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现象论文 (菁华3篇)

首页 / 论文 / | 2022-11-09 00:00:00 论文

天文学现象论文1

  摘要:长城是*古代重要的边防工程,在两千多年长城的修建过程中,天文科技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从长城修建的天文学背景出发,将秦、明时期的长城形体分别与北斗七星和银河进行比对,揭示了一系列长城在设计过程中可能蕴含的天文特征,这些特征充分反映出*传统宇宙现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长城;天文学;星宿;银河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在*北方疆域发挥着重要的战略防御功能。历史上对长城有两次大规模的修筑时期,一是秦统一后连各国长城为一体所形成的秦长城;一是明朝在原长城基础上重新规划后修筑的如今之格局的明万里长城。历代长城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长城的防御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战略发展角度看,长城位于崇山峻岭及不毛之地,仅仅出于防御的需要来修建这样的庞然大物的理由似乎过于单一。翻开历史志书就会发现,*历代城池、建筑在动土开工前无不仰观天文、考察星象后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布局,使城市、建筑与天体之间形成某种特殊关联。长城是历代耗费巨资建造的重大的建筑工程,它在建造之前是否考察天象并按照天体特征进行规划与布局呢?长城还有其他的天文特征么?文章将做如下探讨。

  一、长城修建的天文学背景

  *人对天象的观察由来已久,人们在天文观测中了解了星辰起落、日月阴晴圆缺的奥秘,揭示了宇宙的一般运行规律,建立了指导日常生活的天文历法。我国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最系统的天文观测记录。五帝之一的黄帝依靠对天象的观察确定了阴阳、五行、十方和十二宫完整的天文体系,并在公元前2637年确定了*历法的开端,这些天文成就奠定了他崛起中原号令天下的基础。商代甲骨文记录着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并已采用干支纪年法。《周礼》对天体星象亦有记载,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西周时我国已用二十八星宿划分周天。春秋时期的星官们创立“上天变异,州国受殃”说法,以天空中的星象变化来预测不同地区将要发生的吉、凶、祸、福,将各州、国与星空的区域互相匹配对应形成分野。其所载“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岛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即按分野来预卜各地吉凶。再如《论衡变虚篇》中“荧惑守心。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亦提到“宋”分野。《晋书天文志》载诸侯国分野如下表:

  这些将天文与各州县祸福相关联的做法在历代政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河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公元前170年左右的帛书《五星占》载有公元前246年至前177年间土星、金星、木星的空间位置以及金星的会合周期,充分反映了秦汉时期高度发达的天文观测水*。

  自古以来,那些掌握天文科技的星官们成为历代政治中重要的决策者和参政者。考察天象并遵照天象旨意行事不但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还关系着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安排,甚至左右着国家领导对重大事务的决策。“观天象”成为古人作出重大决定时必须例行的公事。如古人行军打仗前往往用天象预测吉凶后方才出军;建造建筑前亦要按天文现象来布局或决策动土日期。至秦汉时期,观天之风更加弥漫,最具有参考价值的史实书籍《史记》中多次提到天象与祸福、行军等重大事件相关联的事实,为便于观察天象和有效地将天文原理加以利用,与之相关的观天建筑便应运而生。

  *古代至迟在周代以前形成了以北极星(帝星)为中心,四周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相环绕的古代天宫系统,这个系统深深地影响了历代王室的营国计划。春秋时期各国都城建筑布局多以“象天”为指导思想,其都城形象多反映以帝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秦人发展了“象天法地”和“象天立宫”的思想,使城市布局真正反映了上天的宫阙形态。经学者实地调研发现:秦朝曾修建数量甚众的“完全式全天星台,这些星台分布面积甚广,遍及甘肃、陕西、山西、内蒙等多个省区,反映出秦长城修建时观天现象的普遍性。基于以上背景笔者认为,长城的大规模修建正是在宫殿“象天法地”、民间“观星”与“星运”说极为昌盛的秦朝时期,为强化皇权及满足皇帝对国家长久统治的需求,在秦长城修建过程中,极有可能将“星象”文化融入到长城的建设中。至明朝初期,天文科技已经相当发达,与天文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堪舆学成为社会重要的科技支柱,明长城的修建具备着更加雄厚的天文学和科技基础。

  二、秦长城天文学特征设想

  1.秦长城用来观测天文

  秦长城大多在甘肃、宁夏、陕西与沿北岸边界一带,经历了自秦厉公至秦统一前修建的长城和统一后秦始皇命蒙恬将战国诸侯国长城相接连形成万里长城的两个历史时期。关于秦河西长城,据《史记秦本纪》载,厉公“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简公六年,堑洛。城重泉”。秦昭王长城见《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筑长城以拒胡。”秦统一后将北部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秦长城兼有天文台的观测功能。天文台一般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祭天,二是观象,*早期的高台建筑都具有观象性质。长城是高台建筑,它所包括的关城、城墙、墙台、敌台、烟墩、营、寨和城堡等均具有高空望功能,可以作为观察天文现象的场所。长城每隔一段距离便设置相应的关城、营寨、堡寨等,这些为那些时刻准备出征或等待敌情的决策者们提供了观察星象变化的绝佳场所。据《全天星台遗址及其源流考(考证分册)》记载:“秦统一之初与后期,置星、祭星之制大变,全国郡、县、军城、亭障乃至长城遍置星台。郡、县多置心宿。军城、亭障多置天枪、*星,角宿台也较普遍,龙文化更进一步体现在星台文化中”。可见在长城的各个区域“遍置星台”已成为秦王朝极为普遍的事情。由此可知,在战争频繁的秦朝,长城不但承担着重要的防御功能,还为决策者们提供观察星象以对重大事物做出重要决策的场所,同时兼具举行祭天、祭星、祈神等宗教活动场所的功能。

  2.秦长城象北斗而建

  体现秦长城星台文化较突出的一段为临洮与上郡所在的秦南段长城(秦上郡塞)。为进一步了解秦长城可能存在的天文内涵,笔者将南段长城与历代星图作了详细对比。在对比中笔者发现,秦南段长城与咸阳城、渭水三者之间形成了美妙的天宫图:南段长城极有可能模拟北斗七星之形与位置建造,咸阳城正是帝星所在,而渭水则代表了银河(见图1)。秦长城、咸阳、渭水三位一体确立了北斗星、帝星与银河的相对位置,它们共同营造了北天极区最完美的天宫图,而地上的郡、县或星台也可能与天体星辰相对位,共同完善着这幅巨大的天宫图的其他部位。(见图1与图2)

  秦南段长城原本只有上郡这一段(原称上郡塞),秦统一后增加了斗形部分,使得南段长城从形体上满足了北斗形。从司马迁《史记》中描述秦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便知秦始皇十分重视天象,他既然可以动用数以百万计的人力打造他死后的人间天堂,也可以在*土中创造现世中的天上宫阙。

  (1)成阳城象帝居,渭水象天汉

  咸阳城的规划是法天象地的结果。秦王朝强大后,咸阳城成为秦朝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为标榜前所未有的帝王成就,秦始皇将自己比拟为不可一世的玉皇大帝,在总结并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咸阳城用“象天法地”手法重新规划和调整,使咸阳城的整体布局与天象呈现一一对应关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建咸阳“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三辅黄图》亦描绘秦始皇“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文字中的“紫宫”即紫微垣,象征天帝居所。咸阳自营建之初象“帝居”而建,并以其为中心,各宫殿环列周围,形成拱卫之势。渭水则被视为“天汉”即银河。

  秦始皇建宫殿“象天极”的手法不仅体现在咸阳城,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作信宫,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阿房宫也营造了非常完美的天官体系:“表山南之巅以为阙,并为复道,自阿房宫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绝汉抵营室也”,表明咸阳象征北天极的北极星,阿房宫象征营室星,咸阳宫与阿房宫之间的复道,象征天桥。由此可知,秦始皇在国土规划中将城市、河流作为基本要素与天体星座相对应:咸阳以“帝居”身份建造,渭水象征银河,阿房宫为营室星,三者相联系确立了完美的人间天宫图。秦朝的这种做法深刻影响了汉长安的规划布局,汉承秦制,在建设工程方面“非壮丽无以重威”。根据《三辅黄图》记载,汉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京城为斗城是也”。

  (2)北斗为帝车

  为使“象天极”的宏伟计划得以呼应,秦咸阳将周边更大的宏观地域纳入到整个城市的规划范围内。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二百七十多个宫观,并通过复道、甬道将这些宫殿聚集在“天极”咸阳城周围,犹如众星拱极一般,突出了帝都成阳的核心地位。而秦南段长城模拟北斗星形态和位置而建,最终成为北斗星的象征。

  《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尚书纬》认为:“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为七政。”《甘石星经》:“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冠子》记载:“斗杓东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由此可见,北斗七星不但是协助君王治理天下的“齐政”法宝和辅助辨方正位的重要星辰,还是天帝巡游各地的帝车,象征君王巡游天下所乘坐的御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秦始皇这个自视功高堪比玉皇大帝的一代帝王,在咸阳、渭水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只要将长城之形略作改动便可以使自己居住的咸阳稳如天宫,而自己则足以比拟伟大的天帝之布政与施德,何乐而不为呢?

  在将长城成功地对比北斗星位置建造之后,秦南段长城、咸阳城与渭水三者形成的空间关系与当时北斗七星、帝星、银河在天体宫阙的位置相一致(见图3),三者正反映出秦始皇将自己比拟为坐守帝居(咸阳)并可随时乘坐帝车(南段长城)在银河星汉遨游的玉皇大帝之本身。

  3.秦长城修建的科技背景

  前文已经阐述,秦长城修建前秦朝的天文学已十分发达,这为秦长城进行天文布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秦朝高超的大地测量水*、建筑施工技术和数*算能力是确保长城与天体相对位的技术条件。我国大地测量技术的历史很早,相传大禹时期已开始使用“准、绳、矩”等原始工具进行测量,春秋以后水准测量已较为普遍。战国时期的漳水渠、都江堰、郑国渠能够建成,表明当时的测量技术和建筑施工已具有相当高的水*。数学测算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勾股定理和立表法、连索法、参直法等先进的测量方法。在堪舆方面,秦朝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是至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风水学著作。可见,秦朝修建长城时具备良好的技术基础,它们保证了长城得以顺利的进行天文规划布局和实际工程建造的条件。

  三、明长城天文特征的可能性

  明朝为加强北方边防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修建长城,一直持续了*两百年。虽然修建之初存有一些北魏、北齐、隋长城,但大多残损严重且不可用。为实现宏伟的防御体系,明帝王重新设定了长城的走向,向东将长城延长至鸭绿江畔的辽东境内,向西修建至甘肃的嘉峪关。明朝的天文学十分发达,明初营建的南京故宫、北京紫禁城、北京十三陵均依天象布局,紫禁城以模拟天体宫阙布局和命名而著称于世。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建筑工程,明长城既然经历了重新规划,就有可能将之与天象相联系以达到最佳的防御与象征功能。

  1.明长城沿银河走向布局

  有国外学者研究认为明长城蕴含了*“龙”的概念,除了在文化上将长城比拟为“巨龙”外,还在形体上与龙的体征相契合,如山海关为龙头,嘉峪关为龙尾,长城重镇、军堡则对应龙身其他部位,以展示出*龙应有的特征。根据多方对比分析笔者认为:明长城可能与银河系建立了多种关联,具体表现为:

  第一,从象征主义出发,明长城与银河具有相似的防御功能。

  明长城与银河是人间与天上两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具有阻隔之功能。长城用以防御北方民族入侵,已成为一道人工防御体系;银河被认为是天空中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其将天体星空划分两大部分,彼此之间不能逾越,是阻隔彼此相爱的牛郎与织女的天堑。《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周南汉广》中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及明代孙仁孺的《东郭记钻穴隙》:“到而今可是难依傍,只落得一水银河隔两厢”,均表达了银河作为屏障让人求之不得的心理。基于对银河“阻隔”含义的深刻理解,明帝王极有可能将长城的防御功能比喻为银河的阻隔作用来设计建造,明长城因此在文化语义上与银河具有一定相似性。

  第二,从形态模拟角度,明长城沿银河走向布局。

  在比对明长城与银河走向时发现,明长城与银河系的走向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见图4),这种一致性不但体现在整体走向上,其拐弯处、分支结构也几乎相同。历史上各时期的长城形态与明长城有许多不同,明长城的起点、终点、蜿蜒走势、波折点都作了重新调整,而这些调整却使明长城的外形与银河系的固有形态相一致(见图5)。

  从建造的角度,明长城与其他时期长城的修建过程略显不同。在修建长城之初,明廷已推翻了蒙古*,实现了全国统一。尽管边防战事不断,但国内已经开始大面积的兴复工作。建造长城是兴复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合理规划并保证长治久安是明廷在建造长城前必须思考的,这使得明长城并非在原长城基址上的“重建”,而是重新规划后的“再建”,由此设置了九边重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最初的规划中,设计者将银河象征纳入到长城设计中的假设。

  2.明长城的重镇与天上明星位置相对

  明长城沿线的一些重镇与银河系个别亮星的位置相一致(见图4)。每到夏季,银河系中部的天津四、牛郎(河鼓二)、织女三星在周天中最亮,即使在城市灯红酒绿之夜也可肉眼相见,形成了著名的“夏季大三角”现象。对于这三颗亮星史书上有数不尽的语言在赞美,还有凄婉的故事与之相连,故此它们在*的天文史上享有重要地位。这些特殊的亮星与重镇不但在位置上相对应,在文化寓意上也表现出相似性,表现如下:

  (1)大同市对位天津四

  大同府对应着天津四这颗明星。大同北据元蒙,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同要塞,明初被列为九边重镇之一,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大将军徐达镇守于此。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改封他的第十三子豫王朱桂为代王,坐镇大同(封藩于大同),可见大同的地位不一般。天津四是全天第19亮星,在银河中部的渡口之处,我国古代把天津四所在的星座天鹅座看成渡船,具有轮渡之意,因而有“天津”这个名字。由于大同是蒙古通往晋冀鲁豫的咽喉要道,也有隘口、交通要道之意。无论从天津四的明亮程度和显赫的咽喉位置来讲,它都与大同十分接*。

  (2)宣化市对位织女星

  宣化市于1394年在原宣德府的基础上扩建为宣府,明朱元璋次子朱穗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由此成为重要的边防重地。《说文》:“宣,天子宣室也”可知宣府意为皇家宫室。朱元璋之所以将“宣德府”改为“宣府”,并将皇子朱穗派封于此,源于在对宣府的整体规划上体现了“皇家”二字。与此意义相同,织女星正为天帝之子“织女”之宫室。以天子之“宣府”对位天帝之子的“织女星”应该说有足够的理由。

  (3)北京城对位牛郎星(河鼓二)

  明朝的北京城无疑是在北方防御战线上最重要的城市,从拥有重兵的燕王朱棣的藩府再到后来的国都,它都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牛郎星不但是排名全天第十二的明星,在我国古代的星象术数学领域又是很重要的天象星。《说文解字》中说:“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古人认为,日月起于牵牛星,从牵牛星左转,止于北斗。日月起于此,则天地间一切术数皆起于此。因此,天地万物之“物”的部首从牛。北京意味着万物之中心,一切事物从此衍生并发展,有着同心脏一样重要的地位。于是把重要的北京城与牵牛星相对位规划便可知其原因了。

  (4)山海关对位心宿二

  山海关是在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中山王徐达所创建。山海关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它锁住海陆交通口,是万里长城之源,亦是万里长龙之“龙首”。龙首及龙头是皇帝的象征,代表着尊贵和显赫。另外,山海关属于秦皇岛辖区,秦始皇多次驻跸于此成为佳话。《大清一统志永*府临榆县》中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人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秦始皇是统一*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亦是秦长城的集大成者,与之相关的山海关和秦皇岛成为帝王的代名词。居于以上两种原因,山海关暗示着“龙首”与“帝居”的帝王之意。与之相对应的是天蝎座的心宿二。心宿有三颗星,分别代表了皇帝和皇子。心宿二居中,古时又叫大火,属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是帝王的象征。心宿二为夏季第一个月应候之星宿,常用来论述“中央支配四方”。山海关与此相对,皇帝统筹天下之意。

  (5)千百军堡对应闪闪明星

  如果做进一步考证会发现,长城周边上百千个军堡、营寨、关口等或许与天体星辰是对应设置的(见图6)。这些布于不同时期的战争产物体现了*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目前已知建于隋末山西张壁古堡就是与天文结合紧密的最好例证,其古堡外围堡墙、堡内东面三口水井、西面八口水井、南斗六星槐、北斗七星槐、奎星楼、真武庙、张壁村村名来历、德星聚门、联辉门、金墓等均显示出与天文学的重要关联。作为军事文化产物的长城堡寨,也有可能在某些或大部分建筑中将建筑设计与天文科技相结合。由于数量众多,工程浩大,笔者未能一一考证,希望日后能有所进展。

  四、结语

  *古代建筑无论从外部形体还是内部空间都深受古代宇宙观的影响,长城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不例外。自周朝末年开始,人们修建长城时尽管主要出于防御目的,但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影响,长城通过形体变化和文化象征等手法使其与象天法地、星象论、宿命论等天文思想相结合,使长城因特殊的形体和所富含的象征含义而备受人们尊重。秦南段长城与咸阳、渭水相结合,在形体上形成了*古代天宫形态;而明长城则循银河之走向进行宏大的银河系布图,体现了*传统宇宙观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深刻影响。

天文学现象论文2

  摘要:《崇祯历书》是由徐光启等人历时五年编撰而成,是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文学著作。《崇祯历书》分为基本五目和节次六目两部分。基本五目主要介绍欧洲天文学中的天文仪器、天文数学和天文学相关理论,节次六目主要介绍历法方面的知识。本文将对《崇祯历书》中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基础进行探讨。

  关键词:《崇祯历书》;数学基础;天文学基础

  《崇祯历书》中采用了几何算法和天体系统,清晰地引入了地球与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同时采用了西方的计量单位,对欧洲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天文学仪器和必要的数学知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我国较为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的著作,对天文学在我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测量全义》作为《崇祯历书》的基础文献,记载了西方球面天文学和三角学的相关知识,是《崇祯历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一、《崇祯历书》的天文学基础

  (一)崇祯改历与天文学知识

  在十七世纪的*天文学逐渐出现改革。在封建社会里,历法的作用不仅在于告知民众时间,更是王权得以确立的条件。在明朝末期,由于钦天监采用的元朝郭守敬等人编制的《大统历》进行的日食推测,屡次不能够得到验证,使明朝官员对《大统历》中的天文学知识产生质疑,因而上书请博访知历人员对天文学知识进行改革。徐光启通过崇祯二年发生的日食现象,将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与《大统历》预推的时间与食分进行比较,得到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比较精准,而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预推结果则出现偏差。长期参与历法编纂工作的钦天监五官正戈如实将情况汇报给了崇祯帝,崇祯帝这才同意了改历的申请,并命令徐光启、李天经和李之藻等人以及入华的耶稣会天文学家进行西法改历的工作。在徐光启、李天经等人的支持下,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中西学者共同努力编译了长达137卷的长篇巨著《崇祯历书》,促使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渐趋高潮。

  《崇祯历书》中五目指的是:法原,即天文学基本理论,包括球面天文学原理;法数,即天文数表,附有使用说明;法算,即天文计算必备的数学知识,包括*面和球面三角学几何学;法器,天文仪器知识;会通,指*传统方法和西历度量单位的换算。六次指的是:日躔历、恒星历、月离历、日月交会历、五纬星历、五星交会历六种。包括日月五星运动,恒星方位,日月交食,节气,朔望等的中西换算。徐光启为了介绍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理论,还特意在基本五目中设立了法原一目,在法原中着重介绍了*和第谷的天文学体系,还涉及到更早一些的托勒密体系的内容。这些传教士在*采取了科学传教的策略,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也将西方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输入*。在《崇祯历书》的天文学知识部分有大量与开普勒天文学相关的内容。在改历的过程中,欧洲传教士金妮阁曾奉命返回欧洲搜集与天文学相关的研究著作和寻找西方优秀的天文学家,最终其带回了七千多部著作回到*,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开普勒在《崇祯历书》的编纂工作中与*的传教士进行过大量的书信往来,详细回答了邓玉函在编纂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崇祯历书》中的天文学思想

  《崇祯历书》中开普勒对天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天体机械运动现象进行描述,并通过机械运动的知识来对天体运动现象进行解释,之后分析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数学假设解释天体物理运动的本质。在《崇祯历书》中的观点认为天文学与物理知识是有一定的界限的。例如,书中认为天体实际的薄厚实际上是天体之间的距离,而脱离的距离及无法表述其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在开普勒天文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西方主流天文学的思想,即认为数学天文学与物理天文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崇祯历书》系列历法采用的是第谷体系,这一点很多文献已经证明。《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日躔也是参考了第谷的理论。《崇祯历书》中强调了太阳在天体中的中心位置,认为太阳是万光之源,其他所有的天体都在或多或少地接受太阳的光源,太阳的地位就像君主在群臣中的地位一样。这样的观点与托勒密在《至大论》、*在《天体运行论》以及开普勒在《天文光学》中所阐述的观点是相一致的。然而,在具体的论述中托勒密、*与开普勒对太阳中心位置的具体论述是不尽相同的。托勒密在论述中采用midpart一词,强调太阳是在天体的中间部分,而*则是采用nearcenter一词,强调太阳是在中心位置附*,这两位天文学家都是在数学意义上强调太阳的中心位置,而开普勒不仅认识到了太阳在天体中数学上的中心位置,而且认识到太阳在天体中物理上的中心位置。他阐述,太阳是天体光与热的直接来源。

  从物理力源的角度强调了太阳是天体运动的中心,认为太阳为天体的运动提供了动力来源,并提出天体的运动是由于太阳的旋转,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吸引天体围绕其运动。《崇祯历书》融入了欧洲天文学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开普勒的天文学物理思想,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崇祯历书》与天文仪器

  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开始在*开拓宗教事业。同时将欧洲科学和技术传入*,导致某些*科技领域一定程度上的欧洲化。其中,天文学和天文仪器的变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1600年前后,耶酥会士利玛窦,在肇庆、南昌、南京等地传教期间,经常在他的住所展示天球仪、象限仪、罗盘、日晷、地球仪、星盘、等天文仪器,并以此作为礼物送给当地*官员。1629年起,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传教士应徐光启的邀请供职皇家天文机构,在《崇祯历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17世纪初以前的欧洲天文学和天文仪器。这本书中既解说了发明不久的新仪器,又描述了若干已经或即将被淘汰的古典仪器,内容包括仪器的几何学理论、基本构造、安装和使用方法等。

  传教士所造仪器与同时期的欧洲产品相比是落伍的,但在*历史上是先进的。它们之中的大多数未能广泛传播,因为对于*人来说属于新知识,有些技术仅停留在书本描绘阶段,有些仪器只是御用品,也没能在天象观测上得到较好地应用。

  二、《崇祯历书》的数学基础

  天文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基础的支持,《崇祯历书》采用了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几何学计算方法,将几何学、三角学用于天文学预测与研究中。其中《测量全义》是《崇祯历书》中的基础,汇集了*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相关知识以及测绘仪器的制造等知识,其内容丰富,是当时先进的天文学数学知识的总结。《测量全义》详细讲述了*面几何、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球面三角以及球面天文等数学知识。

  在*面几何相关知识中主要对直线三角形、面上、面下、线上和线下等公式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通过举例的方式对定理进行阐述和证明。具体方式都是通过文字论述。例如在论证圆面积计算公式中,通过先给出命题,之后以解曰为标志将抽象的命题以具体的题目的方式将其具体化,然后通过论曰、再论曰等词汇,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的论证。《测量全义》中公式与理论的论证体现了西方数学中所蕴含的严格的逻辑性和确定性,在论证的过程中使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这与我国传统数学中寓理于注和注重算法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在命题的证明过程中采用了反证法开拓了*数学家的思维。立体几何主要论述了柱、台、球和锥的一些性质以及其计算公式。《测量全义》对例题几何的论述,其内容较为零碎、讨论也不尽充分,但其完善了我国数学家的几何体系,对我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圆锥曲线、球面三角和球面天文部分对圆锥、球面以及球面与天文的知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丰富了我国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内容。

  三、总结

  徐光启以翻译求会通,以会通求超胜为目的编译了《崇祯历书》,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崇祯历书》的编纂对我国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刺激*学者整理*传统文献,另一方面,将*数学与天文学知识与西方知识相融合,并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推动了*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明]李天经、汤若望等,《浑天仪说》,徐光启.崇祯历书(附《西洋新法历书》增刊十种)[M].潘鼐,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张伯春.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2).

  [3]邓可卉.《测量全义》在*[C].//第四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83-84.

  [4]王国强,孙小淳.《崇祯历书》中的开普勒物理天文学思想[J].*科技史杂志,2008,29(1):42-53.

  [5]胡开泰.《崇祯历书》的数学和天文学基础——以《测量全义》为中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6]褚龙飞,石云里.《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太阳运动理论[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2.4(31).

天文学现象论文3

  摘 要:空间物理学日趋成熟,既丰富了人类对地球和行星空间的认识,也引申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一些涉及行星演化问题的解决倚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探索,要求研究者从行星地球的视角出发,把地球视为一个从地核到磁层的多圈层耦合系统。作为系统外层环节的空间环境,其中的问题可通过比较行星研究的思路找到突破口。基于学科交叉的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将是未来空间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阐述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的思路和必要性,梳理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前景。

  关 键 词:空间物理; 磁层; 电离层; 行星; 比较行星学

  1 空间物理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空间物理学主要研究空间环境中的物理过程,其发展得益于人们对于空间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心所驱动的探索行为。纵观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文明流传下来的史料,围绕极光、气辉、慧尾、黑子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空间现象,观测记录数量愈益丰富,认知思辨水*逐渐提高,衍生出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人与自然文化体系,并以神话、传说、礼仪、哲学等形式传承至今。尤其是封建时代的中华文明,长期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包括空间现象在内的各种“天象”成为影响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极光和慧尾等现象往往与民族兴衰、王朝更迭、邦交征伐等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1].由于观测和记录行为具有政治严肃性,许多较为显着的现象被详细记录下来,成为了解空间环境长期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例如,公元 1645-1715 年欧洲和亚洲的极光观测记录同时大幅减少,成为孟德尔极小期存在的重要佐证。[2].

  空间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依赖观测技术的进步。尽管地面观测已持续数千年,人们始终无法知晓空间中物理过程的触发、发展和变化机理。直到最* 100 多年,磁强计、电离层测高仪等地面观测设备的持续运行,探空气球、火箭和大功率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终于告别裸眼观测的时代,本质上提高了认知空间的能力。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人造卫星及其搭载的场和粒子探测仪器实现了空间实地探测,促成了空间物理研究的飞跃,使其能够从地球物理、大气物理、天文等学科的交叉状态中发展起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3].时至今日,空间物理研究者已经掌握了地球空间环境中各个区域的电磁场和粒子的*均特征及其最主要的变化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背后的主要物理过程; 对行星际空间的*静和扰动状态也有了全局性的了解,并具备了初步的预报能力; 对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空间环境有了基本认识,并能够归纳出其与地球空间环境的主要异同之处。如果把理论体系架构的基本完善作为学科成熟的标志,那么可以认为空间物理学正处在一个接*成熟的阶段。

  当前空间物理发展阶段具有与其他学科同阶段的类似特征。表面上看,经过数十年的观测数据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论文产出量加速增长,研究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实际上是研究难度持续增加,“瓶颈效应”越来越明显。可以从空间探测和研究行为两方面来理解这一特征。

  从空间探测来看,主要体现在从基于单卫星计划的“普查”式研究过渡到基于多卫星计划的针对性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属于早期探索阶段,地球空间的广袤区域中充满了未知,单颗卫星在运行过程中通常可以产生多个重要发现,甚至包括意外发现。借助单颗卫星探测的方法基本实现了空间大尺度电磁场和等离子体状态的普查,确定了各区域的标志性特征,并勾勒出其基本变化规律。同时也了解到,空间中的场和粒子存在各种尺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单卫星探测并不能对其进行区分,于是不得不引入各种假设来简化问题。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必须采用多卫星同时探测的方式。欧洲太空局在 2000 年发射了Cluster 卫星簇,4 颗卫星联合观测将以亚暴为代表的全球尺度问题和以磁场重联为代表的微小尺度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 2003-2004 年实施了“双星计划”,并与 Cluster 联合形成 6 星联测。美国航空航天局 2007 年发射包含 5 颗卫星的 THE-MIS 计划,针对亚暴问题进行研究; 2015 发射包含 4颗卫星的 MMS 计划对磁场重联问题进行研究。不难看出,这些多卫星探测计划通常设计用来解决较为具体的重要科学问题。

  从研究行为来看,主要体现在对研究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能力受限于研究者的知识宽度、理论架构、逻辑思辨力、思维*惯、数据敏感度、工作经验等方面。早期探索时期的工作方式注重于在解读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其难点在于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链中单个因果关系的猜测与识别; 而现阶段科学发现的产出方式则更倾向于从理论出发,锁定证实或证伪的关键环节,然后有目的地寻找对应的观测数据,其难点不仅包括因果关系的猜测与识别,更在于对现有理论的深刻认识和对观测数据的精准理解。这些特征对研究者和研究者共同体的时间和精力构成挑战,其最优选择必然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清楚认识研究特长,选择最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讲,空间物理现阶段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投入产出比的持续下降。就空间探测而言,卫星*台和载荷的造价越来越高昂,却旨在解决少数关键科学问题; 就研究行为而言,研究者的入门专业训练内容逐渐增加,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难度加大,而做出重要科学发现的几率却不如以前。当然,这仅仅是从学科发展共性的角度来论述。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则很不同,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正是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例如,磁场重联的解决不仅有助于理解整个太阳系乃至宇宙中磁化等离子体中的能量转化方式,还可能帮助缓解未来能源危机。持续增加对传统研究的投入始终是主流之策。

  研究人员认为,当前一些重要的空间物理学前沿问题必须通过突破学科壁垒来取得进展。传统的空间物理研究着眼于空间环境中所发生的过程,但一些重要过程的驱动因素或控制因素来自于空间环境之外。例如,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问题。众所周知,地磁场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形成磁层,同时地磁场也是控制磁层和电离层等离子体运动的基本物理场之一。现代地磁观测显示,自 1840 年以来地磁场偶极矩持续衰减了约 10%[4]; 对电离层*百年的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偶极矩的衰减引起了电离层的变化[5].而古地磁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地磁发电机至少已存在了 42 亿年[6],在此期间偶极矩存在各种时间尺度和各种幅度的涨落[7].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地磁极性倒转期间,偶极矩强度可下降 1 个量级或更甚,且*均持续时间*万年。这种地磁场变化会对空间环境造成怎样的变化? 空间环境的变化是否又影响了地球的演化? 对于这些重大问题,依赖于观测数据的传统空间物理研究方法不再适用,因为空间环境的主要参数,如磁层的尺度、电离层 F2 层峰高等不会在岩石、树轮等常见介质中记录下来,且目前也未发现其他任何可以记录下这些信息的介质。这些属于空间物理学的问题实际上挑战了空间物理学自身,惟有打破学科壁垒,借助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空间物理学现阶段的难题给学科本身的发展形成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现代科学史反复证明,一个学科的日趋成熟能够对邻*学科产生促进作用,而被促进的学科亦可加速该学科的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互相促进,形成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如今学科分支繁杂程度达到历史顶峰,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彻底专业化才能开展有效研究。因此,学科交叉和研究者跨领域合作,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必然是未来的主要趋势。空间环境是地球多圈层系统的最外层,又是日地关系链的中间环节,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空间物理学的日渐成熟为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和演化规律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与地球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必然会推动自身和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

  2 “行星地球”视角下的空间物理学

  “行星地球”视角在本质上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思路,即将地球视为一个多圈层耦合的复杂系统,各圈层通过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循环,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与外界保持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化。这一看似自然的观点并非研究者头脑里固有,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且当前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正如早期地质学家出于研究方便考虑,倾向于在距离居住地较*的区域采样,早期空间物理学家也倾向于在工作地附*建立观测台站,研究当地的空间环境特征。这种选址方式显然在经费支持、能源供给、设备维护等方面具有优势,为长期持续观测创造了便利条件。由于 1600 年 Gilbert 就在《De Magnete》一书中指出地磁场是一个全球性现象,组织全球台站联测成为一些研究者的选择。例如,1882-1883 年和1932-1933 年2 次国际极地年,1957-1958 年国际地球物理年,都产生了丰硕成果。全球协作催生和强化了将地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观点。时至今日,研究者已普遍接受,空间物理中的许多现象,比如中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分布特征和南大西洋异常区的内磁层结构,由于受到局地地磁场强度、倾角和偏角的控制,确实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性。但是,长期的知识积累也让研究者认识到,整个空间环境是一个全球尺度的结构,其中等离子体的分布状态和运动规律也主要受地磁场全球位形的影响。“全球化”视角早已成为空间物理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简言之,对地球的认识和研究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

  人们对行星的研究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当1609 年伽利略把 10 倍放大能力的望远镜对准天空时,行星才从一个亮点变成有表面细节的天体。20世纪下半叶,人造飞船对行星空间的实地探测和遥感探测使得行星空间环境最先被详细了解。截至目前,人造飞行器仅在月球、火星、金星、土卫六和彗星67P / C-G 5 个地外天体上进行过表面实地勘测,而地质学常用的人工采样只在月球上实现过。由于观测能力的限制,对行星的研究不得不从一开始就试图从整体上理解,特别是其与地球的异同之处。随着系外行星不断被发现,天文学研究者已经*惯于将系外行星与太阳系行星做对比,尤其是与地球对比来评估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行星地球”视角是将地球内部和空间的各个圈层都视为一个耦合的整体系统。事实上,空间环境中的多圈层耦合思想在最* 20~30 年已深入人心。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磁层-电离层耦合、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等名词不仅成为许多学术论文的关键词,也经常被用来命名论文专辑、学术会议、会议专辑、学术团体、探测项目、研究计划等。但是,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等诸多圈层的耦合发生在同一个背景物理场中,即地磁场。地磁场起源于液态地球外核中的地磁发电机过程,而发电机过程又受到其外侧的地幔和其内侧的内核状态的影响。换言之,地球的内部过程决定了地磁场的状态。地磁场不仅定义了地球空间环境的时空范围,调控绝大部分空间等离子体运动过程,决定太阳风能量输入效率以及磁层内能量的存储和释放,并且其本身也能通过磁场重联的方式实现磁能向粒子动能和热能的转化。在空间物理学发展历史中,研究者关注的物理过程的时间尺度通常较短,如磁重联过程的时间尺度为秒,亚暴过程的为小时,磁暴过程的为天,涉及到太阳活动水*的为年。在这种时间尺度下,地磁场被默认为是稳定的背景场,地磁发电机过程的变化确实可不予考虑。但在面对前述的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问题时,即在百年或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电机过程必须被考虑进来。于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空间环境应当被视为一个耦合的整体系统,内部的发电机和太阳是决定空间过程的最主要的 2个因素。从空间环境中的多圈层耦合到整个地球系统的多圈层耦合,是地球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际上,包含空间环境在内的地球多圈层耦合的思想已有比较长的历史。早在 1963 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 Uffen[8]发表了一篇题为《Influence ofthe Earths core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ife》的论文,指出地核发电机会通过空间物理过程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造成影响。他从 1959 年地球辐射带的发现得到启发,提出了大胆的猜想: 在地磁倒转时期,地球磁场减弱为零并持续几千年,于是被捕获在辐射带中的高能粒子被“倾倒”于地面,造成生物灭绝。文中他又进一步引申推测道: 在地核形成之前,地磁场不可能存在,太阳高能粒子对地面的轰击将第 1 期 魏 勇等: 比较行星空间物理17阻止生命形成。这一猜想引发了持续十多年的研究热潮,但随着小行星撞击说的提出而式微[9].同时期空间物理学处于探索发现期,研究者们大多被空间中各区域的新颖的观测数据所吸引,虽然也有少量探索性工作发表[9],但多圈层耦合的思想并未被广泛重视。当然,这并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因为当时空间物理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明空间各区域的磁场和等离子体状态以及建立基本理论体系,而非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空间环境参数长期变化等问题,且古地磁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也远未成熟,尚不具备开展大规模交叉研究的必要条件。当前“行星地球”视角之所以显得重要和必要,也正是空间物理学现阶段特征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所决定的。

  3 比较行星空间物理

  比较行星空间物理是指基于“行星地球”视角的空间物理学的对比和交叉研究。把地球视为一颗行星,而非我们的“家园”; 把太阳系中所有行星及其卫星,甚至系外行星,视为同等重要的研究样本,是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思路的基本出发点。比较行星空间物理主要关注以下 2 个方面:

  3.1 行星空间环境多样性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方法曾在行星空间探索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地球空间物理研究起步较早,知识积累远多于行星空间,借助地球空间的知识来对比理解行星空间,是行星空间研究的重要方法。相比地球,行星探测计划的技术难度大、造价高,并且远距离数据传输效率低,造成观测数据少且质量较差。使用少量数据研究全球尺度结构比较困难,研究者通常希望通过与地球或其他行星空间物理的知识框架对比来增加可用信息量,并以此为根据做理论假设。例如,地球电离层的 Chapman理论比较成熟,金星和火星的电离层的观测特征大致符合这一理论,研究者对 Chapman理论加以调整,使之能更好地描述观测特征,形成了金星和火星电离层的理论框架[10]。这种研究思路也同样用于不同行星、行星卫星和彗星之间,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极大促进了对彗星、金星和火星3种无磁星体的空间探索。事实上,这种比较研究的思路,暗含了一个假设,即被对比研究的对象存在明显共性。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人员已经知道,太阳系各行星的空间环境的确存在许多共性。对于共性的认识不仅提升了行星空间物理本身的知识水*,更构成了理解深时和深空问题的重要基础。*年来,对于地球生命和宜居性的思考让研究者们对各行星的特性的研究兴趣快速升温。相应地,空间环境多样性也成为空间物理学的关注热点。根据演绎逻辑所主张的思维规律,如果想要找出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对比该特性出现和不出现2 种情况下与之同步变化的控制参量。因此,通过多行星对比研究,才有望探知各行星空间环境特性的成因及效应。

  对于行星科学研究者而言,在掌握了共性的基础上,研究空间环境多样性不仅有助于研究人员把握太阳系各行星空间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还能帮助探索和理解系外行星。对于地球科学研究者而言,共性研究提供了理解地球空间环境演化的知识框架,而对多样性的准确把握则能进一步促进理解。如第 1 部分所述及,地磁场存在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初步研究表明,地磁场的变化能够引发空间环境变化。例如,自 1840 年人们开始对地磁场进行连续的常规观测以来,地磁偶极磁场强度*均每百年衰减6个点。理论研究发现地磁场的快速衰减直接导致向阳面磁层顶每百年收缩约 2 000 km[11].而发生在时间更为久远的地磁场大幅度变化,如地磁倒转、磁极漂移等情况,并没有空间观测资料记录下来,无从得知当时的空间环境,更无法推测其对地球演化的影响。对于这些困难问题,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方法则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例如,水星的内禀偶极磁场偶极距仅为地球的万分之五,“信使号”卫星对水星空间环境的探测表明弱磁层空间环境更容易受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的控制,辐射带和等离子层等区域明显消失,动力学特征及磁层结构显着区别于当前地球空间环境特征。水星空间环境的研究为理解弱地磁时期空间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观测依据,而对大磁矩外行星,如土星和木星的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又为理解历史上强地磁时期空间环境提供了另一个极端情况。再例如,在地磁倒转期间,对于非偶极位形时期的地球空间环境既无实际观测,又缺乏理论支持。而火星空间模型研究和实地观测为理解该时期地球空间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火星空间模型的研究应用到地球,发现在地磁倒转期间太阳风能够驱使更多的氧离子逃逸,较当前地球磁层氧离子逃逸率上升 3~4 个量级,因而有学者提出猜想认为这会导致地球空间环境的恶化并最终降至诱发生物大灭绝的阈值[12]

  3.2 行星空间与内部的关联及协同演化过程今天所看到的行星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无疑是历经数十亿年演化而来的。磁层起源于内部的发电机,电离层是由高层大气电离而来,而大气又是行星去气过程的结果。随着发电机与去气过程的演化,行星空间环境必然随之改变。行星的表面水经由空间过程逃逸损失,可能造成行星整体水储量显着减少。而地球内部含水量减少则会对板块俯冲、岩浆活动、地幔对流、岩石圈地幔与克拉通演化、成矿作用、深源地震等一系列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过程都产生重要影响[13].所以,行星空间与内部可视为一个整体,具有协同演化的特点。

  行星空间受到内部过程的影响,通过对空间磁场、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的探测和研究有可能推测出行星内部的活动过程,甚至演化历史。这些研究一方面可围绕磁场展开。对太阳系内行星空间环境磁场的测量,发现存在内部发电机过程的天体有水星、地球、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木卫三等。而火星虽不存在全球磁场,但其表面存在的剩余岩石磁场表明,其历史上很可能存在过发电机活动过程[14].也有学者类比地磁倒转,大胆假设火星当前正处于磁极倒转过程中[15].金星不存在全球磁场,表面剩余岩石磁场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观测证据,至少表明金星当前并不存在发电机。另一方面可围绕空间物质成分展开。例如,通过对金星高层大气成分的探测,有学者发现金星目前仍然存在火山活动[16].由于水对行星内部动力学过程和演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7],行星总体水储量的增损为理解行星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水分子在电离层离解并逃逸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质量分馏效应,通过对金星、火星和地球大气中氢同位素比例( D/H) 的测定和对比,发现金星和火星大气中的 D/H 比例相比地球要高得多,这成为金星和火星曾经发生剧烈水逃逸过程的最有力证据[18].

  行星内部动力学过程也存在被空间过程影响的可能。例如,在所有太阳系行星中,水星弱磁场受太阳风压缩效应最为明显。较为直接的结果是变化的太阳风动压会导致行星内核产生感应电流[19].当前的水星空间环境研究已提供了内核感应电流的间接观测证据,并且该感应电流产生的感应磁场明显增强了对水星的保护[20].而该感应作用则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水星内部介质的电导率。因此,利用行星空间观测研究结果能够为理解行星内部的动力学活动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研究思路。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探索性研究才刚刚开始。

  如果将行星内部与空间视为一个协同演化的系统,那么行星的多样性体现了各行星演化路径和演化阶段的差异。对比研究不同行星内部-空间耦合系统的目的在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如果地磁发电机停止,地球会不会变成今天的火星,如果会,又需要多长时间? 类似的问题,只有通过多行星对比才有可能找到线索。

  4 结 语

  本文阐述了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的发展背景、内容和意义。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是了解地球系统运行的规律。空间环境作为地球多圈层耦合系统的重要环节,目前尚未发现有介质能够记录其在地质时间尺度的变化。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可以利用太阳系行星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来解决这一问题,因而必然成为空间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嫦娥系列计划的实施和首个火星探测计划的立项,我国行星科学研究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6 年末*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行星物理研究也进入了有组织和规模化的阶段。在此背景下,阐述对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的思考和认识,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1] Huang Yinong. Ten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Social Astronomy[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2004.[黄一农。社会天文学史十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Eddy J A. The maunder minimum[J]. Science, 1976, 192( 4 245) : 1 189-1 202.

  [3] Wang Shui. Review and prospect of space physics[J].Advances inEarth Science,2001,16( 5) : 664-670.[王水。 空间物理学的回顾和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2001,16( 5) : 664-670.]

  [4] Gubbins D,Jones A L,Finlay C C. Fall in Earths magnetic fieldis erratic[J].Science,2006,312( 5 775) : 900-902.

  [5] Yue Xinan,Liu Libo,Wan Weixing,et al.Modeling the effects ofsecular variation of geomagnetic field orientation on the ionosphericlong term trend over the past century[J]. Journal of GeophysicalResearch,2008,113: A10301,doi: 10.1029 /2007JA012995.

  [6] Tarduno J A,Cottrell R D,Davis W J,et al. A Hadean to Paleo-archean geodynamo recorded by single zircon crystals[J]. Science,2015,349( 6 247) : 521-524.

  [7] Macouin M,Valet J P,Besse J. Long-term evolution of the geo-magnetic dipole moment[J].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2004,147( 2 /3) : 239-246.

  [8] Uffen R. Influence of the Earths core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of life[J].Nature,1963,198: 143-144,doi: 10.1038 /19814360.

  [9] Wei Yong,Wan Weixing. Fifty-year 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geomagnetic reversal and mass extin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2014,57( 11) : 3 841-3 850.[魏勇,万卫星。地磁倒转与生物灭绝因果关系研究五十年[J].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 11) : 3 841-3 850.]

  [10] Withers P. A review of observed variability in the dayside iono-sphere of Mars[J].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09,44( 3):

  277-307.

  [11] Zhong Jun,Wan Weixing,Wei Yong,et al. Increasing exposureof geosynchronous orbit in solar wind due to decay of Earths di-pole field[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14,119( 12) :9 816-9 822.

  [12] Wei Yong,Pu Zuyin,Zong Qiugang,et al. Oxygen escape fromthe Earth during geomagnetic reversals: Implications to mass ex-tinction[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14,394: 94-98.

  [13] Zhang Zhigang,Zhang Chi,Geng Ming. Equations of state for a-queous solutions under mantle conditions[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16,59( 6) : 1 095-1 106.[张志刚,张驰,耿明。地幔条件下富水流体状态方程[J]. *科学: D 辑,2016,46( 5) : 569-581.]

  [14] Acua M,Connerney J,Ness N,et al. Global distribution of crus-tal magnetization discovered by the mars global surveyor MAG / ERexperiment[J]. Science,1999,284( 5 415) : 790-793.

  [15] Glassmeier K H,Musmann G,Vocks C,et al. Mars-A planetin magnetic transition? [J].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2000,48( 12 /14) : 1 153-1 159.

  [16] Marcq E,Bertaux J L,Montmessin F,et al. Variations of sul-phur dioxide at the cloud top of Venuss dynamic atmosphere[J].Nature Geoscience,2013,6( 1) : 25-28.

  [17] Zheng Yongfei,Chen Renxu,Xu Zheng,et al. The transport ofwater in subduction zones[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16,59( 4) : 651-681.[郑永飞,陈仁旭,徐峥,等。 俯冲带中的水迁移[J].*科学: D 辑,2016,46( 3) : 253-286.]

  [18] Lammer H,Kasting J F,Chassefiere E,et al. Atmospheric es-cape and evolution of terrestrial planets and satellites[J].SpaceScience Reviews,2008,139( 1 /4) : 399-436.

  [19] Heyner D,Wicht J,Gomez-Perez N,et al. Evidence from nu-merical experiments for a feedback dynamo generating mercurysmagnetic field[J]. Science,2011,334( 6 063) : 1 690-1 693.

  [20] Zhong Jun,Wan Weixing,Wei Yong,et al. Compressibility ofMercurys dayside magnetosphere[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5,42( 23) : 10 135-10 139


天文学现象论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天文学现象论文 (菁华3篇)(扩展1)

——天文学作文 (菁华5篇)

天文学作文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那就是你的理想,今天我就来说一说我从小的一个理想,成为一名天文科学家。

  这个理想源于我小时候看到的,对*登天第一人杨利伟叔叔的采访,看到他在太空中失重的样子,看到太空中与地球上的许多不同,我被深深的迷住了,被那个浩瀚的的宇宙所吸引了,晚上我抬头望向窗外看到了星空,看到了璀璨的星河,看到了那神秘的宇宙,我不禁想:那茫茫宇宙为什么这样神秘?它到底还有多少未知的世界?那一颗颗星星仿佛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一种奇特的力量吸引着我,让我对窗外的宇宙十分着迷,那对宇宙更多的认识,更多的知识就像是更多的糖果,像是渴望得到糖果的孩子,我渴望对宇宙更多的认识,渴望知道那未知的神秘世界,渐渐的我知道了月球,太阳,彗星我想得到更多糖果,于是我萌发了当天文学家的理想。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此奋发图强,我也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拼搏,如果实现是在脚下,理想是在彼岸,那么中间必将隔着湍急的江海,那么我要将行动化为一叶扁舟,逆流而上,即使希望在渺小,困难再大,我也会勇往直前。当天文学家这个理想看起来有些遥远,但我相信如果我从现在开始努力学*,拥有好的学识,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多看书,了解更多的宇宙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可以对现在已知的宇宙了解透彻,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知识提高,我相信我的这个理想一定不会远,终有一天在我的努力下他将成为现实。

  也许理想和现实有差距,但他只会让你更加努力,就像徐特立说的一样: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到这我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我会向这个理想出发,让它沉成为现实,即使这个过程再苦,再累。

天文学作文2

  我想当一个天文学家,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我想当一名天文学家,去和星星嬉戏玩耍;我想当一名天文学家,去和孤独的月亮说话。我从小就热爱天文,从我第一次看到闪亮的星星时,天文学家这个梦想就在我心中萌芽。

  那天,当我听到日食要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我非常的激动:没想到我的有生之年竟然能看到日食!但只有智利能看到日食,我的心差点就碎了。我甚至还恳求我爸爸妈妈带我去智利,奈何路途遥远,况且去看日食的人早就把那里的宾馆占满了。哎,看来日食与我无缘了。但我也不放过其他能看见星体的机会。

  在木星冲日的那天,我看着冲日的直播,仿佛身临其境一样,没多久,冲日就结束了。我还不过瘾。又看了好几遍。转眼间,我就看到了12点,直到妈妈叫我回房睡觉,我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木星。

  假如以后有条件了。我一定要先买一台天文望远镜,去和木星相会,和土星玩耍,和月亮谈话。我还要去探索宇宙的奥秘,黑洞的起源,星星的碰撞。当然,想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要多看书,多积累。要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只有这样,我才能实现我的理想,真正成为一名天文学家。

天文学作文3

  张衡是一个无人不晓的天文学家。在月球上,还有一个被命名为“张衡”的环形山呢。“张衡”这个名字真是家喻户晓啊!我们班也有一个名叫“张衡”的人,但与古代“张衡”差远了。古代的张衡无论在文学上,长相上可都是一表人才。可是我们班的张衡长得胖胖的,剃着一个*头,眼睛小小的,还戴着600度的“窗户”。

  现代“张衡”十分怕运动,特别是长跑。一次,800米长跑训练,张衡刚开始跑得挺快的,暂时跑在前面。一圈下来他慢慢落后了,第四圈时,张衡支持不住了,慢慢成了走路。过了一会,好像有点力气了,又开始速跑,可是好景不长,没几步之后又不行了。他只好走走停停,“走”了半天才到。唉,谁叫他每次吃饭吃那么多,运动细胞又少得可怜呢!

  张衡虽然体育差,但力气蛮大的。可以一个人搬动水桶。班里饮水机上的水用光了。他自告奋勇地去搬水桶。只见他双手擦了擦,一只手抓住水桶的柄,一只手托住水桶的底,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嘿呦!”水桶插好了。“咕噜噜!”随着这个伴奏声。大家都来盛水了。张衡额头上冒出了汗水,但脸上却露出灿烂地笑容。

  虽然我们班的“天文学家”张衡,成绩不是很优秀,但是他的优点还是很多的,很高兴在这个班级大家庭中有他这样的一员。

天文学作文4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你们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吗?

  我的梦想是当名天文学家,因为天文学家每天晚上都会观察星星的变化,直到现在还有许多星球等着我们去发现呢。现在人们已知的星球在银河系就有1200亿颗恒星,还有河外星系,目前已发现大约10亿个河外星系。银河系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星系。我们估计银河外星系体基本上局限于我们银河系,离得越远,我们所了解的就越少。

  如果我实现了梦想,我会进一步地探知宇宙的奥秘。正所谓“志当存高远”,要知道,人不能原地踏步,要敢于探索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想让梦想实现,必须要有前行的动力,为了实现梦想,我为自己定了几个目标:

  1、每天晚上观察9~21分钟星星的变化。

  2、早睡早起。早睡看星星,早起看日出。

  3、好好学*,不懂就问,虚心向别人学*关于星系的知识。

  4、观察星星要有耐心,不能观察一会儿就不观察了。

  如果我能做到以上四点,我相信我一定能当一名出色的天文学家。

  我想当一名天文学家。

天文学作文5

  现在,科学不断发展,人们对宇宙更加深入研究。但由于距离的阻碍,我们海无法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到了22世纪,一位男青年正拿他设计的NAO号宇宙飞船的图样。那就是我,我设计的NAO号宇宙飞船,它每秒行程474200000千米,这样距离阻碍就不在是问题了。

  如果我是天文学家,我会再设计一架不能遇到太阳高温就融化的宇宙飞船,我要给它取名为“太阳之源”号飞船,这是一架专门研究太阳系的宇宙飞船。它以飞快的速度到达太阳表面,而不会被融化。这架宇宙飞船造出来以后,有助于我们对太阳系更深入的研究。

  如果我是天文学家,我会在离地球较*的各个星球上建立移民基地;用宇宙飞船输送氧气,在各个星球造处水源;然后种植树木花草。把地球上的人们接在移民基地去生活,使它们感觉就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样。

  如果我是天文学家,我会设计一种仪器,去寻找外星人。找到后,请教它们是怎样制造这么发达的电子机械工具的,使我们人类的科学更加发达。

  我还有很多设想。但还是是让我回到现实,从小好好学*,掌握本领,长大后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人类做贡献。


天文学现象论文 (菁华3篇)(扩展2)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 (菁华3篇)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1

  *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附:张衡主要的发明

  地动仪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地方。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见袁宏《后汉纪》),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蟾蜍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世界上地震频繁,但真正能用仪器来观测地震,在国外,是19世纪以后的事。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的地震仪之祖。虽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测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却超越了世界科技的发展约1800年。

  浑天仪

  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得多的“浑天仪”。

  漏水转浑天仪是一种水运浑象。用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是一种机械日历,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从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叶片;月半后每天落一叶片。它所用的两级漏壶是现今所知最早的关于两级漏壶的记载。

  张衡在创作了浑天仪之后曾写过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梁代刘昭注《后汉书·律历志》时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传世。刘昭注中把这段文字标题为《张衡浑仪》。称之为“浑仪”可能是刘昭所作的一种简化。在古代,仪器的定名并不严格。虽然后世将“浑仪”一词规范为专指观测仪器,但在隋、唐以前,“浑仪”也可用于表演仪器。

  瑞轮荚

  瑞轮荚是张衡别出心裁创造的自动日历,它模仿神话中奇树蓂荚的特征,靠流水作用,从每月初一开始,一天出现一片叶子,到满月出齐15片,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为止,循环开合。这个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尧帝时天文历法的进步。张衡的机械装置就是在这个神话的启发下发明的。听谓“随月盈虚,依历开落”,其作用就相当于现今钟表中的日期显示。

  指南车

  张衡制造的指南车利用机械原理和齿轮的传动作用,由一辆双轮独辕车组成。车箱内用一种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车箱外壳上层置一木刻仙人,无论车子朝哪个方向转动,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计里鼓车

  张衡创造的计里鼓车是用以计算里程的机械。据《古今注》记载:“记里车,车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记里鼓车与指南车制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齿轮原理,早于西方1800多年。

  独飞木雕

  张衡制作独飞木雕,是模仿鸟类高空翱翔的滑翔翼型设计。

  地形图

  张衡也研究过地理学,根据他研究和考察的心得,画过一幅地形图。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云:“衡尝作地形图,至唐犹存。”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2

  张衡(78-139),字*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他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他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

  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他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咦!影子哪里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里,张衡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影子的长度。他发现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自己的影子又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他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高兴极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父母带着小张衡一起到打谷场上纳凉。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过家家。只有张衡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里还小声默念着“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着了,就说:“衡儿,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着吧,不要愣在那里,丢了魂似的。”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父母见他没吱声,也就不再管他。又过了好一会儿,大人们都困倦了,接二连三地回家睡觉了,他还在那里望着天空。这时,一个大点儿的孩子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咳!傻了,老瞅着天上干什么,那上边又不会掉金豆子。”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说:“谁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数星星。”此语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瓜。那我问你,数清了吗?”那位大哥哥问。“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己经数到一千多颗了。”

  旁边的一位老爷爷插话道:“孩子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这些星星无穷无尽,飘忽不定……”张衡却打断老爷爷的话:“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颗,只要我坚持数下去,肯定会数完的。”老爷爷被张衡的执着精神打动了,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衡的父亲赶紧过来打圆场:“不许这样跟老爷爷说话。”张衡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连忙向老爷爷道歉。但他回过头来,还是想跟父亲辩解一番。父亲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说:“衡儿,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这样挨个数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规律的,你要按照这些规律,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星座。这样才会把它们弄清、记牢。”

  小张衡点了点头,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星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它来无影去无踪,一旦发生却极具破坏力。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准确测定其方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行救援。定下目标以后,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来到刚刚发生地震的地方,测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测震仪插入大地,刚要读取数据,一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幸亏他眼疾手快,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远处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日地研究地动仪。不久,地动仪成功问世了。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3

  拒绝学*古文的叛逆少年

  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南阳西鄂(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加激励他刻苦忘我地学*。

  张衡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在远*已经小有名气。

  好学多闻的名气传到地方官那儿,地方官找来张衡说:“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17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他认为不能成天待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他要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的真理。

  于是,张衡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骊山脚下的不朽名篇

  公元94年,张衡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蓝田一带,加上长安临*的“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三辅)。他跋山涉水,往来游息于坦荡肥沃的渭河*原上,观览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和奇险峻峭的华山,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惯、土质和物产以及古代的遗迹、当代的事物,尤其对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远*商贾财货的集散,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较深切的认识。通过这次游览,张衡积累了丰富、新鲜的文学素材,为他后来写作《二京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95年,张衡游罢秦始皇陵,在骊山脚下写下了不朽名篇《温泉赋》,描写了骊山“汤谷”的优美,春水的清新。他那字字句句的吟哦,散发着无尽的才思,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山川,热爱生活的胸臆。这是他留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

  丰富的游学经历

  公元95年,18岁的张衡,来到了繁华的洛阳城。张衡在游学长安、洛阳期间,为了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他不辞辛苦,求师访友,结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优秀青年:有擅长辞赋文学、弹琴吹笛的音乐家马融;有谦虚勤朴、名闻当世的贤士窦章;有学识渊博、潜研时务、着有30多篇政论名著的王符;有学*过天文、数学、历数等学问、豪侠英俊的青年崔瑗……这些有为青年对张衡都有着很好的影响和帮助。特别是崔瑗,他与张衡的友情较深,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后来张衡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也是受了崔瑗的很大影响。

  张衡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积累,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志趣也越来越高涨,5年来的游学生活使这个少年才子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天文学现象论文 (菁华3篇)(扩展3)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3篇

  摘要: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从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社会风俗*惯和思想意识形态。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如此。中世纪的文学主要可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作家描述下主流观点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与女性负面形象的大量存在;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和对典雅爱情追求导致的完美女性形象出现;以及城市文学中一些具有初步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女性观与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世纪;西方文学;女性观

  20世纪以来妇女问题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女性主义的兴起则对社会生活及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女性观开始被研究。一定时期文学作品里的内容与人物特征是与它所处时代的特征相对应的,并是后者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影。从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当时女性观的信息。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世纪西方文学里的女性观并进行简要分析来探讨中世纪女性观的成因。

  中世纪的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一、英雄史诗

  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主要分为中古早期和中古中后期两类。

  早期的英雄史诗中涉及到女性的主要有《卡莱瓦拉》和《贝奥武甫》。这两部史诗里面对女性的态度都是负面的,女性要么只是在作品中担当被人们争夺的角色,要么就是主要的反面角色。而且这些反面女性角色都不是正常人类,而是女巫、怪物之流。

  在中古中后期比较重要的史诗中,《熙德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这两部史诗里的女性角色对剧情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熙德之歌》里面主人翁熙德的女儿们基本充当了受害者、男性的附属物的角色。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当中主要的两位女性角色是布伦希尔特和克里姆希尔特。这二人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行动给勃艮第王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上述史诗中妇女被认为邪恶、狡猾,地位上比男子低等,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是男性的附属品,是一种财产。在对女性的负面印象上各民族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是当时这些部落刚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父权制的确立和不断强化导致了妇女地位的低下。

  二、宗教文学

  中世纪宗教文学主要包括《圣经》、基于《圣经》和使徒传记的作品、神学家的宗教论述这几种。

  《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鉴于《圣经》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圣经》中关于女性的描述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为西欧宗教文学中的女性观奠定了基调。“《圣经》记载有名有姓者3400余人(含同名同姓者),其中女性150人,不足《圣经》记载人物总数的5%”,在整个《圣经》当中占的比例很小。她们在家庭、婚姻及社会中都从属于男性,地位低微。女子在《旧约》中的形象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是邪恶、道德败坏、红颜祸水式的女人。最典型的是背叛丈夫参孙并致其死亡的大利拉。另一种是美丽、贤惠、善良、忠贞的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例如《路德记》中在丈夫死后精心照顾婆婆的路德。相比《旧约》,《新约》成书较晚对中世纪女性观影响的形成也更大。《圣经》中耶稣本人和保罗等基督教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对基督教女性观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耶稣的女性观可以说是所有基督教思想中最为*等和进步的。“在所记载的耶稣言论中,并没有任何可被看成是反对女性、厌恶女性或性别歧视的内容”。耶稣*等地对待妇女,并认为妇女在宗教信仰方面和男子是*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耶稣是第一个提倡男女*等的重要人物。据《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在传教时有一些女性一直追随着他,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时也没有散去。“在耶稣以前的犹太教传统中,有几种女人如外邦女人、患血漏症的女子、寡妇、**等在社会上特别遭到别人的厌恶和歧视,而福音书中耶稣对这部分女性的尊重、关切与爱则随处可见”。耶稣与崇拜偶像的外邦人说话,救治患血漏症的女子、复活寡妇的儿子并准许**来给他涂香膏、宽恕行淫的女子。他还曾无视摩西十诫在安息日帮一位驼背18年的女子治病。在婚姻问题上,耶稣反对轻易的休妻和离婚。

  相对于耶稣*等的男女观,早期基督教发展的关键人物保罗的言语更多的反映了犹太和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他一方面赞扬了和他一起为传教事业做出贡献的女性,另一方面他又说“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从。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可以说保罗的上述话语成了后世男尊女卑,认为女人是罪恶的开始。

  中世纪教会的女性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女性是与欲望、罪恶相联系的且比男性低等。另一种是对理想中完美女性的推崇。第一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圣经》中关于夏娃被撒旦所引诱而导致人类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这段描述中找到根源。中世纪一些著名教父的观点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点。奥古斯丁对婚姻给予了肯定,但是对女性的态度是负面的。他说:“女人从一开始就是邪恶的,她是死亡之门,是毒蛇的信徒,是魔鬼的帮凶,是陷阱,是信徒们的灾星。她腐蚀圣徒,那危险的面孔使那些就快要成为天使的人功败垂成。”另一位神学大师阿奎那也认为女性由于天生的缺陷不适合讲道。在中世纪里对女性敌视并造成最严重后果的当属宗教裁判官雅各布·斯普伦格和海因里希·因斯提托里斯所写的《女巫之锤》了。在这本书以及类似作品的理论指导下,欧洲掀起了大规模的镇压女巫的活动。

  中世纪对完美女性形象十分推崇,最典型的就是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她被认为是神圣的、有着一切理想中的道德品质,是完美女性的象征,与犯了原罪而成反面角色的夏娃相对应。在教会文学中有专门的圣母剧,关于圣母玛利亚的赞美诗也数量众多。最著名的是“万福玛丽亚”。在11世纪出现了被作为天主教基本经文的圣母经。后来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崇拜圣母的玫瑰经。英国在12世纪编辑了圣母的神迹故事集《金色传奇》和《英国南部故事传说集》。在13世纪的大学中广泛流传着专门献给玛利亚的诗篇和祈祷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大学的教师加兰的约翰的集子《海洋之星》,是圣母神迹故事的汇编。此外,文学作品中对虔诚的修女和贤惠的妻子也是比较推崇的。

  基督教文学的女性观存在着以夏娃、女巫与玛利亚、修女为代表的对立的两种极端的观点。前者由男尊女卑的传统和基督教的原罪观所决定。后者以及早期基督教和耶稣的观点则代表了基督教作为普世性宗教要尽可能多的吸收教众的特点。这两种观点对当时其它形式的文学也有着可观的影响。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日起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是在这一领域第一次确定了性别范畴,以其独特的视角对文学作品开展女性主义解读。由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颠覆性等方面的特点,是在文学批评领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位置,为此,本文就围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式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希望可以更明确这一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之中,起初是以男权为主的社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反对歧视女性,使女性获得应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女权运动得以展开,这一项运动从萌芽兴起,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政治与文学之间是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在政治领域发展的女权运动,也反射到文学领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繁荣就是典型的代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女权主义立场出发,重新审视文学传统、文学历史和文学作品等,针对其中不尊重女性、贬低女性等方面进行批评活动,在经历了发展之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现了在文学批评中确立性别范畴、在方法论中从语言到话语的转变、研究中心从文本到关注读者转型等多个方面,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任何理论在提出开始是不完善的,需要经过岁月的洗礼而不断完善化发展,比如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是经历了质疑、挑战、创新与突破之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为此,这一章节主要探讨的内容就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大转变,以此来更明确这一方面的内容。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确立了性别范畴

  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是重点强调种族、性别、阶级这三大差异范畴的,其中性别研究作为最具有历史渊源的差异事实,在很长一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这一方面的认识呈现片面、经验式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在生物本质主义的影响下而忽略了理论的思考维度,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促使性别研究拥有了理论的思考维度,在对传统性别意识进行清理的基础上揭示了其文化塑造的秘诀。在以往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都是男性为主,而伊莱恩肖瓦尔特作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将被尘封和遗忘的女性作家重新引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中首次提出了“女作家批评”,对奥斯汀、勃朗特、沃尔夫等作品重新进行梳理和解读,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填补文学里程碑之间的空隙和断裂,让读者能够更加明确女性是如何遭受偏见、压抑的情况下开展写作。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上对诸多性**的男性理论家和作家进行抨击,不仅抨击社会认定女性与生俱来拥有顺从、被动的特征,而且更是引入女性阅读的视角,号召运用女性主义的观点来思考文学作品中男女角色的文本形象,激发女性从被动的读者思维向主动批评型读者思维转变,总的来说,以法国女性主义理论的提出、英美女性主义文学的繁盛,促使性别研究在文学领域逐渐凸显,并且上升到理论层面。

  2.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语言模式转变为话语模式

  在二十世纪初期,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以语言学为主,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受到西方社会运动和后结构主义发展的影响,使得批评方法论从原先的语言模式向话语模式转变。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对于理论的溯源和建构是有所忽视的,因此,无法融入主流理论话语,而克里斯蒂娃将符号学理论加以整合,引入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中,并且系统的在批评方法上反驳了拉康的符号分析学,强调分析男女主体性生成的不同,还对当时生成的理论打下缺口,引入社会历史维度,关注社会与历史不是独立于文本之外的因素,而是文本整体的一个组成因素,由此可见,克里斯蒂娃提出的理论中强调的是自我与他人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话语与社会历史之间对话的重要性。埃莱娜西苏对文本语言进行了文化分析和心理分析,更加关注的是思想领域对女性的抑制和曲解,一方面抨击父权的主宰地位对女性创造力的贬低,另一方面提倡女性语言,鼓励女性写作,试图展现另一种女性秩序的现象,总的来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批评方法论这一方面的转变,不仅是抨击了传统的理论,而且也深刻反省了自身的理论建设,在文学和理论之间纳入个体的生存经验和文化感悟,从而改变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整个批评局面和理论生态。

  3.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本细读模式向转变为读者反映理论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西方文论的发展借助文本的权力,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所生成的互文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从而形成了文本崇拜,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读者的批评理论开始盛行,读者作为批评理论中阐释主体,成为生成中最受关注的环节,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和繁荣也历经了西方文论从作品到文本,再从强调读者到关注读者重心转移,完成了从文本细读模式向读者反映理论的范式转型。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关注的重点在于隐喻意象、对文学经典的细拟以及文本的叙事,到后来的发展中,文学作品中不乏出现卑贱、被动、癫狂等描写或者是形象,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点向建立女性主义价值取向、号召读者留意批评视线中形成的盲点。正是因为这一重点的转变,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事,分别从结构、语言、意象等不同方面入手,来为文本的细读赋予不同的意义;而在阅读理论中,一方面,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针对以男性为主的经典文本,在不断的尝试中争取建立读者的女性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针对女性主义经典文本,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审美为目标,实现从阅读现象到读者共同体、从阅读范式到读者女性主体地位、从接受美学到读者反映理论等方面的转变,总的来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批评重心方面的转移,从实质上来讲的话,就是性别范畴运用到实际批评理论的结果,为文学文本多元化意义的阐述以及合法化带来一定的前提,促使女性主义阅读在文学经验、生存体验、美学审美等多个方面达成了互动。

  4.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同一性逻辑向差异性逻辑的转变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启蒙运动作为根基,在思想上强调的基本理念提倡的是理性崇拜,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就是以价值观的统一性为诉求,以消除差异和矛盾为手段,强调一元文化价值观的权威性,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直以来都是对传统理论的表达方式进行抨击,以及对经典权威进行深刻的反省,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由原来的同一性逻辑向差异性逻辑的范式转变。女性与男性不同之处在于女性生来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女性主义具有跨学科性特征,就比如说,女性主义批评家朱丽叶米歇尔等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阶级和性别、社会差异和社会意识形态、话语与主体性等进步观念融入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女性主义批评家费罗伊德在所写的精神分析模式中提出性征同性别身份认同之间内在联系的内容,发展出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后来在借鉴一些一些批评语言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后结构女性主义等,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一开始只关注文学批评的实践到关注差异性逻辑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拓宽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向度,而且也促使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加获得多层理论的支持,因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朝着更远、更广的方向发展,如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培养出来的学者和专家已经遍布在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从而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与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出现到发展,从本质上来讲的话,就是对整个西方文明的一种拷问与思考,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整个西方文学中对不尊重女性、降低女性身份地位等方面的现象,以批评的形式来敲响社会对于女性要给与尊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就针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出了上述论点的探讨,通过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四大转变,以此来明确女性文学的特质、梳理女性文学传统、彰显出女性书写者主体地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J].周宪.南京社会科学.2016(01)

  [2]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J].王铭玉.求是学刊.2015(03)

  [3]重心迁移:从作者到读者———20世纪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型[J].周宪.文艺研究.2015(01)

  [4]性别差异了吗———关于女性文学研究的随想[J].贺绍俊.文艺争鸣.2017(12)

  [5]浅析英美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评《女性的书写:英美女性文学研究》[J].岳俊琳.当代教育科学.2015(19)

  [6]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魏天无,魏天真.外国文学研究.2016(03)

  西方对女性主义艺术研究的从历史起源发展过程,艺术主张与实践,影响与意义以及整个世界大艺术背景中进行整体性的评判与研究,对其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与未来性探索对艺术史来说都是一种补充与发展和完善。

  西方艺术中的女性主义思潮源于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女性主义的传播。女权运动思潮的初级阶段是欧洲启蒙运动以后随着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产生出来的,其基本纲领是男女*等,认为社会上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现象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个高峰期。其中对父权制思想展开最猛烈批判。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西方艺术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也形成和展开了。在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潮中,女性艺术家从女权主义这一理论体系中获得自立自强的勇气和精神力量,获得了重新诠释这个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三阶段是进入80年代后,较之以前的不同是:她们从男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女权运动进行了批评和反思,认为妇女**运动与女人的本性相冲突,“女权运动是女人的大敌”;她们研究性别的差异到底有多少是属于生理的,有多少是属于社会的。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阶段一般将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分为传统的女性主义艺术史和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史两个阶段,传统的女性主义艺术史主要是强调两性差异的社会原因,其代表人物为琳达·诺克林;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史主要是否定传统女性主义的男女*等的概念,而突出强调差异的绝对性,强调阶级、民族等因素,代表人物是葛内塞尔达·波洛克。

  琳达·诺克林971年发表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拉开了艺术史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的序幕。这是第一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总体地向传统艺术史发难的力作。诺克林的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是女性主义艺术史得以存在的一个支点,她改变了传统艺术史研究的一些思维模式。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随着后现代思考模式在艺术史中的发展,使女性主义艺术史论家广泛采用多种理论和方法进行艺术史研究的实践,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涉及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心理分析理论等,并逐渐形成了新一代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其代表人物就是葛内塞尔达·波洛克。波洛克主张要重写而非改良艺术史,提出要从整个学科出发,改变研究范式。她认为不应仅把目光局限在艺术上,从而引入大量马克思主义。

  美国女画家奥基弗的隐喻女性性器官的《黑色鸢尾花》成为女性主义艺术最早的经典之作。美国女艺术家朱迪·芝加哥的最有争议的作品《宴会》最集中体现了女性主义艺术对父权制文化所具有的颠覆力量和批判精神。这件作品在举办国际巡展时,得到了大量公众的认同。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史同传统的女性主义艺术史比较,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史更加激进和深刻。它已经不再是那种停留在评价式批评水*上的泛泛而谈,而是转而剖析同艺术、艺术生产及艺术观念等相关的女性在历史和意识形态中的地位问题。

  无疑从一开始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中心范畴或者焦点就是性别。正是这一“性别”派生了五花八门其它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探究。需要稍加说明的是,“性别”既有纯生理的特征,也有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涵义。除去生物学因素所产生的相应经验之外,性别由于社会文化因素而产生的经验确实更加独特和深刻。

  传统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即七十年代前期和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有一种连续性,没有前期研究的充分积累,后期的研究恐怕亦是无法想象的。按照罗思(Moira Roth)的概括,早期研究的业绩或任务有这样三个方面:第一,发掘和展示过去以及当代的女性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第二,发展一种新的描述艺术的语言,它既有论辩色彩又不无诗的惫味,与*的东西保持相异的旨趣;第三,为女性创造的艺术确立一种历史和学说。显然,这三个方面很难说在早期就已做到了尽头。事实上,后期的研究还要顾及早期研究的某些方面,同时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在反叛了传统主义的某女性主义艺术史主要是否定传统女性主义的男女*等的概念,而突出强调差异的绝对性,强调阶级、民族等因素都扩展了艺术史的视角宽度与广度。


天文学现象论文 (菁华3篇)(扩展4)

——冬天文案3篇

  1、纯洁的冬天悄然流逝,多变的永远是天气,不变的永远是心情!愿淡淡的寒气轻拂您一生的疲惫,飒飒的北风传递我衷心的挂念:冬天里,注意保暖!

  2、淡淡月光,脉脉霜降,大雁南飞思念长;冬来天凉,遍地飞霜,真心祝福散芳香;朋友情意,永存心房,严寒时节暖心肠。祝君快乐人安康,幸福又吉利。

  3、当凉风与秋雨相伴;当黄叶与晨霜相伴;当冷月共霞光一色,当大雁打点南飞的行装,当这霜降的时节飘然而至,我暖暖的送上一句,天凉了注意身体。

  4、当秋意渐浓,才发觉冬日的温馨已飘然而至。冬天来了,这一刻什么都可能忘记,唯独忘不了向你送上温暖的关怀:寒冷的日子里,寒冷的日子里好好心疼自己,快乐过冬!

  5、当树叶渐渐黄去,当枝干被风剥离,当雪花点缀大地,当绵雨遥遥无期,在这天气多变的冬季,用手机为你诉说心语:天变情谊永远不变,别感冒,多添衣!

  6、当丝丝的小雨再次飘落,寒风吹起才发觉浪漫的秋天已经悄然而去。这一刻什么都有可能忘记,唯独不能忘的是向你说声,天凉了,注意身体!

  7、冬天,依然寒冷,为你送一缕柔柔的思念,温暖你的每一天;落叶,依旧飘零,为你送一份深深的关怀,快乐你的每一天。春天已经不远,愿你幸福暖洋洋。

  8、天冷了,大树发抖了,小草打冷颤了,老牛烧炭取暖了,小白兔穿羽绒了,蚂蚁买暖水袋了,小老鼠打窝冬眠了,你还看什么?气温下降度了,多穿一件衣服吧!

  9、天冷了,我要送你一件外套:口袋叫温暖,领子叫关怀,袖子叫体贴,扣子叫思念,让这件外套紧紧伴着你渡过每一分每一秒,看俺心多好啊!

  10、天凉记得多穿衣,莫让感冒来偷袭;保持心情轻松在,莫让烦恼骚扰你;雨水绵绵虽不停,快乐心情莫健忘!愿如意!

  11、天气变得好快,寒风悄悄袭来,因为你的可爱,所以给你关怀,晚上毯子要盖,别把猪脚冻坏,没事叼根骨头,那样可以补钙!不要再骂我坏。祝你天天愉快!

  12、天气变得很快气温变得真坏出门外套要带睡觉被子要盖多吃生果青菜好好坚持心态这是对你关爱

  13、天气变化很快,寒风悄悄袭来,因为你可爱所以给你关怀!晚上被子要盖,免得鸟脚冻坏。没事啃啃骨头,这样可以补钙,不要说我太坏。祝你天天愉快!

  14、天气寒冷并不能降低热情,不常见面并不意味着忘记,当清晨一缕阳光照耀大地,当黄昏一群鸟儿向南迁徙,在忙碌交织的岁月里,祝你生活幸福,开心!

  15、为什么会有彩虹,因为生活中有梦想;为什么会有冬天,因为朋友间有祝福。初冬了,天凉了,我把祝福送给你,愿你温暖每一天!

  1、噢!冬,多像胸怀博大的母亲呀!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2、一场重感冒,让我如此热爱寒冬。

  3、钟爱冬天的.雪花,洁白纯洁,素雅轻盈,美丽无比。

  4、几场秋雨过后,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我最喜欢的季节——冬天,来了!

  5、喜欢冬天,还因为冬是春的师傅。好一个严师出高徒的老师呀,它狠狠心把春扔进冰天雪地的严酷环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让春得到足够的摔打,萌发再生的火种,喜看山重水复,路转峰回,冰雪融化,柳暗花明!

  6、冬天以一种妙不可言的姿态为我们呈现季节之美,亦刚亦柔,亦动亦静,让我们尽情享受、感悟它的独特。喜欢冬天的理由说也说不完。

  7、冬天不光是一个季节,也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情怀!

  8、我喜欢冬天,我更爱冬天的雪,它美化了大地,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9、寒冷的冬天,许多人都穿得像个大粽子,裹得严严实实。而我却喜欢把薄薄的棉外套敞开着,恁它狂风呼啸,衣袂飘飘,我自御风踏雪,风里走,雪里行,仿佛在秋天里悠然漫步。

  10、冬天,在我眼中它是一个神奇多彩的季节。我很喜欢冬天,冬天虽然没有春天的芬芳,没有夏天的多彩,没有秋天的硕果累累,但我依然迷恋它,那银装素裹的冬天。

  11、我爱冬天,因为她孕育了顽强的生命力,是世间万物经受了考验。

  12、冬寒不惧,素心向暖。

  13、冬天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美丽,给农作物带来了生机。冬天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喜欢这洁白的冬天。

  14、美丽的雪花给一整个冬天增加了别样美丽的色彩,让气氛沉闷的冬天多了一丝灵动,多了许多欢笑。我是多么喜欢雪花飘落的日子啊!

  15、愿我的问候让你微笑,愿你过一个暖暖的冬天。

  16、寒冷的冬日里,唯有温暖和爱不可辜负。

  17、我喜欢漫天飞舞的大雪,也喜欢在空旷的野外御风踏歌;我喜欢在风雪中仰望苍穹,恁我驿动的心自由飞翔,期待着美丽春天的到来。

  18、你喜欢冬天,因为漫天飞雪。

  19、我喜欢春天的温柔,夏天的火爆,秋天的浪漫,可我还是最喜欢漫天飞雪的寒冬。

  20、不喜欢冬天的冷,却喜欢冬天的雪。

  1、白云依偎着蓝天,点缀出浪漫;青山依偎着绿水,衬托着缠绵;红花依偎着绿叶,展现出灿烂;短信包含着关怀,是我对你的挂牵。亲,想你了,记的要按时吃饭,定时给我来点电。

  2、信息像糖果,久久一颗,很甜!糖果吃多了,就会很腻!怕你烦,所以我只偶尔给你一颗,因为我要把最甜的一颗留给你:天冷了,注意身体哦!

  3、把棉被写进短信里,把保暖衣写进短信里,把帽子写进短信里,把手套写进短信里,把所有温暖祝福写进短信里,只愿在这渐冷的季节里,你的生活多一些温暖。天气变冷,愿你注意身体,温馨快乐度秋冬!

  4、我不会说甜言蜜语,但我会提醒你天冷别忘添衣;我不懂送什么奢侈时尚大礼,但我会表达独一无二的心意;我不会随便许下不切实际的承诺,但我会珍惜与你牵手共度的点点滴滴。

  5、短短一行字融入所有的关心。淡淡一句问候倾注无限心意。短短一则信息像阳光般温暖你心房。没什么事,就想跟你说句:天冷多穿衣,身体好才是真的好!

  6、亲爱滴,我把关怀缝进了外套,我把体贴融进了内衣,我把祝福打进了领带,我把问候写进了短信,生活奔波多注意,事业辛苦多健体,最后想说一句话,关心照顾好自己,因为你是全家滴!

  7、每天相见,却还想你,每天相恋,却还念你,每天聊天,却还觉得不够,每天都会在心底里为你祈祷祝福:愿我心爱的你天天开心,幸福永远。

  8、愿你永远健康快乐生活!每天都是一首动听的歌!开心与不开心时都记得我,还有我们永不干涸的友谊之河!愿你的每一天少忧愁多快乐!

  9、想念你眼底的温柔,思念你嘴角的笑容,眷恋你深情的相拥,愿我们的爱到永久,宝贝,距离阻挡不了我的爱,我的心与你同在,愿它带给你严寒里的温暖。

  10、累了,请将心靠岸;错了,别想到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伤了,才明白坚强;醉了,才知道难忘;笑了,才体会美丽;闷了,就找我聊聊!


天文学现象论文 (菁华3篇)(扩展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致谢 (菁华3篇)

  回首往事兮景幻多,感念吾师兮梦婆娑。感谢我的导师——x老师对我学*的支持、勉励,三年来,我能深深感觉到x老师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易*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我,更是在写作毕业论文阶段,每遇我有所求,x老师便会放下繁忙的工作不厌其烦地指点我,这样我在求学、求知的路上才不致迷失方向。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感念吾师,祈望今后能有结草衔环之机会以报涌泉之恩。

  感谢杨老师在论文开题、写作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有益的启发。感谢王老师在*时的工作学*中不吝于给我无私的帮助。“手浇桃李千行绿,点缀春光满上林。”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来了又走了,不变的是老师们无怨无悔承担起的育人树人之责、传道授业解惑之任,在此真诚的祝福老师们一生*安幸福。

  感谢三年来与我倾心相交的朋友们,你们的名字已经成为我心底深深的印记。怀念我们相互支持、共同进取的日子,怀念我们一起青梅煮酒,纵论天下的日子。感谢三年来你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一无所拒,惟感领而已。

  我性质朴,乃承恩于父母,是他们对我的关爱、理解和支持陪伴我度过生命中许多难忘的日子,他们是我学*和生活的精神支柱。今后我将竭尽所能,加倍补偿这份一辈子也还不清的深情。

  别过辽大,踏上新的征途,前路多艰,吾将且歌且行。

  时光冉冉,岁月如梭,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转眼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

  闭上眼睛,可以瞬间调出研一第一天来海大的记忆,每一个场景细致可触。睁开眼睛,离开海大最后一天,却已经*在眼前了,每一刻时光都心有留念。坦然的说,我本科上的并不舒心,往事已去,不再罗嗦。然而研究生阶段却是我非常喜欢的时光,无论是学到的知识、认识的人物乃至经历的故事。在此,简单地做一个总结吧。

  天地君亲师,按照顺序依次来。

  感谢爹娘。现在回家我会有意识地观察父母的气色,并因为老爹脸上的皱纹和老娘头上的白发而心情低落,为自己早年的操蛋而心生悔意。爹娘无比爱我,养我育我辛苦异常。给我的成长环境也很宽松,除了品德的教育和是非方面的指导,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不多加限制。对我的选择都始终鼎力支持,哪怕他们在某些选择上未必认同这个有些离经叛道的儿子。然而现在,我知道,我应该并且已经踏上,支持他们的道路上了。

  也许,对于大部分背负着各种负担的90后,一个最简单的奋斗的信念就是:让父母过的好点。

  感谢xxx,身为亲人,勿需多言。感谢xx让我在学*和生活上重新审视剖析自己,让在我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坚定自己。相互挽扶,彼此信任。路漫漫而修远兮,执子之手共求索。

  感谢xxx.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见魏老师的情形。既有些不知所措,又想竭力表现以博得老师的关注。魏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温和的为人处世原则,润雨细无声,默默浸润着我的学*和生活。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论文理论框架、到资料的收集、整个论文的架构乃至细节之处的修改,魏老师无不悉心指导,论文之内,我有成长,论文之外,更是受益良多。在此,向导师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您魏老师。

  感谢xxx老师,给予我很多学*和提高英语能力的*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让我有幸在一个个实践的机会里锻炼和审视自我。谢谢您x老师。

  感谢同窗好友。三年相处的情谊,将是我人生中无比绚烂夺目的财富!

  最后,对本文借鉴引用著作的作者,以及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谢意。

  写到此处,指尖一涩,突然意识到,学生生涯真的要结束了!扭头望向窗外,久不能语。

  在即将走出校园,直面大千世界的路口,虽然有些彷徨,有些茫然,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勇敢迈步前行。

  在本人的写作过程中,XXX老师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指导,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也感谢其他帮助和指导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最后要感谢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位人。首先,也是最主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论文题目制定时,他首先肯定了我的题目大方向,但是同时又帮我具体分析使我最后选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这个具体目标,让我在写作时有了具体方向。在论文提纲制定时,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经过老师的帮忙,让我具体写作时思路顿时清晰。在完成初稿后,老师认真查看了我的文章,指出了我存在的很多问题。在此十分感谢李老师的细心指导,才能让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其次,要感谢帮我查资料的张超同学,后期因为实*的关系,不能随时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此也十分感谢他能抽出时间帮我找的一些外文资料。


天文学现象论文 (菁华3篇)(扩展6)

——我的理想作文400字--当一名天文学家(精选5篇)

  理想是人生路口的指明灯,诸葛亮曾经说过“志当存高远。”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而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外交家。

  这个理想来自于***。有一次,我在看课外书时,看到了几则小故事,都是关于***的。小故事主要讲了,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维护了我们国家的尊严。为中国能在世界立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震撼了,被***那种爱国的心震撼了,被***那种机敏的反应震撼了,被***那种巧妙的回答震撼了。***用自己那炽热的心维护了我们国家的尊严,仅仅用语言让那些瞧不起我们中国的外国人目瞪口呆。

  于是,我的心中便对外交官这个职业,非常向往。我想当外交官,让外国的人真正了解我们中国的地方特色和文化。

  我当然明白,外交官这个职业需要具备很多素质。如果我当上外交官,那么走出中国,我代表的就是自己的国家,一定不能给国家丢脸。作为外交官,就一定要精通多国语言,以及灵敏的反应和语言组织能力等等……

  我现在还达不到外交官的那个高度,应该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完善自己。首先,英语一定要学好。其次,在*常中一定要多发言、多锻炼锻炼自己。

  我一定要真正为了梦想而行动而努力,这样才能给理想插上翅膀,飞向成功的彼岸。

  有一次,我领略到了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满誉全球的作品《蒙娜丽莎》,画中的蒙娜丽莎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的垂落双肩,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像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给人一种亦真亦假的感觉。

  上完这 篇课文,我被达芬奇那高超画技,神奇的画笔所描绘出着迷人神秘的《蒙娜丽莎》所佩服,震撼。

  从此我便喜欢上了画画,我心里便立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做一名出色的画家。

  从那以后,我就不停的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开始学将物体画的尽可能完美。

  画画成为我的一大乐趣。

  只要一有空闲的时间,我就会打开电脑,看那些画。当看到自己喜欢的图画,并适合自己的时候,我就会拿起纸笔,认真的画起来,我先画出一个轮廓,再画内容,然后一点一点的完善这幅画和 网上的比较一下,补其之不足。然后我再一点一点都涂上色彩,一幅画便这样画出来了,我将它们小心翼翼收藏起来。

  紧张的学业并没有阻断我学画画道路。节假日,我报名参加了美术班,和同学一起背着画夹外出写生是我最大的乐趣。

  如今,我已收藏了十多幅自己画的画,我十分珍惜他们。茶余饭后,我会拿出来细细欣赏。我坚信,只要用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理想就一定会实现。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

  那天,我无意间看到了一张房屋设计图,五颜六色的线条应接不暇,内部复杂的结构彰显着建筑的独特性;虽然这张图纸是*面的,但我能想象出它的立体结构,设计图上一串串数字明确标注着房子的大小格局,这些数字蕴含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义。看到这张图纸,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造型独特、风格迥异、色彩明丽的高楼大厦,这种楼房不仅美观、经济适用,还防震防灾。想着想着,我就入神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课余,我常常临摹世界著名建筑: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英国的大本钟、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久而久之,这些建筑的独特风格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此外,我还经常阅读关于有名建筑的书籍,我从中学到了丰富的建筑知识;偶尔,我还会浏览爸爸以前拍摄的精美房屋,学*它的建筑形式,观察一些独特的民族建筑。当然,眼下最要紧的是努力学*科学文化知识,为理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想的种子在我心头发芽了,我要用汗水浇灌这颗种子,直到它开出绚丽的花。

  理想是炎炎夏日里的一股清风,让你心旷神怡。理想是寒冬里的一把火,让你觉得温暖。理想是黑暗里的一盏路灯,指引你走向光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愿当一名默默无闻的医生。

  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默默无闻地在手术台上工作,尽管这个职业十分辛苦,但我一定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果我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就是我的风格,两袖清风就是我的人格,而默默无闻则是我的精神写照。

  在实现理想的时候,我有些迷茫了。于是我的信念开始动摇了,我内心万分痛苦,难道我真的不适合当医生吗?我在狂风暴雨里嘶吼,在漫长的黑夜里抽泣。但每看到巴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白求恩的“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做贡献”。我就下定决心要在手术台上争分夺秒,用自己的双手去挽救那些同病魔死神殊死搏斗的病人,我要让病人与家属重新绽放灿烂的笑容。

  每每在手术台上工作几个小时,筋疲力尽,但看到病人与家属欣慰的笑容,好像付出的一切都有了回报了。现在我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奋斗,争取做一个妙手回春的好医生,当一位称职的白衣天使。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我要努力,向我的理想,大步前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大或小,我想当一名天文学家。

  每天晚上,我都会望望总出现的金星、木星。有时会有更多的星星在天空中。欣赏着美妙的星空对我是一种享受。看到许多照片中的星云图还有更多的星系,我都对它们怀有向往。而且在宇宙中还有许许多多人类没有探索到的天体,盼望有一天我也能用高倍望远镜看到神秘的宇宙。

  现在我能做的不过是多读多看些天文方面的基本知识。许多书籍都对某个天体作了详细的介绍。例如我曾看过一本书是专门介绍木星的,木星的自转时间一般为9小时50分,绕地球转为11.86个地球年,等等……不仅要了解这些,还要记住它们,不过记住它们对于我来说并不难,因为这是我的爱好吗!不仅要读书,还要多听新闻,时刻了解有关这方面的新信息。

  假如以后有条件,我会用高倍望远镜每天坚持观察星相。要有耐心,持续观察一个我所要探索的天体,不放弃任何一条线索,并且每天要把它们的运动过程详细记录下来,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很想实现这个理想,至少希望能够“揭晓”那些不知道的事,从现在开始为这个理想的实现一点一滴的积累。


天文学现象论文 (菁华3篇)(扩展7)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汇总五篇

  摘要:

  英美文学教学应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生态文论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态视角阅读作品,培养学生生态意识。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生态文论,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意义的认识,增强学*英美文学的成功预期,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价值,从而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积极性;而学生的学*积极性又能反过来促进生态文论介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

  生态文论;英美文学;学*积极性

  学生对学*某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该课程的成功预期,以及对该课程实用价值的评定等等,均能直接影响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应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态视角阅读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生态意识。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生态文论,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意义的认识,增强学*英美文学的成功预期,和学生正确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价值,从而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积极性。而学生的学*积极性又能反过来促进生态文论成功介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一、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积极性与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成正比,那么,为了提高学生学*积极性,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首先,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为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并不是在课堂讲授的内容中机械地添加一些文论方面的知识,而是将教学中心从文史知识的识记转移到培养学生运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来赏析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上。原著阅读是赏析的基础。只有学生大量阅读原著,才有随后的参与文本意义的发现过程。原著的阅读和分析能有效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并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满足学生提高英语技能的需要。而且,文学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最丰富的宝库。

  具体文学原著的阅读与分析能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感性理解。

  第二,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生态意识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鲁枢元教授提醒我们,相伴现代工业文明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地向着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导致人类自身内部的“精神污染”。这里的精神污染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现代社会中科技发明对人的健康心态的浸扰,物欲文化对人的心灵渠道的闭塞,商品经济对人的美好情感的腐蚀。当代人的许多精神问题,如自杀、吸毒、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等,都随着社会发展的程度看涨。其突出表现为现代社会高度存在的疏离化:即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疏离。

  因而,生态批评意识涵盖范围广泛,不仅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意识。而一方面,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实用轻人文素养的现象,强调大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不够重视学生需要、兴趣、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功利性使得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承受很多学业、人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压力使得学生对情感、爱、理想和心理归属等需要格外强烈,学生会觉得精神空虚,难以走出心灵的困境。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态的批评视角对具体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探讨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危机及其文化根源,让学生理解二元论思维方式和极端的理性思维的形成、表现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和关爱意识,从而进一步为学生在日常学*生活中树立生态意识如生态的消费观、爱情观、求职观等等提供启示,帮助学生建立与自然、他人和谐相处的存在状态,走出心灵的困境。满足学生的精神成长之需,因而也能吸引和激发他们的学*积极性。

  二、应用生态文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成功预期

  对教学任务的成功预期,也就是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教学任务的判断,是学生学*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决定因素。影响学生的成功预期的,是学生对教学任务难度的认识。如果学生学*中能体验成功,那么就不会对教学任务产生畏难情绪,由此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该课程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积极性。英美文学教学中,为生态文论成功介入教学,实现其教学意义,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运用生态文论阅读和分析具体作品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1.教学资料的选择:阅读是分析的基础。如果所选的原著对学生来说太难,必然会降低学生课后阅读的积极性。

  故教师要精心选择课堂教学用的具体作品。本人认为,应该选择能吸引学生兴趣,难度不大的一些经典文本,如《简爱》《蝇王》《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等;选择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英美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如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梭罗的《瓦尔登湖》等;重点选择现当代作家的短篇作品,尤其表现现代心灵拜物化,精神空虚,迷茫的短篇小说,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感悟二元论带来的极端理性主义思维的危害,人与自然相疏离、相异化的可悲。

  2.充分应用网络、多媒体,创造生态批评情境: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显然有着信息容量大、信息种类多(包括图像、音响等信息)的优点。将信息以文字、声音、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教师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而更为主要的是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可以为教师指导和监控学生课后的自主学*提供便利,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例如,教师利用校园网络开设英美生态文学交流社区。教师可在英美文学社区上传相关生态文献资料,发表建议,指导学生预*。还可以将课件上传,以供学生复*。利用社区督促学生发表意见,完成课后思考题。通过浏览学生的讨论帖子,及时有效了解学生对课堂学*的反馈和效果。学生也可以自己发起话题,相互讨论,等等。

  3.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对话”:由于生态意识内涵广泛,涉及伦理、性别、道德、求职、消费等等方面,容易吸引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从而较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只有积极参与讨论,才能体验成功运用生态文论阅读和分析具体作品的乐趣。

  三、应用生态文论分析文学作品的实用价值

  所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否有用,是影响学生学*积极性的又一因素。英美文学课程中培养学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分析作品及作品中人物、主题或文化现象的能力,其实用价值不仅在于通过原著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水*,还在于学生可将这种分析能力应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自己和周围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重新审视,从日常生活做起,树立生态的自然观、消费观、伦理观、爱情观、求职观等,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都相和谐的存在状态。

  英美文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运用生态文论阅读和分析具体作品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堂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阅读完《瓦尔登湖》后,教师即可根据作品中对人与自然的生命整体性和人的生活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的描叙,引导学生对“自然”的观念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如何被人类工具化、资源化,而后可将话题引导到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的道德关怀是否需要上,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意识。随后教师可进一步将话题引向学生的消费现象上面,从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入手,与学生一起分析何为健康的、适度的消费,从而将对《瓦尔登湖》湖的阅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消费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消费观。

  只要教师能坚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不会感到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教学无用,学生的阅读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越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水*也就提高的越快,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故人文素养的提高和生态意识建设更易成功。正如殷企*教授宣称:文学不但实用,而且非常实用。

  摘要: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着增强学生文化认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激发学生英语兴趣的优势;但传统教学中的英美文学课程受教材制约、学生参与度低等因素影响,不被学校重视,逐渐被边缘化。远程教育中的英美文学课程便凸显出了其优势:可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来提高学生参与度;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

  远程教育;英语教学;英美文学;优势;劣势

  *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已有目共睹。作为**教育主要途径的远程教育更是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的先行者。英美文学作为学*英语语言文学的重要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英语专业课程中应给予重视,且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撑,英美文学的教授更能另辟蹊径,发挥更大的优势。

  一、英美文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于英语学*者而言,学*英美文学课程是提升其语言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英美文学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英美文学以介绍英美文化作为主要背景,以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作为主要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经典原著及写文学评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通过学*英美文学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增强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还可以使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一)增强文化认知

  语言总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的学*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学*单词、语法、时态和句法,而是通过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构成,逐渐完成语言的*得。英美文学课程中赏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事实上是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一个时期的文学经典作品,往往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髓。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视角和价值取向。通过理解作品中的风土人情和人物事件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包容和接纳。

  (二)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文学材料作为特殊的外语教学材料,有其趣味性和文化性的优势。文学材料的语言多是精炼且多样化的,因题材不同而有简单朴素的、也有优雅精炼的。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多样性,既能学到原汁原味的日常英语,又能接触到严谨规范的学术语言。通过赏析文学作品,可以自然而然地扩充词汇量,熟悉不同语境的词法、语法,更能使学生体会到不同语境中的各异语感,从而使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提高鉴赏能力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课,为英语学*者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文学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革,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文学匠人最善于用或讽刺、或幽默、或精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不单是读懂故事、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更要去留意作者的遣词造句、结构布局、修辞韵律等。从时代背景、作家经历等方面去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

  (四)激发学生学*兴趣

  所有的老师都清楚,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同所有的语言一样,英语也有其民族的文化特色,只有充分了解了英语语言文化,才能真正学好英语这个专业,而英美文学则是学*英语文化的最佳途径。经典著作之所以能够传世,必然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架构,也涵盖着作者本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学生阅读此类文学作品必然会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对学*英语语言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传统英美文学在教学中的劣势

  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对于培养英语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但传统教学中的英美文学已经危机重重:高校英语教学对英美文学重视度不够致使其边缘化;课堂上多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致使学生参与度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产生制约因素。

  (一)重视度不够,被边缘化

  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把重点集中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上,因为这些技能可以应付各种课程考试和过级考试。虽然教学大纲早已将英美文学划为英语专业三大教学板块之一,并明确要求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英美文学却无法和精读、听力、语法、词汇等课程一样受到重视,甚至沦为选修课。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更愿意把精力投向翻译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实用性课程,对英美文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其逐渐被边缘化。

  (二)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低

  目前,全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超过60%的课堂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参与度要求不高。在讲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时,往往都是先从介绍作家的生*入手,再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分析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其艺术特色。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课堂陷入沉闷,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参与度不高,自然很难产生兴趣,导致课后也没兴趣展开阅读。而对于英美文学这门课程来讲,课后阅读是相当重要的,一般会要求学生课后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知识、作品等。既然学生课堂上兴趣索然,课后更不愿主动去图书馆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而更愿意把时间消磨在流行杂志上,无论教师如何热情高涨,也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很难提升教学效果,这也成为英美文学被边缘化的一个因素。

  (三)教材受到制约

  现在,大部分英美文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内容出现和社会脱节现象,亟待革新。现在大多数三年级以上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仍是传统的模式:按照编年史顺序介绍文学背景、介绍作家作品、介绍选读作品。学生首先学*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史,然后才接触作品,由于时间和课时的限制,老师对有关知识一带而过,学生很难有时间将知识内化。加之如果学生一开始接触的就是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还要去花大量时间去了解古诗歌的韵律和术语,会让学生产生力不从心、知难而退的心理。

  三、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的优势

  相比较于传统教学,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英美文学课程不再受空间环境和时间长度的限制,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式,并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集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于一体,完成一系列的交互式操作。多媒体教学便捷有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多媒体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英美文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去获得知识。比如在讲解简奥斯丁的作品《爱玛》时,教师可以先把简奥斯丁的生*和作品等有关背景做成课件,了解其创作背景后,再讲解作品;也可以剪辑电影《爱玛》的典型片段做成课件,通过影像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去更直接地分析爱玛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在选取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具体的英语基础和喜好,选取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实现知识内化的文学作品,并做好相关课件。所选作品和教学课件要尽量避免面的空洞,实现点的深入,从而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培养其文学赏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参与度教学

  远程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无论是课前的学*、课堂的研究探讨还是课后的升华,自始至终学生都是学*过程中的主体。在课前的自主学*阶段,微课是相当有效地辅助手段,微课目标明确、简明精悍、所占资源容量小,又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灵活学*。教师可以在QQ群或班级微信群上传短视频微课,内容可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和知识点而定。比如为了更好地了解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风格,微课可以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大环境和妇女地位进行介绍。同时教师可以在群里发布有关微课的相关问题和任务。比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简奥斯丁所处时代对其创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协作生成PPT,PPT在课堂教学时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在学生的课堂内化学*阶段,也不单是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方式,而是既有教师活动又有学生活动。教师可以检查微课有关问题的PPT,学生展示PPT时让小组间进行互评,调动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学间互评完教师进行总结性评论,教师不光点评PPT的制作完善情况和信息涵盖量情况,也要对其语言和人文性进行点评,最大程度地扩大课堂信息量。教师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主学*情况,并整理课前学生提出的疑问,供全班学生思考并探讨。课后的巩固实践也是学生自主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并写出有关评论。比如教师在讲解了简奥斯丁的《爱玛》后,可以要求学生去阅读其另一部作品《傲慢与偏见》,并提交一份关于比较两部作品的小论文,可以比较其女主角,也可以比较其语言特点、创作差异等。

  (三)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

  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自然会导致课程评价的改变。标准化试卷的机械式考核应该越来越淡化,形成性评价更加客观,而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学*台收看视频和阅读量的统计也应该适度纳入*时成绩,PPT展示情况和课堂讨论参与度、角色扮演的参与度和完成情况等都可以纳入形成性考核。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更加客观,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者的自主能动性,也更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劣势日益突出,也逐渐被主要必修课程边缘化。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英美文学课程因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而具备更灵活的学*方式、更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优势,并有望改变英美文学在英语学*者中的尴尬地位。

  参考文献:

  [1]郑月莉.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6(1).

  [2]汪洋.浅析英美文学阅读对英语教学的作用[J].芒种,2015(20).

  [3]宋晓晴.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名著导读与人文素养培养研究[J].文学评论,2016(1).

  摘要: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既分别独立,又相互交叉。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将赏析电影与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的。本文试从英美文学教学的三个环节探讨如何使其有机结合并进行互动,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的互动教学,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

  英美文学课教学;文学作品;电影;互动

  一、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英美文学系统地反映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情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有助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其他的专业基础课。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对英美两国文学史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点;通过阅读、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发散思维,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理解,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英美文学课教学缺乏趣味性。

  由于历史跨度大,英美文学流派众多,作家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加之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单一的“教材+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这些较为单一的方式通常难以产生多种的感官刺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容量的知识,往往感觉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兴趣,教学效果也常因此而事倍功半。

  (二)数字化影像教学虽然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之前,学生往往不能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积极进行深入有效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得到了一定改进。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中,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辅助教学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电影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使文本变得形象、具体、生动,从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善了课堂气氛。通过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学生可以直接感性地了解相关作品,提高自身对作品的感受力及英语听力。因此,电影教学具有可行性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作为形象文化的影视与作为文本文化的文学毕竟是有差距的,若只停留在看电影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影视只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不应成为教授文学作品的“快餐”。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其实效性,只有正确借鉴电影这一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欣赏电影与欣赏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并使其互动,才能使学生成功地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体验到经典文学的美妙。

  三、实现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兴趣与内容的统一

  虽然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属于艺术,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它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差异。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它们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电影的传达媒介则是直观运动着的影像。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电影的成功又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应让学生了解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绝不能用电影去代替文学作品。

  (一)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一定要把好选片关,尽量选择那些忠于原著的影片,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一些经典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反复观看。

  其次,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读原著,这样可以避免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弊端。而且,电影作为改编后的艺术,存在忠实性的问题,即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背景、时间、空间等不一定具有完全一致性。因此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看改编的影视作品。既可以对作品和影视艺术有双重了解,又能受到视听冲击力,从而激**感,启迪想象和联想,增强学*兴趣,让他们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进入作品意境。影视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可以加深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播放影片前,教师应围绕作品的欣赏重点,将背景知识、剧情梗概和艺术特色、作家等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给学生,导人对该作品精彩片段的阅读与欣赏,并就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并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这是正式进行课文教学前的必要铺垫。可以避免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加思考的被动状态。如在欣赏《飘》时,首先应向学生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即美国南北战争,在此社会条件下,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

  (二)教学中,情节与教案相结合。

  观看影片时,可以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分析情讲解后再欣赏相关的电影剪辑,学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除了从头到尾地为学生放映影片外,可以摘取一些精彩片段重点讲解,作为作品中最精彩内容的节选,它是学生进行语言学*和文学欣赏的重点,这些经典的画面、语言和镜头,足以代表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对于这些精彩片段,教师可以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结合起来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自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这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得多,能收到声情并茂和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教学后,布置作业及其他教学活动。

  观赏完影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选取不同的切入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分析评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探究和讨论。如在欣赏《阿甘正传》时,要让学生重点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就阿甘成功的秘诀进行深入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能得出,阿甘的傻,其实是一种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电影通过阿甘的传奇经历,重新定义了愚钝与智慧,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另外,通过将影视与原著欣赏相结合,可以使用比较法。首先要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其次要从语言上比较。一般而言,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炼、个性化、生动等特点。改编成电影电视后,不仅具有原来的色彩,而且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常常是更加精彩感人,富于魅力。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加了解语言的表现力,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另外。还可以对由同一作品改编成的不同电影版本进行比较。

  四、结语

  当然,对待不同的影片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教条化和单一化。除了以上提供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对声像的欣赏,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外,教师还可以在这三者基础上组织其它教学活动,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取得更好的互动效果。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反映了该国经济、文化的精髓。英美文学职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它为学生提供语言典范,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学素养,为大学生学*英语用于有效交际提供背景阐释。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职称教学的意义,并提出英美文学职称教学改革思路、实现途径与方法建议,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英美文学职称的教学效果进行有益探讨。

  经典文学作品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英美文学是西方各国经济发展的结晶,反映了西方优秀的人文智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感受优秀作品带来的阅读愉悦,提高人文素质修养,而且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夯实基本功,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英美文学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应该重视英美文学教学,使之为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而服务。

  一、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原著的鉴赏,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语言技巧、写作手法,以提高阅读、写作等实际运用能力。对教师来说,带领学生对这些语言技巧、写作手法进行探讨,也是一种学*、提高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和综合素养,更好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对学生来说,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接触到的英美文学往往是一些片段或精华部分,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教学,让学生通过对一部优秀作品的整体认知,感受国外的文化气息,增进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学修养。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语言,展现出作者对人生、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和态度,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教学,让学生徜徉在优秀文学的海洋中,接受优秀文学的熏陶,感受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的愉悦,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1.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国英语教育从中、小学开始就要与国际接轨,在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改变我国英语教育中学生不能用英语交流、看不懂英文原著等状况。这就给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随着学生英语基础的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可以从原有的基础知识教学逐渐向素质教学方向转变,力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之,高校引进师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和综合素养在不断提升,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师资为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2.大学英语中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中的教学仍然处于相当薄弱的环节,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学生学*、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的难度比较大。因为英美文学作品词汇量很大,句法结构复杂,很多作品年代久远,难以理解,学生一般会感觉晦涩难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英美文学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必要的语言讲解,大学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及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这对不少“重语言轻文学”*惯逐字逐句地讲解文学作品的教师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挑战性。

  (3)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大学英语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和教学要求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语言基础性、工具性的现象,人为地将语言与文化或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隔离了开来。不管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教和学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语言点和教学重点,忽略了英美文学教学的人文美感,文学教学成了一种形式。

  (4)思想上存在认识偏颇。社会化、职业化、现实化使不少学生和教师对英美文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学生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实用学科上,如商务英语、口译、写作等等,而忽略了文学材料和文学背景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人文教育、人文常识等方面的知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中的教学效果。

  3.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思路。教学改革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不是全盘否定,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教学也不是将原有的教学模式全部逆转。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础英语教学与文学英语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英美文学教学的引入是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拓展,有利于学生丰富和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更加深刻地感知外国文化底蕴,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

  三、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具体方法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对英美文学原著进行鉴赏,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增强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英语阅读、写作等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如何将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初衷,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切实可行。

  1.根据体裁赏析作品。文学作品因体裁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不同体裁的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也不同。往往小说在语言使用方面讲究通俗易懂、不吝笔墨,而诗歌则要短小精干、寓意深刻、字字珠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它的写作要求、创作技巧、表现手法,挖掘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2.结合作品学*语法。在英语学*中,语法往往是中国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与西方国家的用语*惯不同,对语法不了解会造成对文学作品的不理解。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和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撰写阅读心得。每个人在读书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果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用语言描述出来,则会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作为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写作的成功范例,通过写阅读心得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多角度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对英美文学的鉴赏也一样,不仅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更要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创作理念,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5.带着任务去学*。在大学的教学工作中,有些学生因为一些英美文学作品篇幅较长而丧失学*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分配任务,让其明确其责任,带着任务去学*,这样才有助于让学生明确学*目标,强化学*效果。

  总之,英美文学教学的引入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有益尝试。教师一定要**思想、勇于创新,使教学方式新颖多样,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摘要:

  英美文学教学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天文学现象论文 (菁华3篇)(扩展8)

——高中我看追星现象议论文范本五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注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现在电视、手机上随处可以见到一些流量明星,因为影视公司的精心包装和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明星。

  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表现为:追求明星同款、买各种明星海报、每次电视上出现有关明星的内容就不顾形象大喊大叫……家长认为追星严重影响到了中学生的学*生活,于是有些家长就采取了很多强制性的措施:撕掉明星画报、没收掉那些“不三不四”的明星同款服饰等等。可是,家长的这些“善意”举动反而引起了子女们的极力反抗,让家长们很头疼,学生们的学*也因为执着于与家长的对抗而变得一塌糊涂。

  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总结出“中学生追星是成长的表现,应适当地鼓励他们追‘星’”这一观点。虽然有时会超常规一点,但这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也会慢慢理解并自己做出调整。

  据我所知,大多数中学生“追星”仅限于听一些该明星的歌曲、追一些该明星的有关影视剧、搜集并收藏一些该明星的画板等等。若仅仅是这样的话,我认为父母不应该过多干涉孩子追星,在孩子紧张学*之余,让他们听听流行歌曲放松一下,也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追星,不妨尝试着同孩子一起追星。父母只有对孩子追的"星"有所了解,才能与孩子有共同话题,才能更好地交流。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发表的客观理性的`评论,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少年的我们往往会把这些明星当做生活中的榜样和楷模、人生努力的方向。父母可以尝试针对孩子对偶像的热情进行适当干预,把热情转化为努力前进的动力,为孩子的成长指导好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父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去了解各方面的“明星”。在学校里、班级中也应该树立楷模,树立各种明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孩子去崇拜“学*之星”“礼仪之星”“劳动之星”等各种“明星”,更加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如今的娱乐化大爆炸时代,追星族越来越多,所带来的粉丝消费也在呈指数型增长。那么追星是好是坏,是否就代表着花痴、疯狂呢?追星是否只是空穴来风呢?

  在我看来,“追星”二字,若只放在娱乐圈的明星身上便太狭隘了。什么是“星”,可以是某个科学家,艺术家,也可以是某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更可以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只要他有某些值得你仰望、赞叹的东西,都是值得追的。我毫不隐瞒地说,我也在追星,是一个毕业于新加坡理工大学研究生物方面的研究员。我甚至连所追的“星”的姓名、样貌都不知道,看似很可笑,但我却好像在追逐某种梦想、某种生活似的傻傻地追,刨根到底,我在仰望别人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在向往、赞叹别人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被他们的优秀所折服。追星只是在追逐某种梦想、某种生活、某种期待,仅此而已。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当一切超过“适度”一词时,所有好的一面便全部向坏的一面倾斜、移动、重压。在新闻上不乏可以看到“某某粉丝为见到偶像一面倾家荡产……”又或“粉丝自杀……”等类似报道,触目惊心,又让人不由心生叹惋。追星是一个单方面的伪社交,对方可能连你都不知道是谁,不过可以把其当做成爱好,在过程中获得快乐,甚至获得动力、信心。

  犹记前年的“十一”假期,父母陪同我去上海看某明星的演唱会。当时的兴奋与激动溢于言表,可在我回来之后反而对他的热情淡了很多,不知道在对什么失望,是因为他所谓“一张照片一张脸”,还是现场的表现不如想象中的惊艳,亦或是自己不够铁杆。总之对他依然关注但并不特别热切,倒像一个站在一边冷静关注的旁观者。追星有时在被现实打破后,可能并不如你想象那么好,但一番略显盲目与幼稚的热情倒是难得,你可以趁机将其放在你的方向与目标上,跌跌撞撞地以此为支撑动力向前冲,岂不是更好吗!

  那么,如何做到“适度”呢?首先要端正态度保持自我。苏轼的“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已为我们启示,在任何情况下做到保持自己的本初之心,不管有没有人注意到,认真做好自己。其次是量力而行。可以理解粉丝们有着学生时代的追逐与疯狂,但是要在热情与燃烧之余,留下理智的影子,学会无论在时间、财力亦或是精力上量力而行,因为太沉重的追逐,任何人都受不起。最后便是维持自己的生活节奏。三毛有一句话:学会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太坏的结局……那份柳暗花明的喜乐和必然的抵达,在于我们自己的修持。

  追星没有错,只要为自己的理智留下一*之地,把追星当做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与并肩战斗,在各自人生道路上努力,看着他们的努力,自己也能受到鼓舞继续前行。

  无论那个时代,都不缺乏明星,当然,追星之人也不在少数。

  柳永天性风流,文采熠熠,生前便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的盛景,死后众多歌妓前去吊唁。白居易的诗闻名于天下。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凡三十余处”,“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此等疯狂,令人惊叹。现今,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追星现象更是普遍。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以偶像为天,以偶像的话为真理,以偶像的喜好来要求自己,关于偶像,一言不合便开骂。甚至有人在现实生活中为偶像与父母发生争执甚至有人与断绝关系,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增长的趋势。我们将之形象的称为“脑残粉”。而今,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脑残粉化身“键盘侠”,本着“我偶像最大”的理念,在网络上恶意攻击他人,污染网络环境,然而更加令人惊讶的是,总有一群不明事理的群众加入进来,使脑残粉的队伍更加壮大。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使人不禁拷问,追星,是否真的无错。

  回望历史,追星之人并不在少数。李白曾在谢灵运住处赋诗一首,“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以表达自己对谢的敬慕之心;杜甫曾作《赠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等十五余首诗赠与李白,对李白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王安石在作文《四家诗选》中以杜甫为第一,认为杜诗是“非人之所能焉”,对杜甫的赞赏有加。

  除了对才能出众的人推崇外,人们还对容貌出彩的人喜爱有加。《世说新语》中记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卫玠到底有多貌美,已无从所知,但从这只言片语中,便可得知,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从未停止。

  纵观古今,无论被追的对象是才华横溢的人物,或是一幅美丽的皮囊;无论是追求的人是肤浅无知,还是境界高远;无论年龄大小,心智成熟与否,追星都是一次自我感情的释放,更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

  追星本无错。错的是那些盲目追星的人们,用对偶像狂热的言语和浮夸的举动来掩饰内心的浮躁与空洞;把屏幕上的一行行恶语当做所谓时髦的毒舌犀利。错的是为追星丧失自我,三观崩塌的那些人。追星本身并非什么错事。如同李白之于谢灵运,杜甫之于李白,王安石之于杜甫,这样的追星倒也不失为妙谈一桩。

  有人曾说,真正的追星,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成为像他那样杰出而伟大的人。不是口头上的喜爱,是将他当做夜空中最亮的星,去充盈自己。不求像偶像那般闪耀,但求不负自己,不负初心。

  保持本心,培养鉴别黑白是非的能力,不盲目追星。于此,共勉。

  生活中,“追星”是普遍存在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喜爱的明星,所崇拜的偶像。我们*时,总是说谁是谁最忠诚的粉丝。但“追星”对吗?我不知道,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

  有人说,“追星”是错的,因为它会让一个人对自己的“偶像”如痴如醉,而不再重视自己的学*,自己的生活。我想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我们在书中,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为了自己的“偶像”而吵架的例子简直是多如牛毛。有人会像自己的偶像一样穿着,一样打扮,刻意地去改变自己。其实,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必要去为了谁,去改变自己本身的面貌。自己有几斤几两,不会因相貌的变化而变化。

  也有人说,“追星”是对的,因为他会让你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去让我们体会到一个明星成名背后所遇到的艰难险阻,让我们学*明星在困难面前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有人说,当明星是世界上最美的差事,拍一个电影,一部电视剧,甚至是一个广告,都会有几百万的身价。其实他们曾经遭受过常人难以忍受的挫折与打击,才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赞同他的说法。他是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明星,去体会明星。

  对于“追星”现象,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只是因为明星的片面之处而去喜欢他,崇拜他。更多的是要学*他们为梦而战的品质。因为没有人知道一个明星的成名背后要付出多少,没有人知道他要承受多大的打击,多大的痛苦……

  你继续发光,我努力跟上。

  在关系杂乱的娱乐圈里我认识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位明星,他干净澄亮,眼里有星辰和大海,出淤泥而不染。我希望自己是在正确的时间认识到了一位正确的演员,我希望他可以保持初心不变,我希望他永远岁岁*安。

  事实上,我并不是一个很足的追星女孩,甚至可以说自己是三心二意,就像抖音评论里面所说的“看一部剧爱一个人”。我并不知道对于他我可以坚持多久,但是讲真的,他是第一个让我在备忘录的男明星,也是第一个愿意让我自己花点小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周边,我愿意去了解他,追逐他。

  追星这个词很普遍,可是很多人打着追星的带着粉丝的头衔去“控制”明星,给自家的明星招黑。明明追星一词是那么的积极向上,可总有那么一些人要侮辱并且诋毁追星一词。追星,追光追逐阳光一直,你在前我在后。是追星而不是摘星,不要试图去摘星,会违背自己的意愿,会离开自己的初心。

  第一眼见他是从电视上的大屏幕上,八月的某一天,他穿着学校的校服,在我的眼里演绎,我没有妄图想成为女主角,只是心里一想“哇哦,这个明星好帅啊,好爱”然后我每天最期盼的就是每天的星期几拿着小板凳来看他的电视剧,我似乎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再后来,我向朋友们都安利他,说他如何如何好,甚至我还对自己说希望能粉久一点,别再三心二意了。

  我开始买关于他的所有东西,壁纸和聊天背景都换成了他,我开始了解他所有的事情,把抖音的视频大部分全都刷成了他,每次一打开抖音,陷入眼帘的是他。在一个晚上,我搜索全部的资料,加入粉丝群,关注他所有的账号,查看他的行程,虽然说我只是在800多万粉丝的其中一员,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喜欢他,虽然我只是一个萌新,可我仍然喜欢到不要不要的,这大概就是追星的快乐吧。

  我在八月的某一天,在电视的大屏幕上认识了一位演员,他明媚似阳光,叫我不敢忘。他爱笑,会做饭,喜欢小孩,每年的六月一日都会祝福我们小朋友,有点胆小,非常宠粉,他阳光,他是少年。

  我的追星日记未完待续。

  希望每一个追星的女孩子都可以见到那个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偶像,希望你们能够理智追星,希望你们可以和优秀的人一起进步,愿每个追星女孩和她们的偶像可以岁岁*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