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03 00:00:00 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荀子有关学*的意义、作用和学*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学*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重要性及学*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探讨是一种合作学*的方式,必须以个人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本文文言基础知识点这一内容理解上的障碍应当先扫除,例如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归纳整理和特殊句式的总结应该在探讨前先让学生基本掌握。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难点,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围绕“如何获得教养”和“求学之道”,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相互间对话。要引导每位同学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等对话的意识,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荀子的《劝学》。(板书)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的作用之大。

  学*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

  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励人们学*,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学*改造自己、去掉恶劣本性从而成为君子。儒家有个观点“人皆可以为尧舜”,尽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对,但在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君子、圣人。

  同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学*、不善假于物。如:去年有条新闻轰动全世界:科学家们利用微型机器人进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机器人是科学家们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机器人做的是人无法做的工作。我们普通人就无法发明出这种机器人帮我们工作。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

  齐读第3节。

  现在我们知道了学*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了学*的重要性。既然学*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呢?怎样又叫做善于学*呢?这就涉及到学*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也就是第4小节讲的内容。

  4、指名朗读第4节,其他同学思考:这小节共讲了几层意思?概括一下每层内容。各层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明确:作者指出:学*的方法在于点滴积累(板书);学*的态度在于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板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是做到积累的必要保证,因为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很多同学都懂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正是学*的大忌。

  提问:这里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这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齐读第4节。

  这小节对我们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关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内容。

  这篇《劝学》虽是节选,但相对完整。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书);接着讲了“为什么”(板书)“学不可以已”,因为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变*性,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应该“怎么办”(板书)呢?要注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文章思路相当清晰。

  齐读全文。

  1、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枯燥吗?(齐答)不枯燥。为什么?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具体明白,更易为人接受。

  2、文章读起来拗口吗?(齐答)不拗口。反而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取得这种效果的?

  明确:运用了排比和对偶,因此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课堂小结】

  这篇《劝学》除了思想内容给我们很大启发,其写作技巧也值得我们学*借鉴。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传颂不衰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归纳文中“而”的用法。

《劝学》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一篇高中文言课文――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就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文言文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文质优美,在写法上非常独特,比兴写法、比喻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的,作者较系统的论述了学*的重要意义和学*应持的态度,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的好材料。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通假字等,可结合本课课后练*完成这一单元要求。

  二、说重点难点目标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故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将本文的基础目标确定为:

  基础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了解通假字的定义,积累10个通假字。

  3、学*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独立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养成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荀子对学*意义和学*态度的论述。

  2、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学*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释题,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感知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简析课文,总结文言知识,积累五个实词,熟读成诵,能准确默写蕴含深厚的名句。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三、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的教学新思维。以学生自读为主,贯以串讲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用原文语句作答,译出较难的文言句子,改变教师串将到底的做法,在质疑启发时,力求达到引而愤,愤则启、导则悱、悱则发的效果,始终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四、说学法指导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五、说教学程序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的情感愉悦的过程,是学生求知欲望被不断激发的过程。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

  2、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3、学生读。

  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

  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

  四读研究性学*。

  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4、反馈练*。(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劝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态度和提高学*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学情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学*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说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

  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的教学新思维。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字词及特殊句式进行归纳。

  2、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朗读法。

  下面我在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一)导入课文(由写劝学的诗句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的关于劝学的诗句,回答后,教师解题,由此引入课文。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荀子简介。这个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事先查找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识。教师作以补充,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三)诵读指导。播放录音、让学生自读、齐读课文,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四)整体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前后桌互相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将大家都难以理解得字词标注出来,教师重点点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知识的能力。之后,归纳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五)分析课文。

  1、通过对课文的疏通,学生能够得出本文的论点为“学不可以已”,那么我提问:作者是如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以适当的引导。我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归纳能力。然后学生明确: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来说明学*的意义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等从而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来说明学*的作用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来说明学*的方法贵在积累;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来说明学*的态度贵在坚持与专一。

  2、以上都是运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现象来说明学*的道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什么论证方法呢?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为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楚比喻论证与举例论证的区别)

  3、课堂练*

  说到比喻论证,我们一般在议论文中使用,那么现在我设计一课堂练*:请同学们写出3个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写完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论,教师点评。

  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六)总结全文:《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

  (七)布置作业:就课堂练*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设计作业的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的意义学不可已矣(中心论点)

  学*的作用比喻论证

  学*的态度

  设计依据: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知道本文学*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劝学》说课稿4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第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的精神。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辨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四、析读课文,理解文义。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分角色演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演读的时候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六、创造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七、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八、吟诵课文。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劝学》说课稿5

  《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文言文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文质优美,在写法上非常独特,比兴写法、比喻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的,作者较系统的论述了学*的重要意义和学*应持的态度,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的好材料。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通假字等,可结合本课课后练*完成这一单元要求。

  二、说重点难点目标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故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将本文的基础目标确定为:

  基础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了解通假字的定义,积累10个通假字。

  3、学*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独立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养成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荀子对学*意义和学*态度的论述。

  2、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学*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释题,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感知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简析课文,总结文言知识,积累五个实词,熟读成诵,能准确默写蕴含深厚的名句。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三、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的教学新思维。以学生自读为主,贯以串讲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用原文语句作答,译出较难的文言句子,改变教师串将到底的做法,在质疑启发时,力求达到引而愤,愤则启、导则悱、悱则发的效果,始终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四、说学法指导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五、说教学程序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的情感愉悦的过程,是学生求知欲望被不断激发的过程。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

  2、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3、学生读。

  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

  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

  四读研究性学*。

  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4、反馈练*。(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劝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劝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孙权劝学说课稿 (菁华5篇)

孙权劝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每次孙权劝他学*,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

  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a.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b.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c.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d.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e.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f.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4.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方法都是一种锻炼。

  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5.师生小结,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6.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孙权劝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每次孙权劝他学*,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

  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a.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b.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c.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d.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e.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f.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4.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方法都是一种锻炼。

  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5.师生小结,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6.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孙权劝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每次孙权劝他学*,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1、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2、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方法都是一种锻炼。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说课稿4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孙权劝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本文语言简洁精练,寥寥数语种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上,我想坚持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让读贯穿课堂,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第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搜集《三国演义》的人物图片,名闻轶事,课堂上展示。

  第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并运用本文中的成语。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故事情节,品味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

  老师对话,达到知识的互补与提高,有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追求进步,重视阅读的精神。

  第五、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认识叱咤风云的乱世英才,辨别与本课有关的三国人物,导入本课。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个人自由读,培养学生看注释读书的*惯。

  2、分角色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品味人物对话语气。

  3、老师示范读,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节奏,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三、合作交流,展示自我

  首先小组分工,各司其职。我先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明确分工。每组的任务依次是:理解字词、翻译句子、复述课文、品味语言、揣摩心理、分析个性、讨论写作特点。组长再给每个人分工除以上工作外,每人讲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故事或说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等。

  其次,探究交流,展示成果。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指点迷津。轮流展示成果时,其他组同学可随时纠正、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为强调重点,加深印象,适时练*,通过投影本文重点进行梳理。

  四、分组演示,创造性阅读

  在学生探究合作,老师强调的基础上,学生掌握得怎样,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每小组抽四人,一人读旁白,三人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可以适当带上动作。在读的过程中,可补充文中空白。如“蒙辞以军中多务”,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最后,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在补充时可用文言可用白话,也可以文白夹杂,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五、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孙权劝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每次孙权劝他学*,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1、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2、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方法都是一种锻炼。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劝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3篇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孙权劝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本文语言简洁精练,寥寥数语种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上,我想坚持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让读贯穿课堂,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第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搜集《三国演义》的人物图片,名闻轶事,课堂上展示。

  第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并运用本文中的成语。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故事情节,品味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

  老师对话,达到知识的互补与提高,有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追求进步,重视阅读的精神。

  第五、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认识叱咤风云的乱世英才,辨别与本课有关的三国人物,导入本课。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个人自由读,培养学生看注释读书的*惯。

  2、分角色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品味人物对话语气。

  3、老师示范读,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节奏,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三、合作交流,展示自我

  首先小组分工,各司其职。我先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明确分工。每组的任务依次是:理解字词、翻译句子、复述课文、品味语言、揣摩心理、分析个性、讨论写作特点。组长再给每个人分工除以上工作外,每人讲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故事或说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等。

  其次,探究交流,展示成果。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指点迷津。轮流展示成果时,其他组同学可随时纠正、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为强调重点,加深印象,适时练*,通过投影本文重点进行梳理。

  四、分组演示,创造性阅读

  在学生探究合作,老师强调的基础上,学生掌握得怎样,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每小组抽四人,一人读旁白,三人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可以适当带上动作。在读的过程中,可补充文中空白。如“蒙辞以军中多务”,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最后,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在补充时可用文言可用白话,也可以文白夹杂,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五、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名言、俗语、古诗文等进行解释。如: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开卷有益

  一、说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讲授内容。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奉劝下“乃始就学”,其本领很快就有惊人的上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本文注意以对话体现人物,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重复朗读,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语言时的口气、样子容貌形状和神态。

  二、说讲授目的简析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东西书明白根本内容。背诵好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尺度对初中文言文讲授的根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中,夸大初中阅读讲授的重点是“造就学生具有感觉、明白、欣赏和评价的本领”。文言文讲授作为阅读讲授的重要部分,应与当代文讲授配合《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简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聚文言知识,造就阅读文言文本领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翰墨,本性光显的对话,极富特色。从课本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位中,紧扣住单元讲授中对学生学*名人的风格、态度与精力这一要求,同时新课本将文言文疏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学生循规蹈矩地学*与积聚文言知识,进步本身的文言阅读本领。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讲授目简直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内容。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通过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惯。

  三、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拓展延伸”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节课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拓展延伸”,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激趣导入,调动学生学*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孙权,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第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情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2、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惯。

  3、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同时让学生给学生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4、友情提示,归纳学*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字的方法。

  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第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参照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把预*中的疑难交由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2、小组代表提出组内的疑难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3、通过翻译句子,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友情提示,归纳学*方法,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第四、三读课文,读出语气。

  1、学生齐读课文,通过思考问题,完成从疏通文意到分析课文的过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明确重点,进入品味人物语言的过程。

  2、抓住本文的切入点,《孙权劝学》中的“劝”,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文中孙权劝吕蒙的语句,并读一读,体会语气。

  3、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难点,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品味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学生模仿人物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读的时候要引导他们细细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第五、综合感悟,回顾反思。

  1、文中出现的这几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从人物的身上谈谈自己所得到的启示。通过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有个总结。

  第六、布置作业:

  (一)、你知道本文有哪两个成语吗?请解释并造句。

  (二)、想象一下吕蒙学*的过程是怎样的?他怎样学有所成的?写一个简短的想象文。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范读、自由读、齐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一、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讲授内容。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奉劝下“乃始就学”,其本领很快就有惊人的上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本文注意以对话体现人物,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重复朗读,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语言时的口气、样子容貌形状和神态。


《劝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劝学的诗句 (菁华5篇)

  1、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杂诗》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

  3、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5、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

  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今贤文》

  7、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

  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10、少小多才学,*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1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13、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

  14、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咏史·其一》

  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

  18、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王安石《赠外孙》

  1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0、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2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2、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2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4、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

  2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26、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读书》

  2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

  28、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杨继盛《言志诗》

  2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30、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7、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礼记》

  1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6、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4、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劝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劝学原文及翻译 (菁华5篇)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作者】孟郊

  【原文】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劝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6)

——孙权劝学赏析 (菁华5篇)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赏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顺接连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孙权劝学

  2、吕蒙治学

  3、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现在。

  7、当涂:当道;涂,道路

  8、掌事:当道,当权

  9、辞:推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31、与:和。

  32、论议:讨论议事。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7、非复:不再是。复:再。

  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40、即:就。

  41、更:重新。

  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4、何:为什么。

  45、见事:认清事物。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遂:于是,就。

  48、拜:拜见。

  49、别:离开。

  50、为:成为

  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一样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于是吕蒙开始学*。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天下大事。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的老大粗)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赏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8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本文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

  1、 解释加点词

  当途: 但当: 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

  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 即更: 刮目:

  2、 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③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 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吕蒙掌管要职,应该学*。

  B、 孙权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说服了吕蒙学*。

  C、 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指那些妄自尊大的人。

  D、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出了学*对个人修养、对治国都有重要性。

  山中杂诗

  1、 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 诗中的哪一句表达出山中最有趣的山中生活。

  竹里馆

  1、 诗歌的前两句写了诗人的那些动作?

  2、 诗歌的后两句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论诗

  1、 诗中的“李杜”分别是指

  2、 诗中的“风骚”分别是指 中的“ ”和 (人名)的“ ”。后来“风骚”指 的事。这里指 。

  3、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主张?

  约客

  1、“黄梅时节”在诗中的作用?

  2、诗歌的写景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有什么特点?

  3、 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峨眉山月歌

  1、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作用是?

  2、 写景的诗句是

  3、 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

  1、 诗中“春风”与标题中的“ ”照应,“折柳”为离别曲,与结句中的“ ”照应。

  2、 此诗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从诗中那句可以看出?

  江南逢李龟年

  1、 诗歌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 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送灵澈上人

  1、 全诗哪两句最能体现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2、 请用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描述一、二句的内容。

  逢入京使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诗中“龙钟”一句勾画出诗人怎样的状态,因何而泪流不止?

  滁州西涧

  1、 诗人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传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

  2、 末二句采用 手法,衬托 之景。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赏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劝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7)

——劝学说课稿(精选10篇)

  一、说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依据大纲要求,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德育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学*的重要意义及学*应持的正确态度。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它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归纳整理古汉语知识后,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选择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因为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精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

  大纲中提出,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交流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采用交流互动式结构的教学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探讨式阅读

  通常,文言文教学易走向一个误区:割裂文章的整体感,囿于简单的文字串讲中,文言文被当成了古汉语学*资料,要避免这一情况的,需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阅读理解从迷惑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探讨式阅读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讨,理解文章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感知——设疑——探讨——表达——总结、评价,环环相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将“交流互动”的学*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导”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板块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理清文章思路。

  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以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1.朗读第一段,老师作节奏停顿的提示:学/不可以已。

  2.设疑:如何理解“学不可以已”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解答后明确:学*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宽思路:学生阐述自己关于学*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老师作出评价。

  4.比较阅读:了解文中荀子关于学*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并与自己的作比较,得出结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鼓励,特别是有创意的回答。

  5.小结:作者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后,从学*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究,体味文章的论证艺术。

  1.理清文章思路后,趁热打铁提出问题:

  本文说理性很强,这类文章若驾驭不好,易流于枯燥和单调,但本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其原因何在?

  老师点拨:回忆《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

  2.抓重要环节,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全文共用了20个比喻,为帮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我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诵读,二是比较。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句子的含义;在比较中,了解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分清论证的角度、层次。

  比较既有分论点间的比较,也有同一个分论点内部的比较。如: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学生齐读后,老师提问:这部分的比喻论证的运用与前两部分有何不同?学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明白学*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比较式学*,避免了一一讲述的单调,也突出了本文论证同中有异,灵活而有变化,论辩生动有力的特点。

  3.小结:

  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明确:这些比喻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某些直观、浅*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接受。

  教学板块三:加强诵读,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诵读,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其次,从修辞角度引导、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排比、对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教学板块四:联系实际,阐述学*所得。

  学生讨论,相互交流,老师要对学生所述给予肯定。

  课后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

  一、说教材地位作用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说教学目标确立及依据

  1.德育目标:学*《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特点。

  2.知识目标:1归纳“绝、强、假、望、间”五个多义词的义项;2比喻论证的方法。

  3.能力目标:(新课程目标,阅读欣赏第9条)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主导懂文章内容的能力,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精悍难点。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及学生实践我们确立:

  1.实词的识记理解

  2.比喻的含义和它们内在联系,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掌握句读,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总结文言知识,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五、说与学法

  新课标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精读法,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进行分析鉴赏研究。

  六、说教法

  准备采用1启发式研究式2讲解式3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除上述人本因素外,从“文本角度”讲,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的教学新思维。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七、说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可展示学生应掌握的相关知识:作者图片资料,背景资料(以使在分析研究时能知人论文),相关训练材料。

  八、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由同学们头脑已有的关于劝学的名句导入,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者已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既复*旧知识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的荀子的《劝学》将全面论述学*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

  2、新课讲解(教案)(划点出来)

  文言文阅读式初步形成一套“五读”教学法,在我校尝试推广。五读: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二读疏通文意;三读重点实词、虚词点拔讲析;四读研究性学*,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3、例题示范(一般适理科)

  4、反馈练*(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一、说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依据大纲要求,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德育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学*的重要意义及学*应持的正确态度。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它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归纳整理古汉语知识后,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选择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因为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精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

  大纲中提出,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交流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采用交流互动式结构的教学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探讨式阅读

  通常,文言文教学易走向一个误区:割裂文章的整体感,囿于简单的文字串讲中,文言文被当成了古汉语学*资料,要避免这一情况的,需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阅读理解从迷惑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探讨式阅读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讨,理解文章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感知――设疑――探讨――表达――总结、评价,环环相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将“交流互动”的学*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导”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板块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理清文章思路。

  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以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1.朗读第一段,老师作节奏停顿的提示:学/不可以已。

  2.设疑:如何理解“学不可以已”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解答后明确:学*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宽思路:学生阐述自己关于学*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老师作出评价。

  4.比较阅读:了解文中荀子关于学*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并与自己的作比较,得出结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鼓励,特别是有创意的回答。

  5.小结:作者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后,从学*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究,体味文章的论证艺术。

  1.理清文章思路后,趁热打铁提出问题:

  本文说理性很强,这类文章若驾驭不好,易流于枯燥和单调,但本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其原因何在?

  老师点拨:回忆《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

  2.抓重要环节,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全文共用了20个比喻,为帮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我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诵读,二是比较。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句子的含义;在比较中,了解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分清论证的角度、层次。

  比较既有分论点间的比较,也有同一个分论点内部的比较。如: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学生齐读后,老师提问:这部分的比喻论证的运用与前两部分有何不同?学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明白学*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比较式学*,避免了一一讲述的单调,也突出了本文论证同中有异,灵活而有变化,论辩生动有力的特点。

  3.小结:

  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明确:这些比喻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某些直观、浅*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接受。

  教学板块三:加强诵读,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诵读,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其次,从修辞角度引导、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排比、对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教学板块四:联系实际,阐述学*所得。

  学生讨论,相互交流,老师要对学生所述给予肯定。

  课后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经典散文《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教学设想。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里的课文。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了荀子对学*观的理解。是一篇论述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和学*的态度及方法的散文。其中不少观点对现代人、特别是对我们中职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比如学*要积累、学*要持之以恒、学*要用心、专一等观点,都是我们中职生特别需要借鉴的东西。虽然这篇课文在第23课,但是我感觉完全可以把这篇课文放在开学之初来讲,为的是让同学们在进入职教中心的一开始便有一个明确的学*态度和强大的学*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够疏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意义用法,并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特点我从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等。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文章气象清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全文短短290字,却能表达出三层意思七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根据课文特征以及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扩大、引申、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说理性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掌握好论证方法,是学*的难点。《劝学》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所以我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一年级的中职生通过初中的文言知识的学*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比如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设定在教法上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具体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整体教学,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能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诵读能够增强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掌握实词以及句式的用法。

  2、串讲法:

  文言文的学*,词语句式是教学的重点,用串讲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论证。

  3、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职业特色,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为主体老师正确引导的原则,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荀子在《劝学》中的劝勉,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说学法

  由于中职语文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比初中要高、要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听不懂、看不懂。这时候,学生只有从老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才能调动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让学生借鉴《中华好诗词》对决形式,分组比赛,自定要求,实现轻松背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