:

  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

  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 )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

  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树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 )米,每隔5米,有( )个间隔,种( )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 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考虑到*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又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三、第二次试教分析:

  我把目标制定为:知识性目标: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过程性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数一数路灯排列有什么规律,初步感受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这样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实践。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准备,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情景聘请学生做环境设计师,说明学校南墙边有一段40米的小路,学校准备在路的一侧种树,按照每隔10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择优录用。我先请学生估计产生不同的意见,此时需要验证,怎样验证,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第三种有4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反;又或者考虑树的实际生长空间不够,成本既不太高,绿色又不会太少。在这个环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这个时候我利用模具加以归纳、总结,形成规律。学生靠自己主动、独立地完成所学任务,发现规律,发现特点,找到窍门,感到非常高兴,记得牢固。

  但是问题又就出现了,在和学生开始列举生活中有关植树的问题的事情,然后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插彩旗,仪仗队队伍的长度、走楼梯、锯木头等问题。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链接?

  四、第三次试教分析:

  首先,创设了情境,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主题的水*。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而且还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在举例过程中,比如手指之间的点段,座位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还利用了“一刀两断”来说明锯木头的问题,让我惊喜不已。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这时的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有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书上的例题直接给出了植树的图片,棵数、段数一目了然,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深入地思考。如果在动手之前,再补充一句:根据题目要求,你想怎么种?有几种种法?画一画线段图或者用手边的东西代替树摆一摆。再出示3种植法的图片,学生证实自己的考虑是全面的。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基础结合,使得学*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五、反思: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第2个小环节中“如果你是园林工人,你会怎么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在一条路上植树时,有3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再如:在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定路长和间距,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又如:在最后联系实际,综合练*时,我放手让学生自选*题进行解答。

  2、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3、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研究的只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这种思想的渗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那就是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上我采用“自主——互助”的策略,力求让学生依据自学提纲及要求,通过独立思考,把不明白的问题与他人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不断地操作和交流中,经历发现和感受的植树问题的'过程。环节如下: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上操站队为素材,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

  二、以自研题为载体,实现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突破。

  为此我设计分别在15米、20米、25米、30米的公路一边植树的问题,先让学生明确自学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独立研究与自己编号对应的一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画图栽栽看,发现一棵一棵种树关键是要找准间隔数,在经历了从简单事例入手之后,各部分名称的实际意义已经得到了强化。

  与此同时,植树问题的一般解法也已经得到了归纳。然后用找到的规律去解例1中的在100米绿化带上植树的问题,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体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四、通过达标检测活动,了解学生学*情况,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和跟踪辅导提供有利的保障。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出示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为下一节数学课做好铺垫。

  《植树问题》是四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属于拓展提升类知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更会有困难。下面就几方面谈一谈我的设计意图:

  1、课堂中主要渗透了一一对应、化繁为简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单纯的套用数量关系学*的知识则失去了它的持久性,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数量关系,设计了数一数、画一画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2、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在一一对应的思想上的,让学生体会并说出谁和谁为一组就是一一对应的体现,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理解为什么多1、少1或相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已知株距和全长求株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直尺、卡片、探究表。

  课前互动:

  1、同学们,我们先来说说顺口溜,好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会说吗?请继续……

  2、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个不一样的,有信心吗?两个手指一个隔(教师示范用手指展示出来,让学生也跟着做),三个手指两个隔,会说吗?请继续……学生说到五个手指四个隔时,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

  3、随机请一行同学站起来,不断增减学生,让学生边观察边说,几个同学几个隔,老师发问,哪个间隔长,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情景导入例题

  ①课件出示校园图片。

  植树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美化环境。这是我们学校的新校区,绿化校园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植树节那天,我们全体老师参与了植树活动,(出示综合楼前的小树图片)这是我设计的,你们想知道我是怎样设计的吗?(出示操场图片)这是我们学校的操场,操场外面是一条车道。现在要在车道一边种一行树,校长想在我们班选几名优秀环境设计师完成这项任务。你们想成为优秀环境设计师吗?

  出示示意图及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车道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问:要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首先应该考虑到哪些问题

  b.理解“两端”“一边”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尺子的两端?一边又是什么意思?

  说明:如果把这根尺子看作是这条车道,在车道的两端要种就是在车道的两头要种。一边栽就是在车道的一旁栽。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2.引发猜想

  师:三种意见(19棵、20棵、21棵),哪种是正确的呢?

  三、解决两端都种求总长度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发现规律的能力可真不错。下面我们玩个站队的游戏。

  1、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同学现场站队)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

  师:这个问题与刚才的类型有什么不同?学生试做,反馈。

  你运用哪个规律?(间隔长×间隔数=总长度)

  2、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3、这个规律,你能算算我们学校综合楼的长度吗?

  出示:学校综合楼前种树,每隔4米种一棵,一共种了15棵树。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一共多少米?学生口答。(示意选拔设计师)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数用间隔数+1; 还知道通过棵数与间距求总长度。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其实,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1、出示: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个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学生读题,练*反馈。(示意选拔设计师)

  2 请同学们认真听,伸出右手,用手指记下钟敲打的次数,你发现什么?(次数比间隔数多1)

  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讨论,汇报。(示意选拔设计师)

  五、全课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不少问题,你们看,老师把大家的发现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小树苗,栽一栽,

  两端都栽问题来,

  间隔数多1是棵数,

  棵数少1是间隔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

  全长除以间隔长度。

  2、师:植树问题中的学问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背景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一):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教材第117至11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概括能力,从而初步认识植树问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学生看完视频和照片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治理沙尘暴最有效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你们看,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沙尘暴视频及照片,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情境)为了绿化校园,学校要在一条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植一棵。想一想,要植多少棵树?(学生自由读题)

  (1)理解什么是每隔5米植一棵?下一棵怎么栽?

  (2)介绍什么是一个间隔?学生指一指每一个间隔。

  (3)教师出示学具分析题,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列算式算一算。(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把课本中的`例1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改为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这样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同时通过情境图和开放性的提问,为下一环节的探究作好准备。】

  ①组织反馈交流

  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只出现只植两端)教师及时引导在我们实际植树活动中会遇到什么情况?

  可能会遇到建筑物,遇到建筑物怎么了?植不了树了,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建筑物?看来不仅有这一种植法,还有其他可能,请同学们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学生继续操作)

  ②学生汇报其他两种植法。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在哪里遇到建筑物,植了几棵树?

  ③比较三种植法有什么不同?(强调在20米的小路一边间隔是5米植树只有这三种情况)并板书:两端都植、只植一段、两端都不植。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想象提问,为学生如何去探究起到提示作用。接着采取较开放的形式,自主确定每棵之间长度,通过对每一种方案动手摆一摆,列式计算,初步感知每种方案的计算方法。再接着让学生观察每一种方案,使学生从中得出,虽然确定的每棵之间长度不同,而计算方法是相同的。最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观察,针对实际背景的不同,应选择相应的种树方案。整个环节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经历了在操作中思考,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评价概括。】

  (4)理解三种不同的植法中为什么都有20÷5=4这个算式?(学生说一说并上来指一指4在哪里?)

  20÷5=4原来都是在算有几个间隔数。强调虽然植法不同但他们的间隔数却都相等,都有这样的4个间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理解在植树问题中,求出间隔数非常关键。】

  (5)理解4个间隔加1为什么等于5棵树?介绍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学生先想一想,再一起来看一看。

  重点强调:1棵树对于1个间隔,1棵树对于1个间隔,4棵树就对应了4个间隔,最后1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就多了1棵树,所以是4棵树加1棵树等于5棵树。

  找一学生再来说一说,同桌两人说一说。

  (6)学生独立尝试借助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解决另外两种植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深入去理解其他两种植法中也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得出的规律就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很好地突破难点。】

  小结:刚才我们在理解这几个算式时用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叫做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可以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7)寻找三种不同的植法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观察这三种不同的植法,植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你可以看图来想一想也可以借助算式来思考。同桌两人商量商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有这三种不同的植法,但他们的间隔数都相等,看来在植树问题中求出间隔数非常重要,我们还知道了他们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两端都植是棵树等于间隔数加1,只植一端是棵树等于间隔数,两端都不植是棵树等于间隔数减1。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设计意图:新知结束后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就是学生整理知识思路、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精讲精练: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目标:

  1、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潜力。

  3、透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准备:

  练*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明白我们这天要学*什么资料吗?

  生:植树问题

  师:你们是怎样明白的哦?

  好,这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问题。植树问题中蕴涵着许多搞笑的数学问题。你们喜不喜欢?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出示学*目标:

  二、操作感悟,探究规律

  1、请看大屏幕:

  (1)想一想:

  那里有一条线段,我们把它看作一条路,这条路长20米,如果要在这条路上种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要了解什么信息?

  ①每棵树之间相隔几米?(间隔)

  ②是不是两端都种呢?……看来同学们思考问题还很全面呢!

  (2)猜一猜:

  如果告诉你每隔5米种一棵,种几棵比较适宜?

  生1:5生2:4生3:3

  (3)画一画:

  师:那么,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想法?(画图)

  哦,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把你的想法简单地画出来呢?

  (教师先介绍画树的方法,学生画图,教师巡视)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2、展示、汇报

  ①选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②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只种一端: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③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不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3、写算式

  师:我们刚才用图来表示的思维过程能不能用个算式来表示?

  ①只种一端:你是怎样想的呢?谁能来说一说。

  20÷5=4(段)=4(棵)

  棵数和段数一一对应。

  ②两端都种:20÷5+1=5(棵)

  20÷5表示什么?加“1”是什么意思?

  ③两端都不种:最后一种用算式怎样表示呢?20÷5-1=3(棵)

  每间隔5米是这样的,假如每间隔是2米,分别能种几棵呢,列出算式(不要画图了,要画就画在脑子里)


《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20米栽几棵,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小练笔:运动会上,在一条长200米的笔直跑道的一侧插彩旗(两端都插),每隔10米插一面,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师:请大家默读题目,然后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三、学以致用。

  1、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看,我们的《小苹果》舞蹈比赛中同样蕴含着植树问题的知识。

  (课件配图片出示)五二班学生参加《小苹果》舞蹈表演,其中一列纵队全长18米,如果每两个同学之间相距2米,这列队伍一共站了多少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生交流方法和思路。

  2、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3、师:你们真了不起。请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

  (课件出示)8个同学站成一队,每两个同学之间距离1.5米。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师: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中继续探究。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区别学*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认真观察分析,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回顾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探讨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二、指导练*

  (1)教材练*二十第1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

  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材练*二十第3题

  教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的情况,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

  a.16-1=15200×15=3000(米)

  b.16+1=17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页思考题。

  教材练*二十第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号2号3号4名

  第3名第4名第2名第1名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


《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植树问题说课稿 (菁华3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这次的说课题目是"植树问题".它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一、说教材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准备:课件 小树 纸板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计划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 方案二: 40÷5=8 方案三:40÷5=8

  8+1=9 8-1=7

  下一步就是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异同,他们会发现,每种方案都有一个相同的算式:40÷5=8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5、总结。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环形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一、教材概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

  3、经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4、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但是,这个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下的学生。因此,在这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借助围棋盘,动手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来一起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总结规律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每小组一副围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教师投影出示教材第120页例3情境图。

  教师:图上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下围棋)

  你对围棋有哪些了解?


《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植树问题》教案设计实用五份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106—107。

  “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封闭图形(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数学广角”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植树问题”的本质是对应问题,只要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再以此为基础并通过适当变化就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了的情况。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作了如下调整,把原例题中的路长“100米”改为“20米”,把“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数据改小有利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但并不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旨在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再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用发现的规律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思想方法。

  1.知识技能。

  借助直观,通过间隔和数的对应,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思考。

  (1)学生在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化归、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3.问题解决。

  (1)能运用所得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能和他人合作交流。

  4.情感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植树问题的价值和作用。

  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运用一一对应,建立植树问题模型,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 笔 直尺

  讲授、演示、讨论交流、操作练*等

  一、课前互动、引出课题

  师:想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聪明的同学请以最佳的状态坐好,都有这个美好的愿望,光说不练可不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上思维的道路,一起去迎接新的挑战吧。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课前思维训练题:

  1.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锯成9段,需要锯几次?

  2.四年级在三楼,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一共要走多少个台阶才能到三楼?(每层台阶数相同)

  师:锯木头和上楼梯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植树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一)创设情境,出示问题。

  园林工人打算在一条长20米的笔直小路一边植树,请同学们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帮忙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预设: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

  (二)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同桌二人合作,摆一摆或画一画

  (三)交流汇报,展示作品

  师: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谁来汇报(汇报后展示)

  (预设:我们小组设计栽了5棵树。在一条长20米的路上,开始先栽一棵,然后隔5米栽第二棵,再隔5米栽第三棵……再隔5米栽第五棵。)

  师:不错,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现,他们设计了5棵,还有不同方案吗?

  (预设:我们小组设计栽了4棵树,开头的地方没栽,先隔5米栽第一棵……隔5米栽第4棵。)

  师:为什么开头的地方不栽?

  (预设:因为有的时候在一条路的一头可能会有障碍物,所以不能栽。)

  师:你想得真周到,真是个既细心又爱动脑的孩子。是呀,如果在路的一端有建筑物就只能在另一端栽了!同学们的设计真精彩啊!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预设:如果路的两端都有建筑物,可以栽3棵。)

  师: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感到震撼!对,有的时候在路的两端都会有障碍物,这个时候路的两端就不能栽树。

  (四)比较方案,探究规律。

  1.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1)出示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观察相同点。

  师:同学们真有创造力!短时间内根据要求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案,你们都有资格成为一名设计师了。现在请用你们雪亮的眼睛看一看,这三种方案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 20 5 4)

  (3)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师: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20÷5=4(个))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你们能说说怎样求间隔数吗?(总长÷间距=间隔数)

  问:要想知道有几个间隔,必须要知道哪两条信息?(总长、间距)

  师:接下来,咱们来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如果一条小路长1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一共有多少个间隔呢?如果每隔20米栽一棵树,一共有多少个间隔呢?)

  2.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1)学生观察不同点,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同桌交流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问:刚才咱们找到了这三种方案的相同点,请同学们再用你们睿利的目光观察,不同的地方又是什么呢? (预设:植树的棵数不同、植树的方法不同)

  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

  师:看来虽然间隔数相同,但是不同的植树方法,植树棵数是不同的。我们就来研究在不同的植树方法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赶紧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吧,可以把你的发现和同桌分享。

  (2)汇报交流。(板书)

  (3)演示,明白原因。(演示:树与间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小结:解决植树问题方法

  师:会求植树的棵树吗?这三种关系可是个宝贝,你们想得到它吗?那请闭上眼睛,打开你的大脑主机,我要把这个宝贝输入你的大脑了,千万别开小差啊,出现死机现象那可麻烦啦,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传宝贝了……好,收到了宝贝的同学请用最美的姿势坐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既然宝贝已经保存在你的大脑里了,那可不能让它天天睡懒觉,得常常拿出来发挥一下它的神奇作用。下面这几道题就需要它大显身手。请看:

  1.有一条500米的石子路,在石子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需要准备几棵树?

  2.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8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4.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植树的问题”,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帮我解释一下:植树问题就仅仅是指植树这一种现象吗?

  生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锯木头、上楼梯、安装路灯……

  回到大脑思维体操的题目,进一步理解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第一题锯木头属于哪种情况,第二题又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师:今天这节课,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师:植树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美化着我们的生活,美化着我们的校园。其实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个封闭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有兴趣继续探索吗?请利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回家和家长探讨。

  板书设计:

  (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