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

首页 / 读后感 / |

  黄油烙饼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黄油烙饼》。

  文中讲述了一个叫萧胜的男孩,从小很可怜,由于爸爸妈妈工作不固定,他三岁开始就跟奶奶在老家住。那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老家的食物很少,不够吃,奶奶怕孙子挨饿,便总是把大半的吃食让给萧胜,自己只吃很少的一点点,而当时,奶奶身患哮喘,也没有钱吃药治病。爸爸带给奶奶两罐黄油,用来改善生活,可是奶奶一直舍不得吃。后来,奶奶因为疾病和营养不良饿死了,萧胜就跟着爸爸妈妈到了马铃薯研究站生活,那里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萧胜每天快乐地在田野里玩耍,还学会了采蘑菇。

  开始的时候,食物还算不错,能吃饱,可是后来,粮食也越来越紧张,吃的越来越差了。有一次,研究站里接待干部们开会,做了黄油烙饼,萧胜闻着真香啊。回去后,妈妈用奶奶一直舍不得吃的黄油也烙了两张饼给萧胜,萧胜吃着吃着就哭了,他想起了奶奶。

  文中有三次提到了萧胜的哭,一次是奶奶死后,萧胜穿着奶奶生前给他纳的新鞋,他哭了,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再也没有奶奶了。第二次是萧胜跟妈妈学会采蘑菇后,在用线穿蘑菇的时候,想起了奶奶,他才明白原来奶奶是饿死的。最后一次就是在吃着用奶奶一直舍不得的黄油做的烙饼时,想起了奶奶,他哭了。每次哭,都是因为想起了奶奶。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让人感觉到奶奶的朴实和伟大,也处处体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黄油烙饼读后感 2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读后感 3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读后感 4

  重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是由于星期天吃了一次黄油烙饼引发的。女儿的婆婆,我的亲家暑假回海拉尔给我带回一块黄油,一直没舍得动,星期天女儿、女婿、外孙及儿子都回来了,晚饭为了省事,煮馄饨,黄油烙饼。我把黄油在微波炉中化了一下,均匀地摸在面皮上、撒盐、打卷、揪髻、擀饼。放入高压锅一烙(烙饼我一向用高压锅),两面焦黄,十数层,层层如纸,黄油的乳香,弥漫了整个房间,连一向吃饭不省事的外孙也喝了一碗馄饨,吃了两块烙饼。一家人都说好吃,唯有女儿沉默不语。

  饭后收拾桌子的空儿女儿问我:爸爸,还记得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吗?我说:“能忘吗?”女婿是搞软件的对文学不大在行,问起小说。女儿道来:小说写一个少年大约是六十年代和奶奶同住乡下,一次父亲从口外回来给奶奶带回一串蘑菇、两瓶黄油,黄油奶奶一直舍不得吃放在躺柜上,当时粮食已经十分困难,吃不饱,后来奶奶身体慢慢衰弱,久病不起,去世了。少年随着父亲回到口外,一次当队干部大吃黄油烙饼时,孩子问起什么是黄油烙饼,妈妈终于拿出那两瓶黄油给孩子烙了两张饼,当孩子吃着黄油烙饼时泪如雨下,明白了奶奶是饿死的,结尾是“黄油烙饼是甜得,眼泪是咸的。”……

  说到此时,女儿的.眼圈红了,我赶忙转过身去,掩饰我已经泪流满面。女儿三十六了,初中课外阅读的一篇小说读过之后能记二十多年,并能记住小说的结尾,不是女儿的记忆好,而是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魔力之大,影响之深。汪先生的小说语言直白,行文流畅,以情取胜,无论他的《受戒》、《大淖记事》还是他的《黄油烙饼》只要读者拿起来就一定放不下,有不读完决不罢休吸引力,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真正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读他的小说会误以为他是北京人,对北京语言熟悉至深,驾驭纯熟,其实他是江苏高邮人,他被誉为京派小说家,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注意是最后一个纯粹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有趣,幽默,特引用如下,供博友们一读: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夜深人静我独自重读《黄油烙饼》惭愧至深。犹对一段历史的问责和鞭笞。

  写此短文以表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黄油烙饼读后感 5

  重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是由于星期天吃了一次黄油烙饼引发的。女儿的婆婆,我的亲家暑假回海拉尔给我带回一块黄油,一直没舍得动,星期天女儿、女婿、外孙及儿子都回来了,晚饭为了省事,煮馄饨,黄油烙饼。我把黄油在微波炉中化了一下,均匀地摸在面皮上、撒盐、打卷、揪髻、擀饼。放入高压锅一烙(烙饼我一向用高压锅),两面焦黄,十数层,层层如纸,黄油的乳香,弥漫了整个房间,连一向吃饭不省事的外孙也喝了一碗馄饨,吃了两块烙饼。一家人都说好吃,唯有女儿沉默不语。

  饭后收拾桌子的空儿女儿问我:爸爸,还记得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吗?我说:“能忘吗?”女婿是搞软件的对文学不大在行,问起小说。女儿道来:小说写一个少年大约是六十年代和奶奶同住乡下,一次父亲从口外回来给奶奶带回一串蘑菇、两瓶黄油,黄油奶奶一直舍不得吃放在躺柜上,当时粮食已经十分困难,吃不饱,后来奶奶身体慢慢衰弱,久病不起,去世了。少年随着父亲回到口外,一次当队干部大吃黄油烙饼时,孩子问起什么是黄油烙饼,妈妈终于拿出那两瓶黄油给孩子烙了两张饼,当孩子吃着黄油烙饼时泪如雨下,明白了奶奶是饿死的,结尾是“黄油烙饼是甜得,眼泪是咸的。”……

  说到此时,女儿的眼圈红了,我赶忙转过身去,掩饰我已经泪流满面。女儿三十六了,初中课外阅读的一篇小说读过之后能记二十多年,并能记住小说的结尾,不是女儿的记忆好,而是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魔力之大,影响之深。汪先生的小说语言直白,行文流畅,以情取胜,无论他的《受戒》、《大淖记事》还是他的《黄油烙饼》只要读者拿起来就一定放不下,有不读完决不罢休吸引力,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真正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读他的小说会误以为他是北京人,对北京语言熟悉至深,驾驭纯熟,其实他是江苏高邮人,他被誉为京派小说家,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注意是最后一个纯粹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有趣,幽默,特引用如下,供博友们一读: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钻研文学,读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载。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儒家。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与世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夜深人静我独自重读《黄油烙饼》惭愧至深。犹对一段历史的问责和鞭笞。

  写此短文以表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1)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合集5篇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1

  《黄油烙饼》这篇文章内容不多,只有几页文字,也没有说这黄油烙饼有多好吃。写文并非标题怎么写,文就要怎么去铺叙,有些东西未曾流于表却隐于内,关键在于写文想要表达些什么。汪曾祺老先生这篇文章又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一为萧胜与奶奶共同生活多年,感情深厚,他对奶奶的思念之情;一为奶奶待萧胜之亲厚,不曾亏待了他,为他做衣缝鞋,打饭留菜,在饥难之年,把这饭菜留给孙儿吃,自己最后却一点点饥饿至离世;一为对那一年代的描述,揭示那一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生存之难;南北食堂之两相对比,也揭示了些黑暗与腐朽,表达了些不满之情;从萧胜妈妈做黄油烙饼给孩子吃,让他别问了这段描述中,也可看出当时所处之时代背景。许还有更深之意,我却只能感悟到这些了。

  这篇文章以*实普通而简单的语言,*铺直叙,将故事一点点铺开了,让读故事的人能够清晰地看到故事的脉络,感受故事的发展,故事开始到故事的转折再到收笔,每一处都刻画地*实而用心,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最真实的故事,引人共鸣,勾人心绪。

  *来买了些书,我很喜欢读老先生们所书之文,每读之时,总能从中体会出一些东西,会有所感受,也会有所收获,于自己写文也是有所助益了。文字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看自己如何体会了。于苦难之中走过,人会更为坚强和勇敢。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2

  黄油烙饼的作家是汪曾祺,本文写了萧胜父亲与母亲的工作都不固定,萧胜进八岁了,这些年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那儿吃的好点,可最后也不行了,没吃的了,小米面饼也有糠了!

  萧胜父亲去年冬天回来看奶奶,带来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萧胜父亲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吃。奶奶借了锅煮了土豆给萧胜吃,口蘑过年时打一次,黄油就放在躺柜上,时不时拿出来擦擦。

  最后,奶奶身体不好了,还是早起去食堂打有糠的小米饼子,自己就掰半块吃了,其余的都给萧胜,每天这样,她最终因为把吃的都给萧胜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浑身都肿了,等萧胜父亲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

  从中,我感受到奶奶对萧胜的关心和照顾,奶奶为了让萧胜吃饱睡好,自己省吃俭用,就是爸爸给她的黄油,都舍不得吃,留给了萧胜,奶奶对萧胜付出了全部,把营养的东西都留给了萧胜,最后奶奶自己饿死了。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当萧胜妈妈用奶奶的黄油做黄油烙饼给萧胜吃的时候,萧胜都会哭,一边吃一边哭。而文末结尾的这句话:“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的咸的。”更是令我落泪。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3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4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黄油烙饼》。

  文中讲述了一个叫萧胜的男孩,从小很可怜,由于爸爸妈妈工作不固定,他三岁开始就跟奶奶在老家住。那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老家的食物很少,不够吃,奶奶怕孙子挨饿,便总是把大半的吃食让给萧胜,自己只吃很少的一点点,而当时,奶奶身患哮喘,也没有钱吃药治病。爸爸带给奶奶两罐黄油,用来改善生活,可是奶奶一直舍不得吃。后来,奶奶因为疾病和营养不良饿死了,萧胜就跟着爸爸妈妈到了马铃薯研究站生活,那里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萧胜每天快乐地在田野里玩耍,还学会了采蘑菇。开始的时候,食物还算不错,能吃饱,可是后来,粮食也越来越紧张,吃的越来越差了。有一次,研究站里接待干部们开会,做了黄油烙饼,萧胜闻着真香啊。回去后,妈妈用奶奶一直舍不得吃的黄油也烙了两张饼给萧胜,萧胜吃着吃着就哭了,他想起了奶奶。

  文中有三次提到了萧胜的哭,一次是奶奶死后,萧胜穿着奶奶生前给他纳的新鞋,他哭了,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再也没有奶奶了。第二次是萧胜跟妈妈学会采蘑菇后,在用线穿蘑菇的时候,想起了奶奶,他才明白原来奶奶是饿死的。最后一次就是在吃着用奶奶一直舍不得的黄油做的烙饼时,想起了奶奶,他哭了。每次哭,都是因为想起了奶奶。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让人感觉到奶奶的朴实和伟大,也处处体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5

  黄油烙饼的作家是汪曾祺,本文写了萧胜父亲与母亲的工作都不固定,萧胜进八岁了,这些年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那儿吃的好点,可最后也不行了,没吃的了,小米面饼也有糠了!

  萧胜父亲去年冬天回来看奶奶,带来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萧胜父亲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吃。奶奶借了锅煮了土豆给萧胜吃,口蘑过年时打一次,黄油就放在躺柜上,时不时拿出来擦擦。

  最后,奶奶身体不好了,还是早起去食堂打有糠的小米饼子,自己就掰半块吃了,其余的都给萧胜,每天这样,她最终因为把吃的都给萧胜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浑身都肿了,等萧胜父亲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

  从中,我感受到奶奶对萧胜的关心和照顾,奶奶为了让萧胜吃饱睡好,自己省吃俭用,就是爸爸给她的黄油,都舍不得吃,留给了萧胜,奶奶对萧胜付出了全部,把营养的东西都留给了萧胜,最后奶奶自己饿死了。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当萧胜妈妈用奶奶的黄油做黄油烙饼给萧胜吃的时候,萧胜都会哭,一边吃一边哭。而文末结尾的这句话:“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的咸的,”更是令我落泪。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2)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1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三张饼的最佳烙饼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形成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猜猜老师的*时业余爱好有哪些?(出示老师在厨房里烙饼的情境);

  师:厨房里会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出:“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根据以上信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烙一张饼?两张饼?各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从简单入手,通过烙一张与两张饼的`时间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同时能够烙两张饼的锅里,一次烙一张饼在时间上是显得多么的浪费,为下一个环节“三张饼“的最优化探究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实践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双数饼

  师:“烙1张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6分钟。

  师:“烙2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师:“如果烙4张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生1: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两张,6分钟,两个6分钟共12分钟。

  生2:烙1次用3分钟,4张饼共8个面,每次两个面,共烙4次,4×3=12分“6张呢?8张呢?请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里写一写。交流方法。

  小结: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怎么计算时间?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同时”“节省时间”,渗透优化的思想。通过老仪仗兵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初步感知“优化的思想”。

  (2)探究单数饼

  师:“现在要烙3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①合作探究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②交流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饼”演示。

  ③用课件小结:

  第一次: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次: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第三次: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师:这种烙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我们注意了充分利用锅,不让它有空的时候,所以节省了时间,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如何尽快地烙三张饼,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试一试,烙一烙,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尽量不让锅空着才是最优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方法的合理性。

  ④探究单数饼计算时间方法

  师:“那么烙5个饼你打算怎么烙?先烙几张?再烙几张?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3张用9分钟,一共15分钟。

  师:烙7个饼呢?……”自己试着写一写,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烙2张也好,3张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师总结:为了能节省时间,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和空间。

  【设计意图】以两三个饼的最优化方法为基础,拓展“4、5、6、7“甚至更多的最优化方案,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现规律,进一步体现了学*的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说说学*感受。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善于思考,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发展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确定分组形式。

  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按学生能力由低→高依次编号①②③④)

  教学过程

  小班特征活动预设

  引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同学们,人有两大宝,你知道是什么吗?猜猜看。(双手和大脑

  2.说得非常正确,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合大脑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好不好?

  二、创设情境,解读信息。

  1.(板书:饼)饼,你吃过吗?吃过哪些饼呢?

  2.(板书:烙)“烙”,是指放在器物上烤熟的意思,烙饼是把饼放在器物上烤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学*烙饼问题。

  三、自主探究,研究烙法。

  探究双数张饼的最优烙法

  1.课件出示图:这位阿姨家今天来了好几位客人,阿姨要烙饼招待客人,我们一起帮阿姨烙饼好吗?你从图中读懂了哪些数学信息?(最多烙2张、两面都烙、每面3分钟)

  (1)烙一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呀?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把一只手当饼,数学书当锅,一起演示烙的过程。

  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

  烙了计策?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

  (2)烙两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呢?最快是什么意思?

  谁来演示?

  (3)为什么烙一张饼和烙2张饼的时间都是6分钟(一样多)呢?可以同时烙,同时烙有好处吗?“同时”这两个字用得好。老师给他写下来。

  现在,我们一起来烙2张饼(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

  (4)你可以将烙饼的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吗?试试看。

  2.(1)有了刚才的经验,烙4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呀?你又是怎么想的?

  (2)同桌再用双手做饼,来烙4张饼,开始!学生动手操作4张饼的烙法。请同学上台演示。烙了几次?

  3.(1)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烙饼经验了,烙6张饼要几分钟呢?你又是怎么想的?(6+6+6=18分钟)

  (2)谁愿意到黑板上用手做饼,烙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好的圆圈里演示6张饼的烙法。

  4.总结偶数张饼的烙法:两张两张同时烙。

  请你仔细观察偶数饼的烙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四、合作交流、探究烙法。

  烙三张饼问题的优化

  1.爸爸回来了,那3张饼最少要几分钟呢?要达到最快,我们要考虑什么?把象棋当作饼,摆一摆,并把你的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

  要求:(1)先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

  小组轮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烙了几次?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记录员负责纪律你们组的方法。

  汇报员准备汇报

  【预设】方法一:一张一张地烙,共18分钟;

  方法二:先烙两张,再烙一张,共12分钟;

  方法三: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的反面,有9分钟。

  【机动】如果学生想不到第三种方法则进行启发引导:

  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3)讨论:

  ①上面三种方法是否都可行?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烙只需要9分钟?一开始的烙法有什么问题?

  (一开始的烙法中,烙第三张饼时锅的另一半资源(烙的位置)浪费了。而交替烙则没有这个问题。)没错。交替烙最大限度地使用了锅的资源,从而节约了烙的时间。

  小结:我们称这种最省时间的方法为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4)好,一个同学的2只手当作2张饼,另一个同学的1只手当作1张饼,把2本书叠在一起当作锅,同桌合作烙3张饼,开始!同桌合作,开始烙饼。

  2.下面该烙几张饼啦,5张饼,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烙的最快。

  预设:方法一:3+29+6=15分钟

  方法二:演示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1、在经历烙饼的具体过程中学会怎样合理安排最省时间,从而体会做事情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2、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材简析:《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运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脑经急转弯吗?老师出一个题考考大家:煮熟一个鸡蛋要用5分钟,煮熟5个鸡蛋要用多长时间?

  生1:25分钟。一个一个地煮,煮1个需要5分钟,煮5个需要25分钟。

  生2:只需要5分钟,把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5个一起煮呢?5个鸡蛋一起煮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节约能源,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连煮鸡蛋这件小事都能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法。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烙饼问题中,你能不能找到最优方法?――板书:烙饼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紧扣主题,教学情境简洁有效。)

  二、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1、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师: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每次只能烙2张饼是什么意思?(生:锅里最多只能同时放两张饼。)那如果我只放1张饼行吗?师:两面都要烙呢?(一张饼的正面也要烙,反面也要烙。)

  2、观察法,探究烙2张饼的最优方法。

  师:根据图中信息,如果妈妈只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生:6分钟。先烙熟一面需要3分钟,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也要3分钟,3+3=6,所以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6分钟。

  师:如果要烙2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生1:1张饼要6分钟,烙2张饼就要12分钟。

  生2:烙2张饼只要6分钟。可以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再烙反面。师:大家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节省时间)它为什么能节省时间?生:2张饼同时烙。

  师小结:看来这就是烙两张饼的最优方法,就是2张饼同时烙。

  3、动手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

  师:烙3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看来大家有有不同的想法,请你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1)学生尝试烙饼。(教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预计有18分钟、12分钟、9分钟)预设:

  ①一张一张烙:烙一张要:3+3=6(分钟)烙三张要:6×3=18(分钟)

  ②先同时烙两张,再单独烙第三张:同时烙两张6分钟,烙一张也要6分钟,6+6=12(分钟)师:它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烙3张饼需要12分钟,比起一张一张烙,的确节省了时间,

  为什么?(第1次2张同时烙)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跟他一样的?动脑筋想,有没有更短的时间?

  ③饼1和饼2先烙正面,再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最后烙饼2和饼3的反面,共烙了3次

  即3+3+3=9(分钟)(请学生上来演示,你说烙饼过程,我们全班帮你记着时间。再请一名学生演示,边演示教师边板书)

  (3)同桌合作,再次摆一摆,体验“9分钟的烙法”。(4)集体交流,对比择优。

  师:都是烙3张饼,为什么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能节省3分钟时间?生:这种烙法锅里始终有2张饼,而其他方法有时候锅里只有1张饼。

  小结:看来和烙2张饼的最优方法一样,也是保证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所用的时间就最少,这就是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

  你想给这种烙饼方法取个名字吗?我们通过改变烙饼的顺序,保证每次锅里都有2张饼,所用的时间最少,这就是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交替烙法”。板书:交替烙法。(设计意图: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1)脱离学具,思考烙4张饼的最优方法师: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最节省时间?

  师:这种方法也就是2张2张地烙,每次都保证锅里有2张饼,没让它闲着,所以最节省时间。看来烙4张饼的问题可以转化成烙2张饼的问题,这样就把新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2)烙5张饼(师引导:想想怎样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

  生:先烙2个,再烙3个。

  师:烙2个需要几分钟(6分钟)烙3个需要几分钟(9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15分钟)

  (3)烙6-10张饼,探讨烙饼的次数与饼的分组方案间的规律。

  师:烙6张饼、7张饼、8张饼呢,最快需要多少时间?请与同桌合作探究,并把你们的结果填在表里。

  (4)发现规律。

  师:通过前面的烙饼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烙饼的方法和表中的数据两方面寻找规律)师: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怎样烙最节省时间?烙饼的张数是单数呢?

  烙饼所用的最少时间与饼的张数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当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2张2张烙最省时间;当烙饼的张数是单数时(除1张饼外),先2张2张烙,剩下的3张按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烙,这样所用的时间最少。(全班集体评价)

  生2:我从表中发现,除1张饼外,烙饼的张数×3=最短时间。(板书:时间=饼数×3)师:“3”是什么?

  生:“3”是烙一面需要3分钟

  师:如果烙100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烙一面的时间不是3分钟,而是4分钟呢?5分钟呢?这个算式哪里要改一改?这里的3、4、5代表的是什么?

  生:烙一面的时间。(板书:时间=饼数×烙一面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出烙饼的最优方法,它源自我国的大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提出的“优选法”,它教会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和生活,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三张饼的最佳烙饼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形成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猜猜老师的*时业余爱好有哪些?(出示老师在厨房里烙饼的情境)

  师:厨房里会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出:“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根据以上信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烙一张饼?两张饼?各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从简单入手,通过烙一张与两张饼的时间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同时能够烙两张饼的锅里,一次烙一张饼在时间上是显得多么的浪费,为下一个环节“三张饼“的最优化探究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实践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双数饼

  师:“烙1张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6分钟。

  师:“烙2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师:“如果烙4张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生1: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两张,6分钟,两个6分钟共12分钟。

  生2:烙1次用3分钟,4张饼共8个面,每次两个面,共烙4次,4×3=12分“6张呢?8张呢?请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里写一写。交流方法。

  小结: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怎么计算时间?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同时”“节省时间”,渗透优化的思想。通过老仪仗兵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初步感知“优化的思想”。

  (2)探究单数饼

  师:“现在要烙3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①合作探究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②交流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饼”演示。

  ③用课件小结:

  第一次: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次: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第三次: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师:这种烙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我们注意了充分利用锅,不让它有空的时候,所以节省了时间,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如何尽快地烙三张饼,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试一试,烙一烙,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尽量不让锅空着才是最优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方法的合理性。

  ④探究单数饼计算时间方法

  师:“那么烙5个饼你打算怎么烙?先烙几张?再烙几张?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3张用9分钟,一共15分钟。

  师:烙7个饼呢?……”自己试着写一写,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烙2张也好,3张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师总结:为了能节省时间,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和空间。

  【设计意图】以两三个饼的最优化方法为基础,拓展“4、5、6、7“甚至更多的最优化方案,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现规律,进一步体现了学*的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说说学*感受。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善于思考,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想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意识和*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材简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运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经历烙饼的具体过程中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最省时间,从而体会做事情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2、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同学们,吃过鸡蛋吗?煮熟一个鸡蛋大约用5分钟,煮熟6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间?(30分钟)

  师:你是怎么煮的?请你说一说。(煮1个需要5分钟,煮6个需要30分钟。)

  师:你是一个一个煮的,这是一种方法。还有没有跟他不同的煮法?

  生:只需要5分钟。

  师:请你说说怎样煮只需要5分钟?

  生:煮1个需要5分钟,6个一起煮也只需要5分钟。

  师:这样煮行吗?(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生齐:行!)?

  师:当能6个一起煮时,只需要5分钟,这是一种好方法,不但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能源。

  师:孩子们,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为了节省时间和能源,经常要用到最优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烙饼问题。

  二、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烙饼情境(先出示112页主题图的条件部分):

  师: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每次只能烙2张饼是什么意思?(生:锅里最多只能放两张饼)

  生2:两面都要烙。

  师:每一个饼都有两个面,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就把它称为"A面"和"B面"。

  2、烙一张、两张饼,进一步说明烙饼规则。

  师:根据图中信息,如果妈妈只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生:烙1张饼需要6分钟。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烙的?

  生:先烙熟一面需要3分钟,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也要3分钟,3+3=6,所以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6分钟。

  师:你们都这样烙吗?

  师:如果要烙2张饼,需要几分钟?(6分、12分)

  师:我们用1号、2号饼亲自烙一烙。

  汇报:说一说你用了几分钟?

  生1:烙2张饼需要12分钟。(师:为什么?说一说你的方法)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2:烙2张饼只需要6分钟?(为什么用的时间不同,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师:那种方法更节省时间?它为什么能节省时间?(指两名学生说)

  生:2张饼同时烙。

  师�D�D板书:2张:1正2正,1反2反

  讨论:为什么烙1张饼需要6分钟,烙2张饼也只需要6分钟?(2张饼同时烙)

  师小结:也就是保证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这样才能不浪费时间和能源,所用的时间也最少。(课件出示)

  3、烙三张饼,体验模型思想,自主设计方案。

  出示主题图的下部分,理解题意

  师:小红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要烙几张饼?(生:要烙3张饼)

  师: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怎样烙饼需要时间最少)

  师;烙3张饼,怎样烙所需时间最少?

  师:请你想一想、猜一猜。

  师: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了。(然后指名说)

  师:刚才是同学们的猜测,下面同桌合作,动手烙一烙,验证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

  (1)学生分组尝试烙饼。(教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预计有18分钟、12分钟、9分钟)

  师:我们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烙完3张饼要用几分钟?

  预设:

  小组展示出三种方法:

  ①一张一张烙:烙一张要:3+3=6(分钟)烙三张要:6×3=18(分钟)

  师:请你说说这种烙法怎样?有没有不一样的?

  先同时烙两张,再单独烙第三张:同时烙两张6分钟,烙一张也要6分钟,6+6=12(分钟)

  师:它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烙3张饼需要12分钟,比起一张一张烙,的确节省了时间,为什么?(第1次2张同时烙)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跟他一样的?动脑筋想,有没有更短的时间?

  饼1,饼2先烙正面,再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最后烙饼2、饼3的反面,共烙了3次即3+3+3=9(分钟)

  师:看明白了吗?谁再来演示一下?

  ②6分钟,我是用2个*底锅同时烙。

  师:听清楚他的意思了吗?他说要怎么样?你的想法是挺好的,想提高效率,但现在只有一个*底锅,6分钟能烙完吗?

  (3)比较、讨论、总结。

  师:你们认为要想尽快吃上饼,哪种安排最合理?

  师:只用9分钟的烙法有特点?为什么它能节省时间?

  生:这种烙法锅里始终有2张饼,不是9分钟的其他小组烙饼时有时候锅里只有1张饼。

  再次实验:锅里始终有2张饼这是节省时间的秘决,因此老师建议,能同时烙尽量同时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我们再一次用实验证明这种烙法到底是几分钟,开始吧。

  实验结果:第二次实验,你发现烙完3个饼最短的时间是几分钟?(9分)都会烙了吗?

  指前一次12分钟的同学再次板演。

  师:在我们的合理安排下,使锅里始终有2张饼在烙,只用了9分钟。这对于3张饼来说就是最合理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交替烙法。

  小结:3张饼的最佳烙法只用了9分钟。它的秘诀在于每一次锅里始终有2张饼在烙,没让它闲着。

  4、对比2张饼和3张饼的烙法,体验优选法。

  5、烙4张饼。

  师:如果要烙4张饼,你能很快地说出它的最佳烙法和所用的最少时间吗?

  师:下面同桌俩人合作,先想一想怎样烙?然后把烙的过程像老师一样记录在科作业纸上,不会记录的同学也可以一个人烙一个人记录。

  师:4张饼烙完了,怎样烙?哪一小组来演示一下,一人烙一人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的烙法跟他们一样吗?(一样)

  师:这种方法也就是2张2张地烙,最短时间是几分钟?小结:每一次锅里都有2张饼,没让它闲着,所以这是4张饼的最佳方法。(课件出示)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简单地记为:2+2。也就是怎样烙?(也就是2张2张地烙)

  6、烙5张饼

  师:5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呢?大家不摆学具,你能不能直接说出它的最佳烙法。

  生:先烙2个,再烙3个。

  师:烙2个需要几分(6)烙3个需要几分(9),一共需要几分钟?(15)

  小结:烙5张饼先2张2张地烙,再烙剩下的3张,这样最节省时间:2+3。

  7、烙6-10张饼,探讨烙饼的次数与饼的分组方案间的规律。

  师:烙6张饼、7张饼、8张饼呢,最快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合作探究,并把你们的结果填在表里。

  师:烙6、7、8张饼最佳烙法是?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课件)烙9、10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课件)

  三、发现规律。

  师:通过前面的烙饼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烙饼的方法和表中的数据两方面寻找规律)

  预设:

  师: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怎样烙最方便又最节省时间?烙饼的张数是单数呢?

  烙饼所用的最少时间与饼的张数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当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2张2张烙最省时间;当烙饼的张数是单数时(除1张饼外),先2张2张烙,剩下的3张按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烙,这样所用的时间最少。

  生2:我从表中发现,除1张饼外,烙饼的张数乘3等于烙饼所需的最少时间。

  师:“3”是什么?师:就是烙饼的张数乘烙每面所需的时间等于烙饼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烙饼的张数×烙每面饼的时间=烙饼所用的最少时间。

  四、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基础练*

  我们班一共有几个人?(45人),每人吃一张饼,最少要烙用多少时间?

  2、拓展练*:

  煎鱼:一只锅每次最多煎两条鱼,煎第一面要2分钟,煎第二面要1分钟,煎三条鱼最少要几分钟?(5分钟)

  五、全课总结。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3)

——《黄油烙饼》读后感范文5份

  《黄油烙饼》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读后感 2

  应老师假期阅读要求,我从书店买回汪先生的《人间小暖》。开始,我不以为然。不过后来,当我读这篇小说时,我不禁感概万分。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萧胜从三岁开始和奶奶一起过。主要写奶奶疼爱萧胜。第二部分写奶奶去世后,爸爸把他接回坝上,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主要写萧胜思念奶奶。

  第一部分写了奶奶用一些零碎布头给萧胜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还给萧胜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每天给萧胜从食堂打饭。打回饭来,奶奶舍不得吃,也吃得不香,都给萧胜吃了。还有一年爸爸回老家看奶奶,给奶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蘑菇,和两瓶“很营养”的黄油。就这些,都很家常,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大事件。

  第二部分写了萧胜在坝上的见闻。写萧胜“发了财了”——他采了好几串蘑菇,想给奶奶送去,可奶奶死了。写三级干部会。干部们吃了黄油烙饼。萧胜问爸爸:“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萧胜妈妈从柜子里取出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给萧胜烙了两张黄油烙饼,让萧胜吃。萧胜吃了两口,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文章虽只是**淡淡地先略写了萧胜和奶奶生话,再详写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常生活,而且没有一点情感宣泄。另外本**足了铺垫,这样才有了最后萧胜哭着高叫一声:“奶奶!”的感人效果。

  先生为此一路铺垫过来,一笔接着一笔,甚是煞费苦心。通过奶奶老是找一些零碎的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做鞋,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绱等事突出了奶奶疼爱孙子。当然,这里也埋下伏笔,如后面写萧胜思念奶奶。本文也突出了人之常情,突出作者对五八批判的不满,当然也反应了作者最真实的情感。

  《黄油烙饼》读后感 3

  一提到汪曾祺,不免令人想起《受戒》中的*和,冲淡。如诗般优美的文字,舒缓的笔调,极力为我们勾勒出乡风淳朴,人本善良的牧歌式的田园风情。可是又有谁尖锐地看穿粉饰过桃园般美好的生活的那一抹悲凉与哀伤。

  《黄油烙饼》无疑是一个明证。在小说中,他以萧胜,一个八岁小孩的视角,*静地讲述自己与奶奶生活的经历以及在奶奶过世后,随父母去马铃薯研究所生活的种种。起初,我们会轻而易举地感动于奶奶身上折射出的无私之爱。可仅仅停留在表层人性美好的肤浅感悟,就会粗心忽略作者的良苦用心。奶奶为什么会死?自然有疾病的折磨,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汪曾祺借萧胜之口透露出来:“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原来,在那个时代,食物完全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由此,我们不难推测汪曾祺将“黄油烙饼”这一食物作为小说的标题的深意。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汪曾祺以食物为线索,用食物的反复来层层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小说一开篇就提到食物:

  “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打饭回来吃。真不赖!大烙饼,卤虾炒豆腐,闷茄子,猪头肉。”

  从这句话中,小说就明显已打上时代的印记,汪曾祺顿时把我们推置到那个时代的背景里,去体会小说人物的悲喜人生。一路写下来,从白面馒头到小米面饼子,再到玉米面饼子,到最后小米面饼子里有糠。透过食物的转变,巧妙地暗示出那一段历史波折的痕迹,所有的辛酸都不言而喻。而在小说后部分更是引人深思: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头一天中午羊肉口蘑销子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

  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

  一切都昭然若揭,干部与社员的差别不言而喻。作者刻意进行这样的写作,何尝没有饱含作者对强权下的不公所做的批评以及对强权话语下生存的卑微无力的人物的哀伤?汪曾祺未曾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创作者那般情绪激愤地批判,他反倒像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冷静地陈述这些故事。于是,我们被他表面的冲淡超脱洗炼的风格所吸引,看不到文字下面暗涌着对生活底层*凡人物卑微生活的悲悯和对那个时代的疯狂的叹息。就连他自己都解释:“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尚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对过去惨烈的回忆是要重新把早已结痂的伤口撕裂开来,而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忍受万般痛苦。正因如此,他才会对过去的伤害,一次又一次地淡化再淡化,找不到半点痕迹。

  他用笔净化了整个世界,阴暗的,邪恶的东西活生生被筛掉了,留给我们的是对温暖和和谐的守望。与其说他欺骗了我们,不如说我们误读了他。散文般闲适的文字背后流淌的是深深浅浅的叹息与浓浓淡淡的哀痛,一如“哀莫大于心死”,真正的痛才会无声无息,但也是最伤人的。

  《黄油烙饼》读后感 4

  或许,那样的年代只是永远尘封在了过去。我不愿提及,留下深深的叹惋。我放下书,将脑海放空,听窗外沙沙风声,什么都不想。

  阳光下,我闭上眼睛。《黄油烙饼》中的萧胜与奶奶在那样一个饥荒的时代背景下相依为命,命运无法逃避,但也赋予他们浓厚的亲情关怀,使彼此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才会在关键时刻让出生的机会。人间大爱莫过于此!

  突然想起那一个离我远去的人——太奶奶。每次回老家,当我还欢笑着在巷子口跟熟人打招呼的时候,她就远远地站在门口笑眯眯地望着我招手。即便她背对着阳光,我也能感受到她那唇角上扬的弧度。我紧跟她身后,看她佝偻的身躯移动得飞快。她把我拉进她的房间,然后关上门坐在床沿,从枕头下摸索出一块手帕,颤巍巍地打开看着我笑,是薄荷糖,村口卖的,两元一袋,可能时间过长,糖已化开了一些,沾在手帕上。我迟疑了一下,看她一脸慈祥,我伸出两根手指小心地拈起一块放入嘴里,然后对她甜甜一笑,世界都是清新凉爽的。

  午后,太奶奶总张罗着倒茶切瓜,每每遭到拒绝或阻拦时,她总低声地嘟囔着“孩子难得回来一次”,然后自己蹒跚着走向厨房。阳光的暖意充斥着我幼小的心灵,氤氲着每分每秒的幸福感,我贪婪地享受着。

  太奶奶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心底静静地保存着,随着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她已离开多年,但那种舐犊情深的情景经常浮现。

  风徐徐吹来,拂过脸颊的惬意挡不住心中些许歉意,我远远地望向窗外,似乎有个老人颤巍巍地在阳光下艰难地走着。面对那熟悉的佝偻身躯,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脸上却笑了,笑得很灿烂。

  抬头看,天上的云飘啊飘,柔和的风一如往昔,那逝去的亲情也将永恒。

  《黄油烙饼》读后感 5

  黄油烙饼的作家是汪曾祺,本文写了萧胜父亲与母亲的工作都不固定,萧胜进八岁了,这些年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那儿吃的好点,可最后也不行了,没吃的了,小米面饼也有糠了!

  萧胜父亲去年冬天回来看奶奶,带来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萧胜父亲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吃。奶奶借了锅煮了土豆给萧胜吃,口蘑过年时打一次,黄油就放在躺柜上,时不时拿出来擦擦。

  最后,奶奶身体不好了,还是早起去食堂打有糠的小米饼子,自己就掰半块吃了,其余的都给萧胜,每天这样,她最终因为把吃的都给萧胜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浑身都肿了,等萧胜父亲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

  从中,我感受到奶奶对萧胜的关心和照顾,奶奶为了让萧胜吃饱睡好,自己省吃俭用,就是爸爸给她的黄油,都舍不得吃,留给了萧胜,奶奶对萧胜付出了全部,把营养的东西都留给了萧胜,最后奶奶自己饿死了。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当萧胜妈妈用奶奶的黄油做黄油烙饼给萧胜吃的时候,萧胜都会哭,一边吃一边哭。而文末结尾的这句话:“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的咸的。”更是令我落泪。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4)

——文城读后感合集五篇

  喜欢看余华的小说,《文城》是余华八年之作,最新作品,想看看写了什么?

  小说的名字,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的哥哥胡编的,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却成为主角一直寻找的地方。故事是主人公写娶妻生女的内容,情节太过复杂。主角是一户殷实的'北方人家的儿子,家里有地,靠收成积累下不少钱,还有房子。父亲走的早,母亲织布远*闻名,生意也不错。儿子的教育由母亲安排,除了读书,还负责地里的庄稼和活计,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每年,母亲都会拿一匹织锦去为儿子相亲,如果相不中,布就留给人家作为补偿。直到母亲去世,也未找到合适的儿媳妇。之后儿子自己拿着母亲留下来的织锦去相亲,也未如愿。家里有田家作为管家,跟着林家很多年了。管家老了,儿子田大接着跟着林家继续干。

  有一天,两个南方的年轻人出现在林家门口,请求住宿一晚,林祥福同意了。住了两天,男的说他是哥哥,带着妹妹去京城找亲戚不方便,想让妹妹寄住在这里,等待他从京城回来接她。两个人说話都是南方話,林祥福听不懂,看着哥哥阿强和妹妹小美不像是坏人,就同意小美留下来了。

  长话短说,日久生情,林祥福和小美在一段拘束的生活过后,过起了小日子。小美除了做饭,打扫房间,还学会了织布,这让林祥福感觉踏实了。他高兴的让小美看了家里的金条,大金鱼,小金鱼,和地契,房契,认为小美是自己的妻子了。可是,小美还是走了,带走了一半的金条。这让林祥福没有想到。半年多了,小美又回来了,说是肚子里有了林家的骨肉。林祥福以为小美不会再跑了,因为有了孩子。可是,当孩子两三个月后,小美还是消失了。于是林祥福抱着女儿踏上了寻找小美之路。最后在溪镇落脚,他找不到阿强说的文城。他在这里靠木匠手艺做起,越来越好,有了上百亩土地,女儿订婚了。想不到土匪将商会会长绑架,林祥福代表全镇去交赎金,结果被土匪活活打死。

  女儿在上海读书,林祥福要找的小美就在溪镇,一直躲着他。小美是阿强的童养媳,后被婆婆休了。阿强偷了家里的银子,接小美去上海花天酒地一番,然后准备去京城寻找亲戚。路上没有了盘缠,借宿在林家。两个人合谋,小美留在林家,阿强在附*等待。结果几个月后,小美偷了金条与阿强一起南行。路上小美发现自己怀孕了,便回头去了林家,打算生了孩子再去与阿强汇合。这次,小美离开没有偷拿金条。两个人最后选择了回家,母亲已经病故,父亲病重,不久也走了。没有想到林祥福带着孩子找到了溪镇,小美和阿强躲在家里不出去,害怕遇到林祥福。在溪镇大雪,祈祷灾难快点过去的时候,两个人被活活的冻死了。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围绕着人性,描写了复杂的内心活动。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人的一面,也有鬼的一面。主人公林祥福和商会会长是比较正面的人物,而小美和阿强,虽然做了坏事,却又让人恨不起来。最可恨的是土匪,惨无人道,造成了故事中太多的悲剧。

  故事不错,但是与预期还是有差距,似乎没有超越余华之前的作品。

  ——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克制。

  这本书是余华最新一部作品。我去年就买来了,可是直到昨晚才看完它。昨晚准备写的读后感,也只好在今天完成。

  这本书不然太厚,然而说实话自己现在很难称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了,信息的爆炸,俗务的缠身,诱惑的侵蚀,以及精力的衰退——我可能越来学变成了那个用书来装点门面的人。

  然而幸好我还是看完了,难得的一种沉浸式阅读体验,实际上是因为作品的流畅性——是的,不谈这本书到底好不好,它的叙事节奏是真的好。

  那个先锋的、暴力的、简洁的余华依然在——在对哭难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我依稀能看到《活着》的影子。

  林祥福、田大、小美、阿强、陈永良、林百家、顾益民、张一斧、“和尚”……

  溪镇、沈店、万亩荡、齐家村、定川……

  是清末民初的背景,是颠沛流离的故事、是*凡坚韧的人们,是命运无常的故事……

  文城是一座永远找不到的城!

  宿命、荒诞、悲剧、循环,余华再次用惯常的克制隐忍营造一个虚幻而真实的世界。

  “情绪不可以泛滥”,已化身网红“段子手”的他在谢谢B站接采访如是说。

  人生本就是这样起伏不定、盛衰相依,没什么值得激动不已的!

  活着就要风餐露宿、雨雪风霜,就要吃喝玩乐,就要雪月风花。

  活着就是活着。

  喜欢看余华的小说,《文城》是余华八年之作,最新作品,想看看写了什么?

  小说的名字,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的哥哥胡编的,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却成为主角一直寻找的地方。故事是主人公写娶妻生女的内容,情节太过复杂。主角是一户殷实的北方人家的儿子,家里有地,靠收成积累下不少钱,还有房子。父亲走的早,母亲织布远*闻名,生意也不错。儿子的教育由母亲安排,除了读书,还负责地里的庄稼和活计,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每年,母亲都会拿一匹织锦去为儿子相亲,如果相不中,布就留给人家作为补偿。直到母亲去世,也未找到合适的儿媳妇。之后儿子自己拿着母亲留下来的织锦去相亲,也未如愿。家里有田家作为管家,跟着林家很多年了。管家老了,儿子田大接着跟着林家继续干。

  有一天,两个南方的年轻人出现在林家门口,请求住宿一晚,林祥福同意了。住了两天,男的说他是哥哥,带着妹妹去京城找亲戚不方便,想让妹妹寄住在这里,等待他从京城回来接她。两个人说�都是南方�,林祥福听不懂,看着哥哥阿强和妹妹小美不像是坏人,就同意小美留下来了。

  长话短说,日久生情,林祥福和小美在一段拘束的生活过后,过起了小日子。小美除了做饭,打扫房间,还学会了织布,这让林祥福感觉踏实了。他高兴的让小美看了家里的金条,大金鱼,小金鱼,和地契,房契,认为小美是自己的妻子了。可是,小美还是走了,带走了一半的金条。这让林祥福没有想到。半年多了,小美又回来了,说是肚子里有了林家的骨肉。林祥福以为小美不会再跑了,因为有了孩子。可是,当孩子两三个月后,小美还是消失了。于是林祥福抱着女儿踏上了寻找小美之路。最后在溪镇落脚,他找不到阿强说的文城。他在这里靠木匠手艺做起,越来越好,有了上百亩土地,女儿订婚了。想不到土匪将商会会长绑架,林祥福代表全镇去交赎金,结果被土匪活活打死。

  女儿在上海读书,林祥福要找的小美就在溪镇,一直躲着他。小美是阿强的童养媳,后被婆婆休了。阿强偷了家里的银子,接小美去上海花天酒地一番,然后准备去京城寻找亲戚。路上没有了盘缠,借宿在林家。两个人合谋,小美留在林家,阿强在附*等待。结果几个月后,小美偷了金条与阿强一起南行。路上小美发现自己怀孕了,便回头去了林家,打算生了孩子再去与阿强汇合。这次,小美离开没有偷拿金条。两个人最后选择了回家,母亲已经病故,父亲病重,不久也走了。没有想到林祥福带着孩子找到了溪镇,小美和阿强躲在家里不出去,害怕遇到林祥福。在溪镇大雪,祈祷灾难快点过去的时候,两个人被活活的冻死了。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围绕着人性,描写了复杂的内心活动。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人的一面,也有鬼的一面。主人公林祥福和商会会长是比较正面的人物,而小美和阿强,虽然做了坏事,却又让人恨不起来。最可恨的是土匪,惨无人道,造成了故事中太多的悲剧。

  故事不错,但是与预期还是有差距,似乎没有超越余华之前的作品。

  半个多月前在西安咸阳机场候机时,我逛进一家书店,不经意间注意到了余华的新作《文城》。

  于是,前不久的618,我在京东上购买了这本书。于昨日花了一天时间拜读完。果不其然,这本作品和之前余华先生的著作一样,再次震撼了我的心灵。

  文城是小说中一座虚无缥缈的城市,却也意味着主人公林祥福和他的女儿没有尽头的漂泊和找寻。

  当林祥福决定住在溪镇的时候,他内心已经笃定自己要找的文城并不存在,但是他心中的文城仍然还在。虽然不确定溪镇是不是文城,但这个城市的景象和方言,就跟阿强口中的文城相仿,同时他也感觉到小美就在溪镇。

  事实上,最后证明林祥福的判断是正确的。只不过,当林祥福再逢小美之时,“纪小美的名字在墓碑右侧,林祥福躺在棺材左侧,两人左右相隔,咫尺之间”。余华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将这等凄美的画面描绘得那么深入人心。

  林祥福抛下一切,付出一生要找的人,最后竟然以这种方式相见。如果人真的有灵魂,那么在另一个世界他们将又是一种邂逅。

  而在人死后,所有的大黄鱼(大金条)、小黄鱼(小金条)、银票都不值一提了。

  整篇作品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为之一动的地方。在那个战火纷飞、土匪军阀横行的年代,命比纸薄。“一个被雨雹砸死的老人躺在一块木板上,与失去牲口后哭天嚎地的悲哀不同,失去一位亲人的悲哀更显得*静”。诉说的语气亦是*静,却让人深刻感受到在那个年代,人命不如牛命的现实,毕竟牲口是庄稼户的一半家当。

  而陈永良夫妇在林百家被土匪绑走后提出让自己其中一个儿子陈耀武代替林百家,只因为“一个女孩子被人折磨后怎么嫁人呀”!“孩子咱家有两个,林祥福只有一个”。人间大义,感人至深。

  故事从一个“富二代”林祥福开始说起,虽然父亲早逝,但靠着母亲的严格管教,林祥福成长为一个既善良又勇敢的男人。母亲教导的那句“纵有万贯家产在手,不如有一薄技在身”让我印象深刻。**后的“相亲之旅”中有了错过刘凤美的遗憾,才让他被命运捉弄般的遇到了小美这个有夫之妇,开始了后续一系列的故事。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不断的遇见,不停的成长。

  小美虽然两次离开,却在中途回来为林祥福生下了他的女儿。而这个出月子就再没见过母亲,喝着百家奶长大的女孩儿(林百家),成为了改变林祥福和小美命运的因素。

  这个善良的男人为了找寻女儿的母亲,放弃故乡拥有的一切,南下寻找模糊的“文城”。从而机缘巧合地认识了善良的陈永良一家,随后长期定居在溪镇。

  而小美在离开林祥福后,和阿强也回到了溪镇。在和女佣不经意的对话间得知,一个北方男人带着女儿一路南下找孩子的母亲。也得知了林祥福每次手臂放着一文钱,给女儿找哺乳期的奶妈讨奶喝。作为孩子的母亲,知道这一切的内心显然是无比痛苦和纠结的。但她没办法做出回到林祥福和孩子身边的决定。

  林祥福来到溪镇没多久就迎来了持续多日的暴风雪,全村一百多位村民跪在被积雪填满的街道上祈求上苍庇佑,早日停止这场天灾。而这次猛烈的暴风雪竟导致数十位镇民在祷告的时候活活被冻死,其中一直无人认领的六具尸体里,竟包括小美。

  刚到溪镇没两天的.林祥福意想不到的是,远远的看到这六具尸体中,竟然有他最终找了一辈子的人……

  记得在祷告时,阿强对小美说过两次“回家去”。但是小美没有起身,继续在愧疚的祷告中思念着自己的孩子和林祥福,也正是这份愧疚导致她冻死在这里。

  更凄美的是,等到小美死后十数年,等到林祥福在溪镇生活十数年后死去,他们才在溪镇西山的墓地左右相隔,棺材隔墓碑。然而因为田家兄弟要将少爷带回故土,这次死后的“相遇”也只是匆匆一别。

  回顾林祥福这一生,饱经风霜,岁月蹉跎。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时代的车轮无情的碾压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身上,虽然这路上收获了仁义兄弟,女儿也逐渐成长,但埋下心底的那个秘密到死都未曾揭开。

  最后的补章,逐渐把谜底揭开,皆是情,亦是孽。但唏嘘过后,仍感叹:有些人,一次错过,这辈子,就错过了。

  《文城》是余华先生的一部全新长篇,是瀚海园读书会推荐阅读的一部作品。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xx年3月出版。

  (一)苦难岁月里的温度

  《文城》的时代背景是清末到民国北洋时期,有北洋军阀潜逃的场景,是国家、民族、未来、现实,都需要温度的时代。

  在那个蛮荒时代,一个叫林祥福的男子;一个有温度的男子;一个带给苦难岁月里温度的男子;一个经历了一场活着的温度的男子;一个与突然闯进他生活带给他温度的女子风一样的来去之爱与找寻。

  在那个蛮荒时代,作者笔下演绎着一个个被时代背景限格的人物形象。是苦难与富有,善良与邪恶,卑微与高尚,道德与劣行,现实与期盼,温度与冷漠的交织。

  活着就是与世界和解,就是一种温度。读此部作品,读出在特殊时代背景里,为活着而需要的温度;为情感遇见与失去所需要的`温度;为守护家园土地与人所需要的温度;为救助救援而无偿付出的温度;为找寻与思恋的温度。在苦难岁月里,这一丝丝温度,让时代背景的磨难带着深深的陪伴。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5)

——《夜校》读后感合集五篇

  今天晚上我们班又举行了“好书大家读”这次是七组读的《夜校》这一篇文章,他们都完以后我的感受很大。

  内容是这样的:安利柯的爸爸带着他去参观夜校,夜校里的人都很用功,他们有的时候连晚饭都不吃,就直接跑过来了因为他们怕没有位置了。他们是那样的用工,其中有也个人他的手上多缠着绷带好像是在工作的时候扎伤的,可她还那么用功的在写字。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感动—因为他们那些劳动者白天的时候他们忙得连一个睡觉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晚上还忍着饥饿和疲倦还那么的用工,可见他们多么的渴望得到智慧呀!

  而我呢每天可以在这么舒适的环境下学*,每天晚上还可以很早的睡觉。可那些劳动者呢,每天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学*。

  我每天可以快乐的学*,晚上可以舒舒服服地睡觉。可是我就是不懂得学*有多么的重要。他们在网上上课都那么的认真可是我在白天上课的时候多没有他们那么认真。

  我已经想好了:我以后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听老师的话,长大以后靠着好大学,不用跟那些劳动者一样上夜校了!

  这篇文章对我的印象太大了。

  今天晚上我们班又举行了“好书大家读”这次是七组读的《夜校》这一篇文章,他们都完以后我的感受很大。

  内容是这样的:安利柯的爸爸带着他去参观夜校,夜校里的人都很用功,他们有的时候连晚饭都不吃,就直接跑过来了因为他们怕没有位置了。他们是那样的用工,其中有也个人他的`手上多缠着绷带好像是在工作的时候扎伤的,可她还那么用功的在写字。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感动—因为他们那些劳动者白天的时候他们忙得连一个睡觉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晚上还忍着饥饿和疲倦还那么的用工,可见他们多么的渴望得到智慧呀!

  而我呢每天可以在这么舒适的环境下学*,每天晚上还可以很早的睡觉。可那些劳动者呢,每天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学*。

  我每天可以快乐的学*,晚上可以舒舒服服地睡觉。可是我就是不懂得学*有多么的重要。他们在网上上课都那么的认真可是我在白天上课的时候多没有他们那么认真。

  我已经想好了:我以后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听老师的话,长大以后靠着好大学,不用跟那些劳动者一样上夜校了!

  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很大。

  今天老师又让我们读了爱的教育上面的好书大家读的《夜校》。

  夜校这篇文章你们一定多没有读过吧!今天我们就来读《夜校》,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昨天晚上,父亲领着他去了夜校,夜校已经点起灯了!刚刚走到那里,就听见后边有人投石子,校长先生看见吧玻璃打碎了,气怒怒的看了一眼,从群中抓来了一个小孩,对面的斯带地说:“不是他干的,不是他干的,我看见是勿兰谛投的石头。勿兰谛对他说”如果你去告诉,我不会放过你!‘但是我不怕他“校长先生非要把他开除了不可!那是校长先生是一时冲动所以才想把勿兰谛开出了的。过了半个小时,那些年纪小的就浮在桌子上打盹,老师就用笔杆敲他的头把他叫醒,大人都不敢打盹只有专心的听课,父亲和他一直陪我看到下课,走到大街上,看见妇人们在哪里抱着儿女在等丈夫从夜校里面出来,大家就各回了自己的家中!

  我觉得里面的勿兰谛非常可恶,那些孩子要是想他那样的话,肯定不学好,我们不应该像勿兰谛学*,他那么的坏,大家千万可不要学他哟!

  这就是我们的好书大家读的故事了!

  今天晚上我们班又举行了“好书大家读”这次是七组读的《夜校》这一篇文章,他们都完以后我的感受很大。

  内容是这样的:安利柯的爸爸带着他去参观夜校,夜校里的人都很用功,他们有的时候连晚饭都不吃,就直接跑过来了因为他们怕没有位置了。他们是那样的用工,其中有也个人他的手上多缠着绷带好像是在工作的时候扎伤的,可她还那么用功的在写字。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感动—因为他们那些劳动者白天的时候他们忙得连一个睡觉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晚上还忍着饥饿和疲倦还那么的用工,可见他们多么的'渴望得到智慧呀!

  而我呢每天可以在这么舒适的环境下学*,每天晚上还可以很早的睡觉。可那些劳动者呢,每天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学*。

  我每天可以快乐的学*,晚上可以舒舒服服地睡觉。可是我就是不懂得学*有多么的重要。他们在网上上课都那么的认真可是我在白天上课的时候多没有他们那么认真。

  我已经想好了:我以后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听老师的话,长大以后靠着好大学,不用跟那些劳动者一样上夜校了!

  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很大。

  今天在好书大家读上,我们听了《夜校》这个故事后就知道了,小的时候要好好学*,长大就不用在夜校里像小孩儿一样学*了。

  在故事故事《夜校》里,讲述夜校之前还有一个在玻璃的故事。混蛋勿兰谛砸了学校的玻璃就跑,告诉斯带地要是他告诉校长真相,勿兰谛就饶不了他,但斯带地还是告诉了真相。

  听了《夜校》这个故事后我想,那些大人有的都不吃晚饭就上学了,就为了不迟到。我是每周返返校的时候,12点多就来了。但我来了也不学*,今天听了《夜校》这个故事后,想:我们也要好好的珍惜宝贵的上学时间,因为夜校里的那些没上过学的和上过学但还是文盲的都珍惜现在的上学时间,我们就更给珍惜上学时间了。

  今天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后,学*好的要好好学*,好的在年级里都有名次。学*不好的也不能叹气,要更加的好好学*,记住百分之九十的努力+百分之十的汗水=一个完美的天才。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6)

——《洗澡》读后感合集五篇

  我是“杨绛迷”。她的著作,我几乎每本都读过,而且有好些还不止读过一遍。听张志强同学――他也是“杨绛迷”――说,杨先生又要出新书了,我非常兴奋。

  杨先生能以103岁高龄再出新作,我自然兴奋;但是,听说是《洗澡》的续作,先前的兴奋就不免降低些。我想,大约不止我一个人,也许还有很多杨先生的读者,也同样认为《洗澡》已经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根本没有写续作的必要。

  据杨先生《<洗澡之后>前言》说,“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我这部《洗澡之后》是小小一部新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由此推测,杨先生写这部续作,大概有鉴于有人擅自为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写续作。可是令我们感到不解的,却是杨先生为何给续作取这样一个名字,因为擅自续写《围城》的人,便将他那续作命名为《围城之后》。这样一来,《围城之后》不就更容易鱼目混珠,让人以为那是钱先生的续作了吗?

  而那“称心如意的结局”,大概也不过是许彦成与姚宓“有情人终成眷属”吧。《洗澡之后》也不脱中国人所特别喜爱的大团圆的俗套,这又不免让人想起《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红楼圆梦》之类的续作,而且还要揣度起它的命运来。当然,《洗澡之后》绝不会像它们一样淹没,只留下一串书名。可是,它的流传后世,很可能不是依靠它本身的文学魅力,而是杨先生的名声。杨先生是现今中国文坛上,最令人尊敬的老作家。我们自然不会对她有什么微词,但是,这部续作,却不免有“狗尾续貂”之嫌,让读者产生“有不如无”之叹。悲剧固然让我们感情沉重,而皆大欢喜的喜剧,却不免肤浅。然而,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宁可感情沉重,也不愿意它流于肤浅。

  话说回来,一位名人上了年纪,难免被人利用。据说,这次《洗澡之后》会以单行本与《杨绛全集》之一部分两种形式出版。这是出版社的大好商机,可以借此大赚其钱,不仅单行本销售可观,就是新版的《杨绛全集》也一定行情不错。这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预料到的。另外,等到杨绛先生百年之后,又借着“怀念杨绛先生”的名义,再出一版《杨绛全集》,或者各种单行本也很可以并行不悖地再出一版。这不仅又让我们想到钱先生《读伊索寓言》里“蚂蚁与促织”的故事。当然,现在的“蚂蚁”是不会看着“促织”饿死的,因为“促织”此时此刻“唱的歌”就可以给它带来利益,而且每年趁着“促织”过生日的时机,也还可以借“祝寿”的名义,印刷“促织”的旧作,做成精装版,表面上是给“促织”做寿礼,实际上却又可以谋些利。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底有些道理,就拿“蚂蚁”来说,它们不像从前一样,专等“促织”饿死后,吃它的“尸体”,而是“促织”活着的时候,吃它的名声,死后再吃它的“尸体”。

  之前有所顾忌,是因为《围城》,夫妻之间说话的方式应该不会相差太远,果不其然,确实有几分类似,都是描摹一群文化人的生活故事。我读《围城》的时候很吃力,太拗口,那是在几年前了,这回看的更明了些。杨先生比钱先生说话更通俗易懂。

  故事背景在**初期,文学研究社,具体是个啥单位呢?大概可能就是编辑部的故事那种吧,聚集了一些知识分子,许彦成和杜丽琳一家,余楠宛英一家,还有朱千里,姚宓,施妮娜,书中分配给每个角色的份量相差不多,是*均的写出了一个群体的概况。我对那个年代的事情超级感兴趣,我想去了解,我的父辈在他们成长的年代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书中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都在蓄势待发,许彦成和姚宓的躁动不安强压欲火,余楠的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朱千里的胡言乱语,施妮娜除了抽烟就是不懂装懂,杜丽琳和宛英,一个海归学者一个家庭妇女,但都是好媳妇,与其相比,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地位,那是大幅度的提高啊,其实都是描写一个小群体中的家长里短罢了。

  第三部分开始洗澡,表面轻松,内里凶险,知识分子!最怕的就是生活在一个不讲道理的年代!知识分子,喜欢执拗于自己的喜好和认可,貌似的高尚理想和情操,在现实面前,不得不灰飞烟灭。*淡的生活里,他们显得独树一帜,但也无法抵御现实的碾压,一身棱角,瞬间化为齑粉。如果我身处在那个年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大同小异而已吧。

  书中的洗澡过程太顺利了,顶多是出了一头汗罢了,我还以为要伤筋动骨,不够写实!无论是据我看书还是耳闻,所窥探到的那个年代,远远比书中来得更加惨烈!作为文学作品,这只是蜻蜓点水,否则难于发表啊,可以理解。

  远观是一道我期待已久的大餐,端上来色香俱全,可惜厨师无盐,摆摆样子,轻轻垂涎一下顾客,允许拍拍照片,就匆忙撤下了,没滋味儿。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就连爱因斯坦和牛顿也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将作为自己的楷模。

  阿基米德曾经有一次,家人给他抹上香油膏,让他去洗澡,可等了半天,还不见人出来,以为出事了,忙跑过去看,原来阿基米德正在用手指在抹了香油膏的身上画几何图形。甚至有时他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常常忘记吃饭、洗澡、连穿衣服、脱衣服这类的事情都要别人来帮他。阿基米德曾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将敌人的船只烧毁。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他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我的感受:不勤奋,无所得。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天才不是天生的能干,而是靠勤奋。其实,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就是努力工作而已。你再能干,再有天赋,只要你不勤奋,不努力,你就会失败。要想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就要比别人付出的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前两天刚看了芳华,再看别的难免心里经常往一处去想。

  杨绛先生这本书同样讲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年轻人,但跟三体等很多同时代背景的作品不一样的是几乎没有任何血淋淋的过激的剧情,也没有煽情逼着人“哭,都给我哭”,而只是等闲待之,基调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和轻松了。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虽然偶尔紧张,替书中人捏一把汗,但是总的读下来心里是快乐的,很爽。芳华从头隐藏在*静表面下,中后期爆发的压抑和悲凉在洗澡里也没有寻得丝毫。

  我读完只感觉更了解杨绛老师这个人了。她是相信世间有希望和美好的,也是打算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带给别人的.。她的内心非常满足,圆润,宁和,*静,她压根不打算向谁控诉什么,甚至是想告诉大家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年轻人可以度过较之今日更加充实美好的青年时光和有一个很好的前程。她不批评任何人,只是轻轻松松的讲述,俏皮的开开玩笑,而据说这部作品是写于她的晚年时期。很震惊。

  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的所谓“少女感”吧。

  前两天刚看了芳华,再看别的难免心里经常往一处去想。

  杨绛先生这本书同样讲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年轻人,但跟三体等很多同时代背景的作品不一样的是几乎没有任何血淋淋的过激的剧情,也没有煽情逼着人“哭,都给我哭”,而只是等闲待之,基调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和轻松了。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虽然偶尔紧张,替书中人捏一把汗,但是总的读下来心里是快乐的,很爽。芳华从头隐藏在*静表面下,中后期爆发的压抑和悲凉在洗澡里也没有寻得丝毫。

  我读完只感觉更了解杨绛老师这个人了。她是相信世间有希望和美好的,也是打算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带给别人的。她的内心非常满足,圆润,宁和,*静,她压根不打算向谁控诉什么,甚至是想告诉大家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年轻人可以度过较之今日更加充实美好的青年时光和有一个很好的前程。她不批评任何人,只是轻轻松松的讲述,俏皮的开开玩笑,而据说这部作品是写于她的晚年时期。很震惊。

  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的所谓“少女感”吧。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7)

——蝉读后感合集五篇

  读了《瘸蝉》这课,我感触很多,只是一个很细小的事情,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生命中痛苦与挫折是不可缺少的另一种财富。

  课文讲的是苏格拉底观察蝉蜕壳并帮一只蝉蜕壳,但却帮了倒忙的事,验证了要勇于磨练自己这个事实。文中的瘸蝉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营养不充分,成了瘸蝉;那些通过自己力量蜕壳的蝉,虽然有很大的痛苦,但得到了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财富——痛苦与挫折,磨练了自己,变成了美丽的蝉,成为完整的一生。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教过一批学生了,他让学生做甩手动作,一个星期全班都做到,一个月只剩一半,一年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下来,后来成为了一位大哲学家,就是柏拉图。没有这甩手动作的辛苦,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人生就不会完整;有了奋斗与拼搏,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勇于磨练自己才能有灿烂的辉煌,经历了痛苦与挫折,才能更会努力,更好地珍惜人生;没有经过痛苦的挣扎,怎能创造辉煌?所以说只有不断磨练自己,努力拼搏奋斗,人生才完美无憾。

  《蝉》这篇文章,让我深有感触,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人们心中,蝉是一种令人非常讨厌的动物,每当夏季来临,你总能在大树底下听到它们的叫声,一只“知了——知了——”地叫着,好像永远都不会累,没有尽头地叫着。以前,我对禅的印象并不是非常好,因为在夏日炎炎,汗流浃背的时候,却一直叫个不停,我讨厌这种嘈杂的声音,总之蝉让我的感觉就是吵和烦。

  看了《蝉》这篇文章后,我对禅的看法转变了,它让我敬佩。长这么大,看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才知道:一只蝉的生成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多则17个春秋,然而它们经过十七年的'酝酿,却只能在这美丽的世界待一个短暂的夏天。等到秋风来临之时,它那么脆落的生命也就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到它们独一无二的影子了。它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们并没有浪费这个夏天,在茂密的树上尽情地敞开洪亮的歌喉,唱着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曲——生命之歌。

  蝉的生命如此短暂,可它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好好的活着,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艺,却没有一丝抱怨生命的短暂。

  在课堂上,我学过了《蟋蟀的住宅》、《蜜蜂》,这两篇文章都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他热爱大自然,总是耐心细致地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

  这几天,我也跟随着法布尔的笔触,尝试着走*昆虫的世界。合上《昆虫记》,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蝉了。在我们的眼当中夏天最聒噪的蝉,却被法布尔描述得如此优雅、伟大。“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的难得,而又如此短暂。”读了《昆虫记》,我才知道:蝉要在黑暗的地下“藏身”四年,才换来炎炎夏日中那不到两个星期的尽情欢叫。尽管它的生命短暂,但是它仍用尽全力,痛苦地历经一次次地蜕变,却无怨无悔。

  我禁不住地联想到了:杏林子笔下的那株砖缝中冒出的小瓜苗,它为仅仅拥有几天的生命而勇敢地冲破阻碍;维也纳的四月,路边的小花迎着冷风冷雨而齐刷刷地绽放……其实,生命的意义无关长度,而是在于积极乐观地面对每一天。如果我们每天蹉跎岁月,那么再长的一辈子也不够我们挥霍;假如我们从此刻开始,像小小的蝉一样,用生命歌唱,那么,我们的一生就可以如夏花般绚烂!

  这个冬天我读了著名小说家张路书,“谁明蝉。”这本书主要是对*庸的英朗女孩认识了一个叫场上的男孩,给了她一个神奇的笔蝉。随着性能的帮助笔下的英雄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英朗的父亲发现谁帮笔由蝉男孩 - 双面主队,但域已经去世......

  我觉得学*文中的秀男是一个学生乐于助人、为朋友可以挺身而出的好女孩儿。她为了赖小珠,不怕我们牺牲,说是通过自己告的`密,结果以及同学们把她心爱的蝉笔踩坏了。我还觉得边域是一个企业懂得如何感恩教育的人,因为秀男爸爸能够帮助了他,他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报答秀男爸爸。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记得一个周末,我练完琴要自己坐公车回家我刚上车不久,便上来了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可是当时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我便想给老奶奶让座,可我转念一想,这样别人会不会说我抢风头呢?但如果不让,我又过意不去。正当我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时,一位叔叔站了起来,亲切地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我这儿吧!”“不了不了,我站着就好,站着就好!”“奶奶,您就坐吧!”在奶奶的万般推辞之下,那位叔叔还是给老奶奶让了座。这时,我对这位叔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再看看我胸前的红领巾,顿时感觉自己脸上火辣辣的……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懂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的意思,懂得了我们要做学生一个企业乐于学*助人、懂得如何感恩教育的人。

  自从我读了《昆虫记》中“蝉和蚂蚁”这个故事后,我才知道了真正的勤劳者。

  拉封丹的这个寓言家喻户晓:整整一夏天,蝉不做一点事,只终日站在树梢上歌唱,而蚂蚁则忙于储藏食物。冬天来了,当蚂蚁把储备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阳下晒时,一只饥饿的蝉前来乞讨,结果他遭遇了难堪的待遇。

  蚂蚁骄傲地问:“你夏天为何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蝉回答:“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

  “哈哈,你夏天唱歌吗?”蚂蚁毫不客气地回答,“好啊,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

  最终,这只可怜的蝉饿死了。

  可是,在这本书的作者——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看来,这一切都是造谣。其实,蝉才是真正的生产者。本来我也不信,可看了以后,便对蚂蚁有了一种看法。因为这是法布尔亲身观察的'经历。

  蝉的嘴如同微型钻孔器,一面歌唱,一面贪婪吮吸着树里的汗液。就这样,它蚊丝不动,聚精会神,沉浸在歌唱和琼浆之中。

  可是,不一会儿,蚂蚁就会和其它昆虫前来抢夺浆汗,蝉被不罢休的蚂蚁赶走,昆虫们趁机痛饮。可是失去了水泵,便很快干了,它们又去折磨第二只,第三只蝉……蚂蚁真是一个强盗!

  蝉却是个聋子。只要避开它的六只眼睛,哪怕在它旁边放几十枝爆竹,它也无动于衷。有句俗语用它身上较合适:“像聋子那样大喊大叫。”

  书是可以治愈笨的。你看,不看书,哪知蚂蚁是强盗,哪知蝉是生产者,是聋子?这故事使我知道:蚂蚁是强盗,表现勤劳的人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勤劳者。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8)

——《阿米巴》读后感合集五篇

  《阿米巴经营》最*一直在读,虽然没有读完,但是回想前半部分的内容,发现它所讲的内容能够给我们*时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书中的'主人公刚开始经营一家公司时,没有任何经验,所以把所有的工作内容揽于一身,像最初的开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等,如有问题自己立马到现场,所以搞得自己非常累,精神状态非常差,看到他这样的时候,让我联想到了咱们店面的管理者,刚开始的时候完全和他是一样的,都非常累,所有的事情自己都要亲力亲为,很不放心店员去做,担心员工出错,久而久之自己的状态就会出现问题。

  那主人公后来怎么做了呢?

  经过一段时间他多次思考,认为自己不能长期这样,光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想到了,把自己所负责的各项不同工作交给一些能够独立管理几个人的管理者,把整个组织系统化分成若干个小单位,让他们独立经营。这样独立经营,管理者立马有了责任感,能够站在公司角度上考虑问题,想尽办法努力提高业绩。

  联想到店面的管理者,完全可以《阿米巴经营》的内容,在店面时可以把所有的工作内容细分成几个项目,然后分成几个小组,选出组长让他们单独进行,管理者也可以着重培养组长,这样不仅自己的时间有了,工作效率也会提高的,员工进步的速度也会很快的。

  《阿米巴经营》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内容非常值得学*,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建议学*这本书,里面会有更多你想要的。

  首先十分感谢公司举办的读书会,这让我们有机会在一起探讨《阿米巴》读后的感悟。

  阿米巴主张的是将公司或者企业这一个大的整体组织分成小的集团,通过与市场直接联系的独立核算制进行运营,培养具有管理意识的领导,让全体员工参与经营管理,从而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理念,特点是能够提高员工参与经营的积极性。简单说就是一种量化的赋权管理模式。同时与“经营哲学”、“经营会计”结合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完整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该书的【实战篇】中主要讲述了日本一家汽车零件生产商“荻野株式会社”遇到了关乎企业存亡的一次考验,经过实行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后逐渐由濒临倒闭走向正常经营并且越来越好的一个案例。

  从该案中了解到了一个成立了四十多年的汽车零件制造商因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不善,不能及时的对突**况作出正确的处理,从而致使企业陷入危机。后来荻野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在导入的过程中暴露了荻野这家汽车零件供应商企业管理上的多种问题。

  后经过几年的改善和改变企业内部成立了多个小阿米巴并明确了结算部门,建立并运行双重检查机制,确立公司运作与实际结果有直接联系的组织体系等一系列转变,使荻野从一个零部件供应商转变成了一个零部件制造商。

  我们在工作中也要明确自己工作内容,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激发员工的全部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使公司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我这人一惯不爱看书,每次拿起书就像听到一首催眠曲,不知不觉得睡着了。这次清明节三天假期能完完整整的看完这本书全归功于天气。由于天天下雨,外出不方便只能宅在家里。为了打发时间所以拿起了这本书——《阿米巴经营》。

  《阿米巴经营》——这是由日本资深企业家稻盛和夫依据亲身管理经验编写的书籍,书中主要介绍了他自创的经营模式。

  全书共分为五章:每章主题明确,观点通俗易懂。首先令我触动的是书中描述的经营者与员工关系。《阿米巴经营》中提到京瓷把“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定为公司的经营理念。让全体员工为了公司的发展而齐心协办地参与经营,在工作中感受人生的意以及成功的喜悦。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是《阿米巴经营》目的。

  阅读《阿米巴经营》后,我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是团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只要给予每一个员工一个应有的责任感,就能够激发出他们工作的激情与热情,从而不断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管理者。企业的发展就能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企业拥有了一个好的制度或者模式。

  我这人一惯不爱看书,每次拿起书就像听到一首催眠曲,不知不觉得睡着了。这次清明节三天假期能完完整整的看完这本书全归功于天气。由于天天下雨,外出不方便只能宅在家里。为了打发时间所以拿起了这本书——《阿米巴经营》。

  《阿米巴经营》——这是由日本资深企业家稻盛和夫依据亲身管理经验编写的书籍,书中主要介绍了他自创的经营模式。

  全书共分为五章:每章主题明确,观点通俗易懂。首先令我触动的是书中描述的经营者与员工关系。《阿米巴经营》中提到京瓷把“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定为公司的经营理念。让全体员工为了公司的发展而齐心协办地参与经营,在工作中感受人生的意以及成功的喜悦。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是《阿米巴经营》目的。

  阅读《阿米巴经营》后,我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是团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只要给予每一个员工一个应有的责任感,就能够激发出他们工作的激情与热情,从而不断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管理者。企业的发展就能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企业拥有了一个好的制度或者模式。

  首先十分感谢公司举办的读书会,这让我们有机会在一起探讨《阿米巴》读后的感悟。

  阿米巴主张的是将公司或者企业这一个大的整体组织分成小的集团,通过与市场直接联系的独立核算制进行运营,培养具有管理意识的领导,让全体员工参与经营管理,从而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理念,特点是能够提高员工参与经营的积极性。简单说就是一种量化的赋权管理模式。同时与“经营哲学”、“经营会计”结合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完整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该书的实战篇中主要讲述了日本一家汽车零件生产商“荻野株式会社”遇到了关乎企业存亡的一次考验,经过实行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后逐渐由濒临倒闭走向正常经营并且越来越好的一个案例。

  从该案中了解到了一个成立了四十多年的汽车零件制造商因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不善,不能及时的对突**况作出正确的处理,从而致使企业陷入危机。后来荻野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在导入的过程中暴露了荻野这家汽车零件供应商企业管理上的多种问题。

  后经过几年的改善和改变企业内部成立了多个小阿米巴并明确了结算部门,建立并运行双重检查机制,确立公司运作与实际结果有直接联系的组织体系等一系列转变,使荻野从一个零部件供应商转变成了一个零部件制造商。

  我们在工作中也要明确自己工作内容,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激发员工的全部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使公司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9)

——水手的读后感合集五篇

我在图书馆里乱转,毫无选择性地随意挑拣着书架上的书,眼睛的余光看到了这本书。想到冒险的故事总是很吸引人的眼球,又记起它就是本学期宋老师的推荐书目之一,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才将这本书带回了家。

说实话,当我浏览到书的目录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想看,一个十岁的女孩竟然要独自坐船,穿越大西洋,去追寻远方的父母、弟妹,而在这几个月的旅途中,与她为伴的只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水手,这在别人以及同龄的眼中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或许是旅行中的几个月改变了着一切,使雪洛脱胎换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几个月以来,经历太多情感波折的她再也不是初上“海鹰号”的那位小姐,而是一个真正懂得人情事故的女孩。相比同龄的那些人,她收获的要比他们多得多。“人在经历磨难后往往会变得更成熟”,雪洛的故事再一次证实了这句至理名言。

读后,我仿佛还沉浸在故事当中,每个人物,让我难以忘记,故事情节非常诱人,我满怀希望地看完这本书,对人生的启示,对雪洛的称赞,书里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与惊险。

雪洛是一面镜子,使读到这篇文章的人能从她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

这个寒假我还读了一本书,叫《女水手日记》。一听这本书名,你们一定会很惊讶:水手还有女的?别急,听我仔细道来。

女水手是一名十三岁的小淑女,名叫陶雪洛。她本来要同两外两家人一起乘坐雪络父亲公司的货船去美国,可没想到那两家人却没有同行。可怜的雪络只好将独自与那些身着肮脏衣服、大手粗糙无比的水手们生活在一起,直到到达目的地。但让她欣慰的是,船长是一位绅士,每天她都可以和船长在一起喝茶、聊天。渐渐地,雪络发现船长其实是一个很残忍酷的人,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地去找理由抽打水手们,而水手们其实个个都心地善良。正义感鞭打着雪络的心灵。她放弃船长对她的所谓“保护”,当了一名水手,船上所有的水手都和她成了朋友。船长怀恨在心,把最难做到事情交给雪络,但她在朋友的帮助下,样样都做的做的很好。他们一起用正义打败了船长。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由心头一震,一位年仅十三岁的女孩子,这么勇敢,不怕苦,不怕累,当了一名水手。水手的任务任务是多么的艰辛而困难,几乎每天要爬上一百三十英尺高的桅帆桁,轮流值班,睡觉不超过五个小时。想想我现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早上都睡懒觉,一切家务活都由家长来干。爸爸妈妈把我视为掌上明珠,面对困难束手无措,总得依赖别人。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教育:从小要学会自立自强,面对困难要勇敢去面对,想办法去解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有正义感,正义是一定能打败邪恶的。

我知道前方会有许多当路虎,就看你敢不敢和它们决斗,用智慧的勇敢战胜它们。我坚信,我只要面对困难不退缩,前方的大门将会为我打开。

妈妈的话:《女水手日记》是一本很好的.书,还应该感谢洋洋的妈妈。刚拿回去的时候,盈盈还不太喜欢,问了问就放下了。我就先开始读,读完夹一张书签,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就给她讲一讲,过了几天,我回家她告诉我她已经看的快赶上我了,然后每天跟我比看书的速度。这本书盈盈一下看了两遍,我看完了,推荐给姥姥。这本书的利用率目前在我家是最高。我现在把这本书推荐给各位大、小朋友们。很有教育意义。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水手的读后感6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水手的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

《女水手日记》这本书获得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作者是美国的艾非。在茫茫大海上,一个个扣人心悬的情节深深的吸引着我,它是航海故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本书写的是1832年夏天,当来自上层社会的十三岁少女陶雪洛独自登上驶往美国的海鹰号时,还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横跨大西洋之旅。航海途中,水手们一直在谋划叛变。起初,雪洛站在尊贵优雅的谢克利船长一边,但渐渐地,在她了解到他残忍的本性后,便毅然加入水手们的行列。很快,她被卷入了一场离奇的谋杀案,受到 审判,并且宣判死刑,但她凭自己的勇敢和机智,逃过劫难。最后,当海鹰号到达目的地时,她以成为统率所有船员的一船之长。然而,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父母身边时,却发现自己已与原本熟悉的世界格格不入了。

陶雪洛非常勇敢机智,在他们的船遭遇飓风时,她是船上唯一一个女孩,却能冒着暴风雨爬上桅杆的最顶端,又是拉帆又是解绳索,凭借着自己的意志修好了船帆,使船正常的航行起来。*时,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就想退缩,比如我拼船模型时,碰到复杂的地方就想放弃。再如我学*时碰到了难题就不想再动脑,总想依赖家长。读完这本书后,我决心以后碰到什么困难,都要沉下心来多动脑筋,克服困难。

在雪洛被宣判死刑时她运用机智逃过了一劫,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只要多动脑,就会解决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陶学洛一样遇到困难要去坚持奋斗,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本书我长大以后都不会忘记。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女水手日记》。

故事讲的是1832年夏,当来自上层社会的十三岁少女陶雪洛独自登上驶往美国的海鹰号时,还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那惊心动魄的横跨大西洋之旅。航行途中,水手们一直在暗中谋划叛变。起初,陶雪洛站在尊贵优雅的谢克利船长一边,但渐渐地,在她了解到他残忍的本性后,便毅然加入到水手们的行列。很快,她被卷入了一场离奇的谋杀案,受到审判,并且被宣判死刑,但她凭着自己的勇敢与睿智,逃过劫难。最后,当海鹰号抵达目的地时,她已成为统率全体船员的一船之长。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还沉浸在故事当中,每一个人物,都让我难以忘记,故事情节非常引人入胜,我满怀好奇地看完了这本书。书里带给我无限的乐趣与惊险,在汪洋大海上不断地交战与博斗,情节紧张,叙述清楚,令人实在难以忘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很大,我们追寻的目的不一样,未来也不一样,我们见到的,遇到的也不一样,正如雪洛,她上“海鹰号”,和那些男水手在一起过惊险可怕的生活,在那些时间里她渐渐*惯了水手们的生活,与她的那般艰苦生活相比,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难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我们要向她学*,学*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面对困难的勇敢和顽强,最后战胜自己!一粒沙粒要想成为一颗明珠,背后要有多少风雨,多少失败。人在经历磨难后往往会变的更加成熟,雪洛的故事再一次证实了这句至理名言。雪洛的成长经历,深深敲打着我们的内心。在跋涉于成长道路的过程中,选择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处理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雪洛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向雪洛学*,学*她的勇敢励志精神!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为《女水手日记》。这是一本曾获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的书。我看了一遍之后,爱不释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十三岁的少女陶雪洛一直接受高等教育,是个标标准准的淑女。但进入了海鹰号船只以后,她的性格被完全的改变了。起初,雪洛一直站在优雅的谢克利船长那边,但渐渐的她改变了看法……最终,她一个乘客,在船上不仅当上了水手,还用行动说服大家,使自己成为了船长!很快,船只抵达了美国,雪洛回到家,却发现自己和大家格格不入。她最终又选择了航行。

这本书读完后,让人回味无穷。故事的主人公陶雪洛,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本高雅、淑女,但却对这个世界上的人一无所知,刚开始,她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社会,或者以为每一个人都和她一样,是绅士或淑女。但是上了海鹰号,让她又重新地认识了社会。他重新认识的社会首先是这样的,有一些粗俗的人在社会上,而并非人人都那么高雅。慢慢的,她从谢克利船长的行为中发现他是那么的残忍。她便毅然的加入了水手的行列。那时,她觉得有些人虽看上去很绅士,但内心有时确实“黑色”的。接着,她和水手们关系日渐密切,她发现,有些人虽然言行不那么高雅,但却有一颗纯洁的心,他们朴实,心地善良。她用自己的勇敢与智慧战胜的船长,与水手们打成一片,此时,她成为了船长。很快,她到达了目的地。回到了温暖的家后,她发现自己和“那个世界”格格不入。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她想要得风。我想了很多,这个一直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经过了一定的磨炼,就成长为了一个坚强、自信的女孩。这个蜕变是惊人的,是在别的地方学不到的,只有孩子经历了一定的磨炼,才能变得坚强自立。这个磨炼有很多种,有的是生活中的困难等,这一切让我们独自面对,家长可能会紧张,但是,却可以让我们在逆境中成长。但有的家长不忍心。我们也一样,什么事都自力更生,不去请爸爸妈妈帮忙,反倒会增加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以免到社会上不适应。还有,不要受太多约束,选择自己想要得风。

我很欣赏书中的一句话:“水手自安全的港湾出航,他选择他要得风……可是风却有自己的意志。”

相关词条