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首页 / 课件 / | 2022-10-26 00:00:00 [db:标签-标题]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

  随着人们口腔保健和疾病治疗需求越来越大,口腔专业医师匮乏问题特别突出,现代医疗模式的发展也要求现代医生既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又要懂得口腔医学相关知识[1-2]。因此,掌握必要的口腔专业知识,将成为未来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1牙周病学的教学特点

  牙周病是口腔第二大常见病,是牙齿缺失最重要的原因。牙周病学和众多学科关系密切,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口腔临床实*教学的重点,学*中主要以门诊实*为主。教学中存在以下难点:

  (1)牙周病学课程在临床医学系《口腔医学》理论教学中仅有2学时,内容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牙周病有深刻印象;

  (2)临床医学系的毕业生从事口腔专科工作者极少,学生主观重视程度不够;

  (3)临床实*时间太短、不集中,一般是以2~4人为1组,时间为1d。在短短的1d内,学生依靠随机分组见到的病种少、疾病重复率高,典型病例少;

  (4)牙周疾病的特点表现为病种多、临床表现相似,同时受口腔环境的限制(视野小,患者张口时间有限),影响了示教效果,使学员缺乏足够的视觉训练,降低了学*的兴趣[3]。

  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利用1d的实*时间成为临床牙周病教学的关键。对于这一系列在牙周病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仅仅依靠机械的延长教学时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学*效果,这就对口腔医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探索与改进,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4]。

  2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作为教学手段的应用

  2.1全面的展现力

  口腔牙周病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应用教科书、黑板板书和PPT教学,这些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科书的使用显得抽象与生硬,学生难于理解;PPT受到授课时间及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引入CAI课件后,使得原本抽象、繁杂的理论知识以图像、文字、动画、声音、数字等融为一体的形式,较为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5]。CAI课件因其形象、生动、多样化表达及交互性强的特点,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时间,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该理论与知识做到较为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6]。通过动画将口腔牙周病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系统全面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合理的理论知识体系。

  2.2提高教学效率

  本院属于非口腔专科教学医院,非口腔专业医学生教学的整体时间以及临床实践时间均相对较少。如果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将无法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7]。将CAI课件引入教学过程后,授课信息增加,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有针对性,学*时间自由,将老师预先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播放,遇到重点和难点时,可进行反复重点讲解。

  2.3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非常关键。引入CAI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之后,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关注点,进行针对性学*激发了学生学*的主动性,甚至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该学科的科研与创造的兴趣。根据课后思考题的复*,可对学*内容进行巩固,老师也可对学*中遇得到的问题进行解决[8]。

  3CAI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CAI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适时、适度发挥好这个辅助工具的作用,而不能将其简单地变成电子幻灯或电子板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及时沟通互动,在学*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9]。

  4总结

  CAI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CAI课件应用于临床,直接为学生服务,充分发挥其优势,为临床教学提供一条良好的教学途径,运用好这个教学工具,必定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2

  古代文学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为古代文学教师独立自主上课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帮手,与传统的教授方式相比,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还可以方便学生下载教学材料。

  然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水*,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授课的教师方面看

  有的课件在制作和使用时忽视了教师本人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了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完全没有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独具魅力的语言、神态、手势及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些课件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于依赖事先设计好的程式,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从听课的学生方面看

  传统的教授方式,以板书、粉笔、讲台为主,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是直接的:教师板书的时候,学生可以边记笔记边思考,而使用教学课件之后,信息量加大,板书显示速度加快,有时学生只是匆匆浏览老师做的PPT并忙于记录,学生上课容易疲劳,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再次,从教学内容看。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丰富,对它的阐释和理解可以是多角度、多方面并且永无止境的。课件本身展现的只能是教师的一种观点或见解,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唯一,而有的课件中强烈的视听效果会给学生带来极深的感性认识,这非但不会起到辅助作用,还会影响学生的想象力。

  此外,有的课件制作简单、粗糙,缺乏层次感,课件的艺术设计不够理想;有的课件设计得过繁、过细,有的又过于简单。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在古代文学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过程中,应采取如下的优化对策:

  首先,强调课件设计制作的教学个性,凸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古代文学教学课件的制作是每位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所授课程的一次再创造和“深加工”,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授课教师研究成果的个性化诠释,无论使用何种工具,古代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处于主导地位,所以课件不仅要体现教学内容,更应融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这是古代文学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教学课件不能完全成为教材的翻版,把教师挤到边上,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行“目中无人”的教学;更不能有太多不当的媒体展示,否则会引起喧宾夺主的作用,比如太强的背景、太强的画面、太多的显示按钮、不合适的背景音乐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中,要始终坚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使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

  其次,课件制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努力在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中创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避免学生消极地接受老师讲授内容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而不是物与物之间的互动。否则,徒有现代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会被减弱。

  三、课件展示的内容必须准确科学

  一是材料选取的科学性,二是课件制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古代文学讲授的大多数作品及文献都是用文言文表述的,文字简约、艰涩而意蕴深奥,识、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不仅需要教师用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扫清文字上的障碍,还需要提供较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而多媒体丰富的材料资源(包括书籍、杂志、网站、电视节目剪辑、影视光盘等)既为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存在材料质量的良莠不齐的状况。在把广泛的多媒体材料应用于教学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突出科学性,教学课件作为固化的教学成果,不能把错误的知识和概念教授给学生,在这一点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在利用多媒体丰富的材料资源制作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同时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良性刺激,比如在课件中插入作品朗诵、音乐及相关的影视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授课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又有助于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理解,提高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课件的设计制作应努力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优秀的课件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古代文学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这一原则。一个课件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把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以最简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应避免书本内容的简单重复和一屏显示过多的文字,而且要使人赏心悦目,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把课件制作得精美一些,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受到美的教学和美的熏陶。

  五、课件制作应选择适合的软件载体

  在选择课件制作载体上,应尽量选用教师熟悉的、常见的普通软件,如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创作系统,特别注意使用不需要太多程序知识的相关软件来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拉*教师与计算机的距离,在课件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预期之外的情况,便于调整和修改,又可以展示教师“精雕细作”的人格魅力。

  最后,开发使用网络教学*台,延伸课堂教学手臂。

  古代文学教学课件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还应考虑教学意见反馈和实现校园网上教学*台共享等问题。E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台就是屏幕,因此古代文学课件设计和制作是应考虑如何延长课堂教学手臂,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得益彰,增加师生的网上互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自觉选择学*、选择经典。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是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在古代文学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应因课程的性质、内容而异,可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致,这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古代文学的教学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要求中有两点:一是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二是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由此可见,加、减法的含义在一年级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曾尝试着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效果较好,现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计算教学中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在认识3以后,教材先后出现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在此学生通过学*也将初步接触加、减法,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直接体现在对有关3的加、减法的掌握上。教学2+1=3时,教材编排了图帮助学生理解2+1,图是这样的:左边两个小孩在玩,右边走来一个小女孩。虽然课本中出现了图,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要求根据图理解算式,理解加法的含义还是比较困难;同时,对于刚入学的学生,也不够直观、形象,难以激起他们的兴趣。为了帮助建立表象,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把图分解成动画,先出现2个小伙伴在玩,再跑来一个小女孩。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图意,降低了理解图意的难度,同时也给学生呈现了一个明确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在教学1+2=3时也把图片分解成动画,先出现1只小猫在玩皮球,后有跑来2只小猫。教学3-1=2时,先出现3只小鸡,然后圈掉一只。教学3-2=1时,先出现3只燕子,然后飞走2只。在以后教学4的加、减法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书上的图片进行加工,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对加、减法的含义进行强化。

  二、应用题教学中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学生初入学,识字不多,阅读和书写都比较困难,这就给应用题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通过分析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联系加、减法的含义对不同的应用题进行对比。为了降低应用题教学的难度,教材在编排时也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因素,安排了一些孕伏和准备练*。第一阶段就是从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到11~20各数的初步认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主要也是在这一阶段。这一阶段只出现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在图画应用题的后期,把所求的问题用“?”表示出来,一个已知条件不画清楚数量是多少,而注明数目。初步孕伏应用题的结构。所以在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训练学生说图意、根据图列算式也相当于是在教学应用题,在此就不多说。在教学所求问题用“?”表示出来,注明数目的应用题时,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含义。第二阶段是有图有文的表格应用题,同时继续出现了一些图画应用题,这一阶段是过渡阶段。第三阶段正式进入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在教学加、减法含义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动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是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但是,它往往降低知识对象的难度,代替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在使用时必须摆正它的位置。对于加、减法的含义,这种方法最好只在教学初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在传统教学手段中有很多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难以达到的。教一年级学生学*数学,必须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进行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

  1、什么是应用文;

  2、应用文的特点;

  3、如何写好应用文。

  教学重点:

  掌握应用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计 :

  案例:从“大学录取通知书”说起

  应用文我们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训练,可也一直在接触在使用。比如“假条”,再比如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入 学 通 知 书

  XXX同学:

  我校决定录取你入 学院 专业学*。请你准时于二〇一二年 月 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二〇**年 月 日

  以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例,请说说应用文有什么特点。

  一、应用文的特点

  (1)实用性:黑色的六月、煎熬的七、八月,通知书到了,说明我们被正式录取了,我们那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2)针对性:你的通知书就是给你下的。

  (3)时限性:报到时间。

  (4)真实性:

  (5)程式性:体现在空格部分,一个学校所发的通知书都是一样的。

  (6)*实性:

  补充:有疑义的“另类大学录取通知书”——淘宝版

  南京理工大学在手机短信告知考生录取情况的时候,采用“淘宝体”:“亲,南理工,211院校噢!奖学金很丰厚哦!门口就有地铁哦!景色宜人,读书圣地哦!亲,记得9月2日报到哦!录取通知书明天‘发货’哦!上网就可以查到通知书到哪了哦!”

  尽管南理工使用手机告知对方,但这种做法遭到了批评:

  (1)通知书采取网络化语言,破坏了录取通知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会使家长和学生不信任。

  (2)录取通知书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一般一式两份,一份报到时交给学校,一份留给考生永久保存,所以才采取较为传统并且庄重的方式。

  所以,作为应用文一种的录取通知书,还是采用*实、严肃、正式的语言比较好。

  二、应用文的概念及种类(见课本)

  依据课本种类划分,将课本要讲的内容分类。

  三、如何写好应用文

  (一)锤炼思路:应用文写作首先具有“实用性”,就是要用文字说明来解决具体问题。所以学写应用文首先不是你如何写好,而是如何把问题想清楚,如何把问题解决掉。

  请改写以下通知

  通 知

  因为最*吃饭的人太多,因此规定先卖老师,老师卖完再卖学生。

  某食堂

  请同学派代表发言,想解决办法。

  学生回答情况:

  (1) 分时段就餐;(2)分区就餐;(3)自觉排队

  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因*期师生就餐人多,拥挤耗时。自今日起实行分区分时就餐制,具体办法为,在早中晚三餐供应时间内,前半小时内1-3窗口为教师就餐时间,4-10窗口为学生就餐时间;其后不作分区限制。

  (二)模仿写作:从分析范文中,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应用文理论知识的理解,具体地掌握每种应用文体式的写作方法。在分析范文之后,也可以收集一些病文,对它们加以分析,找出其错在哪里,其原因是什么,从而加深对应用文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

  策划一次活动,学*课本50页。

  课后反思

  这是一次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关键是例子选得精彩。

  食堂问题既是书本中的一个案例,也是联系今天我校食堂分区就餐问题的现实反映。

  当时听课还有学院领导。正好在学生们回答之后,请领导就实际情况做点评。

  达到了模拟真实情境的目的。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了解一般应用文和旅游应用文的概念及特点

  学*应用写作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掌握学*应用写作的方法及写作应用文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应用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应用文的概念及特点

  (一)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科研、学*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所常用的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势的一类文章总称。它是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的工具。

  (二)旅游应用文的概念

  旅游应用文是各旅游单位、部门、从业人员之间与其它行业的单位、部门、从业人员之间办理旅游服务公务,处理旅游服务业务时所使用的应用文。这种应用文是一种带有行业特色的应用文体。旅游应用文具有常用的一般应用文的特点,如公文、信函类应用文、会议类应用文、礼仪文书、契据类应用文、告启类应用文、报告类应用文、计划与总结类应用文、表格等,是旅游业从业人员在管理、经营、学*、生活中,处理各项公务和日常事务、交流信息、解决具体问题时经常使用的具有一定惯用格式的一种规范性的应用文体。旅游应用文还是一种具有旅游业行业特色的专门应用文体,如导游词、景区或景点介绍、旅游指南、旅游史传、旅游广告用语、旅游活动策划方案等,是针对性强、行业特点明显的专门性应用文体。

  二、一般应用文的特点

  (一)直接的功用性

  (二)内容的真实性

  (三)思维的逻辑性

  (四)格式的稳定性

  三、旅游应用文的特点:

  旅游应用文除了具备一般应用文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一般性应用文在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脱离实际。旅游应用文并不排斥合理的文学性内容。

  (二)一般性的应用写作要求公式化、模式化,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把握、处理。旅游业内部使用的非专业性应用文,在写作时也应运用这种惯用体式,不要求新和奇。写作旅游公文时,必须严格遵守***对公文格式的有关规定。旅游应用文在格式上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不但不需要任何固定体式,还应力求奇特、新颖、灵活。比如,在介绍某一景点时,应当抓住这一景点的特点,可以有准确的数字说明,可以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可以有诙谐、幽默、风趣的调侃,还可以加以神话故事或传说。

  (三)一般性非专业旅游应用文,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求*实、简洁、严谨、得体。如合同、告启类文书等,语言必须*实、简洁、严谨、得体,不能夸饰、拖沓冗长、含糊不清、措词失当。公文的语言更为讲究,不但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词语,连修饰性的、表达程度的词语都必须认真斟酌。旅游专业应用文,在语言运用上可以严谨、*实;可以形象、生动;可以用词华美;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还可以采用调侃、诙谐、幽默的语言方式。导游人员要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场景,运用恰当的方式,引起游客的兴趣,增强游客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不需要在语言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四.应用写作基础知识

  (一)、应用文的主题和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内容,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二者必须统一。撰写时应切记主题要统率材料,要围绕主题选材;反之,材料又必须能够证实主题,所用材料与表达的主题应当一致。写文章时如果事先没想清楚就下笔,则容易造成主题与材料不一致。因此,写应用文,要注意材料与主题相一致。

  (二)、应用文的结构

  一般来讲,应用文的正文都具有开头、主体与结尾几大部分,但在具体安排时,还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安排不同的结构形态。

  (三)、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五种形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由于文体性质和撰文目的不同,不同种类的应用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也各有侧重。

  五、旅游应用文的写作要求

  写作旅游应用文的作者素养应该是广泛和全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素质、思想修养、工作作风、职业道德、智力因素、业务水*等。

  (一)熟悉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

  (二)精通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水*

  (三)扩大信息储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练好基本功,具有进行熟练写作和操作的能力

  (五)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学*旅游应用文写作应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学*有关旅游应用文的理论知识

  旅游应用文写作与一般写作一样,也有自己的理论知识。应深入掌握这些知识,了解旅游应用文的文体特点、写作格式、写作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和分析典范文书

  旅游应用文有许多优秀作品,我们可以从典范文书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写作的方法。

  3.联系实际,多多练*

  应用文写作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练*,才能熟练掌握。在练*时,还要结合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工作、学*和生活实际,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提高旅游应用文写作水*。

  思考题

  一、什么是应用文?旅游应用文的含义是什么?

  二、旅游应用文有哪些特点?

  三、如何理解应用文的主旨?

  四、应用文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五、应用文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与一般文章写作有什么不同?

  六、写作旅游应用文有哪些具体要求?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6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4.变式练*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课堂练*.(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二)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三)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某种型号的钢滚珠,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个?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通过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全面应用,使学生加深了正、反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拉*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感到正、反比例关系就在自己的身边。

  探究活动

  鱼池有多少条鱼?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活动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7

  论文摘要:多媒体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实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多媒体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替代教学。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物理教学;学*兴趣;实验效果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物理教学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课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谈几点认识。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现有不少的同学觉得物理难学,物理学*比较枯燥,久而久之便对物理产生厌学、怕学的情绪。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欲望。例如,我在复*声音时,播放优美的音乐,播放各种生活中的声音,有波涛澎湃的海浪声,有优美的小提琴声,有嘈杂的电锯和汽车鸣笛声等。这些声音来自于生活,很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二、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利于增强实验效果。提高教学效益

  在物理教学中,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仿真实验来模拟物理实验,能够较为真实地再现物理变化过程。

  多媒体课件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教师上课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学生有机会在网络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和发现,并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比如,我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时加人飞机与赛车比赛的影片,讲解天体运动时加入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影片,在讲到能量问题时加入风车转动以及飞流直下的瀑布的影片,讲解原子的构成时加入核外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影片。这些影像文件的播放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进行复*与讲解*题时,也可利用多媒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利用实物投影可以将学生所做的练*投到银幕上让学生进行讲评,发现学生中出现错误的共性的问题。讲解例题时可以先把题目写入课件,克服了黑板面积小不能容下大量练*的问题,由于是提前准备,也节省上课的时间。

  三、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替代教学

  1 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放电影”,使学生的学*过程变成“看电影”。

  用课件代替教师上课,学生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记忆不深。学生也是被动的学*,没有一点自主发挥的余地。而且,学生在学*过程中感到节奏快,对所学知识印象浅。

  2 大量使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会使学生的实验能力下降。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功能不仅让学生准确地感知物理事实,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也是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动手操作能力。如果大量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会养成学生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坏*惯。如:在一次讲《欧姆定律》时,我觉得不用课件讲课就会落后,所以整节课全部使用课件进行讲解,实验也由计算机进行演示,学生觉着很新鲜,自己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由于学生没亲自操作,不熟悉实验器材,不能很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效果不太理想。而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用实验器材完整的完成了实验,学生学会了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了误差概念,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培养了学生爱护仪器、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好品质。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比我单纯使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好得多。

  物理的实验课除了上课时教师需要完成的演示实验以外,还包括学生实验以及课外实验和简单的工艺制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物理中所使用的实验器材非常熟悉,还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一方面需要学生在做学生实验与课外实验时认真练*,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同时给学生打下基础。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运用,不利的一面我们就要避免。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根据我们所要传授知识的内容来决定,不能因为它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就不问实际情况而滥用,也不能因为它在某些方面有局限性而摒弃不用。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物理教师最明智之举。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8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2、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生1:先算出每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再算5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列成算式是:14025。

  生2:先算出5小时是2小时的多少倍,再把140千米扩大相同的倍数。列式是:140(52)

  如果学生想出用比例解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的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比例解,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以上的解题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比例知识思考,题中有用种量?是哪几种量?这几种量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因为速度一定,所以路和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 = X:5(依据:速度一定)

  注意:① 灵活选择解法。

  ② 比例解时要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 解完后注意检验。

  3、想一想: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4、教学例2:跟例1相似的方法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5、比较例1和例2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如果把例2改为: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三、巩固练*

  1、做一做:

  ⑴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用比例知识解答)

  ⑵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2、对比练*:

  ① 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张18*方米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② 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用面积是9*方米的方砖,需要96块。如果必用面积是4*方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四、布置作业。

  练*五第1~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例1 例2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140:2=x:5 4x=705

  2x=1405 x=7054

  x=350 x=87.5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答:每小时需行驶87.5千米

  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P23-24例1-例2

  教学要求: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关键:学生先要正确判断题中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9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多媒体课件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神经内科的40名实*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合对照组,每组均为20名学生,对研究组实*生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照组实*生则采用普通方式进行教学,对比分析两组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能力。结果研究组的实践操作能力(89.12±5.16)分高于对照组(82.13±4.26)分,临床思维能力(87.14±4.89)分也高于对照组(81.38±4.16)分,而且研究组实*生的理论成绩(89.26±5.37)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3.23±5.01)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其最终学*成绩,有利于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

  护理教学查房即以临床教学为目的,采用病例为引导,并以问题为基础,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技能,以培养学生实践与护理知识相结合的能力。神经内科的专业性较强,涉及面广,而且患者所涉及的年龄面也较广,从而导致刚进入临床领域的实*生无所适从,因此如何在神经内科教学中帮助学生透彻的了解相关疾病以及知识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2]。因此本对多媒体课件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的40名实*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的40名实*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合对照组,每组均为20名学生,研究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1~24岁,*均年龄(23.1±1.5)岁,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1~24岁,*均年龄(23.2±1.8)岁,。两组研究者在年龄、性别分布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普通方式进行教学。1.2.2研究组采用多媒体课件对研究者进行教学。1.3效果评价[3]对比分析两组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难点,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则包括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卡通图片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性图片,如各种辅助检查的方法、结果以及癫痫患者的发作和帕金森病的典型临床表现等,以便学生更直观的对临床疾病进行了解,而且为学生讲解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治疗,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1.4统计学方法对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用t检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能力,研究组的实践操作能力(89.12±5.16)分高于对照组(82.13±4.26)分,临床思维能力(87.14±4.89)分也高于对照组(81.38±4.16)分,而且研究组实*生的理论成绩(89.26±5.37)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3.23±5.01)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护理教学查房为临床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神经内科专业性强,涉及面较广[4]。因此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提高其学*兴趣,促进其更好的成长,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采用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卡通图片以及专业性较强的临床拍摄图片促进学生学*,效果较为显著,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的实践操作能力(89.12±5.16)分高于对照组(82.13±4.26)分,临床思维能力(87.14±4.89)分也高于对照组(81.38±4.16)分,而且研究组实*生的理论成绩(89.26±5.37)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3.23±5.01)分。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学*成绩,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蓉.神经内科实*带教的方法探讨[J].家庭医药,20xx,(7):142-143.

  [2]段炜.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对神经病学教学的探讨[C].20xx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20xx:1-2.

  [3]浦政,沈瑛,刘振国.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神经电生理教学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3):54-55.

  [4]程学英,钟丽珍,王剑锋,刘奔.多媒体、PBL等相结合在神经内科实*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xx,9(2):19-20.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0

  摘 要:目的: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总结出多媒体课件在儿科护理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优势: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图文声像并茂,通过多感官刺激提高学*效果;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转变了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满意度。不足:重视课件,轻视教法;师生交流减少;学生易产生视疲劳;课件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课件制作质量有待提高。结论: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能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推动教学改革。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儿科护理学;教学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护理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护理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能使课堂冲破时空的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个性、素质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对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年来,该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并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比以黑板加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多媒体课件在儿科护理学课堂中的优势

  1.1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及时地处理多种形式的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及授课要求,事先将授课过程设计编排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将板书、挂图、录像等集中到课件里,使内容丰富而详实,节省了板书、幻灯、挂图的时间,缓解了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同时多媒体课件在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的同时,随时更新,穿插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学*兴趣[1]。

  1.2图文声像并茂,通过多感官刺激提高学*效果。人的学*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手、鼻、舌身等感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再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70%[2]。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学生得到视觉、听觉的联合刺激,使一些难点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效果。人们喜欢看电视画面而不宁愿听电台广播就是这个道理。如法洛四联症患儿出现的青紫、生长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杵状指(趾),喜蹲踞等临床表现,经下载相关图片插在课件上,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而且印象深刻。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相关教学电影在课后集中放映比较,多媒体课件展示得更及时更有效。

  1.3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若没有感性认识为基础,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临床的实际标本图片、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直观地展现在同学面前,提供了大量具体的临床信息;对教学中机制复杂、难度大、实验成本高、罕见和难以实体操作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教学课件中逼真的实物图像、三维动画模拟演示等,使学生很快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获得感性经验[3]。如在小儿静脉输液的教学中,将小儿静脉输液的操作录像导入计算机,分解动作讲解,使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

  1.4转变了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进度,按需所取,灵活选择,同时可以加强教学中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辅导。如在讲授“蓝光疗法”的操作时,教师先进行集体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蓝光疗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对蓝光疗法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反复播放,强化记忆,直至掌握,学生不再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担心,也不用死记硬背,学*效果明显提高,为临床见*、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提高了教学满意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我们曾用不署名问卷调查向学生搜集反馈信息,结果表明,学生对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达98%。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2.1重视课件,轻视教法。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课堂应变能力差,一旦电脑异常,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师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完全放弃了直观的形态教学模具、板书,使得课堂教学缺少新意,接触久了,学生新鲜感少了,收效就减弱了;少数教师把以前做好的课件拿来使用,课前不再注重教学内容的演练,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学错误;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漂亮,在课件的制作上付出高倍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本末倒置,以至于取得的效果并不与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正比,失去了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2.2师生交流减少。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是教师掌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基础,是教师把握课堂授课节奏、临场授课效果的基础。使用计算机后需要教师操纵演示进度,教师被局限于电脑前控制鼠标,过多地注视显示器,与学生眼神交流相对减少。这样,一方面不易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因缺少与教师的交流,降低了学*兴趣。多媒体课件是事先做好的,在课堂上容易把学生的思路往课件的模式中拽,让课件“统治”课堂,限制教师根据学生学*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因材施教。教师应铭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应只注视显示器,而应根据课堂情况适时离开电脑,适当采用教鞭提示,穿插提问,调节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教师这一主导作用,防止忽视学生这一学*主体。这样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致于使学生的学*兴趣降低。

  2.3学生易产生视疲劳。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多数时间里学生得注视着电脑显示器或大屏蔽,易产生视疲劳。为了减轻疲劳,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除了插入必要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文件外,文字内容应少而精,简明扼要,待上课时教师离开电脑展开讲解,并用形体语言吸引学生视线,穿插提问等让学生的视线得以调节。另外,课件的文字与背景色对比应鲜明。

  2.4课件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节奏加快,知识容量增多,过多的知识点以及多媒体图片播放较板书速度快,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难以深入思考。这样,学生无法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更不能由传递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也造成课堂教学主次不明,学生学*不知该掌握什么,从而降低学*兴趣。为避免这种情况,在制作课件应根据课时定量,在讲课时应把握好节奏,多作讲解,适当板书,留给学生记录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多做一些交流和讨论。

  2.5课件制作质量有待提高。一个高质量的课件包含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内容,这需要制作者掌握足够的计算机知识技能方可完成。有些教师制作课件的资料来源局限,把从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料或课件进行简单的修改,造成课件重复混乱,不伦不类。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声音等,一味追求新颖、花哨、动感,却忽视其内在的知识性,教学内容被淡化,致使课件质量偏低、制作水*不高。所以教师都应该参加培训,掌握制作技术后方能制作出自己满意的课件。而高质量的课件,并非因参加了培训就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来,而是要在常年的工作学*中不断总结和收集素材,加以分析和选择,才能使课件越做越好。

  3 结论。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正确的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才能真正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真正的做到了计算机多媒体与儿科护理学教学的整合,才有可能让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服务于教学,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学*空间。

  参考文献

  [1]薛桂蛾.多媒体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xx,7(20):89.

  [2]兰芳芩,胡双九.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1:17-18.

  [3]谢虹,徐淑秀,孙雪芹.探讨护理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护理,20xx,3(21):65-66.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1

  应用回归分析教学课件一

  一、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散点分布特点,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

  知道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

  通过散点图及相关指数比较体验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

  b)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非线性模型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使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

  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体会统计方法的特点,认识统计方法的应用。

  通过使用转化后的数据,利用计算器求相关指数,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方法。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已有知识不足,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通过寻求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转化能力。

  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回归分析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取之生活,用于生活”的意识,提高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有些非线性模型运用等量变换、对数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

  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对变量作适当的变换(等量变换、对数变换)”,变非线性为线性,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应用回归分析教学课件二

  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重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方和、残差*方和、回归*方和.

  教学难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方和、残差*方和、回归*方和.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由例1知,预报变量(体重)的值受解释变量(身高)或随机误差的影响.

  2.为了刻画预报变量(体重)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与解释变量(身高)有关?在多大程度上与随机误差有关?我们引入了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方和、残差*方和、回归*方和.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总偏差*方和、残差*方和、回归*方和:

  (1)总偏差*方和:所有单个样本值与样本均值差的*方和,即 .

  残差*方和:回归值与样本值差的*方和,即 .

  回归*方和:相应回归值与样本均值差的*方和,即 .

  (2)学*要领:①注意区别;②预报变量的变化程度可以分解为由解释变量引起的变化程度与残差变量的变化程度之和,即 ;③当总偏差*方和相对固定时,残差*方和越小,则回归*方和越大,此时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④对于多个不同的模型,我们还可以引入相关指数 来刻画回归的效果,它表示解释变量对预报变量变化的贡献率. 的值越大,说明残差*方和越小,也就是说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2. 教学例题:

  例2 关于 与 有如下数据:

  2 4 5 6 8

  30 40 605070

  为了对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现有以下两种线性模型:试比较哪一个模型拟合的效果更好.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2

  英语在由传统教学向多媒体教学的过渡中,许多学校已由自己开发研制转向立足选购质量高而且好用的课件。由依赖课件转向优化使用各种课件。在使用这些课件的过程中,为了教学各个环节的需求及保持教学特色,我们随时补充研制了助讲、练*指导、演示等小课件,“可以把它们认为是静态的数据存储结构,每一结构都包含着关于某一典型话题的信息。”长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穿插于多媒体教学中。

  把这种内容独立单一、主题明确、运用自如、保持教学特色的小课件,叫做穿插课件。

  一、穿插课件的作用

  1.突出教学特色

  在英语教学中,移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的“意境”一说,即创造了英语教学中的“物境”、“情境”与“意境”的教学方法,是我们的一大教学特色。在课题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用自制的小课件穿插一下,按着展示物境、引入情境、身临其境的层次,引领学生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全身心投入学*的境界,将我们这一意境教学的特色巧妙地融入教学的活动中。

  2.有利于补充新知识

  出版的英语教材,都已固定了教学内容,要补充新知识,或是改变某处教学内容,只能等到教材再版,周期长,见效慢。而自制的穿插课件,可将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的新方法随时补充进来,是教学始终处于教师的思路与把握中。这比出版教材,使用大型课件来得灵活,而又恰如其分。

  3.有利于师生的创造性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日臻发达,课件百花齐放,但永远不能取代教师的创造。教师对教学的创造反而更为紧迫。试想,沿用别人制成的课件,周而复始,教师的创造天地日渐狭小。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自己的新思路制成小课件,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用穿插课件体现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特色与个性,彻底扭转百课一面的面貌,教师的创造得以充分的发挥。

  学生面对穿插课件,会受到老师创造性劳动的感染,体会到同样一门知识,有不同的传授方式。从而激励自己学会创造性的学*。

  比如,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配合讲授内容,设计制作了“今日话题”的穿插课件,将发生的新事件穿插到教学中来:如黛安娜王妃因车祸故去,是轰动世界的大事件,在讲授“英国王室的礼仪”的教学内容中,将这个大事件穿插入来,再配置一些黛安娜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欲望达到满足,感到教学很有新鲜感。这样,穿插课件不但增添了学*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与胆识。

  二、穿插课件的设计原则

  1.主题突出

  由于穿插课件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选材上应突出教学目的,开门见山地揭示小单元的主题,达到透彻说明问题的目的。

  2.力求创新

  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与方式不断更新,在小课件中不断地体现出来。比如,在一篇课文的讲授中,传统模式是先讲新单词,后讲课文;但若将讲授顺序颠倒过来,先用穿插课件辅佐一下,就直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文中面对新的单词,展开一番思索,借助穿插课件的启发弄清新单词的含义。以这种全新的方式来学*,充分展示了穿插课件的创新功能。

  3.注重实效

  穿插课件配合教学,不应追求渲染或夸张。在构建英语的教学环境中,要给学生一个什么启示,对增强素质有何点滴作用,这是设计中要注重的实效原则。现在,网络中的信息无所不有,但穿插课件选取的内容,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如同大海捞针,精选而且讲究实效。 "

  三、穿插课件的类别

  1.文化熏陶类

  穿插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有机结合创造了立体、真实的语言环境,大量的实景录像片断及真实的电视报道展示给学*者,为学生营造了地道的语言环境,从而弥补了学生因缺少与外国人接触融入真实场景,听外籍教师讲课,走出国门而造成的缺憾。”让学生在穿插课件的文化熏陶中,置身于生动鲜活的英语学*的语言环境。

  2.思维训练类

  思维是指在表象与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表象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思维训练的认识活动可以达到更深的层次。

  比如,学*新的英语单词,可以如同看图识字一样,设计单词各种含义的表象素材;设计以一个单词、一个短句为中心,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得到的表述越多越好的发散思维的表象素材;设计在众多翻译语句中寻求最佳语句的收敛思维的表象素材等,使穿插课件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种思维训练的有效工具。

  3.技能技巧类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基础课程,其中不乏诸如会话技巧、演讲技巧、翻译技巧、书写技巧等。现代英语教学早已超越了“哑巴英语”的传统模式,教学水*愈来愈高。设计技能技巧类穿插课件,是精选经典事例,供学生借鉴与模仿。

  4.开阔视野类

  针对教学中的一点,利用穿插课件进行适当的延伸与展开,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讲授英国历届首相的教学内容,在按教材内容讲授的基础上,使用穿插课件扩展一下有影响、有深入了解必要的人物。如丘吉尔,除了讲授教材的内容外,还可以介绍他像狐狸一样狡猾的心智,像狮子一样凶猛的性格;他虽然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又在二战中成为三巨头之一的巨人,但*素生活中又是一位自己制作办公桌,自己动手砌墙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又如英国唯一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既有铁腕夫人的霸气,又有讲究的穿着风范。

  开阔视野类的穿插课件使枯燥难耐的英语学*增添了乐趣。

  5.实践教学类

  把学生课外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博览会、文化节、社会公益活动等志愿者承担的语言翻译服务工作;为专门行业讲授专业英语的科学普及活动;为外国专家、教师的语言交流服务等工作,都是英语教学的实践场地,也是丰富穿插课件的生动素材。将这些实践活动记录下来,穿插到英语理论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目睹英语学*的实际用场,激发学*的热情。

  四、穿插课件的应用

  1.穿插方式

  穿插课件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方式应是画龙点睛,如同蜻蜓点水一样,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即可。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预先确定穿插课件的应用时机。保证在教学进程中,快捷、准确地应用,恰到好处,充分发挥穿插课件辅佐教学的功能。

  2.穿插效果

  纵观一门课的教学,教师总有新的思路与新的尝试。但教学改革的成效最终应受到实践的验证。所以,制作穿插课件的素材,应源于教学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内容,发挥促进教学的效果。穿插课件对于学生增强文化熏陶、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开阔视野等都有促进作用,知道在英语学*中学什么、怎么学。

  五、结论

  开发穿插课件,是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一种尝试,也是对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的检验。因为网络中的信息已达到纷繁庞杂、目不暇接的程度,要在其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反倒不是一件易事。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小课件能把几代教师积累的教学传统转移到现代教学方式中来,保持教学的特色。由于小课件制作灵活简便,可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形式,以最快的方式补充前沿知识,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小课件的形式引发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钻研,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欲望,为展示学识水*、创造能力与创造胆识、艺术鉴赏及审美创造能力都提供了表现的舞台。

  教学实践证明,穿插课件的开发与制作没有止境,确实为教学开拓了硕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可以尽抒胸臆,利用现代多媒体便捷的技术手段,使教学常改常新。

  内容丰富,运用自如,能适应教学各种需求的穿插课件,有可能成为多媒体教学中独具一格的新型课件。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3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用,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篮球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现实。在篮球教学中应用CAI课件,对提高篮球教学的水*和质量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多、更好的利用CAI技术服务于高校篮球教学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笔者就篮球教学中的CAI课件应用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CAI 篮球教学 应用研究 课件 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CAI课件,利用生动的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学*的佳境,达到激发学生学*的目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动机和兴趣,加深对动作概念和篮球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传统篮球教学与CAI的对比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组合进行篮球教学已体现出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给教学的模式和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变革。

  我国高校传统篮球教学中,普遍存在实践课多、理论课少,媒体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而CAI课件的应用则可弥补这一不足,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方式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对动作、节奏、乐感等内容没有直观印象和感性理解的问题,能从多个角度直观、生动地表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可以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很好补充。下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两者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篮球技、战术教学,由于受到场地、气候、人数、课时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其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积极练*伴之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篮球的技、战术。

  (二)教学效果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由于受到室外课各种非教学因素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不利于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学*潜能的发挥;教师也往往感到自己对篮球技、战术的讲解、示范不能被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的新颖、技战术动作准确、知识丰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有利于篮球技、战术的形成。从而大大地弥补了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篮球教学中CAI课件的作用

  在传统的篮球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动态化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意识,这就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化理解能力。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等不仅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还受到教师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无法完整示范;因而使得学生往往只能掌握个别的或局部的动作概念,不能对所学技术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其效果总是不甚理想。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

  CAI课件具有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的优势。在教学中,“教”与“学”不是孤立而是互动的,CAI课件的使用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学*情境的构造中强调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关系,促进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固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在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三、篮球教学中CAI课件的设计制作

  目前大多使用Authorware、Director、方正奥斯、课件大师等制作软件,配合Flash、Photoshop、Word等软件共同制作CAI课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计的原则

  1.CAI课件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一致

  篮球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是建立在篮球教学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以期望达到的结果为目标,适当的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处于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

  2.CAI课件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为依据,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构思、设计CAI课件,要充分体现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以生动活泼、具有动态的丰富表现形式为学生学*创造良好的学*氛围。

  (二)内容的选择

  CAI课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确保篮球教学大纲中要求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可在各个教学知识点中引入大量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尽可能的补充课本上没有的篮球理论,使学生的意见与问题得到充分表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篮球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

  加强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与篮球训练等基础环节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利用CAI课件优势对优秀篮球教案进行展示与讲评,并尝试运用篮球欣赏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学*兴趣。

  (三)制作的多媒体化

  在制作上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还可运用声音、动画和视频技术。通过整体综合设计,在对技、战术的动作方法、要点、难点和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练*方法等进行多方位、分层次的演示与说明,以达到教学形式上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朝军.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1].体育科研,20xx(4).

  [2]龚海燕.多媒体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4).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4

  [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图片、动画、视频和音效等多种因素整合在一起,它较之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容易创设物理情景,激发了学*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物理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但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手段中的优势,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到恰当运用,不能将物理课上成幻灯片展示课。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物理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其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节省时间,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图文并茂,创设情景

  物理教学不但要向学生传输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但教学时,如果仅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听得费力,由于学生对生活体验不够,接受起来就更加困难。这时如果应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课堂的意境中。如在讲解《运动和3静止》一节中,我用了流动的河水、奔跑的猎豹、百米跑中的运动员和飞驰的赛车四段视频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从而说明了运动的普遍性,为新知识传授创设了良好情景。在讲解《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节时,我运用了一辆蓝车和一辆红车比赛的Flash动画创设物理情景,从而提出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接着在总结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又利用课件展现了汽车运动快慢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两种方法。通过课件创设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情景后,我发现学生们很容易就说出了这两种方法,教学效果确实不错。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有趣,启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像。

  二、加大信息,提高容量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物理信息的变换过程,物理教学要提高质量,就必须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和密度。比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先通过实验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作图的方式讲解透镜成像规律,既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又提高了课堂的容量。

  在讲解《重力》一节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牛顿发现重力现象及自然界普遍存在重力现象的情景,由于比较形象生动地演示出苹果从树上落下,跳伞运动员从空中降落,抛出的铅球落向地面,河水从高处流向低处这些画面,加之一连串问题的引导、点拨,从而把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生动形象地逐步揭示出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信息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保证一定信息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们的接收程度,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信息的浪费或干扰。

  三、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年龄教小,自控能力差,课堂上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再加上物理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学*物理产生了畏难心理。根据这一现象,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难以使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从形象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通过动态的演示,使教学活动由静止单调的语言描述,变为生动形象的动态表演。比如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快乐地学*物理。

  以前在讲《眼睛和眼镜》这一节课时,由于学生们对正常眼睛的调节原理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总感到一知半解,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也感到很费力而且效果不好。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正常眼睛看远处和*处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再配以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便将一个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变得一目了然,易于接受了。

  四、运用得当,注重效果

  不可否认,多媒体课件有很多优点,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是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或完全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演示实验和板书,我认为就不可取了。因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在初中阶段大都是用来培养学生实验规范的,如一些仪器的使用、操作规范、应注意的细节等等都无法用多媒体课件来替代,必须由教师示范完成。同时初中物理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像计算题解题过程、作图题等等又往往是通过板书来进行示范的,板书质量的好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这是多媒体课件无法替代的。

  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辅以必要的板书和教师自己动手的演示实验加以示范,注意课堂的节奏,不要把物理课变成幻灯片展示课,要注重实际教学效果,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有时会借鉴一下其他老师的优质课件,但一定不要照搬别人的课件去上课,因为别人的教学思路不见得适合自己或自己所教的学生,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特点制作课件,认真备课,将课件做精做细,使课件和自己的讲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物理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两者的有机整合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只有不断学*多媒体技术,并且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5

  摘 要:奥妙无时不在,学问无处不在。落实到高中学校内部的物理教学实践当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技术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给物理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以多媒体课件参与为引导,分析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高中物理教学;教学实践

  高中物理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全体高中生的科学素养,如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所有的学科一样,学生运用知识规律去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对所运用的知识规律本身有一个清晰、全面、深入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和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这样的课件参与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有趣、形象的学*内容和画面,让学生在真正参与中受益。

  例如,在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这一节中,教师可以用动画演示波的形成和传播时的动态过程,在这里绳子被分成无数个有相互作用的质点,用不同颜色的小球来表示,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一个小球波源振动起来时,就带动和它相邻的小球质点振动,这个小球又带动和它相邻的质点振动,这样质点依次振动起来波就由*及远地传播开来,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波向前传播时每一个质点都不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只是在*衡位置附*振动。

  二、教学形式丰富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物理课程是一门重理性、重逻辑的学科,在高中物理的实践教学课堂上,教师简单的讲解和分析,对学生来说,其思维想象以及思考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课件的参与和辅助,带给学生无限的可能。

  例如,楞次定律的小动画一定要在实验演示进行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己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感到模糊有疑问时再用课件显示原磁场的磁感线穿过某个面的磁通量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等一系列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变化的物理过程,会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思路立刻清晰起来。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形成物理图像,掌握物理方法养成,物理思维方式,这是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新的思维和逻辑上的理解,是新技术在现代高中物理实践参与中真正的落实和参与。相信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高中物理会以新的教学方式造福于学生。

  参考文献:

  马俊峰。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延安大学,20xx.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扩展阅读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扩展1)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

  小学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

  *年来,随着以网络为载体的远程教育的推广普及和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逐渐装备到位,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语文多媒体课件更以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以其生动再现文中场景和利于交互而日益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本文试就制作和应用多媒体课件以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几点管窥之见。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特点

  信息量大:多媒体课件的一大优点就是存储信息大,较之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枝笔,它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经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后,还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将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展示给学生,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需求。 时空跨度大:语文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所讲述和研究的对象均为过去发生或存在的事或物,时势在变,今天的学生不可能跨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文中情景。而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用形象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手段再现过去的场景或演示时空的转换,增加直观性,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交互性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产生大量的疑问,教师也需要一定的讲述来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但并不是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都可以在课堂上予以解决,对于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预设的程序或利用互联网技术实行人机对话,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升华,以实现教学的互动。

  可控性好: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不仅界面良好、内容丰富,而且还利用操纵。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的内容,学*过程中也可随自己的学*情况随时掌控学*的进度和方式,从而提高学*效率。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

  1、稿本编制和素材收集:在课件制作以前,授课教师要对教学过程有一个科学规划,并制订详细的教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课件的总体模式有一个具体的设想,对各部分的详略及表现方式进行详细规划,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据此收集各种素材,为下一步的动手制作做好准备。

  2、制作工具的选择和技术要求:

  课件制作是用来使用的,所以必须注意课件的通用性问题,因而制作中要尽量使用已经普及的软件并注意版本的更新,

  日前使用较普遍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Flash、Author ware、Photoshop、3D max、Dream Wear等。制作时一般要几种软件交替使用,以实现各种不同的效果。所制作的课件要保证能在一

  般的操作系统中运行,并要选择合理的安装、启动和退出方式。界面要人性化,操作方便、灵活,有章节导航功能,没有链接错误,启动、链接转换时间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等。

  3、艺术性、实用性:

  课件制作要讲究艺术性,好的课件应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主要注意做到:界面布局要合理,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符合视觉心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配合恰当,符合教学主题。制作精细,吸引力强,能激发学生学*兴趣。教学目标清晰,定位准确,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交互良好,模拟实践环境,注重能力培养。还要配有适当*题,有对*题的在线评判或学生自学的效果评价,有作业提交和反馈功能,做到即美观又实用。

  初步完工后要进行反复测试和修改,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然后进行打包、正式发布。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要素。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在应用中要注意做到适当、适时、适度。

  1、要适当。

  一般来说,语文多媒体课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场景:

  创设教学情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培养学生良好

  的文学素养为首要任务。所以语文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内涵,在学*过程中去体会语言的多彩,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就可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高密度知识传授。利用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在专题课和综合复*课中,集中出现多项知识的集合、排列、对比。

  创设特殊情境。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生动感受情境信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在讲述开国大典时,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就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新中国建立时全国人民举国欢腾的盛大场景。

  2、要适度。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有些教师完全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屏幕代替了黑板,没有了板书,也缺少直观教具的演示,让计算机从头到尾演到底,忽视了教师应起的作用,学生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参观者和欣赏者。结果是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节语文课变成了一节课件观赏课,违背了教学的初衷。

  因此多媒体在课堂使用一定要注意适度,不可过多过滥,应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选择最恰当的形式来表现,能用传统方式达到效果的地方就用传统的方式,对于一些应用多媒体手段后能起到特殊效果的地方就要让多媒体来大显身手。

  3、要适时。在时机选择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

  学生身心特点进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上,可应用于对重点内容的强调和对难点内容的突破,以达到简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目的。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不超过25分钟,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现象。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就要多样化,而多媒体教学课件就是进行这种调剂的重要手段之一。适时的多媒体演示,不仅深化、拓展了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浓郁的学*兴趣,从而大大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总之,语文多媒体课件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只要我们能制作适当,应用恰当,它就能大大优化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2

  古代文学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为古代文学教师独立自主上课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帮手,与传统的教授方式相比,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还可以方便学生下载教学材料。

  然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水*,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授课的教师方面看

  有的课件在制作和使用时忽视了教师本人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了课件的放映员和解说员,完全没有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独具魅力的语言、神态、手势及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些课件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于依赖事先设计好的程式,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从听课的学生方面看

  传统的教授方式,以板书、粉笔、讲台为主,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是直接的:教师板书的时候,学生可以边记笔记边思考,而使用教学课件之后,信息量加大,板书显示速度加快,有时学生只是匆匆浏览老师做的PPT并忙于记录,学生上课容易疲劳,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再次,从教学内容看。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丰富,对它的阐释和理解可以是多角度、多方面并且永无止境的。课件本身展现的只能是教师的一种观点或见解,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唯一,而有的课件中强烈的视听效果会给学生带来极深的感性认识,这非但不会起到辅助作用,还会影响学生的想象力。

  此外,有的课件制作简单、粗糙,缺乏层次感,课件的艺术设计不够理想;有的课件设计得过繁、过细,有的又过于简单。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在古代文学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过程中,应采取如下的优化对策:

  首先,强调课件设计制作的教学个性,凸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古代文学教学课件的制作是每位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所授课程的一次再创造和“深加工”,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授课教师研究成果的个性化诠释,无论使用何种工具,古代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处于主导地位,所以课件不仅要体现教学内容,更应融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这是古代文学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教学课件不能完全成为教材的翻版,把教师挤到边上,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行“目中无人”的教学;更不能有太多不当的媒体展示,否则会引起喧宾夺主的作用,比如太强的背景、太强的画面、太多的显示按钮、不合适的背景音乐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中,要始终坚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使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

  其次,课件制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努力在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中创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避免学生消极地接受老师讲授内容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而不是物与物之间的互动。否则,徒有现代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会被减弱。

  三、课件展示的内容必须准确科学

  一是材料选取的科学性,二是课件制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古代文学讲授的大多数作品及文献都是用文言文表述的,文字简约、艰涩而意蕴深奥,识、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不仅需要教师用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扫清文字上的障碍,还需要提供较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而多媒体丰富的材料资源(包括书籍、杂志、网站、电视节目剪辑、影视光盘等)既为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存在材料质量的良莠不齐的状况。在把广泛的多媒体材料应用于教学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突出科学性,教学课件作为固化的教学成果,不能把错误的知识和概念教授给学生,在这一点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在利用多媒体丰富的材料资源制作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同时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良性刺激,比如在课件中插入作品朗诵、音乐及相关的影视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授课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又有助于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理解,提高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课件的设计制作应努力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优秀的课件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古代文学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这一原则。一个课件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把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以最简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应避免书本内容的简单重复和一屏显示过多的文字,而且要使人赏心悦目,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把课件制作得精美一些,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受到美的教学和美的熏陶。

  五、课件制作应选择适合的软件载体

  在选择课件制作载体上,应尽量选用教师熟悉的、常见的普通软件,如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创作系统,特别注意使用不需要太多程序知识的相关软件来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拉*教师与计算机的距离,在课件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预期之外的情况,便于调整和修改,又可以展示教师“精雕细作”的人格魅力。

  最后,开发使用网络教学*台,延伸课堂教学手臂。

  古代文学教学课件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还应考虑教学意见反馈和实现校园网上教学*台共享等问题。E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台就是屏幕,因此古代文学课件设计和制作是应考虑如何延长课堂教学手臂,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得益彰,增加师生的网上互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自觉选择学*、选择经典。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是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在古代文学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应因课程的性质、内容而异,可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致,这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古代文学的教学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3

  应用回归分析教学课件一

  一、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散点分布特点,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

  知道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

  通过散点图及相关指数比较体验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

  b)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非线性模型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使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

  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体会统计方法的特点,认识统计方法的应用。

  通过使用转化后的数据,利用计算器求相关指数,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方法。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已有知识不足,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通过寻求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转化能力。

  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回归分析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取之生活,用于生活”的意识,提高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有些非线性模型运用等量变换、对数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

  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对变量作适当的变换(等量变换、对数变换)”,变非线性为线性,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应用回归分析教学课件二

  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重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方和、残差*方和、回归*方和.

  教学难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方和、残差*方和、回归*方和.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由例1知,预报变量(体重)的值受解释变量(身高)或随机误差的影响.

  2.为了刻画预报变量(体重)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与解释变量(身高)有关?在多大程度上与随机误差有关?我们引入了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方和、残差*方和、回归*方和.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总偏差*方和、残差*方和、回归*方和:

  (1)总偏差*方和:所有单个样本值与样本均值差的*方和,即 .

  残差*方和:回归值与样本值差的*方和,即 .

  回归*方和:相应回归值与样本均值差的*方和,即 .

  (2)学*要领:①注意区别;②预报变量的变化程度可以分解为由解释变量引起的变化程度与残差变量的变化程度之和,即 ;③当总偏差*方和相对固定时,残差*方和越小,则回归*方和越大,此时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④对于多个不同的模型,我们还可以引入相关指数 来刻画回归的效果,它表示解释变量对预报变量变化的贡献率. 的值越大,说明残差*方和越小,也就是说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2. 教学例题:

  例2 关于 与 有如下数据:

  2 4 5 6 8

  30 40 605070

  为了对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现有以下两种线性模型:试比较哪一个模型拟合的效果更好.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4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2、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生1:先算出每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再算5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列成算式是:14025。

  生2:先算出5小时是2小时的多少倍,再把140千米扩大相同的倍数。列式是:140(52)

  如果学生想出用比例解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的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比例解,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以上的解题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比例知识思考,题中有用种量?是哪几种量?这几种量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因为速度一定,所以路和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 = X:5(依据:速度一定)

  注意:① 灵活选择解法。

  ② 比例解时要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 解完后注意检验。

  3、想一想: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4、教学例2:跟例1相似的方法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5、比较例1和例2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如果把例2改为: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三、巩固练*

  1、做一做:

  ⑴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用比例知识解答)

  ⑵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2、对比练*:

  ① 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张18*方米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② 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用面积是9*方米的方砖,需要96块。如果必用面积是4*方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四、布置作业。

  练*五第1~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例1 例2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140:2=x:5 4x=705

  2x=1405 x=7054

  x=350 x=87.5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答:每小时需行驶87.5千米

  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P23-24例1-例2

  教学要求: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关键:学生先要正确判断题中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5

  随着人们口腔保健和疾病治疗需求越来越大,口腔专业医师匮乏问题特别突出,现代医疗模式的发展也要求现代医生既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又要懂得口腔医学相关知识[1-2]。因此,掌握必要的口腔专业知识,将成为未来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1牙周病学的教学特点

  牙周病是口腔第二大常见病,是牙齿缺失最重要的原因。牙周病学和众多学科关系密切,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口腔临床实*教学的重点,学*中主要以门诊实*为主。教学中存在以下难点:

  (1)牙周病学课程在临床医学系《口腔医学》理论教学中仅有2学时,内容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牙周病有深刻印象;

  (2)临床医学系的毕业生从事口腔专科工作者极少,学生主观重视程度不够;

  (3)临床实*时间太短、不集中,一般是以2~4人为1组,时间为1d。在短短的1d内,学生依靠随机分组见到的病种少、疾病重复率高,典型病例少;

  (4)牙周疾病的特点表现为病种多、临床表现相似,同时受口腔环境的限制(视野小,患者张口时间有限),影响了示教效果,使学员缺乏足够的视觉训练,降低了学*的兴趣[3]。

  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利用1d的实*时间成为临床牙周病教学的关键。对于这一系列在牙周病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仅仅依靠机械的延长教学时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学*效果,这就对口腔医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探索与改进,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4]。

  2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作为教学手段的应用

  2.1全面的展现力

  口腔牙周病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应用教科书、黑板板书和PPT教学,这些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科书的使用显得抽象与生硬,学生难于理解;PPT受到授课时间及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引入CAI课件后,使得原本抽象、繁杂的理论知识以图像、文字、动画、声音、数字等融为一体的形式,较为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5]。CAI课件因其形象、生动、多样化表达及交互性强的特点,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时间,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该理论与知识做到较为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6]。通过动画将口腔牙周病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系统全面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合理的理论知识体系。

  2.2提高教学效率

  本院属于非口腔专科教学医院,非口腔专业医学生教学的整体时间以及临床实践时间均相对较少。如果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将无法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7]。将CAI课件引入教学过程后,授课信息增加,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有针对性,学*时间自由,将老师预先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播放,遇到重点和难点时,可进行反复重点讲解。

  2.3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非常关键。引入CAI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之后,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关注点,进行针对性学*激发了学生学*的主动性,甚至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该学科的科研与创造的兴趣。根据课后思考题的复*,可对学*内容进行巩固,老师也可对学*中遇得到的问题进行解决[8]。

  3CAI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CAI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适时、适度发挥好这个辅助工具的作用,而不能将其简单地变成电子幻灯或电子板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及时沟通互动,在学*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9]。

  4总结

  CAI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CAI课件应用于临床,直接为学生服务,充分发挥其优势,为临床教学提供一条良好的教学途径,运用好这个教学工具,必定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6

  摘要:《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情境,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授课方式,构建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多媒体课件;应用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情境,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授课方式,构建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世界经济概论》从教学实践出发,阐明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对于营造轻松的学*氛围、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记忆效果、发挥交互性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笔者从《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些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体会。

  一、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氛围

  多媒体课件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给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惫,也能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参与性。多媒体课件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课件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他的方面,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营造轻松的学*氛围。

  二、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利用PowerPoint具有的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方便等特点,教师应自行编写和制作《世界经济概论》课件,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教师授课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特点。首先要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编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制作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方面。在制作过程中,力求使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精炼、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每一张幻灯片制作成多个文本框,重点和难点处添加特殊颜色和符号;还可根据需要,对文本框的内容设置出动画效果,如切入、百叶窗、展开等;同时,设置对象出现的时间和顺序,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教学内容相同,因课件制作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迥然不同。

  三、应用多媒体课件,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扩大信息量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一章中,理论部分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分类及其理论基础等内容。在具体实践中,要讲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实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理论比较抽象,有的在当今理论界又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而实例众多、各具特色。在讲解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作辅助,采用适当的图形和图像、动态模拟图像等视觉媒体,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使多种感官受到综合刺激,揭示描述的客观事实、发展过程、预期可能或必然出现的结果等,并附有一定数量的知识回顾、知识扩展、探索、辅导和*题等内容。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而且有利于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超链接特性还可以实现对大量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四、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温故而知新,提高记忆效果

  传统教学是通过教师板书速度和语音速度控制课堂的节奏,讲过的知识点,从黑板上擦去之后,不能再重新回到学生的头脑中,当一堂课的信息过多的时候,难免遗忘,而对于没有课后复**惯和不善于在教材文字中寻找知识点的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学到后面,忘记前面”的现象。而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所有的教学信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可以在任何时候回放和重播。例如,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总结这节课所讲内容,每节课开始的时候应复*上节课所讲内容,引出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在传统教学中,这些要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件回放来完成。并且这种方法关键点明显,重点、难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回忆课堂的授课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交互性的优势

  在《世界经济概论》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改、完善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以满足教学主体——学生的要求。如针对一些学生想学*的课外知识,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插入到多媒体课件中,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外,经济类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理论发展动态,随时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完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供设计制作中选择使用,使学生能够根据事物发展过程选择学*内容和控制学*进程。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辅助教学的多媒体音像资料应用到《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观看。学生还可以借助辅助*题课件,检查和测试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与网络中心合作,在校园网上建立《世界经济概论》答疑室,安排任课教师值班,解决学生学*中遇到的问题。如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石油美元”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自由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启发,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六、应用多媒体教学,需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多媒体教学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做法。一次成功的多媒体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为了更好地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课前必须设计处理好教学信息,课堂上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控制教学,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此外,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理论动态。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教育目标上,各国都普遍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以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能力培养,以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教学需要。

  总之,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学*空间,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教育学[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8.

  [2]张勇,唐冬生.采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xx,(3):247-249.

  [3]朱恒金.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利弊谈[J].中国教育现代化,20xx,(3):117-118.

  [4]曾勇,杨金*.谈多媒体教学的四个环节[J].现代教育技术,20xx,(11):25.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7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一定作用。本文将对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科技;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小学语文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呈现出更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教学固定模式,受到教育领域的青睐。由于小学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信息技术,对教学情境加以创设,激发学生学*兴趣。笔者分别从: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促进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就目前来看,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偏重形式

  很多语文教师教学观念仍然比较落后,即使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义务教育领域,教师依然不重视对多媒体的合理利用。课本中插图相对较小,同时大多为学生预*时已经接触了解过的内容,因此缺乏新鲜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兴趣。据调查,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未重视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图画的应用,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仅仅用多媒体设备复述课文内容。

  (二)缺乏对图片资料的有效整理

  教师备课时,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而通过对课堂文本图片的来源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大多喜欢直接从网络寻找课件插图,还有部分教师会选择从一些相关的视频文件中截取图片[1]。但真正能够做到对网络资源与课文内容高效融合的教师却相对较少。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喜欢采用资料堆砌的方法,但缺乏对课件所需图片的有效整理与排版,难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效果。

  二、促进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共建生本教学资源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普及运用,小学语文教学也在面临改革和进一步发展,不能仅凭教师的力量来推动。在教学过程中,教研小组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必须充分发挥教研小组的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与其他友校之间的互动交流,联合当地各学校的优秀教师,共同开发教研项目,建立一支专业的教研小组,共同参与对语文教学的改革。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师能够在不同地区实现互联互通,共同整理、研究课件内容,并共同制作教学课件,再将其分享给其他语文教师[2]。在充分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后,教研与教改的时间就能够很好地缩短,从而使时间资源最大效率地被利用,同时也为那些缺乏一定教研能力的教师提供更多便利。例如课文《鸟岛》,这是一篇呼唤学生环保意识的课文。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应切实考虑小学生的语文水*及基础知识水*,还应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课本之间衔接的问题[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应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具体内容,还应能够借此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及知识内容的认知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水*,如此一来才能使多媒体技术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3]。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不应盲目追求多样复杂的课堂教学形式,也不应过分重视画面和音乐的美感,不应只注重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使其完全融入其中的教学意境,而是应该重视创设的意境与教学文本的关系。

  (三)构建动态开放课堂

  语文学科涵盖了广泛的课程内容,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并下载学生学*所需的资源,从而实现对语文学科的拓展教学,以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4]。教师也能够组建微信群或其他形式的网络*台,将实用性强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语文知识传至*台中,学生可以在*台上浏览观看相关内容,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兴趣,还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自己学*所需的内容,而教师也要经常更新知识内容并进行一定的创新,实现具有动态性的开放课堂教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开始更多接触并运用信息技术,因此教师也应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与创新运用,通过新的科技成果与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白炳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xx,(4):189.

  [2]柳忠兰.浅析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xx,(48):69.

  [3]刘井敏.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xx,(12):168.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

  1、什么是应用文;

  2、应用文的特点;

  3、如何写好应用文。

  教学重点:

  掌握应用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计 :

  案例:从“大学录取通知书”说起

  应用文我们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训练,可也一直在接触在使用。比如“假条”,再比如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入 学 通 知 书

  XXX同学:

  我校决定录取你入 学院 专业学*。请你准时于二〇一二年 月 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二〇**年 月 日

  以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例,请说说应用文有什么特点。

  一、应用文的特点

  (1)实用性:黑色的六月、煎熬的七、八月,通知书到了,说明我们被正式录取了,我们那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2)针对性:你的通知书就是给你下的。

  (3)时限性:报到时间。

  (4)真实性:

  (5)程式性:体现在空格部分,一个学校所发的通知书都是一样的。

  (6)*实性:

  补充:有疑义的“另类大学录取通知书”——淘宝版

  南京理工大学在手机短信告知考生录取情况的时候,采用“淘宝体”:“亲,南理工,211院校噢!奖学金很丰厚哦!门口就有地铁哦!景色宜人,读书圣地哦!亲,记得9月2日报到哦!录取通知书明天‘发货’哦!上网就可以查到通知书到哪了哦!”

  尽管南理工使用手机告知对方,但这种做法遭到了批评:

  (1)通知书采取网络化语言,破坏了录取通知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会使家长和学生不信任。

  (2)录取通知书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一般一式两份,一份报到时交给学校,一份留给考生永久保存,所以才采取较为传统并且庄重的方式。

  所以,作为应用文一种的录取通知书,还是采用*实、严肃、正式的语言比较好。

  二、应用文的概念及种类(见课本)

  依据课本种类划分,将课本要讲的内容分类。

  三、如何写好应用文

  (一)锤炼思路:应用文写作首先具有“实用性”,就是要用文字说明来解决具体问题。所以学写应用文首先不是你如何写好,而是如何把问题想清楚,如何把问题解决掉。

  请改写以下通知

  通 知

  因为最*吃饭的人太多,因此规定先卖老师,老师卖完再卖学生。

  某食堂

  请同学派代表发言,想解决办法。

  学生回答情况:

  (1) 分时段就餐;(2)分区就餐;(3)自觉排队

  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因*期师生就餐人多,拥挤耗时。自今日起实行分区分时就餐制,具体办法为,在早中晚三餐供应时间内,前半小时内1-3窗口为教师就餐时间,4-10窗口为学生就餐时间;其后不作分区限制。

  (二)模仿写作:从分析范文中,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应用文理论知识的理解,具体地掌握每种应用文体式的写作方法。在分析范文之后,也可以收集一些病文,对它们加以分析,找出其错在哪里,其原因是什么,从而加深对应用文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

  策划一次活动,学*课本50页。

  课后反思

  这是一次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关键是例子选得精彩。

  食堂问题既是书本中的一个案例,也是联系今天我校食堂分区就餐问题的现实反映。

  当时听课还有学院领导。正好在学生们回答之后,请领导就实际情况做点评。

  达到了模拟真实情境的目的。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了解一般应用文和旅游应用文的概念及特点

  学*应用写作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掌握学*应用写作的方法及写作应用文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应用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应用文的概念及特点

  (一)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科研、学*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所常用的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势的一类文章总称。它是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的工具。

  (二)旅游应用文的概念

  旅游应用文是各旅游单位、部门、从业人员之间与其它行业的单位、部门、从业人员之间办理旅游服务公务,处理旅游服务业务时所使用的应用文。这种应用文是一种带有行业特色的应用文体。旅游应用文具有常用的一般应用文的特点,如公文、信函类应用文、会议类应用文、礼仪文书、契据类应用文、告启类应用文、报告类应用文、计划与总结类应用文、表格等,是旅游业从业人员在管理、经营、学*、生活中,处理各项公务和日常事务、交流信息、解决具体问题时经常使用的具有一定惯用格式的一种规范性的应用文体。旅游应用文还是一种具有旅游业行业特色的专门应用文体,如导游词、景区或景点介绍、旅游指南、旅游史传、旅游广告用语、旅游活动策划方案等,是针对性强、行业特点明显的专门性应用文体。

  二、一般应用文的特点

  (一)直接的功用性

  (二)内容的真实性

  (三)思维的逻辑性

  (四)格式的稳定性

  三、旅游应用文的特点:

  旅游应用文除了具备一般应用文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一般性应用文在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脱离实际。旅游应用文并不排斥合理的文学性内容。

  (二)一般性的应用写作要求公式化、模式化,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把握、处理。旅游业内部使用的非专业性应用文,在写作时也应运用这种惯用体式,不要求新和奇。写作旅游公文时,必须严格遵守***对公文格式的有关规定。旅游应用文在格式上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不但不需要任何固定体式,还应力求奇特、新颖、灵活。比如,在介绍某一景点时,应当抓住这一景点的特点,可以有准确的数字说明,可以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可以有诙谐、幽默、风趣的调侃,还可以加以神话故事或传说。

  (三)一般性非专业旅游应用文,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求*实、简洁、严谨、得体。如合同、告启类文书等,语言必须*实、简洁、严谨、得体,不能夸饰、拖沓冗长、含糊不清、措词失当。公文的语言更为讲究,不但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词语,连修饰性的、表达程度的词语都必须认真斟酌。旅游专业应用文,在语言运用上可以严谨、*实;可以形象、生动;可以用词华美;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还可以采用调侃、诙谐、幽默的语言方式。导游人员要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场景,运用恰当的方式,引起游客的兴趣,增强游客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不需要在语言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四.应用写作基础知识

  (一)、应用文的主题和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内容,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二者必须统一。撰写时应切记主题要统率材料,要围绕主题选材;反之,材料又必须能够证实主题,所用材料与表达的主题应当一致。写文章时如果事先没想清楚就下笔,则容易造成主题与材料不一致。因此,写应用文,要注意材料与主题相一致。

  (二)、应用文的结构

  一般来讲,应用文的正文都具有开头、主体与结尾几大部分,但在具体安排时,还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安排不同的结构形态。

  (三)、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五种形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由于文体性质和撰文目的不同,不同种类的应用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也各有侧重。

  五、旅游应用文的写作要求

  写作旅游应用文的作者素养应该是广泛和全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素质、思想修养、工作作风、职业道德、智力因素、业务水*等。

  (一)熟悉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

  (二)精通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水*

  (三)扩大信息储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练好基本功,具有进行熟练写作和操作的能力

  (五)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学*旅游应用文写作应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学*有关旅游应用文的理论知识

  旅游应用文写作与一般写作一样,也有自己的理论知识。应深入掌握这些知识,了解旅游应用文的文体特点、写作格式、写作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和分析典范文书

  旅游应用文有许多优秀作品,我们可以从典范文书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写作的方法。

  3.联系实际,多多练*

  应用文写作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练*,才能熟练掌握。在练*时,还要结合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工作、学*和生活实际,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提高旅游应用文写作水*。

  思考题

  一、什么是应用文?旅游应用文的含义是什么?

  二、旅游应用文有哪些特点?

  三、如何理解应用文的主旨?

  四、应用文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五、应用文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与一般文章写作有什么不同?

  六、写作旅游应用文有哪些具体要求?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0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重要,把多媒体与教学结合起来,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将对我们的教育事业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这门课程做如下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换,教师成为新课 程实践中的教与学的设计者。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信息员,新课程改革的促进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的伙伴、帮助者、教学的研究者。因此教师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教师素质的提高中,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师德修养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提学*多媒体知识。

  二、学*目标和任务

  作为新时代教师,为了提高我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教育教学水*。我力争学好多媒体,使我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不断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和拓展学科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

  三、学*方式

  学校全体在职教师集中学*。

  四、学*内容与要求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计划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

  第一章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件》

  1、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

  2、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概述

  3、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4、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原理

  5、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模式

  6、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教学应用》

  1、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2、教学网络的类型

  3、网络教学相关技术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1

  英语在由传统教学向多媒体教学的过渡中,许多学校已由自己开发研制转向立足选购质量高而且好用的课件。由依赖课件转向优化使用各种课件。在使用这些课件的过程中,为了教学各个环节的需求及保持教学特色,我们随时补充研制了助讲、练*指导、演示等小课件,“可以把它们认为是静态的数据存储结构,每一结构都包含着关于某一典型话题的信息。”长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穿插于多媒体教学中。

  把这种内容独立单一、主题明确、运用自如、保持教学特色的小课件,叫做穿插课件。

  一、穿插课件的作用

  1.突出教学特色

  在英语教学中,移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的“意境”一说,即创造了英语教学中的“物境”、“情境”与“意境”的教学方法,是我们的一大教学特色。在课题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用自制的小课件穿插一下,按着展示物境、引入情境、身临其境的层次,引领学生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全身心投入学*的境界,将我们这一意境教学的特色巧妙地融入教学的活动中。

  2.有利于补充新知识

  出版的英语教材,都已固定了教学内容,要补充新知识,或是改变某处教学内容,只能等到教材再版,周期长,见效慢。而自制的穿插课件,可将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的新方法随时补充进来,是教学始终处于教师的思路与把握中。这比出版教材,使用大型课件来得灵活,而又恰如其分。

  3.有利于师生的创造性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日臻发达,课件百花齐放,但永远不能取代教师的创造。教师对教学的创造反而更为紧迫。试想,沿用别人制成的课件,周而复始,教师的创造天地日渐狭小。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自己的新思路制成小课件,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用穿插课件体现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特色与个性,彻底扭转百课一面的面貌,教师的创造得以充分的发挥。

  学生面对穿插课件,会受到老师创造性劳动的感染,体会到同样一门知识,有不同的传授方式。从而激励自己学会创造性的学*。

  比如,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配合讲授内容,设计制作了“今日话题”的穿插课件,将发生的新事件穿插到教学中来:如黛安娜王妃因车祸故去,是轰动世界的大事件,在讲授“英国王室的礼仪”的教学内容中,将这个大事件穿插入来,再配置一些黛安娜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欲望达到满足,感到教学很有新鲜感。这样,穿插课件不但增添了学*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与胆识。

  二、穿插课件的设计原则

  1.主题突出

  由于穿插课件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选材上应突出教学目的,开门见山地揭示小单元的主题,达到透彻说明问题的目的。

  2.力求创新

  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与方式不断更新,在小课件中不断地体现出来。比如,在一篇课文的讲授中,传统模式是先讲新单词,后讲课文;但若将讲授顺序颠倒过来,先用穿插课件辅佐一下,就直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文中面对新的单词,展开一番思索,借助穿插课件的启发弄清新单词的含义。以这种全新的方式来学*,充分展示了穿插课件的创新功能。

  3.注重实效

  穿插课件配合教学,不应追求渲染或夸张。在构建英语的教学环境中,要给学生一个什么启示,对增强素质有何点滴作用,这是设计中要注重的实效原则。现在,网络中的信息无所不有,但穿插课件选取的内容,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如同大海捞针,精选而且讲究实效。 "

  三、穿插课件的类别

  1.文化熏陶类

  穿插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有机结合创造了立体、真实的语言环境,大量的实景录像片断及真实的电视报道展示给学*者,为学生营造了地道的语言环境,从而弥补了学生因缺少与外国人接触融入真实场景,听外籍教师讲课,走出国门而造成的缺憾。”让学生在穿插课件的文化熏陶中,置身于生动鲜活的英语学*的语言环境。

  2.思维训练类

  思维是指在表象与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表象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思维训练的认识活动可以达到更深的层次。

  比如,学*新的英语单词,可以如同看图识字一样,设计单词各种含义的表象素材;设计以一个单词、一个短句为中心,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得到的表述越多越好的发散思维的表象素材;设计在众多翻译语句中寻求最佳语句的收敛思维的表象素材等,使穿插课件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种思维训练的有效工具。

  3.技能技巧类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基础课程,其中不乏诸如会话技巧、演讲技巧、翻译技巧、书写技巧等。现代英语教学早已超越了“哑巴英语”的传统模式,教学水*愈来愈高。设计技能技巧类穿插课件,是精选经典事例,供学生借鉴与模仿。

  4.开阔视野类

  针对教学中的一点,利用穿插课件进行适当的延伸与展开,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讲授英国历届首相的教学内容,在按教材内容讲授的基础上,使用穿插课件扩展一下有影响、有深入了解必要的人物。如丘吉尔,除了讲授教材的内容外,还可以介绍他像狐狸一样狡猾的心智,像狮子一样凶猛的性格;他虽然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又在二战中成为三巨头之一的巨人,但*素生活中又是一位自己制作办公桌,自己动手砌墙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又如英国唯一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既有铁腕夫人的霸气,又有讲究的穿着风范。

  开阔视野类的穿插课件使枯燥难耐的英语学*增添了乐趣。

  5.实践教学类

  把学生课外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博览会、文化节、社会公益活动等志愿者承担的语言翻译服务工作;为专门行业讲授专业英语的科学普及活动;为外国专家、教师的语言交流服务等工作,都是英语教学的实践场地,也是丰富穿插课件的生动素材。将这些实践活动记录下来,穿插到英语理论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目睹英语学*的实际用场,激发学*的热情。

  四、穿插课件的应用

  1.穿插方式

  穿插课件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方式应是画龙点睛,如同蜻蜓点水一样,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即可。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预先确定穿插课件的应用时机。保证在教学进程中,快捷、准确地应用,恰到好处,充分发挥穿插课件辅佐教学的功能。

  2.穿插效果

  纵观一门课的教学,教师总有新的思路与新的尝试。但教学改革的成效最终应受到实践的验证。所以,制作穿插课件的素材,应源于教学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内容,发挥促进教学的效果。穿插课件对于学生增强文化熏陶、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开阔视野等都有促进作用,知道在英语学*中学什么、怎么学。

  五、结论

  开发穿插课件,是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一种尝试,也是对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的检验。因为网络中的信息已达到纷繁庞杂、目不暇接的程度,要在其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反倒不是一件易事。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小课件能把几代教师积累的教学传统转移到现代教学方式中来,保持教学的特色。由于小课件制作灵活简便,可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形式,以最快的方式补充前沿知识,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小课件的形式引发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钻研,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欲望,为展示学识水*、创造能力与创造胆识、艺术鉴赏及审美创造能力都提供了表现的舞台。

  教学实践证明,穿插课件的开发与制作没有止境,确实为教学开拓了硕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可以尽抒胸臆,利用现代多媒体便捷的技术手段,使教学常改常新。

  内容丰富,运用自如,能适应教学各种需求的穿插课件,有可能成为多媒体教学中独具一格的新型课件。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2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多媒体课件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神经内科的40名实*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合对照组,每组均为20名学生,对研究组实*生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照组实*生则采用普通方式进行教学,对比分析两组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能力。结果研究组的实践操作能力(89.12±5.16)分高于对照组(82.13±4.26)分,临床思维能力(87.14±4.89)分也高于对照组(81.38±4.16)分,而且研究组实*生的理论成绩(89.26±5.37)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3.23±5.01)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其最终学*成绩,有利于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

  护理教学查房即以临床教学为目的,采用病例为引导,并以问题为基础,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技能,以培养学生实践与护理知识相结合的能力。神经内科的专业性较强,涉及面广,而且患者所涉及的年龄面也较广,从而导致刚进入临床领域的实*生无所适从,因此如何在神经内科教学中帮助学生透彻的了解相关疾病以及知识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2]。因此本对多媒体课件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的40名实*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的40名实*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合对照组,每组均为20名学生,研究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1~24岁,*均年龄(23.1±1.5)岁,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1~24岁,*均年龄(23.2±1.8)岁,。两组研究者在年龄、性别分布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普通方式进行教学。1.2.2研究组采用多媒体课件对研究者进行教学。1.3效果评价[3]对比分析两组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难点,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则包括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卡通图片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性图片,如各种辅助检查的方法、结果以及癫痫患者的发作和帕金森病的典型临床表现等,以便学生更直观的对临床疾病进行了解,而且为学生讲解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治疗,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1.4统计学方法对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用t检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能力,研究组的实践操作能力(89.12±5.16)分高于对照组(82.13±4.26)分,临床思维能力(87.14±4.89)分也高于对照组(81.38±4.16)分,而且研究组实*生的理论成绩(89.26±5.37)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3.23±5.01)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护理教学查房为临床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神经内科专业性强,涉及面较广[4]。因此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提高其学*兴趣,促进其更好的成长,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教学查房中,采用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卡通图片以及专业性较强的临床拍摄图片促进学生学*,效果较为显著,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的实践操作能力(89.12±5.16)分高于对照组(82.13±4.26)分,临床思维能力(87.14±4.89)分也高于对照组(81.38±4.16)分,而且研究组实*生的理论成绩(89.26±5.37)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3.23±5.01)分。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学*成绩,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蓉.神经内科实*带教的方法探讨[J].家庭医药,20xx,(7):142-143.

  [2]段炜.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对神经病学教学的探讨[C].20xx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20xx:1-2.

  [3]浦政,沈瑛,刘振国.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神经电生理教学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3):54-55.

  [4]程学英,钟丽珍,王剑锋,刘奔.多媒体、PBL等相结合在神经内科实*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xx,9(2):19-20.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3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用,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篮球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现实。在篮球教学中应用CAI课件,对提高篮球教学的水*和质量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多、更好的利用CAI技术服务于高校篮球教学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笔者就篮球教学中的CAI课件应用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CAI 篮球教学 应用研究 课件 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CAI课件,利用生动的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学*的佳境,达到激发学生学*的目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动机和兴趣,加深对动作概念和篮球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传统篮球教学与CAI的对比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组合进行篮球教学已体现出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给教学的模式和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变革。

  我国高校传统篮球教学中,普遍存在实践课多、理论课少,媒体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而CAI课件的应用则可弥补这一不足,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方式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对动作、节奏、乐感等内容没有直观印象和感性理解的问题,能从多个角度直观、生动地表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可以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很好补充。下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两者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篮球技、战术教学,由于受到场地、气候、人数、课时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其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积极练*伴之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篮球的技、战术。

  (二)教学效果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由于受到室外课各种非教学因素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不利于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学*潜能的发挥;教师也往往感到自己对篮球技、战术的讲解、示范不能被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的新颖、技战术动作准确、知识丰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有利于篮球技、战术的形成。从而大大地弥补了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篮球教学中CAI课件的作用

  在传统的篮球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动态化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意识,这就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化理解能力。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等不仅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还受到教师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无法完整示范;因而使得学生往往只能掌握个别的或局部的动作概念,不能对所学技术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其效果总是不甚理想。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

  CAI课件具有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的优势。在教学中,“教”与“学”不是孤立而是互动的,CAI课件的使用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学*情境的构造中强调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关系,促进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固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在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三、篮球教学中CAI课件的设计制作

  目前大多使用Authorware、Director、方正奥斯、课件大师等制作软件,配合Flash、Photoshop、Word等软件共同制作CAI课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计的原则

  1.CAI课件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一致

  篮球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是建立在篮球教学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以期望达到的结果为目标,适当的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处于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

  2.CAI课件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为依据,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构思、设计CAI课件,要充分体现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以生动活泼、具有动态的丰富表现形式为学生学*创造良好的学*氛围。

  (二)内容的选择

  CAI课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确保篮球教学大纲中要求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可在各个教学知识点中引入大量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尽可能的补充课本上没有的篮球理论,使学生的意见与问题得到充分表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篮球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

  加强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与篮球训练等基础环节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利用CAI课件优势对优秀篮球教案进行展示与讲评,并尝试运用篮球欣赏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学*兴趣。

  (三)制作的多媒体化

  在制作上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还可运用声音、动画和视频技术。通过整体综合设计,在对技、战术的动作方法、要点、难点和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练*方法等进行多方位、分层次的演示与说明,以达到教学形式上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朝军.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1].体育科研,20xx(4).

  [2]龚海燕.多媒体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xx(4).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4

  勺窝乡中心小学何娅丽此次参加了中心学校组织的“纳雍县“十二五”小继教县级集中培训”学*。在这为期十二天的学*中,由张恒松老师对我们进行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的培训,经过这次培训,让我获益良多。在此,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概述多媒体CAI及相关概念: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CAL。计算机化教学CBI。计算机化学*CBL。多媒体CAI。多媒体CAI:多媒体CAI的硬件*台。多媒体CAI的软件*台。多媒体CAI的系统软件。多媒体教学信息素材采集与制作软件。多媒体教学信息素材编辑合成软件。

  二、进一步认识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主要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管理教学CMI。计算机辅助测验。用于教育的常用工具软件: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Wps等。数据库软件,如Acce,Visual FoxPro,SQL等。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绘图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电子幻灯片软件,如PowerPoint等。多媒体应用工具,如Authorware,Director等。网络和远距离通信软件,如因特网等。

  三、理解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功能1。教师的作用: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构造和组织测验。学*伙伴作用:鼓励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启发与促进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知识。助手与工具作用:教师备课和教学研究的帮手。学*中的得力工具。实验中的“万能”仪器。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多维化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创造多层次的学*目标。五、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操作与练*模式。个别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模拟模式。游戏模式。发现学*模式。对话模式。多媒体课件的类型:

  1、助教型。

  2、助学型。

  3、综合型。

  4、积件型。

  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

  1、网络CAI。

  2、智能CAI。

  3、虚拟现实CAI。

  七、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试讲学*:确定适当的使用时机,明确教学的重点,分析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正式使用:控制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管理工作。通过此次学*,使我更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把计算机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 篇15

  经过数十年的时间我国从最初的成立到现在的繁荣昌盛,科技的功劳十分重大。也因为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方便使用,它扩展到了各行各业。多媒体课件作为一个科学技术的产物,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它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立体式的教学环境,也帮助老师们提供一个更为轻松,且教学能够更加全面的教育*台。解决了过去落后的教学方式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做到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轻易摘到的教育硕果。但凡事有利有弊,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我们要扬长避短,万万不可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好处

  (一)内容表达饱满。会计课程的书本理论知识很复杂,也更为抽象,同时还需要学生们具有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动手能力,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死板让学生们的学*吸收较难。而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让曾经抽象晦涩的知识点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做到更加直观的展示,使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为圆润饱满。

  (二)教学效率更高。过去传统教学所涵盖的信息量除了书本上的知识理论外,就只有老师自身所拥有的经验信息,而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时代的科技产物,它能够通过联网搜索全世界相关的知识,新与旧二者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可同日而语。传统教学方式的死记硬背,需要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为了防止学生之间的知识量差异巨大化,老师也只能选择减慢课堂教学的速度来保持学生之间的学**衡。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出现,教师们只要将所需掌握的知识重点进行简要的说明,剩下的,包括重点的深度解析和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所蕴含的大量相关信息,以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等方式表述,并对于学生们所学知识不懂的地方进行深度刨悉,便于学生们的理解,从而加快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使用多媒体软件的注意事项

  (一)不可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现在课堂教育最为先进辅助工具之一,应该要利用好它信息量大、使用灵活的特点,扬长避短,明白其最终的功用是加快老师的教学效率,学生们学*的快速吸收。如果做不到因课制宜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基本要求,只会让其成为一种掣肘,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好处,反而会将教学带入形式主义的深渊。例如,如果在进行一堂会计课程的基本教学——账簿分类时,只需要将“订本账”“活页账”“卡片账”三样账簿的实物样本拿给学生门去看,并且说几句相关的中心讲解就可以,这样完全就已经把所要教授的东西说清楚了。可有些时候,教师会把这一段简单的课堂教学做成三维动画,这是一种非常浪费时间的行为,明明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将课程讲述清楚,非要化简成繁多此一举,弱化了课件的功能,将其变成了一种虚拟形式,课堂所需要的教学效果却微乎其微。因此,在制作课程软件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选择好最佳的教学点和教学时机,将一堂课程的进度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且要追求课件使用的实际效果,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用到多媒体课件的。

  (二)追求学生学*的自主性。因为电子计算机所拥有大量信息,和信息传送速度较快的特性,所以有部分教师经常会给学生们传输大量并无实际意义的感性资料,忽视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目的,即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引导式教学,把握课堂上学生们的每一次动态,引动他们的学*动机,学*兴趣,让他们进行自主性的学*,而不是教师单纯的操作鼠标,学生们单纯的观看不停变换的视频影响。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虽然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却没有调动他们的大脑,让学生的思维处在空白之中。故而,编者以为,在教室进行一个多媒体课程制作的时候,要确定好自己这一堂课程的教学目的,并选取合适的相关资料,确保能够引起学生们大脑的积极思考,调动学生们学*的自主性,从而调高学*效率。

  三、多媒体课件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双向交流。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彼此的事情。在一堂课程上要保证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切不可变成学生与多媒体教程课件单纯的冰冷对视,所以,这对于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所编程的一个智力劳动结晶,最明白它的人还是它的制作者。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切忌“拿来主义”。在编写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有循环渐进的系统性。首先要吃透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教学的中心主体,然后对教材和参考资料研读,对其中的知识进行整理,最后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写教学文案和演讲稿,确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教材章节,在能够完全吸引起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开始课程讲解,提高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师的提升。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辅助方法之一,一味追求外在的提升终究会落得下乘。作为教育行业中的核心,教师其本身的提升是更为重要的。时代在进步,知识也无时无刻不在提升,教师们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榜样,提升自己的同时做到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的和*发展,国家的昌盛繁荣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传承了千年的文明种族,离开不教育。随着现今科技的发展,我国对于传统教育的更新势在必行,作为教育行业的核心,教师们在对自己提升的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进步,利用好科技的力量,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速度的双向提升。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扩展2)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定律,欧姆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对初接触电学的初二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以往教学反馈学生学*困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2)*惯于套用公式直接得到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看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必须让学生走好第一步,针对以上问题,我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能力实际,精心再设计,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特别改编传统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增加知识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把问题向纵向、横向延伸,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知道学到了什么,认识知识架构,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1)学生在"横看竖看的画圈"中眼脑协调,解题的思路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思维清晰,有条理,答案正确、全面,解题格式美观,书写规范。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真正做到主导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及时了解学生学*中存在的困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动态,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愿望和由此萌发的自信心,有效而适时调整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反思一: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所以在上新课时,我通过复*欧姆定律的内容达到巩固旧知识和引入新课题的双重目的,接着,从打开探究之门、进行探究实验、交流与讨论三个环节来组织本课的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未知定值电阻的阻值,再通过"仿一仿"测出小灯泡的电阻,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交流与论证,得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对于钨丝来说,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大。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在测小电灯的电阻实验时,由于思维定视,对所测的实验数据表示怀疑,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的同学更改数据,使三次计算出的电阻阻值相对贴*,保持不变。针对这种现象,要求学生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记录,通过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

  反思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对上一节的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了回顾,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经历,然后重新给出上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

  一:教学的亮点:

  1、是学生预*到位,上课前基本将课程预*了一遍,上课时回答问题积极

  2、是*题讲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上讲台板书,演讲,全班同学分析他做题的优点和缺点,再>总结电学计算题的解题步骤,规范书写,纠正了学生中的很多问题

  3、是选题定位准确,针对性强,从公式变形到单位换算,无一遗漏,每一道例题后面都配有相应的同步练*,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少而精,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

  二:教学经验和建议:

  1: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有欠缺,比如八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懒散,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行为*惯相差很多大,有些同学预*得很好,几乎不用老师讲什么,就能独立完成整张试卷,但是有些同学却完全没有预*,课堂上推不动,反反复复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朽,影响上课的进程,今后在预*这个环节上要多下功夫,拉后进学生一把。

  2: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对计算题书写的规范十分不讲究,不*惯带单位,不*惯写公式,甚至不会用规定的英文字母表示相应的物理量,同一问题中出现两个以上同类物理量时,不*惯带角标区分,这些都是学生们完成急速呐题的障碍,也是考试中主要的丢分点。教学中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

  3:建议从这一章起,对学生进行电学计算题解题程序化教育,即,总体上强调一招一式解物理,招就是画图,式就是物理公式,"先出招"——画图,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电流路径,待求量,相当于题目含意图标画,物理意图,情景,一目了然,"后出式"——也就是物理规律表达式,与题目相关的方程式,或者方程组。最后由式得数,计算出最后的结果。对具体的解答过程的书写,则强调已知,求,解,答四步齐全,解题过程则要求公式,数字,结果,单位,一个都不能少。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肯定是不*惯的。写得很糟糕的,但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规范,不至于轻易丢分。

  反思三: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作为学校选拔骨干教师的一个程序,昨天上午在教研室抽签定课题,今天上我用初二年级某个班上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一课。

  本节教材中包含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定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运用定律推理解释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大小等要点。而我选择其中一部分用了一节课进行教学。理由是:欧姆定律是初中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定律,运用定律解题并进行数理推导也是初中生第一次面临的问题。养成好的定律学**惯和解题*惯,对今后的物理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用一个课时来进行运用欧姆定律解题的学*和训练。

  整节课以欧姆定律应用为线索,在内容设计分为几个层次:直接运用定律求电流——运用变形公式求电压、电阻——在同一电阻上通过电流或电压的变化来求变化后的电流或电压——在不同导体上求电压或电流。逐步灵活地运用欧姆定律解题,并领悟解题中各量在电路中的对应关系。本节以运动欧姆定律规范解题为主要目标,在过程设计上有教师示范、问题分解、学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一步步纠正学生解题中的错误,把学生引导到熟练运用定律规范解题的路子上来。因为目的是运用定律规范解题,所以在题目的拟定上我一律选择简单的数据,降低计算的难度,让学生把精力放在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在学生展示和老师巡视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了学*的目标。

  《比的应用》是属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此我在备课时“先备课标再备教材最后备学生”。课标中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明确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来研究教材,不只是看本节内容还要看前几册教材甚至是下册教材这样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也为下学期的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

  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复*旧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算法——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由3:2你会给两班的同学怎么分?小组内试说,然后给具体的数“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2的比例该怎么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观认为“数学学*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课后的练*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中,学*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的“学材”。

  优点:一是研究性学*上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学生能够充分的讨论交流,并得出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也能充分让汇报的学生去说方法,没汇报的学生去提出疑问,从而达成一致,再进行归纳总结。是在二是选取的例子比较吸引学生,用师傅的话说是有趣。三是选取的例子能够容易理解,特别是新知拓展题设计比较巧妙,与例题衔接较好。

  缺点:

  1、在设计上还有待改进。例如复*部分,就以例题为题。出示黄:蓝=2:3,让学生去说份数和转化成的分数。在拓展新知上,放给学生去做。再进行拓展练*,例如已知黄色是60ml,求蓝色;已知黄色60ml,求绿色,这样就更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2、在难点上还没有突破,就是“将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数”。应该借助线段图,这样既一目了然学生又容易理解。

  3、时间控制上,还是一样的老毛病——拖拉。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学生都能说会说,但是自己还是老重复他们的话,又啰嗦又浪费时间,这个毛病一定要纠正过来呀。当然也因为在复*环节没有处理好,导致后面的巩固练*没有进行,这说明在教材钻研上还不够深,教法上不够灵活,要多去钻研教材。

  3、评价上,虽然也有评价,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会没有兴趣上数学课了,所以在激励方面还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要加强。

  师傅要求教学要“有趣、有效、有价值”,这“三有”要好好的去体会、研究并实践。

  本节是在对浮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浮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浮力是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认识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应用的几个特例。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入课题,利用二力*衡跟合成的知识分析得出浮沉条件。通过船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空心”的作用,并利用演示实验引入轮船的教学。潜水艇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而气球和飞艇则是利用它们的*均密度小于空气,并且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浮沉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规范描述各种浮沉状态的语言,区分易混淆的词语。

  “空心”是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在水中实现漂浮的常用的方法,轮船、潜水艇等都是利用空心来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的。也可以将空心看作是减小材料的密度,实现漂浮或悬浮的方法。这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轮船吃水线与排水量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密度计的刻度线也是吃水线的延伸,可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的常用方法,对浮力应用的实例分析要注意从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出发,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扩展3)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如果按照“按比例分配”,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类型,那学生是非常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的,并能很快利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解”或者说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就不是很清楚了。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那就只培养了一班只会考试的学生。

  1、钻研教材,改造教材。

  比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他们对此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此课的关键应如何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因此,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教材创设分糖果这个学*情境是有趣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的,对这个情境我们可以照搬应用,但是教材在创设这个情境时,一开始出现“幼儿园有大班30人,小班20人,现在有一些糖果要分给这两个班,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就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不用操作就已经知道要按照大班与小班的人数的比来分。于是我把此设计删除。课后,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多大受到限制,相反更加开拓。由此看来,我们老师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教材是死的,老师、学生是活的。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与求比值,但对分数与小数的比进行化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是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和两个数量的和,这一类应用题,学生们基本上是会做的,但如果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还知道两个数量的比求另一个数量,有少部分学生还用上面的这种做法。如:男生有48人,男女生人数比是6:5,求女生,学生会错误列成48×[5÷(6+5)]。又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6,长和宽的比是5:4,求长和宽或面积是多少,这一题计算错误特别多,大多数学生列成:长:36×[5÷(5+4)]宽:36×[4÷(5+4)]对这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练*。

  我的困惑:

  第一,当学生没有想出与教材中的几种解题策列时,老师有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如果要介绍,那么又该不该组织学生从这些方法中讨论出最优的解题策列?还是直接引导学生去寻找最优的方法?

  第二,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第三,其实,按比例分配就是*均分,都是把总量按总份数*均分再按各部分不同的份数去取,即归一法。但为什么还要说*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方法?只不过是我们所说的*均分,取走的份数相同而已。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效果会更好。在全班交流合作时,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想法的时间,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更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效率就会更好。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应用就是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如果按照1:1分,*惯上称为*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按比例分配。

  一、成功之处: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例2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稀释液清洁剂的问题,明白稀释液就是浓缩液与水的混合,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两种解法:

  第一种: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第二种:1+4=5,浓缩液有:500×1/5=100(ml),水有:500×4/5=400(ml)。

  把两个量的比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通过总结这两种解法,使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散难点,降低学生学*中的困难。

  二、不足之处:

  由于过多的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在学*新课之前安排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导致用时过多,以致新知识内容练*时间不足。

  三、再教设计:

  出示两道乘除法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按比例分配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优点:

  一是研究性学*上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学生能够充分的讨论交流,并得出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也能充分让汇报的学生去说方法,没汇报的学生去提出疑问,从而达成一致,再进行归纳总结。

  二是选取的例子比较吸引学生,用师傅的话说是有趣。

  三是选取的例子能够容易理解,特别是新知拓展题设计比较巧妙,与例题衔接较好。

  缺点:

  1、在设计上还有待改进。例如复*部分,就以例题为题。出示黄:蓝=2:3,让学生去说份数和转化成的分数。在拓展新知上,放给学生去做。再进行拓展练*,例如已知黄色是60ml,求蓝色;已知黄色60ml,求绿色,这样就更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2、在难点上还没有突破,就是“将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数”。应该借助线段图,这样既一目了然学生又容易理解。

  3、时间控制上,还是一样的老毛病——拖拉。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学生都能说会说,但是自己还是老重复他们的话,又啰嗦又浪费时间,这个毛病一定要纠正过来呀。当然也因为在复*环节没有处理好,导致后面的巩固练*没有进行,这说明在教材钻研上还不够深,教法上不够灵活,要多去钻研教材。

  4、评价上,虽然也有评价,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会没有兴趣上数学课了,所以在激励方面还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要加强。

  师傅要求教学要“有趣、有效、有价值”,这“三有”要好好的去体会、研究并实践。

  我们知道复*课难上,因为复*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时上好复*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的积极性,达不到复*的效果。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自己总结规律,对*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内容进行复*,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种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比例的应用》是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书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再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及应用。教学中教师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通过分析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寻找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等量关系式子等步骤,这一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及能力,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解决。

  数学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本节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学*活动、互相交流、探索归纳,总结出用比例

  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向同学们汇报,在共同分享解题思路过程中,即让没能解决了的学生们能懂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让会的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和思维*惯。

  3、学生*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和作业。

  5、课前五分钟汇报展示的活动形式还应进一步改进,先由差生板书展示解题过程再由优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过程,逐步发展为人人都能板书展示,语言汇报解题思路及过程。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扩展4)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如果按照“按比例分配”,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类型,那学生是非常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的,并能很快利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解”或者说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就不是很清楚了。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那就只培养了一班只会考试的学生。

  1、钻研教材,改造教材。

  比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他们对此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此课的关键应如何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因此,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教材创设分糖果这个学*情境是有趣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的,对这个情境我们可以照搬应用,但是教材在创设这个情境时,一开始出现“幼儿园有大班30人,小班20人,现在有一些糖果要分给这两个班,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就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不用操作就已经知道要按照大班与小班的人数的比来分。于是我把此设计删除。课后,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多大受到限制,相反更加开拓。由此看来,我们老师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教材是死的,老师、学生是活的。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与求比值,但对分数与小数的比进行化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是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和两个数量的和,这一类应用题,学生们基本上是会做的,但如果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还知道两个数量的比求另一个数量,有少部分学生还用上面的这种做法。如:男生有48人,男女生人数比是6:5,求女生,学生会错误列成48×[5÷(6+5)]。又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6,长和宽的比是5:4,求长和宽或面积是多少,这一题计算错误特别多,大多数学生列成:长:36×[5÷(5+4)]宽:36×[4÷(5+4)]对这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练*。

  我的困惑:

  第一,当学生没有想出与教材中的几种解题策列时,老师有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如果要介绍,那么又该不该组织学生从这些方法中讨论出最优的解题策列?还是直接引导学生去寻找最优的方法?

  第二,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第三,其实,按比例分配就是*均分,都是把总量按总份数*均分再按各部分不同的份数去取,即归一法。但为什么还要说*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方法?只不过是我们所说的*均分,取走的份数相同而已。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效果会更好。在全班交流合作时,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想法的时间,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更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效率就会更好。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应用就是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如果按照1:1分,*惯上称为*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按比例分配。

  一、成功之处: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例2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稀释液清洁剂的问题,明白稀释液就是浓缩液与水的混合,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两种解法:

  第一种: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第二种:1+4=5,浓缩液有:500×1/5=100(ml),水有:500×4/5=400(ml)。

  把两个量的比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通过总结这两种解法,使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散难点,降低学生学*中的困难。

  二、不足之处:

  由于过多的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在学*新课之前安排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导致用时过多,以致新知识内容练*时间不足。

  三、再教设计:

  出示两道乘除法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按比例分配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优点:

  一是研究性学*上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学生能够充分的讨论交流,并得出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也能充分让汇报的学生去说方法,没汇报的学生去提出疑问,从而达成一致,再进行归纳总结。

  二是选取的例子比较吸引学生,用师傅的话说是有趣。

  三是选取的例子能够容易理解,特别是新知拓展题设计比较巧妙,与例题衔接较好。

  缺点:

  1、在设计上还有待改进。例如复*部分,就以例题为题。出示黄:蓝=2:3,让学生去说份数和转化成的分数。在拓展新知上,放给学生去做。再进行拓展练*,例如已知黄色是60ml,求蓝色;已知黄色60ml,求绿色,这样就更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2、在难点上还没有突破,就是“将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数”。应该借助线段图,这样既一目了然学生又容易理解。

  3、时间控制上,还是一样的老毛病——拖拉。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学生都能说会说,但是自己还是老重复他们的话,又啰嗦又浪费时间,这个毛病一定要纠正过来呀。当然也因为在复*环节没有处理好,导致后面的巩固练*没有进行,这说明在教材钻研上还不够深,教法上不够灵活,要多去钻研教材。

  4、评价上,虽然也有评价,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会没有兴趣上数学课了,所以在激励方面还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要加强。

  师傅要求教学要“有趣、有效、有价值”,这“三有”要好好的去体会、研究并实践。

  我们知道复*课难上,因为复*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时上好复*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的积极性,达不到复*的效果。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自己总结规律,对*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内容进行复*,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种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比例的应用》是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书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再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及应用。教学中教师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通过分析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寻找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等量关系式子等步骤,这一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及能力,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解决。

  数学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本节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学*活动、互相交流、探索归纳,总结出用比例

  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向同学们汇报,在共同分享解题思路过程中,即让没能解决了的学生们能懂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让会的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和思维*惯。

  3、学生*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和作业。

  5、课前五分钟汇报展示的活动形式还应进一步改进,先由差生板书展示解题过程再由优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过程,逐步发展为人人都能板书展示,语言汇报解题思路及过程。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扩展5)

——《比的应用》教案合集10篇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范例,知道加法应用题讲一件事,说两个数字,问一个问题。

  2.能看图片,初步学会仿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拍手游戏:

  老师说:“小朋友,我问你,3可以分成1和?”

  生答:“3可以分成1和2”

  老师接着问:“1+2=?”

  生答:“1+2=3”

  老师问:“4可以分成2和?”

  生答:“4可以分成2和2”

  老师问:“2+2=?”

  生答:“2+2=4”

  二、谈话引入:

  1.老师碰到一个中班的小朋友,他有一道难题解决不了,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帮他,你们愿意吗?

  出示例题:草地上有2只小猫,又来了1只小猫,一共有几只小猫?

  小朋友帮中班的小同学解决了难题,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2.师问:刚才这道题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几个数字?还问了什么问题?

  生答:讲了小鸡这件事,告诉我们2和1两个数字,问题是:一共有几只鸡?

  师问:那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呢?(2+1=3)那么2代表什么?1代表什么?3又代表什么?

  (出示课件)

  3.师:刚才的活动中,有一件事情,两个数字,一个问题,这个活动叫编应用题。也就是说,应用题的结构包括:说一件事情,有2个数字,还要提一个问题。(出示纸卡)

  三、看图编应用题:

  1.师:再来看一组图片,请你们观察图上的内容,并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树上有1只小鸟,又飞来2只小鸟,请小朋友们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

  幼儿说出后,把应用题再读一遍,加深印象。

  2.再出示一组图片,老师和幼儿一起编应用题。

  河里有2条小鱼,又游来2条小鱼,一共有几条小鱼?

  幼儿重复读应用题,加深对其结构的认识。

  四、分组练*:

  每组发一张图片,请各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编题念给大家听,老师给予指导,然后请全体幼儿读应用题。

  五、游戏:击鼓传花。

  六、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下课后我们把它们都编出来,好吗?(结束)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和看图列算式。为了更好的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灵活性,考虑到孩子对减法应用题理解有难度,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次自编减法应用题。首先运用了挂图让幼儿学*自编应用题方法,然后让幼儿结合图片练*自编应用题。再过渡到联想生活实际编应用题,最后让幼儿根据图片,编题、说题、写题,由浅入深,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初步学*自编减法应用题。

  (2)根据数字或算式进行仿编、创编减法应用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图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图

  活动过程:

  一、巩固复*加法应用题,以问答形式回答所提问题。

  二、学*看图自编减法应用题。

  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幅美丽的挂图请小朋友们根据内容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并能把图中内容说出来好吗?

  (1) 出示挂图边提边问回答,图中有什么?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谁能把这一幅完整复述出来(个别幼儿复述)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落下2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

  (2) 提问,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请一名幼儿把算式写出来,刚才老师让小朋友根据挂图完整的吧这幅图复述出来,这种形式就是减法应用题,应用题有他必然条件,一件事,两个数字一个问题,这是应用题的基本结构,那么老师让小朋友根据老师给你们讲的上述条件请小朋友们看图编一编减法应用题。

  (3) 出示小鸟图片,请幼儿根据图片仿编应用题,并把算式写出来

  三 尝试用数学创编减法应用题

  为了加深对减法应用题的理解,让幼儿根据老师出示的两个数字进行创编如8.2请小朋友利用这两个数字创编几道不同的减法应用题,鼓励创编好的幼儿

  四 探索用减法算式创编应用题

  进一步加深巩固,让幼儿根据减法算式进行创编 如9-3=?

  五 自由发挥编减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六 游戏操作练*:

  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带来一个小礼物,但是礼物上是有要求的,必须根据礼物上的内容编出减法应用题才能把礼物送给你

  七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带着礼物回家给爸妈编应用题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使学生理解画“连接”图形的理论依据.它是本节内容的核心,也是今后在实际制图应用中的基础.

  难点:①对“连接”图形原理的理解.因为它是应用抽象知识来描述客观问题,学生常常因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②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时圆心位置的确定.

  2、教法建议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有关“连接”的实际问题,画出比例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兴趣,又获得了知识;

  (2)在教学中,以“实际问题——概念引出——理解——实际应用”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的概念及连接的原理;

  (2)通过对“连接”等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通过线段与弧的连接,圆弧与圆弧的连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渗透”世界上很多事物是互相联系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连接的原理,初步掌握线段与圆弧连接、圆弧与圆弧连接的实质,会进行各种连接.

  教学难点:

  连接原理的正确理解和作图时圆心、半径的确定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出概念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一些机器零件,它的边缘是圆滑的,我们最熟悉的操场上的跑道,它的跑道线也是很圆滑的.

  想一想:跑道线是怎样的线组成的?

  画一画:跑道的大致图形.

  指导学生发现线线的位置关系,引出连接的有关概念:

  1、由一条线(线段或圆弧)*滑地过渡到另一条线上,这种*滑地过渡,称圆弧连接,简称连接.

  2、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

  3、外连接、内连接.

  组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

  (二)深刻理解概念

  “连接”是“*滑地过渡”,怎样算“*滑“?像下面图中,实线画出的线段和圆弧,圆弧和圆弧,虽然也有相切的关系,但它们不是连接.

  理解:线与线连接有两个必备条件:①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②线段与圆弧应分居在圆心与切点所在直线的两侧;圆弧与圆弧分居在连心线的两侧,二者缺一不可.

  (三)圆弧与线段、圆弧与圆弧连接图形的画法

  例1:已知:线段AB和r(如图).

  求作:,使它的半径等于r,,并且在点A与线段AB连接.

  作法:1、过点A作直线PA⊥AB.

  2、在射线AP取AO=r.

  3、以O为圆心,r为半径作,使AB、在OA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画圆弧与线段的连接,主要运用了切线的性质定理的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找出了圆心,圆弧也就不难画了.

  例2、已知:如图,的半径为R1,圆心为O1;线段R2.

  求作:半径为R2的,使与在点A外连接.

  作法:1、连结O1A,并且延长到点O2,使O1O2=R1+R2.

  2、以O2为圆心,O1O2为半径作,使与在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画圆弧与圆弧的连接,主要运用“两圆相切,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这个结论.

  练*题:P148练*,1、2.

  (三)小结

  主要内容:

  1、什么是连接?什么是外连接?什么是内连接?

  2、任何一种连接,其实质就是两线相切,在切点处相连接,是切点两侧的线段和圆弧或圆弧与圆弧相连接.

  3、对于给出的题目,画出连接图形关键在于确定圆心.

  (四)作业

  教材P151*题A组16.

  课外题:画一个生活中的有关连接图形的比例图,下节课展示.

  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连接等概念及连接的原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通过对作图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连接的意义,能对具体图形熟练地进行弧连接.

  教学难点:

  作图时圆心、半径的确定

  教学活动设计:

  (一)概念复*与理解

  练*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C)

  (A)将一段弧和一条线段连到一起的图形叫连接;

  (B)一段给出半径的圆弧可以和一直线连接;

  (C)两段给出不等半径的圆弧可以用内、外两种连接方式连接;

  (D)两段圆弧内切就是内连接.

  练*2、内、外连接的区别是(C)

  (A)内连接两弧在连心线同侧,而外连接两弧在连心线两侧;

  (B)内连接两弧在切点同旁,外连接两弧在切点两旁;

  (C)内连接是内切两圆弧连接,外连接是外切两圆弧连接;

  (D)内连接是外切两圆弧连接,外连接是内切两圆弧连接.

  (二)连接图形的应用

  例3、(教材P148)如图,要把零件中直角A加工成半径为15mm的圆角(即用一条半径为15mm的圆弧连接边AB与边AC)在图上画出这条圆弧.

  分析:圆弧的半径已知,要画出这条圆弧,只要求出它的圆心即可.因为圆弧要与AB和AC都相切。所以圆心到边AB和AC的距离都等于15mm,实际上四边形AEOP是正方形,它的顶点O在∠CAB的*分线上.

  (参看教材P148)

  充分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写出画法,画出图形.

  练*:把两边长分别为8cm和5cm的矩形的4个直角改画成圆角,使圆弧的半径等于1cm.

  (三)展示作品

  对上节课课外作业中较好的连接图形,展示.既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热情.

  (四)小结

  1、连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表面形状.

  2、任何一种连接的问题经过分析后都能转化为基本图形:“线段与弧的连接;圆弧与圆弧的内连接;圆弧与圆弧的外连接.

  3、连接的关键是确定所求圆弧所在圆的圆心.

  4、线段可在一点处与两条弧同时连接.

  (五)作业教材P154中18,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三圆两两相切,切点分别为C、O、D,与半圆O分别切于点A、E、B,请你找出图中除线段AB和弧以外的6条从A点*滑过渡到B点且没有重复弧的路线,并指出在经过个点处是什么连接(内连接、外连接).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2.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

  3.向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学*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若能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能迅速通过相等求解,从而渗透解题的简捷性的数学美,以及解题的奇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观察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主要学*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尤其重点要掌握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其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都与前面学过的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类似,可在学*中进行类比从而加强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与难点

  根据简单应用题的题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疑点

  正确找出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两个相等关系,并把它们表示成两个方程.

  (三)解决办法

  通过反复读题、审题,分析出题目中存在的两个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组的关键.

  课堂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与实践,让学生在解决稍复杂的各类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和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解题思路,能合理、自觉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课前组织学生收集父母身高和体重的数据以及作好第13题的调查活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将第一单元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整理。运用我们所学的这些有关百分数的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练*与应用

  1.完成第7题。

  (1)独立解答。

  (2)交流算法,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2.完成第8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铜的,二是锌的千克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3.完成第9题,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4.完成第10题。

  (1)理解题意,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

  (2)学生解答。

  5.完成11题。

  (1)读题,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

  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明确两点:

  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

  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

  (2)学生解答。

  三、探索与实践

  1.完成12题。

  (1)同桌间交流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和身高。

  (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

  (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2.完成13题。

  (1)根据课前调查计算。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通过计算谈谈自己的想法。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四、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请你对自己的学*情况做一评价与反思。

  学生就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评价情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比的应用》教学课件(扩展6)

——《比的应用》数学教学反思范本10份

  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的兴趣,如:张师傅和***加工零件,张师傅加工了180个,***加工了200个,经理给他们每人发了190元工钱。同学们你们觉得公*吗? 由此题引课,其目的是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产生了质疑……

  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如:课堂中,学生用了归一法和分数除法,还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学生自己进行了方法的优化,认为比例分配比较简单。这样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不足及改进策略

  1、时间控制上,有些拖拉,这说明在教材钻研上还不够深,教法上不够灵活,要多去钻研教材。

  2、评价上,虽然也有评价,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会没有兴趣上数学课了,所以在激励方面还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要加强。

  《比的应用》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下就是我针对着课上做的教学反思:

  一、唤起与生成

  在唤起与生成环节,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比的意义,多让学生说说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出妈妈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出示例2,学生对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把握,所以对出示的例题不会感觉到陌生,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

  二.探究与解决

  在本环节中我本着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解决,教师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可以适时点评,达到方法的总结,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比的应用是在学*了比的意义后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深入体会比的意义

  准备题的第一题是根据两个数量的比(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说说你能想到哪些分率?(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目的在于看到比就想到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2.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

  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3.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的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均分,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4.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无论是是例题,练*题、还是拓展题,每道题的每种方法都要求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解法的异同,哪种解法更具有普遍性。练*题1和例题比较,只是两个数量的比变成了三个数量的比,解题的方法是相同的。练*题2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部分量,难度增加。已知果汁质量,求水的质量,最需要的分率是水是果汁的几倍或果汁是水的几分之几,这两个分率都可以由果汁与水的比是3:7得到。还可以先求出果汁和水的总质量,再求水的质量。练*题3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两个部分量的差,最需要的分率是两个数量所占分率的差,由男女生人数的比3:5,可以得到男生占总人数的,女生占总人数的,女生比男生多占总人数的

  5.在比较中归纳比的应用的解题题方法

  从上述练*题中,可以明白:看到几个数量的比,就要把比转化成分数。更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例题的讲解中应画出相应的线段图,这样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中下生也会更好理解。

  2.拓展题与例题的跳跃过大,有部分学生会有认知上的困难。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复*旧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由3:2你会给两班的同学怎么分?小组内试说,然后给具体的数“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2的比例该怎么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观认为“数学学*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课后的练*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中,学*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的“学材”。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如果按照“按比例分配”,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类型,那学生是非常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的,并能很快利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解”或者说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就不是很清楚了。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那就只培养了一班只会考试的学生。

  1、钻研教材,改造教材。

  比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他们对此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此课的关键应如何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因此,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教材创设分糖果这个学*情境是有趣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的,对这个情境我们可以照搬应用,但是教材在创设这个情境时,一开始出现“幼儿园有大班30人,小班20人,现在有一些糖果要分给这两个班,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就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不用操作就已经知道要按照大班与小班的人数的比来分。于是我把此设计删除。课后,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多大受到限制,相反更加开拓。由此看来,我们老师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教材是死的,老师、学生是活的。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与求比值,但对分数与小数的比进行化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是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和两个数量的和,这一类应用题,学生们基本上是会做的,但如果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还知道两个数量的比求另一个数量,有少部分学生还用上面的这种做法。如:男生有48人,男女生人数比是6:5,求女生,学生会错误列成48×[5÷(6+5)]。又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6,长和宽的比是5:4,求长和宽或面积是多少,这一题计算错误特别多,大多数学生列成:长:36×[5÷(5+4)]宽:36×[4÷(5+4)]对这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练*。

  我的困惑:

  第一,当学生没有想出与教材中的几种解题策列时,老师有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如果要介绍,那么又该不该组织学生从这些方法中讨论出最优的解题策列?还是直接引导学生去寻找最优的方法?

  第二,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第三,其实,按比例分配就是*均分,都是把总量按总份数*均分再按各部分不同的份数去取,即归一法。但为什么还要说*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方法?只不过是我们所说的*均分,取走的份数相同而已。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效果会更好。在全班交流合作时,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想法的时间,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更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效率就会更好。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每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生汇报,师适当摘录,板书)

  生甲:冲调多美滋配方奶粉的一般情况,奶粉和水的比为1:7。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师:同学们从咖啡奶的这个比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知识多。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 总分数: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 : 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4 。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