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赏析合集五篇

首页 / 赏析 / |

  《赏牡丹》赏析 1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赏牡丹》赏析 2

  1、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2、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见。不提防沈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貌

  3、四季相续,光阴暗把流年度。休慕古,人生百岁如朝露。莫区区,莫区区,好天良夜且追游,清风明月休辜负。但落魄,一笑人间古今,圣朝难遇。

  4、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5、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6、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

  7、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

  8、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

  9、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

  10、竹篱茅舍酒旗儿叉。雨过炊烟一缕斜(xia)。

  11、一般桃李听笙歌,此地桑阴十亩多。不比世间闲草木,丝丝叶叶是绫罗。

  12、我且来散心到荼蘼架底,

  13、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

  14、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15、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里。

  16、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17、忙处抛人闲处祝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18、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

  19、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20、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2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22、但凡少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踪,而纠结流离。

  23、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

  24、〔丑〕世间荣乐本逡巡,(李商隐) 〔末〕谁睬髭须白似银?(曹唐)

  25、头纳地,添灯火,照的他慈悲我。

  26、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27、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

  28、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

  29、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

  30、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31、〔丑〕风流太守容闲坐,(朱庆余) 〔合〕便有无边求福人。(韩愈)

  3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33、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34、春鞭打,笛儿~,倒牛背斜阳闪暮鸦。

  35、我年将半,性喜书,牙签插架三万余。

  36、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37、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38、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39、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40、行来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云。

  41、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

  42、且提壶,花间竹下长引着凤凰雏。

  43、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者可以生

  44、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45、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46、原来繁花似锦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桓颓水

  47、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48、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49、美得流泪的句子,经典!

  50、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51、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52、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53、回头皆幻景,对面知是谁。

  54、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

  55、从来雨中打秋月,更值风摇长明灯

  56、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57、人易老,事多妨,梦难长。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

  58、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

  59、不入春园,怎知春色几许。

  60、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6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62、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

  63、他青梅在手诗细哦,逗春心一点蹉跎。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

  64、待说何曾说,如颦不奈颦。把持花下意,犹恐梦中身。

  65、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66、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67、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68、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69、情由心生,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情非之至也!

  70、西风扬子津头树,望长淮渺渺愁予。

  71、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72、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论星宿,连张带鬼。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谩说书中能富贵,颜如玉,和黄金那里?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

  73、景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74、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必无处不飞悬。哎,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

  75、袅(niǎo鸟)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76、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

  77、到来只饮官中水,归去惟看屋外山。

  78、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79、*睹分明似俨(yǎn眼)然,远观自在若飞仙。

  80、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81、不提防沉鱼落雁乌惊喧,则怕的羞化闭月花愁颤。

  82、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

  83、待打并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

  84、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赏牡丹》赏析 3

  咏牡丹

  北宋 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注释:

  ①咏牡丹:亦指王随,王曙作。

  ②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③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

  ④斗大:大如斗。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周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下:“不能如介子定远辈,投笔立功,勒铭燕然,以博取斗大悬肘之印。”

  译文: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可笑牡丹花大得像斗,却什么也不能作,不过白白长一条枝子。

  简介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出生于官宦世家,948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953年,官至宰相。周恭帝时,上表请修《世宗实录》,与扈蒙、张淡等共同编修。郭威任枢密使时,率军*河中叛乱,聘为幕僚。957年,周世宗柴荣请王溥选择将帅,王溥举荐向拱,再次取得胜利。世宗死,赵匡胤势力强大,“王溥亦阴效诚款”,并献奉宅园取悦于他。赵匡胤黄袍加身返京,王溥“降阶先拜”。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太*兴国初年,封祁国公,982年八月去世。谥文献。

  【赏析】

  王溥的这首之所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直觉印象,是他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题目用“咏”,先顺从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你,鄙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我是要歌咏它。读者乍眼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夥矣,王溥还能说出什么?这样想着,就好奇的往下读,结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他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这回晾晾牡丹的底吧:花朵真大呀!大得无法形容,好像人们喜欢用“斗”来形容大,那就说她“如斗大”吧。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有什么好赞美的呢?诗我可写完了,读不读是你的事,读懂读不懂更是你的事,认同不认同我也不管你,我只写我的诗。诗人表完态了,我也表态:仅就诗而言绝对是好诗,如果取作对待人生的价值观,那就不好了。人生既离不开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也离不了一些外表美而虚无缥缈的事物,人们有时喜欢画饼充“饥”和做梦――化蝶梦或黄粱梦。

  《赏牡丹》赏析 4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花事之盛,应该始于唐朝。直到唐末,在人们的印象中,牡丹仍然是“万万花中第一流”。连和尚归仁也作诗说:“天下更无花胜此。”宋代周敦颐则概括地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直到梅花的声誉崛起以前,牡丹一直被人们当作国花看。难怪唐代诗人们那么喜欢讴吟牡丹呢。

  在唐代众多吟咏牡丹的诗人中,有一位洛阳的大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写洛阳的名花,自然更多了几分钟爱。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四句诗评赏了三种名花,有强烈的主观感情和鲜明的时代、地方色彩。如果说,对芍药与荷花的评价纯属诗人自己的感想,未必能够获得多数人的首肯,那么,对于牡丹的评价,却完全符合当时的风尚潮流,说出了当时人们的心声。“国色”是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定位,也为后人所接受和沿用。正因如此,人们没有必要和诗人争论芍药是否“妖无格”,荷花是否“净少情”。相反,人们从这些评议中,还可以进一步看到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体会到诗人赞赏牡丹除了姿色超群以外,还具备了高尚的品格。

  四句诗,褒贬了三种名花,贬是为了褒,贬中含有褒,贬与褒都合乎分寸。诗人为了褒扬牡丹,对芍药与荷花都有些贬抑。然而说芍药时用了“妖”字,妖是艳丽的意思,是褒词。说荷花时用了“净”字,净指洁净,这是沿用了屈原的评价。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这是合乎情理的。由于在人们心目中,芍药与荷花都是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名花,诗人不能为了突出牡丹便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尤其不能把它们令人喜爱的优点全都抹杀,只有这样对牡丹的更高赞美才能立于可信之地。

  同样,诗人赞美牡丹也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除了别出心裁地借用“国色”一词加以高度概括外,“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句,简直就是对当时京城*俗的实景再现,令人玩味再三,仍感无穷。

  《赏牡丹》赏析 5

  牡丹芳

  唐代: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译文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

  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

  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

  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

  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

  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

  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

  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

  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常。

  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

  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

  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

  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

  担心太阳晒损娇姿,张起帷幕遮取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来天,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

  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

  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

  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

  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注释

  (1)绽:裂开。此指花开。

  (2)红玉房:指红牡丹花瓣。

  (3)英:花瓣。

  (4)灿灿:光彩鲜明耀眼。

  (5)绛:深红色。

  (6)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7)兰麝囊:装着兰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8)琪树:神话中的玉树。

  (9)间:更迭。

  (10)随:任凭。

  (11)比方:比较。

  (12)石竹:草名,开红白小花如铜钱大小。

  (13)芙蓉:荷花。

  (14)芍药:观赏植物名,花大而美。

  (15)寻常:*常,*凡。

  (16)王公与卿士:古时封爵,有王,有公,又论品阶又有卿、大夫、士。

  (17)游花:外出赏花。冠盖:帽子与车上的帷盖。此朝中的达官贵人。

  (18)庳(bēi)车:指一种轻便灵巧的车子。

  (19)软舆:软座轿子。

  (20)细马:良马。

  (21)卫公宅:唐李靖封卫国公,其宅多植花木。

  (22)西明寺:唐时玩赏牡丹的胜地。

  (23)三代:典出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里指夏、商、周。

  (24)文胜质:典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处意为人们喜尚文采胜过了喜爱事物质朴的本性。

  (25)有渐:有所加剧。

  (26)元和天子:指唐宪宗李纯。

  (27)恤下:抚恤下民。

  (28)动天,感动了上天。

  (29)造化:大自然。

  (30)卿士:古官阶有公、卿、大夫、士。这里泛指朝中官员。

  (31)稼穑:指农事。

  赏析

  诗人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完成了这首有名的乐府诗。先以文彩艳丽的笔法描绘了牡丹妖艳迷人的姿色。继写由于牡丹的妖艳而引逗出卿士赏花的狂热场面。然后笔锋一转,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华不重实的流弊,由来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没有采取直接抨击卿士的办法,而是采取一种委惋的方式,说“卿士爱花心”是由于“牡丹妖艳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来减却牡丹的妖艳色,削退卿士的爱花心。最后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忧稼穑”的主张。白居易提倡天子与卿士关心农业生产的主张值得肯定。

  开始四句从正面极写牡丹的艳丽之态:黄色的花蕊,红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联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

  牡丹 灿烂辉煌。“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这四句意思是:牡丹初开似锦绣的身段,光辉照地,香气四溢。仙人的玉树,王母的桃花都无法相比。“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以上四句意思是:夜露的滋润,朝阳的照耀,使牡丹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展示着美丽的娇态。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浓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这几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华丽、高贵、娇美的牡丹超凡脱俗,与那些杂卉乱花不可相提并论。比方即比拟。比起牡丹,这两种花都显得太细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写王公贵族狂热地赏玩牡丹, 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艳引逗着王公卿相,贵族公主,豪家儿郎,穿着漂亮,乘坐着轻便舒适的车马终日赏玩。“卫公宅”以下八句:继写牡丹盛开时赏花的盛况。这里用一“闭”字。写尽了王公贵旋倾家出动赏牡丹的情景。又用一“开”字,写尽了牡丹开处皆有人的情景。“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谷雨前后开,从开至谢,一般为二十来天。花开花落,仅仅二十来天,在这一年一度的花开时节,满城的人看花。就好象发狂了似的。“三代”以下四句:议论时弊,进入主题。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这四句的大意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后,浮华胜过了质朴,时人都重视虚华而不重视质实。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这种流弊并非抬自今日,而是由来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关心农业生产.由于他怜悯老百姓感动了神灵,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里的谷子长出了九穗。但是群臣不关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里很寂寞,无人前往问津。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真是祥瑞的征兆,但是这些却无人理会,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这是对皇帝的颂扬欢捧。“无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点明主题。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层统治者狂热地赏玩妖艳的牡丹而不关心与广大百姓生命攸关的农桑。但作者无回天之力,只能无可奈何地呼喊:“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作者对皇帝的褒奖,只是一种类似辞赋中的说反话而已。


《赏牡丹》赏析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赏牡丹》赏析合集五篇(扩展1)

——《赏牡丹》赏析3篇

《赏牡丹》赏析1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赏牡丹》赏析2

  牡丹芳

  唐代: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译文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

  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

  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

  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

  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

  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

  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

  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

  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常。

  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

  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

  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

  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

  担心太阳晒损娇姿,张起帷幕遮取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来天,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

  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

  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

  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

  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注释

  (1)绽:裂开。此指花开。

  (2)红玉房:指红牡丹花瓣。

  (3)英:花瓣。

  (4)灿灿:光彩鲜明耀眼。

  (5)绛:深红色。

  (6)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7)兰麝囊:装着兰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8)琪树:神话中的玉树。

  (9)间:更迭。

  (10)随:任凭。

  (11)比方:比较。

  (12)石竹:草名,开红白小花如铜钱大小。

  (13)芙蓉:荷花。

  (14)芍药:观赏植物名,花大而美。

  (15)寻常:*常,*凡。

  (16)王公与卿士:古时封爵,有王,有公,又论品阶又有卿、大夫、士。

  (17)游花:外出赏花。冠盖:帽子与车上的帷盖。此朝中的达官贵人。

  (18)庳(bēi)车:指一种轻便灵巧的车子。

  (19)软舆:软座轿子。

  (20)细马:良马。

  (21)卫公宅:唐李靖封卫国公,其宅多植花木。

  (22)西明寺:唐时玩赏牡丹的胜地。

  (23)三代:典出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里指夏、商、周。

  (24)文胜质:典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处意为人们喜尚文采胜过了喜爱事物质朴的本性。

  (25)有渐:有所加剧。

  (26)元和天子:指唐宪宗李纯。

  (27)恤下:抚恤下民。

  (28)动天,感动了上天。

  (29)造化:大自然。

  (30)卿士:古官阶有公、卿、大夫、士。这里泛指朝中官员。

  (31)稼穑:指农事。

  赏析

  诗人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完成了这首有名的乐府诗。先以文彩艳丽的笔法描绘了牡丹妖艳迷人的姿色。继写由于牡丹的妖艳而引逗出卿士赏花的狂热场面。然后笔锋一转,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华不重实的流弊,由来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没有采取直接抨击卿士的办法,而是采取一种委惋的方式,说“卿士爱花心”是由于“牡丹妖艳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来减却牡丹的妖艳色,削退卿士的爱花心。最后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忧稼穑”的主张。白居易提倡天子与卿士关心农业生产的主张值得肯定。

  开始四句从正面极写牡丹的艳丽之态:黄色的花蕊,红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联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

  牡丹 灿烂辉煌。“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这四句意思是:牡丹初开似锦绣的身段,光辉照地,香气四溢。仙人的玉树,王母的桃花都无法相比。“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以上四句意思是:夜露的滋润,朝阳的照耀,使牡丹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展示着美丽的娇态。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浓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这几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华丽、高贵、娇美的牡丹超凡脱俗,与那些杂卉乱花不可相提并论。比方即比拟。比起牡丹,这两种花都显得太细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写王公贵族狂热地赏玩牡丹, 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艳引逗着王公卿相,贵族公主,豪家儿郎,穿着漂亮,乘坐着轻便舒适的车马终日赏玩。“卫公宅”以下八句:继写牡丹盛开时赏花的盛况。这里用一“闭”字。写尽了王公贵旋倾家出动赏牡丹的情景。又用一“开”字,写尽了牡丹开处皆有人的情景。“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谷雨前后开,从开至谢,一般为二十来天。花开花落,仅仅二十来天,在这一年一度的花开时节,满城的人看花。就好象发狂了似的。“三代”以下四句:议论时弊,进入主题。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这四句的大意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后,浮华胜过了质朴,时人都重视虚华而不重视质实。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这种流弊并非抬自今日,而是由来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关心农业生产.由于他怜悯老百姓感动了神灵,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里的谷子长出了九穗。但是群臣不关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里很寂寞,无人前往问津。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真是祥瑞的征兆,但是这些却无人理会,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这是对皇帝的颂扬欢捧。“无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点明主题。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层统治者狂热地赏玩妖艳的牡丹而不关心与广大百姓生命攸关的农桑。但作者无回天之力,只能无可奈何地呼喊:“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作者对皇帝的褒奖,只是一种类似辞赋中的说反话而已。

《赏牡丹》赏析3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花事之盛,应该始于唐朝。直到唐末,在人们的印象中,牡丹仍然是“万万花中第一流”。连和尚归仁也作诗说:“天下更无花胜此。”宋代周敦颐则概括地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直到梅花的声誉崛起以前,牡丹一直被人们当作国花看。难怪唐代诗人们那么喜欢讴吟牡丹呢。

  在唐代众多吟咏牡丹的诗人中,有一位洛阳的大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写洛阳的名花,自然更多了几分钟爱。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四句诗评赏了三种名花,有强烈的主观感情和鲜明的时代、地方色彩。如果说,对芍药与荷花的'评价纯属诗人自己的感想,未必能够获得多数人的首肯,那么,对于牡丹的评价,却完全符合当时的风尚潮流,说出了当时人们的心声。“国色”是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定位,也为后人所接受和沿用。正因如此,人们没有必要和诗人争论芍药是否“妖无格”,荷花是否“净少情”。相反,人们从这些评议中,还可以进一步看到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体会到诗人赞赏牡丹除了姿色超群以外,还具备了高尚的品格。

  四句诗,褒贬了三种名花,贬是为了褒,贬中含有褒,贬与褒都合乎分寸。诗人为了褒扬牡丹,对芍药与荷花都有些贬抑。然而说芍药时用了“妖”字,妖是艳丽的意思,是褒词。说荷花时用了“净”字,净指洁净,这是沿用了屈原的评价。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这是合乎情理的。由于在人们心目中,芍药与荷花都是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名花,诗人不能为了突出牡丹便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尤其不能把它们令人喜爱的优点全都抹杀,只有这样对牡丹的更高赞美才能立于可信之地。

  同样,诗人赞美牡丹也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除了别出心裁地借用“国色”一词加以高度概括外,“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句,简直就是对当时京城*俗的实景再现,令人玩味再三,仍感无穷。


《赏牡丹》赏析合集五篇(扩展2)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5篇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 1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翻译/译文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赏析/鉴赏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 2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翻译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

  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赏析二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点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点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参的《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陈与义这首诗很明显受到岑参诗前两句的影响,但岑诗是怀乡,陈诗却凝聚着国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诗末句以花前独立蒙浑而出,包涵无限,这样写法,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元稹《智度师》诗:“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诗写一位在战场上立功的老将,晚年出家为僧,站在天津桥上,没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业绩,只好目送夕阳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师无限心事。陈与义的诗手法与元稹相同,一是写己,一是写人,都表现得很蕴藉深至。

  鉴赏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诗人的家乡洛阳是有名的牡丹之乡。从金兵入侵中原,诗人避乱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异乡见到了故乡的名花。诗人感慨万千,国家局势的动态和个人身世的飘零使诗人以牡丹为题,抒发了自己真挚强烈的伤时忧国之情。诗作苍凉悲感,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全诗自然流畅,“用诗深隐处,读者抚卷茫然、不暇究索”(楼钥《简斋诗笺叙》)。葛胜仲所谓陈与义晚年“赋咏尤工”(《陈去非诗集序》),确非虚语。除《牡丹》诗外,陈与义还有另外一首咏物名诗《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两首诗所咏之花虽异,而情怀、笔法皆同,都是写“名花苦幽独”的伤感,表现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失意之情。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 3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翻译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

  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

  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

  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

  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

  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

  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

  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

  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常。

  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

  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

  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

  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

  担心太阳晒损娇姿,张起帷幕遮取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来天,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

  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

  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

  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

  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注释

  绽:裂开。此指花开。

  红玉房:指红牡丹花瓣。

  英:花瓣。

  灿灿:光彩鲜明耀眼。

  绛:深红色。

  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兰麝囊:装着兰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琪树:神话中的玉树。

  间:更迭。

  随:任凭。

  比方:比较。

  石竹:草名,开红白小花如铜钱大小。

  芙蓉:荷花。

  芍药:观赏植物名,花大而美。

  寻常:*常,*凡。

  王公与卿士:古时封爵,有王,有公,又论品阶又有卿、大夫、士。

  游花:外出赏花。

  冠盖:帽子与车上的帷盖。此朝中的达官贵人。

  庳车:指一种轻便灵巧的车子。

  软舆:软座轿子。

  细马:良马。

  卫公宅:唐李靖封卫国公,其宅多植花木。

  西明寺:唐时玩赏牡丹的胜地。

  三代:这里指夏、商、周。

  文胜质:此处意为人们喜尚文采胜过了喜爱事物质朴的本性。

  有渐:有所加剧。

  元和天子:指唐宪宗李纯。

  恤下:抚恤下民。动天,感动了上天。

  造化:大自然。

  卿士:古官阶有公、卿、大夫、士。这里泛指朝中官员。

  稼穑:指农事。

  赏析

  诗人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完成了这首有名的乐府诗。先以文彩艳丽的笔法描绘了牡丹妖艳迷人的姿色。继写由于牡丹的妖艳而引逗出卿士赏花的狂热场面。然后笔锋一转,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华不重实的流弊,由来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没有采取直接抨击卿士的办法,而是采取一种委惋的方式,说“卿士爱花心”是由于“牡丹妖艳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来减却牡丹的妖艳色,削退卿士的爱花心。最后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忧稼穑”的主张。白居易提倡天子与卿士关心农业生产的主张值得肯定。

  开始四句从正面极写牡丹的艳丽之态:黄色的花蕊,红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联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牡丹 灿烂辉煌。“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这四句意思是:牡丹初开似锦绣的身段,光辉照地,香气四溢。仙人的玉树,王母的桃花都无法相比。“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以上四句意思是:夜露的滋润,朝阳的照耀,使牡丹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展示着美丽的娇态。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浓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这几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华丽、高贵、娇美的牡丹超凡脱俗,与那些杂卉乱花不可相提并论。比方即比拟。比起牡丹,这两种花都显得太细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写王公贵族狂热地赏玩牡丹, 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艳引逗着王公卿相,贵族公主,豪家儿郎,穿着漂亮,乘坐着轻便舒适的车马终日赏玩。“卫公宅”以下八句:继写牡丹盛开时赏花的盛况。这里用一“闭”字。写尽了王公贵旋倾家出动赏牡丹的情景。又用一“开”字,写尽了牡丹开处皆有人的情景。“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谷雨前后开,从开至谢,一般为二十来天。花开花落,仅仅二十来天,在这一年一度的花开时节,满城的人看花。就好象发狂了似的。“三代”以下四句:议论时弊,进入主题。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这四句的大意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后,浮华胜过了质朴,时人都重视虚华而不重视质实。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这种流弊并非抬自今日,而是由来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关心农业生产.由于他怜悯老百姓感动了神灵,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里的谷子长出了九穗。但是群臣不关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里很寂寞,无人前往问津。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真是祥瑞的征兆,但是这些却无人理会,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这是对皇帝的颂扬欢捧。“无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点明主题。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层统治者狂热地赏玩妖艳的牡丹而不关心与广大百姓生命攸关的农桑。但作者无回天之力,只能无可奈何地呼喊:“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作者对皇帝的褒奖,只是一种类似辞赋中的说反话而已。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 4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翻译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

  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注释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阶:台阶。

  残:凋谢。

  明朝:明天。

  衰:枯萎,凋谢。

  红:指牡丹花。

  把火:手持火把。

  萎红:枯萎的花。

  离披:纷纷下落貌。

  破艳:谓残花。

  晴明:一作“晴天”。

  飘零:凋谢;凋零。

  赏析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这组诗第一首却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那还是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第二首诗自注说是写在“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两首诗的题材完全一样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却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来唯有两枝残”,是硕果尚存,而这一首却已是败蕊残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简直有点惨不忍睹了。诗是这样开头的:“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当牡丹盛开之时,当然不会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过后,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萧瑟、花瓣飘落、随风飞散之际,就不会有人前来赞赏她曾有的富贵妩媚,或者关注她如今的凄凉处境。白居易用两个字“寂寞”,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这其间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怅”领起,说的是白居易惜花的无奈感受,这一首用“寂寞”开篇,点出了落花的冷落处境。这是一种真正护花使者才会有的境界,而绝不是那些附庸风雅、追随时髦者所能想象和体会的。咏物诗写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是在借咏物而言志了,也许世界上什么时候都不会缺少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却往往是无人喝采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来的两句诗,“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种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先说哪怕在是风和日丽的情况下,开败的牡丹随风飘落也会令人感到无比惆怅,进而强调眼前所见,当初在枝头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靥迎人的花瓣已经不但开败,“何况”又纷纷“飘零”在风雨过后的“泥土中”,那种惨状,那份凄凉,只要是有一分爱花的心思,哪怕是石头人见了也要落泪了,更不要说白居易面对此景又该做何感想了,这实在是他无从表达也不忍明说的。诗歌也就在这种让人不忍卒读的情绪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组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居易的诗写得更加�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轼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像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因此,当读者陶醉在李商隐、苏轼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赏析 5

  赏牡丹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翻译/译文

  译文

  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C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注释

  1.赏牡丹:这是诗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赏牡丹诗。全诗围绕一个“赏”字,写自己看牡丹时的审美感受。

  2.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名价犹声价。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按:唐人嗜牡丹,到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此风尤盛。

  3.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唐韩愈《早春呈张水部》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花柳满皇都。”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4.香遍:香满。苓�(líng):《全唐诗》作苓菱。唐人认为苓即荷花。唐人李善《文选注》云:“苓,古‘莲’字。”汉代枚乘《七发》云:“蔓草芳苓。”言其以芳香著称。菱一名芰,与荷花同是芳香花卉,有词牌《芰荷香》可证。此句谓牡丹花香四溢,使苓�C相形见拙,羞愧欲死。[2]

  5.红烧:花色红艳如火。踯(zhí)躅(zhú):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见《本草纲目》卷一七。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高枝濯濯辛夷紫,密叶深深踯躅红。”

  6.软光:柔和的光泽。细脉:犹言气脉。此句写牡丹的韵致。 脉在古文中解释为似血管一样连贯成系统的东西。参考历代诗文,细脉多实指细水流,这里翻译为细水流或能做一说,但是结合全篇来看,这里应该诗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细脉指牡丹的枝干更合适一些。

  7.妖色:艳丽姿色。白居易《牡丹芳》诗:“减却牡丹妖艳色。”暖:原缺,据*本、《全唐诗》补。鲜肤:鲜指新而华美。鲜肤指娇嫩美丽的肌肤。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8.蕊:原作叶,据《全唐诗》作蕊。攒金粉:碎蕊细聚如金粉状。韩琮《咏牡丹未开者》诗:“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秀囊。”

  9.含棱:翻卷的花瓣。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

  10.“好和”句:写牡丹的花香,可以熏染御衣。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宋书・恩幸传序》:“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11.“堪画”句:写牡丹的丽质如美人,可以画成选入宫中的美女图。

  12.晚态:写将谢的牡丹花的花态。愁新妇: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妇。

  13.残妆:写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望病夫:像鬓钗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

  14.知个数:个代指“这”或“那”,个数指道理,和起来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这里谓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

  15.赏:*本作贵。斯须:片刻、一会儿。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变故在斯须。”

  赏析/鉴赏

  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C是传说中的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颜色红艳的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枝干为柔光所笼,而花朵被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前句描写牡丹纤细的枝干姿态和气质,后句则以美女嫩肤为比喻写牡丹的花朵的质感,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牡丹花的娇美。随后,作者用大量比喻,描写牡丹花的细节。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用缕缕红流苏来比牡丹翻卷的花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好和”句,以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香气可以熏染御衣,姿态可以描画入宫图,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

  随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牡丹的晚态和凋零,用哀愁的新妇,望着病夫的女子,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从写牡丹之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这时作者发出感慨,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儿吧。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中之所想。

  最末,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借凋零写惜花非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亦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而尽管王建的牡丹诗同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花开写到花落,借对情感的把握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景当中。诗作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王建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就是写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京城长安盛行赏牡丹之风俗,“家家*为俗,人人迷不悟。”文人墨客也多以牡丹为诗料吟咏,此诗便是其中一篇。诗中有“皇都”一句指明写作地点在长安,而王建虽出生于京畿所在关辅之地,但其成年后便离开京城很长一段时间,故诗作写作的时间应大约是在其中晚年回到京城附*任职时所作。而王建有《同于汝锡赏白牡丹》诗,其与于汝锡相识也是在其任职召应县丞之时,也可佐证此说。此诗约略作于宪宗元和七年(813年)归京之后,而细不可考。


《赏牡丹》赏析合集五篇(扩展3)

——咏牡丹原文、翻译、赏析 (菁华3篇)

  咏牡丹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翻译/译文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可笑牡丹花大得像斗,却什么也不能作,不过白白长一条枝子。

  注释

  ⑴咏牡丹:亦指王随,王曙作。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⑵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

  ⑶斗大:大如斗。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周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下:“不能如介子定远辈,投笔立功,勒铭燕然,以博取斗大悬肘之印。”

  赏析/鉴赏

  王溥的这首诗之所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直觉印象,是他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题目用“咏”,先顺从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读者,诗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是要歌咏它。读者乍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多矣,王溥难以说出什么新的东西。这样想着,就好奇地往下读,结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诗人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这回晾晾牡丹的底吧:花朵真大呀!大得无法形容,好像人们喜欢用“斗”来形容大,那就说她“如斗大”吧。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赞美的。诗人用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至于读者读不读,读懂读不懂,认同不认同就不是诗人的事了。

  原文: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

  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注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原文:

  咏牡丹

  宋代: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译文: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

  注释: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sāng)叶虽柔解吐丝。

  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

  堪(kān)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斗大:大如斗。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

  赏析:

  这首《咏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这首诗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诗人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而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

  题目用“咏”,先顺从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读者,诗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是要歌咏它。读者乍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多矣,王溥难以说出什么新的东西。这样想着,就好奇地往下读,结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诗人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赞美的。诗人用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至于读者读不读,读懂读不懂,认同不认同就不是诗人的事了。


《赏牡丹》赏析合集五篇(扩展4)

——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咏牡丹

  陈与义〔宋代〕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及注释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注释

   一自:自从。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一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赏析二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诗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诗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然游故地,然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

  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上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上,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岑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岑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上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诗强烈的感受。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参的《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陈与义这首诗很明显受到岑参诗前两句的影响,但岑诗是怀乡,陈诗却凝聚着国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

  诗末句诗上前独立蒙浑而出,包涵无限,这样写法,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元稹《智度师》诗:“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诗写一位在战场上立功的老将,晚年出家为僧,站在天津桥上,没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业绩,只好目送夕阳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师无限心事。陈与义的诗手法与元稹相同,一是写己,一是写人,都表现得很蕴藉深至。

  在这首诗里,诗人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自己才能然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诗人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鉴赏

  借咏牡丹以走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甫,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甫,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走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甫,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甫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诗人的家乡洛阳是有名的牡丹之乡。从金兵入侵中原,诗人避乱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异乡见到了故乡的名花。诗人感慨万千,国家局势的动态和个人身世的飘零使诗人以牡丹为题,抒发了自己真挚强烈的伤时忧国之情。诗作苍凉悲感,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全诗自然流畅,“用诗深隐处,读者抚卷茫然、不暇究索”(楼钥《简斋诗笺叙》)。葛胜仲所谓陈与义晚年“赋咏尤工”(《陈去非诗集序》),确非虚语。除《牡丹》诗外,陈与义还有另外一首咏物名诗《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两首诗所咏之花虽异,而情怀、笔法皆同,都是写“名花苦幽独”的伤感,表现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失意之情。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翻译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

  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赏析二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点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点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参的《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陈与义这首诗很明显受到岑参诗前两句的影响,但岑诗是怀乡,陈诗却凝聚着国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诗末句以花前独立蒙浑而出,包涵无限,这样写法,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元稹《智度师》诗:“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诗写一位在战场上立功的老将,晚年出家为僧,站在天津桥上,没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业绩,只好目送夕阳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师无限心事。陈与义的诗手法与元稹相同,一是写己,一是写人,都表现得很蕴藉深至。

  鉴赏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诗人的家乡洛阳是有名的牡丹之乡。从金兵入侵中原,诗人避乱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异乡见到了故乡的名花。诗人感慨万千,国家局势的动态和个人身世的飘零使诗人以牡丹为题,抒发了自己真挚强烈的伤时忧国之情。诗作苍凉悲感,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全诗自然流畅,“用诗深隐处,读者抚卷茫然、不暇究索”(楼钥《简斋诗笺叙》)。葛胜仲所谓陈与义晚年“赋咏尤工”(《陈去非诗集序》),确非虚语。除《牡丹》诗外,陈与义还有另外一首咏物名诗《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两首诗所咏之花虽异,而情怀、笔法皆同,都是写“名花苦幽独”的伤感,表现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失意之情。

  原文: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

  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注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赏牡丹》赏析合集五篇(扩展5)

——赏牡丹的作文实用10份

  前几天,奶奶带着我和妈,爷爷,姥姥去山东菏泽看牡丹。

  我比较喜欢坐火车。我们一大早就赶往火车站去坐火车了。虽然起的很早,一路上我在车箱里,看着车窗外心里特别高兴。经过三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达菏泽站。下了火车就有直接到牡丹观赏地方的车,很快我们就到了牡丹园。一进园,哇塞!好多好多的花呀!有红色的,红的就象太阳一样,火红火红的。有白色的,奶白奶白的就象牛奶一样。有绿色的,不是太绿有点象绿豆心里面的一样浅浅的绿。有黄色的,金黄金黄的。有黑色的,紫黑紫黑的,*看有点紫,远看就象黑色的。有紫色的,还有双色的。我就不再一一介绍了。听导游讲这儿花的颜色是最全的,比洛阳的花色品种还要齐全。尤其是黑色和绿色的.其它地方根本就没有。还有进园前面有四个花坛,听导游介绍说,为什么要把这四个花坛单独分开呢?因为这里面都名贵的花色品种,是当年慈禧太后相中的,比较好的品种,所以才种在园里的大门口来吸引游客的。噢!原来山东菏泽才是牡丹的发源地呢。

  以前,我们都要到河南洛阳去看牡丹花。可今年不用出家门就能看到芬芳艳丽的牡丹花了,这个地方就是位于我们县城西南的骏马岭公园。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还有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从骏马岭公园东门进入,走到公园的东南角时,看到一片片五颜六色的牡丹花。据公园管理人员介绍,这样的牡丹花约有十几亩大的面积,共有五十六种,颜色非常多,有紫色、有白色、有粉色、有淡粉色等等。它们形状各异,有的花瓣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有的花瓣是一小片一小片的;有几丛是小骨朵,含苞未放;有的好像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还不时伸懒腰,打着哈欠;有的扭动着身子,好像在跳肚皮舞。这些牡丹花群芳斗艳,各不相让,一个比一个开得漂亮。登高远眺,眼前如同花的`海洋,姹紫嫣红,缤纷绚烂。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相机拍下了这迷人的景色,以作纪念。这些牡丹花把骏马岭公园装点的五彩缤纷,芳香怡人。它们吸引着许多市民前来赏花,把骏马岭公园围得水泄不通。

  啊,这美景真让人流连忘返,在爸爸、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今天是周末,天气晴朗,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洛浦公园看牡丹花。

  到了那里,我们越往西走牡丹花就越多,清香袭人。在花坛的南边是一片红色的牡丹叫“洛阳红”,北边是一片白色的牡丹叫“凤丹白”,这里的人很多,有的.赏花,有的在花丛中照相,还有的人在画牡丹,我还看见好几个外国人也在赏牡丹。爸爸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连外国人都知道,每年的牡丹花会都有很多外地的游客来洛阳赏牡丹..........

  我望着牡丹觉得它越看越好看。

  牡丹花富丽华贵,雍容典雅,一直被人们推崇为花中极品,有国色天香之美誉,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百花争艳的四月,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我特地去濮上园观赏牡丹,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濮上园的牡丹园大约有牡丹60多个品种,400余株,牡丹有荷花型、菊花型、绣球型和蔷薇型4种花型。我走进牡丹园,各色各样的牡丹映入眼帘,牡丹如火的红、玉骨冰心的白、流霞绚烂的粉……在这众多颜色中,我最喜欢白里透粉、粉中有白的绣球型牡丹,碗口大的花冠在翡翠般晶莹透亮的绿叶衬托下显得无比富丽华贵。看着这些花朵,我顿感神清气爽,禁不住碰碰这朵、摸摸那朵,仔细观察

  着层层叠叠、十分均匀的花瓣,牡丹花的花蕊都是金黄色的,不断引来辛勤的蜜蜂在花丛中钻来钻去,采蜜忙碌。

  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我不禁俯下身子、闭上眼睛贪婪地吸着牡丹散发的芬芳,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里。对于牡丹的美,人们观赏的方法各有所异:有的用眼睛一睹牡丹的娇

  艳;有的用鼻子嗅牡丹的芳香;有的用画笔描绘出牡丹的`富贵;而我则用相机把牡丹所有的美尽收眼底……

  这时,天空飘落起绵绵细雨,更显现出牡丹的娇艳,各色的花瓣上衬托着晶莹剔透的水珠,真是美不胜收!这时吹来一阵微风,几片牡丹花瓣随风洒落,我不由得想起了陆游的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句子,牡丹的幽香仿佛更浓了!

  赏,一定要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才好!

  我有很长一段日子,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花儿。的“此花开尽更无花”,太霸道;的“露冷风清香自老”,太孤僻;玫瑰的“玫瑰刺绕枝”,太尖锐……她们都是美的,却永远和我隔着一段距离。

  在我看来,她们仅仅只是花,各具风韵,但终是缺少一颗敢于展示自我的心和放下戒备大大方方的态度。

  直到,我认识了牡丹,认识了花中真正的王者。

  站在菏泽牡丹园的门口,偶然邂逅的清风把牡丹浓郁的香迎面送来,那是一股怎样沁人心脾的香啊,好像尽心调配好又酝酿了许久,却还有自然的气息和活力的味道。霎时,那香气就染的到处都是,缕缕钻进了我身体里的各个角落。那牡丹,一定花是香的,叶是香的,茎是香的,连灵魂也溢满了香。

  “佳人未见香先闻”。

  好不容易,我见到了她们娇好的容颜。牡丹是富家小姐,总是浓妆艳抹的,全部都是亮丽的色彩,端庄的红,绚烂的粉,活泼的绿,甚至还有神秘的紫。含苞欲放的,是包裹严严娇羞的闺秀。嫣然绽放的,是灿烂微笑的脸庞。花心金灿灿的黄,外面是拥抱在一起的瓣儿,层层叠叠,宛若锦衣华服。好一个“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的心,都美的醉了。牡丹花开,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是妖娆的,是妩媚的,是张扬洒脱的,是另人目不暇接的!风情万种,都浸入骨子里了。她不在角落里孤芳自赏,也不娇气的退避阳

  光,更不长满尖刺拒人千里之外。她骄傲的展示着,炫耀着——“这个世界,因为我的.绽放而美丽,我的生命因为用心绽放而精彩”!

  每一朵牡丹都是尽心尽力的开着,作为一朵花,她们认为,自己是王者,自己魅力十足,自己不甘落寞,自己定要精彩。于是我们的眼前一片姹紫嫣红。

  我最喜欢的是那正红色的牡丹。像血、像火、像浓浓的彩霞。再好的画师也涂抹不出如此艳丽的色彩,浓厚的色彩,大气的色彩。那一旁的芍药,尽管借去了牡丹的倾国容貌,也借不走牡丹的名门豪气。

  望着牡丹淡定从容,雍容大气又生机勃勃的笑容,我仿佛一下探测到了她的心。即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生活态度。既然我们有一次绽放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的绽放一次自己呢?既然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为什么不去争取一次呢?既然可以走上舞台骄傲的展示自己,为什么要胆怯惧怕瑟缩落寞呢?阳光越是炽热,就笑的越是灿烂,牡丹永远都那么精神,那么欢喜,那么霸道的“年年长占断春光”!

  我与牡丹对视,莞尔一笑!

  今天下午,妈妈带我和姐姐去戚城公园观赏牡丹。听妈妈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由于花大色艳、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被称为“花中之王”。

  到了牡丹园,我们首先看了牡丹园的介绍,我们这儿的牡丹也有好多品种呢,有“首案红”、“紫二乔”、“姚黄”、“赵粉”、“青龙卧墨池”、“美人红”、“罗汉红”、“海云紫”等等。再看那一朵朵各色的.牡丹花,争奇斗艳,好像在向人们展示自己最美的身姿,漂亮极了,真不愧是“花中之王”啊!

  水上公园坐落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以东,联盟路以南,占地38公顷,是游玩、踏青的好去处。

  公园内有仿造的沧州铁狮子,有“山”字形的古中山国标志,有仿真赵州桥……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从进入四月以后,水上公园聚集了比*时多几倍的市民,因为园内的牡丹正竞相开放。这个周末我有幸一睹牡丹的风采。远远望去,粉色、黄色、紫色、白色融合在一起,就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打翻了调色盒。随着人群,我慢慢地向牡丹靠*。白色似玉盘、紫色似宝石、粉色似彩霞……各色各样的.牡丹花绽放在眼前。支撑在翡翠盘中的硕大的花瓣一层一层地重叠在一起,托着嫩黄色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暖风拂过,阵阵花香袭来,仿佛沐浴在香海当中。这让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古以来牡丹就为人们所喜爱,它雍容华贵、富丽端正是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牡丹花更有“焦骨牡丹”的美誉。相传一年冬天,武则天下旨令百花齐放,以供其观赏。次日,群花争艳,唯有牡丹依然凋零。武则天大怒,火烧牡丹,贬至洛阳,结果焦黑的牡丹却开出了艳丽的花朵。

  我爱牡丹的多姿,更被它凛然正气和不屈于权贵的精神所折服。

  春天,百花盛开,群芳争艳,小家碧玉的桃花,娇柔;傲然开放的玉兰,大气;千姿百态的海棠,婉约……“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得到刘禹锡这样赞美的赛诸花,名叫牡丹。而今天,我、同学小茹,还有妈妈一起慕名来到东坡公园赏牡丹。

  刚走进公园,一阵风吹过,我就闻到了那牡丹的淡淡的的清香,让人一下子就把心中的烦闷忘却了。牡丹花色繁多:白色的,似白玉;黄色的,赛黄金;绿色的,如翡翠……牡丹的花期十分短暂,不像夹竹桃一年开三季,它只能在春天绽放短短的十几天。牡丹有高贵艳丽、雍容华贵的姿态,因此,也常常被象征着幸福美好、繁荣昌盛。

  放眼望去,只看见那一朵朵在绿叶丛中摇曳的花儿,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姿态,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特点。有的刚刚露出一个花骨朵儿,就急切地想要绽放自己美丽的身姿,鼓鼓的,饱满地马上就要破裂似的;有的`含苞待放,微微展开几片花瓣,显得娇嫩可爱;有的已经完全怒放,独特的花香,蜜蜂很快被吸引住了,赶忙叫着伙伴来采蜜;有的花朵开始凋谢了,却一点没有减少她的风采,就像谢幕前,那依旧美丽地微笑……

  一阵微风拂过牡丹的“脸庞”,宛若一位少女,穿着多姿多彩的衣裳,在阳光下摇曳着,尽情地翩翩起舞……五颜六色,相交辉映,不知道哪一位画家,能描绘出她那俏丽的脸庞?不知道哪一位诗人,能咏诵出她那倾城的国色?

  绿牡丹,是比较少见一个品种,微微泛着一点淡青色,像刚刚长出来的豆瓣,因此人们也称她为豆瓣牡丹。走*细看,嫩绿的花瓣还有点透明的感觉,撒下水,水珠在花瓣上盈盈欲滴,晶莹剔透,没一点瑕疵。花蕊是黄色的,被花瓣紧紧包裹着,互相依偎着。

  传说,牡丹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呢!相传在武则天做皇帝的时代,她号令百花齐放,给她观赏,天命难违,很多花都陆陆续续开放了,只有牡丹坚强不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从故事中,我看到了牡丹花娇艳的背后,还有昂而不屈,傲然天地的气节。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虽然,我们这里不是京城,但是牡丹花开的时候,依旧吸引了老百姓们争相去一睹牡丹的风采。那么,就让我借牡丹的花团锦簇,祝愿我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牡丹——百花之王,也是我国的国花。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写过《牡丹》这首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所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牡丹是最合适不过了。听说东坡公园举办第三届牡丹花展,我便随爸爸妈妈去赏牡丹。

  一走进公园,哇!游人可真多呀!他们有的在照相,有的在闻一闻牡丹的花香,还有的在给别人介绍牡丹花的品种,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也迫不及待地观赏起来。只见有大红色的“状元红”;粉白色的“金谷春晴”;黄色的“金晃”;还有红黄两色镶嵌的“二乔”……她们耸立在绿叶中,显得格外娇艳。我被牡丹的美丽深深地征服了!

  虽然我们看到了品种繁多的.牡丹,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看见传说中的绿色、黑色的牡丹。明年春天,我要早日再来,一定要观赏到珍贵的品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今天,妈妈带我去王城公园赏牡丹。我刚进王城公园的门,就看到鲜艳的牡丹花了。那里人山人海,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都来王城公园赏牡丹。

  牡丹花花朵硕大无比,有紫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黄色的,还有墨绿色的,非常美丽。我看到王城公园牡丹花的旁边有一些桃花,非常好看。

  我为洛阳有这么美的景色而骄傲,为我是洛阳人而自豪!


《赏牡丹》赏析合集五篇(扩展6)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赏牡丹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原文: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简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创作背景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创作背景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原文: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翻译: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赏牡丹》赏析合集五篇(扩展7)

——元宵赏灯合集5篇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二,奶奶带我到中山公园去赏灯。中山公园人山人海,一座座花灯流光溢彩,犹如满天的星星洒落在人间,给寒意未尽的公园增添了几丝春意。

  观灯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先来到了大草坪,里面有一个名叫“神六飞天”的灯,那是一艘神舟六号火箭,底下都是云朵,上面有两个穿着漂亮衣服的神仙,我想:他们应该是在神六火箭到天上游玩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大湖,湖里有一个北京xx年奥运福娃灯,灯的“头”上有一个奥运五环,下面是五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真是玲珑可爱。再往前,看到一条身子用几万朵菊花做的龙,龙爪做得很像,好像要来抓我一样,龙的嘴巴里有一颗晶莹剔透的珠子。最后,我们来到了游乐园里的“昆虫世界”灯区,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昆虫,有螳螂,有甲壳虫,有蜻蜓,有蜜蜂,有蚂蚁,还有蜗牛,简直惟妙惟肖……

  中山公园的灯各种各样,而每一座灯展里都会表达一个深刻的内涵,那精致漂亮的花灯是灯展工作人员智慧的结晶,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元宵节那天,我们学校开展了赏花灯活动。

  老师们把大家制作的花灯精心地布置在学校的连廊上。课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赏花灯。

  一到连廊,我们仿佛来到了花灯的海洋,各种各样的花灯把学校装扮得绚丽多彩,更给元宵节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玲珑剔透的宫灯。它是用小木棒搭成的框架,四周用带有彩色图案的纸粘在上面。灯下还挂着一个红色的中国结,显得特别喜庆。宫灯里放了一个小灯泡,一打开开关,整个宫灯显得光彩熠熠。据说,宫灯可是古代皇宫里才可以有的哟!

  一转身,我又看到了含苞欲放的荷花灯。你看,粉红的花瓣衬托着黄色的花蕊,就像一个小姑娘在阳光下跳舞,甭提有多漂亮了。开关一开,还传来了美妙无比的音乐。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栩栩如生的兔子灯。*时,我可喜欢小白兔了。而这只小白兔就更可爱了。你瞧,一双长长的耳朵竖得特别高,显得精神抖擞。红宝石似的眼睛炯炯有神,正注视着我呢。身体表面覆盖着雪白的绒毛,似乎随时可以跳出优美的舞蹈。特别是那张三瓣嘴微微张开着,似乎在说:小朋友,快来陪我一起玩呀!要是我有这样一只兔子,我一定会爱不释手的

  赏完了花灯,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连廊,真希望学校明年继续举办这样的花灯展啊!

  著名词人辛弃疾曾说:“东 风 夜 放 花 千 树。更 吹 落 , 星 如 雨 。宝 马 雕 车 香 满 路 ,”于是,我们全家浩浩荡荡的来到北江滨,观赏元宵花灯。

  我游览过人才辈出的三坊七巷,玩赏过宁静古朴的东西塔,可从未看见过北江滨的花灯。北江滨的花灯真秀啊,万马奔腾、花团锦簇、童子上学......个个灯组都象征着福州年年高升;北江滨的花灯真美啊,人物造型逼真,金龙威风无比,童子活泼可爱,个个色彩明丽,倒映江中。

  我看见过香港热闹非凡的夜市,观赏过高高耸立的东方明珠,可从没欣赏过北江滨的花灯夜景。北江滨的花灯夜景真静啊,对岸花灯的点点星光隐在水中静得让你以为在看一幅画;北江滨的花灯夜景真奇啊,江水波光粼粼,观灯的人们的脸映在水中,被装有星火的竹筏小舟使人升起无限遐想;北江滨的花灯夜景真深邃啊,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黑宝石,在花灯的簇拥下,显得愈发亮丽非凡。

  这样的水映着这样的灯,这样的灯围绕着这样的水,再加上人影绰绰、花灯琉璃、以及江上那如同黑宝石一般的夜景。真可谓:“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哇!这些灯笼做得好漂亮、好精致哦!我好佩服!”今天,我们的杰作都已经出炉了,我们正在这花灯里畅游呢!

  五彩的花灯被高高地挂在了半空中,闪着耀眼的光芒。美丽的花灯给我们的学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哈哈!我们的手机可真不错,有的做的是羊形的;有的做的是龙形的;还有的做的是飞机形的……多姿多彩,看来我们为了做这个灯笼都花了一番心思呢!当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呆住了,整个人就像一个木头人似的,呆在那儿好长时间都没有劝呢!

  原来,有一个同学把自己的灯笼做成摩天轮的样子,在里面还放了一些精致的小灯笼。我被这盏灯笼给迷惑了,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摸了摸,哦!原来这盏灯笼是用呼啦圈做的,他在呼啦圈的上面套了一些毛毛虫,在里面用纸板写了“摩天轮”三个字,再在里面装饰了一些小灯笼,这样的话,一个大型“摩天轮”就“出炉”了。

  看着这位同学做的漂亮灯笼,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自己做的灯笼,两个灯笼一对比,就出现了一些差距。我做的灯笼上面的布有些皱,这样一来,我的灯笼就显得比较旧,他的灯笼上面因为装了毛毛虫的,所以往半空中一看,就学得银光闪闪的,非常引人注目。不过,我相信,只要能学到人家做灯笼的方法,我以后一定会做出比他这个灯笼还要好看的!

  啊!这些凝聚着我们崇真楼小朋友智慧的灯笼,你们可真美啊!我喜欢今年的赏灯会!

  星期日那天,爸爸、妈妈带着全家人一起去看灯会。

  来到了会场,爸爸把车子停在一个很大的停车场,排队等“接驳车”。上车时,工作人员还不断提醒:“回来时记得坐三号回来喔!”真亲切。

  走在街上,真是热闹,人山人海的游客把老街挤得水泄不通。一听到店家热情的叫卖声,肚子咕噜咕噜的饿了起来,一下子吃蚵仔煎、一下子吃起马铃薯,还买了那里的名产牛舌饼和包子。

  到了花灯展示区,有好多漂亮的花灯、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撩乱、目不转睛的,里面有龙、鹿、乌龟、多啦A梦、海绵宝宝、蜜蜂、马等等,各个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样。我最喜欢龙的主灯,因为它的颜色千变万化,光彩夺目,美丽极了。

  晚上六点三十分主开灯仪式时,现场锣鼓喧天,司仪带领民众倒数,大家都非常期待把相机对准主灯,留下美好的回忆,当龙的主灯点亮时,大家惊声欢呼,一时间光彩夺目,让人目炫神迷。主灯三百六十度旋转,五光十色真是精采。

  今年的花灯非常美丽又精采,这是一趟美好的旅行,真是不虚此行。


《赏牡丹》赏析合集五篇(扩展8)

——滁州西涧赏析合集五篇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怜:爱。

  4.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野渡:郊野的渡口。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 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 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 的心情。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 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 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 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 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七言绝句《滁州西涧》注释

  独怜幽草涧(jiàn)边生,上有黄鹂(lí)深树鸣。 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dù)无人舟自横。 春潮:春天的潮汐。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

  唐代七言绝句《滁州西涧》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滁州西涧》,欣赏这首山水诗的名篇。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西涧雨景,野趣盎然。春暮的涧边,碧草萋萋,绿荫处处,与丽春花时相比,别有一番清幽之美。这自生自荣的幽草,这惹人诗思的清景,深得独步涧边的诗人的爱怜;芳华自落、暗碧渐笼的深树中传出的几声莺啼,更增添了心头的宁静感。天色渐晚,一阵簌簌的风声过后,密集的雨点穿林打叶而来。骤雨扑向西涧,春潮和着暮雨急速上涨。荒郊渡口,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时横时直,悠然空泊,载着满川风雨,一任春潮汹涌......

  本篇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诗里写的虽然是*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言绝句。韦应物滁州西涧译文及其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注释】

  第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第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在滁州县城西。据欧阳修说,西涧无水,大约在宋时即已淤塞。

  第3、怜:爱怜。

  第4、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第5、黄鹂:即黄莺。

  第6、深树:树丛深处。

  第7、野渡:荒僻的渡口。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韦应物(737-约789),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玄宗时,曾在宫廷中任“三卫郎”,后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作品有《韦苏州集》。

  这首诗是作者在任滁州刺史任上所写,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诗人暮春郊游之所见所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的是春光明媚的晴天白日所见所感。胜春时节,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芳草萋萋,甚是钟爱,因而才有“独怜幽草”。

  “幽草”虽然不及妩媚娇艳鲜花,但它那既不甘寂寞,又不趋时悦人的品格,恰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独怜”一词,感****彩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古之贤人常以花草自喻,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说,当与“独怜幽草”异曲同工。如果说“独怜幽草涧边生”写的是静景,那么“上有黄鹂深树鸣”则写的动景。树丛深处莺啼婉啭,显然是在说明那一天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是个响晴天儿。

  另外,草是“幽”的,“黄鹂”是在“深树”婉转啼鸣,一静一动,一幽一鸣,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艺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集中笔墨写荒津野渡傍晚阴雨是的景色。在这里,作品笔锋一转,与上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上文是涧边“幽草”茂盛,“深树”“黄鹂”啼鸣,好一派明媚春光;而此处无人的“野渡”原本小舟“自横”,却又偏偏赶上“晚来”“春潮带雨”,给人的感受可想而知。

  不过诗人要表现的情怀并非悲凉和伤感,细细品味,不难看出“春潮带雨晚来急”从某种程度上却又渗透着某种希望与寄托,“野渡无人舟自横”之“自横”也有自爱,自赏意蕴

  这首在结构安排上对比鲜明,别具匠心,在感情表达方面也不乏独到之处。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环境鲜明、欢快而又幽深、宁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构成典型环境,与下文形成因果关系;“急”与“自”两字互为照应,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识,把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内心感受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含蓄而又明了。

  原文:

  滁州西涧

  朝代:唐朝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韵译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注释

  ①滁(chú)州:州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滁州、来安、全淑三市县地。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

  赏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