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教学设计范文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6-05 18:54:10 范文,教学设计,分数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9页例6、例7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一)激疑引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算式:21×3 3×21。

  同学们,这两个算式相等吗?(学生显然能得出相等,教师用等号连接)21×3=3×21。

  2、看到这个等式,你想起了什么知识?(乘法交换律)

  3、用字母可以表示为:。这里的字母你觉得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4、和可以表示分数,这只是你们的猜测。下面请你独立思考,举例验证这个猜测。

  5、交流反馈:整数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此时你还想到了哪些定律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和研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和同化与顺应的心理基础,使学生通过猜测、举例验证得出“整数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使其能既有条理又较为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同理,利用这样的数学思想,得出其他两个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学*,展开验证

  1、刚才同学们还想到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那么这里的字母也可以表示分数吗?下面请同桌合作,举例验证。

  2、同桌合作,举例验证。

  合作要求:

  (1)举例说明

  ①请同桌各写出一个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如或;

  ②同桌交换,计算出利用运算定律后的结果,如或。

  ③对照两者的结果是否相等。

  (2)能否举出一个不相等的例子?

  (3)得出结论。

  3、全班交流反馈,请几个小组来交流验证过程。

  4、小结:整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全班交流反馈的形式,经历猜测、举例验证、尝试举反例、得出结论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渗透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这一过程,学生始终是知识建构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1、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得出这一个结论,应该怎样应用呢?

  2、独立尝试。

  (1)出示:

  (2)思考:选择什么运算定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3)计算

  3、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计算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这样计算,为什么能使计算简便?

  4、全班反馈

  第一题:

  =×5×(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可约分)

  =3×

  =

  第二题:

  =×12__+__×12(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可约分)

  =10__+__3

  =13

  5、小结: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能使一些分数混合运算变得简便。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得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能使一些分数混合运算变得简便”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更能够激发其学*的兴趣。

  三、练*巩固

  1、请独立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1)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第3小题,思考87与的分母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做可以进行约分呢?

  (2)奶牛场每头奶牛*均日产牛奶t,42头奶牛100天可产奶多少吨?

  每头奶牛每天产奶t,那么42头奶牛每天产奶t。求这些奶牛100天产奶的数量,可以列出的算式为:

  2、出示: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题,动笔前先思考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独立计算。

  (2)第一题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大家都没有异议;第二题到底如何?两种方法都试试看,比较得出结论,其实用乘法分配律并不简单。

  (3)第二题的数怎么改一下用乘法分配律就比较简单了呢?

  (4)做了这两题,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后计算,有利于学生细心观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同时让学生通过计算自己感悟,并不是任何计算都是用乘法分配律简便。针对封闭的计算题采用了开放式教学,为计算练*注入了活力,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3、开放练*:在__中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

  ×15×__ ×__+__×__ (__+____)×__

  【设计意图】开放式*题的设计,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已掌握的解题能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使学生巩固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弄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整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随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第12页练*二的第12、13、14题。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和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并能证确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2/3×2表示的意思是( )

  2、计算分数乘整数时,用分数的( )和整数相乘的积作( ),分 母( )、

  3、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1/8×3 、3/10×4 、7/24×12

  二、情境创设

  教师出示课件课本情境图: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是小红的1/2 ;笑笑的苹果是小红的1/3 ,淘气和笑笑各有几个苹果?

  1、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2、引导学生分析,无论是淘气还是笑笑的苹果数,都是以谁为标准的?两者都以小红的苹果数6为标准,我们把“小红的苹果数6”看做一个整体。淘气的苹果是6个的1/2,即把6个苹果*均分成2份,其中的份就是淘气的苹果数。教师出示课件图。还有其它分的方法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6×1/2

  3、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学生自己动手填完课本例题上的方格。

  5、怎样表示笑笑的苹果数?

  6、教师板书( 笑笑:6×1/3=2)

  7、总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8 怎么计算呢?6×1/2 =6×1/2 =3 6×1/3=6×1/3=2教师和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初步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

  1、计算8×3 /10 4× 3/10 24×3/8

  2、做课本5页试一试1题,36的1/4 和1/6 分别是多少?

  注意让学生体验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意义。

  3 、 试一试2,学生说说:“打折”的意思?八折、九折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计算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二)

  6× 1/2 = =6×1/2 =3 6×1/3==6×1/3=2

  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教学反思:本节课有以下优点:1、针对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分数乘法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2、抓住了图形语言的直观性,借助图形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自己的小课题研究落到了实处。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范文3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复*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2、引出课题。

  ____+____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分数乘法。

  1、利用__+__教学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3)

  (3)__+__=9,那么__+__=3,所以,同学们想想看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列式:3=)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练*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二、作业

  练*二第1、2、4题。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范文3篇扩展阅读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范文3篇(扩展1)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3篇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个);(2)(个);(3)(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

  生2:(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表示求12 L的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那么,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呢?(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复*旧知导入,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分别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说出解决后两个问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尝试练*和交流,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归纳的素材,最终导出此类分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的环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对两种不同算式的分析比较,抽象出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异中求同,进而深化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算式可以列成 × ,表示 ;或者表示 ;

  也可以列成 × ,表示 。

  师:选择一个算式进行计算,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练*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用去了多少吨?

  (2)一堆煤有吨,5堆这样的煤有多少吨?

  你能编写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3.拓展练*

  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kg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谁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其中均为整数且。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课本练*四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2.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单位1

  教学难点:依题意正确画图教学过程:

  一、复*。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2)梨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白羊只数的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

  3.教师给上面的第2题每个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再要求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解答。

  (1)有40筐苹果,梨的筐数是苹果的。()?

  (2)梨的筐数是和苹果的筐数相等,有40筐。()?

  (3)有40只白羊,白羊的只数的.等于黑羊的只数。()?

  (4)白羊的只数相当于黑羊的,有40只黑羊。()?

  二、新授。

  1.出示例3。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指名读题,说也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线段图。

  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学生回答: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作为单位1,*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引导回答:

  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作为单位1,*均分成3份,再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

  教师画: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从已知条件或从问题分析,说出要求小新储蓄的钱数,必须先求小华储蓄的钱数。因此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①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②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5的是多少,所以也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把上面的分上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该怎样列?

  (元)

  (4)检验,写答语。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9页下的做一做,先画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后,进行订正。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3.小结。

  从上面的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看,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今天学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巩固练*。

  完成练*四的第6、7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解答这类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四的第8~10题。

  教学反馈: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9页例6、例7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一)激疑引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算式:21×3 3×21。

  同学们,这两个算式相等吗?(学生显然能得出相等,教师用等号连接)21×3=3×21。

  2.看到这个等式,你想起了什么知识?(乘法交换律)

  3.用字母可以表示为:。这里的字母你觉得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4.和可以表示分数,这只是你们的猜测。下面请你独立思考,举例验证这个猜测。

  5.交流反馈:整数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此时你还想到了哪些定律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和研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和同化与顺应的心理基础,使学生通过猜测、举例验证得出“整数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使其能既有条理又较为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同理,利用这样的数学思想,得出其他两个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学*,展开验证

  1.刚才同学们还想到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那么这里的字母也可以表示分数吗?下面请同桌合作,举例验证。

  2.同桌合作,举例验证。

  合作要求:

  (1)举例说明

  ①请同桌各写出一个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如或;

  ②同桌交换,计算出利用运算定律后的结果,如或。

  ③对照两者的结果是否相等。

  (2)能否举出一个不相等的例子?

  (3)得出结论。

  3.全班交流反馈,请几个小组来交流验证过程。

  4.小结:整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全班交流反馈的形式,经历猜测、举例验证、尝试举反例、得出结论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渗透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这一过程,学生始终是知识建构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1.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得出这一个结论,应该怎样应用呢?

  2.独立尝试。

  (1)出示:

  (2)思考:选择什么运算定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3)计算

  3.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计算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这样计算,为什么能使计算简便?

  4.全班反馈

  第一题:

  =×5×(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可约分)

  =3×

  =

  第二题:

  =×12+×12(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可约分)

  =10+3

  =13

  5.小结: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能使一些分数混合运算变得简便。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得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能使一些分数混合运算变得简便”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更能够激发其学*的兴趣。

  三、练*巩固

  1.请独立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1)××3 87×

  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第3小题,思考87与的分母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做可以进行约分呢?

  (2)奶牛场每头奶牛*均日产牛奶t,42头奶牛100天可产奶多少吨?

  每头奶牛每天产奶t,那么42头奶牛每天产奶t。求这些奶牛100天产奶的数量,可以列出的算式为:。

  2.出示: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题,动笔前先思考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独立计算。

  (2)第一题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大家都没有异议;第二题到底如何?两种方法都试试看,比较得出结论,其实用乘法分配律并不简单。

  (3)第二题的数怎么改一下用乘法分配律就比较简单了呢?

  (4)做了这两题,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后计算,有利于学生细心观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同时让学生通过计算自己感悟,并不是任何计算都是用乘法分配律简便。针对封闭的计算题采用了开放式教学,为计算练*注入了活力,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3.开放练*:在□中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

  ×15×□ ×+×□ (+□)×□

  【设计意图】开放式*题的设计,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已掌握的解题能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使学生巩固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弄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整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随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第12页练*二的第12、13、14题。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范文3篇(扩展2)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9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过程。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 ”;“知1 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 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整、小数乘法计算简便和分数加、减、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小数、整数乘法,而且也适用于分数乘法,使计算简便。有助于提高计算效率,有利于实际应用。

  教学中,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小组讨论为辅,大胆猜想为依据,实例验证为手段,集体归纳为结果的方式来进行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的主人,而我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练*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原以为学生已学过了整数和小数的简便运算,分数乘法简便运算又只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学生掌握肯定不错。事实证明上课效果还不错,可是作业中错误率极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回顾了这节课,发现我的教学是努力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整节课运用了三步导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展示交流。课堂力求能让学生完成的教师决不代替,发展学生的自主学*解决问题能力。却忽略了让学生理解知识这个最根本的教学目标。由于教材没有例题,练*过于简单,学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新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大大地缩小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如何发挥教学的作用呢?怎样来培养学生灵活的简便算能力?经过反思后,我认为在教学关于简便计算应从下面着手: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提问了多个学生,用语言描述加法定律,结果没有一个学生描述的清楚,倒是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轻车熟路,问为什么这样做,都是用字母表示定律来回答。我想如果能让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来说明,注重通过实际情境来分析算式,帮助学生从直观上来理解运算定律。效果既会加深对定律的理解,也能感受到数学计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用两种方法解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出现算法的多样化后,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契机,从而建立起简便运算模型:为后面的变式灵活、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其次,是混合运算与简算混淆,乱用简便运算,另外是分配律用错的最多。

  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想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想明白了这一点,回头看看过去的教学,在这方面好像就真的把问题复杂化了。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从教材整体编排上看,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

  分数乘法(一)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整数乘法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法,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分数乘整数,正确熟练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二)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乘法的意义得到拓展,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并能正确地应用之解决实际的问题。

  分数乘法(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意义,并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分数乘法(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分数乘法(二)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改编了教材的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分数乘法(三)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三),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

  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有了一下的认知:

  1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渗透和其作用。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中观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

  (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三)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2对学生探索过程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

  “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

  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

  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

  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

  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

  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

  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

  4巩固练*,渗透对应思想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范文3篇(扩展3)

——乘法教学设计3篇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1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在自主探索、交流学*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 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教师:屏幕上三位小朋友正在用彩笔画画,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支彩笔?请同学们都猜一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在自己的纸上)。然后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说明你猜测的数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正确答案。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尝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3等于多少。

  要求:动脑筋,想一想,该怎样计算呢?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算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反馈、交流。

  (1)学生有可能有多种算法:

  ①摆学具。

  ②口算:12×3=36。

  ③12+12+12=36。

  ④3+3+3+…3=36(12个3相加)。

  ⑤2×3+10×3=36。

  ⑥8×3+4×3=36。

  ⑦9×3+3×3=36。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3个12相加等于36。

  生2:我也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12个3相加等于36。

  生3:我是这样算的,我先把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6,再算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

  生4:把12拆成8和4,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5:把12拆成9和3,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6:我是通过摆小方片的方法得到的。

  (2)比较评价。

  ①看一看,你理解各种方法的道理吗?

  ②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理由是什么?

  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生3的方法简单。因为如果加数多了计算就很麻烦。

  2.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

  教师:那我们能不能把生3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2)汇报交流,反馈算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先用3乘个位上的2得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结果就是36。②2×3=6,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10×3=30表示3个十,3写在十位上,等于36。③先用十位上的1乘3,表示3个十,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乘3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结果就是36。

  (3)师生互动,交流算法。

  教师:怎样列竖式?先从哪一位乘起?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边与学生交流:在乘法竖式时,先写第一个乘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乘数3,注意3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写在哪儿?为什么?乘完了吗?还没有,接着用3乘十位上的1,得到的3又写在哪儿?表示什么?结果是36。

  在乘法竖式里,12、3和36分别叫什么?

  教师板书:

  教师: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样算?

  教师:对,继续用3乘百位上的数,乘得的积就写在百位上。

  三、尝试练*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范文3篇(扩展4)

——分数乘法练*教学反思3篇

  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中,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等活动,即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操作,直观感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出发,利用知识的迁移和扩展,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教学时先通过对整数乘法的复*,使学生明确整数乘法的意义,再充分利用直观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把直观操作与抽象推理相结合,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尽量加强直观,变抽象为形象,多给学生创造对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在推导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而概括出分数乘法的法则。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和认真的学*态度。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不困难,但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和练*,培养其认真审题、注意运算顺序、观察数字特点,、选择简便方法等良好的计算*惯和严谨认真的学*态度,为他们以后的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間的横向联系。学生在联系和比较中找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获得探索知识的体验。

  还要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内推力。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教学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

  1、练*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重比较中,比较得到的结论还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3、对于学困生要加强怎样找单位“1”的训练,并加强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

  本节课是分数乘法式题的教学,教者有意安排了一道带分数乘法的式子题,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这节课在诸多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了教者的本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本人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改变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

  在本节课中,教师积极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的环境: “猜一猜,”真是这个“猜一猜”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化,开放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教者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如何去计算,不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灌输,不再是用原有的 “教师中心”的做法,已经站到了学生的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的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新课程实施旨在扭转 “知识传授”为特征的局面,把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为基本信条、新课程要求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方式。在本案例中,教者不再仅仅是 “教教材”, 当问题出现后,不再是教者面对知识的独白,并没有告知学生如何去做,而是让学生先 “猜一猜”,说说自己的想法。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后,又积极引导学生对有价值的“经验、见解”深入进行探究,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已经超出了个人化行为,成为群体合作行为,与学生建立了真正的对话关系,超越自己个体的有限视界,填* “知识权威”与 “无知者”之间的鸿沟。这一切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更有助于学生形成 “不断进取 ,不断创新”的精神世界。

  3、把握生成,与境俱进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每一节课都有生成,只是教师有没有注意吧了。”在本案例中,教者能做到 “与境俱进”,能在预设“猜一猜”的基础上,抓住生成,及时灵活处理具有 “生成价值”的问题与回答,就话答话, “与境具进”,及时引导学生针对提出的话题展开探讨。整个教学充满灵动、智慧、活力,课堂教学真正做到 “开放”与 “灵活”,充分促进学生自主和富有个性化、创造性地学*。

  课改大潮轰轰烈烈,涤荡着每一个角落。当前的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我想本案例很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