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樟树》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生*。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 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 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背诵。

  2、学*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的生*说说自己学*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还写了*,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的什么事?(*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的生*,联系课外读到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 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 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的怀念之情。本文语言简洁,曾系清楚,重点突出。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 了一种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图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生*。

  2、板书课题:22、*故居的樟树

  3、解题。

  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到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到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学生读帖,记忆字型。

  2、学生提出难字,教师指导“瞻”、“龄”。

  六、作业

  1、 生字描红、临写。

  2、 注音:枝干( ) 繁衍( ) 崇敬( ) 瞻仰( )

  3、 组词:

  稠( ) 俱( ) 纪( ) 蓬( )

  绸( ) 具( ) 记( ) 逢(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

  朗读课题

  二、探究课文,体情悟道。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

  (2) 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与故居的樟树深厚的感情)

  (3) 朗读训练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第4自然段。

  ①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外形 蓬蓬勃勃)

  ②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自己读书做标记

  ③交流:枝干、树叶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树叶绿得发亮)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看着图片,学生再来介绍樟树的特点

  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背诵。

  (2)学*第5自然段。

  樟树不仅外形很美,更美在它的内在(板书:内在)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保香气拒绝虫子)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的生*说说自己学*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赏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写出近义词 崇敬( ) 繁衍( ) 稠密( ) 永久(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恭敬地看 ( ) ②大略地看( )

  ③ 向四周看( ) ④聚精会神地看( )

  ⑤ 从高处往远处看( ) ⑥从高处往下面看( )

  ⑦ 回过头来看( ) ⑧仔仔细细地看( )

  3、造句:

  无论……总是……

  只要……就……

  四、实践作业:

  搜集有关*的小故事。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设计朗读形式等方法,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的特点和“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3、通过体会*对樟树的不舍之情和补充阅读*的相关资料,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受*的坚强不屈和一身正气。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及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受*的坚强不屈和一身正气。

  教学准备:纪录片、多媒体课件

  一、课前热身,板书课题

  (课前就开始播放歌曲,烘托气氛,为学*作铺垫)(出示课件一)

  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聆听了一首歌,歌中所赞颂的主人公是谁?(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与她有关的一篇课文——《*故居的樟树》(板书课题)

  二、学*课文1—3自然段。

  1、通过前面的学*,你了解*吗?(板书:*)(学生简介,师补充介绍)她曾是我国副*、名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2、那她的故居是什么样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2)

  3、*奶奶就在这里生活、工作,可*却觉得房子小了点儿,为了让她过得更舒适一些,劝她搬家,她同意了吗?(没有)她不搬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3自然段,告诉老师。

  (1)生读课文,交流汇报,师小结。(出示课件3: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这是两棵什么树?(板书:樟树)

  (3)指导读这句话。(注意“舍不得”)

  4、此时,我们心中不免有疑问了——为什么她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三、扣“蓬蓬勃勃”,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课件4出示第4自然段,生读)

  2、樟树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生说)这段中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樟树的外形特点。(板书:蓬蓬勃勃)

  3、“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

  4、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蓬蓬勃勃的樟树?(课件出示5樟树图片,师配乐朗诵)

  5、樟树是那样蓬蓬勃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难怪*劝她搬家时,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齐读)

  6、现在我们知道了*奶奶舍不得樟树的一个原因了,那是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指板书说)

  四、学*樟树品质美。(课文第五自然段)

  过渡:充满生机,蓬蓬勃勃的樟树让*奶奶舍不得,那这两棵樟树还有什么地方让*奶奶舍不得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原因。

  1、生汇报,师出示课件。(板书:香气)

  2、樟树的香气有什么特点?

  (1)本身:说明这种香气是——与生俱来的,长在骨子里的。

  (2)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即使仍然只要就

  (3)拒虫:从哪里看出来的?(只要……就……)(板书:拒虫)

  (4)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樟树香气不仅拒虫,还护物。(板书:护物)

  3、小结:樟树的香气与生俱来的,既能够永久保持,更重要的是可以拒虫护物,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4、指导朗读。(指读,齐读)

  5、大家发现这一段除了写樟树之外,还写了什么树?(描写石榴树的部分)指一生读出来。

  6、为何写樟树还要写石榴树?(反衬。用石榴树容易招虫反衬樟树拒虫,突出樟树香气永存,拒虫的可贵之处。)

  7、樟树真是——齐读: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香气在人间。

  8、所以,*说,引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9、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奶奶舍不得樟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生说)师小结:是啊,*奶奶舍不得两棵樟树,不仅是因为它的蓬蓬勃勃,更因为樟树香气永存,可以拒虫护物,品质可贵。

  五、读课文,学*人物形象。(第六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两棵樟树,*奶奶自然不愿搬家了。可是——我们来看文章第六自然段(出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1、生试说原因。

  2、说得不错,同学们,我们来看这样一些资料,认真读一读,你就会知道人们为什么对这两棵樟树这么感兴趣。

  3、出示资料一、二,学生阅读,想樟树与*之间的联系,感受她樟树品格的一方面——坚强不屈,一身正气,令敌人敬畏。(板书:拒敌)

  4、出示资料三,深切感受她樟树品格的另一方面——护民。

  5、樟树香气拒虫护物,*正气拒敌护民,同学们,现在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了吧!(师边引说,边完成板书)难怪参观过*故居的人都说:“树如其人,人如其树。”(板书)

  6、所以——(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篇课文是在写树吗?是在写——(*)这是借着樟树来写*,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2、揭示*的《卜算子·咏梅》和*的《咏松》,领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作业:

  1、阅读推荐篇目。

  2、学完课文,面对*故居,面对故居的两棵樟树,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以《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4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盐城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当活动的前三天,我从网上获悉我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故居的樟树》时,我立即打开语文书,一遍又一遍的认真研读起来。审视一下课题,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文章具体描写了*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不失为一篇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文章,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也不单纯是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能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文的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技能,经历语文学*的过程,*得语文学*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真正体现。那么怎样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组织学生的学*实践活动,那么三维目标自在其中,每个语言符号都表现出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只有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切入点、立足点;同时也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因此,我在这堂课上力求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故居樟树》(第二课时)教学预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樟树的外形特点。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3、了解对比手法,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粗壮、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崇敬、瞻仰、纪念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对照屏幕自己批改,有错误订正一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些什么?

  4、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树让*舍不得呢?下面我们继续走进*的故居,走*樟树,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词析句,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身姿

  1、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奶奶舍不得呢?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课件映示文字)边读边做上记号。细细品味,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指导朗读:A句子1:樟树不高,但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出示樟树特写图片欣赏,指导朗读)

  B句子2: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看图理解稠密指导朗读感受樟树枝繁叶茂,美丽

  生命力)

  C句子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的。(无论总是加点)从这句话你又读出什么?

  A.理解蓬蓬勃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B指导用无论总是造句。

  ①无论( )的夏天还是( )的冬天,樟树总是那么( )。

  ②无论( ),( )总是( )。

  3、指导背诵。练*背诵。小组互背、指名背(说说用什么方法背诵)、齐背。

  4、练*说话:这是( )的樟树。

  5、过渡:*舍不得樟树不仅仅樟树的蓬蓬勃勃,这还是怎样的樟树呢

  ?三、揣摩写法,彰显樟树永久保持的本色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有了收获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①樟树的本身香气②理解香气永久保持相机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引读三句话: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拒虫)指名读句子指导造句。只要就(加点)

  3、练*用只要就造句: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只要( ),( )就( )。

  4、背诵樟树的可贵之处。

  5、再在读读这节,你还有什么发现?

  6、交流追问:这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写别的树?不写行不行?说说理由。先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繁衍后代。

  7、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更突出樟树与别的树不同之处,那就是樟树本身有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能拒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8、朗读第5自然段。(男女生分层读)

  9、过渡:这两棵樟树陪伴*奶奶一同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一同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奶奶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那蓬蓬勃勃的樟树还挺立在故居的庭院里。

  四、品读感悟,感受故居主人的人格魅力

  1、引读第6自然段。(示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

  3、讨论交流: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①出示*的照片。说说*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交流课前搜集的*的有关资料③说说人们留影纪念的原因。(课件映示人树合一)

  4、小结,朗读第6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1、总结:今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的故居,走*故居的樟树,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可贵之处,通过读书体会到这樟树也是*人格的象征。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撒在人们心间,播撒在我们的心间。

  2、摘抄:将课文中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上。

  六、课后延伸,增加文本的广度

  1、继续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继续上网搜集*有关故事,讲讲*的故事。板书:

  22

  *故居的樟树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香气持久虫类怕它教后反思从研读教材,到教案成熟,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真可谓是辛苦并快乐着。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得的过程,让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深刻的体会:一、语文课上要真教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可见,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无论哪篇课文,都有教不完的语言文字的东西。如果都抓,显然既不必要,又不现实。《*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抓、要抓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苏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好的编排体例,那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后练*,都提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搜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些题目在提示我们,对于这篇课文,应该进行哪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显然,感悟、积累、运用,是这些要求背后的要求。具体说,就是:读课文,练感悟;积累描写树木的词汇、语段;学*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说话。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语文课上可以做、应该首先做好的事情真不少啊!不将语言文字的学*和训练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在半空中兜圈子,必然失去应有的真意。二、文道统一要真学语文现今,语文课堂应该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已被愈来愈多的教师所认同,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不少操作层面的智慧。但同时,又一个重要层面被忽略了——课堂教学抓住了语,丢掉了文。更有甚者,完全曲解了语的内涵,缩小了语的外延,将语的教学仅仅局限在字词句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上。语文教学凸显文,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层次、表述方法以及文字的流畅和韵律等,完全不必欲抱琵琶半遮面!在这些方面,《*故居的樟树》就是一个极好的学文的素材。比如,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不应让学生感受、认识吗?如果学生学*完本篇,脑海中只有樟树的一些印象,感受不到樟树可贵之处和*博大情怀的联系,就难免流于疏浅。再如,本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很巧妙:单就写樟树来说,作者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每写一个方面,都围绕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此外,作者介绍樟树,还由表及里,由外观到内质,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在围绕特点写具体方面,本文也很有独到之处。如,对樟树的香气,作者除了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还恰当地运用对比,使人充分感知樟树香气之悠长。课堂教学中,见语又见文,才能使言语蕴涵的意象丰满、鲜活,也才容易体悟文章所含之情。就《*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来说,注重本文文的特点,利于学生的感悟。注重文的特点,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积累、运用。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层次、脉络,方便快速积累;学*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明晰了作者的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更容易感受语言的流畅与韵律。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看到,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它则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感情真挚,内涵丰富,通达天地,畅晓古今,可谓包罗万象。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惯培养,方法*练等等,都应是在语言学*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达成,得到足够的重视。三、思想思路要和谐共生思想是一堂课的灵魂,当下的课堂必须要有思想,有了思想,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但因为思想是灵魂,故不能多样,更不能走样。《*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首先是有疑而学,一步步追问主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仅仅是舍不得吗?;其次是以读为主,理解樟树的外在和内在的美,继续引导,樟树和*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舍不得,还是离不开。同样作为一节课的思路,不仅仅是教者的教学思路,还是学生的学*思路,还应该兼有文本固有的呈现思路即文路。有效的整合教路、学路、文路于一体,才是真正课堂的思路。思路是一节课行走的方向,不能偏向,更不能岔道,旁逸斜出,节外生枝的课堂,有时虽然热热闹闹,但只能是高耗低效,只有沿着预定的路走下去,才能更高、更快、更强地走远,抵达理想的课堂彼岸。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生*。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 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 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背诵。

  2、学*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的生*说说自己学*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还写了*,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的什么事?(*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的生*,联系课外读到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 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 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3篇

《*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生*。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背诵。

  2、学*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的生*说说自己学*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还写了*,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的什么事?(*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的生*,联系课外读到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图像,简介*,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红(书上)

  四、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还写了*,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二)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 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 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 指导用“稠密”造句

  e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 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

  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背诵。

  (2)学*第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 学*第1—3句

  a 指名读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 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 学*第4—8句

  a 自由读课文。

  b 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 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 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 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 结合*的生*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 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 指导背诵

  a 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 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 练*背诵。

  7 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三)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 人们为什么爱在*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枝干粗壮

  *故居的樟树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    高贵之处

《*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生*。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背诵。

  2、学*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的生*说说自己学*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还写了*,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的什么事?(*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的生*,联系课外读到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悟情明理。本课教学设计,就是着力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理解文本语言,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努力达到语言实践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师: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故居的什么?(*故居的樟树)

  师: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故居的什么?

  师:对,本文所写的就是*故居的——樟树。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故居的樟树。】

  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1.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师: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师: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它们的形态如何。

  (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设计意图: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师: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

  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师: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2.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师: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师:(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他香气的不同,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

  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

  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

  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

  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设计意图: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师: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师: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师: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是怎样的人呢?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出示中外人士对*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2.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最卓越的象征。”

  4.致*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

  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师:请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师;(小结)*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课上的简要表达,辅之以中外名人对*的评价,学生对*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她与樟树进行比较,对“人”与“树”相似的理解水到渠成。】

*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2、学*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方法,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揭示目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2《*故居的樟树》,请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板书课题,写字就应该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注意“龄”字,左边“牙齿”的“齿”,右边“命令”的“令”),齐读课题。

  还记得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想一想,请你来说)

  (文章主要讲了*故居的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可贵之处)

  同学们可真会读书,通过一节课的努力就把六个自然段读成了一句话。老师相信,这节课的三个目标,你们一定会完成的更加出色。

  呈现目标:

  1了解樟树的特点,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想人们为什么爱在樟树前合影留念?

  二、民主导学,品读课文,感悟樟树之美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樟树的句子。(请同学们说说,谁还有补存?)

  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A自己读一读,说说你眼中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

  (请你来说一说,随机板书:枝干粗壮树叶稠密)

  B你从这些地方感受到了什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C你们想不想看看这课樟树?

  (我们亲眼目睹了樟树,你一定会读的更好)

  D大家的读书热情,积极性感染了老师,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大家也来读一读。

  E这个自然段,除了描写它的外形,还描写了它的什么特点?(生长特点)

  “四季常青”怎么理解?(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再读这句话,其中还用了一对关联词,如果去掉这对关联词,再读一读,你觉得可以吗?(不可以)我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读出它的美,读出它的蓬蓬勃勃。

  F这么美的樟树,想不想让它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呢?(想)请同学们轻轻地合上书,看着画面,把这段话背一背,觉得有困难可以看着书来读。(同学们背的真好,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2、你还划出了哪些描写樟树的句子?

  出示第五自然段:(略)

  A你从这段描写樟树的句子中又捕捉到了什么信息?

  “香气永久保持”怎么理解?仔细读这段话,文中有两组句子其实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读一读)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板书香气永久保持)

  B这一段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树?(石榴树)石榴树与樟树有什么不同?(读一读,体会体会,说一说)

  C这篇文章写的是“*故居的樟树”,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呢?(通过作比较更突出了樟树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D小结:樟树不仅外形美,四季长青、蓬蓬勃勃,而且还有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那么,这两棵樟树长在什么地方呢?

  3、快速读一读1——3自然段,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它们长在*故居的庭院里  *很喜欢它们)

  4、是啊!不仅*喜欢,就连参观的人们也喜欢它们,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自然段。

  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呢?(读一读*的资料,然后说一说)

  5、小结:是啊!樟树是蓬蓬勃勃地,*是永葆青春,斗志旺盛的;樟树有着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作者通过描写樟树来赞扬*的伟大人格,这总方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永葆青春 斗志旺盛 一身正气 借物喻人)

  6、让我们带着对樟树的西,喜爱之情以及对*的崇敬之情齐读课文。

  三、拓展练*

  1、看到樟树图,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

  2、学*了《*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樟树不仅外形(蓬蓬勃勃),而且还有(香气永久保持 )的可贵之处。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既表达了人们对樟树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人们对故居主人(*)的(怀念)之情。

  3、同桌互相检查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完成好请在段落前面画“★”

  板书设计:

  22*故居的樟树

  永葆青春  枝粗叶密

  斗志旺盛  四季常青

  坚强不屈  蓬蓬勃勃

  一身正气  香气永久

*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悟情明理。本课教学设计,就是着力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理解文本语言,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努力达到语言实践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师: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故居的什么?(*故居的樟树)

  师: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故居的什么?

  师:对,本文所写的就是*故居的——樟树。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故居的樟树。】

  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1.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师: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师: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它们的形态如何。

  (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设计意图: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师: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

  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师: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2.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师: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师:(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他香气的不同,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

  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

  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

  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

  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设计意图: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师: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师: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师: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是怎样的人呢?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出示中外人士对*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2.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最卓越的象征。”

  4.致*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

  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师:请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师;(小结)*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课上的简要表达,辅之以中外名人对*的评价,学生对*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她与樟树进行比较,对“人”与“树”相似的理解水到渠成。】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9篇

  苏教版教材主编 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你感受到*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的故居”一句,看出*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资料练*说话,要求能表现*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和人类进步事业。”“*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      ”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和樟树——”

  文中将*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话:“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水*。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一、《*故居的樟树》主题介绍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二、上课过程情况进行反思

  1、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提出了预*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在樟树前留影?课堂紧紧围绕这个主要问题,解决问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导学时抓住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对这个重点问题,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给足了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会。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对*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于是就详细地向介绍*的生*事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展示、合作交流,学生就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同志的高尚人格。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合影一样。学生在这种多读多悟的自主学*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2、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1)没有充分考虑到有部分学生不能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对*还是没有真正的了解,在这样理解基础上展开的进一步导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真正的理解。

  (2)课堂充满活力不够、师生互动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在*时多与学生沟通、交往,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实现教师多重角色的转变,课堂上便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3)学生展示方式单一,展示过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加强。如板演应该增加等。展示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显得放不开,畏畏缩缩的,信心不够。另外展示姿态、语言等也有待加强规范。

  (4)学生对课文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指导上还远远不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师生各做什么,还不够明确,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明确。

  (5)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等,这一点做得不够。

  有幸参加了我区今年的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心里几分激动几分担心,为能参加评比高兴,又担心课上不好。经过一天半的忙碌,我结束了此次教学评比。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表面上来看是写樟树,可其实是借物喻人。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所以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再分别让学生读,边读边和学生边简单分析,避开了传统的先以生字词教学为主的模式。文章的四五两段是本文重点,第四段充分让学生朗读,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第五段让学生领会通过对比写出樟树的“树品”,为下一课时由“树品”引导到“人品”打下基础。这节课我完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的结构感觉自己把握的也不错,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没能了解卫岗小学上课开始情况,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不强。当时铃声响起,我估计结束就开始上课,中间铃声停顿,我误以为结束,所以提前一两分钟上课,导致最后多出一点时间,只能临时应变,显得有点慌乱,当时我带着手表,如果能在学生其他互动方面深入,就能弥补这个不足了。其次,对学生估计过高。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读读简单说说,觉得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应该会积极响应。谁知连最基本的读课文举手的人也不多,整节课积极发言的就那几个。如果按部就班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出示生字词读,再按顺序开火车读课文,可能学生的反应会积极一些。

  第一次参加这类评比,本来就是去学*的。有得有失,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俗话说:学海无涯。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我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划线。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幻灯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的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

  学第五小节,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身上作铺垫的。讲到*舍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 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可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这个人。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这一教学环节我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化中心。

  遗憾的是,由于我在教学中还没完全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和对*的深切怀念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天下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故居的樟树这一问题时,回答也不够具体。

  在《*故居的樟树》一课中,我力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模式,引导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提出疑问:*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故居的樟树呢?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防虫拒虫和香气永存的高贵之处。这一段,教师可先让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是学*的主体,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故居的樟树》一课中,我力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模式,引导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提出疑问:*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故居的樟树呢?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防虫拒虫和香气永存的高贵之处。这一段,教师可先让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是学*的主体,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状物类文章。全文看似写的樟树,其实是为了讴歌樟树的主人——*。

  一般来说,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任何物体,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无生命的静物,无不有其自身的形态。要准确地抓住描述对象的外形特征,阅读时,一般可从文章对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描写入手。

  2、注意把描述的层次搞清楚。阅读时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状物的顺序,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从哪方面写,再写到哪方面,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为了将物描写得更生动、更形象,作者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我们在阅读时应细细体味,好好揣摩。

  4、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状物时,总会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

  具体到本节课的教学,又有一些变化。首先我们可以从1——3自然段层层设疑的写作手法入手:作者为什么“两棵树”——“两棵树”——“两颗樟树”,让学生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感受这两棵樟树的不同寻常,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然后,简单的来谈一谈*

  的一些资料,知道她所具有的高风亮节,这也是在为后面的人和树的融会贯通做铺垫。接着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对4、5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概括上。概括是需要方法的,我们一定要找准状物类的文章的特点,即作者笔下的樟树怎么样?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去介绍樟树的?在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学会概括状物类文章的方法。

  读好书、写好字是最基本的学*要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里,我们尤其要重视初读的指导,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展示的机会,把读通读顺做到实处。写字的指导,重要的还是要给学生练*的机会,讲要讲在必须讲的地方。“繁”的上紧下松,“瞻”的穿插,这些书写知识需要老师的点拨。

  这篇文章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们为什么瞻仰*故居?为什么在樟树下合影?布置学生完成书后第5题,为节课再读4、5自然段作了很好的铺垫。

  一、《*故居的樟树》主题介绍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二、从课前准备、上课过程情况进行反思

  (一)课前准备情况

  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并使用好我校导学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紧紧围绕学情调查中小组内汇总出的问题进行导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不断地增强。在上一节课的预*引领环节就引导学生进行了预*:重点对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勾画及理解;多朗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关于*的资料等。

  (二)上课过程反思

  1、教学中一直努力的践行着我校“两步八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提出了预*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在樟树前留影?课堂紧紧围绕这个主要问题,解决问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导学时抓住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对这个重点问题,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给足了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会。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

  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于是就详细地向介绍*的生*事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展示、合作交流,学生就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同志的高尚人格。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合影一样,等等。学生在这种多读多悟的自主学*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写香樟树作文 (菁华5篇)

  俯观小区,都被绿色所覆盖。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那边有一个用许多盆花草拼成的一只小鸟,正在展翅飞翔。还有那大花坛,围绕着喷泉,让人赏心悦目!

  再走*一看,花儿们也形态各异,无奇不有。这不,有一朵不知名的花儿刚刚开放,亭亭玉立,一滴滴露珠散落在鲜艳的花瓣上,增添了不少生趣。瞧!这露珠还真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呢!但光有这一种颜色是不够的,周围还有一个个“护花使者”,香樟树就是其中之一。

  香樟树疏疏朗朗,郁郁葱葱,活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在风的吹拂下,不停地滚动着。“呼”又是一阵风,香樟树却像“天女散花”般把树叶抛了下来,咦?奇怪!再看看,满地的金色,我心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树不是应该秋天落叶的吗?可是,怎么香樟树是春天落叶?这是为什么呢?

  我带着一脸疑惑去问爸爸,爸爸只是摇了摇头,没有作声,哦?这也太奥妙了吧?从此,我一直没能解答。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书上看到了答案,原来,不仅是香樟树,大多数常青树都会在春天落叶。温带四季明显的地区的特有树木都在春天发芽长叶,老叶子会随着落掉。这种植物自身的新陈代谢很正常。不同的是,较冷的温带,寒温带的阔叶植物叶子不足以越过寒冷的冬季,所以在入冬前就脱落了,而其他的常绿阔叶,常绿针叶等会坚持到春季,与新叶子交接班。

  哈!我终于解开了生活中的奥秘。还知道了其实植物和人类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呢!

  我今天路过小区商店门口的时候,闻到一阵阵的香味,原来是香樟树发出的,我很好奇,就想了解了解。

  香樟树就像是苏东坡的书法,圆润连绵、俊秀飘逸。它的树皮粗糙,树枝和树干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一路长去,不会偷工减料也不会画蛇添足,树冠的形态是球形的,在天空中画出优美的`曲线。

  香樟树的气味很独特,比较香。

  香樟树的作用可大了。它能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供给人们休息,交往,活动需要降温,保温;它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以驱虫,所以几乎不需要园丁喷洒农药。此外,香樟树还可以制樟脑油,美化环境,让空中弥漫淡香等。

  了解到这儿,我心里渐渐地产生了一个疑问,香樟树为什么会发出淡淡的香味,我问了爸爸,他说他不太了解,我就查了一下百科全书,但是书上没有,可我并没有泄气,又上网查,最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弄清了,因为它自身有一种细胞,可以发出香味,并有驱虫功能。这种香味能永久保持,就算做成家具时,还是香的。还因为含有特殊的香气和挥发油,香樟树的树叶、枝和果实都能发出这种清香“樟脑气味”。

  通过这次观察香樟树,我懂得了,植物奥秘无处不在,但是要靠我们去研究、观察。

  我家窗前有一棵香樟树,四季长青,枝繁叶茂,它陪我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日子。有时候,我坐在窗前做作业,不经意间就看到他绽开的笑脸,引起了小小的我的无限遐想……

  春天,它穿上了一层绿油油的衣裳,因为它长得郁郁葱葱,所以便成了我们捉迷藏的藏身地。只看见一个小伙伴好像小猫一样敏捷地爬上了树,上树之后,东瞅瞅西看看,生怕有人捉到他。不时还有一张小脸露出来,冲小伙伴们做一个鬼脸,滑稽极了。

  夏天,太阳公公把大地烤得火辣辣的,害得我只能躲在空调房里不敢出去。夜幕降临,我看见爷爷、奶奶手拿蒲扇、扛着小凳子,慢步走向香樟树;叔叔、阿姨抱着孩子也好像赶集似的往香樟树下赶。他们都是去乘凉的,夜渐渐深了,树下也热闹了起来:孩子的嬉戏声、追赶声不绝如耳,大人们都挠有兴致地说着家长里短……

  秋天,樟树叶子还是绿的.。不时有片片黄叶好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然飘向大地,好像极了饥饿的孩子扑向母亲温暖的怀抱。秋风姑娘吹来了,樟树摆着叶子,似乎是在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打招呼。

  冬天,万木枯黄,一片萧条,很多树木都成了“秃头”,而我家窗前的樟树依旧生机勃勃,一片翠绿,让人眼前一亮。

  见多识广的外婆告诉我:樟树可以制作非常精美的家具,用樟树制作的家具不仅美观、实用、牢固,而且不易长虫,非常耐用。

  啊!樟树还能做家具呀!我不由得赞叹樟树:你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好帮手”啊!

  落,曼妙而决绝的舞姿,诠释着一生的坚持,奉献与无悔。耐暑经寒,走过一段漫长的旅程,终于盼来新的春天,而你选择了在这个百花争艳的时节悄然隐去。孤身只影也好,结伴成群也罢,终究透着几分清冷孤寂。鲜为人知的怅然,只是微微的一阵暖风便拂去了一切的凄愁。落叶归根,你是那般的义无反顾,终于触到了那份久别的归宿,像一个个淘气可爱的顽童,天黑时带着尚在累积的恐惧蹦蹦跳跳地撞入母亲的怀抱。卸下了半生的守护,你又做回了那个娇弱的孩子,借着拂拂的风些微地撒个娇。风停了你便很快沉沉地入睡,毕竟劳累了半生,而此刻,燃烧的余温被清亮泛光绿意蓬勃的朝气续上,你终于可以安心做一个香甜的美梦了,哪怕是永远。

  曾经,你也是活力四射的一袭新绿,和百花一同装扮了春天。酷暑严冬,成熟甚至是衰老写在了你脸上,你却没有早早的悠然离去,秀完了青春,你还有不迈的激情用以守护绿叶的新生。在严寒的深冬,燃烧的激情染红了躯体,温暖了光秃秃的冬。你用血液的沸腾透支着生命,坚持,为着对树的承诺。纵是不为人所知,亦从不背弃自己的内心。悲悯,博爱,一厢情愿,在用尽一生的坚持后已不再显得重要,甚至显得鄙俗。没有什么能比时间更具说服力与震撼力。不同的一生长短不一,但于当事者而言都是一样的珍贵,一样的地久天长,永远。

  风霜雨雪沧桑了你的容颜,不变的`是一颗赤诚如一的心。春风又绿,而你注定只是大好春光的幕后缔造者,永远只是默默地,就连陪衬也会感到不安。不愿作片刻的停留,怕辱没了暖春的朝气蓬勃。最后看一眼曾经驻守了一生的岗位,可以了无牵挂地离去了——已有满眼的新绿装点着心爱的人儿。风在吹,花香在弥漫,哪一是最温馨的回报。

  不再回头,落,舞,最绚丽的舞姿,献给无悔的人生,献给身后那如歌如诗般的凝望。

  落也是一种姿态。

  在江南最多的莫过于香樟树,不管是那低矮的丘陵,还是*缓的河岸,抑或是*原大道的两边,到处都能闻到香樟树的香气。香樟是不落叶的`高大乔木,在南国,即使大雪纷飞的日子,香樟树一样海青碧绿。

  不过,我记忆中我们洲地种香樟树并不那么容易活。记得98年曾在校园路两旁栽了两排香樟树,当年栽时树高不过1。5米的样子。栽后不到一年就发大水,可怜的香樟树在水里浸泡一个多月,不久就奄奄一息,无法再成活下去了。后来,又在教学楼院墙和运动场院墙的周围栽种了一批香樟树,这一批树栽下去时就比较大,一般都有3米以上,栽下不久就长出了嫩嫩的叶子。几个月后,枝繁叶茂,人见人爱了。又过了一两年,它们都长成一棵棵比较高大的树了。但不知什么原因,其中有些树的叶子开始变得不那么绿了,甚至有点黄了,再后来叶子变得有点小了,似乎不长了,最后叶子一片片掉下来,香樟树也就慢慢干枯了。去年我离开洲中时,当年栽下的几十棵香樟树已所剩无几了。我想,这些都跟洲地的气候、土质有关,香樟树确实好,但必须有一个适应它的环境,它才能茁壮成长呀。

  去年,我离开洲头时,在学校旁边的农业开发区--葡萄园的大道旁,又栽了几千棵香樟树。现在又到春天了,不知那些香樟树长得怎么样了。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大樟树作文 (菁华5篇)

  我有一个表姐,住在延昌。从她家门口一直到最远处人家的家门口的那条路上,两旁都种着大樟树!

  大樟树有着粗壮的树干,颜色是浅褐色的。细长的树干上长满了树叶。密密麻麻的`,多得数也数不清!叶子的颜色大多部分都是翠绿色的,只有少数部分的树叶才是浅红色的。一到晚上 ,颜色稍微红一点的树叶,在多部分绿色的叶子,犹如深蓝的天空上点缀着几颗特别亮的星星,非常明显、耀眼密密麻麻的树叶把最上面的几根树枝都遮住了。弟弟开玩笑说:“这么多树叶,就好像是大树的帽子……”

  一阵风吹来,“沙沙沙”的树叶声给我们带来了一丝丝凉意,一阵阵轻松。

  大樟树的作用可大啦!盛夏,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大樟树下,一起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晚上,我们坐在大樟树下,乘凉……有时,我、表弟、和邻居家的大哥哥、大姐姐跳牛皮筋……

  大樟树,我真喜欢你!

  我们学校的一角有一颗又高大又碧绿的樟树,从远处看,好像一个蘑菇。

  春天,沉默了一个冬天的樟树,唤发了它原本的生机,挺立在那里。树枝上抽出了嫩嫩的绿叶,时不时会飞来几只鸽子在上面休息,它们在上面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谈论着飞行时看到的好风景。

  夏天,樟树的叶子苍翠欲滴,层层叠叠的`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透过那活泼的绿色散发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树叶丛中开出了,圆锥般的花序,花的颜色是黄绿色,不仔细看是很难看到的。我么玩累了就在那休息,闻着幽幽清香浓郁醉人。

  秋天,樟树就会结出许多黑色的果子,还会发出香色。深秋别的树的叶子都黄了,就它的树叶没有黄。

  冬天,在这时樟树的叶子已经不是那么绿但还是挺立着像是看守的勇士。下雪时,它穿上了一身银白色的时装,好看极了。

  我爱学校的那颗生机勃勃的大樟树。

  我们校园有一棵古老的香樟树,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它高大粗壮,引人注目。

  说它高大,树梢都超过五层楼顶了,说它粗壮也够惊人的,那灰褐色的树干六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把它抱住呢!树枝非常粗壮,像无数只手臂,又像一条条龙缠绕着向四周伸展。树叶一年四季都非常茂盛,它像一把巨大的绿伞,罩住大片地面,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只撒下无数细细圆圆的光斑。每当烈日当头,全校师生经过这里都感到舒心凉爽。

  我和我的小火伴最爱在这棵大樟树下打羽球,跑步,追逐玩耍,做各种自己喜欢的游戏。轻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哗啦地响,大樟树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看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快乐地学*,幸福在成长。

  我爱你——校园的大樟树。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种树,有的人喜欢风情万种的柳树,有的人喜欢叶子宽大厚实的芭蕉,有的人喜欢硕果累累的桃树,而我却喜欢街边那些**常常的樟树。

  说到樟树,我们居住的小区里就有许多,它们的枝干都是一分二,二分四的,没有一个例外,十分整齐,在树干顶上有许多分枝分散开来,上面长满了碧绿的叶子。树叶上有明显的也卖,还有许多分岔,其中有根最粗的叶脉支撑着整片柔弱的叶子。而且,樟树还会开花呢,一次,我在小区里散步,忽然听到“嗡嗡”的声音,还以为是苍蝇呢,谁知抬头一看,原来十几只蜜蜂在樟树周围转悠,我目不转睛的盯着蜜蜂飞的方向,看到了几朵白色的小花,我这才明白,原来樟树也是会开花的,只不过花被叶子所挡住,再加上花的本身就很小,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另外,樟树也会结果,它的果实是黑色的,我们小区里的小朋友都把樟树籽当作弹子来打着玩呢!

  樟树除了外形和*性很特别,而且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比如:樟树的木材耐腐、防虫、致密、有香气。是家具、雕刻的良材;除了用来提炼樟脑,或栽培为行道树及园林树之外,樟脑还有强心解热、杀虫之效,夏天的话如果到户外活动时可以试试看:摘取樟树的叶片,揉碎后涂抹在手脚表面上,有防蚊的功效。樟树的存活寿命也很长,高可达50米,树龄最高可达成百上千年,被人称为参天古木。

  樟树,您为人默默无闻的奉献。我喜欢您的这种品格,我也想像您一样为大家多多奉献啊!

  大樟树又高又大,五六层楼高。要十个同学手牵手把它围住。大樟树有两根主干,像好姐妹手牵手的样子......

  一走进校园就可以一棵苍天大树,它喜欢的大樟树。大樟树在操场的左侧,它住在水泥砌成的小园子里。听从这所里退休的说,这棵大樟树已有一百多岁了。

  大樟树又高又大,五六层楼高。要十个同学手牵手把它围住。大樟树有两根主干,像好姐妹手牵手的样子。它的枝干千姿百态:像老蛇弯曲,像箭笔直……

  春天,大樟树的叶子争先恐后地长了。油绿油绿的,像涂了一层蜡。

  夏天,枝叶长得更茂盛了,密密层层的。大樟树是长得粗壮,挺拔。课间,同学们在树阴下乘凉、做游戏。体育老师还在树阴下上体育课。小鸟儿也对大樟树情有独钟,把“家”安在树上,还在枝头上唱歌跳舞呢,真惹人喜爱。

  秋天,树叶变黄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操场上飞舞,只美丽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冬天,天气寒冷,寒风吹过,都穿着大棉袄直叫“冷”,大樟树却依然傲然挺立在寒风中。身躯是那样的笔直,它的性格是那样的刚强!

  是严寒酷暑,大樟树无怨无悔地守卫着的校园。

  你,大樟树!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学生分析】

  在*,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淡的生活。所以,学*《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

  ⑵ 问女何所忆( )

  ⑶ 愿为市鞍马( )

  ⑷ 万里赴戎机( )

  ⑸ 策勋十二转( )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è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óng(军事)

  朔气 shuò(北方)

  金柝 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傍地走 bàng(临*,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教材简析:

  《乡下人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起歌来”都体现了作者喜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是引导学生通读课文,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体会从*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独特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培养语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获得美的享受。

  3、体会感受乡村生活,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在情趣中置身“乡下人家”

  1、欣赏富有乡村特色的“交响乐”。说说你在哪里听见过这样的交响乐?给这首交响乐起名。

  2、说说在你的脑海中乡村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乡下特有的“交响乐”——鸡鸣、狗吠、鸭叫、虫鸣,使人一听就仿佛已经置身于乡下人家,浓浓的乡村韵味扑鼻而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种的感官,感受乡村气息。】

  二、在品读中感受“乡下人家”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字词。

  1、认读词语,采用联系文中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分节读课文,指导朗读好句子。

  3、让学生说说,各小节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概括,形成优美的诗句。

  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鸡群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小憩,

  月夜睡梦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

  4、齐读短诗,感受文章所描写的*凡而又优美的景物。

  【设计意图:在朗读交流中,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句子。通过交流每个小节分别写什么,让学生自读自学,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乡下人家清新、自然的美。】

  三、在赏读中享受“乡下人家”

  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指名读句子,理解“独特和迷人”。

  2、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感觉到这种“独特”和“迷人”?

  3、文章中描写的景物都是乡下最*凡、最普通的,但是在作者看来是那样的独特、迷人。(学生自由说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品味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读。

  【设计意图: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所以引领学生重点品读这一句,想象乡村生活中最*凡、最普通的场面,体会从中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

  四、在想象中表现“乡下人家”

  1、出示补充内容: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一个瓜架,——(),——(),——(),——(),……描绘出诗情画意的篇章,像一首诗,——(),——(),——(),……

  2、交流欣赏。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受了乡下人家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后,设计这样的课外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继续寻找乡下人家最*凡、最普通的'美。从而升华感情:原来在大自然中,无论怎样普通*凡的事物,都能描绘出最优美的画卷。】

  教学目标:

  1、掌握写短评的基本要求

  2、学*写短评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时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今天我们学的是如何对作品进行分析。这也就是写短评,所谓短评是对人和事物进行简短的评论,属于评论的一种。

  二、自主学*:学生自读写作指导部分,划出关键语句。

  五分钟后,要求学生合上课本,教师提问,检测学生阅读效果。(阅读指导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故通过此形式以督促学生认真看书)

  1、短评可分为哪几种?

  师生研讨,概括如下:分为文艺评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等。文艺评论是就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发表评论,说出作品的成败得失,一般不需要结合自己,也不一定结合现实。政治短评则是就国家政事发表评论,一般要配合形势,时效性较强。思想评论是针对人们的某种价值观念、道德水准发表看法,批评不良现象,弘扬高尚精神。

  2、如何写短评?

  (1)构思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开门见山。

  (2)观点要鲜明,是就是是非就是非。

  (3)语言要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尽量不说废话。

  教师补充三点:

  (1)也就是找好切入点,写短评时范围不宜过大,选好一点,深入分析。分析时注意适当举例,尤其注意例子要典型。

  (2)同时分析要准确、恰如其分。

  (3)适当举例,例子一定要典型。

  三、合作探究学*:分析片段例文《心里的锁》

  学生自读例文,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明确:写文艺短评可从内容、表现手法、主旨、本人感受入手。

  分析课内例文,《抓住言行写爱憎》

  引导学生分析,该文从电视连续剧《水浒》主题歌导入,然后从言、行两方面展开分析,所举例子非常典型,评点准确,语言简练。

  分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分析:由情引入,条理清晰

  分析《读〈有的人〉有感》

  分析: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展开分析,最后探讨人的生命价值问题。

  四、达标反馈:写作训练

  选自己喜欢的一部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文艺短评。题目自拟,字数400—500左右。

  五、小结与评价:

  美术教案:美丽的雨伞

  [教材简解]

  下雨时,会看到孩子们撑着自我的小小雨伞挡雨;艳阳时,会看到孩子们撑着小小雨伞遮阳。聊起雨伞时,他们会开心地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喜洋洋的雨伞。”“我有多啦A梦的雨伞。”“我的像彩虹一样。”雨伞,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欢乐。在生活中,孩子会说到:“我们家里有黄黄的很大的伞。”大家就这样谈起了油纸伞。之后,孩子明白:在很早之前,人们一向用来挡雨的工具是用智慧的双手制作的油纸伞,上头会绘制各种图案,人们使用它已经1000多年了。欣赏了各种不一样的油纸伞:山水、花鸟、侍女等图案,他们觉得很美。的确,油纸伞上确实是师傅们用心绘下的动人画作,这该是让孩子们来欣赏到呀!纸伞上的艺术,是值得孩子们去追求的!

  在工艺发展的今日,手工艺品已逐渐被机器代替。机器制品缺少了手工艺品的味道和独特魅力。要让孩子们了解到手工艺术品的魅力,必须孩子自我去实践。当下,孩子的水墨经验不是很丰富,只能以小的切入口,让孩子从简单的图案来绘画纸伞。所以,设计了《美丽的雨伞》,带着孩子走进伞的世界,以春天的色彩、图案、事物为元素,让孩子在伞面上进行绘画。

  [设计理念]

  《3~6岁儿童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我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活动设计上,我也是以春天的事物和伞这样的社会文化资源为源头,激发幼儿绘画伞面的兴趣。

  [目标预设]

  1.明白春天的特点,并使用图案、线条等装饰伞面。

  2.能使用对称的方式装饰雨伞,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

  [活动准备]

  1.课件、伞柄、一次性彩色杯子、置物架2.伞柄的制作方法:首先,将塑封膜剪成圆形;其次,使用胶枪将吸管黏贴到塑封膜的中间,变成伞托;最终,在塑封膜上黏贴双面胶(供幼儿黏贴伞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导入语:你明白此刻是什么季节吗?春天里有什么美丽的颜色?

  1.魔术师想把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变一变,看!变到哪去了?

  2.我们一齐来看看这把伞的伞面吧!

  3.它是怎样样的?

  评析:以春天为切入口,让孩子们以春天的背景为元素设计伞面,这离孩子的生活很*,他们很容易引起共鸣;以“魔术师把春天的颜色变到伞面上”为情境,既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让孩子观察到魔术师以颜色的`方式来装饰伞面,为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观看动画:明白春天的特点,说出典型的图案,讨论用春天的图案装饰的方法。

  过渡语:魔术师走呀走。瞧!他看到了什么?

  1.春天的花和草。它们是什么样貌的?

  2.春天还有哪些花?你会画一画吗?

  3.魔术师也想把它们变到雨伞上。我们一齐来看看吧!

  4.伞面上有什么?它们是怎样装饰伞面的?

  5.像这样两边有相同图案的装饰方法,是对称装饰。

  6.听这是什么声音?(春雨)7.魔术师会怎样把春雨变到伞面上呢?谁来试试?

  8.还有什么好方法。

  9.春天除了美丽的颜色、花和雨,还有什么呢?

  评析:课件的使用既在视觉上让孩子看到了春天的花;又在听觉上,让孩子听到了春天的雨,这都给了孩子充分感受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激发孩子将春天的美绘画在伞面上。此外,还让幼儿自我想像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绘画春雨,是对孩子利用图形和绘画布局的深度挖掘,这能够让孩子意识到雨的图案颜色能够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

  三、幼儿作画:利用图案、线条等图案,并尝试使用对称的方式装饰雨伞。

  过渡语:春天里还有些什么?

  1.你想把什么变到美丽的雨伞上呢?

  2.我们一齐来变变吧!

  3.你用的什么图案?

  4.画好的小朋友把你的伞面贴到前面的伞柄上吧!

  评析:在幼儿作画的过程中,能够鼓励孩子以变化的方式装饰,比如:“雨”除了用点子,还能够用小圆点、雨娃娃、泡泡雨等,激发幼儿思考后绘画。

  四、幼儿介绍自我的伞,并说说自我的装饰方法。

  过渡语:你觉得最美的伞是最美?为什么?

  1.春天的小花我也很喜欢。

  2.你有什么好方法愿意和大家分享?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自我的雨伞变得更美?适合的变化能够让我们自我不太满意的作品变美。

  4.你喜欢自我的伞面吗?为什么?

  结束语:其实,大自然还有许多美丽的事物,我们都能够在伞上画下来呢。我们一齐出去找找吧!

  评析: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在最终激发孩子对春天的探索。此活动后,既能够继续让孩子继续绘画雨伞;还能够把雨伞放到科学区,让孩子们玩降落伞的游戏;还能开展关于春天的科学活动,探索万物生发的不一样等等。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学*课文运用数字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会用“虽然……但是……”,“如果……就……也……”造句。

  4、朗读课文,默写最后一小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第十课《太阳》。

  板书:太阳

  谈话: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这个落下去,那个升上来,人们热得受不了,就请来一个叫后羿的人,射下了九个太阳。还留下一个。你们说这可能吗?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太阳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板书:特点

  关系

  三、讲读第一大段。

  默读思考。

  这段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么介绍的?

  (一)讲读第一小段。

  1、指名读。

  2、这小段重点介绍了什么?(板书:远)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3、“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为什么用“其实”呢?

  4、指名读第一小段。

  (二)讲读二、三小段。

  按同样的阅读方法,看二、三小段,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1、指名读第二小段。

  2、“抵”是什么意思?(查字典)

  3、你怎样理解这段的内容?板书:大

  4、为什么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呢?

  5、指名读第二小段。

  6、指名读第三小段。

  7、你怎样理解这段的内容?板书:光热

  (三)默读、思考:

  文章这三小段都介绍的是太阳的特点,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这次课评,我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故居的樟树》一课。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简短,但文中樟树的象征意义比较深刻,不易被四年级的孩子所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准备从樟树的外形入手,然后引导孩子们熟读课文,了解樟树的`*性,再结合对***先生的生*简介,让孩子们对课文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生字词的教学作为铺垫,重点放在指导孩子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上课铃响起后,见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心中一股爱意油然而生,先前的紧张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有条不紊地带领孩子们读题,释题,初读课文,孩子们高兴地认准了生字词,顺利地读通了课文。然而就在我准备组织孩子们交流阅读课文后的心得体会的时候,下课铃却响了。

  我有些不舍,尽管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圆满完成,但心底还是觉得有一点遗憾,因为指导孩子们阅读课文的时间用得太多。可课后想想,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孩子们能真正去阅读课文吗?在课堂上巡视指导的时候,我已经看到很多孩子记下了自己的阅读体会,而且记得都很真实、纯朴。我知道,孩子们用心读了,和文字做了心灵的交流。

  也许,每节课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遗憾,但只要孩子们能用心灵阅读,能在阅读中愉快地健康成长,那就比什么都好。

  一、《***故居的樟树》主题介绍

  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二、从课前准备、上课过程情况进行反思

  (一)课前准备情况

  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并使用好我校导学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紧紧围绕学情调查中小组内汇总出的问题进行导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不断地增强。在上一节课的预*引领环节就引导学生进行了预*:重点对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勾画及理解;多朗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关于***的资料等。

  (二)上课过程反思

  1、教学中一直努力的践行着我校“两步八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提出了预*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在樟树前留影?课堂紧紧围绕这个主要问题,解决问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导学时抓住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对这个重点问题,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给足了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会。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

  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于是就详细地向介绍***的生*事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展示、合作交流,学生就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同志的高尚人格。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合影一样,等等。学生在这种多读多悟的自主学*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2、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1)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不能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对***还是没有真正的了解,在这样理解基础上展开的进一步导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真正的理解。(2)课堂充满活力不够、师生互动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在*时多与学生沟通、交往,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实现教师多重角色的转变,课堂上便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3)学生展示方式单一,展示过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加强。如板演应该增加等。展示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显得放不开,畏畏缩缩的,信心不够。另外展示姿态、语言等也有待加强规范。(4)学生对课文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指导上还远远不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师生各做什么,还不够明确,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明确。(5)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等,这一点做得不够。如能由此再做一点联想,我们其实在教作文的时候总是向外求作文方法和范文,其实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宝库。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懂得迁移运用课文等。

  《***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划线。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幻灯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的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

  学第五小节,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身上作铺垫的。讲到***舍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 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可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这个人。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这一教学环节我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化中心。

  遗憾的是,由于我在教学中还没完全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和对***的深切怀念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天下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故居的樟树这一问题时,回答也不够具体。

  在准备备课的时候,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觉得本文的内容本身并不难,意在写樟树,实际是借物喻人,写出了***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在执教时我抓住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

  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进行了了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无论……总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经受的磨难,体会樟树却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尊敬和爱戴。***是一个怎么样的女性?人们为什么纷至沓来瞻仰***的故居?学生对***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教师就得详细地向介绍***的生*事迹。在这点上我做的有所欠缺。正如杨老师和我说的那样,学生对***还是没有真正的了解,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展开的进一步教学其实是不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的,如果在课堂上多补充一点***的伟大事迹就好了。

  在执教本课时,我还着重渗透了词语解释、写作方法、关联词语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通过造句子来体会关联词语的用法,并且粗略的引导学生知道具体描写、对比以及借物喻人等*作方法,我希望学生能初步掌握,以便在今后的学*中会运用。

  课后再反思这篇课文,我觉得似乎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学*如此简单的文本上,因为本身课文没有一点的难度,而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以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或者可以设置一个说话情境:如小明的爸爸来到了***的故居也和樟树合了影。回去之后拿给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问爸爸为什么要和樟树合影,爸爸就说……这样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可贵的一面,又可以写出***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

  由此再做一点联想,我们其实在教作文的时候总是向外求作文方法和范文,其实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宝库。因为教材中的课文就是一篇最有价值的范文。我们如何把课文中的写法迁移到我们所教的写作上呢?我们就要把课文教透。想办法让学生懂得迁移运用课文。

  我这次上的课题是《***故居的樟树》,它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设计是想通过对文本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然后以“这是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这是两棵长在***故居的两棵樟树”为衔接点引入***,再以观看***的生*资料了解***。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的人格魅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通过大量的有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对***有了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或许是

  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这个人。补充的课外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合影一样,等等。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

  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遗憾的是,我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和对***的深切怀念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天下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故居的樟树这一问题时,回答也不够具体。当然,无论结果如何,对于我来说算是有了一次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也只有多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获得。这是对自身一次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学*、提高的过程。

  今天上《***故居的樟树》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是"短板"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二、堂教学"教过了"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虽然清晰,但是感觉还是"教过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学生熟悉的生字词仍然让学生反复读,甚至在日常复*上反复听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说,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一点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也需要精讲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不会或者不扎实的问题,这样更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不敢放手"站在三尺讲台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却慢慢开始理解语教学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教给了学生太多,却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本的教学,虽然我也有让学生一定的动脑思考,下笔写体会,但是并没有"教得巧",学生很多时候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没有自己发挥的太多空间。正如《最佳路径》中格罗培斯的设计理念一样,教学要给学生自由,教师害怕给学生自由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及堂驾驭能力不够深厚。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带领孩子走在独木桥上的人,只引导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对于沿途的风景却没有让孩子细细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孩子边活蹦乱跳地走过独木桥,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愉快得到达目的地,这才是孩子想要的堂。深感惭愧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而在*时的教学中,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只应付于完成教学的常规工作,却没有进行大量专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专著和相关书籍,只有在不断的学*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缺乏思考。宋特的指导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老师。在*时的上中,觉得好的教案就照着别人的上,却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归根结蒂,是缺乏思考,在评的过程中,戴菲老师也说要根据班级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调整教学思路,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却很少思考班级的学情是什么,只知道这一节我要教什么,这就造成了学生会的我可能还在教,学生不会的我却不知道。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是提高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每节的教学目标与本班的学情结合起确定教学目标,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

  宋特的指导,让我有一种"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还可以这样上,原我们还可以这样教。(南京雨花台中学春江学校小学部)

  今天上《***故居的樟树》一课,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是"短板"。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来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二、课堂教学"教过了"。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虽然清晰,但是感觉还是"教过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学生熟悉的生字词仍然让学生反复读,甚至在日常复*课上反复听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一点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也需要精讲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来提 出自己不会或者不扎实的问题,这样更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不敢放手"。站在三尺讲台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却慢慢开始理解语文教学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教给了学生太多,却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本课的教学,虽然我也有让学生一定的动脑思考,下笔写体会,但是并没有"教得巧",学生很多时候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没有自己发挥的太多空间。正如《最佳路径》中格罗培斯的设计理念一样,教学要给学生自由,教师害怕给学生自由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及课堂驾驭能力不够深厚。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带领孩子走在独木桥上的人,只引导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对于沿途的风景却没有让孩子细细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孩子边活蹦乱跳地走过独木桥,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愉快得到达目的地,这才是孩子想要的课堂。深感惭愧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而在*时的教学中,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只应付于完成教学的常规工作,却没有进行大量专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专著和相关书籍,只有在不断的学*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缺乏思考。宋特的指导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老师。在*时的上课中,觉得好的 教案就照着别人的上,却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归根结蒂,是缺乏思考,在评课的过程中,戴菲老师也说要根据班级的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和调整教学思路,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却很少思考班级的学情是什么,只知道这一节课我要教什么,这就造成了学生会的我可能还在教,学生不会的我却不知道。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本班的学情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目标,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

  宋特的指导,让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教。

  我这次比赛上的课题是《***故居的樟树》,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设计是想通过对文本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的人格魅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我感觉还是比较生动的,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通过大量的有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对***有了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或许是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比赛已经结束,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

  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当然,无论赛课的结果如何,对于我来说算是有了一次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也只有多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获得。从教龄来说,我从教已经十几个年头了,这么多年来,学*提高的机会也不少,但很多时候,只是知道了怎么上好课,对自己的某些不足,没有能够及时地发现,不知道问题在哪。所以只有通过这样公开的赛课、评课,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是对自身一次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学*、提高的过程。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提出疑问:***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故居的樟树呢?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防虫拒虫和香气永存的高贵之处。这一段,教师可先让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是学*的主体,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今天上《***故居的樟树》一课,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


《*故居樟树》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鲁迅故居作文300字合集5篇

  今天我们小记者去浙江鲁迅的故居参观,一大早我就醒来了,同时睡在旁边的爸爸也醒了。刷刷牙,洗洗脸,扎好辫子,准备出发。出家门的时候,妈妈嘱咐我:“一路上要小心!”

  到了绍兴鲁迅故居,好的同学一下车就拍照,东拍拍,西拍拍。

  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鲁迅的教师。听导游说,那些桌子椅子可是当年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呢!而且鲁迅的桌子肚里还刻着一个“早”字呢!据说是有一次,鲁迅的父亲生病了,他为了照顾父亲,去药店抓药了,所以上学迟到了,所以他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告诫自己以后不要迟到。

  离开三味书屋后,我想到我自己的学*态度真是惭愧啊,作为一个少先队员,我一定要向鲁迅学*,端正自己的学*态度,认真学*,以后可以为人民,为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暑假,我和小伙伴天天、阳阳一起出去旅游。我们的第一站是绍兴,路上妈妈告诉我,绍兴出了很多名人,有*****、鲁迅、秋瑾、陆游等等。我们今天要去的就是鲁迅爷爷的家。鲁迅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有名的文章,其中一篇就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以我们这次参观的重点就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在我的想象里,百草园应该是有很多草、很多树的地方,谁知道现场一看,百草园就是一块菜地,中间有块大石头,上面刻着“百草园”三个大字。这就是鲁迅爷爷小时候玩耍的地方。

  三味书屋是鲁迅爷爷上学的地方。说是书屋,其实就像我们现在的教室。叔叔告诉我,有一次鲁迅上课迟到了,被老师批评了一顿,他就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以后,鲁迅再也不迟到了。我偷偷问妈妈:这不是破坏公物吗?妈妈告诉我,这个故事主要是让我们学*鲁迅刻苦学*的精神。

  虽然天气真的很热,我们走在路上,就像要被烤熟了一样。但是旅游让我增长了见识,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很开心!

  今天我们小记者去浙江鲁迅的故居参观,一大早我就醒来了,同时睡在旁边的爸爸也醒了。刷刷牙,洗洗脸,扎好辫子,准备出发。出家门的时候,妈妈嘱咐我:“一路上要小心!”

  到了绍兴鲁迅故居,好的同学一下车就拍照,东拍拍,西拍拍。

  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鲁迅的教师。听导游说,那些桌子椅子可是当年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呢!而且鲁迅的'桌子肚里还刻着一个“早”字呢!据说是有一次,鲁迅的父亲生病了,他为了照顾父亲,去药店抓药了,所以上学迟到了,所以他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告诫自己以后不要迟到。

  离开三味书屋后,我想到我自己的学*态度真是惭愧啊,作为一个少先队员,我一定要向鲁迅学*,端正自己的学*态度,认真学*,以后可以为人民,为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前,我们听老师讲过鲁迅的故事《三味书屋》、《孔乙己》。就说《三味书屋》吧,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从此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过。听完故事后我想真有此事?上周末,我终于有机会去鲁迅故居参观了。我带着好奇和疑问来到了鲁迅故居,亲眼看见了鲁迅曾经做过的书桌上面刻着的那个“早”字。我还参观了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百草园真的好美丽。有机会,你也应该去看看。

  伴着淅沥的细雨,我走进了位于绍兴城中的鲁迅故里。

  整个建筑都显得古色古香,让人有种回到百年前的错觉。跟着人群一路走着、看着,导游向我们仔细介绍着关于“七星灶台”“三味书屋”“百草园”的故事,让我们仿佛又走进先生《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名篇当中,感受着先生童年时的点点滴滴。这其中,还有许多我闻所未闻的新知识,它们带着墨香争先恐后地钻进了我的脑海,让我听得津津有味。

  集结的号角打断了我的思绪。要回去了吗?可我还没有尽兴呢!心中顿时涌起淡淡的不舍和失落。

  脚不听使唤地向外走,不知不觉来到景区门前的鲁迅先生灰色雕像前。缓缓仰起头,看向先生,再望望身后走过的房间。“好多年过去了,先生还能认出他这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家乡吗?”我在细细的雨中,默默地想着。

  “我认识此地,多年逝去,山水未变……”谁!我惊讶地急忙回头,雕像,没有任何变化,依旧屹立着,先生手中的卷轴似乎要随风飞扬起来。刚才那声音,好像是风吹起的。

  对,是风吹起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