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案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3-04 00:00:00

植树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问题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植树问题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2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建立两者的表象,再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 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的喜悦。

  学*重点: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学*难点:“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预设过程

  一、复*两端都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揭题:植树问题。

  2、呈现问题,请学生解决。新课标第一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种”与“间隔数+1”。

  二、研究两端都不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不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提出研究课题:要是两端都不种呢?

  2、呈现问题,请学生思考后试解。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不种”与“间隔数-1”。

  4、比较:“两端都种”与“两端都不种”有什么不同?

  三、练*

  1、画示意图,完成P118例2,注意“两端都不种”与“两旁都种”。

  2、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1,注意“两端都种”与“两旁都种”。

  3、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2,发现“锯的次数=段数-1”。

  4、完成补充题,知道“四层楼三个间隔”。

  四、

植树问题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台,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探索、掌握解决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方法。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解决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封闭图形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1.问题一:(出示图片)正方形桂花树台一边也要摆花,量一下边长是9米,每一米摆一盆,请大家帮助算一算,要几盆花?

  反馈:谁来告诉大家要摆多少盆花?

  预设:生1:91+1=10盆;生2:91=9盆;生3:91-1=8盆

  师:这里都有91这是什么意思?+1就是求出了什么?不加的就是求出了什么?-1求出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用以前学*的植树问题帮我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

  2.问题二:如果桂花树的正方形木台四周都要摆上10盆花,共要多少盆花?

  [通过展示校园中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创设情境,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生1:40盆,

  生2:36盆,

  师:到底是36盆还是40盆,要知道哪个答案是对的,怎么办?

  (让学生互相争论)(听听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说画最好,如果学生说其他,教师可以介入说:老师这儿有个建议。)

  小结:看来有些同学认为用画一画的方法比较好是吧,那就请同学们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来验证到底是需要多少盆?

  (二)多元表征,感知模型

  1.出示学*建议:

  (1)你可以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说明你的答案是怎么来的

  (2)你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材料1),画一画,圈一圈。并写出算式。(花盆可以用符号表示)

  (3)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说一说你的方法。

  [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的意识。]

  2.反馈: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学生的四种方法都出来,再讲评每一种方法)

  预设:

  生1:102=20,82=16 20+16=36;

  生2:94=36;

  生3、84+4=36;

  生4:104-4=36;

  师:你能解释一下是怎么想的吗?(听完学生说自己的思路如果他没画图的,问一下用同样的算法,但是画图的)

  [通过多媒体投影直观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回顾:刚才我们这四种方法解决了问题.(课件演示)

  [通过信息技术动态展示不同的解题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之中找到相同点,将各种算法统一起来,散而不乱,达到了多样化之后的优化,让学生经历多元表征,充分感知数学模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索出了这四种不同的策略来解决了同一个数学问题。

  (三)探索规律,有效建模

  1.抛出问题:除了给桂花树正方形的台摆鲜花,在学校的其他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地方也要摆一些鲜花,

  每边6盆,一共要多少盆? 每边4盆,一共要多少盆?

  2.反馈:你是怎么算的?(结合图说明算式的意思)

  预设:

  生1:63=18 46=24

  生2:63-3=15 46-6=18

  生3:63+3=15 46+6=30

  3.讨论: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告诉我们这些封闭图形上每边摆花的盆数,求花盆总数可以怎么求呢?

  小结:我们从正方形,三角形,六边形等等作为研究的材料,发现了在这样的封图形上植树的棵数就是(每边盆数-1)边数=盆数

  4.

  展开:圆坛一周全长16米,如果沿着圆坛一圈每隔2米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几盆花?

  学生自主探索。

  交流评价:一共种几棵?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在圆上放花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多媒体演示并讲述想法)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将在圆坛上摆花的问题和线段上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

  小结:花盆数=间隔数

  [让学生在电脑上直观操作,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思维碰撞中学生们认识到在圆坛上摆花的问题可以和线段上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轻松地找到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5.提升:在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上摆花盆的总数与间隔数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

  (1)学生探索

  (2)反馈

  (3)演示:将这些图形拉伸为圆,并转化为线段。

  小结:其实在所有封闭图形上,都具有花盆数=间隔数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求花盆总数,可以先求出间隔数。

  [通过电脑动画的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所有的封闭图形植树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在圆上的植树问题,并且有和在线段上一端栽树的情况一样。这样,又一次沟通了各个封闭图形之间的联系,轻松突破的本课难点。]

  (四)拓展提升,实践应用

  1.学校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了摆花设计方案征集。有以下三种,请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方案吗?

  2.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植树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逆向思维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植树问题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以学生的小手为载体引入本课

  【以学生身体的一部分为游戏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理,顺利解决植树问题中的间隔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亲身实践中,直观地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3月12日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先出示引例: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一边,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使学生明确:间隔数+1=棵数。

  三、巩固练*实际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还原例1,让学生解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会填,让学生现一次巩固总长,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如果路长是10米、15米、25米、30米,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各要种多少棵树呢?先想一想,再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画一画,验证一下!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1)反馈交流:可以种几棵?你是怎么种的?

  (2)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概括规律(板书规律)。

  两端都种时: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

  2、我会算,设计两旁都要栽的练*。出示119页做一做

  3、智力大比拼,通过两端都要栽的情况顺理成章地使其明白另外两种植树问题。联系生活,完善建构。

  (1)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

  看课件三种情况。(两端种、两端都不种、一端不种)

  (2)想一想,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植树问题吗?请举例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2(两端不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基础上,引出另外不同的种法,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4、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海油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相似。)如

  (1)垃圾箱问题. 为净化环境,公园沿一条600米长的小路一侧设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个(路的一头不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箱?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3)学校召开秋季运动会,在笔直的跑道一旁插彩旗。跑道全长100米,每隔2米插一面(两端都要插)。需要多少面彩旗?

  (4)在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题。教师追问思考过程。

  (5)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多远?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练*紧扣中心,拓展情境,让学生运用规律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完成了建构,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部分内容的学*收获,进一步深入总结,给学生留有回味和发展的空间。】

  2、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更多更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小朋友们排队,如果排成个圈儿,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

植树问题教案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提问: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点出植树的好处,进行思想教育。)揭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出示题目:同学们在校园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利用学具表格完成对因为长度不定的猜想,展示学生的猜想:(由于长度的不同,学生出现的情况不同,但总是会出现棵数比间隔数多一)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3、验证,建立数模。(学生分小组亲自动手验证)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5米种一棵,再隔5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4、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100个间隔就有1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5、总结归纳,应用规律,完成例1的学*。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棵数-1=间隔数

  学生完成课本例1的学*、解答。

  6、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有关植树问题原理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巩固练*。

  1、点击生活。

  (1)一排同学之间有7个间隔,这一排有()个同学。

  (2)工人叔叔要在路的一边安装路灯,一共安装了6座。从第一座到最后一座一共有()个间隔。

  2、解决问题。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km,相邻两站之间的距离都是1km。一共设有多少个车站?(2)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3、拓展练*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课本P109练*二十四第1、3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要栽)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

  100÷5=20(个)20+1=21(棵)

  答:一共要栽21棵树。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20_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它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本节课要解决的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感悟“化归”的解题方法,构建植树问题数学模型。设计教学时,我运用“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情境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以认知冲突为诱因,展开合作探究,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观看图片,寻找数学信息,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应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三、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再度质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层次、多角度的达标测评练*,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孩子喜闻乐见的教学环节。例如:在问题导入时,让学生根据不完成全的应用题,对缺少条件的应该题大胆进行猜测,激发学*兴趣。再如:自主学*、互动合作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验证“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

  2、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交流等活动,既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又逐步形成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3、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从而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每一环节都紧扣生活,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有目的地进行数学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有趣,同时,增强了数学学*的应用价值。

  4、本课的练*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中,我安排学生完成已知间隔数求棵数及已知棵数求间隔数的两道填空题,以及“做一做”中知道总长和间距求棵数的练*,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如上楼梯、排队、敲钟、锯木头等,所以在后面的提高练*中,我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进题目中,让学生拓宽视野,解决生活中不同现象的“植树问题”。

  这节课的不足是过于侧重于植树问题的原理,课堂的练*密度不够,从练*中也反馈出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所以今后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植树问题教案5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树问题中一条线段两端都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

  二、探究规律。

  (一)1.出示题目

  这条小路长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

  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

  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

  ②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

  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100÷5=20,这个20并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树,而是指共有20个间隔。

  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1.学生试解答

  2.用小棒检验

  3.说一说你的想法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

  4. 基本练*: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 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

  5. 提高练*: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3

  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 植树棵数=间隔个数

  三、练*应用

  1.一要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在教学楼前植树,每4米栽一棵,20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

  四、课堂总结

植树问题教案6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整体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封闭曲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2.会解决问题中“两端都栽”情形的植树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难点:两端栽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口算:(白板出示)

  48÷6=? 13×3+1=? 83+42+17=? 32÷8+1=? (13-1)÷2=

  100÷5+1=? (73-1)÷8=? 12×4=? 1000÷10=? 35÷7+1=

  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生:3月12日

  师:那你们植过树吗?

  生:没有 有

  师:那今天老师就来带领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 “植树问题”吧!

  出示课题(ppt):植树问题

  准备:

  伸出左手 五指张开 每相邻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缝隙,这个缝隙也称做间隔。

  5—4 也称做间隔数是4 ; 4-3 3 ;? 3—2 2 ;?? 2—1? 1 ;

  ?? 那大家植树时是不是这样植的?每相邻两棵树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也称做间距。

  三、探究新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出示课件例题1

  (1)理解题意

  师:认真读题,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关键?

  生:全长100米 ?? ? 一边

  每隔五米 间隔 ?两端都要栽

  问题:一共需要几棵树苗?棵数

  (这些同学审题真仔细)

  师:那什么叫做每隔五米?两端都要栽?

  生: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隔距离是5米?

  小路的最开始和末尾各栽一棵。

  师:同学们说的可真好,那请大家观看课件,跟着老师一起通过ppt再次深刻理解题意,认真看,小声跟着说……好!那你认为一共应该栽多少棵小树呢?

  师: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数来试试。20米(师把100改成20),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让学生清楚看出需要5棵小树苗。师:怎样写算式呢?20÷5=4() 4+1=5()

  (老师重点强调单位名称和答)

  师:把20米换成30米、35米呢?(学生在练*本上计算,后同桌对答案)

  师:那么大家来看黑板上,间隔数和棵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棵数=间隔数+1? 多找几个同学回答

  师:出示课件 一起读。

  师生共同回头看例1,学生在练*本上计算。

  师出示课件ppt例1的计算过程

  100÷5=20(个)

  20+1=21(棵)

  答:一共需要21棵小树苗。

  (表扬—你真了不起,写的跟答案一模一样,点赞!)

  四、巩固练*(ppt呈现)

  1、5路公交车线路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都是1千米,一共设有多少个车站?

  2、把“1千米”改成“2千米”

  3、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侧,每隔4米放一盆植物(两端都放),一共需要多少盆植物?

  4、两侧都放呢?

  5、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都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五、思考题

  学校的大钟8时敲响8下,14秒敲完。11时敲响11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六、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老师很佩服你们的专注力,你们真了不起!那么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本课内容,下课。)

植树问题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会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初步培养学生解决植树问题的有关能力。

  2.经历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3.体会植树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情感与求知欲望,渗透对应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渗透对应思想

   师:同学们,认得这是什么吗?

  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师:你们知道这样的排列叫什么排列吗?

  师:一片面包间隔一片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排列叫"间隔排列"。

  师:下面有个挑战性的问题。刘老师听说最*有一个面包店要做一块全世界最大的三明治,供几百人吃一餐。面包片,肉片按以上间隔排列,正好排完,不用数,你能判断面包片与肉片谁的数量多?

  师:为什么你认为面包片多?

  师:同学们说的真棒!因为前面都是一一对应,最后一个是面包,所以面包片多。今天我们就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㈠探究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师:几个月前,我们福州新修建了一条步行街,即台江步行街。

  师:这么美的步行街在建设初期只是一条光秃秃的道路,怎样美化它呢?可以在街旁种树!瞧!

  (课件出示题目:给1000米长的台江步行街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师:从图上中你得到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请你先猜一猜。

  【设计意图: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先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生反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1=201(棵)

  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1000米,先在这儿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0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0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师:刘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师: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板书:从简单入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师:"从简单入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1000米"数据比较大,比较复杂,你想从简单的想起,那么你想把它先看成多少?

  师:大家想的都不错,那么我们就从15米想起吧!现在我们把这条15米长的路用一条线段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树,有几种植树方案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在线段图中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设计,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1.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设计的方案。

  (出示四种方案的线段图)

  师:四种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谁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师:请你具体地说一说?

  师:这样就把树与路,怎么样?

  师:很好,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研究植树方案,第二种呢?

  2.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到了这几种方案的不同之处。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到了这几种方案的不同之处,那它们之间有没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师: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5米就叫做"间距"。

  师:谁来指一指,数一数,第一种方案有几个"间距"?

  师:有3个间距,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3。

  3.师:观察这三种方案,你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⑴师:两端都种的情况,你们是怎么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呢?

  师: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最后会多1棵树。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⑵师:只种一端的这种方案,怎么用一一对应的思想解决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⑶师:两端都不种时为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少1呢?

  ㈡探究两端都种的情况

  师: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呢?

  师:刚才我们从简单的想起,知道路长15米,间距是5米,你们能不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出棵数呢?独立思考,试着算一算。

  师:15米要准备4棵,那么1000米的路,两端都种要准备多少棵树?你会解决吗?试试看。(课件加上"两端都种")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师:刘老师也找了些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锯木头,钟声等。(课件展示)你还能想出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植树问题"吗?

  师:"植树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四年级《植树问题》数学教案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植树问题教案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6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2段3棵;7段8棵;10段11棵。)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1=201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xx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教案9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它不仅能写,能画,其实我们的手指中还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现在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这里有几根手指呢?

  预设:5根

  教师:那手指与手指间的空隙叫什么呢?

  预设:间隔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大家观察一下,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4个间隔

  教师:现在再看,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呢?

  预设:4根间隔

  教师: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3个间隔

  教师: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4根手指之间有3个间隔,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数量关系了吗?

  预设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预设2: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教师:那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呢?

  预设1:手指数=间隔数+1。

  预设2:间隔数=手指数-1.

  教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知,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请看,请大家默读一下:(课件出示问题)。

  引例:同学们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那么这条路的一边将被树隔成了几段?

  教师:告诉我们 哪些条件?(提问)要求什么问题?(提问)

  教师:同学们先用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动手并提问完成)

  教师:这里的有几个间隔?

  预设:4个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

  预设:20÷5=4

  教师: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分别提问)

  预设:20表示这条路的长度(一般我们把它称为总长),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间隔长),4表示有4个间隔。

  教师:4个间隔相当于4段,所以我们数学上通常把有几段称为段数。所以4后面的单位是段。因此我们就得到了公式:全长÷间隔长=段数(提问)。根据除法算式中的'关系,间隔长该怎么求?(提问)段数该怎么求?(提问)

  教师:那现在如果我想在这条路上种树,一共需要几棵树苗呢?

  预设:5棵。

  教师:怎么列数学关系式?(提问)

  预设:4+1=5(棵)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呢?

  预设:因为两端都栽。

  教师:你们都跟他一样吗?所以你发现了树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提问推出棵树与段数的两个公式)

  教师:刚才我们是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那现在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呢?你还会吗?请看例1(课件出示例1)。大家在书本上完成。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请同学上台展示)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连例题都难不倒你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可是,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大家请看(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实例)可见植树问题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就请大家应用刚才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

  教师:今年的圣诞节刚结束,为了度过一个美好的圣诞节,张老师前几天在家可花了不少的心思!你们看——(分别出示3道练*)

  练*1.我买了装礼物的袜子,像这样每两只袜子之间隔0.5米,挂成一排长8米(两端都挂),一共买了几只袜子?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题目难度加大。(做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说)

  练*2.我又买了21只铃铛,挂成一排,长6米(两端都挂),每两只铃铛之间要隔几米?

  练*3.我还买了像圣诞树的衣服来装扮,15人排成一排,迎接圣诞老人(两端都排),每两个人之间隔2米,这个队伍有几米呢?

  四、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教师:最后老师有一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想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请看:

  练*4.在圣诞节这天,老师看见100位圣诞老人一起来给我们送礼物,他们并列排成两队(两端都排),每前后两个圣诞老人之间相距1米,则这个队伍排了有多长?

  六、布置作业

植树问题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20米栽几棵,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 )=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小练笔:运动会上,在一条长200米的笔直跑道的一侧插彩旗(两端都插),每隔10米插一面,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师:请大家默读题目,然后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三、学以致用。

  1、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看,我们的《小苹果》舞蹈比赛中同样蕴含着植树问题的知识。

  (课件配图片出示)五二班学生参加《小苹果》舞蹈表演,其中一列纵队全长18米,如果每两个同学之间相距2米,这列队伍一共站了多少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生交流方法和思路。

  2、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3、师:你们真了不起。请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

  (课件出示)8个同学站成一队,每两个同学之间距离1.5米。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师: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中继续探究。

植树问题教案11

  教学目标:

  1. 使孩子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孩子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孩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孩子是数学学*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孩子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孩子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孩子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孩子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孩子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孩子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问题教案12

  《奥赛天天练》第25讲《植树问题》、第26讲《上楼梯与植树》,知识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应用一一间隔的规律解决问题。

  一一间隔的规律是指:两个不同的物体一一间隔地排成一行,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另一种物体多一个;如果两端的物体不同,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如果两个不同的物体一一间隔地排成一个封闭图形,两种物体的个数也是相同的(把封闭图形从任意一个点剪开展开,就可以得到与第二种情况相同的排列)。

  在植树问题中我们可以把树苗和间距看作两种物体,先求出间距的个数,再利用一一间隔规律,算出树苗的棵数。

  在爬楼问题中我们可以把楼层看着两端物体,把楼梯看做中间物体,再利用一一间隔规律,根据楼层求楼梯的层数。

  《奥赛天天练》第25讲,巩固训练,*题1

  【题目】:

  有16个同学排成一排,要求每2名学生中间放2盆花,需要放几盆花?

  【解析】:

  16个同学排成一排,每两个同学之间有一个间隔,共有间隔:16-1=15(个)

  每个间隔放2盆花,需要摆花:15×2=30(盆)。

  《奥赛天天练》第25讲,巩固训练,*题2

  【题目】:

  某城市举行长跑比赛,从市体育馆出发,最后再回到市体育馆。全长42千米,沿途等距离设茶水站7个,求每相邻两个茶水站之间的距离。

  【解析】:

  从题目给出条件:“从市体育馆出发,最后再回到市体育馆。”可知这次长跑路线是个封闭图形,所以茶水站个数与茶水站之间的间距的个数是相同的。所以每相邻两个茶水站之间的距离是:

  42÷7=6(千米)

  《奥赛天天练》第25讲,拓展提高,*题2

  【题目】:

  小敏用同样的'速度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散步,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6棵树用了5分钟,当他走了15分钟时应到达地几棵树?

  【解析】: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在散步过程中,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路程,也就是树的间距,而不是树的棵数。

  走到第6棵树,走来5个间距,用了5分钟,每分钟的路程为1个间距:5÷(6-1)=1(个)。

  走15分钟,共走了15个间距,到达第16棵树:15×1+1=16(棵)。

  《奥赛天天练》第26讲,巩固训练,*题1

  【题目】:

  一根木料锯成4段用了6分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料以同样的速度锯,18分钟可以锯几段?

  【解析】:

  首先要让孩子弄清:一、在锯木头的过程中,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锯的次数和每次锯的时间,而不是锯的段数;二、木头锯成的段数总比锯的次数多1。

  锯4段需要锯3次,锯一次的时间是:6÷(4-1)=2(分)。

  18分钟可以锯的次数是:18÷2=9(次)。

  18分钟可以锯的段数是:9+1=10(段)。

  《奥赛天天练》第26讲,巩固训练,*题2

  【题目】:

  时钟6时敲了6下,5秒敲完。那么,这只钟12时敲12下,几秒敲完?

  【解析】:

  与时间有直接数量关系的是钟每敲两下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钟敲6下,有5个时间间隔共5秒,即每敲两下之间间隔1秒:5÷(6-1)=1(秒)。

  时钟敲12下有11个时间间隔,需时间:(12-1)×1=11(秒)。

  《奥赛天天练》第26讲,拓展提高,*题1

  【题目】:

  一个运动员参加马拉松赛跑,他从第1个茶水站跑到第4个茶水站共用了75分钟,已知从起点到终点每两个茶水站相距5千米(起点和终点都没有茶水站),他跑完全程共花了200分钟,问马拉松的赛程是多少千米?

  【解析】:

  从第1个茶水站到第4个茶水站中间有3个间隔,共用了75分钟,每跑一个间隔需要时间:75÷(4-1)=25(分钟)。

  每两个茶水站相距5千米,即这个运动员25分钟跑了5千米。200分钟跑的路程也就是马拉松的赛程:200÷25×5=40(千米)。

植树问题教案13

  植树问题是在一定的线路上,根据总路程、间隔长和棵数进行植树的问题。下面给大家提高了植树问题例3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 下册P120的例3,P121的做一做,练*二十第4、6、7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在一个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一基本方法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体会从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推理方法,体验数学学*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具准备:正方形,围棋棋盘、棋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脑筋急转弯:把4棵树栽成4行,每行数数都有2棵?怎么栽?

  1、让学生独立思考,提示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思考。

  2、全班交流,找出方法,并在正方形上把它表达出来。

  3、观察这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与我们前面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

  4、在学生的思考中,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

  1、教学例3

  (1)出示围棋棋盘

  数一数

  围棋棋盘的最外边每边能放几个棋子?(19个)

  (2)算一算

  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学生先独立思考,寻找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学生叙述自己的算法和结果

  方法一:19×4=76(个)

  方法二: 19×4-4=72(个)

  方法三: 18×4=72(个)

  (3)议一议

  全班交流,指名叙述每种方法的理由。

  方法一忽略了角上算重的情况,多算了4个。

  方法二考虑了4个角上算重了,所以在总数中去掉了多算的4个。

  方法三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有18个,3边正好是6个。

  (4) 比一比

  你用了哪种思考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5) 想一想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知道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围棋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有多少个间隔?学生自主探究:数一数间隔数,指名回答,围棋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的间隔数。

  (6)类推

  钟面上有几个数?想一想:钟面上每两个数之间有几个间隔?一个五边形有几个顶点?如果在五边形的水池边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5盆花,最少需要多少盆花?

  (7)归纳规律

  与前面学*的内容比较及在练*中你发现了什么?即封闭的图形的“植树问题”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植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

  2、解决问题

  (1)补充*题:24名学生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角上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同学?

  (2)学生自主探究或和同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

  (3)集体交流,指名学生说出算理。

  (4)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启发学生以每边人数求总人数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例3后面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封闭图形内的“植树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五、作业布置:练*二十第4、6、7题。

  教学反思

  一、寻找例题间的联系

  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例3教学前,学生只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与以往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的,此时的学生很少把它看作植树问题,因此教学时我安排摆棋子一环节,主要用意在于:1、巩固练*围棋问题中的解决方法。2、通过这道题把它与植树问题进行沟通,使学生知道其实这些题也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来解决。3、虽然教参中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探索出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即间隔数等于棵数),但这个规律对学生后继的学*很重要,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更容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解决正多边形的植树问题时,特别是在解决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如绕一个圆形的溜冰场一周种树时)显得尤为方便。否则,学生很难想到用间隔数去解决问题,也和前面的例1、例2失去了联系。所以我要通过这道题来与植树问题进行沟通,初步感知规律,然后再回到例3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再次解决例3。并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都可以按照一端种一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即间隔数就等于棵数)来加以解决。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出示围棋图,先让学生数一数每边有多少棋子,学生数出每边都有19个棋子。然后,接着问学生那正方形的4条边也就是一周一共多少颗棋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很多学生开始都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四条边,就用19×4=76个,而有的通过数,发现实际只数出有72个棋子,那为什么是72个而不是76个呢,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发现“四个顶点上的不能重复算”,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列出算式:19×4-4=72个。最后,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19×2+17×2=72个,还有18×4=72,然后老师重点引导新思路为什么是18×4,让学生自己去争论,发现规律:封闭图形棵树等于间隔数。

  三、反思不足促进教学

  不足之处:

  1. 对于围棋中得植树问题,数量相对比较大,学生想象比较难,教学时引导不够,学生思考不到位。最好应该放慢教学速度,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这样感触更加深刻。

  2.部分学生区分不开:间隔数和间距的概念,应该结合生活中得实例来说明。

  3.在学*了三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之后,对于给出的一些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学生搞不懂是哪一种类型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的掌握,相对比较难,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发现的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安排一节练*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

植树问题教案1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够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够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老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够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够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够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问题教案15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板书)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

  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我们不能去户外植树,但是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画一画。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的整个过程,感受“猜测──验证”的'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地体会“从简单事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20÷5=4,20 m被*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追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式子表示?)棵数=间隔数+1。教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1”?(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栽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开头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分析讲解)

  教师:回顾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小结:在解决较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出发得出规律,然后将规律运用于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画示意图──抽象出线段图──不画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设计理念,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在一条全长2 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 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教师:读完这个题目,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预设1:单位不统一,要先进行转化再计算。

  预设2:两旁。(追问:表示什么?)就是两边。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旁”吗?在计算时该怎样体现?(先算出一边的路灯的数量,再乘以2。)

  学生练*,指名回答。

  2 km=20xx m(20xx÷50+1)×2=82(盏)

  答:一共要安装82盏路灯。

  教师:20xx÷50算的是什么?(间隔数)“+1”说明了什么?(两端都要安装)

  2、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教师:仔细读题,认真思考,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引导得出:要求一共栽多少棵银杏树,实际就是求梧桐树的间隔数。由“棵数=间隔数+1”可得“间隔数=棵数—1”。

  25—1=24(棵)

  答:一共要栽24棵银杏树。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这题有关的简单的例子,我们只要张开一只手。五个手指相当于题目中的?(梧桐树)每两个手指之间栽一棵(银杏树),可以栽几棵?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

  练*中的实际问题,相比例题有一些变化,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题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两旁”,解决了算式中为什么要“×2”的问题;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验证的环节既是对方法的回顾,又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 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教师:读题并思考,要求“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就是求什么?(路长)跟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预设:例题是知道了路长求栽树的棵数,这题是知道了栽树的棵数,求路线长度。教师追问:该怎样解答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思路。

  (36—1)×6=210(m)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210 m。

  教师:“36—1”算的是什么?(间隔数)再根据“间隔数×间隔距离=路长”计算。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练*,加深学生对例题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该题是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有了前一题“间隔数=棵数—1”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可引导他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答。

  六、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要栽)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100÷25+1=21(棵)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扩展1)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

植树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植树问题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问题教案1

  设计说明

  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让学生有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1.让数学走进生活。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以谜语导入,以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能清晰地看出手指的根数与间隔数之间相差1,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出间隔数和手指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作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

  2.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教师是学*的引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过程中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节课的设计采用自主探究式学*模式,借助小组学*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从探究发现规律到应用规律的实践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的内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2.介绍间隔。

  (1)找一找。

  师:勤劳的人们用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的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伸出你的左手,你看到了什么?

  (2)数一数。

  师: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空?

  (3)讲一讲。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空叫做间隔,手上每两根手指之间都有一个间隔。也就是说,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4)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3.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

植树问题教案2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招聘会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拥有这样一次经历?

  生:想。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份招聘启示。(课件演示)

  招聘启示:

  新兴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师:愿意试试吗?我们先来看看设计有什么要求。(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要在的一条6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植树?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两端都栽。

  生2:头栽尾不栽。

  生3:尾栽头不栽。

  生4:两端都不栽。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路全长有60米,只在路的一边栽,每隔5米栽一棵。

  师:两端都栽要栽多少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你都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师:这道题和上节课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呢?

  提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还需不需要栽树呢?还有需要注意的吗?到底要栽几棵,我们还是用前面学*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9米、12米、15米、21米)画一画,栽一栽?

  自主学*:

  小组四人每人选一个长度,间距还是3米,来画一画,填一填。展示交流:

  师:大家发现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间距、间隔数和总长有什么关系?

  生:棵数=间隔数—1

  间距×间隔数=总长

  讨论:在两头都不种的情况下,棵数为什么会比间隔数少1呢?师:那大象馆和猴山间栽多少棵数?

  60÷3=20(个)

  20—1=19(棵)

  19×2=38(棵)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师: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判断是“两端要栽”还是“两端不栽”。

  三、检测导结:

  师:在刚才的学*过程中,同学们既发现了规律,又总结了方法,真了不起。老师这里有几道题,把明明难住了,我们来帮帮他。

  1、目标检测:

  一、填一填

  1、一排同学之间有7个间隔,第一排有()个同学。

  2、小红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从二楼到四楼要走()个台阶。

  二、算一算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少米?

  3、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大家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和两端不栽的规律,而且还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问题还有一端栽一端不栽,下节课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教案3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区别学*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认真观察分析,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回顾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探讨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二、指导练*

  (1)教材练*二十第1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

  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材练*二十第3题

  教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的情况,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

  a.16-1=15 200×15=3000(米)

  b.16+1=17 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页思考题。

  教材练*二十第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号 2号 3号 4名

  第3名 第4名 第2名 第1名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共有三种情况:

  a. 两端都设有电线杆。

  b. 两端都不设电线杆。

  c. 只在一端设电线杆。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会说出:1号第3名,2号第4名,3号第2名,4号第1名

  三、应用练*

  (1)一度长180米的大桥两侧,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①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②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2)小刚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边有15个座位,右边有17个座位。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每排座位一样多 学生独立练*,然后小组交流。

  指2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案4

  植树问题是在一定的线路上,根据总路程、间隔长和棵数进行植树的问题。下面给大家提高了植树问题例3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 下册P120的例3,P121的做一做,练*二十第4、6、7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在一个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一基本方法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体会从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推理方法,体验数学学*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具准备:正方形,围棋棋盘、棋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脑筋急转弯:把4棵树栽成4行,每行数数都有2棵?怎么栽?

  1、让学生独立思考,提示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思考。

  2、全班交流,找出方法,并在正方形上把它表达出来。

  3、观察这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与我们前面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

  4、在学生的思考中,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

  1、教学例3

  (1)出示围棋棋盘

  数一数

  围棋棋盘的最外边每边能放几个棋子?(19个)

  (2)算一算

  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学生先独立思考,寻找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学生叙述自己的算法和结果

  方法一:19×4=76(个)

  方法二: 19×4-4=72(个)

  方法三: 18×4=72(个)

  (3)议一议

  全班交流,指名叙述每种方法的理由。

  方法一忽略了角上算重的.情况,多算了4个。

  方法二考虑了4个角上算重了,所以在总数中去掉了多算的4个。

  方法三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有18个,3边正好是6个。

  (4) 比一比

  你用了哪种思考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5) 想一想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知道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围棋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有多少个间隔?学生自主探究:数一数间隔数,指名回答,围棋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的间隔数。

  (6)类推

  钟面上有几个数?想一想:钟面上每两个数之间有几个间隔?一个五边形有几个顶点?如果在五边形的水池边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5盆花,最少需要多少盆花?

  (7)归纳规律

  与前面学*的内容比较及在练*中你发现了什么?即封闭的图形的“植树问题”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植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

  2、解决问题

  (1)补充*题:24名学生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角上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同学?

  (2)学生自主探究或和同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

  (3)集体交流,指名学生说出算理。

  (4)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启发学生以每边人数求总人数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例3后面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封闭图形内的“植树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五、作业布置:练*二十第4、6、7题。

  教学反思

  一、寻找例题间的联系

  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例3教学前,学生只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与以往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的,此时的学生很少把它看作植树问题,因此教学时我安排摆棋子一环节,主要用意在于:1、巩固练*围棋问题中的解决方法。2、通过这道题把它与植树问题进行沟通,使学生知道其实这些题也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来解决。3、虽然教参中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探索出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即间隔数等于棵数),但这个规律对学生后继的学*很重要,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更容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解决正多边形的植树问题时,特别是在解决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如绕一个圆形的溜冰场一周种树时)显得尤为方便。否则,学生很难想到用间隔数去解决问题,也和前面的例1、例2失去了联系。所以我要通过这道题来与植树问题进行沟通,初步感知规律,然后再回到例3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再次解决例3。并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都可以按照一端种一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即间隔数就等于棵数)来加以解决。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出示围棋图,先让学生数一数每边有多少棋子,学生数出每边都有19个棋子。然后,接着问学生那正方形的4条边也就是一周一共多少颗棋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很多学生开始都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四条边,就用19×4=76个,而有的通过数,发现实际只数出有72个棋子,那为什么是72个而不是76个呢,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发现“四个顶点上的不能重复算”,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列出算式:19×4-4=72个。最后,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19×2+17×2=72个,还有18×4=72,然后老师重点引导新思路为什么是18×4,让学生自己去争论,发现规律:封闭图形棵树等于间隔数。

  三、反思不足促进教学

  不足之处:

  1. 对于围棋中得植树问题,数量相对比较大,学生想象比较难,教学时引导不够,学生思考不到位。最好应该放慢教学速度,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这样感触更加深刻。

  2.部分学生区分不开:间隔数和间距的概念,应该结合生活中得实例来说明。

  3.在学*了三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之后,对于给出的一些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学生搞不懂是哪一种类型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的掌握,相对比较难,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发现的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安排一节练*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

植树问题教案5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触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个单元的一节内容。和前几册教材一样,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学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泡沫条、小树模型、表格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植树方法的多样化

  师:春天是个植树的好季节,你们知道植树有哪些好处吗?

  植树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兰兰想在门前小路的一侧种上三棵小树苗来美化环境。你们能帮她设计出一种方案吗?

  请学生上台用课件演示:鼠标移动书苗介绍设计方案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在小路两端各栽一棵,中间栽一棵;有的学生把三棵都栽在中间;有的学生从一端栽起,另一端不栽。】

  师示范给一种方案命名,其他方案请学生命名。

  结论:(1)两端都栽。

  (2)只栽一端。

  (3)两端都不栽。

  (板书)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常见的植树问题,整体地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设计方案并冠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1)出示例1:六年级的学生想在全长100米的校园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小树苗?

  读完题目,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猜猜看,一共要准备几棵小树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惯。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学具操作,初步探究

  到底谁的答案是对的呢?我们先取100米中的一小段20米来研究。

  小组合作,用学具模拟栽树。思考:两端都栽的时候,应该栽多少棵?

  学生展示学具,汇报模拟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汇报:每隔5米栽一棵,所以在5米,10米,15米,20米的地方各栽一棵。两端都要栽,所以在0米的地方又栽一棵,一共是5棵。】

  (3)教学画线段图

  我们用一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用几个点来代表小树苗。这就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线段图,线段图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思考。(课件展示)

  师:这几个点除了可以代表小树苗,还能代表其他的东西吗?引导学生发现点可以表示很多物体。

  师: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用哪个词语来表示呢?(间隔)

  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间隔,能举些例子吗?

  刚才在植树中,你们发现了几个间隔(数)呢?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是数出来的,可能会说是算出来的……每一种方法教师都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老师呈现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让学生利用学具模拟实际种树去检验,学生兴趣比较大,做到人人动手实践,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并自然过渡引出线段图,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师:同学们在刚才栽树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发现植树时要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除法来解决。】

  (4)感知规律

  如果让你们来栽树,在这条20米的小路上,要使每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树?

  【学情预设:学生会提出每隔1米,2米,4米,10米,20米栽一棵。】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间隔填上。

  小组合作:选择一、两种间隔,用喜欢的方法找出间隔数和棵数,填入表格中。

  总长

  间隔(米)

  间隔数(个)

  棵数(棵)

  20米

  (两端都栽)

  5米

  4个

  5棵

  1米

  2米

  4米

  10米

  20米

  填好表格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可以用画线段图、算一算、数一数等方法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选择方案,并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找出间隔数和棵数,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展示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法,体现“不同的学生学*数学的水*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

  谈论交流:两端都栽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两端都栽树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板书:(两端都栽)间隔数+1=棵数

  质疑:为什么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在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一。】

  (5)练*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你们用刚才所学的规律以抢答的形式来帮忙解决。

  两端都栽时,7棵树有几个间隔呢?9个间隔有几棵树?12棵树有几个间隔呢?20个间隔有几棵树?……

  【设计意图:全体学生一起抢答,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6)验证

  我们利用这个规律来算一算,两端都栽时,100米到底应该种多少棵树?看看前面哪些同学猜对了。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时利用所学的规律加以验证。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应用规律

  (1)任意一纵队的学生起立

  师:谁能应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提几个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有几个间隔?头尾两个同学相距多少米?每相邻两个同学间隔有多少米?】

  (2)学校小路一侧插上12面彩旗,两头各插一面,每两面彩旗之间相隔6米,这条小路长多少米?

  (3)工人架设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长100米,从第1根到第9根之间要拉多长的电线?

  (4)学校组织40名同学参加车鼓队排练,请你设计一下队形?可能会排成几排?

  【学情预设:1排、2排、4排、5排、8排……】

  师:如果老师想排成一排,每两个同学的间隔是2米,想想,这个车鼓队伍头尾相距多少米?

  如果老师想排成两排呢?

  (5)我们的城市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市里决定在一条长20xx米的街道两侧安装节能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算算看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设计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孩子们身边的问题,解决学校的.问题,解决社会公益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的理念。】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想对老师或者同学们说的呢?

  五、课外思考

  为了进一步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准备沿着宣传廊一旁摆上漂亮的花。宣传廊全长约60米,如果每隔6米摆一盆花,你想怎么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

  【设计意图: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设计思路: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上课伊始,对学生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植树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植树中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生经历了猜猜,试试,画画,填填等多种学*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学生自由选择方案,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练*巩固环节,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本课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作为课堂的中心点,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植树问题教案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6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2段3棵;7段8棵;10段11棵。)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1=201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xx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教案7

  一、教材

  《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例1讨论的是在校园里的一条小路一边植树,需要多少棵树苗的问题,这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小路全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要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关于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教材给出动物园里绿化队在大象馆和猩猩馆之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在这条小路两端都不栽树。本节课教学第106页——107页例1、例2和做一做的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作了如下调整,把原例1中的路长“100米”改为“20米”,把“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数据改小有利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但并不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旨在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去探究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三种情况中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将例2分成两道题放到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环节,有利于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3.借助直观,通过间隔和数的对应,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4.学生在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化归、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5.能运用所得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和他人合作交流。

  6.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植树问题的价值和作用。

  三、重、难点

  重点:探索规律,建立植树问题模型,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

  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间隔”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

  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情境教学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讲解法为辅。

  学法:以学生发展为本,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为一体。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互动、引出课题

  师:想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聪明的同学请以最佳的状态坐好,都有这个美好的愿望,光说不练可不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上思维的道路,一起去迎接新的挑战吧。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课前思维训练题:

  1.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锯成9段,需要锯几次?

  2.四年级在三楼,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一共要走多少个台阶才能到三楼?(每层台阶数相同)

  师:锯木头和上楼梯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植树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这一环节,旨在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为新课的学*作铺垫,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宽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常事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创设情境,引入学*。

  园林工人打算在一条长20米的笔直小路一边植树,请同学们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帮忙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 (创设为园林工人设计植树方案的情境,贴*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并且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活动中。我还把教材例题100米,改成20米,主要因为我感觉100米的距离还是有些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便于研究。同时也遵从了教参中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

  (二)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同桌二人合作,摆一摆或画一画。

  (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思维环境,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时的不同方法,让思维如花般绽放。)

  3.交流汇报,演示。

  4.比较方案,探究规律。

  (1)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①出示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观察相同点。

  ②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③探究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向学生渗透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的过程。)

  (2)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观察不同点,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

  ②同桌交流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③汇报交流。(板书)

  ④共同探究原因。(演示:树与间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3)小结:

  ①植树问题规律,②解决植树问题方法:先求出间隔数,再看属于哪种类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既然宝贝已经保存在你的大脑里了,那可不能让它天天睡懒觉,得常常拿出来发挥一下它的神奇作用。下面这几道题就需要它大显身手。请看:

  1.有一条500米的石子路,在石子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需要准备几棵树?

  2.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8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4.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练*题设计有层次性,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植树问题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会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初步培养学生解决植树问题的有关能力。

  2.经历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3.体会植树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情感与求知欲望,渗透对应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渗透对应思想

   师:同学们,认得这是什么吗?

  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师:你们知道这样的排列叫什么排列吗?

  师:一片面包间隔一片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排列叫"间隔排列"。

  师:下面有个挑战性的问题。刘老师听说最*有一个面包店要做一块全世界最大的三明治,供几百人吃一餐。面包片,肉片按以上间隔排列,正好排完,不用数,你能判断面包片与肉片谁的数量多?

  师:为什么你认为面包片多?

  师:同学们说的真棒!因为前面都是一一对应,最后一个是面包,所以面包片多。今天我们就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㈠探究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师:几个月前,我们福州新修建了一条步行街,即台江步行街。

  师:这么美的步行街在建设初期只是一条光秃秃的道路,怎样美化它呢?可以在街旁种树!瞧!

  (课件出示题目:给1000米长的台江步行街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师:从图上中你得到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请你先猜一猜。

  【设计意图: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先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生反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1=201(棵)

  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1000米,先在这儿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0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0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师:刘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师: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板书:从简单入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师:"从简单入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1000米"数据比较大,比较复杂,你想从简单的想起,那么你想把它先看成多少?

  师:大家想的都不错,那么我们就从15米想起吧!现在我们把这条15米长的路用一条线段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树,有几种植树方案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在线段图中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设计,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1.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设计的方案。

  (出示四种方案的线段图)

  师:四种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谁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师:请你具体地说一说?

  师:这样就把树与路,怎么样?

  师:很好,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研究植树方案,第二种呢?

  2.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到了这几种方案的不同之处。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到了这几种方案的不同之处,那它们之间有没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师: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5米就叫做"间距"。

  师:谁来指一指,数一数,第一种方案有几个"间距"?

  师:有3个间距,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3。

  3.师:观察这三种方案,你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⑴师:两端都种的情况,你们是怎么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呢?

  师: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最后会多1棵树。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⑵师:只种一端的这种方案,怎么用一一对应的思想解决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⑶师:两端都不种时为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少1呢?

  ㈡探究两端都种的情况

  师: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呢?

  师:刚才我们从简单的想起,知道路长15米,间距是5米,你们能不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出棵数呢?独立思考,试着算一算。

  师:15米要准备4棵,那么1000米的路,两端都种要准备多少棵树?你会解决吗?试试看。(课件加上"两端都种")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师:刘老师也找了些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锯木头,钟声等。(课件展示)你还能想出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植树问题"吗?

  师:"植树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四年级《植树问题》数学教案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植树问题教案10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它不仅能写,能画,其实我们的手指中还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现在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这里有几根手指呢?

  预设:5根

  教师:那手指与手指间的空隙叫什么呢?

  预设:间隔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大家观察一下,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4个间隔

  教师:现在再看,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呢?

  预设:4根间隔

  教师: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3个间隔

  教师: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4根手指之间有3个间隔,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数量关系了吗?

  预设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预设2: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教师:那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呢?

  预设1:手指数=间隔数+1。

  预设2:间隔数=手指数-1.

  教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知,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请看,请大家默读一下:(课件出示问题)。

  引例:同学们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那么这条路的一边将被树隔成了几段?

  教师:告诉我们 哪些条件?(提问)要求什么问题?(提问)

  教师:同学们先用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动手并提问完成)

  教师:这里的有几个间隔?

  预设:4个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

  预设:20÷5=4

  教师: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分别提问)

  预设:20表示这条路的长度(一般我们把它称为总长),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间隔长),4表示有4个间隔。

  教师:4个间隔相当于4段,所以我们数学上通常把有几段称为段数。所以4后面的单位是段。因此我们就得到了公式:全长÷间隔长=段数(提问)。根据除法算式中的关系,间隔长该怎么求?(提问)段数该怎么求?(提问)

  教师:那现在如果我想在这条路上种树,一共需要几棵树苗呢?

  预设:5棵。

  教师:怎么列数学关系式?(提问)

  预设:4+1=5(棵)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呢?

  预设:因为两端都栽。

  教师:你们都跟他一样吗?所以你发现了树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提问推出棵树与段数的两个公式)

  教师:刚才我们是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那现在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呢?你还会吗?请看例1(课件出示例1)。大家在书本上完成。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请同学上台展示)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连例题都难不倒你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可是,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大家请看(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实例)可见植树问题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就请大家应用刚才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

  教师:今年的圣诞节刚结束,为了度过一个美好的圣诞节,张老师前几天在家可花了不少的心思!你们看——(分别出示3道练*)

  练*1.我买了装礼物的袜子,像这样每两只袜子之间隔0.5米,挂成一排长8米(两端都挂),一共买了几只袜子?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题目难度加大。(做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说)

  练*2.我又买了21只铃铛,挂成一排,长6米(两端都挂),每两只铃铛之间要隔几米?

  练*3.我还买了像圣诞树的衣服来装扮,15人排成一排,迎接圣诞老人(两端都排),每两个人之间隔2米,这个队伍有几米呢?

  四、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教师:最后老师有一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想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请看:

  练*4.在圣诞节这天,老师看见100位圣诞老人一起来给我们送礼物,他们并列排成两队(两端都排),每前后两个圣诞老人之间相距1米,则这个队伍排了有多长?

  六、布置作业

植树问题教案11

  一、教材概述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

  3、经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4、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但是,这个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下的学生。因此,在这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借助围棋盘,动手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来一起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规律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每小组一副围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教师投影出示教材第120页例3情境图。

  教师:图上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下围棋)

  你对围棋有哪些了解?

  师:在这小小的围棋盘下可有不少数学问题呢!

  板书课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投影出示围棋盘。

  师:在围棋盘上一个点可以放一个子。

  (2)出示例3。

  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个棋子?

  师:同学们算得都正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围棋盘最外层摆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动手在围棋盘上摆一摆,数一数,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汇报。

  通过动手摆,认真的观察判断,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

  三、反馈应用

  (1)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投影出示情境画面,出示第1题。

  (2)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2题。

  ①讨论:可以怎么摆放?

  ②最少需要多少盆花?

  (3)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汇报。

  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然后教师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植树问题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植树问题”,是后继学*的准备,需要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2、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4、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的喜悦。

  学*重点:采取什么策略正确解决“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学*难点: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预设过程

  一、尝试解题发现问题

  1、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植树方面的问题。(板)

  2、课件呈现学*材料,请学生尝试。

  3、反馈,形成争议:

  1)100÷5=20

  2)100÷5+1=21

  4、提出研究问题:植树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还是间隔数加1呢?(板)我们来研究。

  二、研究规律

  1、议:在晒场的.一侧(8米)种小树,两端都种,可以怎么种?

  2、生述师画,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

  3、自己尝试画图,完成表格。

  4、议:你发现什么?

  5、:当在路的一侧种树时,如果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也就是等于总长÷间距+1。(板)

  6、分析尝试题的正确解法

  三、练*

  1、变式练*

  2、扩展练*

  1、完成1-1。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尝试完成,并反馈。

  2、完成1-2。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议:怎么求总长?(板)

  3)尝试完成,并反馈。

  3、完成2。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议:从间隔10米,能停41辆,能求出什么?求出总长后,怎么安排这51辆车?

  3)尝试完成,并反馈。

  四、

植树问题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境: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要根据植树要求“动脑筋,领树苗”。

  问题:有一条12米长的小路,一小组要在小路的一边植树,要求每隔2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该领多少棵树苗呢? (大屏幕出示)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1)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你们认为一小组的同学该领多少棵树苗呢?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用画图法或摆一摆的方法“栽一栽”。

  2.尝试不同的栽法,积累研究素材

  师:刚才我们是每隔2米栽一棵树,发现出现了6个间隔,可以栽7棵树。你们还有不同的栽法吗?

  (1) 激发兴趣谈栽法

  (2) 自由选择试栽法

  (3) 交流汇报作记录

  3.观察分析,发现规律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老师记录的这些数据,你会不会有所发现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们思考的结果互相说一说。

  (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集思广益

  (3)班级汇报,总结规律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运用规律,解答117页的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运用规律,解答118页的“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运用规律,解答11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小结:安装路灯问题也是一种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案14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整体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封闭曲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2.会解决问题中“两端都栽”情形的植树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难点:两端栽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口算:(白板出示)

  48÷6=? 13×3+1=? 83+42+17=? 32÷8+1=? (13-1)÷2=

  100÷5+1=? (73-1)÷8=? 12×4=? 1000÷10=? 35÷7+1=

  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生:3月12日

  师:那你们植过树吗?

  生:没有 有

  师:那今天老师就来带领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 “植树问题”吧!

  出示课题(ppt):植树问题

  准备:

  伸出左手 五指张开 每相邻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缝隙,这个缝隙也称做间隔。

  5—4 也称做间隔数是4 ; 4-3 3 ;? 3—2 2 ;?? 2—1? 1 ;

  ?? 那大家植树时是不是这样植的?每相邻两棵树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也称做间距。

  三、探究新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出示课件例题1

  (1)理解题意

  师:认真读题,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关键?

  生:全长100米 ?? ? 一边

  每隔五米 间隔 ?两端都要栽

  问题:一共需要几棵树苗?棵数

  (这些同学审题真仔细)

  师:那什么叫做每隔五米?两端都要栽?

  生: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隔距离是5米?

  小路的最开始和末尾各栽一棵。

  师:同学们说的可真好,那请大家观看课件,跟着老师一起通过ppt再次深刻理解题意,认真看,小声跟着说……好!那你认为一共应该栽多少棵小树呢?

  师: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数来试试。20米(师把100改成20),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让学生清楚看出需要5棵小树苗。师:怎样写算式呢?20÷5=4() 4+1=5()

  (老师重点强调单位名称和答)

  师:把20米换成30米、35米呢?(学生在练*本上计算,后同桌对答案)

  师:那么大家来看黑板上,间隔数和棵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棵数=间隔数+1? 多找几个同学回答

  师:出示课件 一起读。

  师生共同回头看例1,学生在练*本上计算。

  师出示课件ppt例1的计算过程

  100÷5=20(个)

  20+1=21(棵)

  答:一共需要21棵小树苗。

  (表扬—你真了不起,写的跟答案一模一样,点赞!)

  四、巩固练*(ppt呈现)

  1、5路公交车线路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都是1千米,一共设有多少个车站?

  2、把“1千米”改成“2千米”

  3、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侧,每隔4米放一盆植物(两端都放),一共需要多少盆植物?

  4、两侧都放呢?

  5、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都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五、思考题

  学校的大钟8时敲响8下,14秒敲完。11时敲响11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六、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老师很佩服你们的专注力,你们真了不起!那么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本课内容,下课。)

植树问题教案15

  课型新授使用人

  (学生会很快发现: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作 业 设 计

  基础:

  1.填一填。

  (1)下面的线段有( )个点,共有( )小段,不封闭图形的点数和段数的关系是( )。

  (2)在一条长300米的.公路两边种树,每隔4米种1棵(两端都要种),这样一共要种( )棵。

  (3)如下图,在一条防风带上每隔30米种1棵树,这条防风带共种( )棵树,由此可以

  推断出两端都种树时,树的棵树比间隔数( )。

  综合:

  2.选一选:

  (1)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36米,每隔4米摆一盆花,一共需要( )盆花。

  A.8 B.9 C.10 D.11

  (2)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要16个台阶,小红每天回家要走80个台阶,小红家住( )楼。

  A.5 B.6 C.7 D.8

  拓展提升:

  3.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走廊两端都要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扩展2)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

植树问题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问题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树问题教案1

  一、教材

  《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例1讨论的是在校园里的一条小路一边植树,需要多少棵树苗的问题,这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小路全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要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关于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教材给出动物园里绿化队在大象馆和猩猩馆之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在这条小路两端都不栽树。本节课教学第106页——107页例1、例2和做一做的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作了如下调整,把原例1中的路长“100米”改为“20米”,把“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数据改小有利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但并不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旨在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去探究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三种情况中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将例2分成两道题放到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环节,有利于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3.借助直观,通过间隔和数的对应,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4.学生在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化归、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5.能运用所得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和他人合作交流。

  6.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植树问题的价值和作用。

  三、重、难点

  重点:探索规律,建立植树问题模型,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

  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间隔”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

  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情境教学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讲解法为辅。

  学法:以学生发展为本,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为一体。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互动、引出课题

  师:想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聪明的同学请以最佳的状态坐好,都有这个美好的愿望,光说不练可不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上思维的道路,一起去迎接新的挑战吧。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课前思维训练题:

  1.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锯成9段,需要锯几次?

  2.四年级在三楼,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一共要走多少个台阶才能到三楼?(每层台阶数相同)

  师:锯木头和上楼梯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植树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这一环节,旨在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为新课的学*作铺垫,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宽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常事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创设情境,引入学*。

  园林工人打算在一条长20米的笔直小路一边植树,请同学们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帮忙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 (创设为园林工人设计植树方案的情境,贴*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并且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活动中。我还把教材例题100米,改成20米,主要因为我感觉100米的距离还是有些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便于研究。同时也遵从了教参中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

  (二)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同桌二人合作,摆一摆或画一画。

  (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思维环境,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时的不同方法,让思维如花般绽放。)

  3.交流汇报,演示。

  4.比较方案,探究规律。

  (1)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①出示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观察相同点。

  ②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③探究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向学生渗透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的过程。)

  (2)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观察不同点,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

  ②同桌交流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③汇报交流。(板书)

  ④共同探究原因。(演示:树与间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3)小结:

  ①植树问题规律,②解决植树问题方法:先求出间隔数,再看属于哪种类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既然宝贝已经保存在你的大脑里了,那可不能让它天天睡懒觉,得常常拿出来发挥一下它的神奇作用。下面这几道题就需要它大显身手。请看:

  1.有一条500米的石子路,在石子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需要准备几棵树?

  2.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8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4.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练*题设计有层次性,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案2

  课型新授使用人

  (学生会很快发现: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作 业 设 计

  基础:

  1.填一填。

  (1)下面的线段有( )个点,共有( )小段,不封闭图形的.点数和段数的关系是( )。

  (2)在一条长300米的公路两边种树,每隔4米种1棵(两端都要种),这样一共要种( )棵。

  (3)如下图,在一条防风带上每隔30米种1棵树,这条防风带共种( )棵树,由此可以

  推断出两端都种树时,树的棵树比间隔数( )。

  综合:

  2.选一选:

  (1)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36米,每隔4米摆一盆花,一共需要( )盆花。

  A.8 B.9 C.10 D.11

  (2)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要16个台阶,小红每天回家要走80个台阶,小红家住( )楼。

  A.5 B.6 C.7 D.8

  拓展提升:

  3.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走廊两端都要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植树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逆向思维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植树问题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以学生的小手为载体引入本课

  【以学生身体的一部分为游戏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理,顺利解决植树问题中的间隔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亲身实践中,直观地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3月12日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先出示引例: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一边,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使学生明确:间隔数+1=棵数。

  三、巩固练*实际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还原例1,让学生解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会填,让学生现一次巩固总长,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如果路长是10米、15米、25米、30米,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各要种多少棵树呢?先想一想,再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画一画,验证一下!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1)反馈交流:可以种几棵?你是怎么种的?

  (2)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概括规律(板书规律)。

  两端都种时: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

  2、我会算,设计两旁都要栽的.练*。出示119页做一做

  3、智力大比拼,通过两端都要栽的情况顺理成章地使其明白另外两种植树问题。联系生活,完善建构。

  (1)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

  看课件三种情况。(两端种、两端都不种、一端不种)

  (2)想一想,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植树问题吗?请举例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2(两端不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基础上,引出另外不同的种法,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4、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海油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相似。)如

  (1)垃圾箱问题. 为净化环境,公园沿一条600米长的小路一侧设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个(路的一头不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箱?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3)学校召开秋季运动会,在笔直的跑道一旁插彩旗。跑道全长100米,每隔2米插一面(两端都要插)。需要多少面彩旗?

  (4)在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题。教师追问思考过程。

  (5)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多远?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练*紧扣中心,拓展情境,让学生运用规律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完成了建构,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部分内容的学*收获,进一步深入总结,给学生留有回味和发展的空间。】

  2、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更多更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小朋友们排队,如果排成个圈儿,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

植树问题教案4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一共分三种情况,教材在编排时将它们分成三个例题进行教学,分别是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栽一端。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在第一课时就将三种情况全部呈现,并且将重心放在探究只种一端时,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其实只要是只种一端,不管路是几米,间隔数和棵数始终相等,因为树和间隔始终一一对应。处理好了这层关系,理解了一一对应,那么两端都种和两端都不种就可以根据对应思想,通过迁移发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的规律,理解并掌握不同种法中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等能力,初步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建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及“一一对应思想”的应用。

  教学过程

  1、恰好3月份,植树节即将到来,因此在第一环节通过询问植树的好处,渗透环保意识,并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与生活。

  2、第二环节我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通过小小设计师,将枯燥的解决问题转变成灵动的`设计方案。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5米种一棵”什么意思,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只有两棵树之间的5米才是间隔,一边不种树的话那个5米就不是间隔,因此我将示意图这样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间隔。再引导学生猜测并画图,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第二层是本堂课最关键的部分,首先请学生展示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在说的过程中询问学生分了几个间隔,为什么分4个间隔,它是怎么来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三种画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每种种法的名称。然后将探究的重心放在只种一端的情况上,通过列算式,解释算式意义,并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猜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为探究埋下伏笔。有些学生虽然对树和间隔的对应关系有点了解,但难以用语言概括,因此我在课件中用不同颜色描出树和它对应的间隔,闪烁树和间隔,并用圈一圈的方法,便于学生区分和发现,之后安排学生对照着左手,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同桌,深化对对应关系的理解。因为本节课的规律属于不完全归纳法,单靠一个例子是不科学,没有说服力的,所以我增加了300米的小路种树,想象着种树的过程,理解为什么只一端种时,棵数始终等于间隔数。最后运用迁移,理解为什么一个加1,一个减1。

  第三层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它们第一步都是先算什么?数学广角这类题目建模是关键,但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使课显得空洞,这一层主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策略:要知道一共有几棵树,必须先求出间隔数。接着通过例题,使知识得到一个巩固,最后展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感受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更要运用于生活。

  第三环节中设计了两道*题,第二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主要为了培养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隐藏信息的能力,接着通过变式,隐去一座房子又会怎样种。其实在画图时会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那一端空在那不种树,而这道题目可以给出很好的说明,有时候在解决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于这类课我是比较难把握,数学思维如此缜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有所疏忽。

  1、语言不够精炼,会不自觉地重复学生的话。在讲解只种一端的时候,学生对一一对应还是明了。

  2、评价语有些生硬,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时不能及时得做出点评。

  3、探究得太少,自己说得太多。使课堂不够开放。

  4、本节课虽然渗透了解决的方法,先求间隔数,但没有明确间隔数的求法。应该在板书上指明。

植树问题教案5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区别学*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认真观察分析,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回顾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探讨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二、指导练*

  (1)教材练*二十第1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

  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材练*二十第3题

  教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的情况,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

  a.16-1=15 200×15=3000(米)

  b.16+1=17 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页思考题。

  教材练*二十第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号 2号 3号 4名

  第3名 第4名 第2名 第1名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共有三种情况:

  a. 两端都设有电线杆。

  b. 两端都不设电线杆。

  c. 只在一端设电线杆。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会说出:1号第3名,2号第4名,3号第2名,4号第1名

  三、应用练*

  (1)一度长180米的大桥两侧,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①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②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2)小刚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边有15个座位,右边有17个座位。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每排座位一样多 学生独立练*,然后小组交流。

  指2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案6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它不仅能写,能画,其实我们的手指中还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现在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这里有几根手指呢?

  预设:5根

  教师:那手指与手指间的空隙叫什么呢?

  预设:间隔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大家观察一下,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4个间隔

  教师:现在再看,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呢?

  预设:4根间隔

  教师: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3个间隔

  教师: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4根手指之间有3个间隔,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数量关系了吗?

  预设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预设2: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教师:那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呢?

  预设1:手指数=间隔数+1。

  预设2:间隔数=手指数-1.

  教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知,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请看,请大家默读一下:(课件出示问题)。

  引例:同学们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那么这条路的一边将被树隔成了几段?

  教师:告诉我们 哪些条件?(提问)要求什么问题?(提问)

  教师:同学们先用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动手并提问完成)

  教师:这里的有几个间隔?

  预设:4个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

  预设:20÷5=4

  教师: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分别提问)

  预设:20表示这条路的长度(一般我们把它称为总长),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间隔长),4表示有4个间隔。

  教师:4个间隔相当于4段,所以我们数学上通常把有几段称为段数。所以4后面的单位是段。因此我们就得到了公式:全长÷间隔长=段数(提问)。根据除法算式中的关系,间隔长该怎么求?(提问)段数该怎么求?(提问)

  教师:那现在如果我想在这条路上种树,一共需要几棵树苗呢?

  预设:5棵。

  教师:怎么列数学关系式?(提问)

  预设:4+1=5(棵)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呢?

  预设:因为两端都栽。

  教师:你们都跟他一样吗?所以你发现了树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提问推出棵树与段数的两个公式)

  教师:刚才我们是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那现在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呢?你还会吗?请看例1(课件出示例1)。大家在书本上完成。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请同学上台展示)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连例题都难不倒你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可是,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大家请看(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实例)可见植树问题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就请大家应用刚才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

  教师:今年的圣诞节刚结束,为了度过一个美好的圣诞节,张老师前几天在家可花了不少的心思!你们看——(分别出示3道练*)

  练*1.我买了装礼物的袜子,像这样每两只袜子之间隔0.5米,挂成一排长8米(两端都挂),一共买了几只袜子?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题目难度加大。(做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说)

  练*2.我又买了21只铃铛,挂成一排,长6米(两端都挂),每两只铃铛之间要隔几米?

  练*3.我还买了像圣诞树的衣服来装扮,15人排成一排,迎接圣诞老人(两端都排),每两个人之间隔2米,这个队伍有几米呢?

  四、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教师:最后老师有一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想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请看:

  练*4.在圣诞节这天,老师看见100位圣诞老人一起来给我们送礼物,他们并列排成两队(两端都排),每前后两个圣诞老人之间相距1米,则这个队伍排了有多长?

  六、布置作业

植树问题教案7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而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维方法。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这个数学内容既需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再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解题不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培养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

  能够应用本节所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的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建构数模,探寻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每组一张表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到了吗?”“对!就是这双勤劳的双手。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五指张开,看看你能想到哪个数?”“5是指5个手指,胡老师想到了4,你知道在哪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是4。”

  “现在看老师的手变魔术了,5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你们找出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指名说)

  2、找间隔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请看大屏幕。你找到间隔了吗?”(出示课件2—4)

  “我们的身边还有间隔吗,一起来找找吧!”

  3、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5、6。师:“你更喜欢那组画面?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

  “对!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说到植树,大家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师:“春天到了,为了美化校园,我们学校也要植树,想当环境设计师吗?看看具体要求。”(出示课件7、8)

  1、设计不同方案

  师:“画一条线段表示12米的小路,你想怎么载就用示意图或线段图画出来吧!”教师巡视。

  2、展示不同方案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问:“你是怎么画的?”

  师板书三种情况,分别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两端都栽的情况。”

  3、小组探索、加强体验

  (1)提出问题

  出示例1(课件9)学生默读题目,找出关键词并做解释。

  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指名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板书。

  师:“现在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种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

  (2)验证猜想

  演示课件9师:“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路,两端都种,先在头上栽一棵,再一棵一棵的栽……这样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老师也有同感,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想知道吗?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这里1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种看。”(出示课件10)

  分组画出不同路长的栽法,小组展示栽的棵数。师“为什么这么画?”

  (3)总结规律

  小组内填写表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规律

  “刚才通过画图知道了棵数,能不能通过计算得到呢?”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你知道例1的答案了吗?会列式计算吗?”(出示课件11)

  4、运用规律

  (1)现在我们的小手的5个手指看成5棵树,你能说说今天发现的规律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出示课件12“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有8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有10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如果已种了6棵树有几个间隔?如果已种了10棵树有几个间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现象小明就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咱们来看看吧。

  1、公共汽车上(出示课件13)

  2、公路上(出示课件14)

  3、上楼梯(出示课件15)

  4、钟表上(出示课件16)

  引导:师边模仿钟响边板书,学生击掌感受第一响与第二响之间有间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对!今天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的重要规律,我们是怎么得到的?”“你还学到了什么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

  “收获方法比收获知识更重要,祝贺大家!”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路长÷间距

  路长=间隔数×间距

  100÷5+1=21(棵)

植树问题教案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P117- P11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根据生活实景信息回答问题。

  (1)公园的一侧一些树,数了数有6个间隔,一共栽了几棵树呢?(7棵)

  (2)庄老师家在6楼,从1楼到6楼要爬几层楼?(5层)

  (3)河边的护栏有5根铁链,需要几根柱子?(6根)

  4、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5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铁链需要几根柱子等,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

  二、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图,展示)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画的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2)比较一下这几种作图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看起来清楚?(是啊,用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用的。)

  (3)通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4)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栽的树,几个点就是几棵树,通过画图,我们知道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植树棵数间隔数

  6 7

  (板书: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

  师:今天表现真不错,一下子就能找到这其中的规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谁敢接受检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么我们一起来。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谁能大声清楚朗读这个题目?

  (2)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5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

  (3)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3)这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

  (4)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5)为了看起来更清楚,老师把这张图移到了电脑上,你能猜猜许老师画图的意思吗?从这张图上你可以了解些什么信息?谁也知道了也想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的?

  (6)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7)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①出示学生各种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②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我认为……)

  ③擦去错误答案,剩下正确答案:100÷5=10(个)10+1=11(棵)

  ④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10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

  ⑤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2、试一试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看看谁还会?

  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决定在全长120米的求索大道一边插上彩旗,每隔8米插一面旗(两端都插),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1)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2)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

  师:恭喜大家,顺利通过检查!你们还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35×6=210(米)

  (6)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

植树问题教案9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1) 在100米的小路边,每隔5米种一棵柳树,两端都要种,一共种了多少棵?

  (2) 校园图书馆和体育馆两栋楼之间长40米,每隔4米种一棵柏树,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第一题)1000÷2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师:40÷4求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减1呢?(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你能说说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1、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

  板书课题: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2、运用规律。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2)理解圆形的株数与间隔数相等,

  列出算式:12÷2=6(盆)

  3、课件出示一个圆形,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

  4、发现规律: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 。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盘花,一共需要多少盘花?

  5、学*例题:

  (1)课件出示例题。例:在围棋的每边都放19个旗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放多少个旗子? (2)生读题,独立列出算式

  学生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索会出现如下几种方法:

  方法1:直接点数出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72个棋子。

  方法2:列式:19 ×2+(19-2)× 2=72(个)

  方法3:列式:(19-1)×4=72(个)

  方法4:列式:4+(19-2)×4=72(个)

  方法5:列式:19×4 - 4=72(个)

  以上方法,教师引导比较:除方法1外,其余算法都抓住了4个角上的棋子不能重复计算的关键点。

  6、探究规律。

  (1)首先理解封闭图形 围棋盘的最外层是一个正方形,像这样首尾相连没有开口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课件出示)

  (2)提问: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部分学过的封闭图形。学生任选一个,用小圆点代替棋子在封闭图形中画一画,数一数,想一想,会有怎样的发现? (3)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寻找规律,学生交流说出:棋子数=间隔数的结论。

  提问:这和我们学过的哪种植树情况一样呢?(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链接,迁移到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情形。)这是巧合吗?想不想继续研究? 学生研究发现 :如果将画好的封闭图形沿着一圆点断开拉直就变成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模型,利用原理逆向思维再次验证棋子数=间隔数这一规律。

  (4)回到原题:围棋盘最外层每边有19个棋子,即每边有(19-1)个间隔,4边共有18×4=72(个)间隔。因为最外层的棋子数=间隔数,所以72个间隔也就说明有72个棋子。 列式:(19-1)×4=72(个)

  (5)请一学生板演,并说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9-1=18(段) ----表示19个旗子有18段间隔 18×4=72(个)----表示最外层的总数 答:最外层一共可以放72个旗子。 (6)引导学生说出公式: 最外层的总数=(每边的棵树-1)×边数

  7、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摆棋子:一个四边形,每个顶点都摆一个。

  (2)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设问:100-1求的是什么?乘4呢?(为什么要乘4?)

  (3)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4)如果在一个正五边形的边上摆,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

  小结:看来,在封闭图形中的植树,只要先求出每边间隔数,再乘边数就可以求出最外层的总棵树。但是要注意在求每边间隔数时,要用棵数减1,你知道为什么吗?

  8、摆花盆:完成做一做第2题 问题:

  沿正方形的池塘边植树,要求每边都植4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三、巩固延伸

  解决问题:

  1、沿一个正三角形实验田的外边,每边种8棵向日葵最少能种几棵?

  2、16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若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相隔1米,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课后延伸题

  1、“四(4)班”召开班会时,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5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5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子?

  2、公园里的花坛有以下几种形状,请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形状,计算一下如果每边放4盆花,至少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下课了,这节课你又收获吗?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株数=间隔数

  最外层总数=间隔数×边数

  五、作业布置

  教材122页的第4、6、7、8题

植树问题教案10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触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个单元的一节内容。和前几册教材一样,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学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泡沫条、小树模型、表格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植树方法的多样化

  师:春天是个植树的好季节,你们知道植树有哪些好处吗?

  植树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兰兰想在门前小路的一侧种上三棵小树苗来美化环境。你们能帮她设计出一种方案吗?

  请学生上台用课件演示:鼠标移动书苗介绍设计方案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在小路两端各栽一棵,中间栽一棵;有的'学生把三棵都栽在中间;有的学生从一端栽起,另一端不栽。】

  师示范给一种方案命名,其他方案请学生命名。

  结论:(1)两端都栽。

  (2)只栽一端。

  (3)两端都不栽。

  (板书)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常见的植树问题,整体地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设计方案并冠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1)出示例1:六年级的学生想在全长100米的校园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小树苗?

  读完题目,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猜猜看,一共要准备几棵小树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惯。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学具操作,初步探究

  到底谁的答案是对的呢?我们先取100米中的一小段20米来研究。

  小组合作,用学具模拟栽树。思考:两端都栽的时候,应该栽多少棵?

  学生展示学具,汇报模拟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汇报:每隔5米栽一棵,所以在5米,10米,15米,20米的地方各栽一棵。两端都要栽,所以在0米的地方又栽一棵,一共是5棵。】

  (3)教学画线段图

  我们用一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用几个点来代表小树苗。这就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线段图,线段图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思考。(课件展示)

  师:这几个点除了可以代表小树苗,还能代表其他的东西吗?引导学生发现点可以表示很多物体。

  师: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用哪个词语来表示呢?(间隔)

  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间隔,能举些例子吗?

  刚才在植树中,你们发现了几个间隔(数)呢?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是数出来的,可能会说是算出来的……每一种方法教师都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老师呈现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让学生利用学具模拟实际种树去检验,学生兴趣比较大,做到人人动手实践,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并自然过渡引出线段图,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师:同学们在刚才栽树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发现植树时要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除法来解决。】

  (4)感知规律

  如果让你们来栽树,在这条20米的小路上,要使每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树?

  【学情预设:学生会提出每隔1米,2米,4米,10米,20米栽一棵。】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间隔填上。

  小组合作:选择一、两种间隔,用喜欢的方法找出间隔数和棵数,填入表格中。

  总长

  间隔(米)

  间隔数(个)

  棵数(棵)

  20米

  (两端都栽)

  5米

  4个

  5棵

  1米

  2米

  4米

  10米

  20米

  填好表格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可以用画线段图、算一算、数一数等方法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选择方案,并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找出间隔数和棵数,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展示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法,体现“不同的学生学*数学的水*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

  谈论交流:两端都栽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两端都栽树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板书:(两端都栽)间隔数+1=棵数

  质疑:为什么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在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一。】

  (5)练*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你们用刚才所学的规律以抢答的形式来帮忙解决。

  两端都栽时,7棵树有几个间隔呢?9个间隔有几棵树?12棵树有几个间隔呢?20个间隔有几棵树?……

  【设计意图:全体学生一起抢答,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6)验证

  我们利用这个规律来算一算,两端都栽时,100米到底应该种多少棵树?看看前面哪些同学猜对了。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时利用所学的规律加以验证。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应用规律

  (1)任意一纵队的学生起立

  师:谁能应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提几个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有几个间隔?头尾两个同学相距多少米?每相邻两个同学间隔有多少米?】

  (2)学校小路一侧插上12面彩旗,两头各插一面,每两面彩旗之间相隔6米,这条小路长多少米?

  (3)工人架设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长100米,从第1根到第9根之间要拉多长的电线?

  (4)学校组织40名同学参加车鼓队排练,请你设计一下队形?可能会排成几排?

  【学情预设:1排、2排、4排、5排、8排……】

  师:如果老师想排成一排,每两个同学的间隔是2米,想想,这个车鼓队伍头尾相距多少米?

  如果老师想排成两排呢?

  (5)我们的城市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市里决定在一条长20xx米的街道两侧安装节能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算算看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设计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孩子们身边的问题,解决学校的问题,解决社会公益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的理念。】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想对老师或者同学们说的呢?

  五、课外思考

  为了进一步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准备沿着宣传廊一旁摆上漂亮的花。宣传廊全长约60米,如果每隔6米摆一盆花,你想怎么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

  【设计意图: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设计思路: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上课伊始,对学生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植树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植树中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生经历了猜猜,试试,画画,填填等多种学*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学生自由选择方案,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练*巩固环节,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本课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作为课堂的中心点,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植树问题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 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纸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

  总 长(米)

  20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 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2. 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碑的大钟及题目。

  **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植树问题教案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掌握已知间隔长度和全长,求间隔数的方法,以及已知间隔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 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新授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

  猜一猜,谁的思路对。

  (6)集体反馈,发现规律。

  经过集体交流,发现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100米长的小路上共有20个间隔,那么就可以栽21棵树。

  (7)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因为植树总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一共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植树多少棵。

  (8)研究列式的方法。

  100÷5=20(段)

  20+1=21(棵)

  教师表扬能自己正确列式的学生,并请他们阐明思考过程。

  2、尝试。

  (1)出示例题:在一条18米长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多少盆花?

  (2)读题,理解题意。

  (3)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4)找寻数量间的关系。 同伴探究,并得出结论。

  (5)独立列出算式。

  (6)集体反馈。

  指名板书:18÷3=6(段)

  6+1=7(盆)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步的意思。

  3、巩固练*

  1)有一根绳子,每隔2米挂一盏灯笼,起点和终点都挂,共挂了14盏灯笼。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学校领操台前从起点开始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3)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4)一个小学生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三楼上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棵数和全长,求间隔长度的方法,以及已知棵数和间隔长度,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提问:已知全长和间隔长度,怎样求棵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那么已知间隔长度和棵数,怎样求全长呢? 答后板书: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二、新授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另一种植树问题。

  1)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

  (1)读题,理解题意。

  (2)投影出示教材图,帮助理解。

  (3)分组看图讨论。

  (4)尝试列式计算。

  (5)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60÷3=20(段) 20-1=19(棵) 19×2=38(棵)

  (6)质疑。

  为什么减1?(因为两端都不种树,所以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为什么要乘2?(因为是在两馆间的路两旁植树,所以要乘2) (7)比较与例1的不同。 先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例1是两端都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 例2是两端都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少1。 (8)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讲述: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60米里面有多少个3米,就是多少个间隔。我们知道大象馆和猩猩馆在路两端,也就是说两端不栽树,所以间隔数就比植树的棵数多1。

  2)小游戏。

  这里有一张彩纸条,老师想把它等分成2份,需要用剪刀剪几次?(一次) 请你们拿出彩纸条,分别把它们分成3段、4段、5段,看一看要剪几次。 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少1。

  3)巩固练*

  1、两根栏杆之间每隔3米放一个障碍物,一共放了8个。这两根栏杆相距多少米?

  2、两栋楼之间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 15棵。这两栋楼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地相距4千米,每隔800米设一个站牌(甲、乙两地各设一个)。甲、乙两地一共设有多少个站牌?

  4、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米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棵数=间隔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前两节课都学*了有关“植树问题”的哪些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忆内容,教师整理板书:

  (1)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多1。 全长、棵数、间隔长度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

  (2)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也就是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

  全长=间隔长度×棵数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 (3)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比间隔数少1。

  棵数=全长÷间隔长度-1

  间隔长度=全长÷(棵数+1)

  2、设想。

  你还知道有关“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给同伴做一个介绍,说一说你是从哪知道或学到的。

  3、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第三种“植树问题”,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也很有意思,看谁最先发现规律。

  二、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从情境中知道张伯伯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m,每隔10m栽1棵树,问题是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引导学生:把这类问题转化成在封闭的图形上植树的问题。

  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无论什么图形,只要起点和终点重合,即首尾相连就是封闭图形。

  师:观察封闭图形上的棵数与间隔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棵数等于间隔数。 教师板书。

  师:本题该怎么解答呢?

  生:因为圆形池塘是封闭图形,根据“棵数等于间隔数”解答。120÷10=12(棵)

  师:如果把圆拉成直线,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下图:

  生:间隔数与棵数相同,也就是相当于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树的.情况。

  2、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自主探究或同伴共同探究。

  (5)集体交流。

  (6)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7)套用关系式进行验证。 (8)解答。150÷15=10(盏)

  三、巩固练*

  1、一个圆形花坛,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2米栽一棵树。共需树苗多少棵?

  2、社区有一块正方形活动区,每边都栽种19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多少棵?

  3、时钟6时敲6下,10秒敲完。那么12时敲几下,需要几秒?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条件,解决“植树问题”。

  2、熟练应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

  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难点:熟练运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这几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

  四(1)班同学办安全小报,全班48人每人展示一张。在每张作品的四个角都钉上图钉,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小组讨论,制订方案。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重点是根据条件研究计算方法。

  (4)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

  ①共1行,每行48张。列式:(1+1)×(48+1)=98(个)

  ②共2行,每行24张。列式:(2+1)×(24+1)=75(个)

  ③共3行,每行16张。列式:(3+1)×(16+1)=68(个)

  ④共4行,每行12张。列式:(4+1)×(12+1)=65(个)

  ⑤共6行,每行8张。 列式:(6+1)×(8+1)=63(个) 还有其他方法吗?

  最简单的方法是48×4=192(个)。

  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浪费图钉,生活中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法。

  (5)说一说,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布置展板。

  (6)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2、拓展。

  (1)板书练*。

  李明上楼,从第一层到第三层要走36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走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各层之间台阶数相同)

  (2)理解题意。

  (3)尝试解答。

  (4)交流反馈。

  (5)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讲述:我们把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看作1个间隔,第二层到第三层看作1个间隔,所以李明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共走了2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求出每相邻两层楼梯之间的台阶数为36÷(3-1)=18(级)。而从第一层到第六层共走了5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可得,18×(6-1)=90(级)。 (6)归纳。

  这道题从表面看并不是“植树问题”,但是我们把层数看成棵数,可以抽象成为一条线段上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巩固练*

  (1)计划在一条长8064米的水渠的一条边上植树,包括两端在内,共植169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椭圆形的跑道周长是400米。每隔40米装一盏红灯,两盏红灯之间装2盏绿灯。一共装多少盏灯?

  (3)舞蹈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舞蹈队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4、学生独立完成练*二十四的题目,并逐一校对。

植树问题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学*纸。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引入做铺垫:

  1.师:同学们,记得上一次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除了一个谜语,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谜语。

  师说谜语,学生回答(手)

  师:真厉害!现在举起你们的右手,手心向我,尽量把五指张开,大家看,每两个手指间都有一段?(距离)。在数学中,我们把这一段距离就叫做一个间隔。(板书:间隔)5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4个),4个手指呢?(3个),3个手指呢?(2个),2个手指呢?(1个)。好,同学们可以把手放下了。

  2.现在请第一小组的前5位同学站起来,站起来的这5位同学之间有没有间隔?(有)。从第一位同学到最后一位,一共有几个间隔呢?(4个)后面一位同学也请站起来,现在有几位同学?几个间隔呢?(6位,5个),再站起来一位,现在是?(7位同学,6个间隔)。好,请坐,谢谢你们。

  手指之间有间隔,刚才站起来的同学间有间隔,我们在植树时,树与树之间也要有间隔,那么今天我们就以植树为例探讨与间隔数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植树节到了,同学们要在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理解题意:

  师:在这道题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回答(总长度100m,5m一棵)。课件演示。

  师:每隔5m一棵是指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m,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长度。

  师:还要注意哪些重要的信息?生:一边。师:一边是什意思?路有左右两边,只要在一边栽树,另一边不栽。生:两端要栽。师:路的起点和终点都要栽。

  课件演示。

  3.学生猜想:

  师:你们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谁来说说。

  生回答。怎样得到的.。师板书:100÷5=20(棵)等等。

  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哪一种猜想是对的,我们要检验一下,你们认为怎样检验?(画图)100m的小路每5m画一棵,5m画一棵,这样画下去你们觉得?(太麻烦)。为什么麻烦?(100里面有20个5m),怎么办呢?

  像这样数据大、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选择100m中的一小段,如果是15m的小路,可以栽几棵?20m呢?

  4.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纸,我们用线段表示小路,把小路的长度缩小100倍,学*纸上15cm的线段表示15m的小路。20cm表示20m,我们用5cm一个间隔表示5m一个间隔。可以用你喜欢的图案表示一棵树。画好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操作。师巡视。画好的互相检查。

  5.学生汇报:

  师:请一个同学汇报一下结果,15m的小路?生:3个间隔,4棵树。

  师:同意吗?我们来演示一下栽的情况。首先起点处栽一棵,隔5m栽一棵。

  第3棵树时,师问:还要栽吗?(要)为什么?(两端都要栽)起点栽一棵,终点也就是末尾也要栽一棵。

  大家看,15里面有几个5m?(3个),也就是3个间隔。1、2、3,3个间隔,1、2、3、4,4棵树。3个间隔4棵树。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20m的小路?(4个间隔,5棵树)。我们来看,(课件演示)还是5m一个间隔,终点还要栽一棵。20里面有几个5m?(4个)几棵树?(5棵)。4个间隔5棵树,回答正确。

  6.尝试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不画图,你知道25m要栽几棵树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列式。汇报,师板书:25÷5=5(个间隔)5+1=6(棵)

  学生说列式想法:5m一个间隔,25m里有几个5m就有几个间隔,求出的是间隔数,棵数比间隔数多1,所以要加1。

  师:为什么要加1,你怎么知道棵数比间隔数多1(从刚才表格得到的规律)你们同意吗?(同意)。

  7.理解规律:

  如果说5个间隔就栽5棵树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来看,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5个间隔就是5棵树,这样栽完了吗?(没有)为什么?(末尾没栽,这是一端栽一端不栽)5个间隔栽5棵树行吗?(不行),应该栽几棵?(6棵)。

  要使两端都栽树,棵树和间隔数有一个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

  (棵树比间隔数多1,反过来,间隔数比棵树少1)

  8.巩固强化,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间隔栽几棵树?20个间隔栽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非常好!

  如果用一个等式来表示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写?

  间隔数+1=棵树(棵树—1=间隔数)

  大家把这个关系齐说一次。

  要求棵数必须要知道?(间隔数)

  已知总长度和间隔长度怎样求间隔数?

  总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齐读一次。

  9.运用方法,验证例题:

  师:现在我们回到例题,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要栽多少棵树?你猜对了吗?

  看看黑板上这种做法对吗?生回答,集体讲评。课件出示正确列式。

  三、巩固练*:

  1.同学们在全长4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8m栽一棵树(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学生完成,板演,讲评。、

  把一边改为两旁,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 工人叔叔正在架设电线杆,相邻两根间的距离是200m。在总长3000m的笔直路上,一共要架设多少根电线杆(两端都架设)?

  师:这道题和我们今天学的植树问题有联系吗?(有)谁来说一说。

  生回答,师引导找到联系,在课件上标示。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集体讲评。

  3.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独立完成,师提醒:先求间隔数。

  四、课堂小结。

  (略)

植树问题教案14

  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在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学会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 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和探索的兴趣。

  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思考: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出示表格

  总长 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即间隔(米) 两端都种

  间隔数 棵数

  我的发现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二、课堂达标

  1.算一算

  在全长20xx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2.想一想

  学校校园内一条小路的一旁从头到尾共有35棵树,每两棵树相距5米。这条小路共有多长?

  3.楼梯问题

  学校教学楼每层楼梯有24个台阶,老师从一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老师走到了第几层?

  三、知识拓展

  广场上的大钟7时敲7下,12秒敲完,10时敲10下,需要几秒钟敲完?

植树问题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118页例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的是有关数学广角的“植物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人手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让你们猜个谜语好不好?出示谜面:(打一  我们在排队时,也出现了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某种关系。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排队(先请三人起来排队)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再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继续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

  通过观察同学们刚才排队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人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人数比间隔数多1,或者间隔数比人数少1……)

  3、引入植树问题的学*。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队列中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称为植树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4、刚才我们谈到的手指和队列的问题都是植树问题,大家能说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吗?教师举例:(上课和铃声、整点敲钟报时、美国五年一届的总统选举)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每隔5米是指什么,两端要栽……,并重点理解“每隔5米”就是指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间距;两端:也就是这行树的两头)然后教师提问: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答案呢?(如果要求同学们通过画图证明,每5米1棵,那究竟要画到什么时候呢?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那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我们可以把这条路看作较短的10米、15米、20米……通过画图得出规律,再根据规律求100米路要植树的棵数),这是在我们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花繁为简法”。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学生实践记录单

  出示实践记录单后,教师先示范画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间距,间隔数,线路总长”等,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线路总长、间距、间隔数”。

  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在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线段图),学生通过画图探究,逐渐对总长、间隔距离、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建模。

  c、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那么在长25米和30米的小路上呢?

  (1)学生自主活动,完成实践记录单。(学生完成这个表格后,教师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并提问:怎样求间隔数?怎样求棵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全长(米)10 15 20 ┉

  间距(米)5 5 5 ┉

  间隔数(段)

  ┉

  棵树(棵)

  ┉

  (2)观察表中的棵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全班齐读规律。

  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应用这个规律,我们能不能解决例1的问题?(全班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教师提问: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间隔数)20+1=21为什么还要+1?(因为两端要种的棵数=间隔数+1)刚才我们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数,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3、解决实际问题(口答)

  ①教师说间隔,学生说棵数。(或者教师说棵数,学生说有几个间隔。)

  ②小组内各同学互相出题。

  小结:

  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如果知道了间隔数和间距(每两棵树的距离),怎样求总长呢?(引导学生说出:总长=间隔数×间距(板书)

  4、完成“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中的间隔数是多少,间距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教师可再进一步提问:如果在公路的两侧植树,又该怎么做?)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怎样求植树的棵数,求间隔数,求植树的路线的总长度,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的,就是要运用好段数与点数之间的.规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拓展

  1、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练*

  全路长(米)间隔距离(米)间隔数(个)棵数(棵)

  1 30 5

  2 50

  10

  3

  4

  21

  4 1000

  101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0时敲响10下,需要多长的时间?

  3、小明要在全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如下图),请你帮小明设计一下植树方案。(此题留待学生思考,为以后教学只栽一端和两端不栽做铺垫)

  四、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谈谈收获,教师总结。

  五、作业

  完成教科书练*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原型,新课程教材把它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06-108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中,我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用画图方法模拟实际栽树。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化繁为简,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其次,通过画线段图,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既培养了数学思想能力,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想的合理性。其后,改变间距,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验证,并完成表格,从而发现规律。在用“数形结合”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活实例,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是进行变式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画图探究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小组比较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楚,以致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出现操作困难,影响操作效果。

  二是练*设计不够精。因为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所以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扩展3)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

《植树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植树问题》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植树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P117- P11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根据生活实景信息回答问题。

  (1)公园的一侧一些树,数了数有6个间隔,一共栽了几棵树呢?(7棵)

  (2)庄老师家在6楼,从1楼到6楼要爬几层楼?(5层)

  (3)河边的护栏有5根铁链,需要几根柱子?(6根)

  4、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5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铁链需要几根柱子等,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

  二、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图,展示)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画的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2)比较一下这几种作图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看起来清楚?(是啊,用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用的。)

  (3)通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4)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栽的树,几个点就是几棵树。通过画图,我们知道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植树棵数 间隔数

  6

  7

  (板书:棵数-1=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

  师:今天表现真不错,一下子就能找到这其中的规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谁敢接受检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么我们一起来。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 谁能大声清楚朗读这个题目?

  (2) 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5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

  (3) 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3)这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

  (4) 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5) 为了看起来更清楚,老师把这张图移到了电脑上,你能猜猜许老师画图的意思吗?从这张图上你可以了解些什么信息?谁也知道了也想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的?

  (6)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7)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① 出示学生各种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② 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我认为……)

  ③ 擦去错误答案,剩下正确答案:100÷5=10(个) 10+1=11(棵)

  ④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10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

  ⑤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2、试一试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看看谁还会?

  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决定在全长120米的求索大道一边插上彩旗。每隔8米插一面旗(两端都插),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1)

  (1) 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

  (2) 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

  (3) 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

  3、巩固新知

  师:恭喜大家,顺利通过检查!你们还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5)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 35×6=210(米)

  (6) 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

《植树问题》教案2

  教学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台,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探索、掌握解决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方法。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解决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封闭图形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1.问题一:(出示图片)正方形桂花树台一边也要摆花,量一下边长是9米,每一米摆一盆,请大家帮助算一算,要几盆花?

  反馈:谁来告诉大家要摆多少盆花?

  预设:生1:91+1=10盆;生2:91=9盆;生3:91-1=8盆

  师:这里都有91这是什么意思?+1就是求出了什么?不加的就是求出了什么?-1求出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用以前学*的植树问题帮我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

  2.问题二:如果桂花树的正方形木台四周都要摆上10盆花,共要多少盆花?

  [通过展示校园中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创设情境,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生1:40盆,

  生2:36盆,

  师:到底是36盆还是40盆,要知道哪个答案是对的,怎么办?

  (让学生互相争论)(听听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说画最好,如果学生说其他,教师可以介入说:老师这儿有个建议。)

  小结:看来有些同学认为用画一画的方法比较好是吧,那就请同学们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来验证到底是需要多少盆?

  (二)多元表征,感知模型

  1.出示学*建议:

  (1)你可以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说明你的答案是怎么来的

  (2)你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材料1),画一画,圈一圈。并写出算式。(花盆可以用符号表示)

  (3)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说一说你的方法。

  [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的意识。]

  2.反馈: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学生的四种方法都出来,再讲评每一种方法)

  预设:

  生1:102=20,82=16 20+16=36;

  生2:94=36;

  生3、84+4=36;

  生4:104-4=36;

  师:你能解释一下是怎么想的吗?(听完学生说自己的思路如果他没画图的',问一下用同样的算法,但是画图的)

  [通过多媒体投影直观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回顾:刚才我们这四种方法解决了问题.(课件演示)

  [通过信息技术动态展示不同的解题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之中找到相同点,将各种算法统一起来,散而不乱,达到了多样化之后的优化,让学生经历多元表征,充分感知数学模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索出了这四种不同的策略来解决了同一个数学问题。

  (三)探索规律,有效建模

  1.抛出问题:除了给桂花树正方形的台摆鲜花,在学校的其他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地方也要摆一些鲜花,

  每边6盆,一共要多少盆? 每边4盆,一共要多少盆?

  2.反馈:你是怎么算的?(结合图说明算式的意思)

  预设:

  生1:63=18 46=24

  生2:63-3=15 46-6=18

  生3:63+3=15 46+6=30

  3.讨论: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告诉我们这些封闭图形上每边摆花的盆数,求花盆总数可以怎么求呢?

  小结:我们从正方形,三角形,六边形等等作为研究的材料,发现了在这样的封图形上植树的棵数就是(每边盆数-1)边数=盆数

  4.

  展开:圆坛一周全长16米,如果沿着圆坛一圈每隔2米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几盆花?

  学生自主探索。

  交流评价:一共种几棵?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在圆上放花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多媒体演示并讲述想法)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将在圆坛上摆花的问题和线段上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

  小结:花盆数=间隔数

  [让学生在电脑上直观操作,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思维碰撞中学生们认识到在圆坛上摆花的问题可以和线段上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轻松地找到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5.提升:在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上摆花盆的总数与间隔数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

  (1)学生探索

  (2)反馈

  (3)演示:将这些图形拉伸为圆,并转化为线段。

  小结:其实在所有封闭图形上,都具有花盆数=间隔数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求花盆总数,可以先求出间隔数。

  [通过电脑动画的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所有的封闭图形植树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在圆上的植树问题,并且有和在线段上一端栽树的情况一样。这样,又一次沟通了各个封闭图形之间的联系,轻松突破的本课难点。]

  (四)拓展提升,实践应用

  1.学校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了摆花设计方案征集。有以下三种,请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方案吗?

  2.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植树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和植树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比较的方法,找“植树问题”的规律。

  【学期与教材分析】: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等,其目的在于通过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同的教师在处理植树问题的教学上各有差别,而俞正强老师,一个衣着朴素、老式的布鞋、光亮的脑门、憨厚的笑容,对“植树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和见解,他抛开课本给出解决植树这类型问题的方法,从练*题的引入出发,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概括能力,从而初步认识植树问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为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俞老师从简单的*题着手,进一步联系到生活中的植树等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练*引入,构建新知。

  课前创设简单易懂的题目“20米,*均每5段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0÷5=4(段),紧接着引出例题“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学生列出算式20÷5=4。

  俞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询问,为什么用除法?问题(1)中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练*中,突现知识的起点----*均分。而不同点又是什么?一是求点数,一个求线段。那么一共可以栽几棵树呢?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一共可以栽4+1=5(棵)树,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展开教学。

  二、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俞老师多次引导学生观察、假设、思考,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端点,也就是要在5棵树。使学生发现和理解,植树问题并非简单的除法就可以解决,植树问题种在的'地方就是点,而非线段上,接着俞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生活中哪些人把什么做在点子上?学生通过思考后纷纷答道:电线杆、垃圾桶、栽花、纽扣、排队等,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俞老师提出问题“段数和点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树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体验是构建的基础,俞老师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理解植树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让一排学生当“点”每2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树?转变为如果路尽头有了一座房子,我们该怎么植树?如果路的头尾各有一个房子,又怎么植树?栽几棵?简单实在的实际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良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了,本节课也因此达到了升华。

  总之,本节课,以学生的设计为出发点,通过线段这一简洁、直观的方法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进而透过现象发现不同情况下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俞老师没有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真正是一节难得的常态课,值得我学*和借鉴。

《植树问题》教案4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1) 在100米的小路边,每隔5米种一棵柳树,两端都要种,一共种了多少棵?

  (2) 校园图书馆和体育馆两栋楼之间长40米,每隔4米种一棵柏树,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第一题)1000÷2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师:40÷4求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要减1呢?(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你能说说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1、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

  板书课题: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2、运用规律。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12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2)理解圆形的株数与间隔数相等,

  列出算式:12÷2=6(盆)

  3、课件出示一个圆形,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

  4、发现规律:在圆形的花坛上种树,棵数=间隔数 。

  圆形花坛的一周全长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2米摆放一盘花,一共需要多少盘花?

  5、学*例题:

  (1)课件出示例题。例:在围棋的每边都放19个旗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放多少个旗子? (2)生读题,独立列出算式

  学生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索会出现如下几种方法:

  方法1:直接点数出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72个棋子。

  方法2:列式:19 ×2+(19-2)× 2=72(个)

  方法3:列式:(19-1)×4=72(个)

  方法4:列式:4+(19-2)×4=72(个)

  方法5:列式:19×4 - 4=72(个)

  以上方法,教师引导比较:除方法1外,其余算法都抓住了4个角上的棋子不能重复计算的关键点。

  6、探究规律。

  (1)首先理解封闭图形 围棋盘的最外层是一个正方形,像这样首尾相连没有开口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课件出示)

  (2)提问: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部分学过的封闭图形。学生任选一个,用小圆点代替棋子在封闭图形中画一画,数一数,想一想,会有怎样的发现? (3)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寻找规律,学生交流说出:棋子数=间隔数的结论。

  提问:这和我们学过的哪种植树情况一样呢?(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链接,迁移到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情形。)这是巧合吗?想不想继续研究? 学生研究发现 :如果将画好的封闭图形沿着一圆点断开拉直就变成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模型,利用原理逆向思维再次验证棋子数=间隔数这一规律。

  (4)回到原题:围棋盘最外层每边有19个棋子,即每边有(19-1)个间隔,4边共有18×4=72(个)间隔。因为最外层的棋子数=间隔数,所以72个间隔也就说明有72个棋子。 列式:(19-1)×4=72(个)

  (5)请一学生板演,并说出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9-1=18(段) ----表示19个旗子有18段间隔 18×4=72(个)----表示最外层的总数 答:最外层一共可以放72个旗子。 (6)引导学生说出公式: 最外层的总数=(每边的棵树-1)×边数

  7、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摆棋子:一个四边形,每个顶点都摆一个。

  (2)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设问:100-1求的是什么?乘4呢?(为什么要乘4?)

  (3)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4)如果在一个正五边形的边上摆,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

  小结:看来,在封闭图形中的植树,只要先求出每边间隔数,再乘边数就可以求出最外层的总棵树。但是要注意在求每边间隔数时,要用棵数减1,你知道为什么吗?

  8、摆花盆:完成做一做第2题 问题:

  沿正方形的池塘边植树,要求每边都植4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三、巩固延伸

  解决问题:

  1、沿一个正三角形实验田的外边,每边种8棵向日葵最少能种几棵?

  2、16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若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相隔1米,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课后延伸题

  1、“四(4)班”召开班会时,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5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5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子?

  2、公园里的花坛有以下几种形状,请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形状,计算一下如果每边放4盆花,至少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下课了,这节课你又收获吗?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株数=间隔数

  最外层总数=间隔数×边数

  五、作业布置

  教材122页的第4、6、7、8题

《植树问题》教案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够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够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老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够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够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够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问题》教案6

  一、教材

  《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例1讨论的是在校园里的一条小路一边植树,需要多少棵树苗的问题,这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小路全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要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关于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教材给出动物园里绿化队在大象馆和猩猩馆之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在这条小路两端都不栽树。本节课教学第106页——107页例1、例2和做一做的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作了如下调整,把原例1中的路长“100米”改为“20米”,把“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数据改小有利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但并不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旨在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去探究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三种情况中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将例2分成两道题放到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环节,有利于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3.借助直观,通过间隔和数的对应,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4.学生在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化归、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5.能运用所得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和他人合作交流。

  6.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植树问题的价值和作用。

  三、重、难点

  重点:探索规律,建立植树问题模型,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

  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间隔”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

  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情境教学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讲解法为辅。

  学法:以学生发展为本,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为一体。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互动、引出课题

  师:想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聪明的同学请以最佳的状态坐好,都有这个美好的愿望,光说不练可不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上思维的道路,一起去迎接新的挑战吧。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课前思维训练题:

  1.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锯成9段,需要锯几次?

  2.四年级在三楼,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一共要走多少个台阶才能到三楼?(每层台阶数相同)

  师:锯木头和上楼梯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植树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这一环节,旨在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为新课的学*作铺垫,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宽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常事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创设情境,引入学*。

  园林工人打算在一条长20米的笔直小路一边植树,请同学们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帮忙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 (创设为园林工人设计植树方案的情境,贴*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并且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活动中。我还把教材例题100米,改成20米,主要因为我感觉100米的距离还是有些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便于研究。同时也遵从了教参中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

  (二)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同桌二人合作,摆一摆或画一画。

  (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思维环境,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时的不同方法,让思维如花般绽放。)

  3.交流汇报,演示。

  4.比较方案,探究规律。

  (1)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①出示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观察相同点。

  ②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③探究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向学生渗透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的过程。)

  (2)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观察不同点,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

  ②同桌交流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③汇报交流。(板书)

  ④共同探究原因。(演示:树与间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3)小结:

  ①植树问题规律,②解决植树问题方法:先求出间隔数,再看属于哪种类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既然宝贝已经保存在你的大脑里了,那可不能让它天天睡懒觉,得常常拿出来发挥一下它的神奇作用。下面这几道题就需要它大显身手。请看:

  1.有一条500米的石子路,在石子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需要准备几棵树?

  2.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8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4.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练*题设计有层次性,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案7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树问题中一条线段两端都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

  二、探究规律。

  (一)1.出示题目

  这条小路长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

  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

  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

  ②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

  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100÷5=20,这个20并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树,而是指共有20个间隔。

  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1.学生试解答

  2.用小棒检验

  3.说一说你的想法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

  4. 基本练*: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 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

  5. 提高练*: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3

  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 植树棵数=间隔个数

  三、练*应用

  1.一要木头长10米,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在教学楼前植树,每4米栽一棵,20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

  四、课堂总结

《植树问题》教案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问题》教案9

  教学目标:

  1. 使孩子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孩子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孩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孩子是数学学*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孩子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孩子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孩子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孩子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孩子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孩子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问题》教案10

  学*目标:

  1.学生会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植树和一端植两种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数学兴趣,体会数学价值。

  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1. 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是怎样想的。

  二、自主探究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 你都知道了 。

  2. 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会计算吗?试一试吧!

  总结

  植树问题

  总长( )=( )

  两 端 栽: 棵 数=( ) +1

  一 端 栽: 棵 数=( )

  两端不栽: 棵 数=( ) -1

  三、课堂达标

  1.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m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2.一条走廊长32m,每隔4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3. 一根木头长10m,要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植树问题》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118页例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的是有关数学广角的“植物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人手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让你们猜个谜语好不好?出示谜面:(打一  我们在排队时,也出现了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某种关系。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排队(先请三人起来排队)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再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继续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

  通过观察同学们刚才排队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人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人数比间隔数多1,或者间隔数比人数少1……)

  3、引入植树问题的学*。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队列中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称为植树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4、刚才我们谈到的手指和队列的问题都是植树问题,大家能说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吗?教师举例:(上课和铃声、整点敲钟报时、美国五年一届的总统选举)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每隔5米是指什么,两端要栽……,并重点理解“每隔5米”就是指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间距;两端:也就是这行树的两头)然后教师提问: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答案呢?(如果要求同学们通过画图证明,每5米1棵,那究竟要画到什么时候呢?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那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我们可以把这条路看作较短的10米、15米、20米……通过画图得出规律,再根据规律求100米路要植树的棵数),这是在我们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花繁为简法”。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学生实践记录单

  出示实践记录单后,教师先示范画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间距,间隔数,线路总长”等,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线路总长、间距、间隔数”。

  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在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线段图),学生通过画图探究,逐渐对总长、间隔距离、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建模。

  c、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那么在长25米和30米的小路上呢?

  (1)学生自主活动,完成实践记录单。(学生完成这个表格后,教师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并提问:怎样求间隔数?怎样求棵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全长(米)10 15 20 ┉

  间距(米)5 5 5 ┉

  间隔数(段)

  ┉

  棵树(棵)

  ┉

  (2)观察表中的棵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全班齐读规律。

  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应用这个规律,我们能不能解决例1的问题?(全班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教师提问: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间隔数)20+1=21为什么还要+1?(因为两端要种的棵数=间隔数+1)刚才我们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数,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3、解决实际问题(口答)

  ①教师说间隔,学生说棵数。(或者教师说棵数,学生说有几个间隔。)

  ②小组内各同学互相出题。

  小结:

  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如果知道了间隔数和间距(每两棵树的距离),怎样求总长呢?(引导学生说出:总长=间隔数×间距(板书)

  4、完成“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中的间隔数是多少,间距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教师可再进一步提问:如果在公路的两侧植树,又该怎么做?)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怎样求植树的棵数,求间隔数,求植树的路线的总长度,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的,就是要运用好段数与点数之间的规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拓展

  1、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练*

  全路长(米)间隔距离(米)间隔数(个)棵数(棵)

  1 30 5

  2 50

  10

  3

  4

  21

  4 1000

  101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0时敲响10下,需要多长的时间?

  3、小明要在全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如下图),请你帮小明设计一下植树方案。(此题留待学生思考,为以后教学只栽一端和两端不栽做铺垫)

  四、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谈谈收获,教师总结。

  五、作业

  完成教科书练*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原型,新课程教材把它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06-108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中,我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用画图方法模拟实际栽树。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化繁为简,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其次,通过画线段图,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既培养了数学思想能力,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想的合理性。其后,改变间距,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验证,并完成表格,从而发现规律。在用“数形结合”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活实例,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是进行变式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画图探究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小组比较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楚,以致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出现操作困难,影响操作效果。

  二是练*设计不够精。因为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所以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植树问题》教案13

  一、教材概述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

  3、经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4、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但是,这个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下的`学生。因此,在这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借助围棋盘,动手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来一起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总结规律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每小组一副围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教师投影出示教材第120页例3情境图。

  教师:图上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下围棋)

  你对围棋有哪些了解?

  师:在这小小的围棋盘下可有不少数学问题呢!

  板书课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投影出示围棋盘。

  师:在围棋盘上一个点可以放一个子。

  (2)出示例3。

  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个棋子?

  师:同学们算得都正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围棋盘最外层摆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动手在围棋盘上摆一摆,数一数,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汇报。

  通过动手摆,认真的观察判断,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

  三、反馈应用

  (1)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投影出示情境画面,出示第1题。

  (2)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2题。

  ①讨论:可以怎么摆放?

  ②最少需要多少盆花?

  (3)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汇报。

  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然后教师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二)

  a.19×2+17×2=72(个)

  (19+17)×2=72(个)

  b.18×4=72(个)

  c.17×4+4=72(个)

  封闭图形:植树棵数=间隔数

《植树问题》教案14

  课型新授使用人

  (学生会很快发现: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作 业 设 计

  基础:

  1.填一填。

  (1)下面的线段有( )个点,共有( )小段,不封闭图形的`点数和段数的关系是( )。

  (2)在一条长300米的公路两边种树,每隔4米种1棵(两端都要种),这样一共要种( )棵。

  (3)如下图,在一条防风带上每隔30米种1棵树,这条防风带共种( )棵树,由此可以

  推断出两端都种树时,树的棵树比间隔数( )。

  综合:

  2.选一选:

  (1)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36米,每隔4米摆一盆花,一共需要( )盆花。

  A.8 B.9 C.10 D.11

  (2)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要16个台阶,小红每天回家要走80个台阶,小红家住( )楼。

  A.5 B.6 C.7 D.8

  拓展提升:

  3.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走廊两端都要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植树问题》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20米栽几棵,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 )=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小练笔:运动会上,在一条长200米的笔直跑道的一侧插彩旗(两端都插),每隔10米插一面,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师:请大家默读题目,然后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三、学以致用。

  1、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看,我们的《小苹果》舞蹈比赛中同样蕴含着植树问题的知识。

  (课件配图片出示)五二班学生参加《小苹果》舞蹈表演,其中一列纵队全长18米,如果每两个同学之间相距2米,这列队伍一共站了多少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生交流方法和思路。

  2、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3、师:你们真了不起。请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

  (课件出示)8个同学站成一队,每两个同学之间距离1.5米。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师: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中继续探究。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扩展4)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6篇

  一、遇到的问题:

  《植树问题》是三年级第一学期教材数学广场中的教学内容,也是二期课改中数学拓展性的知识。是曾经无数次被搬上?舞台?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 任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 。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但是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二、第一次试教分析:

  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

  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 )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

  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树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 )米,每隔5米,有( )个间隔,种( )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 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考虑到*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又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三、第二次试教分析:

  我把目标制定为:知识性目标: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过程性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数一数路灯排列有什么规律,初步感受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这样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实践。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准备,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情景聘请学生做环境设计师,说明学校南墙边有一段40米的小路,学校准备在路的一侧种树,按照每隔10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择优录用。我先请学生估计产生不同的意见,此时需要验证,怎样验证,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第三种有4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反;又或者考虑树的实际生长空间不够,成本既不太高,绿色又不会太少。在这个环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这个时候我利用模具加以归纳、总结,形成规律。学生靠自己主动、独立地完成所学任务,发现规律,发现特点,找到窍门,感到非常高兴,记得牢固。

  但是问题又就出现了,在和学生开始列举生活中有关植树的问题的事情,然后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插彩旗,仪仗队队伍的长度、走楼梯、锯木头等问题。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链接?

  四、第三次试教分析:

  首先,创设了情境,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主题的水*。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而且还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在举例过程中,比如手指之间的点段,座位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还利用了“一刀两断”来说明锯木头的问题,让我惊喜不已。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这时的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有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书上的例题直接给出了植树的图片,棵数、段数一目了然,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深入地思考。如果在动手之前,再补充一句:根据题目要求,你想怎么种?有几种种法?画一画线段图或者用手边的东西代替树摆一摆。再出示3种植法的图片,学生证实自己的考虑是全面的。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基础结合,使得学*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五、反思: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

  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第2个小环节中“如果你是园林工人,你会怎么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在一条路上植树时,有3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再如:在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定路长和间距,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又如:在最后联系实际,综合练*时,我放手让学生自选*题进行解答。

  2、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3、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是智慧广场中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本节课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第一种情况,即两端都栽的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关注学生的学*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本课伊始,我首先出了个谜语:“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能写能做还会画,就是不会开口讲讲话。”随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得出:五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3个手指有2个间隔,2个手指有1个间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是相差1的。接下来又通过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加深认识了植树问题中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做了铺垫,同时学生的学*兴趣也被激发了起来。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起点,放低起点,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快乐探究:

  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可以怎样栽树苗?

  设计了一个表格

  全长(米)间隔(米)线段图间隔数(个)棵数(棵)

  1、把上表补充完整。

  2、“两端要栽”的时候,我发现:棵树比间隔数,我能用等式表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棵数=间隔数+1。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展示环节,我让展示小组的学生利用展示台给大家展示,学生指着自己画的线段图边讲解边说,让其他同学清楚地看到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两端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整个学*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学生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的乐趣。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规律总结出来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干,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如计算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到终点站所行的距离及爬楼梯问题。求路边的电线杆、排座位、在路两旁安装路灯、插彩旗等等,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让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练*环节,我还设计了我们*时熟悉的钟声,让学生听钟声,在听到基础上用线段图画出钟声和他们之间的时间的间隔。学生在听、画之后初步感受了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画图,降低了此题的难度。再如:在解决锯木头问题时,通过成语“一刀两断”引出“一刀两段”,结合线段图,清楚地使学生理解间隔数总是比端点数少,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增加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

  存在问题:

  把学生估计过高,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预料,因为例题是给了全长和间距求棵树,但“做一做”却是给了间距和棵树求全长,属于逆向思维,所以,有好多同学就不知从何下手了,导致出错很多。其实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链接,应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总结一下“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间隔长”等知识的扩散。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单元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在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植树问题分为三种类型: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我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情境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第一、预*安排得比较巧妙。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切入,理解什么叫间隔,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转化为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得出:棵树=间隔数+1。

  第二、教学环节设计由浅入深。在学*完例题后的检测中我先设计了一个和例题基本一样的题型(课本下面的做一做)让学生练*,这道题告诉我们的信息是“2的街道两旁路灯,每个50安一盏”问题是“一共安装多少盏”它一方面检测学生对刚学*的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检测学生是否认真审题。另外设计了一个求棵树的变式练*,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又设计了一个求间隔数的练*题,整个环节给人一种稳步高升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想。

  再次,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本节课学生预*较充分,对新知有了一定的认识,学*起来相对容易些,比如再找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有了预*题的基础,再加上充分的预*,学生很快就得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快解决了检测的题,留下的遗憾就是学生审题不认真,只注意到了单位的不统一,没有注意“两旁”一次,方法对了,缺少了一半。后来的练*在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后,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要求上台展示。

  这节课虽不错,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学生在展示时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在说思路时总说半截话,需要教师的提醒在说完整,导致说的解题思路不够清晰,因此在今后学生手思路时要求学生按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来说。

  二、在拓展训练中引导不到位。求路长,实际还是先求“间隔数”,没让学生弄明白。

  三、总结规律时本人在复述时叙述不完整,没有强调“两端都栽”这个前提条件。这也说明,本人在语言叙述中也存在问题,也折射出本人数学思维的不严密,也导致学生的课堂语言出现问题。这也是本人应该深思的,更应该改进的。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数学《课标》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扩展5)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植树问题”原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但这次改版为五年级上册内容。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这节课主线明朗清晰,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提供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意义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

  1、让学生主动学*。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的起点。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请学生设计一条路上植树的情况。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情况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设境激趣,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的舞台。

  2、从生活中找答案,找灵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对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排队做操、插彩旗,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此外,我还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目标,在画图求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这样画到100米麻烦,产生另辟蹊径的念头,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先从短一点的研究起,发现规律后在来研究复杂的问题,使学生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放开,对学生的学*起点没有充分掌握,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本单元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线段的总长度被树*均分为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树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锯木头、架设电线杆等。这些问题中都隐藏着总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如圆形。即使是关于最基本的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如两端都要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而在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可以转化为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

  成功之处:

  分类教学,抓住教学重难点,避免出现知识的空档。在教学中,我通过教学例1的两端都栽的情况。这类问题,学生对于求棵树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在公路的两旁栽树,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出一些在两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能够注意。另外,在这个教学中还注意让学生逆向思考,如:在学校门前小路的两边,每隔5米放一盆菊花(两端都放),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放了20盆。这条小路长多少米?提醒学生逆向思考问题,也就是要先求一旁小路放多少盆,即20÷2=10(盆),然后再求间隔数,即10-1=9(个),最后求小路的全长,即9×5=45(米)。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还能培养学生逆向推理的能力。学生以后再见到难题,可以借助方程顺向思考问题,也可以逆向推理思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不至于感觉数学的困难了。这个单元容易出现的题目就是敲钟问题、锯木头问题、每个角都摆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一类一类地教学,把每个问题夯实,再进行综合训练,效果会更好。在这些问题中,尤其类似这样的问题要注意教学,如要在三角形花坛的边上种牡丹花,每边种10棵,可以怎样种?最少需要种多少棵牡丹花?这种类型题学生就要有多种考虑,一种是三个角都不种,每边种10棵,需要种10×3=30(棵);第二种是只种1个角,其他两个角不种,就需要种10×3-1=29(棵),第三种是种兩个角的情况,需要10×3-2=28(棵),第四种是种三个角的情况,需要10×3-3=27(棵),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避免直接教学课本*题中的棋子问题,学生就可以弄清楚为什么要用每边的数量乘边数候后还要减4。

  在教学例1两端都栽的情况,也可以顺势教学其它情况特别是两端都不栽,除了画线段图理解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间隔数减1,实际上中两都栽的情况中间隔数加1再减2,所以得到棵数等于间隔数减1。这样再教学只栽一端时,学生又可以在两端都不栽都情况下间隔数减1加1,就可以得到棵树等于间隔数,由此类推,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三种情况之间的联系,不至于学一种记忆一种。

  不足之处:

  学生在学*例题时学得很好,一到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就不知所措,还是存在搞不清哪种植树问题的情况。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还是继续采取分类教学,既注重对分类教学的讲解,还要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的难度。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本课练*有以下两个层次:

  (1) 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最后还把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精彩夺冠的场景再次重现,并出示110米栏的图,从中找到间隔,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

  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米,每隔5米,有()个间隔,种()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

  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考虑到*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提供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意义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轻松。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

  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特别的复*,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我在上完这节课后有以下思考:

  1、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兴趣

  植树问题是数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其内容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这一课我们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研究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数字较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在画图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没法解决。从而启发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数字小的来画一画。从而让学生领悟解决复杂问题要先想简单的。而且,可以在这种与*常不一样的活动中,获得真实感知和学*经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每一环节我都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上的非常顺利,效果也不错。但总觉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规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两种栽树方法的规律时,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少先队员参加植树活动的场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祖国大地带来的喜人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造福,我们应该具有这种意识。这种情理交融的诗歌,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课上我根据这句“荒滩、沟渠、山坡、公路……”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这个问题孩子很容易答出来。但是当我再问:他们还去了哪些地方?这下难倒了孩子,孩子还真没有说出几个地方。当有同学犹犹豫豫说出小区时,其他孩子不同意了“小区没地方栽。”“有人管,不能随便种树。”“都放满了车。”……这真是不怪孩子,城市的植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不然到处停满了车,要不然就被一些人开采来种菜,孩子还真没有这种经历。为此我给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小区里,(允许)种上一棵花(树太大了),实在不行,在学校的花园里栽上一棵花。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写出自己的感想。孩子结合诗歌,编写了《种花》,虽然不太押韵,但这是孩子的一个创造,时间久了,就会有着巨大的收获。

  给孩子创造的机会,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将来孩子才能给我们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未来。

  一、学生的原有认知点在哪里?

  植树问题,看是简单的问题,其实“很难”。为什么呢?那就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没有接触这样的数学问题的。如:“间隔数”。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陌生的。而在老师看来,这些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是现实生活中的,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其实不然。就象锯木头,“一根木头,锯3次,锯成了几段?”“用手夹乒乓球,每两个手指夹一个,可夹几个?”“班上原来8个女同学表演节目,现在每两个女同学中间站一个男同学,有几个男同学?”等等。像这样的素材是学生熟知的,但问起来,学生就觉得是脑筋急转弯似的,老会错,但这些情景学生喜欢,简单,可操作性强,只要在课前谈话、游戏时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间隔数”了。

  二、老师,你带直尺来了吗?

  老师在这节课努力创设了探究情景,非常注意学生的学*过程,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渗透化归思想。但最后的结果也是很重要的。在今天的课堂中,老师还还高估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加上在第二次探究时给学生过多的要求,诸多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探究出结果。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

  由于练*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应用结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一、遇到的问题:

  《植树问题》是三年级第一学期教材数学广场中的教学内容,也是二期课改中数学拓展性的知识。是曾经无数次被搬上?舞台?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 任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 。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但是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二、第一次试教分析:

  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

  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 )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

  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树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 )米,每隔5米,有( )个间隔,种( )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 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考虑到*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又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三、第二次试教分析:

  我把目标制定为:知识性目标: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过程性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数一数路灯排列有什么规律,初步感受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这样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实践。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准备,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情景聘请学生做环境设计师,说明学校南墙边有一段40米的小路,学校准备在路的一侧种树,按照每隔10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择优录用。我先请学生估计产生不同的意见,此时需要验证,怎样验证,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第三种有4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反;又或者考虑树的实际生长空间不够,成本既不太高,绿色又不会太少。在这个环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这个时候我利用模具加以归纳、总结,形成规律。学生靠自己主动、独立地完成所学任务,发现规律,发现特点,找到窍门,感到非常高兴,记得牢固。

  但是问题又就出现了,在和学生开始列举生活中有关植树的问题的事情,然后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插彩旗,仪仗队队伍的长度、走楼梯、锯木头等问题。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链接?

  四、第三次试教分析:

  首先,创设了情境,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主题的水*。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而且还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在举例过程中,比如手指之间的点段,座位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还利用了“一刀两断”来说明锯木头的问题,让我惊喜不已。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这时的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有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书上的例题直接给出了植树的图片,棵数、段数一目了然,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深入地思考。如果在动手之前,再补充一句:根据题目要求,你想怎么种?有几种种法?画一画线段图或者用手边的东西代替树摆一摆。再出示3种植法的图片,学生证实自己的考虑是全面的。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基础结合,使得学*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五、反思: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

  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第2个小环节中“如果你是园林工人,你会怎么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在一条路上植树时,有3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再如:在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定路长和间距,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又如:在最后联系实际,综合练*时,我放手让学生自选*题进行解答。

  2、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3、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头植、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发现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我这节课重点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数形结合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刚接触这个内容,很有难度。所以,我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用算式来表示出植树的棵数,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之后,再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举起左手,看指头有五个,间隔就是四个,明白植树问题的道理与此相似,再举起右手比划比划,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情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从而真正理解这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再次,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有意义的学*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体验和建构是学生学*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没有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的水*。所以,这节课我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从自身、教室、做操、楼房等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发学*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四、本节课的不足:

  1、把学生估计过高,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特别的复*,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我很尽心尽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学*了很多方法,为的是让这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及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得数学学*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通过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植树这一情境,接着出示ppt课件,让学生补充数学信息。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整节课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以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植树问题。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在画图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让学生在整理列表中学生们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节课中,然学生以画图为主线,以“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暗线,让所有学生参与为载体,展开学*,实现“数学模型的多维构建。

  整节课上的有些前松后紧的感觉。以至于在解决问题中还有几道没有解决完。如果在探究三种栽树方法的规律时,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一、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二、课前导入创设情境,从身边熟悉事物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人民大会堂前柱子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兴趣,初步感受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我把书本例题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的小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四、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规律,让学生发表见解。

  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还是不够大胆放手,学生合作活动时间还是比较少。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就应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明白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个性的复*,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17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在教学中,我不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最开始以谜语激趣,让学生猜到“手”。以每个人都具备的“手”开始,让学生感知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再用任意一组座位上的人与他们之间间隔的关系,引出课题“植树问题”。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贴*学生的生活。接着,例题又是校园植树问题,以及后面让学生思考植树问题的应用领域等等,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例子。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给出了例题,学生猜想之后,引导学生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其后,改变路长,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验证,并完成表格,从而发现规律。

  三、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所以,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理解信息—形成猜想—化繁为简—交流汇报—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的事件,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活实例,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二是进行变式练*。我设计了4道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不乏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际性。在学生画图探究不同路长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时,还是有个别同学不知道如何画。可能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楚,以致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影响操作效果。

  二、是在黑板上板书的同学,虽然在屏幕上给出了标准答案,但缺乏在黑板上板书同学的评价。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扩展6)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菁选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第117—118页。

  二、教材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知道 “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情况,理解与掌握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发现、概况等数学活动,培 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运用规律或研究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获得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 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与植树问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学*单、多媒体课件、小树和小路模型。

  六、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什么呢?

  教师组织学生认识手中的间隔,并认识它们存在的规律“间隔数+1”

  (二)探究新知:

  1.队列问题:

  出示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植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学生队伍中存在间隔,通过学生站一站,数一数等形式总结人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

  并出示课题。

  2.植树问题:

  (1)体会“化繁为简”思想:

  问题导入:同学们到达目的地,又遇到难题了:在全长126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按怎样的方案植,又需要多少棵树呢?

  突出矛盾:数字太大,不易思考,引导学生转换较小的数。

  明确思想:当遇到复杂的问题,可以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板书:化繁为简)

  (2)设计三种植树方案:

  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用线段画一画的形式,同桌两人合作设计植树方案。

  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②汇报、展示:

  ③小结:组织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命名,突出其主要特征。

  教师板书: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

  (3)探究规律:

  ①求间隔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植树过程中的间隔,总结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再次对应“间隔数+1” 。

  在没有植树的棵数时,探究间隔数与全长、间隔的关系。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学具、线段图等形式探究规律

  a:学生思考并摆学具或画线段或列算式。

  b:汇报:

  ②探究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开放间隔的长度:(出示课件)在2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 米植一棵,一个需要棵树?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要求:

  1)自己选择适合的间隔长度,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

  2)小组选择一种植树方式进行探究。

  3)可以借助摆学具、画线段、数手指或列算式的方式。

  a: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b:学生汇报发现规律,教师板书。

  c:升华:

  三种情况结果不同,但是在求解过程也存在着相同,都是先计算20÷5,这就意味着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是明确间隔数。

  d:应用:

  老师检查同学们的植树情况,他从第1棵树走到第20棵树时,一共走了多少米?

  (三)巩固提升:

  1.选一选:

  下面每一题相当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

  (1)音乐中的“五线谱”( )

  (2)衣服上的`纽扣( )

  (3)成语“一刀两断”()

  (4)自鸣钟九点报时的钟声( )

  A.两端都种 ; B.只种一端; C.两端不种。

  2.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4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 秒。 3. 小法官:

  (1)学校的教学楼每层有24个台阶,老师从1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判断:现在老师走到了3楼。( )

  (2)一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均分成5段,锯一次需2分钟。判断:锯完一共需要10分钟。( )

  4.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

  (1)如果使两面彩旗中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要使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呢?无论哪些问题,我们都能用今天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解决,这就是数学的奥秘。

  教学反思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情况。

  12月2日我有幸观摩了胡圆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一课,本节课胡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氛围中经历重复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直观图和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了。下面结合这节课的一些细节,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扩展7)

——《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菁选

《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

  由于练*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本节课研究的只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这种思想的渗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那就是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上我采用“自主——互助”的策略,力求让学生依据自学提纲及要求,通过独立思考,把不明白的问题与他人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不断地操作和交流中,经历发现和感受的植树问题的.过程。环节如下: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上操站队为素材,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

  二、以自研题为载体,实现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突破。

  为此我设计分别在15米、20米、25米、30米的公路一边植树的问题,先让学生明确自学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独立研究与自己编号对应的一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画图栽栽看,发现一棵一棵种树关键是要找准间隔数,在经历了从简单事例入手之后,各部分名称的实际意义已经得到了强化。

  与此同时,植树问题的一般解法也已经得到了归纳。然后用找到的规律去解例1中的在100米绿化带上植树的问题,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体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四、通过达标检测活动,了解学生学*情况,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和跟踪辅导提供有利的保障。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出示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为下一节数学课做好铺垫。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我把两端都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载,三种种情况分别进行了统一讲解。

  在教学中,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引出间隔一词,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空”在数学里叫间隔。在讲解过程中,我只讲解了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小组探究,究竟可以栽多少棵,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根据小组汇报结果,发现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针对不同类型题目进行巩固,最后指生谈收获。

  优点:

  本节课采用了小组探究,最终班里的各个小组都探究出最终三种情况,可见小组探究是合理有效的。

  本节课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小道具,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以及发现规律。

  本节课三种类型课程一起讲解,具有挑战性,也想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解时先讲解只栽一端的情况,通过道路展示,学生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也就是棵数=间隔数。通过这种情况,学生容易发现和归纳出另外两种,两端都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关注植树问题和生活中的练*,注重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体现。例如:楼梯、挂灯笼、公交车站牌、斑马线等生活实际问题。

  练*题的设置采用不同的类型,循序渐进,比较合理。

  缺点:

  在讲解过程中,因为要讲解三种情况,语速有点过快。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在讲解时针对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没有请学生举例说明你在哪里见过。数学源于生活,而我在讲解时忽略此处知识点和生活的联系。对于在栽一端情况,有道路的一端是湖等,对于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可以结合实际,在教学楼之间植树。这样学生理解更深一层。

  导入时间太短,应该增加,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由于内容比较多,会感觉整体课堂进度比较快。应该在内容多的时候,让学生也不会有很赶的感觉。

  收获:

  通过几次讲课,对于上课的时候大约有了一个控制。同时现在见到不同的学生和听评课的老师时,也不会存在紧张现象。教案自己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也改了又改,一直没有发现在逻辑或者各个环节设计上有什么问题。当有其他教师在听课的时候,就发现处处存在问题。每一次讲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成长,一直都知道自己说话的语速比较快,自己面对的是小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还不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确实应该慢下来和学生加强沟通。我希望在我的课堂里的孩子都是自己探究去发现规律的。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单元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在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植树问题分为三种类型: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我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情境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第一、预*安排得比较巧妙。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切入,理解什么叫间隔,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转化为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得出:棵树=间隔数+1。

  第二、教学环节设计由浅入深。在学*完例题后的检测中我先设计了一个和例题基本一样的题型(课本下面的`做一做)让学生练*,这道题告诉我们的信息是“2的街道两旁路灯,每个50安一盏”问题是“一共安装多少盏”它一方面检测学生对刚学*的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检测学生是否认真审题。另外设计了一个求棵树的变式练*,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又设计了一个求间隔数的练*题,整个环节给人一种稳步高升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想。

  再次,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本节课学生预*较充分,对新知有了一定的认识,学*起来相对容易些,比如再找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有了预*题的基础,再加上充分的预*,学生很快就得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快解决了检测的题,留下的遗憾就是学生审题不认真,只注意到了单位的不统一,没有注意“两旁”一次,方法对了,缺少了一半。后来的练*在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后,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要求上台展示。

  这节课虽不错,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学生在展示时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在说思路时总说半截话,需要教师的提醒在说完整,导致说的解题思路不够清晰,因此在今后学生手思路时要求学生按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来说。

  二、在拓展训练中引导不到位。求路长,实际还是先求“间隔数”,没让学生弄明白。

  三、总结规律时本人在复述时叙述不完整,没有强调“两端都栽”这个前提条件。这也说明,本人在语言叙述中也存在问题,也折射出本人数学思维的不严密,也导致学生的课堂语言出现问题。这也是本人应该深思的,更应该改进的。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通过课前活动,以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为素材,让学生感知植树与数学的联系。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抓住《植树问题》的数学本质,注重学*方法的培养

  因为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因此许多孩子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此类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完全掌握此类问题。但是可以肯定还有许多孩子对此类问题还是感到陌生,毕竟我们的数学课堂要顾及每一位同学的发展。因此对于此类问题的教学因采用发现学*。通过孩子对问题的探索和讨论逐步得到结论再用得到的结论回到生活中解决问题。例如在《植树问题》中,因为课始了解到许多孩子已经接触或听说过,因此课的开始教师故意把问题复杂化,把路的长度拉长,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中的100米改为500米。其优点是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提出解决或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因为路太长,在画图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没法解决。从而启发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短一点的路来进行研究,围绕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积极探究和挖掘具体事物的数学本质,并最终将问题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复杂的问题本质化、简洁化、一般化,从中寻找规律,再来判断和确认课始的猜想或结果是否正确,最后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共同的程序与方法。而这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无疑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

  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根据不同路长的路设计植树,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路长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5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均分成100段,也就是共有10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10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老师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本课练*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让学

  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街道两旁路灯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精美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感受数学的美。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由于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预设的教学目标是顺利完成的。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没能及时的点拨学生,小组合作学*形式太少,因此生生交流不够充分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教学中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善。

  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针,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通常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成功之处:

  1.利用例1题目,渗透研究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复杂问题——简单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复杂问题的过程,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掌握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启发学生利用在 10米、15米、20米的小路一侧栽树,通过画线段图借助图形让学生体会当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植树问题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进而解决例1的问题,学生也就能快速解决问题了,并且能够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2.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线段图的理解,学生发现了植树问题的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为了更深入理解这一数学模型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观察线段图,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当两端都栽时,发现最后一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所以棵数=间隔数+1;当两端都不栽时,发现最后一个间隔没有对应的棵数,所以棵数=间隔数-1;当只栽一端时,发现最后一棵数对应最后一个间隔,所以棵数=间隔数

  不足之处:

  由于归纳总结了三种类型的植树问题,导致练*只做了一题,学生没有及时的进行巩固,知识夯实不够充分。

  再教设计:

  控制好教学节奏,增加练*量,夯实巩固所学知识。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头植、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我选取的是第一课时两端种植,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两端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我这节课重点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段数+1,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数形结合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设立公交车站等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三、本节课的不足:

  1、把学生对于段数+1应做更多的探究,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这个知识点,只会运用,应再多加讨论,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我很尽心尽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学*了很多方法,为的是让这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及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得数学学*的思想方法得到深度的渗透。

  

  一、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二、课前导入创设情境,从身边熟悉事物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人民大会堂前柱子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兴趣,初步感受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我把书本例题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的.小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四、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规律,让学生发表见解。

  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还是不够大胆放手,学生合作活动时间还是比较少。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的难度。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本课练*有以下两个层次:

  (1) 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最后还把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精彩夺冠的场景再次重现,并出示110米栏的图,从中找到间隔,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植树问题》以前被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此刻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任课教师都个性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状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应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同时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透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引出“间隔数”与“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状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使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并透过公式帮忙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处理得比较好:

  1、这节课主线明朗清晰,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2、我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认识到在直线上植树有三种状况,即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3、植树问题的思维有必须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必须的难度了。所以,我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用算式来表示出植树的棵数,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透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状况: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之后,再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举起右手比划比划,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状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从而真正理解这三种状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学生列式计算出三种栽法的棵数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三种状况,我们在列式计算棵数时,第一步都是先求什么,怎样求?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后得出:要求棵数,得先求间隔数,并清楚地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透过公式帮忙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5、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巩固练*之后,我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盼日后调整改善。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期望能透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潜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植树问题中比较简单的情况。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是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渗透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学难点是理解这一规律 。

  为了突出重点,探究新知环节,我分了五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同桌合作,模拟在2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过程,思考棵数与什么有关;第二个层次,独立操作,模拟在25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过程,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根据前两次的经验,不操作,画线段图,探究在3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的情况,验证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第四个层次,想象在35米的小路一旁植树,计算出要栽多少棵;第五个层次,观察比较,找出四个题目中的相同点。通过五个层次的教学,学生不难发现“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同时渗透“化繁为简”这一重要数学方法。突破“理解这个规律”这一难点时,我提示:“植树问题能不能也看成是两种物体的一一间隔排列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后,自己说出用分组的方法,把每组中两种量一一对应起来。接着,老师因势利导,学生发现如果一组一组的分,正好分完,则数量相等;如果有剩余,则数量就是相差1,帮助学生理解间隔数+1=棵数。从学生学*状态、课堂交流来看,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实现本节课的预期目的。

  本节课的还有很多足之处:

  1、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出错,我觉得是老师组织语言不严密,问题的'指向性模糊,备学生不太充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生有时一脸茫然,有时不知所措。

  2、课堂条理还需改进,有遗漏的环节,有强调不足的情况,也有不必要重复的话语。

  3、因担心时间超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予理睬学生的答非所问,而急于得到只符合老师想要的答案。

  有遗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才是更有价值的课。我会以每节课为起点,在需要努力的方面下功夫,需要改进的地方多揣摩,从一点一滴做起,使自己的课堂日趋完美,上得精彩,少留遗憾。

  20xx年4月15日,我参加了丰都县三坝乡录像课决赛课活动。我参赛的内容是《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新增的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我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和知识结构分析来看,通过实践,基本上我感觉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有很多收获,感悟如下:

  这个知识点的原型是一条直线路上用不同的间隔来栽树,得到不同的棵树,通过数字间的归纳,得出规律性结论并应用。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只种一端。在教学中,侧重于向学生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在我看来,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会熟练地解决与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而应该是将此类题作为渗透学生化归思想和原型提炼方法、甚至是培养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一个学*支点,我要做的就是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提升思维的能力,通过课堂结果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的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寻找、掌握等模式,而且结合线段图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要种时,棵树要比段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棵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汇报交流而得出结论。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而不是老师给他们灌的。因为我知道学生才是学*的主体,学*的主人。在这里为了便于研究,我把例题稍作了改动,原来是20米,每隔5米植一棵,我改为12米,每隔3米植一棵。(因为上这节课之前我试上过几次,学生画20米就画的20厘米,本子不够长。所以我就作了调整。)我把这一个单元的内容拿到这一节课来教学(三种植法),让他们小组讨论帮组设计植树方案。这个时候在组内就产生了争议,我不怕他们争论。有的事情就是要越辩才越明。我觉得学生在争论是好事。还有教师点拨时指出了段数就是间隔数(因为在试上时我说间隔数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我说段数学生都知道,所以这次教学时我把间隔数改成了段数)。

  三、关注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在现实中的应用有很多,我们不但要讲清楚,辨析出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比如安装路灯,比如切割,比如上楼梯,比如敲钟,比如锯木头等等,掌握了以后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不同的题目,并不断提出变式的要求。

  四、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要改进:

  1、由于这节课充分展示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所以容量比较大,有个别学生吃不透,对教材的梳理上还要学会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2、除非题目中出现很明显的两端都种,否则学生不大会主动判断属于哪一类植树问题。

  3、解决问题时,审题不够谨慎,容易忽略两边或者两端这样的词语。

  4、教师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

  5、对学生的评价这块还显得能力不足。

  6、普通话也有待提高。

  总之,一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而且这些不足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学*理论知识,学*优秀课例,特别是应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运用与实际教学中。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点一滴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令自己满意的自己。

  一、学生的原有认知点在哪里?

  植树问题,看是简单的问题,其实“很难”。为什么呢?那就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没有接触这样的数学问题的。如:“间隔数”。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陌生的。而在老师看来,这些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是现实生活中的,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其实不然。就象锯木头,“一根木头,锯3次,锯成了几段?”“用手夹乒乓球,每两个手指夹一个,可夹几个?”“班上原来8个女同学表演节目,现在每两个女同学中间站一个男同学,有几个男同学?”等等。像这样的.素材是学生熟知的,但问起来,学生就觉得是脑筋急转弯似的,老会错,但这些情景学生喜欢,简单,可操作性强,只要在课前谈话、游戏时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间隔数”了。

  二、老师,你带直尺来了吗?

  老师在这节课努力创设了探究情景,非常注意学生的学*过程,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渗透化归思想。但最后的结果也是很重要的。在今天的课堂中,老师还还高估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加上在第二次探究时给学生过多的要求,诸多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探究出结果。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新增的内容之一侧重点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好地渗透在环节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刻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一节课实施下来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与反思。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植树问题教案菁选(扩展8)

——植树问题优质课教案实用5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题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段数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感觉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与发现植树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用尺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说话、做事情时不能信口开河,不加思索来完成。

  2、揭示课题: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我们的节日有很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节?(植树节)其实,“植树”这件事还很有数学上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去植树,每隔5米分为一段,一共可以分成多少段?

  100÷5=20(段)

  2、出示例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读题分析理解:“一边植树,两端要栽”的意义。

  可能许多同学列成:100÷5=20(棵)

  (2)学生试做。

  让学生讨论。

  3、感知间隔的含义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的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4、学生依次画图,课件依次演示画图过程的算法。

  段数棵数

  12

  23

  34

  56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5、完成例题。A:先要求出段数:100÷5=20(段)

  B:再次求出棵数:20+1=21(棵)

  6、再次感知,找到规律

  课件上做*题栽了8棵树,有()个间隔。(两端都要栽)

  有20个间隔,栽了()棵树(两端都要栽)

  三、尝试练*,做一做

  课件:1、园林工人沿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做书上的练*P122(练*二十)。T1、T2写在书上。

  四、巩固加深,拓展。

  1、打开书P117读书,思考。

  2、你在这一节课有什么遗憾?

  3、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4、联系生活举例,加深理解。

  五、总结延伸

  植树问题还有许多学问,今天我们只是解决了两端都栽,如果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如圆形花坛)栽树又怎样计算等待下一节课再去研究。

  板书设计:

  段数棵数学生练*板演

  12

  23

  34

  45

  规律: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会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初步培养学生解决植树问题的有关能力。

  2.经历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3.体会植树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情感与求知欲望,渗透对应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渗透对应思想

  师:同学们,认得这是什么吗?

  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师:你们知道这样的排列叫什么排列吗?

  师:一片面包间隔一片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排列叫"间隔排列"。

  师:下面有个挑战性的问题。刘老师听说最*有一个面包店要做一块全世界最大的三明治,供几百人吃一餐。面包片,肉片按以上间隔排列,正好排完,不用数,你能判断面包片与肉片谁的数量多?

  师:为什么你认为面包片多?

  师:同学们说的真棒!因为前面都是一一对应,最后一个是面包,所以面包片多。今天我们就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㈠探究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师:几个月前,我们福州新修建了一条步行街,即台江步行街。

  师:这么美的步行街在建设初期只是一条光秃秃的道路,怎样美化它呢?可以在街旁种树!瞧!

  (课件出示题目:给1000米长的台江步行街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师:从图上中你得到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请你先猜一猜。

  【设计意图: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先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生反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1=201(棵)

  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1000米,先在这儿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0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0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师:刘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师: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板书:从简单入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师:"从简单入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1000米"数据比较大,比较复杂,你想从简单的想起,那么你想把它先看成多少?

  师:大家想的都不错,那么我们就从15米想起吧!现在我们把这条15米长的路用一条线段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树,有几种植树方案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在线段图中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设计,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1.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设计的方案。

  (出示四种方案的线段图)

  师:四种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谁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师:请你具体地说一说?

  师:这样就把树与路,怎么样?

  师:很好,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研究植树方案,第二种呢?

  2.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到了这几种方案的不同之处。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到了这几种方案的不同之处,那它们之间有没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师: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5米就叫做"间距"。

  师:谁来指一指,数一数,第一种方案有几个"间距"?

  师:有3个间距,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3。

  3.师:观察这三种方案,你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⑴师:两端都种的情况,你们是怎么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呢?

  师: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最后会多1棵树。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⑵师:只种一端的这种方案,怎么用一一对应的思想解决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⑶师:两端都不种时为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少1呢?

  ㈡探究两端都种的情况

  师: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呢?

  师:刚才我们从简单的想起,知道路长15米,间距是5米,你们能不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出棵数呢?独立思考,试着算一算。

  师:15米要准备4棵,那么1000米的路,两端都种要准备多少棵树?你会解决吗?试试看。(课件加上"两端都种")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师:刘老师也找了些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锯木头,钟声等。(课件展示)你还能想出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植树问题"吗?

  师:"植树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板书)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

  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我们不能去户外植树,但是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画一画。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