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实用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 1

  买这本书,本来是因为要看《写在人生边上》。书送到手里才发现,原来六分之五的篇幅都是《人生边上的边上》,喧宾夺主了。但也只觉得算是收录了一本钱先生的散文全集吧,并不觉得亏。其实《写在人生边上》中的大部分文章以前都读过或浏览过,单纯的想要收藏以便重温而已。

  三联的钱钟书全集系列大约真的.卖得很好。我拿到的已经是20xx年第十次印刷。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封面配色和纸质都与手头的一本20xx年第二次印刷的《七缀集》不大一样。更鲜亮而棱角分明,少了一些沉淀的味道。

  注意到同一套书的精装版封面上方写的就不是“钱钟书集”,而是大大的“默存”二字。仿佛学费交得够多,便可以直呼先生字号了,三联真是颇得孔圣真传。而出版说明里又解释说简体字版《钱钟书集》由于钱先生不同意将《谈艺录》与《管锥编》排简体字版而名不副实。我崇拜钱先生。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 2

  幻想有一台时间倒走的机器:人一出生便是老年,然后才是中年、青年、少年、婴儿期,这样至少在人生的尽头,还能在享受上一回放肆的快乐。人总是太晚明白,明白后就没有时间后悔,只剩下遗憾和痛惜。人生,本就是属于自己的旅程,只能靠自己开拓,也只能由自己评论,酸甜苦辣,荣辱成败,只有自己的心知道答案,外人是无法插上一句的。

  《写在人生边上》与其称之为书,倒不如说这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感悟,写出来唤回一些执着于身外之物的人,引他们去寻找自己的价值罢了。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淡淡吧。可是**淡淡才是真啊,谁的人生能辉煌一世呢?大起大落,只不过换来些浮名,何必苦了自己。倒不如抓点实在的,快乐、童趣、健康……每个都能在死前换回一丝快慰,却被主人早早放弃。人生,绝不是一段回忆,等着死后供后人凭吊,它就像一根蜡烛,烧尽了便没了,不留一丝痕迹,只有燃烧时的痛苦与满足才能成为它最本质的快乐。也只有蜡烛本身,才知道它照明了黑暗,又温暖了多少空气。

  钱先生的文字有些晦涩,有时看得我云里雾里迷迷糊糊摸不到头脑,但一旦看懂了,那些文字便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出了鞘,明晃晃让人胆寒,一下划开云雾,把我从里面揪出来,眼前一片清明。灵魂像被针扎了一下,痛得我不禁直起背来。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我一步一步靠*他的世界,走得艰难却踏实。

  将快乐与黑暗面对立起来的《论快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快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美好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老师。”

  一篇一篇,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融化了,如养料一般灌溉在我的心田,却不急着与那里的土壤融为一体,一点点渗进去,滋润中夹杂着痛苦,让我慢慢的看清了眼前,看清了自己,有些被剖析的慌乱,却是最真实的与心灵在对话。读书的过程,有些迷茫,渐渐的清晰了,又有些胆怯,逐渐的'变得勇敢起来,手捧着书页就像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脚上越来越重,心却渐渐充实起来,一点一点被从未见过的东西填满,无限满足。

  作为学生,我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我正行走在人生路上,漫长痛苦,却不乏一些转瞬即逝的快乐。也许,我就这样过完一生,*淡、肤浅。也许,我会经过许多的大风浪,都没有关系。人生没有幻想,只有梦想,而梦想的价值在于过程,而非结果。我只希望,我的人生边上不会只是空白,只要有些简单快乐的批注,能化作笑容一直陪伴我,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 3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作品集。有人说,想跟大师沟通就去读他写的书。我买下这本书,翻开书,去领略这位国学大师的魅力。

  钱钟书因病住院,这本书的序言是钱老先生的妻子杨绛写的。在序言中,杨绛提到钱钟书先生"压根儿不愿出《集》""因为他的作品各式各样揉合不到一起"。我不禁莞尔。似乎看见他随性地摆摆手像是怕事多,嫌麻烦。杨绛在后面特地为钱钟书声明"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居""他从不厕身大师之列"我有些惊奇,惊奇的看他一个一个地摘掉自己头上金光闪闪的帽子,那么坚决,一点也不在意。摘完帽子以后他和别人是一样的了。他也认为自己和别人并无二致,所以他一直那么谦虚,那么虚怀若谷"偶尔听到入耳的赞许,会惊喜又惊奇"。殊不知,那帽子是隐形的,永远存在的,无论如何也摘不掉,也只有他能戴的。

  三联书店出版的这本《钱钟书集》是《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和《石语》的合订本。中间把三部分隔开的页面上会有钱钟书先生自己题写的标题。我仔细看了看,当然我看不懂书法,但我有个有意思的发现。所有题字中的'"人"这个字,写的比其他字大一倍,似乎是刻意为之。小时候学写字的时候,经常听别人说"人"这个字不好写。钱钟书先生的这一撇和一捺是坚定的,是雷厉风行的。这个"人"字稳稳地又颇为自信地站在那里,就像钱钟书先生本人,也像他笔下光明磊落的文字。

  一篇文章的标题最多只有三个字,但文章是洋洋洒洒的几千字。由某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引申出各种关于自己,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理论。作者把最最简单、最最*常的物象描绘的有声有色,从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趣味横生。钱先生是个敏感而仔细观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智慧的火花,他却很少从大处着手,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原来生活中处处可写!我不禁赞叹。但写文章不能单单讨论表面,要动脑子,要思考,要深度挖掘其中潜在的联系。这所有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拥有一双清晰、智慧、锐利的双眼。用这双眼去理性的观察世界。接着用身体去感知。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生活,投入自己的人生。这必定就是热爱了,但这份热情不会过了头,经过头脑的加工,反映出的是严肃,真实的现状。最后还是回归到了理性上,再用笔记录下来。

  作者对于人性的剖析不可谓不深刻。读到《谈教训》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让我感到有些心虚。现实生活中,因为看不惯别人,而任意诋毁他人。就像书中说的"只许他教训人,从不肯受人教训"这无非就是一种过分的刻薄,是没有与他人将心比心的表现。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而这令人生厌的坏毛病在我身上被我发扬光大。每次做这种事还颇为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一身正气。现在想想,实际上是十分幼稚的,自己天天惦记着去捉别人的小辫子,捉住了就一味的斤斤计较。我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宽容他人,就像作者在《读伊索寓言>》里说的:"大胖子往往都是小心眼。"啊……

  在书中腹背受敌,让我发现爱教训人的坏毛病实在让人深恶痛绝。这真的需要改变,我这个爱教训人的人在生活中也确实遭到了一次大大的打击。对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爆发了,写了满满的一张纸,来控诉我对她的不公,倾诉她受到的委屈与积压在心底的不快。那次我也是被吓到了没想到她会发那么大的脾气,后来好好反省了一下,我真的需要做出改变。尖酸刻薄往往是发现问题就脱口而出。我开始学着隐忍,慢慢吸气呼气,吸气呼气,把心中的不爽过滤掉。强迫自己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多想想对方的好,而不是正面发起冲突。我多尝试了几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很快冷静下来,开始理解对方,渐渐的就把不爽抵消了。

  读钱先生的作品很费脑神经,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时候你很认真去阅读,却发现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我的天资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所说的,钱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涩,读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但是仍然不是畅销作品。乍一听,觉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虚,实际上就是自我的水*不到家,看书如同牛听琴一般无用。

  知识是死的,是僵化的,但是到了钱先生笔下,就成了活灵活现的桥段,每一个引用都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然后赞叹巧妙。但是这种对于细节的过度关注和描述,往往成为后人诟病钱先生的一个理由,认为他"掉书袋",而且小题大做。但是这正是钱氏风格,即"于细微处见真章",而这种风格,不是将知识变成积木般熟练的把玩,而是将它们化成了血与灵魂,融在了人生里;若不是大家,怎有如此的智慧呢?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通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 4

  一直想读钱钟书的《写在人上边上》,起因是读了他的《围城》,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读他的作品,首选就是这本《写在人生边上》了。事实证明,没有选错;里面很多观点让我豁然。现在写着书评只是些许自己的见解,至于大师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当然也不是我可以轻易揣摩出来的。

  书里主要的文章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谈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论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作者天马行空般将神话、中外名著糅合一起,用一个想象出的魔鬼的口吻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而丰富的内容也体现出作者的博闻。《窗》一文,也是多引用。讨论门与窗的关系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举出门窗的区别,让人读来不禁失笑。门进来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进来;而窗进来的,却是不顾及你的感受,而且会暂时成为屋子的主人。现实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所喜欢的,但是你下班后却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却会是你的所爱。《吃饭》一文更是说出很多日常常见道理。如:“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把吃饭和交际这种国内常见的现象说得如此透彻。吃饭本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和交际混在一起,就变得复杂了,种种微不可言的.关系。但是作者用一个简单例子就把这事说得清晰透彻。

  一本《伊索寓言》,我们读大多会说出和教科书上给的道理,但是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如凡事都是两面的,想多一步,或许好事就变成坏事了。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这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做法,但大多数却总是忽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比,结果只会是自己吃苦头。当然还有很多有新颖的想法,篇幅所限就不多说。

  我们总是说那些抨击别人的人,说他们自己没做好却去抨击别人,说他们这样不好,但是钱先生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说法,应该让这些人去抨击其他人。“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汉姆雷德(Hamlet)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就如最厉害的敌人应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这样攻击起来,招招致命。里面也有关于道德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就如同懂法律的人犯起法来,总会觉得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一样。

  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例子,它们生动有趣,而又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这就是一本好书所该有的。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 5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倚窗临画眉,既无人,又何必去为谁复添画上眉……

  总*惯一个人独处,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不能够不想,我就是我的,外面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镜花水月,早晚都成空。努力构织于诗意般的生活,总是那么多愁善感,不知不觉的恋旧,禁不住别离。长久以来都在包裹着自我,甚至不愿意破茧而出,去经历风雨,于是就*惯了用外表的沉默去掩盖内心的孤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吧。冥冥中的火,奈何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或许前世是水做的吧。那么喜欢雨雪天,一个人撑着油纸伞漫步,喜欢那种意境美,就好像走进了戴望舒的雨巷。或许是诗读的细腻的缘故吧,不知不觉的就陷入了感时伤春的境地。或许这又是我逃避的借口吧。

  我试着努力的冲出去,用表面的玩世不恭来掩盖内心的自我。此时好像什么都能够不在乎,一些看似幽默诙谐的话语在我那里脱口而出,那游戏人生的态度越来越盖过本来的自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沉醉其中,不愿停下,更不愿醒来。我怕,怕自我再把自我锁起来。今时才知,我只是从消极出世走向了更深的`消极颓废中,并没有冲出来,反而陷入了泥潭中。心中被太多物欲所掩盖,最终又失去了本我,看似入世,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我还是回去吧,所谓的由本我到超我,原先错啦,我并没能做到,反而失去了本我。我已经不认识此刻的自我啦。可是,虽如此,我也不知回去了,又能如何,只好一切随缘了。

  好久没去梳理自我的生活,此刻似乎已经变的一团糟。转念想想,又何必要再去苦苦地挽救黄昏,还是回身挥杖迎接东方新升的旭阳吧!望尽青山故园路,竟是走不尽长路,你也好,我也好,自寻道,向前找,自有人间道。佛道都倡导:以出世之情怀,行入世之事业。人生何时不修行,自渡……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阅读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1)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菁华5篇)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1

  《人为什么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经营哲学的书,却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其实也是在之后才明白,或许这本书,它本来就应取名为《人就应怎样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就应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能够互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再次巩固和强化,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用心、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

  首先一点,勤奋。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完美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能够努力让自我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抱怨、烦恼,情绪郁闷,但当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心智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抱怨和烦恼,我们才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变得能独当一面了。

  当然,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该持续用心乐观的心态,与人为善。稻盛和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持续谦虚真诚的态度,尽量少掺杂个人主观意识,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处的局面。

  拿我们的工作来说,总有人抱怨广告占用了太多版面,也听人说谁踩了谁的线,是谁在本该截稿的时候还没拿出稿子来,或者是谁不管稿件资料如何就只管把自我的稿子放在头条位置……这样的状况我们几乎天天碰见,摩擦也不少见。但如果在摩擦发生之前,我们能够尝试着将心比心,或是设身处地,有些摩擦和争议说不定就能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持续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理解这个考验。换句话来说,事已如此,生气并无用处,又何必拿别人的错惩罚自我?所以,还不如一笑而过。

  或许,我们能够学*作者避免烦恼的一些方法:

  1、如果有时间去烦恼,就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工作;

  2、持续谦虚绝不骄傲;

  3、每一天自我反省,反省并不是意味着每一天烦恼一下;

  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

  5、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让我们以此共勉。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2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共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论文人》《读伊索寓言》《释文盲》等十篇作品。看到这些题目就打动了我的心,我自己何尝不是站在了人生的边上,自己心里的阴霾不能释怀,生活永远无法活的轻松自由,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我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捧读此书心中无限感慨,在人生边上看人生的钱钟书,把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给人的感觉----风趣、幽默、又富有哲理。

  《写在人生边上》众多内容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论快乐》。钱先生的观点透彻、达观,让我明白快乐的本质。“永远快乐”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愿望,但在先生眼中,这四个字是渺茫得不能实现,荒谬的不能成立的,就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自相矛盾。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往往为短暂的快乐,要忍受许多痛苦,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盼望和等待。

  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人类文明的进步发现了快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们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甚至有些人可以说是吃穿不愁,还有大把的钱可以挥霍,但他们就真的快乐吗?

  物质上不够富裕的人,却往往能够从普通的小事中体会到精神上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我认为,钱钟书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地对,那就是“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享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乐观地过一生人便会变得豁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合理与美好;悲观地看世界,人生的苦痛就会变得越来越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就会被放大。即使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乐观地过一生。

  书中许多章节像《说笑》《吃饭》《窗》《谈教训》我都反复阅读。特别是“写在人生边上”的注释填补了我许多时间上和心灵上的空白。我能从文中细品出很多生活的哲理,给了我众多的人生启示。特别是钱先生的观点是“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所以我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真是在人生边上看人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3

  《写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在我真实的经历过无情的生死离别之后,真实的经历过冷酷的切肤之痛之后,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人的生命真的好脆弱,有如弱柳扶风般不堪一击!我曾经因为弟弟的离开,而头脑一片混乱,心里总被凄苦与迷惘困扰。这时候,朋友寄来一本书,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的边上》。

  第一篇文章尚未读罢,就被钱老先生犀利而幽默的文笔所折服。书不厚,读完却酣畅淋漓,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出于四十年代的作品,跨越了七十年依旧耐人寻味。

  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自己。藏在文章里的棍子,突然的当头一棒,让自己清醒了许多。

  弟弟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我们的生命不是属于自己的。我含着泪,默默地告诉自己,为了爱着我的所有人,我要勇敢快乐地活着。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着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人和人之间就如过客一样,错过了,就擦肩而过了。过来了,就重新邂逅了。来来往往,缘缘分分,一路上有了得与失,就有了欢笑和痛苦。这里不是永远的失意和沉闷,还应该是坚强,乐观,勇敢,自信。人生真的很短,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短暂的人生而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我始终不会或是真的没有这个能力去细细的评价一本书,去拆开来赏析。不过,钱老先生深厚幽默的文字功底和旁征博引横跨古今中外各种文章的深刻阅历,都是你不得不潜心读完它的理由。钱老先生就是一个富有

  幽默感的人。读他的文章,就犹如是他自己在我们面前娓娓道来,我们会在他睿智的文字里和他一起会心一笑,而不是哗众取宠。

  文字是亘古不变的东西,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气。钱老先生的文章就是如此。时过七十年,其中的幽默和深意一点不减,适用在了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阶层。

  看到钱老先生这一本大书,满满的一生和各色的批注,虽然这只是他人生这本大书边上的一瞥,却足见这一生是怎样的一生。

  写在人生的边上,写完这一生,回头,我们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闭上眼睛,我对自己说,人生需要的是微笑和乐观!要微笑乐观的面对每一个人。我也告诉我认识的每一个人——要珍惜啊!要珍惜什么?不只是家庭,不只是父母,不只是朋友,要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要,千万不要在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趁现在都还来得及,给孩子一个亲吻,给爱人一个拥抱,给父母一声感谢,给朋友一个问候,给路人一个微笑,给自己一个安静。

  珍爱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就算我们的人生有些许的不快乐,我们仍然要微笑,乐观的度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4

  一直想读钱钟书的《写在人上边上》,起因是读了他的《围城》,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读他的作品,首选就是这本《写在人生边上》了。事实证明,没有选错;里面很多观点让我豁然。现在写着书评只是些许自己的见解,至于大师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当然也不是我可以轻易揣摩出来的。

  书里主要的文章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谈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论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作者天马行空般将神话、中外名著糅合一起,用一个想象出的魔鬼的口吻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而丰富的内容也体现出作者的博闻。《窗》一文,也是多引用。讨论门与窗的关系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举出门窗的区别,让人读来不禁失笑。门进来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进来;而窗进来的,却是不顾及你的感受,而且会暂时成为屋子的主人。现实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所喜欢的,但是你下班后却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却会是你的所爱。《吃饭》一文更是说出很多日常常见道理。如:“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

  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把吃饭和交际这种国内常见的现象说得如此透彻。吃饭本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和交际混在一起,就变得复杂了,种种微不可言的关系。但是作者用一个简单例子就把这事说得清晰透彻。

  一本《伊索寓言》,我们读大多会说出和教科书上给的道理,但是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如凡事都是两面的,想多一步,或许好事就变成坏事了。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这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做法,但大多数却总是忽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比,结果只会是自己吃苦头。当然还有很多有新颖的想法,篇幅所限就不多说。

  我们总是说那些抨击别人的人,说他们自己没做好却去抨击别人,说他们这样不好,但是钱先生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说法,应该让这些人去抨击其他人。“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汉姆雷德(Hamlet)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就如最厉害的敌人应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这样攻击起来,招招致命。里面也有关于道德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就如同懂法律的人犯起法来,总会觉得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一样。

  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例子,它们生动有趣,而又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这就是一本好书所该有的。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5

  不同的人对待任何事物总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人乐观地看待人生;有人悲观地面对人生,而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待人生,面对人生的一切。

  一看《写在人生边上》这个书名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你只要看看这本书的序就能懂一点,家事人生是一本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我们每个人对待自己的人生又能读懂多少?能在边上写上一些,算是不错了。

  人生不可能完全是快乐的,也不可能完全是痛苦的。我们的人生都是有苦有乐,只是我们如何去看待?乐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感觉是快乐的,而悲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觉得是痛苦的。即使我们不能完全乐观地对待一切,但我们可以在困难时苦中作乐。这样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人生。

  《写在人生边上》与其称之为书,倒不如说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感悟。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淡淡吧。对,**淡淡才是真,有哪个人可以辉煌一世?又有哪个人可以暗淡一辈子?人生的大起大落,换来的只不过是若有若无的虚名罢了,何必让自己受苦。

  钱先生的文字有些晦涩,有时看得我云里雾里迷迷糊糊摸不到头脑,但一旦看懂了,就像太阳赶走阴天,一下划开云雾,把我从里面揪出来,眼前一片清明。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我一步一步靠*他的世界。

  一篇一篇,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融化了,如养料一般灌溉在我的心田,却不急着与那里的土壤融为一体,一点点渗进去,滋润中夹杂着痛苦,让我慢慢的看清了眼前,看清了自己。读书的过程,有些迷茫,渐渐的清晰了,又有些胆怯,逐渐的变得勇敢起来,手捧着书页就像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脚上越来越重,心却渐渐充实起来,一点一点被从未见过的东西填满,无限满足。

  钱钟书先生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我只希望,我的人生边上不会只是空白,只要有些简单快乐的批注就够了。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2)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菁华5篇)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1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淡淡吧。

  不过,**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2

  写在人生边上》内容概要:《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锺书先生的第一个散文集,写于四十年代,钱先生谦虚地说他的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旧书上的眉批,补的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来自亚马逊卓越网网友:书的封面特别有文学、内涵的感觉。书里面包括了钱钟书一生仅有的几篇散文,超级经典,特别羡慕作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于很*淡的语言中将道理刻画到入木三分,像一个武林高手,举手投足间,轻挥衣袖,已**于无形。如果你是个愤世嫉俗的人,看他的书会特别痛快,又嫉妒,怎么人家的针砭时弊就那么力量强大呢?钱钟书不愧是“幽默大师”,在此向作者致敬……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来自国美网上书店的网友:人生是一本大书,钱先生如是说。读这本《写在人生的边上》,感慨颇多。钱先生的文章,出经入典,妙语连珠,旁征博引,谐谑天成,微尘见大千,片言明百意,*静中显激越,恬适里含泼辣,熔精卓的见解与广博的知识于一炉,不愧是智慧的集大成者。《读<伊索寓言>》深含着对丑陋人性的犀利讽喻,《说文人》是对文人的心态含蓄的调侃,《说笑》是对“幽默文学”的冷嘲热讽,《谈教训》里对假道学抽骨剥筋的批判,《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又是不动声色地对世态万象的揭批……年轻人读这本书,通过钱先生的睿智,可以更好的了解人生,少走一些弯路,在人生的路上,多一些感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3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淡淡吧。

  不过,**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4

  假期有幸读到了《一个偏见》这篇杂文,深深为钱钟书先生丰富渊博的学识与幽默含蓄的谈吐所折服,于是又拜读了《写在人生边上》这本书。刚一读,立刻“眼不释卷”,花了三四个个小时,总算是粗读了一遍,有些小的看法不吐不快。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可是又很富有哲理。

  “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钱先生身上实在适宜可是了,钱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让人胆寒。

  读钱先生的作品很费脑神经,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时候你很认真去阅读,却发现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我的天资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所说的,钱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涩,读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可是仍然不是畅销作品。乍一听,觉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虚,实际上就是自我的水*不到家,看书如同牛听琴一般无用。本文由一齐去留学修改整理

  我以为,钱先生更多是为了抒发才气而进行创作,至于读者是否能够全盘理解,就要看自我的脑子是不是能够跟上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取之即用而又不留画工的学识了。

  知识是死的,是僵化的,可是到了钱先生笔下,就成了活灵活现的桥段,每一个引用都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然后赞叹巧妙。可是这种对于细节的过度关注和描述,往往成为后人诟病钱先生的一个理由,认为他“掉书袋”,并且小题大做。可是这正是钱氏风格,即“于细微处见真章”,而这种风格,不是将知识变成积木般熟练的把玩,而是将它们化成了血与灵魂,融在了人生里;若不是大家,怎有如此的智慧呢?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将欢乐与黑暗应对立起来的《论欢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欢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完美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教师。”

  我认为钱先生是个敏感而仔细观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智慧的火花,他却很少从大处着手,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5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在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在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礼貌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我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应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人到了必须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之后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务必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能够突破,能够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我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明白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此刻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但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适宜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我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我,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务必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务必思考和应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能够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3)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3篇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钦佩。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先生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到底有什么?杨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杨先生在书的一开头就提到了死的问题,按着*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传统,说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对。人类惧怕死亡,是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说法,有说去往天堂的,有说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学下不都不复存在了吗?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希特勒,*之类。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点评:一本书,一个话题,一点收获,足矣。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这一幕非常打动我。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时的著作。鬼神,灵魂与肉身这些在*民间中议论千年不断的东西出现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走到人生边上》的前言中,杨绛先生这样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了,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人生的价值,一个是灵魂的去向。

  杨绛先生提出人生的价值在于灵魂对肉体的支配。这两者在同一个个体中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懒,贪,色等七恶,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所以这两者相遇时,人就会出现各种烦恼忧虑,若处理不当自会有一些心理的问题。而当人的肉体经过千锤百炼拥有足够的灵性良心时,人就会要求自己不断的完善自身,驱动自己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难需要我们坦然面对,因为人肉体上的磨练会得到灵魂价值上的累加,灵魂的价值长久不灭。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4)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6篇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在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在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礼貌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我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应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人到了必须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之后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务必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能够突破,能够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我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明白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此刻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但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适宜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我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我,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务必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务必思考和应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能够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共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等十篇作品。作者以淡泊从容的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间的种种现象发表看法,旁征博引,睿智幽默,举重若轻,诙谐有趣,给我以众多的人生启迪。

  这些文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钱钟书先生的冷嘲热讽,是那种辛辣的讽刺。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可惜我学识浅薄,对这样的讽刺懂得并不多。我曾看到有人这样评价钱钟书先生的讽刺和鲁迅先生的讽刺,他说钱钟书先生的讽刺与幽默中没有热情、没有痛苦,这一点和鲁迅先生有非常大的不同。鲁迅先生是战士,是在人生之中感受人生、解剖人生;而钱钟书先生是学者,是在人生之外眺望人生、分析人生。我想,钱钟书先生的这一特点在《写在人生边上》这一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便是我对《写在人生边上》这一文章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章的开篇是《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初读《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便觉得十分有趣。阴间的魔鬼与阳间的作者竟然对起话来,不得不说怪诞之余还会觉得有那么点新奇。这个机缘巧合下进错作者屋子的魔鬼,饱经沧桑,表面上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其实却是“否定精神”的化身。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魔鬼说的一句话,“即使有一两个给上帝挑剩的灵魂,往往又臭又脏,不是带着实验室里的药味,就是罩了一层书的灰尘,再不然还有刺鼻的铜臭,我有爱洁的脾气,不愿意捡破烂。”钱先生此文的写作时间正是国难当头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钱先生此时刚刚从国外学成回国。有人说,三四十年代钱先生不向恶势力低头,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的社会,这的确可以从魔鬼的话中找到蛛丝马迹。我也认为钱钟书先生在借魔鬼之口剖析世情,感叹人生,宣愁泄愤,意在揭露与讽刺。

  文章的第二篇是《窗》。我也曾经注意过窗,当时觉得窗太普通了,普通到人们会忽视它的存在。但读了钱钟书的《窗》后,我才渐渐发现了窗里面有另外一个世界。人是有私心的,想待在屋子里也能感受到外面的自由,所以用窗暗地里呼吸“自由”的气味,调剂苦闷的生活。因为得不到,屋里的人对窗外的自由总充满向往。

  同时,不容置疑的是,窗外的确是唤醒生命的境地。窗外的一切,特别是在春天,总是生机勃勃的。而窗子,也将美景同屋内者共同分享。就像《窗》中写到: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是的,窗打开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我们可以从窗中体会到时间和空间的无穷,通过窗诗意地把握世界。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透过窗感受自然,感受生活。窗,让我们与自然更*一些。同时,窗也让我们敞开心扉与人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好比开窗和关窗,就那么小小的一扇窗,却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生活中需要理解和沟通,我们也不妨敞开心中的那扇窗,让理解走进来,让误会走出去。所以说,钱钟书先生的《窗》,让我知道窗并不是形同虚设的,它可以让我们离自然更*一些,让我学会了敞开心扉与人沟通。钱钟书先生的《窗》也让我知道原来窗里也有哲理。

  《写在人生边上》中还有一篇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文章便是《论快乐》了。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再说“永远的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的确,钱钟书先生说得没错,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们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甚至有些人可以说是吃穿不愁,还有大把的钱可以挥霍,但他们就真的快乐吗?或许,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潇洒,但不能否认他们中的一些人并没有从这种生活中找到快乐。相反,物质上不够富裕的人,却往往能够从普通的小事中体会到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布雷默才会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我认为,钱钟书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地对,那就是“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真是在人生边上看人生啊!

  捧读此书,心中无限感慨。身为作者的钱钟书先生,曾谦虚地说他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旧书上的眉批,补的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而实际上,在人生边上看人生的钱钟书,把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更令人深刻地感受到钱钟书先生的旷世才华和热爱生活的坦诚情怀。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倚窗临画眉,既无人,又何必去为谁复添画上眉……

  总*惯一个人独处,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不能够不想,我就是我的,外面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镜花水月,早晚都成空。努力构织于诗意般的生活,总是那么多愁善感,不知不觉的恋旧,禁不住别离。长久以来都在包裹着自我,甚至不愿意破茧而出,去经历风雨,于是就*惯了用外表的沉默去掩盖内心的孤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吧。冥冥中的火,奈何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或许前世是水做的吧。那么喜欢雨雪天,一个人撑着油纸伞漫步,喜欢那种意境美,就好像走进了戴望舒的雨巷。或许是诗读的细腻的缘故吧,不知不觉的就陷入了感时伤春的境地。或许这又是我逃避的借口吧。

  我试着努力的冲出去,用表面的玩世不恭来掩盖内心的自我。此时好像什么都能够不在乎,一些看似幽默诙谐的话语在我那里脱口而出,那游戏人生的态度越来越盖过本来的自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沉醉其中,不愿停下,更不愿醒来。我怕,怕自我再把自我锁起来。今时才知,我只是从消极出世走向了更深的消极颓废中,并没有冲出来,反而陷入了泥潭中。心中被太多物欲所掩盖,最终又失去了本我,看似入世,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我还是回去吧,所谓的由本我到超我,原先错啦,我并没能做到,反而失去了本我。我已经不认识此刻的自我啦。可是,虽如此,我也不知回去了,又能如何,只好一切随缘了。

  好久没去梳理自我的生活,此刻似乎已经变的一团糟。转念想想,又何必要再去苦苦地挽救黄昏,还是回身挥杖迎接东方新升的旭阳吧!望尽青山故园路,竟是走不尽长路,你也好,我也好,自寻道,向前找,自有人间道。佛道都倡导:以出世之情怀,行入世之事业。人生何时不修行,自渡……

  十年——写在人生边上

  十年是一个轮回,几多沧海桑田,几多风雨兼程,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些蒙尘的过往,那些渐行渐远的身影,那些恋恋不舍的目光,终究还是毕业了,虽然不愿去多想、、

  那年我们*惯了在天朦胧的时候起床,

  *惯了带着惺松的睡眼洗脸、刷牙、*惯了懒懒地

  边走着边咒骂着可恶的教育制度并计算着距离星期天的时间。走到教室本该晨读的,却在老师查过人后,偷偷吃早餐??课上满脑子的睡意直想让自己在铃声响起的那一刻睡去......把书堆的高高地,假装低着头看书,却在头放在书上的一刹那安然睡去。

  即使是冬天,也感觉睡觉是温暖的。

  醒来后,看着高考的倒计时,无奈的用冷水洗把脸;

  喜欢在桌上写满自己的青春誓言

  喜欢在墙上写下自己的无奈

  喜欢在下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悄然睡去

  喜欢午睡时塞上耳机听几首喜欢的歌再睡去

  喜欢看看自己好久没看的杂志、报纸

  喜欢站在阳台上望着楼下走过的男生,女生,并大肆的点评一番喜欢一群朋友在一起起轰一番,发泄一下自己青春的无奈

  喜欢在教室的后排小声的讨论着

  喜欢在阴暗的楼道和自己喜欢的那个他来个刻意的不期而遇

  关于学校:

  对于母校,总是有如此多的怨言与愤怒,总是觉得你是如此的差劲,可是你毕竟承载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年时光啊!那简陋的教室已经成为我们欢乐的港湾,那简陋的宿舍已经成为我们温馨的小窝。多想再去琴房听听音乐弹弹钢琴啊,多想再翻越护栏逃出去压压马路上去去网吧啊,可是,这永远都不可能了,因为我们已经收拾好行李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了,在这离别的瞬间,突然觉得亲爱的母校你还是蛮可爱的,内心深处突然涌出无限的眷恋与不舍,但我仍然倔强地不让眼泪流下来、

  关于老师:

  一直有一个疑问: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老师都这样千篇1律呢——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知识却没人能记住;每天唠叨着同样的嘱托却没人会遵守,每次我们违反纪律了也总是重复着同样的愤怒却没人会害怕,您不觉得乏味吗?三年的时光匆匆远去,以后再也听不到你慷慨激昂讲课的声音了,当我犯错误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语重心长的教育我了,当我遇到困惑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长篇大论地指点我了。若干年后,老师您也会变老吗,您还记得我们吗,还有,老师你什么

  时候结婚啊?老师,其实你身上有很多缺点啊,但是你永远都是我们最最亲爱的老师,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努力成长的,老师你就放心吧。

  关于友情:

  亲爱的朋友,你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了。当我不想学*的时候,是你陪我一起逃课溜出去玩;当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是你陪伴我左右细心的照顾我;当我伤心难过的时候,又是你陪我度过那灰暗的日子;当我开心幸福的时候,又是你给与我最最真挚的祝福。就要各奔东西了,就要挥手告别了,亲爱的朋友,无论未来的日子我们会在哪里*凡,你永远都是我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坐标,亲爱的朋友,无论未来的日子我们会在何处停留,你永远都是我最最不舍的眷恋。

  关于爱情:

  也许永远都不会跟你说出那句话,将这一份青春的朦胧与悸动深深埋在心底,也许彼此牵手三年的岁月,将青春的绚烂肆意挥洒,我不知道未来的我们会怎样,但你已经成为高中生活中最为靓丽的色彩,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永远的牵挂。在高考的分水岭两侧,站着懵懂如初的我与笑脸依旧的你,望不到对方脸上的表情和天空的颜色,我们就这样各奔天涯。许多年后,你我可能皆为人夫、为人妻,但你永远是我内心深处最最温柔、最易疼痛的一部分,是我圣洁的遥远的最不可触碰的年华。离别了,我会把昨天的相遇嵌进我的心中,流着泪

  怀念你的矜持,回忆我的忧伤。

  关于亲情:

  其实内心深处最最牵挂的始终是父母,虽然彼此之间总是没有什么话题可聊,但父亲那日渐苍老的背影、母亲那日渐萧索的白发却总是让我疼到抽搐,其实,我知道你们真的很不容易,为了子女付出了生命的所有,其实,饿哦真的很爱你们,只是没有这样去表达,每次与同学谈起父母的时候,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其实眼角已蓄满了泪滴。高中毕业了,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我要深深感恩自己的父母,你们不仅仅给与了我生命,更给与了我整个世界。你牵挂的孩子已经长大了,祈求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让你在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关于青春、梦想、岁月、人生

  “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呐,到底我该如何表达,她会接受我吗,也许永远都不会跟他说出那句话,注定我要浪迹天涯,怎么能有牵挂,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雨季,春天啊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那漫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转眼过去多年时间多少离合悲欢,曾经志在四方少年羡慕南飞的燕,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

  未来在哪里*凡啊谁给我答案,那时陪伴我的人啊你们如今在何方,我曾经爱过的人啊现在是什么模样,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抬头仰望着满天星河,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如果有明天,祝福你亲爱的、、

  第:希望——写在人生边上

  希望——写在人生边上

  白玉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时间在墙上班驳,流几行清泪,伴一夜冷雨。那船中沉思的女子,模糊在打浆南行的涟漪中,只听低语:不如归去!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5)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菁华6篇)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钦佩。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先生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到底有什么?杨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杨先生在书的一开头就提到了死的问题,按着*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传统,说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对。人类惧怕死亡,是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说法,有说去往天堂的,有说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学下不都不复存在了吗?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希特乐,*之类。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人生实苦》、《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这几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这几篇文章,无论什么时候去读,都不会过时,讲的非常精准到位,我记得杨先生在书里不止一次提过,走到人生边上,往前走和往后看,而她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把人生的意义用自己的理解和读者分享,能够有幸读到杨先生的这本书,也是一大幸事。

  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前半部是哲学命题居多,解释了很多哲学问题,后半部收录了杨先生写的小说,散文、议论文。由此可见,杨先生的文学修养之高,无论什么文学体裁都驾驭自如,之前知道钱钟书先生的学识渊博,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对杨先生的学识大为赞叹。好多年前看过杨先生的《我们仨》,时隔多年,再次拿起杨先生的书时,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了,杨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极高的学者,我从内心深处崇敬她。

  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对我来说蛮有趣的内容,就是杨先生小学的时候,关于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这个倒是意外的收获,日本现在的星期描述原来出处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让我恍然大悟。我真没想到看杨先生的书,能够让我多了这个知识点,也算是意外之举。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正文,注释和杨绛先生百岁答问。正文是杨绛先生对于人生一些问题的思考(自问自答),注释是用散文的形式记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正文部分形成了对照,也就是感悟与实例的结合,第三部分是就着杨绛先生百岁生日,文汇报记者代表光大读者与其展开的一次真诚问答。

  读这本书是因为杨绛先生思考的这些人生问题恰好是我感兴趣的,而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总是令人好奇又无从解答,杨绛先生也一样,她总是想着想着就在某个地方堵住了,她也似乎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百岁的她回顾一生对这些问题有了一点自己的见解,而尚处青年阶段的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对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有了一点思路和新的视角,但是还不足以形成一套自己成熟的看法,所以我就在此把我觉得有启发的杨绛先生的回答做简要的整理摘录。

  1.神和鬼的问题,看不见的东西未必不存在,科学和迷信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过于科学也是一种迷信。很多问题是解释不清楚的,信与不信,都不必绝对。

  2.有关人的问题,人是有灵魂的(虽然看不见但是它确实存在)。人有个性(体质不同,性情各别,每个人天生有个性,个性一辈子不变)。人有本性(一“食色性也”,一灵性良心,也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双重本性,灵与肉既有矛盾,必有斗争,经过斗争必有统一,我们的一生总是处在这两种的斗争之中,其中任何一方都是时而占下风时而占上风,最后总有一天会统一,斗争的结果就是我们最后的样子,比如有的人的私欲占了灵性良心的上风就走上歪路成了“坏人”)

  3.人类的文明,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在于他创造的文明,他创造的文明可能会走向灭亡,他创造的伟大文明可能是牺牲人自身换来的,并且他置身的文明还可能会对他自身有伤害(比如大气污染)。天地生人的目的是修身,自我完善,让灵性良心战胜私欲。当然,人皆有私欲,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修身需要又合适又和悦的方法。

  4.人生实苦,要认清这一点,接受这一点,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持的品质,能让人不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好的品质是肯吃苦。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有了这一些成绩也就不虚生此世了。

  整理下来发现,这几个问题和答案其实都是互相联系的,围绕人一生最根本的也就是那么几个问题(好像哲学上的人生的基本问题),可是人们总也想不通,总得自己亲身经历了碰壁了才能有所体悟,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我九岁就听到的话,到九十岁才明白。”

  其实相比于前面的部分,我对第三部分的百岁问答更有感触,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一直传为佳话,看了她真实直白的回答,更是顿生羡慕和感慨,找不到那么喜欢的人,至少要和互相欣赏理解的人在一起吧,像他们两个这样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结合简直只应天上有。而他们对文学的博学和热爱,以及做人处事方面有原则能吃苦,谦逊低调等优秀品格更是感染了我,钱钟书先生和女儿圆圆先后离开了杨绛先生,她非但没有倒下,而是在通过翻译经典著作缓解悲痛,她的很多成就都是在她老年完成的,百岁之际,她依然热爱生活,每天看书写字,每天都有新的期待,而她这种沉稳向上的心态,正是通过人生的历练和孜孜不倦的读书学*锻炼出来的。非常值得我们学*!

  真正爱读书的,读书多的人大都像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这样豁达通透,沉静内敛,既有大格局的心态和视野,也有自己充实有趣的小世界,希望我也能朝这个方向发展呐。

  今天下午看完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我是边读边做笔记的一次阅读。读完整本书,我在书上划下了认为对杨先生见解非常认同的地方。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人生实苦》、《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这几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这几篇文章,无论什么时候去读,都不会过时,讲的非常精准到位,我记得杨先生在书里不止一次提过,走到人生边上,往前走和往后看,而她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把人生的意义用自己的理解和读者分享,能够有幸读到杨先生的这本书,也是一大幸事。

  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前半部是哲学命题居多,解释了很多哲学问题,后半部收录了杨先生写的小说,散文、议论文。由此可见,杨先生的文学修养之高,无论什么文学体裁都驾驭自如,之前知道钱钟书先生的学识渊博,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对杨先生的学识大为赞叹。好多年前看过杨先生的'《我们仨》,时隔多年,再次拿起杨先生的书时,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了,杨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极高的学者,我从内心深处崇敬她。

  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对我来说蛮有趣的内容,就是杨先生小学的时候,关于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这个倒是意外的收获,日本现在的星期描述原来出处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让我恍然大悟。我真没想到看杨先生的书,能够让我多了这个知识点,也算是意外之举。

  如果说“老先生”用这样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么读者就是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是它包括灵魂、个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内容!这是杨绛先生站在人生边上对人生的探讨,正如许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不管有还是没有,九十多岁的杨绛先生可能比我们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个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尝到了她的人生感悟!还是比较喜欢作者注释里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经历,其中最爱的一对喜鹊的爱恨离愁,可能这是杨绛先生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却让我觉得读后回味无穷。

  也许几十年后,我站在人生的边上,再去细读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我会理解她的胡思乱想,会理解她对于“人”方方面面的探讨,这是在经历过伴侣去世与爱女离去十年后对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辟、韵味无穷!正如她所说的“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我想,我也该从现在起探索人生的价值,因为我们现在无需向后看,只需向前看,杨绛先生已经帮我们探索她经历过的人生,而我们的人生价值,还在续写。我们需细细探索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这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出现的一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记忆最深的一句话。

  人生路慢慢,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经历什么,但是唯一能让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养了。其实对于我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我并不能说自己有多好的修养,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我就特别崇拜他们。

  在我看来,修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前我是个非常冲动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时候,都非常慌张,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时候,总是非常的情绪化。其实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个变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时,他谈起说他在“修身养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谈到的《走到人生边上》。我这个朋友以前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结果因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之后性格大变,开始看起书来。他曾跟我说过,杨绛先生是一个非常来不起的人物,她所经历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诉我们这代年轻人要热爱生活,并且要懂得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而在为人处世当中,一定要谦逊,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正是因为朋友的变化,让我对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让我在参军之后,不再像从前一样的浮躁,当然在亲自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远远比朋友口中所谈论的要多得多。

  一个人的素养往往体现这个人的待人处事方面,有人说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实这都和我们的素养息息相关。老师要讲师德,军人也是一样的,各行各业都有各种职业道德,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我也应该随时管理好自己,随时对自己有高要求,做一个有素质的军人。

  第二次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感触颇多。

  第一次读它还是2014年冬天,真没想到时间过的真快,去年一年就这么哗啦过去了,完全没有什么浓墨重彩。看来还是得多多记录,多多做些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一些。

  这本*录了杨绛对人生一些抽象问题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问题、人是否有灵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作为90多岁(当时写书时候)高龄的知识女性来说,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钱钟书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静,好读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最自然不过的,可以看出,钱钟书和女儿离去后,杨绛也随时准备着『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见爹妈、钱先生和女儿。她做了种种假设,如果是以现在的样子去见他们,肯定是爹妈不认识她,因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几岁的样子去呢,钱先生和女儿又不认识她。哈哈。真有趣儿。

  她喜欢《论语》,书中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大量《论语》里面的语句。她读《论语》读出了个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爱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个弟子的特点都能分析出来;她还对孔子的夫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 ,寝不言』等言辞,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那这背后服务他的是谁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断,孔子夫妇肯定感情甚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从小背《论语》,恐怕并没有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错。还会去考虑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会。

  杨先生又教会我们读经典的一招了,就是把书读活了,要放开大脑去大胆地想象。记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学课时,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古诗词时会大胆想象,描绘一些场景,又会延展出相关典故及文化背景,这就显得既有趣又有学问,所以,比其他课程,逃课的人少多了。

  杨绛先生从小有个温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温馨,也为日后她和钱钟书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众多,关系亲密,相处和谐。 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顾钱钟书和阿圆,他俩跟她叫娘,这在《我们仨》里也有体现,羡慕!

  她的脑子真好使,好多事儿记得门儿清,文章中详细记载了哪一年哪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儿。想必*时有做日记的缘故吧。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作者,清楚地记载了每年湖面雪融化的日子,融化时长等信息。这也是作家。qiang灿械奶匦园伞

  作家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观察,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来发呆,观察一些在我们看来特别无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儿,比如杨先生写的《记比邻双鹊》一文,写自家窗前的喜鹊如何建巢、何时同居、baby何时出生、暴风雨侵袭巢穴、baby 死亡等事情,从头至尾,她都了如纸张。

  要换作是我这种凡人,断然不会把时间花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一来觉得不值,有这时间,蛮可以看点『有用』的有望转换成钱的东西。二来根本没有这种闲情逸致。

  看来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需要时不时从频繁刷朋友圈的状态中抬起头来,或是走出看新闻、打游戏、写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蓝天白云、观察观察小生灵们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记得著名女导演王潮歌曾这样批评过这个焦虑的时代,这些焦虑的年轻人:

  『我们牺牲了所有生活的乐趣,牺牲了年轻,去追求那一个个理想。我们有太多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对长相不满意,时间流失就不再来,我们全耽误在奋斗途中了。我们被理想所诱惑,嫌自己不够刻苦,春夏秋冬,活生生的生命对草的香味、云彩流动速度无感。』

  或许我们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来了,让我们收拾好行装,从容出发吧。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6)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菁华5篇)

  《人为什么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经营哲学的书,却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其实也是在之后才明白,或许这本书,它本来就应取名为《人就应怎样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就应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能够互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再次巩固和强化,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用心、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

  首先一点,勤奋。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完美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能够努力让自我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抱怨、烦恼,情绪郁闷,但当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心智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抱怨和烦恼,我们才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变得能独当一面了。

  当然,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该持续用心乐观的心态,与人为善。稻盛和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持续谦虚真诚的态度,尽量少掺杂个人主观意识,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处的局面。

  拿我们的工作来说,总有人抱怨广告占用了太多版面,也听人说谁踩了谁的线,是谁在本该截稿的时候还没拿出稿子来,或者是谁不管稿件资料如何就只管把自我的稿子放在头条位置……这样的状况我们几乎天天碰见,摩擦也不少见。但如果在摩擦发生之前,我们能够尝试着将心比心,或是设身处地,有些摩擦和争议说不定就能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持续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理解这个考验。换句话来说,事已如此,生气并无用处,又何必拿别人的错惩罚自我?所以,还不如一笑而过。

  或许,我们能够学*作者避免烦恼的一些方法:

  1、如果有时间去烦恼,就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工作;

  2、持续谦虚绝不骄傲;

  3、每一天自我反省,反省并不是意味着每一天烦恼一下;

  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

  5、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让我们以此共勉。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共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论文人》《读伊索寓言》《释文盲》等十篇作品。看到这些题目就打动了我的心,我自己何尝不是站在了人生的边上,自己心里的阴霾不能释怀,生活永远无法活的轻松自由,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我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捧读此书心中无限感慨,在人生边上看人生的钱钟书,把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给人的感觉----风趣、幽默、又富有哲理。

  《写在人生边上》众多内容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论快乐》。钱先生的观点透彻、达观,让我明白快乐的本质。“永远快乐”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愿望,但在先生眼中,这四个字是渺茫得不能实现,荒谬的不能成立的,就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自相矛盾。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往往为短暂的快乐,要忍受许多痛苦,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盼望和等待。

  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人类文明的进步发现了快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们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甚至有些人可以说是吃穿不愁,还有大把的钱可以挥霍,但他们就真的快乐吗?

  物质上不够富裕的人,却往往能够从普通的小事中体会到精神上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我认为,钱钟书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地对,那就是“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享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乐观地过一生人便会变得豁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合理与美好;悲观地看世界,人生的苦痛就会变得越来越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就会被放大。即使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乐观地过一生。

  书中许多章节像《说笑》《吃饭》《窗》《谈教训》我都反复阅读。特别是“写在人生边上”的注释填补了我许多时间上和心灵上的空白。我能从文中细品出很多生活的哲理,给了我众多的人生启示。特别是钱先生的观点是“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所以我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真是在人生边上看人生!

  《写在人生的边上》读后感在我真实的经历过无情的生死离别之后,真实的经历过冷酷的切肤之痛之后,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人的生命真的好脆弱,有如弱柳扶风般不堪一击!我曾经因为弟弟的离开,而头脑一片混乱,心里总被凄苦与迷惘困扰。这时候,朋友寄来一本书,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的边上》。

  第一篇文章尚未读罢,就被钱老先生犀利而幽默的文笔所折服。书不厚,读完却酣畅淋漓,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出于四十年代的作品,跨越了七十年依旧耐人寻味。

  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自己。藏在文章里的棍子,突然的当头一棒,让自己清醒了许多。

  弟弟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我们的生命不是属于自己的。我含着泪,默默地告诉自己,为了爱着我的所有人,我要勇敢快乐地活着。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着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人和人之间就如过客一样,错过了,就擦肩而过了。过来了,就重新邂逅了。来来往往,缘缘分分,一路上有了得与失,就有了欢笑和痛苦。这里不是永远的失意和沉闷,还应该是坚强,乐观,勇敢,自信。人生真的很短,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短暂的人生而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我始终不会或是真的没有这个能力去细细的评价一本书,去拆开来赏析。不过,钱老先生深厚幽默的文字功底和旁征博引横跨古今中外各种文章的深刻阅历,都是你不得不潜心读完它的理由。钱老先生就是一个富有

  幽默感的人。读他的文章,就犹如是他自己在我们面前娓娓道来,我们会在他睿智的文字里和他一起会心一笑,而不是哗众取宠。

  文字是亘古不变的东西,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气。钱老先生的文章就是如此。时过七十年,其中的幽默和深意一点不减,适用在了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阶层。

  看到钱老先生这一本大书,满满的一生和各色的批注,虽然这只是他人生这本大书边上的一瞥,却足见这一生是怎样的一生。

  写在人生的边上,写完这一生,回头,我们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闭上眼睛,我对自己说,人生需要的是微笑和乐观!要微笑乐观的面对每一个人。我也告诉我认识的每一个人——要珍惜啊!要珍惜什么?不只是家庭,不只是父母,不只是朋友,要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要,千万不要在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趁现在都还来得及,给孩子一个亲吻,给爱人一个拥抱,给父母一声感谢,给朋友一个问候,给路人一个微笑,给自己一个安静。

  珍爱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就算我们的人生有些许的不快乐,我们仍然要微笑,乐观的度过一生!

  一直想读钱钟书的《写在人上边上》,起因是读了他的《围城》,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读他的作品,首选就是这本《写在人生边上》了。事实证明,没有选错;里面很多观点让我豁然。现在写着书评只是些许自己的见解,至于大师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当然也不是我可以轻易揣摩出来的。

  书里主要的文章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谈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论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作者天马行空般将神话、中外名著糅合一起,用一个想象出的魔鬼的口吻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而丰富的内容也体现出作者的博闻。《窗》一文,也是多引用。讨论门与窗的关系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举出门窗的区别,让人读来不禁失笑。门进来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进来;而窗进来的,却是不顾及你的感受,而且会暂时成为屋子的主人。现实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所喜欢的,但是你下班后却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却会是你的所爱。《吃饭》一文更是说出很多日常常见道理。如:“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

  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把吃饭和交际这种国内常见的现象说得如此透彻。吃饭本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和交际混在一起,就变得复杂了,种种微不可言的关系。但是作者用一个简单例子就把这事说得清晰透彻。

  一本《伊索寓言》,我们读大多会说出和教科书上给的道理,但是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如凡事都是两面的,想多一步,或许好事就变成坏事了。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这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做法,但大多数却总是忽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比,结果只会是自己吃苦头。当然还有很多有新颖的想法,篇幅所限就不多说。

  我们总是说那些抨击别人的人,说他们自己没做好却去抨击别人,说他们这样不好,但是钱先生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说法,应该让这些人去抨击其他人。“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汉姆雷德(Hamlet)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就如最厉害的敌人应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这样攻击起来,招招致命。里面也有关于道德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就如同懂法律的人犯起法来,总会觉得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一样。

  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例子,它们生动有趣,而又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这就是一本好书所该有的。

  不同的人对待任何事物总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人乐观地看待人生;有人悲观地面对人生,而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待人生,面对人生的一切。

  一看《写在人生边上》这个书名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你只要看看这本书的序就能懂一点,家事人生是一本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我们每个人对待自己的人生又能读懂多少?能在边上写上一些,算是不错了。

  人生不可能完全是快乐的,也不可能完全是痛苦的。我们的人生都是有苦有乐,只是我们如何去看待?乐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感觉是快乐的,而悲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觉得是痛苦的。即使我们不能完全乐观地对待一切,但我们可以在困难时苦中作乐。这样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人生。

  《写在人生边上》与其称之为书,倒不如说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感悟。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淡淡吧。对,**淡淡才是真,有哪个人可以辉煌一世?又有哪个人可以暗淡一辈子?人生的大起大落,换来的只不过是若有若无的虚名罢了,何必让自己受苦。

  钱先生的文字有些晦涩,有时看得我云里雾里迷迷糊糊摸不到头脑,但一旦看懂了,就像太阳赶走阴天,一下划开云雾,把我从里面揪出来,眼前一片清明。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我一步一步靠*他的世界。

  一篇一篇,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融化了,如养料一般灌溉在我的心田,却不急着与那里的土壤融为一体,一点点渗进去,滋润中夹杂着痛苦,让我慢慢的看清了眼前,看清了自己。读书的过程,有些迷茫,渐渐的清晰了,又有些胆怯,逐渐的变得勇敢起来,手捧着书页就像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脚上越来越重,心却渐渐充实起来,一点一点被从未见过的东西填满,无限满足。

  钱钟书先生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我只希望,我的人生边上不会只是空白,只要有些简单快乐的批注就够了。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7)

——人生读后感 (菁华5篇)

  我这两天在看的书是《人生不设限》,作者是[澳大利亚]力克.胡哲,工作不忙,我上班偷懒刚刚看完,趁现在脑子思路还清晰,就写篇读后感吧。

  这书是上周六从我同事小闵借来的,他三月十五号买的自己没看,倒先借给我看了,很谢谢他,嘿嘿。

  力克.胡哲他出生时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曾经三次尝试自.杀。但他却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活着不受限的生命奇迹!书的封面图像就是他本人,我刚看到他图片时,心就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天生没有手没脚,我会怎样的活着,我又能活下去吗?我根本就不敢想像这样的事要发生在我身上,我是不是早就死掉了,我能活出他那样不设限的人生吗?

  我们有时候总在悲观的反问自己活着为什么?在今天我才觉得这个问题有多么愚蠢,我们活着能干的事多了,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要充满信心与希望的。

  力克写这本书的目的如他在书中最后说的是为了点燃你内在的信心与希望,让你也能活出不限的人生。

  不得不说我今天看完这本书,对我是有影响的。它是励志/成功书,但要比以往我看过的其他励志书要印象深刻得多,所有*期我的悲观情绪都因看了这本书而一扫而空。

  我无法用更多的文字去概述这本书的读后感,但我记住了一些书中力克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还有经历,以及书中提到更多的一本书是《圣经》,《圣经》这书早在零五年我刚出来工作时就想买了,那时我在深圳公明的友谊书城没有,没能买到,在龙华的友谊书城也没有和深圳市的中心书城也没有,我都问过,只有《圣经的故事》但不是我想要的,我很纠结,可在零九年我却看到过我一同事销售部的同事曾小姐有《圣经》那本书,封面是皮革的黑色,上面就两个字《圣经》可是后来她离职了,没能借到看。今天看了力克的这书,我更相信耶稣了,也更想要《圣经》这本书了,呵呵,我也相信上帝,阿门!

  以下是力克在《人生不设限》这本书中引用的名人名言,我把我喜欢的几句摘下了:

  爱迪生:“每个错误的尝试,都能让你往前迈进一步。”

  丁尼生的诗句:“爱过而失去,胜于从未爱过。”

  丘吉尔对失败的精辟见解:“成功是从一个失败前进到另一个失败,其间却热情不减的能力。”《圣经》上说:“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两个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效果。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爱因斯坦说过:“每个难题之中都存在着机会。”

  葛蕾妮丝最爱的一节《圣经》经文:“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最后力克最喜欢的名言之一:“不完美是美,疯狂是天才,绝对的可笑胜过绝对的无聊。”

  力克的语录,我喜欢的:

  紧紧抓着旧伤痛不放,你就只是给那些伤害你的人力量,让他们控制你。可是当你原谅他们,你就切断了跟这些人的联结,他们就再也不能打击你。千万不要以为宽恕他们是放他们一马,你这样做不为别的,是为了你自己。

  如果你还心里忧伤难过,力克还有一句话说:在悲伤的另一边,有一条不同的出路。会让你更坚强、更坚定,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我会为你点出这条路。

  我相信很多热爱学*的同学,在这个寒假里一定读了一些很有趣的书吧!我读得津津有味的是《宽容获得精彩人生》。

  我爱读这本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书中讲的人都有宽容大度的心。二是这本书里有很多名言名句,金玉良言,成长哲理。比如雨果说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说的“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纪伯伦说的:“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屠格涅夫说的:“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雨果还说过:“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从这些名言名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成功的人与宽容有关。

  《变淡了的盐水》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它主要讲,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在学堂里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于是,小男孩跑回家向母亲哭诉。母亲告诉小男孩,要学会冷静地对待。母亲让小男孩把盐放到旁边装水的碗里,小男孩喝了一口这碗里的盐水,马上就皱起了眉头说:“太咸了,太咸了……”之后母亲又抓了一把盐放进了旁边的水缸里,小男孩喝了后说没有上次那样咸了。这时母亲说:“孩子,同学之间的矛盾其实就像这把盐,它的咸淡是由装它的窗口所决定的,对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你用狭窄的心胸去面对,可能矛盾会很大,可是如果你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对,那么矛盾可能就消失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在交际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摩擦,这个时候一定要学会宽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遇事应当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做人一定要学会宽容,不能斤斤计较。

  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大多数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在的规则度过这一生。而当某一天*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甚至被击碎时,这个时候,你开始寻求重建内心的信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就是在残酷时局的背景下得以创作和出版,探讨的是人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阅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前,我期待的是一个特别波澜壮阔或是刻骨铭心的故事;阅读中,我发现它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和他的几个小伙伴的故事,情节看似挺轻盈的;阅读后,当我补充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开始越发回味《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蕴含的深刻意义。

  故事讲述十五岁的小*失去了父亲,承诺照顾他的舅舅担起了某种意义上的“父职”。小*在学校里和三个人成为好朋友:一个是小学便开始玩耍的水谷,一个是仗义、勇敢的“小顽固”北见,另一个则是家庭条件相对贫困,遭同学笑话却始终宽容、为他人着想的浦川。故事围绕少年伙伴间的几件代表性成长事件展开。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起到点睛之笔的是每章穿插的舅舅的笔记,舅舅的笔记也承担了这本书的创作、出版初衷:少男少女是开创新时代的重要的人,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希望,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传播自由丰富的文化,让他们跨越偏狭的国粹主义和*思想,尽早树立有关人类进步的信念。

  父亲去世前,跟舅舅嘱咐了对小*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高尚的人。

  何为高尚的人?似乎全书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小*对疑问穷追不舍的品质、浦川被大家瞧不起却始终温柔、宽容的美丽心灵或是坚持正义绝不妥协的北见……从这些少年身上,我们看到高尚品质在生长。

  没有叩击灵魂的好句子,谈不上是好的人生读本。《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自然金句不断▼

  一旦仅以自己为中心判断事物,就会无法了解世界的真相,这种人一定看不到重大的真理。

  你必须多加珍视内心的感受和深受感动的事,不断思考它们的意义,永远不要忘记。

  若人对自己拥有的价值抱有真正的自信,那么无论境遇如何,都可以生活得心如止水。

  只有想到自己的幸福并不常见,我们才能抱有感激之心。

  我们总会在痛苦中汲取崭新的自信,因为我们拥有沿着正确道路前行的力量,才会尝到犯错的痛苦。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全书的高潮部分,恰是它的巧妙精髓所在。

  小*面对好友挨打时,虽然曾经拉钩约定要一起面对,现场的他却胆怯了。随之而来的后悔情绪几乎吞没了他。

  “那件事如果做了就好了,这件事如果做了就好了。”多么熟悉的场景。不要去考验人性,总有那么一瞬间,人性的幽暗让我们失去信仰,怀疑何而为人。无论是《一九八四》的选择告密,还是特殊年代的与至亲撇清关系,抑或是一腔热血被充当工具……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精髓则在于它不止于此,它将小*事后心路坦诚地书写下来:他悔恨得掉眼泪,甚至希望自己病情恶化迎来原谅,他也幻想种种可能说得过去的借口……无论如何,他备受煎熬。

  对,煎熬,煎熬小*的究竟是什么呢?表面上看,是想象失去三位真挚好友的痛苦,深层次,我想是小*违背了自己内心做高尚的人的期待……

  宫崎骏曾在自传中以长文《消失的风景的记忆》书写本书读后感,他写道,这本书“传达出一种理念,那就是无论处在多么艰难或残酷的时代,都要活得像个人”。

  为何如此说呢?作者吉野源三郎写道,《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写作和出版背景正是*主义成为各国民众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机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全世界上空。

  了解了出版时代背景,再回想书中看似轻盈的内容,背后似乎都蕴含深意,包括书中专门一章书写拿破仑,舅舅的笔记给了一个独立思考角度——在那些被称为英雄或伟大的人中,只有推动了人类进步的人才值得我们尊敬。在他们非凡的事业中,只有顺应人类进步所做的事,才真正有价值。

  拿破仑的征伐并没有带来价值,而他最伟大的事业却是《拿破仑法典》,后来成为许多国家的立法典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当时希特勒的**,带来的是*主义抬头、思想镇压和经济萧条,则完全是一种对人类进步的破坏。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建议,但给出了寻找之道——遇到打动你内心的东西,要认真地反复思考其中的意义。我想,当你有了如此独立而彻底的思考精神,也就走上了自由的人生道路。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找到将来和过去和现在的*衡,享受每一段什么都没有时光,没有痛苦,没有快乐,这才是理想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标准是:尽量少的痛苦和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

  对子虚乌有猎物的追逐都会带来苦恼,疾病,忧患等,追逐到手的欢娱,它只是欲望暂时抑制,欢娱只是失而复得的片刻快感。一切快乐来至身体里健康出现问题而恢复或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快感就是欲望得到了满足的结果。一满足后快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满足时又相当的苦闷。

  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摒弃所有快感,就等于摒弃快感的反面:所有的痛苦。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苦痛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快乐是一场梦,痛苦却真正实在的。因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所谓幸福论就是**安安的,减少了许多不幸生活的活法。

  该选择什么工作为人生目标?

  选择工作唯一的标准是选择你喜欢做的工作,如果它能为你带来好处,那更好不过。人类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所以实在的东西都是虚无的,所有虚无的东西都是实在的。如果只为了金钱而埋头做事,到了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需要了;或者,我们成年累月为某一工作做准备,但这些准备工夫不为人知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到头来,我们再也无法进行计划中的工作了。所以,经历长年的拼搏,历尽诸多风险,我们终于获得了财富,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已不再有能力享受这些财富了。我们其实就是为了别人苦干了一场。或者,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如愿爬上了某一职位,但我们却已经无力胜任这一职位的工作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来得太晚了。或者,与此相反,我们太迟着手做事情了,也就是说,就我们做出的成就或者贡献而言,时代的趣味已经改变了。新一代的人成长了起来,他们对我们成就的事情不感兴趣;其他的人走了捷径,赶在了我们的前面,种种情形,不一而足。贺拉斯的这些话就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为何耗损你的灵魂!

  把欲望调节到一个中庸的尺度,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话,我视这句话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1]:“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一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谁要是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学的教诲,并因此知道我们的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和抗拒这一存在,那么,他就不会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抱有巨大的期待;不会热烈地追求这尘世的一切,也不会强烈抱怨我们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功败垂成。相反,他会牢记柏拉图的教导:“没有什么人、事值得我们过分的操心。”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在这里我用一个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我们生活中的总体舒适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和发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一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一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生了的事情。在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亚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除了你自己嫌弃自己,没有人能伤害得了你。别人的看法只对他自己产生作用。谁要是听到别人背后说他的话,还有说话的那种语气,几乎每个人都会非常气愤。最后,我们要知道:甚至名誉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也只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当我们终于成功地摒弃了这一普遍的愚蠢做法,那我们内心的安宁和愉快就会令人置信地增加。同样,我们的举止和态度会变得更加自信、踏实,更加真实和自然。

  从这些特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自身的影子,因为极端的例子往往最清晰地说明事情。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所有这些都和上述那些可怜的罪人的所作所为同样荒谬。我们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同一根源。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8)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实用十篇

  今天下午看完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我是边读边做笔记的一次阅读。读完整本书,我在书上划下了认为对杨先生见解非常认同的地方。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人生实苦》、《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这几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这几篇文章,无论什么时候去读,都不会过时,讲的非常精准到位,我记得杨先生在书里不止一次提过,走到人生边上,往前走和往后看,而她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把人生的意义用自己的理解和读者分享,能够有幸读到杨先生的这本书,也是一大幸事。

  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前半部是哲学命题居多,解释了很多哲学问题,后半部收录了杨先生写的小说,散文、议论文。由此可见,杨先生的文学修养之高,无论什么文学体裁都驾驭自如,之前知道钱钟书先生的学识渊博,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对杨先生的学识大为赞叹。好多年前看过杨先生的'《我们仨》,时隔多年,再次拿起杨先生的书时,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了,杨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极高的学者,我从内心深处崇敬她。

  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对我来说蛮有趣的内容,就是杨先生小学的时候,关于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这个倒是意外的收获,日本现在的星期描述原来出处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让我恍然大悟。我真没想到看杨先生的书,能够让我多了这个知识点,也算是意外之举。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杨绛先生说,九岁那年劳神父跟她讲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贴上了十七,八层废纸,要求必须在回去的火车上才能拆开。杨先生一直以为劳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常。简单就是快乐。

  来到学校图书馆,面对很多的书,不知道选择哪一本。*时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带孩子,似乎闲下来能自己看看书的时间很少。在图书馆里转了一圈,正当我有些茫然的时候,杨绛的《走到人生边缘》映入我的眼帘,这本书为什么吸引我,那是因为我看到封面上的介绍,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神与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看到这些问题我觉得有点触动,因为我原本就是学政治专业的,哲学是我的主修课。看到这些问题的探讨,似乎把我带到了当年的课堂上。这几年来,我毕业以后,先教语文、再教数学,甚至教过除美术和音乐以外的很多科目。但是在小学的教学中,唯独是没有机会教哲学的。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在想,久违了,哲学!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和,*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静地上路。

  在前言中,杨女士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女士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女士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话,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吗?但是,接着我发现,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各各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女士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

  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女士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据我理解,这个“灵性良心”就相当于孟子说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说的人皆有之的“佛性”。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此杨女士没有明说。综观全书,我的推测是,它与杨女士说的“大自然的神明”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大自然的神明”,孔子称作天。那么,“灵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体现。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天对人有这个特殊的赋予。

  接下来,杨女士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女士对人类的进步提出了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话,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尤使杨女士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不难看出,杨女士说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发出悲叹:“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

  以上是我阅读后的点滴感受。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杨绛先生说,九岁那年劳神父跟她讲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贴上了十七,八层废纸,要求必须在回去的火车上才能拆开。杨先生一直以为劳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常。简单就是快乐。

  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感悟,向前是人生清零的边界,向后是这一生的酸甜苦辣,书中所写的关于肉身与灵魂的看法,关于人间百态的`点滴感悟,凡此道来的娓娓话语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于生命的思考,杨绛先生本人也在苦苦追寻,肉身在不断衰老,而灵魂却在不断升华,当身体走向尽头的时候,灵魂又该如何安放?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命是无止境的。

  关于教育,杨绛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而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她本人的成长历程及女儿的成长都是最好的印证。关于婚姻,杨绛先生认为无论何时相互理解都是首要的,夫妻首先应该是知心朋友,若不知心,怎会久伴。

  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每一程都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对于我来说,二十多岁的年纪,谈一辈子太长,谈人生阅历太浅,能做好的只是坚定脚下的路,无愧于那一份赤子之心,走在人生边上,启迪心灵,走在人生路上,回首不忘初心。

  那日偶然翻开杨绛作品《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从此就痴迷上了她。同样的女子,为什么她能够如此优雅,即便饱受困苦。她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唯有这般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我做不了她这般的女子,但我也想说:“我只与我争。”

  作为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却有着自己的光芒。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她用一生向人们述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曾经年少的我,是多么地希望有人夸赞:你真好看!你真聪明!你真能干!读到杨绛的作品,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浅薄,原来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就可以了,别人怎么说与我什么关系。这句“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深深地刺进我的灵魂。人生已经匆匆四十烟云,不知道我错过了多少个最好的自己。从现在起,我只与我争。正如杨绛所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要从读书开始,不再纠结,不再困顿,多读些好书,让自己的人生充盈起来。

  人生路很长,也很短。人海茫茫中,一生可以遇到很多人,但能够陪伴的只有几个。在这世俗生活中,总有些时候不能免俗。杨绛这样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不争。只有不争,才能清醒自我。做最好的我,就能碰到最好的你。人生本来就是这么简单。何必庸人自扰。朋友多也好,朋友少也好,有一两个知己足矣。

  就像山山水水,总有起伏,总有弯绕。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川,有成功就有失败,而且总是失败的次数多于成功。可以一次成功就够了。也可以不必成功,享受追求成功的付出过程,也是蛮好。成功的人总是那么少。失败的人总是那么多。我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杨绛说:“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人走茶凉,可以看清人间百态,但也不必过于忧伤,也不必过于计较,谁活着都不容易。你可以现实。我仍然纯真。无论世间变化多大,我来过,体验过,但内心仍然如初。变的是世间万物,变的是时空穿梭,不变的是我。我就是我。我只我争。人间有我,才有人间。

  杨绛杨先生,我在国馆中看过对她的介绍,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看过她的性格,同样在微博里瞥见说能被称为先生的女子为数不多。《走到人生边上》,杨先生高寿,即便是老了,腿脚不灵活也依然坚持写作和阅读。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钱钟书先后离世的惨痛后,“我们仨”走散了,却也依然没有消极。她说,“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让我想到王小波,万寿寺里失忆的年轻人也同样有一颗乐观的心和自嘲的勇气,我崇敬这些人。

  很多的书是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否则你读不懂。我在书屋值班的时候,就在书屋里面朗读这本书,读完了我才稍微懂一点点这其中包含的意义。她分析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也论神与鬼的问题。在一个无所牵挂的老人心中,会想到这些问题,那么答案也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何其有幸可以读完一个人一辈子的思想,只是这其中的感悟,就像劳神父给杨绛的那盒巧克力,她九岁听到的话,一直到九十岁才恍然大悟。你说孔子到底有没有女儿呢?如果有他对他女儿又是如何呢?

  今天天气有点冷,让我读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功名显赫之人。你我不过皆为凡人,所以即便如此我们也是有着自己的快乐,即使后人记不住你。那么我们又何苦为了身后名而劳神呢?大抵俯仰无愧于天地即可。

  杨绛杨先生,我在国馆中看过对她的介绍,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看过她的性格,同样在微博里瞥见说能被称为先生的女子为数不多。《走到人生边上》,杨先生高寿,即便是老了,腿脚不灵活也依然坚持写作和阅读。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钱钟书先后离世的惨痛后,“我们仨”走散了,却也依然没有消极。她说,“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半,聊以自豪吧!”。让我想到王小波,万寿寺里失忆的年轻人也同样有一颗乐观的心和自嘲的勇气,我崇敬这些人。

  很多的书是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否则你读不懂。我在书屋值班的时候,就在书屋里面朗读这本书,读完了我才稍微懂一点点这其中包含的意义。她分析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也论神与鬼的问题。在一个无所牵挂的老人心中,会想到这些问题,那么答案也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何其有幸可以读完一个人一辈子的思想,只是这其中的感悟,就像劳神父给杨绛的那盒巧克力,她九岁听到的话,一直到九十岁才恍然大悟。你说孔子到底有没有女儿呢?如果有他对他女儿又是如何呢?

  今天天气有点冷,让我读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功名显赫之人。你我不过皆为凡人,所以即便如此我们也是有着自己的快乐,即使后人记不住你。那么我们又何苦为了身后名而劳神呢?大抵俯仰无愧于天地即可。

  走在人生边上,除了年龄,还有灵魂。当然,这两者相辅相成。希望将灵魂洗净铅华然后“回家”,对人生来一次深思,对生命进行拷问,到底我们匆匆忙忙来往真正的意义所在何方。

  之所以会为人是因为“灵性良心”,杨先生,百岁老人,到底善良,把生而为人的定义放到最低;她也最通透,懂得人啊,形形色色,粘上些“灵性良心”就可称人。所以,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能容忍、容纳很多其实不配称人的人皮、人尸。

  “人性善”论看到了,人初生为赤子时的纯白,我认为这是一种乐观主义,努力去纠正和塑造人性里黑色的东西。而我认为“性恶论”更加符合对现下人的认知,人性里最多最广泛的是灰色地带,首先要做的是正视,其次才是纠正。人,生来就像一艘破船,余生的精力都要用来修修补补。这艘船上有“灵性良心”,然而在浩瀚而风浪的大海上,这一点点的`东西要经受一生的吹打和考验,风*浪静时见不了可贵,最可贵处当在漆黑夜里的狂风呼啸、海浪夺命中。

  作为掌舵者的自己,当时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这一幕非常打动我。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写在人生边上的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9)

——《人生的盛宴》读后感汇总5篇

  林语堂先生著作等身,是中国*现代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作家,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但因其大半生在国外度过,所以国人对他并不十分熟悉。第一次知道有位作家叫林语堂,是因为电视剧《京华烟云》。所以廿年前在书店看见他写的这本《人生的盛宴》,想也没想就买了。《京华烟云》中的每个人影子都已淡化,唯一的记忆就好像有个女主的名字叫木兰,而这本书到现在更是把里面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啦。今天看到它,又有一种阅读的冲动在翻滚。

  这本《人生的盛宴》,林语堂先生从对人生的态度、观念,到谁最会享受人生,酷爱人生;从家庭、女人到享受大自然,享受文化;以及做文、做人都有他的高论和看法,洋洋洒洒地发表着他的观点,我们不得不感叹他丰厚的知识底蕴,古、今、中、外的典故信手拈来,也许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有关系,自幼接受家教,读的是教会学校,又长期生活在西方,但对中国的儒、道、佛三教又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在理解和看待人生及事物时既有西方人士的眼光和思维,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林先生的高见就带了三分诙谐,三分感叹,三分林氏哲理,他就是用这样的情怀烹制了一份人生的饕鬄盛宴。

  对于家庭,林先生给予了最高的评价,他说家庭是世界上唯一自然的单位,唯一在生物学上有真实性、令人满足的、有意义的单位,中国人始终觉得一个人是比国家更伟大更重要的,可是并不比家庭更伟大、更重要,因为他离开了家庭便没有真实地存在。在家庭中,他更给予了女性最高的评价,认为女性是家庭树的主要部分——使家庭延续着的要素,因为未来家庭的整个性格是受她支配的(这个观点个人觉得太过沉重,把家庭教育的责任差不多完全放在女性身上)。

  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他把古代圣贤逐个进行了分析,庄子的发现自我,孟子的情智勇,老子的玩世、愚钝、潜隐,子思的哲学,陶渊明才是人生的`爱好者。并尖锐地指出名、权、利、及时尚都是人生的骗子,人们甘愿被这些骗子所骗并不停地追求,在成为“重要人物”的幻觉中陶醉、辛劳地工作,没有依着人的真本能为自己而生活着。人生的舞台是根深蒂固的,以致于我们常常忘记在离开舞台的时候,我们还有真正的生活可以享受。

  林先生自己就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这从大自然的享受一篇中就可以看出,他说现代的天文学在探索整个看得见的宇宙时,是在强迫我们承认这地球本身是一个天堂,没有比地球更美好的住所。如果一个人不会享受地球上的春夏秋冬,他怎么能够享受天堂里的春夏秋冬,列举了地球上的昼夜晨昏、花鸟树物种种美好事物,宇宙间没有一样比此更好。

  林先生认为一个虚怀若谷的、好奇的、好问的人始终会保持着探索的精神,那么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且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如此,便能够享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幸福。当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何所爱何所恶,便尝到了知识的滋味,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力。当然,我们还得再进一步去“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学而不思还是思而不学都是不可取的,对于教育,这更是可怕的。

  读过林先生的《人生的盛宴》,也要吸取一些精华,以便提高自我修养。因为读了书,有了知识,是谓文人。作为文人,更应该规规矩矩做人,更懂得谦恭礼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千万莫要学*文人之恶*,生性疏懒,潇洒不羁那也罢了,如若文人相轻,实则是可悲可叹。所以一个人纵然读书千卷,文章锦绣,如则做人的行径不雅,未必为君子咦。自叹今生文笔已难提升,但做人切不可不做好。

  人生是一场盛宴,每个入*者都是特选的嘉宾。在这场盛宴中,国王与乞丐,智者与庸人同*而坐,共享人生的宴*。或许有人更愿意做国王,而不愿做乞丐,更愿做智者,而不愿做庸人。他们只看到自己置身在生存的*宴中,而没有看到自己已在人生的*宴中占据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且只为他而摆放。

  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获得了一笔无价的财富,这笔财富就是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生命。相对于那些没有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相对于那些没有成为自我的人,我们成为了自我。我们是上帝的优选者,因为上帝只允许优选者出生,并且成为生命。每个成为生命的人都是上帝的宠儿,上帝不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人带进人生。

  但有的人可能会抱怨上帝的不公,为他们所遭受的种种痛苦和不幸。这完全是对上帝的误解,因为你的痛苦也是上帝的痛苦,你的不幸也是上帝的不幸,就像你的欢乐就是上帝的欢乐,你的笑声就是上帝的笑声。上帝深谙人类的一切情感,因为人类的一切情感都源于上帝的胸中。上帝让幸运的人体验他尘世的情感,却让不幸的人体验他的神性,以便更*的走进他。所以,痛苦不幸的人有福了。

  人生在年轻人眼中是无限遥远的未来,在老年人眼中却是一个短暂的往昔,而在临终者看来,就是一场不真实的梦幻了。而我更愿意把人生当做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体验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少年的迷茫和幻想。青年的进取和勇气,中年的睿智和成熟,老年的恬淡和彻悟,最后还要体验死亡。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给造物,然后再无声的化入永恒。或许有人会为必然的死亡而痛苦,但这种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证明。如果我们不为终将逝去的生命而难过,我们又何曾热爱过人生。

  生命是一种爱,因为生命倘不是一种爱,我们又何以能在这个世界生存。如果子女不爱父母,他又怎能希图他的后代更爱他们;如果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又怎能使稚弱的生命一天天长大,并使自己的血脉得以延续和留存;如果男人女人之间没有那种强烈的.爱的渴望,他们又怎能走到一起,共同创造一个生命;如果没有对他人的爱,我们又何以获得同样的爱,使自身不再孤独,使心灵得到慰籍;如果我们不热爱美丽的天空,清晨的朝霞,黄昏的落日,路边的小草,林中的鸟鸣。我们又怎能发现生存之上的美,使生命得以升华,超越有限的自身;如果我们不怀着感恩的心境去理解接纳身外的万物,我们又怎能走进心中的上帝,以有限的自身体验无限的永恒。

  生命是一种爱,生命不能不是一种爱。我们活着的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充盈着生命之爱。因为每一时刻,对于我们都是永不复得的唯一时刻,每一时刻对于我们都是“弥留”。所不同的只是在此时,我们还有明天,而当真正的死来临时,明天再也不在了。人生是盛宴,但即是盛宴,就有起身离座的时候,但我们终究是做了一回嘉宾。

  林语堂说:人生的盛宴无非这么几场。

  第一场是当你呱呱落地来到人间满一个月的满月喜宴,民间俗称添丁;这是向世人宣告新生命诞生的仪式。意味着从此这个家庭香火后继有人了!

  第二场是当你年满十六周岁的举行**仪式时喜宴。父母给刚步入成年的你主持仪式,宣布你已长大**,同时,也借此仪式向世人宣布你已经是成年人了。

  第三场是当你步入婚姻殿堂的婚礼喜宴。婚宴乃人生喜宴中最隆重的盛宴,它对人的一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仪式,通过了这个仪式,你将从一个过去为人子女,在父母的保护下的单身青年到你现在为人妻为人夫的角色转变,乃至不久的将来为人母为人父。同时也将意味着你要为人类繁衍的生生不息组建新的家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场是人到四十岁开始的寿宴;传统的寿宴十年一次,逢十必过。

  第五场是丧宴,也是人生唯一的一场不是喜宴。摆完了丧宴,人生终了!人随风去,在一片呜呼嚎啕声中化作生者对死者的无限的哀思和缅怀。

  人生只是过程。在这过程中经历的任何荣辱兴衰,痛苦与欢乐,都是整个生命历程的一个小小标点符号,它无法改变你的直线人生趋势。人随万物,生死乃茫茫宇宙中的自然现象。人生的悲喜同样不可或缺,它是丰富你的生命历程的精神内容。名利实为人生一空场,如果你过分的看重名利,在名利场上与他人拼个你死我活,那样,于你本是脆弱的生命无益,只会加速你跑完人生终程。

  那么我们何不置身其外呢?那样,你就可看到,那些自诩所谓人生多么辉煌多么有价值的人其实是在Q自己。至于辉煌或价值的大小与否,只因社会的分工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已。这就好比公司要生产一个产品,其中要涉及到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成品出仓等等各环节,而工作在各个环节的工人所做的工作就是社会分工,并不能一概论为谁或谁的贡献大小。说白了那都是为了生存而工作。人生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两点一线——直线人生。除此以外,其他任何对人生的解释都是对直线人生内容的解释。

  人生的盛宴一场场,串成你人生历程的一长串。每一场的人生盛宴都是长长人生路上的必须标注的标点符号,它改变不了你迈向人生终点的大趋势。每一场盛宴就象整点敲响的时钟不时地提醒你已到了人生的哪个驿站点。

  就人生的意义而言,那场场的人生盛宴不管它的场面多么豪华或清淡,它终究只是个仪式,与场面的豪华与冷清无关。除此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任何苛求豪华人生盛宴的人们,也与其要实现的人生价值无关,它更多的跟随世俗随波逐流,跟随追逐时尚的人流浩浩荡荡没入茫茫人海,没入尘俗

  林语堂说:人生的盛宴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的胃口怎样。原来问题是胃口而不是盛宴。关于我们,都工作着,因为我们必须工作,因为在文化日益进步的时候,生活也变得更加复杂,到处是义务、责任、阻碍和野心,这些东西不是由大自然生产出来的`,而是由我们这群工作着的人产生出来的。我知道我的午餐比一只鸽子复杂得多,于是在获取食物的工作中,失掉了吃东西的胃口。

  我觉得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厚禄,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盛宴面前却失掉了胃口。

  人生是一场盛宴,每个入*者都是特选的嘉宾。在这场盛宴中,国王与乞丐,智者与庸人同*而坐,共享人生的宴*。或许有人更愿意做国王,而不愿做乞丐,更愿做智者,而不愿做庸人。他们只看到自己置身在生存的*宴中,而没有看到自己已在人生的*宴中占据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且只为他而摆放。

  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获得了一笔无价的财富,这笔财富就是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生命。相对于那些没有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相对于那些没有成为自我的人,我们成为了自我。我们是上帝的优选者,因为上帝只允许优选者出生,并且成为生命。每个成为生命的人都是上帝的宠儿,上帝不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人带进人生。

  但有的人可能会抱怨上帝的不公,为他们所遭受的种种痛苦和不幸。这完全是对上帝的误解,因为你的痛苦也是上帝的痛苦,你的不幸也是上帝的不幸,就像你的欢乐就是上帝的欢乐,你的笑声就是上帝的笑声。上帝深谙人类的一切情感,因为人类的一切情感都源于上帝的胸中。上帝让幸运的人体验他尘世的情感,却让不幸的人体验他的神性,以便更*的走进他。所以,痛苦不幸的人有福了。

  人生在年轻人眼中是无限遥远的未来,在老年人眼中却是一个短暂的往昔,而在临终者看来,就是一场不真实的梦幻了。而我更愿意把人生当做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体验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少年的迷茫和幻想。青年的进取和勇气,中年的睿智和成熟,老年的恬淡和彻悟,最后还要体验死亡。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给造物,然后再无声的化入永恒。或许有人会为必然的死亡而痛苦,但这种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证明。如果我们不为终将逝去的生命而难过,我们又何曾热爱过人生。

  生命是一种爱,因为生命倘不是一种爱,我们又何以能在这个世界生存。如果子女不爱父母,他又怎能希图他的后代更爱他们;如果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又怎能使稚弱的生命一天天长大,并使自己的血脉得以延续和留存;如果男人女人之间没有那种强烈的爱的渴望,他们又怎能走到一起,共同创造一个生命;如果没有对他人的爱,我们又何以获得同样的爱,使自身不再孤独,使心灵得到慰籍;如果我们不热爱美丽的天空,清晨的朝霞,黄昏的落日,路边的小草,林中的鸟鸣。我们又怎能发现生存之上的美,使生命得以升华,超越有限的自身;如果我们不怀着感恩的心境去理解接纳身外的万物,我们又怎能走进心中的上帝,以有限的自身体验无限的永恒。

  生命是一种爱,生命不能不是一种爱。我们活着的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充盈着生命之爱。因为每一时刻,对于我们都是永不复得的唯一时刻,每一时刻对于我们都是“弥留”。所不同的只是在此时,我们还有明天,而当真正的死来临时,明天再也不在了。人生是盛宴,但即是盛宴,就有起身离座的时候,但我们终究是做了一回嘉宾。

  陈春花在《读者》中曾写道:“在人生当中重要的三个阶段,我刚好遇到了能带给我心灵成长的三本书。”而其中的第二本便是林语堂的《人生的盛宴》。

  林语堂说:人生的盛宴无非这么几场。

  第一场是当你呱呱落地来到人间满一个月的满月喜宴,民间俗称“添丁”;这是向世人宣告新生命诞生的仪式。意味着从此这个家庭香火后继有人了!

  第二场是当你年满十六周岁举行**仪式时喜宴。父母给刚步入成年的你主持仪式,宣布你已长大**,同时,也借此仪式向世人宣布你已经是成年人了。

  第三场是当你步入婚姻殿堂的婚礼喜宴。婚宴乃人生喜宴中最隆重的盛宴,它对人的一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仪式,通过了这个仪式,你将从一个过去为人子女,在父母的保护下的单身青年到你现在为人妻为人夫的角色转变,乃至不久的将来为人母为人父。同时也将意味着你要为人类繁衍的生生不息组建新的家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场是人到四十岁开始的寿宴;传统的寿宴十年一次,逢十必过。

  第五场是丧宴,也是人生唯一的一场不是喜宴。摆完了丧宴,人生终了!人随风去,在一片呜呼嚎啕声中化作生者对死者的无限的哀思和缅怀。

  人生的一场场盛宴,就像闪耀的珍珠,由时间为线串成你人生历程的一长串。每一场盛宴都是长长人生路上的必须标注的标点符号,它改变不了你迈向人生终点的大趋势,但你可以决定每一颗珍珠的光泽;每一场盛宴就像整点敲响的时钟,不时地提醒你已到了人生的哪个驿站点,你无法改变结果,但可以书写过程。

  人生只是过程,我们需要的不是纠结,而是体验和热爱。在不同人的眼中,这唯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在年轻人眼中可能是无限遥远但又憧憬满满的未来,中年人眼中可能是重压之下*凡又幸福的当下,老年人眼中可能是遍布遗憾但又荣誉的往昔。所以我更愿意把人生当做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体验童年的无忧无虑,体验少年的迷茫幻想,体验青年的进取勇气,体验中年的睿智成熟,体验老年的恬淡彻悟。我们不需要纠结人生,而应该热爱人生。

  林先生自己就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这从大自然的享受一篇中就可以看出。他说现代的天文学在探索整个看得见的宇宙时,是在强迫我们承认地球本身是一个天堂,没有比地球更美好的住所。如果一个人不会享受地球上的春夏秋冬,他怎么能够享受天堂里的春夏秋冬,列举了地球上的昼夜晨昏、花鸟树木种种美好事物,宇宙间没有一样比此更好。

  就人生的意义而言,那场场的盛宴不管场面多么豪华或清淡,它终究只是个仪式,其中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的悲喜不可或缺,在这过程中经历的任何荣辱兴衰,痛苦与欢乐,都是丰富你生命历程的精神内容。除此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任何苛求豪华人生盛宴的人们,也与其要实现的人生价值无关,它更多的跟随世俗随波逐流,跟随追逐时尚的人流浩浩荡荡没入茫茫人海,没入尘俗。因此名利实为人生一空场,如果你过分的看重名利,只会加速你跑完人生这场旅途。

  读过林先生的《人生的盛宴》,我吸取了一些精华,提高了自我修养,懂得了规规矩矩做人,更懂得了谦恭礼让,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莫学*恶*,生性疏懒。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