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 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吗?请看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激发孩子们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生字的兴趣。

  三、理解课文: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3.再读诗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4.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些什么?

  5.同桌互读,说说“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1)说说:诗中写祖先在这里干什么?

  (2)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

  (3)练读2、3节。

  (4)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2、3节。

  6.学*课文最后一节。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地久天长、神圣)

  (2)引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说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7.选择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8.有感情地读全诗。

  这一环节主要抓住“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等几个关键句子来引导学生读诗句,感受祖先的摇篮给人们以美好而遥远的回忆。通过品析词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入境悟情,深入理解诗意。

  让学生自由组合练*读、展示个性指名读……通过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尽情、尽心地“放声朗读”,既能表达情感,升华感情,又能培养语感,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通过拓展想象,使孩子们更好地升华情感,由此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配乐齐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始”字中“女”作偏旁要变窄,横画变短不出头。

  “意”、“思”、“想”都有“心字底”。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让学生自己记字形,认生字,激发学生学*生字的兴趣,锻炼自主学*意识。

  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访儿童文学作家吴珹

  认识吴珹是在第六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当时,他为我们的杂技节会刊写了一些杂技节回忆文章。之后才知道,他还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作家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1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外读物中,都选用过他的作品。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童年书架》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有他的作品。在“六一”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位孩子的良师益友。

  许多孩子都读过吴珹的作品,但往往不知道作者是谁。今年春天,我市一位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们在字典里查找课本中《芦叶船》作者的名字,但现代汉语字典里找不到吴珹的“珹”字。有位家长认识吴珹,老师知道后,就把吴珹请到学校,让他亲自给学生们讲《芦叶船》,深受孩子们欢迎。消息传开,好几个学校都请他去讲《芦叶船》,吴珹总是来者不拒,极其热情,还和不少孩子交了朋友。

  其实,吴珹的作品早就走进了孩子们中间。30年前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他写的儿歌;10多年来,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大雁歌》,他是词作者。现在,他的儿童散文《美丽的华沙》、《美丽的窗花》、《祖先的摇篮》、《快乐夏令营》、《豆花庄的小家伙们》等,分别选进了北京、河北、湖南、湖北、吉林等地的小学新课标语文教材中。南方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学新课标课外阅读中,一次选用了他的10篇散文诗。他打电话给出版社:“是否选得太集中了?”编辑回答:“因为孩子们喜欢您这样的作品。”

  吴珹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是在“**”期间,当时,他“靠边站”,天天在家里和孩子们在一起。他特别喜欢孩子,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那时连本“小人书”都买不到,于是他自己编儿歌教给孩子,自己编故事讲给孩子听。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从爱心中飞出来的。*几年,他除了坚持创作,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幼儿文学精选》、《中国儿歌》(当代卷)、《燕赵童谣选注》、《幼读散文一百篇》等。人老心不老,现在,我国的婴儿文学正处在开创期,一家出版社邀他创作一本《婴儿散文》共50篇,他又为自己找到了一片新的开拓领地。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森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读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六、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重点】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展示原始森林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第一关的闯关游戏(爬楼梯、摘红旗)。

  1、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

  2、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和词语,看哪列小火车能顺利闯关,摘得小红旗)

  三、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完成第二关和第三关的闯关游戏。

  第二关:读课文,我最棒!

  让学生自由朗读,选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老师相机指导朗读。比如:朗读第一小节,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朗读第二、三小节,要采取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重点指导第二、三小节的问句。(语调应轻松活泼,还要读出猜想的意味。“我想——”“想”字语音应稍微延长些,呈现出回忆、思索的感觉。理解“可曾”一词的含义,体会这里的问句是一种自我询问和猜想,入情入境,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猜想、好奇、好玩的感觉。)

  采取多种形式读。师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师引生读、男女生读等。

  第三关:找发现,谈收获。

  1、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

  “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

  2、自读二、三小节,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完成第四关的闯关游戏(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说一说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可能做什么?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完成第五关的闯关游戏。(我帮你,快回家)

  1、通过连线,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连线,体会动词的搭配。

  2、拓展延伸,自由填空,

  ( )夕阳 ( )明月 ( )星星 ( )晚霞( )草帽

  ( )蝴蝶( )裙子 ( )美景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一、导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重点】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展示原始森林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第一关的闯关游戏(爬楼梯、摘红旗)。

  1、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

  2、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和词语,看哪列小火车能顺利闯关,摘得小红旗)

  三、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完成第二关和第三关的闯关游戏。

  第二关:读课文,我最棒!

  让学生自由朗读,选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老师相机指导朗读。比如:朗读第一小节,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朗读第二、三小节,要采取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重点指导第二、三小节的问句。(语调应轻松活泼,还要读出猜想的意味。“我想——”“想”字语音应稍微延长些,呈现出回忆、思索的感觉。理解“可曾”一词的含义,体会这里的问句是一种自我询问和猜想,入情入境,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猜想、好奇、好玩的感觉。)

  采取多种形式读。师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师引生读、男女生读等。

  第三关:找发现,谈收获。

  1、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

  “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

  2、自读二、三小节,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完成第四关的闯关游戏(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说一说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可能做什么?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完成第五关的闯关游戏。(我帮你,快回家)

  1、通过连线,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连线,体会动词的搭配。

  2、拓展延伸,自由填空,

  ( )夕阳 ( )明月 ( )星星 ( )晚霞( )草帽

  ( )蝴蝶( )裙子 ( )美景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3篇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1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共四小节,内容浅显,第一节总写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第二、三节写想象中的祖先在原始森林生活的场景;第四节从想象回到现实,表达对原始森林的赞美。

  我从哪里来?作为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这个单元是要启迪孩子们去认识人类的开端,寻找人类的根,追问世界的开端,这是编者的美好愿望。

  教学这一课,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指导朗读:第一节读好“摇篮啊”中的“啊”,第二节和第三节读好里面的四个疑问句,第四节符号“沙沙,沙沙”和“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除了这些细节,整首诗的节奏和诗句的轻重缓急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在分节指导时,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读得比较好,不过一放到整首诗里,他们就会读得很急。当然,在下午第七节课再检查时,他们的朗读还是能让人满意了。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重点在透过文字表面读懂诗歌的意趣。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想象的原始人类在森林里有哪些活动?找出几组动宾短语“掏鹊蛋、摘野果”、“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赏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最富诗意和童趣的两组短语。

  “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这一句没有沿用前面的句式说成“追野兔,采蘑菇”,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原始森林里生活的趣味,和野兔赛跑多有意思啊,野兔成了原始人类的朋友,他们在玩游戏呢,多快乐!“看蘑菇打伞”蘑菇为什么要打伞呢?是为了挡雨?为了遮阳?还是为了美美哒呢?原始人类是在看蘑菇打伞,他们也有这样的疑问吗?还是会想哪一把蘑菇伞更美。多有趣的原始人类的生活。

  再看“逗小松鼠,赏野蔷薇”动物可爱,植物美丽;“捉红蜻蜓、逮绿蝈蝈”,红与绿相应成画。多有诗情画意,原始人类的生活。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童诗中的意象,眼前好似放映着一部有趣的史前人类生活的大片。虽然时间花得有点多,但,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能感觉得到他们的收获还是挺多的。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2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共四小节,内容浅显,第一节总写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第二、三节写想象中的祖先在原始森林生活的场景;第四节从想象回到现实,表达对原始森林的赞美。

  我从哪里来?作为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这个单元是要启迪孩子们去认识人类的开端,寻找人类的根,追问世界的开端,这是编者的美好愿望。

  教学这一课,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指导朗读:第一节读好“摇篮啊”中的“啊”,第二节和第三节读好里面的四个疑问句,第四节符号“沙沙,沙沙”和“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除了这些细节,整首诗的节奏和诗句的轻重缓急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在分节指导时,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读得比较好,不过一放到整首诗里,他们就会读得很急。当然,在下午第七节课再检查时,他们的朗读还是能让人满意了。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重点在透过文字表面读懂诗歌的意趣。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想象的原始人类在森林里有哪些活动?找出几组动宾短语“掏鹊蛋、摘野果”、“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赏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最富诗意和童趣的两组短语。

  “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这一句没有沿用前面的'句式说成“追野兔,采蘑菇”,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原始森林里生活的趣味,和野兔赛跑多有意思啊,野兔成了原始人类的朋友,他们在玩游戏呢,多快乐!“看蘑菇打伞”蘑菇为什么要打伞呢?是为了挡雨?为了遮阳?还是为了美美哒呢?原始人类是在看蘑菇打伞,他们也有这样的疑问吗?还是会想哪一把蘑菇伞更美。多有趣的原始人类的生活。

  再看“逗小松鼠,赏野蔷薇”动物可爱,植物美丽;“捉红蜻蜓、逮绿蝈蝈”,红与绿相应成画。多有诗情画意,原始人类的生活。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童诗中的意象,眼前好似放映着一部有趣的史前人类生活的大片。虽然时间花得有点多,但,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能感觉得到他们的收获还是挺多的。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3

  第一课时: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中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

  第二课时:

  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3篇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按要求预*课文。掌握预*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

  (4)提出疑难问题;

  (5)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6)尝试背诵课文。

  二、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了第8课《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预*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课文的方法:

  a)读通课文。

  b)自学字词。

  c)理解内容。

  d)质疑问难。

  e)搜集资料。

  三、学*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看,这就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这是多大的摇篮呀,一望无边,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森林,齐声朗读《祖先的摇篮》。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四、课堂练*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试着学写一段小诗。用彩色纸抄写出来。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重点】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展示原始森林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第一关的闯关游戏(爬楼梯、摘红旗)。

  1、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圈出生字。

  2、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和词语,看哪列小火车能顺利闯关,摘得小红旗)

  三、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完成第二关和第三关的闯关游戏。

  第二关:读课文,我最棒!

  让学生自由朗读,选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老师相机指导朗读。比如:朗读第一小节,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朗读第二、三小节,要采取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重点指导第二、三小节的问句。(语调应轻松活泼,还要读出猜想的意味。“我想——”“想”字语音应稍微延长些,呈现出回忆、思索的感觉。理解“可曾”一词的含义,体会这里的问句是一种自我询问和猜想,入情入境,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猜想、好奇、好玩的感觉。)

  采取多种形式读。师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师引生读、男女生读等。

  第三关:找发现,谈收获。

  1、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

  “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

  2、自读二、三小节,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完成第四关的闯关游戏(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说一说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可能做什么?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完成第五关的闯关游戏。(我帮你,快回家)

  1、通过连线,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连线,体会动词的搭配。

  2、拓展延伸,自由填空,

  ( )夕阳 ( )明月 ( )星星 ( )晚霞( )草帽

  ( )蝴蝶( )裙子 ( )美景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 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吗?请看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激发孩子们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生字的兴趣。

  三、理解课文: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3.再读诗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4.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些什么?

  5.同桌互读,说说“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1)说说:诗中写祖先在这里干什么?

  (2)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

  (3)练读2、3节。

  (4)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2、3节。

  6.学*课文最后一节。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地久天长、神圣)

  (2)引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说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7.选择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8.有感情地读全诗。

  这一环节主要抓住“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等几个关键句子来引导学生读诗句,感受祖先的摇篮给人们以美好而遥远的回忆。通过品析词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入境悟情,深入理解诗意。

  让学生自由组合练*读、展示个性指名读……通过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尽情、尽心地“放声朗读”,既能表达情感,升华感情,又能培养语感,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通过拓展想象,使孩子们更好地升华情感,由此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配乐齐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始”字中“女”作偏旁要变窄,横画变短不出头。

  “意”、“思”、“想”都有“心字底”。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让学生自己记字形,认生字,激发学生学*生字的兴趣,锻炼自主学*意识。

  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访儿童文学作家吴珹

  认识吴珹是在第六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当时,他为我们的杂技节会刊写了一些杂技节回忆文章。之后才知道,他还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作家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1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外读物中,都选用过他的作品。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童年书架》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有他的作品。在“六一”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位孩子的良师益友。

  许多孩子都读过吴珹的作品,但往往不知道作者是谁。今年春天,我市一位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们在字典里查找课本中《芦叶船》作者的名字,但现代汉语字典里找不到吴珹的“珹”字。有位家长认识吴珹,老师知道后,就把吴珹请到学校,让他亲自给学生们讲《芦叶船》,深受孩子们欢迎。消息传开,好几个学校都请他去讲《芦叶船》,吴珹总是来者不拒,极其热情,还和不少孩子交了朋友。

  其实,吴珹的作品早就走进了孩子们中间。30年前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他写的儿歌;10多年来,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大雁歌》,他是词作者。现在,他的儿童散文《美丽的华沙》、《美丽的窗花》、《祖先的摇篮》、《快乐夏令营》、《豆花庄的小家伙们》等,分别选进了北京、河北、湖南、湖北、吉林等地的小学新课标语文教材中。南方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学新课标课外阅读中,一次选用了他的10篇散文诗。他打电话给出版社:“是否选得太集中了?”编辑回答:“因为孩子们喜欢您这样的作品。”

  吴珹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是在“*”期间,当时,他“靠边站”,天天在家里和孩子们在一起。他特别喜欢孩子,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那时连本“小人书”都买不到,于是他自己编儿歌教给孩子,自己编故事讲给孩子听。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从爱心中飞出来的。*几年,他除了坚持创作,还编辑出版了《*当代幼儿文学精选》、《*儿歌》(当代卷)、《燕赵童谣选注》、《幼读散文一百篇》等。人老心不老,现在,我国的婴儿文学正处在开创期,一家出版社邀他创作一本《婴儿散文》共50篇,他又为自己找到了一片新的开拓领地。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3篇

  《祖先的摇篮》课文原文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风儿吹动树叶“沙沙,沙沙!”

  那回忆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

  啊!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

  内容介绍

  《祖先的摇篮》是“课文作家作品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吴珹老师的适合二年级孩子阅读的经典作品。为小学生量身打造,全文注音,配有多幅彩色插图,帮助孩子顺利实现自主阅读。最后的作家面对面版块是作者对自己的创作经历及被选入课文的《祖先的摇篮》这篇文章的写作介绍,帮助老师及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及更深层的含义。这个版块对学生甚至对老师都是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孩子和老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吴珹,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崇明区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著有《吴珹儿童文学选》《美丽的童心》《红尘思絮》《亚澳美欧见闻》等。儿童散文诗集《美丽的童心》曾获“*新时期(1979-1988)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豆花庄的小家伙们》被列入“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在马来西亚出版。《祖先的摇篮》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新课: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

  二、自学建议、合作学*: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

  三、汇报自学情况: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质疑:

  四、理解课文。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四、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一、识字教学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1、字理识字

  板书课题时,先写了生字“祖”,让孩子说出带有示字旁的`一组字:“神、祀、祝、福”,然后出示图片,揭示偏旁示字旁的字源,让孩子知道“示”最早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神台,示字旁的字与祭祀有关。字理识字,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2、溯源识字

  猜一猜古文字“逮”,其中一部分是一只手一把把动物的大尾巴给抓住了,另一部分像是一个人在跑,又跑又抓,这就是“逮”。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境,追根溯源讲解汉字的字义,有效预防错别字,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兴趣和热情,轻松掌握识字能力。同时,汉字溯源法还能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3、动作演示识字

  “逮、掏、逗”等动词是在学*动宾式词组时识字的,动作演示,表演了逮蝈蝈,活灵活现地再现原始又跑又抓在逮蝈蝈的情景。教师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掏鹊蛋”,还联系生活说说还可以掏什么?最后引导孩子把“掏”和“拿”进行比较,让孩子知道到把手伸进去再拿出来就是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4、图文结合识字

  认识“蔷薇”二字时,通过看图把生字与图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孩子关注草字头,认识到蔷薇是一种植物。

  二、找准训练点,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么通过课文阅读指导学生学*、运用语言文字呢?还是要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挖掘值得关注的词句段落,确定具体的语言训练点——动宾式短语。这首诗中藏着结构相同的词:摘野果、掏鹊蛋,老师还引导孩子把其他动宾结构短语也用三个字概括了,如,追野兔、采蘑菇、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然后引导发现这些词组的特点,孩子们发现前面是动作,后面是动作指向的对象(事物)。再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积累动宾式的短语。这样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言语表达的规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分层指导,重视朗读训练

  根据文本特点,李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1、美读词语。一是通过图片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好“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和苍苍茫茫”这三个词语,二是读好动宾式词语的不同节奏,读得很有趣味。

  2、读好了诗歌中带有叹词“啊”的句子,两个“啊”,放在了句子不同的位置,也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每次词语、句子的朗读,李老师都对孩子进行了评价,并对下一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运用课件里的'精美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朗读,孩子的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这样从美读词语,品读句子,再回归到入情入境的课文朗读,李老师进行了有梯度的分层训练,最终落实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

  四、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这节课中,教师有确定这一重点,但不是很好地突破重点,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总之,老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多种方法识字学词。通过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层次的梯度朗读训练,初步感受诗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祖先的摇篮》课文原文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风儿吹动树叶“沙沙,沙沙!”

  那回忆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

  啊!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

  内容介绍

  《祖先的摇篮》是“课文作家作品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吴珹老师的适合二年级孩子阅读的经典作品。为小学生量身打造,全文注音,配有多幅彩色插图,帮助孩子顺利实现自主阅读。最后的作家面对面版块是作者对自己的创作经历及被选入课文的《祖先的摇篮》这篇文章的写作介绍,帮助老师及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及更深层的含义。这个版块对学生甚至对老师都是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孩子和老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吴珹,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崇明区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著有《吴珹儿童文学选》《美丽的童心》《红尘思絮》《亚澳美欧见闻》等。儿童散文诗集《美丽的童心》曾获“*新时期(1979-1988)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豆花庄的小家伙们》被列入“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在马来西亚出版。《祖先的摇篮》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新课: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

  二、自学建议、合作学*: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

  三、汇报自学情况: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质疑:

  四、理解课文。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四、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五、指导写字。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摇篮曲》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内容

  摇篮曲与进行曲的对比欣赏,表现及创作。

  二、教学目标

  ⒈ 情感目标:通过对摇篮曲、进行曲这两类体裁乐曲的欣赏、表现和创作,养成良好的欣赏*惯并适当提高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进而激发探究、表现音乐的兴趣。

  ⒉ 过程目标:通过课堂内以及师生互动的体验、探究、合作,进而更好地欣赏、表现及创作。

  ⒊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享受音乐,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表现音乐,同时以自主,即兴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区分摇篮曲和进行曲的不同的音乐特点。

  四、教学难点

  表现和创作摇篮曲和进行曲这两类不同体裁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㈠ 导入

  分别出示夜晚妈妈摇篮图片和军装演奏乐队现场图片

  问:你们觉得这里如果这里要配乐,应该用怎样的音乐,你可以模拟一下吗?

  ㈡ 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进而谈谈所知的摇篮曲和进行曲的知识。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王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听一听,谈一谈,一起来表现一下摇篮曲和进行曲这两类音乐形象完全不同的乐曲。课前我请同学们去找一找,去准备一下自己喜欢的歌曲或乐曲,并且搜集相关的资料,不知道都准备的如何啊!”

  ⑴ 在组内同学中进行交流

  ⑵ 那些同学来说臆说?

  分组上来谈一谈,唱一唱,奏一奏。

  《军队进行曲》(舒柏特)

  《摇篮曲》 (莫扎特)

  学生在展示中要提到什么是摇篮曲,什么是进行曲,以及它们的一些特点。

  ㈢ 欣赏、表现《摇篮曲》、《威风凛凛进行曲》,再次强化学生对这两类乐曲的体验与感受。

  教师:好,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谈的也比较具体。在这里,王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两首乐曲。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⑴ 欣赏并表现《摇篮曲》(勃拉姆斯)

  教师:这一首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与1868年创作的《摇篮曲》。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经典乐曲。乐曲采用大调式,3/4拍子,简单的主题充满了温和安详的情绪,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我们来听一听。

  出示曲谱,听范奏熟悉《摇篮曲》旋律

  用哼鸣演唱,表现出乐曲应有的情绪。

  ⑵ 欣赏《威风凛凛进行曲》(爱尔加)

  教师:接下来要感受的是英国作曲家爱尔加于1901年创作的《威风凛凛进行曲》。这首进行曲因为它非常非常的形象,非常非常的有感染力,所以现在已经为许多国家军队仪式所采用。乐曲也是大调式2/4拍,速度较快。它分三个部分表现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和辉煌、庄严、壮丽的场面,是不是呢?我们来听一听。

  ㈣ 理解摇篮曲与进行曲的不同特点

  ⒈ 教师:现在我们又感受了两支乐曲,那么王老师就要请同学们自己来总结了,什么是摇篮曲?什么是进行曲呢?它们有一些怎样的特点?

  ⒉ 学生分别说一说。

  ㈤ 综合学*活动

  教师:同学们已经感受、理解了摇篮曲和进行曲这两类形象、情绪截然不同的乐曲。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我们知道诗歌、散文这一类文学作品也能够很好的表现人们的思想与情感。那么王老师就要请孩子们来写一段话或一篇短小的文章,它们的整个的感觉,整个的情绪要和摇篮曲或进行曲的情绪相一致。最后选择摇篮曲或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朗诵给我们听一听。

  ㈥ 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你们自己动手、动口和动脑来欣赏、感受、理解了两类不同体裁的乐曲——摇篮曲和进行曲。在这里,王老师要说,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它是非常奇妙、美好的。今后我们要接触更多体裁,更多类型的音乐,从中感受到更大的乐趣!

  教学内容:

  感受摇篮曲的音乐风格,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设计理念: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是艺术,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所以,音乐既是耳朵的美味,又是心灵的净化水。作为音乐教育,特别是小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更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设计《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我本着音乐学科所特有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特点,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多种学科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感受、演唱、聆听、创编、制作、绘画等活动,让学生“品尝这音乐大餐的美味”,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引领学生在玩中感悟,在感悟中逐渐升华到行动,从而潜移默化的进行美育和德育渗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聆听歌曲,感受、体验父母为我们倾注的爱,并懂得要回报父母;

  2、指导学生运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体验摇篮曲宁静舒缓的音乐特点,用深情、轻柔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情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创编能力及合作意识,挖掘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场景布置道具

  教学重点:

  1、感受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2、对学生进行爱心、亲情教育,使之感悟爱、理解爱、体验爱,并能深情地演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难点:

  三拍半、切分音、一字多音的准确歌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用“”跟琴练声。要求:声音轻柔,气息连贯,嘴巴微张,面带微笑。

  二、情感导入

  1、聆听《小宝宝睡着了》感受摇篮曲的宁静舒缓音乐的特点。

  2、让学生回忆曾感受到的母爱,说一说自己与妈妈的故事,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三、感受歌曲

  1、播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学生仔细聆听。

  2、提问:歌曲的特别之处在哪里?歌曲中的小姑娘看着熟睡的妈妈会想到些什么?她是怎样做的?

  3、感受歌曲中小姑娘的一片孝心,随歌曲的旋律深情朗读歌词

  4、紧随学生的动情朗读,教师用歌声将歌曲第一段歌词娓娓道来。

  四、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①请学生跟琴轻声模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②找出歌词中的重难点重点练*。

  练*“妈妈屋里静悄悄”一句中“静”字切分音的演唱,“悄”字“2”的时值唱足。比较拖足3拍半和不拖足3拍半的感情,并在提示在三拍半后轻轻吸气为下一句演唱做准备。

  练*“伏在桌上睡着了”一句中一字多音的演唱,

  加手势练*,唱准低音“5”。

  ③跟琴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提示学生前奏结束加“3”、“4”两个音。

  ④提问:为表达对妈妈的热爱之情,应该用什么情绪演唱?

  ⑤深情演唱第一段歌词,注意:用心去唱,利用气息控制演唱中的强弱对比。

  2、学唱歌曲二、三两段歌词。

  ①教师弹琴,学生自由模唱歌曲二、三两段歌词。

  ②提问:找出自己唱不准的句子。师生共同解决二、三两段中的演唱难点。

  ③深情演唱歌曲三段歌词。

  3、学唱结束句。

  ①教师弹琴范唱结束句,学生用心聆听

  ②学生跟琴轻声模唱结束句歌谱,唱准附点节奏与尾音“5”

  ③提问“”在歌曲中的作用。

  ④加入歌词,深情哼唱结束句。(提示演唱方法)

  4、跟琴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整首歌曲。

  5、视听结合,观看歌曲FLASH,体会摇篮曲的音乐风格。

  ①提问:视频中的小姑娘是怎么用她的表演去打动听众的?从情感、声音、表情几个方面回答。

  ②出示课件,通过欣赏小姑娘的演唱,说出图片中那些词最适合这首《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③结合实际,说一说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④体会歌曲意境,与视频中的小姑娘一起在优美的摇篮曲中唱唱对妈妈的爱,并加入简单的动作配合演唱。

  五、拓展与编创

  1、分小组编创情景剧。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场景道具搬上讲台配合表演:桌椅、小花袄等。

  提示:可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母亲与小姑娘,其余学生深情演唱,观众用“”哼唱歌曲。

  2、表演情景剧,评选出最佳表演、最佳演唱的小组与个人。

  六、布置作业

  提问:如果说妈妈的爱的那样的溢于言表,爸爸的爱又是怎样的呢?以《唱给爸爸的摇篮曲》为主题,为歌曲旋律创作新的歌词,下节课进行演唱与表演。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摇篮曲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伟大、无私的母爱为主线。将本节教学内容共分五个部分:

  一、导入:创设意境进行导入;用不同的风格的唱法来唱同一句歌曲,让学生对摇篮曲有初步的定位。

  二、新内容教学:学*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掌握摇篮曲这音乐体裁的特点,体验并进行升华到感恩教育。

  三、拓展:老师演唱*东北民歌《摇篮曲》;让同学听不同体裁的歌曲,辨别出各自己的体裁;欣赏广东儿歌《月光光》。

  四、小结。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注意坚持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培养学生勤唱、勤练、大胆展示自我的学**惯。通过设计一些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律动和表演,使学生在动嘴(唱)、动手(划拍子)、动耳(听)、动脑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音乐美,也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在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积极参与,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纵观全课,反思如下:

  一、课堂特点:

  1、全课以*凡而伟大的母爱为主线,音乐与情感相融,给人美的享受。

  2、从歌曲中体验情感,再从情感体验升华到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性强。

  4、教师大胆地张扬个性。

  二、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顾及到各个方面,还有些容易出现的问题还没解决。讲解知识点不够细,没有注意到个别学生出现的音准节奏上的错误。特别是男同学的声音训练比较欠缺。有些男同学用低八度来唱。

  2、有些班的同学要求要轻声唱,但一轻就没声了。

  3、有些班的同学做律动时不大方,放不开,经老师鼓励有所好转。

  4、由于时间有限,音乐要素处理不够细致。

  经过同行的建议,自己在不断反思——修改——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经过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教学质量更好,效果更佳。

  现在更加认识到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和积极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总之言之,教学中,我由始至终都贯穿一种理念: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了学生的学*兴趣,感受音乐的美,体验歌曲的情感,让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台,同时让我发现更多好苗子。而且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并使得课堂氛更加活跃,课堂效果较好。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曲调深情、优美,歌词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那种浓浓的、真挚的爱意。现在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我以《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理念为原则,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感受、模仿、体验、实践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进行学*,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创编能力。

  在整节课中,浓浓的母子、母女情这一主题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对歌词中关键词的模仿,再加上看照片、送祝福等音乐活动的实践,来体验小朋友们爱妈妈的真挚情感,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并达到了设计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在课堂上,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以情动人、以情促学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理念。要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要把握住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而要把握音乐中的情绪和形象,则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音乐实践来感受和体验才能获得,这个过程就是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因此,整课以浓浓的母子、母女情贯穿始终,注重以情动人、以情促学。例如:

  (1)我的开课是以一个学生写日记的'形式来表达孩子对妈妈的喜爱;

  (2)引导学生通过对“轻轻走上前”和“我把灯熄了”等动作的模仿,唱出歌中小朋友给妈妈熄灯、害怕打扰妈妈的心情;

  (3)通过播放班里小朋友和妈妈*时在一起生活、学*、游戏的照片,为妈妈送上一句最甜蜜的话语等活动,激发学生心中对妈妈浓浓的爱意并升华母子、母女之间的感情。学生通过老师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他们从不会唱歌曲到会唱再到能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演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妈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最让我惊喜的是下课后还有三个小朋友跑到我的面前,对我说:“老师,我最爱我的妈妈了!”一句轻轻的话语甜进了我的心坎里,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充满了自信!

  二、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做学*的主人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领路人。我在教学中努力追求人性化、个性化的音乐教学,尽可能地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授学生学*歌词时,问:“你觉得歌词中哪里最能表现孩子对妈妈的爱呢?”,他们有的说是“给妈妈披上小花袄”这一句,有的说是“亲爱的妈妈呀”等,通过这样自由选择乐句并指导有感情地练读后,他们比原来更熟练、更富有感情了。设计创编演唱形式时,让学生以自主设计——自主编排——阐述意图——展示的形式进行。结果,有的学生运用了独唱、对唱的形式,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设计出了轮唱、领唱加齐唱的演唱形式,真是五花八门,让我惊喜连连。学生就是在这样宽松、自由、愉悦的学*氛围中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创编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我还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既关注整体,又关注个别,进行有效的教学。例如:我让学生跟着我随音乐拍四二拍的节拍,感受歌曲的旋律时,有个别学生没有跟着拍,我走到他跟前,用我的表情、我的动作告诉他:“来,和我一起拍”,学生在我的带领下都拍起了他们的小手。

  三、以评激趣,互评互学

  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中,它是激发学生学*的动力。因此,评价的机制、评价的形式和评价的方法就尤为重要。适当、巧妙的评价能激励、教育学生,自评、互评、他评的评价手段,能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这一节课,我主要以《课程改革标准》的理念为原则,积极围绕着学生发展性评价为核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是我和学生之间,还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我都有针对性的以不同类型、不同手段及形式来激发学生积极评价、学会评价。例如在整个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不同层次的评价,制作了小红花作为奖品,大大鼓励了学生,关注了学生的学*过程。其次,我还在教学中注重了把学生的自评、他评、互评作为评价的重点,让学生自己说出对自己、对他人的想法。特别是在创编环节中,给予了学生最宽松、和谐、团结的评价空间,学生能畅所欲言,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结果,有的孩子会说:“我觉得他们设计得很好!”,有的则说:“我觉得XXX小朋友表演得最好,歌声很好听!”,还有的却说:“那个XXX,他唱得不够大声,如果能再大声些就更好了。”等等,这样通过评比、奖励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通过自评、同学评、老师评的评价手段,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促进自己的学*,让他们更加爱上音乐课,更喜欢、更有信心地表现自己。

  课上完后,我感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遗憾之处,比如一些学生不能够熟练地演唱这首歌、动作创编有些单一等,虽然我关注到了,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还要关注到整体,所以不能在某个环节停留太多的时间。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课已停——意尤存!相信经过后续教学,孩子们一定会唱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有感情。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叙事性极强的歌曲,歌曲表现了主人公对妈妈的热爱之情,所以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培养尤为重要。让学生在歌曲中既得到情感陶冶,也在从中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辛苦。

  我的预设是让学生深刻体会母亲的爱。可以把这种感情放到表现歌曲当中去。总体来看整节课完成是比较好。首先我给大家欣赏妈妈唱给孩子的一首轻柔、优美的《摇篮曲》来体现出妈妈对孩子的爱,然后以孩子用歌声来表达感谢妈妈的爱,引出一首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来导入歌曲。

  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听歌曲并说出歌曲的情绪,声音,速度,在进行教学时把握歌曲深情、轻柔、宁静的基本情绪,启发学生仿佛妈妈就在你的面前。合理的想象是这节课的亮点所在。

  我在预设,编写《摇篮曲》教案的过程中,力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视角的立体化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把音乐与美术、语文等与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跨科整合,激励创新,培养学生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在音乐实践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情感铺垫→掌握新课→实践拓展”的课堂结构模式完全成了教学任务,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让学生感受音乐,一般的做法是;通过多媒体音响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或是凭借教师良好的专业基本功激情范唱感染学生,这些做法都是无可非议的。在学生初听《摇篮曲》时,我采用了“闭目聆听”的方法,让学生在优美抒情、安宁温馨的情形下,激发想象,学生很自然地入情入景,结合媒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音乐氛围,在初步感知摇篮曲的风格的同时,为学生积蓄情感,激发求知欲起到很好的作用,为落实情感目标做好了铺垫。

  二、挖掘教材中的一个“情”字

  情感是激起兴趣的火花。音乐教育是人的情感教育,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在教学中利用题材相似,表现主题一致的音乐来引出课题不仅为教学作好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学生在课的导入部分已积蓄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为接下来的学*提供了能量。

  本课教学我从“情”字入手,利用了音乐的导入方法,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情景,结合媒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音乐氛围,使学生主动而快乐地参与音乐活动,培养了乐学精神,挖掘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积极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巧妙运用4/4拍强弱节奏、附点音符、前倚音等知识来塑造母爱之情,围绕母爱这个话题展开“唱唱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你说”等活动,让学生回忆母爱,说说母爱,体验母爱,表现母爱,回报母爱,表达出孩子对妈妈虔诚的情感,把孩子内心的情感演染得淋漓尽致。一首《摇篮曲》把“音乐与人”联系在一起。

  我有这样的感受,每节课后都会留下遗憾,本课存在着很多不足,假如让我再上一次,我会更多地留给学生创作音乐与表现音乐的空间;我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运用音乐的主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歌曲,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我会让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创作、表演,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总之,我将继续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素养,进一步挖掘音乐财富的潜力,发挥音乐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中的功能。

  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较调皮的特点,对于感受和聆听音乐,还处于未知阶段,并且他们的注意力常常容易分散,因此,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学*、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惯、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成了我们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堂课的实践,使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1、教学中,我用优美的语言、音乐和教室环境为学生创设了“宁静的夜晚”的美妙情境。首先聆听音乐,在音乐中让学生进入一个安静优美的氛围。不光是听觉,而且学生跟着音乐“摇”起来,用他们的方式去表现儿时熟悉的感觉。令他们在轻松美好的氛围中顺利参与了音乐活动。然后教师以亲切、动听的语言,情真意切的语感,把学生带入到小的时候,回忆起那甜甜的,温暖的怀抱,抓住这份感觉从学生感兴趣的律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情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轻轻的摇晃身体或者做出自编的动作,感受静静的夜,回忆的翅膀也越飞越远。

  2、多种方式聆听,启发深层体验。音乐艺术离不开听觉,离开了听觉思维,音乐就失去了意义。于是吸引学生去聆听、培养聆听时的*惯、在聆听中启发深层的体验,成了要解决的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起学生聆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还可能会收到学生们充满创意的回答。还有种方法便是反复聆听,如果每次聆听都没有新的主题和要求的话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只有不断挖掘提升才能引发深层的体验,能让学生体会歌曲情绪、速度、旋律等音乐元素,使歌曲学唱变得事半功倍。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多种不同方式的聆听,听音乐回忆、听音乐律动、听教师范唱等等,让学生不仅一直沉浸在安静的“夜”中,让学生怀抱布娃娃做一次小爸爸和小妈妈,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从音乐和语言中感受到甜甜的、温暖的怀抱。

  3、“动情”--筑起师生间的情感连接线。

  音乐课要让孩子动起来--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学要求到教学组织--通过一系列充满关爱的教学活动,调动孩子们的学*主动性,使孩子的思维动起来、身体动起来、情感动起来。没有学生思维的活跃、兴趣的投入、精力的倾注、情感的升华和音乐审美经验的形成,就决不是一节优秀的音乐课。因此,唱歌、欣赏,等音乐教学活动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动”--“动情”。而“动情”的关键是要找准音乐的动情点,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及对爱的体验。那么,要使学生动情,先得教师动情。教师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感动学生,就先得感动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处动情--动情的语态,动情的示范,动情的鼓励……学生只有在充满情感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深切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的审美感受。如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动情的对唱,以及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中,让师生之间的“情”得以体现,得到升华。孩子们的人格在音乐情感的渗透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和完善。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地探索,力求争取做得更好!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摇篮》教学反思菁选

《摇篮》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摇篮》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摇篮》是一首经典的、优秀的儿童诗歌,它以幼儿的眼睛来描述“摇篮”,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摇篮”与“宝宝”的关系

  表达出来,既能让人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又极富画面感,让人浮想联翩,整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爱意,是一篇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幼儿作品。

  2、本次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欣赏感受;第二部分是学*理解;第三部分是尝试创编。重点是理解,难点是创编。为了能让幼儿充分感受诗歌优美、温馨的意境,我采用了两个手段,先是让幼儿听《摇篮曲》,让幼儿在音乐中体味。其次是适当的体验,我让幼儿用自己的手擘来当摇篮,跟随音乐来摇晃,体验妈妈哄宝宝入睡的温馨。在此基础上,利用直观的画面和针对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最后又通过先部分后整体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创编诗歌,这样解决了难点,同时也达成了目标。整个活动中,我还将诗歌朗诵贯穿始终,每一部分都能听到诗歌,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潜移默化中将温馨的意境传递给了幼儿。

  3、从幼儿参与程度来年,整节活动幼儿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参与点也比较多,特别是在创编部分,大家联想的比较丰富,创编的诗歌也有好几个版本,可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象,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感悟。我想:这是以后在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演,体会歌曲所表现的甜美、宁静的情绪;

  2、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小小摇篮曲》;

  3、通过表演活动,掌握摇篮曲的节奏特点,提高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摇篮曲的意境;

  难点:歌曲中衬词的学*,节奏的把握、意境的把握。

  教学用具:电子琴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星空图),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生:晚上、静静的、轻轻的……

  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在静静的夜里度过,大家要静静地去学*,好不好?

  2、师:现在老师先跟大家做个游戏,游戏规则是我来当妈妈,你们当老师的小宝宝,我来唱歌,并且用手轻轻地推你们,你们边听边跟着我手推的方向轻轻摆动,明白了吗?来试试看

  3、师哼唱着舒伯特的《摇篮曲》,温柔地做着推的动作,生边听边顺着老师的手势进行摇摆。

  师:你知道老师刚刚唱的是什么吗?(摇篮曲)

  摇篮曲是用来做什么用的?(摇篮曲是母亲哄小宝宝睡觉的乐曲)

  你听过的摇篮曲是怎样的?

  生回答(静静地、温柔地、轻轻地……)

  二、寓教于乐

  1、初步聆听

  师:在这静静的夜空下,也有一位妈妈正在哄小宝宝睡觉呢,现在请你帮她一起哄,你会想出什么办法吗?(引导用摇摆的动作)

  师要求:注意节奏,一定要用刚才的办法小心地哄

  (播放伴奏,师唱歌曲,改编第一段第一句“睡吧睡吧小宝贝耶啰啰吔”,生跟伴奏进行律动。引导孩子投入)

  师:小朋友们把老师都快哄睡着了,那这个音乐是不是摇篮曲?为什么?

  生回答,(是,哄宝宝睡觉、轻轻地、温柔地)

  2、复听(完整)。

  师:小朋友们太棒了!现在有一位小朋友也学着她的妈妈唱起了摇篮曲,大家要静静地、仔细地听,听一听,小朋友究竟给谁唱摇篮曲呢?

  生聆听,回答(是给布娃娃唱的)

  3、再次聆听(第一段)。

  师:请再仔细听一听,宝宝用了哪些话来哄布娃娃?

  (师弹唱第一段)

  生回答(你会梦见啰,小星星在听月亮讲童话,讲童话)

  引出难点一:你会梦见啰,小星星,在听月亮讲童话,讲童话

  师:一起来学一下宝宝给布娃娃唱的这一句。

  (先念一遍,再随师边唱边摇。)

  要求:唱时就像妈妈对宝宝说的那样亲切的、甜美的

  (再用甜美的.声音唱一次)

  4、学唱第一段。

  (1)听原唱,进行律动(展示大谱表)

  (2)跟琴轻唱

  师:现在来跟老师的琴声轻轻地学一学宝宝唱的《小小摇篮曲》,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老师在唱到绿色字体“吔啰啰吔”时,小朋友们就摇动起来,其它时候不用摇。能做到吗?

  (师边弹边唱,生轻唱,律动)

  (3)指导难点二

  (4)师生接唱

  生唱有意义的词,师唱衬词。

  (5)指导每一句吔啰啰吔的音高。

  (6)师指导每一句末尾字的唱法:要短促、轻。

  (7)生完整唱第一段

  师:你就把我当成布你们的娃娃,一起唱给我听听吧。

  5、学唱第二段歌词。

  (1)师弹琴,生演唱第二段。

  师:小朋友们哄得真好,如果我是布娃娃,我就觉得听不够,那这里还有一段,那你们愿意再唱给我听吗?

  师进行指导

  (2)认识“结束句”,指导最后一句的音准

  师:这一句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唱?师用更加高兴的表情现场演唱结束句,请生判断。(更加快乐的情绪)

  (3)完整演唱第二段

  三、创造表现

  1、完整演唱歌曲。

  师:想象一下,静静的夜里,我们手里抱着布娃娃,用最美的歌声将这首歌曲完整演唱一遍好吗?

  2、请个别孩子表演唱

  3、欣赏舒伯特《摇篮曲》

  师:其实摇篮曲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全世界的许多妈妈都会唱摇篮曲,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舒伯特就写了一首非常动听优美的《摇篮曲》。请小朋友们欣赏一下。

  四、完美结课

  今天我们学会了《小小摇篮曲》,我们晚上回家你是否也可以为你们的爸爸妈妈唱一唱呢?

  请生听着《小小摇篮曲》音乐有秩序地静静地离开教室。

  课后反思

  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较调皮的特点,对于感受和聆听音乐,还处于未知阶段,并且他们的注意力常常容易分散,因此,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学*、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惯、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养成成了我们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摇篮》是一首典型的儿童诗,全文为四句排比诗词,字字尽显童真童趣、重叠之美。它从“蓝天是摇篮、大海是摇篮、花园是摇篮、妈妈的手是摇篮”四个层面喻示摇篮之美。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我的亮点之一就是根据诗歌的内容,绘制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这四个大摇篮,形象生动地呈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美,充分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此诗歌的结构形式,为后面的诗歌仿编做好准备。亮点之二就是让诗歌和音乐的有机结合。巧妙地使用是轻音乐为背景,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美,在音乐中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让幼儿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中。

  我的不足之处就是跟幼儿讨论诗歌内容的环节用的时间太短了,没有很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还有,创编时间也稍微短了些,很多幼儿的创编兴趣正浓,但是到时间结束了此教学活动。能够补足的就是下节课继续补充此创编环节,让幼儿充分体验创编诗歌的快乐。

  《摇篮》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借助《摇篮曲》作为背景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创编出较为完整的诗歌来。孩子在学*诗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性较高,学*效果较好,孩子也获得了成功。通过课的反复修改,在教学活动中也收获了不少,为我在今后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以下就是几点小小的收获:在活动中,借助音乐、图片、身体动作等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图片的出示,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美,还帮助幼儿进行诗歌内容的记忆。

  在幼儿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配上了背景音乐《摇篮曲》,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中,体验到了诗歌带给大家的快乐。在学*诗歌的同时,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先寻找四段诗歌的共同之处,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结构,为学*仿编诗歌做铺垫。很多的幼儿能够根据图片找出诗歌的规律,自己分析出句式的特点,朗诵诗歌较为连贯,诗歌内容掌握较好。通过《摇篮》教学活动,让我知道了在以后诗歌教学活动中,要使用多种手段让孩子去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展语言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真正成为活动中的主人。

  诗歌《摇篮》是一首很优美、很容易让人产生遐想的诗歌,其语言精练,以重复性的结构形式抓住摇篮这一关键点,通过奇妙别致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物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

  针对诗歌《摇篮》,我设计出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环节和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等。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图片和已有经验进行诗歌仿编。在活动中,我根据诗歌的内容,制作了ppt课件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活动导入部分,我以摇篮曲的欣赏使幼儿很快进入音乐优美的意境,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从开始环节听音乐说感受、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到教师提出:白云为什么是“轻轻飘”?浪花为什么是“轻轻翻”?风儿为什么是“轻轻吹”?歌儿为什么是“轻轻唱”?等问题后,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讨论、模仿,发展了幼儿思维的广阔性,提高了学*的积极性,使情感体验更加深入。最后,配乐诗朗诵把诗歌与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幼儿体会到诗同时音乐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从而被陶冶,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

  在诗歌创编中,原有环节中小图片的使用可以帮幼儿突破创编诗歌的困难,但有一些限制幼儿的思维。欣赏诗歌的次数略有欠缺,没有充分发挥彩色文字的作用,而创编环节的.时间把握稍显不足,使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特别是仿编诗歌的第三句较难,有的忘了编,有的不知添加什么才能使摇篮摇起来。

  总之,教学课中有得有失,但通过这次活动,我有信心,继续加强学*,阅读更多的教学、教育理念,更好的借鉴别人的优秀方案,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本课的魂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营造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引导学生用情学用情唱。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是不太容易回忆起儿时躺在摇篮里、躺在妈妈怀里的感觉了,所以在一开始导入新课时,我特别注重音乐情景的创设,希望能让学生一下就能融入到这一节课中来。并能希望将这种安宁、温馨的气氛,贯穿于整节之中。另外,在我的导语中还说道“你们想不想为妈妈唱上一首《摇篮曲》,让她睡一个好觉?”其实,这一导语不但是顺利的过度到下一个新授环节,还与拓展部分“简单的改变两个地方的歌词,成为一首献给妈妈的《摇篮曲》”相互联系。使整节课前后呼应比较连贯。

  在新授的第二次聆听中,我要求学生跟着音乐,把躺在妈妈怀里、躺在摇篮里的那种感觉,用动作表现出来。其实律动教学在六年级的日常教学是不太用的,而且学生也不是很喜欢,不太愿意去动。但是我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多一次聆听来感受歌曲;二是为了通过动作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两个乐段的不同。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7)

——祖先的摇篮教案(10)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正确。

  2.流利地朗读古诗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吗?请看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借助拼音,练读课文

  1.自学要求:(出示课件)

  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练读课文。读第一遍时,在生字下面做“△”记号。读第二遍时,生字重点拼读。读第三遍时,在难读的句子下面画“——”线。读第四遍时,标上自然段序号。

  (1)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由练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1.检查学生生字字音的拼读掌握情况。

  出示课件,用各种方式指导读生字。

  2.检查难读的句子。

  师:同学们,你认为有没有难读的句子?(学生自由发言)指导读。

  (1)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2)那/浓绿的/树阴/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3)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3.请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分小组比赛读。

  (3)播放课文录音,范读课文。

  (4)让学生再读全文,大体了解祖先的生活。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祖啊浓望摘掏蛋忆

  1.讨论如何识记字形呢?

  2.教给学生识记方法:

  ①用熟字换偏旁,加偏旁的方法记,比如:“组”与“祖”,“淘”与“掏”,“忆”与“亿”。“滴”与“摘”。

  ②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记,比如:“望”字要注意左上是个“亡”,竖折变成竖提。

  ③感到有困难的地方用记号标出,比如:“赛”是“寒”下面的两点变成“贝”。

  3.在*字本上进行描红练*。

  4.当堂默写。指名学生上台默写生字,集体纠正。

  (四)当堂检测,巩固学*。

  第二课时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森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原始森林,捕捉祖先原始的生活。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3.再读诗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是()的摇篮。

  那(),是()的摇篮。

  4.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些什么?(狩猎、采摘)

  5.同桌互读,说说“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1)说说:诗中写祖先在这里干什么?

  (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2)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

  (自由自在,惊喜连连)

  (3)练读2、3节。

  (4)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2、3节。

  6.学*课文最后一节。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苍苍茫茫、祖先)

  (2)引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说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①我们不应该滥砍滥伐,不要随便狩猎。

  ②森林附*不能开一些工厂,排放废气、废水。

  7.选择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8.有感情地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钻木取火、集体狩猎、打造石器、建房搭窝)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①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会生火做饭的?

  ②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会搭建房屋的?

  板书设计

  大一望无边

  摘野果、掏鹊蛋

  祖先的摇篮猜想祖先的生活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采野蔷薇

  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感叹祖先的美好生活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动词的准确运用。

  教学难点:

  懂得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教具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2.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4.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把课中出现的生字圈起来读一读。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自然段号。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学*1、2自然段。

  (1)全班读1、2自然段,说说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

  (2)指导朗读,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2.小组合作学*3、4自然段。

  (1)婴儿在摇篮中生活、成长,那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摇篮中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小组讨论讨论,把表示动作的词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汇报。

  动作的词有:摘、搭、打、点、逗、采、捉、逮。

  (3)男女生分读。

  (4)我们祖先还在森林里做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并展开想像说一说。

  3.祖先们在这里留下什么?

  (1)引读第五至七自然段。

  师:“浓绿的树阴下”生:“留下……”

  师:“宽阔的草地上”生:“回荡……”

  师:“林中的小路”生:“弯弯曲曲……”

  (2)课件播放图片,师深情朗诵8、9自然段。

  (3)齐读五至九自然段。

  四、赏析句段

  1.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配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激发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连”。

  板书设计:

  动人的传说

  祖先的摇篮

  天真的童谣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祖先的摇篮、遥远、苍苍茫茫、天长地久、污染、文明的起点、天然博物馆”等词语的含义。

  2、按要求预*课文,学*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情趣。

  3、正确搭配词语;能照样子学写句子;尝试选择场景或有特色的景物介绍“天然博物馆”

  4、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意趣。

  教学难点

  注意这首诗的诗行排列特点,领悟到含蓄隽永的韵味。

  教学媒体

  原始森林的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预*,自学课文。

  1、正确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2、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提出疑问,做出标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预*反馈。

  1、板书课题,齐读,说说“祖先的摇篮”在诗中指什么?

  2、媒体出示:“原始森林”画面,理解“苍苍茫茫”的意思。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注意诗句的停顿,随机正音。

  树阴赛跑污染神圣

  4、读了诗歌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二、品读诗句,释疑感悟。

  (一)学*第1节

  1、带着问题轻声朗读:“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的'?

  2、指名朗读、交流。(板书:一望无边)

  (二)学*第2、3节,理解“美好”、“遥远的回忆”

  1、自读,想像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中如何生活?(读后交流)

  2、引读,理解“那回忆,多么美好,又多么遥远……”一句。

  3、讨论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第4节。

  1、自读,思考: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人类文明的起点”、“神圣的天然博物馆”?

  2、讨论交流。(板书:文明的起点天然博物馆)

  3、师生合作读最后一节,加深体会。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联系全文,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使原始森林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呢?

  2、交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衡的办法和措施。(板书:天长地久不被污染)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总结

  四、展开想像,学*表达。

  1、指导完成课后第3题。

  2、指导口述“介绍天然博物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2、完成课后练*题2。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动词的准确运用。

  教学难点:

  懂得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教具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2.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4.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把课中出现的生字圈起来读一读。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自然段号。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学*1、2自然段。

  (1)全班读1、2自然段,说说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

  (2)指导朗读,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2.小组合作学*3、4自然段。

  (1)婴儿在摇篮中生活、成长,那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摇篮中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小组讨论讨论,把表示动作的词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汇报。

  动作的词有:摘、搭、打、点、逗、采、捉、逮。

  (3)男女生分读。

  (4)我们祖先还在森林里做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并展开想像说一说。

  3.祖先们在这里留下什么?

  (1)引读第五至七自然段。

  师:“浓绿的树阴下”生:“留下……”

  师:“宽阔的草地上”生:“回荡……”

  师:“林中的小路”生:“弯弯曲曲……”

  (2)课件播放图片,师深情朗诵8、9自然段。

  (3)齐读五至九自然段。

  四、赏析句段

  1.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配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激发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连”。

  板书设计:

  动人的传说

  祖先的摇篮

  天真的童谣

  《祖先的摇篮》课文原文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风儿吹动树叶“沙沙,沙沙!”

  那回忆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

  啊!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

  内容介绍

  《祖先的摇篮》是“课文作家作品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吴珹老师的适合二年级孩子阅读的经典作品。为小学生量身打造,全文注音,配有多幅彩色插图,帮助孩子顺利实现自主阅读。最后的作家面对面版块是作者对自己的创作经历及被选入课文的《祖先的摇篮》这篇文章的写作介绍,帮助老师及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及更深层的含义。这个版块对学生甚至对老师都是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孩子和老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吴珹,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崇明区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著有《吴珹儿童文学选》《美丽的童心》《红尘思絮》《亚澳美欧见闻》等。儿童散文诗集《美丽的童心》曾获“中国新时期(1979-1988)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豆花庄的小家伙们》被列入“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在马来西亚出版。《祖先的摇篮》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新课: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

  二、自学建议、合作学*: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

  三、汇报自学情况: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质疑:

  四、理解课文。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四、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一、识字教学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1、字理识字

  板书课题时,先写了生字“祖”,让孩子说出带有示字旁的`一组字:“神、祀、祝、福”,然后出示图片,揭示偏旁示字旁的字源,让孩子知道“示”最早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神台,示字旁的字与祭祀有关。字理识字,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2、溯源识字

  猜一猜古文字“逮”,其中一部分是一只手一把把动物的大尾巴给抓住了,另一部分像是一个人在跑,又跑又抓,这就是“逮”。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境,追根溯源讲解汉字的字义,有效预防错别字,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兴趣和热情,轻松掌握识字能力。同时,汉字溯源法还能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3、动作演示识字

  “逮、掏、逗”等动词是在学*动宾式词组时识字的,动作演示,表演了逮蝈蝈,活灵活现地再现原始又跑又抓在逮蝈蝈的情景。教师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掏鹊蛋”,还联系生活说说还可以掏什么?最后引导孩子把“掏”和“拿”进行比较,让孩子知道到把手伸进去再拿出来就是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4、图文结合识字

  认识“蔷薇”二字时,通过看图把生字与图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孩子关注草字头,认识到蔷薇是一种植物。

  二、找准训练点,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么通过课文阅读指导学生学*、运用语言文字呢?还是要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挖掘值得关注的词句段落,确定具体的语言训练点——动宾式短语。这首诗中藏着结构相同的词:摘野果、掏鹊蛋,老师还引导孩子把其他动宾结构短语也用三个字概括了,如,追野兔、采蘑菇、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然后引导发现这些词组的特点,孩子们发现前面是动作,后面是动作指向的对象(事物)。再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积累动宾式的短语。这样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言语表达的规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分层指导,重视朗读训练

  根据文本特点,李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1、美读词语。一是通过图片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好“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和苍苍茫茫”这三个词语,二是读好动宾式词语的不同节奏,读得很有趣味。

  2、读好了诗歌中带有叹词“啊”的句子,两个“啊”,放在了句子不同的位置,也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每次词语、句子的朗读,李老师都对孩子进行了评价,并对下一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运用课件里的'精美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朗读,孩子的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这样从美读词语,品读句子,再回归到入情入境的课文朗读,李老师进行了有梯度的分层训练,最终落实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

  四、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这节课中,教师有确定这一重点,但不是很好地突破重点,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总之,老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多种方法识字学词。通过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层次的梯度朗读训练,初步感受诗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正确。

  2.流利地朗读古诗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吗?请看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借助拼音,练读课文

  1.自学要求:(出示课件)

  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练读课文。读第一遍时,在生字下面做“△”记号。读第二遍时,生字重点拼读。读第三遍时,在难读的句子下面画“——”线。读第四遍时,标上自然段序号。

  (1)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由练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1.检查学生生字字音的拼读掌握情况。

  出示课件,用各种方式指导读生字。

  2.检查难读的句子。

  师:同学们,你认为有没有难读的句子?(学生自由发言)指导读。

  (1)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2)那/浓绿的/树阴/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3)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3.请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分小组比赛读。

  (3)播放课文录音,范读课文。

  (4)让学生再读全文,大体了解祖先的生活。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祖啊浓望摘掏蛋忆

  1.讨论如何识记字形呢?

  2.教给学生识记方法:

  ①用熟字换偏旁,加偏旁的方法记,比如:“组”与“祖”,“淘”与“掏”,“忆”与“亿”。“滴”与“摘”。

  ②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记,比如:“望”字要注意左上是个“亡”,竖折变成竖提。

  ③感到有困难的地方用记号标出,比如:“赛”是“寒”下面的两点变成“贝”。

  3.在*字本上进行描红练*。

  4.当堂默写。指名学生上台默写生字,集体纠正。

  (四)当堂检测,巩固学*。

  第二课时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森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原始森林,捕捉祖先原始的生活。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3.再读诗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是()的摇篮。

  那(),是()的摇篮。

  4.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些什么?(狩猎、采摘)

  5.同桌互读,说说“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1)说说:诗中写祖先在这里干什么?

  (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2)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

  (自由自在,惊喜连连)

  (3)练读2、3节。

  (4)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2、3节。

  6.学*课文最后一节。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苍苍茫茫、祖先)

  (2)引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说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①我们不应该滥砍滥伐,不要随便狩猎。

  ②森林附*不能开一些工厂,排放废气、废水。

  7.选择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8.有感情地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钻木取火、集体狩猎、打造石器、建房搭窝)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①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会生火做饭的?

  ②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会搭建房屋的?

  板书设计

  大一望无边

  摘野果、掏鹊蛋

  祖先的摇篮猜想祖先的生活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采野蔷薇

  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感叹祖先的美好生活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预*课文,边读边思。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摇篮、苍苍茫茫、文明、博物馆、神圣”等词语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试着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按要求预*课文,掌握一定的预*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8)

——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精选十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上课伊始是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的美,配乐的美,是学生产生读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生字的兴趣。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再次细读课文,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

  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

  四、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档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想象,和发问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祖先奥秘的兴趣。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祖先的摇篮、遥远、苍苍茫茫、天长地久、污染、文明的起点、天然博物馆”等词语的含义。

  2、 按要求预*课文,学*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情趣。

  3、 正确搭配词语能照样子学写句子尝试选择场景或有特色的景物介绍“天然博物馆”

  4、 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意趣。

  【教学难点】

  注意这首诗的诗行排列特点,领悟到含蓄隽永的韵味。

  【教学媒体】

  原始档林的'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预*,自学课文。

  1、 正确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2、 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 提出疑问,做出标记。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预*反馈。

  1、 板书课题,齐读,说说“祖先的摇篮”在诗中指什么

  2、 媒体出示:“原始档林”画面,理解“苍苍茫茫”的意思。

  3、 指名分节朗读诗歌,注意诗句的停顿,随机正音。

  树阴 赛跑 污染 神圣

  4、 读了诗歌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二、 品读诗句,释疑感悟。

  一 学*第1节

  1、 带着问题轻声朗读:“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的

  2、 指名朗读、交流。板书:一望无边

  二 学*第2、3节,理解“美好”、“遥远的回忆”

  1、 自读,想像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档林中如何生活读后交流

  2、 引读,理解“那回忆,多么美好,又多么遥远……”一句。

  3、 讨论交流。

  4、 有感情地朗读。

  三 学*第4节。

  1、 自读,思考:为什么说原始档林是“人类文明的起点”、“神圣的天然博物馆”

  2、 讨论交流。板书:文明的起点 天然博物馆

  3、 师生合作读最后一节,加深体会。

  三、 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联系全文,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使原始档林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呢

  2、 交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 的办法和措施。板书:天长地久 不被污染

  3、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 总结

  四、 展开想像,学*表达。

  1、 指导完成课后第3题。

  2、 指导口述“介绍天然博物馆”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2、 完成课后练*题2。

  六、 板书设计:

  美好、遥远的回忆

  天长地久

  5、 祖先的摇篮 文明的起点

  一望无边

  不被污染

  天然博物馆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学情分析

  关于人类祖先和原始森林的话题,孩子们很感兴趣,教学时,可以从此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文的学*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祖先的摇篮的理解有些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示。

  教学建议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读好问句,学*准确地使用动词。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难点

  1、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新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准确地运用动词。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准确地运用动词。

  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三、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吗?请看录像。(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4、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四、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课文,下面老师来看一看你们自学的情况怎么样。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学*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1)齐读短语。

  (2)分组讨论:加点的`词语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3)教师提示:加点的词语都是动词,表示人做一件事时的行为、动作。

  (4)学生可以演一演上面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

  六、初读课文,了解祖先的摇篮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小节。

  2、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指名说)

  3、分组讨论:第1小节写了祖先的摇篮的什么特点?

  (写了祖先的摇篮很大。)

  4、指导朗读,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七、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的字,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学生注意书写。

  祖的偏旁是礻,不要多写一点。

  摘、掏的偏旁都是扌,右边笔画数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能漏写笔画。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

  八、梳理板书

  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

  祖啊浓望蓝

  摘掏赛忆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2、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难点

  1、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复*导入

  1、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相应的字卡。

  2、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3、齐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1)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2)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

  (3)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些什么?

  2、学*第2、3小节。

  (1)同桌互读,说说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有着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做了些什么?(指名说)

  (3)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范读第2、3小节,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5)学生练读第2、3小节。

  (6)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7)想一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说一说。(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3、学*课文最后一小节。

  (1)全班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苍苍茫茫)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说一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保护环境)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中会做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置身于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中,你会做些什么?

  六、梳理板书

  祖先的摇篮

  摘野果和野兔赛跑

  掏鹊蛋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捉红蜻蜓

  采野蔷薇逮绿蝈蝈

  原始森林苍苍茫茫

  七、教学感悟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课前学生的预*到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养成独立学*的良好*惯。

  《祖先的摇篮》课文原文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风儿吹动树叶“沙沙,沙沙!”

  那回忆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

  啊!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

  内容介绍

  《祖先的摇篮》是“课文作家作品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吴珹老师的适合二年级孩子阅读的经典作品。为小学生量身打造,全文注音,配有多幅彩色插图,帮助孩子顺利实现自主阅读。最后的作家面对面版块是作者对自己的创作经历及被选入课文的《祖先的摇篮》这篇文章的写作介绍,帮助老师及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及更深层的含义。这个版块对学生甚至对老师都是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孩子和老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吴珹,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崇明区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著有《吴珹儿童文学选》《美丽的童心》《红尘思絮》《亚澳美欧见闻》等。儿童散文诗集《美丽的童心》曾获“中国新时期(1979-1988)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豆花庄的小家伙们》被列入“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在马来西亚出版。《祖先的摇篮》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

  《祖先的摇篮》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新课: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

  二、自学建议、合作学*: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

  三、汇报自学情况: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质疑:

  四、理解课文。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四、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一、识字教学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1、字理识字

  板书课题时,先写了生字“祖”,让孩子说出带有示字旁的一组字:“神、祀、祝、福”,然后出示图片,揭示偏旁示字旁的字源,让孩子知道“示”最早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神台,示字旁的字与祭祀有关。字理识字,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2、溯源识字

  猜一猜古文字“逮”,其中一部分是一只手一把把动物的大尾巴给抓住了,另一部分像是一个人在跑,又跑又抓,这就是“逮”。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境,追根溯源讲解汉字的字义,有效预防错别字,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兴趣和热情,轻松掌握识字能力。同时,汉字溯源法还能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3、动作演示识字

  “逮、掏、逗”等动词是在学*动宾式词组时识字的,动作演示,表演了逮蝈蝈,活灵活现地再现原始又跑又抓在逮蝈蝈的情景。教师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掏鹊蛋”,还联系生活说说还可以掏什么?最后引导孩子把“掏”和“拿”进行比较,让孩子知道到把手伸进去再拿出来就是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4、图文结合识字

  认识“蔷薇”二字时,通过看图把生字与图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孩子关注草字头,认识到蔷薇是一种植物。

  二、找准训练点,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么通过课文阅读指导学生学*、运用语言文字呢?还是要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挖掘值得关注的词句段落,确定具体的语言训练点——动宾式短语。这首诗中藏着结构相同的词:摘野果、掏鹊蛋,老师还引导孩子把其他动宾结构短语也用三个字概括了,如,追野兔、采蘑菇、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然后引导发现这些词组的特点,孩子们发现前面是动作,后面是动作指向的对象(事物)。再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积累动宾式的短语。这样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言语表达的规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分层指导,重视朗读训练

  根据文本特点,李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1、美读词语。一是通过图片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好“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和苍苍茫茫”这三个词语,二是读好动宾式词语的不同节奏,读得很有趣味。

  2、读好了诗歌中带有叹词“啊”的句子,两个“啊”,放在了句子不同的位置,也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每次词语、句子的朗读,李老师都对孩子进行了评价,并对下一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运用课件里的'精美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朗读,孩子的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这样从美读词语,品读句子,再回归到入情入境的课文朗读,李老师进行了有梯度的分层训练,最终落实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

  四、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这节课中,教师有确定这一重点,但不是很好地突破重点,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总之,老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多种方法识字学词。通过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层次的梯度朗读训练,初步感受诗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祖先的摇篮、遥远、苍苍茫茫、天长地久、污染、文明的起点、天然博物馆”等词语的含义。

  2、 按要求预*课文,学*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等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情趣。

  3、 正确搭配词语能照样子学写句子尝试选择场景或有特色的景物介绍“天然博物馆”

  4、 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意趣。

  【教学难点】

  注意这首诗的诗行排列特点,领悟到含蓄隽永的韵味。

  【教学媒体】

  原始档林的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预*,自学课文。

  1、 正确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2、 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 提出疑问,做出标记。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预*反馈。

  1、 板书课题,齐读,说说“祖先的摇篮”在诗中指什么

  2、 媒体出示:“原始档林”画面,理解“苍苍茫茫”的意思。

  3、 指名分节朗读诗歌,注意诗句的停顿,随机正音。

  树阴 赛跑 污染 神圣

  4、 读了诗歌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二、 品读诗句,释疑感悟。

  一 学*第1节

  1、 带着问题轻声朗读:“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的

  2、 指名朗读、交流。板书:一望无边

  二 学*第2、3节,理解“美好”、“遥远的回忆”

  1、 自读,想像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档林中如何生活读后交流

  2、 引读,理解“那回忆,多么美好,又多么遥远……”一句。

  3、 讨论交流。

  4、 有感情地朗读。

  三 学*第4节。

  1、 自读,思考:为什么说原始档林是“人类文明的起点”、“神圣的天然博物馆”

  2、 讨论交流。板书:文明的起点 天然博物馆

  3、 师生合作读最后一节,加深体会。

  三、 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联系全文,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使原始档林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呢

  2、 交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 的办法和措施。板书:天长地久 不被污染

  3、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 总结

  四、 展开想像,学*表达。

  1、 指导完成课后第3题。

  2、 指导口述“介绍天然博物馆”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2、 完成课后练*题2。

  六、 板书设计:

  美好、遥远的回忆

  天长地久

  5、 祖先的摇篮 文明的起点

  一望无边

  不被污染

  天然博物馆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档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档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档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档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读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档林

  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档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档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六、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档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档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档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档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读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档林

  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档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档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六、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教学目标】

  1、按要求预*课文。掌握预*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

  4提出疑难问题

  5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6尝试背诵课文。

  二、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了第8课《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预*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课文的方法:

  a读通课文。

  b自学字词。

  c理解内容。

  d质疑问难。

  e搜集资料。

  三、学*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看,这就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档林”——

  这是多大的摇篮呀,一望无边,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档林,齐声朗读《祖先的'摇篮》。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四、课堂练*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试着学写一段小诗。用彩色纸抄写出来。

  【教学目标】

  1、按要求预*课文。掌握预*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

  4提出疑难问题

  5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6尝试背诵课文。

  二、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了第8课《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预*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课文的方法:

  a读通课文。

  b自学字词。

  c理解内容。

  d质疑问难。

  e搜集资料。

  三、学*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看,这就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档林”——

  这是多大的摇篮呀,一望无边,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档林,齐声朗读《祖先的摇篮》。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四、课堂练*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试着学写一段小诗。用彩色纸抄写出来。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学情分析

  关于人类祖先和原始森林的话题,孩子们很感兴趣,教学时,可以从此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文的学*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祖先的摇篮的理解有些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示。

  教学建议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读好问句,学*准确地使用动词。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难点

  1、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新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准确地运用动词。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准确地运用动词。

  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三、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吗?请看录像。(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4、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四、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课文,下面老师来看一看你们自学的情况怎么样。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学*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1)齐读短语。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9)

——《蜡烛》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

  预*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

  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

  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

  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

  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如:

  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子弹落得离老人很远。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交代蜡烛的来历,表明这支蜡烛的珍贵,有着特殊的意义。表明老妇人的至情至爱。

  ⑵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这里提到围巾的颜色“黑色”,暗示战争的残酷,表明老妇人对失去苏联红军战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战火纷飞,突出了蜡烛的珍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南斯拉夫母亲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改句过于*淡,表达效果显然不够。

  ⑷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句话的含义是?)

  这个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十分勇敢、不顾生死,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畏***恶势力的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