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2022-10-03 00:00:00 阅读答案

《陈情表》阅读答案1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同“悯”,忧伤。

  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终:又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渺小

  D.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土:土地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刘夙婴疾病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臣以供养无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不幸和与祖母相依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B.作者强调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既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

  C.文末以一个降臣的口吻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犬马”“怖惧”“不胜”等语,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语言。

  D.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李密把对祖母的孝情作了大肆渲染,这种“孝”首先是出于政治的考量,并不真诚。

  (4)用“/”给下面这句文言文断句。

  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三曰杀之而尧三曰宥之(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有改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C.当为“拳拳之心”。译文:因此,我的拳拳之心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2)B(A.第一“而”连词,表示递进,第二个连词,表示修饰;B.两个“以”都是连词,译作因为;C,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第一个“所”助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第二个介词,与“为”都表示被动。)

  (3)D.“并不真诚”错,这种孝情既是出于政治考量,同时也是真诚。

  (4)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三曰杀之/尧三曰宥之

  (5)①我因为命运凶险,年幼时就遭遇不幸。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想遵从诏书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参考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陈情表》阅读答案2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大。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节选自《陈情表》)

  乙

  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

  大同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薄,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诸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馀县,不敢*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

  (注)①《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均作李密。②大同:指魏灭蜀。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

  B.则告诉不许告诉:被告知

  C.州辟从事辟:征召

  D.心在色养色养:和颜悦色地奉养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具以表闻以资政殿学士行

  B.则刘病日笃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犍为武阳人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追贼者不敢经界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7.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较为具体地交代了李密年少时的人生遭际,而乙文在这方面的记叙较为简略,这与作者写作意图的不同有关。

  B.甲、乙两文都写了李密多次拒绝**,主要原因是祖母年老,需人奉养,无法分离,表现出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

  C.根据乙文可知,祖母去世后,李密立即入仕,并在担任河内温县令时,帮助当地百姓成功解决了中山诸王烦扰的问题。

  D.甲文重在以“情”动人,所诉之情有“苦情”,有“忠情”,而乙文通过具体的事例突显了李密的“孝”与“贤”。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

  答案:

  15.B

  16.D

  17.C

  18.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

  19.(1)我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单困苦,无所依靠,一直到**自立。

  (2)中山诸王每次经过温县,一定要求供应(物品),当地官吏和百姓都以此为患。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在句子中含义能力。

  B.“则告诉不许”意思是“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所以“告诉”的意思是“报告申诉”。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介词,凭借……的身份。

  B.前一个“则”,连词,表转折;后一个“则”,连词,就。

  C.前一个“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后一个“也”,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D.两个“者”都是代词,表示“……的人”。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立即入仕”错,原文说“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由此可见,李密是在丧期结束后才出来做官的。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以孝闻”作“事祖母”的后置状语,“其”代词,他,代指李密,作后一句的主语,所以在“以孝闻”后断开;“侍疾”意思“侍候、陪伴、护理患者”,为谓语,“其”为主语,“其侍疾”意思是“(祖母刘氏生病)他侍候、陪伴、护理祖母”,“则泣涕侧息”是“侍疾”的状态,意思是“(祖母刘氏生病)他陪侍在祖母身边哭泣”,结构完整,语意独立,前后断开;“日夜”作“不解带”的状语,承前省略主语“其”,意思是“白天夜里他都不曾宽解衣带”,结构完整,语意独立,前后断开;“必过目尝口”为谓语,承前省略主语“其”,意思是“他一定看过尝过”,宾语为“膳饮汤药”,在这里提前,单独成句,以示强调,所以“必过目尝口”前后断开;“本郡礼命/不应”与上一句一样,“不应”为谓语,承前省略主语“其”,“本郡礼命”为“不应”的宾语,提前单独成句,以示强调,所以在“本郡礼命”与“不应”之间断开。

  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侍奉祖母以孝顺闻名,(祖母刘氏生病)他陪侍在祖母身边哭泣,白天夜里都不曾宽解衣带,祖母吃的饭菜,喝的汤药,他必定看过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食用。本郡的召命,全都不去应职。

  故句子可以断开为: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

  1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1)“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病;“不行”,不能走路;“成立”,**自立。

  (2)“过”,经过;“责求”,要求;“患”,意动用法,以……为患。

  参考译文:

  甲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乙

  李宓,字令伯,是犍为郡武阳县人。祖父李光,是朱提太守。父亲早逝,母亲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他。他硏*《春秋左传》,广泛阅览五经,大多有所通*涉猎。他机智敏锐,能言善辩,才思敏捷,文章词采斐然。侍奉祖母以孝顺闻名,(祖母刘氏生病)他陪侍在祖母身边哭泣并且恐惧不安,白天夜里都不曾宽解衣带,祖母吃的饭菜,喝的汤药,他必定看过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食用。本郡的召命,全都不去应职。州里也曾征召他担任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的官职。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听闻他的名声,请求他担任主簿,等到用书信征召他,想跟他见面,他却都不前往。因为祖母年纪大了,(他)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讲学,竖起旗帜教授学生。武帝册立太子,下诏任命(他担任)太子冼马。诏书多次下达,郡县接连逼迫,(他都没有接受官职)。

  等到祖母去世,丧期结束后,皇帝又迁任李密为尚书郎,担任河内温县令。推行道德教导,政治教化严明。太傅钜*侯羊公去世,没有儿子,皇帝让宗子作为世子来继承,时时接受亲戚的吊唁。李宓派遣部下拿着东西,协助应对。中山诸王每次经过温县,一定要求供应(物品),当地官吏和百姓都以此为患。李宓到任后,中山诸王经过温县,(向当地的百姓)征收牛马的饲料和薪柴。李宓引书中记录说:“汉高祖经过沛县,对家乡老幼以宾客之礼相待,乡人供应(给他物品),全然没有受到烦扰。希望明王表达孝思也要遵守先王法则,做事谨戒。本国也要学*效法,且歌且舞,要求烦碎,从来没有听说过。”后来诸王过境,不敢烦扰温县。盗贼骚扰河内郡其余几个县,但都不敢逼*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越过温县边界。

《陈情表》阅读答案3

  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25-27题。(13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5. 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不矜名节 ?除臣洗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④过蒙拔擢

  26.翻译句子:(6分)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27.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何要列举自己多次被征召的事实。(3分)

  七、(13分)

  25.(4分)夸耀;自夸 任命 迫* ④提拔

  26.(6分)略

  27.(3分)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1分,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2分。

《陈情表》阅读答案4

  1、指出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3、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4、选出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A、①生下小孩六个月,父亲离开了他。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

  B、①生下来只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行,孤独无靠,直到长大**。

  C、①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成家立业。

  D、①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 )

  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6、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参考答案:1、C 2、B(古义:“长大**”,今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3、A(①因为 ②因为 ③用 ④而)4、D 5、C 6、B(不是开篇就提出辞官,而是第三段才道出真情。)

《陈情表》阅读答案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除臣冼马 除:革除

  B.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

  C.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B.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 ①臣具以表闻 ②屈贾谊于长沙

  D.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参考答案:

  1. A 除:授予官职。

  2. 【答案】B

  A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对、向;B项,①②都为动词,是;C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凭的身份;D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去、往、到。

  3. 【答案】D

  A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C项,①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离开;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才俊。

  4. 【答案】D D项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是无中生有。


《陈情表》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陈情表》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1)

——《陈情表》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陈情表》阅读答案1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同“悯”,忧伤。

  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终:又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渺小

  D.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土:土地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刘夙婴疾病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臣以供养无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不幸和与祖母相依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B.作者强调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既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

  C.文末以一个降臣的口吻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犬马”“怖惧”“不胜”等语,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语言。

  D.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李密把对祖母的孝情作了大肆渲染,这种“孝”首先是出于政治的考量,并不真诚。

  (4)用“/”给下面这句文言文断句。

  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三曰杀之而尧三曰宥之(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有改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C.当为“拳拳之心”。译文:因此,我的拳拳之心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2)B(A.第一“而”连词,表示递进,第二个连词,表示修饰;B.两个“以”都是连词,译作因为;C,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第一个“所”助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第二个介词,与“为”都表示被动。)

  (3)D.“并不真诚”错,这种孝情既是出于政治考量,同时也是真诚。

  (4)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三曰杀之/尧三曰宥之

  (5)①我因为命运凶险,年幼时就遭遇不幸。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想遵从诏书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参考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陈情表》阅读答案2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大。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节选自《陈情表》)

  乙

  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

  大同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薄,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诸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馀县,不敢*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

  (注)①《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均作李密。②大同:指魏灭蜀。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

  B.则告诉不许告诉:被告知

  C.州辟从事辟:征召

  D.心在色养色养:和颜悦色地奉养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具以表闻以资政殿学士行

  B.则刘病日笃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犍为武阳人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追贼者不敢经界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7.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较为具体地交代了李密年少时的人生遭际,而乙文在这方面的记叙较为简略,这与作者写作意图的不同有关。

  B.甲、乙两文都写了李密多次拒绝**,主要原因是祖母年老,需人奉养,无法分离,表现出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

  C.根据乙文可知,祖母去世后,李密立即入仕,并在担任河内温县令时,帮助当地百姓成功解决了中山诸王烦扰的问题。

  D.甲文重在以“情”动人,所诉之情有“苦情”,有“忠情”,而乙文通过具体的事例突显了李密的“孝”与“贤”。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

  答案:

  15.B

  16.D

  17.C

  18.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

  19.(1)我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单困苦,无所依靠,一直到**自立。

  (2)中山诸王每次经过温县,一定要求供应(物品),当地官吏和百姓都以此为患。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在句子中含义能力。

  B.“则告诉不许”意思是“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所以“告诉”的意思是“报告申诉”。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介词,凭借……的身份。

  B.前一个“则”,连词,表转折;后一个“则”,连词,就。

  C.前一个“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后一个“也”,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D.两个“者”都是代词,表示“……的人”。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立即入仕”错,原文说“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由此可见,李密是在丧期结束后才出来做官的。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以孝闻”作“事祖母”的后置状语,“其”代词,他,代指李密,作后一句的主语,所以在“以孝闻”后断开;“侍疾”意思“侍候、陪伴、护理患者”,为谓语,“其”为主语,“其侍疾”意思是“(祖母刘氏生病)他侍候、陪伴、护理祖母”,“则泣涕侧息”是“侍疾”的状态,意思是“(祖母刘氏生病)他陪侍在祖母身边哭泣”,结构完整,语意独立,前后断开;“日夜”作“不解带”的状语,承前省略主语“其”,意思是“白天夜里他都不曾宽解衣带”,结构完整,语意独立,前后断开;“必过目尝口”为谓语,承前省略主语“其”,意思是“他一定看过尝过”,宾语为“膳饮汤药”,在这里提前,单独成句,以示强调,所以“必过目尝口”前后断开;“本郡礼命/不应”与上一句一样,“不应”为谓语,承前省略主语“其”,“本郡礼命”为“不应”的宾语,提前单独成句,以示强调,所以在“本郡礼命”与“不应”之间断开。

  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侍奉祖母以孝顺闻名,(祖母刘氏生病)他陪侍在祖母身边哭泣,白天夜里都不曾宽解衣带,祖母吃的饭菜,喝的汤药,他必定看过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食用。本郡的召命,全都不去应职。

  故句子可以断开为: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

  1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1)“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病;“不行”,不能走路;“成立”,**自立。

  (2)“过”,经过;“责求”,要求;“患”,意动用法,以……为患。

  参考译文:

  甲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乙

  李宓,字令伯,是犍为郡武阳县人。祖父李光,是朱提太守。父亲早逝,母亲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他。他硏*《春秋左传》,广泛阅览五经,大多有所通*涉猎。他机智敏锐,能言善辩,才思敏捷,文章词采斐然。侍奉祖母以孝顺闻名,(祖母刘氏生病)他陪侍在祖母身边哭泣并且恐惧不安,白天夜里都不曾宽解衣带,祖母吃的饭菜,喝的汤药,他必定看过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食用。本郡的召命,全都不去应职。州里也曾征召他担任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的官职。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听闻他的名声,请求他担任主簿,等到用书信征召他,想跟他见面,他却都不前往。因为祖母年纪大了,(他)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讲学,竖起旗帜教授学生。武帝册立太子,下诏任命(他担任)太子冼马。诏书多次下达,郡县接连逼迫,(他都没有接受官职)。

  等到祖母去世,丧期结束后,皇帝又迁任李密为尚书郎,担任河内温县令。推行道德教导,政治教化严明。太傅钜*侯羊公去世,没有儿子,皇帝让宗子作为世子来继承,时时接受亲戚的吊唁。李宓派遣部下拿着东西,协助应对。中山诸王每次经过温县,一定要求供应(物品),当地官吏和百姓都以此为患。李宓到任后,中山诸王经过温县,(向当地的百姓)征收牛马的饲料和薪柴。李宓引书中记录说:“汉高祖经过沛县,对家乡老幼以宾客之礼相待,乡人供应(给他物品),全然没有受到烦扰。希望明王表达孝思也要遵守先王法则,做事谨戒。本国也要学*效法,且歌且舞,要求烦碎,从来没有听说过。”后来诸王过境,不敢烦扰温县。盗贼骚扰河内郡其余几个县,但都不敢逼*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越过温县边界。

《陈情表》阅读答案3

  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25-27题。(13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5. 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不矜名节 ?除臣洗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④过蒙拔擢

  26.翻译句子:(6分)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27.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何要列举自己多次被征召的事实。(3分)

  七、(13分)

  25.(4分)夸耀;自夸 任命 迫* ④提拔

  26.(6分)略

  27.(3分)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1分,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2分。

《陈情表》阅读答案4

  1、指出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3、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4、选出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A、①生下小孩六个月,父亲离开了他。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

  B、①生下来只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行,孤独无靠,直到长大**。

  C、①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成家立业。

  D、①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 )

  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6、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参考答案:1、C 2、B(古义:“长大**”,今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3、A(①因为 ②因为 ③用 ④而)4、D 5、C 6、B(不是开篇就提出辞官,而是第三段才道出真情。)

《陈情表》阅读答案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除臣冼马 除:革除

  B.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

  C.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B.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 ①臣具以表闻 ②屈贾谊于长沙

  D.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参考答案:

  1. A 除:授予官职。

  2. 【答案】B

  A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对、向;B项,①②都为动词,是;C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凭的身份;D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去、往、到。

  3. 【答案】D

  A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C项,①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离开;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才俊。

  4. 【答案】D D项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是无中生有。


《陈情表》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2)

——《陈情表》阅读答案(精选5篇)

  《陈情表》阅读答案 1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乌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对下面句中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犹蒙矜育 矜:怜悯 B.不矜名节 矜:夸耀

  C.听臣微志 听:听见 D.日薄西山 薄:迫*

  5、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谨拜表以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②与③相同,①与④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②与③相同,①与④相同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下列不能体现“孝心”的一项是

  A.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B.区区不能废远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D.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答案:

  4.C 5.B 6.B 7.A

  8.⑴我受到过分的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

  ⑵我(将来只要)活着就愿意献出生命(为国出力),死了也愿意报答陛下的恩惠。评分标准:共6分,每小题3分。“拔擢”“ 陨首”翻译不正确,各扣1分。

  《陈情表》阅读答案 2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指出各句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

  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5分)

  ②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①我因为命运不济,早年遭到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心愿。

  ②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 答案解析: 【小题1】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陈述自己小时候的情况。②是说晋武帝催促自己上任。⑥是说自己要报道晋武帝的知遇之恩。

  【小题3】

  试题分析:B项:不是开篇就提出辞官,而是第三段才道出真情。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①以:因为;夙:早年;见: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对……怎样;夺:强行改变。句意通顺一分。②拜:授予官职;郎中:古今异义词,官职名;除:授予官职。句意通顺一分。

  《陈情表》阅读答案 3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B.是以区区不敢废远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C.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终日辛勤劳作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密和祖母之间真挚深厚感情的一组是(3分)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④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⑤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⑥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⑥D.①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开篇,作者就举重若轻,只从情事二字上说去,且明说事,暗蕴情。即可避免触犯什么忌讳,又可为辞官不就埋下伏笔。

  B.在这篇《陈情表》中,作者向汉武帝陈述了自己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

  C.结草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说的是晋卿魏武子之子魏颗在父亲死后未尊父嘱,把父亲的宠妾嫁了人,没有殉葬。宠妾的亡父为报答魏颗,在魏颗与秦国打仗时,结草把秦将杜回绊倒,使秦军大败。后遂用结草表示报恩。

  D.本文语言形象而生动,所以后人称赞它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4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分)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2分)

  参考答案:

  5.D6.C7.B

  8.(1)臣从小多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孤苦零丁,直到长大**。

  (2)臣下(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告求不被允许。

  (3)臣(我)怀着像犬马一样禁不住惶恐(不胜惶恐)的心情,特恭恭敬敬地拜呈此表,向皇上陈述以上实情(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陈情表》阅读答案 4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除臣冼马 除:革除

  B.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

  C.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B.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 ①臣具以表闻 ②屈贾谊于长沙

  D.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参考答案:

  1. A 除:授予官职。

  2. 【答案】B

  A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对、向;B项,①②都为动词,是;C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凭的身份;D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去、往、到。

  3. 【答案】D

  A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C项,①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离开;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才俊。

  4. 【答案】D D项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是无中生有。

  《陈情表》阅读答案 5

  1、指出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3、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4、选出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A、①生下小孩六个月,父亲离开了他。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

  B、①生下来只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行,孤独无靠,直到长大**。

  C、①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成家立业。

  D、①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 )

  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6、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参考答案:1、C 2、B(古义:“长大**”,今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3、A(①因为 ②因为 ③用 ④而)4、D 5、C 6、B(不是开篇就提出辞官,而是第三段才道出真情。)


《陈情表》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3)

——《陈情表》说课稿6篇

  一、说教材

  《陈情表》来自人教版第四册的第五单元,第五单元主要讲*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欣赏重点是语言特色和古代散文在叙述中兼以议论或抒情的手法。就《陈情表》来讲,在语言上骈散结合,自然纯粹,在构思上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来看,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1、教学目标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和文体的有关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文词语,背诵文章。

  赏析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以及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把握行文层次,体悟以其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诸多实词和虚词,并进行分类归纳。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分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学生采取的学法是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拟定两个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以后人的评价导入课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整体感知

  1.首先多媒体投影作者及写作背景及文体常识

  2.听读,放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感情。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学生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自己小结。自由朗读课文中,理清文章思路。

  3.归纳每一段的大意

  3、研读赏析:

  问题: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讨论后明确:因为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为了达到奉养祖母的目的,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在“孝”字上大作文章,情辞恳切,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赢得了后世的赞誉。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

  讨论: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个两难的处境中,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李密是怎样化解这个矛盾的?(换位思考、列数字)

  孝:身世凄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报养刘之日短也(情)解决先尽孝

  忠: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理)矛盾后尽忠

  语言的个性鉴赏(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

  4、拓展阅读:

  让学生讨论一下《出师表》和《陈情表》的异同。

  不同:《出师表》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

  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

  四、说板书设计(略)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晋武帝(司马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的亲属]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思考3具体探究

  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思考4品味语言

  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思考5体会写法

  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链接1)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陈情表》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4)

——陈情表说课稿 (菁华6篇)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抒情散文。由晋初散文家李密写成。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阅读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文在*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学*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学*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两个教学重、难点:

  1.学*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其次,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学法:

  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法与合作学*法。

  2.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到抽象情感,以孝行故事作诱导,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法,多思考,多感受。

  最后,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课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和引入新课。

  给学生讲述孝行故事(成语、俗语、典故)引入:"24孝故事""百行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以激发学生学*本文的兴趣,营造学*氛围。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为理解文章作铺垫。作者:李密,晋初散文家。写作背景: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目前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晋武帝为人阴险多疑。李密不得不暂存观望之心。借以祖母生病要人照顾为由,陈孝情,陈忠情,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请求。

  第二部分,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朗读新课,主要是感知整体文章。

  安排学生用五分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创情景,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过程中,以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和缩短与作者心灵的差距的效果。

  第三部分,用20分钟理解文章具体内容,探讨重难点。

  通过两个问题(为何"陈"?"陈"什么?)的设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深入探讨文章的重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是学*重难点。

  第四部分,与学生探讨写作技巧和特色,主要用于后续的学*和写作。

  好的构思,还要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有活力。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进行赏析,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还有那些语句最能流露作者感情的,请找出来体会一下。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筛选、概括、整合的能力。以及学*密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写作技巧和特色,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写作和学*中来,达到作者与读者情感共鸣的良好效果。

  最后,用约8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用以总结课文本文构思缜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臣以险衅(xìn) ,夙(sù)遭闵(mǐn)凶,外无期(jī)功强(qiǎng)*之亲,宠命优渥(wò),责臣逋(bū)慢,茕茕(qióng)孑立,五尺之僮(tóng)。

  2背诵全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加强课后的复*和课前的预*,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第六部分,用2分钟用于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上得较成功。

  但感到遗憾的是分析得不够具体。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谢谢大家!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3、主要词句

  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4、词句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引决(士人应持);②**——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学*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本文,我们既要学*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6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陈情表》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5)

——《陈情表》高二教案 (菁华5篇)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2、与第1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可见作者的什么感情?

  (解说:作业1为识记之用;2为进一步熟悉下文,体察感情。)

  预*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活动

  四、深入学*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单元导读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学*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的亲属]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思考3具体探究

  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思考4品味语言

  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思考5体会写法

  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链接1)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2)从“陈情”方式上看,《狱中上母书》自始至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酣畅淋漓;《陈情表》则表达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五、拓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积累—关于“孝”的名句

  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重点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陈情表》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6)

——读《陈情表》有感范文5份

  弱者,不是在卑贱中灭亡,就是在卑贱中变强!他是弱者,但是他从未抱怨过上帝,也许六月丧父的他,曾默默地躲在墙角抽泣;也许四岁离娘的他,常静静地伫立,望着远方:也许九岁不行的他,也一次次地祈祷自己的福健;也许······所有的也许在他与祖母的相依为命之中化为乌有。他感恩祖母,在呈进给皇帝的奏折中,用一颗感恩的心,感动了皇帝。也感动了后世的我们。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李密来说,祖母的抚养之恩,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感动。正如他在《陈情表》中所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为了报答这片恩惠,他不顾杀身的危险,拒绝了皇帝任命官职的要求。在李密的心中,祖母是他唯一的亲人,如果李密真的因为这封信而引来杀身之祸,我想,他也不会后悔,就算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还会选择他的祖母。杀身之祸不可免,他也会到阴曹地府照顾他的祖母。没有人能改变他的这份感恩心,他的感恩的心,也不会因地点不同而发生改变。

  古代的医疗并不发达,能活到七十岁便是长寿,而“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一个古代女子活到了九十六岁,如果不是李密的精心照养,又有几个人能活到这个年龄呢?祖母的抚养之恩,在李密心中深深地扎了一个要报答的根。李密的照看,可以说让祖母尽享了天伦之乐。感恩,竟如此伟大!

  李密的感恩是伟大的,在现代,我们也有一颗颗感恩的心,也许他们很渺小,但在湛蓝的天空中,发挥着自己全部的作用。

  鲁迅是个有感恩的心的人。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藤野先生教会了他很多。对于鲁迅,他没有歧视,没有侮辱,这让鲁迅非常感动。他不仅将藤野先生的画像挂在自己屋内的墙上,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爱戴。尽管只是一篇小小的文章,但是,那里包含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满满的感恩之情。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论行动是否宏伟,都能展示出感恩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听过这样一则童话故事。一只老鼠落入了一片对于他来说是大海的水洼中,他不停地呼喊着救命,就在老鼠以为自己的生命将以被淹死而告终的时候,一只老虎出现了,并把老鼠救了出来,老鼠非常感激老虎,便对老虎说:“我会报答你的。”老虎不以为然,昂着头走了。几个月之后,老虎一不留神,掉入了陷阱中,本来以老虎的身手是可以爬出来的,可是一张从天而降的网罩住了老虎,老虎动弹不得,只能听着猎人的脚步声越老越*。就在这时,老虎听到了咬绳子的声音,没多会,网便破了,原来是自己曾经救过的老鼠帮助自己脱离了险境。老虎非常的感激老鼠。兴许这个故事还会继续发展下去,因为老虎和老鼠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尽管只是一则童话故事,却要引起我们的思考,连动物都知道感恩,何况我们人类呢?忘恩负义,注定要被社会所唾弃;知恩图报,也应是人的本性。所以,我们要感恩。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中,忘恩负义的狼,注定是要被打的。

  学会感恩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我们一同在感恩中成长!

  前两天学《陈情表》的时候,汤老师说,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孝。当时,落泪者寥寥无几,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学罢,我感触很深。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于其祖母的病,从他的文笔,足以见他对祖母的孝顺。

  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爱的外婆!

  我一出生,母亲就病了,因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爸爸要照顾母亲,我自然就交给了外婆。

  我小时侯多病,经常感冒、发烧。外公身体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背着我跑医院。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发烧得厉害,额头上滚烫滚烫的,外婆喂我吃了药,一点也不管用,她只得背着我往医院跑。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额上却冒出了汗珠。

  那一阵子,父亲很少来看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大概都把我当成了灾星(当然,后来不是这样。)。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资,不仅要养活他们自己,还要养活我这个刚落地的娃儿。

  后来,母亲出院了,我离开了外婆,但我还是还是经常去她那儿,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待我的好。

  现在,我已进入重点中学上高中,也算圆了外婆的一个梦。她自己没有读书,但希望自己的外孙有出息。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谢谢您对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百善孝为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视。

  也许你忙于工作,学*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已许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更没有注意他们头上又增加了几根白发。可是,当你出门在外时他们的心却时时牵挂着你,真不愧“儿行千里母担忧”。

  从你出身的那刻起,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你哭,他们想办法哄你开心,因为你的哭声会挂动他们每一根心弦,他们心疼。等你稍微大点了进入校门他们怕你受同学欺负总教你怎样相处。每一天接你上下学便成了他们的工作。你大了,有自我的梦想了,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应对你。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他们爱你!

  父母是你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依托。他们总给你力量,让你有足够的信心应对生活。在你受挫时鼓励你继续努力不要放弃。也许你不明白当你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有多么的开心。即使不笑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幸福欢乐。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感觉微不足道,但这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抽出时间陪他们说说话,他们都会感到莫大的幸福。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学*,去多陪陪他们吧!让孝心绽放,让幸福绽放,让爱绽放!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常常,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这会让你的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你能孝顺他们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读《陈情表》不哭则不孝。他教会你孝心的重要性,让你再次领悟“百善孝为先”。读过它我想你应感慨颇深。给你莫大启迪。及时尽孝吧!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李密是一个有智慧、有机遇、有实力、有情义的西晋官员,而他素来有孝顺的美誉,尤其是当他写下闻名天下的《陈情表》之后更是得到了“以孝谨闻”的称号,这也让人不得不感慨他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真君子。

  李密曾经有幸得到了太子先马的好职位,可作为一个亡蜀之臣,他心中很是忧虑、纠结和惆怅,尤其是面对郡县逼迫、诏书连连的事实时,他心中着实是进退两难、难以抉择,因此为了不违背本心,他就以祖母供养无主的缘由写下了拒绝走马上任的《陈情表》,以此来声情并茂地表明自己的歉意和态度。

  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报答祖母的赡养之恩,李密不得不拒绝**厚禄的好气运,也不得不在祖母短暂的有生之年内承欢膝下、以表孝心,于是就有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千古绝句。而李密这一句感恩戴德、知恩图报、诚心诚意的感慨之言不仅感动了孝治天下的帝王,而且感召了的中华儿女,因为他让我们明白了孝顺、回报、感恩的重要性和觉悟性。

  我们不得不说李密的思维缜密、文笔,他巧妙地运用紧凑连贯的四字词语营造了自己命运多舛、双亲去世、伶仃孤苦、无依无靠、门衰祚薄的事实,以此说明了祖母养育之恩的深重和沉重,从而让让人明白了自己不得不供养祖母的情谊和决心。之后李密又说自己是卑微、卑贱、鄙陋、渺小的亡国之士,所以得到了过分的提拔和宠爱是受宠若惊、难当重任的,因此为了不做一个自命清高、不可一世、薄情寡义、不忠不孝的卑鄙小人,他只能狠心拒绝皇帝的好意和恩情,以便让自己安心做一个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好儿郎。

  李密这通达、晓畅、自然、深情的言语很是感染人,他那先尽孝后尽忠的德行更是感动人,但愿我们都可以好好去解读一下这篇佳作,然后做一个和李密一样德才兼备的翩翩君子。

  李密曾担任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接受,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李密详细叙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出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表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他希望自己像乌鸦反哺一样能够给祖母养老送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诱惑,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让李密极度的惶恐。他真诚地向皇上做出解释: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让我担当太子洗马一职,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确浩浩荡荡。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诚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直做官,原本谋求仕途宦达,而且,我现在只是亡国奴,不敢有所盘桓。为了报答皇上的重用应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进朝为官,官至汉中太守。

  李密向后人展示了他伟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图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