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 (菁华5篇)

首页 / 语文 / | 2022-10-03 00:00:00 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1

  语气词:

  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2

  语气词:

  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介词:

  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3

  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副词:

  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4

  代词:

  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

  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5

  连词:

  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 (菁华5篇)(扩展1)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 (菁华5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1

  语气词:

  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2

  语气词:

  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介词:

  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3

  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副词:

  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4

  代词:

  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

  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5

  连词:

  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 (菁华5篇)(扩展2)

——中考文言文复*6篇

  【专题复*目标】

  1.了解并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常见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准确地写出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理解、掌握那些含义基本不变,但结构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实词。

  3.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根据该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作出正确的解释。

  4.能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并做出解释。

  5.了解文章内容和大意,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6.背诵默写课后练*要求背诵的部分。

  【知识要点梳理】

  文言文考查历来在中考中占有重要一*。因为,文言文学*不仅在语言层面上有助于吸收古代语言的精华,丰富现代汉语的写作表达能力,而且,它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情操的重任。20xx年的中考,是使用20xx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及20xx年秋季使用新语文教材后的第一次中考。因此,在承继*一两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基础上,文言阅读试题的内容将有所变化。变化的依据就是新大纲的要求及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就要重视这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文言文的表述。

  新大纲规定,课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代表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语文教学有重大影响。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有关文言文部分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教学建议中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评价建议中说:"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明确了这些要求,就可以在复*过程中简化头绪,把握重点,顺应20xx年中考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走势。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课文下面注释: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经常地复*。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文后练*:

  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附加练*

  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乐趣的句子是。

  ③讲学*态度的句子依次是

  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

  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成语:

  造句或写话:__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

  1、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北京市中考说明》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考试的要求:

  (1)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句意,能将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1、2识记能力3、理解概括能力

  《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言文篇目

  偏重写人:

  1.《曹刿论战》

  2.《扁鹊见蔡桓公》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陈涉世家》(10年)

  偏重写事:

  5.《桃花源记》(07年)

  6.《记承天寺夜游》

  7.《送东阳马生序》

  偏重写景:

  8.《岳阳楼记》(08年)

  9.《小石潭记》

  10.《醉翁亭记》

  11.《三峡》

  偏重议论: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09年)

  13.《鱼我所欲也》

  14.《读〈孟尝君传〉》

  15.《陋室铭》

  16.《出师表》(写事议论)

  识记—词语、句子翻译

  1.准确掌握《中考说明》规定的16篇文言文的翻译,尤其是一些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点的句子(倒装、被动、省略、判断句等)

  2.重点词语分类总结,借助类型、用法的理解,记忆正确释义。

  识记能力

  准确翻译词语句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 (菁华5篇)(扩展3)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知识点 50句菁华

1、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愁 )

2、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3、慈父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4、舅夺母志(改变)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6、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7、之: ①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助词,的。)

8、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9、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10、且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11、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12、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13、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14、宜:宜可使(应该)

15、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6、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7、不:可予不(通"否")

18、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19、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20、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21、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2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23、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24、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25、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26、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27、白:

28、歌:

29、揭:揭竿为旗(举)

30、制:

31、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

32、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

33、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

34、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

35、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36、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37、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38、践辞曰(推辞)

39、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40、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41、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4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43、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44、识(zhì):记着。

4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通"志",记着)

46、去:

47、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逼迫(形作动)

48、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49、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名作动)

50、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发出声音)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 (菁华5篇)(扩展4)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知识点 40句菁华

1、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 的样 子)

2、寻蒙国恩(不久)

3、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4、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5、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6、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7、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8、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9、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1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1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13、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14、曲:曲在赵(理亏)

15、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6、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17、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18、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19、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20、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2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22、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23、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24、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5、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26、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27、望:

28、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29、遗:

30、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

3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32、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33、旅进旅退(俱,共同)

34、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3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后)

36、枹止响腾。敲打(名作动)

37、且贰于楚也。有贰心(名作动)

3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亏损

39、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取直(形作动);使……弯曲

40、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形作动)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 (菁华5篇)(扩展5)

——中考文言文复* 30句菁华

1、文言文复*必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2、文言文复*课程设置最好能化繁而简,迎合学生接受能力;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5、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6、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任命……为将

7、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8、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9、以是:因此。

1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11、沃灌:浇洗。

12、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选用《〈孟子〉二章》中的名句回答) 日本某些*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4、要( ):通“邀”,邀请。

15、规:计划。

16、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17、了解中考其他考题的特点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9、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0、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21、翻译句子

2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23、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小石潭的概貌。

24、“得无……乎(耶)”

25、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28、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29、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30、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 (菁华5篇)(扩展6)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资料范本五份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0、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1、满坐寂然 “坐”(zu) 通“座” 《口技》

  12、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13、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0、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24、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26、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28、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29、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岳阳楼记》

  30、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31、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32、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行路难》

  3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zhé) 通“谪” 《陈涉世家》

  34、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35、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陈涉世家》

  3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陈涉世家》

  37、故不错意也 “错”(cu) 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38、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 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39、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40、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41、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2、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5、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48、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49、小惠未徧 “徧”(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50、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51、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5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53、一厝朔东 “厝”(cu) 通“措” 《愚公移山》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时常地复*。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温*、复*、实*。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