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乡愁》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邮票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海峡国愁

  (游子与大陆分离)

  《乡愁》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乡愁》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和*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学生试读课文。

  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

  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3、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4、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邮票

  新婚别船票

  生死别坟墓

  故园别海峡

  《乡愁》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四、师:通过朗读,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淡的愁绪,我们仿佛也在慢慢体会,同学们让我们奏响第二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作者抓住这四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的船票。

  生3: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生4: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师:课文学到这时,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想说,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生:我想对台湾同胞说台湾同胞,你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生:我想对余光中说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个人的思乡之情渴望祖国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早日统一

  现在—————海峡————祖国与大陆分离普遍的爱国之情

  《乡愁》教学设计 5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学设计 6

  一、教材简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作者浓郁而又强列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二、设计理念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当你离家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生:(齐声)会。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

  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

  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师: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

  二、作家身影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这是老师搜集的。(课件出示:作家身影)

  三、深情诵读

  请同学们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朗读录音)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是深沉的

  师:对,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那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缓慢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68页,根据温馨提示(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试读这首诗。

  (指名读——分节读——小组读——齐读)

  四、研读赏析

  1、想景悟情

  同学们读得很好。全诗四节,(出示课件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种感情看得见吗?(看不见)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板书)

  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

  师:其实诗人是巧妙的运用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板书)。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小组讨论——汇报)

  引申到母子情——夫妻情——母子情——思乡情

  2、欣赏诗歌

  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这么美的诗,应该把它背下来,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学生尝试背诵)

  五、佳句仿写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课件出示)

  仿写:乡愁是--------------

  教师小结: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块苇地、一曲歌、一架木桥、一头耕牛,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六、拓展延伸

  半个世纪以来,乡愁已经成为一种美丽的流行病,深深地感染着台岛的每一个有识之士。我们来读下面的乡愁诗,进一步体会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也增强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课件出示:乡愁四韵)

  师: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表达"乡愁"的古诗词句。

  师小结:那一衣带水的海峡,酿成了多少华夏子孙难耐的乡愁。

  七、欣赏品位

  (课件播放:歌曲《乡愁》)

  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下课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乡愁》教学设计 7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学设计 8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学设计 9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2、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学*者特征分析

  1、学生一周回家一次,对“乡愁”有较深的感受。

  2、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兴趣较浓厚。

  3、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浓浓的乡愁。

  4、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策略,学生提前预*,掌握字词,初步感受本文情感。

  2、合作交流策略。

  3、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

  4、学教并重。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

  资源准备:自制的《乡愁》ppt

  六、教学过程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ザ杂诔て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听读——诵读——解读——欣赏——拓展”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向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乡愁》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海峡将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人民的心声。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阅读


《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1)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3篇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七、布置作业(见附练*)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2

  预*积累:

  1.搜集余光中及其诗作的有关文学知识。

  2.朗读《乡愁》并加以赏析。

  相关课程标准: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开展阅读、朗诵活动,把握诗歌朗读方法和技巧。

  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乡愁》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郭风的《长江》和袁鹰的《筏子》,这两位作家分别借长江和漂浮于黄河之上的筏子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勇敢机智的劳动人民,在这“千古涛声”里,更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浓浓的思乡愁绪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板书: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播放朗读视频《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请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归纳过渡:作者把浓浓的思乡愁绪物化为可观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愁苦之情。当这种愁苦之情达到极致而无以释怀的时候,诗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下面我们共同学*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板书课题)

  了解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当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展示并解读学*目标: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二、朗读感悟:

  1.范读,播放朗读视频《当我死时》,感悟思乡之苦:

  以观看祖国地图代替回乡,以埋葬于祖国大陆而满足。

  2.朗读,体会题目的含义和诗的层次:

  “当我死时”是一种时态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点和抒情的前奏。

  诗的前半部分属于虚写,后半部分写实,虚实结合。

  3.赏读,把握赏读基调:

  全诗宜使用低沉的语调诵读,感情丰沛,语气舒缓,重点副词、形容词重读。

  在感情处理上,虚写部分还要读出一种满足感,写实部分还要有一种伤感。

  4.吟读,领悟诗歌的节奏之美:

  以诗行为朗读停顿的基本单位,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测评”第1-3题。

  葬 (zàng) 我 头颅(lú) 鹧鸪(zhè gū) 坦然:心里*静,无顾虑。

  纵(zòng)容: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瞭(liào) 望:远远地望。

  未魇(yàn):未吃饱、满足,这里是说没看够。

  饕餮(tāo 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这里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三、诵读赏析:

  1.赏葬地之美:

  诗人为什么选择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长江与黄河是祖国的象征,滔滔的长江水、黄河水是祖国灵动不息的声音,长眠于地下能够聆听祖国脉搏的跳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葬在最美最母亲(名词用作形容词,温暖慈爱的意思)的国度里,实现了自己回归祖国的愿望,思乡之切溢于字里行间。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一。

  2.赏葬态之美:

  “白发盖着黑土”是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特写镜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犹如睡在母亲的怀抱里,视死如睡,把整张大陆视为坦然睡去的大床,这是从视觉写睡去的悲壮美;把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朝东不息的涛声视为永生的两管(量词)安魂曲,是何等的坦然,何等的乐观,抒写出了深邃的眷恋家乡之情,这是从听觉写睡去的坦然美。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二。

  3.赏满足之美: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但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条件是什么呢?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安葬在祖国大陆。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寄托于死后的落叶归根,所以,死成了一种幸福,一种满足,把大陆视为“最纵容(动词用作形容词)最宽阔的床”,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三。

  4.赏通感之美:

  “用十七年未魇*的眼睛饕餮地图”,是作者用味觉形容视觉的贪婪,把无形的思乡爱国之情化为可观的看地图来代替回乡,这一奇特的想象,把渴望叶落归根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再现了语言艺术的通感美(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四。

  5.赏典故之美:

  作者生于南京,而写回家却落脚于重庆。原因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江北悦来场曾读过中学,更主要的是重庆是一个多山多树多鹧鸪的地方。鹧鸪常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曰:“行不得呀,哥哥!”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思乡愁绪,作者正是利用“鹧鸪”这一特定物像表达了“啼鸟唤人归”的回乡情怀。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五。

  归纳主题:作者写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是“我”的体魄,而更是“我”的一颗思乡爱国之“心”。(完成板书)

  四、拓展训练

  20xx年2月17日,台xx党荣誉*连战访问大陆,受到xx的接见,还被聘为北京大学荣誉教授。连战到达西安参观了母校后宰门小学,祭扫先祖母沈太夫人墓,欢迎的群众打出了“连战,欢迎您回家”“常回家看看”“回家的感觉真好”等横幅。台xx区领导人xx称赞这次访问说:这样的访问越多越好!

  同学们,假如连战*来到xx中学七六班,作为大陆一员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朗诵诗歌

  完成《语文助学》“感知探究”第1、3、4题。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七、布置作业(见附练*)


《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2)

——《乡愁》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乡愁》教学设计1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学设计2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人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意象,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发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回忆王致远的《秋思》由古代的乡愁引入现代诗人的乡愁。

  二、播放录音

  听读感悟,说出作者的情感基调。(忧郁深沉)

  三、自由朗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浓浓乡愁。

  四、品位诗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画表达乡愁?(四幅具体生活画面)

  让学生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2、学生口述四个画面:

  ⑴ 幼年求学,母子分离。

  ⑵ 成年后,告别妻子,背井离乡。

  ⑶ 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⑷ 同胞难得相间见,国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领悟主旨

  六、拓展

  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

《乡愁》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

  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

  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题。

  4、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背的比较流利的要多加表扬,坚持鼓励性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诗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咱们通过自学看看能否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如有不会的,那就请以学*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好。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生:“这头”指自己,“那头”指思念的对方。

  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是指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思念。

  生:前三种乡愁,是衬托第四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学生回答)

  师:对以上同学所说,你同意吗?

  生:议论纷纷。

  师:为什么?

  生:多名学生回答后,有一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此时师相机概括)

  1、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关键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2、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

  3、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抔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四、点拔释疑,朗读指导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

  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生:(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

  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下面咱们听听余光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心声来诠释乡愁的(大屏幕播放余光中的朗读)。

  师: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思念父母的感觉呢?

  多名学生回答:

  母爱是一台电话机;

  母爱是一座桥梁;

  母爱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母爱是一只洁白的信鸽;

  母爱是一轮圆月。

  (富有创造性的要表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诗人*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

  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师:是啊,余诗与*诗尽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乡愁,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把范围放大些,课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通过这一课的学*,我们明确了此诗完美的形式,也学会了以形象写抽象的方法,那么让我们模仿此诗来写自己的母爱吧,请大家把自己刚才没有完成的诗句完成,大屏幕出示模仿展示:

  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今后,母爱是……

  师:(大屏幕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为主的语文学*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主人的地位。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四步五环节的品读法,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

《乡愁》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全诗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课文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3)

——乡愁教学设计(10)份

  乡愁教学设计 1

  《乡愁》

  ――教学设计

  福安市德艺学校初一语文组廖素合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 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 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 邮票 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 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 海峡 国愁

  (游子与大陆分离)

  乡愁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

  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七、布置作业(见附练*)

  乡愁教学设计 3

  《乡愁》

  ——教学设计

  福安市德艺学校初一语文组廖素合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 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 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 邮票 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 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 海峡 国愁

  (游子与大陆分离)

  乡愁教学设计 4

  课标要求

  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 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

  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

  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

  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

  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

  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短语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空间的阻隔。在人生四个阶段中,诗人饱尝了乡愁的各种滋味:小时侯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反复咏叹,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恨。

  3、读第一小节,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也许你会想到一位少年到异地求学,夜深人静,辗转反侧,难以如眠,披衣下床,给母亲写信……。由此你应该能够体会到,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好诗能够用极少的语言引发人无尽的遐想。全诗没有一个感叹号,不动声色的寥寥数语,却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出的沉重的慨叹,好诗又是含蓄的,不着一个“愁”字,却让你忍不住唏嘘不已。

  4、诗中“母亲”“新娘”如果换成“父亲”“孩子”,行不行?

  不行,那样表达出来的感情就大大地“变味”了,乡愁是建立在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的基础之上的。母亲是人一生中最依恋和眷念的,新娘会使我们想到“美丽”、“热恋”,这两个形象与思乡的感情基调是协调一致的。(当然,诗的内容是与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设此题只是单从语言上揣摩。)

  研究课题

  1、收集古今中外的乡愁诗,欣赏比较。

  乡愁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乡愁教学设计 6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目标】

  1、学*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播放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来学*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 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⑴ 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

  〔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⑵ 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⑶ 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⑷ 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⑸ 全班齐读。

  ⑹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⑴ 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⑵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⑶ 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⑷ 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二、三、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⑴ 指名朗读本诗。

  〔朗读提示: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⑵ 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师生共同点评。

  ⑶ 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迁移运用

  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1、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2、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学生自由发挥)

  四、归纳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令人动容。学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触,现在你最想对谁说?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延伸: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陈-水扁等一系列台-独分子现在却倒行逆施,置广大人民的愿望于不顾,疯狂叫嚣台湾-独立,企图***,大家答应不答应?(生:不答应!)对,坚决不能答应!全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在这里我们要正告陈-水扁之流,趁早收起台-独论调,回到“一国两制”的框架上谈判。同学们,我们一起祝愿,一起努力让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吧。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

  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

  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

  1、给*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小时侯(少年) 邮票(小)──母子深情

  长大后(青年) 船票(窄)──夫妻恩爱

  后 来(中年) 坟墓(矮)──生死悲痛

  现 在(老年) 海峡(浅)──思乡哀愁

  乡愁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四、师:通过朗读,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那淡淡的愁绪,我们仿佛也在慢慢体会,同学们让我们奏响第二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 (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作者抓住这四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的船票。

  生3: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生4: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 、母子死别 、**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 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师:课文学到这时,我想同学们肯定有话想说,你最想对谁说一句话,说句什么话?

  生:我想对台湾同胞说台湾同胞,你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生:我想对余光中说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布置作业(课件)

  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 个人的思乡之情 渴望祖国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早日统一

  现在--------海峡-------祖国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爱国之情

  乡愁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用*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

  1、学*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

  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x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

  ⑴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⑵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2、训练朗读:

  ⑴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⑵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幻灯片)

  ⑴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⑵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⑶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⑷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拓展延伸讨论:(幻灯片)(学生各抒己见)

  ⑴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⑵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⑶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

  1、对比阅读:学生作品《乡愁》(自制幻灯片)

  2、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其二)

  六、布置作业(幻灯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3、拓展阅读:

  ⑴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⑵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印发材料)

  乡愁教学设计 9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研读品析、自主学*、拓展朗读、创编诗歌,掌握诗歌诵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3、在阅读中提高诗歌鉴赏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诵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动情感

  1、师:人们常说:“离家有多远,思念就有多长”,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他们思乡的诗词佳句。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表达思想之情的?

  生:朗诵李白《静夜思》、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古诗,这些诗词名句都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有忧愁。

  2、师:(板书)思念家乡有忧愁

  ①缩词练*,不改原意。(最后剩下“乡愁”)

  ②齐读课题。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乡愁的世界,听听余光中老先生内心的呼唤,感受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情。

  4、师:对于作者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介绍作者。

  二、朗读感悟,激**感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师:读完这首诗歌,你感受到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①我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乡愁。从叠词中体会到作者乡愁愁的程度

  ②我能感受到作者思念母亲的伤痛。

  ③我仿佛看到作者眺望大陆而不能回国的哀愁。

  2、教师范读,品味愁境。

  师:是呀,这首《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的家中,那是一个宁静的深夜,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天空,那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诗人倚窗而立,时而抬头凝望开空,时而低头沉思,思乡之情如潮水般的涌上心头,于是这首诗便流淌于诗人笔下。

  师:接着范读《乡愁》“小时候……”

  3、学生自主练*,书上划分断句,标注重音,尝试朗诵。

  4、朗诵分节展示。(师生对于学生的诵读进行评议)

  ①节奏过于凸显,语句就断了!

  ②重音的处理。

  ③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缓慢忧伤。

  师小结:同学们,要想读好一首诗,不但要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速度的处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诗的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情感抒**感。

  三、自主学*,体味情感

  1、同学们,你们见过乡愁吗?(没有)对,乡愁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可是作者又是借助什么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进入到自主学*、合作探究时段。

  2、发自学提纲

  ①作者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达乡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②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怎样?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这首诗的.美?

  ③请用朗诵形式表现作者情感。

  3、学生汇报

  板书:邮票    母子离愁

  船票    相思情愁

  坟墓    丧母哀愁

  海峡    生离国愁

  <1>生:作者小时候离家上学,想妈妈借助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想念。

  (出示课件)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现在

  淡淡的     浓浓的      深深的       重重的

  <3>生:我觉得这首诗歌美在他的语言上:作者使用的四个叠词、四组量词,让我们感觉到诗歌的语言精炼和优美。

  <5>全班配乐朗诵。

  四、展开想象,表达情感

  1、出示课件,学生仿写。 (乡愁是……)

  2、指名诵读学生创作诗歌。

  3、师展示自己作品 (拓展创作:快乐是…….;思念是…….;幸福是…….)

  4、学生再完善修改。

  五、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师:(出示课件)*慕容《故乡》;余光中《乡愁四韵》。

  师:余光中将他一生一世悲欢离合与伟大祖国交织在一起,那就让我的饱含深情,怀着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一起背诵诗歌《乡愁》。

  师:是啊,作者、还有很多很多在外的游子他们最后的乡愁都凝结成:“情在何处?根在中华!”

  乡愁教学设计 10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ザ杂诔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3】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4)

——给予树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教学要求:

  1、会读10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 圣诞节、卡片、、仁爱、体贴、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体会查理在施与爱心过程中自己所发生的变化,感受爱心体现的真情和给人带来的快乐。

  重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善良与爱心。

  难点: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课时:1课时。

  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31课《给予树》、32课《好汉查理》。谁愿意来读题目?〈生读题目,纠正读音,理解“给予”的意思〉

  二、检查词语〈课件〉

  三、谁能说一说这两篇课文各讲了谁,又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四、揭示主题〈找共同点〉

  提问:那这两个可爱的小朋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请同学们讲一讲他们有哪些共同点?〈板书:爱心〉

  五、研读

  过渡: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两个小朋友的爱心呢?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1课《给予树》,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把它们画下来,也可以与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学生汇报:(31.《给予树》)

  1.“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师:什么是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

  师:所以,回家途中,当哥哥姐姐兴高采烈时,只有――生:八岁的小女孩金吉娅沉默不语。

  师:当妈妈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时,――生:只有八岁的小女孩金吉娅沉默不语。

  过渡:这是她对家人,对妈妈的愧疚呀。多么体贴的孩子。刚才,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沉默不语,也体会到了金吉娅的内心。谁还有其他的发现?

  2.生汇报:“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各个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了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师:援助中心是什么地方?这里的‘给予树’为什么加上了引号?

  师:是啊,当金吉娅站在这棵圣诞树下,看到小女孩写的卡片,她毅然放弃了――生:给家人买漂亮的礼物,而选择了――生:给小女孩买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从金吉娅的做法中,我们体会到――生:爱心。

  3生:汇报:“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引导学生从“……”和“什么都没有”体会金吉娅的难过及小女孩的可怜,从而体会金吉亚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a.指名读 b.评价 c.指导读 d.齐读

  4.金吉亚送给小女孩的只是洋娃娃吗?送给家人的只是棒棒糖吗?她还送了什么? (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让我们每一个被感动的人记住金吉娅,记住这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吧!

  5.齐读:“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课件〉

  过渡:金吉亚是一个善良、仁爱的小女孩,那么查理又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呢?谁能说说查理以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2课,在有关的语句下做上记号。

  生汇报:(32《好汉查理》)

  1.“查理是个很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没有人喜欢他,倒是他叫自己是“好汉查理”。

  师:那么他心目中的好汉又是怎样的呢?(理解“好汉查理”的含义)

  师:在与杰西的交往中,我们又能体会到查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汇报:a “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b “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 “当然可以。”

  d “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镇上的人们发现查理没有再搞恶作剧。”

  e“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

  f“谢谢您,罗伯特先生。”

  g“杰西,我会做个好汉。”(相机指导朗读)

  师:查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体会杰西的信任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6.小结:虽然杰西与查理的相处仅仅是一个暑假的时间,但杰西的信任让查理改掉了调皮、搞恶作剧的缺点,而正是因为查理的陪伴,让杰西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看来给人以快乐,自己也会有进步的。

  六、比较异同

  师:那么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帮助的对象、物质与精神等不同方面,找到不同点。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身边有爱心的同学

  八、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学*了31课《给予树》和32课《好汉查理》,认识了两位善良、有爱心的小朋友,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关心身边有困难的人,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的爱心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老师这儿有一首好听的歌曲想送给大家――〈课件〉

  板书设计:

  31、给予树 32、好汉查理

  金吉娅 查理

  爱心

  快乐

  一、学*第一自然段,谈话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圣诞节吗?猜猜12月25日是什么节日?出示新词:圣诞节。

  (1)指名读―齐读。

  (2)你对圣诞节了解吗?指名说二个。

  (3)打开书本,指名读书中的资料袋。

  2、师:这就是圣诞节,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金吉娅一家也正在准备过圣诞节呢!你们看。

  出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学*期待部分。

  师:孩子们的表现怎么样?

  生:孩子们……收到最甜蜜的笑容。

  师:孩子们的心情是多么的――

  生:兴奋、激动……

  师: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句话吧!指名读――齐读。

  (3)学*担心部分。

  师:在大家兴奋期待的时候,妈妈又为什么担心呢?

  生:因为家里并不宽裕。

  师:你从那些词句看出她的家里并不宽裕?

  生:我只攒……却要……分享

  师:是啊!这钱是妈妈一分一分地攒起来的,来得多不容易啊!现在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吗?所以妈妈觉得很――

  生:担心。

  师:谁来读出妈妈的这份担心?自己试试,指名读――齐读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你看,妈妈的担心和孩子们的兴奋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段话吧!

  3、那么孩子们到底有没有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31给予树,读课题,“给、予”正音

  二、自读课文

  什么是给予树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了,把课文读通顺了。

  三、了解自学情况,整体感知。

  1、出示新词:给予树,说说什么是给予树?

  能说就说,不会说引导:出示词语:援助卡片礼品,老师送三个词语给大家,现在谁什么是给予树?

  2、再来读读这几个词语,出示:金吉娅给予陌生如愿一偿

  请你快速地默读课文,选择这些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练*:

  在圣诞节到来以前,()看到()上的(),就用给家人买()的钱,给一个()的女孩买了一个洋娃娃,让她终于()的事。

  指名说二个――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品味“如愿以偿”

  1、师点如愿以偿:愿就是――

  生:愿望。

  师:这个陌生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呢?请你快速地自由读课文,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这段话“妈妈,我拿着钱……援助中心的礼品区”。指名读――齐读

  2、现在你能来说说她的愿望是什么吗?指名读

  3、那么金吉娅是如何实现这个陌生小女孩的愿望的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说

  4、联系上下文,填上合适的词句,把金吉娅实现愿望的过程说得更具体些。指名说

  5、金吉娅买了洋娃娃送给那个女孩,这个小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就叫做如愿以偿。出示词语:如愿以偿

  6、齐读这段话

  (二)对比体会小女孩的难过心情

  1、师:如愿以偿的小女孩是多么――

  生:开心、激动……

  师:但此时的金吉娅,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指名读,出示这段话“金吉娅的声音很低……却什么也没有”。

  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难过”,你怎么读才能表现出她的这种心情呢?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点评:读出难过的感受了吗?

  是啊!你也在为金吉娅感到难过呢!

  师:她只是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吗?她还在为谁感到难过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说。

  2、师:所以你们看,在回家的途中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出示“回家途中……沉默不语”,而其他的孩子呢?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指名说

  师:你能不能带着这种心情试着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师: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原来她还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也在为这个比自己生活更艰辛的小女孩觉得难过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吧!齐读

  4、师:金吉娅的家境并不富裕,妈妈分给每人只有二十美圆,她给家人买了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而把剩下的大部份钱买了洋娃娃送给了那个陌生女孩,她后悔吗?

  指名说,点评:她真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乖孩子。

  5、齐读这两段话。

  (三)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1、师:听了她说的话,妈妈被深深地打动了,她――出示:“我紧紧地拥抱着……如愿以偿的笑脸。”

  生齐读:紧紧地拥抱……如愿以偿的笑脸。

  引读三次,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

  2、师:金吉娅的言和行不仅打动了她的妈妈,也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哥哥姐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说话练*: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对金吉娅说:“()”。

  点评适当加入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3、师:哥哥姐姐被金吉娅深深地打动了,这是一个多么善良仁爱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故事啊!其实这篇课文还蕴藏着很多爱意和给予之心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篇课文,你发现了吗?齐读课文。

  4、出示:()给予了()。分层引导:

  (1)你发现了吗?这篇课文写谁给予了谁什么?

  (2)金吉娅只是给予这个女孩洋娃娃吗?

  (3)其实金吉娅在给予别人的同时,别人也给予她很多,你发现了吗?随机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4)还有谁给予了谁什么呢?

  5、师小结:其实这个世界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给予而充满了温暖,让我们把这些记录着让人觉得幸福的词语写一写,记一记吧!生写善良、同情、仁爱、体贴。

  五、课后作业

  1、出示新词,请你用这些词语复述课文

  2、替这个陌生女孩给金吉娅写一张感谢卡。

  反思:

  此课的教学可以从“给予”入手,首先让学生明白金吉娅给予了陌生女孩一个洋娃娃,给她帮助。通过读文,学生了解到她的家庭很不富裕,她的给予是很高尚的,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给予是不容易的,并不是偶然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目标】

  1、读会“给予、如愿以偿、沉默不语、兴高采烈、享受”等生字新词,正确书写“予”字。

  2、理解“如愿以偿”的意思,围绕问题“小女孩如愿以偿了吗”,触摸“一直盼望”等语言的温度,层层扣击文本,解决问题。

  3、读中悟,悟中读,深刻感受金吉娅“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美好心灵。

  【学*主线】

  以“如愿以偿”为文眼, 提炼 “小女孩如愿以偿”这一中心,以研读的形式层层扣击文本,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强烈愿望,明白是金吉娅帮助她如愿以偿,然而金吉娅并非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她在用二十美元给家人买圣诞礼物和给小女孩买洋娃娃之间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选择后者,并诚实向妈妈交代。透过金吉娅的话语,学生体会到她的美好心灵。感悟到了这些,“如愿以偿”的内涵显得饱满,最后以“金吉娅的妈妈、兄弟姐妹们,他们都如愿以偿了吗”将“如愿以偿”的内涵推向深度,学生的学*空间也就得到了更充实的延伸。

  【预设流程】

  一、理解女孩,期待“如愿以偿”

  1、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就如我,今天来上课比赛,希望拿个一等奖回家。那你们呢?在考试的时候,100米赛跑的时候,看到喷香的鸡腿时,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尽兴说)(追问:愿望实现了吗?)实现了愿望就叫——如愿以偿(板书:如愿以偿),“愿”就是愿望,“偿”就是实现。

  2、在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愿望的方式很特别,每到圣诞节,家里条件好的都摆放了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把愿望写在卡片上,由父母帮他如愿以偿,可是也有一些人,他们家境贫穷,有的甚至流浪街头,无家可归,于是就把愿望卡挂在援助中心的“给予树”上。你们看——(出示“给予树”图,点击出示课题及注音)看这两个字,拼一拼,读正确。(指名读)指导生字“予”的书写,在学生写字时板书课题,板画给予树。

  3、在这棵给予树上,有无数人的心愿,其中一个女孩这样写道——(出示文字)

  亲爱的圣诞老人:

  你好!

  我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小珍妮)

  (1)指名读。

  (2)他(她)读正确了,你也能像他(她)那样读正确吗?自己试试。

  (3)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非常想要)从哪个词体会到了她很想要?(点红:“一直盼望”)她怎么一直盼望呢?看到商店橱窗里的洋娃娃,她盼望——(学生接读);看到小伙伴抱着洋娃娃,她盼望——(学生接读);想到自己的生日就要到了,她盼望——(学生接读)。

  (4)小女孩就这样朝思暮想,盼星星,盼月亮,渴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谁来读一读,读出小女孩如此强烈的愿望!(请一个班里*时读书机会比较少的同学,站到上面来,别怕,有老师在!)你读出了小女孩的心声,她的愿望如愿以偿了吗?(在黑板上打个“?”)

  二、触摸文字,质疑“如愿以偿”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123页——

  1、放声朗读,比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2、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几个生字词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的?请几个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词语。

  关注后进生指导方案:

  (1)第1位学生提出要提醒的词语,教师:“你最想教会谁?”(让他教会一位后进生)

  (2)第2位学生提出要提醒的词语,教师:“你带着大家读!”(让所有后进生都尝试着读正确)

  (3)看这些词语,来,会读的读响一点,不会读的跟着他们读——(允许后进生不甘人后地当回能干者,响亮地带着别人读。)

  三、层层扣击,感悟“如愿以偿”

  好,让我们回到课文当中,小女孩如愿以偿了吗?

  1、学生回答:如愿以偿了!

  2、是谁帮助她,使她如愿以偿呢?(板书:金吉娅)

  3、对于有钱人来说,买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是轻而易举的事,那金吉娅是否属于有钱人?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第1、2两个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1)谁来读?(如果学生找不出,暗示:金吉娅家富裕吗?)

  (2)金吉娅的妈妈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分享,每个孩子只有二十美元,妈妈却要求每人至少准备四份礼物,给家人送出最诚挚的祝福。面对这二十美元,金吉娅是怎么处理的呢?面对妈妈的要求,她想怎么样?可是想到小女孩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她又想怎么样呢?请把她复杂的心理写下来。

  出示句式:

  面对妈妈的要求,她想 ,

  可是,看到小女孩的愿望,她又想 。

  (交流反馈)

  (3)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金吉娅最后还是决定——买洋娃娃。

  4、可是,他做了这些之后,怎么向妈妈交代呢?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句子:

  金吉娅说话的声音很低,显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1)自由读一读。

  (2)透过字里行间,你看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金吉娅?(难过、诚实、善良、富有同情心、仁爱、体贴、乐于助人等等)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配乐个性化朗读)

  四、总结延伸,深化“如愿以偿”

  现在小女孩还什么都没有吗?(学生齐答“不是”,教师擦去黑板上的“?”)她拥有了什么?(金吉娅买的洋娃娃)(板书:洋娃娃)仅仅是拥有了洋娃娃吗?(还拥有了金吉娅给予她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了,然而金吉娅的妈妈、兄弟姐妹们,他们都如愿以偿了吗?这个问题留着下节课再解决。

  教学目标

  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理解“给予、援助、如愿以尝”的意思;会写“予、宽、裕”两个生字。

  2、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并能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4、积累语言,练*说话写话。

  课前导入

  1、再过两天就是圣诞节了,同学们,你们收到过什么圣诞礼物?你们收到的这一份份礼物,饱含着长辈们多少爱啊!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点小的礼物。想看看吗?出示多媒体课件:配音画面,(圣诞节的精美图片;自动循环出示,点击停止)。

  2、谁能说说圣诞节?(生介绍圣诞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师评:利用好“资料袋”,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学*;课前预*时查找一些相关资料,能帮助我们学*。)

  3、圣诞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看,同学们都陶醉在圣诞的喜悦之中了。那好,就让我们在这份喜悦中走进今天的课堂吧。上课!

  一、导入新课,质疑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美丽的圣诞节的前夕,(板书课题:给予树),生书空。边写边提醒“给”字的读法和“予”字的写法。齐读课题。

  2、我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看到这么一个特别的题目,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

  (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给予树会结果吗?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的名字叫做“给予树”?给予树的叶子是怎样的?给予是什么意思?……)

  3、这些问题都和我想到一起了。我们归纳一下,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1)“给予”是什么意思?(2)“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怎样的树?)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就是给与;帮助;送)

  出示给予树图片,师简介什么是“给予树”。 圣诞节那天,由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援助中心,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这叫“ 给予树”。 一些好心人便会帮助那些孩子实现愿望。

  4、再读一读课题。能读得更好吗?生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1)读词(齐读一遍)词语不光要读准确,还可以读出词语的`味道。师范读,生再读。

  (2)把这些词填空,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并不宽裕 如愿以偿 陌生女孩

  金吉娅 棒棒糖 洋娃娃

  圣诞节到来之前,家里 ____________的 给自己的家人只买了_______,却给一个____________买了________,使她____________。

  3、师小结。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学*本领。

  三、直奔重点,走进金吉娅的内心。

  1、直奔重点,品读感悟,学*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生画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

  出示:“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

  (1)思考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

  (2)金吉娅嘴里没说话,其实心里想得很多很多,你们知道此时金吉娅想些什么吗?(提示:联系上文,从课文第1 、2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让学生默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金吉娅的难过,害怕妈妈生气。)

  2、研读句子。

  “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1) 吉娅为什么担心妈妈生气?生回答,师相机板书:并不宽裕、一百、五个、二十、四份。(指导“裕”字的书写,生在本子上写两遍。)

  (2) 指名读,齐读,感受母亲的艰辛。

  3、怪不得金吉娅会“沉默不语”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

  4、刚才我们联系上文,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体会了金吉娅的难过与担心。其实课文的后面也有一句,写到了金吉娅难过的心理。你能找出来吗?生读句子:“吉娅的声音很低,显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

  5、师小结:好多词语的意思就藏在字里行间,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6、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体会金吉娅的心情。

  四、抓“如愿以偿”,体会金吉娅的做法。

  1、由:“如愿以偿”,品读第四自然段。

  师板书“如愿以偿”,问: “如愿以偿”是什么意思? 生:愿望实现了。

  小女孩有一个什么愿望,她的愿望是怎样实现的?是谁帮助她实现的?

  生默读第四自然段,用——线画出小女孩的愿望的句子,用﹏﹏画出些金吉娅帮助陌生女孩实现愿望的句子。

  生回答,齐读出示的句子:“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2、换位思考,感情朗读,体会金吉娅的做法。

  同学们,如果你是金吉娅,你会这样做吗?这二十美元可是妈妈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呀!是妈妈要你买四份礼物送给哥哥姐姐们的呀!你想清楚了吗?

  生回答,出示句子: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引导:小女孩“什么都没有”,想想,小女孩没有什么?

  (学生想象,没有钱,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兄弟姐妹,没有爱……小女孩是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啊!)

  是啊,给予树上除了树叶还挂满了卡片,其中有一张卡片是这

  个小女孩的,卡片上有她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这么一张卡片,(出示卡片)写着什么?生读陌生女孩写的卡片。

  圣诞老人:

  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人和我一起玩。我多想有个洋娃娃,有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和我做伴呀!圣诞老人,我的愿望能实现吗?

  个孤独的小女孩

  是呀,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姑娘的心愿感动了。于是,金吉娅果断地作出了决定,齐读“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从金吉娅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小女孩收到洋娃娃,读着卡片上的留言,她又会怎么想呢?

  请代替陌生女孩给金吉娅写一封信,提示:第一句应该先告诉金吉娅什么?(你送给我的礼物收到了。)并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写其他的话。

  4、点评生写的信。

  四、首尾呼应,凸显主题。

  1、此时此刻,妈妈还生气吗:(高兴,激动)从哪里看出?(紧紧地拥抱)生读最后一段: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2、在这个圣诞节里,金吉娅给予别人的仅仅是洋娃娃这个礼物吗?

  3、此时此刻,让我们再读课题,你觉得“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愿望树;感情树;快乐树;爱心树;友谊树)

  4、让我们在自己的心中也栽种一棵给予树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请记住(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给予树》的故事,用心去感受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一份最可贵的真情与感动。

  2、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生字。出示生字,认读。

  3、我们再来个性地关注一下这个词:如愿以偿(板书),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哪些事情如愿以偿了课文中,又是谁如愿以偿了

  二、感受愿望

  1、小女孩有个什么愿望呢我们打开她的心愿卡看一看。

  2、出示:我一向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读一读,在这份心愿卡里,你听出了什么哦,你听出了一颗期盼以久的心,你真是小女孩的知己!让我们一齐读出小女孩这种日思夜盼的情绪。

  3、在你们的朗读里,我听出了小女孩深深地渴望。这个圣诞节,如果能得到一个洋娃娃,她必须会欣喜万分。之后,她真的如愿以偿了,明白是谁帮忙她吗

  三、感悟“陌生”

  1、金吉娅是谁呀她的好朋友吗不是,你是从课文哪个词语明白的板书:陌生,什么意思(不熟悉)金吉娅不熟悉小女孩的哪些事情呢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2、出示:之后,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很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向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去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齐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从这段话中,你又捕捉到了哪些信息评:你们真是一些个性会读书的孩子!从你们的理解中,我感受到金吉娅和小女孩真的是陌生的。可正是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女孩,金吉娅都能送她洋娃娃,帮忙她如愿以偿。这个圣诞节,她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洋娃娃吗

  3、是呀,洋娃娃里传递的还有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板书)

  4、就让我们用声音来表达对这份善良的赞赏。出示:这个圣诞节,金吉娅不但送给这个陌生的小女孩洋娃娃,还送给她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四、理解“并不宽裕”

  1、金吉娅能把洋娃娃送给一个完全陌生的女孩,那她必须很富有吧不是,你从课文哪几个小节明白同桌合作读1―2小节,圈一圈哪些词语能看出金吉娅不富有

  2、“并不宽裕”什么意思就是不富有,家里条件不好,还有哪些字眼能看出金吉娅的家里并不宽裕

  3、评:你真了不起!能从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一百美元、五个孩子、二十美元、四份礼物这几个*常的数字中感悟到金吉娅家庭的贫困。

  4、可正是这个自已也不宽裕的金吉娅,却能送给一个完全陌生的女孩洋娃娃,帮忙她如愿以偿。让我们再一次透过朗读,送去我们对这份爱心的感动!出示:这个圣诞节,金吉娅不但送给这个陌生的小女孩洋娃娃,还送给她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五、升华朗读

  出示:我(极了,紧紧地拥抱着紧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1、应对金吉娅的举动,如果你是她妈妈,此时,你会是什么情绪带上你的感受,读――

  2、作为金吉娅的哥哥,你的情绪又怎样呢把你的感情送到句子中,读――

  3、假如你是她的姐姐呢也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

  出示: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1、这个圣诞节,妈妈比以往任何一个圣诞节都要激动,因为――

  2、这个圣诞节,哥哥、姐姐们比以往任何一个圣诞节都要过得有好处,因为――

  六、小结

  一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金吉娅,用她最朴实的行为告诉我们,只有扎根在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土壤里,这棵给予树才会长得更加枝繁叶茂!才会把更多的快乐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七、小练笔

  1、当圣诞的钟声敲响,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娅送给她的洋娃娃。她激动极了,她很想写一封信感谢金吉娅,你们能给予他们帮忙吗你们也是有爱心的孩子!如果你还能用上黑板上的“如愿以偿、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等一些词语,老师能够给你加分。

  八、总结提升

  1、从你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谢中,老师深深地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永远愉快地多给予别人,远比向别人索取更快乐!(出示)

  那给予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诗歌接力。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给予树》的故事,用心去感受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一份最可贵的真情与感动。

  2、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生字。出示生字,认读。

  3、我们再来特别地关注一下这个词:如愿以偿(板书),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哪些事情如愿以偿了?课文中,又是谁如愿以偿了?

  二、感受愿望

  1、小女孩有个什么愿望呢?我们打开她的心愿卡看一看。

  2、出示:我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读一读,在这份心愿卡里,你听出了什么?哦,你听出了一颗期盼以久的心,你真是小女孩的知己!让我们一起读出小女孩这种日思夜盼的心情。

  3、在你们的朗读里,我听出了小女孩深深地渴望。这个圣诞节,如果能得到一个洋娃娃,她一定会欣喜万分。后来,她真的如愿以偿了,知道是谁帮助她吗?

  三、感悟“陌生”

  1、金吉娅是谁呀?她的好朋友吗?不是,你是从课文哪个词语知道的?板书:陌生,什么意思?(不熟悉)金吉娅不熟悉小女孩的哪些事情呢?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2、出示: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很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去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从这段话中,你又捕捉到了哪些信息?评:你们真是一些特别会读书的孩子!从你们的理解中,我感受到金吉娅和小女孩真的是陌生的。可正是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女孩,金吉娅都能送她洋娃娃,帮助她如愿以偿。这个圣诞节,她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洋娃娃吗?

  3、是呀,洋娃娃里传递的还有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板书)

  4、就让我们用声音来表达对这份善良的赞赏。出示:这个圣诞节,金吉娅不但送给这个陌生的小女孩洋娃娃,还送给她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四、理解“并不宽裕”

  1、金吉娅能把洋娃娃送给一个完全陌生的女孩,那她一定很富有吧?不是,你从课文哪几个小节知道?同桌合作读1―2小节,圈一圈哪些词语能看出金吉娅不富有?

  2、“并不宽裕”什么意思?就是不富有,家里条件不好,还有哪些字眼能看出金吉娅的家里并不宽裕?

  3、评:你真了不起!能从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一百美元、五个孩子、二十美元、四份礼物这几个*常的数字中感悟到金吉娅家庭的贫困。

  4、可正是这个自已也不宽裕的金吉娅,却能送给一个完全陌生的女孩洋娃娃,帮助她如愿以偿。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送去我们对这份爱心的感动!出示:这个圣诞节,金吉娅不但送给这个陌生的小女孩洋娃娃,还送给她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五、升华朗读

  出示:我()极了,紧紧地拥抱着紧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1、面对金吉娅的举动,如果你是她妈妈,此时,你会是什么心情?带上你的感受,读――

  2、作为金吉娅的哥哥,你的心情又怎样呢?把你的感情送到句子中,读――

  3、假如你是她的姐姐呢?也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

  出示: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1、这个圣诞节,妈妈比以往任何一个圣诞节都要激动,因为――

  2、这个圣诞节,哥哥、姐姐们比以往任何一个圣诞节都要过得有意义,因为――

  六、小结

  一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金吉娅,用她最朴实的行为告诉我们,只有扎根在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土壤里,这棵给予树才会长得更加枝繁叶茂!才会把更多的快乐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七、小练笔

  1、当圣诞的钟声敲响,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娅送给她的洋娃娃。她激动极了,她很想写一封信感谢金吉娅,你们能给予他们帮助吗?你们也是有爱心的孩子!如果你还能用上黑板上的“如愿以偿、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等一些词语,老师可以给你加分。

  八、总结提升

  1、从你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谢中,老师深深地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永远愉快地多给予别人,远比向别人索取更快乐!(出示)

  那给予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诗歌接力。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予树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理念:

  爱的模样有千万种,孩子间的“给予”更是让我们看到了金子般的心。《给予树》这篇课文,文质优美,情感动人,通过品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思维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会写“予、糖”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3.通过研读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4.在感悟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思维、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有关金吉娅言行和神态的句子,体会金吉娅的心理。

  教学难点:

  在阅读、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和同情,感受爱心带给人的真情和快乐。

  教学准备:

  圣诞树挂图、圣诞节的短片、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坐得真端正,老师要奖励给大家一段动画(播放圣诞节的动画)。这是一个关于圣诞节的欢快的视频。你们喜欢圣诞节吗?(生:喜欢。)那谁能介绍一下?(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节日!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圣诞前夕(板书课题:给予树)

  提示:课题当中“给”读“jǐ”,是一个多音字,另一个读“gěi”。同时注意,“予”字和我们学过的“矛”很像,但是没有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师在板贴上范写,生自己写并同桌互评),好,齐读课题。

  2.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就是送给,帮助的意思。给予树就是——给别人帮助的树。)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导入新课,并随机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2.检查预*

  (1)给予 圣诞节 享受 仁爱 宽裕 前夕 猜测 显然

  (2)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兴高采烈

  (3)援助中心 棒棒糖 (相机解释“援助中心”,教写生字“糖”)

  3.课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呢?(课件出示“我”(妈妈)、兄弟姐妹(4个)、小女孩、金吉娅,相机板书:金吉娅)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课文,检查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精读品析,感悟真情

  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吉娅。请大家自由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金吉娅神态和语言的句子,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1.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为什么金吉娅会沉默不语呢?(一方面她为自己没有为家人准备像样的礼物而难过,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

  2.“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1)省略号,表示停顿,金吉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难过。)金吉娅为没有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她可真是一个——善良、体贴的孩子,(相机板书:善良、体贴,齐读)。

  (2)文中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呢?你从哪里知道的?(“什么都没有”)

  (3)她可能没有什么呢?(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没有朋友,没有圣诞礼物)她可真是“什么都没有”啊,多可怜的孩子,多么值得同情的孩子,谁能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3.“后来,我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

  (1)这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小女孩,她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啊!你从这段话中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一直盼望”

  我们不认识这个小女孩,不知道她长什么样,只知道她在一直盼望,什么是“一直盼望”?

  晚上,她盼望着——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

  梦中,她盼望着—— ;

  早晨,她盼望着—— 。

  晚上睡觉前,她祈祷着能有一个洋娃娃,睡梦中,她做梦也在祈祷圣诞老人会送给她一个洋娃娃,早上醒来,她发现身边什么都没有,于是她带着失落,又带着憧憬,开始新的盼望。从晚上到早上,从梦中到清醒,小女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有一个洋娃娃,这真是——一直盼望。(配乐)

  带着小女孩的可怜和盼望,带着金吉娅的同情,谁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小女孩把她的心愿写在了卡片上,挂在了给予树上,她可能会写些什么呢?假如你是小女孩,你会怎样写呢?

  (预设:我是个孤儿,是个没有伙伴的小女孩,是个没有爸爸妈妈关怀的小女孩,我多么希望有一个穿这裙子的洋娃娃,我多么希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洋娃娃!)

  (3)是呀,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姑娘的心愿感动了。这时候她内心是怎样想的呢?(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金吉娅做出了决定:“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金吉娅可真是一个——善良、仁爱、同情的孩子。(相机板书:仁爱、同情)

  设计意图:通过对关键句子、重点词语的研读,使学生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后来,小女孩收到洋娃娃,她的脸上露出了快乐、幸福的笑容,此时,她的心中有千言万语,让我们把它化成对金吉娅深深的祝福和感谢吧!请你替小女孩些几句感谢的话,把它挂到我们的“给予树”上吧!

  设计意图:通过写感谢语,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正像高尔基说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希望我们大家更乐于“给予”,感受给予带给我们的快乐!而文中的母亲“我”,在这一系列事情的发展中,心情会有哪些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2.作业:将这个感人的故事,回家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并为下节课作铺垫,引导学生理解“给予”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板书设计:

  给予树

  棒棒糖

  金吉娅

  善良、体贴、仁爱、同情

  洋娃娃

  设计理念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献出我们的爱”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满足了一个小女孩的圣诞愿望。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本文语言虽*实,但真实感人,需要用心去感悟朗读。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以人为本。抓住妈妈情感变化这一主线,引领学生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在创设情境、自读自悟、交流互动中感悟金吉娅那颗金子般的心。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和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

  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2、通过自读、朗读、默读等形式,读中思,读中悟,体会作者通过对话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表达方法。

  3、在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教学重点: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金吉娅内心世界矛盾,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顾谈话,板书课题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接触到了一个新的名词“给予树”,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发生在善良可爱的金吉娅身上的动人故事来领会人性的美好,同时也进一步体验“给予树”的魅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故事是怎么发生的?试着用“什么时间、什么人、干什么”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词入境,对比生疑

  1、礼物买好了,孩子们的心情怎样?我们去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课件出示:兴高采烈沉默不语)

  2、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想象一下,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我们来好好的读一读。(自由读)

  课件出示:

  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沉默不语。

  4、哥哥姐姐这么高兴应该怎么读?(个别读)

  5、描写金吉娅的这句话怎么读?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看到金吉娅的表情,妈妈怎么想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读一读。

  课件出示:

  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

  6、妈妈生气了,她此时可能会想些什么?(预设:肯定是买了其他没用的东西,真是个乱花钱的孩子;会不会弄丢了等)

  三、读文悟情,想像体验

  1、金吉娅到底用这些钱做了什么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

  2、什么是“援助中心”?(课件出示)金吉娅到底买了什么?送给了谁呢?(送给了一个小女孩)

  3、送给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一无所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那个小女孩什么都没有。)

  4、自己读读这句话,猜测一下:她也许没有什么呢?在圣诞节之际,她最希望得到什么?她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了?(圣诞老人)于是,金吉娅便在援助中心的“给予树”上看到了这张卡片。同学们想一想,这张卡片上可能会写些什么呢?(小组合作)

  5、指名说说卡片上的内容,然后老师出示自制的卡片。

  我是个没有亲人的孩子,我没有伙伴。你们回家后都有父母陪伴,而我没有,我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在我最孤单的时候陪伴我!

  可怜的爱丽丝

  金吉娅看到这张卡片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她是怎么做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6、出示文中插图,设想一下金吉娅和援助中心礼品区的工作人员会有怎样的对话?师生共同演一演。

  四、聚焦矛盾,真情抒发

  1、金吉娅非常同情那个陌生小女孩,给小女孩买了一直盼望的洋娃娃,同时,金吉娅也非常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她也想买像样的礼物送给他们。可只有二十美元。一边是自己的亲人,一边是什么都没有的小女孩,小小的金吉娅最终做出了决定,多不容易啊!让我们为金吉娅鼓掌!

  2、多么令人感动的金吉娅呀!此时,妈妈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妈妈为什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在这个圣诞节,金吉娅送给我们的.仅仅是棒棒糖吗?

  3、读最后一段话,体会金吉娅带给大家的价值。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当那个陌生女孩收到金吉娅的礼物后,一定会非常开心,一定会非常感谢送她礼物的人。请你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吧!

  2、总结:同学们,正是金吉娅的给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到了许多,感受到了许多,让那棵象征着善良、同情、仁爱、体贴的给予树永远种植在我们心里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板书设计

  给予树

  金吉娅

  善良

  洋娃娃仁爱棒棒糖

  同情

  体贴

  陌生女孩家人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认读“给予、分享、试探”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方法理解课文资料。

  3、说写结合,初步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完美品质,受到完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尾段的含意。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准备圣诞心愿卡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课文�D�D生齐读课题:给予树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提醒概括主要资料小妙招: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3、质疑:金吉娅为什么只给家人买棒棒糖,却给陌生女孩买洋娃娃呢?

  二、抓住“沉默不语”,联系上下文,感悟金吉娅对家人的爱。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请生划出描述金吉娅的句子。

  有金吉娅沉默不语。

  (1)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表演金吉娅当时的样貌。

  (2)请生联系上下文想想,沉默不语的她究竟想些什么呢?

  (3)此时金吉娅心事重重,忐忑不安,谁能读出他这时的情绪?指名读,评价,齐读。

  (4)哥哥姐姐的这时候的情绪呢?你能想象他们一路上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还能用哪些成语形容他们的高兴呢?如果把金吉娅与哥哥姐姐样貌比较读,就更能读出金吉娅的情绪了。指名读,评价,齐读。

  (5)小结。

  三、创设情境,感悟金吉娅的爱心。

  1、默读第四段金吉娅的话,请生用波浪线划出描述金吉娅这么做原因的句子。

  2、比较句子:但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很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能去掉吗?为什么?)

  3、学生想象:小女孩没有什么?

  4、这是个可怜的小女孩,谁来读这句呢?指名读,齐读。

  5、出示:她一向盼望圣诞老人送给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1)一向盼望是什么意思?你从这个词中读懂了什么?

  (2)请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她会怎样“一向盼望”呢?

  (课件出示:小姑娘多么想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睡觉前,她;梦中,她;早晨醒来后,她。)

  (3)从晚上到早上,从清醒的时候到梦中,小女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有一个洋娃娃,这真是一向盼望。你能读出这份渴望吗?(感情朗读。)

  6、给予树上挂满了卡片,其中一张卡片就是这个小女孩的,卡片上有她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孩子们,让我们取下卡片,来读一读吧。(指名配乐读)

  7、小金吉娅们,当你读着这样的卡片,你心里想什么?

  8、再读“但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很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读出小女孩的同情心与决心。

  9、小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洋娃娃吗?还有爱与温暖......

  10、孩子们,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带着那封卡片和洋娃娃来到小女孩的住的地方。一个雪花飞舞的早晨,小女孩打开邮包。(小女孩看到会怎样样?说些什么?)请孩子们拿出卡片替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

  11、正因为有了金吉娅的帮忙,小女孩的愿望最后实现了,这叫做如愿以偿。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圣诞音乐响起)!听,圣诞的乐章奏响了,给予树上,有着一个小女孩的梦想,给予树下,另一个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个梦想,如果你就是妈妈,听完了金吉娅的话,你的情绪怎样样?哥哥、姐姐刚开始可能并不太高兴,当他们明白这一切后,他们情绪怎样样?把这情感带入句子中读。(导读最后一段)

  2、同学们,这不仅仅仅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更是一棵()的树!(善良之树,仁爱之树,同情之树,体贴之树,爱心之树!)

  3、是呀!同学们这样的一棵爱心之树就应种在哪儿?(种在人们的心里)

  4、是呀!把给予树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吧!让我们世界充满爱,充满温暖!

  5、推荐几句名言。

  五、作业小超市

  1、小练笔(二选一)

  (1)圣诞节快到了,孩子们能够亲身感受或者从电视、报纸上感受圣诞节的氛围,并用上“诚挚、祝福、分享、甜蜜、笑容。”写写你心中的圣诞节。

  (2)小女孩拿着卡片和洋娃娃给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一段他们的对话。如果能用上说的三种形式,那更好。

  2、推荐阅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会认10个,会写12个;理解“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2.学*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3.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会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语言,练*写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妈妈的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圣诞节图)问:这是什么节日?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

  师:你还了解什么关于圣诞节?生:在每年的12月24日……

  师:老师发现一提起过节你们就特别开心。今天我们就上一课关于圣诞节的。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快乐。

  2、板书课题:31给予树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生字新词。)

  2、扫除字词障碍。

  (1)、指名读,全班读,开火车读。

  (2)、(出示:援)重点指导援的写法以及援助中心的意思。


《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5)

——感恩教育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班会目标:

  1、让学生了解感恩,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

  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

  班会过程:

  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二、讨论:自己怎样认识感恩的?

  教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老师想,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甚至我们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蓝天碧树,四季变换。可以这样说,面对生活,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三、讨论:

  1、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为什么要感恩老师?为什么要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学生先自己考虑,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四、继续讨论:

  1、怎样感恩父母?

  2、怎样感恩老师?

  3、怎样感恩自然和身边其他的人?

  学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教师总结。

  教师出示三篇文章:

  (1)宗教是最崇尚感恩的。他们感谢天神,感谢主。当然,我们感谢的,远比他们要多很多。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

  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不是乐观么?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

  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

  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

  (2)常说:“三有三为。”

  心中有祖国,为祖国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伟大的祖国么?

  心中有集体,为集体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温暖的集体么?

  心中有他人,为他人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生活中的每个人么???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学会珍惜你的幸福,学会感谢你身边的一切,因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3)学会感恩,应该是对待他人的一种积极态度;学会感恩,本质上就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做出回应,做出回报,而不是漠视,而不是淡然处之;学会感恩,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学会感恩,是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学会感恩,是感情的黏合剂。只有学会感恩,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只有学会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五、感恩小故事

  1、六旬老父子:20xx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2、《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

  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3、孝顺儿母:20xx年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六、结束语:

  做老师的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你们做好人,二是希望你们学*好。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是人才,因此希望你们做有德有才的人,不要成为有才无德的人。要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惯,做文明的学生。父母养育你们,老师栽培你们,虽然这些是父母与老师应该做的,但大家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对你的好和爱。学会感恩,你才会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总之,希望同学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学会感恩。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X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班会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的文章、小品、电视纪录片、歌曲,自制录像片、课件,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学生利用双休日观察了解父母在一天之中都做了哪些事情。

  3、开展“爸爸、妈妈给孩子一封信”活动。

  4、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加班会。

  三、活动开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班会正式开始前轻声播放音乐《母亲》,两主持人在音乐声中入场。)

  X: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雨中的花雨伞有人给你打。

  乙: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X:这个人就是娘呀!

  乙:这个人就是妈。

  X:这个人给予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乙:不管你走多远,

  X:无论你在干啥。

  乙:为什么到啥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X:那是因为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

  乙: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

  X: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双亲。

  合:我宣布沈阳大学新民师范附属小学二年二班“感恩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感受亲恩,体会亲情

  a:初步感受,了解亲情

  (1)真实故事《地震中的母亲》

  X:在生活中,父亲永远给我们挡风雨,

  乙:母亲永远牵着我们的手;

  X:父母的爱是寒冬里的一把火,

  乙:父母的爱是黑暗里的一束光明,

  合:父母的爱是危急时刻撑起我们生命的一片晴空!

  X:请大家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地震中的母亲》(多媒体画面辅助)。

  (2)听后随感,畅所欲言

  X: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哪些感受呢?

  乙:同学们,这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最圣洁的、最勇敢的母爱,我们面对这样伟大而又无私的爱,内心当中充满了对这位母亲的爱,那么就让我们全体起立,用队礼表达我们对这位母亲的敬意吧!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b:深入感知,感悟亲情

  (1)情景再现,触动情感。

  X: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很多和地震中的母亲一样的父母,

  乙:新民市梁山镇就有这样一户人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家庭。

  请看纪录片《我的父亲、母亲》。

  (2)联系自我谈体会。(教师引导,深入体会)

  师:短片看完了,谁能说说这是个怎样的家庭?

  师:父母是怎么做的?从这些可以看出父母是怎样的人?

  师:孩子又是怎么做的?从这些可以看出孩子是怎样的人呢?

  师:此时此刻,如果让你对片中人物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乙:这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父母,我们的父母其实也和他们一样,默默的为我们付出。

  X: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过许多事,为我们付出很多。

  乙:那谁能谈谈你的父母让你最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事吗?你又为父母做过什么事呢?

  (采撷生活中美丽感人的生活细节,同学们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去感悟亲情。)

  (三)辨别是非,自我反思

  X:同学们,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父母对子女总是毫无私心、无怨无悔地付出,绝大多数孩子也能体谅父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乙:可是也有一些孩子,不懂事、不明事理,他们做事让父母很无奈、很伤心。

  X:请大家看屏幕,看一看以下同学的做法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乙:大家很有辨别能力,我想以后这些事再也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四)亲子互动,体会亲恩

  X:现在我们想请一位同学和他的家长一起来回答下面这些问题(找一对父子或者母子)XXX同学,请你回答关于父母的问题,叔叔(阿姨),请您回答关于孩子的问题,好吗?(屏幕显示问题)

  1、父母(孩子)的生日是哪一天,你是怎样给父母(孩子)过生日的?

  2、知道父母(孩子)最爱吃什么呢?

  3、知道父亲节、母亲节是哪一天吗?儿童节是哪一天?

  4、周末你为父母(孩子)做哪些事情?

  乙:看来,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总是多过孩子对父母的了解,父母给孩子的爱总是多过孩子给父母的爱,

  X:同学们,看来我们对父母的关心真是太少了,请记住这两个日子吧!(主持人以手指示屏幕的显示:父亲节是六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母亲节是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

  乙:同学们,母亲节已经过去了,你送给母亲什么礼物?

  (五)学会感恩,及时回报

  X:下面请欣赏小品《母亲节的礼物》,看看他们送给母亲什么礼物?

  乙:同学们,看完小品能告诉大家以后你会怎么做呢?

  X:同学们真的懂事了,那么我想此时此刻,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定也有话想对我们说,请XX家长发言。

  (家长代表发言2名)

  乙:同学们,父母亲说出了内心最真挚的话语,我们还等什么,让我们从座位上走出来,到爸爸、妈妈面前,给他们一个深情的拥抱吧!

  X:道上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

  (六)情感升华,感恩一切

  乙:同学们,在生活中除了父母还有许许多多关心我们的人。

  X:老师、同学、朋友等等,他们都在我们身边支持我们,鼓励我们!

  乙: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那就让我们感谢一切使你成长的人吧!

  一、课程名称

  感恩主题班会课

  二、授课题目

  珍爱生活,感恩父母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激之心,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爱的存在和感恩的必要性。

  3、行为目标:学会感恩,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人、社会。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怎样对待我们的生活,珍爱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并感激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无条件付出。

  五、课时

  一节课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进经典,理解“感恩”

  1、欣赏歌曲:《感恩的心》

  主持人:刚才我们共同欣赏了《感恩的心》,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大家“感恩”是什么意思?

  (学生发言,主持人明确: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2、说一说与感恩有关的古诗文。

  主持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感恩的优良传统。“恩”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的惠赐之恩、父母的抚养之恩、祖国的哺育之恩、社会的关怀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等。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与感恩有关的古诗文。(学生发言,主持人明确: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衔环结草,以德报恩。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二、真情领悟,分享感恩:

  1、讲故事:

  下面请看这样一个故事,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母亲。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在被子里面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主持人:大家从小就喜欢看故事书,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几则小故事,看看动物怎样感恩,朋友之间怎样感恩,萍水相逢的人如何感恩。

  ①羔羊跪乳: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

  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片孝心,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小羊为了报达母羊的养育之恩,每次吃奶都是跪着的。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便是“羔羊跪乳”。

  ②乌鸦反哺的故事:经过妈妈的精心哺育,小乌鸦渐渐长大,它长得又高又壮,飞翔的速度很快,现在已经长成一只大乌鸦。而乌鸦妈妈渐渐衰老,终于飞不动,整天只能坐在窝里。大乌鸦捕虫的技术非常好,它每次出去找食,总会想到妈妈在鸟窝里,肚子一定很饿。大乌鸦将虫子带回家,让乌鸦妈妈吃饱之后,自己才吃剩下的。附*的鸟类都称赞大乌鸦非常孝顺。

  ③两个好朋友的故事:曾经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吵了一架,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个人一巴掌,那个人很伤心很伤心,于是他就在沙里写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写完后,他们继续行走。他们来到一块沼泽地里,那个人不小心睬到沼泽里面,另一个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后那个人得救了。他很高兴很高兴,于是拿了一块石头在上面写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一头雾水,奇怪得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写在沙里。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却把它刻在石头上呢?”那个人笑了笑,回答道:“当别人对我有误会,或者有什么对我不好的事,就应该把它记在最容易遗忘,最容易消失不见的地方,由风负责把它抹掉。而当朋友有恩与我,或者对我很好的话,就应该把它记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尽管风吹雨打也忘不了。”④手术费=一杯牛奶: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挨,而他推销的却很不顺利,以至他有些绝望。这时,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却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感激万分。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位患病的妇女,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结果,当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却在她的手术费单上看到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2、游戏环节《舍弃》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上“事业、父母、儿女、朋友、妻子/丈夫、自己”,现在你们思考,将这6个选项在心里排序,依次划去你认为可以先舍弃的,直到最后只留下其中的一项。

  教师(适时引导):请同学们注意,在划的时候,虽然你的右手只是轻轻一划,很简单,但是你一定要想到,一旦你划去了,这样的东西就真的在你生活中消失了。如果你划去的是事业,那么你这一生就会失去生活来源,一生穷困;如果你划去的是朋友,那么你一生剩下的日子里,你的身边就再也没有朋友的呵护和关心,再也听不到他们的笑声??

  教师:在课堂上做简单的统计,最后将父母保留下来的有几位同学,根据结果,可以说父母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很多同学没能完成,都在苦苦思索,进行着心理斗争:“到底先舍弃谁?”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换成父母的话,在选择时,他们思索的时间又会有多少呢?

  三、升华感情,传递感恩:

  班主任寄语:学会“感恩”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中顶撞家长、怨恨家长甚至逃避家庭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生对老师的帮助、教育很不耐烦,情绪对立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我们周围也有一些人,怨天尤人,颓废消极,对社会、对人生充满抱怨,总觉得人生不如意,命运太不公*。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我们的同学进行“学会感恩”的教育。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确有许多被物欲所左右的人变得心浮气燥,他们任由精神的家园荒废,不再自信,不再宽容,不再奉献,不再有爱,他们甚至不会感恩,不会感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丑陋的东西也许都不可能被彻底消灭。而同样是面对这些丑陋的现象,不同的人,却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总认为世道对他不公时,总是自视过高时,他的心态不可能*和。只有自信、坚毅、博爱、宽容、豁达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古今中外像贝多芬、甘地、***、海伦·凯勒、玛丽·居里、泰戈尔、曼德拉、焦裕禄等等,他们都对生命进行了最好的诠释,那就是:人不能没有一种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信念而生活。

  如今,有些地方已经把“学会感恩”写进了《中学生守则》,成了中学生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我们应该感激的东西确实很多:我们应该感激生我养我的父母,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来到人世更不可能长大**;我们应该感激我们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安定的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感激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感激学校,让我们愉快而充实地学*;我们应该感激家人;为我们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港湾;我们应该感激朋友,为我们送来了真诚的友谊;我们应该感激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修养,甚至我们还要感激苦难逆境,是它们教会我们坚强。

  感恩的心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会使人的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感恩的举动所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会感染改变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古人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内心独白,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份铭心之谢,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愿我们大家人人都学会感恩。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的旋律,并用相应的语调跟随音乐朗诵歌词。表现乐曲优美宁静的风格。

  2、创编柔美、舒展的动作随音乐表演。

  3、认真观看同伴的创编动作,积极参与表演活动。

  活动准备:

  1、幼儿熟悉歌词内容。

  2、背景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在《小鸽子》的乐曲伴奏下,自由动作进入教师。

  二、复*歌曲《咏柳》。

  1、继续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诗意。

  2、随音乐轻生吟鸣,并即兴动作。

  三、出示背景图。

  幼儿边听音乐《小白船》,边看图,想象音乐好像说的是什么:

  四、体验乐曲情绪。

  1、用和音乐一样优美、安静的声音,随音乐念歌词。

  2、用按三拍子节奏的摇晃动作,体验乐曲的情绪;

  3、随音乐即兴舞蹈。

  4、请动作较好的幼儿领跳,集体跟随乐曲舞蹈。

  5、一半幼儿随音乐轻轻跟唱,另一半幼儿随音乐跳舞。

  6、相互交换联系内容。

  五、复*歌曲《青蛙和蛤蟆》。边唱边手指表演、看指挥分角色唱

  一、课程名称

  感恩主题班会课

  二、授课题目

  珍爱生活,感恩父母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激之心,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爱的存在和感恩的必要性。

  3、行为目标:学会感恩,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人、社会。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怎样对待我们的生活,珍爱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并感激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无条件付出。

  五、课时

  一节课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进经典,理解“感恩”

  1、欣赏歌曲:《感恩的心》

  主持人:刚才我们共同欣赏了《感恩的心》,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大家“感恩”是什么意思?

  (学生发言,主持人明确: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2、说一说与感恩有关的古诗文。

  主持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感恩的优良传统。“恩”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的惠赐之恩、父母的抚养之恩、祖国的哺育之恩、社会的关怀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等。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与感恩有关的古诗文。(学生发言,主持人明确: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衔环结草,以德报恩。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二、真情领悟,分享感恩:

  1、讲故事:

  下面请看这样一个故事,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母亲。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在被子里面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主持人:大家从小就喜欢看故事书,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几则小故事,看看动物怎样感恩,朋友之间怎样感恩,萍水相逢的人如何感恩。

  ①羔羊跪乳: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

  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片孝心,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小羊为了报达母羊的养育之恩,每次吃奶都是跪着的。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便是“羔羊跪乳”。

  ②乌鸦反哺的故事:经过妈妈的精心哺育,小乌鸦渐渐长大,它长得又高又壮,飞翔的速度很快,现在已经长成一只大乌鸦。而乌鸦妈妈渐渐衰老,终于飞不动,整天只能坐在窝里。大乌鸦捕虫的技术非常好,它每次出去找食,总会想到妈妈在鸟窝里,肚子一定很饿。大乌鸦将虫子带回家,让乌鸦妈妈吃饱之后,自己才吃剩下的。附*的鸟类都称赞大乌鸦非常孝顺。

  ③两个好朋友的故事:曾经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吵了一架,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个人一巴掌,那个人很伤心很伤心,于是他就在沙里写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写完后,他们继续行走。他们来到一块沼泽地里,那个人不小心睬到沼泽里面,另一个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后那个人得救了。他很高兴很高兴,于是拿了一块石头在上面写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一头雾水,奇怪得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写在沙里。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却把它刻在石头上呢?”那个人笑了笑,回答道:“当别人对我有误会,或者有什么对我不好的事,就应该把它记在最容易遗忘,最容易消失不见的地方,由风负责把它抹掉。而当朋友有恩与我,或者对我很好的话,就应该把它记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尽管风吹雨打也忘不了。”④手术费=一杯牛奶: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挨,而他推销的却很不顺利,以至他有些绝望。这时,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却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感激万分。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位患病的妇女,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结果,当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却在她的手术费单上看到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2、游戏环节《舍弃》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上“事业、父母、儿女、朋友、妻子/丈夫、自己”,现在你们思考,将这6个选项在心里排序,依次划去你认为可以先舍弃的,直到最后只留下其中的一项。

  教师(适时引导):请同学们注意,在划的时候,虽然你的右手只是轻轻一划,很简单,但是你一定要想到,一旦你划去了,这样的东西就真的在你生活中消失了。如果你划去的是事业,那么你这一生就会失去生活来源,一生穷困;如果你划去的是朋友,那么你一生剩下的日子里,你的身边就再也没有朋友的呵护和关心,再也听不到他们的笑声??

  教师:在课堂上做简单的统计,最后将父母保留下来的有几位同学,根据结果,可以说父母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很多同学没能完成,都在苦苦思索,进行着心理斗争:“到底先舍弃谁?”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换成父母的话,在选择时,他们思索的时间又会有多少呢?

  三、升华感情,传递感恩:

  班主任寄语:学会“感恩”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中顶撞家长、怨恨家长甚至逃避家庭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生对老师的帮助、教育很不耐烦,情绪对立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我们周围也有一些人,怨天尤人,颓废消极,对社会、对人生充满抱怨,总觉得人生不如意,命运太不公*。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我们的同学进行“学会感恩”的教育。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确有许多被物欲所左右的人变得心浮气燥,他们任由精神的家园荒废,不再自信,不再宽容,不再奉献,不再有爱,他们甚至不会感恩,不会感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丑陋的东西也许都不可能被彻底消灭。而同样是面对这些丑陋的现象,不同的人,却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总认为世道对他不公时,总是自视过高时,他的心态不可能*和。只有自信、坚毅、博爱、宽容、豁达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古今中外像贝多芬、甘地、***、海伦·凯勒、玛丽·居里、泰戈尔、曼德拉、焦裕禄等等,他们都对生命进行了最好的诠释,那就是:人不能没有一种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信念而生活。

  如今,有些地方已经把“学会感恩”写进了《中学生守则》,成了中学生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我们应该感激的东西确实很多:我们应该感激生我养我的父母,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来到人世更不可能长大**;我们应该感激我们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安定的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感激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感激学校,让我们愉快而充实地学*;我们应该感激家人;为我们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港湾;我们应该感激朋友,为我们送来了真诚的友谊;我们应该感激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修养,甚至我们还要感激苦难逆境,是它们教会我们坚强。

  感恩的心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会使人的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感恩的举动所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会感染改变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古人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内心独白,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份铭心之谢,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愿我们大家人人都学会感恩。

  【作品分析】

  这是一首温馨、柔和的音乐作品,歌曲旋律比较工整,音域跨度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小雨和小草的选材贴*幼儿生活,容易唤起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但是原歌曲中小雨和小草是每句交替出现的,容易造成幼儿的记忆负担,并且造成游戏中角色交换的困难。因此设计者在保留原曲旋律的基础上,对歌词进行了改编,前两句唱小雨,后两句唱小草,并且根据3-4岁幼儿的认知特点重新填词。改编后的歌曲,适合小班幼儿与爸爸妈妈边唱边游戏。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歌曲《小雨和小草》的旋律和歌词。

  2、借助教师的语言提示,能边做动作边唱出最后一句“朋友朋友你真好”。

  3、在亲子游戏过程中,体会挠痒痒和拥抱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带着宝宝们热身《小手爬》。

  2、观看视频,帮助幼儿熟悉歌曲。

  3、边听歌曲边加入小雨的动作。

  4、边听歌曲边加入小草的动作。

  5、增加抱抱的动作。

  6、学唱最后一句“朋友朋友你真好”。

  7、幼儿尝试随音乐变换动作,并能唱出歌曲的最后一句。

  8、尝试替换最后的动作。

  9、开心游戏。

  教育主题班会:感恩教师

  教育目标

  1、了解教师节。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辛苦,对学生们的爱与期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并了解怎样尊敬师长。

  教 育 过 程

  一、主持人导入:

  男:秋天是金色的世界,也是收获的季节。

  女:走进秋天,金色的阳光照临大地,果实金黄,让人开心,让人愉悦。

  男:秋天的大地上,美景无处不在,枫叶斑斓,蝴蝶翩飞,菊花妖娆,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云彩,绚丽多彩,让人遐想无数。

  女:走进秋天,坐在丰收的喜悦里,我们欢聚一堂。

  男:今日,就让我们直抒内心深处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感恩之意。

  女:起立!让我们深深地向我们敬爱的老师深鞠一躬,真挚地问候一声――

  合:老师您好!

  男:二(1 )班《感恩老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教师节由来及演变:

  女:首先请同学们观看我们搜集的有关教师节制定的一些信息。(出示教师节发展过程)教师节的演变

  男: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您一生的写照。为了我们,您付出了许多许多,您的爱是真诚的、无私的。

  谁认识这张图片上的老师,这就是我们学校的贾秀英老师,被评为今年XX区“最美女教师”,贾老师用她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师德高尚。用自己的教育历程的积淀演绎出了教师的责任,诠释了中华美德。

  三、尊师故事大搜索:

  女: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尊师的故事呢

  请大家看幻灯片,我给大家读一个故事。

  程门立雪: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厚禄,跑到河南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zuo)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男:尊重教师也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修养的具体表现。那些学者、伟人始终都把尊师视为重要品质。同学们*时也很尊敬老师。谁来说说*时同学们是怎样尊师的

  比如说:(我们应该怎样尊重老师的劳动呢

  在老师精心准备课堂上,我们应该怎么学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花大量时间精心批阅的`作业)等方面。

  尊师,并非需要做什么大事,你只要从小事做起,如下:(幻灯片)

  作业工整,让老师赏心悦目,这就是是尊师;

  见面微笑着问声好,让老师疲倦顿消,是尊师;

  课堂安静,积极回答,让老师开心上课,是尊师;

  积极参加校内外比赛,努力奋斗,争取佳绩,是尊师;

  孝敬长辈,关爱幼小,爱做好事,这就是尊师;

  保持教室整洁,一尘不染,让老师走进教室心满意足,是尊师;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抵抗不良书籍影像,这也是尊师。

  ……

  女:不论是叱诧风云的伟人,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老师对我们的关怀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故事。老师的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又像是海边的贝壳,拾也拾不完。

  男: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赞美老师的诗句(举手发言)

  女:老师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无价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正是我们老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赞美老师的诗词和文章。

  男: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感恩的故事。(出示幻灯片)

  四、感恩在我身边:

  女:感恩在心 报恩在行

  1、尊敬老师,要对老师有礼貌;

  男:2、尊重老师要听从老师的教诲,与老师配合,把成绩提高;

  3、尊重老师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师的劳动;

  女:老师,我该拿什么报答您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您却给了我整片大海;我原想收集一片枫叶,您却给我了整座枫林;我原想拾起一片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我原想摘起一朵鲜花,您却给了我整座花园……老师,让我们用最美的鲜花赞扬您,让我用最优美的诗歌赞扬您!

  男: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确实够辛苦了!今天老师也向我们提出了三个要求。(出示幻灯片)

  团结: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氛围。

  稳定: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更上一层楼。

  向上:要时时刻刻保持一颗进取心。

  女:

  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我们,老师您还将默默地耕耘,您还将无私地奉献

  男:作为五小的学生,我们感到自豪,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师生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女:通过今天的班会我明白了,老师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已经很劳累,同学们作业再不认真,老师就会更累。然而,老师劳累,却无怨无悔。

  男:老师清贫,却安贫乐教。

  女:我倡议大家(出示幻灯片)

  1、见到老师主动问好

  2、上课认真听讲,不扰乱纪律

  3、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作业

  4、认真做好清洁,创造一个干净美好的环境

  5、虚心接受老师的意见,多与老师沟通

  女:起立!最后让我们一起对老师说一声:

  全体学生:您辛苦了!

  全体学生:谢谢您,老师!

  五、班主任发言:

  现在,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看了你们的节目,听了你们的话语,我的心被震撼了。这是你们对老师心灵的倾诉!由衷地赞美!我代表所有的老师真诚地感谢你们。雏鹰展翅,小树成材。矫健的雄鹰们,起飞吧,勇敢地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主持合:主题班会〈感恩老师〉到此结束。

  课前指导主持人熟练主持词,让学生进行展示比老师说教的效果要好。

  通过短片展示贾秀英老师的事迹,再次感受教师的一片爱心。

  小组交流,组长选派代表展示:尊重老师的故事。

  让学生进行发言和讨论,在小组竞争中揭开尊师重教的篇章。

  让学生明白尊重老师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自由展示。

  三个条件一定要求学生做到,让口头尊重化为行动。

  学生读倡议,坚定信心。

  课后反思

  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付出。尊重教师,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尊重老师,首先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其次要对老师有礼貌。


《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6)

——《人之初》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兴趣。(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教学设计无需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3.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一)复*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远方*处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

  (二)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⑧人之初。(“之、初”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出示任务:再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图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1.结合生活,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请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反馈指导:

  学生交流后,教师大致讲一讲意思:

  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2.图文结合,了解课文,感悟课文主题。

  (1)PPT出示任务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图中的妈妈和孩子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2)反馈指导:

  预设:图中的妈妈正在教育孩子放鹅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图中的妈妈正在教孩子怎么放鹅呢……(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3)PPT出示任务2:妈妈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呢?请你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用波浪线划出句子。

  (4)反馈指导:

  预设:“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老师板书相关语句)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导语: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因为什么事情而教育你呢?他们是怎样对你说的呢?你们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学会了什么本领呢?

  (6)反馈指导:

  预设:爸爸妈妈教导我一定要上课认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教导都是为了我们成为好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7)指名朗读全文,全班拍手齐读全文。

  (8)小结过渡:一个人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课后词语读记。

  1.出示任务:借助拼音自由读“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2.反馈指导:

  指名读、齐读;

  3.评价:

  (1)同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看谁正确率高。

  (2)同桌在班级上进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师生评议。

  八、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远”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远”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远”,分别提示:“*”字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远”字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玉”“义”“之”。

  (1)观察并说说“*”“玉”“义”“之”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玉”“义”“之”,分别提示:“*”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玉”字写王字时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注意间距均匀,最后一点写在横上面,不要掉到外面;“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捺要紧接着横撇写。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相”。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相”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相”,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九、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作业设计:

  朗读和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明白深刻的道理。教学准备:《三字经》朗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翘舌的读音。(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老师讲故事:周处除三害

  1、从前,有个人叫周处,他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别人。人们背地里都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带着弓箭来到南山把白额虎杀了,然后又去杀大蛟。大蛟受伤逃跑了,周处就一直追。人们看到周处没有回来,以为他死了,都高兴得欢天喜地。周处回来后知道了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个好人。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拜师学艺,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的好官。

  2、老师提问: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周处?为什么把周处和大蛟、白额虎称为“三害”?

  周处是一出生就是个爱欺负人的坏孩子吗?

  周处后来怎样啦?

  *时你是不是也欺负别的小朋友?

  如果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心里会怎样?

  老师小结:

  人出生时都是很善良的,所以我们要一直做个善良的小孩,不要学坏。我们身边有的人小时候都是好孩子,可是长大以后却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事。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得注意,坏事不要做,也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即使做错了事,及时改正了还是好孩子。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小组合作试着表演《周处除三害》

  五、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一、课前导入

  1.课前拍手小游戏。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以前读过《三字经》吗?有谁会背呢?(指名背诵)她背得真好,太厉害了!《三字经》是我们的国学经典之一,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就是从《三字经》里选出的两节内容。请大家翻开课本!(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出示PPT,指名大声朗读PPT上的自读要求。

  “大家都听清要求了吧?下面大家就开始自由朗读吧!”

  2.指一名学生说说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这位同学说得很对,课文共有4句话,大家请看白板。第三句在这儿是个问号,表示这一句是个?(生答:问句)那课文有几节呢?”再指一名学生回答。“非常正确,两节。请问你是怎么分出来的呢?”(生答)

  师总结评价:“你真是爱观察的小朋友,请坐!大家仔细看,第一句和第二句紧紧地挨在一起,第三句和第四句也紧紧地挨在一起,但是第二句和第三句的中间却?(生答)没错,这就是空排的格式。就像自然段前面会空两格一样,诗歌每一节的前面就会空排,大家明白了吗?”

  3.指名分别朗读四句话。(强调要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4.男女生配合读文。

  师:“以上几位同学一个比一个读得认真,大家肯定也都想读一读了。下面请咱们班的男生和女生比赛读,看哪一队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标准!”

  5.拍手合作朗读。师引导学生同桌之间拍手读,再指名一组站起来表演读。

  三、品读课文

  1.师引导:“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了,也会读了,那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三字经》里的内容吗?”指名回答,师引导小结:“因为《三字经》这样的国学经典呀,里面都藏着很多大道理哦,下面我们就去看看课文里有什么道理等我们去发现吧!”

  2.指名读第一句,并解释“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师评价:“初”就是指人刚出生的时候,他回答的很不错。

  3.课件出示《孟母三迁》,师解释题目意思并加以提问:“下面老师想和大家一块儿看一下这个故事,但是老师有两个小问题。请同学们听好:

  ①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搬家?

  ②孟子的母亲认为搬到那里住是的呢?为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看视频。”

  4.指名回答第

  ①个问题。师评:“你真是既会看又会听的好孩子!孟子的妈妈因为想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所以搬了家。那她觉得哪儿最适合孟子居住呢?”再指名回答第

  ②个问题。师评:“对,你很会思考。孟子的妈妈也是认为住在学

  校附*对孟子,所以一直定居在这里。那同学们,你们也和孟子差不多大,谁来说一说,你们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指名回答,师加以引导:“是的,好好学*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现在就是在孟子妈妈和你们妈妈认为的的环境里,既然坐在学校里,就要好好学*。如果不好好学*,大家的性格就会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差别就会很大了。这就是“性相*,*相远”的意思了。”

  5.师:“那“苟不教,性乃迁”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苟”指的是小狗吗?”(生答:不是)师出示课件,再引导:“这里的“苟”指的是如果,“迁”是改变、变化的意思。那谁能来说一说这句“苟不教,性乃迁”的意思?”师指名回答,再相机评价,再全班齐读句意。

  6.讲解“教之道,贵以专”。师引导:“如果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性格就会发生改变。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教之道,贵以专”就是说老师教育你们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专心。你们读书、学*要和老师教育你们一样认真才行啊!”

  7.课件出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并加以讲解。师先解释“非、宜”的意思,然后指名说说这句话的全意,再用课件出示句意并分男女生读句子及句意。接着提问:“这一句中有一对反义词,谁能用火眼金睛将它们找出来?”(生答:幼、老)师评价再提问:“那幼、老二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师解释“何为”的意思并利用课件出示

  字义。指名说说句意,然后利用课件出示句意,再让男女生分别读句子和句意。

  8.讲解最后一句。首先课件出示句子,师指导学生看图并提问:“这两块玉石,大家喜欢第一块还是第二块?”(生答)师再顺势提问:“为什么你喜欢第二块?”师指名回答再小结:“对啊,我们都喜欢这块精美的玉佩,但是大家知道吗,它一开始就是这一块普普通通的玉石,但是经过打磨、雕琢以后,它就成了这一块精美的玉器。所以玉石如果没有经过这么认真地雕琢,那它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了。那我们人呢?人不学会怎么样?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人不学,不知义”这一句的意思?”指名说,师再小结。“那谁能站起来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好好学*。

  9.师配乐朗诵古诗。师:“同学们,老师已经会背诵这篇课文了,请大家听老师背一遍好吗?”师背诵,再让学生跟着音乐背诵。“老师觉得配上音乐以后,课文读起来都变得很好听了,同学们想不想试着背诵一次?”学生背诵以后,师评价:“大家的声音真动听,配上音乐以后更加美妙了,老师忍不住给你们两个大拇指,你们也给自己一点掌声吧!”

  四、指导书写

  1.PPT出示书写的规范姿势图并提醒:“坐要坐直,头要摆正,手脚放*。”

  2.课件出示生字“相”,请学生试着讲一讲生字的结构、读音及组词。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相”字,观察好以后,老师会请一个同学为大家讲一讲这个字!”学生观察。师指名说说生字的读音、结构、偏旁、组词。学生说后,师再提问:“这位小老师讲的头头是道,大家表扬他!还有没有小老师来提醒一下同学们,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师评价:“你的小眼睛真亮,观察得非常仔细哦!老师就喜欢你这样认真的小朋友!”

  3.课件出示生字的拼音和组词,师范写生字并及时指导。板书“相”字,师:“写这个“相”字时,左边的“木”要比右边的“目”长,起笔要稍微高一些,右边的“目”起笔竖画是和“木”字旁的横画一样高的,里面是两横,不要写成“日”了哟!”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自行评价,师再总结。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 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兴趣。(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教学设计无需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3. 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一)复*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 远方 *处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

  (二)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⑧人之初。(“之、初”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 出示任务:再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图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1.结合生活,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请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反馈指导:

  学生交流后,教师大致讲一讲意思:

  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2.图文结合,了解课文,感悟课文主题。

  (1)PPT出示任务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图中的妈妈和孩子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2)反馈指导:

  预设:图中的妈妈正在教育孩子放鹅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图中的妈妈正在教孩子怎么放鹅呢……(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3)PPT出示任务2:妈妈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呢?请你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用波浪线划出句子。

  (4)反馈指导:

  预设:“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老师板书相关语句)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导语: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因为什么事情而教育你呢?他们是怎样对你说的呢?你们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学会了什么本领呢?

  (6)反馈指导:

  预设:爸爸妈妈教导我一定要上课认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教导都是为了我们成为好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7)指名朗读全文,全班拍手齐读全文。

  (8)小结过渡:一个人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课后词语读记。

  1.出示任务:借助拼音自由读“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2.反馈指导:

  指名读、齐读;

  3.评价:

  (1)同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看谁正确率高。

  (2)同桌在班级上进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师生评议。

  八、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远”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远”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远”,分别提示:“*”字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远”字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玉”“义”“之”。

  (1)观察并说说“*”“玉”“义”“之”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玉”“义”“之”,分别提示:“*”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玉”字写王字时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注意间距均匀,最后一点写在横上面,不要掉到外面;“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捺要紧接着横撇写。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相”。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相”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相”,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九、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作业设计:

  朗读和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之、相、*、*、远、玉、义”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教学难点: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吧!(教师板书:《人之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的课文是什么意思?

  2、自读课文,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之、初、性、善、*、教、迁、贵、专、幼、玉、器、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之、相、*、*、远、玉、义”,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一)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2、指读,随时正音,

  3、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4、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二)深读课文,内容解析。

  1、人之初。

  (1)全班朗读。

  (2)小组交流第一段的意思,小组汇报。(教师引导)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子不学。

  (1)全班朗读。

  (2)小组交流第二段的意思,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小孩子不肯好好学*,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3、观看视频《孟母三迁》。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生1:环境对学*的影响很大。

  生2:父母对孩子的学*也有很大的影响。

  生3:孟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识字8人之初》

  学*环境专心一致人之初懂礼、成才好好学*持之以恒

  课后反思:

  人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忽视了教育,就可能会变坏。通过课程内容学*,理解*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的重要性,学*贵在专一和坚持。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是教师给予得较多,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之、初、性、善、*、教、迁、贵、专、幼、玉、器、义”13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之、相、*、*、远、玉、义”7个汉字。

  3、大致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大致了解选编文本的含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三字经》这本儿童启蒙读本。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三字经》书本图片,向学生简要介绍这本书:古时候儿童学*的启蒙读物,每句话都是三个字,所以叫做《三字经》,内容十分丰富。

  2、师激趣:古时候儿童学*的课本,今天我们学起来也会十分有趣。《三字经》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

  3、师板书课题,指导生字“之”的写法:“之”有三笔,第一笔点画居中,第二笔横撇略扁,最后一笔*捺,注意运笔的变化。

  4、指名生朗读课题,认识生字“初”:左右结构,衣字旁加个“刀”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交流听后的感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很好听等)。

  2、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随文识字学词。

  (1)学*第一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一句,出示字词卡片:性、善、相*、*、远,指名生认读,相机正音:“性”是后鼻音,“*”是前鼻音,“善”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生认读。

  出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词意。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一句话,全班齐读第一句话。

  (2)学*第二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二句,出示生字卡片:教、迁、贵、专,指名多生认读。

  学*“教”这个多音字,生说说这个字有哪两个读音,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师小结:在“教师、教室、教育”这些词中读第四声;在表示“教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读第一声。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二句话,全班齐读。

  (3)学*第三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三句,出示生字卡片:幼,指名生认读,说说还在哪些词语中见过这个字:幼小、幼儿园。

  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问句。

  全班齐读第三句话。

  (4)学*第四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四句话,出示生字卡片:玉、器、义,指名生认读。并为它们口头组词,以便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强理解。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四句话,全班齐读。

  4、生再次轻声自由练*朗读文本,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同位之间相互练读。

  5、指名生分小节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读出课文三字一停、朗朗上口的节奏。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1、生再次朗读课文,并与同位合作朗读,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2、师再次随机出示词语卡片,通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本课生字。

  3、独立出示本课13个生字,鼓励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或在其他的词语中也见过这些汉字,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理解句子意思。

  4、师小结:在识记汉字的时候,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偏旁、与形*字进行比较的方式来进行识记,这样归类识字,效果会更好。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汉字:之、相、*、*、远、玉、义。

  2、指名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3、生自主观察这些汉字,交流书写要领,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行重点指导:“*、远”是半包围架构,其中“斤、元”书写时要略小,最后写走之儿;“义”字先写中间的点,再写撇、捺、注意撇画比捺画略高。

  4、师范写,生认真观察并进行书空练*。

  5、生自主描红、临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书写情况并及时反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初步了解了《三字经》的内容,还读熟了其中的几句话,认识了很多的汉字。那么,《三字经》中的这些句子究竟藏着什么意思,为什么值得古代和现代的小朋友没学*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明白深刻的道理。教学准备:《三字经》朗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感悟

  1 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翘舌的读音。(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老师讲故事:周处除三害

  1、从前,有个人叫周处,他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别人。人们背地里都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带着弓箭来到南山把白额虎杀了,然后又去杀大蛟。大蛟受伤逃跑了,周处就一直追。人们看到周处没有回来,以为他死了,都高兴得欢天喜地。周处回来后知道了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个好人。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拜师学艺,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的好官。

  2、老师提问: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周处?为什么把周处和大蛟、白额虎称为“三害”?

  周处是一出生就是个爱欺负人的坏孩子吗?

  周处后来怎样啦?

  *时你是不是也欺负别的小朋友?

  如果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心里会怎样?

  老师小结:

  人出生时都是很善良的,所以我们要一直做个善良的小孩,不要学坏。我们身边有的人小时候都是好孩子,可是长大以后却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事。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得注意,坏事不要做,也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即使做错了事,及时改正了还是好孩子。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小组合作试着表演《周处除三害》

  五、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明白深刻的道理。教学准备:《三字经》朗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翘舌的读音。(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老师讲故事:周处除三害

  1、从前,有个人叫周处,他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别人。人们背地里都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带着弓箭来到南山把白额虎杀了,然后又去杀大蛟。大蛟受伤逃跑了,周处就一直追。人们看到周处没有回来,以为他死了,都高兴得欢天喜地。周处回来后知道了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个好人。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拜师学艺,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的好官。

  2、老师提问: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周处?为什么把周处和大蛟、白额虎称为“三害”?

  周处是一出生就是个爱欺负人的坏孩子吗?

  周处后来怎样啦?

  *时你是不是也欺负别的小朋友?

  如果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心里会怎样?

  老师小结:

  人出生时都是很善良的,所以我们要一直做个善良的小孩,不要学坏。我们身边有的人小时候都是好孩子,可是长大以后却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事。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得注意,坏事不要做,也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即使做错了事,及时改正了还是好孩子。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小组合作试着表演《周处除三害》

  五、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教材分析:课文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的自觉性。“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现阶段会写字的学*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兴趣。教学目标:

  1。运用字理、借助语境认识9个生字,会写“之、远、*”3个字。 2。诵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节奏。3。初步了解“教”“*”的重要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识字与读文教学难点:朗诵与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图片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汉字视频“网、日、燕、伞”发现了什么特点?2。指生读课题“人之初”

  天鹅图识记“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指导写“之”【设计意图】:通过汉字视频,让学生了解汉字与事物像,汉字又像画,汉字中还藏着故事呢!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二、分解

  1。大屏幕出示三字经,学生自由读,要求做到:心到、眼到、口到2。指学生分行读

  3。认读生字,与汉字交朋友(指生认读,大屏幕圈生字)4。生读文,边读边圈生字

  5。分行读文、学字

  (1)初:左右结构,字理识字,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刚刚开始的意思,春天刚开始叫初春、初夏,人生刚开始:人之初,性本善。(2)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3)善:上下结构,字理识字,为什么“善”与羊有关?善良,友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理解:班级哪个小朋友做什么事,让你觉得她善良呢?帮助别人,夸她,读:人之初,性本善。尊敬老人,夸她,读: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都爱护花草树木,夸我们机自己,读:人之初,性本善。

  (4)*:独体字,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字理识字,小鸟学飞行,你和妈妈学会了什么?出示图,小宝宝和狼妈妈学会了什么?生活环境不同,人就不一样了,读:性相*,*相远。和妈妈在菜市场长大,孩子会什么样子?读:性相*,*相远。在做学问的人群中长大,会什么样子呢?读:性相*,*相远。

  (5)多种形式读前两行

  (6)教:字理识字,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上下结构,“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独体字,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配乐,听故事,听了故事,告诉王义的父母:教之道,贵以专。

  告诉李迁的父母:苟不教,性乃迁。(10)多种形式读后两行6。明白意思会读得更好

  7。多种形式读文:拍手、踏步、同桌拍手、古人读法间休:《三字经》动画版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内容,通过讲故事进行的人文教育,也引导孩子理解了三字经的含义,还巩固了汉字的认识。

  三、展开

  1。认读生字:独体字(*、专)*、*、*是独体字,我把*字送回家。

  上下结构(贵、善)

  左右结构(性、教、初)

  半包围结构(迁、远、*)3。把生字送回田字格:指导写字“远、*”

  【设计意图】通过归类识字,让学生识记字形,掌握合体字的构字规律,有利于识记生字。

  四、提升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南宋著名的大学者,今浙江宁波人。它用最简单的形式,讲述了最丰富的内容,既是儿童最好的启蒙教材,也是现在成年人学*国学极好的读物。建议同学们多读、多理解、多运用它。

  【设计意图】拓展三字经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多理解、多运用,为阅读写作打基础。

  五、小结:今天呢们跟谁交了朋友?(说说认识的生字)

  六、板书设计

  人之初

  独体字:*、专上下结构:贵、善

  左右结构:性、教、初半包围结构:迁、远、*

  之远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之、初、性、善、*、教、迁、贵、专、幼、玉、器、义”13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之、相、*、*、远、玉、义”7个汉字。

  3、大致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致了解选编文本的含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三字经》这本儿童启蒙读本。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三字经》书本图片,向学生简要介绍这本书:古时候儿童学*的启蒙读物,每句话都是三个字,所以叫做《三字经》,内容十分丰富。

  2、师激趣:古时候儿童学*的课本,今天我们学起来也会十分有趣。《三字经》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

  3、师板书课题,指导生字“之”的写法:“之”有三笔,第一笔点画居中,第二笔横撇略扁,最后一笔*捺,注意运笔的变化。

  4、指名生朗读课题,认识生字“初”:左右结构,衣字旁加个“刀”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交流听后的感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很好听等)。

  2、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随文识字学词。

  (1)学*第一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一句,出示字词卡片:性、善、相*、*、远,指名生认读,相机正音:“性”是后鼻音,“*”是前鼻音,“善”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生认读。

  出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词意。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一句话,全班齐读第一句话。

  (2)学*第二句话。

  指名生朗读第二句,出示生字卡片:教、迁、贵、专,指名多生认读。

  学*“教”这个多音字,生说说这个字有哪两个读音,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师小结:在“教师、教室、教育”这些词中读第四声;在表示“教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读第一声。

  再次指名生朗读第二句话,全班齐读。

  (3)学*第三句话。


《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7)

——余光中《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抓住这首诗“真挚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韵律”这三个明显特征,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培养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

  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

  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

  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认识。

  4.第四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同学们在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

  (1)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那为什么不回到他们身

  边呢?仅仅是由于有一道台湾海峡吗?

  (2)再从作者生世和写作背景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学们真切体会诗人

  的思乡之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课堂练*]

  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模仿造句。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在车站久久的站立

  [课堂小结]

  正是由于具备了真挚的感情、鲜明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余光中的这首小诗才会成为海峡**广泛传颂的名篇,这也正是我们分析不少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乡愁》和《夜雨寄北》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时间 空间乡愁

  小时候母子异地邮票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真挚的感情

  后来坟墓内外坟墓鲜明的意象

  现在海峡**海峡

  乡愁是…… 数量词 叠词

  我在这头  ……在那头 优美的韵律

  教学设想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

  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

  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题。

  4、检查自学: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背的比较流利的要多加表扬,坚持鼓励性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诗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咱们通过自学看看能否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如有不会的,那就请以学*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好。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

  生:“这头”指自己,“那头”指思念的对方。

  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是指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思念。

  生:前三种乡愁,是衬托第四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多名学生回答)

  师:对以上同学所说,你同意吗?

  生:议论纷纷。

  师:为什么?

  生:多名学生回答后,有一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此时师相机概括)

  1、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关键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